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宗旨圖衍義
道法宗旨圖衍義
經名:道法宗旨周衍義。元鄧格慕圖,元章希賢衍義。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
道法宗旨圖衍義序
養吾會三家為一家者,雖然道不可圖,苟求其故,道非遠人,是能親禮,非揣籥聞鐘以為日也。學者勉之。至大第二春,三十八代天師廣微子書。
道言: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道既無名,何以述之?苟求其故,雖萬八千篇,未為過也。鐵崖子傷大道之不行,憫流俗之傍見,纂集諸象,為《道法宗旨圖》。噫,大哉其心也。龍虎刊行,觀之若望洋焉。希賢不愧凡愚,嘗有志於三家微言,為之衛義。後因探省,若杳冥中有所警者,得遂初志。且夫太古以來,真機未泄,雖有其象,然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蘇子所謂: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是書,亦似者也。故達者,因似以識其真。昧者,執似以陷於偽。願與同志,因似以識其真。明道之士,不必觀也。若夫眼看空花,手撈水月,又非予之願也。大德己亥至日,臨川章希賢書於養吾堂。 道之廣大,大且無邊。道之精微,微且蘊妙。是以道之以法,法之以圖,圖之以景,景之以玄,玄之又玄,空妙貫一。養吾章君,以風月典刑之外,煙霞涉趣之間,取與自新,變化莫極。豈不以造化歸之,功行疇著而爾然耶。今索敘言,盡取大藏一決,案贊明高道之妙。甲辰秋,空玄子謹書。
空玄子者,姓汪氏,諱萬頃,字清伯,臨川人也。生長巨室,出家為黃冠,號藥山。與道山徐先生順孫交遊,遍走名山,歸隱林下。或坐高松之上,或處小室之中,人密窺之,口中自語,人去則已。或求其文,橫說堅說,千言立成。大德間,道山於龍興樵舍萬家坐化。玉筋下垂,先至大戊申十一月十四日示疾化去。其徒以其寫真喚之,作頌卻去,復活起坐,書曰:居藥博施之,效高山仰企之神。先生之道如此。凌煙所記非真咄,道在吾身,一天風月,擲筆大笑復化去。至順庚午秋,臨川張霖叔云:佃僕入閩見之。邵武道中吁江蔡志夫亦云:瓢笠人來說見之武夷。嘉禾聶敬安云:龍虎見金陀頭問之,雲在武夷不久見之。故孟子謂: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即此道也。噫,非大丈夫孰能與於此哉。臨川參學章希賢述。
道法宗旨圖衍義卷上
鐵崖鄧樁以正纂圖養吾章希賢師亮衍義
元始祖劫圖
元始祖劫,化生諸天。開明三景,是為天根。
衍義
《太上度人經》云:元始祖劫,化生諸天,開明三景,是為天根,上無復祖,唯道為身。道書云:一炁分為三炁,三炁各結一宮。龍漢之初,玄炁結而為玉清之宮。赤明之初,元炁結而為上清之宮。上皇之初,始炁結而為太清之宮。玉清統十二天,九聖居之。上清統十二天,九真居之。太清統十二天,九仙居之。三清所統三十六天,謂之大羅天。三十六天分居四極,每極九天。大羅之下,為大梵天。凡四,又為之四種民天。自大梵而上為大羅,大羅而上為三清,此諸天皆前劫修真。與道合真,聚則成形,散則成炁,合散自然,無有名貌,窮無盡劫,不復退墮。自大梵而下為無色界,無色界之下為色界,色界之下為欲界。欲界凡六天,色界凡十八天,無色界凡四天,是為三界二十八天。人積善功,得生欲界天,或為天主,或為天人,或為天衆。欲界天人,猶有欲想,無欲想則昇色界。色界天人,猶有色想,無色想則昇無色界。無色界天人,猶有覺想,無覺想則昇大梵天,而出三界之外矣。三界二十八天,分居四方,方各七天,謂之八圓,又謂之四梵小羅天也。凡夫有善行高功,得昇三界天而止。天福盡而不增修,則有退墮,故各有壽量。六道中之天道,蓋三界天也。三界天人,一念不真,自上仙降為下仙,下仙不能加功,則復還人趣,所謂退墮。 無盡居士張商英,撰《廬陵道藏記》。今玄妙觀道藏是也。空洞之先,炁母混成,不妄為真,不二為精,不昧為覺,不測為神。孰清孰濁,孰凡孰聖,孰短孰脩,孰魔孰正。輕極重生,上下乃形,下騰上降,水火傳精,故有日月,晝夜司明。一二成主,三微成炁,三炁成候,三候成節。大明終始,五六循環。日從左運,辰以右合,周流六虛。故新相易,剛柔交發,三才奠體。杳冥太空,三清所都。莫知其先,強目曰元。莫知其初,強目曰始。莫知其大,強目曰太。莫知其頂,強目日上。高而無至,名之曰尊。寄而無我,主之曰君。能虛能盈,能一能萬。化生諸天,成就世界。中有妙山,名曰玉京。四方既正,八方既分,三十二帝,分住寶城。斗箕角輯,井參奎璧,魁承罡建,五合造運。杪毫忽釐,與道同流。劫運悠曠,太少格塞。邪氣失元,散入羣生。因其九竅,發生情識。情流識蔽,宛轉顛倒。因流起愛,蔽愛生憎。憎愛交攻,前伏後起。棄明趨昧,積昧為陰。結陰為幽,入幽為鬼。伸為人形,傍為異趣。啖食凌暴,更相強弱。性不得靜,命不得延。黑炁慘霾,干犯霄極。三清化主,三天帝君,鑒觀在下,一念慈悲。自然妙炁,絡繹成文。靈風鼓奏,自成音聲。至慈度厄,至仁好生。至正摧邪,至明破冥。上列宮曹,下設嶽瀆。衆真分職,列仙分統。真機既漏,玉字乃出。火鍊洞陽,筆著空青。玉檢金版,符錄呪訣。教授仙衆,威制魔群。鍊度魂魄,役召萬靈。
混元化身之圖
宋仁宗御讚曰:大哉至道,無為自然。劫終劫始,先地先天。含光默默,永劫綿綿。東訓尼父,西現金仙。
百王取則,累聖攸傳。衆教之祖,玄之又玄。
《如如顏居士語錄》讚曰:生從無始,代屬周王。化身復現,釋迦問禮,猶聞夫子,八十一天之教主,百千萬劫之導師。
《太玄經》曰:太上老君,萬億化身,隨方設教,應機立號,普濟天人,朝朝降蹟,代代帝師。希賢以《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同一道也。 《家語》曰: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聘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敬叔與俱至周,一問禮於老聰,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 葛仙翕序《道德經》曰:老子體自然而然,生乎太元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極乎無極,故無極也。明教嵩禪師《鐔津集》曰:夫老子所言者,大道也。故孔子於禮則曰:吾聞諸老聃。《禮運》曰:大道之行,與三代之英。丘之未逮也,而有志焉。《擊辭》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而《老子》 曰:王侯得一,以為天下正。考其無思無為之理,陰陽變化之說,二書豈不皆然必以老氏為非,則《易》與《禮運》可燔矣。夫先儒之好辯者,孰與孟子。孟子之時,老子之書出已百有餘年矣。而莊子復與孟子並世,如其可排,則孟氏已排之矣。豈待後世儒者辯之耶?司馬氏謂:老子之道,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或不然,譏其先黃老而後六經,是亦不其意也。太史公之書,孔子即為之世家,老子即為之列傳,此豈尊老氏之謂耶?蓋以老氏之道,乃儒之本,所以先之者,正欲尊其本也。 《史記》曰:老子之道,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又曰: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澹足萬物。《西漢書》 曰:道家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術也。 了翕陳先生《罐史評》曰:漢武帝黜黃老而用儒術,興大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號令文章煥焉。可述此用儒之效也。然天下多故,主心不靜,專務改作,百姓厭苦。用好事之臣,以開三方海內虛耗,戶口臧半,兵不戢而自焚,恩虧於父子之間。其發於命令者,未嘗不本於仁義。而觀其效,則不異於始皇者幾希。當此之時,天下不一日無事,思慕文景不可復得。然則黃老之清靜,亦何負於天下哉?吾儒之論,必日彼非此是,與其是孝武而非文景,孰若兩取而兼其善哉。 昌黎韓文公愈《進士策問》曰:孔子亦有師,問禮於老聃。今之人不及孔子遠矣,而且無師。然其不聞,有業不通而道德不成者何也?出文集第十四卷。 疊山謝氏曰:《道德經》者,能發明上天之心,於世道未嘗無益。 雷霆互用圖
上下往來,陰陽相應。
《金誥》曰:天地清濁,其質如卵,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陽升到天,太極而生陰,以窈冥抱陽而下降。陰降到地,太極而生陽,以恍惚負陰而上升。一升一降,與天地行而萬物生成也。濂溪周子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極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晦庵朱子曰:陰以陽為質,陽以陰為質。水內明而外暗,火內暗而外明。橫渠曰:陰陽之精,互藏其宅,正此意也。 《真原》曰;陰陽升降在天地之內,比心腎交媾之法。《玉書》曰:陽負陰而上升,陰抱陽而下降。一升一降運於道,所以天長地久。
雷霆之圖
為天之樞,其性善,其主生,其體陽,其象陰,故甲丙庚壬為陽雷。
為地之機,其性惡,其主殺,其體陰,其象陽,故乙辛丁癸為陰霆。
《莊子》曰:陰陽錯行,天地大駭,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塊。
《淮南子》曰:陰陽相剝,感而為雷,激而為霆。《金誥》曰:陰中伏陽,陽炁不降,擊搏而生雷霆。橫渠張子曰:陰炁凝聚,陽在內者不得出,則奮擊而為霆。陽炁伏於陰炁之內不得出,爆開而為雷也。
環溪昊氏《璣衡內篇》曰:洊雷為震,固也。而雷何以有聲?蓋下四爻離象也,互離之上則坎也。火入水中則激烈有聲,以物之小者推之。火鍛金石,使之透徹,持以入水,其聲尚奮,況坎離之大炁乎?渾天之象包於地,日東升西沒,明入地中,而天一生水則水在地中。越宿復升於東,明出地上也。日出扶桑,實騰於海,故曉日清潤。及其沒也,其聲震厲如雷。故崦磁之圖擊金鼓以雜之,否則稚耄駭懼。此火入水而有聲之驗也。故知水火之怒氣,激而成雷,而況坎為雨,離為電,復相因乎。 《子朱子》曰:雷雖是炁,但有炁便有形。如蝃蝀,本只薄雨為日所照成影,然亦有形,能吸水吸酒。 《爾雅》曰:疾雷為霆。
宿曜玄機之圖
希賢曰:天道左旋,日月五星順行於四七之間,為天之經緯。所以起滅四時,生成萬物,皆因梵炁之功,為天地常行之道。《度人經》云:周迴十方,旋斗歷箕,迴度五常是也。
《混元三清經》云:陽精之炁為日,陰精之炁為月,日月之餘炁,散為星辰,分布二十八宿。
《黃帝素問太始天元玉冊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先。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炁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亨。
雷霆三關圖
祝為天關 訣為人關 罡為地關
《黃庭玉經》曰:口為天關精神機,手為人關把盛衰,足為地關生命扉。
希賢曰:孟子謂:所過者化所存者神。道書云:身雖死,陽神存。 呂洞賓《屍解復現詩》云:昔曾錦水留遺蛻,又到蓬萊別姓名。 斗柄周天之圖
希賢曰:天以斗為機,經歷十二辰之上,順五星於四七之間,而化生萬物也。若斗柄不運,緯候參差,則吉凶生於爻象,符火失於晨昏,星辰錯亂,日月差殊,四季不調,萬物不產。故曰:乾坤日月本不運,皆因斗柄旋其機。故斗之正二三月,運寅卯辰之位,生育萬物也。四五六月,運巳午未之位,長養萬物也。七八九月,運申酉戌之位,成熟萬物也。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運亥子丑之位,收藏萬物也。斗柄周天,歲功成矣。大哉,無為之化也。經云:天以斗為機,人以心為機,故天機運於陰陽,人機成於大道。斗柄之機,不可不察也。
邵康節云:天渾渾於上而不測也,故觀斗數占天也。斗之所建,天之行也。魁建子,杓建寅,為晝是也。
楊子雲《太元經》曰:斗之南,左行而右旋。
四象歸真圖
希賢曰:經云: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則是窮人.欲滅天理,皆心之所動也。《莊子》曰:嗜慾深者天機淺,故聖人無為。緘舌氣,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四象合和,歸於虛元寂然不動之中,真我也。顏子如愚,達麼面壁,夫子默識一貫,老子抱一守樸。《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道言:常能遣其慾而心靜。《四十二章經》佛言;遠離嗜慾,心意清靜,同一境界也。
《莊子》曰:天機不張,五官乃備。 《中庸》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荀子》曰:目不欲景其色,耳不欲驀其聲,口不欲綦其味,鼻不欲綦其臭。又曰:心居中虛,以治五官,是之謂天君。
註曰:五官者,耳目鼻口形也。《度人經》云:神風靜默,山海藏雲。天無浮翳,四炁朗清。
混一三才圖
《金碧古文龍虎上經》曰:雞子為形容,叅合應三才。又曰:徑寸之珠,混合三才。
《文中子》曰:止蕩蕩倉蒼之謂也天者,統元黑焉,非止蕩蕩倉之謂也。地者,統元形焉,非正山川丘陵之謂也。人者,統元識焉,非止圖首方足之謂也
《列子》曰:元炁輕清者為天,重濁者為地,沖和之氣為人。
五雷攬簇圖
希賢曰:五氣朝元,一塵不染,能清能靜,是曰無漏。肝為東魂之木,肺為西魄之金,心乃南神之火,腎是北精之水,脾主中宮之土。是以聖人,眼不視而魂歸於肝,耳不聞精在於腎,舌不聲而神在於心,鼻不香而魄在於肺,四肢不動而意在於脾。故曰:攢簇五雷,《玉樞》曰:東方風雷在肝宮,南方火雷在心宮,西方山雷在肺宮,北方水雷在腎宮,中央土雷在脾宮。斬除五漏。寂然不動,為道之體。感而遂通,為道之用。斯五雷之妙也。
雷霆吞啖圖
希賢曰:天動地靜,天圓地方。動者必圓,靜者必方。圓則變通,方則凝定。方如車,圓如輪,輪轉則車嗚,內運則外應。是以雷霆之妙,在於坐運也。
《黃庭內景玉經》曰:外方內圓神在中。
《文中子》曰:圓者動,方者靜,其見天地之心乎。
《孫子》曰:圓則動,方則止。
道法占示旨圖衍義卷上竟
道法宗旨圖衍義卷下
鐵崖鄧柟以正纂圖養吾章希賢師亮衍義
法行先天大道之圖
昏昏默默。杳杳冥冥。
《廣成子》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清必靜,無勞汝形,無?汝精,可以長生。 《元始生天得道經》曰:心目內觀,真氣所有。清靜光明,虛白晃曜。杳杳冥冥,內外無事。昏昏默默,正達無為。古今常存,總持靜念。《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傅大士曰:有物先天地,無形隱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將用自己元神之圖
不似我,不似爾。不似神,不似鬼。
《禮記》曰:清明在躬,氣志如神。
《悟真篇》曰:恍惚裹相逢,杳冥中出變。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
虛靜天師曰:六根清靜,方寸澄徹。久而行之,可以坐役鬼神,呼召風雨,豈可忽哉。如如居士讚之曰:六根方寸絕塵埃,久久行之一念灰。不是鑿池專待月,池成明月自然來。 康節邵子曰:人積善而陽多,鬼益畏之。積惡而陰多,鬼弗畏之。大人者,與鬼神合其吉凶。 《中庸》曰:鬼神之為德也,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楊子《法言》曰:心神恍惚,經緯萬方。 五雷胎息圖
侍宸王真人胎息詩損神終日談虛空,不如歸命於胎中。綿綿不息神自通,煙昇雲降雨濛濛。
七元三老即此功,我身不西亦不東。但當終歸莫今窮,常教體內生微風。
世人見一不識一,一迴存想一迥空。
希賢曰:此詩唐劉文詩集中有之,鐵崖鄧子誤以為侍宸之詩。按《唐書》云:劉文,一節士。少放肆為俠行,因酒殺人,亡命會赦,出更折節讀書。能為歌詩,不能俛仰貴人,常穿破衣。歸齊魯,不知所終。蓋又亦有道者,故能知此。世傳仙去雲。 《太上中黃真經》:內含胎仙道自成,胎息真仙食氣得,卻閉真氣成胎息。 雷霆一竅圖
抱朴子云:玄牝一竅,非心賢鼻口、肝肺、穀道、膀胱、泥丸。
知此一竅,則冬至藥物,火候沐浴,脫胎結體,皆在此矣。
此竅雷霆之竅,得之則雷霆之樞機不必外求也。至人用此,所以沖舉。
希賢曰:○佛仙修行逕路,大道不二法門。 坎為命宗,陰中有陽,真空交妙有也。妙有為體,真空為用焉。 離為性宗,陽中有陰,妙有交真空也。真空為體,妙有為用焉。佛中有命脈,道中有性源。性命交叅,空有攝無。老子即釋迦,釋迦即老子。生於空劫之先,為性命之祖。自後語言一立,各成異教。故偏於命者,必落空亡。偏於性者,必墮陰向。致使大道殊途,異端競起,而不能究竟於性命本源矣。吾夫子曰:窮理盡性,乃至於命。是以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性之與命,不可須臾離也。
玉谿真人曰:前真有云:只明真性不修丹,萬劫應知變化難。不明真性只究命,此是修行第一病。既到此處,不妨進步。如道光禪師欲訪張紫陽,卻遇石杏林,始得玄宗一家,二妙了了,遂作《復命篇》行于世矣。昔有僧問智門,如何是般若體?門云:蚌含秋月。如何般若用?門云:兔子懷胎。後雪竇有頌云:一片虛凝絕蝟情,人天從此見空生。蚌含玄兔深深意,曾與禪家作戰爭。
寒山詩曰:心月自精明,萬象何能比?欲知仙丹術,身內元神是。 寒山詩曰:益者益其精,可名為有益。易者易其形,是名之有易。能益復能易,當得上仙籍。無益復無易,終不免死厄。
毗陵禪師《復命篇》曰:余幼年學道,,所親無非理性之士,若禪宗之上乘,一悟直超佛地。如其習漏未盡,則尚循於生死。至於坐脫立亡,投胎奪舍,未見一朝而長往。常思仲尼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釋氏不生不滅,老氏昇騰飛舉,由是聖人之意,不可一途而取之。僕之得遇至人口訣曰:大道之祖,不出一炁而成變化。僕一聞不疑,依法行之,果躋聖位。 穎濱蘇氏曰;命者,性之妙也。性猶可言,至於命則不可言矣。《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聖人之學道,必始於窮理,中於盡性,終於復命矣。 晦庵朱子讀道書,作:巖谷秉貞操,所慕在玄虛。清夜眠齋宇,終朝觀道書,形忘氣自沖,性達理不餘。於道雖未已,庶超名跡拘,至樂在襟懷,山水非所娛,寄語狂馳子,營營竟焉如。又誦經,作:坐厭塵累積,脫灑味幽玄。靜披笈中素,流詠東華篇。朝昏一俯仰,歲月如奔川。世紛未雲遣,仗此息諸緣。又久雨齋居誦經,作:端居獨無事,聊披釋氏書。暫釋塵累牽,超然與道俱。門掩竹林幽,禽嗚山雨餘。了此無為法,身心同晏如。 右三詩,並見晦庵《朱文公大全文集》。先生扶綱常,益世教,則指為異端,至於窮理盡性則非矣。夫三聖之道,體同而用殊。夫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釋氏無二無盡,老氏無思無為,同一理也。先生之詩,殊途而同歸,是故天下無二道。知我罪我,其唯先也生之詩乎。
橫縱雷霆九宮圖令
希夷陳先生《龍圖》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希賢曰:雷霆九官,乃縱橫十五之數。伏羲氏觀河圖而畫卦,即其數也。震三兌七,中宮五十五數也。艮八坤二,中宮五十五數也。乾六巽四,中宮五十五數也。坎一離九,中宮五十五數也。縱橫妙用,皆成十五,乃得陰陽之備數。故《乾鑿》云:老陽之策九,老陰之策六,九六亦十五之數。雷字亦十五畫而成之,故曰陰陽擊搏之謂雷。
戊癸玄化之圖
甲庚為之 丙為之 壬為之 卯為之 子為之 惟戈癸 希賢曰:東方甲木屬震,震為春為雷,生化萬物也。西方庚金屬兌,為秋為霆,肅殺萬物也。故雷霆司號令之權,春生秋殺終,始萬物者也。《易》曰:天不言而品物亨,歲功成矣。丙屬離,離為火,火旺於丙午,故為雷火之會。離中虛,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經云:恍惚裹相逢,杳冥中出變,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壬隸乾,乾乃雷
之所,伏而為雷之局也。《玉樞雷書》曰:伏乾出巽,體元工是也。卯為震,木震為雷,生於亥,旺於卯,卯為雷之門,雷至卯月方有聲。《月令》曰:仲春之月,雷乃發聲是也。子為十一月之支,冬至在焉。為地雷復卦 ,上坤下震,一陽初生於五陰之下,陽炁尚微,故閉肩安靜以養陽也。《易》曰:先王於至日,閉關是也。戊癸化火者,非五行書所謂也。坎乃天一真精之水,坎中有戊有癸而化生真火。虛中為雷火之司,總御四序,控制五行,是雷霆之主也。 《莊子》曰:有雷有霆,水中有火是也。
雷霆運用之圖
運雷之法,人咸知其握固掩耳矣。不知所以握固掩耳為何?
要得一點雷霆之根,騰騰運動,得其門戶而出風雨,雷電自此而發,非假乎噓呵。
印閃可合先天大道之用。即此運審,與父母朱生前無以異也。豈宜以尋常平易之說而忽之。
楊子《法言》曰:聖人有以擬天地而叅諸身。
康節邵子曰:吹嘖噓呵,呼風雨雲霧,雷言相類也。又曰:雲行雨施,電開雷震,亦各從其類也。 《內經素問》曰:風炁通於肝,雷炁通於心,雨炁通於腎。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炁上為雲,天炁下為雨。雨出地炁,雲出天炁。
五子歸庚圖
無上元君得九五之道,而帝雷霆九五之道者,自北而東,目子而已,皆陽道也。
所以統天,榮枯萬物,起滅四時,五雷君得三五之道,亦無殊於九五,皆雷霆道也。
希賢曰:五子歸庚者,一三五七九,皆陽數也,合而為二十有五,故《易》曰天數二十有五。夫五子歸庚,所以為萬物之主宰。東方自壬子而歸庚,乃九數也。北方丙子歸庚,五數也。南方戊子歸庚,三數也。西方甲子歸庚,七數也。中央庚子歸庚,一數也。得天數之正焉,乃雷霆之道也。
大衍之數圖
雷霆得天地之中炁,故號五雷。道書云: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
戊己還歸本生數,三家相見結嬰兒。既成聖胎,即五雷君也。
一三五七九,陽奇數也《易》曰天二四六八十,陰偶數也,地數三十是焉。天地之數,總成五十有五,陰陽之數備矣。太衍之數五十者,去五為五行之本。其用四十有九者,又去一以象太極不動之義。 劉牧《鉤隱》曰:一與五合而為六,二與五合而為七,三與五合而為八,四與五合而為九,五與五合而為十。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即五五也。 楊雄《太玄》曰:一與六共宗,二與七為朋,三與八成友,四與九同道,五與十相守。 陳希夷曰:大衍之數,其用四十有九,掛一而不用之義。學者徒知一為太極不動之義,而不知義實落處也。何則一者,數之本宗也。凡物之理,無宗本則亂,有宗本則不當用,用則復亂矣。且如輸之運,而中則止。如輅之行而大者,復如網之有綱,而綱則提之。如器之有柄,而柄則執之。如元首之在上,而手足為之舉。如大將居中,而士卒為之役。如君無為,而臣有為。如賢者尊,而能者使是知。凡得一者,宗也,本也,主也。皆有不動之理一,苟動焉,其餘則錯亂也。 伊川程子曰:大衍之數五十。數始於一備於五,小衍之而成十,大衍之則為五十,五十數之成也。成則不動,故損一以為用。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成變化,而行鬼神者也。變化言功,鬼神言用。 《京房易》云: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炁。 鄭康成曰:天地之數,以五行炁通。凡五行臧五,大衍又減一,故用四十九。五行炁通者,蓋謂十日、十二律、二十八宿者,五行之炁通焉。為五
十五,減五之數為大衍,又減一為四十九。其說本於《乾鑿度》,與京房為一說,而五行炁通,其說尤善。
《關氏易》曰:張彝問曰:凡衍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今雲五十,又去其一,何謂也?關子曰:蓍不止法天地而已,必五行運於中焉。 趙蕤曰:其用四十有九,大衍不窮。其數去一者,所以示其不窮也。
五行顛倒圖
五行不順生 虎向水中行 五行顛倒術 龍從火裹出
紫陽張真人曰:五行逆兮,丹體常靈。
侍宸王真人曰:連環迭運理相生,顛倒無過是五行。會得箇中顛倒意,青天白日起雷霆。逆者,顛倒五行,和合四象,採混元未判之炁,奪龍虎始媾之精,入於黃房,產成至寶,可謂無質生質,身外生身,暨乎功德滿就,而證上仙焉。順者,人之大倫,分精氣以成人,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有身則有患,煩惱從此起也。
《悟真篇》曰:能將日用顛倒求,大地塵砂盡為寶。
雷霆玄化之圖
雷 陰陽擊搏,法而為雷。
電 陰陽凝流,激而為電
風 陰弱陽盛,起而為風
雲 陰弱陽盛,起而為風。
雪 陰盛陽弱,聚而為雲。
雨 陰陽升降,蒸而為雨。
霜 陰否陽潰,飛而為霜。
露 陽泰陰散,布而微露。
霧 升降不能,化而為霧。
雹 陰陽不暢,結而為雹。
霓 淫水為霓。
魃 淫火為魃。
雷霆體用歌
天地虛中一竅常,纔分動靜曰陰陽。
殺生開闔並顛倒,斗柄常輪定紀綱。 激搏雷聲從地發,凝流電曜激金光。 風飄弱盛隨時起,盛弱成雲聚短長。 升降薰蒸霖雨下,舒和瑞雪降銀堂。 飛霜否潰連天白,泰散陽陰露四方。 升降不能化為霧,結陰不暢雹非陽。 淫水為蜺火為魑,調暢融和萬物彰。 靜默神風天炁朗,欲升不降反真常。 狂風驟雨陰陽舞,冬暖如炎夏伏涼。 久雨長晴洪水泛,轟雷十月夏飛霜。 自身造化通天地,不識樞機謾度量。
《靈寶畢法》曰:地炁上騰,升而為雲,散而為雨。天炁下降,散而為霧,凝而為露。積陰過,則露為霜,雨為雪。積陽過,則霧為煙,雲為霞。陰中伏陽,陽炁不降,擊搏而生雷霆。陽中伏陰,陽炁不凝,堅固而生雹霰。陰陽不合,而生閃電。陰陽不匹配,龍變而為虹。
康節邵子曰:陽得陰而為雨,陰得陽而為風,剛得柔而為雲,柔得剛而為雷。無陰則不能為雨,無陽則不能為雷。雨柔也,而屬陰,陰不能獨立,故待陽而後興。雷剛也,屬陽,陽不能自用,必待陰而後發也。 《天地神交論》曰:積陰,陰過則露為霜,而雨為雪。積陽,陽過則霧為煙,而雲為霞。陰中伏陽,而生雷霆。陽中伏陰,堅固而生雹子、霰。陰陽不正,亂交而變虹。 《莊子》曰: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為無作,作則萬號竅怒。 希夷曰:震得乾初爻,故雷自天之下而發,觀兌畫則知雨自地出。又曰:天炁下為雨。又曰:坎,乾也,水也,氣也。坎井是也。兌,坤水也,形也,今雨是也。一陽陷二陰為坎,坎之氣潛行於萬物之中,為受命之根本。故曰:潤物者,莫潤乎水。 橫渠張子曰:陽炁正升,忽遇陰炁,則相持而下為雨。蓋陽炁輕,陰炁重,故陽黑為陰炁壓墜而下也。陰炁正升,忽遇陽炁,則助之飛騰,而上為雲也。陰炁凝聚,陽在內者不得出,則奮擊而為雷霆。陽炁伏於陰黑之內不得出,故爆開而為雷也。陽在外不得入,則周旋不舍而為風。陰炁凝結於內,陽炁欲入而不得,故旋繞於其外不已,而為風至,吹散陰炁,盡乃已也。和而散,則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則為戾氣隨霾。戾氣飛雹之類,曀霾黃霧之屬,皆陰陽邪惡不正之炁,所以雹水穢濁或青黑色。 晦庵朱子曰:雪花所以六出者,只是霰子被猛風拍開成稜瓣也。又曰:六者陰數,太陰玄精石亦六稜,蓋天自然之數。又曰:龍水物也,其出而與陽炁交蒸,故能成雨。但尋常雨,自是陰陽炁蒸鬱而成,非必能龍為之。只是下炁上升,未能為雨。必是上炁蔽蓋,無發洩處,方能成雨。 環溪吳氏曰:隨風為巽,固也。而風何以有炁?蓋下四爻,坎象也。五體之上,則離也。水入火中,則相鼓而有氣。以物之小者推之,勺水以熄火,則火奮而氣騰。況坎離之大氣乎?火之喜也,其聲微,其氣烈。而瀑流激湍之傍,其聲?灊則氣淒冷,積微成著則水火之為風也。信矣。溫風生於丙丁之月,而颶風生於海露,是不獨雷怒而有聲,彼萬竅怒號,惟風亦然。蘊極而蟄,蟄久而泄則為雷。常泄則不極,不極則為風。凡物之怒者,永有非水使之者也。
道法宗旨圖衍義卷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