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門 到階級鬥爭中去鍛煉

走出校門 到階級鬥爭中去鍛煉
公安部「五·七」戰校
1970年2月15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為了讓下放幹部到群眾鬥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加速實現思想革命化,去年七月初,我們抽調了二百五十名幹部,走出戰校,到當地農村參加斗、批、改,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這次派出去的同志,大部分是「三門」幹部和長期「三脫離」的幹部。他們在縣、社革命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和當地幹部、貧下中農一起,進行了以整黨建黨為重點的斗、批、改,參加了秋收等集體生產勞動,在火熱的階級鬥爭和生產鬥爭中經受了鍛煉,接受了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思想上都有很大收穫。

不少同志剛進村時,碰到許多困難。他們痛感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幹部路線,把自己引向了「三脫離」的邪路,以致當幹部不會做群眾工作,搞公安工作的不懂得階級鬥爭,讀了書不會聯繫實際。他們便帶着問題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特別是學習用階級鬥爭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和處理問題,才逐步打開了局面。有一些同志到一個「老大難」的大隊去,開始一個月忙於搞生產,不抓階級鬥爭,工作打不開局面。後來,他們學習了毛主席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的教導,認真調查了這個大隊階級鬥爭的歷史和現狀,發現大隊的領導權二十年來一直被一個混入黨內的階級異己分子所把持,把這個大隊搞得烏煙瘴氣。我們的同志和當地革命幹部、貧下中農一起,把這個壞傢伙挖出來,揭開了階級鬥爭蓋子,革命和生產很快出現了新氣象。在階級鬥爭的風浪中,下放幹部也提高了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覺悟。從實踐中,大家更深刻地領會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教導:「學習馬克思主義,不但要從書本上學,主要地還要通過階級鬥爭、工作實踐和接近工農群眾,才能真正學到。」

農村斗、批、改是一場複雜的階級鬥爭,對於下放幹部是個嚴峻的考驗。不少同志積極投入這場鬥爭,愛憎分明,立場堅定,受到貧下中農的歡迎。但是,也有少數同志怕冒風險,怕犯錯誤,在鬥爭面前畏首畏尾。經過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和其他同志的幫助,這些同志也提高了覺悟。大家深刻體會到,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的大風大浪,是公與私鬥爭的「二百米地段」,是破私立公,錘鍊無限忠於毛主席的紅心的極好機會。

在整黨建黨中,他們和生產隊的黨員一起,共同學習毛主席的無產階級建黨路線,共同批判劉少奇的「階級鬥爭熄滅論」、「入黨做官論」等反革命修正主義黑貨,以貧下中農優秀黨員為榜樣,狠斗資產階級「官」字,大破資產階級「私」字,進一步提高了繼續革命的自覺性。絕大部分同志在勞動中不怕苦,不怕累。在秋收最緊張的日子裡,大家和貧下中農一起搶割搶運,搶送公糧,鍛煉了革命意志,改造了思想。

階級鬥爭的現實,使大家增強了階級鬥爭觀念,提高了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自覺性。有個背着「老革命」包袱的同志,在戰校時認為「當官無望」,一度產生了「解甲歸田」的思想。這次參加農村的斗、批、改,親眼看到激烈的階級鬥爭在繼續,社會主義革命還遠遠沒有完成,同時了解到有的老黨員,多少年來在三大革命鬥爭第一線上艱苦奮鬥,頭腦里從來沒有官、名、利、祿等資產階級的思想,這對他觸動很大。他檢查了自己的錯誤思想,決心跟着毛主席干一輩子革命。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這批同志就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為了使更多的同志有機會出去鍛煉,我們徵得縣革命委員會同意,又增派了兩批幹部,參加當地農村的斗、批、改。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