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齋集/卷三十一
墓誌銘
編輯外祖逸軒兪公墓誌銘幷序
編輯外王父逸軒先生兪公旣卒之四十年。仲舅大憲公持年譜一通。請狀文於大提學雷淵南公。旣得狀。以示胤源曰。幽誌無可屬筆。吾當自作。而銘則不敢也。從叔父兼山公。嘗爲吾先人誄曰。吾家從氏隱君子。百事擠人早避名。竭力耕田爲子職。千秋無愧董生行。吾欲以此四句。爲銘何如。胤源對曰。可。其後誌不及成而大憲公卒。胤源於是懼外王父之墓竟闕焉無誌。而悲舅氏之志未就也。不揆僭猥。遂謹按年譜及狀。撮而爲誌銘。又節畧用兼山公詩。如舅氏志雲。公諱受基。字受甫。逸軒自號也。兪氏以三宰新羅阿飧。爲鼻祖。有曰。義臣。自以新羅世臣。義不事王氏。麗祖降屬杞溪縣戶長。子孫因籍焉。入我朝。僉樞起昌。以直節著聞。至景安公汝霖。肅敏公絳。兩世官皆判書。相繼爲名臣。自肅敏五傳而至諱命弘。禮曹判書贈諡章憲公。公其第三子也。妣貞夫人全州李氏。承旨綸之女。公以辛未二月十七日。生於判書公北靑任所。生有至性。纔免懷。已知事親之方。愉色以溫。不忍暫離父母側。年十三。隨判書公於義州府。侍寢課書外。芬華日交於前。而不一顧也。十四。上書於判書公。請休官歸隱。蓋當時朝著潰裂。國事不靖。無鎭安之策。故公憂之。有是書。辭婉而意切。識慮深遠。判書公大奇之。遂命家人。卜築於大興竹溪之上。至今人指爲兪公莊雲。十六。聘於農巖金先生之門。而執弟子禮。服事不懈。先生知其有志操。每愛呼與語。所敎告皆爲學之要。公由是知行日進。然自持謙謹益甚。未久先生卒。時門人適皆罷歸。病猝急。公獨當於啓手臯復之際。相禮中節。先生弟三淵先生。後至見而亟稱之。公年方十八。其早習於禮如此。二十。卽廢擧不赴曰。科宦悅親。有二兄在。季君病甚。吾當專任奉養之節。不以倘來富貴。易職分內事。判書公嘉其志。許之。自是公多居竹溪。自力耕稼。判書公有不安於朝。輒以一馬馳歸。安居若素。嘗曰。吾在朝輕於進退。三哥農圃之助爲多。判書公屢爲方伯。公必隨往。深居子舍。營吏屬罕見其面。但聞其讀書聲。又嘗從判書公入燕。往返經年。同行象譯。無一言以私接。歸裝惟古書畫數束而已。公平居洞洞屬屬。惟親志是承是順。其侍疾也。晝夜跪伏枕傍。以候氣息。餁爨之事。亦多躬操。時大寒。汗透重衣。父母意少不適。公則免冠引罪。父母色和。然後乃止。壬寅。李夫人疾大革。公再斮指進血。疾遂愈。鄕人爲之語曰。至誠感神。於兪孝子見之。戊申。季公病卒。會逆寇陷淸州。人皆荷擔而立。公不爲動。獨辦終事如禮。雖急遽中。無毫髮憾。上而慰大夫人。下而撫孤寡。應接家務。悲悴成疾。而不自恤焉。己酉。丁判書公憂。公三月啜粥。不近鹽豉。甫葬疾遂劇。李夫人泣勸還鄕調治。起居已須人。而弔客至。必具衰杖而哭。每朔望。必設位於正寢。號哭盡哀。往往幾絶。竟以是年十二月四日。卒於喪中。春秋三十九。臨終顧仲氏承旨公曰。葬我於先人之足。又曰。死命也。不復見吾母。目不瞑矣。仰而號天者再。以庚戌二月十七日。葬於木川鳴巖里坐辛之原。從遺命也。旣而一鄕人士李橿等百餘人。列公孝行。申狀於監司。監司聞於朝。命贈司憲府持平。後以子彥民秩視二品。加贈吏曹參判。配貞夫人安東金氏。農巖先生文簡公諱昌協女。有淑德徽範。後公三十四年而卒。葬於速恩里坐某之原。與公各葬。而墓相去十里所。公貌癯而神淸。肩背端竦。如鶴整松逸。燕居。愛着古巾服。終日不妄言笑。其論事是非得失。辭簡而理正。見義勇爲。沛然如水之赴壑也。自抱山頹之慟。尋其緖餘。惟恐或墜。有問業來者。諄諄啓告。義理詳密。使人入膚而徹髓。見人有一善。樂爲之勸。有不善。莊默以示意。自然有不可犯之色。以是賢者信之。不肖者敬畏焉。嘗演程子四勿箴爲詩。以寓自勵之意。又取孟子山木之訓。以戒同志諸生。依呂氏鄕約。行於竹溪。一鄕文風蔚興。人多成就。此可見公學有體用之大畧也。其於藝也。詩則農翁稱以爲夔後音。善字書。心畫酷似農翁。門徒或莫之辨也。性嚴而尙儉。子弟童時。不得衣薴帛。子弟有過。色怒則子弟莫敢仰視。公之爲學。先立於爲仁之本。衆善由是出焉。而其爲孝。亦固窮安命。以盡子職而已。眞古人不以三公而換一日之養者也。後之君子聞之。尙有以知其高風也夫。有三男三女。男長彥人。出後伯父庶尹公諱斗基。次卽大憲公彥民。有名節。季學生彥孫。爲季父通德公諱阜基後。女長適判官朴師錫。卽胤源之先考。次適士人崔宗鎭。季適縣監鄭墢。大憲公生二男三女。男長漢雲。出後伯父學生公。承章憲公祀。次夭。取族人彥一子漢石爲後。女府使宋宅奎,典簿李英遠,士人徐有鼎。判官男長卽胤源。次準源參議。女金在淳牧使。大憲公有側室二人。皆擧一女。長適李溶僉正。次適沈翬鎭。胤源忝爲外孫。生而未逮事公。自幼從吾母聞遺訓之一二。心常敬佩焉。今誌公之墓。識淺辭拙。恐不足以表揚懿德。悲夫。銘曰。
百事擠人。早避榮名。竭力耕田。無愧董生。作誄者誰。同堂有賢。其言不阿。人無間然。
內兄兪君墓誌銘幷序
編輯內兄兪君旣歿之明年。仲舅大憲公爲文以哭之。其辭甚悲。畧擧其事行而稱之曰。孝友正直。博古守靜而已。余讀此文。未嘗不嗚咽流涕。旣又歎大憲公之深知其子也。大憲公文學言議。見重於世。其不以暱愛而溢於辭。人將皆信焉。君幼。卽出爲吾伯舅後。伯舅早世。申孺人寡居。君事申孺人有至愛。左右怡愉。人視之以爲親生。大憲公無他子。旣貴而猶依宗家以居。君獨身奉養。一以承順爲主。無絲毫違咈親志。推以友於三妹。以及庶妹無間也。嘗自悲其無弟。一日告於大憲公曰。願早定爲弟者。得以知長枕大衾之樂。大憲公憐之。性慷慨。持論不苟。其於賢邪忠逆之分。辨之尤嚴。每感憤時事。歔欷太息。往往至於泣下。旣已自知其過。遂書於壁曰。士大夫當有憂國之心。不當有憂國之語。蓋取古語而自戒也。嗚呼。玆豈非孝友正直者耶。君早嬰奇疾。雖不能刻意治文辭。然雅喜觀書。手未嘗釋卷。最習左氏傳,朱子綱目。論歷代治亂。人物高下。事理是非。若河決而海注也。聽者知其有史學。君旣病而杜門深居。未嘗納交要譽於人。時搢紳子弟。爭循利慾。而君獨退然若處子。以故卒不成一名。嗚呼。玆豈非博古守靜者耶。其賢如此。而不幸短命以歿。宜乎大憲公之久而悲且惜也。君諱漢雲。字士淵。杞溪人。新羅阿飧三宰之後。禮曹判書章憲公諱命弘曾孫。祖諱斗基漢城庶尹。庶尹公無後。以叔弟贈參判公諱受基長子學生公諱彥人爲嗣。學生公無後。君以大憲公諱彥民子嗣焉。平山申氏。同敦寧晙之女。卽其所後妣也。君生於英廟戊申某月某日。卒於壬午某月某日。春秋三十五。配完山李氏。洛豐君楙之女。生一男不育。竟無子。外氏之宗。至是凡三絶。聞者莫不哀之。明年。大憲公取族人子老柱爲立君後。老柱六歲。眉目淸明。人始知君之有後也。君初葬於果川某里某坐之原。後遷葬於某里某坐之原。余與君同爲參判公之孫。情好甚篤。誌君之墓。非余而誰。遂爲之銘。銘曰。
無年也名以壽。壽者不與骨朽。無兒也族以續。續者不異己腹。嗚呼魂魄。其勿永傷於幽宅。
杏陰李公墓誌銘幷序
編輯聽溪堂李公早遊於尤,春兩宋先生之門。蔚然爲士林所推重。其學行德業。見遂庵權先生所撰墓誌中。聽溪公有第四子曰杏陰公。公諱淹。學識操履。克肖賢父。有疾不仕。居於廣州之宮村。宮村之人。皆尊之爲長德。公常務韜晦。而實抱經濟之才。櫟泉宋公之以徵士赴召也。歷公廬。與公商確頗多雲。公歿後二十九年。公嗣孫復中。以其族姪正言義明所爲狀。示胤源。屬爲幽堂之誌。胤源以非其人辭不獲。遂摭其狀而敍之。公字景範。李氏胄於世宗大王別子廣平大君諱璵。高祖諱郁。郡守。以子右議政完南府院君厚源貴贈上公。曾祖諱厚載。僉知中樞府事。祖諱逈。司憲府掌令。兩世俱贈贊成。聽溪公諱遇輝。漢城府庶尹。娶坡平尹氏。府使鴻擧女。以丙寅五月十一日生公。公弱不好弄。長益凝靜簡默。聽溪公亟愛之。甫六歲失恃。隨諸兄號擗如成人。嘗讀書。不以記聞詞章爲意。惟小學,家禮是準是的。聽溪公與其從子惺齋公。講劘道義。爲叔姪間知己。公自少周旋其間。所薰陶甚多。以故繩墨嚴正。德器成就焉。聽溪公至孝。養大夫人。志物咸備。而公之養聽溪公如之。聽溪公居大夫人喪。泣血三年。而公之居聽溪公喪。亦如之。見者以爲聽溪公眞有子矣。公篤好人倫。愛兄子如己子。營立產業。使不飢寒。推而及於族黨。周恤備至。子女之未嫁娶者。具奩幣而成之。死喪之未斂葬者。庀賻襚而助之。不計家力足否。故內外族之窮無告者。皆歸焉。公雖汎愛諸族。而嚴於長幼嫡庶之分。其馴良入彀者。雖卑不忽。凌躐犯科者。雖眚不貸。由是宗法大行。門內無怨言。鄕里人有欲訟者。不造官而造公。或有過失。則輒曰杏陰公知否。又多以疑文變節。稟質於公。公每遇親忌。必先期齋沐。戒婢僕。濯籩豆以祭。哭如袒括時。宗家有故。則權奉祠版。殺禮替行曰。朱子云。是日不忍虛過。吾何敢不自盡乎哉。公之九代祖淸安君。親盡當不祭。公愀然曰。凡爲先。雖無於禮之禮。猶且義起。況歲一祭。禮有明文。不可廢也。遂捐財買田。以供其祀。其盡誠於追遠之節。蓋如此。公從兄領議政公濡。參判公濟。一時登揚。且門中簪組甚繁。而公獨大布裹身。漠然不以榮枯動其心。杜門養痾。與世無競。知公者高其志。平居整飭衣冠。每辨色命席凝坐。子弟賓客環侍其側。肅然如朝廷焉。公性本沖澹。又善頤養。克致遐壽。人謂將被金帒之典。而公乃不屑。遂以杏陰處士之號。終其身焉。丙申十月二十四日。卒於鄕廬。春秋八十一。配恭人南陽洪氏。監司禹傳女。有婦德無育。先公十年卒。十二月初七日。葬公於先壟側向巳之原。與恭人同壙。公無嗣。子從子顯坤。又無嗣。取族人子復中爲子。復中生二男。長義程。次幼。嗚呼。公以其家學之美。自修之實。不見用於世。不獲福於身。君子惜之。然復中受公訓誨。好善而文。是其來後昌大之徵也歟。胤源以通家子。嘗一再謁於床下。竊覸公風儀。儼然有德者氣象也。吾先人嘗稱公博古通事務。胤源心識之。今於揄揚之文。敢不殫其鈍拙。以闡幽光之萬一也哉。銘曰。
赫矣溪翁。爲父爲師。孝友承家。詩禮是資。渾厚風味。有儼莊恪。宗族歸仁。隣里薰德。才優用世。其廢也病。惟其康濟。八耋以永。天爵克全。布衣亦貴。我銘公墓。我筆無愧。
養梧軒李公墓誌銘幷序
編輯養梧軒李公。姿性恬沖。不飾邊幅。有淸高拔俗之韻。於世間功名勢利。泊如也。顧喜讀古人書。平居手不停披。又好遊山水。每至泉石佳處。輒徜徉吟嘯而忘返。嘗攜中庸一部。入金剛山內圓通。潛心玩索。歸而語人曰。吾夜究九經三德。朝看瓊岑玉流。參會而發焉。可以知體用一源。動靜相資之妙矣。卽公此言。眞可謂悟道之君子。豈若騷人逸士之遊於方外者比哉。使公得假年壽。以究其志業。則達可施於時。窮可傳於後。而不幸嬰奇疾。年未中身。乃寂寥而歿。嗚呼惜哉。公諱顯坤。字仲元。世宗別子廣平大君諱璵之十二代孫。曾祖諱逈。司憲府掌令贈左贊成。祖諱遇輝。漢城府庶尹。號聽溪堂。考諱淹。世稱厚德長者。號杏陰。妣南陽洪氏。監司禹傳女。公以杏陰公兄通德郞漸第三子。出爲杏陰公後。公爲人重厚而有文藝。幼時以翰墨爲戲。不窺園中棗栗。十四。聘於朴氏。朴氏家在白嶽下。其年春。與少長十數人。遊於淸風溪之太古亭。呼韻作詩。韻出。公應口先就。滿座皆嘖嘖稱其夙成曰。此子必早達。大司成權公爀。掌課試。取公詩置高等。聲名益藉甚。公雖以親命屈首塲屋。而不屑屑於得失曰。是有命焉。當盡吾分而已。定省之暇。惟勤於讀書。最好周易。三冬劇讀。夜以繼日。疾遂作。而猶不知止。公性至孝。嘗在京。聞親病急。不束裝而出路。見市上有賣美味者。卽其親平日所嗜。遂欲買歸助病口味。所持者只數卷書冊而已。謂市人曰。有能以此爲質。明日當送償。言甚懇至。有一人曰。孝哉。乃買而與之。不受冊。其誠孝所到。能感動市利之輩如此。其遊金剛也。爲東程賦。歷歷摸寫如畫。翻解獻於太碩人。太碩人覽而喜曰。非吾子。安得羅列萬二千峰於吾眼前乎。時取而破閒焉。公一日尋醫。往光敎山下。遇一有道者流。與語大悅。其人笑曰子病何用藥餌。吾觀魚堂邊。有一大石。子往見而解之。則病自瘳矣。公異其言。遂尋其石。石形大如車輪。有孔有畫。誠異物也。乃默思以爲此亦不出乎天地度數陰陽動靜消長之理也。遂口占曰。觀魚堂上乃觀魚。君子所觀何在魚。先天石上試觀魚。至理可觀躍潛魚。其人詠而歎曰。奇哉。此石自山谷轉到於此。已累十年。人之過而見者無數。謂以先天者。自君創也。因勸以窮理之學。其人曾受業於金厚齋門者。而亦知公才志故云。公居廣州之宮村。搆一小堂。養碧梧於庭。因以自號。又占一壑於積洞雙峰之下。誅茅築室。爲讀書棲息之所。名之曰山天齋。蓋於大畜之義。有自況也。公生於癸巳六月十八日。卒於丁丑二月十三日。春秋四十五。是年四月。葬於光秀山酉坐之原。先兆也。公顔貌肥白。胷懷坦夷。與朋友交。善諧笑。跌宕觴詠。天眞爛漫。素不喜博奕。惟酷好書畫。自爲之各盡其妙。然以小技亦不肯竟也。其筆效東坡體。詩則往往有陳簡齋格法。配恭人朴氏。籍潘南。文康公冶川先生諱紹之七世孫。曾祖諱世城。左副承旨。祖諱泰遠。牧使。考諱弼履。通德郞。恭人端靜柔雅。甚有婦道。事舅姑恭而忠。事夫子順而敬。自公喪之後。非同氣則不相見面。足跡不出房闥。在京兄弟。願因親忌相與會見。以爲永訣。而終不許焉。生於庚寅三月二十五日。後公五年辛巳三月十六日卒。春秋五十二。是年四月二十五日。祔葬於公。同塋而異室也。擧子女未育。取族人子復中爲後。復中二男。長義程。次幼。吾先人於公爲婦弟。與公生同年。而公差先月日。最相得歡甚。胤源自兒童時。爲公所愛。公嘗索余所爲文。屢加稱奬。余藏於心不忘也。今復中屬余幽堂之誌。以余知公之詳也。余何敢辭焉。遂撮其家狀而書之。系以銘曰。
天在山中。君子以之。前言往行。多聞而知。公揭齋扁。有取於斯。方畜厥德。將大以施。胡嗇於齡。竟閼莫遂。廣阡之土。埋其壯志。我闡幽潛。來後是眎。
淑人陰城朴氏墓誌銘幷序
編輯洪君直弼伯應。以其所自述先淑人狀示余。泣請余爲誌。余與伯應相見講學。已七年於玆矣。契深義厚。余何可辭。閨門之行。含章而不外見。然觀於伯應之妙齡志道。操守敦篤。而知其母之必賢母也。況伯應之孝。非以私而溢美於其親者。是狀宜可信。余又何辭。雖老病不敢辭也。遂就狀文。掇而書之雲。淑人姓朴氏。籍陰城。高麗工部尙書梓之後。入我朝。有諱淳。官吏曹判書。太祖分朝咸州時。爲問安使北行。有忠言。感悟上王。上王始有回鑾意。公歸未到龍興江。竟受後命。諡忠愍。參判諱昕。舍人諱叔達。兩世俱顯。三傳而至諱有寧。以遺逸。拜執義。不起。是於淑人爲六世祖也。曾祖諱聖龜。進士。祖諱廷琓。以孝贈持平。考諱亮欽。號知足堂。隱德不仕。妣海州鄭氏。運徽女。淑人生不妄啼哭。自幼不咈親意。不忤同氣。稍長。受閨訓書於考知足堂公。服行不怠。莊重寬和。動靜有常度。仁愛及物。不食所畜犬肉。年十七。歸於洪氏。爲判官諱履簡之配。初入門時。舅爲金吾郞。以王事。倍道南行。淑人心憂之。不解衣而寢者數十日。至復命。乃如常。淑人爲婦之道。已著於此矣。居姑李淑人之喪。哀而有禮。奉舅衣食。忠而謹。享祖先。豐而潔。事夫子敬待如賓。處娣姒妯娌如兄弟。視從子如己子。接人一以誠信。內外族黨。皆法象其德。陰性吝嗇。而淑人喜施與。夫外氏窮甚。淑人必盡力賙恤。如先姑主饋。時人以爲難。雅不喜榮利。嘗曰吾見世路險巇。不願夫子之取及第也。又戒其子曰。窮達。命也。勿以動其心。其高志明識如此。平居口絶俚言。色無惰容。持心坦直。表裏如一。凡世俗婦女。修飾苟且之態。一切無有也。婢有偸竊罪。不之問包容。使自悔改。其度量尤足以過人。而至其中夜獨坐。不畏鬼恠。毅然有定力。又何其與程母事相類也。其德旣備矣。兼之以綜理之才。舅屢蒞外邑。夫繼而從宦。家務稍繁。而應之裕如也。見人之奢侈踰分者。深非之。儉約節用。不使匱乏。卒之日。視其債簿。惟錢十餘兩而已。淑人以今上癸丑七月八日卒。春秋四十一。是年春。指壁上所記祖先忌日曰。吾亦非久。當入列書。蓋讖也。以八月十二日。葬於高陽土堂里壬坐之原。明年甲寅二月二十八日。遷葬於同山艮坐。洪氏南陽大姓。通德郞諱重埰。縣令諱尙彥。牧使諱善養。判官公三世也。淑人擧五男二女。男四不育。直弼居第二。娶判書李溎女。女適金泰根,尹約烈。直弼一女幼。淑人性嚴。於子女不假借辭色。未嘗示以玩好之物。伯應嘗有過。淑人怒。伯應藉藁伏地。不命之起。必至改過。然後怒乃解。朝夕諄諄勸伯應以古人爲己之學。伯應立心卓然。不屑擧業。惟問學是力。果淑人之訓。有以使之也。嗚呼。淑人旣敎其子以學。而未及見其成就。悲夫。銘曰。
有炳閨訓受於爺。一是爲則行於家。茝蘭蘋蘩雜佩華。義方其敎納無邪。古昔賢媛孰斯加。雖嗇於壽名則遐。厥後必昌理靡差。我用作銘揚徽嘉。
呂光德墓誌銘幷序
編輯呂君名光德。字汝明。豐川人。居豐之儒山坊。父天時。武科及第。光德與其弟光一。俱中武科。光一爲騎士。君亦晩始爲騎士。然君顧從事於儒者之學。耽經籍如嗜欲。不以天下萬物易其好。嘗曰。吾未死前。不能忘此學也。流俗人多譏笑之。每直宿御營。夜半誦書聲出騎士房。同隊睡而不知也。先是。君受業於潘南朴胤源。胤源卽余也。君日挾冊來往。不避寒暑風雨。雨則着木屐而至。余奇其志。書以贈之曰。吉甫文武。郤縠詩禮。羽林通經。亦在漢世。謂非本色。彼哉俗論。讀書飭躬。君其益勉。君拜受而去。由是益孜孜焉。君不幸以疾。卒於其弟光一城東之寓舍。今上丁巳十二月十八日也。距生年爲三十九歲。嗚呼。何其短也。天其不欲使斯世有武而儒者耶。光一權葬君於西郭外。越明年己未。將返葬於豐。余悲君之能有志於學而未及成也。遂流涕爲文。誌君之墓。呂氏籍咸陽。遠祖諱永。開城留守。其後子孫徙載寧。再徙信川。又徙於豐川。仍世居焉。豐與漢師遠。累世無仕而顯者雲。君年二十五。登甲辰慶科武科。因入部將薦。君挈一妾。買斗屋於漢師之西以居。將求仕焉。旣而喟然歎曰。人生斯世。不學何以爲君子。吾雖以武科出身。欲仕宦則將媚於宰相。吾所羞也。吾欲反諸儒。終身讀書足矣。遂投弓矢。悉棄兵書。取中庸書。伏而讀之。旣久思未通。於是欲求師友而質問。一日來立余門請見。余始見其刺。不知爲何狀人。辭以病不見。後數日君復來。足凡三及門而後。余始接見焉。君視下言徐。步趍有儀度。不類武夫。余心異之。君進曰。竊聞先生之風久矣。願執弟子之禮。余辭焉。君請益固。余乃先授大小學。次授論語。君自喜其日覺有進。久而後始授中庸。君曰。前日已讀此書。而如未讀。今日始知讀矣。君見解少遲鈍。然於聖賢書有一得。則必欲身踐而乃已。其持守確實。視才氣聰明者。反有勝焉。時君之父及第,君母海州吳氏歿已久。君泫然謂余曰。父母旣亡。視師當如父母。微先生。小子何所依歸。余素患面瘡。君知烹鳩水利薰洗。適在山寺。見砲手者捕一鳩。遂脫賣其耳纓子。買鳩進於余。其誠心事余如此。余嘗試君曰。古者。四十而仕。今君三十。學八年而仕。未晩也。君誦栗谷先生語曰。學成則自上求之。仕非我自求者也。余乃哂之。君旣不仕。貧無食。遂賣屋。以妾行歸於豐之儒山。自是與余相離。率一歲一來見余。而亦不能久留也。君以鄕曲無書。買孟子書於京肆。裹負其書。徒步行半千里。方夏月。汗流浹背。而不知疲。歸而讀孟子六百遍。甚樂之。如有所得焉。旣而君又以鄕曲無師友。欲復以身來。從余講問如前日。適本府倅存問以禮。欲延致官舍。俾敎其子。君以官府爲嫌。辭曰。民有師在京。方往謁。不得聞命。遂步入漢師。來見余。時君弟光一。先已爲騎士在城。君分弟祿。爲書糧。住近城山寺。讀毛詩數月。每日只一食。食惟鹽醬而已。盛暑無絺葛。體汗氣困。而惟誦讀不輟。同棲者甚難之。君旣讀毛詩。謂余曰。孔子曰人而不爲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歟。小生讀周南召南。而依舊面墻何歟。君之於書。不欲徒讀。必求實效。於此亦可見矣。又嘗從人見尊周錄。至宋先生所撰李士龍傳。擊節三復。於春秋大義。尤有所激發興起焉。君躬行。必以忠信。與人言。必依於仁義。遍謁當世知名之士。以求資益。靑松沈君師東。豐川任君魯。完山李君堯中。首陽吳君煕常。淸風金君宗善。皆樂與之交。每與君之所知。語及君。必不名而曰呂先達。先達者。出身之稱也。君與南陽洪君直弼。最相善。洪君贈詩勸勉。以朴松堂,權烏潭期之。君爲人端良易直。寡言與笑。笑亦不啓齒。嘗習跪坐。跪坐終日則心安。又或舒膝則覺而自驚。聞者以爲過苦。君喜施與。急人之困。見一老人寒無所着。輒解其身上衣而與之。往往以橐米囊錢。走饋所識之飢餓者。人多感其高義。李大將敬懋。聞君賢。擧以爲騎士。君強起以軍禮見。而非其志也。然供職恪勤無怠。旣二年。以出入軍門。終害讀書。欲自退而未及也。竟死。葬於豐川某里某坐之原。妻某鄕某氏。生一女一男夭。側出男一幼。嗚呼。君之墓。非余銘之而誰。銘曰。
有兢兢之心。而無赳赳之態。吾知韎韋之中。有君子在焉。不見仕之可欲。惟見學之可悅。吾謂遐荒之陬。有奇士出焉。噫若人之命之短兮。抱遺恨於六經。我則愧於爲藍兮。君又胡爲而不成其靑。歸而葬於豐之山兮。我用銘而納於厚壤。彼西之人過墓而肅。必曰呂先達之藏。
墓表
編輯曾祖考牧使府君墓表
編輯我曾祖考牧使公諱泰遠。字景久。號悔窩。吾朴籍潘南。先世高麗右文館直提學文正公諱尙衷。以道德節義顯。本朝左議政平度公諱訔。以勳業著。累傳至諱紹。司諫贈領議政。諡文康。公道學爲己卯諸賢所推重。號冶川先生。公其五世孫也。祖諱煥。同知中樞府事。號鶴臯。考諱世城。左副承旨贈吏曹參判。妣贈貞夫人礪山宋氏。京畿監司時吉女。公以顯廟二年庚子七月十八日生。貌白晳端秀。年十一。選儀賓。顯廟奇公應對當理。且喜其善誦書。命賜賞。將行婚。承旨公卒。上意欲待三年。大臣難之。竟寢。公少孤。能自勵爲學。旣長。赴泮試。梧灘沈公攸。爲國子長。得公詩大喜置魁。由是大鳴。己巳。中進士。時仁顯後遜位。公與太學諸生。上疏力諫。戊寅仕。爲徽陵參奉。遷禁府都事。陞宗簿主簿兼校正郞廳。拜刑曹佐郞。移司僕主簿。又遷陞禁都。拜富平縣監。遞拜戶曹佐郞。旋除翊衛司衛率。拜咸昌縣監。陞高城郡守。黃州牧使。後復拜陜川郡守。壬寅七月十一日。卒於任所。壽六十三。葬於楊州祝石嶺乾坐之原。與淑人平山申氏同兆。淑人知敦寧府事東城君景禋之曾孫。成川府使贈左承旨汝晳女。端莊有女範。生二男八女。男長弼履通德郞。次早夭。女奉事李秀茂,奉事李聖興,士人柳承緖,李顯允,愼無疆,縣令尹東濂,進士權撝。次早夭。側出男弼豐。女僉知申䁜。通德公一男三女。男師錫。公州判官。卽我先考。女牧使李匡會,郡守金貞謙,士人李顯坤。弼豐男師英,師南。判官公二男一女。男長卽不肖胤源。繕工假監役。次準源。戶曹參議。女金在淳牧使。胤源一男宗輿。準源男宗輔都事,宗慶敎官,宗翊夭,宗喜。女申光誨,李堯憲武科郡守。季卽綏嬪。今上命選入宮。誕生元子。公天資穎悟。發慮處事。詳敏謹愼。內有執守。介然不撓。然接人。又卻和厚樂易。孝友過人。常自痛早失怙恃。生日欲行素。家人不敢以酒饌進。事仲兄都正公。非公故則日往侍湛樂。到老不衰。性至仁。路遇暴骸。脫衣衫斂埋。其治邑。公明誠勤。寬而有威。吏民均安。夢窩金相公昌集,李相公濡,判書宋公相琦。皆稱公善治。公則恥沽衒。在咸兵使。以善修軍器。將啓褒超資。公亟馳書止之。在黃政成。作一小亭於竹樓之傍。逍遙吟嘯。名曰太古。蓋寓挽俗之意。黃大州。將歸治簿。贏錢至累千緡。悉以補民役。民立碑頌惠無窮。廉儉自律。歷五邑。服御如寒士。間嘗罷散。久家食甚窘。而一不言官職。閔文忠公鎭遠以爲此人可進用。以正躁競之習。公以吏治聞。然顧雅喜書史。終日手不釋卷。所抄述。積成軸帙。在劇仕。亦不廢。故文辭贍麗。知公者咸曰。是玉堂中人。而沉屈蔭途。惜也。公雖未嘗以學問自命。而若其日用動靜。一本行誼。實無忝於冶川先生家法雲。
墓碣銘
編輯密庵金公墓碣銘幷序
編輯公姓金。諱砥行。字幼道。自號密庵。安東人。右議政仙源文忠公諱尙容五世孫。祖諱盛迪。吏曹參議。考諱時淨。四山監役。妣恭人完山李氏。學生邦卨之女。李氏禱於中林之野生公。公幼穎悟。讀書有妙解。甫成童。就屛溪尹先生學。尹先生悅。乃告以學問之要。公之學蓋有所受。然亦多自得。論心說。與師門不合。屢齋沐上書以質。而竟不能合也。平居專精思索。張燈坐其下。取經傳中一義。思之至鷄鳴乃已。其苦心極力類此。早廢擧。隱居於公州之溪室谷。屋宇蕭然。受風雨。竈不煙者四日。寢無褥。夜以薄被覆身而臥。人不堪其苦。而公則安且樂也。五十。除監役。不就。蓋以僞號下書名。爲恥雲。客有語公曰。古書不必泥看。如顔子一簞食一瓢飮。無鹽豉醬菜乎。公曰。無鹽豉醬菜。顔子只呑飯飮水而已。公雖貧甚。辭受必謹。非其義則一芥不取。辨義利。如斬釘截鐵。尤嚴於儒釋之分曰。緇髡非吾類也。吾自少時。未嘗一棲山寺。因事往楊州。過梅月金公祠。嫌其遺像有削髮形。不拜祠而去。尹先生旣卒。華陽碑文出。物議有是非。院儒將建碑。公族兄渼湖金先生爲院長。移書止之。公曰。不可。吾且爲師辨之。遂作書累千言。質於金先生。金先生不聽。公終不肯屈己見而從之。公爲學以小學心經爲主。而自四子六經。至周張程朱之書。無不上下貫穿。每見書。輒微吟徐視。有所思。則必籤而識之。字若蠅頭。然嘗論天命之性曰。物不具五常。人物性若同。則物何以不率性。性有本然本賦。不可混看。論心善曰。人心若本惡。則不能一朝生活矣。明德曰。明德不可直喚作心。心是材料。德是伎倆。格物曰。格物卽心到物。物格卽物到心。未發曰。心有發未發。中無發未發。道心曰。道心有過不及。道心若無過不及。則當謂之執道。不當謂之執中矣。其說大抵不蹈襲前人。最喜分析。界限截然。任穉恭曰。昔邵康節凡物到手。便成四片。今金某如此雲。公旣於道。深造獨詣。而又留心經濟。嘗慨然歎曰。識時務。在俊傑。非俊傑。何以救世。又歎曰。道不可行。惟獨善其身而已。公少患脾虛之疾。攝養得愈。至老疾更作竟卒。嗚呼。公立志至高且堅。學不至於聖人。則不止也。其不仕。非果於忘世。若藏器待時者。而終身不遇。窮死於巖穴之間。豈非命也耶。公生於肅廟丙申正月二十六日。卒於英廟甲午九月十九日。壽五十九。葬於公州九水峴乙坐辛向之原。從先兆也。配咸平李氏。參奉昌年之女。後公十三年而卒。與公各葬。葬於溪室先壟下。二男一女。長履脩奉事,履久。女沈能烈。履脩男衍淳。公事親以孝。奉先以誠。接人以禮。仁信孚於隣里。隣里莫不悅服。公早年求道。探索甚力。而實以踐履爲重。靜存動察。交致其功。一主乎敬。而知與行俱進。表裏蓋粹然也。公爲人端潔愷悌。胷襟瀅澈如秋月。終日危坐。肩背竦直。無懈怠意。人有叩之。語亹亹不厭。論事是非。不少回互。有所執守。則賁育莫能奪。眞所謂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者矣。吾先人通判公州。余隨至。遂往謁公。公不鄙而與之語。余於是得聞爲學之訣。公雅愛酒。餘一日攜壺往饋。公飮而喜曰。使人耳聰目明。於講說爲有助。夏月避癘。出寓遠村。二朔乃返。書報於余曰。伊威在室。蓬蒿滿庭。亦一意致其觀物。自樂可知也。爲文辭。高古簡勁。有文集若干卷。兪汝成爲公幽誌。而顯刻則闕焉。余與公託契甚厚。粗有分寸之得。皆公賜也。今何可不銘公墓。銘曰。
眞實心地。刻苦工夫。先儒所言。公學是符。學而必思。弗殆弗罔。知而後言。匪影匪響。才足經世。不用亦已。苟未行道。豈爲貧仕。簞瓢陋巷。不改樂止。猗公之賢。我東顔子。
遺事
編輯寧齋吳君允常遺事
編輯君容貌端嚴。器宇寬厚。望之儼然可畏。卽之溫然可親。一見之。可知其爲有道君子也。
君生長於沁水之家。而自幼少時。無一毫綺紈膏粱之習。
歲丁亥。余謁渼湖金先生。問後來之秀。先生曰。有吳某經義精明。時君年二十餘。
君內行醇備。孝事祖母父母。極其怡愉。夫婦相敬如賓。友愛諸弟。敦睦宗族。和氣常藹然滿一室。余聞君之親戚。稱道如此。記所謂家之肥。君其庶幾乎。
君平日看書。喜爲箚記。有所疑則輒筆之。再讀必檢看。以驗識解之長進。箚草積成卷帙。皆有年條。見者稱其勤。則答曰。吾記性不足。故錄此以備遺忘。蓋謙辭也。
君少頗留意詩文。中年亦不廢操觚曰。詞翰雖小技。其爲游於藝則足矣。
君耽嗜經傳。喜爲講說。而亦曰。彼此意見不合。兩不相下。而一向爭詰。則轉成葛藤。反爲無益。只是閒說話。
君嘗夜至余家。見南窓明月。指而語曰。心要澄澈如此月。
君簡於交遊。出入甚罕。余謂以太過。則君曰。出門皆是名利客。無開眼處。無投足處。
君嘗嚴於守口之戒。恆曰。人之忽於發言者。輒以爲吾兩人相對言之。他人莫聞。然安知無屬垣之耳。此誠至言。
君常懼誤交匪人。於外客。不輕引接。若未曾相識者。自鄕來謁。則或饋之飯。而不許其留宿。蓋猶未審其人之如何也。其愼密如此。
啓能盜名。士多趨附。而君一見之。不復見。以爲觀其言貌。非靜帖人物。不可與之相親也。後啓能果爲劇逆。蓋君先見之明如此。
德相之赴召也。搢紳章甫。莫不懷刺納謁。而君乃嫌其鬧熱。獨不往。最後乃始一往。而不復往。蓋亦鄙其爲人也。
君慈仁愛人。周窮恤乏如不及。尊府判書公之在成川也。族人有告飢於君者。君方留京。宅無私財。亦以取用於邸人爲嫌。然救之少緩。則其人易死。君亟愍念。遂貸數緡錢。以濟其急雲。
君酒戶頗寬。而能自德將。只一二盃而止。及遊龜潭。喜其蒼壁瑰奇。遂發豪興。乃飮三盃雲。
君將覲判書公於成川衙中。客引沙溪先生侍黃岡公於關西時事而語之。蓋以成川有妓樂也。君曰。放遠之義。不可不嚴。而未知當之則如何也。旣至衙。登降仙樓。遊於巫山十二峰之間。紅粉滿前而不顧雲。可謂胷中無妓者矣。
君服用儉素。着麻鞋而行。一日至余家遇雨。借泥鞋於隣人。時判書公在西邑。而未見君一着西鞋矣。
君家置一欵段。余未嘗請借。吾弟平叔問其故。余曰。禮饋獻。不及車馬。士執何以擅借。平叔曰。要其稟告而借。似亦可矣。君偶聞之。其後白於尊府。幷牽奴以借。使之窮日了人事。其與人誠欵如此。
余慕一士人聲譽。常有願見之心。適友人有與彼最親密者。方入直掌苑署中。約其人來會。欲邀余共話。余以官府嫌不入。友人曰。君意如此。則吾當暫出。署門外墻邊。藉草而坐。三人相對從容如何。余咨且未決。遂以是問於君。君曰。不可。官員之離直次。未安。朋會亦非其所。余乃從君言而止。
余嘗與君。論易損卦。懲忿窒慾。二者孰難。余曰。懲忿爲難。蓋以七情中易發難制之意也。君曰。窒慾亦難。慾有潛滋。流出底。遏絶甚難。蓋欲於此二者。不分難易。亦可見君平日於遏人慾上。用工爲多也。
或問於余曰。中庸於不睹。言戒愼。於不聞。言恐懼。亦有其義乎。余以別無意義立文。適然答之。因以問於君。君曰。吾不欲爲無益不緊之講說。正是此等處也。
湖南有一士讀書甚多。尙書二萬遍。易繫萬遍雲。君笑曰。聖人則必不如此多讀。孔夫子雖三絶韋編。亦以披閱之熟。而未必萬讀也。蓋謂聖人之於事事。皆無過不及。雖讀書之數。亦有中道也。
君於羣經。以論語爲第一。嘗讀濂溪通書。頗喜之曰。鄒經後初有也。
余嘗訪君。君設酒與之從容。晩後與其弟士敬。送余於庭前。指墻隅杜鵑盛開。留余其下。相與盤旋久之。評論文章。其風流澹蕩。非如拘儒固滯枯澀者比也。君曰。余嘗病世人之喜見朝報。後來思之。卻不然。旣觀古史。則眼前史。何可不見乎。自是必日見之。君之此言。可知其非忘世者也。
余曰。肉刑。不可行於後世耶。君曰。上古之時。智竇未開。民不知恥。惟知肌膚之痛楚。故聖人制肉刑。以懲其惡。然人文旣著。民心稍有廉恥。雖鞭笞流竄。亦足以懲之。何必用肉刑乎。余又曰。井田。不可行耶。君曰。井田難行。而董仲舒限民名田法可行。余曰。何以謂井田難行。而限民田可行也。君曰。法密則難行。井田䂓制。視限民田較密。故謂之難行也。君於經濟所範圍者。大畧如此。
霽軒沈公每稱君爲當世第一人物。又曰。使士執得君。則必能做事業。
余曰。人物五常之說。出自內浦。幾乎全湖皆然。何故也。是風氣使然歟。君曰。非風氣也。卽見聞也。擩染所致矣。
君嘗次朱夫子夏日吟曰。天風送白雲。方塘貯淸陰。其胷次之灑落。於此。亦可以想見矣。
嘐嘐齋金公遺事
編輯公顔貌魁梧。眉宇淸峻。精神正在兩眸中。余嘗拜三淵先生遺像。公之儀形。頗似之。
公學術博洽。於書無所不覽。最好禮書。少日讀儀禮通解。幷小註誦之。又留心經濟。愛柳磻溪隨錄。手寫以觀。
公深病世之學者多有假眞售僞之弊。乃應擧從宦。以避名雲。
氣象活潑。則曾點之沂上春風。胷次宏闊。則邵子之花外小車。
公愛好人倫。篤於睦誼。吾外祖母。公從姊也。公每新歲拜謁。不踰三日。至老猶然。
公居家。守法甚嚴。深以人家因婚宴。私屠牛爲非。迎婦之日。買牛肉於市。錯以豬肉用之。公從祖弟庶尹公。吾仲姑夫也。姑之婢往公家。戴宴盤而來。余方兒時。得而喫之。婢之傳言如此。
世俗有同床禮。新婦入來日。外客少年困辱其婿。至爲撾足掌。以討酒饌。蓋流來雜戲也。公深惡其褻鄙。迎婦日。以勿用此戲之意。大書完議於壁上。使賓客觀之。是日四座肅然。莫敢違其約。
公勤於慶弔。不避寒暑。嘗曰。人有朔日不弔者。是邪諱也。士大夫豈爲邪諱乎。吾於朔日弔人云。
公之考圃陰先生。置書樓一間。房二間。無廳事。公終身居之。因其舊而不少增拓。其儉約遵先如此。
公平居所戴冠用古制。卽周之委貌。漢之進賢冠也。公每不喜笠子之制曰。狀類僧之屈笠。
余嘗赴人冠子之會。公爲大賓。見其升降揖讓進退。一皆合禮。眞所謂周旋中䂓。折旋中矩者也。公晩年。謂余曰。吾自中歲爲人家冠禮之賓。凡五十餘。處無一人能不失禮者。蓋不欲致詳於節目。而亦不爲預先習儀故也。余欲釐正其誤。則譏謗興焉。甚可慨然。
公聰明過人。於書畧綽看。而能了大義。嘗曰。栗谷十行俱下。吾則五行俱下也。
余嘗與公語曰。橫渠敎人。以禮爲先。此法甚好。使人有檢束。公曰。雖然。關中學者。有役文之弊。朱子已雲公談說經傳。務持大體。不爲煩細。見人之分析太繁。旁引曲證者。則曰毋芼也。毋芼者。言造飮食。多雜以椒桂也。
公最愛眞西山心經曰。此淸心丸也。
余問周易甚難解。公曰。然。把易作四書讀付貼於身心性情者。爲好耶。蓋欲主義理。而畧其象數也。
公曰。儒敎漸悟。釋敎頓悟。儒釋之所以異者。在漸與頓之間也。
公嘗愛尙書說命。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之語。擊節歎賞。
公以祭祀。用俗饌異味。爲非曰。棗栗。何用和蜜煎熬。餠則白雪餠最好。蓋取其明潔也。
余嘗參庶尹金叔小祥。公亦來會諸執事者。輪次盥手。每臨盆。公輒問新水乎。蓋慮其誤用已洗之水也。其於祭享。務欲致潔如此。
人有讀書而搖身者。則心惡之以爲心不安靜。
公智鑑多靈通處。人或以機警稱之。
歲乙亥逆獄起。公曰。朴黎湖之先見。眞如明鏡矣。其臨終時遺疏。蓋知有今日逆變也。歎服不已。
公嘗曰。乞人之過者。錢穀當與之。紙筆則不當與。蓋慮其或僞造文券。或書悖妄之說。以惹鬧也。其愼密如此。
公曰。下輩吏隷。不可易而忽之也。雖賤且愚。亦能知兩班淸濁善惡是非也。
余問公曰。士子親忌日。似不可赴擧。公曰。古人於親忌日食粥。其日則喪人也。何可赴擧乎。今人多赴擧者。甚非也。
余問公曰。祖父母服與旁朞不同。服中嫁娶世。或有之何如。公曰。是夷狄也。
公與人語。淋漓跌宕。如無表襮。然有時沉默。則又卻簡嚴可畏。
吾內舅參判兪公嘗曰。某叔大人物也。
吾先人出宰三登。余隨往。公去此縣已十數年。民誦之不衰。縣小舊無三門。公始建之。行鄕約以敎民。借與書籍於鄕士。以勸課其學。每政事之暇。聽琴歌於黃鶴樓上。人稱風流使君雲。
公爲工部亞堂。時爲編摩。冬官典憲。舘於其人都家。留十餘日。以聖學輯要自隨。朝夕披閱曰。吾於此書。未嘗一日釋也。
公容止豪爽。心事正直。風流弘長。語曰。古人古貌。古心三古。眞公之謂也。
家錄
編輯嘗見谷雲集。有家記。記其家中事頗詳。可以傳示子孫意。甚好之。今畧倣其例。爲家錄雲。
高祖考承旨府君。平日不御盃酌。而實有酒量。嘗於一宰相家大宴會。以翰林適有公故。最晩始赴。座上有年老卿宰。責之曰。子以年少新進。晩到當有罰。遂浮白。府君取而飮一大鉢。亦不醉。酒量如此。而常時不飮。此亦府君有操守之一端也。〈再從叔父知樞公雲。〉
承旨府君性簡潔。與世不合。錦昌副尉。卽府君之堂姪也。郡主嘗出入闕中。孝宗大王謂郡主曰。吾視廷臣。惟汝之夫從叔父眞士夫也。聖主之知奬如此。而未及大用則天也。
承旨府君文詞夙成。遺稿中。唐楊太眞謝遣臨邛道士來訪表。卽十四歲所作。而見者以爲名篇絶調。
曾祖考牧使府君。於知足堂判書申公爲姪女婿。申公甚愛之。一日不見則惄如也。每遊必共。每事必議。今知足堂家廟壁上畫。公與府君對坐像以揭之雲。
牧使府君蒞黃州時。仲曾祖都正公宰甑山。叔曾祖庶尹公宰三登。三兄弟一時同居於兩西相近之地。官伻往來絡繹。各以物產致供。此誠不易得之盛事也。〈時丙申丁酉年間也。〉
牧使府君常令家人。備無名飯曰。人家每有食客。不意來到於旣炊之後。推移以饋。則家中一口有飢者矣。家屬上下諸口之外。別設一人飯以待之可也。以此號爲無名飯雲。
祖考通德郞府君。嚴於祭享。齊之日。必令奴僕。掃除廳事。至於廳底荒穢。必盡除而後已。每飭婢僕。搗祭餠米。以屛風障塵鋪潔以安杵臼。
祖考府君。每遇生辰。以劬勞之悲。禁家人不得進饌。乙丑仲春回甲。而亦不許設小酌。
祖考府君。平日不食河豚羹。且戒家人勿食。盃勺未嘗近口。
祖考府君。常時器用儉素。惟取其完固。置一小土爐於室中。以黃紙塗爐紙。垢又加塗之。以是土爐益堅。用之不知其幾十年。親客每見之曰。此物尙在乎。
祖考府君。筆藝夙成。家中所有醫鑑題目。卽十三歲所寫雲。
祖考府君。仁厚之德。洽於家衆之心。奴僕皆思竭忠。不以主貧而怠於執役。奔走使喚。至忘飢寒。童奴二江。自幼侍宿於房中者也。愛戴如父母。出外得美味。輒懷歸而獻之。
祖考府君。豐貌多鬚髯。見者謂有宰相風度。而竟老於布衣。知者以爲府君言語行事。皆古樸眞澹。宜受多福。雖未達於身。而必將昌於後雲。
祖考府君。嘗以爲婢夫。異於家奴。不可加杖笞。婢夫有罪。則撻其婢。此法甚好。
吾家洗心臺。本是祖考之外舅益山李公舊宅。而祖考重修而居之。園林幽勝。足愜雅趣。賞花撫松。朝夕盤桓以爲娛。客至。摘園桃圃瓜以饋之。眞率可喜。
知敦寧兪公。於祖考爲外兄。居玉流洞。洞去洗心臺。只隔一小岡。祖考與兪公杖屨。數相往來。時有杯盤。兩家子孫亦從而陪焉。方春花發。會於心臺。余與兪公之孫漢蔣,漢雋,漢嚴。皆兒童也。遊嬉其間。汝成之大人直長公。命題曰花園少長咸集。使羣童賦之。此可見當時勝事也。
兪公徙居安洞縣。令申公鎭夏。入玉洞舍。申公卽祖考內弟也。祖考喜曰。一四寸去。而一四寸來矣。遂源源相會。申公喜哦詩。嗜飮酒。善談笑。每與人諧謔。而於祖考府君甚敬之。而未嘗爲戲語。於府君少一歲也。
庶尹金公貞謙。卽府君仲女婿也。金公貧無屋宅。寓居甥舘。多有年所。府君撫存凡百而安之。金公鞍馬奴僕。必取諸婦家而用之如己物。而府君不以外人視。故下屬亦無苦惱色。
伯姑夫李公匡會。於先君長七歲。而先君尊之如長兄。以李公文雅淸莊。益加敬重。論議不同。而未或相失也。
先人嘗以弔問爲重曰。與人相知。不弔其父母喪可乎。人事之欠闕。莫過於此。
先人宰牙山時。吾外祖母喪。几筵在木川。牙去木八十里。而每朔望。致魚肉助奠。未嘗或闕。節日亦然。聞者以爲難。
校理申公應顯。以公事往湖中。過牙山。歸而語曰。守令之得廉聲最難。而牙之民。尙稱某也淸白。可喜雲。時先人去牙。已三四載矣。
癸巳冬。先人往問庶姑病。病中思生薑正果。先人卽策馬歸。議於子婦。而急急造送。庶姑嘗之而悅。
老奴尙雲。自吾曾祖考所任使者也。慧敏能言辯。善飮酒。多識士夫家故事。服役於主。歷三世。忠勤不衰。旣老退。而先人出邑時。每月給食料。蓋重其舊物而酬其勞。不以下賤而忽之也。
祖妣李恭人。女士也。胤源幼在膝下。纔讀千字。祖妣已誦小學題辭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句而訓之。
祖妣性嚴重。雖諸女婿。未嘗與之狎坐。語言亦不及於瑣細。
先人性至孝。奉養侍疾。靡有未盡。一念常在於親。先妣嘗語不肖曰。汝兄弟二人矣。而必不及汝父之獨身事親也。
先妣恪於祭祀。嘗曰。豐不如潔。得一魚一果。必儲之。爲祭祀用。
祖妣旣歿。伯姑來參祭。祭訖卽歸。先妣悽然曰。以親之不在而異視耶。何不留宿。伯姑感其言泣下。
先妣嘗曰。書生之着新袍。不如着敝袍。此實婦女見識之所未有也。
先妣嚴於閨門之限。仲舅石隱公。亦謹內外之別。公嘗來見先妣。或値先人不在。則少坐於先妣室外土廳。與之語而卽去。終不入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