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字經/全文04
← | 醫學三字經/全文03 | 醫學三字經 卷之四 作者:陳修園 清朝 |
醫學三字經/全文 |
中醫入門 |
眩暈方
編輯屬性:\x一味大黃散\x \x鹿茸酒\x 二方見上「三字經」注。 \x加味左歸飲\x 治腎虛頭痛如神,並治眩暈目痛。 熟地(七八錢) 山茱萸 懷山藥 茯苓 枸杞(各三錢) 細辛 炙草(各一錢) 川芎(二錢) 肉 蓯蓉(酒洗,切片三四錢) 水三杯,煎八分,溫服。 \x正元丹\x(《秘旨》)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時陰火上沖,則頭面赤熱, 眩暈噁心。濁氣逆滿,則胸脅刺痛,臍肚脹急。 人參(三兩,用附子一兩煮汁收入,去附子) 黃 (一兩五錢,用川芎一兩酒煮汁收入,去 川芎) 山藥(一兩,用乾薑二錢煮汁收入,去乾薑) 白朮(三兩,用陳皮五錢煮汁收入,去陳皮 )茯苓(二兩,用肉桂六錢酒煮汁收入,曬乾勿見火,去桂) 甘草(一兩五錢,用烏藥一兩煮汁 收入,去烏藥) 上六味,除茯苓,文武火緩緩焙乾,勿炒傷藥性,杵為散。每三錢,水一盞,姜三片, 紅棗一枚,同煎數沸,入鹽一捻,和滓調服。服後,飲熱酒一杯,以助藥力。
嘔噦吐方
編輯屬性:\x二陳湯\x 半夏(二錢) 陳皮(一錢) 茯苓(三錢) 炙草(八分) 加生薑三片,水二杯,煎八分服。加減法詳「三字經「注。 \x小柴胡湯\x 方見《傷寒》。 \x吳茱萸湯\x 方見《隔食反胃》。 \x大黃甘草湯\x(《金匱》) 治食已即吐。 大黃(五錢) 甘草(一錢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x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x(仲景) 凡嘔家夾熱,不利於香砂橘半者,服此如神。 乾薑 黃芩 黃連 人參(各一錢五分) 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x進退黃連湯\x 黃連(薑汁炒) 乾薑(炮) 人參(人乳拌蒸,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 半夏(姜制,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 進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溫服。退法∶不宜用桂枝,黃連減半,或 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腹服崔氏八味丸三錢,半飢服煎劑耳。
癲狂癇方
編輯屬性:\x滾痰丸\x(王隱君) 治一切實痰異症。孕婦忌服。 青礞石(三兩,研如米大,同焰硝三兩,用新磁罐內封固,以鐵線扎之,外以鹽泥封固, 過研末。水飛,二兩實) 沉香五分,另研) 川大黃(酒蒸) 黃芩(炒,各八兩) 共為末,水泛為丸,綠豆大。每服一錢至二錢,食遠沸湯下。 \x生鐵落飲\x 治狂妄不避親疏。 鐵落(一盞,用水六杯,煮取三杯,入下項藥) 石膏(一兩) 龍齒 茯苓 防風(各七分) 玄 參秦艽(各五錢) 鐵落水三杯,煎一杯服,一日兩服。 \x當歸承氣湯\x(秘傳方) 治男婦痰迷心竅,逾牆越壁,胡言亂走。 歸尾(一兩) 大黃(酒洗) 芒硝 枳實 濃朴(各五錢) 炙草(三錢) 水二杯,煎八分服。 \x溫膽湯\x 駱氏《內經拾遺》雲∶癲狂之由,皆是膽涎沃心,故神不守舍,理宜溫膽。亦治癇病。 即二陳湯加枳實、鮮竹茹各二錢,或調下飛礬分半。 \x當歸龍薈丸\x 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澀滯。或胸膈疼痛,陰囊腫脹。凡屬肝經實火,皆宜用之。 葉天士雲∶動怒驚觸,致五志陽越莫制,狂亂不避親疏,非苦降之藥,未能清爽其神識也。 當歸 龍膽草 梔子仁 黃柏 黃連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香(二 錢五分) 麝香(五分,另研) 共為末,神曲糊丸。每服二十丸,薑湯下。 \x丹礬丸\x(《醫通》) 治五癇。 黃丹(一兩) 白礬(二兩) 二味入銀罐中 通紅,為末。入臘茶一兩,不落水豬心血為丸,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 ,茶清下。久服其涎自便出,半月後更以安神藥調之。(按∶豬心血不粘,宜加煉蜜少許合搗) \x磁朱丸\x 治癲狂癇如神。 磁石(一兩) 硃砂(一兩) 六神曲(三兩,生研) 共研末。另以六神曲一兩,水和作餅,煮浮。入前藥加煉蜜為丸,如麻子大。沸湯下二 錢。解見《時方歌括》。
五淋癃閉赤白濁遺精方
編輯屬性:\x五淋湯\x 赤茯苓(三錢) 白芍 山梔子(各二錢) 當歸(一錢) 細甘草(一錢四分) 加燈芯十四寸,水煎服。解見《時方歌括》。 \x滋腎丸\x 又名通關丸。治小便點滴不通,及治沖脈上逆、喘呃等證。 黃柏 知母(各一兩) 肉桂(一錢) 共研末,水泛為丸,桐子大,陰乾。每服三錢,淡鹽湯下。 \x補中益氣湯\x 治一切氣虛下陷。 方見《中風》。 \x萆 釐清飲\x 治白濁。 川萆 (四錢) 益智仁 烏藥(各一錢半) 石菖蒲(一錢) 一本加甘草梢一錢五分,茯苓二錢。水二杯,煎八分,入鹽一捻服,一日兩服。 \x四君子湯\x 方見《時方歌括》。 歌曰∶白濁多因心氣虛,不應只作腎虛醫。四君子湯加遠志,一服之間見效奇。 \x龍膽瀉肝湯\x 治脅痛,口苦,耳聾,筋痿,陰濕熱癢,陰腫,白濁,溲血。 龍膽草(三分) 黃芩 梔子 澤瀉(各一錢) 木通 車前子(各五分) 當歸 甘草 生地(各三 分) 柴胡(一錢) 水一杯半,煎八分服。 \x五倍子丸\x 治遺精固脫之方。 五倍子(青鹽煮干,焙) 茯苓(各二兩) 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錢,鹽湯下,日兩服。 \x妙香散\x 懷山藥(二兩) 茯苓 茯神 龍骨 遠志 人參(各一兩) 桔梗(五錢) 木香(三錢) 甘草(一兩) 麝香(一錢) 硃砂(二錢) 共為末。每服三錢,蓮子湯調下。
==
疝氣方 ==
屬性:\x五苓散\x(仲景) 本方治太陽證身熱、口渴、小便少。今變其分兩,借用治疝。 豬苓 澤瀉 茯苓(各二錢) 肉桂(一錢) 白朮(四錢 水三杯,煎八分服。加木通、川楝子各一錢五分,橘核三錢,木香一錢。 \x三層茴香丸\x 治一切疝氣如神。 大茴香(五錢,同鹽五錢炒) 川楝子(一兩) 沙參 木香(各一兩) 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或鹽湯下。才服盡,接第二料。 又照前方加蓽撥一兩,檳榔五錢,共五兩。根據前丸服法。 若未愈,再服第三料。 又照前第二方加茯苓四兩,附子(炮)一兩,共前八味,重十兩。丸服如前。雖三十年之 久,大如栲栳,皆可消散,神效。 \x《千金翼》洗方\x 治丈夫陰腫如斗,核中痛。 雄黃末(一兩) 礬石(二兩) 甘草(七錢) 水五杯,煎二杯洗。
消渴方
編輯屬性:\x白虎湯 調胃承氣湯\x \x理中丸 烏梅丸\x 四方俱見《傷寒》。 \x腎氣丸 六味湯 炙甘草湯\x 三方俱見《虛癆》。 \x麥門冬湯\x 麥門冬(四錢) 半夏(一錢五分) 人參(二錢) 粳米(四錢) 炙甘草(一錢) 大棗(二枚)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x麻仁丸\x 火麻仁(二兩) 芍藥 枳實(各五錢) 大黃 濃朴(各一兩) 研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以知為度。
== 痰飲方 ==
屬性:\x化痰丸\x(王節齋) 治津液為火熏蒸,凝濁鬱結成痰,根深蒂固,以此緩治之。 香附(童便浸炒,五錢) 橘紅(一兩) 栝蔞仁(一兩) 黃芩(酒炒) 天門冬 海蛤粉(各一兩) 青黛(三錢) 芒硝(三錢,另研) 桔梗(五錢) 連翹(五錢) 共研為末,煉蜜入生薑汁少許,為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噙化。或為小丸,薑湯送下 二錢。 \x苓桂術甘湯\x(《金匱》) 治胸脅支滿目眩。並治飲邪阻滯心肺之陽,令呼氣短。 \x腎氣丸\x 治飲邪阻滯肝腎之陰,令吸氣短。 二方俱見《喘證》。 \x甘遂半夏湯\x(《金匱》) 治飲邪留連不去,心下堅滿。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湯洗七次,十三枚,以水一中杯,煮取半杯,去滓) 芍藥(五枚, 約今之三錢) 甘草如指(一枚,炙。約今之一錢三分) 水二杯,煎六分,去滓,入蜜半盞,再煎至八分服。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決水飲。結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飲。甘遂之性直達,恐 其過於行水,緩以甘草、白蜜之甘,堅以芍藥之苦,雖甘草、甘遂相反,而實以相使,此苦 堅甘緩約之之法也。《靈樞經》曰∶約方猶約囊。其斯之謂與?尤氏曰∶甘草與甘遂相反, 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藥、白蜜,不特安中,亦緩毒藥耳。 \x十棗湯\x(《金匱》) 治懸飲內痛。亦治支飲。 方見《腹痛》。 \x大青龍湯\x(《金匱》) 治溢飲之病屬經表屬熱者,宜此涼發之。 \x小青龍湯\x(《金匱》) 治溢飲之病屬經表屬寒者,宜此溫發之。 以上二方,俱見《傷寒》。 \x木防己湯\x(《金匱》) 人膈中清虛如太空,然支飲之氣乘之,則滿喘而痞堅,面色黧黑 ,脈亦沉緊。得之數十日,醫者吐之下之俱不愈,宜以此湯開三焦之結,通上下之氣。 木防己(三錢) 石膏(六錢) 桂枝(二錢) 人參(四錢)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x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x(《金匱》) 前方有人參,吐下後水邪因虛而結者,服之 即愈。若水邪實結者,雖愈而三日復發,又與前方不應者,故用此湯去石膏之寒,加茯苓直 輸水道,芒硝峻開堅結也。又此方與小青龍湯,治吼喘病甚效。 木防己(二錢) 桂枝(二錢) 茯苓(四錢) 人參(四錢) 芒硝(二錢五分) 水二杯半,煎七分,去滓,入芒硝微煎,溫服,微利自愈。 \x澤瀉湯\x(《金匱》) 支飲雖不中正,而迫近於心,飲邪上乘清陽之位。其人苦冒眩,冒 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轉而乍見眩黑也。宜此湯。 澤瀉(五錢) 白朮(二錢) 水二杯,煎七分,溫服。 \x濃朴大黃湯\x(《金匱》) 治支飲胸滿。(支飲原不中正,飲盛則偏者不偏,故直驅之從大便出) 濃朴(二錢) 大黃(二錢) 枳實(一錢五分) 水二杯,煎七分,溫服。 \x葶藶大棗瀉肺湯\x(《金匱》) 治支飲不得息。 方見《氣喘》。 \x小半夏湯\x(《金匱》) 治心下支飲,嘔而不渴。 半夏(四錢) 生薑(八錢)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x己椒藶黃丸\x (《金匱》) 治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 防己 椒目 葶藶(熬) 大黃各一兩) 共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先飲食服一丸,日三服,稍增之,口中有津液。渴者加 芒硝半兩。 程氏曰∶防己、椒目導飲於前,清者從小便而出;大黃、葶藶推飲於後,濁者從大便而 下。此前後分消,則腹滿減而水飲行,脾氣轉輸而津液生矣。 \x小半夏加茯苓湯\x (《金匱》) 治卒然嘔吐,心下痞滿,膈間有水氣,眩悸者。 即小半夏湯加茯苓四錢。 \x五苓散\x (《金匱》) 治臍下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 茯苓 白朮各十八銖(校∶十黍為一銖,約今四分一厘七毫) 桂枝一兩) 為末。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六銖為一分,即今之二錢半也 。澤瀉應一兩二錢五分。豬苓、白朮、茯苓各應七錢五分也。方寸匕者,匕即匙,正方一寸 大,約八九分。余用二錢)愚按∶臍下動氣去術加桂,理中丸法也。今因吐涎沫是水氣盛, 必得苦燥之白朮,方能制水。顛眩是土中濕氣化為陰霾,上彌清竅,必得溫燥之白朮,方能 勝濕。證有兼見,法須變通。 \x附方∶《外台》茯苓飲\x 治積飲既去,而虛氣塞滿其中,不能進食。此證最多,此方最妙。 茯苓 人參 白朮(各二錢五分) 枳實(二錢) 橘皮(一錢二分五厘 生薑二錢) 水二杯,煎七分服,一日三服。 徐忠可曰∶俗謂陳皮能減參力,此不唯陳皮,且加枳實之多,補瀉並行,何其妙也。 \x《三因》白散\x 滑石(五錢) 半夏(三錢) 附子(二錢,炮) 共研末。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蜜三錢,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傷寒方
編輯<篇名>太陽
編輯屬性:\x桂枝湯\x 桂枝 白芍(各三錢) 甘草(二錢,炙) 生薑(三錢,切片) 大棗(四枚)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服後少頃,啜粥一杯,以助藥力,溫覆微似汗。若一服病止, 不必再服;若病重者,一日夜作二服。 \x麻黃湯\x 麻黃(三錢,去根節) 桂枝(二錢) 杏仁(去皮尖,二十三枚) 甘草(一錢) 水三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吹去上沫,納諸藥,煎八分,溫服。不須啜粥,余將息如前法。 \x大青龍湯\x 麻黃(六錢,去根節) 桂枝(二錢) 甘草(二錢,炙) 杏仁(去皮尖,十二枚) 生薑(三錢,切片) 大棗(四枚) 石膏(碎以綿裹,四錢五分) 水四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半。去上沫,納諸藥,再煎八分,溫服。溫覆取微似汗,汗出 多者,以溫粉撲之(白朮 牡蠣龍骨研末)。若汗多亡陽者,以真武湯救之。 \x小青龍湯\x 麻黃(去根節) 白芍 乾薑(不炒) 甘草 桂枝(各二錢) 半夏(三錢) 五味子(一錢) 細辛(八分) 水三杯半,先煮麻黃至二杯半,去沫,納諸藥,煎八分,溫服。若渴者,去半夏,加栝 蔞根二錢。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錢五分。小便不利,小腹痛滿,去麻黃,加茯苓四錢 。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二十一枚。按論雲∶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今芫花不常用 ,時法用茯苓四錢代之,即豬苓、澤瀉亦可代也,但行道人當於方後註明。 \x桂枝加葛根湯\x 即桂枝湯加葛根四錢。 水三杯半,先煮葛根至二杯半,吹去沫,入諸藥,煎至八分,溫服。不須啜粥。 \x葛根湯\x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 生薑(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二錢) 大棗(四枚) 白芍(二錢) 水三鍾半,先煎麻黃、葛根至一杯,去沫,入諸藥,煎至八分,溫服。微似汗,不須啜粥。
<目錄>卷之四\傷寒方
<篇名>陽明
編輯屬性:\x白虎湯\x 石膏(八錢,碎綿裹) 知母(三錢) 炙草(一錢) 粳米(四錢) 水三杯,煎一杯,溫服。 \x調胃承氣湯\x 大黃(四錢,清酒潤) 炙草(二錢) 芒硝(三錢) 水二杯半,先煮大黃、甘草取一杯,去滓,入芒硝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x小承氣湯\x 大黃(四錢) 濃朴 枳實(各二錢)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初服當更衣,不爾者再煮服,若更衣勿服。 \x大承氣湯\x 大黃(二錢,酒潤) 濃朴(四錢) 枳實 芒硝(各二錢) 水三杯,先煮枳實、濃朴至一杯半,去滓,納大黃;煮一杯,去滓、納芒硝,微火煮一 二沸服。得下,勿再服。
<目錄>卷之四\傷寒方
<篇名>少陽
編輯屬性:\x小柴胡湯\x 柴胡(四錢) 人參 黃芩 炙草 生薑(各一錢) 半夏(二錢) 大棗(二枚) 水二鍾,煎一鍾,去滓,再煎八分,溫服,一日夜作三服。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 人參,加栝蔞二錢。渴者,去半夏,加人參七分、栝蔞根二錢;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 一錢半;脅下痞 ,去大棗,加牡蠣二錢;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一錢) ;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一錢五分,溫覆取微似汗愈;咳者,去人參、大棗、生 姜,加五味子一錢,乾薑一錢五分。 \x大柴胡湯\x 柴胡(四錢) 半夏(二錢) 黃芩 芍藥 枳實(各一錢) 生薑(二錢,五分) 大棗(二枚 一本有大 黃五分) 水三鍾,煎八分,溫服一鍾,一日夜作三服。
<目錄>卷之四\傷寒方
<篇名>太陰
編輯屬性:\x理中丸湯\x 人參 白朮 乾薑 甘草(各三兩) 共研末,蜜丸如雞子黃大,研碎以沸湯服一丸,日三四服。服後啜熱粥,以腹熱為度。 或用各三錢,水三鍾,煎八分,溫服。服後啜熱粥。若臍上築者,去術,加桂;吐多者,去 術,加生薑二錢;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渴欲飲水者,加術;腹痛者,加人參; 寒者,加乾薑;腹滿者,去術,加附子;服湯後如食頃,啜熱粥,微自溫,勿揭衣被。 \x四逆湯\x 甘草(四錢,炙) 乾薑(二錢) 附子(二錢,生用) 水三鍾,煎八分,溫服。 \x通脈四逆加人尿豬膽湯\x 乾薑(六錢) 甘草(四錢) 附子(二錢,生用) 水三鍾,煎八分,加豬膽汁一湯匙、人尿半湯匙,溫服。 \x桂枝加芍藥湯\x 桂枝 生薑(二錢) 大棗(四枚) 芍藥(六錢) 炙草(二錢) 水三杯,煎一杯服。 \x桂枝加大黃湯\x 桂枝 生薑(各三錢) 芍藥(六錢) 炙草(三錢) 大黃(七分) 大棗(四枚) 水三杯,煎八分,溫服。
<目錄>卷之四\傷寒方
<篇名>少陰
編輯屬性:\x麻黃附子細辛湯\x 麻黃(去根節) 細辛(各三錢) 附子(一錢五分) 水三鍾,先煮麻黃至二鍾,去沫,入諸藥煎七分,溫服。 \x麻黃附子甘草湯\x 麻黃(去根) 甘草(各三錢) 附子(一錢五分) 煎法同上。 \x通脈四逆湯\x 乾薑(六錢) 炙草(四錢) 附子(二錢,生用)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x白通湯\x 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生用) 蔥白(二根) 水三杯,煎八分,溫服。 \x吳茱萸湯\x 吳茱萸(三錢,湯泡) 人參(一錢五分) 大棗(四枚 生薑六錢) 水煎服。 \x豬苓湯\x 豬苓 茯苓 澤瀉 滑石 阿膠(各三錢) 水一杯,先煮四味至一杯,去滓,入膠煎化服。 \x黃連阿膠雞子黃湯\x 黃連(四錢) 黃芩(一錢) 芍藥(二錢) 阿膠(三錢) 雞子黃(一枚) 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入膠烊盡,小冷,入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一日三服。 \x大承氣湯\x 方見《陽明》。
<目錄>卷之四\傷寒方
<篇名>厥陰
編輯屬性:\x烏梅丸\x 烏梅(九十三枚) 細辛(六錢) 乾薑(一兩) 當歸(四錢) 黃連(一兩六錢) 附子(六錢,炮) 蜀椒 (四錢,炒) 桂枝 人參 黃柏(各六錢) 各另研末,合篩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飯上蒸之,搗成泥,入煉蜜共搗千下, 丸如梧子大。先飲食白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至二十丸。 \x當歸四逆湯\x 當歸 桂枝 白芍(各三錢) 甘草(炙) 木通 細辛(各二錢) 大棗(八枚,又一枚取三分之 一,擘) 水三杯,煎八分,溫服。寒氣盛者,加吳茱萸二錢半,生薑八錢,以水二杯,清酒二杯 ,煮取一杯半,溫分二服。 \x白頭翁湯\x 白頭翁(一錢)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一錢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余詳於《時方妙用·附錄傷寒門》。
瘟疫方
編輯屬性:\x人參敗毒散\x 方見《痢疾》。 \x防風通聖散\x 方見《中風》。 \x藿香正氣散\x 治外受四時不正之氣,內停飲食,頭痛寒熱。或霍亂吐瀉,或作瘧疾。 藿香 白芷 大腹皮 紫蘇 茯苓(各三兩) 陳皮 白朮 濃朴 半夏曲 桔梗(各二兩) 甘草(一兩) 每服五錢,加姜、棗煎。 \x神聖辟瘟丹\x 神聖辟瘟丹,留傳在世間。正元焚一炷,四季保平安。(此歌出聶久吾《匯函》) 羌活 獨活 白芷 香附 大黃 甘松 山柰 赤箭 雄黃(各等分) 蒼朮(倍用) 上為末,麵糊為丸彈子大,黃丹為衣,曬乾。正月初一侵晨 ,焚一炷辟瘟。
婦人科方
編輯屬性:\x四物湯\x 統治婦人百病。 當歸身 熟地 白芍(酒炒,各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水三杯,煎八分服。加制香附二錢,研碎,炙草一錢。加減詳《三字經》。 \x歸脾湯\x 方見《虛癆》。 \x逍遙散\x(景岳) 治婦人思郁過度,致傷心脾沖任之源,血氣日枯,漸至經脈不調者。 當歸(三錢) 芍藥(一錢五分) 熟地(五錢) 棗仁(二錢,炒) 茯神(一錢五分) 遠志(五分) 陳皮 (八分) 炙草(一錢) 水三杯,煎八分服。氣虛,加人參;經滯痛,加香附。(按方雖庸陋,能滋陽明之燥, 故從俗附錄之。地黃生用佳) \x當歸散\x(《金匱》) 瘦而有火,胎不安者,宜此。 當歸 黃芩 芍藥 芎 (各一斤) 白朮(半斤) 共研末。酒服方寸匕。今用一錢,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疾苦。產後百病悉主之。 \x白朮散\x(《金匱》) 肥白有寒,胎不安者,此能養胎。 白朮 川芎 川椒 牡蠣 為末,酒服一錢匕。今用一錢,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加川芎 ;心煩吐痛不食,加細辛、半夏服之,後更以醋漿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 ,大麥汁服之。病雖愈,服勿置。 \x保生無憂散\x 婦人臨產,先服三兩劑,自然易生。或遇橫生倒產,連日不生,服二三劑,神效。 當歸(一錢五分,酒洗) 川貝母(一錢) 黃 (八分,生用) 艾葉(七分) 酒芍(一錢二分,冬日 一錢) 菟絲子(一錢四分) 濃朴(薑汁炒,七分) 荊芥穗(八分) 枳殼(麩炒,六分) 川芎(二錢二 分) 羌活 甘草(各五分) 加生薑三片,水二杯,煎八分,空心服。 此方全用撐法。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者也,濃朴去瘀血者也,用之撐開血脈,俾 惡露不致填塞。羌活、荊芥疏通太陽,將背後一撐,太陽經脈最長,太陽治則諸經皆治。枳 殼疏理結氣,將面前一撐,俾胎氣斂抑而無阻滯之虞。艾葉溫暖子宮,撐動子宮則胞胎靈動 。貝母、菟絲最能滑胎順氣,將胎氣全體一撐,大具天然活潑之趣矣。加黃 者,所以撐扶 元氣,元氣旺,則轉動有力也。生薑通神明、去穢惡、散寒止嘔,所以撐扶正氣而安胃氣。 甘草協和諸藥,俾其左宜右有,而全其撐法之神也。此方人多不得其解,程鍾齡注獨超,故全錄之。 \x加味歸芎湯\x 川芎(三錢) 當歸身(五錢) 龜板(三錢,生研) 婦人生過男女頂門發(燒如雞子大) 水三杯,煎八分服。如人行五里即生。 \x當歸補血湯\x 當歸(三錢) 炙 (一兩) 水煎服。加附子三錢,神效;或加桂一錢。 \x失笑散\x 方見《心腹痛》。 \x生化湯\x 當歸(五錢) 川芎(二錢) 乾薑(五分,炮) 桃仁(一錢五分,去皮尖) 甘草(一錢,炙) 水二杯,煎八分服。產後風,口噤、角弓反張者,宜加荊芥穗三錢。又方,中風口噤, 用華佗愈風散,即荊芥穗一味焙為末,勿焦黑,以童便和酒送下。口噤藥不下者,用一兩零 ,再以童便煎好,從鼻孔灌下。 \x當歸生薑羊肉湯\x 方見《心腹痛》。 \x竹葉湯\x(《金匱》) 治產後中風,病痙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 鮮竹葉(四十九片) 葛根(三錢) 防風(一錢) 桔梗 桂枝 人參 附子(炮) 甘草(各一錢) 大棗(五枚) 生薑(五錢) 水三杯,煎八分,溫服,溫覆使汗出,日夜作三服。頭項強,加附子五分,煎藥揚去沫 ;嘔者,加半夏二錢。 愚按∶自汗者,去葛根,加栝蔞根三錢,附子五分。產後痙症,十中只可救一,除此方外,無一善方。 \x甘麥大棗湯\x 甘草(三錢) 小麥(二兩六錢) 大棗(十枚) 水三杯,煎一杯服,日作三服。 《金匱》方只錄五首。余見拙着《金匱淺說》《金匱讀》內,二書即欲梓行,集隘不能盡登。
小兒科方
編輯屬性:小兒無專方,以上諸方,折為小劑用之。今兒科開口即曰食、曰驚、曰風、曰疳 ,所 用之藥 ,大抵以鈎藤、秦艽、防風、羌活、獨活、天麻、前胡、全蠍、僵蠶為祛風之品; 硃砂、牛黃、膽星、石菖蒲、天竺黃、代赭石、青黛、赤芍,金銀煎湯,為定驚之品;以山 楂、神曲、麥芽、谷芽、萊菔子、枳殼、濃朴、檳榔、草果為消食之品;以蕪荑、榧子、使 君子、螟蛉土、五穀蟲為治疳之品。如杏仁、葶藶、酒芩、桑白皮、半夏曲、蘇陳皮、貝母 、天花粉之類,謂為通用調氣化痰之善藥。父傳子,師傳徒,其專方皆殺人之具也。錢仲陽 以金石之藥為倡,猶有一二方近道處,至《鐵鏡》採薇湯則亂道甚矣。近日兒科,只用以上 所列諸藥,任意寫來,造孽無已,實堪痛恨!
<目錄>
附錄
編輯\陰陽
編輯<篇名>
識一字便可為醫說
編輯屬性:客有問於余曰∶醫之為道,乃古聖人泄天地之秘,奪造化之權,起死回生,非讀破萬卷 書,參透事事物物之理者不能。今非通儒而業此,亦能療人病獲盛名,何也?余曰∶天地間 有理有數,理可勝數,則有學問之醫,遠近崇之,遂得以盡其活人之道。然仲景為醫中之聖 ,尚未見許於當時,觀《傷寒論》之序文可見,猶宣聖以素王老其身,天之意在萬世,不在 一時也。仲景之後,名賢輩出,類皆不得志於時,閉門着書,以為傳道之計;而喻嘉言、柯 韻伯二先生書,尤感憤而為不平之鳴,此理數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今之業醫者,無論不足 為通儒,而求其識字者,則為良醫矣。無論其識多字也,只求其識一字者,亦可以為良醫矣 。客曰∶此何字也,得毋所謂丁字乎?余曰∶亦其類耳。不必他求,即人字是也。人乃陰精 陽氣合而成之者也,左為陽,左邊一 ,陽之位也;右為陰,右邊一HT ,陰之位也。作 書者,遇 處自然輕手揮之,陽主乎氣,輕清之象也;遇HT 處自然重手頓之,陰主乎精 ,重濁之象也。兩畫不相離,陰陽互根之道也;兩畫各自位置,陰陽對待之道也。 在左者 不可使之右,HT 在右者不可使之左,陰陽不離之道也。左 由重而輕,萬物生於水,即 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之義,由陰而陽也。右HT 由輕而重,形生於氣,即大哉干元,乃通 統天,至哉坤元,乃順承天之義,陽統乎陰也。二者合之則成人,合之之義,醫書謂之曰抱 ,《周易》名之曰交,交則為泰矣。試以形景淺言之,人之鼻下口上水溝穴,一名人中,取 人身居乎天地中之義也(天氣通於鼻,地氣通於口。天食人以五氣,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 ,口受之。穴居其中,故曰人中)。自人中而上,目、鼻、耳皆兩竅(偶畫),自人中而下, 口與二便皆單竅(奇畫)。上三畫偶而為陰,下三畫奇而為陽,取天地之義,合成泰卦也。形 景主外,猶必合陰陽之象而成人,況人之所以生之理乎,人之為義大矣哉!子若遇醫者,問 此一字,恐高車駟馬,詡詡以名醫自負者,亦一字不識也。客聞予言,亦大笑而去。
<目錄>附錄\
臟腑
編輯<篇名>十二官
編輯屬性:《靈蘭秘典論》雲∶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 ,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 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按∶此以脾胃合為一官,恐錯簡耳。《刺法補遺篇》雲∶脾者,諫議之官 ,知周出焉;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采此補入,方足十二官之數。
<目錄>附錄\臟腑
<篇名>心說
編輯屬性:心,火髒,身之主,神明之舍也。小篆嘗言,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字耳。蓋心,火也; 不欲炎上,故顛倒之,以見調燮之妙也。祝無功曰∶庖氏一畫,直豎之則為 ,左右倚之則 為為HT ,縮之則為 ,曲之則 , 圓而神,一 HT 方以直,世間 字變化浩繁,未有能外一 HT 架構之者。獨心字欲動欲流,圓妙不居,出之乎一 HT之外,更索一字與作對不得。正以心者,新也。神明之官,變化而日新也。心主血脈 ,血脈日新,新新不停,則為平人,否則病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舌)
<目錄>附錄\臟腑
<篇名>肝說
編輯屬性:肝,木髒,魂所藏也。肝者,干也,以其體狀有枝幹也。又位於東方,而主生氣。時醫 昧其理,反雲肝無補法,宜涼、宜伐,只泥木克土之一說,而不知後天八卦配河圖之象。三 八為木,居東,即後天震巽之位,巽上坤下則為觀,《易》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 。上坤下震則為復,《易》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為義大矣哉!(其合筋也,其榮爪也, 開竅於目)
<目錄>附錄\臟腑
<篇名>脾說
編輯屬性:脾為土髒,藏意與智,居心肺之下,故從卑。又脾者,裨也,裨助胃氣以化谷也。經雲 「納谷者昌」,其在此乎。(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
<目錄>附錄\臟腑
<篇名>肺說
編輯屬性:肺,金髒,魄所藏也。肺者,沛也,中有二十四孔,分布清濁之氣,以行於諸髒,使沛 然莫御也。《內經》曰∶肺惡寒。又曰∶形寒飲冷則傷肺。勿只守火克金之一說也。(其合 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
<目錄>附錄\臟腑
<篇名>腎說
編輯屬性:腎,水髒,藏精與志,華元化謂為性命之根也。又腎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 故強弱系之。《甲乙經》曰∶腎者,引也,能引氣通於骨髓。《卮言》曰∶腎者,神也,妙 萬物而言也。(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
<目錄>附錄\臟腑
<篇名>胃說
編輯屬性:胃,屬土,脾之腑也,為倉廩之官,五穀之府,故從田。田乃五穀所出,以為五穀之市 也。又胃者、衛也,水谷入胃,游溢精氣,上出於肺,暢達四肢,布護周身,足以衛外而為固也。
<目錄>附錄\臟腑
<篇名>膽說
編輯屬性:字從詹,不從旦。膽音檀,乃口脂澤也,與膽不同。今從膽者,乃傳襲之訛也。 膽,屬木,肝之腑也。為中正之官,中清之府,十一經皆取決於膽。人之勇怯邪正,於 此詹之,故字從詹。又,膽者,擔也,有膽量方足以擔天下之事。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 膽斷;膽附於肝之短葉間,仁者必有勇也。
<目錄>附錄\臟腑
<篇名>大腸小腸說
編輯屬性:大腸,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屬金,為肺之腑。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屬火,為 心之腑。人納水谷,脾氣化而上升,腸則化而下降。蓋以腸者,暢也,所以暢達胃中之氣也 ,腸通暢則為平人,否則病矣。
<目錄>附錄\臟腑
<篇名>三焦說
編輯屬性:三焦者,上、中、下三焦之氣也。焦者,熱也,滿腔中熱氣布護,能通調水道也。為心 包絡之腑,屬火。上焦不治,則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 。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故曰決瀆之官。
<目錄>附錄\臟腑
<篇名>手心主說(即心包絡)
編輯屬性:心乃五臟六腑之主,其包絡為君主之外衛,相火代君主而行事也,所以亦有主名。何以 系之以手?蓋以手厥陰之脈,出屬心包;手三陽之脈,散絡心包;是手與心主合,故心包絡 稱手心主。五臟加此一髒,實六髒也。
<目錄>附錄\臟腑
<篇名>膀胱說
編輯屬性:膀胱,屬水,為腎之腑。經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言其能 得氣化,而津液外出,滋潤於皮毛也。若水道之專司,則在三焦之腑。故經雲∶三焦決瀆之 官,水道出焉。言其熱氣布護,使水道下出而為溺也。《內經》兩齣字∶一為外出,一為下 出,千古罕明其旨,茲特辨之。又膀者,旁也;胱者,光也。言氣海之元氣足,則津液旁達 不窮,而肌腠皮毛皆因以光滑也。
<目錄>附錄\臟腑
<篇名>命門說
編輯屬性:越人指右腎為命門,諸家非之。余考《內經》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 。《靈樞·結根篇》《衛氣篇》《素問·陰陽離合論》,三說俱同。後讀《黃庭經》雲∶上 有黃庭,下有關元;後有幽門,前有命門。方悟其處。凡人受生之初,先天精氣聚於臍下, 當關元、氣海之間。其在女者,可以手捫而得,俗名產門。其在男者,於泄精之時,自有關 闌知覺。此北門鎖鑰之司,人之至命處也。又考越人七沖門之說謂∶飛門,唇也;戶門,齒 也;吸門,會厭也;賁門,胃之上口也;幽門,大腸下口也;闌門,小腸下口也;魄門,肛 門也,便溺由氣化而出。又增溺竅為氣門。凡稱之曰門,皆指出入之處而言也。況身形未生 之初,父母交會之際,男之施由此門而出,女之受由此門而入。及胎元既足,復由此門而生 。故於八門之外,重之曰命門也。若夫督脈十四椎中,有命門之穴,是指外 而言,如五臟 六腑 一理。非謂命門即在此也。
<目錄>附錄\
經絡
編輯<篇名>經絡歌訣
編輯屬性:江 庵《本草備要》後附此,宜熟讀之,無庸再着。
<目錄>附錄\
四診
編輯<篇名>望色
編輯屬性:春夏秋冬長夏時,青黃赤白黑隨宜。 左肝右肺形呈頰,心額腎頤鼻主脾。 察位須知生者吉,審時若遇克堪悲。 更於黯澤分新舊,隱隱微黃是愈期。 又有辨舌之法。舌上無苔為在表,鮮紅為火,淡白為寒(主無苔言,非謂苔之淡白也。) 若有白苔為半表半里,黃苔為在里,黑苔病入少陰,多死。苔潤有液為寒,苔燥無液為火, 舌上無苔如去油腰子為亡液,不治。
<目錄>附錄\四診
<篇名>聞聲
編輯屬性:肝怒聲呼心喜笑,脾為思念發為歌, 肺金憂慮形為哭,腎主呻吟恐亦多。 又法,氣衰言微者為虛,氣盛言厲者為實,語言首尾不相顧者神昏,狂言怒罵者實熱, 痰聲漉漉者死,久病聞呃為胃絕。大抵語言聲音以不異於平時者吉,反者為凶。
<目錄>附錄\四診
<篇名>問症
編輯屬性:(出《景岳全書》。張心在增潤之)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短語告兒科,天花麻疹虔占驗。
<目錄>附錄\四診
<篇名>切脈
編輯屬性:微茫指下最難知,條緒尋來悟治絲(舊訣以浮、芤、滑、實、弦、緊、洪為七表,以沉 、微、遲、緩、濡、伏、弱、澀為八里,以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為九道, 李瀕湖、李士材加入數、革、散三脈,共二十七字,實難摸索。必得其頭緒如治絲者,始有 條不紊)。三部分持成定法(左寸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關 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關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兩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腹者,大小二 腸、膀胱俱在其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 、膝脛中事也。此照《內經》分發之法),八綱易見是良規(浮主表,沉主里,二脈於指下輕 重辨之,易見也。遲主寒,數主熱,二脈以息之至數分之,易見也。大主邪實,細主正虛, 二脈以形之闊窄分之,易見也。長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脈以部之長短分之,易見也。以此 八脈為綱。其餘諸脈,辨其兼見可也,置而弗辨亦可也。起四句,總提切脈之大法也)。胃 資水谷人根本(脈屬肺而肺受氣於胃),土具沖和脈委蛇(不堅直而和緩也,脈得中土之生氣 如此,此以察胃氣為第一要)。髒氣全憑生克驗(審髒氣之生克為第二要。如脾病畏弦,木克 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則與髒氣無害)。天時且向逆從窺(推天運之順逆為第三 要。如春氣屬木脈宜弦,夏氣屬火脈宜洪之類。反是,則與天氣不應)。陽為浮數形偏亢(仲 景以浮、大、動、滑、數為陽,凡脈之有力者俱是,陰則沉遲勢更卑(仲景以沉、澀、弱、 弦、遲為陰,凡脈之無力者皆是。此又提出陰陽二字,以起下四句辨脈病之宜忌,為第四要 )。外感陰來非吉兆(外感之證,脈宜浮洪,而反細弱,則正不勝邪矣),內虛陽現實堪悲(脫 血之後,脈宜靜細,而反洪大,則氣亦外脫矣)。諸凡偏勝皆成病(偏陽而洪大,偏陰而細弱 ,皆病脈也),忽變非常即弗醫(舊訣有雀啄、屋漏、魚翔、蝦游、彈石、解索、釜沸七怪之 說,總因陰陽離決,忽現出反常之象)。只此數言占必應,《脈經》鋪敘總支離(病之名有萬 ,而脈象不過數十種,且一病而數十種之脈無不可見,何能診脈而即知為何病耶?脈書欺人 之語,最不可聽)。
<目錄>附錄\
運氣
編輯<篇名>張飛疇運氣不足憑說
編輯屬性:諺雲∶不讀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所以稍涉醫理者,動以司運為務。曷知《天元紀 》等篇,本非《素問》原文,王氏取《陰陽大論》補入經中,後世以為古聖格言,孰敢非之 ,其實無關於醫道也。況論中明言,時有常位,而氣無定然,猶諄諄詳論者,不過窮究其理 而已。縱使勝復有常,而政分南北。四方有高下之殊,四序有非時之化;百步之內,晴雨不 同;千里之外,寒暄各異。豈可以一定之法,而測非常之變耶?若熟之以資顧問則可,苟奉 為治病之法,則執一不通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