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1
赤城志 全覽1 |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赤城志 地理類三〈都㑹郡縣之屬〉提要
〈臣〉等謹案赤城志四十巻宋陳耆卿撰耆卿字壽老號篔窻台州寧海人登嘉定七年進士官至國子監司業其事蹟不見於宋史惟謝鐸赤城新志稍著其仕履而亦不詳今以所著篔窻集考之則嘉定十一年嘗為青田縣主簿嘉定十三年為慶元府府學教授又趙希弁讀書附志稱耆卿集中沂邸牋表為多案宋史孝宗孫呉興郡王柄追封沂王其嗣子希瞿寧宗嘗立為皇子即濟王竑耆卿必嘗為其府記室而希弁略其文也此為所撰台州總志以所屬臨海黃巖天台仙居寧海五縣條分件繫分十五門其曰赤城者文選孫綽天台山賦稱赤城霞起以建標李善注引支遁天台山銘序曰往天台當由赤城山為道徑又引孔靈符㑹稽記曰赤城山石色皆赤狀似雲霞又引天台山圖曰赤城山天台之南門也梁始置赤城郡葢因山為名耆卿此志即用梁郡名耳耆卿受學於葉適文章法度具有師承故敘述咸中體裁明謝鐸嘗續其書去之逺甚舊與耆卿書合編今析出別存其目陳振孫書録解題載此志之前有圖十三此本乃無一圖殆傳寫者艱於繪畫久而佚之矣乾隆四十五年七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一 宋 陳耆卿 撰
地里門一
禹別九州周分百縣州與縣之名昉此然以受地則廣以居民則富非若今之州縣蹙且鮮也台自漢萌芽僅號東南一尉至後漢始稱縣焉吳始稱郡焉以迄於今上下千餘載余以十道圖九域志及輿地寰宇諸書攷之離合廢興殆不知幾變也即是以觀天下之大其沿革可勝道哉然自唐以前頗號僻左本朝南渡後陶和染醇文物滋盛乃始以勝壤名天下而官守者亦樂之焉地之顯晦時邪人邪余故博採以著於篇分敘州敘縣
敘州
上台州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皆為越地自王無諸為楚所並秦滅楚為閩中郡閩君揺率越人佐漢伐秦漢立揺為東海王都東甌高帝六年為荊國十二年更名吳封劉濞為王其地屬焉孝景三年濞反漢擊之濞敗走保東越東越殺濞濞子駒怨東甌殺其父走閩越勸之擊東甌建元三年閩越圍東甌武帝遣嚴助發兵往救閩越引兵去東甌乃舉國徙江淮間以其地為囘浦縣屬㑹稽郡為東部都尉〈按郡國志以章安縣東甌鄉為東部侯國通典雲東部今臨海是也二說皆云東部獨漢地里志注囘浦南部都尉治〉光武時改囘浦為章安縣永和三年析縣之東甌鄉置永寜縣興平元年析章安永寜置松陽始平縣吳赤烏二年析永寜置羅陽縣太平二年析章安置臨海縣以㑹稽東部立臨海郡治臨海取郡東北臨海山而名屬揚州尋徙治章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始平為始豐羅陽為安固析臨海之北置寜海縣〈按寜海土風志縣本漢囘浦鄞二縣太元二年裂鄞之八百戶安北鄉二百步置寜海縣與前說微不同〉四年析安固置橫陽縣明帝太寜元年析永寜松陽安固橫陽置永嘉郡亦屬揚州穆帝永和三年析始豐置樂安縣宋孝建元年析之五郡為東揚州臨海與焉梁武帝改為赤城郡尋復為臨海縣至徳元年復為郡治始豐隋開皇九年平陳郡廢復為臨海縣屬永嘉郡廢始豐寜海復入臨海十一年置臨海鎮於大固山移其縣於鎮大業四年沈法興擅立為海州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以臨海縣置台州取天台山而名〈此按唐史係四年而壁記序乃雲武徳二年東南面行臺僕射杜伏威改海州為台州舊經又雲五年改為台州二說不同當以史為正〉復置始豐寜海縣六年陷於輔公祏七年賊平仍置台州省寜海入章安八年廢始豐樂安章安三縣入臨海貞觀六年改隸括州都督府八年復析臨海置始豐上元二年復置永寜永昌元年復置寜海神龍二年析寜海置象山縣天授元年改永寜為黃岩天寶元年改台州為臨海郡乾元元年復為台州隸浙江東道肅宗上元二年改始豐為唐興析臨海復置樂安廣徳元年郡徙治始豐二年以象山隸明州大厯十四年改隸浙江西道僖宗光啓三年陞徳化軍〈詳見魯洵作杜雄墓碑洵乃雄吏時為徳化軍判官者也嘉定中黃岩永寜江有泅於水者拾一銅印其文曰台州徳化軍行營朱記〉唐末吳越王錢鏐有其地梁開平三年改唐興為新興〈見徐靈府天台山記注〉錢氏寶正五年改樂安為永安後唐同光初改新興復為始豐晉天福初改台興國朝建隆初復為天台〈按天台縣經雲梁時巳改曰天台攷五代史無之〉太平興國三年錢氏納土入版圖隸兩浙東路前後沿革皆即臨海縣為州治景徳四年改永安為仙居領縣五與兩浙道皆為南斗須女之分其境壤道里之數各附於左
州境
州在東京東南二千九百二十五里行在東五百四里東西三百九十里南北三百九十里是為提封之境東一百八十里入海西二百一十三里蒼嶺入䖏州南一百三十九里盤山入溫州北一百四十五里關嶺入紹興府是為四正之境東南二百九十二里入海西南一百九十二里括蒼山入䖏州東北三百二十五里磕蒼山入慶元府西北二百九十四里大盆山入婺州是為四隅之境多陸程西二十里至三江由江入溪八十里入仙居縣九十七里入天台縣南大江東南流一百里入黃巖縣又八十里出海門達溫福諸邊海州軍此水程也
敘縣
臨海
望臨海縣本漢囘浦屬㑹稽郡東漢改曰章安吳太平中析章安置臨海縣屬臨海郡晉宋因之後省入章安隋開皇改為臨海屬䖏州後屬永嘉郡唐武徳復置章安縣後廢章安復為臨海
縣境
縣在州東南二百三十步東西二百四十里南北一百一十五里是為提封之境東一百八十里牛頭山入海西七十里黃奢嶺入仙居縣南四十五里黃土嶺入黃巖縣北六十五里杜潭嶺入天台縣是為四正之境東南一百二十六裏海門山西南五十里括蒼山連燈壇山入仙居縣東北六十里寜和嶺入寜海縣〈此乃舊路今只循桐岩嶺而行以嶺脊為界去縣五十五里〉西北六十五里黃振嶺入天台縣是為四隅之境多陸程水程與州別
黃巖
望黃巖縣本漢永寜縣唐上元析臨海置屬台州天授
元年更今名
縣境
縣在州南六十里東西三百一十里南北一百四十三里是為提封之境東六十裏海門山入海西二百五十里蒼山入仙居縣南九十里嶠嶺入樂清縣北一十里戍鋪嶺入臨海縣是為四正之境東南二百一十五里大閭山入樂清縣西南三百里塵山入永嘉縣東北六十里赤山村西北七十里義誠鄉皆入臨海縣是為四隅之境多陸程南官塘九十里至嶠嶺入樂清縣北大江二十里至亭山入臨海縣又一百里入州由永寜江東北三十五里入海口東南三百二十里至上崎入溫州此水程也
天台
上天台縣本漢始平縣晉太康改始豐屬臨海郡宋因之隋廢唐武徳復置屬海州後廢貞觀復置上元改唐興梁開平改新興後唐同光復名始豐晉天福改台興國朝建隆初改今名
縣境
縣在州西九十里東西二百二十九里南北七十二里是為提封之境東四十里筋竹嶺入寜海縣西一百八十三里大盆山入東陽縣南二十五里杜潭入臨海縣北五十里石壘寨入新昌縣是為四正之境東南四十里黃振嶺入臨海縣西南一百里紫籜山入仙居縣東北六十里靈墟入海西北四十里關嶺鋪入新昌縣是為四隅之境多陸程東南由始豐溪四十七里入臨海又東北七十里入州此水程也
仙居
上仙居縣本晉樂安縣宋因之唐武徳廢上元復置錢
氏改永安國朝景徳更今名
縣境
縣在州西九十里東西一百二十里南北一百四十里是為提封之境東三十里界嶺入臨海縣西九十里風門入縉雲縣南一百里道者山入永嘉縣北五十里黃榆山入永康縣是為四正之境東南一百五十里五部山入黃岩縣西南一百里界遶山入縉雲縣東北八十里盧坑山入天台縣西北一百一十五里郭坦山入永康縣是為四隅之境多陸程南大溪自縣西五十里至石姥嶺東南入臨海界此水程也
寜海
緊寜海縣本吳臨海縣地晉太康析置隋開皇廢唐武徳析臨海復置屬海州後省入章安永昌復置
縣境
縣在州東南一百七十五里東西一百九十里南北二百六十五里是為提封之境東一百三十里西溪嶺入象山縣西六十里筋竹嶺入天台縣南一百一十五里寜和嶺入臨海縣北六十里柵虛嶺入奉化縣是為四正之境東南二百五十里牛頭洋入臨海縣西南八十裏白溪源入天台縣東北一百二十里紫溪嶺入象山縣西北八十里杉木嶺入奉化縣是為四隅之境多陸程港自縣東便風一潮過五嶼洋至牛頭洋小泊潮入海門一日夜至州此水程也
赤城志巻一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二 宋 陳耆卿 撰地里門二
自古建郡若邑倚城以為命然必擇勝地焉今章安鎮側有古城葢吾州舊蹟也荒雉墜堞巳隨秋草然亦疑其逺州比海魚龍所腥非高塏可久之地以今城壘騁目而望據大固山介天台括蒼間中峯對峙如入幾席天台仙居二水別流至三江口而合縈紆演迤環拱其郛岩光川容吞吐掩胦於煙雲縹緲之際真足以奠城社表宅里聚㕓市以雄跨一方矣
城郭
州
城按舊經周囘一十八里始築時不可攷太平興國三年吳越歸版圖隳其城示不設備所存惟繚墻後再築慶厯五年海溢復大壞部使者田瑜以聞詔新之乃命太常博士彭思永攝州事命縣令范仲溫等分典四隅從事蘇夢齡等總其役三旬而畢明年元守絳至迺因新城増甓之作九門捍外水之怒十竇窻疏內水之壅又鑿梁貫城廝為三支閱嵗訖工是秋水不為災至和元年復大水城不沒者數尺孫守礪再加増築嘉祐六年大水復壞徐守億謂城南一帶當水衝用牛踐土而築之每日穴所築地受水一盂黎明開視水不耗乃止熙寜四年錢守暄又累以密石且慮水齧其足遂浚湖以其土實之乾道九年火及闉淳熙二年趙守汝愚又繕築焉先是郡有壯城遇水患合司其役巳乃屬役於士庶吏誅求不饜則捃摭鞭箠至有殞於非命者公從州士請歸其役於壯城民用以寜三年秋大雨城又幾墊尤守袤極力隄䕶事竟復修城城全邦人歌之按故基東自小鑑湖循清心嶺而南縈抱舊放生池直接城山嶺古通越門土地廟處葢今湖昔地皆闉闍中物也後乃徙而之西縮入里餘衆謂起元守絳今按元雜記但載修城無徙入之文後按汪泌共樂堂詩歴敘城事有外遺數百家室屋鱗參差之語意其為錢守暄也〈全篇見東湖〉嘉定十六年齊守碩復經界有以故基為言者亟遣官吏按視則知城趾廣踰四丈中有二斗門㵼水遺蹟具在而以居人奄據或田或囿嵗久懼愈湮迺於其中酌存丈許旁掲牌以為表識其奄據者貰不治而聴其承佃如官店基法焉新城既全而舊城且不泯矣城今有七門各冠以樓南曰鎮寜門樓名神秀曰興善門樓名超然東曰崇和門樓名惠風西曰括蒼門樓名集仙東南曰靖越門樓名靖越西南曰豐泰門樓名霞標西北曰朝天門樓名興公葢自尤守以前城凡八修繼是雖間修非大役故不書〈呂成公祖謙修城記雲臨海郡南東西三方岸江湖秋水時至北限大山蹙不得騁怒齧隄足生聚凜凜恃城以為命距海餘百里逋亡剽俠之所曹惡嵗輒睢盱州漵睥睨郛郭徼警者不敢弛柝故閉修之政在是郡為首務葢所以逺菑害銷姦萌非徒區畫封表備侯邦之制也慶厯之水幾不為郡元章簡公絳來守城復立宣和中盜發仙居闖虛罙入突薄欲登時則有戶掾滕君膺帥厲吏士圉以方略冦不為患父老紀焉乾道九年里旅不戒於火延及郡城堵隤甃弛徑踰無禁菑氣未格民譌不寜間一嵗大史趙侯汝愚自信徙鎮暇日循行牆落屬丞掾而告之曰置守所以衛民顧屏蔽廢徹若是其何以待不虞土功於古雖有常律傳春秋者復出啓塞從時之例豈非城闉之啓閉寔有邦之大紀隨時築治有不得而已者邪況壯城之卒月粟嵗帛凡以為此益其廩而寛其程宜無不可於是軍事判官蘇延壽受役要司輂輦金穀之稽兵馬都監胡勝督栽巡功察其勉與不勉者命羣有司各保其所奠地守傅衆力埤増卑薄塗塞空卻環城諸門作新者四曰鎮寜曰興善曰豐泰曰括蒼修舊者五曰崇和曰靖越曰朝天曰順正曰延慶起淳熙二年六月癸酉訖閏九月戊辰累日積功凡一萬五千三百七十有六大抵取具於壯城之籍閒民願即工者厚醻之不欲勿彊㑹其數眎役兵財十之二鍛斵鏝埴黝堊之工畀僦直如其素醪醴之饋勞來之吏相及於道其材瓦石甓之用積二十一萬七千九百錢以貫計米以石計者合四千六百有奇維侯憂民急病之意既達於下而精知周慮又足以綜理之故公無羨費人無留力工無餘技役事首尾歴再時版臿並作觀堞崛興而近郊之甿初未嘗釋隴畝也始侯之至詔奉計最朝十月報政之期甫半嵗而贏或謂是邦特侯假道休沐之地繕營之鉅者必姑存以須後乃獨於入國阡陌未習之時驟舉力政百年之蹟還於指顧邦人徳其賜而樂其成請書勞於石抑不知因事而功見已事而跡泯一壘培之緒業於侯何有哉至於不以久暫易意眇然長慮於耳目之外以無負於寄委識此者葢亦鮮矣遂書以諗台之君子〉
子城按舊經周囘四里始築時不可攷或雲州治舊在大固山上有子城故趾焉後隨州治徙今處其門有三南曰譙門上有樓不名東曰順政門樓名東山西曰延慶門今名迎春〈城之南內外號裏班內班舊傳錢王俶守台胡進思自此迎立之有班直分寓於此故名〉
臨海
城按縣須知周囘二百九十五步按縣治附州城他無郛郭或雲今左右繚墻沿城隍廟至天台館達上古巷其步數實合意舊有城而後易為墻也
黃巖
城按舊志雲周邑九里三十步又雲周囘四百五十步
唐上元中築今皆無攷
天台
城周囘四百步吳永安中築按甎刻宣和三年重修今
稍頹圯有二門東曰應台西曰通越
仙居
城周囘六百步唐上元二年築國朝宣和冦亂統制姚
平仲張思正駐兵於此因再築焉
寜海
城周囘六百步舊在海遊唐永昌元年徙今地〈或雲唐大厯間〉四隅舊各有門後廢令陳宗仁於西北驛道立其二曰望台曰朝京
鄉里
臨海〈一十五鄉四十四里〉
大固鄉在縣東祥符中管里一曰交里今管里六丘祥〈舊名休祥紹興中道士費徳得晉碑土中猶以此名里後避真廟舊諱改今名〉
臣公 恩義
崇和 袞繡〈慶元六年葉守籈為謝丞相深甫立〉世袞〈嘉定元年李守兼為錢丞相象祖立〉
興國鄉在縣西北祥符中管里一曰瓦窯今管里二慶善〈舊名迎恩因陳貽範有藏書樓曰慶善後同弟貽序中第子師恭亦舉八行故改今
名〉 丹丘
義誠鄉在縣南一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新城今管里
三〈按唐乾寧間曽洵作杜雄墓銘義字下作誠字俗呼為城者誤〉
正節〈按杜雄墓銘雲葬於義誠鄉正節里則得名久矣〉
豐化〈按張滌作駱延威妻杜氏墓誌雲光化二年葬臨海縣官政鄉風化里風與豐同音
今恐訛也所謂官政鄉者得非今之義誠乎〉
承光
遂仁鄉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祥符中管里一曰江上今
管里五
永固 蓋竹
承明 白鶴〈以山得名〉
長石
清化鄉在縣東三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山後今管里
二
遇明 修景
太平鄉在縣西三十里〈分上下二扇〉祥符中管里一曰若溪
今管里二
善政 懷表
重輝鄉在縣東北三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油溪今管
里二
合從 修謹
長樂鄉在縣東南四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磧村今管
里三
正教 上義
連碧
明化鄉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分上下二扇〉祥符中管里一曰
青令今管里二
孝遜 欽田
安樂鄉在縣東北五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路前今管
里三
興善 道徳
懷善
延壽鄉在縣東北五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大東今管
里三
廟善 干山
延祚
靜安鄉在縣西北五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七孺今管里四〈按靈鷲祖師幼璋遇異僧告雲尋靜而棲遇安即止璋遂為靜安鄉剏福田院俗以靜為靖誤也又此鄉今有地名七孺或傳古有七孺人居之祥符以此名里亦為是歟〉
湖平 王震
大石 小石
於公鄉在縣東六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涇山今管里
三
清溪 北湖
纂化
保樂鄉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分西南二扇〉祥符中管里一曰百家今管里二〈按祥符中僧願鴻撰光相院記雲師臨海寶樂人今以寶為保亦恐訛也〉
永福 崇仁
承恩鄉在縣東一百五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又口今
管里二
廣濟 磻石
黃巖〈一十二鄉四十里〉
仁風鄉在縣東二百步管里二
光澤 安寜
三童鄉在縣西一十里管里二
建平 善政
永寜鄉在縣南一十五里管里三
砂門 仙山
善化鄉在縣北一十里管里五
善鄰 親仁
道林 石步
臨海
備禮鄉在縣西北一十五里管里四
石步 新昌
建城 大興
飛鳬鄉在縣東南二十里管里七
親仁 海門
懷禮 安仁
安樂 甘泉
青鳬
靖化鄉在縣西南二十里管里二〈按祥符圖經有永泰無靖化或雲永泰葢
哲廟陵名意以是改為靖化也〉
苦竹 浮南
靈山鄉在縣南三十里管里二
貴豐 塘下
馴雉鄉在縣西南三十五里管里五
古城 仙岩
湖南 湖北
白塔
繁昌鄉在縣南七十里管里三〈舊名萬嵗政和八年以鄉民陳丑兒妻一産四
子州以聞詔改今名〉
賛善 橫嶼
囘浦
來逺鄉在縣西南九十里管里二
清江 浮山
太平鄉在縣東南一百里管里四
三門 練溪
白水 遊嶼
天台〈四鄉一十二里〉
太平鄉在縣東管里三
五支 三歸
楢溪
永保鄉在縣西管里三〈按崇道觀元命殿前石香臺鐫雲咸平三年天台縣寶祚鄉塘西保士庶置詢之父老即此鄉也豈吳越時鄉名而咸平後易之耶塘西乃山裏宋氏所居之地名〉
定公 長松
兩岐
祥鸞鄉在縣西二十五里管里三
桐栢 大固
興正
積石鄉在縣西三十五里管里三
三異 曲池
同仙
仙居〈六鄉三十一里〉
昇平鄉在縣郭東西管里六
永欣 白水〈以溪水湍流而白色故名〉
新建 石牛〈以有怪石狀似牛橫枕溪中流故名〉狀元〈舊名安仁開禧元年令趙汝逵以胡謙魁特科改今名〉
孝義〈慶元二年令趙幼聞以吳沆母病刲股而名〉
慶雲鄉在縣東一十里管里三
浮都 班溪
甘露〈按純熙觀記雲葛元於括蒼洞煉丹有慶雲甘露之瑞故以慶雲名鄉以甘露名里
雲〉
開元鄉在縣西二十里管里六
羌山〈以韋羌神靈驗故名〉 莒溪
元文 高遷
靈峯 折桂〈以吳給事芾兄弟子姪相繼擢第而名〉
歸仁鄉在縣東南二里管里七
清湖〈舊傳以湖水清故名〉 隠賢
清河 石感
武徳 誠信
吉陽
清風鄉在縣西四十里管里七
永昌 薦正
甘泉 皈政
紫岩〈以紫岩山石産紫草故名〉 辛昌
溫泉
遂寜鄉在縣西六十里管里二
懷化 赤城〈以山得名〉
寜海〈六鄉一十九里〉
朱開鄉在縣東北七里管里五
廣度 辟邪
時康 堠城
橫溪
連理鄉在縣西南一十里管里一〈父老雲溪南昔有櫟成林一夕風雨林中
作數百人聲旦視枝榦皆連理故以名鄉〉
宣陽
永康鄉在縣西南三十里管里三
新建 清溪
桐栢
仙巖鄉在縣南六十里管里三
井山 梅枝
合歡
新寜鄉在縣北七十里管里二
仙人〈舊名閬風〉 善政
寜和鄉在縣南七十五里管里五
清溪 懷遜
奉化 萬嵗
新進
坊市
州
狀元坊在州東一里以陳侍郎公輔釋褐第一故名登俊坊在州東南九十步以州學在焉故名
惠化坊在州東二百步
春祺坊在州南一百三十步
移風坊在州東南二百步以臨海縣在焉故名
順昌坊在州東三百步
通逺坊在州東南三百五十步以稅務在焉故名〈嘉定十六年居人自此坊側重甃衢路至州橋得舊甎二一鐫端拱四年一鐫淳化元年又石版內鐫景徳寺僧簡瓊再修今舊經有景徳寺砌街記葢此時也〉
延康坊在州東南一里
永平坊在州南一里
寶華坊在州東南一里二百步以報恩寺在焉故名右十坊舊有之後廢嘉定四年黃守㽦重修
狀元坊在州南七十五步嘉泰二年黃守英雋以葉淙
魁武科故名
悟真坊在州東北二百五十步慶元三年葉守籈以張
平叔居此著悟真篇名今有祠
興賢坊在州東南一里嘉定十五年齊守碩建以貢院
在焉故名
美徳坊在州東北一里開禧三年李守兼以錢丞相居
此故名
節孝巷在州東一百五十步淳熙二年尤守袤建以朱
伯履妻陳氏旌表故名
戶曹巷在州東一里以唐鄭䖍為戶曹日居此故名〈杜甫題鄭著作詩云台州地濶海冥冥雲水長和島嶼青亂後故人雙別淚春深逐客一浮萍酒酣懶舞誰相拽詩罷能吟不復聴第五橋東流恨水皇陂岸北結愁亭賈生對鵩傷王傅蘇武看羊陷賊庭可念此公懷直道也霑新國用輕刑禰衡實恐遭江夏方朔虛傳是嵗星窮巷悄然車馬絶案頭乾死讀書螢所謂窮巷即此也又有詩云天台隔一江風浪無晨暮鄭公縱得歸老病不識路昔如水上鷗今如罝中兔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顧山鬼獨一腳蝮蛇長如樹呼號傍孤城嵗月誰與度從來禦魑魅多為才名誤夫子嵇阮流更被時俗惡海隅微小吏眼暗髮垂素黃帽映青袍非供折腰具平生一盃酒見我故人遇相望無所成乾坤莽囘互餘詩不盡載〉
綦內翰巷在州東南二百八十步紹興中綦內翰崈禮
居之故名
杜家巷在州東南三百步先是杜祁公之先名叔亷者
築室於此其逺孫穎復居之故名
黃甲巷在州東南三百四十步天聖中以丞聴小吏王
珏發憤讀書同兄琥登科故名
大街頭市在州東二百步
小街頭市在州東三百步
尼巷口市在州南三百步
稅務前西市在州南三百五十步
報恩寺西市在州南一里二百步
朝天門內市在州西八十步
朝天門外市在州西一百二十步
括蒼門外市在州西二百五十步
鎮寜門內市在州南一里五十步
鎮寜門外市在州南一里八十步
興善門外市在州南一里三百步
臨海
上台坊在縣東五里慶元六年葉守籈建以謝丞相居
此故名
柘溪市在縣東二十里
路口市在縣西二十里
大田鎮市在縣東三十里
絢珠市在縣東四十里
東陳市在縣東四十五里
章安鎮市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杜瀆鎮市在縣東一百八十里
黃巖
清鎮坊在縣西二十步
欽賢坊在縣北七十步熙寜中以賢良徐其姓者居之
故名
仁風坊在縣北八十步
新羅坊在縣東一里舊志雲五代時以新羅國人居此
故名
右四坊熙寧九年令范世文建
通仙坊在縣南八步以面直委羽山故名
巖瞻坊在縣東一十八步
拱秀坊在縣西二十五步
梯雲坊在縣東三十二步以楊似雲葉應輔中第故名慶善坊在縣東三十五步
叢桂坊在縣東四十步舊名桂枝以左㻫兄弟中第故
名
阜民坊在縣東四十步
太平坊在縣西六十步
景賢坊在縣東七十步以林鼒居之故名
壽寜坊在縣北七十步
朝元坊在縣西七十五步以定光觀在焉故名
興善坊在縣北九十步
里仁坊在縣南一百步
孝行坊在縣南一百二十步舊名延慶以至道中郭琮
居此故名
教善坊在縣南一百二十步
振文坊在縣南一百三十步以縣學在焉故名
奎文坊在縣南一百五十步以明因寺賜御書故名右十七坊嘉定十一年令陳夢建建
〈闕〉市在縣西南一十五里
小澧市在縣西三十里
新安市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名路橋
於浦市在縣東南六十里
夾嶼市在縣東南七十里
天台
阜民坊在縣西北六十七步以其面南取阜財之義而
名
保寜坊在西北八十七步
崇化坊在縣東南二百三十一步以其通縣學故名利涉坊在縣東南三百一十七步
右四坊嘉定七年令丁大榮建
惠泉坊在縣南一十步以舊闡法寺井在焉故名舊名
建平
訪真坊在縣西北六十七步以通桐栢路故名舊名集
賢
旌孝坊在縣東南九十七步舊傳溪流夜漲有一嫗憊不能逃其稚子縛木以濟之故名舊名孝義
鎮安坊在縣東北一百三十步以其近鎮安廟故名舊
名福庭
玉京坊在縣西北一百四十八步以其通玉京洞故名
舊名祥鸞
嘉祥坊在縣西南一百八十步舊名靈溪
右六坊嘉定七年令丁大榮重建
縣市在縣西南七步
飛泉市在縣西二十五里
仙居
闡科坊在縣南一十步以梅廷瑞中乙科故名
狀元坊在縣南一十步以陳正大魁武科故名
折桂坊在縣南五十步以吳給事芾兄弟中第故名棣華坊在縣西一百三十步以王孫震兄弟登右科故
名
友於坊在縣西南一百五十步以郭堯卿遜世賞於弟
故名
石井市在縣南一十五里
石姥市在縣東二十五里
田頭市在縣西二十五里
白塔市在縣西三十里
磻灘市在縣西五十里
寜海
振名坊在縣東五步舊名仙隠以尉廨在焉
擷英坊在縣東五步舊名濯纓
通徳坊在縣西北四十步
廣度坊在縣東北九十步
浄因坊在縣東北一百步
集禧坊在縣東南一百一十步
徳生坊在縣東北一百三十步河岸舊名魚樂
毓秀坊在縣東北一百九十步
登俊坊在縣西南二百步以學在焉故名舊名崇儒叢桂坊在縣東南一里
朝宗坊在縣東北一里
港頭市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赤城志巻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三 宋 陳耆卿 撰地里門三
自城郭至坊市居者之適也自館驛至津渡行者之便也郡自天台徑越自黃巖徑溫自寜海徑明自仙居徑括車聨轂擊經行者無藝晝涉夜憇詎容頃刻失其節哉余觀南方治一橋費緡錢輒十數萬他郡館舎亦輝敞相望是州獨寥寥焉傑然者一二而已然因其舊而崈葺之毋俾滋壞自足以紉吾邦之闕而不必深豔乎其他也即是一端亦足以觀政矣
館驛
州
天台館在州南一百三十步俗名行衙乾道九年火淳熙三年尤守袤重建嘉定十六年齊守碩重修
丹丘驛在州東南一里舊傳葛元煉丹於此故名乾道九年火今為民居〈按孫綽賦仍羽人於丹丘丹丘今寜海有之天台記載晉虞洪入丹丘山遇丹丘子求茗則得名舊矣今臨海有丹丘觀寜海有丹丘院亦此義也〉
嘉祥館在州東五十步舊號小行衙嘉泰四年廢後併
入添差通判㕔今廢
臨海
泰安驛在縣西北四十七里慶元中葉守籈重建今廢〈洪文惠公適曉發此驛詩云秋夢不能曉起行山徑迷小車驚宿鷺列炬誤鳴鷄冷怯霜華重光瞻斗柄低金庭有佳處芳桂想幽棲〉
橫溪驛在縣東北五十里今廢
黃巖
亭山館在縣南三里瀕河慶元五年令常濬孫建仁風驛在縣北三里舊名永寜乾道三年令周䝉更今
名
白峯驛在縣南四十五里今廢
天台
赤城驛在縣西南二百步
飛泉驛在縣西二十五里今廢
靈溪驛在縣東二十里舊路由此入京今亭頭是也後改自東門遂廢〈唐鄭巢夜泊有詩云孤吟疎雨夜荒館亂峯前曉鷺棲危石秋萍滿敗船溜從華頂落樹與赤城連已有求閒意相期在暮年〉
仙居
安洲驛在縣西三百步舊名括蒼紹興二十六年令梅克明建後廢嘉泰二年令林岳重建以近安洲山更今名〈樓叅政鑰為之記〉
蒼頭驛在嶺上今廢
寜海
迎恩驛在縣東一百步今廢
妙相寺驛在縣東五十步嘉定六年令鄭如松重建海口驛在縣北一百一十里今廢
縣渚驛在縣南七十里今廢
橋梁
州
平橋在州治小㕔前淳熙十五年宗守穎重建跨池為屋左右植芙蓉〈曽守幾有詩云浪說吾邦小清池思有餘水風涼枕簟荷氣馥衣裾客位經過少官曹簿領疎良辰不行樂秋水落芙蕖〉
州橋一名南橋在州南八十步
順政橋一名東橋在州東六十步因門得名
學橋在州東南一百步
賣茆橋在州東二百六十步
狀元橋在州東一里陳待郎公輔居之
永泰橋在州東一里小街直上
保寜橋在州東一里戶曹巷東
白塔橋在州東南二百三十步以其側有塔焉故名悟真橋在州東北二百八十步舊名黃牛坊橋慶元三
年葉守籈更今名〈事見悟真坊〉
觀橋在州東北一里以近天慶觀故名
按慶厯七年元守絳建十石樑於河以通車馬詢之故老謂今兩州橋觀橋學橋賣茆橋永泰橋保寜橋其舊蹟焉餘則不可攷矣
臨海
中津橋在縣南一里脩八十六丈廣一丈六尺淳熙八年唐守仲友建橋之節二十有五籍舟五十規制閎縝為一時壯觀先是城臨三津其中最要自甌閩道黃岩而度者肩摩袂屬至此每病涉橋成如履通衢顧以潮汐降升朝撞暮𥳽春水至夏秋雨溢暴流吞齧久則不支自紹熙元年江守乙祖慶元元年周守二年劉守坦之嘉定四年黃守㽦六年余守建皆重修之劉更名慶元黃仍其舊十五年齊守碩逆防其壞大加崈葺舟補舊者四十創新者十有四布版道二十有七鈎欄一百六十有二又以餘材別為舟五穴南岸藏之以備異時更易視舊葢有加矣橋南有亭遇祝聖則於其地放生焉北有皇華亭世傳皇華真人上昇處南又有飛仙亭〈唐守記雲郡介括蒼天台間水源二山東南流合於城西十五里東注於海城臨三津其中最要道出黃岩引甌閩往來晝夜不絶招舟待濟寒暑尤病颶風無時嚚師牟利𡚁舡重載命寄毫髮仲友以淳熙庚子來守辛丑三月常平使者循行迓於城南戊夜登舟篙工失度比曉迺汔濟因問父老江可橋未作何故對以潮汐升降經營為艱食於津與瀕江之市又沮之皆中輟仲友自念承乏牧養繼歉嵗入境人草食賴朝廷勤恤麰麥告登病少瘳矣橋大利可毋作迺分官吏庀工徒度高下量廣深立程度以寸擬丈創木様置木池中節水以筩效潮進退觀者開諭然後賦役始於四月丙辰成於九月乙亥築兩堤於皇華亭之東甃以巨石貫以堅木載䕶以菑楗中為級道兩旁為卻月形三其層以閷水勢南堤上流為夾木岸以受水衝堤間百十有五尋為橋二十有五節旁翼以欄載以五十舟舟置一碇橋不及岸十五尋為六栰維以柱二十固以楗筏隨潮與橋岸低昂續以版四鍜鐵為四鎖以固橋紐竹為纜凡四十有二其四以維舟其八以挾橋其四以為水備其二十有六以繫筏繫鎖以石囷四繫纜以石師子十有一石浮圖二纜當道者植木為架遷飛仙亭於南岸遷州之廢亭於北岸以為龍王神之祠為僧舍及守橋巡邏之室二十有一間南僧舍為僧伽之堂凡橋欄舟栰之役五邑共之黃岩預竹纜之須餘皆屬臨海金木土石之工二萬二千七百用州錢九百八十萬米四百五十斛酒二百六十石橋既成因其地名之曰中津第賞官吏有差燕犒以落之命臨海尉支監官主橋事兩指使同視啓閉擇報恩寺僧行各二人奉香火置吏屬行文書番將校主巡警邏者二人守橋十有四人皆厚其廩給又以度數名物為圖志禁防法守為要劵田畝財用為版籍東湖嵗輸公帑數百緡改入焉以備葺費命臨海黃岩令董葺事所以為橋計者粗備矣夫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方議作橋則疑中則謗既成則疑釋謗弭而說繼之是皆常情爾然慮始之難未若保之之難金石至堅久猶刓而泐況他乎故記其大槩使後人知其勤尚或繼之且為銘曰台江之津憧憧往來橋之未作吾民其咨豈無智謀亦阻浮議橋之既成其勤在繼矜吾民兮閔吾勤兮永詔厥後視斯文兮〉
懷義橋在縣東二里乾道六年向守汮建或雲尉舒亶
斬惡少於此又雲僧懷義建故名
東留賢橋在縣東七里本茶院橋紹熙五年為徐守子
寅建
西留賢橋在縣西二十里淳熙十六年為沈守作賓建交禮橋在縣東三里〈一作交鯉言因開元中蛇與鯉鬬而名又一作鮫鯉謂地臨江滸此二魚所出也按祥符間大固鄉舊有交禮里則是以里名橋其承襲必不謬前說稍誕後說則近俗矣〉
通明橋在縣東三里以其路通四明故名後有十將鄭
者居之俗呼十將橋者誤
大固橋在縣東二十里一名雙橋濱溪舊多梅花於公橋在縣東二十里
清化橋在縣東二十五里一名下林橋
下管橋在縣東四十里
五家橋在縣東四十五里
吉祥橋在縣西三里天禧中建以近吉祥寺故名乾道
六年亭其上
浮崗橋在縣西一十里
八疊橋在縣西二十五里
船坊橋在縣東南五里舊有船塲在東湖與今橋近舊
傳嘗造船於此故名
遂仁橋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一名欄界橋
茆思橋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傳有巫茆其姓者建此故
名
東邏橋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
後嶺橋在縣西北四里舊名昇仙
重輝橋在縣西北三十里舊名柘溪橋
洪橋在縣西北三十里
黃巖
縣橋在縣南一十五步宣和五年建
利涉橋在縣北一里嘉定四年令楊圭建脩一百丈廣三丈籍舟四十功利次中津南有黃山樓〈水心葉侍郎適記雲嘉定四年二月黃巖縣浮橋成林鼒叔和為其知縣楊君言曰橋長千尺籍舟四十欄箘繂索隄其兩旁捆圖狻猊訖三十旬斤鐵九千木石二萬五千夫工六萬餘縣東南車馬擔負而客之塗皆達於橋西北樵採攜挈而民之市皆移於橋諸公跨天台陟鴈宕行過黃巖皆喜曰増一橋矣葢奔渡爭舟傾覆蹴蹋之患既免而井屋之富㕓肆煙火與橋相望不絶甚可壯也古無而今有難也橋於江之險又難也台州有橋自唐守始君一縣作之抗其力如州倍難也願子記以為君酬余病未暇也叔和又言曰橋以未成為難衆人所知爾以既成為難君所自知也今嵗別一囷以待異日之闕尚懼不足雖然縣籍壞七十年矣君聚田百萬畝筭而步析之更二載始得經界之舊君之力雖尤難而承其後者易矣易則思思無窮而橋可恃以常存也願並著之餘臥水心久往來皆村野人語不到門外不知君材迺若是鄭大夫非異人耶舉鄭國解落整比大效小驗具於春秋至捐一車則天下以為笑彼溱洧之易視今之難奚百倍翅耶豈古人於此則或有故歟世常言極今人所難不足以進古人所易而充古人所易不能為今人所難何哉叔和之論不余質也可無為書余少從叔和兄弟㳺每為余言縣直北山爽氣浮動花柳之麗雪月之勝無不在江北余間至程頭必徘徊顧瞻輒阻江而返屢矣今既施橋而叔和與邑人日曳杖娛戲於北山潮生汐落隨江降升悠然如泳漢浴沂以歌令君之遺徳而余已老不復有四方之事徒慨想而不能從也因附見之亦以志余之不忘斯游爾〉
孝友橋在縣西一里脩六十丈廣三丈跨大江別浦元祐中令張元仲累石為之元仲字孝友因以名橋慶元二年圯於水縣人趙伯澐糾合重建築為五洞橋面亦五折取道當中坎兩旁以竅水翼欄其上視舊功十倍焉今但呼西橋
永寜橋在縣東南五十步建炎二年建
桂枝橋在縣東二里左㻫居之紹興二十八年建魯神橋在縣東南五里
新羅坊橋在縣東北一里即清水閘橋
東浦橋在縣東北一里二十步即混水閘橋
錢家橋在縣東南二百五十步一名永利橋
東禪橋在縣東一里
郟家橋在縣東南二百步
浮橋在縣南三里
三童橋在縣西二里
新橋在縣東三里
徳勝橋在縣東南三十里宣和中建以𠞰㓂於此故名石秋橋在縣南八里
寺家橋在縣東南一十里
戍浦橋在縣北七里一名陳晏橋
浄土橋在縣東北一十里
新城橋在縣西北一十里
塌水橋在縣西北一十里
下仙浦橋在縣東北一十里
桐嶼橋在縣南二十里
東鑒橋在縣南二十里
下浦橋在縣西南五里
下洋山橋在縣南二十五里
柵涇橋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馬鋪橋在縣南二十五里
苦竹橋在縣西二十五里
龔嶼橋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錢嶼北橋在縣南二十五里
上龔橋在縣東一十七里
錢嶼南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新安橋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路橋
小澧橋在縣西三十五里
石路窟橋在縣東南三十七里
長浦橋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清洋橋在縣東南四十里
大浦橋在縣東南四十二里
下新橋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新湫涇橋在縣東南四十九里
澤庫橋在縣南四十五里
新橋在縣南四十五里
丹崖橋在縣南四十五里
褊嶼橋在縣南四十五里
洋嶼橋在縣東南四十七里
新瀆橋在縣南五十里
鶩嶼橋在縣南五十里
聚石橋在縣南五十里
鳯城橋在縣西五十里
下盈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白塔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三嶼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關嶼橋在縣南五十里
溪口橋在縣南五十里
新涇橋在縣南五十里
安容橋在縣東南五十七里
白峯橋在縣東南五十五里
夾嶼橋在縣東南五十里
光明橋在縣東南六十里
月河橋在縣東南六十里
囘浦橋在縣東南六十里
新湫南橋在縣東南六十里
應田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橫嶼橋在縣南七十里
樓崎橋在縣南七十里
湖亭橋在縣東七十里
馬巷橋在縣南八十里
黃山頭橋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莊土橋在縣南三十一里
涇土橋在縣東南四十九里
小嶼橋在縣東南七十里
長嶼橋在縣南八十里
朱村橋在縣南八十里
鷄鳴橋在縣南八十里
塘下橋在縣東南八十里
消湖橋在縣東南八十里
下湖橋在縣東南九十里
天台
臨川橋在縣西一里舊名西橋隆興二年令王琰累石而建且亭其上陳知院騤以琰臨川人也故名〈陳知院記雲臨川王公琰紹興三十二年春綰一銅章綬以荊國文公濟天下之緒餘濟天台越隆興元年冬十月甲戌新作橋於邑西之谿從民欲也谿距邑庭可一里源自五峯雙澗北迤而至衆山複迷傍流輳委㑹霖潦則激焉如轟湧焉如犇防隄室廬蕩如也平時馬涉則濡纓負涉則濡槖聨釣以渡嵗作嵗圯編甿苦其役行李咨怨前後尉李琰李異俱有建橋之役作百丈堤以捍衝溢功竟弗濟後為令者睥睨難之迨公之來嘆曰大害也不在我乎大抵銳於土功者利在亟成以要虛名肯為逺計今我則否迺㑹費五百萬錢出俸四十萬為邑人源源而應數則充矣爰即故址相之然後奠之奠之然後營之斵者鑿者陶者墁者梩者築者從焉非驅作焉非督公曰有穡事者與乎有焉毋納其力穹石以為楹植之屹如也巨木以為梁橫之妥如也甓以培石欲其埤也灰以塗甓欲其確也尺有五十何其脩之曼曼然尺一十有九何其傅之衍衍然尺二十有五何其高之岌岌然復亭其上迺舄迺飭迺敞迺奕可以息行邁可以樂閒暇可以逺眺望卓哉美乎疑混物初剖有此壯觀非人力能為也二年閏月丙辰告成公迺率僚友㑹稽陸君洎金華陳君恕永嘉丁君康時池君虞卿觀焉公曰吾與諸君既作於斯僉曰大夫之力也名則在大夫士之豪民之耆老於時咸在翕然告曰願即以臨川名表公功也詩既獲遂歌以落之曰壯兮滄溟跨蛟龍麗兮霄漢垂螮蝀疑若有神施磨礲鞏然不動如華崧環瞻山幄凝翠空俯睨谿紋織微風夜半橫浮沆瀣中朝來崛應扶桑紅車馬颯沓西復東宏規碩利繄誰功競將大年壽我公願與此橋俱無窮〉
孝義橋在縣東九十二步淳化元年建因坊得名螺溪橋在縣東七里景徳三年建
石井橋在縣東一十三里咸平五年建以其旁有石井
故名
靈水橋在縣東三十里淳化三年建〈或引孫綽賦過靈溪而一濯之句非
也綽所賦葢福聖觀前之溪爾〉
茅橋在縣西二十里舊名通濟後以地多茅姓更今名〈羅提刑適未第時嘗露宿橋上後持節經從有詩云京城闕 遺相知心繞天台四散飛記得小田橋上月五更荷露濕人衣今斷碑尚在〉
永寜通濟橋在縣西二十里父老雲本鍾氏所剏或呼
鍾家橋
丹霞橋在縣西一十五里以近丹霞洞故名
飛泉橋在縣西二十里葢取孫綽賦瀑布飛流而名振錫橋在縣北一十里國清寺東舊名東橋後寺僧亭
其上以水聲如振錫更今名
豐家橋在縣東二里其水自螺溪分流昔僧豐干祖居
䖏也
清河橋在縣東一十五里
洪橋在縣東七里以地多洪姓故名
從化橋在縣西一里
迎賓橋在縣西三里
清化橋在縣西五里
碧水橋在縣西一十五里舊名碧泉
清溪橋在縣西北五里
落馬橋在縣西北七里
仙居
縣橋在縣治前景徳四年建
白水橋在縣東一百五十步嘉定十六年重建以溪水
白色故名
迎恩橋在縣東六十五步舊名東河橋嘉定元年令姚
偓重建以嘗迎詔書於此更今名
市橋在縣西一百三十步景徳四年建以其處市中故
名
石井橋在縣西一十里嘉定十四年重建
慶雲橋在縣東一十里純熙觀慶元元年建以其有慶
雲之瑞故名
社橋在縣西二里以其處社壇側故名上有傾葢亭杜橋在縣西三十里以邑人杜氏建故名
彭溪橋在縣東二十里以其接彭水故名
板橋在縣西四十里建炎中改甃以石雲
鳯仙橋在縣西六十五里
新坊橋在縣西五十五里
廣業橋在縣西六十里
長橋在縣南二里以其水自盂溪入大溪故名今廢苦竹橋在縣西五里以其側多植苦竹故名
斷坑橋在縣東一十五里今廢
寜海
縣橋在皷樓前五步
桃源橋在縣東一百九十步夾岸多桃花舊傳水之源出天台因取劉阮事而名北有放生池
廣度橋在縣東八十步
過逺橋在縣西二十五里崇福寺西〈羅提刑適有憶西橋寄昉師詩云長憶西橋避暑時天風六月襲人肌水隨地脈來無盡雲過山頭去不知拂岸稚松應偃葢當年遊子巳龎眉憑師莫動溪邊石留待東歸題好詩〉
桐山西橋在縣東北二十里因山得名嘉祐八年縣人應宗貴累石而建〈羅提刑適為之記〉後壞淳熙十二年民張潭仍架木為之〈唐守仲友為之記〉
三界橋在縣西溪南五里
道士橋在縣東北五里舊以天慶觀在焉故名
十二保橋在縣西北四十里
石廣溪橋在縣北七十里
摘星橋在縣南二十五里摘星嶺下
白嶠橋在縣東五里
黃墈橋在縣東南一十里
海㳺橋在縣南六十里因地得名今廢一名新市橋泗洲橋在縣西三里
通徳橋在丞㕔前五步今廢
橫塘橋在縣西南六十里吳越時葉太傅景泰七世孫
建俗呼葉家橋今廢
新市橋在縣西南六十里今廢
津渡
臨海
邵家渡在縣東北二十里
蓮盤渡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上廣渡在縣南九十里
家子渡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柵浦渡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闕〉頭渡在縣東南七十里
〈闕〉山渡在縣東南六十里
石仙渡在縣東南六十里
西岑渡在縣東南六十里
磧村渡在縣東南四十里
涇山渡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三江渡在縣西一十五里
中渡在縣東南一里
西渡在縣西一里
冷水渡在縣東南三里
三十六渡在縣東二十里西自潮際東至小芝凡三十
有六節故名
〈闕〉渡在縣南一十五里
下渡在縣東南二里
小石渡在縣西五十里
邵家渡在縣東三十里
仙人渡在縣西三十里
曹菴渡在縣西五十里
黃巖
磊石渡在縣東南一百里
黃林渡在縣東北五里
白石渡在縣東北一十里
斷江渡在縣西一十七里
西浦渡在縣西門外後以建利涉橋廢
江亭渡在縣北一里後以建西橋廢
天台
澥渚渡在縣東一十里始豐水出於此其清如紺碧焉杜潭渡在縣東二十五里與臨海分界
溪南上渡在縣西南一里
溪南下渡在縣南一里
曹家岩渡在縣西三里
仙居
清口渡在縣西南八里
石井渡在縣西一十五里
趙墺渡在縣南五里
櫸溪渡在縣西三十里
石牛渡在縣東八里
韋羌渡在縣西三十五里
河頭渡在縣南三里
廣業渡在縣西六十里
寜海
亭渡在縣東二十五里
柿嶴渡在縣東一十里
砂碕渡在縣北五十里
王公渡在縣北六十里
練蛇渡在縣南八十里
上白溪渡在縣西四十五里〈即狐嘯溪渡〉
下白溪渡在縣南一十五里
沙頭渡在縣南一十五里
浮溪渡在縣北四十里
夷吾渡在縣西一十里
海游渡在縣南六十里
赤城志巻三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四 宋 陳耆卿 撰公廨門一
先聖廟社稷壇非公廨也首之者何也社稷主此土而先聖主此道無此道則無此土矣無此土而欲治此土得乎先廟次壇示有本也若學宮與貢院則為國造士教塲則為國簡兵士以宣道業善治兵以昭威銳讋不軌文武二柄畧具故不敢混諸官舎而附於廟社之後庶覽者得詳焉
先聖廟
州
廟在州東南一百步康定二年李守防即廟建學初廟在州治後景祐二年范守說徙東城之維時未建學也李守既建學於其東得故版掾舎遂以錢易之復遷廟焉自是廟學一新矣皇祐二年呂守士宗創屋五十楹尋壞紹興十九年宗守穎三十一年黃守章乾道元年黃守然七年朱守江皆重修之淳熙七年唐守仲友始大修更㦸門兩廡及齋舎紹熙元年江守乙祖闢縣學宗學〈先是趙守汝愚欲建學未果至江始成之〉慶元五年葉守籈奉㫖闢武學惟大成殿久欲壓歴三政不果造造於開禧元年葉守箋殿之後有明道堂堂之上有稽古閣閣之後有直舎有上職事位七諸生齋六〈伸道敏行潛心居仁尚友育英〉有肅儀位祭器司計二庫而庖湢之屬不預焉葢大綱畧具矣嘉定四年黃守㽦作櫺星門又為兩夾室易州學額創小學〈以三十人為額置教諭一員食減半〉増大學生食又捐錢買田造祭服祭器先是尤守袤立思賢堂〈祠畢文簡公士元章文簡公得象元章簡公絳皆舊侯有恵政後至宰輔者也〉三老堂〈祠羅提刑適陳侍郎公輔陳詹事良翰皆鄉之名徳後進尊慕者也〉後有頌僖堂〈祠宗守頴黃守章朱守江唐守仲友江守乙祖皆有功於學者也〉有謝丞相祠至是復建四先生祠〈濓溪周先生惇頤明道程先生顥伊川程先生頤晦菴朱先生熹〉謝上蔡祠〈因上蔡子孫流落於此召至給官帶月廩其母子四人有差仍買田俾奉祭祀遂又立此祠〉於思賢頌僖益二位〈趙忠定公汝愚黃守然〉諸祠多遷徙嘉定十三年趙守彥紓合建於明道堂之東偏仍更造直舎十五年齊守碩重造櫺星門葺衆齋修祭器一千二百學之庶務可謂畢舉矣〈唐守記雲本朝以恢儒為家法自慶厯訖紹興命教益廣太上皇帝首善輦轂欵謁臨幸親勒石經以風厲學者聖主服慈訓復舉縟典橋門觀聴益盛肇建華閣嚴奉奎畫増飾黌舎輪奐一新教風所被無間幽逺矧在甸服敢不欽承仲友世以諸生受國恩淳熙庚子奉命假守嵗丁大祲夙駕至郡既謁 先聖行視學宮將就傾圯惕然念非宣化所宜顧民艱食事有敘既登麥命臨海令葺大成殿易腐苴罅堅緻可久至秋中熟乃議修學闢庭高門崇垣修廡論堂書閣因舊而葺鳩工度材慮吏並緣乃集鄉之搢紳推其賢能者三人庀役事擇僚屬四人助之以吏卒謹飭者行文書給呼召如作私室官不知役始作於壬寅孟春畢於首夏庭宇夷直規制宏壯悉過於舊材良匠能可支百載夫以天子命郡置學選明師教士以徳行道藝以培植風化震蕩習俗使人知有禮義以胥訓胥保於平康輯睦之地乃王道之本生民之命不可一朝緩養薄則不足移體居陋則不足移氣青衿挑闥而不遜業則風俗之茍簡熟爛至於扞格而難入無怪也茲郡邇辟雍之流而以水火風旱之相仍補敗不給顧視嘆咨以迄於今又因循而不修守之罪大今捐數千緡而賢士大夫樂與共成豈獨守之責塞實亦成前人之志副多士之願然鄉之賢士大夫勞其心力而守䝉成此非天子之徳厚而朝廷之化深與喜其成而推其本言之不足而至於詠歌詩其可無作詩曰有學之宮既久斯圯匪鄉之英孰葺而起伊鄉之英匪為我勞辟雍之化其流滔滔有廡斯䀺有門斯閌多士復來居移氣壯台山巍巍江流逶迤有學之宮與江山齊既安爾居既鼔爾篋青青子衿曷孫爾業我風斯移我俗斯美詔爾多士毋負於天子 劉尚書爚四先生祠堂記雲嘉定五年春正月天台郡學始建四先生祠郡侯豫章黃㽦使來言曰故侍講文公朱先生道為世師台之士受業於其門者衆淳熙間浙東大饑詔起先生為常平使者部內賴以全活而於台人櫛垢爬癢為徳獨厚葢嘗比屋設位而祝之盍祠於學宮然先生之道濓溪周先生伊洛二程先生之道也故祠四先生焉庶幾邦人有所嚮慕而興起願子有以發其端爚惟黃侯因邦人懷先生之徳而欲慰其思復推原先生學道愛人之所自出以風厲之其於化民成俗之意篤矣然四先生之道孔子孟子之道也今學者孰不曰師孔孟得其言孰得其所以言不入於清虛則溺於淺陋本原不正末流益逺是以義利不明習俗以壞儒者遂可厭薄天下不復見治古盛時然則長民者盍亦反其本矣今侯之牧其民也芟夷暴彊封植善良政既行矣侯曰未及乎徳禮也乃建是祠率諸生而舎菜焉執事以序雍雍如也禮成而退有進而言曰先生之容則既瞻而仰之矣先生之道可學而至乎侯曰善哉問吾嘗聞之維皇上帝降衷於民本然之性無不善也學者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則施之家而順達之國而理措之天下無所處而不得其當乃若趨其名以為高入乎耳而出乎口則非四先生之所望於後學也余既嘉侯之為邦知所本而其所以教人者又親切而著明可尚也已於是乎書 水心葉侍郎適上蔡祠堂記雲謝良佐字顯道受業二程與游酢定夫楊時中立皆為高弟號上蔡先生學者宗其傳謂顔冉復見也不幸遭黨人禁錮未解而卒諸子避冦迸逸一死楚一死閩獨克念者落台州紹興六年給事中朱震子發奏官之尋亦死克念有子偕三子無衣食替人承符引養老母嘉定五年太守黃㽦子耕修郡志訪求故家得之請見抗賓主禮給冠帶錢米買田宅祠顯道於學在二程後郡人驚異曰自黃太守來他日邦賦之沒於羣姦者一收斂公使之消於妄費者悉減節遂能以其餘興小學作櫺星門増太學生食服有珩韠器有罍簠又設熸火立養濟葬叢骸政通化達生死潤賴此吾等所知也惟上蔡事不可解甚或嗤笑曰奚不切若是哉夫意有逺近知有難易詩曰烝我髦士近也又曰續古之人逺也興小學近而易知也祠上蔡逺而難解乎道非人不行不行而天地之理不章古今大患也先王比聨閭附而教其人不敢薄也然其致道而成材者幾絶都曠國不一遇焉故尊之貴之珍之重之哀其死也尸祝以神之祿位以延之更世千百猶未也葢公之也若使人奮其私智家操乎異說各不相統而以已之氣血所勝者為善則道徳壞而義理滅矣解子耕之舉者宜曰獨上蔡事尤長非不切也昔正考父饘粥於鼎循墻而走其後孔子生而孟僖子命其子學禮焉謝氏之困於庸奴久矣子耕既洗沐之列於士大夫安知無達人出復佐二程之道斯可以占天意矣然則余之不切不愈甚乎 又三老先生祠堂記雲學者聚道之地而仕所由出也或畔道從利茍榮其身欲復於學弗可受矣況可祠乎台州之學得祠者三人羅提刑適陳侍郎公輔陳詹事良翰提刑用不究故事不顯余聞鄒浩言熙豐外貴人視民甚蒿萊芟燎恨不力也是時能慷慨建白保赤子以對天命惟江都令羅適弋陽令董惇逸二人而鄒公獨謂羅公見而得之然則推於所不見而不畔道審矣方靖康憂恐懲艾已泮豈不尚合侍郎發明四肢心腹之論無過此矣竟失指逺去然後彷徨宗周卒成分裂之禍及隆興英睿憤激大勢宜若遽振詹事力守絶和不棄地之䇿最專一也使堅忍待之敵久當蕩析豈遺種至今哉雖紹興復用而巳與大臣異議終不留雖乾道再入而既為近習擅事迄自退二公任諫諍位從官立朝本末天下誦之豈惟不畔道而固行道道雖難行而不茍榮其身而止也士在天地間無他職業一徇於道一由於學而巳道有伸有屈生死之也學無仕無巳始終之也集義而行道之序也致命而止學之成也後世地或千里無學其君子以意行道晚進闊逺不知所從慶厯後名一功著一善往往復之於學矣今其秀人美士羣萃而校處朝夕瞻顧拂拭像服如三老之存春秋盥薦饔醴芳苾如三老之饗而又仰其大節俯其細行無不皆可師也為聚道之助不既多乎或疑侍郎不右移公學術若少異然按程公親為孔文仲排劾而與孔公並黨籍史記晏嬰非孔子而論語稱善與人交兩賢哉〉
臨海
廟在縣西南二十步景祐四年令師道即廟建學崇寜中學徙附於州後廢廟經乾道九年火淳熙二年趙守汝愚復新之
黃巖
廟在縣南二百步舊在縣東三里治平三年令許懋即廟建學元豐六年令翁仲通徙今地宣和二年燬於㓂五年令王然重建開禧元年火二年令趙湜又新之嘉定九年令陳夢建作直舎
天台
廟在縣東南二百步舊在縣西南四十步皇祐中令石牧之即廟建學後三徙至今地淳熙中令趙公植作廊廡齋廬嘉泰二年令丁大榮重新之嘉定元年令詹阜民創明倫堂上為尊經閣十一年丞陳逵重建大成殿〈學前瞰溪其流舊釃為三古䜟雲三水共一流此地出公侯先是舉人多折北紹興二年大水其流適合自是舉不乏人云 陳宻學襄記雲孔子聖人之大備者也使得百里之國以為政於天下雖堯舜不可及已為天子者不以有已聴命以治其天下為諸侯者不以有已聴命以治其國則必期月而為東周矣惜乎天民之不遇命也自唐以來天下郡縣始立孔子廟追尊王爵春秋釋奠天子以下皆執弟子禮世以為尊用孔子之道如是豈其然也生而有盛徳於民死以祭禮報之如曰尊用其道則未也天下之文弊久矣自周迄於今冝黜浮偽尚忠實百物或有失職者宜正名王澤或有壅滯者宜任大臣逺邪佞官政或有冗濫者宜進官之賢者以黜不賢者若夫教或有未至者宜興立學校隆師儒禮或有未修者宜教民冠昏喪祭樂或有未作者宜攷五聲十二律放鄭衛豪傑或有未出者宜拔賢材舉逸民鰥寡孤獨或有未養者宜弛力舎禁授田以製取財以節民之蠧或有未去者宜黜佛老夷狄之患或有未備者宜足兵孔子之道用之則必先於此數者夫能立廟以守其祭祀尚未為得禮者而況於用乎天台縣有孔子廟不修縣令石牧之始至嵗十月相縣之東南隅大作新廟為屋總六十有二楹先植正殿塑孔子南鄉左右十哲曽子自餘門弟子六十有一人與諸儒傳經者二十有一人皆圖之壁間各以其所追爵等降如周之服冕圭璧惟孟子荀況揚雄韓愈氏服儒服焉中立講堂圖古之輿服禮樂之器於其兩壁間又設學舎生師講習咸有位序祭器在西房庖廚在東房周囘門廊環以墻宇又考古器作籩豆簠簋樽罍俎爵之屬十二月廟成明年春秋釋奠入而行禮生徒興事品物如制像圖尊嚴籩俎新嘉神明燕喜人物觀化先茲邑民不識儒學又故廟湫隘與民雜居侮慢不尊至是耳目開覺始有學者嗟乎石君可謂有志矣區區一小邑而能為孔子立廟制度以禮春秋以時祀之俾民不忘是以無愧於心如其欲用孔子則天也非力之所能及也天其不欲以斯道覺斯民也則亦巳矣乎如欲以斯道覺斯民也石君之志其必有遇矣〉
仙居
廟在縣東五十八步皇祐初令陳襄即廟建學初天聖中令陳戭止建廟襄既建學且為文勸誘學者宣和兵火廟獨存淳熙七年以風雨摧壓令莫洸新之十一年令徐柟重建學嘉泰二年令林岳復加崈葺嘉定元年令姚偓創明倫堂櫺星門〈周丞相必大記雲孔堂高弟猶分四科性與天道未嘗輕言世之學者乃欲徳行言語政事文學兼而有之其不可得而聞者每求於議論之間往往名是實非言出而躬不逮此今昔通患也古靈先生陳公諱襄字述古福州侯官人時方以雕篆為學獨與陳烈周希孟鄭穆倡道海濱鄉人化之號四先生皇祐中令台州之仙居篤意學校首為文勸人讀書次諭以禮義之俗又擇明經之士朝夕講說詢問大義間習程試高不躐等卑不流俗示之以方期造於道而進取亦在其中士民懷之奉祀今百五十餘年嘉泰辛酉夏通直郎四明林岳來治茲邑歆慕前哲凡庠序堂廡門觀舉新之厥初祠宇庳下遷寘中門之右極其嚴潔刻公遺文二十五卷得謝雨詩於斷碑増寘集中學有射圃淪棄榛莽亦加薙葺別市民居剏觀徳亭總為錢千二百緡皆出節用籍贓田十八畝輟務場餘財月萬錢以贍給生員請尉簿嘉禾錢撫專主教導於是學職林宓呂咸陳穎王傑不逺二千里以記為請夫教人必以聖人為師古靈學夫子者也林君希古靈者也學者誠能各因其材孜孜弗怠尊所聞而行所知豈特無負賢令亦將無負先聖可不勉歟按國史古靈傳惟載其宰河陽典數郡所至必務學校而令仙居則畧之是尤不可以不書也〉
寜海
廟在縣西南二百步舊在縣東一里祥符五年令蘇季成即廟建學嘉祐四年徙縣驛側紹聖四年徙縣治東南紹興六年令錢埈徙今地慶元三年令趙笈夫重建廟有麗澤棠憩詠歸三亭〈建學時有曰者雲山蟠水聚人物之鍾也然當鈍滯一甲子近世人士寖盛咸以為驗焉〉
社稷壇
州
壇在州西南六十步政和中李守春卿建時知襄州俞惠奏言州縣壇壝率不如式乞按今格為圖下諸州以故李守倣行之嵗久圯近舎肆侵淳熙六年沈守揆命臨海令彭仲剛撤而新之得仆碑土中葢政和所頒式也其制橫列三壝門各四出中立社稷東風師西雷師雨師總為五壇壇高二尺五寸外為燎壇視他壇稍高遂悉傚其舊増築之有屋四楹為視饌更衣所又創其一為齊潔之地其塗北出表以二柱中建門嚴鑰以守之其制備矣嘉定三年火黃守㽦重新之〈樓參政鑰為之記〉
臨海
壇在縣西南一百步淳熙六年令彭仲剛重建
黃巖
壇在縣西南二百三十步嘉定十四年令林士遜重修
天台
壇在縣南一百步嘉定元年令詹阜民重建
仙居
壇在縣西三里政和元年建
寜海
壇在縣西二里慶元元年令李知微重建
貢院
貢院在巾子山北乾道七年朱守江建南渡初應書士未盛故以州東三百步今韓運判宅址為之後徙兜率院〈按今藏殿柱間刻雲終三千人〉院據山腹陟降不勝病遂徙今地有監試位一考試位六後有亭曰搴秀為㑹攷之地重廡參錯為屋三百一十楹置試案巻棚〈先是人士各先輸案入試併請巻紛拏洶閧上下病之今每屋一楹列三案案附柱長存一廡架二棚使坐其間者以關子附繩而上則巻子隨繩而下自是無失巻若案者二事他郡所無也〉自是應書者雖漸盛猶不過五六千人近嵗至八千人始於報恩寺截行者寮附益之猶慮不能容嘉定十四年將大比齊守碩諏羣議相其東有福安廢院院後多隙土可縛屋有馬氏地闑之守併得其地通為三百八十二丈墾高塞卑建八廡為屋七十三楹與正院第八廡通又益以福安餘屋別為門以入且慮逕塗隘蹙待試者病西闢酒務繚垣畫地為衢其廣四軌兩旁渠道亦以石甃平之是秋應書者又多皆穏步散坐無他患先是未有也〈樓少卿觀為之記〉解額舊制三嵗五人崇寜中行三舎法嵗貢一人大比貢四人宣和中復科舉三嵗解八人紹興三十一年合流寓三人為十一人以今終塲數繩之幾於千取其一葢與溫福等州最號人盛員窄處士至奔迸易鄉貫去井邑求試於漕臺於太學葢亦勢所必至也儻均而廣之使為士者不窘於較藝而又不重搖其心則豈惟一郡之幸哉〈先是試無常日士有詭冒取解數州者紹興二十四年始詔天下例以八月十五日引試〉
教塲
州
教塲在州東北一里一百步紹興二十二年蕭守振建有㕔名奠發西有小㕔為兵官彈壓之所東西二廡諸軍入隊或泊焉東有吏舎弓弩房嘉定四年黃守㽦重修之易奠發為講武㕔後創泊水為按閱棲習之地作外門〈按路分都監州都監皆以教閲為職循習既久止委之路分路分憚於躬閲而州都監又縱不入則付之軍頭押教而已士驕而惰甚於他郡淳熙十二年江守乙祖奏乞以揀中禁軍六百人分十二隊俾三都監一押隊各總其三日親閱習總其路分知通月一拍試務在兵官盡職以舉軍政有㫖依他州郡放此〉先是軍額多闕齊守碩以次招補士為立碑〈陳耆卿為之記〉
臨海
教塲在縣東北四里尉㕔西
黃巖
教塲在縣東三里
天台
教塲在縣東一十步
仙居
教塲在尉㕔東五步
寜海
教塲在縣東六十步
赤城志巻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五 宋 陳耆卿 撰公廨門二
郡初治臨海後徙章安後又徙始豐其復治臨海又幾年於茲矣度地既正面勢亦均脈絡聚而基礎高於以宅邦君為稱惜頗蹙陋如衙皷二樓不正矗於前而旁峙於左是其一端也豈負山為郡其規制止若是歟然屋宅多架巉岩危軒傑閣旁湧側出摘星辰而舞雲氣視闤闠百倍公退暇杖藜輿竹清賞幽討豈不足以呼吸光潤而増為政之清明哉自倅貳以下咸有舎惟兵官監當官多僦民屋不書
州治
州治在州城西北大固山下舊在山上今永慶院葢其處按州㕔壁記序州置大固山屈晃公居宅以其地勝立屈氏次子惠坦為太守改家為州按惠坦吳人而臨海郡置於太平二年此建立之始也後以峻不可躋遂徙今地而不知其徙之嵗續按白雲延壽庵記〈庵即今永慶院〉雲昔為鈴閣當庵之中後人遷於山之下將二百載刺史錢昱登山而望遂置庵焉錢以乾徳三年來守以太平興國二年再守逆而數之至唐大厯中適二百載焉此固其徙之嵗歟自儀門設㕔修與建各有本末今列於左
儀門在設㕔前列㦸十二淳熙七年沈守揆重建設㕔在儀門後淳熙七年沈守揆重建有御筆詔㫖藏焉
小㕔在設㕔後淳熙十五年章守沖重建
簽㕔在平橋西廡嘉定十六年齊守碩重修
鼔樓在子城南門上榜曰台州乾道八年趙守思重建刻漏則皇祐四年浮屠可榮所作嵗久寖差紹興三十二年黃守章重造〈按可榮所建用減水鐵壺二十一箭下有甆桶以受水焉皆穴其底窒以綿其最異者大寒壺不凍後欲改造添水壺則凍矣方改造時掘其甆桶牢不可動遂止不掘因得復用之又其出水銅管或為滓塞則以竹通之而歴百餘年管不消闕莫知其法也或曰乾道八年陳曠易之〉嘉定四年黃守㽦又更箭籌治屏壺新作鼔角如舊制〈州扁乃蔡待制修所書後改用徐待制兢篆書㑹水災棄去復用舊額雲〉
衙樓在州治東南四十步嘉定四年黃守㽦重修手詔亭在儀門外東廡與衙樓對紹興十八年宗守穎建
宣詔亭在州治前與儀門對宣和元年趙守資道建拜詔亭在州西永福院嘉定八年俞守建建
班春亭在儀門西廡嘉定四年黃守㽦建嘉定十六年齊守碩重修
清平閣在節愛堂右山上舊在堂前賀參政允中以守蕭洽清平而名淳熙三年尤守袤重建慶元二年劉守坦之徙今地
見山閣在宅堂後
靜鎮堂在小㕔左唐李嘉祐為守竇常南薰集賛之有雅登郎位靜鎮方州之句故名嘉定六年俞守建重建
君子堂在靜鎮堂前太平興國三年畢文簡士安來守真宗有君子人之稱故名慶元元年周守曄重建〈詳見牧守門尤守袤詩云堂堂文簡公一世䕫與臯君子哉若人此言聖所褒遺愛在斯民誰能薦牲牢獨有坐嘯地清風仰彌高〉
節愛堂在君子堂右舊名燕豫淳熙四年尤守袤重建取節用愛人之義更今名〈尤詩云誰憐窮山民糠籺不自贍紛紛死溝壑往往困征斂夫惟節與愛是謂仁且儉掲茲聖人言聊用自鍼砭 又記雲過靜鎮堂之左少南為方池並池而南墻壁障礙敗屋傾欹公廚以積醪醴問諸故老曰此昔之燕豫堂也池舊有橋橫縱齊度其東為草堂今皆毀撤後人因基築臺以望月其下枕池為小閣名曰清平臺庳且隘不快登覽人跡罕至亦漸頹圯余既徙臺於參雲亭之後榜曰匿峯以望北山平夷舊基更作堂曰樂山以望西山之秀而池光山色且蔽於閣而不得見也迺徙閣於池之南因燕豫堂之基別為堂曰節愛取節用愛人之義旁為挾廊而上與樂山堂通池之北石崖盤踞土壤所壅䟽剔理脈發露呈顯如枕股膊如覆囷廩如黿鼉之背負土而出西望連岡疊嶂間厠隠顯如擁鬟髻如展旌斾如風檣陣馬排闥而入其南則帢幘二峯角立明秀若偉丈夫冠劍而坐雙塔亭亭影挿天半於是仰山俯池逺樹近石環列先後若相拱揖煙消日出層樓飛閣浮虛跨空如展圗畫如望蓬萊之雲氣也夫昔人經始莫不相山川之宜度面勢之便其所建立如紀綱法度井井然悉有條理一定而不可易後人見其敝而不能復也始出已意變更之易其東則西廢撤其左而右病遂使昔之勝槩日就湮沒今余非能有所増創也大抵無改前規無廢後觀便覺天宇開明岩壑増秀林木水鳥皆有喜色而後知昔人之規模可因而不可變也爰刻諸石以識顛末尚告來者嗣有葺焉始欲跨池為橋仍其舊池上有老梅惜不忍伐遂不復作〉
霞起堂在靜鎮堂後淳熙三年尤守袤建取孫綽賦赤城霞起之句嘉定十二年喻守珪重建〈尤自為記雲雙岩堂踞兩崖之間獨得地勝其下面牆廣不尋丈擁蔽心目不快人意予首闢之牆之外糞壤所瀦乃墾乃夷得舊址焉撤廢亭於射圃移植其上榜曰凝思取孫興公賦所謂凝思幽岩者也亭之前有敗屋數椽東面西上榱棟橈折隅奧庳仄乃改創為堂三楹南鄉與靜鎮堂相直因名曰霞起繇雙岩而望靜鎮直若引繩其外繞以迴廊上連參雲以為風雨游觀之備爰植美竹以經緯之於是堂成而勝益奇前所未睹披豁呈露天若開而明地若廣而敞景物若増益而富晨煙夕霏萬化千變近峯逺嶺間見層出皆可不出簷廡而盡得之噫是亦足以廣心志蕩塵垢而非茍以為娛也惟此邑神仙所宅昔號勝處自經大旱遂成陋邦而山川之秀不異今昔或謂予當單乏之際顧為此不急之務然取材於舊課工於卒不市一木不役一民而使隘者敞窒者通弊者新則亦何害於政哉苐廢材不足以支久尚能十稔若其革而鼎之以俟後之君子始役於淳熙三年正月已未成於二月壬午〉
凝思堂在霞起堂後淳熙四年尤守袤建〈尤詩云失腳墮塵網牒訴裝吾懷公庭了官事時來坐幽齋天風肅泠泠山鳥鳴喈喈我思在何許獨對蒼然崖〉
雙岩堂在凝思堂後慶厯八年元守絳建紹興十七年曽守惇増修之〈謝伋詩云埋沒雙岩已百年班班勝事謾流傳幸陪佳客揮犀塵實欠傾城舞繡筵故老風流寒似鐵月卿英妙筆如椽拂衣便欲故山去復恐眼中無此賢〉
樂山堂在清平閣下淳熙三年尤守袤建取仁者樂山之義慶元二年劉守坦之徙閣於今地前為堂後為挹爽〈尤詩云草堂有遺基榛莽嵗月久我來始經葺挹翠開戶牖羣山供笑傲萬象皆奔走所以名樂山欲企仁者壽〉
和青堂在小㕔右慶元四年葉守籈重建取杜甫雲水長和島嶼青之句
集寶齋在清平閣右舊在雙巖堂左治平四年葛守閎建葢集葛元司馬承禎栁公權及近世名人翰墨刻其間故名嘉定元年李守兼徙今處羅致金石刻以實之〈陳通判貽範為之記〉
參雲亭在雙巖堂左山上慶厯七年元守絳建嘉定十六年齊守碩重新之前有羅漢樹頗奇怪〈元自為記雲州治據大固山介天台括蒼之間北直大海潮汐遡江薄城而羣山阸束水不得肆慶厯五年夏山泐海溢踰城殺人萬餘漂室廬幾半州既殘毀明年予來守茲土拊視凋瘵慼然出涕迺循周官聚養萬民之法恤孤獨收介特招徠安輯之問軍政昔之關成過更疲佚不壹迺取尺籍伍符而均齊之問吏蠧昔之彊宗囊槖為姦積嵗勞豪忽厭飫豢腴貧者擠轉溝瀆沒齒不享升斗之澤迺為定規釐一隠括料姦擿譎牢不容罅參是數物信以諗之灋以束之故民罷者興兵勤者休吏窮者給繕戎械治囷廩全官廬秩祠宇表㕓閈齊簿領平獄岸一一悉力問水害之繇昔之負城之民刳去客土日以薄圯是有水敗迺因新城出帑金以購材募工礱石累甋環周表裏外內九門飾之樓觀縋木於門牝牡相函外水方悍以禦其怒作十竇窻栽以密石內水方淹以䟽其惡又鑿渠貫城廝為三支達壅渟清餘波距川斵十二石杠蜿蜒跨渠舟車朅來行者不病旬嵗而工既於是秋水復攻城不沒者三板乃循闉闍垂木闔窻或持編管或捧簣土輔堅窒隙扞有餘壯巳而水無以縱遂復故道昔之刺史廨舍在山谷間滔襄之餘雖不甚壞而潮波洄汩鞠為淖洿大凡署所以朝夕處君命之地不可以不葺乃培偃瀦支蔽阤即舊而新之廨之四隅有樓及亭列峙而五至是摧圯悉欲全之則重煩里旅然士大夫必有退公息偃之地乃取城闉賸材於二山之交作雙岩堂廡緣山椒作參雲亭天空地逈萬象在下射有長圃飲有曲水賓友衎衎雅歌哨壺日為文酒之樂粵今年春州人縱遊鼓舞於庭除之下有賓擊節而歌曰昔民昏墊今民庶蕃昔民齎咨今民熙熙惟君憂樂兮與民共之天惠其寜兮無以君歸予聞之甚喜因詶之曰予斷斷然一介臣素性狷直重以蹇連之分孤鳴自哀而朝廷不加誅葺名為二千石幸為僚諸君皆文學政事之選交修補察以裨不逮繇是不為司敗之讁爾大抵刺史能休戚千里若政之媺惡則有輿論葢春秋之法興作始事必書予是以雜為之記以俟後之知者曽守幾詩云大暑不可避微涼安可尋雲亭非濁世竹樹有清隂近海風先集山高日易沉無因見明月螢火亂更深〉
玉霄亭在參雲亭左紹興十七年曽守惇建取玉霄峯而名嘉定十六年齊守碩修後軒〈尤守袤記雲台州南西北三面逼山獨東望諸峯差逺雲煙空濛外際溟海蓬萊方丈想見其處舊有小亭在子城之上紹興丁卯南豐曽史君谹父改創更名玉霄距今三十年摧敗傾欹岌嶪欲壓其下昔有茂林脩竹今皆剪伐錯為民居溷圊羅列汚穢喧囂遊者嘆息余乃披剃蠲疏載芟載除四為繚牆以限外塗下建石柱上跨飛閣出亭之外又有六尺凡楹棟榱桷之朽撓疊瓴級甓之缺折丹黃粉漆之陊剝皆易而新之方連周阹可倚可眺晨挹灝氣夕延素月山川城郭盡在幾席之下憑欄四望疊嶂環繞手揮絲桐目送飛鴻飄飄乎如乗雲御風身在物表州之宴遊於是為勝乃刻亭柱以紀嵗月雲 曽和李舉之詩云新亭崛起最高峯無數遙岑翠掃空恐有謝公留屐齒為開摩詰畫屏風倚江楊栁自高下照水杏花能白紅正羨渭川千畝竹清隂分借賴隣翁 王亷清雲憶昔新亭敞玉霄使君髯舅意飄飄春風瀲灧黃金盞明月參差紫玉簫歌吹舊蹤空草木風流閒話屬漁樵憑欄無限淒涼意寂寞寒江落暮潮〉
舒嘯亭在參雲亭後舊名匿峯淳熙四年尤守袤建取孫綽賦匿峯千嶺之句紹興元年江守乙祖更今名〈尤有詩云小亭在山背不見山巍巍但見四面風輻湊朝宗之深藏固甚智自牧甘處卑一謙受四益是以能不危〉
駐目亭在參雲亭右慶厯七年元守絳建取杜甫曠望延駐目之句嘉定十六年齊守碩重建〈尤詩云攀梯上甓級小憩得危亭一覽盡寥廓四山聳寒青浩若淩太虛翩如逐遐征昏花拭病目望䖏増雙明〉
解纓亭在參雲亭東嘉定四年黃守㽦重建
澄碧亭在靜鎮亭左廡跨池舊名興移淳熙十年史守彌正増水閣更今名
瑞蓮亭在節愛堂前池心舊名玉虹嘉定四年黃守㽦以平橋獲蓮更今名
凝香閣在靜鎮堂左嘉定六年俞守建建且名赤城奇觀在郡圃後山上舊名覽輝慶元三年劉守坦之建開禧元年葉守箋更今名
雙瑞軒在赤城奇觀後嘉定四年黃守㽦以粟九穗麥兩岐故名
梅臺在赤城奇觀前開禧元年錢守文子建下臨巨壑有梅數十本焉
桃源在郡圃嘉定二年黃守㽦建自參雲亭後循雙岩堂而上植桃百餘葢倣劉阮故事雲〈黃有詩云本自深村老圃來偶分符竹到天台漫山幸可容桃李莫待劉郎去後栽〉
熙春館在手詔亭西淳熙十年史守彌正建
和豐樓在天台館南慶元四年葉守籈建
多㫖樓在三酒務北慶元四年葉守籈建
推勘院在州東南二里舊在資聖寺西後廢嘉定六年俞守建徙今地
濟糶倉一在報恩寺一在吉祥寺嘉定四年黃守㽦建〈用緡錢二萬為之本秋則糴春夏則糶糶價平嵗不踴歉嵗特損嘗請於朝乞以此錢循環毋隸他用從之詳見規畫及序文〉
養濟院在中津橋南舊在資聖寺下嘉定四年黃守㽦徙今地內有坊二曰安老慈幼屋總二十楹〈嘗以錢置官民田一十二頃有奇地山園一頃一十六畝有奇嵗可得穀一千七百石有奇錢七十九貫有奇又嵗以千緡給他費度可贍百口廢疾者縱不入亦量給之日用什物各有差提督官吏典直卒及醫職皆具嘗自為之記且請於朝如濟糶倉法雲〉
安濟坊在司理院後嘉定四年黃守㽦建先是病囚無所棲止散之城樓祠宇若僧廬三門數有死者黃乃為此以處之臥坐百用皆具〈監臨典直以下一如養濟法米鹽藥餌取之賍罰錢冬給衾與薪炭〉
漏澤園在城東法安院側初奉㫖建嘉定四年黃守㽦重新之先是地止三十餘畝守以僧行力不任近舍有民王姓者自為之守四繚以墻其後屢壞民死皆道攅路瘞過者惻焉黃遣於東西南三隅比城五里循古城根山宮梅花園後嶺麻車衕等處括遺骸一千五百餘迺先葺舊園且求園外地及威神院側後嶺庵三所置新園永為邦人聚葬之地焉〈舊園內立墻墻內分為若干層層分為若干穴自東取西或自南取北每穴地廣七尺一丈比葬掘深五尺每三層橫穿一溝溝廣三尺深六尺仍相一低處筧溝水出溪約可瘞一千五百四十八人餘三所可瘞二千五百人有地而無力者官量給其費宗室命士大五千小二千餘則大三千小一千五百俗尚火化有諭而不格者亦助之錢錢稍下於瘞巳化而願以灰骨葬者聴其暴露無主者一百七十餘人棺損者易之瘞於舊園如前式〉
右自推勘院以下非廨舎然皆繫民政故附見之
通判㕔
㕔在州西五十步淳熙五年通判管銳重建
芝秀堂在㕔左以有紫芝産於棟故名
登瀛堂在㕔右慶元三年通判趙彥衛以欽廟所賜唐十八學士像刻於壁故名
景沂堂在登瀛堂右
嵗寒堂在景沂堂後
蓮風閣在宅堂後側有流花渚漾花池後有翠麓雲水亭在後山上舊有觀蒼臺慶元三年通判趙彥衛更今名
雲海亭在萬壑風煙右
月臺在宅堂右舊為雙蓮堂後廢嘉定十四年通判何洙築臺更今名
嵐關在雲海亭右
梅榭在雲水亭右其側有梅峽及銀谷石於菟峩眉嶺四處
萬壑風煙在後山上舊即雲水亭萬山拱揖一江演迆井邑粲然在目最為奇勝慶元三年通判趙彥衛徙亭而建且更今名
添差通判㕔
㕔在州東四十步舊為判官㕔紹興十六年通判洪适改建今廢〈洪自記雲天台之為郡環山枕海壤僻民願牒訴簡少輸調有常平時從容見謂無事故分曹授政絶贅冗者中興以來彯纓之士日進一官相承率三四輩員外置者無郡邑不有紹興二年是邦始増治中凡五易而適至被命遲期者後復三人則茲員之設將踐武不廢乃裒稡名氏官秩去來龕石壁間而繫之言曰昔昌黎韓公嘗謂邑丞貳令位偪而嫌文書視成一不敢省有公負復歸尤焉曽主簿尉之不若丞於郡者亦然厥有不蹈其中萎腇不事事玩民戚休貪殘放手漫不孰何曰此太守職也吾何干夫是之謂負官否則錚錚表襮召權市威上下相高矛楯崖異吏不確其承民情不得直夫是之謂越位負其官不可越其位又不可然則奈何能使官不負位不越清其心以求其平視著令唯謹外是而議夫何知〉
分繡閣在㕔左〈洪自記雲淛河以東層岡峭岑盤深繚復陸自㑹稽道天姥又百有餘里才得夷曠之地十有五頃以為天台郡郡踐山作郛而餘麓及屹立之峯廢不可廬者亦十一二故官寺民區鮮鉅麗之所十數年中監州始有以員外置者僑於城之巽隅距黃堂七百步而贏其職業之商讞僚寀之謁請吏抱簿牘袂屬囂闤隘蹊間舉不以為便乃徙幕曹之舍為今所居與正員相東西焉然規恢下窄榮奧埃墨無復明軒虛牖常佯敞豁之勝獨東偏有地斗大叢榛委甓蚓虺所潛前沿後仍指為棄壤則薅刜畚治培基建閣以夏四月課材閱月而斤斧論功其高四尋衡袤二十有七尺南北不及者九之一羣山縈環垂光獻狀可以分繡名風籜雲梢映燭左右目其堂曰清閟閣之後舊有蔬畦更以嘉葩中穿小池可容蒲荷方行鶩狎至占位雲休登臨亘望則岩姿之四時煙霏雲采之隠見茂木敷隂幽禽諧聲過耳娛目景與意㑹間日觴朋命寀奕棊援琴放歌賦詩灑然不自意其塵坌中也客有過之者曰人在天壤間以百年為須臾況宦遊弗常席甫煖而趣代今子來旬嵗矣又如是而去何以茲閣為揖之曰人皆無以一生為寄則端節澡行崈勛著言期與前英聨橫能無以一官為不久則遵憲柅姦必有以美其政予年少質下若乗鴈雙鳬雖去來無係於邦人然吾身朝夕於斯抑欲自適其適爾客憮然曰有是哉因泚筆而書之曽守谹父戱洪詩云新營小閣面孱顔領客開樽紫翠間千里畫圖供徙倚一時名勝喜躋攀好風已破晚來暑小雨不遮湖上山老子箇中殊不淺尚堪同醉看弓彎又題詩云治中妙言語洪濤㵼詞源向來羣玉府纔下紫薇垣佐郡滄海傍憑軒望朝暾便欲乗輕車長歗登崑崙茲樓何縹緲千岩靄雲屯庭空百吏散博山炷微熏重尋羨門輩仙事渺無垠何如對妙高舉手招徳雲 洪弟翰林邁寄題雲新閣何隆隆經營自茲嵗其前山送青其下竹交翠景物日夕佳登臨春秋異治中公事暇領客共留憩四坐歡相酬壽主真重意向來蓬瀛上視此無乃愧主稱客意好是事幸且置拄頰飽看山朝來殊爽致〉
清閟堂在分繡閣下〈翰林邁寄題雲昔聞王子猷借宅亦種竹此君固可喜人亦清不俗伯氏貧而癯一飯不飽肉堂前自經始䕶此無盡綠一官嵗強半餘日如轉燭待其長稚子而巳牽歸轂何由享嘉䕃償我志願足應煩彼邦人日報平安福 曽守谹父詩云洪郎雅吳語不減賀季真開軒風煙上爽氣朝朝新手栽渭川竹坐對北海尊平生耐久朋嵗晚獨此君此君不可疎亦復未易親紛紛桃李行豈容託清塵退食靜隠幾微風冷衣巾乃知王子猷真是我輩人〉
舞漪亭在清閟堂後
教授㕔
㕔在州學東二十五步嘉定八年教授姚自重修且建
宅堂
三益堂在㕔右淳熙四年教授應春年建前有松竹梅故名
隅山堂在三益堂前慶元五年教授方㽥建以東南闖巾峯而名
東軒在㕔左嘉定三年教授高松建
野思堂在隅山東南嘉定九年教授姚自建
立徳亭在宅堂後射圃慶元五年教授方㽥因立武學而建
判官㕔
㕔在州東七十步舊在今添差通判聴紹興十六年徙
杜家巷淳熙三年以舊比較務改建
推官㕔
㕔在州東五十步嘉定三年推官趙師囘重建
遺直堂在㕔後熙寜中孔文仲為從事手植檜於堂後越八十年其甥曽幾來守掲今名〈曽有詩六章用叔向古之遺直為韻詩云三孔吾渭陽猶及見仲叔堂堂舍人公再拜但喬木 長身一庭中勁氣九霄上思公立朝時凜凜不可向 䇿登董相科賦作長卿語劉牢出外甥愧我不如古 老栢蜀人愛甘棠召南思領客清越下作詩來歌之 元祐幾閱嵗諸公一無遺吾舅典型在神明力扶持 栢葉松其身在時公手植雜木誰所栽一錢初不直〉
錄事㕔
㕔在州南六十步州院在焉宣和三年工曹陳槖建青青堂在㕔右以其前植竹取淇澳之語而名〈石公孺記雲昔之言好竹者莫先王子猷子猷所至必種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耶又聞人有佳竹直造其庭不見主人而去是真好竹者予謂子猷風流雅尚固足以超絶一時然知竹之為美而不知其所以為美者果真好竹也哉夫人之所好非特為耳目之玩而巳猶將有所考焉故淇澳之詠自猗猗至於青青自青青至於如簀則積徳為愈成任事為愈重衛武公之徳如是也使子猷知所以美而考徳焉則功業所見亦大矣㑹稽陳徳應司台之工曹事㕔之西為小堂無他嗜好唯植竹數百竿青青然向成矣因命之曰青青堂葢徳應虛緣以應物薰然而致和直節凜凜有昂霄拂雲之氣真知愛竹者高標𭰗厲久而不渝其亦有意乎武公之功業哉故予朝夕從之游相與傍徨不能去也然徳應嘗假黃岩臨海令遺愛戶有之曹事典獄小大之獄必以情台人徳之甚飲食起居必為之禱唯恐其去也後之人息於斯者猶將封殖此竹遂賦甘棠焉其亦何逺之有〉
司理㕔
㕔在州南九十步司理院在焉嘉定七年司理吳焯重
建
司戶㕔
㕔在州南五十步宣和元年戶曹滕膺建〈今堂內脊記有姓名門額
亦其所書雲〉
司法㕔
㕔在州南一十步淳熙九年司法朱孝倫重建
支鹽㕔
㕔在州東南報恩寺後開禧元年鹽官王栻以都監倉
改建
巡轄逓鋪㕔
㕔在崇和門外淳熙十年巡轄趙舜舉建
赤城志巻五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六 宋 陳耆卿 撰公廨門三
縣眎州秩小位卑而於民最近民有事未有不由令之室而能徑達於守之庭者也州尊總其綱縣卑釐其目綱簡而目衆故凡獄訟若財賦漫漶轇轕絲棼葦積者咸先萃於縣縣能緝理位置則晝寂寂否則民肩吏足相與擁於門溢於庭散於廡充斥於狴犴如閧如市豈不削其體褻其居哉按五縣治黃巖最閎壯臨海號附郭今改選注京秩且以命朝士寄加重矣而其居亦未稱也然則居與人稱而政與居稱其自今日始乎
臨海
縣治在州南二百三十步按㕔事皇祐二年令崔黃臣建〈章望之為之記〉乾道九年火淳熙六年彭仲剛重新之〈尤守袤為記雲乾道癸巳秋九月臨海居民不戒於火濫爛扇延以及縣治燔爇俱盡當官者因陋就簡僅能建三椽於煨燼之中以聴獄訟吏民亡所託足案牘無所棲列一遇風雨則沾漬暴露呌呼讙呶訟牒計簿散匿吏胥之家最易甲乙莫可循考縣曰以不理後三年予來為州有意興之而無與任其責者淳熙丁酉秋永嘉彭君仲剛來主縣事予聞彭名舊矣心固望其有為彭乃言曰夫環百里之地而為之長聚萬室之衆而聴其令民社所寄視古子男治必有所一邑之條教於是乎出而司存弗備亡以施政廢之當舉舍此孰先然役大用夥非受命於郡則令不得擅敢以為請予乃畀錢三十萬使營度之是冬予罷官歸踰年則彭以書來告成矣外為重門以嚴啓閉上建層樓以斂敕書治事有㕔燕居有室翼以廊挾以外廡吏直賓次環列有序奧者為藏爽者為獄為亭於大門之外以班詔令為閣於東廡之上以藏案牘為堂為齋為軒以備宴休游息之地下至於庖湢之所微至於什器之末雜至於丹雘甃甓之事纎悉畢具規橅堅壯工用精宻總為屋八十有一楹中鑿五池瀦水為備復以其餘力建丞簿之舍而新社稷之壇鄉之荊榛瓦礫之場今乃為高明宏麗之觀民始識有官府之嚴而稱其所以為邑大夫之居者問其經費之所出則曰未嘗巧取而奇斂也凡財之隠於吏而無籍木之訟於官而願獻者悉取而拘之鉤校畸贏積纍銖寸故費廣而不闕問其工役之次第則曰未嘗厲民而彊使也籍境內之為工者若干官出僦庸率如其私之直居處飲食先為規畫使極安便率旬有五日而迭休之其用夫止及於附邑之三鄉家止一人人役三日番無過十夫而亦與之庸省督工程無茍簡怠墮之患謹視給散無稽留朘削之弊民之與官為市為役者若私家然故役大而不擾葢經始於丁酉之冬而落成於已亥之秋問其所以久則曰不敢倉卒而趣辦也作於農隙而弗奪其時休其力而弗盡其用慰諭其勤而䇿其不勉民咸勸趨故功力而不勞夫聚財有方用民有節舉事有漸顧何往而不濟哉予常謂今之士莫難於為邑弱者不足以有為而健者或以病民幸而得彊弱之中則積負困之姦民撓之欲興事造業有其志而不克成者多矣又幸而不為積負之所困姦民之所撓而在上者或不察不得自展其才者亦多矣當君之始至賦亂政厖隠戶移稅弗可究詰乃考質劑乃正疆理逋租匿役披露首服吏姦民瘼檢柅濟理田野歡呼訟日以簡故能不困於積負不撓於姦民不抑於當路而興舊起廢不擾而集非庶幾於古之所謂循吏者乎夫裒聚贏羨於殫乏之餘可以觀儉謹用民力於偪仄之中可以觀仁積累工役於遲久之後可以觀智是皆足以為吏法而不可使之無傳予既嘉彭君之有成而因其請故遂著其實使後之人得以考而法之非以譽彭君也〉
鼓樓在縣門上
手詔亭在縣治前
虛照堂在㕔後〈仲剛詩云宇定發天光所患在自窒機乗不容穟事至紛若櫛是中有物橫滿眼皆黒漆斯堂亦空歟為我作虛室〉
平心堂在㕔西〈仲剛詩云一不盈寸天地同其流微風相傾欹浩浩懷山丘牛馬已不辨況能鑑微不我欲稱物施捨是將安求〉
琴堂在虛照堂後〈令孫祖徳題雲一曲重彈子賤琴三年風月總知音休言無補公家事留得堂前竹樹隂〉
擁青軒在琴堂後
悅齋在虛照堂左
瘦軒在㕔後嘉定十二年令朱中直建取宓子賤答有若之語而名
丞㕔在縣東一十步舊在今主簿㕔乾道九年火淳熙
六年令彭仲剛徙今地
掃溉軒在㕔東嘉定十年丞王森建
主簿㕔在縣西一十步舊在今丞㕔乾道九年火淳熙六年令彭仲剛徙今地慶元元年主簿蘇霖重建
孔先堂在㕔前嘉定七年主簿趙汝駉建水心葉侍郎適名之〈且為銘曰非籍不有惟籍乃守先聖所正後學敢繆臨海之邑龠米寸帛必信必實以作民極〉
尉㕔在州東北四里舊在下洋嘉祐元年徙今地宣和中燬於冦明年復建〈地據形勝其前秀巒環峙曠野平鋪後有峯屹然龍囦水㵼出其右隂陽家以為善吏隠者多通顯雲〉
隠軒在㕔東紹興二十二年尉王淮建
景樞堂在㕔內淳熙六年尉葉卨建以先是王丞相淮為尉後位西府故名今名阜堂
一鋒亭在㕔前淳熙六年尉葉卨建舊以舒亶為尉斬毆後母者賦詩有一鋒不斬姦邪首萬古安知將相材之句故名
杜瀆塲㕔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押袋㕔在杜瀆塲㕔側
黃巖
縣治在城內宣和五年令王然重建
鼓樓在縣治南一十步前跨石橋〈尉鄭伯熊詩云飛甍鬱崢嶸萬井交錯綜俯仰各有則靜以御羣動平時心匠微斤斧袖不用少施見其餘規畫已驚衆姬公昔營洛道徳作梁棟東家有餘財鳯衰無復夢帝方議明堂行矣與君共〉
宣詔亭班春亭在縣治前三步舊在鼓樓前東西後廢開禧元年令趙湜徙今地
清心堂在民和堂後舊名清畏紹興二十一年令楊煒建三十二年令胡璉改名清軒嘉泰二年令劉鼎孫更今名〈初孫尚書覿嘗賦詩有所貴知我希巳及魚與豚之句璉謂清固不當求人知亦不必畏人知遂去畏字直掲曰清尉鄭伯熊詩云樹蕙餘百畝藝蘭當路歧清風一披拂香氣無不知紉為楚纍佩辱我幽靚姿小草生澗底雨露無恩私不入兒女玩嵗晚得自持所以古君子清徳畏人知〉
民和堂在縣圃嘉定二年令劉鼎孫重建
摘星樓在燕堂後嘉定四年令楊圭重建
仁政閣在縣治東廡嘉定四年令楊圭重建
舫齋在民和堂西開禧三年令趙汝伯建
飛葢亭在舫齋西嘉定九年令陳夢建建
浄涼亭在飛葢亭北嘉定五年令趙湜建
丞㕔在縣東一十二步嘉定三年丞顧元龍重建香逺堂在㕔東舊名紫翠軒紹興五年丞趙子英建嘉定十五年丞趙彥珽更今名〈左緯詩云試捲朱看青山有幾重崢嶸秋色老蒼莽暮煙濃未辨清猿處遙知白鳥蹤藍田無此景痛掃只雙松〉
真清亭在香逺堂南紹興三十一年丞李昱建今廢宜雪亭在香逺堂東慶元四年丞何坦建
哦松亭在香逺堂後嘉定三年丞顧元龍重建
主簿㕔在縣治東二十步隆興二年主簿趙仁夫重建
後廢今僦民居
尉㕔在縣治西一十五步慶元五年尉徐士表重建見山堂在㕔西
傳香亭同
嵗寒亭同
射亭在㕔東南
右嘉定四年尉楊璘重建
買納塲㕔在縣東南六十里乾道三年監官戚大辯建
嘉定十五年潘周伯重建
押袋㕔在監塲㕔側嘉定十一年押袋鮑埜重建
天台
縣治在縣境之中慶元元年令常建重修
鼓樓在縣門上
班春亭在縣治東
宣詔亭在縣治西
靜治堂在㕔東嘉泰元年令丁大榮建上有閣榜曰標霞〈樓叅政鑰為之記〉
平心堂在宅堂西淳熙三年令薛洪建
瑞粟堂在觀政堂北舊名瑞萱乾道二年令李異重建嘉泰二年令丁大榮以得粟一莖六穗更今名
觀政亭在縣圃內淳熙七年令劉孝㦂建嘉泰二年令丁大榮名
問松臺在宅堂後旁有大松如偃葢舊為松風亭嘉泰三年令丁大榮築為臺更今名
多錦亭在縣圃內嘉定十四年令邵繼元建
丞㕔在縣門西乾道五年丞朱皆建舊與主簿尉分處
縣治內及是闢縣圃為之
主簿㕔在縣東二百步淳熙十二年主簿杜純孝以縣
吏沒官屋建
尉㕔在縣西北一百六十步紹興二十五年尉李異建
仙居
縣治在城內建炎二年令張亨重建
鼓樓在縣門上紹興二十六年令梅克明建開禧二年令姚偓重建
岩老堂在㕔事東皇祐元年令陳襄建〈按陳仙居詩自註雲嘗鑿池引水經竹林間以環流釣翁名臺習坎嘉魚名亭未知在縣治何處今不可攷矣岩老堂詩云手持養性書此地學樵漁身𩔖龍蛇蟄情深木石居先迷成逺復正靜得中虛何必求深隠幽蒙是所廬 徐融和雲大老富詩書不煩耕與漁岩同傅說築人學仲尼居靜性觀三極窮神味六虛欲知休復意仁義是蘧廬 章望之和雲岩前未老客期在老樵漁拊俗多閒暇開軒適起居讀書明治亂學易體盈虛頻許相從否吾將當故廬〉
安樂堂在縣治後紹興十二年令杜師旦建
秀岐堂在安樂堂東慶元二年令尤棐以民獻瑞麥而建
愛山堂在安樂堂左嘉定五年令董履道建
真趣亭在安樂堂東嘉定六年令董履道建取陶潛是中有真趣之句
丞㕔在縣治西建炎二年令張亨重建
倚松亭在㕔後淳熙十二年丞趙善宿建
三益亭在㕔東嘉定十二年丞林訪建
主簿㕔在縣治東南五十步嘉定六年主簿趙彥儋建尉㕔在縣治東一十步建炎二年令張亨建
寜海
縣治在城內皇祐二年令李純師建
鼓樓在縣治前景祐元年令張太蒙建
書樓在縣治大門上後廢今為大門
架閣樓在縣治東廡嘉定十年令陳宗仁建
宣詔亭在縣治西
班春亭在縣治東舊為茶鹽亭嘉定十六年權令張修重建
均政堂在㕔東舊名問政嘉定十年令陳宗仁重建岸幘亭在縣圃北建炎元年令魏賁建
舫齋在讀書徑北
讀書徑在縣圃西面水舊名風漪隆興二年令薛抗建朱舎人翌寄詩以出宰山水縣讀書松竹林為韻遂更今名
書林在㕔東隆興二年令薛抗建
松竹林在縣圃東下瞰官河慶元二年令李知微建橫翠閣在雲錦亭後今廢
雲錦亭在縣圃蓮池中今廢
丞㕔在縣西五步政和四年丞劉倚友建紹熙四年丞耿開重建〈劉自為記雲崇寜甲申大觀戊子是邑兩置丞皆踰年詔罷政和壬辰復置予以初第承乏茲任前此雖越兩政皆以中廢而公廨不克治予至則僦舍編民隘陋苦之既而得地於縣之西隅以嵗在癸已九月經營越明年正月告成址而柱者凡二百二十有二他木稱是又闢縣之垣以跨橋曰通徳因㕔之餘以構堂曰松吟亦足以資出入燕息之便也一日落成士民縱觀有驚眎夸睨若見賞者有俯眉顰語若見勞者又有欲笑而頥不解欲言而聲不若見誚者夫見賞者予知其樂此基構之成也見勞者予知其恤此造為之勤也求其見誚者不可得竊思之固有在矣得非以仕宦所寓比傳舎為稍久今基構造為之功非不知其備且至也然斧墨未乾爨突未黔代者告至徒役役為後人資耳況繼而居者未必察察而未必徳也雖然彼見誚者固有理而所以誚者非予志也士之有為於世期以身任天下之重要皆使人之獲安利而後巳況朝夕從事無非盡其所以為人者於一室勞佚又何較焉若夫察與不察徳與不徳尤非所問也雖然繼是居茍能壞者思全弊者思新毋頺我窻牖毋毀我器用毋以一時茍簡而忘後人長久之利使向之見誚者於予心為無愧亦仁人之賜也因其落成故敘此以俟賢者〉
松吟堂在㕔南今名壯觀
不負軒在宅堂南今廢
主簿㕔在縣治西五步紹興中廢徙於迎恩驛淳熙五
年令方杲徙今地
三瑞堂在㕔西政和四年主簿洪皓建時以荷花桃實竹幹有連理之瑞巳而生子適故名〈紹興十六年適以貳車行縣題詩云久矣馳䰟夢今登三瑞堂故山有喬木近事話甘棠展驥慙充位占熊憶問祥白雲留不住極望是吾鄉〉
交翠亭在㕔右池南政和五年主簿洪皓建〈子適後有詩云三十年中事鸞棲築小亭寒聲長新籜清閟拂疎櫺水轉前時綠山濃逺處青重來勤問訊此別記秋螢 左緯詩云地勝多喬木亭髙闞古墉春稍經雨合晚色過煙濃影落琴書畔聲穿戶牖重鸞棲應不久枳棘若為容〉
適志亭在㕔西慶元四年主簿胡宗建今廢
尉㕔在縣治東五步宣和五年尉王允成建
清風樓在㕔東舊名一覽紹興二年尉馬迥建梅軒在㕔西嘉定十年尉葉象翁建
赤城志巻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七 宋 陳耆卿 撰公廨門四
倉庫財用之所藏也塲務以下財用之所出也古者山澤之利與民共之後世既專之官而茶鹽酒稅之禁日湧月溢雖明知其朘削而郡國之百須在焉欲罷葢不能也台瀕海故有鹽負山故有茶民力役勞生故不能無酒昔固籠而之公上矣比嵗茶塲既廢二鹽監改隸他郡所謂酒坊敗闕亦累累有之獨官酤僅行商稅尚亡恙均節劑量使州用無匱而民力不傷此固善為政者之所樂聞也
倉庫
州
都米倉在州東北二里至和二年孫守礪建
糯米倉在州東三里舊在州南演教院側乾道九年火附惠濟院嘉定十四年趙守彥紓徙今地
都鹽倉在州東南二里崇法院舊在報恩寺後又於子城裏置北倉今有廟存焉後廢併徙今地
手詔庫在州治設㕔東
軍資庫
常平庫在州治西廡
省庫同
糴本庫同
經總制庫在通判㕔西
公使庫
酒庫在㕔東
錢庫在使院東
銀器庫在小㕔西
帳設庫在軍資庫西
設廚在設㕔東
甲仗庫在州治西廡樓上
架閣庫在州治東廡樓上
百物庫在州治西廡
牙契庫在通判㕔西
鹽本庫同
諸司庫同
都醋庫在鼓角樓下街西
抵當庫在州治西二十步合同茶塲左嘉定四年黃守㽦建先是軍民當春冬雪寒質貸多弗售公乃捐錢二千緡為此以便之〈自十月至三月每質不過五百拘息一分為簿書油索費〉今廢
臨海
省庫在縣治東廡淳熙六年令彭仲剛建
常平庫同
茶鹽庫同
章安酒庫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章安橋西〈舊係人戶買樸後因敗闕淳熙二年州申上司興復撥付本縣自備本造酒補發糴本等錢續以補酒擾民民戶陳乞以家沽均抱州從之〉
章安醋庫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章安鎮側今廢〈舊例州委巡檢管幹敷船戶納錢兵級乗以擾覔令彭仲剛乞併委酒庫官以糟水造賣月納醋庫錢一十七緡〉
黃巖
米倉在縣治東二十步慶元元年令盧永年重修常平倉在縣治西廡嘉定八年令胡衍重建
省倉在縣治西廡二十步今廢
天台
米倉在縣東七步
助濟倉在縣西七步嘉泰元年令丁大榮建〈宋閣學之瑞為之記〉續食倉在崇報院西嘉泰三年令丁大榮建今廢省倉常平倉在縣治東廡舊在縣東嘉定三年令詹阜
民徙今處
省庫常平庫在縣治左
仙居
米倉在縣東六步
麥倉在縣儀門東
省倉常平倉在縣儀門東
經總制庫同
物帛庫同
醋庫在縣治門右開禧三年令姚偓建後廢
寜海
米倉在縣西四十步
縣渚倉在縣南七十五里
港頭倉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後省罷
省庫在縣治西廡
常平庫在丞㕔北廡
場務〈鎮監坊附〉
州
合同茶在通判㕔東今廢
都酒務在州東南一里房廊務造麯庫附焉乾道九年
火尤守袤重建
商稅務在州南一里抵當庫平凖務附焉乾道九年火
尤守袤重建
臨海
大田稅場在縣東三十里元豐中建淳熙六年省罷未
幾復建嘉定元年又罷二年復建
章安鎮稅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今廢
杜瀆鹽場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熙寜五年建〈按每嵗舊納正鹽二萬一千八百石續増明州寄買六千二百石總計鹽二萬八千石其始置鹽軍八十人崇寜元年以課額不足胡提舉申請汰鹽軍減鹽四千三百石令亭戶承認二萬八千石每一石五十斤請錢八百文省其耗鹽八千四百石不請官錢總為三萬六千四百石每嵗八月後即拆竈住煎不妨農務紹興中因官吏希賞申増二分正鹽五千六百石耗鹽一千六百石通前額總計四萬三千六百石自後終歲煎煉窮日鞭笞終不足以登其數是時管柵一十有八亭戶一百三十有六竈五十有四淳熙元年劉提舉奏陳額重得㫖將竈座減併作三十有五終嵗正耗鹽減作二萬五千石每旬合買六百九十四石五斗每六石為一袋零一石五斗𠉀支發増衍日復額上司委官徧往監拆仍呼亭戶供認內有力厚而逓年登足者減一分其無力者均減五分六釐九毫總不過二萬五千之數自後遂為定額矣〉
歸溪鐵在縣西六十里
大石鐡在縣西北五十里今廢
雄溪鐡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今廢
昋公鐵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今廢
廣濟鐵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今廢
高梁銀在縣西北六十里今廢
茶場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今廢
新亭鹽監在縣東南六十里今廢〈按武烈帝廟記乾符二年新亭監給官莫
從易重建堂宇又九國志亦載元徳昭知台州新亭監〉
曷浦酒坊在縣東南二十里
長石酒坊在縣東南二十里
燥溪酒坊在縣東南二十里
柘溪酒坊在縣東北二十里
半坑酒坊在縣西北二十里
樓石酒坊在縣東南四十里
白茆酒坊在縣西北四十里
湧泉酒坊在縣東南五十里
黃奢酒坊在縣西北六十里
常風酒坊在縣西北六十里
潮際酒坊在縣西北六十里
大小石酒坊在縣西北六十里
石新婦酒坊在縣東南八十里
上庫酒坊在縣東南九十里
歸溪酒坊在縣西北九十里
外有家子城門開石南湗江口西岑新亭魚西涇山絢珠大田章安肯步一十三處今敗闕
黃巖
於浦鹽在縣東南七十里咸平三年建〈今鹽額隸溫州〉酒稅務在縣東北一里紹興二十一年令楊煒重建側
有雲波亭
路橋鎮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名新安後省罷
嶠嶺鎮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後省罷
石塘酒坊在縣東南一百里
賞頭酒坊在縣南一百三十里
東鎮酒坊在縣南一百三十里
外有長嶼橋嶺溪口紫高夾嶼監北岸桐嶺寜化漢城備禮十坊今敗闕
天台
赤巖銀在縣西一十里元祐四年因鑛發而建今廢為鉛坑〈舊置巡檢監場監鎮等官按浄慧寺碑政和三年有秉義郎充赤巖巡檢張綬是也又嘗開運河一帶與大溪相接入州後居人占為田有遺蹟焉〉
楢溪鐵坑在縣東三十里
天柱山鉛坑在縣西九十里
稅務在縣東一百二十步舊兼酒及茶鹽後以行萬戶廢酒務惟存稅務嘉定元年令詹阜民重修〈詳見浄慧寺碑〉
孟岸酒坊在縣北一十五里
鮑岸酒坊在縣東二十里
鼻山酒坊在縣南二十里
飛泉酒坊在縣北二十五里
下泉酒坊在縣西四十里
上泉酒坊在縣西五十五里
仙居
安仁鐵場在縣西一百二十里開禧元年建
酒稅務在縣東五十步
柯村酒坊在縣東一十五里
下角酒坊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後陳酒坊在縣西三十五里
皤灘酒坊在縣西四十五里
巖前酒坊在縣南六十里
寜海
長亭鹽在縣東一百二十里舊在港頭大觀三年徙
今地〈今鹽額隸慶元府〉
浮溪稅場在縣北三十五里後省罷
柴溪鉛在縣東北七十里今廢
梅墺鐵在縣南一百里
一都鐵在縣北六十里今廢
六都鐵在縣西一百里今廢
酒稅務在縣東二十步前有熙春樓
港頭務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嘉定十四年省罷
縣渚鎮在縣南七十里唐武徳中建
塘下酒坊在縣西四十里
砂碕酒坊在縣北五十里
石馬林酒坊在縣南六十里
馬筋酒坊在縣北過海難以里計
外有柘浦亭傍紫溪鐵黃肚嚴壇桐山東倉須墺九坊今敗闕
赤城志巻七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八 宋 陳耆卿 撰秩官門一
自罷侯置守更累世之承襲而為三年之遷易事大異矣然得其人則治否則亂亦無以異也台自漢置回浦厥後或郡或縣廢置不等長民之吏雖零落千載而其磊磊落落以治行著聞者光芒注射亦曷嘗有古今哉按曽守㑹剏壁記起唐武徳趙逵前此弗著而後此亦多遺誤乃隨本年序次而博採傳記補其逸者五十有三人其歳月異同則各附見於其末蓋郡之司命在守當詳實不可遺也事難備載摘其要以列於下方雲
歴代郡守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八>
赤城志巻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九 宋 陳耆卿 撰秩官門二
余既序前代姓氏次及本朝按太平興國三年吳越歸版圖自錢昱以前九人皆吳越所置自是而後皆命於王朝而選遴寄專守得展布以乳赤子視昔有光矣如畢公士元章公得象元公絳趙公汝愚輔相事業發軔此州其風績最著自近世至今日每以文伯或吏師主之多循良少威刻有興作無仆壞民得婆娑起臥以養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德與侯之力哉蓋總其姓氏得一百五十有七人其日月則加詳焉逺難考近易覈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九>
赤城志巻九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十 宋 陳耆卿 撰秩官門三
國朝乾德初詔諸州各置通判〈藝祖下湖南命所管州各置此官以刑部郎中賈玭等充懲藩鎮之𡚁也建隆後大郡置兩員餘置一員元祐中知通並兼管勾勸農事崇寜三年行三舍帯管勾學事宣和三年罷紹興十三年帯主管學事淳熙三年復罷〉宣和初詔特置添差〈初置無常員或以特恩或以宗室戚里紹興八年始命州各一員近歳多闕不除〉熙寧初詔於舉人最多州郡置教授〈初乃轉運司辟充至是始屬吏部建炎三年罷紹興三年復置四十四州十二年詔闕官處通置若試教官則始於元豐七年添差教授則始於政和三年〉是時諸方建置後先不齊若夫台則又未知始何時也余謂郡貳之設所以佐侯宣化贅員同正置若文學掾則風教繫焉皆不容以無述也稽遺刻諗故牘蓋自端拱以後始略有可紀者然多壁記所未載今叅附為一編而以前朝位司馬者冠諸其首亦存古之意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
赤城志巻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十一 宋 陳耆卿 撰秩官門四
余於縣廨巳畧述令之義今考五縣姓氏自雍熙迄今二百四十年間總三百八十有九人其卓有治行去爲民思與夫貪殘罷軟留為民患者不知其多寡何如也河陽鄴岸何地無之顧一伸眉彈指間休戚立變余讀唐古之竒八如之語輙三歎焉繼是者何寥寥邪茲故彚為一編且略附其行事將使後之為政者知警知慕相率為卓魯之歸至若前代姓氏其散在史諜者今得十有七人餘弗著
縣令
臨海黃巖天台僊居寧海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一>
赤城志巻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十二 宋 陳耆卿 撰秩官門五
州縣官助州縣之治非專州縣之治也然諉曰不專而恣自豢逸則以一守令之身而下兼衆曹之事非材閎力鉅誰與共此凜凜哉語雲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凡物猶爾況於官政今自軍事判官而下總不知幾何人備載則繁不載則畧以故考閲今古述其建置之原而達官名流有假道於此者間出其姓名與行事使知負材抱器雖偶落下位其光氣常熒熒也以勸為善是編蓋有助焉
州屬官
軍事判官一員
國朝沿唐置大觀初改司録參軍政和初以參軍名未正改司録事建炎初復曹掾始仍舊〈唐孫發自華亭尉為州從事發嘗應百篇登第至是諸公以詩送之方干詩云梅真入仕提雄筆阮瑀從軍著綵衣皮日休雲百篇宮體喧金屋一日官銜下玉除皆此宮也 王絲㑹稽人天禧五年以秘書省校書郎至州城據山少井一舍外有泉絲白州長淘土為筒導入於城五里一穴以濟行者之渴州人賴之見范文正公集及光相院記 虞肅上饒人以治行為當路所稱王荊公誌其墓 趙彥齡紹興中至有詩名〉
軍事推官一員
國朝沿唐置大觀改戶曹參軍政和改司士曹事建炎仍舊〈孔文仲臨江人熙寧中至繼舉賢良方正攻新法為王荊公所黜官至中書舍人 何執中括蒼人闕 中至崇寧中拜左僕射贈太師清源郡王 王柟永嘉人淳熙初至有政譽決處州張彭之獄一郡稱明官至秘書少監〉
録事參軍一員
國朝沿唐置大觀改士曹兼儀曹參軍政和改司録以參軍為掾建炎仍舊〈本曹印文乃政和四年二月少府監頒下以台州司録朱記為文中更兵火與台州管勾鹽事之記互掌慶元初何少連始請歸之 唐沈佺期闕中至其詩有昔嘗游此郡三霜弄雲島之句事見本傳 陳槖宣和中至事見郡守門〉
司理參軍一員
國朝沿唐置初為司冦參軍後改今稱大觀改左治獄參軍政和改司士曹事建炎仍舊〈唐劉銳以開元中攝司士見真容應見碑〉
司戶參軍一員
國朝沿唐置為戶曹參軍大觀改右治獄參軍政和改司戶曹事建炎改司戶參軍〈唐鄭䖍至德中以謫至今州城東偏猶以戶曹名巷有廟在焉 滕膺南京人宣和初至扞城有功詳見祠廟門 石崇昭㑹稽人淳熙初至有賢譽官至樞密院檢詳文字〉
司法參軍一員
國朝沿唐置大觀改議刑參軍政和改司刑曹事建炎仍舊〈唐李偘闕 中至見唐世系表〉
監攴鹽倉一員〈文臣〉政和四年置舊有二今省其一焉監在城商稅務二員〈文武各一〉
國初置
監比較務二員〈武臣〉紹興元年置〈是年七月兩浙運使徐康國奏溫台明州近以
應辦軍興添置比較務乞別立課額分撥上供從之〉
監贍軍務二員〈文臣〉紹興七年置
監酒房廊務一員〈武臣〉嘉定二年省罷〈李守兼奏本州在城有都酒贍軍比較務又有酒房廊務今贍軍比較並歸都務而贍軍監當文臣又有兩員酒房廊所掌佃賃推受即無行移乞行省罷有㫖依〉
州兵官
路分一員
都監二員
國初置內一員添差釐務
監押一員
國初置大使臣則曰都監小使臣則曰監押
押隊一員
遞鋪官一員
正任指使官三員
駐泊一員
國初置
州祠祿官
台州崇道觀
監嶽廟
右無定員
州添差不釐務官
戚里一員
東南第四副將本州駐劄一員〈宗室〉
宗室監當三員
宗室嶽廟五員
隨龍一員闕
奉使二員闕
借使監支鹽倉文臣二員闕
三衙揀汰窠闕三十員見任一員餘闕
戰功六員大小使臣各三員皆闕
軍功指使三員見任一員餘闕
軍功聽候使喚三員闕
軍功嶽廟四員
離軍准備差使二員
〈闕〉官〈闕〉員闕
〈闕〉歸正戰功借使〈闕〉員闕
〈闕〉人二員闕
〈闕〉官二員闕
〈闕〉順官四員闕
養老使臣三員見任一員餘闕
樞密院効士一員餘闕
敢勇㨂汰使臣二員
添差聽候使喚三員
散祗候使臣一員
諸縣屬官
臨海縣丞一員〈熙寜四年中書劄子諸縣主戶二萬以上難治乞置丞一員於是諸縣始有丞崇寧中或改主簿充丞大觀四年令兩淛路相度不係繁難縣丞並罷政和二年復置建炎元年詔如係嘉祐以前員闕及萬戶縣方許置丞餘並罷紹興初縣及萬戶並注丞 唐駱賓王義烏人武后時以言事下遷於此後耿耿不得志棄官去見唐書本傳有久客臨海有懷詩見天台集〉
主簿一員〈開寶元年詔諸縣千戶以上依舊置令簿尉三員紹興十六年臣寮奏創業初人物稀少乞將東南縣小而事簡者簿常闕員而尉兼之其後縣滿萬戶置丞而簿猶闕朱異劄子萬戶以下縣分已不差丞卻多有主簿兼尉者乞應如此去處並特專置主簿一員從之 葉翥括蒼人紹興中〉
尉一員〈建隆三年詔每縣置尉一員因以弓戶裁定弓手額建炎元年詔兩浙路依河北路招致弓手樞密院乞各添差武人縣尉一員 使一員招致弓手以五百人為額知縣兼領為置將領部將紹興四年罷今尉銜內帯巡捉私茶鹽礬兼催綱 舒亶四明人民有使酒逐其從母者亶命執之不服即斬之投劾去官至御史中丞有詩見一鋒亭 王淮東陽人紹興中至淳熙中拜左丞相謚文定〉
監杜瀆鹽場一員〈文臣 王之望襄陽人紹興初至終叅知政事有文集 姚寛㑹稽人紹興中至終尚書兵部郎中有西溪叢藁注五代史葉侍郎適作集序〉
催煎一員〈武臣〉
監章安稅場一員今廢
管界巡檢一員〈武臣 熙寧三年凖鈐轄牒備凖樞密院劄子兩浙路鈐轄發運提刑司奏請相度巡檢地分除合改置減罷外餘係控扼要害各難裁省有㫖依數內台州三員管界臨門松門〉
亭場巡檢一員〈武臣 熙寧七年凖轉運司牒備凖樞密院劄子兩浙路提舉鹽事司奏宜於石窟頭添置巡檢一員差兵級一百人有旨依闕 九年兩浙路轉運司東西路鈐轄司奏備凖樞密院劄子巡尉職皆捕盜而所獲多少不侔蓋以尉所用弓手皆諳熟土人巡檢則用雜攅客軍不許差出緝捉所以常劣於尉欲乞行下應巡檢下兵級依舊額於本處招致就廨宇左右住營諸處不得抽差尋差著作佐郎熊臯等相度咸以為便有旨依內台州係在溫州七處巡檢數內每處置都頭副都頭各闕 十守將虞候承局各一人理官二人闕行九十三人枓錢照熙寧三年
闕揮依教闕 閲雄節條闕 錢今其寨改名亭闕 靖康元年凖提
刑司奏闕 院劄子兩浙路提刑司奏相度到 州黃巖縣地名盤山繡嶺仙居縣白塔皆取巡尉相度處遙逺欲添置一員招置土軍八十人有㫖依遂於其地立寨紹興十二年三月改就地名法安院駐劄今名呉都〉
黃巖縣丞一員〈趙子英開封人紹興五年至以厚德稱秩滿因家焉今子孫甚盛〉主簿一員〈曽肇南豐人中書舍人鞏之弟累遷翰林學士按東部事略本傳雲調黃巖簿而行述乃雲調後居鄭州守聞其賢薦為州教授以是考之肇未必至黃巖也〉
尉一員〈唐栁芳蒲州人開元間登第為永寧尉入直史館見唐書 許景衡紹聖三年至永嘉人從伊川先生學建炎初厯尚書右丞資政殿學士謚忠簡有橫塘集刋於郡齋 鄭伯熊永嘉人文行為學者師建炎二十年至人呼為石蓮縣尉以其年尚少而堅不可磷也終宗正少卿直龍圖閣孫應時㑹稽人淳熙六年至〉
監務一員〈武臣〉
監於浦監鹽場一員〈文臣〉
押袋一員〈文臣〉
監路橋鎮一員〈武臣〉後省罷
松門巡檢一員〈武臣 指揮見管界〉
天台縣丞一員
主簿一員舊以尉兼後特置〈見淨慧寺法輪院碑〉
尉一員
監務一員〈武臣〉
僊居縣丞一員
主簿一員〈舊無此官嘉定李寧兼奏言簿本縣始以狹小版籍不滿萬戶故以尉兼主簿今生齒多簿書叢委尉遇竊發躬親追逐一時交併或致無官可差設若尉受差簿鈔堆壓無從鈎考而況西郷獷悍盜販公行以一共二實恐不給乞將酒房廊務省罷卻於本縣添置主簿一員有旨依差王友元填創置闕按唐宰相世系表寳崇嘗任樂安主簿樂安古仙居也意舊有主簿而其後省之邪〉
尉一員〈唐辛少府失其名張籍有送辛少府任樂安詩有選得天台山下住一家全似學仙人之句 徐黙成宣和二年至㑹呂師囊反破白塔寨死之〉
監務一員〈武臣〉
白塔巡檢一員〈武臣 指揮見呉都 鄒進宣和二年至與尉徐黙成同死師囊之難〉
寧海縣丞一員崇寧三年置後罷大觀二年再置後復
罷政和二年復再置
主簿一員〈張君房於真廟時至按君房雲笈七籖序雲祀汾隂之歲𨽻職霜臺數年以鞫獄無狀謫掾寧海後除著作佐郎 洪皓鄱陽人政和六年至官至徽猷閣直學士謚忠宣其子丞相適生於此後與伯仲皆中詞科通顯雲〉
尉一員
監縣渚鎮一員
監務一員〈武臣 舊監茶鹽酒稅後罷茶鹽嘉定八年以放萬戶又罷酒今監啇稅而巳〉監港頭鎮一員〈武臣〉
監長亭鹽場一員〈文臣 紹聖二年創酒稅務以本場監官兼管大觀三年於港頭專立酒稅務故於長亭置買納鹽場〉
押袋一員〈文臣〉
赤城志巻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十三 宋 陳耆卿 撰版籍門一
州負山瀕海沃土少而瘠地多民生其間轉側以謀衣食寸壤以上未有萊而不耕者也按紹興十八年李侍郎椿年建行經界俾編戶實書其産依土風水色認兩稅履畆授砧基貳藏之官於是州縣無隠田余聞長老言李健而明吏不得弄毛髪以故得事集集後無敢議者今七十有五載猾胥豪民相倚仗為蠧賦役厖亂遂有舉行前説者焉往歳寜海黃巖嘗行之矣臨海仙居則方行而未備也如得清勁不擾之令佐均秩布置取平而不求贏焉其豈非朝廷郡國之本指而齊民之幸㑹歟今且以五縣近數列於編學田寺觀田次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三>
學田
學舊有田自宣和三年罷學舎歸之有司其在學者不〈闕〉 中陳貽範所輸數十畆李守纁〈闕〉 陳景攝教事一經理之既而臨海丞姚漺請於郡於啇〈闕〉 頭之餘 十之七以助學十年間得三百畆其後教授〈闕〉請籍負郭〈闕〉 補其乏乾道元年有司將鬻以予民
黃守然易而歸之為九十三畆有竒三年有司又有鬻其餘李守浩又易歸之為九十六畆有竒淳熙四年李守宗質議増給而諸邑有樂義者三人獻其私八十五畆嘉定四年黃守㽦撥四十三畆且儲錢千緡為増〈闕〉俞守建助之得二百〈闕〉畆又撥後入田一十五畆康
守仲𨽻撥三十畆喻守珪撥二十五畆齊守碩撥〈闕〉十畆合先後𤨏悉歳得榖僅一千九百石視遐邦所入未為凋陋然吾州多士〈闕〉 試於有司者幾萬而食於學者不滿百博士欲〈闕〉 力窘輒止蓋今江淛學廩
亦未有如此邦〈闕〉 有聞而附益之者也
赤城志巻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十四 宋 陳耆卿 撰
版籍門二
寺觀
田 地 山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四>
赤城志巻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十五 宋 陳耆卿 撰
版籍門四
戶口
古者獻民數於王王拜受之重邦本也譬如草木風霆雨露之滋長豈不日蕃月盛也哉按地誌諸書晉不滿二萬戶至唐武德始及八萬三千八百六十自是至乾寧末又蹙耗矣蓋遭世亂離且刳於兵其變故可勝道哉宋興天下平積而至熙豐間戸口寖衍咸可考見而余不復著獨斷自大觀之已丑迄於嘉定之壬午昔之為戸者二十四萬三千而今則二十六萬六千矣昔之為口者四十八萬九千而今則五十四萬八千矣僧道離於民者也畧附見之亦以驗其消長雲
戸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卷十五>
赤城志巻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十六 宋 陳耆卿 撰財賦門
賦自一孔以上皆民力也力不可窮而又義不可廢嘉其義而寛其力則上之責焉國初制賦最平與天下更始自錢氏納土䟽煩滌苛畢公士元遂乞用舊籍以輯新民民賴之安矣自熙寧變法至建炎用兵洪𦦨所焮供億無藝民則不競而上亦莫之支焉蓋自近世和戎始時有蠲弛而宿窠痼額固未易以驟輕之也民輸州縣州縣輸朝廷今輸朝廷者既不輕則輸州縣者亦孰得而省邪而況輸朝廷之外郡用百出又不可不講也以故昔號羨餘今稱寡匱余遂稽其所出之數且備載之使來者有攷焉
上供
紬二千五百三十五匹〈以諸縣第一等戶資錢家活錢起納夏稅和買內科折起
發納左藏庫〉
絹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二匹〈以諸縣第二第三等戶資錢家活錢起納夏稅
和買內起發上件納左藏庫餘絹樁支本州官兵衣賜等用〉
折絹錢一萬一千四百三十四匹為錢四萬五千七百三十六貫文〈以諸縣第四止末等戶資錢起納夏稅等錢內起發舊例全發本色嘉定十三年正月凖轉運司備凖都省劄子據戶部申竊見左藏庫歳幣之絹停積已久恐致陳腐欲權將一年折納一半價錢每匹折官㑹四貫文是年本州起發一半絹錢計上件自後每年准戶部牒照嘉定十三年例起發納左藏庫〉
綿二萬八千九百一十四兩一錢〈以諸縣第一等戸資錢科折納左藏
庫〉
折帛錢二十二萬六千九百九十八貫二十八文〈以諸縣第一止第四等戶資錢起納夏稅和買內科折一半起發祖額二十四萬二千二百三十九貫四百文除積年減豁及開禧元年奉御筆永除人戶身丁計減錢一萬五千二百四十一貫三百七十二文外今計上件納左藏庫〉
經總制錢一十五萬六千五十四貫三百四十四文〈以本州與諸縣酒稅及二稅分撥頭合併牙契等錢起發下項窠名祖額二十萬六千二百三十六貫一百七十六文乾道四年沈運使行部住催諸縣二稅畸零計無収經總制錢九千七百八十二貫四百五十二文淳熙六年轉運司奉㫖住罷臨海章安稅場計無収經總制錢二百貫六百五十八文九年朱提舉熹行部將人戶身丁稅絹照建炎三年指揮減半計無収經總制錢五千二百六十七貫八百七十三文十六年顔尚書度奏言經總制錢立額太重乞減錢二萬貫文並開禧元年御筆永除人戶身丁計無収經總制錢一萬四千九百三十貫八百四十九文通減放錢五萬一百八十一貫八百三十二文外實發上件內一萬九千五百貫文全㑹撥充降本錢納豐儲倉和糴場其餘一十三萬六千五十四貫三百四十四文銀㑹中半納左藏庫〉
經制錢七萬二千九百五十三貫三百七十二文總制錢六萬八千三百九貫四十文
無額錢一千七百五十八貫四百七十文
添収頭子錢六千一百六十貫五十七文
増収勘合錢九百二十五貫八百六十文
州用一半牙契錢二千八百九十七貫六百文買銀収回頭子錢三千四十九貫九百四十五文上供錢七千六十七貫文〈以諸縣二稅等錢起發半錢収買銀子半㑹納左蔵庫〉
糴本錢九萬貫文〈以諸縣二稅等錢起發祖額一十萬貫文淳熙十六年顔尚書度奏陳諸州軍糴本錢立額太重乞行減豁內本州減一萬貫實發上件每月七千五百貫文遇閏月年分増發六百貫文納左藏庫〉
坊塲正名錢一萬五千貫文〈祖額三萬貫文紹興間曹侍郎奏陳於內撥一萬五千貫發納內庫外餘錢以十分為率七分作寛剰起觧三分充州用後因坊場稅鋪廢闕収趂不及雖曰管催近二千貫不無拖欠而每歳所發內庫上件官錢未之有減慶元間葉守籈措置於酒稅務大田塲每日収到錢內各撥五貫文並於中津橋每日開橋錢內樁撥三之一添湊起解亦祇及七十餘貫不能及額也〉
七分寛剩錢一萬三千三百四十二貫二百七十二文〈以正名錢撥充舊發上件後因坊場稅鋪廢闕無所從出乾道六年四月凖戶部符令本州據見幹當實數起解至今以十餘年實無可催累䝉都省委官覈實除豁別無起發〉
坊五分浄利錢一千五百八十七貫一百二十四文〈祖額管一萬四千六百二十五貫四百二十文先因坊場稅鋪廢闕紹興間有㫖不問着價多少並行給賣仍與免納増収五分浄利錢及乾道六年四月凖戶部符令本州據見幹酒坊實催錢數起解嘉泰二年九月臨海縣凖提舉司備御史臺牒據進士民庶鄔開等狀訴州縣折納行下本州縣住催即無窠名本州懼違朝廷比較遂自嘉泰三年以後那撥州庫官㑹一千貫徑赴左藏庫抵納後有復興坊場實管催錢五百八十七貫一百二十四文通發上件餘錢一萬三千三十八貫二百九十六文即係虛額每年申省部除豁〉
減下人吏雇錢九百四十二貫六百文〈以諸縣免役錢分四季起
發或遇閏月増發七十八貫五百五十文納左藏庫〉
在京官員雇錢一百貫文〈以諸縣免役錢起發納左藏庫〉
官戶不減半役錢一千三百七十六貫二百六十六
文〈以諸縣免役錢內分撥主管司拘納左藏庫〉
實花紗錢一百七十七貫五百六文〈以州用錢那發納左藏庫〉降本錢一萬四千貫文〈以諸縣糯米科催折錢起發納轉運司內六千五百貫文
充重華宮錢二千五百貫文充御酒庫錢五千貫文充殿歩司馬草料錢〉
七分酒息錢八千五百九十六貫二百一十八文〈以酒
務収到錢主管司拘發納左藏庫〉
外任官供給錢三百二十貫文〈以州用錢那發納左藏庫〉
僧道免丁錢六千六百二十三貫五百文〈祖額一萬二千七百七十四貫文以乾道三年降賣度牒収到最多數為額淳熙十四年葉尚書奏泉台𭒀三州申到免丁錢虧額皆為乾道初降賣度牒最多故所収錢亦隨之近年披剃稀少且有老死逰行難執元額又知泉州林奏言免丁錢為擾頗甚亦有癃老無所從出之僧不堪催督至縊死者乞將本州虧額錢權與住催有㫖依以嘉定十五年括責坐夏僧道拘發上件納左藏庫〉
代發平海軍銀子一千兩〈每年合認發絹二百五十匹綿子一千五百兩嘉定十三年凖戶部符行下據知泉州真舎人德秀申本州銀坑生發之時朝廷撥台信州建昌卲武軍合解上供銀數令本州代納卻以四州所産紬絹比折搪還今縁四州軍拖欠本州物帛乞將本州代納四州之銀撥還各州自行認觧凖轉運司行下自嘉定十三年為始數內令本州認解銀子五千二百三十六兩續累申朝廷認納上件分上下半年起解今為定額納左藏庫〉
起發轉運司
係省窠名錢一萬八百五十五貫七百二十文〈以本州及屬縣庫務諸色錢物毎貫分撥頭子錢五文五分並三分竹木稅錢四分酒本錢六分稅錢鹽場亭戶折鹽二稅錢等窠名主管司拘催分作十二月每月起發九百四貫六百四十三文或遇閏月増發八百三十八貫三百三十三文〉
六文贍軍錢六百貫文〈祖額䝉封樁庫拋催六千貫文以場務煮酒錢起發後因
場務敗闕収趂不及每年實發上件係主管司拘催樁發餘係虛額〉
厯日錢五十貫文〈毎年承轉運司降下一千五百冊毎冊拘錢七十文計一百五貫案
例分下諸縣及院觀每以四㪚艱於拘督嘉定十五年本州那發上件〉
耗剰米錢一萬貫文〈以每年秋米収至剰耗撥充本州支遣外卻以本州官錢那撥
起發〉
効士酒錢四百貫文〈以本州賣酒錢起發〉
鹽鈔紙札二萬張〈係本州行下臨海天台僊居三縣収買起發〉
起發提刑司
歳賜錢三百貫文〈以州用錢那撥起發〉
五分頭子錢五百貫文〈以本州及諸縣酒稅等頭錢內分撥主管司拘催起發〉贓罰錢二百貫文〈主管司拘解於內截撥五十貫買黃蠟併發〉
行遣紙札一萬五千張〈行下臨海天台僊居三縣分作兩次買發內平表一様檢
紙各五千〉
起發提舉司
鹽司頭子錢無額〈每鹽一帒収四十五文主管司拘發〉
貼収水腳錢無額〈每鹽一帒収一百三十八文主管司拘發〉
額外三分錢無額〈每鹽一帒収二百五十文主管司拘發〉
鹽五千二十九帒〈祖額上件拋下諸縣招趂發賣續以収趂不及支鹽官王闕措置招誘處州縉雲𭒀州金華東陽永康諸客人入納鈔引支請帒鹽批發前去歳無定數〉
茶二百斤〈祖額八千八百斤拋下諸縣招趂每年不及元額開禧四年通判向公擇申提舉司
行下遍榜住催每年自行措置官錢入納上件〉
起發坑冶司
鉛鐵坑錢一千五百九十貫三百一十二文〈本州管下鉛鐵坑七處每年係人戶買幹內一處停閉三處凖都大司牒委各縣縣丞拘解外實催發三處年計上件分作一十二月起發〉
起發建寧府
絹一百六十五匹綿子一千兩〈係元降指揮撥發應副支遣官兵每年本
府差人至州交領〉
赤城志巻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十七 宋 陳耆卿 撰吏役門
自罷鄉戶用市戶而州縣之吏罕良民矣余記故老言鄉戶不足於材而有餘於行其真朴遜厚里黨多化焉則仗以行文書奉期㑹宜有易無難也及其後變法浮屯詭聚簸弄福禍無益於上而有損於下則至於民畏吏吏困民民吏相仇而不足以相德上之人疾吏則吏怨疾民則民散其滔滔滋患詎一日之積哉前軰論差雇二端舌本爛漫由今而論得失概可覩已於其中而變通之豈無長䇿而余不敢僣也
州役人
衙前
國初置自都知兵馬使至第六名教練使凡十三階以鄉戶中押録里正之年滿者為之押錄三年替里正二年替限內各管重難一次其不厯衙前者雖得替不許歸農若主持官物必以家業及二百緡者聴更重難日久至都知兵馬使者試驗其材遣赴闕補官熙寧四年行募役罷鄉戶衙前元祐元年復差役衙前招稅戶鄉戶衙前別立法優假之紹聖元年復熙寧法立衙規本州舊以七十五人為額今四十六人
人吏
國初置自都孔目官至糧料押司官凡十階謂之職級其次曰前行曰後行又其次曰貼司募有産而練於事者為之或無人應募則俾職級年滿出職其子姪繼替天聖初令無子姪可繼者與募百姓慶厯初詔並許投名取三人以上職級保明充熙寧四年行募役法依舊許投名始支料錢元祐元年復差役法亦許人投名不限産稅紹聖元年復熙寧法定使院規約仍因元豐額定法司州院勘事司司理院常平兩案職級前後行書表司之數紹興二十六年減吏額定本州為五十人內刑法司八人常平兩案三人職級一十人前後行二十五人書表司四人今如之
貼司
國初惟在京及監司許置諸州止有私名書手景祐元年量私名書手人數立額許正行人吏保明充元豐中始有攅司試書筭又吏人不足則差貼司權行紹興二十六年詔以吏額之半置貼司本州以二十五人為額今如之
造帳司
國初置以諸縣曹司補充掌造轉運提舉司錢帛帳治平元年改用使院後行為之熙寧四年詔優與請給以免役錢支元祐三年罷雇錢聽於吏人內抽差滿三年循一資紹聖復募法本州以五人為額今如之
祗𠉀典
熙寧十年置主受諸縣文書先是縣遣後行人吏詣州承領及是始募知後典代之〈即祗𠉀典〉元豐七年定額紹聖因之諸縣各二人今各一人
散從官
國初置承符散從歩奏官追催公事差稅戶或坊郭有行止者為之給雇錢元豐三年改為散從官宣和減省紹聖後定節級聽子長行額軍事推官轄之本州總六十五人
院虞𠉀
國初置主分直州司理兩院依承符散從官法差鄉戶其節級逓充三年替熙寧二年更募法以第四等戶充一年替元豐七年許投名不給雇錢紹聖因之政和二年詔左右獄當直司獄子給重祿將當直司併入左右獄卻輪撥當直司左右獄子半年替當直司獄子一季替宣和罷重祿紹聖後定為七十三人今七十人
雜職
國初置依院虞𠉀法差三年替未願歸農者聽熙寧行募法給雇錢元豐定額內以一人充指教並聽投名無雇錢紹聖因之本州以六人為額今七人
斗子搯子秤子揀子庫子
國初選第三第四等戶有行止人充元豐定額許投名不給雇錢紹聖因之紹興三十一年令州縣專副庫搯各通抵産召三等以上戶保充本州斗子額三十八人今一十八人搯子額二十人今九人秤子無額今三人揀子庫子以搯子為之
欄頭
至道二年委運司選充咸平三年招客戸祥符六年於第五等稅戶差熙寧行募法元豐聽投名不支雇錢舊以一十四人為額今一十二人
縣役人
人吏
國初以上下押錄前行後行貼司書手為名次其押司録事選等第戶諳吏道者充曹司隨戶口多少立額康定二年以稅戶不省文書召有産業人投名試書筭不足則抽差稅戶既而諸縣後行各充州吏以二年替仍輪上州充知後典慶厯三年令押司録事三年替熙寧募知後典替曹司自是縣吏不貼差紹興令募成丁有稅産無過犯者充不足則取犯杖罪情輕者充又不足則取非稅戶而有稅産之人為保者充二十六年裁吏額臨海黃巖二十人天台僊居寧海一十五人今如之
貼司
國初人吏正名不許更置貼司抄狀司景德初量私名書手人數立額俾正名保充元豐令始籍定姓名舊額不及數者各不得私補人吏有闕則與鄉書手以次補充紹興二十六年裁吏額五縣各二十人今如之
鄉書手
國初里正戶長掌課輸鄉書手𨽻焉以稅戶有行止者充勒典押里正委保天聖後以第四等戶差熙寧行募法以第三等以下戶充免戶下役錢無人就即給雇錢其後不限有無産業招募吏有闕與貼司依名次補充元豐七年聽投名不支雇錢臨海額一十八人黃巖額一十二人天台額四人僊居額六人寧海額六人今如之
手力
國初差二三等戶掌追催公事及在城賦稅二年替建隆四年以縣戶口多寡定額熙寧中募稅戶及坊郭有行止充元豐役法臨海額五十二人黃巖額四十九人天台額三十五人僊居額四十人寧海額四十人今如之
斗子〈法見州〉
元豐法臨海額二人今闕黃巖額二人今如之天台額六人今八人僊居額六人今一人寧海額一十五人今四人
庫子搯子
元豐役法臨海額七人今一人黃巖額三人今如之天台額八人今七人僊居額一十人今六人寧海額七人今如之
秤子
元豐役法臨海闕黃巖額一人今如之天台額一人今二人僊居額一人今用庫子併充寧海額一人今如之
欄頭
元豐役法臨海闕黃巖額六人今七人天台額一十四人今一人僊居額四人今如之寧海額八人今二人
所由
元豐役法投名無雇錢臨海額九人今二人〈於本州院虞𠉀內差充〉黃巖額一人今如之天台額一十四人今二人僊居額一十人今三人寧海額三人今一人
雜職
元豐役法臨海額八人黃巖額六人今如之天台額四人今三人僊居額三人今五人寧海額五人今四人
鄉役人
保正長
建隆初里正戶長掌課輸里正於第一等差戶長於第二等差鄉書手𨽻里正於第四等差又有耆長掌盜賊煙火於第一第二等差其屬有壯丁於第四第五等差至和初罷里正増差戶長熙寧五年罷戶長六年行保甲法始置保正副大小保長譏察盜賊七年令耆長壯丁鄉書手並給雇錢既而輪保丁充甲頭催科八年罷募耆長壯丁今保正大保長掌盜賊煙火立庸直別召承帖人𨽻焉元豐八年復募耆戶長壯丁元祐元年復差役法復令戶長催科罷保甲紹聖元年復雇耆戶長壯丁尋復保正長法令諸縣雇募保正副大保長催稅甲頭承帖人二年以催科甲頭皆下戶不集事改付大保長一稅一替建炎元年罷戶長復甲頭紹興七年復大保長催科九年令保正長専掌盜賊煙火不許承文帖及課輸事三十一年令甲頭仍舊催科二十八年指揮以三十戶為一甲選欠多者一人為甲首催甲內稅乾道間罷自後變戶長為催頭吏旁縁為姦其弊有不可言者大率隨情竄易曲意枝蔓甲當役詭以授乙又授丙授丁必盡得賂乃始反於甲故一人受役數家先被害其受役者例先代輸否則械繫鞭箠不輸不止輕者傾家貲重則鬻産産非豪右無所售乗其罅賤入之産空訟未已甚至族與姻自為敵妻遁子散過者輒淚下焉淳熙十六年袁提舉説友奏請遵紹興甲首法以三十家為一結流水排次遇開塲則以各戶合輸之目列為榜掲之通衢令巳輸者自䟽其時以待考察限滿上其榜以縣鈔㸃磨其輸足者先出甲未輸或輸未足者擇其尤一人罰為甲首給甲帖催甲內稅違者痛䋲之自是民畏充甲首競先輸官不費寸紙而賦集齊民破蕩之禍殆少紓矣獨胥曹意不滿日撼歳揺或怖以稅長或雖用甲首而巳非袁公之舊名實交戾利害相反雖未至如催頭之酷而中産下戶徧患苦之矣長民者可不動心乎
赤城志巻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十八 宋 陳耆卿 撰軍防門
國初惟三司卒稱禁兵其次惟三邊或有故升禁兵諸州軍未之有也嘉祐後九大郡始置威果其後以廂兵團併為額則置崇節以教閲別為額則置雄節元豐初以雄節之𩔖升同禁兵由是禁兵滿天下養之以天下之力而猶憂其乏焉開剏之逺謀既不可不思而承襲之近規又不能不守儻使嚴蒐閲謹招刺収一兵而得一兵之用則雖養之以天下之力而又何憂乎自牢城至鋪兵建置各有指今以新舊額附見
雄節第六指揮
營在州東北天慶觀前祖額五百人舊係教閲廂軍崇節指揮熙寧六年改今指揮今管四百八十九人內揀中三百二十七人不揀中一百六十二人闕額二十一人〈將校於額外置一十人排定陞轉階級將校一十人指揮使副指揮使各一人都頭三人副都頭五人節級四十人十將將虞𠉀承局押官各一十人其請級凖熙寧三年宣下戍邊則例揀中月白米一石五斗料錢四百八十文春衣絹二疋折布錢一貫七百文冬衣絹二疋紬半疋綿一十二兩折布錢八百五十文不揀中料錢二百四十文餘依揀中法〉
威果第六十指揮
營在州東米倉前祖額四百人舊係威勝指揮宣和六年改今指揮今管三百六十七人內揀中二百六十八人不揀中九十九人闕額四十四人〈將校於額外置一十人排定陞轉階級將校一十人指揮使副指揮使各一人節級四十人十將將虞𠉀承局押官各十人其請給凖紹興舊則例揀中月白米一石二斗料錢六百文春衣絹二疋紬半疋折布錢一貫八百四十四文冬衣絹二匹紬半匹綿一十二兩折布錢一貫八百四十四文不揀中料錢三百文餘依揀中法〉
崇節第三十一指揮
營在州東南靖越門內祖額五百人舊係第四十五四十六指揮元豐六年以前兩指揮併作今指揮今管三百八十三人〈額外置節級四十一人軍頭一人十將將虞𠉀承局押官各一十人排定陞轉階級本州帖補其請給凖熙寧四年行到兩浙路則例月糙米一石五斗春衣絹四疋折布錢一貫五十文冬衣絹二疋紬半疋綿一十二兩折布錢八百五十文〉
牢城第十三指揮
營在州東都米倉前祖額二百人元豐初所定今管二百一十八人〈額外置節級三十人十將將虞𠉀承局押官各一十人排定合陞轉階級本州帖補其請給凖元豐二年指揮月糙米一石五斗春冬衣各絹一匹折布錢一貫二百五十文〉壯城指揮
營在州東崇和門內祖額一百人熙寧初所定紹興元年増五十人今管一百五十人〈排定陞轉階級並本州帖補十將將虞𠉀承局押官各五人其請給照紹興府則例月白米一石五斗春衣絹二疋折布錢一貫九十文冬衣絹二疋紬半疋綿一十二兩折布錢一貫七百文〉
剰員
營無定處亦無額今管五十一人紹熙四年勅諸路提刑司毎遇廵厯就同守臣將揀中不揀中禁兵並廂兵通選一次其少壯及等者並充揀中禁兵反是者充廂兵其年老禁兵願充剰員者聴〈其請給月白米一石二斗春冬衣各絹二疋折布錢八百五十文〉
諸縣弓兵
臨海
營在縣東北四里尉㕔東〈其請給月雇錢四貫四百一十八文〉
祖額八十人
今九十五人
黃巖
營在縣西四十九歩尉㕔西
祖額九十五人
今九十五人
天台
營在縣東一十歩
祖額五十人
今五十七人
僊居
營在縣東北八十歩尉㕔東
祖額五十人
今五十七人
寧海
營無
祖額五十人
今七十人
諸縣寨兵
臨海
管界寨在縣東南七十里〈嘉定十五年齊守碩及臣寮奏言管界亭塲兩寨皆防托海道亭塲既處海門之北而管界乃入裏港之中甚亡謂也乞以管界徙海門南與亭塲對峙有㫖依今本州下縣體量於上馬巖改建焉其請給月白米一石五斗春衣絹二疋折布錢一貫七百文冬衣絹二匹有半紬半匹綿一十五兩折布錢八百五十文料錢三百文〉
舊額一百八十四人
今一百二十八人
亭塲寨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其請給月米春冬衣同管界料錢二百四十文〉
舊額一百七十七人
今一百一十二人
呉都寨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其請給月米春冬衣同管界料錢同亭塲〉
舊額一百六十九人
今一百四人
黃巖
松門寨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其請給月米春冬衣料錢並同管界〉
舊額二百三十七人
今一百二十四人
僊居
白塔寨在縣西三十五里〈嘉定十五年齊守碩及臣寮奏言曩以宣和呂㓂嘯聚於此因而置寨今承平日久巳為聚落而縣有蒼嶺當衢處𭒀三州崗阜深阻行者窮日而後度人煙迥絶㓂攘所憑徙彼而就此為便有㫖依令本州下縣體量於蒼嶺下戴村改建焉其請給月米春冬衣同管界料錢同亭塲〉
舊額八十人
今四十人
寧海
臨門寨在縣東海頭二百里〈其請給月米春冬衣料錢並同管界〉
舊額二百三十三人
今一百四十人
諸縣鋪兵〈其請給月糙米一石五斗春衣絹二匹折布錢一貫五十文冬衣絹二匹紬半匹綿一十二兩折布錢八百五十文〉
臨海
崇和鋪在縣東二里
舊額一十人
今一十人
白石鋪在縣東北二十里
舊額五人
今如之
橫溪鋪在縣東五十里
舊額五人
今四人
城西鋪在縣西二里
舊額一十人
今八人
八疊鋪在縣西二十五里
舊額七人
今五人
小石鋪在縣西北四十里
舊額七人
今五人
百歩鋪在縣西北六十里
舊額七人
今四人
新城鋪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舊額五人
今如之
小嶺鋪在縣西二十五里
舊額六人
今如之
黃巖
戍浦鋪在縣北一十里
舊額六人
今如之
店頭鋪在縣南一十五里
舊額五人
今如之
魚沉鋪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舊額四人
今如之
白峯鋪在縣東南五十里
舊額四人
今如之
天台
花桃鋪在縣東二十五里
舊額七人
今四人
二里鋪在縣西二里
舊額七人
今五人
小田鋪在縣西二十五里
舊額七人
今五人
闗嶺鋪在縣西五十里
舊額七人
今五人
僊居
縣東鋪在縣東二里
舊額五人
今如之
夾嶺鋪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舊額六人
今如之
白塔鋪在縣西二十五里
舊額四人
今如之
呂前鋪在縣西五十里
舊額三人
今如之
鎮頭鋪在縣西七十五里
舊額三人
今如之
蒼嶺鋪在縣西一百里
舊額四人
今如之
寧海
縣東鋪在縣東二里
舊額五人
今三人
水逓鋪在縣東二十五里
舊額三人
今二人
嶺上鋪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舊額四人
今二人
嶺下鋪在縣西南五十里
舊額四人
今二人
縣渚鋪在縣西南七十五里
舊額四人
今一人
寧和鋪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
舊額四人
今三人
梅林鋪在縣北二十五里
舊額四人
今如之
海口鋪在縣北五十里
舊額四人
今如之
赤城志巻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十九 宋 陳耆卿 撰山水門一
山
台以山名州自孫綽一賦光價殆十倍今以其所登載質之見聞秀槩神標炳炳如星日非若野史浪記談河說海誣誕而不經也按道書洞天福地於是邦為盛夫神僊之事雖聖賢所不齒然必有靈區異境而後宅焉故州於東南無慮百數而台山之詭異巉絶獨稱雄於世闉闍之間家面帢幘亦他邦所無也夫豈以其巉然之阜巻然之石能使人鋪說而誦詠哉隠幾澄思必有得諸其山之外者矣
州
大固山一名龍顧山在州西北三百歩髙八十丈周回五里按舊經晉隆安末孫恩為㓂刺史辛景於此鑿塹守之恩不能犯遂以大固小固名山壁記序雲隋平陳併臨海鎮於大固山以千人䕶其城則得名舊矣而道史囑辭乃雲茅盈得道於臨海鎮東龍顧山駕鶴上昇又紹興十年道士費德卓庵北山斸地得晉永和九年斷碑亦有龍顧山字蓋本名大固後又為龍顧焉山勢逶迆抱州治如屏障自州治後而北則曰北山自北山稍東接白雲寺後則曰白雲山其實一山也
小固山在州東南二里與大固山相望髙七十丈周回
四里〈詳見大固山〉
巾子山在州東南一里一百歩連小固山兩峰如帢幘一號帢幘峰其頂雙塔差肩屹立有明慶塔院院之南有翠㣲閣北有廣軒軒下瞰闉闍閣南眺郊藪廛市山川之盛一目俱盡故其勝槩名天下登臨者必之焉又有曲肱齋齋側有礙雲軒又其巔有息庵元祐中僧願鴻所棲今廢〈任翻宿帢幘精舍詩云絶頂新秋生夜涼鶴飛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㣲開竹房 錢守昱題雲數級崔嵬萬木中最堪影勢是難同闌干夜壓江心月鈴鐸秋搖嶽頂風重疊𦘕□遮世界稀疎清磬徹虛空有時問著禪僧路笑指丹霄去不窮 章守得象題雲歩歩雲梯徹上層回頭自覺欲飛騰頻來不是塵中客乆住偏宜物外僧下寺鐘聲沉地底前峯塔影落堦稜憑欄未盡呤詩興卻擬乘閒更一登 孔淘題雲古寺尋清賞梯雲出薜蘿舉頭知日近極目得天多別嶂千屏列長江一帶過常聞居浄境況此復如何 舒亶登山懐道人詩云不見風流李謫僊彩牋誰繼碧雲篇黃花零落芙蓉老惟有青山似去年 何執中廣莫軒詩云曲檻小欄干登臨咫尺間望隨流水逺髙共白雲閑亭栢僧歸路江風客度灣覺來生羽翼疑是夢中還 陸長倩詩云凌虛雲蹬陟崔嵬軒檻仍從絶頂開邑屋萬家迷向背江流三面自瀠洄金山每恨波濤阻星石曽登培塿來為是㑹稽東部郡不教更號小蓬萊 葛守閎詩云勝地藏東越嚴城聳二岑萬燈迎日早孤磬出雲深雪霽茗初試雨㴠山半隂茲焉即方廣有路到天心 胡宗哲詩云昔人亭榭乆荒殘今復髙軒峙翠巒眺望可周千里景晏逰非止有時歡樓臺逺近㸔如盡日月髙低轉似丸最好使君登覽罷夕陽羣騎簇雕鞍 劉握詩云天邉登覽處彫檻俯層岑山到三呉盡江連百粵深柳煙含晚色花雨伴春隂騷雅知多助清虛在賞心 陳知柔題雲司馬胸中著雲夢杜陵眼底蓋乾坤吾衰不復論茲事飽㸔孤㠶落逺村〉
臨海
蓋竹山在縣南三十里按輿地誌一名竹葉山中有洞名長耀寶光之天周回八十里洞淵集所謂第十九洞天也雲笈七籖雲僊人商丘子治之道藏洞天記及名山記皆云蓋竹山福地觀壇各一所有竹如蓋故以為名抱朴子云此山可合神丹有僊翁茶園舊傳葛元植茗於此又有禮斗壇石𥦗石几石床石臼石硯塵外記雲中有石井橋北小道直入有杉六叢左右有石室晉許邁嘗居之舊傳漢末有陳仲林等四人入此山得道真靈區也〈或雲紹興間有二女郎出入洞中一老嫗家其側疑以為魅穢其處遂不復見〉又有丹鳯樓香爐天門二峰詭異竦特為逰覽之勝〈唐守仲友詩云籃輿東出初雨収衆山巻霧奔蒼虬麥田幪幪連千疇去年見種今冇秋農家椀大郎快㓉使君不去能無羞春光欲盡誰挽留千林薿薿新緑柔桐花逺近澹無色自開自落那闗愁洞天為我暫晴色使我蠟屐窮𡨋搜天門發秀萬馬下水口離立羣峰稠瀑泉對面㵼絶壁寶劍卻倚丹鳯樓溪聲噴薄雷震動石色古怪神剜鎪洞門谺谽風颼颼香爐峯下蛇龍湫中岑特秀小為貴左右旌節森戈矛幾年秘奧一日睹談笑指示君知不精廬但欲占勝處專事棟宇非良謀飛廊跨水納佳氣突兀殿堂居上頭軒窓髙下冇竒致洗滌肺腑明雙眸我將於此棲羽流鳯笙鶴駕應來逰丹成一舉凌九州下視濁世如浮漚靈祠欵謁路阻脩層巖傾澗邃且幽經營輪奐亦未就揮金爾助何湏求晚雲漠漠鳴雨鳩僕痡泥滑我欲休虹橋列炬趣歸騎城鼓已報初更籌追攀別乘聊復爾乘興何如王子猷習池不為倒載去兒童不用拍手欄街謳〉
白鶴山在縣東南二十里上有展旗峰洗腸潭又有劍崖舊傳趙炳留劍㾗於此按寰宇記山上有湖中多盤石前有石槌石鼓鼓鳴則兵亂昔有白鶴飛入㑹稽雷門鼓中擊之聲震洛陽故以為名又臨海記雲山上有池泉垂溜逺望如倒掛白鶴之狀故有泉名掛鶴又郡國志雲漢末有徐公於此山成道控鶴騰空而去故有鶴掛嶺焉三說不同未詳就是
真隠山在縣西南四十里按寰宇記髙一萬六千丈周回三百里與僊居韋羌山相接本名括蒼又名天鼻唐天寶中改今名又按道書雲括蒼山在㑹稽山東南五嶽圖序雲括蒼山東嶽之佐神僊傳雲王方平居崑崙往來羅浮括蒼山石壁上有科斗字髙不可識宋元嘉中遣名畫圖於團扇焉
龍符山在縣東一百七十一裏海中本名覆釜按輿地誌雲章安縣東五十裏海際有覆釜山臨海記及寰宇記雲東海有山形似覆釜吳越春秋雲吾得覆釜書除天下之災而劉世軌記雲夏帝登此山得龍符之瑞唐天寶六年遂改今名山有巨跡相傳夸父逐日所踐雲
臨海山在縣東北二百四十里接海本牛頭山以有石似之故名唐天寶六年改今名山下有二溪一始豐一東女至州北合流雲
秀䴡山在縣東二百裏海中舊名芙蓉臨海記雲州東北七十裏海中有芙蓉山僧智顗傳雲出海望芙蓉山竦若紅蓮之始開蓋指此也山上有石龕方圓二丈巉巖如斵唐天寶六年改今名
東掖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以其處天台左掖故名上有隔塵亭〈石象之題雲山椒亭榭適徘病膜煩襟斗頓開若有塵埃何處隔此中自是少塵埃〉
樓石山在縣南六十二里西北帶江仰望如樓狀〈按謝靈運逰山志雲樓石山多支子又僧懐玉記有大小樓石山土人云內者為小外者為大〉
石新婦山在縣東南七十里東瀕江按臨海記雲山土石紺色如人狀寰宇記雲在縣東一百一里旁有竒石如婦人悉紺色宋文帝亦嘗遣畫工圖於白團扇焉〈左緯詩云煙蘿為髻霧為巾獨立江邉經幾春無故被人呼作婦不知誰是畫眉人〉
岐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黃巖方山戴氏贅杜氏居於此故俗呼杜岐山〈按臨海記舊有謝詩杜岐一穴占三鈞聳筆金門玉戶新〉
石鼓山在縣東一百五里按臨海記雲黃石村有石鼓山山上有石似鼓兵革興則鳴舊有柵城唐貞觀初刺史李元奏置起州兵二千人䕶之僧灌頂嘗避地於此〈陳侍郎公輔詩云有山名石鼓千古鎮南溟大手不勞力動時天下驚〉
兵山在縣東一百里唐末有兵遁於此故名
玉峴山在縣東一百七里本黃石山今縣東南地名黃礁一名黃石奧相傳黃石公居此有石棊盤尚存唐天寶六年更今名中有石澗可容數百人四面多林木臨海記雲黃石山洩水九層沿崖如白練舊經雲昔有僧入其穴三日而回言其中多水有伏翼大如鵝
上足山在縣西南一十一里一名戱龍西接真隠山南連永嘉西南連括蒼有石井龍湫巖上有瀑布髙十餘丈歲旱必禱焉
湖山在縣北四十里按臨海記其上夷坦可坐數百人俯視江海邑屋爛然在目俗以重九日多登焉
白鵠山在縣西北六十里以其水傾注遙望如倒掛白鵠故名按臨海記雲中有深湖魚大如二百斛舟修可二丈疑其誕也
金鏊山〈一作鵝〉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東有一小洞昔有人夜艤舟於此一物起波間光采注射迫視乃一巨鏊金色故以為名〈詳見善濟院〉
赤山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絶頂有古塔塔之下有石函盛小銅塔銅塔之內有銀壺盛舍利俗傳梁王詧所施
白山在縣東南二百五十里按臨海記郡東南有白山望之如雪其上有湖舊傳金鵝於此集焉下有溪其水金色
合旗山在縣東一百三十里舊傳僧灌頂居攝靜寺㑹有海㓂至頂講經自若㓂見旌旗耀日有神皆丈餘懼而遁故以名山
東刋山在縣東九十一里一名天柱東南接黃石山按臨海記山極髙逺蓋禹隨山刋木因以為名晉任旭葬焉
望海尖山在縣東北四里後嶺上其峰髙聳宜逺眺今土人多以為田麥時翠浪翻浮㝡為可愛
日山在縣西五里以其面東朝日視諸峰獨髙故名牛極山在縣西北一十里以牧牛路至此極故名上有
平波數畝可逺眺
白巖山在縣西一十二里舊名白馬唐天寶六年改今
名
古塘門山在縣南二十里兩峯對峙中空十餘丈舊傳
海門在焉
新羅山在縣西三十里與八疊嶺相望鳥道㠝岏多野
果土人利之
許孝山在縣北四十五里舊傳有許其姓者居喪至
孝每一慟則羣鳥悲鳴故以名山
山遮呀在縣西北五十里以鴻山嵯呀如齒並列故名燈壇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北達括蒼舊經雲上為石壇
每隂雨則有光如燈故名
宜山在縣西六十里其巔平衍良疇可十頃上有潭瀑
沾溉水旱不能災
童峙山在縣東七十里按僧遵式安仁院記作峒峙字鴻鶴山有二一在縣西七十里一在縣西北六十五里龜潭山在縣東七十里舊傳下有石龜戴之故名九盤山在縣東南七十五里以其路縈迴九轉故名絶
頂可眺大海有小寺亦以山名
閭丘山在縣東北八十里昔有逸民閭丘氏居此故名亭山在縣南一百里其地有寨由郡泛舟入黃巖者多
候潮於此
翠環山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峰巒回合有若環翠故
名
髙相山在縣東北一百三十五里一穴無際按㑹稽圖
雲與海通
宴室山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按臨海記有越王望海舘
下有湖多金鵝飛魚
髙䴡頭山在縣東南二百八十里自此山下分路入髙
䴡國其峯突立宛如人首故名
常風山在縣西五十里以其穴常有風故名
碧雲山在縣西五十裡面常風山
㡌尖山在縣西七十里以其形如㡌而銳故名
牛頭山在縣東二百八十里東北連寧海
碧潭山在縣西北一十三里俗呼夀安山
鳴鶴山在縣西二十里
西岑山在縣東南六十里
寒石山在縣西北七十里
斗方山在縣西八十里
三石山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白楓山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
海門山在縣東南一百二十六里瀕海
堀門山在縣東一百五十裏海中按郡國志作崛門輿地誌雲山腹穹窿一穴透頂其中有聲則風起水湧且主兵吳時已如此
大雄山在縣東二百一十一裏海中〈舊傳晉僧懐玉嘗伐木於此值風與
浪合有光如練導至湧泉寺〉
熨頭扣山在縣東北二百一十一裏海中西有嶼民多
居焉
石竈山在縣東南七十裏海中以有石若竈然故名鵝鼻山在縣東一百五十裏海中以其狀如鵝鼻吸水
故名下有海塗捺為田
輕盈山在縣東南一百六十裏海中上有滬業者居焉石佛山在縣東南一百七十裏海中以其狀如佛故名峧巉山在縣東南一百八十裏海中上多支子且有田
及民廬
蒼郭山在縣東北二百一十一裏海中以其西有蒼郭
村故名
小門山大門山在縣東南一百裏海中
夀昌山在縣東一百五十裏海中
莆門山在縣東南一百五十七裏海中
東麂山在縣東一百五十七裏海中
西麂山在縣東一百六十二裏海中
主山在縣東南一百七十裏海中上多民居
鹿頭山在縣東南一百八十裏海中
虎頭山在縣東北二百六裏海中
澤青山在縣東南二百一十九裏海中
檉澳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裏海中
伯逹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裏海中
嶼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裏海中
澤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裏海中
雲峰有二上峰在縣西南五里下峰在縣西南一十九
里
三峰在縣東一十五里或雲三峰旁有嶺亦以是名中峯在縣東六十九里按安仁院記有東接中嶽之語惠峰在縣南二十里
靈峰在縣東南五十里
雙巖在縣南一十五里峭峻並峙為江南諸山之冠州
治對焉
石船巖在縣西一里城山嶺以其若船狀故名中有小
穴舊傳白鷹常棲其上
百丈巖在縣東北三里法安院側上有龍湫雨驟則雙瀑交垂如玉簾之狀章守得象詩所謂千尋練掛雙流瀑是也
伎石巖在縣南一十里巖尖有巨石橫其上著巖僅尺
許衆舉之莫能動
聖巖在縣南二十里錢柱山號險絶舊傳有神躍馬於
此故名至今有馬蹄㾗又名馬蹄巖
白巖在縣南二十四里孤絶秀異林木鱗次以其皆白
石故名上有龍湫水如白練雲
象鼻巖在縣西三十五里以其狀似之故名下枕深潭雲巖在縣東四十五里以白雲常蔽其上故名
獅子巖在縣東五十里下里墺口呀然欲躩兩足埀前
狀如獅子踞地故名
豬頭巖在縣西十里
松巖在縣西南一十五里
羅漢巖在縣西二十五里
石龜巖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白馬隠身巖在縣東三十五里
寳藏巖在縣西四十五里
桐巖在縣東五十里接寧海
禪師巖在縣西五十五里
烏巖在縣東七十里
僊巖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彭公嶼在縣東一十里〈古謡雲彭公嶼沙漲出宰相破石湖水穿出狀元破石湖在縣
西日山比年沙漲謝錢二公果相繼入相今湖水亦漸穿矣〉
樊續嶼在縣東南七里〈見臨海記詳見冢墓門〉
新羅嶼在縣東南三十里昔有新羅賈人艤舟於此故
名
騰嶼在縣東北六十里南有溪清泚出巨蟹焉
龜嶼在縣東一十五里
嚴嶼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獨嶼在縣東南一百三十五里
竹嶼在縣東一百四十六裏海中
馬嶼在縣東一百七十里
城山嶺在縣西南三里以築城其上故名
馬嶺在縣南五里舊傳有馬氏者鑿山為之故名石姥嶺在縣西北三十里石有神靈人祭之以祈田蠶
凡經從者亦拜焉
新嶺在縣南三十五里入自大左㠗至嶺脊分臨海黃
巖界凡三上三下雲
後嶺在縣北四里
蔡嶺在縣東八里
平嶺在縣南一十里
䕶郭嶺在縣西南一十里
開浦嶺在縣西十七里
八疊嶺在縣西二十三里
長石嶺在縣南二十五里
小嶺在縣西二十五里
大嶺在縣西三十里
朱沙嶺在縣東三十里
抝嶺在縣南三十里
孝慕嶺在縣南三十里
磨石嶺在縣西三十五里
大左嶺在縣南四十里
七孺嶺在縣西四十里〈詳見鄉里門〉
小石嶺在縣西四十七里
五謹嶺在縣西北五十里下乃大石㠗雲
常風嶺在縣西五十里
長田嶺在縣南五十里
象坎嶺在縣西五十五里
天門嶺在縣西六十里
狼坑嶺在縣東六十里
寧和嶺在縣東六十里
童時嶺在縣東九十里
龍墺嶺在縣東南九十里
金溪嶺在縣東北九十里
二嶺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
城門嶺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
芙蓉洞一名石皷洞在縣東一百四十里隆恩寺後洞有二形如石皷大小相連大可方三丈小僅三之二俗傳多怪物其西相距三四里有巨石髙十數丈屹立山巔號石柱下亦有石室方二丈玲瓏上通俗呼為穿巖雲
太平巖洞在縣西三十五里因鄉得名異峯谽谺上常有雲氣其旁林木蔽映泉瀑飛垂有石室石枕石床石杵之𩔖
常風洞在縣西四十里中極幽邃舊有石闌䕶之宣和
中亦嘗駐兵於此
招賢洞在縣西六十里因寺得名宣和冦難朝廷遣
將鋤擊以其地險㨿而守焉
平巖洞在縣東八十里舊傳仙人所棲有石門石窓石
井石床鼎竈之類
金仙洞在縣東一百五十里以其下有寺曰金仙故名一又名雉溪洞僻絶縈逺蓋瞿曇之所家雲
〈闕〉洞在縣東一百七十里口僅六尺深不可入每亭戶煎煑土人採捕皆聚其旁焉其下則海塗
金鷄石在皇華亭下瀕江根有兩足巨潮衝突不動即皇華真人上昇處石間有水極清與報恩寺前龍井通昔有人浮梗井中自石而出
飛霞石在蓋竹山舊傳仙人上昇於此石累三層牧孺
戱其上以手轉之不墜
疊石在縣南九里髙下羅生如甃疊然
蝦䗫石在縣東南五十里江側
石塘在縣西三十五里蓋一巖穴狀如塘故名其上山
泉飛注於此
石柱在縣東三十里上沙
石倉在縣東三十六渡之第四渡
石牛在縣東四十里下管洋
赤城志巻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卷二十 宋 陳耆卿 撰山水門二
山
黃巖
委羽山在縣南五里俗號俱依山東北有洞世傳仙人劉奉林於此控鶴輕舉嘗墜翮焉故以為名按登真𨼆訣真誥皆云委羽山天下第二洞號大有空明之天又十大洞記委羽山大有空明洞在黃巖縣南數里即大有真人之所治焉〈一雲青童君主之〉又雲笈七籖載司馬季主攜其子女𨼆茲山鮑叔陽段季正亦於此得觧化之道則其為仙窟舊矣地所産石無大小百碎皆方正有稜以煑湯可愈疾其前有道院〈丄蔡謝伋記雲台州黃巖縣西五里有山岡阜連屬草木茂宻其洞曰委羽父老相傳數十年前常有青衣童子戱洞口居人以滓穢溷之童忽因不見紹興中有石城使君李侯端民令茲邑暇日勸課農桑至其處始擇道士董大方主之稍給香火𤓰華之用大方以符水治疾病輙即愈邑人重之以是二十年間堂殿門廡髙明靚凈庫𢊍湢浴具體而有始變荊榛為勝地按大洞記甌粵之間大海之涯地産方石真人劉奉林所居也奉林嵩髙逸士避周季世棲焉控鶴輕舉墜一大翮人名其山曰委羽伋寓居三童山鐘皷相聞嘗一𠕂至及守縉雲大方遺書求文記其事復曰我本山林人主郡非其好也盍俟歸及使浙右又以書來曰公又渡浙而西矣歸其寧可以日月兾哉且𢎞農寓公重道相悅欲成茲事許列銜石上矣敢固以請乃序而為之銘銘曰昔有仙人𫑗金刀鷄犬同升記阡陌九臯聲聞至今存上天下天曽委翮仙人一去㡬千載閱世真同駒過隙長官好事經李侯大洞主人親推檡穹隆堂殿復一新照映林巒非夙昔寓公耆德上清都豈有他楊畢茲石碧落侍郎寜復來葉令飛鳬塵㡬隔太一青藜倘可尋去共研硃周易杜元庭詩云窅然靈岫五雲深落翮標名振古今芝術迎風香馥馥松檉蔽日影森森從師只擬尋司馬訪道終期謁奉林欲問空明竒勝處地藏方石恰如金 左緯詩云委羽不知何處是倩人扶上木蘭撓欲尋去路花梢宻爭認行雲酒浪揺流水忽如山腳轉洞天疑把杖頭挑逡廵不覺東風晚始有仙人弄玉簫 王十朋詩云龜山軟翠日開屏羽客逍遙此閉扄早起留雲閑放鶴夜來伴月靜㸔經巖前方石有多好𫁘裏丹砂且是靈應有赤城鸞鳯過一聲長嘯入青𡨋〉
王城山在縣南七十五里石累疊如城本名方城山王羲之遊西郡記雲臨海南界有方城山絶巘壁立越王失國嘗保此山天寶六年改今名俗又呼方巖中有漁翁巖石柱峯仙人濯足灘鷄母石石棊盤平霞嶂露臺石仙棺巖牛脊隴水簾谷至平曠處可百餘畆有力者墾之號仙人田
五龍山在縣東南一百里東連大閭山臨海記雲五龍山脊有石聳立大可百圍上有叢木如婦人危坐俗號消夫人父老雲昔人漁於海濵不返其妻攜七子登此山望焉感而成石下有石人七軀蓋其子也今人或曰石夫人山或曰消山蓋石夫人在其巔消山在其足其實一山爾又按輿地誌消山南下有消夫人寰宇記臨海縣消山北湖隂蕭御史廟有石孤聳如婦人狀則御史廟與石夫人不逺矣然則二書謂消山消湖而今或謂蕭山蕭湖不亦誤歟
黃巖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一名仙石山有路可通郡今廢按臨海記山上有石驛三面壁立俗傳仙人王方平居焉號王公客堂南有石歩廊又雲山頂有黃石故名
東鎮山在縣東二百四十里臨海記雲洋山東百里有東鎮大山去岸二百七十里生昆布海藻甲香礬等物又有金漆木用塗器物與黃金不殊永昌元年州司馬孟詵以聞中有四墺極嶮峻山上望海中突出一石舟之往髙麗者必視以為凖焉
永寧山在縣東五里舊志雲因古縣而名巖壁峻峙四望皆方正故俗號方山舊傳僧懐玉於此飛錫落臨海任氏家山下有亭夾岸梅花相續十餘里不絶
三童山在縣西南一十七里舊志雲山有三峯各髙十餘丈逺望似童子香積寺記雲昔有三童子出沒其側跡之皆化為石故以名山按寰宇記雲山在臨海今實黃巖也
靈石山在縣西五十里與烏巖接以甘露降名甘露山按臨海記雲山上有寺當孫恩叛毀木為船石從空自墜賊以傷去故號靈石或雲此石自西北飛至故名
三𡼾山在縣西六十里初至下𡼾則兩山夾一水而入其勝處號雲荘風磴俗傳仙人奕棊其上至今苔蘚不侵次至中𡼾二里許兩石蹲踞號石門其前巨溪洶激中石柱屹立人謂有龍蟠焉紹興間一夕大風雨龍見石忽摧折今所餘猶數十尋又四里即上𡼾有洞空闊尤勝大率三𡼾之勢髙下皆可觀而田疇實少居人以造楮為業雲
岱石山在縣西南一十七里西北角有巨石挺立𩔖人形俗呼為石大人又有一石橫前如櫃號石櫃山今其村號石櫃村又號岱石村
鷄籠山在縣南二十五里俗傳星月晦㝠則光起燭天一日天隂忽晶采晝見視之則金寶滿山人往取之輙皆滅沒故老呼為許公藏
丹崖山在縣南四十五里崖石俱赤有金銀星焉世傳仙人煉丹於此故名有池深可尺餘羣烏浴其上俗名老鴉井或又曰煉丹井
屏山在縣南八十里其東西二石聳立如屏故名東屏挺立無倚有古藤纏絡之冬寒不凋西屏因風雨仆為二矣
盤山在縣西南四十里〈王詹事十朋詩云一嶺迢迢十里賖行人半日踏煙霞盤山遮
莫盤千匝歸夣何曽不到家〉
烏巖山在縣西四十里以中多烏石故名相傳其巔有
廟雲
鳴山在縣西二十里旁有龍湫每遇旱致禱必聞飄風
驟雨之聲
白塔山在縣南四十五里舊傳上有石塔遇晦則晶采
旁燭土人恠而撤之
利墟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其水出利墟浦南入永寧
江
阻浪山在縣東南五十里其隂距海浪起時藉以為阻
故名
夏烏山在縣西六十里按舊經山之神名烏人至此稱烏字輙為蛇𧈭所嚙舊有龍湫在山要
於浦鎮巖山在縣東南六十里中多竒怪有大石壁髙
廣四丈顔真卿姓名刻焉
浮山在縣西六十里特起田間四無聨屬俗傳一夕風
雨浮至故名
樓山在縣南六十里以其巔岩石突起狀如樓閣故名樓﨑山在縣南七十里極雄峙海舶視為向背下有石
米通明如雪相傳有異人嘗飲啄焉
龜巖山在縣東南七十里以其巔有石如龜故名下有
井泉常白色
獅子山在縣東南八十里上有石庵方廣五丈髙六丈
五尺修鍊者嘗居之旁有道士巖
葉茶寮山在縣南八十里昔有隠者於履居之號藥林
嘗開山得楛矢焉
紫髙山在縣南八十里土膏泉冽中産茶甚竒
嶠嶺山在縣南九十里俗稱溫嶺有東西兩峯東大西
小故有大小嶺之名嶺與樂清分界
西山在縣南九十里舊名西原與嶠山相望世傳仙人煉丹之地絶頂有池尚存〈訪趙公戴詩云西原仙境即西山流水桃花隔世間自笑重來湖海客紅塵惹到白雲闗〉
松門山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按王羲之逰西郡記雲永寧縣界海中有松門島嶼上皆生松故名
龍鳴山在縣南一百二十里上有龍湫舊傳龍鳴其上
故名
積榖山在縣東南二百五十里上銳下闊如積榖場圃
狀故名或雲則榖者誤
塵山在縣西南三百里以山多塵𡏖故名永寧江源出
於此
馬鞍山在縣東北五里以其勢奔迸脊如馬鞍故名鷄鳴山在縣南六十里舊傳有天鷄鳴其上故名金山在縣南七十里上銳下闊宛若金字〈王侍郎居安築堂面之號
金山堂〉
畔〈闕〉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形如跌坐又名披雲山虛涵山在縣西南七十里一雲牛極
〈闕〉門山在縣北五里中有將軍巖甚鉅
浄土山在縣東北一十五里東接臨海杜皮山
大仁山在縣東北一十五里
〈闕〉
〈闕〉 山在縣東南二百里〈闕〉 有〈闕〉石如松狀〈闕〉石〈闕〉中則沒舟行必避之世傳為如來出世上〈闕〉
鎮一港雲
盤馬山在縣東南九十裏海中以其形四斷盤旋如馬
故名
賞頭山在縣東南一百二十裏海中下有石闊尋丈竇
而得泉居人皆汲之
悟空山在縣東南三百裏海中以悟空寺在焉故名巖頭山在縣東七十裏海中
夀門山在縣東南一百二十裏海中
赤礁山在縣東南二百裏海中
飯閟山在縣東南三百裏海中
九峯山在縣東南三里中有庵焉庵前九峯環立下至溪則無所見人指之為勝地今庵不存〈左緯詩云入山湏判宿不宿謾區區泉脈尋還有蘭香嗅卻無杉髙方見直石恠不成麄若到三潭頂歸時路更迂〉
白峯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靈巖在縣北一十里又名鷲峯後有飛瀑垂崖而下石根挿水瀦為一潭樵人續藤繫石測之無極慶元四年令常□孫亭其上曰擘翠又一石洞在嶔𡼭間號天風門又名小空明〈左緯詩有恠巖摩足力空谷答人聲之句〉
松巖在縣西一十五里沿崖而上凡七里始登石梯梯數百級勁直如削名曰古仙百歩街其上平廣䕃以古松下有碧潭龍出沒能為雲雨東南一土庵特異有石棋盤仙人跡焉巖上又有剪刀㾗或雲王仙姑輕舉之地
蛇首巖在縣西六十里舊有石刻蛇首巖三字故名〈求仲弓詩云石如蛇首隠林端未得風雷且蟄蟠俗眼莫嫌無變化待生頭角始堪觀〉
子晉巖在縣西北六十里平夷可宴坐俗傳王喬嘗吹
簫於此故名
戴公巖在縣東南七十五里上有絫石池水極甘冽舊
以戴氏居之故名
皷巖在縣東南七十五里兩石相絫髙廣可三尺伐之
如皷聲故名
百丈巖在縣南八十里明覺院側險不可躋惟傍院而登則其平如掌上有石峯聳立望之凜人毛骨焉
應聲巖在縣南八十里葉茶寮山側下有石屋可容數
十人或笑語則谷聲響答一名響巖
獅子巖在縣南九十里與王城山對以其狀𩔖獅子故
名
觀音巖在縣極東下瞰海有穴可坐數十人以其中常
有光明故名
鶩嶼在縣南五十里以山形如鶩故名上有金鷄坑夾嶼在縣南六十里兩山夾峙僅容河流旁有二小山
相對如眉名夾嶼門
小嶼在縣東南七十裡面南其東當十之二絶無林木
遇夜有赤光焉俗傳寳所藏也
撮嶼在縣南七十五里以山形如拳手可撮取故名盧嶼在縣西一十五里
桐嶼在縣東南二十里
九嶼在縣西三十五里
錢嶼在縣南三十五里
龔嶼在縣南四十五里
茶嶼在縣南四十五里
褊嶼在縣南四十五里
杉嶼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洋嶼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闕〉嶼在縣西南五十里
〈闕〉嶼在縣南六十里
蝦蟆嶼在縣南六十里
〈闕〉家嶼在縣南六十五里
腰嶼在縣南七十里
建平嶼在縣南七十里
筭嶼在縣南七十里
長嶼在縣東南七十里
羅嶼在縣南七十三里
謝嶼在縣南七十三里
瓦嶼在縣南七十三里
葉家嶼在縣南七十三里
林家嶼在縣南七十五里
金華嶼在縣東南八十里
半嶺在縣南一百里舊志雲地甚廣初欲以建州雲五部嶺在縣西一百一十里東連五部村西連樂清孤田村西北連永嘉鋪嶺東北連蒼山東南連桐嶺故名五部
戌〈闕〉嶺在縣北一十里為入州通道俗名黃𡈽嶺〈闕〉 在縣西八十里按臨海其南二十五里〈闕〉
〈闕〉 在縣東南一百里接樂清
〈闕〉 嶺在縣東一十五里
〈闕〉 嶺在縣東一十七里
〈闕〉嶺在縣東二十里
小塘嶺在縣西南二十七里
大塘嶺在縣南三十里
繡嶺在縣南三十里
林和嶺在縣西四十里
胡墓嶺在縣西南八十里
車嶺在縣西一百里
惺惺石在縣北四十里瑞巖山舊傳僧空照披荊榛而入得一盤石據之宴坐自喚曰主人翁惺惺著後因以名且立堂曰喚堂
赤城志卷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二十一 宋 陳耆卿 撰山水門三
山
天台
天台山在縣北三里〈自神跡石起〉按陶𢎞景真誥髙一萬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十道志謂之頂對三辰或曰當牛女之分上應台宿故曰天台一曰大小台以石橋大小得名亦號桐栢棲山登真隠訣雲大小台處五縣中央〈五縣謂餘姚句章臨海天台剡縣〉顧野王輿地誌雲天台山一名桐栢衆嶽之秀者也徐靈府記雲天台山與桐栢接而少異神邕山圖又采浮屠氏說以為閻浮震旦國極東處或又號靈越孫綽賦所謂托靈越以正基是也按諸書名稱不同惟天台乃其正號餘亦各有㨿獨上應台宿之語雖本道書邈不可攷爾魏夫人傳雲天台山下有祠堂方三里乃司命君府其東南二門有日月三辰之精光燭洞天抱朴子內篇雲諸山不可煉金丹以其皆有水石之精惟大華少室縉雲羅浮大小台正神主之可以修鍊審此則其靈敞詭異出仙入佛為天下偉觀冝哉〈孫綽賦序雲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也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皆𤣥聖之所逰化靈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瓌富盡人神之狀䴡矣所以不列於五嶽闕載於常典者豈不以所立㝠奧其路幽逈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峯於千嶺始經魑魅之途卒踐無人之境舉世莫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絶於常篇名標於竒紀然圖象之興豈虛也哉非夫遺世翫道絶粒茹芝者焉能輕舉而宅之非夫逺寄𡨋搜篤信通神者何肯遙想而存之餘所以馳神運思晝詠霄興俛仰之間若已𠕂升者也方觧纓絡永託茲嶺不任吟想之至聊奮藻以散懐 太虛遼邈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阜嗟台岳之竒挺寔神明之所扶持䕃牛宿以曜峯託靈越以正基結根彌於華岱直指髙於九疑應配天於唐典齊峻極於周詩邈彼絶域幽邃窈窕近者以守見而不之之者以路絶而莫曉哂夏蟲之疑氷整輕翮而思矯理無隠而不彰啓二竒以示兆赤城霞起以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觀靈驗而遂徂忽乎吾之將行仍羽人於丹丘尋不死之福庭茍台嶺之可攀亦何羨於層城釋域中之常戀暢超然之髙情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披荒榛之蒙蘢陟峭崿之崢嶸濟楢溪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跨穹窿之懸磴臨萬丈之絶㝠踐莓苔之滑石壁立之翠屏攬樛木之長蘿援葛藟之飛莖雖一冒於垂堂乃永存乎長生必契誠於幽昧履重險而逾平既克隮於九折路威夷而脩通恣心目之寥爽任緩步之從容藉萋萋之芳草䕃落落之長松覿翔鸞之裔裔聽鳴鳯之嗈嗈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胷蕩遺塵於旋流發五蓋之逰蒙追羲農之絶軌躡二老之𤣥蹤陟降信宿迄於仙都䨥闕雲竦以夾道瓊臺中天而懸居珠閣玲瓏於林間玉堂隂映於髙隅彤雲斐亹以翼櫺皦日燿晃於綺䟽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風佇芳於陽林醴泉涌溜於隂渠建木滅景於千尋琪樹璀璨而垂珠王喬控鶴以沖天應真飛錫以躡虛騁神轡之揮霍怱出有而入無於是逰覧既周體靜心間害馬以去世事都損投刄皆虛目牛無全凝思幽巖浩詠長川爾乃羲和亭午逰氣髙褰法皷琅以振響衆香馥以揚煙肆近天宗爰集通仙挹以𤣥玉之膏潄以華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說暢以無生之篇悟遣有之不盡覺渉無之有間冺色空以合跡忽即有而得𤣥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黙於不言揮萬象以㝠觀兀同體於自然李白送楊山人詩云客有思天台東行路超忽濤落浙江秋沙明浦陽月今逰方厭楚昨夢先歸越且盡秉燭歡無辭凌晨發我家小阮賢剖竹赤城邉詩人多見重官燭未曽然興引登山屐情催泛海船石橋如可度攜手弄雲煙又同友人舟行詩云楚臣傷江楓謝客拾海月懐沙去瀟湘掛席泛溟渤蹇予訪前跡獨往造窮髪古人不可攀去若浮雲沒願言弄倒景從此煉真骨華頂窺絶㝠蓬壺望超忽不知青春度但恠緑芳歇空持釣鰲心從此謝魏闕又有天姥吟留別等詩張祐詩云崔嵬海西鎮靈跡傳萬古羣峯日來朝累累孫氏祖三茅即拳石二室猶塊土傍洞窟神仙中巖宅龍虎名從乾取象位與坤作輔鸞鶴自相羣前人空若瞽巉巉割秋碧媧女徒巧補視聽出塵埃處髙心漸苦纔登招手石肘底笑天姥仰看華蓋尖赤日雲上午奔雷撼深谷下見山腳雨廻首望四明矗若城一堵昏晨邈千態恐動非自主控鵠大夢中坐覺身栩栩東溟子時月卻孕元化毋彭蠡不分杯浙江㣲辨縷石樑屹橫架萬紐青壁竪卻瞰赤城嶺勢來如刀弩盤松國清道九里天莫覩穹崇上攢三突兀傍聳五空崖絶凡路癡立麋與塵邈峻極天門覷深窮地戶金庭路非逺歩徙將欲舉身樂道家流崇儒若一矩行尋白雲叟禮象登峻宇佛窟繚杉嵐仙壇半榛莾懸巖與飛瀑險噴難足俯海眼三井通洞門雙闕拄瓊臺下昏側手足前採乳但造不死鄉前勞何足數僧貫休詩云重疊大古色濛濛花雨時好峯行恐盡流水語相隨黒壤生紅術黃猿領白兒因思石橋月曽與道人期陳恬遊山詩云嵩陽不得到華頂可徘徊當知吾往處自有一天台〉
赤城山在縣北六里一名燒山又名消山石皆霞色望之如雉堞因以為名孫綽賦所謂赤城霞起以建標是也山之麓有巖極深廣晉義熈初僧曇猷造寺號中巖齊僧慧明復就塑一佛故又名臥佛上又有巖二曰結集曰釋籖蓋灌頂湛然遺蹟也西有玉京洞北有金錢池絶頂有浮屠七級梁岳陽王妃所建下有曇猷洗腸井大抵皆峭壁不可登上有仙人井飛流噴沫冬夏不竭支遁天台山銘序雲往天台山當由赤城為道而神邕山圖亦以此為台山南門石城山為西門徐靈府小録又以剡縣金庭觀為北門雲
瓊臺䨇闕兩山自崇道觀西北行二里至元應真人祠由真人祠取道仙人蹟經龍潭側凡五里至瓊臺轉南三里至䨇闕皆翠壁萬仭森倚相向孫綽賦所謂䨇闕雲竦以夾道瓊臺中天而危居是也〈夏英公竦銘雲瓊臺峩㠔左右如闕直上相等蘿交蔓結啓閉雲氣出入日月千里若綫羣峯如屑凌霄壓海吞呉跨越柳泌題雲崖壁盤空大路回白雲行盡到瓊臺洞門黯黯隂宮閉金闕瞳瞳日殿開方干詩云積翠千層一徑開遙盤山腹到瓊臺藕花飄落巖前去桂子流從別洞來石上叢林礙星斗𥦗邉瀑布走風雷縱雲孤鶴無留滯定恐煙蘿不放廻〉
寒石山在縣西北七十里寒山子嘗居之今呼為寒巖前有盤石曰宴坐峯上有拊石洞世傳赤城山神避曇猷徙居此山宴坐西有石如植筍蘿蔓縈綴其西有石樑可數尺架兩崖間險峻不可陟南有泉如屋雷寺僧縻竹綆引之前距山腹一里有道人洞轉西二里亂泉釃流巖竇間散若虬髯因號龍鬚洞蓋台山絶勝處也臨海記雲石室前有立石參差五色逺望如綬帶舊傳為綬帶山産石髓石脂絶杪有仙人石棺蛻骨尚存嘗有僧就視脛骨㡬數尺雲〈寒山詩云重巖我卜居鳥道絶人跡庭除何所有白雲抱幽石住茲凡㡬年屢見春冬易寄語鐘鼎家虗名定無益又雲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窮溪長石磊磊澗闊草濛濛苔滑非闗雨松鳴不假風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
瀑布山在縣西四十里山有瀑布垂流千丈遙望如布蓋與福聖觀國清寺二瀑為三其山出竒茗〈神異記雲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引三青羊至此山曰吾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今以茗奉給祈子他日有甌犠之餘相遺也後常與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覆船山在縣東一十里以狀如覆船故名按神邕山圖此台山腳也其上夷坦可三十頃中有三泉冬溫夏冽以其橫㨿縣東舊呼為東橫側有古浄池雲〈許渾有宿東橫山瀬詩云孤舟路漸賖時見碧桃花溪雨灘聲急巖風樹勢斜獼猴垂弱蔓鸂鶒睡橫槎漫向山林宿無人識阮家〉
方瀛山在縣西北二十八里按徐靈府小録雲由桐栢北上一峯可五里許上有平疇餘十畆間以陂池前眺蒼峯後即雲葢峯也長慶中靈府居此寶厯元年賜今名
蒼山在縣東四十里按神邕山圖雲其山凌映桐栢〈神邕以桐栢在天台極東接寕海界即非司馬子㣲今置觀處〉絶頂睇滄海以其蒼蒼接漢故名古經雲其山鳴吼必有大風雨
繫船山在縣東四十里地名南洋舊傳古煎鹽處有石盤柱尚存有巨石橫亙雲海波沃日舟人常繋䌫於此然不可攷
鳯凰山在縣東一十里孫綽賦所謂覿翔鸞之濟濟聽
鳴鳯之嗈嗈意即此地也
司馬悔山在縣北一十三里天台山後蓋第十六福地
仙人李明治之
〈闕〉山在縣西南一十五里舊以狀𩔖盤龍名龍山唐天寶中更今名
折山在縣東一十六里以崖崿險折故名中有峯屹立
孤秀舊傳王喬控鶴於此
天柱山在縣西九十里南有黃水峯〈羅提刑適詩云孤峯挿太清天柱此垂名造化功成後乾坤頼不傾夜星千拱小秋漢一梁橫欲問登臨處重梯四面生〉
大盆山在縣西一百八十里西接東陽南界仙居以遙
望形如覆盆故名
鼻山在縣西北一十五里以山形如鼻故名
髻山在縣東四十里以其形如髻故名
土墻山在縣西四十里以形如繚墻故名
峇山在縣西南一十五里
甑山在縣西三十里
檐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松山在縣東南四十里
招賢山在縣東四十五里
焦山在縣西南六十里
雷馬山在縣西九十里
華頂峯在縣東北六十里蓋天台第八重最髙處舊傅髙一萬丈少晴多晦夏有積雪可觀日之出入中有黃金洞絶頂東望滄海彌漫無際俗號望海尖下瞰衆山如龍虎蟠踞旗皷布列〈闕〉 草木薫郁殆非人世僧智顗與司馬承禎嘗宴坐修真焉孫綽賦所謂陟降信宿迄乎仙都是也有葛元丹井王羲之墨池〈李紳題雲欲向仙峯煉九丹獨瞻華頂禮真壇石標琪木凌天碧水掛銀河映日寒天外鶴聲隨絳節洞中雲氣隠琅玕浮生未有從師路空誦仙經想羽翰〉
玉霄峯在縣北三十五里洞天宮上重崖疊障松竹蔥倩且産香茅世號小桐栢焉〈茅惟宮後者佳地不踰丈山中道士多秘惜之皮日休寄題雲青㝠向上玉霄峯元始先生戴紫蓉曉案瓊文光洞壑夜壇香氣惹杉松閒迎仙客來為鶴靜噀靈符去是龍子細捫心無偃骨欲如師去肯相容陸龜蒙詩云天台一萬八千丈師在浮雲端掩扉永夜秪知星斗大深秋猶見海山㣲風前㡬降青毛節雪後應披白羽衣南望煙霞空𠕂拜欲將飛𩲸問靈威〉
五峯在縣北一十里國清寺側其峯有五正北曰八桂東北曰靈禽東南曰祥雲西南曰靈芝西北曰映霞前有雙澗合流南注大溪舊志雲號天下四絶之一〈按九域志以齊州靈巖潤州棲霞荊州玉泉並國清為四絶而神邕山圖又有益州定慧寺初無四絶之名姑存之〉
九峯在縣西北一十五里其峯有九按徐靈府小録瀑布寺有峯山蓋台山支翰名九壟唐天寶〈闕〉年改今名王羲之與支道林嘗登焉
水塏西峯在縣北二十里僧普岸棲止處
紫凝峯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無相院側舊傳僧智顗誦經感紫雲之異故名蓋與瑞龍天柱香爐應澤四峯相望均為勝槩
大靁峯在縣北二十九里大慈寺主山有蜜蜂洞在其
東焉
九折峯在縣東北三十里僧智顗宴坐立道塲處孫綽賦所謂既克濟於九折路威夷而脩通是也
蓮華峯在縣西北三十五里以狀如蓮華故名
通元峯在縣北五十里僧德韶嘗卓庵焉
栢香峯在縣北六十里以多栢木故名四望隂崖垂磴
萬仭
列秀峯在縣西北六十里萬年寺西
蘆峯在縣西七十里舊傳葛元嘗植蘆於此下有蘆洋
蘆坑
明巖在縣西北七十里舊名暗巖周顯德中更今名巖前峭壁屹立亦號幽石其下竅宂逶邃日光穿漏中有僧全宰棲真洞轉北數歩怪石森然上有兩峯倒側號合掌巖西有泉蔽崖而下渙若垂箔寺僧用竹綆引之從髙下墜號曰水索由其北捫蘿而下至重巖盤石品列即三隠嘯詠之地常有光如月號石月寒山子詩所謂重巖我卜居鳥道絶人跡是也寺東有響巖或雲叩之聲鏗然
白郎巖在縣西北三十里齊僧普□自遼東憇此有神號江白郎告曰此吾所居以師有德業推以相奉故建寺號白巖唐長慶四年令白餘豐首禱雨焉時有異物似龍自穴而出至寶厯初有令𠕂禱亦然〈前進士王展為之記〉
百丈巖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觀西北與瓊臺相望峭險束隘四山墻立下為龍湫翠蔓䝉絡水流聲潨然盤澗繞麓入為靈溪
獅子巖在縣東四十里繫船山北口呀然如獅子故名下臨小溪險峻不可陟特可仰視有石棺石櫃石爐之屬東望有小亭翼然即龍祠
翠屏巖在縣南二十五里孫綽賦所謂摶壁立之翠屏
者是也
曹家巖在縣西三里
龜巖在縣南五里闡法寺側
寶陁巖在縣北二十里
捨身巖在縣北五十里石橋庵側
赤巖在縣西七十里
顧儒嶺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按輿地誌舊名東𡵙〈魚浪反〉有齊顧歡讀書堂後人因以為名今嶺旁有歡溪歡墺且有顧姓居之或其苗裔也
大小石鎻巖在縣西北一十五里福聖觀西盤摺峭峻八柱嶺在縣北五十里按地理記雲天台山有八柱巖
孫綽賦所謂八柱森挺以凌霜是也
察嶺在縣西二十里與金地嶺接蓋漢髙察所隠之處
舊有讀書堂今不存
金地嶺在縣西二十里金錢池側一名佛隴峯〈見傳燈録〉銀地嶺在縣北三十里即定光所示智顗處〈見傳燈録〉杜潭嶺在縣南二十五里與臨海分界
黃振嶺在縣東南四十里與臨海分界
闗嶺在縣西北四十里與新昌分界
筋竹嶺在縣東四十五里與寧海分界
伏虎嶺在縣西一十五里
白水嶺在縣西北二十里
黃壇嶺在縣南三十里
斜嶺在縣西四十里
石壁嶺在縣西四十五里
羅公嶺在縣北五十五里
盤耒嶺在縣南六十里
鎗旗嶺在縣西七十里
梅支嶺在縣東八十里
摘星嶺在縣北一百里
玉京洞在縣北七里赤城山右蓋第六洞天茅司命所治或號太上玉清天或號玉真清平天或號上清玉平天按道書雲天尊在元都玉京山說法令衆仙居此又㑹稽記雲赤城山有玉室璿臺許邁嘗居之因與王羲之書雲自天台山至臨海多有金臺玉室仙人芝草赤城事實又載晉栢碩因馳獵深入見其中有名花異草香氣不凢又徐靈府小録雲其下別有洞臺方二百里魏夫人所治南馳縉雲北接四明東距溟渤西通剡川中有日月三辰瑤花芝草自晉宋梁隋暨唐天寶嘗望秩焉國朝咸平天聖中投金龍玉簡頃嵗為人竊去今堙塞不全矣側有道人洞其中二石穴險不可躋〈余爽詩云羽駕歸來洞已扄洞門深鎻讀殘經瓊臺一覺仙都夢不覺松根長茯苓半山松栢散天聲芝蓋當年憇赤城我是上皇芸閣吏玉京應有舊題名東臨滄海宴羣仙悞入桃源小洞天一局殘棊消㡬刻老龍鬚甲巳蒼然〉
劉阮洞在縣西北二十里先是漢永平中有劉晨阮肇入山採藥失道見桃實食之覺身輕行數里至溪滸有二女方笄笑迎以歸留半載謝去至家子孫巳七世矣〈見續齊諧記〉國朝景祐中僧明照亦因採藥見金橋跨水有二女戱水上恍然如故事焉乃䟽鑿為亭植桃紛擁令鄭至道為即景物之勝隨處命名時人爭為賦詩今舊觀湮沒惟亭存〈鄭記雲劉阮洞其傳乆矣余竊邑於此訪於故老往往不知其所在比按圖得之以詢護國寺僧介豐乃曰洞居寺之東北二里斜行山谷隠於榛莾間人跡罕及景祐中先師明照大師嘗採藥見金橋跨水光彩目二女未笄戱於水上如劉阮所見此水仙之洞府也元祐二年春廼鑿山開道立亭於其上環亭夾道植桃數百本所以追遺跡續故事也越明年三月十日丁丑寺僧報桃花盛開並以其景物之盛求名焉余率縣尉縉雲郭儀彥文監征開封曹□得之來逰而黃巖縣主簿西安王沔之彥楚與其弟宣德郎知金華縣事漢之彥昭繼至乃相與幅巾杖藜徜徉行歌沿澗而上觀淥波之漣漪聽寒音之潺湲㣲風過之餘韻清逺飄飄然猶鏘佩環而朝玉闕也遂名之曰鳴玉澗澗之東有塢植桃數畦花光射日落英繽紛㸃綴芳草流紅縹緲隨水而下此昔人食桃輕舉之地也遂名之曰桃花塢自塢以北行數百歩攅峯疊翠左右迴擁中有澗流隨山曲折而遊人之道從之及水窮而道盡則有潭清澈淵澄可鍳毛髪羣山倒影浮碧搖蕩中有洞門潛通山底其深不測雖滛霖暴注而不盈大旱焦山而不涸此寺僧見金橋之地也遂名之曰金橋潭潭之南滸水淺見沙中有盤石三不沒者數寸可坐以飲自上流盃盤隨流蕩漾必經三石之間俯而惙之如在几案此羣仙㑹飲之地也遂名之曰㑹仙石㨿石之端仰而視之三峯鼎峙峻極雲漢寒光襲人虛碧相映危崖蕩花紅雨散亂其東峯則孤危峭拔儀狀竒偉上有雙石如綰鬟䯻遂名之曰雙女峯其西峯則壁立千尋上連巨嶽朝陽方升先得清照遂名之曰迎陽峯其中峯則居中處焉以䨇女迎陽為之輔翼羣山之翠合而有之遂名之曰合翠峯三峯之間林麓踈廣草石瑰異左連瓊臺䨇闕之山右接石橋合澗之水採芝茹木擷翠佩芳杖屨輕而白雲隨笑語髙而山谷應脩然而往直欲跨䨇鳬御清風逍遙乎不死之鄉而不知塵境之卑蹙渉世之有累也遂名之曰迷仙塢自塢以出至於迎陽峯之下有石偃於山腹廣袤數丈寺僧因石址結亭於其上畫桷雕楹翬飛鳥革前臨清泚瓦影浮動魚跳圓波光弄樽爼浮盃之跡顧指在目遂名之曰浮盃亭是日也天氣清明東風和暢巖端過雨踈雲留日余與諸君攜茵席挈壺觴上登崔嵬下弄清淺流觴藉草惟興所適山殽野䔩具於臨時膾靈溪之鱗茹金庭之蕨無備具之勞也掛衣長松落㡌幽石帶慵則披衣履倦則跣足觧巾漉酒玉山自頺無衣冠之束也意所欲飲命樽注之一引而盡量窮則止無鍾皷之節也酒酣浩歌聲振林木音無宮商唯意所發樵夫牧廝為之捫髙崖履危石荷柯倚䇿而視之彼烏知其非劉氏之子阮氏之孫厭洞府之未廣而復為山間之逰乎既而夕陽西傾暮煙四塞洞天之景恍若失之於是尋雲路騁歸驂松月照人金影破碎遙聞鷄犬乃悟人間諸君皆懅然而驚相顧而語疑夫陵谷之更變而子孫之遷易也時郭彥文立馬謂余言曰數千百年湮沒之跡自公發之今日勝逰之樂可無文以紀之乎余病夫山水清而文辭俗景物冨而才思窮不能盡洞中之幽趣固辭而不獲免乃書其所見之實以塞來命若夫冩難名之象發不盡之意則諸君之新辭雅詠在焉非余所能道也元稹題劉阮妻二首雲仙洞千年一度開等閒偷入又偷回桃花飛盡秋風起何處消沉去不來芙蓉脂肉緑雲□罨盡樓臺青黛山千樹桃花萬年藥不知何事憶人間曹唐題雲樹入天台石路新雲和草淨逈無塵煙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夢後身往往鷄鳴巖下月時時犬吠洞中春不知此地歸何處湏就桃源問王人晁公為題雲桃花開巳繁溪水濺濺去不見持盃人自嘆來何暮〉
丹霞小洞在縣西北一十五里福聖觀東北舊傳葛元錬丹於此有仙人拍手巖唐刺史柳泌於此修藥今天台觀其所止也
石橋在縣北五十里即五百應真之境相傳為方廣寺有石樑架兩崖間龍形龜背廣不盈咫其上䨇澗合流洩為瀑布西流出剡中梁既峭危且多莓苔甚滑下臨絶澗過者目心悸昔僧曇猷欲度梁訪方廣忽有石如屏梗之舊號蒸餅峯孫綽賦所謂踐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是也凢往來人供茗乳花效應或寶炬金雀靈蹤梵響接於見聞石鏬有木𤓰異華時青蛇盤紏枝榦至實落供大士乃去人目為護聖𤓰〈夏英公竦銘雲山壤厭靈融結推功穹隆石樑飛雲架空埀流下激絶岸旁通煙華溟濛矯矯翔龍朝日曈曨蜿蜿騰虹願接天孫以助登封趙清獻抃詩云曉登山閣一爐香瞻企神僧謁上方人度石橋何所畏如來元是世津梁 楊蟠詩云金毫五百㡬龍尊隠隠香山聖跡存方廣寺開無俗路優曇花現有靈根一峯突岸臨天壁闕澗淙橋透石門今日不將心洗盡更從何處覔真源 孫何詩云六月巖崖似九秋興公辭賦好淹留杉松迤𨓦連華頂鐘磬依稀近沃洲枕水古碑卿相撰拂雲新剎帝皇修髙僧盡觧飛金錫誰是當年白道猷 姚孳詩云萬沠鏗鍧走電車跨巖蚴蟉玉虹斜靈禽飛下傳消息五百甌中結茗花 趙湘詩云白石峯猶在橫橋一徑㣲多年無客過落日有雲歸水淨苔生髪山寒樹著衣如何方廣寺千古去人稀〉
斷橋在縣北七十里自石橋沿澗行可十五里至此一石中斷因以為名即所謂小橋是也舊傳羅漢所居之境下臨危澗亂石棊布行者十歩九跌雖邑人亦罕至雲
坐禪石在慈雲寺東舊傳有夀禪師者宴坐於此鷄籠石在縣東南八里
拋陀石在縣西一十五里
赤城志巻二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卷二十二 宋 陳耆卿 撰山水門四
山
仙居
括蒼山在縣東南五十里髙一千五百丈周回三百里羣山中號巉絶有八向焉一向凝真宮其七則臨海黃巖仙居永嘉樂清縉雲東陽七縣界皆山脊綿接今縣西蒼嶺亦其所通也按寰宇記雲括蒼山在州西四十里今臨海真隠山本號括蒼而天台之東亦有蒼山蓋一山而綿亘三邑雲
韋羌山在縣西四十里絶險不可升按臨海記雲此衆山之最髙者上有石壁刋字如科斗晉義熈中周廷尉為郡造飛梯以蠟模之然莫識其義俗傳夏帝踐厯故刻此石其後守阮録攜吏民往觀雲雨晦冥累日不見而旋舊有緑筠庵〈按舊志載運羌山亦名天姥或又曰緯鄉俗語訛也然髙僧傳載曇蘭憇赤城事則曰韋鄉山在樂安縣陶𢎞景玉匱則曰括蒼西南一百餘里有偉美山登真隠訣則又曰偉羌山多神異之事然則韋鄉一山而六者之名不同未詳孰是 陳襄題雲去年曽覧偉𦍑圖雲有仙人古篆書千尺石巖無路到不知科斗字何如 盤盤英氣四紆餘定有神仙此地居天子正求伊與呂如何不見起耕漁 天鞫精靈乆貯儲中間豪傑出無虛鄉民世世家居此爭使兒孫不讀書峭壁回環㡬百區其間巖石可耕鋤如何得片山如此白首相將老母居 古意㠝岏與世踈一官覊絆可歸歟此山未及西山好下有仙人結草廬四友之賢世莫如白頭終作一鄉居此山不惜將錢買歎惜無因共結廬 郭三益題緑筠庵詩〉
〈雲道人棲碧山雲居在空曲十年海潮音利物縁已熟更尋妙髙頂超然具幽築古木挿空青寒筠抱巖緑時攜貝葉書歩入深林讀雲影冷蕭條靜對含煙玉客來境非喧客去境自足宵眠護禪虎畫引銜花鹿庵中三昧語藥我貪嗔毒何當晚䨇鳬藜杖追髙躅〉
福應山在縣東二里隂陽家謂其居邑龍首得地之勝居人建浮圖其上自是取青紫不乏焉上有盡美亭其下枕溪巖壑俱秀〈張景脩記雲仙居邑之美者也而一山盡焉福應山之美者也而一亭盡焉盡美亭者非盡一山之謂盡一邑之謂也朝奉大夫龐公倅台之二年季按屬邑轍環七百餘里可謂勞矣然至於仙居福應則徘徊四覧嘯詠終日欣然忘其歸信乎美哉一日謂景脩曰昔朱超石雲登北邙逺眺則衆美都盡予於此山見之矣山距城二里崢嶸獨秀浮圖居其上而亭居浮圖之南予名之曰盡美矣子為予記之景脩曰唯唯雖然公之意豈有窮耶不遺一景一物兼収而並采猶東西之不可相無也邑之括蒼章甫紫籜韋𦍑皆峯巒險絶巖洞環恠而溪流森然煙雲晦冥鷗鷺出沒平波漁唱斷隴樵歸有騷人盡史不能工也夫豈易名哉邑令劉君襲明雅為公知圖序以告於是又知福應山者皇祐間令樞宻直學士陳公述古名之也陳公賢先生勸學文垂於世踰四十年公實作是亭公賢宰相子人門冠代不驕冨貴而意乃在乎山水之間愚將見其美不専於竹石花木風晴雨雪之際而在乎學者之材也噫美於是盡矣又題雲南亭不減北邙髙美景因公見一朝已㸔溪山如在畫更傳風雅似聞韶栽桃定有仙家住種竹寧無隠者招秀氣當為多士福未應都放與漁樵 楊崈題雲清風送月上欄干雲雨溪流破王寒我有三峯髙興在漫堂聊作畫屏㸔 醉後愁生任數竒僧牎借夢入新詩覺來著意尋桃李除了春風總不知〉
安洲山在縣東南五里舊名管山又名九旬上有潭按舊志唐武德中僧灌頂講經於此時漁者甚衆頂勸止之忽一夕風雨旦視之則為洲矣故更今名〈又按羅題刑適灌頂行業記雲師卜居安洲以波瀾四絶人跡不通乃誓曰若使此地坦夷來此講經未泱旬白沙湧出地平如砥乃講金光法華二經以答嘉貺此與舊志語㣲異今兩存之〉
放光塔山〈一名綵仭山〉在縣北二里峯巒綺錯秀迤可愛上有浮圖蓋周顯德六年僧德韶所剏與福應山興道院塔列為三二溪駃其下隂陽家曰浮牌形雲〈孟大武詩云綵仭氣浮三塔聳浮牌聲振兩溪寒人以為能狀一邑之嘉致〉
紫籜山在縣北三十里舊名竹山與天台接唐天寶中明皇夢一人紫服而朝自稱竹山神來呈瑞鳯翌日果有鳯翔焉遂改今名今其側有瑞峯又上有棲鳯亭〈王戩詩云竹山絶頂古招提景異相將竺國齊靈鷲雄吞台嶽小瑞峯髙壓鬥牛低雲深石恠冝僧隠水靜林幽樂鳥啼記得當年封紫籜只因丹鳯此中棲錢竿詩云雲鎻藤蘿石路深旃檀林裏有叢林萬山重疊雨添翠一水灣環風漾金午飯欲陪龍象住夜眠要聽鳯凰吟更求竹鏬安禪處老卻平生名利心〉
峽山在縣東南一十五里下即純熈觀按呂寶琛記雲衆峯拱揖列岫迂廻遼展畫屏髙褰翠幄谿澗隠映致侔川峽故名峽山觀此秀槩可想也〈餘見純熈觀〉
張阜山〈舊經作張父〉在縣西二十五里自州而西至常風望之山巋然東瞰縣治譙樓南環以溪北則有㠗及柘溪源等處其泉谷深秀舊傳逸民張阜居焉
水簾山在縣西南四十里與永嘉接其中崖壁橫峙有瀑自顛㵼宛若簾垂四時不竭〈昔人留題有今古長垂地晨昏不上鈎之句〉巖下有石室殊廣可容三十人
萬竹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絶頂曰新羅九峯回環道極險隘嶺上見叢薄敷秀平曠幽窈自成一村薛左丞昻詩所謂萬竹源中數百家重重流水遶桑麻是也〈薛又有記〉
浮石山在縣南三里南峯山南下有巨石屹溪中視之
若浮動故名
漁潭山在縣東南七里下瞰溪潭居人嘗漁於此故名孟溪山在縣北一十里與彭溪等山接東北界天台西北連婺女其中丘谷深窈且多茂林樵採者日往焉
青尖山在縣北一十里雄據邑後若擁障然其中一峯
極峻而尖又以逺而長青故名
石龕山在縣東一十五里上有石室深三丈廣踰一丈
俗傳神靈棲焉
石瓏崆山在縣西南一十五里上多巨石玲瓏可愛似
仙都諸山雲
靈山在縣西二十里浄梵院上按舊志以禽鳥不棲故
名
項羽山在玉幾山東三十五里相傳項羽少時駐馬於
此有石馬跡尚存
彭溪山在縣西北四十里與孟溪及天台界接其間林
木可十頃五榖雜貨略具民樂居之
馮師山在縣西二百一十里與括蒼嶺接舊傳馮氏女
學道於此故名
枕溪山在縣東南九里以其瀕大溪故名
白巖山在縣西南一十五里以其有白巖故名
三井山在縣北三十里以有三龍湫故名
桐林山在縣南五十里居人以造楮為業焉
枕海山在縣西六十五里以其趾挿海故名
赤城山在縣西七十里以其山土石皆赤色故名曹官山在縣西八十里一名曹潭
石疊山在縣南三十里
玉幾山在縣西五十里
南峯在縣南三里俗以一峯南立故名其巔四面軒舒山水環擁為邑人逰覧之有題詠甚盛〈令劉光詩云百尺擎空窣堵波羣峯柰此獨髙何皷鐘鳴處是非外天地望中蒼翠多閒㸔墅雲披玉柱醉眠秋浪捲銀河問師乞取窓前月一榻清風許我麽〉
雲峯在縣西二十五里以雲出小洞故名
瑞峯在縣北三十里
麻姑巖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仙姑巨石谽谺矯如人立昔麻姑訪王方平蔡經嘗隠於此故以名巖其上有洞旁兩石相峙髙深各踰丈俗呼風門有麻姑像存焉〈葉發詩云恠石倚空碧傳有神仙跡元放古來逰孝先應曽厯山前無斷碑往事杳難覔麻姑去不來青鳥無消息〉
太翁巖在縣東四十里玉幾山東太翁者不知何許人相傳國初居此山髙無水卓錫得甘泉遇旱不枯宣和中多避㓂於此
景星巖在縣西五十里萬仭壁立髙處見井邑如錯綺繡僧行機嘗縳茅以居今為尼庵上有鹿頸巖以其形似之而名長數丈坦曠可歩左右崖壁更峻絶雲
漴水巖在縣西南十五里水自層崖飛㵼薄如水簾狀陽公巖在縣西北三里北有洞髙廣如屋三楹
珠頭巖在縣南七里
赤城巖在縣西六十里
護民巖在縣南六十里
蒼嶺在縣西北九十里髙五千丈周回八十里與縉雲界接重崗複徑隨勢髙下其險峭峻絶為東淛之行者病焉〈唐劉昭禹詩云盡日行方半諸山直下看白雲隨歩起危逕極天盤瀑頂橋形小溪邉店影寒往來空太息元髪改非難〉
東嶺在縣東一里與臨海界接上有旋憇亭令趙幼聞
以山坳多晚風故為此以障之
馬蹤嶺在縣北一十里與永康東陽界接多草徑﨑嶇
雲
界嶺在縣東三十里以與臨海界接故名
十丈嶺一名小峽嶺在縣南五里
〈闕〉嶺在縣〈闕〉北五里
江家嶺在縣南七里
界嶺在縣南一十里
北㠗嶺在縣西北一十里
闗嶺在縣南二十里
石姥嶺在縣東二十五里
括蒼洞在縣東南三十里括蒼山之間按塵外記括蒼成德隠元之天蓋第十洞天列仙所居在台之樂安即仙居舊邑也又寶藏名山記雲括蒼洞周回三百里徐真人所治真人名來勒嘗得道上昇至東漢為太極法師蒞職洞天緫司水旱罪福之籍唐天寳七年有慶雲覆洞太史奏有真氣見於台宿詔建洞宮榜曰成德隠元舊傳此洞與處之玉虛宮通自括蒼嶺而言東則屬台西則屬處是謂天門地戶故不特處名括蒼而台之括蒼門與此邑之括蒼驛亦皆是得名焉寶厯中道士葉藏質重修之國朝天禧二年投金龍白壁賜額凝真宮崇寧二年令蘇敖奏聞封靈應真人光宗在儲宮書瓊章寶藏四字鎮之金上龍潛亦賜奎畫及金鑄星官像由是洞宮増重矣洞口有石雲其山曰福星山道士馬自善所手培雲〈雲笈七籖雲羊愔以夾江尉罷歸隠括蒼山一日與道士飲忽仆而寤雲有一人自稱靈英邀入洞中須臾石間迸出一物指曰此青靈芝也食之仙愔所食甚美自是惟飲水覺身輕骨鳴時兄忻任樂安令每往省之朝去暮還後入委羽山人莫之見令劉光詩云古洞藏真不記年翠崖蒼壁故依然恠來一夜清無夢身在仙家第十天〉
寧海
蓋蒼山在縣東北九十里一名茶山瀕大海絶頂睇諸島漵紛若棊布以其地産茶故名上有水簾側有觀音巖舊傳大士自海上至隠於此其中一鏬透頂每日光注射見玉瓶青鉢焉東又有巖刻真逸二字按真逸乃陶𢎞景道號昔往來寧海從張少霞逰今焦山風濤間有瘞鶴銘自題華陽真逸又顧況嘗寓臨海亦以此自號未詳孰是山上有火熖巖赤色閃爍欲動有仙人棊局及石船在其上焉
桐栢山在縣西四十里連天台山按神邕山圖雲桐栢在天台極東寧海界上父老又傳梁王山即古桐栢昔未建寺時葛元嘗居之初元鍊丹寧和山中為鬼物竊去遂徙此後隠天台故寧海天台皆有桐栢焉今梁王山下尚有桐栢里旁復有仙人里且多葛姓蓋元之苗裔雲
天門山在縣北六十里按漢地理志㑹稽鄞縣東南有天門水入於海陶𢎞景真誥亦云天門山在鄞縣之南寧海之北山半亞海今柵墟鐡塲正其處蓋從嵊剡金庭發足繚繞三百里至此謂之天門者言其髙也
王愛山在縣西六十里與天台分界唐咸通中剡㓂裘甫㨿寧海殺其令陳仲翁懿宗遣王式發兵收之戰於海口〈縣北五十里〉上疁〈縣西北七十里〉海㳺三處甫遂從此山遁去今父老猶能言之〈通鑑作黃罕嶺誤矣〉
硤石門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兩峯夾起矗立千仭俗傳神人慾以剡為海夜驅隂兵舁巨石絫於山趾如堰埭之狀功未竟比曉而止今有巨人跡丈餘崖上石刻恠竒不可讀
梁王山在縣西二十五里舊傳梁太清末侯景作亂陳覇先兵起有一王子避地於此史失其名後人但稱梁王因以名山或以為梁宣帝詧也〈詳見梁宣帝廟〉
大中山在縣北一十里其岡四斷昔有僧卓庵其上掘古塜得磚焉上刻大中二字遂以名山大中唐宣宗年號也或以為山當縣之正中雲
三十六靁山在縣西三十里自松壇至西溪新田沿棧道而上峰巒纍纍如貫珠凡三十有六折葛元鍊丹處也面北通馬墺三坑
龍鬚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其岡四斷恠石屹立産銅鐡及苓𣏌䓁靈藥有龍湫三四世傳鬼神出沒其間雲
靈鳯山在縣南七十里宋元嘉中有梅長者休官隠於此誦蓮華經忽有鳯裴回庭下如諦聽之狀嵗餘方去長者死遂以名山
白巖山在縣東一百里其左一峯筆立山圍繞如屏旁有赤白巖輔其下形肖石皷又梅林及永樂山鄉亦有白巖山與此為三
臥龍山在縣東南一里一名應家山以其岡勢蜿蜒如
龍偃臥更今名舊有鶴林庵
白嶠山在縣東五里下有嶺焉晉武帝初置縣於此今
或於沙磧中得斷甓雲
石臺山在縣東六里數石屹立遙望如臺故名有昔人
登髙題名經野燒漫不可讀
塔山在縣西南三十里狀𩔖馬鞍以其上兩塔對峙故
名舊有一庵今併塔亡之矣
鴈蒼山在縣北三十里西南連桐栢上有石如鴈齒且
色蒼故名上有石牕
鳯凰臺山在縣西四十里一名石臺盤其上有石方濶
十丈有巨人跡焉
柯仙山在縣西四十里舊傳僧曇猷棄槎入天台駐錫
於此故名其地産牡丹特盛
赤搯山在縣北五十里東跨鄞江西連鴈蒼山北抵奉
化
獅子山在縣南九十里絶頂有巨人跡長一尺五寸入
石一寸世傳為仙跡雲
屈毋山在縣南九十里即龍毋山舊傳屈氏母子徙居
此其母死且葬焉
仙巖山在縣南一百里以絶頂二石如仙人偶坐故名
有石洞地多竒草靈藥雲
龍姥山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視衆山髙世傳有龍
姥隠跡於此故名
三門山在縣東二百五十裏海中以三峯如門鼎立故
名
蛇盤山在縣東海中四圍有水相顧盤屈如兩蛇故名
蓋台明二州分岐於此
石鼻山在縣東南一十里以其中有石如鼻故名南田山在縣東海中上有平疇可三十頃
石佛山在縣東海中以其狀若佛故名
杜䳌山在縣東一十里
赤柱山在縣北三十里
橫塘山在縣南五十里
黃珠山在縣東二百裏海中
蒲田山在縣東二百裏海
青珠山在縣東海中
㡌尖峯在縣北二十里以山形如㡌故名旱嵗或有㣲
雲覆之翌日必雨上有龍湫
天女峯在縣北四十里望之凝然如新髽女狀故俗名丫髻上有小庵凡無子者禱焉往往多得女海中人云每厯台境望餘山皆伏唯天台華頂與此峯卓然屹立雲
鹿頭峯在縣西一百里與天台接舊傳人有登其巔者西望林壑中一所隠隠七八家冬有花如桃李訪其處則無之
石筍峯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聨臨海仙巖洞
瀛巖在縣東二十五里崖㟧險絶下蘸海中上有小亭石壁刻瀛巖二字令髙襲明所書〈梁間有一詩云溫台萬丘壑走遍成重胝佳山落床頭咫尺反不知我聞野老説山乃神所移蓬萊本三峯一峯今失之上干雲霓秀下壓鰲背欹夜半見海日紫暈開咸池魑魅著老木狌䑕向人啼危亭無遺棟絶壁無舊題夫子勇過我竦身敢獨躋我病不能從夢寐常追隨秋風海上來霜清鱸正肥行尋越溪畔息此塵外機〉
東郭巖在縣南一百里秀石岝𡾆匯為一壑隂風襲體夏無暑氣石間生卷栢菖蒲水梔東西瀕海多薑術
嶼湖巖在縣南一百里㠝岏玲瓏參空秀起外環以水
如盆中所貯菖蒲石然
夀星巖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一名老人以山如老人狀故名山旁皆盧姓俗傳冡墓對此巖者其子孫必夀故更今名
闘鷄巖在縣北三十里以兩巒對峙如闘鷄狀故名囥佛巖在縣北四十里髙崖中有石窟深丈餘無徑俗
傳日西照時望其中若佛然故名
帳設巖在縣北四十里以其綿延數里如幕帟故名千丈巖在縣東南二里
香巖在縣西北五十里
摘星嶺在縣南二十五里舊名新嶺宣和中廉訪使劉長卿自北至以其山髙峻更今名〈盧駿元題雲自知牛鬬耳不柰晚猿何客鬢愁中老秋山別後多扁舟桃葉渡夜雨竹枝歌頼有臯盧盌時堪戰睡魔 左緯詩云巳知星可摘須信路皆通日影穿雲薄天形入水空遙㸔梁苑雪獨揖楚臺風指㸃中華地山河萬國雄〉
楓槎嶺在縣南一十五里舊傳僧曇猷自海至棄槎於
此故名
桐巖嶺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舊路由狼坑縣渚海㳺靖康後軍書警急遂取道於此民至今便之
石姥巖嶺在縣南九十里一名寧和以上有石姥神故
名
大龍嶺在縣西南一百里迴旋折曲凡三十五盤武嶺在縣西北三里
寺嶺在縣西五里
白沙嶺在縣西一十里
牌嶺在縣東北二十里
古鷲嶺在縣西二十里
梅枝嶺在縣東南二十里
相見嶺在縣西南二十里
盧西嶺在縣西北二十里
筋竹嶺在縣南二十五里
許家嶺在縣北三十里
西溪嶺在縣北三十里
紫溪嶺在縣西南四十里
柴溪嶺在縣西北四十里
西倉嶺在縣東北五十里
桑州嶺在縣西五十里
瀝洋嶺在縣東北五十里
吳洋嶺在縣北六十里
黃公嶺在縣西六十里
柵墟嶺在縣北六十里
海㳺嶺在縣北六十里
東倉嶺在縣東北六十里
眺頭嶺在縣南六十里
石廣嶺在縣北七十里
杉嶺在縣北八十里
紫溪洞在縣西北四十里地幽阻僅線路唐寶應元年袁晁㨿浙東河南副元帥李光弼擊斬之晁弟瑛徔五百騎遁入洞中光弼駐兵洞口絶其糧道其徒竟餓死今巖石中多得刀劒鼎鐺雲
佹橋在縣南一百里兩石峙立所謂石門門間六尺不通車馬以小木橋跨道徔石門入自木橋下行轉上木橋始接石橋所謂佹橋長㡬三尋背如劒脊下有湍泉橋旁有石門門間八尺自此下嶺西一石峯撐空特立名石柱峯石上㸃白如梅花片又名梅花巖東石洞深二丈橫廣倍之兩旁壁立仰若承塵中有泉穿洞而出前後兩石門皆蝙蝠棲宿南冷泉竇窪僅置杯味甚甘隨酌隨滿循東石門旁行一峯削成數仞頂上一棊局方廣丈餘夜分或有雲氣輒聞棊聲西石門即聖潭潭石明淨如拭盡日續蔓深不可窮潭有蛇能乘風飛行近歲有樵者入山聞霹聲就視則潭旁巨石直裂如劈中有青泥流出掬之成石好事者取之掌痕猶在石崖髙絶蠣房層生今去海十里不知何時物也
浮門在縣南一百九十里土多陳姓蓋六朝時覇先之後隋滅陳盡室避亂於此厯唐五代以貲雄其家磚甓皆湖州物人取以為砥瀕海産乳柑〈紹興十五年漁人於海上獲一琴視其腹題雲臣雷某造縣以獻於朝髙宗見之淚下乃建炎時渡海所失物也〉
丹丘在縣南九十里葛元鍊丹處孫綽賦所謂仍羽人
於丹丘尋不死之福庭是也
閬風臺在縣北五十里天門山西麓㧞起數千仭旁有
香巖石井釣臺洎竹岡
馬跡石在縣西七十里靈公山中以其如馬足紛蹂之
狀故名
石屏風在縣西四十里蒼崖壁立足浸潭瀬中巖腹有
棧道陟降者謂若入蜀雲
石棺在縣北四十里兩山夾峙如門中有一石如棺狀
故名
石鏡在縣北八十里西張山上
風穴在縣西四十裏海㳺嶺下舊傳僧曇猷暑行至此以鐡錫拄杖卓石取風故名今其蹟尚存
赤城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二十三 宋 陳耆卿 撰山水門五
水
自昔稱山明水秀二者不可得兼也而兼之者勝焉山猶精神水猶血脈無精神則鑠無血脈則枯三江五湖未易道也然隨其境之所遇距海止百里羣川衆流演迤環㑹或奔焉如駚或汨焉如注或坎焉如竇或停焉如瀦以之分溢灑枯鍾美流惡無所不可故吾州號山水窟非虛語也惟天台仙居二溪併合於州西二十里之外秋潦至或有齧堤蕩郭之憂然自慶元中有之今則晏如也
州
州河在城中按舊經源始平橋平橋始石佛寺後山流於括蒼門後頗堙塞自括蒼門衍於州南橋東北流至東橋並棲霞宮又東北流越悟真橋觀橋䟽而為二一南流至都酒務後凡白塔橋尼巷之水皆入焉又東則入楊柳巷出寶城巷水門一東流直出都米倉前稍南復東出崇和門水門餘水南流亦㑹於寶城巷自餘兠率六通一帯之水又出小固山水門大抵地勢西仰東卑故河流亦如之昔傳河之名有三曰清漣曰新澤曰清水今皆汚壤通㳙流而已先是城中水多壅塞自括蒼門䟽而之東南由東北豐衍倉東南上崇和門水竇又東越酒務又東匯於崇和門以池積水號廣惠渠自錢氏歸版圖堙為平陸每霖雨則內水淹沮值潮溢迸城飄蕩相望元守絳始開鑿通舟建十石樑以度車馬焉又天禧中通判辛若濟以州泉汚涸郡釀尤不給乃自東北山流瀑斵石為漕注入天慶觀西南為一圎井又三百六十歩為一方池自池一百四十三歩以逹於務人頼其用號辛渠且歌之〈歌曰辛渠之水來源十里其易若何如臂使指澇亦不汚旱亦不止職方有圖千齡萬禩〉歲乆梁廢池亦堙獨石槽畧有存者若廣惠渠故跡既泯而元守鑿以通舟之處亦以居人櫛比閼而小之今不惟舟不得通而車馬之路亦轉側無所容矣〈又按唐許渾有陪鄭使君泛舟晚歸詩云南郭望歸處郡樓髙捲簾平橋低皂蓋曲崖轉丹襜如此則郡通舟楫唐時已然元公増鑿之爾〉
狀元塘在州東一里舊為普濟院陳侍郎公輔居其西焉時陳尚布衣忽有客以謁入語其父曰此寺為池當有擢上第者人未之信寺僧後以地汚下徙於州東北未㡬竟為池政和二年陳果魁辟雍遂以名其塘雲
三台泉井一在宣詔亭左為上台一在司法㕔右為中台一在知錄㕔左為下台嵗乆惟中下二泉僅存上泉無知者嘉定四年黃守㽦物色得之乃亭其上且親題扁額雲
龍井在巾子山西麓舊傳龍伏於此常有雲氣騰空後
建浮圖鎮之而止
玉泉在白雲山下〈楊傑題雲白雲山下泉㡬年石中韞但見玉色明孰能究源本 黃卦題雲水性能方貟泉色常珪壁雲山靜有輝瓊液來無跡泉上修禪人溪分一滴鑑止更澄源紛紛萬緣息 張景修題雲長疑數尺玉乃是一方泉粉色和雲汲茶香帯石煎鑑未誠美矣聞處合鏗然白首惠山客也湏吟此篇〉
丹井泉在天慶觀昊天殿後舊傳茅盈錬丹於此尤守袤昊天殿記有雲厥初茅君上飛仙靈蹤淠沸丹井泉蓋指此也
佛泉在義靈廟山巔水澄潔源出石鏬雖大旱不竭
以巖上刻佛字故名
蒙泉在崇夀寺後取山下出泉蒙之義郡嘗汲此水釀
酒且以為名
臨海
靈江在州城外其水自三江合流環遶郛郭舊傳有赤城地靈江水丹丘井之謡又延慶院記雲濟靈江而西蓋指此也中有一所名陳婆坳水極清巨潮澎湃不為動州舊以此水釀酒焉〈嘉定中嘗以靈江風月名郡醖〉自朝天門外而渡則曰西江自興善門外而渡則曰南江自靖越門外而渡則曰東江其實一水也〈俗號上中下三渡〉
三江在縣西一十里源自天台闗嶺仙居永安二溪至此與江合蓋三水所聚故曰三江然其流中分溪清而江濁
百歩溪在縣西北六十里前後二灘石險湍激俗號大小惡舟者病之唐孟浩然尋天台山詩所謂欲尋華頂去不憚惡溪名是也淳熈中令陳居安命工淬鑿始無患
虎溪在縣東六十五里東掖山舊傳獻穆公主有目眚僧法腴洗以呪水而愈奏置十八賢座倣廬山逺公故以為名且名其泉曰大悲雲
寨溪一名板沸溪在縣東七十里舊傳唐末有㓂難遣方將軍者駐兵於此側有地曰大郭營蓋其舊號有鐡杵臼尚存
灘溪在縣南四十里接三十六渡東連南奧西入潮漈
或名紅溪以宣和間勦㓂流血而名
潮漈溪在縣東四十三里自縣界四十里下流至大田
港入江
赤頰溪在縣西南四十九里源出赤頰潭至曷浦口入
江
仙人溪在縣西北六十里入江以其側有仙人奧故名玉溪在縣西一十里浮岡俗稱朱師溪
小溪在縣西二十里源自清潭溪東注於江
磨頭溪在縣西北二十六里下流入太平鄉
油溪在縣南三十里受新嶺瑞巖嶺二水
塘上溪在縣西北三十里接仙居溪
中沙溪在縣東三十五里接桐巖山
沙潭溪在縣西北三十九里經縣界入江
周家溪在縣東四十里接延夀鄉龍湫
東溪在縣東四十五里受東掖兩山之水
雲溪在縣東四十五里出大田港
銅溪在縣西北五十里以其水如銅色故名
長潭溪在縣西北五十五里接沙潭
黃肚溪在縣東七十里桐巖山下
小芝溪在縣東七十六里自大田港入江
金溪在縣東一百三十里以其流有金沙故名
柘溪在縣東二十二里
西溪在縣東四十五里
杜瀆在縣東一百八十里
禦海潭在縣西南二十四里上有瀑飛灑近十餘丈望
之如曳練下注為潭流入永安江
娑竭潭在縣東南三十里紹聖中禱雨現金蛇
赤頰潭在縣西南五十里元祐二年禱雨有金龜之應白龍潭在縣東北五里
戱龍潭在縣西一十五里流至烏雞浦入江
新現潭在縣西南一十五里
烏石潭在縣北一十五里
白鬚潭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碧雲潭在縣西五十里
百丈潭在縣東南六十九里
白巖潭在縣東七十里
碧瀛潭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淡水潭在縣東南一百三十裏海中
桃枝潭在縣東南一百四十裏海中
東湖在崇和門外三十步初為船場水軍營葢端拱二年張守蔚所建也景祐中運使段少連廢船場歸溫明二州嘉祐中徐守億徙水軍營入城熈寧四年錢守暄始開為湖時方絫石修城以水至漂溢故鑿湖以受衆水且以其土隄城之東絶後患焉紹興二十年蕭守振載加修闢乾道五年向守汮復披故道剙城闉斗門上覆以亭又即故斗門築三閘以通江淳熙十一年江守乙祖亦復修焉度其地凡一萬六千步中有堂曰共樂堂之前有亭曰流盃皆址於湖心〈錢守所立〉水光山色涵映虛曠為春夏行樂之冠慶元三年劉守坦之易名知樂人止稱共樂也〈通判張毣詩云解慍薰風拂面涼藕花極目送清香三千宮女青羅蓋都作酡顔酒翬粧又雲蜀錦誰將到海涯水仙鋪作地行衣回堤卻是元宵路拋擲紅燈戴月歸 錢守暄題共樂堂雲疏就湖山秀氣濃花林茂列景爭雄管交奏客懽合臺榭競澄人喜同環障鷺行飛早晚平波魚陣躍西東荒蕪芟去成佳致換得汀州月與風 汪泌題雲臨海城東湖氣象清且竒無風緑色浄十頃澄瑠璃中有共樂堂今其名者誰人有荅我問大守下車時訪民所疾苦民曰水最危其水或暴至城壊民流屍公謀得上策疊石全城基纔遺數百家室屋鱗參差水至無所障適與晚潮期又欲隄其東苦乏土石資開湖足取用隄勢橫虹霓湖光占空濶物從鑑中窺紫翠前後山環列如屏帷結堂就虛曠與俗同㳺嬉太守宴堂上逰人歌水湄歌雲從公來除患補瘡痍況有此壯觀不樂何以為有如登春臺人心舉熈熈從事能文者作辭書之碑庶其不朽功上徹堯軒墀 柳安道題雲平波數頃萬峯前一片丹青畫不全幽榭小橋橫翠水茂林脩竹鎖輕煙綺羅管追懽地雪月風花爛醉天爭奈及𤓰歸覲去湖山無復苦留連 姚舜諧題雲秀氣清隂日滿前仙瀛蓬閬景都全綵舟畫楫魚噴浪綺席金爐麝吐𤇆懽勝更思明月夜飲酣惟恐夕陽天主人報政榮途近淮浙重逰路接連 曽守宏父懐洪适題雲東湖徑仄半蒼苔問訊紅蕖幾許開渺渺波光侵坐席霏霏荷氣著尊罍片雲正為詩情起小雨更將涼意來別乗朝來知健否頗思劇飲抝蓮䑓 又題東湖雲三年領客醉東湖欲去猶攜竹裏廚誰解挽留狂太守風荷十頃翠相扶〉
小鑑湖在東湖北乾道中賀叅政允中建時公罷政寓此以唐賀知章嘗請鑑湖一曲故以為名有占春堂枕流潄石二亭今廢
破石湖在縣西三里故老雲破石為湖故名側有巨石
及古塔僧禪鑑嘗卓庵焉
髙湖在縣南九里近江呉太常卿髙公察置
溪口湖在縣東南一百三十五里源出碧瀛溪
苽湖在縣東一十五里
仁湖在縣東七十里
章安湖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
〈闕〉塘在縣南一十五里
〈闕〉塘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
交塘在縣東一百九十里
呪水井在縣東七里驛路傍元符中僧法腴誦觀音呪水湧井以療疾輒愈〈羅提刑適為之記〉井上為屋奉觀音像雲
黃古井在縣東南一里舊傳有黃其姓者浚之故名義井在縣西北五里威神院側乾德四年僧守聚浚之鶴井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杜瀆監側舊傳鶴舞其上故
名
九井在縣東南七十里石新婦廟前
忠孝泉在縣東四里父老雲錢忠懿王以城闉罕水命僧德韶行視鑿焉泉清洌且甘乆旱不涸城內外飽其潤故以忠孝名之舊傳巾子山二塔常欹側自鑿此泉即正隆興初令徐讜剏亭立碑
康濟泉在靈康廟後之西乾道三年令顔度禱晴於廟見寢殿前堦水津津溢地穴之得泉故名〈度有詩云三年官事渾無補一片深心徹底真惟有靈康是知已新泉為我現津津〉
菊泉在縣南二里
珍珠泉在縣西北二十八里穴二十有一其水甘香滾
滾如珠
瀑布泉在縣北五裏白龍潭上垂流千丈宛如白練章守得象詩所謂千尋練掛䨇流瀑是也
湖苔泉在縣南二十五里穴三十有六源出古塘門溉
田甚衆
碧泉在縣西北一十三里夀安院
靈濟泉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靈康廟後之東
甘泉在縣東南四十里澄靈院側
木馬泉在縣東四十五里與呉承有堰通
赤城志巻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二十四 宋 陳耆卿 撰山水門六
水
黃巖
永寧江源出縣西北三百四十里按舊志有大小二源大源出塵山東南流廣一十五里二百一十里至左溪村小源出黃巖山東北流廣五歩一百里至大溪與大源合然平淺不通舟又東流三十里至官奧村無灘磧直下永寧江廣逾百歩又東流一百里從縣北過三十五里㑹臨海縣海口入於海從源至海水程四百八十里寰宇記稱東山北臨永寧江謝靈運嘗登焉〈運靈有望海詩云開春獻初歲白日出悠悠蕩志將愉樂瞰海庶忘憂策馬歩蘭臯緤鞚息椒丘採蕙遵大薄搴若履長洲白華縞陽林紫翹曄春流非徒不弭忘覽物情彌遒萱蘇始無慰寂寞終可求陳與義詩云宴坐風前衝雨急黃巖縣𠂻借舟遲百年癡黠不相補萬事悲懽豈可期莽莽滄波兼宿霧紛紛白鷺落山陂只應江海淒涼地欠我臨風一賦詩〉
縣河在縣郭由官河東出支而為流者五深廣眎官河出慶善坊者〈舊大寺巷〉至寺門而斷出叢桂坊者半民居而斷出孝行坊者踰華嚴閣西而斷出奎文坊者則入前洋而西逹於浦惟出景賢坊者處五河之中過錢家橋而北直郟家橋永寧橋分為別流西匯於城隍祠下則經於縣治之前又北抵於夀寧坊則經於縣治之後復南流與縣前河接環抱縣圃西㑹於洪家巷以逹於江
官河在縣東南一里自南浮橋南流至嶠嶺一百三十里陸程九十里廣一百五十歩又別為九河各二十里支為九百三十六涇以丈記者七十五萬分為二百餘埭其名不可殫紀綿亘靈山馴雉飛鳬繁昌太平仁風三童永寧八鄉溉田七十一萬有竒舊建閘一十有一以時啓閉其𨽻仁風者曰常豐清混斗門𨽻飛鳬者曰交龍𨽻靈山者曰鮑家歩長浦𨽻繁昌者曰周洋回浦永豐黃望金青其區畫之詳昉於元祐中羅提刑適廣於淳熈中勾提舉昌㤗既而李謙李大性踵將使指又重修焉役大費鉅至煩朝廷撥封樁降度牒以附益之規模閎逺矣〈彭殿撰椿年為之記〉
黃巖溪在縣西一百里源出黃巖山前所謂小源者也其濵有黃石五區如相拱揖雲〈孫應時詩云得雨溪聲壯終風雲氣多山花依翠竹灘石亂寒莎樵父谷中出牧兒牛背歌逢人問塵世擾擾意如何〉
三童溪在縣西南三十里源出三童山東流一十八里
入永寧江
日溪在縣西六十里古號新城西北有小谷曰金玉彎橫溪在縣南九十里
白龍潭在縣東一十里方巖其穴有三大僅如甕常有雲氣罩之居人見龍出入因其色白故以名潭嘉祐初禱雨未騐夜分有大呼於野者曰龍巳居西矣旦以䟽投西潭一蛇躍出烈日飛雪繼之以雨歲大稔
白塔潭在縣南四十五里土人常見龍出入舊傳潭在山頂廣不盈尺牧童續蔓墜石累十數莫能測俄大雷雨羣兒驚走翌日過之已失潭所矣嘉定十一年里人禱之巖鏬水流如線忽有小鼈從旁竅出盛之以歸既而大雨
方山潭在縣南一十七里一名金鵝俗傳舊在吉墺山有金鵝自潭飛出逾五里止於方山隅竟夕風雨雷震旦視則為湫矣
霧露潭在縣東南二十里下有水深僅尺許每欲雨則雲氣直升或如靄霧紛凝則數日方雨
雙魚潭在縣西南三十里砂歩佛嶺俗傳有雙魚各尺餘金色從溪逆上漁人網之不得竟入石巖下有一小坑湧水成潭每禱輙應
湖師潭在縣南三十里舊傳有巫家女嘗浣紗溪上為龍捲去其屍乆不出後有漁人云見一女乘龍自南海升天遂以名潭每欲雨則有雲霧
畫潭在縣西五十里山如餅爐潭居底旁無通蹊將詣潭必從上而下嘉定八年不雨權令陳逵將投鐡簡而雷發潭中有五色雲出焉俄大風雨
赤頰潭在縣西五十里亂山中龍出入必大風雨故近山無居人旁有大木皆無膚葉父老言有龍黒身而赤頰遂以名潭
晉源潭在縣南八十里百丈巖側相距一澗水常洶湧中有巨石如斗欲詣潭則俯循牛背以度歲旱致禱或雷聲發於潭底則大雨隨之
柵眉潭在縣西九十里栢都洞南恠石壁立過者悚慄年豐則有雲氣覆其上雖炎日中不散歉則否
三井潭在縣南九十里穴恠石上龍出入則雲氣蓊然又縣西北一十五里地名錢本坑下有井如品字亦號三井潭
藏雪潭在縣西北一十里即鳴山之鳴川潭舊傳五六
月間積雪不消遂更今名
米篩浪潭在縣西五十里四面多恠巖雖無風而水常
有浪如米篩紋雲
聖巖潭在縣西六十里日溪側有瀑布自北山注潭中
上有石可宴坐
靈龜潭在縣西六十五里〈求仲弓詩云江潮雖濶多罾網幽澗清虛且勉旃待我功
成買雙鶴歸來伴汝一千年〉
樓﨑潭在縣南七十里每欲雨則雲遶半山土人謂樓
﨑尖褁㡌雲
寒坑潭在縣西一百三十里兩崖夾山為澗時有黒風自潭出每禱乘木筏以入㣲不謹則有驚怪
靈巖潭在縣北一十里靈巖下
戚五娘潭在縣西北一十里
橫山潭在縣西北一十五里
岱石潭在縣西南一十七里石大人山側
望海尖潭在縣西三里靈石山北巔
夏烏潭在縣西南六十里夏烏山側
圎巖潭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松門山
天賜湖在縣東南五十里阻浪山下水極清泚歲旱溉田千頃故老相傳以為不假浚鑿天實賜之
橫湖在縣東南八十里百丈巖下凡東南溪流三十有
六皆㑹焉
消湖在縣東南九十里五龍山北
溪口湖在縣南一百一十里源出王城山東北流入浦茭池在縣南三里中有石塔泉與鉄米篩井通僧浄真
溝之入市今塞矣
大澤塘在縣西北四十里瑞巖山上僧慈保即一大壑為之下絫石上築以土旁為十門分數道以逹於田〈錢叅政端禮題雲塵纓乆欲濯滄浪今日來逰大澤塘水似我心心似水更無一事可商量〉
石井在縣西九十里栢都洞下上有石穴如舊圎而深雖刋鑿之巧不如也水自山流注旱澇如一一日牧童續蔓墜石探之莫測其深有木葉墮其中旋自其南龍湫流出意其下相通雲
常樂寺井在佛殿前大旱不枯慶元二年大雨溪溢水及寺半壁忽於井處作大盤渦撮水入焉湏臾見平地
鐵米篩井在縣東三里九峰寺南源自山出其行如溝入井處僧以鐵𥦗限之故名米篩邑人皆汲焉令常濬孫榜曰不竭泉且亭其上
魯神井有三在縣東五里魯神廟側一在神像下不可汲二在廟後回環皆巨木葉墜獨不入井中人以為異
委羽井在縣南五里洞南百歩深不二尺旱澇不損益
其味甘尤冝釀酒
甘露井在縣西八十里浮山寺舊傳有西僧講仁王經
而甘露降故名泉宜造茶
古漩井在縣南三十五里平陸中
鎮頭山井在縣東南五十五里清可見底味尤甘水簾在縣東八里箕巖側派流甚廣以其飛㵼如簾故
名
滴水灣在縣北一十里自馬鞍山滴水成灣甘潔可愛東監水在縣東南五十里自監山東流一十里僅勝十
石舟又一十五里入官河
水眼在縣東南五十里泥奧山下廣僅如盆深不滿三
尺大旱時隨汲隨滿人頗異
滴滴泉在縣西北四十里瑞巖舊傳有如意道人者居之嘗絶糧神氣不減庵前有泉潔可愛令王然作頌有庵前滴滴泉水流出心源嗣祖風之句遂取以名
智者泉在明覺院非溪非井但於叢林根有小竅挿以筠筒引至石槽晝夜㸃滴不絶上槽既溢流及下槽其水僅供緇流一日之用無餘無欠
天台
大溪在縣西南五十歩源出婺州東陽縣以其受始豐天台桐栢之水故名順流而下凡一百一十七里至州
始豐溪在縣西南百歩源出大盆山東溪一百八十里
與天台桐栢二水合始入大溪
青溪在縣西五里源出天台山南流至桐栢又南流三里經三井下流為瀑布方南入大溪按謝靈運登臨海嶠詩云旦發青溪隂唐𤣥宗送司馬承禎詩云青溪祖逸人皆作青字俗呼為清者誤
楢溪在縣東二十里孫綽賦所謂濟楢溪而直進是也杜甫詩亦云飢拾楢溪橡徐靈府記注云楢溪源出華頂從鳯凰山東南流入溪則得名舊矣或又名歡溪齊顧歡嘗居焉
靈溪在縣西北一十五里福聖觀前孫綽賦所謂瀑布飛流以界道過靈溪而一濯是也今縣東二十里亦有靈溪蓋其名適𩔖雲
乾溪在縣南一十五里舊傳僧曇猷訪赤城有一媼與之語神怒投媼於淵猷飛鍚救之其溪立涸故以為名
神跡溪在縣東北五里與國清溪共流至神跡廟分支
一入臨川橋一入孝義橋
左溪在縣西三十里夀昌路上與闗嶺接委蛇曲折凢
七十里至大溪
福溪在縣北四十里按晉束晳啟蒙記注天台山去人不逺路經福溪水險而清蓋是時已有此名矣
折溪在縣東北五里舊經作浙溪
國清溪在縣西北一十里流九里入大溪
玉女溪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桐栢觀前
界溪在縣東四十里一名介溪
羅木溪在縣北六十里羅公嶺東南
水母溪在縣北一百里摘星嶺南
赤城溪在縣西北五里入大溪
南㠗溪在縣西北七里
響山溪在縣東一十五里
幽溪在縣東北二十里浄明院前
闗嶺溪在縣西四十里
惠濟潭在石樑下嘉泰初禱雨現異黿四年夏雷雨湧出金銀藏錢圎徑六寸餘文曰太平通寶實太宗朝賜以鎮潭者側有佇真亭
百丈潭在瓊臺雙闕間翠蔓蒙絡水聲潨然盤澗繞麓
入為雲溪雲
靈澤潭在縣東四十里舊名蒼山三潭列其下深廣瑩
徹其龍最靈嘉泰元年禱雨現異蛇
石蟬潭在縣東五十里小溪亂石中水深無底其靈眎
靈澤潭
金橋潭在縣西北一十五里水清徹可鑒旱澇不損益深坑潭在縣南二十五里筋竹嶺側
瀑布潭在縣西南三十五里無相院側一名戲龍河𦙍潭在縣西七十里下上雲雨土人敬事之
雷馬潭在縣西九十里雷馬山上
鼻山潭在縣西一十五里
莫婆潭在縣北一十五里
丹霞潭在縣西北二十里
翠屏潭在縣南三十里
泉湖在縣西五十里〈茅君傳雲霍林司命治赤城玉洞之府齊永明中忽冇羣鵠從西北來下集霍門溪谷填塞彌蔓數里多所蹹籍狀如為物所驚一夕退飛向西北去殆是赤城上都泉湖中物也〉
始豐湖在縣南四十歩今為大溪水衝壊併為一矣降真塘在縣北二十里徐靈府記雲桐栢觀前一里石壇前有塘名降真中植荷荇今自塘一里出洞門西峯即王真君壇也
三井在縣北二十里昭慶院東唐時嘗遣使投金龍白璧舊傳為尼所觸一井自塞其二深不可測每春夏時雨則衆流灌注激湧雷吼或雲通海又雲海眼李郢詩所謂三井應潮通海浪是也咸平中醮祭投龍〈夏英公竦銘雲石鏬山半三井如鑿員不可規深不可度亂澗四入飛流外落墜石不盈驕陽不涸冷激松檜碧混崖崿山靈所衛神物攸托簫鼔一鳴雷雨偕作〉
湧泉在縣西一十五里
巖泉在縣北六十里
龍鬚泉在縣西七十里龍鬚洞口以其噴薄如龍鬚之
布故名
赤城志巻二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二十五 宋 陳耆卿 撰山水門七
水
仙居
永安溪在縣西二百一十里大小二源小源出馮師山東流一百六里至曹村淺不可舟自曹村而下廣二十歩勝小艇又東至妃姑與大源㑹廣二十歩又東流六十七里而南勝二十石舟
曹溪在縣西九十里源出括蒼嶺南流四十里入大溪嶺上有潭曰曹潭淳熈十四年令蘇光庭禱雨忽有物蜿蜒而出一黒一黃以磬承之躍而入遂迎止於潭下翌日大雨先是光庭夣有曹其姓者手二小龍而至及是符其夢問潭何名則曰曹遂築室以祠
櫸溪在縣西二十里源出處婺溫三州流至同蓼溪入
大溪〈孟大武詩云樵斧斫雲春谷暗漁楖敲月夜溪寒人甚稱之〉
杜蜀溪在縣南二十里蜀王廟前頗窈險俗號杜濁按
廟記當為蜀也
彭溪在縣東二十里源出天台南流一百一十里入大
溪
蓼溪在縣西二十里源出永嘉杉崗北流一百十里入
大溪
南溪在縣西南二十九里源出永嘉杉崗北流五十里
入大溪
白水溪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天台竹山溪南流一百
十五里入大溪
班溪在縣東五十八里源出天台縣竹山溪東流五十
里入大溪
馬嶺溪在縣西六十里源出東陽南流三十里入大溪柘溪在縣西六十里源出馬嶺東流三十里入大溪瞿溪在縣西七十里源出東陽南流三十里入大溪土瀆溪在縣西八十里源出紫巖山北流五十里入大
溪
石井溪在縣西一百四里源出東陽南流一百二十里
入大溪
朱溪在縣西一百六里一名木溪源出括蒼嶺南流四
十里入瞿溪十里入大溪
㟏裏溪在縣西一百六里源出括蒼嶺南流三十里入
大溪
左溪在縣西一百七十里源出永嘉杉崗北流四十里
入大溪
真溪在縣西一百七十四里源出馮師山東流四十三
里入大溪
方溪在縣東一百七十八里源出永嘉北流一百二十
里入大溪
慈谿在縣西一百八十里源出括蒼嶺南流四十里入
大溪
盂溪山潭五曰老公潭在縣北二十里曰山王潭在縣北二十五里曰孟椀潭在縣北三十五里曰馬篠潭在縣北三十里曰桂坑潭在縣北三十里按舊經馬篠即石藤石稜二夫人溺死處皇祐中令陳㐮禱雨立應〈陳有報雨詩二十韻有靈泉汲坎窞仙仗下嶙峋雷斧潛嗔樹天波忽灑塵之句〉
柘溪潭在縣西北三十里近張阜山中有古湫名廣潭深特甚前橫石檻廣三丈許脩四丈有竒有石室可容百人巖貯聖僧像且有石虎石馬之𩔖又有大古藤一根故老雲嘗有青蛇繞䕶或斧之則流血焉下又有三湫湫外有水亦隨潮盈縮每翕乾則有雨居人常以為候雲
張阜潭在縣西北三十里山上其深峻處有石潭垂崖飛瀑林木森然至者神竦後以崕石摧墮龍不潛伏歘於山嶺洞側湧一砂潭每水清則見長鮪焉㑹乞水必自石潭以次而升夜憇潭側旦則迎水而去每潮長則砂潭之波浸沒沙石潮退復平皆云龍之潛升以時變化蓋如此
彭溪潭在縣北四十里支𣲖䟽為四堰所溉田甚衆其旁脩竹十頃民採擷以供衣食焉其後豪民奄㨿剪耨幾盡淳熈十四年因作新廟遂嚴樵牧之禁雲
三井潭在縣東北三十里
罨源潭在縣西南四十里
天井潭在縣東六十里
馬鞍山潭在縣東六十里
左溪右溪潭在縣西南九十里韋羌深處
蒼山潭在縣東南一百里
深澄湖在縣東一十五里相傳開禧初有漁於此者見巨魚長可二三丈因以物樅之獲一鱗如盃自後出沒不常或以為龍宅雲
相湖在縣東一十五里水四時不涸嘗於網中得石刻
有相湖二字今尚存
虬湖在縣東一十五里以其水灣曲如虬故名今廢黃赤湖在縣東南二十里脩廣皆數丈水四時如沸夏飲毛骨凜凜冬飲則如湯故老雲皇祐中嘗有龍出沒雲
小西湖在縣西二十里吳給事芾所剏延袤數里傍有
亭舘凡十數
磬湖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父老雲常有磬浮水上光采
奪目故名
赤湖在縣西七十里其初煙水極目有赤眼巨魚長丈餘㳺泳其中今不復存湖亦半為田矣
蓴湖在縣東二十七里
蔡經井有九在縣東一十七里舊傳每汲其一八皆波
動兵火後存其五爾
瑤崱瀑在縣西五十里玉幾山北源出項羽山流為二潭潭之下巖三面壁立端截深峭可環以坐瀑縁壁而下或雨初霽則飛流濺沫廣至十丈餘蓋竒觀也
民天泉在縣南三里
寧海
淮河源在縣東一百歩桃源橋北經桐山羅坑湊黃墈三十里入海周顕德三年令祖孝傑用水工黃允德言謂縣北地坦夷冝鑿渠通海引舟入梁以通百貨遂葉田七頃發民丁六萬浚之既而渠成視其勢反卑於縣雖距海一舍而為堰者九重以兩山水暴漲齧蕩堰閘遂止不浚時歲飢且寒役人多死或雲今縣北千人坑蓋其時叢塚也元祐六年羅提刑適重浚之亦無成今故道存焉
廣度河在縣治外繞城如帯俗名玉帯水雲
大溪在縣西四十里源出桃花坑牛頭潭等處舊自草湖並山東行距邑頗逺元祐中羅提刑適檄縣窒之頗䟽鑿使近邑今去溪無半里民以為便
夷呉溪在縣西一十里源出靈公馬奧風廉等處東入
海
白渚溪在縣北一十五里源出白㠐山流三十五里入
鄞縣
馬紫溪在縣北二十里源出白嶠山東北流入港湖瀆溪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源出天台石橋等處流至
雙港渡入海
上白溪在縣南四十五里俗呼狐嘯溪源出天台華頂東北流八十里入餘魚溪又東流三十里入海
小鼈溪在縣南四十五里源出桐栢山東流二十里入
海
東溪在縣南七十五里源出屈母山西北三十里入寧
和溪
寧和溪在縣南九十里源出天台及屈母山北流四十
里又東流一十里入海
車溪在縣南九十里彌望皆細沙沙出鐵屑冶者陶鍊
成之
西溪在縣西北三十里
海㳺溪在縣南四十里東流五十里入海
峽溪在縣北六十里
柴溪在縣東北八十里
湫水潭三在縣東南一百里一名玉溪舊傳呉尚書屈晃生子坦坦偕其毋隠於此尋化為龍毋亦屍解葬其處世所謂龍毋山也隋開皇九年僧智顗自建鄴至薄暮覩一大廈莫知何所扣戶有老嫗出迎顗已悟為龍遂託宿焉姥雲師逺來何以幸教遂為鋪説且戒曰旱宜施雨姥受令惟謹翌日顗去回視其處巳成湫矣按州城隍廟記既指為屈坦今又以坦為湫水龍則是一人而主二祠豈神之變化固無方耶〈乾道四年加封城隍誥詞雲至今台嶺之人想見玉溪之蹟與毋俱隠既著一時之令名於民有功宜膺千載之命祀雲〉
白龍潭在縣西二十五里其上崇巖挿空雲氣澒洞世傳龍與茶山㑹見鱗甲澡瑩如玉雪然有一嫗廬其前能以草木向背瞷龍出入其靈跡甚異
梁源潭在縣西三十里梁王山西蹬棧險絶人跡罕到嘉定四年旱令趙善鏐因謁梁祠讀古碑遂訪求得之方致禱雷發兩崖雨如注〈石上有題名不書姓氏但云述同縡謁蓋紹聖丙子令髙述禱雨而書也縡不知為誰父老傳述禱此時亦曽有龍見〉
驢潭在縣西北四十里龍鬚山上有蛟時出其首如驢故以為名山中崖石竒恠且多竅穴相傳鬼神出沒其間
松巖潭三在縣西北七十里上潭險絶無逕中潭名煎茶每禱則瀹茗焉有瀑布㵼其下水清淺遊魚可數下潭圎徑三丈許上隘內寛水紺〈闕〉 知淺深乾道中禱雨僧墜鈸其中善水者沒而取之見其下若大堂第晃潔可愛有龍枕石臥忽驤其首沒者驚亟出俄而兩崖間水湧丈餘甘澍大洽焉
茶山黒龍潭三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其水三色中潭圎如井上有飛瀑瀉其下崖谷詰屈如三葉屏風上潭幾不可登
蘇思潭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大木如屈蓋然每禱祈文書不如式即浮出或許雨則現燭光隠隠若蓮華山多虎豹蛇虺之屬
視城坈潭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凡旱禱必飯粟𡙡鱣以祭得龜魚即雨又有雙峰潭同在其處皆號險怪雲
主簿潭在縣西二里崇教寺嶺下舊傳有一主簿出遊以馬躍溺死不知其所在後能顕異出雲雨今半堙塞矣
石合潭在縣西一十里形如大石合故名凡禱雨送水
必㑹於此
石洩潭在縣東南三十里圎崖上有一穴徑數丈水清
且深
青雷潭在縣西北五十里其上一峯圎聳古木欝蟠樵者至必有蛇逐之每乞雨則得金鰻雲
徐家潭在縣東北九十里接蓋蒼山每亢旱禱之輒有
雲氣蜿蜒如帶巳而大雨
大澤潭在縣西南一百里大龍山上紹聖三年令髙述
禱雨嘗刻讃焉
石婆奧潭在縣東北六里
石門潭在縣北二十里源出剡中深不可測
㡌尖山潭在縣東北三十里
梘潭在縣西三十里梁王山東
白龍山潭在縣東四十里
大雪潭在縣西北八十里
方石潭在縣西北八十里
石龍竇在縣西北七十里龍公㠗竇在石壁下世傳龍於此出入其展轉挨擦處猶有痕焉下為大湫不知源所從來但見竇水瀉下噴激如飛練崖上有石龍竇三字
孝女湖在縣西三十里平野中有山特立名塔山山之麓有湖舊傳唐時有汪氏女苦節不嫁耡織以奉其親親好湖水其家距湖五里女日汲以供之親沒建塔報焉人遂以此名湖與山凡大旱取之不竭
青鏡湖在縣東南二里
草湖在縣西南一十里
九頃塘在縣西四十里包山呑麓其浸九頃歲産菡蓞則旱生菱芡則豐土人候之甚驗有金銀鯽魚味絶美然有魚艇則覆焉其神異多此𩔖
薛公井在縣東北九十歩廣度坊側隆興二年令薛抗重建且亭其上按此至東驛凡八井位按比辰之次特廣且深自薛闓端餘次第甃治邑人蒙頼故以其姓名之其後井堙亭廢嘉定十六年齊守碩浚井復亭且為之記雲
市西井在縣西六十歩名透瓶泉暑月以銀鐵等噐汲
之皆沁出寒冽特甚
後郭井在縣西九十七歩淳熈十三年邑人蕭氏女重
修
妙相寺前井在縣東一百一十六歩
晟家街井在縣北一百七十歩
桃源橋井在縣東一百八十歩
方家井在縣東二百歩
東驛井在縣東一百一十五歩初鑿時於地中得石刻雲下有石骨接天姥水旱如一隆興二年主簿黃橒甃治之
新泉井在縣學講堂前紹熈五年因有泉溢出令李知
㣲浚之
石井在縣西北五十里閬風臺上
石井在縣西北八十里崖上近石龍竇圎廣丈餘深不可測下有石鑊圍一丈深四尺許其凹窪處正如鑊然蓋溪水所經也或有石墜井歲月磨蕩盡為圎石以出今邑人多有之
麻源水簾在縣西七十里有洞深廣坐可十數人瀑水縁崖而下日照如水晶簾盛夏有寒氣
冷水在縣西五里旱不枯涸夏冽而冬溫
尾閭在縣東海中與海門馬筋相直惟髙山可望其水湍急䧟為大渦者十餘舟檝不敢近舊傳為東海泄水處〈詳見夷堅志〉
鴈蒼瀑在縣西北四十里大壑中雙崖壁立瀑從空飛注石上聲出雷霆餘沫噴灑暑時暮秋旁多亂石可坐上有龍井土人以綆測之深百六十尋沿磴數丈有小石洞洞中石紋如龍鱗𤍞𤍞有光上有石窓唐末有道士居之自言江州人嘗取松葉茯苓以自給年百餘歲後不知所終
赤城志巻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二十六 宋 陳耆卿 撰山水門八
遷書河渠固志溝洫得不以水利吾民之命不容不偹録之歟每念古鄭白之儔出意䟽鑿有以一渠而溉田千頃者接於近世非惟不能圖新而併與其舊失之矣台雖號山郡所在陂塘良衆顧以豪吞冨噬日湮月磨每歲邑丞彚申按敗紙占名惟謹何識興壊以故甫晴虞旱方雨憂潦蓋人力不至而動責之天宜其少樂歲也余故搜按舊畎特掲一門庶使後之有志者可按圖而得之焉乃若溪𣲖河流浸灌浩愽蓋水利之大者前已詳故不重載
水利
臨海
大固鄉
周家堰 古涇湖梁埭
義誠鄉
髙湖堰
保樂鄉
東山頭浦 謝奧浦
𣹐泄浦 松浦涇
廣濟埭浦涇 林子浦涇
呉志屋後浦涇 塗下浦涇
章安浦涇
遂仁鄉
長石廟前浦 洋奧堰
明化鄉
蛟龍涇 新剏家子浦涇
安樂鄉
道塲砩 石牛砩
湧泉砩 胡超堰
下堰 吳丞有堰
重輝鄉
長潭堰 黃肚堰
中沙堰 馬銀泉
楊木泉 潘婆泉
長樂鄉
古涇埭 湧泉涇
黃巖
仁風鄉
歩頭埭 石湫埭
西仙浦埭
三童鄉
興家埭 方家埭
孝順埭 鄭戍埭
林家埭
永寜鄉
楊家埭
善化鄉
浄土埭 新埭
飛鳬鄉
仙浦埭 水磡埭
斗門仙埭 章師埭
蛟龍埭
備禮鄉
塘浦
靖化鄉
壇頭等砩〈自黃巖溪五十二水合為一溪東分為二十砩又東北始為壇頭砩白巖砩又
北東為鳥巖砩〉
板砩
靈山鄉
於浦〈瀕於海為河涇宣泄之處〉 洋嶼埭
長浦埭 鮑家埭
凌家埭 陳㐲埭
繁昌鄉
顔家埭 黃望埭
金青埭 葡萄棚二埭
監側小埭 細嶼埭
來逺鄉
陳家砩 下㠘砩
呉佛洋砩 李家埭
太平鄉
髙浦大埭 鋪堆埭
髙浦小埭 車輅大埭
臨清涇埭 西保埭
婁子埭 蔣家埭
月河埭 伍婆埭
㹀牛埭 王三浦埭
流沙闕埭
天台
太平鄉
長塘 戴應塘
新塘 鮑家塘
山頭大塘 公塘
鮑磚塘 泉井塘
西安隠院庒前塘 明公砩
資福前寺砩 滑溪砩
奚亭砩 王家砩
杜砩 梘砩
新官坊砩 黃壇砩
窠山砩 苓塘砩
新坊水甽 西洋水甽
永保鄉
桐栢天照塘 桐栢庒邉塘
萬年塔邉塘 桐栢伎石塘
官塘 䕶國塘二
𨗳元塘 葛家塘
柿砩 筋竹砩
道士砩 巖頭砩
清口砩 又清口砩
白馬砩 楊樹砩
黃甚砩 周家砩
九女砩〈乃居人周頥九女共成之發源甚逺〉
祥鸞鄉
牛頭塘 寧國寺前東塘
過路塘 徐家塘
王家上下塘 汪家塘
衆塘 石竹砩
岳砩〈為一邑陂塘之最舊因居人岳其姓者開之故名今苗裔在焉〉
松山砩 峇溪砩
積石鄉
槎潭砩 岳砩
東求砩 下砩
大柘裏王砩 坑砩
單家砩 小坑砩
小溪畈砩 黃固畈砩
仙居
昇平鄉
張阜堰 溪上堰
盂溪石藤堰 上砩堰
丫溪堰
慶雲鄉
彭溪坈堰 厚奢堰
開元鄉
圳口感德堰 玉潘道堰
祝墺堰 赭光堰
北山秋成堰 髙遷雷垣堰
潘湖堰 赤城巖湖堰
蓼溪新堰 橫溪堰
張支湖堰
清風鄉
深裊堰 才塘堰
洋前堰 柵岸砂溪堰
板橋吳橫堰 湖村陳道堰
歸仁鄉
陽歸堰
遂寧鄉
童渠堰 上畈堰
木舟後洋堰
寧海
連理鄉
大溪砩 又大溪砩
黃壇砩 新村砩
蔣家砩 呉家砩
太尉堂前砩 金家澤坑砩
崇教寺嶺砩 吳阮大砩
古大砩 上畈古甽
朱開鄉
鍾家砩 莫家砩
東山頭坈砩 和尚塘砩
葉家奧砩
永康鄉
㠘子大塘 上白溪潛家歩砩
中砩 下砩
下山砩 前王上砩
下村砩 坈口下田砩
竺家洪水砩 山王奧坈
仙巖鄉
黎家砩 上砩
下砩 湧溪四砩
毛二娘潭砩 烏隠砩
剡畈砩 石馬胡村砩
外洋砩 和尚砩
新寧鄉
倉頭砩 細零坑砩
五里河 白鶴殿甽
寧和鄉
聖前塘坑砩 東洋杏桃砩
東壁砩 管溪砩
前金砩 下任砩
嶺下砩 蔣家砩
塘泉水孔
赤城志巻二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二十七 宋 陳耆卿 撰寺觀門一
自佛老氏出摩盪掀舞環一世而趨之斯道殆薄蝕矣粗之為禍福使愚者懼精之為清淨寂滅使智者惑葢其竊吾說之似以為彼術之真如據影搏物而熟眎之則非也以故台之為州廣不五百里而為僧廬道宇者四百有竒吁盛哉今吾孔子孟子之像設不増或屋仆漫不治而穹堂偉殿獨於彼甘心焉豈其無禍福以懼人而無思無為之㫖反出清淨寂滅之下邪今備録之非以滋惑亦使觀者知彼之盛而防吾之衰庶少輔世教雲爾
寺院
州
禪院五
報恩光孝寺在州東南一里一百步巾子山下唐開元中建舊傳有小剎七曰楞嚴水陸證道積善天光景徳藏院至是合為一賜額開元國朝景徳中更名景徳崇寧二年因臣寮奏詔天下建崇寧寺州以此寺應詔加萬夀二字遇天寧節度僧一人殿後有戒壇一元祐五年僧元照建也〈楊傑為之記〉政和元年改崇寧為天寧紹興七年改天寧為廣孝十五年以追崇徽宗改今額乾道九年火僧徳光有權踵新之淳熙三年錢參政端禮建僧堂十年其孫丞相象祖建佛殿寺始復舊觀惟羅漢閣無重剏者寺東有古塔一或傳梁岳陽王得釋迦舍利建塔七今所存止此又傳有齊眉大師趺化如生塔於寺之東隅今貢院後有小浮圖在焉銅鐘一葢唐乾元癸亥所鑄又有佛牙二株沈香觀音像及累朝所賜宸翰甚衆〈尤守袤僧堂記雲淳熙三年秋七月故參政觀文錢公施其私財於台州報恩光孝禪寺復建僧堂明年九月十二日經始後十五日而公薨又明年六月二日堂成中為大屋七間髙七尋其廣四十有二尺其深十尋前列修廊後布廣廡其楹髙與廣皆如其堂之數而崇深殺之貫三夾廊為二井匽凡為屋之楹大小二十有四規模雄壯悉倍於舊公之孫承議郎前知處州軍州事象祖題其榜曰選佛合道俗以落之又明年長老惟禋命其徒了性持書求文於錫山尤袤而記之曰天台為邦仙聖所遊佛法之盛冠於東州有大叢林舊名景徳衆妙荘嚴近在城域政和之初賜額天寧紹興之間始易今名是為祐陵追福之地列屋千楹有衆萬指乾道癸已鬱攸扇災紺壁穹堂化為飛灰時大比丘徳光長老立志堅忍誓必再造乃泛扁舟浮海而南持鉢於泉半嵗乃還憔悴辛勤寸絫銖積乃建衆寮乃營丈室規創後壁架虗鑿空商工度材施者恐後惟光之名進於帝聴有詔自天命主靈隠袤時假守睹是勝因求繼光後實難其人萬口一詞曰有權可乃屈致之權不拒我於煨燼中啟大法筵逺近歸依輻輳駢闠寳殿迄成於從空墮權未嘗為不起於坐有大檀施觀文公錢與是比丘有大因縁私自念言安聚衲子以有伽藍為一大事導師所在龍象駿犇四方學徒其來如雲而此僧堂獨不建立起寺之廢莫此為急我當布施為衆萬先捐三百萬於指顧間公之視財如視土壌我無所施隨取而予權之受施如谷受風我無所受有來則容權謂其徒監寺了性汝敏而勤命總其政性亦受令犇走後先陶瓦成山伐木蔽川權來權藏四衆嗟惜予選惟禋嗣其法席禋之始來衆曰囏哉禋來一年衆志允諧巧者獻伎壯者出力涓日庀徒並舉百役乃立斯堂其大七楹髙廣深邃寒溫暑凊前榮後廡兩倍其數寢食有位宴息有所偉哉斯堂肇自錢公不逮其成而公已終惟公有孫銜訓嗣事爰飾几榻至於塗塈齋鼔粥魚隠隠隆隆攝齊升堂肅肅雍雍舊觀復還百廢具舉如聵得聴若瞽而睹數有成壊時有廢興法力願力為無不成惟三比丘與二居士徃昔靈山並受佛記作此勝事剎那頃中化瓦礫埸為梵帝宮咨汝大衆享此安逸云何修行報此恩徳當念作者法力宏深勇猛精進無起退心當念施者願力堅重量彼來處無妄受用惟上祖師穴處巖居今汝不然夏屋渠渠惟上祖師行乞取足今汝不然飽飯果腹廣席連床窓戶明虗心境洞然萬法一如臥具巾簟隨用無乏困歇饑餐莫非妙法汝若一念證常寂光華嚴境界即是此堂汝若不㫁五欲三毒當知此堂即是地獄巾山崇崇與堂無窮我為斯文相其鼓鐘〉
兜率寺在州東南二里周廣順三年吳越王建舊有勝光和尚居之名勝光安國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上有觀音殿即舊景徳寺水月像也〈翟參政汝文謫居時形之夢欲改塑凡三四弗類工泣禱是夜夢白衣高髻如生塑而成趙守企詩云一到巾山眼界寛招提直在翠微間黃鸝過處金穿栁白鷺飛時雪㸃山魚艇兩三隨月上海帆八九趂潮還歸時聴得梅花角落日西城未掩闗〉
嘉祐院在州北一里舊名淨名庵後改今額僧長吉嘗遊京師得宋㕘政庠以下一百四十五人所書般若經建臺以實之復自刺血書維摩經附焉〈宋諫議庠記雲建塔廟散香華奉經典攝受妄迷而為功徳有為者為之雖然佛滅度三千年世與法交相喪濁刼下根訹為愚㝠非廣示像法無以震動而傾駭之使趨善良神道化時叵得而已沙門長吉當茲世為功徳者也初師以釋子之秀來上都㑹譯高選義學僧敷演祖教名在籍右始與龍象為徒而覺華餘輝注射物境頗作歌詩雜擬輒自翼其宗由是益為人聞俄詔賜紫方袍號梵才大師勝流欽風多所延供久之厭著謝去復山林之遊嵗在降婁始還台州州守悅其風虛淨名庵以舎之惟師行嚴而身修寓曠而氣安能示方便悅可大衆居三年道益光明台人異焉捐金抵壁踵徃瞻事四方來者與麻葦俱乃闢精廬而肆之刋林衡鏤巖椒棘如而堂煟如而庭者且數百筵朝薰夜袚供擬尤具九年復作一成臺置大般若經六百篇及刻千刼佛像彼貨與力不募自至弗可貲紀師復砭膚取血書維摩經質神為要又欲推慧命而廣之乃謀於公卿大人於是龍圖閣直學士南陽葉君倡始籲謀分繕寳與凡臺閣方面知名士數十族叢喜迭捨參訖冩庸閲三年臺成納經奉像庋而安之黒白相趨距躍圍繞以為去聖滋逺有能駕其説植徳於人令夫威神嵬巍現前知親炙面命不在是經乎因是經讀誦悟入掊五藴泯空色攪萬異為闕真其為福又可勝量耶僕頃與師游樂其誓願之就且枉錫顧我丐辭以永傳因宣是義而偈之曰臺屹而崇摧我慢而恭兮經華而精竦我怠而誠兮像嚴而顯被吾魔而善兮報我四恩常不減而存兮師聞之謂余言為信若其營綜之烈投施之衆日月之謹大槩具之至夫筆不可文言不能宣者僕與師均寄一歎而已宋祁詩云故人詩未報恨恨復經年夢去長江路心知寳所天身依巖桂老詩與暮雲傳無柰纓緌累猶䝉方外縁 又詩云名高身愈隠孤錫倚巖扄園布黃金地臺藏白馬經庵雲吞暝燭澗月㵼虛瓶坐想谿橋路莓苔又㡬青 周延雋詩云幽致極東南青隂潤客衫林深纔辨徑雲滿欲藏巖琴想山猿伴花憎谷鳥銜孤標如可挹墜藁悵開緘 錢惟演詩云漢苑辭千柰仙丘訪五芝汲缾春溜滿巻衲曉雲滋望剎青龍起觀濤白馬馳紅樓曽應制佳句詠朝緌 蔣堂詩云老被詩名繫此身思山深去避人羣寳臺千尺隔江見清磬一聲歸路聞巖上開扉燈照月庵前掃地雪和雲終焉此是清涼處浄住無慚相國文〉
普寧院在州東北二里舊名上方資國建隆中錢忠懿
王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崇法院在州東二里舊名紫凝周顯徳元年建國朝天
禧元年改今額今廢
教院五
寧國院在州東二里舊名六通晉天福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中改今額有銅鐘一梁乾化中所鑄
延夀院在州東一里三百步皇祐五年重建或雲即古倉基大中祥符元年賜額舊有凌雲軒後廢〈開禧中雨後壁壊有黒米之異〉
普濟院在州東北一里三百步舊在州東一里名普賢〈今狀元塘是也〉大中祥符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崇寧元年以其址卑濕徙今地
順感院在州東二百步舊名報國晉天福二年郡人凌延熙捨宅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舊有觀閣今廢〈趙守企題雲一上危梯一解顔重崗複嶺四周環山川盡出登臨外天地都歸俯仰間飛鳥直墮雙目斷遊雲長與片心閒文書了卻無餘事日午須來日落還〉
福安院在州東一里二百步舊名興福保安治平三年改今額今廢惟殿堂兩廡僅存〈詳見貢院門〉
律院一
崇壽院在州東北二里舊名彌陀建隆元年錢忠懿王建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淳熙三年其孫參政端禮重新之〈錢自為記〉嘉定十六年齊守碩請以禪為律
甲乙院十
永慶院在州北一里即古郡治舊名白雲延夀庵太平興國二年錢守昱建咸平二年賜今額寺後有泉庵以其旁水故名〈唐守仲友題雲萬斛出時非擇地一澄處本無心〉西有翠屏亭一覽亭今皆廢〈丁注題一覽亭詩云插迥飛簷聳凌虗疊砌危四天欄下揖萬象掌中窺目力不到處雲容無盡時塵塵皆勝事憑檻幾人知 張景修題雲衙城直上有煙巒亭在重崖絶壁間幾箇白頭忘嵗月一生青眼看江山秋風落木樓臺出暮雨籠沙鷗鷺閑珍重京西繡衣使作書題榜許追攀〉
明慶塔院在州巾子山上舊名淨光塔院乾徳五年錢守昱建大中祥符四年賜今額〈按僧子文結界院記有芟洗蘿蔦披伐榛荊鱗布層基翼建寶塔森沈月殿蕭灑星廊之語其詳及題詠附見巾子山〉
寶城院在州東一里舊名護國唐光啟三年僧道元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章郇公得象為之記〉舊有清熙堂〈陳右司瓘為作夏講䟽按瓘政和六年以詆誣羈管居此時蔡氏黨方盛每宻諷守石悈脅而殺之呵守嚴甚又嘗召至庭怖以後命瓘竟不屈嘗為寺作修造等疏見集中〉
惠日院在州東一里舊名羅漢晉天福五年建國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有大塔幢鐫唐大中十一年
妙勝院在州西一百步一名石佛舊傳闢基時得石佛三軀塑之殿故名按題梁紹興十五年重建鍾乃顯徳二年錢王女所鑄
小兜率院在州東一里天聖七年建
祚聖院在州東北一里一百三十步白雲山下舊名白雲按傳燈録唐欣禪師嘗受業焉沈佺期餞台州刺史序雲懐白雲之蘭若葢指此也國朝乾興元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今廢
資聖院在州東南二里建隆四年建有定光巖昔有僧於此誦法華經俄而光現故以為名治平二年賜今額今廢
福聖院在州北一里大觀三年重建今廢舊有松軒〈趙守企題北山松軒詩云萬木有榮謝此松無盛衰夢闌秋韻起碁罷午隂移般匠顧不顧秦君知未知亭亭高節在看取雪霜時 張景修題雲雪天蒼翠暑天風珍重僧軒十八公不是詩人少吟詠世間花草易為工〉
勝因院在州東二里治平二年建今廢
尼院二
淨慧寺在州南三百步唐武徳元年建乃妙善公主道
場二年賜額國朝淳熙二年重建
演教院在州東三百五十步淨慧子院唐武徳元年建
二年賜額
臨海
禪院二十有六
惠因寺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九里舊名禪房宋元嘉四年僧應俊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名惠因熙寧中僧了塵重新之紹興三十二年錢太師忱家乞為香燈院加崇親其後孫丞相象祖還諸朝復今額
報恩衍慶院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名興福俗又名龍華晉天福六年建國朝紹興六年范丞相宗尹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初范公遊此愛其幽勝題詩有茲逰恐不再聊寄小詩中之句人謂非佳讖月餘薨竟𦵏其中〉
隆恩院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舊名明恩大中祥符九年縣人周圜捨基建先是唐武徳初有蓊蕚禪師卓庵於此治平三年改今額乾道元年稍徙髙爽一新之
褒忠顯績院在縣西三十里舊名景福唐武徳二年建應順元年改慈聖國朝紹興九年呂丞相頤浩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
保福院在縣南一十五里周廣順四年建晉開運四年
賜額
青蓮院在縣西北二十里舊名興善大中祥符元年改
今額紹興十年重建
具足院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舊名百文晉天福六年建
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慶恩院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舊名報恩石晉㑹同元年
建國朝乾徳三年改今額
昌國院在縣南二十五里舊名佛窟周廣順二年建國
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法海院在縣南二十五里太平興國七年建治平三年
賜額
惠明院在縣西北三十里舊名重元建隆四年建祥符
七年改今額
顯恩褒親院在縣西四十里舊名顯名淳熙三年曹開
府勛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
普安院在縣西四十五里舊名安像寶蔵巖蕭梁時建
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浄安院在縣西五十五里舊名資夀庵咸平元年賜今額淳熙十四年僧了恭重建〈張郎中布為之記〉寺後有大靁峰面直常風山
惠峰院在縣西北五十五里舊名福田唐咸通十三年
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延恩院在縣東南七十九里舊名湧泉晉太康中建蓋因任旭女弟卓庵誦蓮經俄有泉自地湧出生白蓮華故名其後僧懐玉居焉唐咸通中改今額
法安院在縣東九十里舊名廣濟保安吳越寳正五年
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廣福院在縣東九十里舊名資瑞唐元和六年僧重濟
建國朝隆興元年改今額
真如院在縣東一百五里舊名回向唐武徳二年建國
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金仙院在縣東南一百一十九里舊名雉溪慶厯元年
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常樂院在縣東南一百二十四里舊名崇福嘉祐元年
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崇梵院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太平興國二年建初僧智顗於寺南北建放生池且造阿育王塔號普光塔院治平三年賜今額
法興院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治平元年建建炎四年
賜額
鴻祐院在縣東一百六十里舊名資福晉天福八年建
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安聖院在縣東一百七十里舊名新安晉天福四年建
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威神院在縣西北五里舊名天王院乾德四年建大中
祥符二年改今額
教院三十有一
能仁寺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舊名承天元符二年建有九祖閣羅漢堂政和七年改今額嘉定十四年御書寺扁及藏額八字今剏閣奉焉側有普同塔葢紹興中僧法照掩遺骸處〈石公孺為之記姚舜諧題雲面勢崔嵬挿鬥牛東分一掖鎮丹丘玉毫金相祖師㑹寶帙琅函海藏流蒼檜茂林嘗䕃映白蓮香社共熏修紅塵斷處人難到俗駕經年始此遊承天白蓮舊同一院故有共熏修之句〉
白蓮寺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舊名白蓮庵慶厯五年僧本如建魏國大長公主請今額舊有十六觀堂嘉定十年御書扁題四字以賜乃改院為寺按智顗教起天台佛隴而白蓮能仁宗而闡之號東掖兩山雲〈章守得象題雲聞説新庵號白蓮五峯環繞布金田虎溪社共何人繼佛隴燈從幾代傳嵐色排空長似畫松枝偃葢不知年勞生已作歸休計願解塵纓結淨縁 石象之題雲結社當年號白蓮師心應欲繼前賢有時中夜初回定清磬一聲秋月圓〉
大中祥符寺在縣東南一百一十九里舊名靈穆晉永康中土人陳坦捨基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建炎四年巡幸有御座尚存〈父老雲往嵗懴院摧剝盜竊三銅象越海而去踰百日有僧遇之閩江迎像而還朝發暮至今在東掖能仁寺又有一浮圖內多古甎題曰上元丁卯靈穆寺塔記按唐有兩上元年號皆非丁卯殊不可曉〉
保寧廣福寺在縣西北六十里舊名永明五代時僧德韶建國朝天禧元年改保寧廣福開禧元年謝丞相深甫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
雲巖寺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舊名松山梁天監二年建
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保壽院在縣東南七里舊名普明乾德二年建祥符中改今額東有塔乃僧德韶建俗名白塔有三目觀音三目者舊傳天聖初有一木泝潮而至洎於院山浮圖之下時見異光僧惟諒遂以為像奉安曰剨然有聲視其目裂為三矣自是禱者益衆生之日尤盛
普濟院在縣東七里蔡嶺舊名廣濟在西南一里俗號東茶院治平初改今額熈寧中徙今地時有僧法腴庵於西山持呪水湧以療疾立愈側有井井上有亭〈羅提刑適為之記〉舊有秀野亭地多梅花〈元守絳題雲亭占青山口郊原四望平遙林連崦黒白水隔田明翠麥波濤動飛泉劒珮輕長年便野趣擬欲觧塵纓〉
善濟院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金鰲山本祥符塔院建炎四年巡幸賜今額洎金三十兩度僧三人有御座尚存西有如畫軒下瞰長江前挹海門諸峯〈寺壁舊有詩云牡蠣灘頭一艇橫夕陽多處待潮生與君不負登臨約同向金鰲背上行巡幸時見詩嘉歎訪其人巳逝後人題詠甚衆惟一絶雲黃㡌當年轉舳艫東浮鯨海入三呉中興事業風波惡好作君王座右圖人多稱之 潘朝英題如畫軒雲春潮暮落海門山百艇齊飛牡蠣灘分得魚鰕歸野市滿江鷗鷺夕陽閒又倦客登臨力已疲髙僧故索小牕詩江山最好君知否春去秋來煙雨時又有人題休説三江與五湖平生心眼此中舒人人摠道渾如畫祇恐丹青畫不如〉
淨信院在縣東七里舊名資國唐光啟二年建國朝治
平三年改今額
香積院在縣西北一十五里大中祥符中賜額元祐中
僧良弼重建
淨慧院在縣東南一十九里宣和中燬於宼紹興二年
重建
寶嚴院在縣南二十九里舊名香積唐㑹昌中廢乾寧元年重建改名香嚴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靈鷲院在縣南二十里舊名瑞峯治平三年改今額俗
稱小靈鷲
小能仁院在院東二十五里大中祥符三年建康定元
年賜名承天大觀中改今額
真如院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舊名石門梁天監三年建
晉天福八年改今額
無量院在縣東南三十里景德中僧鑒融建大中祥符
元年賜額
廣化院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舊名善化治平三年改今
額
大安院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普安唐大厯元年建乾
寧三年改今額
延福院在縣東四十五里五代時建舊傳一巖甚美常現祥光故名應瑞峯且有堂曰瑞光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淨戒院在縣西四十五里舊名資聖庵周顯德中建國
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正真院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名靈龜庵大中祥符九年
建熈寧六年賜今額
妙縁院在縣東南四十七里舊名資福唐㑹昌五年建
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慈相院在縣東南四十九里舊名慈聖乾德四年重建
治平三年改今額
上妙院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䕶安梁乾化二年建國
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福海院在縣東南六十九里舊名資福治平三年改今
額
薦福院在縣東南八十九里舊名寶際唐興元元年建
國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妙智院在縣東九十里舊名觀音建隆四年建治平三
年改今額
寶惠院在縣東一百三十里舊名水陸太平興國六年
建大中祥符中改今額
安住院在縣東一百七十里晉天福八年建國朝治平
三年賜額
吉祥院在縣西北六十里
廣福院在縣東二十五里舊名保福唐天成三年建國朝熈寧三年改壽聖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今廢
律院三
顯孝南山寺在縣西五里日山舊名永明嘉祐八年建嘉定三年錢丞相象祖家奏以教為律遂改今額〈錢守暄遊日山詩云清晨渡水陟秋山日上髙原葉葉丹巳傍松筠尋磴道更瞻堂殿倚層巒梁間雲氣蒸衣潤𥦗外嵐光照席寒顧我塵勞嗟少暇暫驅熊軾一盤桓 葛守閎題雲六時香火集宗雷日上雲收紫翠開應笑守麾公暇少三年官滿一曽來鐘周守延雋題雲津頭催渡隔城隂祇苑深幽結客尋緑稻一川春後滿白雲千嶂晚來深疎鐘流響猶含谷餘燼清芬尚襲襟多愧空疎無夣筆敢期雜擬惠休吟 孔文仲題雲尋盡城中山又訪江外寺蘭舟涉澄漪隼旌入疎翠樓臺初日升巖谷宿雲墜飛泉百禽鳴怪石萬虬躓絶菴皆步登佳木留客醉洞天生晝寒桃源發春意煙霞暫深濶宇宙忽殊異海國遇昇平鈐齋無俗事頴川擅才敏康樂足情意只恐新詩多鐫鑱費年祀 趙守企題雲背日西來眼界明隔溪遙見梵王城旌旗來道蔽山影笳鼓入林聞谷聲青鳥向人疑有意白雲迎客不無情夕陽臨水共歸去明日紛紛塵事生 郭三益題雲洗光朝日上旋旋瑞色分臨此地先門逈帆収江市宻山深龍臥海潭圎靜然栢子聴幽偈閒立苔痕問小禪莫訝潮平歸渡晚斯遊有意已三年〉
妙果院在縣西北三十里唐乾寧五年建舊傳羅漢嘗應跡焉故號羅漢院開平三年賜名敬修治平三年改今額嘉定十六年齊守碩請以教為律
甲乙院五十有五
延慶院在縣西八里舊名龍山梁天監初建唐㑹昌中廢開平中改龍潭院錢忠懿王改戱龍國朝大中祥符中改今額〈夏英公竦記雲臨海濟靈江而西越萬步至括蒼山與真隱山並間有垂流千仞潄石成淵蛟龍宅之而雲雨攸生嵗有驕陽亢極並禱羣望寂寥無證則邦之守臣帥寮屬而禜之薦牲沈玉以請常有雲油然發乎湫中暝山暨川雷震風動不崇朝而雨足予佐郡再祀而兩往既享既禱絶澗而反至於山麓坦然右平顧之則有浮屠氏之宮在焉道出於側因憇其所視其榜曰延慶院問其僧曰全議考其興替索其傳記則梁天監初始建為龍山寺至唐㑹昌五年而廢未期復興開平中刺史駱延訓親篆榜而改之為龍潭院唐祚不永錢氏㨿有淛水忠懿王俶始領此郡復新其額為戱龍院皆以邇龍淵而得名也國家受命旁宣教象我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告成功之嵗有詔賜今額焉問其傳授則逺者不能詳矣詰其近則乾化中有僧常一始旁鑿靈阜全葺棟宇次傳慶仁道進雲㤗雲興令逢至於全議凡七世矣其殿宇廊廡多全議紏檀施所就也觀其巘崿齟齬溪流沕潏古木怪石偃蹇盤踞雲物萬狀融冶凝結疎篁茂草梃櫂蔓衍髙下嚮背宛為靈區嘉遯之室不築講學之館未締竺乾氏方牆華屋即而有之於戱盛哉麗哉既盛且麗控引勝絶四方之中豈獨於此予關掌郡事政不専出無明誠以感造化無至仁以召和氣雨不時至下民其憂故再走靈湫得請於廟憇於是舎須雨而旋噫豈人至靈而弗神於龍彼祼壇於齋者獨何人哉豈修已行義之有所未至乎當以日繼月而成吾志屬寺僧全議固請作記因並書而授之俾勒於石使後之識者覩斯文知不徒然而作也 章守得象題雲碧澗連龍穴層巒倚括蒼無時似風雨繞院盡松篁路僻人難到僧閒日自長勝遊應不負三度屆雲房 黃軫題雲寶剎標奇處煙蘿響亂流地靈僧得住山好客多遊燈影連金像鐘聲散石樓風雷等閒作咫尺是龍湫 黃知良題雲松竹泠髙隂蕭森露寶林門依青嶂靜僧隱白雲深淒切泉噴玉莊嚴地布金龍湫申致禱朝夕冀為霖〉
法安院在縣東北五里晉天福元年僧雲暉建俗號仙宮一徑隂蕭爽游者愛焉寺外有二古經幢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舊有梅園〈曽守宏父簡洪景伯探梅詩有云近城殊未發君與探山宮又雲得得山宮千樹白與君騎馬入青苔 洪亦有簡曽詩云天知風月主人賢況是江梅望著鞭已報兵廚招客醉故教晴日作春妍一年行樂能多少十騎聨飛相後先好向山宮記名字他時嘉話踵斜川今梅不復存改為漏澤園矣 章守得象詩云路入青青數里松上方樓閣一重重千尋練掛雙流瀑六曲屏開四面峯幽鷺猶翹藏翠竹啼猿相對荅疎鐘留連不忍催歸騎回首斜陽煙霧濃〉
壽安院在縣西北一十三里碧潭山上本僧良弼碧泉菴元祐三年改菴為院仍賜今額〈陸守長倩詩云松葢松幢引步髙躋攀終日自忘勞寒泉澄澈新鎔鏡華棟崢嶸下冠鼇軒到嫩嵐濃欲滴菴依疊障勢偏豪雙旌暮廹城闉去止觀還應羨毳袍〉
淨明院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名彌陁庵僧懷玉誦佛之地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陳侍郎公輔嘗憇此閲藏經且為詩云三載工夫一藏經非禪非道亦非僧但慿方寸行諸善也是如來最上乘〉
無礙院在縣東南一百三十四里舊〈闕〉 法
師建隋改攝靜舊傳僧灌頂嘗〈闕〉 海寇擁兵以入見持幟㦸者甚盛身皆〈闕〉 而竄遂又名山兵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院有千佛像舊傳章 客舟艤江滸挽之不可遇一僧雲必吾挽乃可因畧以指撮取舟遂行繼共載至回浦僧忽墮水須㬰浮出一石乃此像也〉
惠濟院在縣東二里舊名惠通唐乾寧二年守沈仁綰捨基建俗傳仁綰發地得觀音像遂以為寺又名上觀音國朝天聖二年改今額
開福院在縣東南五里舊號資糧建隆四年建咸平二年賜今額舊有白蓮堂寺旁地號鷺鷥林〈陳白詩云鷺行飛起綠楊岸漁笛吹殘明月灘一片畫圖収不盡何人終日倚欄干〉
靈鷲院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名隱然唐光化二年守駱延壽建後改隱龍後又改隱跡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中有古塔僧智顗所剏
永福院在縣西北二里舊名無垢浴院乾德五年建後
改廣福治平三年改今額
梵嚴院在縣西北〈闕〉 治平三年建後改今
額
慶修院在縣南六里舊名下觀音治平三年改今額今
佛殿僅存
資聖院在縣西七里舊名興國周顯德三年建國朝大
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淨嚴院在縣西七里舊名延壽王院治平三年改今額真空院在縣西南九里舊名仁皇般若一名疊石慶厯中建〈李熈輔題雲括蒼山上雲山好雲亦好可憐山下僧看雲不知老〉
延福院在縣西南七里舊名重元建隆四年建大中祥
符元年改今額
顯教報慈院在縣西北一十二里舊名報國唐時建國朝治平三年改覺仁慶元四年謝丞相深甫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何觀文澹為之記〉
淨樂院在縣東一十五里舊名奧真晉開運三年李敬
之捨宅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瑞相院在縣西南一十四里舊名松巖慶厯中改今額多福院在縣西北一十五里舊名集福俗號西茶〈闕〉
武德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正道院在縣西南二十九里宣和中燬於寇紹興二年
重建
萬安院在縣東一十九里舊名安福梁太清元年建國
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楞伽院在縣東南二十里唐乾符元年僧道悅建先是悅卓菴有兩瑞竹生其前賜名乾符菩提國朝景德四年改今額〈院有楊傑施文〉
延豐院在縣東南二十二里舊名朝遷唐光啟三年僧
師俸建國朝大中祥符中改今額
定光院在縣南二十三里舊名勝光塔院又名香巖晉
㑹同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禪宗院在縣東北二十里梁天監二年建國朝大中祥
符元年賜額
崇福院在縣東二十五里舊名菩提乃古侃村道塲唐咸通七年建乾祐二年改寶慶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廣修院在縣南二十五里唐光啟四年建景福二年〈闕〉
巖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慧門院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名靈龜五代時建國朝
治平三年改今額
慈雲院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舊名興壽周顯德三年建國朝淳化中改名雲溪治平三年改今額
淨土院在縣西三十二里舊名丹山五代時建國朝治
平三年改今額
法輪院在縣東三十五里西溪舊在院左半里梁大同中建國朝崇寧五年改今額宣和四年徙今地
普明院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䕶明晉開運二年建國
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安福院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舊名雲水菴建隆中建治
平三年賜今額
法慧院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名靈峯大中祥符七年建
後改今額
定明院在縣東五十里周顯德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
賜額
治平院在縣西五十里舊名招賢梁普通元年建國朝
治平三年改今額
安禪院在縣西五十五里舊名禪師菴周廣順中建國
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澄靈院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甘泉唐開運中建國朝
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大仁院在縣東南六十九里舊名安仁唐景福二年建
國朝至道元年改今額
惠安院在縣東南一百里舊名普安唐咸通中建國朝
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
淨覺院在縣東南一百九里舊名永寧大中祥符二年建後有山九盤松蔽其上號九盤松治平三年改今額
多福院在縣東北一百八里唐長興四年僧德韶建國
朝宣和中燬於寇乾道二年重建
清修院在縣東南一百一十五里舊名塔菴寶元元年
建治平三年賜今額
崇相院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名育王塔院呉越時
僧師拱建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精進院在縣東一百二十里舊名保安梁貞明五年建
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法雲院在縣東一百三十里舊名仙巖晉開運四年建
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智顯院在縣西北六十五里
無垢院在縣東一十二里舊名鷲峯大中祥符元年建後改今額今廢〈張景修題雲禪房閉深花錫杖生古蘚秋山翡翠寒春水玻璃軟無嫌墻太低但恐路不逺何人坐長松令我思韋偃石公弼題雲沿磴穿嵐造竹扉一軒幽敞坐忘機池鑱瓊骨容清泚憑檻時看翡翠飛又雲淨界曽無一㸃塵風疎松竹響天真從來此意少人會只道林間無至人〉
興教院在縣南五里舊名遇明興國治平三年改今額
今廢
清心院在縣西南四十里舊名法華懴院治平三年賜
今額今廢
光相院在縣東南六十里僧光相道場乾德四年建咸
平四年賜額今廢
保真院在縣東一百三十里梁乾化中建國朝治平三
年賜額今廢
仁濟院在縣南一里小固山上今廢
景德院在縣北三里望海尖山上今廢
福壽院在縣東四十五里今廢
尼院三
妙相院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宣和中尼德基捨菴建建炎巡幸詢髙僧或以住持惠定對遂賜今額〈石公孺為之記〉
寶積院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後唐時建國朝建炎四
年賜今額
壽昌院在縣西北五十五里後廢嘉定十五年重建十
六年齊守碩請改為尼
赤城志巻二十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二十八 宋 陳耆卿 撰寺觀門二
寺院
黃巖
禪院三十有三
慶善寺在縣東南五十歩舊名安寧晉永和二年建國朝紹興二十一年改今額有二閣一奉太宗御書一號金光明又放生池在焉
瑞巖浄土寺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唐景福初僧師彥建〈或雲唐大順二年或又雲丈徳初建〉其山石皆紫色乾寧二年賜名瑞巖僧懐玉智顗皆嘗棲焉國朝祥符元年改今額乾道中錢參政端禮家乞為香燈院賜名移忠昭慶後其孫丞相象祖還諸朝復今額〈楊傑詩云岩谷連天嶺杉松徹象山路從雲外入人自海邊還禪榻紅塵斷經窓白畫閒玉蓮生有處香滿翠㣲間 孫大㢘詩云流水元依澗孤雲不著山萬縁機慮斷一㸃浄明還立雪人何在衘花鳥自閒羣昬疑網破雄論落人間又雲白蓮開緑水佛子舊家山浄境無南北塵心有去還林深天籟逺風定水雲閒何日逄征騎重來翠巚間〉
教忠崇報寺在縣西五十里東晉隆安二年建舊傳有僧誦仁王經而甘露降遂名露山後以冦孫恩屯兵其處忽有飛石擊之退遂改名靈石有隋智顗繙經臺唐李義山著書堂又有飛來石或傳自西北飄墜於此一鐘頗鉅雲自海門浮至鐫西度鐘三字國朝紹興初謝參政克家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舊傳昔有異人塑殿中佛像期以十旬啟門僧怪之未及期而啟忽有雙鶴飛出眎所塑纔二像珠髻熒然故寺舊名耀珠殿前有浮圖二藏舎利及貝葉等書雲〉
鴻福寺在縣西八十里東晉永和中建舊有永和堂相傳菩提引尊者所基至唐咸通中新之按五代石刻山有獨峯望之若紫雲覆頂芒采注射山若浮動故號浮山後有西僧結廬誦經其動遂止國朝大中祥符四年賜額
香積寺在縣西南二十里晉元興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按蘇仲昌殿記即古三童寺也
東禪䕶國院在縣東南二里唐咸通二年建國朝太平
興國五年重建
瑞相院在縣東南七里方山上唐大中六年建國朝治
平三年賜額有辟支佛牙
正等院在縣南二十里唐乾符五年建治平三年賜額舊有竹軒〈吳亶詩云虛室澄心近竹開雪中無事共徘徊不湏翠栢亭前見自有清風座上來林小未宜輕瘦節嵗寒方可㸔髙材支公適好誠何在豈謂香嚴擊後雷 黃逺詩云隠隠招提地幽軒無㸃埃惟栽紫竹種相伴白雲堆疎影月移轉清聲風送來居常稀俗客貝葉此勤開張景修詩云種竹纔添十數竿題詩已僅百餘篇有時碎影搖金地盡日清風伴玉泉不與愛漁人把釣肯教騎馬客求鞭平生最喜此君子一灑何當聴雨眠 左緯詩云山色重重鑚碧蘿更栽脩竹在山阿老僧不識春頭面但見堦前新筍多〉
廣化院在縣南二十五里吳赤烏中建國朝政和中斸地獲大古鏡背上有靈龜二字賜號曰靈龜治平三年改今額
善法院在縣南三十里大中祥符元年建仍賜額證法院在縣西三十里舊在方山東唐大順中守杜雄徙今地因名資福即僧稠木道塲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按康定元年長吉懴堂記雲堂立西南隅至祥符紀號之初募衆廣之觀此則徙建嵗月當在淳化之後祥符之前未詳孰是〉
慈徳院在縣南五十里舊名善徳唐中和二年建國朝
治平三年改今額
善住院在縣西五十五里唐太和七年建國朝大中祥
符元年賜額
崇福院在縣西六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
浄應院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感應晉天福八年建國
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金仙院在縣南六十里舊名仙巖唐天寳元年僧子鴻
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演教院在縣西六十里雙魚峯吳赤烏二年建仍賜額廣孝院在縣西南六十里吳赤烏中建國朝治平三年
賜額
般若院在縣西七十里大中祥符元年建仍賜額禪定院在縣南七十里舊名神祿禪師塔院晉天福七
年建國朝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
惠衆院在縣南七十里舊名靈泉開寳元年建治平元
年改今額
秪園院在縣南七十里舊名瑞峯即神祿禪師道場晉
天福中建吳越寳正六年改今額
法㑹院在縣東南七十五里舊名龍華吳越寳正三年
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崇國院在縣南七十里舊名普光晉咸和中建國朝景
徳中改今額
西安國院在縣西七十里唐清㤗三年建國朝治平三
年賜額
明覺院在縣南八十里舊名應龍唐大中二年建昔僧智顗嘗飛錫於此所指處泉自石出號智者泉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吉祥院在縣東南八十里舊名應祥晉天福八年建國
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覺慈院在縣西南八十里唐大中五年建國朝大中祥
符元年賜額
慶恩院在縣東南一百里舊名修福晉天福三年建國
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明因院在縣東南一百里泉村舊名修福唐大中二
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治平院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天真院在縣東南二百裏海中乾徳四年建仍賜額悟空院在縣東南三百裏海中東鎮山上晉天福六年建國朝治平三年賜額〈舊傳有金鐘一寨官脅而取之登舟人鐘俱溺今水際時現金光雲〉
教院二十
興善院在縣東南三里舊名瑞隆感應塔院本僧徳韶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俗呼山奧寺宣和中燬於冦紹興二十八年僧文異新之其後令孫挺之以旱禱觀音立應乃審天竺梵相建殿以奉之〈彭殿撰椿年為之記汪內翰藻題雲已怯驚潮渡還憂複嶺登逢人多問數投宿只尋僧野飯農夫怪山行稚子能冦來那得爾諸將解飛騰時藻聞北兵入四明故云〉
崇善院在縣東南八十里乾徳五年建太平興國七年賜額興善治平元年改今額並寺有巨麓曰紫髙產異茶佛殿後有泉出巖竇人以煑藥多驗
威神院在縣南四十五里舊名靈湫唐乾寧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寺後崖壁峭立有瀑布及鄭公臺
國寧院在縣南二十里唐咸通三年建治平三年賜額內有元祐間題梁曰金門散吏杜蓋祁公族也
小妙智院在縣西南一里內乾徳五年建仍賜額天長院在縣南四里舊名無量夀塔院大中祥符元年
賜今額
寳相院在縣東七里舊名歸依唐乾符中建國朝治平
三年改今額
常樂院在縣東南二十里唐大中六年建國朝治平三
年賜額
報恩院在縣北二十里唐清泰三年建國朝嘉祐六年
賜額
夀安院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唐中和二年建國朝景徳
中賜額
普信院在縣南三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
多福院在縣西三十里舊名興福吳赤烏中建國朝治
平三年改今額
安國院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名聖水唐大中間建國朝
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慈雲院在縣西五十里晉隆安二年建國朝大中祥符
元年賜額
慧力院在縣南四十五里唐咸通三年建國朝治平三
年賜額
流慶院在縣南五十里舊名塔院晉天福三年建國朝
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澄照院在縣東南七十里舊名龍潭天聖元年建治平
三年賜今額
資聖院在縣南八十里溫嶺舊名報國乾徳五年建國
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顯慈院在縣南一百里舊名報國唐太和七年建後改
今額
資聖院在縣東南一百里舊名國興唐元和元年建國
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律院二
普澤院在縣東三里隋開皇中建舊在新安廟南國朝治平三年賜額乾道九年僧彥琚徙今地
勝果院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前有
小嶼名金屏山
右二院嘉定十六年齊守碩請以禪為律
甲乙院三十有四
妙智院在縣東南三十里舊號靈感觀音建隆元年僧南慧建初慧自蜀輿觀音像至此少憇且舁行不動少頃彩雲絢霞環匝紛擁且現其相焉闔境尊異遂留慧營殿其後如吉繼主之有王羲之墨池內照庵滌慮軒〈陸農師佃記雲佛出西方不知幾千萬里其書之契理㑹道與中國聖人之言一又其神靈之寓光影著見若今峩眉天台感觸之異非獨中州之人聞而趨之雖西域其徒亦累譯而至也與道家之説蓬萊方丈乃在煙海渺茫荒忽不考之外異矣黃巖逺邑也以鄰天台其俗無貴賤大扺嚮佛雖屠羊履狶牛醫馬走漿奴酒保洴澼之家亦望佛剎輙式遇其象且拜也以故學佛之徒餙官宇為莊嚴則吝者施財惰者輸力傴者獻塗眇者効準聾者與之磨礱而土木之功蒼黈赭堊之飾殆無遺巧然其最佳曰妙智寺蓋建隆中僧南慧之所造迨今百年繼者非一而卒成者如吉也余聞之也夫所謂妙智者佛之所知是也疏觀泛救無適而非真可得而不可求可知而不可授雖母欲以與季不能也蓋智難口傳妙須心解如此今以名其寺如吉與其徒託而居之矣當知是也彼世之人舎是弗圖而逐逐於外以事莊嚴則雖締以金銀絡以珠玉譬猶蜃噓成樓半出霄漢其彩五色終非實相如吉善住持置田數百畝延十方衆以為無窮永久之頼邑人多之而余兄嘗宰是邑言其善故與為記囚附以所聞使刻諸石焉 趙拃題內照庵雲山老牓庵名內照掩扉黙坐徒觀妙欲知畢竟事如何無量夀光踰兩曜 岑象求題滌慮軒雲聖人重洗心君子貴浴徳清心是道場金仙有遺則人言我慮不須滌我謂幾人能滌得以此息萬縁以此消六賊君不見水觀月觀成道人盡向此門生妙識〉
廣慈院在縣西二十里唐景福中建仍賜額〈陳侍郎公輔嘗肄業其間且為詩云來時膏雨迷新野去日薫風吹舊林寄語主人休惜別白雲南北本無心〉
鷲峯院在縣北七里晉永和中建國朝治平二年賜額大仁院在縣東一十里舊在山之下名智仁周顯徳中建國朝景徳元年改今額乾道初徙今地有兩池極清泚蓴萊生焉
化城院在縣西一十五里舊名岱石唐乾寧二年建國
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清修院在縣東南一十五里金鵝潭下舊在縣南九十
里治平三年賜額乾道六年徙今地
定光院在縣西二十里唐景福中建仍賜額國朝天聖
七年重建
永夀院在縣西北二十里晉永和二年建唐㑹昌中廢咸通中復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法䕃院在縣西二十里舊名靈雲唐乾寧二年建國朝
治平三年改今額
延夀院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晉天福五年建國朝治平
三年賜額
明寂院在縣北二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
夀昌院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名永昌唐大中間建國朝
淳化二年以犯藝祖陵名改今額
廣教院在縣南三十五里舊名石佛漢乾祐二年建國
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浄安院在縣西四十里唐咸通九年建晉天福初僧徳
倫重建四年賜額
廣嚴院在縣西四十里唐乾符間建國朝大中祥符元
年賜額
香嚴院在縣南四十里唐開元元年建㑹昌中廢大中復建國朝大中祥符四年賜額有富文忠公遺華嚴顒師及王樂道張隠之論道帖更兵火弗存
䕶法院在縣南四十五里舊在鳯城山下唐大順二年
建國朝治平三年徙今地仍賜額
普濟院在縣南五十里舊名安濟唐光化元年建國朝
治平三年改今額
浄慧院在縣南四十五里太平興國元年建今佛殿僅
存
梵安院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名保安開寳中建太平興
國二年改今額
廣濟院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福夀唐咸通元年建國
朝大中祥符初改今額
資善院在縣東南六十里慶歴元年重建仍賜額演法院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茶院端拱中建慶歴三
年改㸔經院治平三年改今額
燈明院在縣東南六十里晉隆安二年建國朝大中祥
符元年賜額
興教院在縣南七十里舊名興國治平三年改今額資福院在縣南七十五里舊名瑞峯唐大順中建國朝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按殿記雲大順建寺時即賜額未詳〉
小明因院在縣南八十里唐咸通五年建國朝大中祥
符九年重建
妙嚴院在縣南七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
普照院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唐乾符元年建國朝治
平三年賜額
梵興院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名法興梁貞明元年
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浄居院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唐咸通二年建國朝大中
祥符元年賜額
寳嚴院在縣西橋外唐太和元年建舊在縣東二十五
里後徙今地
靈雲院在縣西南三十里唐太和七年建國朝治平三
年賜額今廢
永寧院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唐乾寧三年建國朝治平
三年賜額今廢
尼院二
明因寺在縣東三里舊名妙喜梁天監中周豹二女捨宅建唐㑹昌中廢大順中復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紹興十一年尼慧淵復新之寺有華嚴閣額乃今上御書
傳法寺尼院在縣南八十里舊名明師唐乾寧三年建
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天台
禪院一十有五
萬年報恩光孝寺在縣西北五十里唐太和七年僧普岸建〈舊經雲隋大業二年建〉初晉興寧中僧曇猷憇此四顧八峯回抱雙澗合流〈八峯謂明月娑羅香爐大舎銅魚藏像煙霞應澤〉以為真福田也遂經始焉㑹昌中廢大中六年號鎮國平田梁龍徳中改福田國朝雍熙二年改夀昌建中靖國初火崇寧三年重建號天寧萬年紹興九年改報恩廣孝後改廣孝為光孝先是太平天禧中累賜祩衣寳蓋及御袍履諸珎玩甚衆故有親到堂〈以仁宗賜衣時口宣有如朕親到之語故名〉妙蓮閣覽衆亭淳熙十四年日本國僧榮西建三門西廡仍開大池香積有釡極深廣世傳闍提首那尊者所鑄東南十里有嶺曰羅漢巨杉偃蹇絜之大百圍凡供五百大士必於是邀請雲〈丁可福田莊記雲耕而食生民所以為飬浮圖氏作廼衣食於持鉢其說行其與多斯民以耳目為信向龜手蠒足榾榾朝夕輟口腹懽喜以為養釋氏安焉於是議者始以不耕少釋氏伊庵權師來天台主萬年方外禪衲雲闐霧合師謂其徒了性曰來者多食指奈何吾觀大舎之陽羅漢之麓淖泥之坻去寺數里兩山隂隂雪棘風林夾徑深深老木千尋伏虺匿蝮行邁寒心汝其屏除叢灌欀剔芃樸髙可以藝下可以植大舍之左平田之東洩闕之上去寺一舎四山低回不險既夷土膏水深原田每每管茅苯蓴風雨叢滋汝其薙蘙薈刈蓊欎可以經理溝塍井畫疆埸於是巨室豪舉具以為冝接軫踵轂委貲散金迤𨓦風靡賛喜無數性曰原隰奧區無有垠鍔施者有限疲人力於一役如其憊迺訪故老尋廢址築莊於洩上福田田為屋一區堂廡庫庾兩序具備存施錢千緡為母以倡子嵗取贏焉因農隙廣壠畝其本不搖而力有餘地嵗寖久且將琱鎪谽谺盡為阡陌髙下封畛棊分綺錯利可既哉性以其説求記於可且曰萬年舊得額曰福田今以名莊示反本也鑱施者姓氏於碑隂示不㤀本也可曰吾固不肯夫總總之不耕汝知本哉三嘆而為之記 楊傑題妙蓮閣雲天台有新閣勝地近塔廟灝浸碧瑠璃沿回出山嶠蓮生淤泥中白玉有明竅華實相表𠂻光色互炳燿處空不染着烈火豈能燎寳藏諸如來端坐演法要責目付上士不待舉花笑芬香初洞達宿疴已能療淨土託珍苞機感願力召三時有開發一本常寂照不讀智者書焉知此蓮妙 羅適題雲華頂西邊天姥東妙蓮開閣對羣峯清含銀漢三千界香透金庭第八重畫棟有聲啼海燕澄波無影睡天龍夜深講罷何人見雲在青天月在松 張舜民題雲休論雪竇與雲峯且看天台劒㦸叢萬水千山來閣上一花六葉見池中誰將色界填空界不雜香風席祖風有底妙蓮談不盡卻成賦筆與興公 鄭伯熊題羅漢嶺雲蒼髯白甲老煙雲萬木叢中獨挺身一柱擎天須此物執柯他日屬何人〉
景徳國清寺在縣北一十里舊名天台隋開皇十八年為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禪於此夢定光告曰寺若成國即清大業中遂改名國清李邕記所謂應運題寺是也唐㑹昌中廢大中五年重建加大中〈額乃栁公權所書〉國朝景徳二年改今額前後珍賜甚夥合三朝御書幾百巻後燬於冦獨顗手題蓮經與西域貝多葉一巻及隋旃檀佛牙僅存建炎二年重新之寺左右有五峯雙澗號四絶之一上有三賢堂〈謂豊干寒山拾得也〉錫杖泉香積廚有訶羅大神像寺前有新羅園唐新羅僧悟空所基東南有祥雲峰拾得巖東有清音亭其最髙處有更好堂寺後巖有瀑布循澗而上尤為竒勝僧徒慮人至植叢棘以障之〈劉長卿送李使君寄題雲露冕新承明主思山城別是武陵源花間五馬時行縣戶外千峯常在門晴江洲渚帶春草古寺松杉深暮猿知到應真飛錫處因君一想已忘言 皮日休題雲十里松門國清路飯猿臺上菩提樹怪來煙雨落晴天元是海風吹瀑布 陸龜䝉和雲峯帶樓臺天外立明河色近罘罳濕松間石上定僧寒半夜楢溪水聲急 杜荀鶴題雲一到天台寺髙低景旋生共僧巖上坐見客海邊行野色人耕破山根浪打鳴忙時向閒處不覺有閒情 周賀宿詩云一宿五峯杯渡寺虛廊中夜磬聲分疎林未落上方月幽澗忽生平地雲髙鳥背泉生靜景逺人當燭想遺文暫來此地歇勞足望斷故園滄海濆畢守士安題雲三四百年寺今來國又清若非逢聖祚徒自有嘉名月殿五峯色風松十里聲不縁君命束便好脫塵纓 陳堯佐題雲南越第一寺偶來心地真卻嫌橋下水流去入紅塵 章守得象題雲松韻蕭騷十里清入門毛骨冷如冰題詩已有丹青筆悟法應多黒白僧風雨只疑雙澗瀑星辰長認上方燈來逰不是忘機客誰到雲峯第一層〉
䕶國寺在縣西北二十里舊名般若周顯徳四年建蓋僧徳韶第九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後錢太師忱家乞為香燈院加廣恩〈錢惟演題雲峻極壓滄溟峯居聚百靈重門深閟邃絶澗逺湛冥客問無生法人逰不死庭何當謝簮組鳥道駕飛軨〉
太平興國寺在縣東北二十五裏白雲峯側舊名雲峯梁乾化元年建蓋智顗第六道場後更名義建前對香爐峯又有宴坐石石鼓石床看經〈闕〉皆顗經行處也上有雷峯堂國朝太平興國五年改今額
文封寺在縣北五十里陳太建七年僧智顗建初顗入山見一老父告雲師卜庵遇盤石可止其後果如所告遂結廬焉因自號靈墟蓋第五思修地其注涅槃經處號智者嶺中有卓錫泉北望一峯摩雲即華頂也隨開皇五年賜號靈墟道場漢乾祐中改智者院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夀昌寺治平三年改今額舊有瑞閣〈陳侍郎公輔詩云晴雲漠漢水潺潺危閣春歸白日閒若問阿師消息處眼前環列是青山〉
〈闕〉在縣西九十里蘆峯舊名寳慈唐乾化〈闕闕〉瑫建蓋天台十大剎之一也舊為〈闕〉
〈闕〉處及是瑫卓庵已而造寺燃栢〈闕〉
〈闕〉祥符元年改今額〈闕〉
〈闕〉在縣西北三年五里舊名安國〈闕〉 元年建蓋僧徳韶第二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隆興初併入〈闕〉 今復興有雙松亭〈晁守公為詩云雲間龍䕶千尋榦地底雷奔萬仞泉寄語廬山舊逰客箇中端不減棲賢〉
寳相院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舊有保國華嚴吳越時僧徳韶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天聖中雪竇歡闕師主此有偈頌闕子闕傳之〉
浄明院在縣東北二十里按舊經本名髙明唐〈闕〉 七年建今攷所藏錢氏遺墨乃清泰三年〈闕〉 者幽溪道場今殿前有石經幢刻雲天福〈闕〉 捨入幽溪禪院可驗也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西竺院在縣西北五十里舊名國泰唐大中十年建蓋僧智顗著止觀之地前有溪流或號幽溪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禪智院在縣北五十里舊名文殊晉天福〈闕〉 國
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浄明院在縣西北五十五里舊名通圓定慧周顯徳四年建蓋僧徳韶第一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福善院在縣西北七十里寒石山舊名崇福梁開平元年建蓋寒山子棲遁處周顯徳中改聖夀昭儀孫氏重新之由明巖北五里而上四山聳秀水流亂山間鏘如佩環院宇周阿並置巖下窓扉軒戶開闔於煙雲紫翠中故南山之標勝者推寒明二巖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宣和中重建雲〈洪适題雲峭壁挿青冥層岩覆化城空中清磬發幽處慧燈明萬瓦是雲氣四簷無雨聲豐干不饒舌此地孰知名〉
明聖院在縣南一十里舊名保夀觀音周廣順元年建
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明院在縣東北九十里舊在墺西名菩提大同周顯德五年建後徙今地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教院一十有二
崇善寺在縣北五里赤城山下晉太元元年建先是興寧中僧曇猷依巖造寺號中巖後以多赤蟻徙平地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政和八年又改玉京觀未幾仍舊放生池在焉〈舊經作太康初建寺按髙僧傳曇猷興寧中至台嶺若以為太康則是猷前已有寺百餘年矣 唐許渾題中巖雲蒼蒼松檜隂曉月露西岑素壁秋燈暗紅爐夜火深廚開山鼠散鐘盡隴猿吟行𭛠方如此逄師懶話心 周朴題雲浮世師休話晉時燈照岩禽飛穿靜戶藤結入髙杉存沒詩千首廢興經數函誰知將俗耳來此避囂䜛夏竦題雲丹壁排空峭四濃上真應此駐靈蹤煙沈曉日明孤頂雲破餘霞出半峯岩下法師曽〉
〈伏虎洞中天子屢投龍他年翠輦東巡狩玉牒終須受大封〉
大慈寺在縣北二十九里舊名修禪或名禪林陳時為僧智顗建〈舊經雲齊中興二年建〉蓋顗思修初地及定光授記銀地之所〈定光所居號金地此號銀地皆以土色言之〉直寺門巽隅號佛隴顗第二宴坐處隋創國清乃更寺為道場唐㑹昌中廢咸通八年重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其法堂曰浄名以顗嘗講是經故也又有顗所供普賢及手書陀那尼經隋朝所賜寳冠尚存有漱玉亭又有虞世南所書華嚴經紹興中為秦丞相檜取去〈葉清臣題雲佛隴山沈茂草平材間猶作誦經聲一心三觀休分別秋靜山髙海月明 陸煥題雲天下紛紛吹戰塵我來佛隴悟修身依然猨鶴如相識知是山中幾世人闕〉
顯寧崇報院在縣東二百五十步舊有接待〈闕〉 五年內侍陳良弼丐為薦福之地遂賜今額
東定慧院在縣東北一十五里舊名傳教乾徳〈闕〉年建五代時僧希寂演天台教於此大中祥符〈闕〉年改今額縣西有普賢院亦號定慧今呼之為西定慧雲
天宮院在縣西二十里舊名旃檀瑞像吳越時僧徳韶建號第十一道塲國朝祥符元年改今額
真覺院在縣北二十三里隋開皇十七年建僧〈闕〉 𦵏焉龕前置雙石塔號定慧真身塔院〈闕〉 與所賜方袍尚存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普慶院在縣東北三十里舊名保興福慶晉天福〈闕〉年
建國朝〈闕〉 改今額
〈闕〉
無相院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舊在瑞龍巖北名獻〈闕〉唐咸通二年建時有僧師簡以杖叩臥龍〈闕〉 故名逺近勝槩凡十〈瀑布潭石門徑鹹水闕 龍天柱香爐紫凝應闕 峯寳陁羅漢二岩〉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治平中徙今〈闕為之記〉
鎮國院在縣西南四十里舊名開岩梁普通三年建蓋因天花尊者擘岩得雪故名周顯德六年重建改泗洲禪院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金繩院在縣東五十里實棲禪支院慶歴中賜額大智院在縣東六十里開寳七年建太平興國初建號
大明治平三年改今額
律院二
西安隠院在縣東北四十里舊名臻福建隆三年建大
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前有雙溪五峯
〈闕〉在縣西八十里舊名〈闕〉 治平〈闕〉
甲乙院四十有三
闡法寺在縣南五里舊去縣治五步名建平晉黎䕶將軍劉元捨宅建〈舊傅元因遇雨有金錢之異故建此寺〉後有鴿子和尚新之號鴿子道塲側有靈龜峯又有綴石坡陀迤邐草木䝉茂左右溪流縈帯民居皆桃花熙春彌望如綺錯焉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妙智寺在縣西北二十里宋末僧普〈孝廟嫌諱〉建舊傳〈孝廟嫌諱〉感江白郎之異遂以名巖〈詳見山門〉隋大業中僧純陀徙平地五十步唐貞觀十年賜號白巖寺㑹昌中廢咸通二年重建加咸通國朝大中祥符六年改今額舊有列秀亭及王羲之墨池〈陳白詩云八重峯頂望羣山百穀東流去不還惟有右軍遺跡在月波時落墨池間〉
寧國寺在縣西四十五里梁普通三年僧智達居焉每誦經則有紫雲覆其上故山名紫凝後建寺名棲禪唐㑹昌中廢大中五年重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大梵寺在縣西北七十里明巖五代時僧全宰棲焉入門兩石夾峙號石門前對幽石橫敞飛閣巖竇嵌空堂宇半居其下大概如寒石山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福應寺在縣西南七十里舊名普聞漢乾祐三年建蓋僧徳韶第六道塲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普慈院在縣北一里舊在蓮華峯頂名大悲開寳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額熈寧三年徙今地
清心院在縣東一十里舊號螺溪以僧智顗放螺溪中故名今上有螺如巨蠣或出沒焉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禪林院在縣西南一十五里舊號龍山集雲隋僧智顗建唐天寳六年改龍山為始豐國朝乾徳二年號龍山崇修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東廣福院在縣東一十五里舊名靈水庵寳元二年建治平三年改夀聖紹興三十一年改今額
大覺院在縣東南一十五里舊名華嚴道場乾徳三年
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永寧院在縣東北一十五里舊名普寧周顯徳四年吳
越王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景福院在縣西二十五里周顯徳七年建俗呼茶院蓋僧德韶施茗處國朝開寳三年賜號崇福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興教院在縣南三十里吳赤烏二年建舊有孜禪師廬於此以其衆峯縈抱號回巒庵及是始為院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仁夀院在縣東北三十里舊名九明漢乾祐二年建葢僧智顗宴坐九折道場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西廣院在縣西三十里舊名水陸太平興國四年建熙寧三年改夀聖紹興三十一年避髙廟尊號改今額
秀巖院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舊名西雲晉天福八年建蓋僧徳韶第三道塲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浄安院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唐乾符二年建先是吳赤烏中有周禪師居此以山如屏峙名翠屏庵及是始為院國朝治平三年賜今額
資福院在縣東南四十五里舊名清化吳赤烏二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興化隆興初賀參政允中家乞為香燈院遂改今額
普光院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長夀後唐清泰元年建
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鷲峯院在縣西五十里舊名峇嶺唐大中三年僧懐玉
建國朝咸平三年改今額
廣嚴院在縣西五十里舊名長隴唐光啟三年建凡三
徙至今地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寳興院在縣西南五十七里舊名寳夀漢乾祐三年建
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永福院在縣西六十里舊名靈瑞唐咸通四年建國朝
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闕〉院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漢乾祐元年建葢徳韶第四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
善興院在縣東北六十里舊名華頂圎覺道晉天福元年僧徳韶建蓋僧智顗嘗宴坐於此故有定光招手石古語云定光金地遙招手智者江陵暗㸃頭是也又有降魔塔伏虎壇鬼疉石白雲先生室甘泉先生居今耆舊又傳葛元茶圃王羲之墨池然無所據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寳華院在縣東六十里舊名太平唐乾符二年建國朝
治平三年改今額
實相院在縣西南七十里舊名彌陁塔院周顯徳中建蓋僧德韶第七道場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東安隠院在縣東七十里舊名隠嶼漢乾祐三年建國
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浄居院在縣西北七十三里舊名華嚴庵蓋僧居月誦
此經處治平三年賜今額
證教院在縣北一百里舊名無量夀佛塔院建隆元年建蓋僧徳韶第十道場後於此示滅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澄心院在縣北一百三十里舊名澄明治平元年改今
額
金文藏院在縣西北六十里蓋萬年支院漢乾祐三年建國朝咸平二年賜額有金書大藏經五千二百巻實大宗所賜䕶飾甚偉建中靖國中燬於火
瀑布寺在瀑布西一里宋元嘉二年僧法順建今廢隠嶽寺在縣東一十里鳳凰山西梁大同元年西域梵僧建隋大業元年廢唐貞觀元年重建俗或傳為鳳凰寺今廢
白馬寺在縣西四十里陳時建唐㑹昌中廢
佛窟寺在三井西峯上僧遺則卓庵居之唐㑹昌中廢飛霞寺按神邕山圖在赤城山腹梁岳陽王妃建其後
僧定光居之梁亡寺廢
慧明院在縣東北六十里華頂峯上舊名慧日俗又呼東峯梁乾化元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近廢
〈闕〉十五里晉開運〈闕〉
〈闕〉庵於此號金地定光後廢
先照庵在縣北五十里建中靖國元年建後燬於兵紹熈四年復新之〈詳見石橋〉中有妙音曇華二亭應真閣舊有先照亭今廢〈葉清臣詩云一逕涼飈響萬松青霞紫霧祕靈蹤寒生別洞前溪雨聲到諸天午夜鐘山頂月髙猶駕鶴潭隂雲起舊降龍出塵境界無多逺已上金庭第七重〉
頭陁庵在縣西九十里隋開皇十八年建初國清有聖者頭陁詣雷馬山伐木建殿相距絶逺聖者作法致雨一夕暴漲木蔽流而下後人為卓庵焉〈楊傑為施結界文〉
斷橋道場在縣北七十里國朝開寳元年建太平興國
五年廢
赤城志巻二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二十九 宋 陳耆卿 撰寺觀門三
寺院
仙居
禪院一十有六
顯慶寺在縣西五十步舊在紫籜山下名顯元梁天監二年建隋大業元年廢唐貞觀十年重建天寳六年有神光現今址遂徙之改光明山㑹昌五年廢大中二年重建國朝祥符元年改今額〈舊傳大觀初僧象寧謀剏應真閣夣二神僧丹衣告曰鉄山潭有鉄柱宜往取之及寤往視柱果出波上人以為異遂樂成之〉
興道院在縣南三里南峯舊名興善慶歴中建治平三年改今額上有浮圖曰南塔及涵清亭藍光趨稼二軒瞰大溪為放生池焉〈陳襄詩云今日登南塔懐愁不自勝年華催髩髪身計憶岩稜道業愁諸子根源畏老僧何當論去就細得問龜朋 劉光詩云百尺擎空窣堵波羣峯奈此獨髙何鼔鐘鳴處是非外天地望中蒼翠多閒㸔野雲披玉柱醉眠秋浪捲銀河問師乞取軒前月一榻清風許我麽 郭明甫題涵清亭有雲山光竹影交寒輝下有碧浸吹漣漪沙痕隠隠白鳥去石聲鑿鑿扁舟歸蕙蘭發馨禪味逺雲霧吐秀人家稀湏知春事不可挽杜䳌已遶林中飛令楊筠題雲水縛山腰㸃萬松雲扶翠岫挿寒空此溪定入桃源去時見波間有落紅又雲民既無爭〉
〈景自長淡然相對一爐香欲收鼻觀還無暇寄謝南山古道塲 葉翥題藍光軒雲出郭纔咫尺便覺山意幽招提立絶頂寳塔凌空浮小軒𠯁娛容下有清溪流翠岫供逺眺真欲明雙眸平蕪草肥軟飽飼眠吳牛沙頭水色靜飛上馴白鷗人稀日亭午野渡橫孤舟坐久意逾爽吹𬒮風颼颼想當三伏天凜然如素秋簿書叢裏來恱若脫覊囚乗興偶登覽不謂成勝逰平生志所願一壑與一丘腳力到佳處須作信宿留南峯只在眼不必勞㝠搜當時輞川圖景物有此不學貴守所見出處各異謀淵明亦髙哉未肯屈督郵〉
廣度院在縣北三十里紫籜山上舊在西隅百步名瑞峯唐天寳元年建㑹昌中廢晉天福中重建國朝宣和中改今額紹興二十年僧藴璋徙今地地枕溪帶壑林麓衍美居者多蓻術焉〈郭三益題雲羲和均四時曜靈有急莭沈迷簿領書坐嘆春事歇及□新雨收西郊軔初發蒼頑山氣嘉奔悍溪流活風驚麥翻浪水淨秧抽髪漸窮蕭寺幽頓使煩襟豁蜂喧釀蜜翅鳥落啼林血髙僧日無事㣫術畦畆闊緑苗已紆紫紫花行復結吾欲訪長生終嵗期採擷〉
奉聖院在縣西南一十里隆興中建舊傳僧宗秀誦蓮
經有蓮華自地湧出故俗稱蓮堂雲
東寳相院在縣東一十二里舊名普勝塔院唐昭宗時建國朝天聖四年改今額淳熙二年重建
三學院在縣東二十里舊名西仁吳越時改遇明國朝
景徳二年改今額
多福院在縣東二十五里慶歴三年建〈一雲治平二年〉有分翠
軒
宣妙院在縣西北三十里劉漢乾祐元年建紹興五年
重建
法明院在縣西南四十里舊名景星唐乾符三年建治
平三年改今額
殊勝院在縣西北五十里舊名奉國紹興九年重建國
朝治平中改今額
西寳相院在縣西五十里舊名梁興梁天建三年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紹興二十二年重建
治平院在縣西七十里舊名廣業唐建中三年建國朝
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慈安院在縣東北三十里建炎三年建
興化院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開寳八年建
䕶聖院在縣東南五十里唐乾寧元年建
廣嚴院在縣東一十里慶歴三年建
教院三
集福院在縣北一十里天聖二年建
崇教院在縣南二十里大中祥符二年建靖康元年重
建
普信院在縣南四十里舊名興國開寳八年建治平三
年改今額
甲乙院二十有三
金像寺在縣西三十五里舊名聖像五代時韋氏子捨宅建以其初斸地得石佛故名嵗久無碑識惟石幢巋然唐垂拱三年立也〈舊傳自海上浮至色如乳人取其屑以愈疾焉〉國朝治平改今額
浄梵院在縣西南一十五里梁天監中建國朝宣和中僧梵臻重建〈呂本中記雲佛之為説與孔子異乎不異也何以知其不異也以其為教知之孔子以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也孔子傳之曽子曽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矣而佛之教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蓋與大學之説無異者孟子以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而佛之説以天地萬物皆吾心之所見山河大地皆吾身之所有正與孟子之說同吾以是知佛之説與孔子不異也然而區區施設則有若不同者世人惑焉而生異論竭智畢精以相攻詆而卒不測其要則不知其所以異者跡然也雖然跡安所自出哉此非黙識心通實至此者不能知其實然也彼方且從事於文字言語不揣其本而欲判其果同與異則亦易惑矣雖然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自佛與孔子使學者知所後先皆然未有不思而得無為而成由思至於無思有為至於無為然後為學之正有意於善者不可忽也妙湛禪師思慧以道徳譽望震耀一時具所以教其徒者有終始本末如吾前所陳自頃所闕來所至兵火佛與殿廢不支者多矣台州仙居縣淨梵院去邑十五里許首建梁天監中宣和盜起清溪延蔓遍浙東院為賊所焚僧梵臻力行士也慨然憫之廣求信士銖積寸累因院舊基規模宏大而一新之誨僧惠宗為之勸首數年而工畢不知其兵火之餘也天台之人咸嘉臻之勤而重其志始佛殿未成衆患無大木可就一夕溪水漲得大木沙磧中殿遂成識者知其有神相也吾以是知有為之功為不可廢由思至於無思冇為至於無為天下通論不可易也而世之學佛者率抱虛自大自誦佛號作觀持禁戒悉棄不為曰是冇為者非吾所致力也彼蓋不知二者之相須闕一不可本末次第不可誣也觀臻之所以全復舊宇崇備具亦可少媿矣梵臻舊從妙淇師遊漸滋餘潤固久院成妙湛屬本中為記大概不可以已故以佛孔子不異者並告之庶居其屋而遊其中知有為無為之相須而佛孔子之所以不異者或有得於斯言也〉
萬安院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舊名萬夀唐乾符中建國朝天聖六年改今額其地深窈與塵境絶山環水抱有茂林脩竹之勝土號方竹源左升崇岡重巒複嶺如屏列可眺可詠舊有鬥起亭建炎中薛左丞昻避地居之
福延院在縣西四十五里天禧三年建舊傳僧請徹卓庵於此有猛虎馴伏焉〈許操題雲一山屈曲如回肘前有虎眠當水口隂森萬木緑參天秀色崢嶸欲飛走神仙渺邈不可問簫鼓尚能喧耳否朝風暮雨無嵗年應是蒼苔暗科斗〉
大興院在縣東〈闕〉十五里開寳八年建四峯環遶前瞰大溪有巨石屹橫流中狀若牛然故俗號石牛雲
正覺院在縣東南七里舊名珠頭岩開寳八年建治平
三年改今額
崇相院在縣西二十五里舊在溪西平坡名靈峯開寳中建天禧元年以圯於水徙今地仍改今額
精嚴院在縣西三十里舊名靈泉唐乾符五年建國朝
治平三年改今額
普勝院在縣東北三十里後唐長興二年建國朝治平
四年賜額
鷲峯院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名幽禪宣和中有貞教師主白蓮後學宗之至今懴法禮鷲峯尊者雲靖康元年重建
浄居院在縣西北四十里後廢乾道中吳康肅芾俾僧
行機重建
善因院在縣南五十里舊名招福唐廣明八年建國朝
治平三年改今額
正貞院在縣東南五十里唐末僧〈闕〉靜建國朝紹興二
年重建
浄樂院在縣西七十里唐咸通二年建舊名興樂國朝
治平三年賜今額
廣福院在縣西一百四十里咸平三年建
明聖院在縣西一十五里景祐五年建
清修院在縣西二十五里開寳中建後廢開禧元年重
新之
寳積院在縣東南三十里治平三年建
慧門院在縣西三十五里景祐五年建仍賜額
梵嚴院在縣西四十里元祐六年建
普光院在縣西南八十里
漏澤院在縣西北二里崇寧三年建蓋奉詔瘞叢骸之
地今廢
覺海院在縣東三十五里建炎三年建今廢
尼院四
浄勝院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名寳勝俗傳唐時陳長者捨基建晉天福中賜額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仁院在縣西南四十五里紹興十七年建
明覺院在縣南三十里紹興二年建
夀寧院在縣西二十里大觀元年建今廢
寧海
禪院一十有二
崇教寺在縣西二里舊在縣北三十里名清泉梁天監元年建隋大業元年廢唐乾元元年徒今地㑹昌中廢大中元年復建國朝大中祥符改今額舊有筠軒〈左緯詩云只把山為界紅塵自此分竹窗吟聴雪苔石坐㸔雲意靜詩先到心清道自聞深慙王許軰猿鶴舊同羣 羅適筠軒詩云夜憶清軒上都忘居㑹稽秋聲先在竹月色最宜溪銀漢簷前直玉繩天外低何人倚欄檻為聴下莊雞〉
夀寧寺在縣南一十里舊名白水庵晉義熙元年僧曇猷建時猷自海乗槎至卓錫泉湧故以為名晉天福五年改名海晏國朝淳化元年改今額門外有猷所攜石髙數尺許石上有紹聖中髙述陳安道以下題字其西三十步有洗腸井其水白色旱澇不損益太宗搜訪名山工部侍郎王化基奏聞至道元年遣內侍裴愈手御書三十軸以賜後多散逸雲
浄土院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名資國唐武徳中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周弁詩云一逕森森入翠㣲翠㣲深處見禪扉倚雲殿閣金相照蔽日松杉碧四圍竹引澗泉寒遶屋雨蒸山靄潤侵衣十年逰宧今重到景物依前舊識稀楊傑詩云岩谷連天嶺杉松徹象山路從雲外入人自海邊還禪榻紅塵斷經牕白晝間玉蓮生有處香滿翠徽間 孫大亷詩云流水元依澗孤雲不著山萬縁機慮斷一㸃淨明還立雪人何在銜花鳥自閒羣昏疑網破雄論落人間 又詩云白蓮開緑水佛子舊家山浄境無南北塵心有去還林深天籟逺風定水雲間何日逢征騎重來翠巘間〉
寳嚴院在縣北九十二里舊名茶山寳元中建相傳開山初有一白衣道者植茶本於山中故今所産特盛治平中僧宗辯攜之入都獻蔡端明襄蔡謂其品在日鑄上為乞今額
清居院在縣東一十里治平三年建仍賜額山絶頂如菡蓞舊傳僧曇猷乗槎自海至嘗卓庵焉
廣潤院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名普濟晉僧曇猷建國朝
大中祥符中改今額
演法院在縣西南六十里唐景福中僧行恭建國朝大
中祥符元年賜額
慈源院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舊名龍泉晉天福七年
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法安院在縣東一百五十里一名古洞淳熙三年僧惠
本重建
廣福院在縣東二百五十里舊名資國太平興國〈闕〉年
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覺院在縣西南五十里開寳中建
妙勝院在縣東海中二百里開寳中建
教院一十有四
永樂院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名海雲梁天監中居人蔣政捨宅建政蜀人琬之後嘗隠於此故其地名蔣山隋更名海月唐乾符中僧道隆重建更名永安國朝治平初改今額元祐中僧禹昭又新之〈羅提刑適記雲余成童時好讀書而郷中無文籍唯鄉先生朱叟絳世傳論語毛詩皆無註解余手寫讀之茫然不知義旨之罅隙唯永嘆而己慶厯中有僧智賢師禹昭師皆里釋之秀者同遊錢塘傳智者教以餘力事明靜大師惟賢通儒書能講五經論語二師性明敏志堅而氣剛各以儒釋二家自負不少下人余因得與二師遊假其書叩其論議日浸淫開發聞此達彼由是知聖賢之門墻有可入者遂尋師訪友以終所業余知經術之為樂權輿於二師也熙寧初余以赴泗水令去鄉凡二十有五年元祐六年始按刑二浙明年春扺鄉曲智賢己謝世惟禹昭師迓余於王愛嶺師雖雪眉松骨老瘦成翁其神清氣靜儼然若昔時敘別話舊傷往而感來遂相與然流涕師且告余曰此去東南三里即蔣山其院名永樂老身之故棲也願公臨之因與之踏雲躡翠入長松之徑登堂皇巻亷四顧羙乎哉前岩後峯左岡右隴流泉若蛇盤屈而東注東北有峯最髙曰石柱師曰以多大楞名之也是時春色在物夕陽滿山野花開而百鳥啼㣲風起而白雲亂幽芳可擷逸興俄生於是與師扶欄握手相顧而笑論無生之法盡滌闕〉
〈因求秒作記具闕 諱政字文通避地居闕 中捨宅為海雲
寺隋改曰闕 所焚錢氏乾符中鄉人王闕 越王易名永安本朝
淳化中貞闕 覺亦増葺焉治平初賜今額禹昭闕 隳勸檀之植福有麻氏者鳩信士闕 大殿作三門次建法堂僧堂方丈僧闕 庫及賔客之舘凡七十楹皆撒舊成新易卑為髙始熙寧五年終元祐八年功告畢余得闕録久弗暇書易路幾右坐𨽻昌府久要堂竊闕之自余登第三紀矣郷曲少年無登第者亦無僧以儒釋學自負如二師者然則山川秀氣豈總於吾黨也必將有豪傑之士發憤自舊或儒或釋名天下者矣然則余老矣不知能及其見否也因取其所録暨余與二師相遇之始末及前日歸鄉之新事載之鄙文使吾黨少年他日觀吾文知我起白屋之艱若在故舊之難㤀能自激昻以成厥志此余作記之微意其院之畛域則紀於碑隂雲爾〉
法昌院在縣北二十五里舊名赤山菩提唐大順三年建後又改靈山國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玉溪院在縣東南八十里舊名湫水唐元和五年以湫水潭應禱而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
丹丘院在縣南九十里宋元嘉二年梅長者〈闕〉
其誦經感丹鳳賜名丹丘〈闕〉
改為院大中祥符中賜今額
〈闕〉百里五代時軍將王徳〈闕〉
址也周廣順元年賜名〈闕〉
三年改今額
〈闕〉縣北一十五里太平興國八年建治平〈闕〉年
賜額
慈尊院在縣東二十里晉時建國朝大中祥符元年賜
額
延夀院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名保安崇夀乾徳二年建
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興梵院在縣南五十里舊名興國開寳中建治平〈闕〉年
改今額
慈勝院在縣南七十里舊名慈安景徳元年建治平三
年改今額
靈峰院在縣東北八十里吳越尚書葉預捨宅建國朝
開寳中賜名三峯治平三年改今額
多寶院在縣西九十里舊名龍祥晉僧曇猷建國朝治
平三年改今額
〈闕〉西南一百里大龍山舊名興國治〈闕〉
〈闕〉 里治平三年建
甲乙院一十有九
崇福院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梁王山俗號梁王寺舊名資福唐武徳中建國朝大中祥符中改今額元祐四年僧懐智造藏殿〈羅提刑適為之記〉有主簿洪皓祠前有古松盤偃詰曲若蛇龍然相傳數百年隂葢數畝雖畫工不能竟其狀紹熙四年令方懋烈亭其側〈王常博澡為之記〉
妙相院在縣東五十步舊在縣西三十步又名赤山梁天監元年建隨大業中廢唐乾元元年徙今地呉越寳正三年改海晏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慈雲院在縣西一十五里舊名齊雲唐咸通三年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羅提刑適詩云七十有餘嵗不曽逰此山因尋白雲路深入翠㣲間曉澗煙霞合春巖草木斑誰灰心地火占取一生閒〉
瑞相院在縣東三十五里唐貞觀二年建吳越時葉大傳景泰捨基闢之國朝治平三年賜額
吉祥院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名雁蒼唐武徳元年建有旃檀觀音僧了性事之甚嚴每禱輙應又有蓬萊徑氷泉皆唐人所名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福興院在縣南一十里舊名福全庵開寳中剡人王氏
捨基建治平三年改今額
廣修院在縣西南一十五里舊名觀音唐大順中建國
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明智院在縣北二十五里舊名鄞水石晉㑹同中建國
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大智院在縣北三十里舊名觀音乾徳中建治平三年
改今額
永福院在縣西四十里舊名柯山太平興國中建蓋僧
曇猷駐錫之地
普福院在縣東五十里舊名保福乾徳中建治平三年
改今額
明恩院在縣東北六十里唐乾元中建國朝治平三年
賜額
大寧院在縣北六十里舊名新寧晉天福中建國朝治
平三年改今額
保寧院在縣北六十里舊名保安雍熙中建治平三年
改今額
明因院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晉㑹同中建國朝治平
三年賜額
安住院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舊名安和唐大順中建
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福聖院在縣東六十里開寳中建
䕶法院在縣東海中二百里太平興國中建
天真院在縣東海中二百里治平三年建
尼院一
廣報院在縣西二里嘉定十一年尼普文建十四年賜
額
赤城志巻二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三十 宋 陳耆卿 撰寺觀門四
宮觀
州
天慶觀在州東北一里一百步面挹雙峯背負重崗號城闉勝地舊為白鶴觀按尤守袤昊天殿記未詳建立嵗月夏英公竦三官堂碑雲因茅盈駕鶴上仙故名然按杜光庭靈驗記雲天皇東封鶴集其壇俾諸州為老子築宮號以白鶴陳師道詩話亦曰唐髙宗東封有鶴下焉乃詔諸州為老子築宮以白鶴為名此建觀之始夏說誤也後廢至開元中獲天寳度人經建天寳臺〈扁榜乃徐浩書上有銅鐘開元十二年所鑄〉復建觀榜曰開元天寳中鑄銅老子像晉天福五年道士黃永乾居之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更名䕶國先是景徳五年已丑左承天門天書降戊辰改元大中祥符以其日為天慶節二年詔東京建昭應宮天下建天慶觀且加九天司命尊號曰保生天尊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天尊降延恩殿〈按應天降落碑上親奉聖言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趙之始祖有功扵世再降乃軒轅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吾於後唐時奉玉皇命典趙族已百年矣〉詔以其日為降聖節剏聖祖殿賜金寳牌以玉清昭應宮成天尊萬夀金寳為文政和六年剏昊天殿淳熙四年錢參政端禮復新之〈聖祖殿前有兩鉅松甚怪世傳茯苓産其下又道士壁間有范子氓所繪牛及林禽人傳其妙雲〉
棲霞宮在州西北二百六十步舊名白雲菴唐中和中建道士王乾符朱霄外主之霄外以道術為錢忠懿王所知遂葺庵為觀與天慶觀號東西二宮國朝淳化中頒宸翰大中祥符中賜今額元豐三年建嶽殿於其西有五嶽真形圖在焉〈僧長吉詩云龍虎丹砂煉已成方瞳緑髪仙骨輕石床半醉海月冷芝軒長嘯天風清時泛緑觥陪俠客終騎赤鯉歸蓬瀛朝□相訪惜迴馭屢奏瑤琴太古聲〉
臨海
棲貞觀在縣南三十里舊名葢竹葢許邁故居晉時建舊在山外有石室登霞臺葛元禮斗壇臥龍墠隋大業中廢國朝政和八年重建宣和元年改今額淳熙八年唐守仲友徙今地
丹丘觀在縣西北三十里舊名成徳梁時建隋大業中
廢國朝政和八年重建改今額
燈壇觀在縣西南六十里按舊經雲晉陶𢎞景結廬於
此後以為觀隋大業中廢
龍興觀在縣東北三里唐神龍元年建〈沈佺期為之記〉後廢景星觀在縣南一里唐乾元中建後廢
黃巖
定光觀在縣西北一里舊名龍光吳黃武中建〈一傳朱霄外建〉初觀北江流渾翳中一潭獨澄泚有龍居之時亢旱忽水自潭湧赤光燭天故名其潭曰龍光因以名觀赤烏中改今額前有二池葛元嘗以其一煉丹水特清旱不枯涸每有靈恠蕩激而起其波髙文餘
集真觀在縣南四十五裏白峯山下紹興中劚地得石
鐫集真二字故以為名
天台
桐栢崇道觀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名桐栢唐景雲二年為司馬承禎建回環有九峯〈玉女臥龍紫霄翠㣲玉泉蓮華華林香琳玉霄〉自福聖觀北盤折而上至洞門長松夾道孫綽賦所謂䕃落落之長松是也吳赤烏二年葛元即此煉丹今有朝斗壇洎承禎所建堂有雲五色因禁封內四十里毋得樵採又傳承禎所居黃雲常覆其上故有黃雲堂元晨壇〈自頌雲堂號黃雲俯䕃真炁壇名元晨仰窺清景〉鍊形室鳯軫臺朝真龍章閣又有衆妙臺〈蓋以篆𨽻八方三體寫道徳經於巨幢置臺上故云〉臺下有醴泉後皆蕪廢太和咸通中道士徐靈府葉藏質新之梁開平中改觀為宮有錢忠懿王所賜金銀字經二百函及銅三清像〈忠懿自為記夏英公竦亦有經藏記〉周廣順二年朱霄外建藏殿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政和六年建元命殿又有御書閣閟三朝宸翰及髙宗所臨晉唐帖閣今不存紹興二十二年楊和王存中重建三清殿曹開府勛建三門曹又於觀北結庵賜號沖嗇雲〈唐崔尚碑雲天台也桐栢也代謂之天台真謂之桐栢此兩者同體而異名同契乎𤣥道無不在夫如是亦奚必是桐栢耶非桐栢耶因斯而談則無是是無非非矣而稽古者言之桐栢山髙萬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中有洞天號金庭宮即右弼王喬子晉之所處也是之謂不死之福鄉養貞之靈境故立觀有初強名桐栢焉耳古觀荒廢則巳久矣故老相傳雲昔葛仙公始居此地而後有道之士往往因之壇址五六厥跡猶在洎乎我唐有司馬鍊師居焉景雲中天子布命於下新作桐栢觀蓋以光昭我元元之丕烈係綏我國家之永祉者也夫其髙居八重之一俯臨千仞之餘背隂嚮陽審曲面勢東西數百步南北亦如之連山峩峩四野皆碧茂木欝欝四時並青大岩之前橫嶺之上雙峯如闕中天豁開長澗南㵼諸泉合潄一道瀑市百丈垂流望之雪飛聽之風起石樑翠屏可倚也琪木珠條可攀也仙花靈草春秋競發幽鳥清猿晨暮合響信足賞也始豐南走雲嶂間起剡川北通煙岑相接東則亞入凔海不逺蓬萊西則浩然長山無復人境摠括奧秘欝為秀絶苞元氣以混成鎮垕地而安靜非夫神與仙宅仙得神營其孰能致斯哉故初營天尊之堂畫日有雲五色浮靄其上三井投龍之所時有異雲氣入堂復出者三書之者記祥也然後為虛室以鑿戶起層臺而絫土經之殖之成之翼之綴日月以為光籠雲霞以為色花散金地香通元極貞侶好道是遊斯息㣲我鍊師孰能興之鍊師名承禎一名子微號曰天台白雲河內溫人晉宣帝弟太常道之後祖晟仕隋為親侍大都督父仁㝡唐興為朝散大夫襄州長史名賢之家奕代清徳慶靈之地生此仙才以為服冕乗軒者寵患吾身也擊鐘陳鼎者味爽人口也遂乃捐公侯之業學神仙之事科籙教戒博綜無所遺窈㝠夷希㣲妙詎可識無思無為不飲不食仰之彌峻巍乎其若山挹之彌深湛乎其若海夫其通才練識瞻學多聞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鍊師藴廣成之徳睿宗繼黃軒之明齋虛而求將倚國政侃侃然不可得而動也我皇孝思維則以道理國葉帝堯之用心寵許由之髙忠故得放曠而處逍遙而遊聞鍊師之名者足以激勵風俗暏鍊師之容者足以脫落氛埃以慈為寳以善救物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允所謂名登仙格跡在人寰奧不可測己矣道生乎無名行乎有精分而作三才播而作萬物故為天下毋脩之者昌背之者亡故為天下貴況絶學無憂長生久視也哉道之行也必有階也行道之階非山莫可故有為焉有象焉曕於斯仰於斯若舎是居教將奚依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𤣥門既崇不名厥功朝請大夫使持節台州諸軍事守台州刺史上柱國賈公名長源有道化人有徳養物甞謂別駕蔡欽宗等曰道以含徳徳以致美美而不頌後代何觀乃相與立石紀頌以奮至道之光其辭曰邈彼天台嵯峨崔巍下臨滄海遙望蓬萊漫若天合呀如地開煙雲路通真仙時來顧我鍊師於彼瓊臺鍊師鍊師道入𤣥徴噏日安坐凌霄欲飛興廢靈觀鍊師攸賛道無不為美哉輪奐窈窈茫茫通天降祥保我皇唐如山是常按此碑乃韓擇木書至今珍尚之元稹記雲嵗太和已酉修桐栢觀訖事道士徐靈府以其狀乞文於余曰有葛氏子昔仙於吳迺觀桐栢以神其居葛氏既去復荒於墟墟有犯者神猶禍諸實唐睿祖悼民之愚乃詔郡縣厲其封隅環四十里無得樵蘇復觀桐栢用承厥初俾司馬氏宅時靈都馬亦勤止率合其徒共執鋸鋁獨持斧鈇手締上清實勞我軀稜稜巨幢粲粲流珠萬五千言體三其書置之妙臺以永厥圖不及百年忽焉而蕪蕪久將壊壊其支乎神啟密命命攴於徐徐實何力敢告俸餘侯用俞止俾來不虛曽未訖嵗奐乎于于乃殿乃閣以廩以廚始自礎棟周於鏝圬事有終始𠉀其識歟余觀舊誌極其丘區我識全圮孰頌錙銖免合徐志馮陳協夫 唐𤣥宗送司馬詩云紫府求賢士青溪阻逸人江湖與城闕異跡且殊倫間有幽棲者居然厭俗塵林泉先適性芝桂欲調神地道踰稽嶺天台接海頻音徽從此間萬古一芳春 宋之問寄詩云臥來生白髪覽鏡己成絲逺愧飱霞子童顔長自持舊遊惜彌曠㣲尚日磷緇不寄西山藥何由東海期 李嶠送詩云蓬閣桃源兩處分人間海上不相聞一朝琴裏悲黃鶴何日山頭望白雲 孟浩然宿觀詩云海汎信風帆夕宿逗雲島緬尋滄海趣近愛赤城好捫蘿亦踐苔輟掉恣窮計息䕃憇桐栢采秀弄芝草鶴唳清露垂鷄鳴信潮早願言解纓紱從此去煩惱髙步凌四明𤣥蹤得二老紛吾逺遊意學彼長生道日夕望三山雲濤空浩浩 鄭薰宿詩云深山桐栢觀殘雪路猶分數里踏紅葉全家穿碧雲月寒岩嶂曉風逺蕙蘭芬明月出林去吹笙不可聞 任翻宿詩云飄飄雲外客暫起宿仙堂半夜人無語中霄月送涼鶴歸髙樹靜螢過小池長不得多時住門開是事忙 李白題雲天台隔四明華頂髙百越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屐逺登覽直下見溟渤雲垂大鵬飛波動巨鰲沒風潮爭泊湧神怪何翕忽觀竒跡無倪好道心不歇欎條摘珠實服藥煉金骨安得生羽翰千春臥蓬闕 周朴題雲東南一境清心目有此千峯挿翠㣲人在下方衝月上鶴從髙處破煙飛岩深水落寒侵骨門靜花開色照衣欲識蓬萊今便是更於何處學忘機 章得象詩云萬仞攀蘿上翠岑豁然平地九峯心參差珠樹和雲出咫尺丹霄有路尋洞口碧畦長種玉壇邊古篆欲生金桑田未變桃先熟唯見蓬萊水淺深元積中詩云九峯巍絶亂雲屯石室瓊臺舊址存山嶮宻盤之字徑洞深髙闢丙方門碧桃花爛春溪暖紫玉簫沈月榭昏未覺臺中光景晚人間歸去見來孫 羅適詩云欲訪琳宮入翠㣲滿山煙雨正梅時神仙事秘人難問造化功深世莫知海近應通三島信年多空見八分碑身中龍虎吞天地誰肯留心繼鍊師〉
福聖觀在縣西北一十五里桐栢山西南瀑布巖下吳赤烏二年為葛元建舊名天台〈額乃元飛白書〉西北枕翠屏上有三井號三絶之一洩為瀑布蔽崖而下狀垂蜺數百丈有濺珠亭觀前對靈溪東有栁泌史君宅號紫霄山居又有隠真中峯葢梁徐則所居之處唐咸通中刺史姚鵠因建老君殿得玉簡上之〈刻曰海水竭台山闕皇家寳祚無休歇〉詔付史舘國朝大中祥符四年改今額天聖五年遣中侍投金龍有布衣孟合附詩以進詔重新之紹興十一年置九天僕射祠〈按衆真記闕 為九天僕射治天台山〉三十年楊侍郎偰妻趙以老君殿建三清殿〈栁泌玉清行雲遙遙寒冬時肅肅躡太無仰望蘂珠殿橫天臨玉虛下看白日流上造真皇居西牖月門開南衢星宿踈王母來瑤池慶雲擁瓊轝巍峩丹鳳觀長曳紫霞裾瑩徹聖姿嚴飄飄神步徐仙郎執玉節侍女捧金書靈香散彩煙北闕路駢闐龍馬行無跡歌鐘聲沸天馭風昇寳座停景宴華筵妙奏三清曲髙羅萬古仙七珍飛滿座九液酌如泉靈珮垂軒下旗旙列帳前獅麟威赫赫鸞風影翩翩顧盻乃須㬰已是數千年 劉昭禹詩云鼇海西邊地霄吟景象寛雲開孤月上瀑噴一山寒人異髮常緑草靈秋不乾無由此棲息魂夢在長安張無夢詩云大台瀑布落青天觀在天台瀑布邊道士祇今燒藥處仙翁曽是種芝田龍居〉
〈古洞遺殘雨鶴出高巢㸃破煙暫別靈溪遊五嶽不知重到又何年 李建中詩云永懐閑訪道斗上上仙居瀑水磬聲外桂花林影疎山名孫綽賦觀額葛元書已負秋來約誅茅興有餘 曹松題瀑布雲萬仞得名雲瀑布逺看如織拄天台休疑實尺難量度直恐金刀易剪裁噴向林梢成夏雪傾來石上作春雷欲知便是銀河水墮落人間合卻回〉
白雲昌夀觀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觀西唐大中六年建舊名白雲庵乾道四年內侍郭守寧棄官入道乞改庵為觀遂賜今額
洞天宮在縣西北三十里玉霄峯上唐咸通五年道士葉藏質創道齋號石門山居十三年奏為玉霄宮周廣順元年朱霄外建三清殿徐靈府小録又雲道士陳寡言嘗隠於此號華琳今遺蹟不存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有禹鐘髙二尺其狀如鐸上有隠文又有一大鐘漢乾祐三年所鑄
光明宮在縣西北二十八里按唐徐靈府小録南桐栢北上一峯可五里許長慶元年靈府定室於此寳厯元年賜號方瀛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昭慶院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名佛窟唐大中六年建葢僧遺則卓庵之地唐㑹昌中廢後道士劉處靜復創聖祖殿越州刺史李褒奏聞賜號導元〈張仁穎為之記〉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中有七星閣唐咸通中物也
法輪院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吳赤烏元年葛元卓庵於此感三真人降授以真一勸誡法輪妙經〈按王簡行院記真人曰蔚羅翹光妙音真妙光〉遂建臺號曰降真漢乾祐中錢氏復為朱霄外新之仍造檀香像一百軀國朝祥符元年改今額
妙樂院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即王喬仙壇舊名仙壇院吳赤烏二年建殿前有石泉名醴泉泉南有上真亭壇東有八角壇今廢獨院東有太子庵朝斗壇吹簫臺瀛峯室故址尚存〈銅鐘一唐景龍二年所鑄〉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法蓮院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舊名蓮峯唐咸通十三年道士葉藏質建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聖夀院在縣北二十五里舊名延夀周廣順元年建朱霄外庵址在焉國朝治平三年改今額
仙居
純熙觀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括蒼山下羣峯迂抱谿谷水潺潺然舊名峽山吳赤烏元年葛元建初元遊歴至此山有景雲覆西北遂築室為錬丹之所詔遣官吏建𠉀神舘仍賜號焉今丹井尚存後周長夀中詔加崇飾唐中和中火乾祐中觀之龍虎神夢於吳越王復新之國朝慶歴中又夢於邑士吳用堯修堂殿廊廡道士胡道崇剏建昊天閣政和中用堯之裔孫請改今額宣和二年燬於冦紹興五年又重建
隱真宮在縣東南二十里舊名隱𤣥梁天監五年建本吳蔡經故宅先是有漢人王逺得道飛昇三國時遊括蒼山過經家謂曰汝有仙骨而未知道以金丹餌之及卒舉棺甚輕啟函視無有越四年復返姿益少謂家人曰七月七日王真人當來其日王果至駕五色龍旌節導從甚都召經父兄見之又遣人召麻姑至曰不接奉五百年矣乃迭進肴饍有金盤玉斚焉王又以酒一斗勻水五升飲經家人後舉室上昇今有石臼杵尚存事聞詔建觀以奉之〈曹唐題王逺室麻姑詩云好風吹樹杏花香花下真人道姓王大篆龍蛇隨筆札小天星斗滿衣裳閒拋南極歸期□笑説東溟飲興長要得麻姑同一醉使人賖酒向餘杭 蔡向詩云福地流傳號隠真麻姑曽欵蔡翁門臼舂雲子自堪飽井溢丹泉便可吞山露五峯疑指𤓰溪盤百疊想裙痕我來既躡靈蹤後知是仙家第幾孫〉
凝真宮在縣東南三十餘里括蒼洞唐天寳三年因洞而建〈詳見括蒼洞〉國朝天禧二年改今額宣和中燬於㓂建炎初重建淳熙九年道士陳㑹真得內賜道藏以歸鎮之〈章憑詩云昔人騰碧落餘地掃岩隈石壁雲長在松稍風自來暗扉通浩蕩古蔓接崔嵬更欲窮幽隠仙源路己回 張無夢詩云五雲深鎻洞門深躡履攀蘿特地尋煙靄不藏塵外路神仙遺下水中金喜遊汗漫華胥宅重憶崆峒至道心不得方平同一醉紅霞零落我罇琴〉
寧海
天慶觀在縣東二里舊在縣東北五里道士橋側大中祥符三年詔縣鎮亦立聖祖殿邑人陳繼能捨基而建康定元年徙今地
桃源道院在縣東南一百九十步
赤城志巻三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赤城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