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細地做工作,在抓典型上狠下功夫

過細地做工作,在抓典型上狠下功夫
雲南省賓川縣革命委員會
1969年12月8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我們縣革委會成立後,為了更深入地掀起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群眾運動,提出革委會成員要下去抓點,運用典型指導一般。但是大家感到事情多,下不去,怕抓了點丟了面。結果大家浮在上面,忙於處理日常事務,聽匯報,發一般號召。「飄」而不實,工作缺乏生氣。

我們帶着問題學習了毛主席著作,挖出了「飄」的根源。一種情況是怕艱苦,覺得抓典型是一件艱苦細緻的工作,費力氣;另一種是認為現在革委會已經成立,大權到手,有「歇一歇」的思想;還有的同志犯過錯誤,現在不敢抓點,怕負責任。

通過反覆學習,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文化大革命雖然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但階級鬥爭並沒有結束。要發展勝利,要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還要艱苦細緻地做工作。鞭炮聲中驕不得,勝利面前歇不得,前進當中飄不得。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繼續革命的先鋒戰士。

大家還認識到:革委會領導成員深不深入群眾,抓不抓典型,是實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的領導方法,還是實行資產階級官僚主義的領導方法的問題;是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辦事,還是背離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的問題。原來怕犯錯誤而不敢抓點的同志認識到:過去所以犯錯誤,並不是因為按照毛主席指示抓點,而恰恰相反,是因為沒有認真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現在,只有按照毛主席的教導,「放下包袱和開動機器」,深入到群眾中去改造自己,改變作風,才能避免重犯錯誤,並真正改正錯誤。 縣革委會主任帶頭到紅星公社抓點,發現了紅星六隊貧農社員羅義學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非常刻苦,覺悟高,思想高,風格高。幾年來,羅義學和廣大革命群眾一道,堅決跟黨內一小撮走資派和社會上的資本主義勢力作鬥爭,誓死捍衛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捍衛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為革命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縣革委會主任經過先後三十多次和貧下中農座談及個別訪問,確認羅義學是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群眾運動中湧現出來的好典型,便及時幫助公社革委會加以總結推廣,進一步推動群眾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全公社湧現出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一百四十六人和一批先進集體。 這個事實,使革委會同志受到深刻的教育。認識到榜樣的力量確實是無窮的,用典型指導群眾運動,最有說服力。領導工作費力就要費在點上,點上使勁,面上豐收。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革委會成員除少數值班搞面上工作外,都深入三大革命鬥爭第一線,向貧下中農學習,作艱苦細緻的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和推廣各方面的典型經驗。

有了典型如何推廣?我們從實踐中認識到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找幾個「筆桿子」,整理成文,印發下去,叫各社隊各單位參照執行了事。這是官僚主義的方法。我們採取的是另一種方法,領導與群眾相結合進行總結,開展群眾性的比學趕幫運動,過細地做工作,充分發揮典型的作用。

今年五、六月間,我們縣在落實「九大」精神,抓革命促生產的偉大群眾運動中,湧現出一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心紅志堅,團結戰鬥,奪取更大勝利的先進集體。紅星公社采鳳大隊井頭營生產隊,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個隊三年來一直堅持天天學習毛主席著作,深入持久地開展革命大批判,使廣大社員樹立了為革命種田的思想。在「九大」精神的光輝照耀下,為了落實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號召,他們擴大栽種面積,把田頭地角、房前屋後、箐邊溝旁的零星土地全部利用起來,開墾出八畝多水田。采鳳大隊準備推廣井頭營的經驗,但有的隊幹部怕勞動力緊,忙不過來。在這節骨眼上,縣革委會同志深入下去,和他們一起學習毛主席的指示,一起和社員座談研究。貧下中農說:「多栽一把秧,多打一斤糧,就是多一顆打擊敵人的子彈。為了革命,我們不怕苦,不怕累。」於是各生產隊一齊動手,把大片坡地改成了水田,連河邊的沙灘也墊上土栽了秧,幾天就增加了一百三十七畝水稻田。

為了推廣這個先進經驗,縣革委會在采鳳大隊召開了全縣性現場會,請采鳳大隊貧下中農當教員,介紹經驗。這一天,采鳳大隊成百上千的貧下中農,挑肥的、運土的、犁地的、壘埂的,站在他們新開出來的田頭,大講他們是怎樣靠毛澤東思想斗出這一大片良田來,使到會代表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各社隊代表用采鳳大隊的經驗對照檢查找差距,認識到主要差距還是在於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做得不夠,回去後一定要狠抓人的思想革命化。在推廣先進經驗過程中,縣革委會還不斷檢查各社隊學趕采鳳大隊的情況,幫助後進單位解決問題。這樣,在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號召下,一個聲勢浩大的群眾增產運動掀起來了。全縣共擴大了栽種面積一萬多畝,增加灌溉面積九千多畝,接連戰勝了旱災、洪災和各種病蟲害,奪得了今年糧食棉花都增產兩成左右的大豐收,其中僅擴大栽種面積部分,就可以多收五百萬斤糧食。

通過采鳳大隊的經驗的推廣,使我們認識到,總結和推廣典型,要過細地做工作。開現場會是推廣典型的好方法,但如果工作不細,仍然只能起到一般號召的作用。只有在會前會後充分發動群眾,並且針對不同情況進行個別指導,真正做到一般和個別相結合,領導和群眾相結合,點上的經驗才能迅速而有效地在面上推廣。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