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農巖別集
卷四
作者:金昌協
1928年

附錄 編輯

諸家章疏 編輯

請配享石室書院疏代楊州儒生門人魚有鳳 編輯

伏以臣等。竊惟我國家文敎之盛。度越前古。俎豆之祠。比邑相望。而其所表揭崇奉。尤莫先於眞儒哲師。其闡揚儒化。風厲士林者。可謂至矣。其人有道德學問足以扶植斯文。表範後學。則雖在百代之遠。莫不聞其風而想其烈。思所以崇報之。況生幷一世。親炙敬服。深知其德業懿美。無愧於古人。則妥侑之擧。尤不容少緩。若近故禮曹判書臣金昌協。豈非其人哉。噫。昌協之發身立朝。實在我殿下。壬戌之歲。出入經幄。密邇啓沃。殆至六七年。昌言妙論。至今洋洋於四聰之聽。則昌協之賢。固聖明之所洞知。顧何待臣等一二談哉。而若其進學造道之功。多在於中晩廢退之後。則殿下容有不能詳悉者。臣等請以耳目所睹記。爲殿下誦之。蓋昌協。天品甚高。聰明絶倫。自在童稚。擩染家庭。卽以經術文章自奮發。及其長而出入師友之間。觀感琢磨。求道之志益切。遂用力於經傳箋註之說。洛建性理之論。無不深探力究。見得大意分明矣。自夫窮居以來。一以斯道爲己任。則其沈潛玩索之功。密切存省之力。視前日尤專且篤。虛心遜志。益求所未至。優游涵泳。以俟其自得。反復積累。憤樂相循。要必眞知實踐而後已。由是所見日益精明。所存日益高遠。而闇然日章之實。有不可掩者矣。抑又聞之。朱子之學。孔氏後一人。昌協於此。實窹寐服膺。一意尊信。自四子集註章句。以至大全語類之書。參互考訂。咀嚼鑽硏。眞見其親切的確而不我欺也。先正臣宋時烈。曾撰大全箚疑。昌協在玉堂。時。承命校正。別爲問目。往復質難。多得其印可。卒受宋時烈遺囑之眷眷。則抱書窮山。講究不輟。發揮闡繹。以卒其業。使朱子之微辭奧旨。煥然大明。殆無毫髮之餘蘊。蓋其一生用力。專在於朱子之書。故凡諸論辨著說。無一不本於是。融會洞徹。而脗合其妙。曲暢旁通。而博極其趣。其所以破異言疑似之惑。正俗儒因襲之謬者。雖謂之發前人所未發。可也。大抵聖賢之敎。必先博文而後約禮。學問思辨而篤行之。後之學者。或徒約而不務博。固失之陋矣。其務博者。又汎濫不切。未能有眞實見得。則亦何足爲尊聞行知之本哉。若昌協之學。先有得於博文思辨之功。看此道理。周遍精切。其於上達。自然通透而灑落。故其反躬而操履也。不尙矜持。而養之以虛靜。不貴苟難。而行之以簡易。本之閨門。而及乎鄕黨者。莫不和平懇篤。有可以敦俗。發之言論。而見於志節者。亦皆正直峻潔。有可以警世。則論其造詣之崇深。成就之完粹。豈不蔚然爲間世之名儒哉。嗚呼。以昌協之賢。出爲世用。則固足以賁飾治道。澤及斯民。而不幸禍故以後。矢心自廢。雖其憂國戀闕之心。未嘗不惓惓。而竟莫副聖上敦召之至意。此固朝野之所共惜也。然其養德丘園。師表儒林。近自一鄕。遠及八路。莫不興起而衿式焉。則其有裨於世敎。亦豈少哉。而天不憖遺。卒使吾道無託。豈非所謂伯淳之無福。天下人無福者耶。臣等固非知德之士。於昌協之道德學問。誠不敢窺測。而竊以平日之所悅服者。知其爲眞儒哲師。則其在表揭崇奉之道。專祠之享。在所不已。而臣等所居之鄕。有所謂石室者。卽先正臣文忠公金尙容。文正公金尙憲幷享之所。而後以領議政金壽恆。左議政閔鼎重。副提學李端相三臣。配食焉。昌協。卽尙憲之曾孫。壽恆之子。而於端相則有師生之義焉。又於晩年。築室書院之下江岸之上。日與群學子。讀書講道。幾至十有餘年。則俎豆之事。不可不先之於斯。故玆敢倡率同志。上章以聞。伏願聖明。俯詢有司之臣。亟從多士之請。以光斯文。以幸士林焉。

請從祀文廟疏代京外儒生吳煕常 編輯

伏以臣等。聞道之大原出於天。幽而有鬼神。明而有禮樂。莫非敎也。而其體至隱。其用至賾。於是聖人作焉。發揮經典。成能乎其中。然聖人之言。淵乎渾乎。仁智異見。則不能無待乎大賢之訓詁矣。及朱夫子繼孔聖而作。彌綸六經之訓。範圍天地之理。洪纖巨細。鹹得其所。不遺不過。垂萬世之章程。然義理無窮。猶有所留蘊。則以待後世之君子。殆又朱子之所耿耿者耳。武夷旣邈。大義寢乖。邪遁孼牙。喙喙爭鳴。道術爲天下裂。而神州陸沈矣。迺者。天啓我東。奎運休明。聖神相繼。右道爲治。羣儒代興。雲蒸而霞蔚。擧皆祖述洙泗。憲章洛閩。其法門之正。蓋莫之與京。以汔於顯肅兩廟之際。而益遠而昌矣。時則有若先正臣文簡公金昌協。仁明成質。簡易爲心。溫潤如良玉。純粹如精金。其精通灑落之韻。淵邃超邁之識。蓋間世之人豪也。始游文貞公李端相之門。慨然有求道之志。尋爲先正臣宋時烈所引重。問疑質難。時烈輒摧鋒而奬許曰幾乎作橘頌。間嘗輯朱書箚疑也。與昌協往復商訂。時烈亟稱以盛水不漏。舍己說而從之者居多。及臨命。昌協受其遺囑。遂竭力硏鑽。益抽其微奧。卽此可見其學問淵源之所自矣。其立朝風猷。一本之經術。出入金華。殫心啓沃。每勸上以實心典學。屈己下問。及其論人道危微。理欲勝負之幾。反復推明。韶頀盈耳。肅廟爲之動容傾聽。其掌成均也。日引諸生。橫經三席。旣竭兩端而啓牖之。又賡歌詠而涵暢之。藹然有古四術遺風。當時作成之效。號稱最盛焉。洎禍故以後。屛居林樊。謝絶萬緣。專心爲己。且知天責有歸而不得辭者。以劬情經傳。發明道玅爲己任。嘗以爲朱子云。無某工夫。看某底不出。今不識此意。謂生於其後。可不勞窮格而得之者。殆世儒自怠之說也。乃屈其至敏。從事鈍工。虛遜刻苦。循序致精。浸灌之不足。又涵泳之。溫燖之不足。又釀郁之。憤悱者昭㫼。優游者圓融。於是沛然命辭。益醇乎醇。括剔萬理。綜櫛群言。會極於考亭之弘規。然亦不肯苟爲應諾曰。疑不深則信不篤。必欲其以心契而弗以浮慕也。如遇義理肯綮。辨在毫釐。而關係大者。則縱其言之出諸尊信之先輩。必向前勘究。弗明弗措。曰。此天下之公理。尊畏周旋。亦非所以求是也。嘗論先正臣李滉李珥四端七情說。辨別二家之同異得失。咸中其窾。錙銖不差。終又硏幾鉤深於理氣之混闢。錯綜會通。多闡二家言外之旨。後來諸儒鮮有臻斯理者矣。宋儒有爲智者。心之神明。妙衆理宰萬物之說者。又有爲智者。涵天理動靜之機之說者。學者多是其說而從之。昌協以爲智者。是非之理。而居五性之一。知者。靈覺之妙。而專一心之用。是非之理。固發見於靈覺之用。要不可混而一之也。此說之行。人將認心以爲性。遂力辨而不措也。至如中庸戒懼之通貫。動靜圖解。五行之陰陽經緯。眞見獨造。發前人所未發也。闢佛老似是之非。則究源頭而折之於幾微。彙五子合道之言。則精鑑別而不遺於一善。其餘所論著者。無非洞性命之源。窮造化之玅。距詖淫而黜功利。明天理而正人心。皆可以補闕闡幽。輿衛斯文而實爲後學之標準矣。昌協弟文康公昌翕曰。我仲氏。天授神解。使獨專其能。蓋得乎天者。固恁地聰明。本之以公平心量。加之以發脫辨才。又曰。不以一字明訓。博一世善治。寧可聖世失賢輔。不可朱子無忠臣。昌翕以同氣同德。壎篪切磋。儼然猶河南之講道。則其言不苟。而識者以爲篤論也。繇此以言之。向所謂後世是待者。惟昌協其庶幾也歟。然玆豈無所本而然哉。昌協天資明睿。旣絶出倫類。而承家詩禮之聞。本諸考訓。玩心高明之訣。得之師傳。嘗於蚤歲。藏修於白雲山中。覃思六籍。晨夜吟諷。固已超然默契乎昭曠之原矣。逮乎晩年。究竟此事。則自以前闕小學之功。益務檢柙。雖燕居。衣冠必整。容儀必飾。儼然若神明之對焉。其踐履也。則自事親從兄。以至居室接賓。一以和順而無矜持苟難之行也。其氣像也。則道理圓熟。表裏朗澈。盎和滿面。神韻流動也。其接引也。則物我兼照。虛受盡言。賢愚各獲其益。而嘗曰書不可不細讀。理不可不熟講。處心不可不公平。作事不可以固必。應物不可以用智也。若其沒身東岡。甘心自靖也。則出處之正。當與先正臣金麟厚。曠世而匹休。麟厚盡君臣之義。昌協盡父子之仁。異事同軌。增重彝倫。皆可以樹風聲於百世矣。昔先正臣李珥。每稱金厚之出處甚高。海東無與倫比也。厚之。麟厚之字也。儻使珥見昌協之樹立。則其所稱詡者。又詎後於麟厚也哉。夫君子之道。知與行而已。盡精乎蠶絲牛毛之硏。而人文以朗。則其知之崇也如彼。致謹乎規圓矩方之蹈。而天敍以惇。則其行之篤也如此。考其終始而一疵不存。究其本末而衆善咸備。此所謂精義以致用。自明而誠者也。豈非吾道之正脈。而命世之儒宗乎。臣等竊伏惟念。聖廡從祀。其典也至重。其體也至盛。惟其重而盛也。故其擧也。亦難而愼焉。然道之在天下。不虛行而存乎人。苟其道之所存。人卽道道卽人耳。故欲尊其道。斯亦尊其人已矣。是以在昔祖宗。未嘗不重祀典。而苟其道德功烈。允協於崇報。則未之或靳焉。此豈私其人而然者哉。亶以尊崇表章。觀瞻百代。風勵一世。而爲倡正學興儒化之根基也。嗚呼。今去昌協之世百十有三年矣。至言妙論。遺編洋溢。餘風遺韻。不沬在人。顧其直尋眞源。功存繼開。誠無愧乎從享諸賢。而尙不得腏食於夫子之庭者。實爲斯文之曠典。有識之齎歎。厥惟久矣。今也百年論定。以時則可也。臣等不揆僭猥。敢將士林公共之論。齋沐仰塵黈纊之聽。伏乞殿下留神採納。爰命有司。亟擧先正臣文簡公金昌協躋配文廡之典。以篤前烈。以幸斯道焉。臣等無任瞻天仰聖激切祈懇之至。

鹿洞書院請額疏節畧○代靈巖儒生宋相琦 編輯

云云。若乃昌協。早襲庭訓。躬服儒行。嘗隨壽恆。往來於玆邑。臣等亦嘗景而服之有素矣。蓋其仕於朝也。經筵啓沃。發揮心學。章奏勤懇。講明治體者。莫非學問中流出。而及其屛處之後。尤以斯道爲己任。囂囂畎畝。矻矻墳典。潛心於格致誠正之學。用力於操存涵養之功。刻勵奮發。眞知力踐。參證論卞。提示幽眇之旨。造詣成就。幾臻高明之域。雖其苦心靡改。確節難拔。終未得羽儀朝端。翊贊儒化。使一世之人。咸被其澤。而其有補於世道。作範於後學。則雖謂之儒門大宗師。不爲過言。是以一邑多士。興起於想像欣慕之餘。感發於耳目擩染之地。協力建祠云云。

辨誣疏魚有鳳 編輯

伏以臣等。伏見京畿幼學金弘錫等疏本。託以爲先正臣文簡公成渾辨誣。誣辱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罔有紀極。而末又攙及臣師故判書臣金昌協。捃摭遺集中數條箚錄。勒歸之於詆毀成渾。而恣意醜詆。益復狼藉。至於幷請追奪其官爵。殿下不少加察。遽下該曹稟處之命。臣等不勝驚駭痛迫之至。噫。時烈之以此事被人詆誣。其來已久。而其所百般粧撰。極口詬罵。未有如弘錫輩之甚者。此誠斯文之變怪。士林之所共憤。而今臣等之瀝血陳籲。尤急於爲師辨誣。請逐一剖破。以明其捏造欺罔之狀。惟聖明垂察焉。嗚呼。吾道旣東。群儒繼出。有若五賢。倡明於前。及夫文成公臣李珥。文簡公臣成渾。幷世而生。的承淵源。德業言行。粹然爲百世師表。凡我東土之士。孰不仰之如山斗。敬之如神明也哉。然而人之氣稟。各自不齊。雖大賢君子。成德則同。而其氣象規模。有不可以一槪言者。此後之君子。不能無尙論於前賢者也。臣師居閒讀書。隨得箚記。間或論及本朝諸賢。反復參互。以求其德性資稟。工夫事業之如何。凡於稱道表揭之際。比方較絜之間。其精思妙旨。有非臣等末學。所敢窺測。而若其尊慕先賢之心。本無彼此。夫豈有輕加軒輊之意哉。今弘錫輩。仇視善類。急於毒正。抉摘其語。搆誣至此。噫噫。豈不痛哉。渠以爲臣師贊美文正公臣趙光祖。文純公臣李滉及李珥三賢。而成渾則不數之。以示操縱之意。噫。前古聖賢。孰非可慕。而拈出贊揚。或詳或否者。亦時有之。如孟子論治亂。獨稱三聖。而湯,文,伊,呂不及焉。朱子序庸學只推兩程。而周,張二子。不與焉。臣師於本朝儒賢。特擧其三。何以異此。湯文伊呂。初非見貶於孟子。而周張二子。不爲被侮於朱子。則謂其輕詆凌侮於成渾者。果成說乎。且臣師所論於三賢中。有幷擧者。亦有單擧者。如曰退溪善言學。栗谷善言理者。幷擧李滉李珥論之而未嘗及趙光祖也。如曰退溪論學文字。非但吾東所未有。中國亦不多見者。單擧李滉論之而又未及李珥也。而未聞有以此而謂之操縱。亦未聞因此而爲之辨誣。今弘錫輩之爲成渾訟辨者。其果出於尊賢之實心乎。良可笑也。渠又以臣師之發明李珥力行。謂其微意。實在成渾。夫李珥所謂吾所不及者。實出推許之意。而或恐後人。因此疑珥行處。眞有所不足。故特言其律身制行。無愧成渾而已。則渾之操履敦確。未嘗不自如。而況又以持敬二字。明其本原工夫。尤更親切。謂之推服則可。而有何一毫存貶之意乎。至於君子治家。自有成法。兩賢規範。夫豈或殊。而若其力量所到。未必皆同。故說得如此。豈謂成渾閨門。不足爲法。而無以爲治國根本。如渠所云耶。臣師議論。本自平心說出。明白無可疑。而乃反謂之隱微話頭。帶得無限意思。至以陰險暗昧等可駭之說。出諸口而筆之書。上徹淸聰。致人訝惑。是急於脅持臣師。而不覺其自歸於挨逼先賢。其亦異矣。至於背祖之說。尤有不足卞者。文正公臣金尙憲所作墓文。稱道甚盛。敍其言行踐履。學問道德。可謂備矣。而今以臣師之說。一一較勘。則其果有一毫語意相反者乎。若使臣師。泚筆題其墓。則於其莊重安和氣象。精嚴縝密工夫。豈不能形容發揮。如前人所述耶。不考其實而惟肆醜悖。人之無倫。何若是也。抑臣師。嘗贊美渾之父文貞公臣成守琛德性踐行而曰。此其一傳而爲牛溪者歟。觀此一語。則臣師之推重成渾者。顧何如也。而又嘗與人書曰。靜,退,牛,栗。其賢等耳。臣師之於四賢。一體敬仰。於此可見。而渠輩不察焉。紛紛刱爲異說如此。其亦可哀而不足責也。噫。兩賢道德。人孰不慕仰。而若其接承兩賢之統。而扶植吾道者。莫如時烈也。闡明兩賢之學。而羽翼斯文者。又莫如臣師昌協。則其所誠心悅服。一意尊信者。固無間然。而不幸世道壞裂。詖淫肆行。此輩視時烈有若血讎。言言而訐之。事事而擠之。至以誣毀成渾。爲搆脅時烈之欛柄。又以臣師平昔尊慕時烈之故。今乃移鋒而攻之。捏合萬不近似之說。直驅之於侮賢之科。其所用意。不亦巧且憯乎。噫。臣師。半世恬退。守志丘園。學問高明。名德純粹。無一毫可議。而況其心事和易。言議公平。雖尋常先輩長老。未嘗恣口雌黃。輕加訿斥。而今於沒世之後。忽被此輩之譖搆。至謂之詆毀大賢。有此追罪之請。臣等益不勝其悲惋而痛心也。今夫臣師。文集行於世。班班可考。殿下試取其書。一經睿覽。則可知其一言半辭。了無指斥成渾。加以不遜之語也。然則弘錫輩白地誣捏。陷害君子之罪。亦何逃於天鑑之下乎。伏乞聖上亟降明旨。嚴辨痛斥。而該曹稟處之命。卽倂收還。使讒說不行。斯文復光。千萬幸甚。臣等無任涕泣祈懇之至。

按。英祖癸卯五月。京畿儒生金弘錫投疏。醜辱尤菴農巖兩先生。杞園以前楊州牧使。倡疏論。與同門生二十二人。伏闕外拜疏。而杞園爲首。其後兇徒。竟不敢追奪兩先生雲。

陳情疏節畧○英祖庚戌 編輯

曩在辛壬之際。奸凶秉國。屠滅士類。臣師故判書文簡公臣金昌協。卽故相臣金昌集之弟也。旣骨之賢。何與世禍。而羣孼耽耽。必欲甘心。有金弘錫爲名者。承受凶嗾。投進一疏。捃摭臣師文集中數條語。恣意醜辱。無所不至。臣以三十年執業門下受恩罔極之人。安得不瀝血叫閽。思所以辨明也哉。於是趙趾彬之啓出。而詬罵臣身。不遺餘力。拖及臣師。語益絶悖。繼以沈埈。投間迭發。終至撤享而後已。噫嘻痛矣。尙忍言哉。夫生三事一。天經地義。爲師訟冤。天理人情之所不容已。苟有人心。孰不知之。而此輩急於毒正。視若私讎。至以駭怖罔測之語。橫加於臣。思之至今。闔門悚慄。噫。臣師被誣一款。今不必仰煩縷陳。遺集俱在。班班可考。倘於淸燕之暇。一經睿覽。則怪鬼輩搆捏情狀。自莫逃於淵鑑之下。而況當更化之初。旣蒙幽冤之夬釋。復享賜謚。褒典大備。臣復何憾焉。獨臣之訟師而獲罪。臣師之緣臣而益禍。其爲痛冤。至憯且毒。而纏結心骨。汔未自白。不亦悲哉。

諸家撰述 編輯

朱子大全箚疑問目後序魚有鳳 編輯

朱夫子全書。行於天下久矣。未聞有註解而明之者。獨吾東退溪李先生。始著節要書記疑。學者得之。不啻若迷途之指南。然亦恨其略而不備。簡而未暢也。至若尤庵宋先生。則以命世之賢。任吾道之重。其言必曰朱子是孔子後一人也。尊信服行。九死靡悔。目見邪說肆行。世道壞敗。益發憤憂歎。以爲朱子之道不明。則洪水猛獸之害。將無所底止。乃於蓬山栫棘之中。取其書。從頭註解。名曰朱子大全箚疑。蓋視記疑。則該包旣廣。疏釋益詳。必欲精粗巨細。無一理之未明。其功可謂盛矣。惟我肅廟因大臣筵白。亟命取進睿覽。將以印行。而令儒臣看詳。時則我農巖金先生在玉堂。實任其責焉。於是專精考校。正其差謬。爬梳剔抉。毫釐必辨。錄爲問目。以取稟裁。老先生從其說而刪改者。幾十之八九。如是者堇若干卷。而己巳之禍作矣。其臨命。屬託益丁寧。而先生亦作爲一生擔負。雖在禍故逋竄窮阨疾苦之中。刻意覃思。未或須臾忘也。乃與遂庵權文純公。商訂可否。積數十年告訖。蓋自二十四卷書牘始。而止於七十九卷疏啓。凡於理數之幽賾。訓義之微曖。條緖之錯綜。事證之繁委。無不的破刃解。曲暢而旁通之。詳略淺深。各得其當。分合同異。互相推明。昭晰洞徹。精密的確。眞可謂分金枰出。盛水不漏者矣。蓋箚疑之作。固所以嘉惠百代。而微先生。則亦莫能因其緖而盡其蘊也。雖然。先生於此。初非有意於別爲一書。特往復辨質。以求箚疑之成而已。惜乎。斯文不幸。其所折衷取捨。未盡出於老先生權度。而問目之書。卒不免爲未了公案。則安得不俱存幷行。以俟後之君子乎。況先生一生精力。盡在是矣。其精詣獨得之妙。非若架疊之註腳。則其不可泯沒無傳也益明矣。有鳳竊不自揆。更考箚疑行本。對勘互訂。去其煩剩。一其條貫。撰次爲十二卷。要使讀者。知兩書之相須。而不可相無也。嗟夫。六經四子。得朱夫子而大明。其書固萬世日星也。其微辭奧義。又得兩先生而闡發無餘。豈非天意之攸在歟。先生之不嫌操戈。盡情駁難。老先生之不憚受砭。虛心採納。可見其苦心血誠。忠乎一箇朱夫子而已也。後之人。必須大着肚公着眼。體夫兩先生之心而不以一毫偏私。參錯於其間。然後可以讀朱夫子書。而於道亦庶幾矣。

按。梅山答魚命能書曰。箚疑問目。賴杞翁整頓得盡。庶幾無憾。而農翁眞見妙解之不能該括於見行箚疑。爲斯文千古之恨。今爲自成一書。嘉惠百世。吾黨之士。可以相守而勿失也。命能卽杞園曾孫也。

五子粹言序 編輯

自夫孟氏沒。而聖人之道不傳。異端之說。充滿天下。如莊周列禦寇鄒衍愼到申不害韓非之徒。各著書騁辨。以極其荒唐詭怪狙詐之術。由是以降。百家交亂。駸駸至於西方之敎出。則尤微妙宏闊。天下靡然歸之矣。於斯時也。能知宗孔氏崇仁義。誦說先王之法。而卓然不爲異言之所蔽惑者。於楚有荀卿。漢有董仲舒揚雄。隋有王通。唐有韓愈而已。雖然是五子者。於道有未純。故其言不能無雜。韓愈氏有言。荀與楊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斯蓋不易之斷案也。據其所已論。而槪其所未及。則三子者。亦豈殊科哉。其讀荀。又曰孔子刪詩書。筆削春秋。合於道者著之。離於道者黜去之。余亦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於聖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歟。嗚呼。豈獨荀哉。後賢之讀五子書者。亦若是焉可也。肆惟我農巖金先生。取其全書。揀汰節略。裒英萃要。釐爲五卷。名曰五子粹言。竊嘗受讀而歎曰。嗟乎。孔子之道。至大而深。門弟子不能徧觀而盡識。雖以游夏貢張之英才特達。猶曰堇得其一體。況如五子者。後聖人或千百年。而欲以責其全。難矣。然而發孤倡於長夜昏冥之中。追餘韻於絶響渺茫之際。能使吾道一脈。綿延而不泯者。伊誰之功也。其言之時有出入。知道君子。或有譏焉。而要其歸則皆所謂祖述仲尼。羽翼六經者也。講去其非而存其是。道固於是乎在矣。雖不敢承鄒魯之緖。接關洛之派。而與議於道統之傳。其有補於聖門。不可誣也。先生之尙論表章。實本乎考亭夫子之說。而嚴其規範。重其體段。要與聖賢之籍同例者。亦韓子之意也歟。雖然非心通於道而權度不差。又孰能爲此哉。世之學者之於五子也。病其駁小其偏。以爲不足講者。蓋多矣。其讀之者。不過悅其言語之富。文辭之美。而溺志於其小。則又非知五子者也。誠能得先生之編而玩心焉。庶幾無二者之弊。而有得於受用之實。其尊五子而惠後學。顧不大歟。先生嘗命有鳳曰。五子之道。固均之爲未粹者也。然其學有淺深之殊。才有大小之差。則學者又當講究評定。以爲格致之助。而此非後學淺見。所敢妄議。朱夫子語類。論此甚詳。所謂分金枰上流出者也。必須節取。錄於卷末。使讀者考焉。其於發揮益盡矣。乃敢一遵遺旨。編次繕寫有年。同志君子。有能出力剞劂。以廣其傳。則庶幾先生刪述之意。得與四方共之。而不獨巾衍之藏而已也。

按先生嘗取五子書。揀其言之精粹。合於道者爲此書。又欲取朱子書中論評五子之言。錄於卷末而未及就。杞園爲之攷據採擇。悉遵遺旨增補。以藏於家雲。

論語詳說跋 編輯

論語一書。朱夫子訓釋備矣。有集註有精義或問。所以發明聖人之意。殆無餘蘊矣。然其平日與朋友門人。往復辨難。其說尤詳。散出於大全書中者甚多。我農巖先生嘗欲裒爲一編。以便考覽。而名之以論語詳說。旣手書目錄一通。以託門人金時佐道以甫。繕寫數篇。而先生已下世。道以氏心嘗恨焉。每勸余續成。而余亦汩於吏役。荏苒十年。未下手矣。嘗於夢中侍先生。語及此事。極歎其編次之遲。余覺而瞿然曰。此吾二三子之罪也。遂亟加纂集。再閱歲而訖功。凡四卷。竊嘗考之。蓋其問者非一人。疑之非一端。故精粗淺深。橫豎偏全。無不曲暢而旁通之。譬之叩鍾。或小鳴或大鳴。舂容以盡其聲焉。其爲說。固有集註或問所未及言者。而其所已言者。又因此而益明。觀其折衷取捨。權度不差。同異得失。彼此互發。而聖人之微辭奧旨。益躍如也。讀論語者。誠能本之以集註。參之以或問。又考之此。以盡其詳。則其於反約也幾矣。先生雅不喜編摩之功。而獨於此。惓惓不已者。其意豈偶然也哉。抑大全庸學孟子諸說。亦多有之。又依此例采輯。以爲四書詳說則尤好看。同志者有能成之。是亦先生之意也歟。己亥暮春旣望。

按先生以朱子論語集註精義或問等書。非爲不詳盡。而大全書中。與知舊門人。問答經義者。尤有可以參互發明。又非語類諸說。出於門人紀述之比。欲彙輯爲一書。名以論語詳說。以惠後學。手書目錄一通。使門人金公時佐。繕寫數篇。而已下世。杞園遵遺旨。踵以修成而跋焉。

題二家詩選後 編輯

右白香山詩一百二十三首。子朱子詩一百四十七首。卽農巖先生所抄也。先生晩年不作詩。亦不談詩。而獨手抄此編。以與同志者共之。朱夫子詩。君子固當諷玩而終身。於樂天乎。又何取焉。記得當時有一學子。言樂天詩不高。先生笑曰有至高者存焉。又嘗曰樂天詩近道。讀之使人悠然自得。世間悲愁憂惱都忘了。此先生所以有味乎其言。而得以配夫朱夫子者歟。嗚呼。是豈可與不知者道哉。

筆畫跋族姪時敏 編輯

先生何嘗從事於此。天才甚高。其發於墨妙者。自爾如此。平曠之中。精深縝密。法度從容。鋪舒宛轉。有非俗功所可及。其襟懷氣象。於此可以彷彿其一二。雖百世之下。使人觀此。尙足以摩挲起敬。油然有思見其人之心。矧在及門而親炙之者乎。嘗聞退溪工於畫而傳於世。規模格調。未知兩先生果何如也。而想亦楮墨間。必有可以彷象者矣。噫先生此扇。不知何年所寫。何人所得。而今滄桑事變之後。落於吾手帖而藏之。事非偶然也已。

書帖後小跋魚有龜 編輯

余在布褐時。拜農巖先生於石室。呈彩牋乞得手筆。先生乃書陶靖節四言詩二篇以與之。作屛敬玩。垂四十年矣。字畫傷汚。固已可惜。而況今世道變嬗。賢德凋喪。益覺隻字之爲可貴也。遂鳩板模刻。用壽其傳。以本筆作帖珍藏之。聊記此。要我伯氏以寫之。覽者必知其志之不偶然也夫。

扇畫贊從玄孫邁淳 編輯

老湖吳丈煕常宅藏農巖先生扇畫。匣有諺識曰父親所寫秋景。卽吳丈曾祖妣手蹟。是惟先生所銘女子身儒士識者也。吳丈要有記述。謹爲之贊曰。

丕哉三洲。道冕文珮。藝能之餘。旁及粉繪。薄言游戲。蓋在初年。寓而不留。遂絶無傳。優曇一朶。見此便面。雲誰之貽。有齊哲媛。維此哲媛。秀出閨房。謝有神情。范不勞攘。江皐靜散。文史在列。愉顏瑳笑。誾侍之悅。襟融機觸。信手煙雲。寒山秋樹。淨絶垢氛。巾函百年。有芬盈掬。孰雲丹靑。莫形心曲。繩繩鳳苞。世我家性。藏同壁獅。慕視奩鏡。典型之寄。精粗一貫。希以爲貴。曷不肅盥。衡門帶水。葭葦蒼蒼。境之宛矣。我懷之長。

諸家記述雜錄 編輯

史氏曰。肅宗三十四年戊子。知敦寧府事金昌協卒。昌協字仲和。領議政壽恆第二子也。天資溫粹潔淸。無一點塵俗氣。爲文章典則濃郁。深得六一精髓。國朝以來。作者不過一二公。昌協可以鼎峙雲。詩亦出入漢魏。翼以少陵。高古雅健。不事膚革。已而謂此不足爲吾儒究竟事業。遂專精六經。以及濂洛關閩。浸涵演迤。至忘寢食。見解精確。工夫篤實。非挽近拘儒可論也。於朱子書。用功尤深。宋時烈著朱文箚疑。多用其說。晩歲當義理晦塞。斯文磔裂之會。以表正名義。攘斥邪詖爲己任。世道賴以維持。蔚然爲儒林之宗。從學者甚衆。訓誨不少倦。後生有以文詞就正者。輒以進之於學問。少登魁科。望臨一時。進講法筵。有淳夫三昧之譽。尤眷眷於君德闕遺。遇事規切。不避觸忤。及遭己巳之禍。不復有意於當世。更化之後。屢召不起。忍飢窮山。固守而終身。雖異趣者。亦高仰之。以爲難及。蓋論其資稟之純。文章之高。學涉之深。俱詣絶於人。允爲間世之鴻儒雲。至是卒。年五十八。太學生捲堂來奠。學者稱之爲農巖先生。有文集三十四卷行於世。後贈諡文簡。出肅宗實錄

余嘗戱謂農兄曰。公兄弟難當矣。農兄曰何謂也。余曰人以公文比谿谷。子益詩比挹翠。豈不難乎。農兄曰子益詩不及挹翠。吾文亦不及谿谷雲。余問公文之不及何事。答謂熟處不及矣。出李喜朝芝村雜記○下同

農兄又謂文不可太易。勸余於作文時必料簡。料簡卽鍛鍊之意也。歐陽公亦嘗如此雲。蓋觀此兄。雖於晩年。病中作文。必極費心力。以此作之甚罕。且以爲重難。旣作又往往添痛。似亦料簡太過之致也。

易之古經。以伏羲之卦。文王文公之辭爲經。孔子所作十翼爲傳。各自爲編。不相混幷。是則孔氏遺書也。後至鄭玄,王弼輩。始取彖傳象傳。分屬於逐卦逐爻之下。要以取便一時考閱。而古易尊嚴之體隱矣。有宋晁說之,呂祖謙相繼釐正。區分經傳。以復孔氏之舊。朱子深有取焉。蓋程子傳。依王弼本。而朱子本義。一從古易。各爲一書。以行於世。及皇明儒臣承命纂定。乃以程傳朱義。合以爲一。卽今公私通行本是也。不惟分章析句有礙。凡例彼此牴牾。不便看讀。朱夫子尊尙古易之意。晦而不章。臣師故判書文簡公臣金昌協。嘗細加考證。依古經次序。編成一本。蓋有假我卒學之願。而不幸韋編未絶而遽歿矣。臣受玩其書。耿耿緘藏。倘命玉堂。取入一經睿覽。仍命芸閣印進。以備淸燕觀省。則庶有補於參互瀜貫之功矣。魚杞園有鳳疏畧

邵堯夫曰。君實之言優游。伯淳之言條暢。彥國之言鋪陳。晦叔之言簡當。有宋元豐之間。大爲一時之壯。余幸遊金氏父子兄弟間。竊嘗妄爲之說曰。谷雲之言優游。農巖之言條暢。三淵之言鋪陳。圃陰之言簡當。雖謂之一時之壯可也。出杞園集

鄙鄕士子。議建院祠泉谷,淸陰,桐溪,屯村四賢。而久稽未就。今始營立於府南六十里許華谷中。已奉安於去月二十二日。而以農巖先生幷享矣。四賢之於是邦。曾任字牧。而施澤於民固久矣。先生則以幕佐過此。曾不多時。而人之起慕。乃至於此。信乎德之入人速也。出門人李載亨松巖集

農巖爲古文。典雅稱停。深得歐曾體制。古詩選體。諸家無可傳。近來農巖兄弟刻意追古。亦多述作。出門人李宜顯陶谷漫錄○下同

爲學之要。在於讀書致精。若不甚究賾。草草讀過。雖讀至千遍。有何效益。朱子語類論讀書法甚詳。可考而見也。少時見農巖讀書。引聲留音。反復詠歎。以是讀一遍甚久。可見其讀書之精。如是而後。可責其得力矣。

國朝典文衡者。幾且百人。而知有古文者。尹月汀,李白沙,申象村,張豁谷,金淸陰,李澤堂,金息庵,李西河,金農巖若干人而已。其餘諸公。非盡才不及也。科擧累之也。

先生讀竹川集遇溪記。校正數處誤字。仍書於篇末曰。好文章好文章。其辭眞實華麗。能使一溪淸致。照耀百代人目。自非道學中流出。那得文質之若是炳煥哉。出門人朴華錫錄○按竹川名光前。退陶門人。諡文康。華錫其後孫也。

農巖早擢魁科。聲望甚盛。及陞通政。母夫人見其初具堂上冠服。不怡曰此兒相貌之貴。不似堂下冠服時。名位恐不能踰此。後以禍家子自廢。雖官到卿班。而終於堂上。果如夫人之言。出李縡陶庵三官記○下同

農巖少時夢作詩。有文章寂寞囊中草。身世浮瀋水上萍之句。疑其不祥。後果驗。

宋公堯和遺事曰。公少時往拜農巖先生。農巖時已沈疾。而猶終日危坐。問何不自便。以養病體。而必危坐也。答以吾爲學所得。只是危坐一節。今並此棄之。則將何以藉手歸死耶雲矣。鄙人年來病甚。全然放廢。及見此。瞿然驚愧矣。出閔遇洙貞庵集

簡易之文。以雄深瓌奇之思。鼓鑄辭令。如五石之弓。當賁獲之力。而人鮮克擧之。谿谷之文。卽之如淺。復而彌遠。紆餘縈洄。如江河千里一碧。而魚龍舳艫之容與也。澤堂之文。高山深谷。石之氣結爲鍾乳。林木翳密。而鳥獸之聲不聞。農巖之文。幅巾道服。徜徉周旋乎山林經禮之間。雍容揖讓。言言中理。眞儒者之氣象也。出南公轍金陵集○下同

正廟筵敎曰。譚文者動稱生壺谷死農巖。後就其文集而觀之儘然。

正廟嘗下敎於臣等曰。唐宋有八家十家之目。明亦有十家十三家之選。若欲以東人文字。選入家數。則誰當居先。臣等對曰乖崖佔畢之豪俊奇偉。簡易谿谷之古雅贍博。農淵兄弟之典重蒼茂。俱可入選。

農巖四端七情說。精深微密。發明眞蘊。多造退栗所未臻之理。可謂無窮者義理。而前賢之所留蘊。後賢發之也。曾聞印集之時。遂庵以其有參差於栗谷。力主刪去之。論見漏於原集。其後年譜之追刊也。渼湖雖撮其要而附見。終不如全文之完備。殊可恨也。出吳煕常老洲雜識○下同

農巖嘗謂大學致知之知。非難解也。而章句特訓雲猶識也。恐以別於仁智之知也。竊嘗思之。明德旣主心而言。則此知字若不以知識特訓。人將誤以知覺之知看了。夫知識雖出於靈覺。而未始不相貫。然若其下手用工。必也卽事物而窮其理。乃程子所謂纔明彼。卽曉此也。到得豁然貫通。則心之體用。無不明矣。倘使學者。外事物而直就靈覺之知。欲致之窅冥慌惚。不幾近於釋氏之學乎。然則朱子特訓之意。不徒在於別於仁智之知。恐亦所以別於靈覺之知也歟。

性命理氣之說。我朝儒先。惟栗谷農巖爲最善。皆可以發明道妙。羽翼經傳。然栗谷之說。深造獨得。玲瓏透徹。而天資極明睿。得之不困。發之容易。故講論之際。或有不盡人言處。農巖天分雖不及栗谷。思索切至。故善解人意。凡於論辨。委曲周匝。兩端俱竭。使人不厭也。

栗谷之言明快。農巖之言條暢。

農巖之四七說。三淵之未發說。後來儒者。鮮有臻斯理者。庶可謂發前人未發也乎。

國朝諸賢。有實見於性命之原者。栗谷以後。農巖當爲最。而三淵亦無愧爲其伯仲。今以見諸論著者蠡測之。農巖之精深微密。命辭無差。三淵之通達奇偉。不襲前言。雖置諸中國。亦鮮其儔也。

良知二字。本是孟子語。象山拈出作話頭。至陽明始捏合於大學致知。建立門戶。張大辭說。思欲以此。一掃程朱格致之訓而易天下。其所爲言。譎詭籠罩。以文其淺陋。而實不成事理也。蓋孟子此語。只是將不慮而知者。明本然之善之根於心已矣。本然之善。雖是天理。就其不慮之知。而看其能所。則有不容無別。農巖於此。有一段語極明快曰。愛親敬長者。乃天理之當然。知愛知敬者。乃人心之靈覺也。農巖說止此今曰良知卽天理者。實欲陰借天理二字。引入靈覺上去也。與象山倡心卽理之說。陰祖明心之學。可謂相傳三昧也。要之皆不能的見天命實體。自私用智以致此耳。

農巖先生洞見道原。深造獨詣。實栗谷後一人也。三淵所謂朱子之忠臣。非過語耳。我朝諸賢。莫不有父師之義。軒輊於其間。誠有所不敢。然晦翁嘗於宋朝諸賢。議論及到。而無所苟焉。誠以尊畏之義。尙論之公。不可以相掩也。故雖極知僭妄。區區管窺。亦嘗有私自推測。竊以爲國朝四百年。儒賢輩出。蔚然甚盛。宋以後所未有也。然若論其倡明斯道。學純德備。發微闡奧。功存繼開。則固莫盛於靜庵,退溪,栗谷,農巖也。然靜庵退溪栗谷。已有諸前賢定論。而今去農巖之世猶未遠。知德者希矣。噫公議久而彌章。百世之下。如有眞儒者作。庶幾有取於斯言也歟。

曩年讀中庸戒愼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雖主農巖通貫動靜之說。然竊意其曰未發。曰不睹不聞。雖有主心主地之異。其爲至靜境界則一也。近日看得不曰戒愼乎其不睹。恐懼乎其不聞。而下一所字於其間者。蓋接上文可離非道一句來。所指稍闊。所不睹不聞。與直指不睹不聞。語意有別。子思之意。不是欲以睹聞與不睹聞。劈作發未發界分。只以未與物接時言也。始知農巖所謂不睹不聞。只是事物未接時。非此心至靜境界者。信乎其不可易也。

農巖所謂理之名。因事物而立者。可謂深有所發。而可以捄後來諸儒懸空摸象之病也。

鹿門曰農巖雜識中有二段。前則似以人物之性爲同。後則似以人物之性爲不同。其論大學衍義人之異於禽獸一章。極明白通透。而在前說之後。後說之前。蓋其晩年改初見說也。竊詳孟子本章集註。其雲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爲性。同得天地之氣以爲形者。從一原而言也。其雲不同者。獨人於其間。得形氣之正。而能有以能有以三字當着眼全其性爲少異者。從分殊而言也。蓋人物之生。旣同得此理。又同得此氣。將無往而不同。特以形氣偏正。性有全不全之異。所爭只些兒耳。如使賦與之初。以人物而性便不同。則孟子何以雲幾希耶。至若眞西山之言則但云人物均有一心。已欠曲折。且其不說及所以異之故。而直以心之存不存。看人物之異者。揆以文義。亦甚齟齬不通。自歸有違於集註之旨。農巖之非之者。政指此爲言耳。鹿門瞥見農巖仁義禮智之心。禽獸之生。合下不得全具之語。喜其近於己見。而遂以爲晩年改見之證。殊不察此亦姑貼偏全說。以辨其失而已。非溯論一原處也。觀乎其下以知覺好惡之情對說。則可知其立言地頭也。鹿門於三淵。直加排斥。於農巖則費力遷就。而未免驅牽而左右之也。鹿門任聖周號

農巖仁義禮智之心。禽獸之生。合下不得全具雲者。驟看雖似可疑。思之亦無可疑。眞西山不分動靜。謂人物均有一心者。卻甚鶻圇。故農巖之言。乃如此耳。試看經傳。凡言心字。固多貼已發說。此雲仁義禮智之心。亦分明以發用者言。孟子所謂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之心是也。禽獸之生。雖均賦五常。發用處其何能全具此箇心耶。此卽所謂體全用不達也。若又以此爲疑。則愚已辨於前矣。

農巖雜識曰。夫旣曰無形無眹。則是卻都無物耳。何以有理之名。若曰有物則又安得無形無眹。此處最要精思。又曰理雖非一箇物事。立於氣外。亦不可直以氣爲理。於此思之又思。庶免世儒承襲之見乎。此數段立言。精約微密。含蓄意思。而不畢其說。使人有理會之地。苟能潛心精思於所已言。而默會其所未言者。則其所謂無形有爲。卽氣非氣之妙。庶乎其有得歟。

圃隱以間世英豪。當有明作興之會。朱子編著諸書。又適次第東來。遂得以探討服行。傑然爲從周用夏之祖。而煕朝繼之。淵源統緖。始爛焉可述。寒暄篤於持守。靜庵奮於經濟。皆未及立言垂後。惟退溪功深眞積。栗谷姿隣殆庶。華陽之剛大。三洲之明允。卓爲儒宗。幷有論著。而憲章祖述。悉本紫陽。其大經大法。固可以考不謬俟不惑也。出從玄孫邁淳臺山集○下同

正廟嘗諭近臣曰。文谷無忝厥祖。而夢窩之忠節。農淵之經術文章。老圃澤之聯芳趾美。古今罕有。諸家不及。

農翁說曰心爲理之器。理爲心之道。非理則心無所準則。非心則理不能運用。不容相雜。而亦不容相混矣。鹿門每爲性外無心。心外無性之論。則終恐近於心性相混之科。異乎農翁此論。出李鳳秀襟溪集○下同

農翁說又曰。朱子論心與理爲一者。亦有以爲二者。以爲一者。釋氏每以理爲障。欲去理明心。則是判作二物。不知其不離之妙。故以其一者正之。陸氏以心卽理理卽心。但存此心。理無不得。是直爲一物。而不察其不混之實。故以其二者正之云云。竊觀鹿門所論氣直爲之理者。則此與認靈覺爲天性者何異。

農巖,三淵,圃陰。棣萼聯芳。壎篪迭和。如河南之幷出。農巖之精深微密。命辭無差。三淵之通透奇偉。不襲前言。雖置諸中國。亦尠其匹。圃陰專精硏經。妙知絶解。往往發二兄之所未發。農巖之孫渼湖。門路克正。規矱不偏。見理又極明鬯。不直以淵源所漸也。出洪直弼梅山集○下同

三洲墓誌。於朱子亦不苟爲應諾雲者。是農淵兩賢。大眼目大力量也。尤翁之世。正學衰微。而鑴穆輩倡邪說於其間。鼓其衆而從之。尤翁以爲程朱以還。義理大明。更無未發之蘊。但當尊信服習。不可別生異見。舍性命而闢之。卽隨時制宜之道也。篤信是說者。往往泥守印板。不復講硏。致端拱無爲之歎。兩賢所謂易瞎人眼目。而痛恨於世儒之陋者。亦出於承弊易變。眞至論也。淵翁詩。亦嘗有程書朱訓在。甲是乙非爭。安在程朱後。無勞格致精。又雲羣聖微言朱子解。朱子註腳付諸誰。懶從心上加硏究。卻謂今無可致知。此詩當與祭農巖文及墓銘。互相發明。而其言殷切。警動千古。如此者當爲洛建純臣也。

從古賢傑。蒙世禍而罹橫逆者。擧多動忍增益。以成其德業。故曰行乎患難。無入而不自得也也。農淵兩先生。黃巴之後。煩冤痛迫。如不欲生。而猶能及時進修。慥慥向上。蔚然爲一世宗師。文谷自樹立固卓爾。而名顯揚而不朽者。賴二子之賢也。

金退漁,尹臨齋諸公。幾不識君面。而若其淸風峻節。扶植世敎。此所謂不報爲報也。然數子者。亦武而未韶。須如農巖,寒泉退藏硏經。倡明正學。卓然爲今與後之標準。方可謂第一流也。金退漁名鎭商,尹臨齋名心衡,寒泉陶菴一號。

農巖於講辨之際。無一點爭心勝氣。公聽並觀。曲盡人言。雖使其人對辨。不敢容一喙於其間。秪應言下點頭而已。如思辯錄辨及知智說之類是已。

胡雲峯,沈番陽無見乎道器之別。故認知覺爲智。不免於以理妙理。以理涵理。農巖論辨。精深微密。毫髮不差。而後來羣儒。疑信相半。非直閔彥暉之聽瑩已矣。三淵又作智字說。闡揚農巖餘意。其言通達奇偉。不襲前言。愚於兩先生立論。所嘗篤信。無容贊一辭於其間也。

湖右羣賢。爲物不具五常之論者。動以農巖上尤翁問目爲口實。而此是說難。非定論也。問目體段。本自如此。而且其所謂人物差別。亦以氣有通塞。而理隨而偏全者言。卽氣質之性也。何嘗雲本然之稟不同乎。此曷足爲物不稟五常之證乎。淵翁之以混載爲欠。而欲判舍之者。亦有激於湖說而雲爾也。

石室院儒發農巖從享文廟之論。斯論也無一毫挾雜。純然出於公心。孰有攜貳於其間哉。竊嘗以爲斯翁天分明睿。亞於石潭。而文理密察。反復過之。發揮道妙。輿衛六經。其功莫與爲京。淵翁所謂以一字明訓。博一世善治。寧可聖朝失賢輔。不可朱子無忠臣者。恐非過語也。世無從享之典則已。如其有者。歷選羣賢。疇居其先。今玆之論。無用更商。而但恐時節不是當耳。

四七說。精粹微密。無少餘欠。不直爲斯翁文字中第一。朱子後宋明及吾東羣儒言理者。不翅十百家。而未能或之先焉。與栗翁參差者。只是七情之兼言氣與主氣一句而已。農巖所云七情雖兼理氣。其善者氣之能循理者也。其不善者氣之不循理者也。初不害爲主氣者。道得退溪之未能道得。發揮栗谷之未盡發揮。九京可作。兩賢亦應莞爾而笑也。疑貳於栗谷而勸刪於原集者。竊滋惑於黃江諸賢也。今闡揚先生微言。而刊落此論。則是贊孟子而不以養氣性善。述周子而不以太極通書。其可乎。雖險塗難盡。滔滔是瞿塘灎澦。其於日光玉潔何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