賢愚經/賢愚經卷八

賢愚經卷第八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三九)蓋事因緣品第三十四(丹本為三十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竹林精舍。

慧命阿難,竹林中坐,心自思惟:「如來出世,

甚奇甚特!今諸弟子,蒙佛恩澤,於四供養,

無所乏少,各獲安隱,得盡苦際;一切世間,

諸王臣民,亦得大利,遭值三寶,人民安樂,

悉思世尊威力所致。」作是念已,從坐處起,

來詣佛所。爾時世尊,為四部眾,廣說妙法。

慧命阿難,前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長跪合掌,向佛自說林中所念。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如來出世,實復奇特!

令一切眾生皆獲利益。復次阿難!

如來正覺,非但今日祐利眾生,過去世時,

亦復利益。」 阿難白佛:「不審,世尊!過去世中,

饒益眾生,其事云何?」 佛告阿難:

「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四河水、二大國王,

一王名曰婆羅提婆,晉言梵天,獨據三河,

人民熾盛,然復儜弱;一王名曰罰闍達提,

晉言金剛聚,唯得一河,人民亦少,

然其國人悉皆勇健。時金剛聚,處於正殿,獨坐思惟:

『如我今者,兵眾勇悍,而所獲水少,

彼國儜弱獨霸三河,今當遣使和索一河。若與我者,

共為親厚,國有好物,更相貢贈,若有艱難,

共相赴救;若其不得,便當力逼而奪取之。』

作是念已,召諸大臣共議此事,

諸臣咸言:『今正是時。』即遣驛使,至梵天國,

具以王意,宣示梵王。梵王聞此,復自思惟:

『我國豐實,人眾亦多,又此國界,父王所有,

轉用授我,至於力諍,我不下彼。』作是念已,

報彼使言:『今此國土,非我所得,

乃是父王,轉用見授。如我今者,力不減汝,

汝欲力決,我不相畏。』使還本國,具以聞王。

王即合軍,攻梵天國,共戰一交,梵天軍壞,

乘背追躡,經至城邊,眾人怖縮,更不敢出,

諸臣相將,悉共集會,詣梵王所,咸皆同心,

白大王言:『他國兵強,我國儜弱,惜一河水,

今致此敗。如是不久,懼恐失國。

唯願開意,以一河水與之,共為親厚,足得安全。』

王心便開,可眾臣意。即時遣使,

至彼軍中,白其王言:『我曹比國,

用作惡為?所索河水,今以相與,我當以女為汝夫人,

國有特物,更相貢贈,急難危嶮,共相赴救。』

時金剛聚,從其來意,即迎其女,拜為夫人,

各共和解,迴軍還國。 「經於數時,其王夫人,

便覺有胎。懷妊之後,恆有自然七寶大蓋,

常在身上,坐臥行立終不遠離。至滿十月,

生一男兒,身紫金色,頭髮紺青,光相[日*丙]著,

世之少雙,兒以出胎,蓋在其上。召諸相師,

令相此兒。相師披看,舉手唱言:『善哉善哉!』

異口同音白大王言:『今觀太子,

德力無比,人相畢足,世之希有。』王及群臣,

喜不自勝,即告相師,為其立字。爾時國法,

依於二事,而為作字:一者瑞應,二者星宿。

相師白王:『今此太子,入胎已來,有何等瑞?』

王答之曰:『有七寶蓋,恆在其上。』

便為作字剎羅伽利,晉言蓋事,以眾妙供,隨時承奉。

年至成人,父便命終。葬送畢訖,

諸小王臣,共立蓋事,用為大王。 「治政數年,

出外遊觀,見諸人民耕種勞苦,問左右曰:

『我國人眾,何以作此種種役使?』臣答王言:

『國以民為本,民以穀為命。若其不爾,民命不存;

民命不存,國則滅矣。』王便言曰:

『若我福相應為王者,令我民眾獲自然穀,

莫復作此。』發言已竟,一切人民,倉[竺-二+耑]自滿,

種種雜穀,隨意悉有。又經數時,復出外遊,

見其國人,採薪汲水,舂磨作役,又問臣言:

『今諸人眾,故復勞苦?何以爾耶?』臣白王言:

『蒙王恩澤,獲自然穀,穀叵生食,事須成熟,

是以庶民,辦作食調。』王復言曰:『若我福德,

應為王者,令吾國內一切人民,若欲食時,

有自然食,恆在其前。』發言已訖,

合境皆獲自然之食。又復經時,王更出遊觀,

見眾人匆匆各執所務,紡織裁縫,辦具衣調。

王問臣言:『此諸人等!何以故爾,辛苦執作?』

臣白王言:『蒙大王恩,獲自然食,今者作役,

辦具衣裳。』王復言曰:『若我福德,應為王者,

使吾國內一切樹木出自然衣。』適發此語,

國中諸樹,皆出妙衣,極為細濡,青黃赤白,

隨人所好。又經數時,王復出遊,

見於人民各各競共作諸樂器,王復問臣:『我國人民,

何以故爾,勞煩執作?』臣白王言:『此諸人等,

蒙大王恩,衣食自然,各獲安隱,事須伎樂,

用自娛樂,是以今者治伎樂器。』王便言曰:

『若我有福,應為王者,令我國中一切樹上,

皆有種種樂器,鼓具琴瑟、琵琶箜篌,一切所須,

稱意悉有。』 「又經數時,諸王臣民,

悉來拜賀,值王食時;時王即請,留與飲食。

爾時諸臣,得王飯食,百味具足,咸共白言:

『臣等家食,其味薄少,今得王食,美味非凡。』

王告之曰:『卿等臣民,若欲常得如我食者,

用吾食時,食者皆得如是之食。』即敕司官:

『吾食時到,恆鳴大鼓,令諸人民悉得聞知,

用我時食,當得百味上妙之供。』從是已後,

食便鳴鼓,一切人民,承音念食,百味上饌,

自然在前,人民優樂,不可具陳。 「時王梵天,

遣使來至蓋事王國,語蓋事言:『汝父在時,

我以河水,用與汝父,汝父已終,宜當還我。』

時蓋事王,報彼使曰:『我今境土,及以河水,

亦非我力,強從汝得,然我為王,

不勞民物。此蓋小事,宜停在後,

須我面與汝王相見,乃當宣備國土之要。』使還到國,一一白王,

王然其意,剋日共期。期日已滿,二王俱進,

軍眾圍遶,甚多無數,各安大營,在河一邊,

二王乘船,河中相見。時王梵天,初見蓋事,

身色晃曜,如紫金山,頭髮奕奕,如紺琉璃,

其目廣長,人中難有,敬心內發,謂是梵天。

到相問訊,對坐一處,談兩國土,論索水事。

蓋事報曰:『我國人民,所欲自然,

亦無貲輸王役之勞。』所言未訖,食時已至,蓋事王軍,

鳴鼓欲食。時梵天王,甚以惶懼,

謂欲牽攝而取殺之,怖不自寧起謝己過,手足四布,

腹拍前地。蓋事自起,曉令還坐。復語之曰:

『大王!何以恐怖如是?我軍食時,恆自鳴鼓。

所以爾者?是我食時,用我時食,

皆獲百味上饌之供。』時王梵天復起合掌,白蓋事曰:

『唯願大王!普見臨覆我及國人,悉願降附,

令諸民庶悉蒙恩澤。』於是蓋事,典閻浮提,

一切人民,盡獲安樂。 「登位之後,處於正殿,

群僚百官,宿衛侍立。日初出時,

有金輪寶從東方來,王遙見之,即下御座,右膝著地,

向於輪所,以手三招,輪已來至,千輻具足,

光色[日*丙]著。王告之曰:『若我應作轉輪王者,

如法住處,汝便住中。』於是輪寶,

當在王前虛空中住,其輪去地七多羅樹;象寶、神珠、玉女、

典兵、典藏寶,次第來至。

時蓋事王七寶具足,典四天下,一切眾生,蒙王恩德,所欲自恣,

王悉教令脩行十善,壽終之後,皆得生天。」

佛告阿難:「爾時剎羅伽利王者,

豈異人乎?我身是也。爾時父王罰闍達提,

今現我父淨飯王是。爾時母者,

今現我母摩訶摩耶是。我因往昔慈愍眾生,

恆以財法而攝取之,從是因緣,自致成佛,三界獨尊,

無與等者。以此義故,一切眾生,

皆應修習大慈潤益。」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不審,世尊!

過去世中,剎羅伽利轉輪聖王,

以何因緣獲如是等無量功德,初入母胎寶蓋隨覆?」

 佛告阿難:「乃復過去久遠,無量阿僧祇劫,

此閻浮提,波羅[木*奈]國,仙人山中,有辟支佛,

恆於山中止住。時辟支佛,患身不調,

往問藥師。藥師語曰:『汝有風病,當須服乳。』

時彼國中,有一薩薄,名曰阿利耶蜜羅,

晉言聖友。時辟支佛,往告其家,陳病所由,

從其乞乳。薩薄歡喜,便請供養,日給其乳,

經於三月。三月已竟,身病得差,感其善意,

欲使主人獲大利益,踴在空中,坐臥行立,

身出水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

又復現小入秋毫之裏,如是種種,現十八變。

於是聖友,極懷歡喜。復從空下,重受其供,

經於數時,乃入涅槃。薩薄悲悼,追念無量,

闍維其身,收取捨利,盛以寶瓶,

用起[金*俞]婆,香花伎樂,種種妙物,持用供養。

所捉大蓋,以置其上,盡其形壽,供養此塔。

由其供養一辟支佛,四事供養,因此福報,

無量世中,或生天上,或處人中,尊豪挺特,

世之少雙。」又告阿難:「一切眾生,在家出家,

皆應脩福,生生之中,獲如是利。」 爾時阿難,

及諸會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大施抒海品第三十五(丹本為三十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

與尊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

念須侍者,諸尊弟子憍陳如等,各共觀察,

知佛所念。時憍陳如從坐而起,偏袒右肩,

合掌長跪白佛:「貪得侍近捉衣持缽,

唯願垂愍!賜教聽許。」佛告之曰:「汝年老邁,

自須給侍,何忍使汝復見供事?」

時憍陳如知佛不聽,禮已還坐。摩訶迦葉、舍利弗、目揵連,

及諸弟子五百人等,次第白佛,皆求給侍,

佛皆不聽。時阿那律試觀佛意,見佛志趣,

心在阿難,如日在東照於舍宅,

光從東牖直至西壁,世尊志意亦復如是;

諸大弟子,皆亦觀知。時舍利弗及目犍連,

從坐處起,到阿難前,語阿難言:「世尊志意,

欲得於仁以為侍者。仁有善利,獨蒙稱可,

宜速往白求為佛侍。」時賢者阿難,

見諸上座來到其前,又聞其語,尋起合掌,白上座言:

「世尊德重,智慧深遠,以我常近親侍奉事,

懼招罪尤,自遺殃患。」舍利弗等復語之言:

「今觀世尊,專注致意,欲得於仁以為侍者,

如日初出照於室宅,光從東牖直照西壁,

世尊注心亦復如是。又復世尊,

究人情能知仁堪任,是以留意,宜時速白求為侍者。」

賢者阿難重得是語,思惟是事,

靡知所如,復更合掌,白諸上座:

「若今世尊賜我三願,我乃堪任為佛侍者。

何謂為三?世尊故衣,勿與我著。世尊殘食,莫令我噉。

時節進現,隨我裁量。賜此三願,乃能侍佛。」

舍利弗等聞是語已,具以其事,往白世尊。

佛聞此已,告舍利弗:「諸弟子等!

阿難所以求索不著我故衣者,

阿難長慮恐諸弟子懷嫉妒者,而生此心:『國王臣民,諸檀越輩,

施佛貴價細濡之衣;阿難貪此,故求給事。』

復索不噉我殘食者,慮諸弟子復生此心:

『如來缽中,所食之餘,甘美百味,世無此食;

阿難嗜故,而來側近。』

阿難所以索自裁量時節進現者,慮諸弟子及外道眾來求進現,

有所難問,不知時節,儻相惱觸,又為侍者,

當候時節,飲食所宜,便身益體,一一制度,

慮過見及。是以先預索此三願。又復阿難,

不但今日索自知時,過去世時,奉侍於我,

善知時宜。」 時舍利弗重白佛言:

「不審過去奉事於佛,善知時宜,其事云何?」

 佛告舍利弗:「汝欲聞者,諦聽著心!當為汝說。」

「唯然世尊!諾當善聽。」 佛告舍利弗:

「乃往過去無數無量阿僧祇劫,有大國王,

領閻浮提八萬四千小國、八十億聚落,王所住城,名婆樓施捨。

於是城中,有一婆羅門,號尼拘樓陀,

聰明博達,天才殊邈,王甚宗戴,師而事之;

八萬四千諸小國王,悉遙敬慕,瞻仰所在,

四遠貢獻,遣使諮承,略而言之,如奉大王。

於是婆羅門,富敵王家,但無子息可以紹繼,

出入坐臥,每懷此愁,

不知何方可以得子?即禱祀梵天、天帝四王、摩醯跋羅,

及餘諸天日月星宿、山河樹神,種種禱祀,無所不遍。

剋誠積報經十二年,其大夫人便覺有娠,

聰明女人,能得知此,自知所懷,必是男兒,

即以情事白婆羅門。婆羅門歡喜,

倍增怡躍,即敕家內夫人婇女,

來共擁護夫人進止,飲食床薦,極令細濡,調適稱給,

莫違其意。十月已滿,便生男兒,身紫金色,

頭髮紺青,端正超異,人相難有。婆羅門見,

喜不自勝,即召相師,來共相之。相師披觀,

嘆未曾有,此兒相好,福德弘廣,天下所瞻,

如子賴母。其父歡喜,敕為立字。天竺作字,

依於二種:或依星宿,或依變異。相師便問:

『懷妊以來,有何變異?』其父答言:『此兒之母,

素來忌惡,少於慈順,不脩慈慧;自懷妊來,

心性改異,矜憐苦厄,如母愛子,志好布施,

無有貪惜。』相師聞之,歡喜而言:『是此兒志,

故使然也。當為立字號摩訶闍迦樊,

晉言大施。』 「其兒漸大,父甚愛念,別為作宮,

立三時殿,冬溫夏涼,春秋居中,安諸妓侍,

以娛樂之。其兒聰明,好樂學問,誦持俗典,

十八部書,文既通利,並善其義,學諸技術,

靡所不通。其後大施白其父言:『久在深宮,

思欲出遊。』父聞此語,即敕臣吏:『我子大施,

欲出遊行,掃灑街陌,除諸不淨,豎諸幢幡,

散華燒香,莊嚴道路,極令潔淨。』

施設辦已,大施於是乘大白象,七寶挍飾,

搥鍾鳴鼓,作倡伎樂,千乘萬騎,導從前後,

行大御道,往詣城門。於時國中人民之類,

於樓閣上,挾道兩邊,競共觀看,無有厭足,

皆各言曰:『甚奇甚妙!睹其威相,猶如梵天。』

轉復前行,見諸乞兒,著弊壞衣,執持破器,

卑言求哀:『[曷-曰]我少許。』大施見之,而問之曰:

『汝等何以辛苦乃爾?』或有答言:

『我無父母兄弟妻子,貧窮孤[橩-木],無所恃怙。』或有答言:

『我有長病,不能作役,自活無路。』或有答言:

『我之不幸,數遭破亡,債負盈集,身口所切,

無方自濟,是以行乞,以託餘命。』

大施聞已,酸嘆而去。次復前行,見諸屠兒,

[利-禾+皮]剝畜生,削割枰賣。大施見問:『咄作何等?』

各各言曰:『祖父已來,屠殺為業,若捨此事,

無以自濟。』大施嘆息,捨之而去。次見耕者,

以犁墾地,蟲從土出,蝦蟆拾吞,復有蛇來,

吞食蝦蟆,孔雀飛來,啄食其蛇。大施問之:

『此作何等?』答言:『墾地於中下種,

後當得穀以自供養,並復當得以輸王家。』大施聞已,

深歎而去。次復前行,見諸獵者,張網設罝,

捕諸禽獸;見諸禽獸,墮罝網中,自挽自頓,

不能得脫,悲鳴相喚,各懷怖懼。大施見之,

『何以作此?』各共答言:『我等唯仰獵殺為業,

若不為此,存活無路。』聞其語已,

酸傷而去。次復前行,見捕魚師,張設羅網,

所得甚多,積著陸地,趣能動搖。復問其故:

『咄何以爾?』各前答言:『祖父已來,無餘生業,

唯仰捕魚,賣供衣食。』大施見已,甚懷愍悼,

而自思惟:『是諸眾生,皆由貧窮乏衣食故,

為此惡業,殺害眾生,歡喜極意;壽終之後,

當歸三塗,從冥入冥,何其怪哉?』作是念已,

迴駕還宮,思憶是事,愁憂不樂。往見其父,

求索一願。父語大施:『隨汝所求,終不相違。』

即自說言:『先日出遊,睹彼人民,求衣求食,

勞形役思,殺害欺誑,具諸惡業,意甚矜憐,

思欲賑給。唯願垂恩,施我大藏,

聽自恣施濟眾所乏。』父告之曰:『我聚財寶,

盡為汝故,汝意欲爾,奈何相違?』 「兒得父教,

即敕宣下一切人民:『摩訶闍迦樊欲設大檀,

有所須者,皆悉來取。』唱令已訖,沙門婆羅門、

貧窮負債、孤苦疾病,諸城道路前後而去。

諸人民輩,有從百里二三五百千里來者,

復從三千五千萬里來者,皆強弱相扶,四方雲集,

一切給與,滿其所願。須衣與衣,

須食給食,金銀七寶,車馬輦輿,園田六畜,

稱意而與。如是布施,經數時中,諸藏之物,

三分已二、時典藏吏,往白其父:『摩訶闍迦樊,

自布施來,藏物三分,已施其二。諸王信使,

當有往返,願熟思惟,後勿見責。』父聞吏語,

自思惟言:『吾愛此子,不能距逆,寧復空藏,

何能中斷如是布施?』復經數時,用殘藏物,

三分復二。吏復更白:『前所殘物,

三分之中已更用二。諸王信使,事須報知,今藏垂空,

願更重思。』時婆羅門而語吏言:『吾愛此子,

愛心隆厚未曾違失、面折其意。汝可方便,

假設因緣,來求物時乍稱不在,

且令餘殘延引日月。』吏得語已,即閉藏戶,小復他行。

乞兒來集,至大施所,大施將來詣吏求物,

其吏不在,比行推覓,經歷時節,困乃得之,

雖復得物,不稱時要。大施自念:

『今此小吏自力何敢不承受我?將是父意故使爾耳。

又人子之法,

不宜空竭父母之藏令其盡也。今此藏中,所殘無幾。』作是念已,

『我當云何多得財寶,用滿我意,濟給群生?』

即問諸人:『今此世間,作何事業,

可得多財用之難盡?』或有人言:『多種五穀,脩治園圃,

可得多財。』或有人言:『多養六畜,隨時蕃息,

可得多財。』或有人言:『不避劇難,

遠出行估,最得多財。』或有人言:『唯有入海,

採取珍寶,最得多財。』大施聞此,而自言曰:

『耕種養畜,遠出行估,既非我宜,得利無幾。

唯有入海,此計可從。我當力勵,

求辦此事。』作是念已,往白父母:『今欲入海,

求多珍寶,還用施給,濟民所乏,唯願見聽,

得遂所志。』 「父母聞語,驚而問言:『世人入海,

窮貧無計,分棄身命,無所顧戀。

汝有何事,復欲習此?若欲布施,我家所有,

一切眾物,及藏中殘,盡令汝用,莫入大海。

又復海中,眾難甚多,水浪迴波,摩竭大魚,

惡龍羅剎,水色之山,如是眾嶮,難可經過。

汝有何急,投身此難?我等命存,終不相聽。

宜息汝意,勿多紛紜。』大施聞此,

願不從心,甚懷悒慼,而自心念:『我今所願,

欲辦大事,設復貪身,事何由成?』以身布地,

伏父母前,而自言曰:『若必顧留,違我志願,

伏身此地,終不復起。』父母聞此,心懷灼然,

與諸內官,前諫喻曰:『海道遼遠,險難事多,

往者甚眾,來還者尟。我念求子,禱祀諸天,

精誠懇惻,靡所不遍,經十二年,困乃從願。

適汝長大,欲得捨我?念棄此志,還起飲食。』

從一日二日至於六日,如是種種,

諫喻求曉;其言如初,執志不迴。父母心懼,

自共議言:『此兒前後,欲有所作,要令成辦,

未曾中退,就令入海,猶望還期,今必拒遮,

到其七日,交見其禍,為之奈何?宜當聽去,

轉憂在後。』言議已決,俱來兒邊,各捉一手,

而語兒言:『聽隨汝意,起還就食。』 「大施聞此,

即起就飯。飯食已訖,即起出外,廣行宣令,

告語眾人:『我今躬欲入海採寶,

誰欲往者?可共俱進。我為薩薄,自辦行具。』於時國中,

有五百人,聞是令已,僉然應命。

即辦所須,剋定發日。日到裝駕,辭別趣道,

王與群臣並其父母、諸王太子臣民之類,數千萬人,

送到路次,各贈妙寶,供道所須,啼哭斷絕,

於是別去。轉行數日,止宿曠野,值遇群賊,

來欲伺盜;菩薩憐愍,即以所齎,盡用[曷-曰]與。

轉前到城,城名放缽,城中有婆羅門,

名迦毘梨。於時大施,往到其所,

欲從貸索三千兩金。時婆羅門,有一妙女,身紫金色,

頭髮紺青,端正絕世,更無儔類,

八萬四千諸小國王,皆為太子,求悉不許。是時大施,

到其門中,問迦毘梨:『欲共相見。』其女在內,

聞外語聲,歡喜驚起,語父母言:『在外之者,

斯是我婿。』時迦毘梨,即出相見,睹其色狀,

知必非凡,聞其須金,一切許給。又復左手,

捉金澡罐,右手捉女,語大施言:

『今我此女,容貌殊異,諸王遣使,各為子求;

今睹薩薄,端正相似,請以此女,用相奉侍。』

大施答言:『我今方當涉難入海,

焉知能得安全還不?預受君女,此非所以。』迦毘梨言:

『若令吉還,當為我受。』是時大施,即許可之。

「時迦毘梨歡喜,便與三千兩金及餘所須。

於是共別,轉前到海,敕語賈人牢治其船,

令有七重,候風以至,推著海中,

以七張大索,繫於岸邊,便搖鈴唱令,告眾賈人:

『汝等皆聽海中之難,黑風羅剎,水浪洄澓,

惡龍毒氣,水色之山,摩竭大魚,眾難甚多。

百伴入海,時一安還。誰欲退者,可於此住;

索斷之後,欲悔無及。若能堅心,不顧身命,

分捨父母兄弟妻子,際遇安隱,得七寶還者,

子孫七世,食用不盡。』作是令已,

便斷一索,日日如是;七日復唱令已斷第七索,

望風舉帆,船疾如箭,普與眾賈,

到於寶所。大施多聞明識諸寶,輕重貴賤色貌好醜,

示諸賈客,如是色寶,致之不重,

價貴可取。如是輩寶,致重價賤,各共莫取。

又復約敕,取寶多少,當令得中,多則船重,

重則沈沒,少雖船輕,不補勞苦。誡語已訖,

各勤採拾,積著船上,寶足裝嚴,便欲來還。

於時大施,不欲上船,諸人悉集,問其意故,

大施答言:『我欲前進至龍王宮求如意珠,

盡我身命,不得不還。』眾賈聞此,愁慘無憀,

各共白言:『我曹之等,憑賴薩薄,捐捨所重,

冒嶮至此,冀望相因,全濟還家。今者云何,

欲見棄捨?』大施答言:『我當為汝自誓求願,

令汝曹等安隱還國。』諸賈人聞,心怖乃安。

大施導師,手執香鑪,向於四方,而自立誓:

『我不憚勞,涉海求珍,用濟群生飢乏之困,

合集此德,用求佛道。若我至誠,所願當就,

令此眾賈及船珍寶,不逢惡難,安全還國。』

作誓已訖,眾賈前抱導師手足,涕泣愴恨,

辭別還國。斷索舉帆,還閻浮提,

皆蒙安隱,得出大海。 「爾時大施,與眾別後,

前入於水,水可齊膝,行經七日;轉復前行,

其水漸深,可齊於岐,復經七日;

如是前進七日齊腰,七日齊項,七日恆浮,到一山邊,

兩手捉木,刺山而上,經乎七日,乃徹山頂。

於彼山上,平行七日,復還下山,七日徹下,

到於水邊。水中皆有金色蓮花,有諸毒蛇,

其毒極盛,悉以其身,纏蓮花根。菩薩見此,

即自端坐繫心攝念,入慈三昧,

念諸毒蛇本生之時,皆由瞋恚嫉妒倍盛,故生此中,

受斯惡形,極以慈心,矜憐悲念,慈心已滿,

彼諸蛇毒,皆自除歇。大施即起,躡花而行,

復經七日,乃得度蛇。轉復前行,見諸羅剎,

聞人香臭,皆來求覓。大施已見,攝心慈觀,

諸羅剎輩,敬心自生,濡語來問:『欲何所至?』

大施具答:『欲求如意寶珠。』羅剎歡喜,

而自念言:『此福德人,去於龍宮,其道猶遠,

云何使此經涉辛苦?我當接過於諸嶮難。』

即時接去,度四百由旬,乃還放地。 「於是大施,

轉自前行,見一銀城,白淨皦然,知是龍城,

歡喜往趣。見其城外,有七重塹,滿諸塹中,

皆有毒蛇,其毒猛盛,視之可惡。大施導師,

念諸毒蛇,皆由前身怒害多盛,

故受如斯可惡之形,念慈哀愍如視赤子,慈心已滿,

蛇毒悉除。即起蹈上,行詣龍城。

見有二龍以身繞城,交頭門閫,見於大施,

仰頭愕視。大施尋時,復入慈心,龍毒便除,

低頭不視。大施即前,躡上而過。城中有龍,

坐七寶殿,遙見菩薩,驚起自念:『今我城外,

七重塹中,皆有毒蛇、餘龍、夜叉,無敢妄越。

斯是何人,能來至此?』即前迎問,作禮恭敬,

請令就座,坐七寶床,種種美膳,以用供養。

食已談語,問其來意,菩薩答言:『閻浮提人,

貧窮辛苦,求於財寶供衣食故,殺害欺誑,

具造眾惡,命終之後,墜三惡道。意甚憐愍,

欲救濟故,涉嶮遠來,見於大王,求栴陀摩尼,

往用救濟,積此功德,誓求佛道。若不距逆,

唯見給與。』龍王答言:『栴陀摩尼,難得之寶,

汝故遐嶮,正來為此。若能開意,留住一月,

受少微供,因為說法;栴陀摩尼,爾乃可得。』

菩薩可之。龍王日日,供設百味,作諸伎樂,

供養菩薩,菩薩便為具足分別四念處慧。

經一月竟,辭當還去。龍王歡喜,解髻寶珠,

以用奉上,因而言曰:『大士慈心,普濟難及,

此志強猛,必至佛道,我願為作智慧弟子。』

菩薩可之,而問之言:『今汝此珠,有何力能?』

即答之言:『此珠能雨二千由旬一切所須。』

菩薩自念:『此珠雖快,故未辦我曠濟大事。』

諸龍大小,送到門外,重相辭謝。 「於是別去,

轉復前行,遙見一城,純青琉璃,其色清潔,

復前往趣。其城外邊,亦七重塹,

諸塹之中亦滿毒蛇。菩薩見已,念此諸蛇,瞋妒所致,

故來此中,受此毒形,端坐入慈,極加哀念,

慈心已盛,毒皆得除。經蹈其上,往趣城門。

亦見二龍,以身纏城,交頭門閫,已見菩薩,

擎頭怒視。菩薩尋時,思惟慈心,慈心已滿,

其毒復除,便復低頭,菩薩蹈過。爾時城中,

有一龍王,坐七寶殿,遙見菩薩,驚起自念:

『計我城外,七重蛇塹,諸龍夜叉,無能越者。

此是何人,能來至此?』尋下迎問,恭敬作禮,

請詣殿上,坐七寶床,辦諸百味,盛美飯食,

食竟徐徐談問所由。菩薩因答故來之意:

『唯欲求乞旃陀摩尼。』龍王白言:『旃陀摩尼,

甚為難得!苟欲得者,願受我請,二月住此,

並見開示菩薩之行。』龍王供設種種飲食,

作諸伎樂,而以供養,菩薩具足,

為其分別四神足事。經二月已,辭當還去。

龍王即出髻中寶珠,以用奉上,因立要誓:『大士勤心,

悲濟群生,其心廣大,必至佛道,

我願為作神足弟子。』菩薩可言:『如汝所願。』又復問:

『此所與寶珠,力能云何?』龍即答言:

『此珠能雨四千由旬一切所須。』菩薩自念:『此珠轉勝,

雖復殊妙,未稱我意。』諸龍大小,送出門外,

各懷戀恨。 「於是別後,轉更前進,見一金城,

其色晃晃,甚為妙好,菩薩往趣。見其城外,

亦七重塹,諸塹之中,亦滿毒蛇。菩薩自念,

此諸毒蛇,亦由前身習恚憎妒怒害盛故,

受此毒形,端坐入慈,極加愛念,慈心已至,

蛇毒皆除,便前登躡,蹈上而過。到於城門,

亦見二龍,以身纏城,交頭門閫,

已見菩薩,仰頭愕視,菩薩如法,入於慈定,

龍毒得除,低頭而視,即前躡上,度入城中。

彼時城中,亦有龍王,處於寶殿,遙見菩薩,

愕然自念:『我此城外,有七重塹,滿中毒蛇,

餘龍夜叉,無能越者。今此何人,能來至此?』

心極奇怪,尋下迎問,致敬為禮,請令上殿,

施七寶床,讓之令坐,坐已具食種種美味,

食已徐問所以來意。菩薩答言:『閻浮提人,

薄德窮苦,勞身役思,殺害欺誑為衣食故,

具十不善,命終後,復墮三劇苦中,意甚愍傷,

思欲救濟。承海龍王,有如意珠,

故涉遐嶮,唯望得此。』龍王答言:『如意寶珠,

此難得物,大士故來,望當相與。若欲得者,

四月留住,受我微供,並見教誨。』菩薩尋可。

龍王歡喜,日日施設百味上美,躬自斟酌,

奉進甘食,亦復敕作種種伎樂,

菩薩恆為分別諸法名字本末,廣宣其義。龍王敬慕,專意聽受,

朝夕問訊不失時節,隨時所須龍自裁量,

諸龍夜叉來欲求現,可進可退,自立限度,

奉事四月,善知時宜。四月已竟,菩薩辭去。

爾時其龍即解髻中如意之珠,用奉上之,

因立誓願:『大士弘誓,慈心曠濟,悲彼群生,

不憚勤勞,必能成佛,拔濟荼蓼,

願作侍者總持弟子。』菩薩許之。又復問言:

『所可施珠,力能何如?』龍王答言:

『此珠能雨八千由旬七寶所須。』菩薩歡喜,而自念言:『閻浮提地,

七千由旬,此珠之德,副我所望。』前後所得,

凡有三珠,繫在衣角,即起出城。諸龍大小,

送到城外,各懷悲戀,遂共別去。 「菩薩到前,

捉珠求願:『若今實是旃陀摩尼,

當令我身能飛虛空。』求願已訖,即舉其身,便能飛翔,

出於海外。已度海難,小眠休息,是時海中,

有諸龍輩,自共議言:『我曹海中,唯此三珠,

其德甚大,難有般比,此人皆能,索得持去。

可惜此寶,當還攝取。』言議已竟,密解持去。

菩薩眠覺,看珠不在,即自思惟:『此中無人,

必是海龍,持我寶去。我為此珠,

經涉遐嶮,今垂還國滿我所願。雖取我珠,

吾終不放,會當盡力抒此海水,誓心剋志,

畢命於此,若不得珠,終不空歸。』思惟已定,

即行海邊,得一龜甲,兩手捉持,方欲抒海,

海神知意,來問之曰:『海水深廣,

三百三十六萬里,正使一切人民之類,盡來共杼,

不能使減,況汝一身,而欲辦此?』菩薩答言:

『若人至心,欲有所作,事無不辦。我得此寶,

當用饒益一切群生,以此功德,用求佛道。

我心不懈,何以不能?』是時首陀會天,遙見菩薩,

一身一意,獨執勤勞,欲用充濟安樂一切。

『我曹云何不往佐助?』展轉相語,來至其所。

菩薩下器,一切諸天,盡以天衣,

同弇水中,菩薩出器,諸天舉衣,棄著餘處,

一反抒海,減四十里;二反抒之,減八十里;

三反抒之,減百二十里。其龍惶怖,來到其所,語言:

『止止!更莫抒海!』菩薩尋休。龍來問言:

『汝求此寶,用作何等?』菩薩答言:

『欲用給濟一切眾生。』龍復問言:『如汝言者,

我曹海中眾生甚多,何以不與,必欲得去?』菩薩答言:

『海中之類亦是眾生,然無劇苦。

如閻浮提人民之類,為錢財故,殺害欺誑,作十不善,

死墮三途。我以人類,解於法化,故來索寶,

先充所乏,後以十善,而勸誨之。』龍聞其語,

出珠還之。爾時海神,見其精進強力所作,

即作誓言:『汝今如是,精進不休,必成佛道,

我願為作精進弟子。』 「菩薩得珠,復更飛去。

到便先問入海同伴賈客,即下在地。

同伴見之,驚喜無量,皆共歎言:『甚奇甚特!』

轉復前行,到放缽城,迦毘梨婆羅門,

聞於菩薩海中吉還,歡喜踴躍,出迎問訊,並請同伴,

為設客會,辦具種種餚膳飲食,

食訖談敘行路恤耗。是時菩薩持其寶珠,指歷其家,

婆羅門家內,諸藏悉滿,會者睹此,

歎未曾有。時迦毘梨,莊嚴其女,若干種寶,

挍飾其身,躬手自捉金寶澡罐,先自洗手,

後牽女臂,授與菩薩。菩薩為受。迦毘梨歡喜,

嚴五百伎女,擇取才能工為伎者,具五百白象,

眾寶莊挍,極令奇異,用送其女。菩薩敕伴,

駕乘即路,城中大小,送到道次,

作眾伎樂,導從還國。 「大施父母,自與兒別,

憂結迷憒,啼哭過哀,其目俱冥,盲無所見。

兒還到國,禮拜問訊,父母聞聲,以手摩捫,

爾時審知大施還國,悲喜交代,窮責其子:

『汝實無狀,捨我入海,困苦我曹,微命趣存。

汝大海中,得何等物?』菩薩出珠,以授父母,

父母手捉,而自言曰:『今我藏中,如斯石比,

亦不少也。何用辛苦,方乃得此?』菩薩取珠,

指父母眼,目欻明淨,如風除雲,既還得視,

心遂欣豫,感此珠德,嘆言:『甚奇!汝雖辛苦,

功不唐捐。』菩薩復捉其珠,而從求願:

『若是旃陀摩尼者,使我父母,身下自然,

當有七寶奇妙珍異床座,上有嚴淨七寶大蓋。』

言訖尋成,一切皆喜。菩薩復更捉珠求願:

『令我父母及王臣民,一切諸藏皆悉盈滿。』即以其珠,

四向歷訖,如語悉滿,莫不驚喜。即時遣人,

乘八千里象,告閻浮提一切人民:

『摩訶闍迦樊,海中吉還,得如意珠,其德殊異,

卻後七日,當令其珠雨於一切珍寶衣食,

隨人所須,自恣而取,皆各齋戒,儲[仁-二+(亡/大)]以待。』

「告下遍已,七日頭到,大施菩薩,沐浴其身,

著新淨衣,至平坦地,即持其珠,著高幢頭,

手執香鑪,四方求願:『閻浮提人,貧窮辛苦,

欲得濟給令無有乏,

若當實是旃陀摩尼者,便當次第雨眾所須。』求願已訖,

四方陰雲,即時風起,吹諸不淨,瑕穢糞掃,

皆悉除去。次雨微水,以掩塵土,次雨飲食,

百味上美,次雨五穀,次雨衣服,

次雨七寶種種奇珍,閻浮提內,眾寶積滿。人民之類,

自恣而取,上妙衣食,盈溢有餘,視諸珍寶,

猶如瓦石。爾時菩薩,觀民充足,

即遣臣吏四遠,告下閻浮提內,咸使聞知:『汝等群民!

先由窮乏,求於衣食及諸財寶,更相欺誑,

殺害極意自利忘義,不惟罪福,

命終皆墮三塗之中,從冥入冥,受罪多劫。常相悲憐,

無由相濟,故忘形苦,涉嶮入海,

得此寶珠,來用相救。汝等既已更無乏短,

念自剋勵勤脩十善,攝身口意,慈仁孝順,精進御意,

勿懷放逸。』種種方便,廣敕奉善,因作文書,

告諸王臣,騰其法誨,咸令聞知,

更相勸督,勿妄為非。爾時一切閻浮提內,

既蒙大恩慈澤霑潤,各思何方,

仰酬至德?又蒙優教,敕使脩善,咸皆慕義,專習慈敬,

制身口意,不妄犯非,命終之後,皆得生天。

「如是,舍利弗!

欲知爾時父婆羅門尼拘樓陀者,今現我父淨飯王是。爾時母者,

今現我母摩訶摩耶是。時大施者,今我身是。

銀城中龍者,今舍利弗是。琉璃城中龍者,

今目犍連是。金城中龍者,今阿難是。時海神者,

今離越是。阿難為龍王時,奉事於我,善知時宜,

乃至今日,素自知時。阿難欲得此三願者,

隨從其意。」 阿難聞此,歡喜踴躍,從座處起,

長跪白佛:「當盡形壽為佛侍者。」 時諸會者,

聞佛所說,感念大恩,專心剋勵,

思惟四諦諸法出要,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阿羅漢者,有種辟支佛善根因緣者,

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有得住不退地者,

咸共歡喜,頂戴奉行。

賢愚經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