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譜
第1464部~釋迦譜十卷
此土著述·第1464部
釋迦譜十捲
蕭齊釋僧佑撰
釋迦譜序
編輯蓋聞。菩提之為極也。神妙寂通。圓智湛照。道絕於形識之封。理畢於生滅之境。形識久絕。豈實誕於王宮。生滅已畢。寧真謝於堅固哉。但群萌長寢同歸大覺。緣來斯化感至必應。若應而不生誰與悟俗。化而無名何以導世。是以。標號釋迦擅種剎利。體域中之尊。冠人天之秀。然後脫屣儲宮真觀道樹。舍金輪而馭大千。明玉毫而製法界。此其所以垂跡也。爰自降胎至於分塔。瑋化千條靈瑞萬變。並義炳經典事盈記傳。而群言參差首尾散出。事緒舛駁同異莫齊。散出首尾。宜有貫一之區。莫齊同異。必資會通之契。故知。博誶難該而總集易覽也。祐以不敏業謝多聞。時因疾隙頗存尋玩。遂乃披經案記。原始要終。敬述釋迦譜。記列為五卷。若夫胤裔托生之源。得道度人之要。泥洹塔像之微。遺法將滅之相。總眾經以正本。綴世記以附末。使聖言與俗說分條。古聞共今跡相證。萬里雖邈有若躬踐。千載誠隱無隔面對。今抄集眾經述而不作。庶脫尋訪力半功倍。敬率丹心略敷誓願。
僧祐前禮最勝尊 稽首清淨無比法
次歸離垢應真僧 三寶慈護永住世
像末少信信不純 邪見迷沒陷眾苦
三藏遐曠難究尋 懈怠障礙令法沒
故集本師源緣記 經律傳證增信根
仰承大士誓願心 敢厝弘意於後世
願同見聞隨喜福 法燈延照盡來際
釋迦譜目錄
編輯第一卷
釋迦始祖劫初剎利相承姓緣譜第一。
釋迦始祖劫初姓瞿曇緣譜第二。
釋迦六世祖始姓釋迦氏緣譜第三。
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
第二卷
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二。
第三卷
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三。
第四卷
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四。
第五卷
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五。
第六卷
釋迦在七佛末種姓眾數同異譜第五。
釋迦同三千佛緣譜第六。
釋迦內外族姓名譜第七。
釋迦弟子姓釋緣譜第八。
釋迦四部名聞弟子譜第九。
釋迦從弟調達出家緣記第十。
釋迦從弟阿那律跋提出家記第十一。
釋迦從弟孫陀罹難陀出家緣第十二。
第七卷
釋迦子羅雲出家緣記第十三。
釋迦姨母大愛道出家記第十四。
釋迦父淨飯王泥洹記第十五。
釋迦母摩耶夫人記第十六。
釋迦姨母大愛道泥洹緣第十七。
釋迦滅宿業緣記第十八。
第八卷
釋迦竹園精舍緣記第十九。
釋迦祇洹精舍緣記第二十。
釋迦發爪塔緣記第二十一。
釋迦天上四塔記第二十二。
優填王造釋迦栴檀像記第二十三。
波斯匿王造釋迦金像記第二十四。
阿育王弟出家造釋迦石像記第二十五。
釋迦留影在石室記第二十六。
第九卷
釋迦雙樹般涅槃記第二十七。
釋迦八國分舍利記第二十八。
釋迦天上龍宮舍利寶塔記第二十九。
釋迦龍宮佛[咨*毛]塔記第三十。
第十捲
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記第三十一。
釋迦獲八萬四千塔宿緣記第三十二。
釋迦法滅盡緣記第三十三。
釋迦法滅盡相記第三十四。
釋迦譜卷第一
編輯釋迦始祖劫初剎利相承姓譜第一(出長阿含經)
編輯劫初天地欲成。大水彌滿。風吹結構。以成世界。此世欲成。光音天上福行命盡來生為人。皆悉化生歡喜為食。身光自在神足飛行。無有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名曰眾生。有自然地味。猶如醍醐。色如生酥味甜如蜜。其後眾生以手試嘗。遂生味著漸成揣食。光明轉滅無復神通。食地味多者。顏色粗瘁。其食少者。顏色光澤。遂生勝負。因勝負故。便相是非。地味消歇。咸皆懊惱。咄哉為禍。無復地味。又生地皮。狀如薄[麩-夫+並]。色味香美。後復食之。轉相輕慢地皮又滅。又生地膚。因食多少生諸惡法。地膚覆滅。增一阿含經雲。自然地肥味如甜婆桃酒。樓炭經雲。地肥不生。更生兩枝葡萄其味亦甘。久久食多共相形笑。兩枝葡萄不生。更生粳米。
後有自然粳米。無有糠糩。不加調和。備眾美味。眾生食之生男女形。
增一阿含經雲。時天子欲情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慾共相娛樂。互相瞻視遂生欲想。共在屏處為不淨行。餘眾生見咄哉非法。云何眾生有如是事。男子見他呵責。即自悔過自身投地。其彼女人即送食與之。扶之令起。因此世間便有不善夫主之名。以送飯與夫名之為妻。其後眾生遂為淫劮。為自障蔽遂造屋舍。以此因緣世中立家。其後眾生淫劮轉增。遂夫妻共住。其餘眾生壽福行盡。從光音天來生此間。在母胎中。因此世間有處胎生。
樓炭經雲。後稍有所著。便持童女與夫。歌舞戲笑稱願為夫婦當使安隱。爾時先造瞻婆城。乃至一切城郭。自然粳米朝刈暮熟。暮刈朝熟。刈後隨生(中阿含雲長四寸)未有莖幹。時有眾生並取日糧。如是相教乃至並取五日。粳米漸生糠糩。刈已不生有枯株。
樓炭經雲。後有懶人。取四五日糧。所刈有處粳米便不復生。祐以為機心。一動則物離其真。精靈所感速於風電。嘗聞兩漢之時。東菜加租而海魚不出。合浦貪珠而璣蚌遠移。以近代方古。若合符契。粳米不生未足異也。
爾時眾生懊惱悲泣。各封田宅以分疆畔。其後眾生自藏己米。盜他田谷。無能決者。議立一平等主。善護人民。賞善罰惡。各共減割以供給之。時彼眾中有一人。形質長大容貌端正。甚有威德請以為主。於是始有民主之名。曇無德律雲。古昔有王。最初出世名大人。眾之所舉。樓炭經雲。時彼眾中有一人。最尊端正威神巍巍。眾人便白當為我典主。作君長。號之曰王。以法取租。是故名為剎利。時閻浮利天下富樂熾盛安隱。生青草色如孔雀尾。有八萬郡國。人民聚落雞鳴相聞。天下無病無大熱大寒。大王以法治國。奉行十善哀念人民。如父母愛子。人民敬王如子敬父。人壽大久。後有他王。不如先王。壽遂減。至壽十萬歲。稍減至萬歲。至今裁壽百歲。
初民主有子名珍寶(曇無德律名善王樓炭經雲大王有子名真王)
珍寶有子名好味(律雲名樓夷王樓炭經闕此王名)
好味有子名靜衰(律名齊王樓炭雲真王有子名齊王)
靜衰有子名頂生(律同名頂生王樓炭雲齊王有子名頂生王)
頂生有子名善行(律名遮羅王樓炭雲頂生王有子名遮留)
善行有子名宅行(律名遮羅王樓炭雲遮留有子名和行)
宅行有子名妙味(律名微王樓炭無此王名)
妙味有子名味帝(律名微驎陀羅王樓炭無)
味帝有子名外仙(律名鞞醯梨[馬*聿]王樓炭無)
外仙有子名百智(律名舍迦陀王樓炭無)
百智有子名嗜欲(律名樓脂王樓炭雲和行王有子名留至)
嗜欲有子名善欲(律名修樓王樓炭雲留至有子名曰王)
善欲有子名斷結(律名波羅那王樓炭雲曰王有子名波那)
斷結有子名大斷結(律名摩呵婆那王樓炭雲波那有子名大波那)
大斷結有子名寶藏(律名貴舍王樓炭雲大波那王有子名沙竭)
寶藏有子名大寶藏(律名摩訶舍王樓炭無)
大寶藏有子名善見(律同名善見王樓炭無)
善見有子名大善見(律名大善見王樓炭雲沙竭王有子名大善見)
大善見有子名無憂(律同名無憂王樓炭無)
無憂有子名洲渚(律名光明王樓炭雲大善見有子名提炎)
洲渚有子名殖生(律名梨那王樓炭雲提炎王有子名染)
殖生有子名山嶽(律名彌羅王樓炭雲染王有子名迷留)
山嶽有子名神天(律名末羅王樓炭雲迷留王有子名摩留)
神天有子名進力(律名精進力樓炭雲摩留王有子名精進力)
進力有子名牢車(律名牢車王樓炭雲精進力王有子名堅賤)
牢車有子名十車(律名十車王樓炭雲堅賤有子名十車)
十車有子名百車(律名百車王樓炭雲十車有子名舍羅)
百車有子名牢弓(律名堅弓王樓炭無)
牢弓有子名十弓(律同名十弓王樓炭雲舍羅王有子名十才)
十弓有子名百弓(律同名百弓王樓炭雲十才王有子名百才)
百弓有子名養枝(律名能師王樓炭雲百才王有子名耶和檀)
養枝有子名善思(律名真闍王樓炭雲耶和檀王有子名真闍)
從善思以來有十族轉輪聖王相續不絕(律雲從真闍王以來有十轉輪聖王種族。樓炭經雲。真闍王有子名波延。後諸王甚眾多。轉輪王有十種)一名箭(律雲一名伽[少/兔]支。樓炭經雲一者姓迦奴車)伽[少/兔]遮王。有五轉輪聖王(律雲[少/兔]支次第相承五王。樓炭數同)二名多羅業(律雲二名多樓毗帝樓炭雲二者姓多盧提)多羅業王有五轉輪聖王(律雲多樓毗帝次第五王。樓炭數同)三名馬(律雲三名阿濕卑樓炭雲三者阿波)阿葉摩王有七轉輪聖王(律雲阿濕卑七王。樓炭數同)四名持地(律雲四名乾陀羅樓炭雲四者揵陀利)持地王有七轉輪聖王(律雲乾陀羅七王樓炭數同)五名伎術(律雲伽陵迦樓炭雲五者迦陵)迦陵伽王有九轉輪聖王(律雲迦陵伽九王樓炭數同)六名瞻婆(律雲六名瞻鞞樓炭雲六者遮波)瞻婆王有十四轉輪聖王(律雲瞻鞞十四王樓炭數同)七名拘羅婆(律同雲七名拘羅婆。樓炭雲七者拘獵)。拘羅婆王有三十一轉輪聖王(律雲拘羅婆三十一王樓炭數同)八名般闍羅(律同雲八名般羅。樓炭雲八者般闍)般闍羅王有三十二轉輪聖王(律雲般闍羅三十二王。樓炭雲有三十)九名彌私羅(律雲九名彌悉梨樓炭雲九者彌屍梨)彌私羅王有八萬四千轉輪聖王(律雲彌悉梨次第八萬四千王樓炭數同)十名鼓摩(律雲十名懿師摩樓炭雲十者摩彌)鼓摩王有百轉輪聖王(律雲懿師摩次第百王樓炭雲有一百)最後有王名大善生(律雲從懿師摩後有王名大善生樓炭云然後有王名大善生)從懿摩王有子名烏婆羅(律雲大善生王子名懿師摩樓炭雲人呼為伊摩)烏婆羅有子名淚婆羅(律雲懿師摩王有子名優羅他樓炭雲伊摩王有子摩烏獵)淚婆羅有子名尼求羅(律雲優羅他有子名瞿羅樓炭無)尼求羅有子名師子頰(律雲瞿羅有子名尼浮羅樓炭雲烏獵有子字泥不生)師子頰有子名淨飯王(律雲尼浮羅有子名師子頰。樓炭雲泥不生有子名師子)淨飯王有子名菩薩(律雲。師子頰有子名悅頭檀樓炭雲師子有子名悅頭檀)薩菩有子名羅睺羅(律雲悅頭檀有子名菩薩樓炭雲悅頭檀有子名私達菩薩私達菩薩有子名羅雲)
由此本緣名剎利種(樓炭雲以是因緣從昔至今。起剎利種。中阿含經雲。地主者謂剎利)
祐案。劫初草昧。肇建皇極。發源民主。迄於善思。父子繼業三十三王。自善思以後雲有十族轉輪王。第一伽[少/兔]至第十懿摩。或是兄弟支胤。聖賢遞興。容可異族別起。應天受命。長源遙緒。難以意量也。總其世數。凡八萬四千二百一十聖王。仰尋白淨所承。出自懿摩。轉輪相纂。億葉重輝。所以釋迦權應。示現降生。托跡既顯。苗裔遂彰。然經舉大數。似亦未周。昔犧農軒曎猶莫詳厥歲。況飛行聖帝壽踰大椿。其年世邈絕。豈凡識所揆哉。
釋迦賢劫初姓瞿曇緣譜第二(出十二游經)
編輯昔阿僧祇劫時。有菩薩為國王。其父母早喪。讓國與弟。舍行求道。遙見一婆羅門。姓曰瞿曇因從學道。婆羅門言。當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曇姓。於是菩薩。體瞿曇姓入於深山食果飲水。坐禪念道。菩薩乞食還其國界。舉國吏民無能識者。謂為小瞿曇菩薩。於城外甘蔗園中。以為精舍。
佛所行贊經雲。甘蔗之苗裔。釋迦無勝王淨財德純備。故名曰淨飯。案淨飯遠祖乃是瞿曇之後身。以其前世居甘蔗園。故經稱甘蔗之苗裔也。
於中獨坐時。五百大賊劫取官物。路由菩薩廬邊。明日捕賊蹤跡在菩薩舍下。因收菩薩前後劫盜法。以木貫身。立為大標。血流於地。是大瞿曇以天眼見之。便以神足飛來問曰。子有何罪酷乃爾乎。卿無子當何系嗣。菩薩答言。命在須臾何陳子孫。王使左右弩射殺之。大瞿曇悲哀涕泣下棺殮之。取土中余血以泥團之。持著山中還其精舍。左血著左器中。其右亦然。大瞿曇言。是道士若其至誠。天神當使血化為人。卻後十月左即成男。右即成女。於是便姓瞿曇氏。一名舍夷(舍夷。外國貴姓之號也)。仁賢劫來始為寶如來釋迦越。
案小瞿曇血化。為人乃宿世之事也。至賢劫中當寶如來出世時。瞿曇神識始生此世界為王耳。釋迦越此王號也。竊謂寶如來即是賢劫七佛之一名。但譯胡為寶。故與七佛名異耳。壽五百萬歲。
長阿含雲。拘樓孫佛時人壽四萬歲。拘那含佛時。人壽三萬歲。迦葉佛時。人壽二萬歲。今稱釋迦越王壽五百萬歲。設使在拘樓孫世。比於民壽則過百倍也。準例而求如似為殊。然一切業報。未易思議也。至釋迦文佛出世。閻浮提人壽百歲。唯郁單曰壽千歲耳。
自下二十五王。其壽二三百萬歲。文陀竭王壽百萬歲。頂生王遮迦越左脾右脾王。皆壽十萬歲。從歡喜王。皆壽八萬四千歲。從惡念遮迦越。殺一牛祠祀。害命失金輪。得銀輪主三天下。壽萬歲。堅念王作鎧。壽五千歲。得銅輪主二天下。主西南。喜殺王壽二千五百歲。得鐵輪王主南天下。其王有太子行五百歲得惡殺一減壽千歲。古人有九病寒熱飢渴生老病死。婆羅門殺生祠祀。從是生四百四病。從師子念王人壽轉減。壽百二十歲。從師子念王后。師子意王有八十四王。人壽轉減。或壽八十七十五十三十二十十歲者。於後師子合車王(師子合車王即師子頰王也)子名白淨。是菩薩父。計菩薩身終始並前後。八萬四千遮迦越王。
遮迦越齊言飛行皇帝。即轉輪王也長阿含及曇無德律。序轉輪世數甚明。已顯於前。此記抄撮難尋。若依全經。宜以阿含為正。大瞿曇氏純淑之姓。大方便經雲。白淨劫初以來。嫡嫡相承作轉輪王。近來三世不作轉輪。而作閻浮提王。
祐觀。十二游經。不稱我聞。復無佛言。蓋是羅漢註記之說也。尋瞿曇氏族。乃緣起宿世。越至賢劫。還即本姓業因。深遠不可思議也。其所述轉輪。略而不同世數之緒。難得推挍。然瞿曇姓源。頗為詳悉。故撰之雲。
釋迦近世祖始姓釋緣譜第三(出長阿含經)
編輯乃往過去有王。名懿摩(樓炭經雲一摩)
曇無德律雲。鼓師摩。彌沙塞律雲。郁摩一懿郁。此三音相近。以音而推。竊謂懿摩是正。但鼓懿字相似。故傳寫謬為鼓耳。
王有四子。一名面光。二名象食。三名路指。四名莊嚴(案彌沙塞四子名。與此各異。莊嚴是白淨王所承也)其王四子少有所犯。王擯出國。到雪山邊。住直樹林中。其四子母。及諸家屬皆追念之。即共集議。詣懿摩王所白言。大王當知。我與四子別久。欲往看視。王即告曰。欲往隨意。時母眷屬聞王教已。即詣雪山。至直樹林。到四子所。時諸母等各為其婚。後懿摩王聞四子生子端正。王即歡喜而發此言。此真釋子。能自存立。因此名釋。
釋義齊言能。瑞應本起亦云。釋迦為能其解。是同此四子。並因能命氏也。在直樹林故名釋。胡語呼直亦云釋。天竺一音兼數義。類多如此。懿摩王即釋種先也。
彌沙塞雲。過去有王。名曰郁摩王。有庶子四人。一名照目。二名聰目。三名調伏象。四名尼樓。聰明神武。有大威德。第一夫人有子。名曰長生。頑薄醜陋。眾人所賤。夫人念言。我子雖長。才不及物。而彼四子並有威德。國祚所歸必鐘此等。當設何計固子基業。王見愛念當設方便。便自嚴飾承敬備禮。伺王喜悅意欲附近。即便白言。因愛致情本由歡對。我今憂深無復世意。微願若遂或有餘歡。若不見許於是盡矣。王言。汝欲何願。理苟可從誓不相負。便白王言。王四子者。聰明仁智並有威德。我子雖長頑薄醜陋。承嗣大統必競凌奪。若王擯斥四子我情乃安。王言。四子仁孝於國無愆。云何擯黜。夫人言。我心劬勞憂兼家國。四子神武民各懷歸。樹黨已立一旦競逐。必相殄滅。大國之祚翻為他有。願王圖之。不私一子。王言。汝言是矣。吾自知時。即呼四子而告之曰。汝有過於吾。吾不忍見汝死。各速出國。克己圖生。勿復窺[門@俞]自貽後悔。四子奉命即便裝嚴。時四子母。及同生姊妹。並知無過而被擯黜。不勝抂酷咸索同去。又諸力士。一切人民。多樂隨從。王悉聽之。於是便去至雪山北。東西遐迥南北曠大。多諸名花甚好居處。遂便頓止。數年之中歸德如市。遂大熾盛郁為強國。數年之後王思見子。具報召之。皆辭過不還。王便三歎我子有能。因名釋種。別傳雲。此國有釋迦樹甚茂盛。相師雲。此處必出國王。因移四子立國。故號釋種。雖非經說。聊附異聞。案此律說四子事緣。與阿含經大同小異。竊謂經變華戎譯人斟酌。出經之人。各有所受。故往往不同也。夫以史漢近書猶分糅相反。況於萬里之外。千歲之表哉。明者固宜擇善而從。懸領文外則可與。言正矣。尼樓有子名烏頭羅。烏頭羅有子。名瞿頭羅。瞿頭羅有子。名屍休羅。屍休羅有四子一。名淨飯。
大智論雲。昔日種王名師子頰。有四子長名淨飯。長阿含與曇無德律並同。而彌沙塞獨雲。屍休羅子淨飯。儻或傳寫脫略也。若斷疑從多。則宜以阿含等經為正。
淨飯子名菩薩。
祐仰惟。錠光授記表號釋迦。玄符冥契故托化釋種。名兆於未形之前。跡孚於既生之後。照灼人天。聯綿曠劫。其為源也邃矣乎。
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一(出因果經)
編輯爾時善慧菩薩功德行滿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補處。近一切種智。生兜率天。名聖善白。為諸天主說於一生補處之行。亦於十方國土。現種種身。為諸眾生隨宜說法。期運將至當下作佛。即觀五事。一者觀諸眾生熟與未熟。二者觀時至與未至。三者觀諸國土何國處中。四者觀諸種族何族貴盛。五者觀過去因緣。誰最真正應為父母。觀五事已。即自思惟。今諸眾生皆是我初發心已來所成熟者。堪能受於清淨妙法。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此閻浮提迦毗羅施兜國。最為處中。瑞應本起雲。迦維衛者。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處中也。佛之威神至尊至重。不可生邊地。地為傾邪。故處其中。周化十方。往古諸佛出興於世。皆生於此。諸族種姓釋迦第一。甘蔗苗裔聖王之後。觀白淨王過去因緣。夫妻真正堪為父母。又見摩耶夫人壽命修短。懷抱太子。滿足十月太子便生。生七日已其母命終。既作此觀又自思惟。我今若便即下生者。不能廣利諸天人眾。仍於天宮現五種相。令諸天子。皆悉覺知菩薩期運應下作佛。一者菩薩眼見瞬動。二者頭上華萎。三者衣受塵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時諸天眾。忽見菩薩有此異相。心大驚怖。身諸毛孔血流如雨。自相謂言。菩薩不久舍於我等。爾時菩薩又現五瑞。一者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二者大地十八相動。須彌海水諸天宮殿。皆悉震搖。三者諸魔宮宅隱蔽不見。四者日月星辰無復光明。五者天下八部皆悉震動。不能自禁。是兜率諸天。見菩薩身已有五相。又復睹外五希有事。皆悉聚集到菩薩所。頭面禮足白言。尊者我等今日見此諸相。舉身震動不能自安。唯願為我釋此因緣。菩薩即便答諸天言。善男子當知。諸行皆悉無常。我今不久舍此天宮。生閻浮提。於時諸天聞此語已。悲號涕泣心大憂惱舉體血現如波羅奢華。或有不復樂於本座。或有棄其莊嚴之具。或有宛轉迷悶於地。或有深嘆無常苦者。爾時有一天子即說偈言。
菩薩在於此 開我等法眼
今者遠我去 如盲離導師
又如欲渡水 忽然失橋船
亦似嬰孤兒 喪亡其慈母
我等亦如是 失所歸依處
方漂生死流 了無有出緣
我等於長夜 為痴箭所射
既失大醫王 誰當救我者
滯臥無明林 長沒愛慾海
永絕尊者訓 未見超出期
爾時菩薩見諸天子悲泣懊惱。又復聞說戀慕之偈。即以慈音而告之曰。善男子凡人受生無不死者。恩愛合會必有別離。上至阿迦膩吒天。下至阿鼻地獄。其中一切諸眾生等。無有不為無常大火之所煎炙。是故汝等不應於我獨生戀慕。我今與汝皆悉未離生死熾火。乃至一切貧富貴賤。皆不免脫。於是菩薩即說偈言。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爾時菩薩語天子言。此偈乃是過去諸佛之所宣說。諸行性相法皆如是。汝等今日勿生憂惱。我於生死無量劫來。今日唯有此一生在。不久當得離於諸行。汝等當知今是度脫眾生之時。我應下生閻浮提中。迦毗羅施兜國。甘蔗苗裔釋姓種族白淨王家。我生彼已。遠離父母棄捨妻子。及轉輪王位。出家學道勤修苦行。降伏魔怨。成一切種智。轉於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所不能轉。亦依過去諸佛所行法式。廣利一切諸天人眾。建大法幢傾倒魔幢。竭煩惱海淨八正路。以諸法印印眾生心。設大法會請諸天人。汝等爾時亦當皆同在於此會。餐受法食。以是因緣不應憂惱。爾時菩薩以偈頌曰。
我於此不久 當下閻浮提
迦毗羅施兜 白淨王宮生
辭父母親屬 舍轉輪王位
出家行學道 成一切種智
建立正法幢 能竭煩惱海
閉塞惡趣門 永開八正路
廣利諸天人 其數不可量
以是因緣故 不應生憂惱
爾時菩薩舉身毛孔皆放光明。諸天子等聞菩薩言。又復見身出大光明。歡喜踴躍離諸憂苦。各心念言。菩薩不久當成正覺。
普耀經雲(一名方等本起)菩薩住兜率天其諸天子各六十六億。咸共講議。當使菩薩。現生何種或有說言。維提種。摩竭國其母真正。其父不真。拘薩大國。父母宗族皆不真正。和沙大國。王無威神受他節度。維耶離國。喜諍不和無清淨行。此鏺樹國。舉動虛妄志性粗獷不應生彼。有一天子。名曰幢英。詣菩薩所。而前咨問。究竟菩薩一生補處。所可降神種姓云何。菩薩報曰。其國種姓有六十德。一生補處乃應降神(六十德以文多不載)今此釋種熾盛。五穀豐熟快樂無極。人民滋茂植眾德本。迦維羅衛眾人和睦上下相承。一切諸釋渴仰一乘。其白淨王性行仁賢。夫人妙姿性溫貞良。猶天玉女。護身口意強如金剛。前五百世為菩薩母。應往降神受彼胞胎。於時菩薩問諸天子。以何形貌降神母胎。或言儒童形。或曰釋梵形。或言日月王形。或曰金翅鳥形彼有梵天名曰強威。從仙道來。報諸天言。象形第一。六牙白象威神巍巍。梵典所載。所以者何。世有三獸。一兔二馬三白象。兔之渡水趣自渡耳。馬雖差猛。猶故不知水之深淺。白象之渡盡其源底。聲聞緣覺其猶兔馬。雖渡生死不達法本。菩薩大乘譬如白象。解暢三界十二緣起。了之本無。救護一切。莫不蒙濟。菩薩過冬盛寒。春末夏初。樹始華茂。不寒不暑。適在時宜。沸宿應下。菩薩從兜率天。化作白象。口有六牙。諸根寂定。光色巍巍。現從日光降神母胎。趣於右脅。所以處右。所行不左。王后潔妙晏寐忽覺。白象王來處於胞胎。身心安隱猶如逮禪(瑞應本起修行本起皆云。菩薩初下。化乘白象。冠日之精)爾時菩薩觀降胎時至。即乘六牙白象。發兜率宮。無量諸天作諸妓樂。燒眾名香散天妙華。隨從菩薩滿虛空中。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以四月八日明星出時。降神母胎。於時摩耶夫人於眠寤之際。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虛而來從右脅入。身現於外如處琉璃。夫人體安快樂如服甘露。顧見自身如日月照。心大歡喜踴躍無量。見此相已。廓然而覺。生希有心。即便往至白淨王所。而白王言。我於向者眠寤之際。其狀如夢見諸瑞相。極為奇特。王即答言。我向亦見有大光明。又復覺汝。顏貌異常。汝可為說所見瑞相。夫人即便具說上事。以偈頌曰。
見有乘白象 皎淨如日月
釋梵諸天眾 皆悉執寶幢
燒香散天華 並作眾妓樂
充滿虛空中 圍繞而來下
來入我右脅 猶如處琉璃
今以現大王 此為何瑞相
爾時白淨王。見摩耶夫人諸瑞相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便遣請善相婆羅門。以妙香華種種飲食而供養之。供養畢已。示夫人右脅並說瑞相。白婆羅門言。願為佔之有何等異。時婆羅門即佔之曰。大王夫人所懷太子。諸善妙相不可具說。今當為王略言之耳。大王當知。今此夫人胎中之子。必能光顯釋迦種族。降胎之時放大光明。諸天釋梵執侍圍繞。此相必是正覺之瑞。若不出家為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至。千子具足。時王聞此婆羅門言。深自慶幸踴躍無量。即以金銀雜寶。象馬車乘及以村邑。而用供給此婆羅門。時摩耶夫人。以其婇女並及珍寶。亦以奉施。瑞應本起經雲。王即佔問太卜。佔其所夢。卦曰。道德所歸。世蒙其福。必懷聖子。自從菩薩處胎已來。摩耶夫人日更修行六波羅蜜。天獻飲食自然而至。不復樂於人間之味。三千大千世界常皆大明。其界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亦皆朗然。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共相謂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菩薩降胎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十八相動。清涼香風起於四方。諸抱病者皆悉除愈。貪慾嗔痴亦皆休息。
爾時兜率天宮。有一天子作是念言。菩薩已生白淨王宮。我亦當復下生人間。菩薩成佛我得在先。為其眷屬供養聽法。作此念已。即便下生王舍城中。明月種姓。旃陀羅及多王家。復有天子。生舍衛國王家。復有天子。生偷羅厥叉國王家。復有天子。生犢子國王家。復有天子。生跋羅國王家。復有天子。生盧羅國王家。復有天子。生德叉屍羅國王家。復有天子。生拘婆國王家。復有天子。生婆羅門家。復有天子。生長者居士。毗舍首陀羅家。復有五百天子。生釋種姓家。有如是等諸天子眾。其數凡有九十九億。下生人間。又從他化自在天。乃至四天王所。下生者。不可稱計。復有色界天王。與其眷屬。亦皆下生而作仙人。菩薩在胎。行住坐臥無所妨礙。又不令母有諸苦患。菩薩晨朝於母胎中。為色界諸天說種種法。至日中時。為欲界諸天亦說諸法。於日晡時。又復為諸鬼神說法。於夜三時。亦復如是。成熟利益無量眾生(普耀經雲菩薩在胎十月。開化訓誨三十六載諸天人民使立聲聞及諸大乘也)菩薩在胎。夫人婇女。有來禮拜而供養者。或復有來作是願言。當令得成轉輪聖王。菩薩聞已心不喜樂。或復有來作是願言。當令得成一切種智。菩薩聞已心大歡喜。菩薩處胎垂滿十月。身諸肢節。及以相好。皆悉具足。亦使其母諸根寂定。樂處園林。不喜憒鬧。時白淨王心自思惟。夫人懷妊日月將滿。而不見其有生產相。作此念時。會遇夫人遣信白王。我今欲出園林遊觀。時王聞此益懷歡喜。即敕於外。令淨掃灑藍毗尼園更使栽植諸妙華果。流泉浴池悉令清潔。欄楯階陛皆以七寶。而為莊嚴。翡翠鴛鴦。鸞鳳梟鷖異類眾鳥鳴集其中。懸繒幡蓋散華燒香。作眾妓樂。猶如帝釋歡喜之園。又敕中間所經行處。皆令嚴淨。種種莊飾。又敕嚴辦十萬七寶車輦。一一車輦雕玩殊絕。又復敕。外嚴辦四軍。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又複選取後宮婇女。顏容端正不老不少。氣性和調聰慧明了。其數凡有八萬四千。以用給侍摩耶夫人。又復擇取。八萬四千端正童女著妙瓔珞嚴身之具。齎持香華。先往住彼藍毗尼園。王又敕諸群臣百官。夫人去者皆悉侍從。於是夫人即升寶輿。與諸官屬並及婇女。前後導從。往藍毗尼園。爾時復有天龍八部。亦皆隨從充滿虛空。
大華嚴經雲。菩薩從兜率陀天降神下時。此林中有十種瑞相。一者忽然廣博。二者土石變為金剛。三者寶樹行列。四者沉水末香種種莊嚴。五者華鬘充滿。六者諸寶流出。七者池出芙蓉。八者天龍夜叉。合掌而住。九者天女合掌恭敬。十者十方一切佛臍中。放光普照此林。現佛受生。爾時夫人既入園已。諸根寂靜即遣侍女。啟白淨王。王聞踴躍到無憂樹。王心念曰。何所屋宅。安於妙後。時天帝釋及化自在天。各上天宮香華妓樂。奇異之類供養妙後。身輕柔軟。不想三毒。若有諸病身心之疾。請菩薩母。手摩其頭。病皆除愈。十月滿足。於四月八日日初出時。夫人見彼園中有一大樹。名曰無憂。華色香鮮。枝葉分佈。極為茂盛(普耀經雲。王后臨產思入園觀。嚴雲母寶車。婇女圍繞。出遊憐鞞樹下。王后坐師子床。六反震動。三千國土。時四天王挽王后車。梵天前導適至樹下。樹即屈枝。自歸王后。諸天百千。咸共散華)即舉右手欲牽摘之。菩薩漸漸從右脅出(佛所行贊經雲。優留王股生。卑偷王手生漫陀王頂生。伽叉王腋生。菩薩亦如是。從右脅而生。大善權經雲。菩薩發意。能從兜率。不由胞胎。一時之頃成最正覺。防人有疑。此所從來變化所為。若懷狐疑不聽受法。故現受胎。眾人當謂。後生菩薩必有惱患。欲現安隱。母適攀樹枝。菩薩誕育。是為菩薩善權方便也)。於時樹下亦生七寶七莖蓮華。大如車輪。菩薩即便墮蓮華上。無扶侍者自行七步(大善權經雲。菩薩行地七步亦不八步。是為正志。應七覺意耶)舉其右脅而師子吼。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於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天人(大善權經雲。舉手而言。吾於世尊。設不現斯。各當自尊外道梵志必墮惡趣。是為菩薩善權方便)說是言已時。四天王即以天繒。接太子身。置寶幾上。釋提桓因手執寶蓋。大梵天王又持白拂。侍立左右。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於虛空中。吐清淨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普曜經雲。天帝釋梵。雨雜名香。九龍在上而下香水。洗浴菩薩。瑞應本起雲。梵釋下侍。四天大王接菩薩身。置金幾上。修行本起雲。龍王兄弟。左雨溫水右雨冷泉。釋梵天衣。裹菩薩身)身黃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天龍八部亦於虛空。作天妓樂。歌唄讚頌。燒眾名香。散諸妙華。又雨天衣及以瓔珞。繽紛亂墜不可稱數。爾時摩耶夫人生太子已。身安快樂無所苦患。歡喜踴躍止於樹下。前後自然忽生四井。其水香潔具八功德。爾時摩耶夫人。與其眷屬隨所欲須。自恣洗漱。復有諸天夜叉。皆悉圍繞。守護太子及摩耶夫人。當爾之時。閻浮提人。乃至阿迦膩吒天。雖離喜樂。皆亦於此。歡喜讚歎。一切種智。今出於世。無量眾生。皆得利益。惟願速成正覺之道。轉於法輪。廣度眾生。唯有魔王。獨懷愁惱。不安本坐。當爾之時。所感瑞應。三十有四(普曜經雲。三十有二)一者十方世界。皆悉大明。二者三千大千世界。十八相動。丘墟平坦。三者一切枯木悉更敷榮。國界自然生奇特樹。四者圍苑生異甘果。五者陸地生寶蓮華。大如車輪。六者地中伏藏。悉皆發出。七者諸藏珍寶放大光明。八者諸天妙服自然來降。九者眾川萬流恬靜澄清。十者風止雲降空中明淨。十一者香風芬芳從四方來。細雨潤澤以斂飛塵。十二者國中疾病皆悉除愈。十三者國內宮舍無不明耀。燈燭之光不復為用。十四者日月星辰停住不行。十五者毗舍佉星下現人間(漢名沸星)侍太子生。十六者諸梵天王。執素寶蓋。列覆宮上。十七者八方諸仙人師。奉寶來獻。十八者天百味食自然在前。十九者無數寶瓶盛諸甘露。二十者諸天妙車載寶而至。二十一者無數白象子。首載蓮華列住殿前。二十二者天紺寶馬自然而來。二十三者五百白師子王。從雪山出息其惡情。心懷歡喜羅住城門。二十四者諸天妓女。於虛空中作妙音樂。二十五者諸天玉女。執孔雀拂現宮牆上。二十六者諸天玉女。各持金瓶盛滿香汁。列住空中。二十七者諸天歌頌讚太子德。二十八者地獄休息毒痛不行。二十九者毒蟲隱伏惡鬼善心。三十者諸惡律儀一時慈悲。三十一者國內孕婦產者悉男。其有百疾自然除愈。三十二者一切樹神化作人形悉來禮侍。三十三者諸餘國王。各齎名寶同來臣服。三十四者一切人天無非時語。爾時諸婇女眾見此瑞相。極大歡喜自相謂言。太子今生有如此等吉祥之事。惟願長壽無諸病苦。勿令我等生大憂惱。作此言已。以天繒氎裹抱太子。至夫人所。時四天王在虛空中。恭敬隨從。釋提桓因執蓋來覆。有二十八大鬼神王在園四角守衛奉護。
爾時有一青衣。聰慧明了。從藍毗尼園。還入宮中。到白淨王所白王言。大王威德轉更增進。摩耶夫人已生太子。顏貌端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墮蓮華上自行七步。舉其右手。而師子吼。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於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有如是等諸奇特事。非可具說。時白淨王聞彼青衣說此語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脫身瓔珞而以賜之。
爾時白淨王即嚴四兵。眷屬圍繞。並與一億釋迦種姓。前後導從。入藍毗尼園。見彼園中。天龍八部皆悉充滿。到夫人所。見太子身相好殊異。歡喜踴躍。猶如江海諸大波浪。慮其短壽又懷悚惕。譬如須彌山王難可動搖。大地動時此乃一動。彼白淨王素性恬靜常無歡戚。今見太子一喜一懼。亦復如是。摩耶夫人為性調和既生太子。見諸奇端倍增柔軟。爾時白淨王叉手合掌禮諸天神。前抱太子。置於七寶象輿之上。與諸群臣後宮婇女。虛空諸天。作天妓樂。隨從入城。時白淨王及諸釋子。未識三寶。即將太子往詣天寺。太子既入梵天形像皆從座起禮太子足。而語王言。大王當知。今此太子天人中尊。虛空天神皆悉敬禮。大王豈不見如此耶。云何而今來此禮我。時白淨王及諸釋子。群臣內外。聞見是已嘆未曾有。即將太子出於天寺。還入後宮。當爾之時。諸釋種姓。亦同一日生五百男。修行本起雲。國中八萬四千長者生子悉男。八萬四千。廄馬生駒其一特異。毛色純白鬃鬐貫珠故名為蹇。特奴名闡特。瑞應本起雲。奴名車匿。馬名犍陟。時王廄中象生白子。馬生白駒。牛羊亦生五色羔犢。如是等類。數各五百。王子青衣。亦生五百蒼頭。普耀經雲。五千青衣各生力士。
爾時宮中。五百伏藏自然發出。一一伏藏有七寶藏。而圍繞之。又有諸大商人。從海采寶還迦毗施兜國彼諸商人各齎奇彩諸珍寶奉貢。王慰諸人。汝等入海。悉皆吉利。無苦惱不。及諸伴侶。無遺落耶。彼諸商人答言。大王所經道路。極自安隱。王聞此言。甚大歡喜。即遣請諸婆羅門等。婆羅門眾皆悉集已。設諸供養。或與象馬及以七寶。田宅僮僕。供養畢已。抱太子出。即便白諸婆羅門言。當為太子作何等名。諸婆羅門即共論議而答王言。太子生時一切寶藏皆悉發出。所有諸瑞莫非吉祥。以此義故。當名太子為薩婆悉達。瑞應本起雲。五百伏藏一時發出。海行興利一時集至。梵志相師普稱萬歲。即名太子為悉達多。漢言頓吉。說此語時。虛空天神即擊天鼓。燒香散華唱言善哉。諸天人民即便稱曰薩婆悉達。
爾時八王亦於是日。與白淨王同生太子。彼諸國王各懷歡喜。我今生子有諸奇異。而不知是薩婆悉達之瑞相也。皆集婆羅門。各為太子制好名字。王舍城太子。名曰頻毗婆羅。舍衛國太子。名波斯匿。偷羅拘吒國太子。名拘臘婆。犢子國太子名優陀延。跋羅國太子。名曰郁陀羅延。盧羅國太子名曰疾光。德叉屍羅國太子名弗迦羅。婆羅拘羅婆國太子。名拘羅婆。爾時白淨王普敕群臣。令訪聰明多聞智慧善知佔相。為諸世人所知識者。群臣聞已四方推覓。時王即便於後園中。乃起一大殿。窗牖欄楯七寶莊飾。爾時群臣得五百婆羅門。聰明知相。見諸奇瑞欲來詣王。會王遣信。疾速而至。諸臣白王。知相婆羅門今者已到。王聞歡喜即敕令前。請入殿坐設諸供養。彼婆羅門即白王言。我聞大王新生太子。有諸相好奇特之瑞。願令我等悉得見之。時王即敕抱太子出。諸婆羅門既見太子相好嚴盛。嘆未曾有。王即問言。今佔太子其相云何。婆羅門言。一切眾生皆欲好子。大王今者所生太子。是大珍異勿生憂怖。即又白言。所生太子。大王雖言是王之子。乃是世間之眼。王復問言。云何得知。婆羅門言。我觀太子。身色光爛猶如真金。有諸相好極為明淨。若當出家成一切種智。若在家者為轉輪聖王領四天子。譬如江河海為第一。眾山之中須彌最勝。凡諸光暉日為無上。一切清涼唯有明月。天人世間太子為尊。王聞此語心大歡喜離諸悚惕。彼婆羅門又白王言。有一梵仙名阿私陀。具足五通在於香山。彼能為王斷諸疑惑。諸婆羅門說此語已。辭別而去。
爾時白淨王心自思惟。阿私陀仙人居在香山。塗徑險絕非人能到。當以何方請求至此。時白淨王作此念時。阿私陀仙遙知其意。又復先見諸寄瑞相。深解菩薩為破生死故現受生。以神通力騰虛而來。到王宮門。時守門者入白王言。阿私陀仙人乘虛空來。今在門外。王聞歡喜。即敕令前。王至門上自奉迎之。既見仙人。恭敬禮拜而即問言。尊者既來住門不進。為守門者不聽前耶仙人答言。無見止者。既來相詣宜須先白王。便隨從入於後宮。敬請令坐而問訊言。尊者四大常安和不。仙人答言。蒙大王恩幸得安樂。時白淨王白仙人言。尊者今日能來下降。我等種族方大熾盛。從今已去日就吉祥。為是經過故來此耶。仙人答言。我在香山。見大光明諸奇特相。又知大王心之所念。以是因緣故來到此。我以神力乘虛而至。聞上諸天說。王太子必當得成一切種智。度脫天人。又王太子從右脅生墮於七寶蓮華之上。而行七步舉其右手而師子吼。我於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於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天人。又復諸天圍繞恭敬。聞有如此大奇特事。快哉大王宜應欣慶。太子今者可得見不。即將仙人至太子所。王及夫人抱太子出欲禮仙人。時彼仙人尋止王曰。此是天人三界中尊。云何而令禮於我耶。時彼仙人即起合掌禮太子足。王及夫人白仙人言。唯願尊者為相太子。仙人言善。即便佔相。具見相已。忽然悲泣不能自勝。王及夫人。見彼仙人悲泣流淚。舉身戰怖生大憂惱。如大波浪動於小船。問仙人言。我子初生具諸瑞相。有何不祥而悲泣耶。爾時仙人歔欷答言。大王太子相好具足。無有不祥。王又問言。願更為我佔視。太子有長壽相不。得轉輪王位。王四天下不。我年既暮。欲以國土皆悉付之。當隱山林出家學道。所可志願唯在於此。尊者為觀必定果耶。爾時仙人又答王言。大王太子具三十二相。一者足下安平。立如奩底。二者足下千輻輞轉輪相具足。三者手足相指長勝於餘人。四者手足柔軟勝餘身份。五者足跟廣具足滿好。六者足指合縵網。勝於餘人。七者足趺高平。好與跟相稱。八者腳腨纖好。如伊泥延鹿王。九者平住兩手摩膝。十者陰藏相如象王馬王。十一者身縱廣等。如泥俱盧樹。十二者一一孔一毛生青色。柔軟右旋。十三者毛上向靡。青色柔軟右旋。十四者金色相其色微妙。勝閻浮檀金。十五者身光一丈。十六者皮薄細滑。不受塵垢。不停蚊蚋。十七者七處滿。兩足下。兩腋中。兩肩上。項中。皆滿字相分明。十八者兩腋下滿。如摩尼珠。十九者身如師子。二十者身廣端直。二十一者肩圓好。二十二者口四十齒。二十三者齒白齊密而根深。二十四者四牙最白而大。二十五者方頰車如師子。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咽中二處津液流出。二十七者舌大軟薄。能覆面至耳髮際。二十八者梵音深遠。如迦陵頻伽聲。二十九者眼色如金精。三十者眼睫如牛王。三十一者眉間白毫相。軟白如兜羅綿。三十二者頂髻肉成。具有如此相好之身。若在家者。年一十九為轉輪聖王。若出家者。成一切種智。廣濟天人。然王太子必當學道。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久當轉清淨法輪。利益天人開世間眼。我今年壽已百二十。不久命終生無想天。不睹佛興。不聞經法。故自悲耳。又問仙人。尊者向佔言。有二種。一當作王。二成正覺。而今云何言。決定成一切種智。時仙人言。我相之法。若有眾生具三十二相。或生非處。文不明顯。此人必為轉輪聖王。若三十二相皆得其處。文復明顯。此人必成一切種智。我觀大王太子。諸相皆得其所。又極明顯。是以決定知成正覺。仙人為王說此語已。辭別而退。
釋迦譜卷第二
編輯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二(出因果經)
編輯爾時白淨王既聞仙人決定之說。心懷愁惱。慮恐出家。即擇五百青衣賢明多智。為作奶母。養視太子。其中或有乳者。或有抱者。或有浴者。或有浣濯者。如是等比供給太子。皆悉具足。又復別為起三時殿。溫涼寒暑。各自異處。其殿皆以七寶莊嚴。衣裳服飾皆悉隨時。王恐太子棄家學道。使其城門開閉之聲。聞四十里。又復擇取五百妓女形容端正。不肥不瘦。不長不短。不白不黑。才能巧妙各兼數技。皆以名寶瓔珞其身。百人一番迭代宿衛。於其殿前列樹甘果。枝葉蔚映華實繁茂。又有浴池清流澄潔。池邊香草雜色蓮華。猗靡芬數不可稱計。異類之鳥數百千種。光麗心目趣悅太子。太子既生始滿七日。其母命終。以懷太子功德大故。上生忉利。封受自然。太子自知福德威重。無有女人堪受禮者。故因將終。托之而生(普耀經雲。菩薩生七日後。其母命終。所以者何。本命應然。菩薩察之臨母命終。因來下生。懷菩薩時諸天供養。已服天食不甘世養。本福應然。去來今佛皆亦如是。母七日終受忉利天上功祚。適升彼天。五萬梵天各執寶瓶。二萬魔妻手執寶縷。侍菩薩母。瑞應本起雲。菩薩本知母人之德不堪受其禮。故因其將終而從之生。長阿含經雲。毗婆屍佛降神母胎。專念不亂。安樂無畏。身壞命終。生忉利天。此是常法。大善權經雲。生後七日。其母便薨。福應升天。非菩薩咎。前處兜率觀後摩耶。大命將終。余有十月七日之期。故神變來下。是菩薩權方便)
爾時太子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乳養太子如母無異。時白淨王。敕作七寶天冠及以瓔珞。而與太子。太子年漸長大。為辦象馬牛羊之車。凡是童子所玩好具。無不給與。爾時舉國人民。皆行仁惠。五穀豐熟風雨以時。又無盜賊快樂安隱。皆是太子福德力故。時王又以青衣所生。是車匿等五百蒼頭給侍。太子至年七歲。父王心念。太子已大宜令學書。訪覓國中聰明婆羅門。善諸書藝。請使令來。以教太子。爾時有一婆羅門。名跋陀羅尼(漢言選友)。與五百婆羅門。以為眷屬。來受王請。即白婆羅門言。欲屈尊者為太子師。此可爾不。婆羅門言。當隨所知以授太子。時白淨王。更為太子起大學堂。七寶莊嚴床榻。學具極令精麗。卜擇吉日。即以太子與婆羅門。而令教之。爾時婆羅門。以四十九書字之本。教令讀之。於時太子見此事已。問其師言。此何等書。閻浮提中。一切諸書凡有幾種。師即默然不知所答。又復問言。此阿一字有何等義。師又默然亦不能答。內懷慚愧。即從座起禮太子足。而讚歎言。太子初生行七步時。自言天人之中最尊最勝。此言不虛唯願為說。閻浮提書凡有幾種。太子答言。閻浮提中或有梵書。或佉樓書。或蓮華書。有如是等六十四種。
普耀經雲。菩薩手執金筆栴檀書隸明珠書床問師選友。今師何書而相教乎。其師答曰以梵佉留而相教耳。菩薩答曰。其異書者。有六十四。今師何言正有二種。師問皆何所名。答曰。梵書。佉留書。護眾書。疾堅書。龍鬼書。揵杳和書。阿須倫書。鹿輪書。天腹書。轉數書。轉眼書。觀空書。攝取書(文多不悉載也)此六十四。欲以何書而相教乎。時師歡悅。說偈讚歎菩薩。為諸童子。一一分別諸字本末。勸發無上正真道意。瑞應本起雲。時去聖久。書缺二字。以問於師。師不能達。反啟其志。此阿字者是梵音聲。又此字義是不可壞。亦是無上正真道義。凡如此義無量無邊。爾時婆羅門深生慚愧。還至王所。而白王言大王。太子是天人中第一之師。云何而欲令我教耶。爾時父王聞婆羅門言。倍生歡喜。嘆未曾有。即厚供養彼婆羅門。隨意所之。凡諸技藝。典籍議論。天文地理。算數射御。太子皆悉自然知之。
爾時太子年至十歲。諸釋種中。五百童子皆亦同年。太子從弟提婆達多。次名難陀。次名孫陀罹難陀等。或有三十相。三十一相者。或復雖有三十二相。相不分明。各鬥技藝有大筋力。時提婆達多等五百童子。既聞太子諸藝皆通名徹十方。共相謂言。太子雖復聰明智慧善解書論。至於筋力拒勝。我等欲與太子校其勇健。爾時父王又訪國中善知射者。而召之來令教。太子即往後園欲射鐵鼓。提婆達多等五百童子亦悉隨從。時師即便授一小弓而與太子。太子含笑而問之言。以此與我欲作何事。射師言欲令太子射此鐵鼓。太子又言此弓力弱。更求如是七弓將來。師即授與。太子便執七弓以射。一箭過七鐵鼓。時彼射師往白王言。大王。太子自知射藝。以箭力射過七鼓。閻浮提中無能等者。云何令我為作師也。爾時白淨王聞此語已。心大歡喜而自念言。我子聰明。書論算數四遠悉知。而其射藝四方人民未有知者。即敕太子及提婆達多等五百童子。又復擊鼓唱令國界。太子薩婆悉達。卻後七日。當出後園欲試武藝。諸人民中有勇力者可悉來此。到第七日。提婆達多與萬眷屬最先出城。於時有一大像當城門住。此諸軍眾皆不敢前。提婆達多問諸人言。何故住此而不前也。諸人答言有一大像當門而立。舉眾畏之故不敢前提婆達多聞此言已。獨前象所。以手搏頭即便躄地。於是軍眾次第得過爾時難陀。又與眷屬亦欲出城。其諸軍眾徐步漸前。難陀即問何故行遲。諸人答言提婆達多以手搏一象。躄在城門妨行者路。以是故遲。難陀即便前至象所。以足指挑象擲著路傍。無數人眾聚共視之。爾時太子與十萬眷屬。前後圍繞始出城門。見於路傍人眾聚看。即便問曰。此諸人輩為何所看。從人答言。提婆達多手搏一象。躄在城門妨人行路。難陀次出。以足指挑擲著於此。是故行人悉聚看之。於是太子即自念言。今者正是現力之時。太子即便以手執象。擲著城外還以手接。不令傷損。象又還蘇無所苦痛。時諸人民嘆未曾有。王聞此已深生奇特。如是太子及提婆達多。並與難陀。四遠人民皆悉來集在彼園中。爾時彼園種種莊嚴。施列金鼓銀鼓。鋀石之鼓。銅鐵等鼓。各有七枝。爾時提婆達多最先射之。徹三金鼓。次及難陀亦徹三鼓。諸來人眾悉皆嘆訝。爾時群臣白太子言。提婆達多及與難陀皆已射訖。今者次第正在太子。唯願太子射此諸鼓。如是三請。太子曰善。而語之言。若欲使我射諸鼓者。此弓力弱更覓強者。諸臣答言。太子祖王有一良弓。今在王庫。太子語言。便可取來。弓既至已。太子即牽以放一箭。徹過諸鼓。然後入地泉水流出。又亦穿過大鐵圍山。爾時提婆達多。又與難陀共相撲戲。二人力等亦無勝者。太子又前。手執二弟躄之於地。以慈力故不令傷痛。爾時四遠諸人民眾。既見太子有如此力。高聲唱言。白淨王太子非但智慧勝一切人。其力勇健亦無等者。莫不嘆伏益生恭敬。
爾時白淨王即會諸臣而共議言。太子今者年已長大。智慧勇健皆悉具足。今宜應以四大海水。灌太子頂。又復敕下余小國王。卻後二月八日灌太子頂。皆可來集。至二月八日。諸餘國王。並及仙人婆羅門等。皆悉雲集。懸繒幡蓋燒香散華。鳴鐘擊鼓作諸妓樂。以七寶器盛四海水。諸仙人眾各各頂戴。授婆羅門。如是乃至遍及諸臣。悉已頂戴轉授與王。時王即以灌太子頂。以七寶印而用付之。又擊大鼓高聲唱言。今立薩婆悉達。以為太子。爾時虛空天龍夜叉人非人等。作天妓樂。異口同音贊言善哉。當於迦毗羅雞兜國立太子。時餘八國王。亦於是日同立太子。
爾時太子啟王出遊。王即聽許。時王即與太子。並諸群臣前後導從。案行國界。複次前行到王田所。即便止息閻浮樹下。看諸耕人。爾時淨居天化作傷蟲。鳥隨啄之。太子見之起慈悲心。眾生可愍互相吞食。即便思惟離欲界愛。如是乃至得四禪地。日光昕赫。樹為曲枝。陰蔭太子。爾時白淨王四面推求問覓太子。從人答曰。太子今在閻浮樹下。時王即便與諸群臣往彼樹所。未至之間遙見太子端坐思惟。又見彼樹曲蔭其軀深生奇特。時王即前執太子手。問言。汝今何故在於此坐。太子答言。觀諸眾生更相吞食。甚可傷愍。王聞此語。心生憂畏慮其出家。宜急婚娉以悅其意。即便呼之俱共還國。太子答言。願停於此。王聞其語。心即念言。彼阿私陀往日所說。太子今者將如其言。王即流淚重喚還國。太子既見父王如此。即便隨從歸於所止。王恐愁憂不樂在家。更增妓女而娛樂之。
爾時太子年至十七。王集諸臣而共議言。太子今者年已長大。宜應為其訪索婚所。諸臣答言。有一釋種婆羅門。名摩訶那摩。其人有女。名耶輸陀羅。顏容端正聰明智慧。賢才過人禮儀備舉。有如是德堪太子妃。王即答言。若如卿語。便為納之。王還宮內。即敕宮中。聰明有智。舊宿女人。汝可往至摩訶那摩長者之家。瞻看其女容儀體行。為何如耶。可停於彼至滿七日。受王敕已。即便往彼長者之家。於七日中具觀此女。還答王言。我觀此女容貌端正威儀進止。無與等者。王聞其言。極大嘆喜。即便遣人。語摩訶那摩言。太子年長欲為納妃。諸臣並言。汝女淑令宜堪此舉。今欲相屈。時摩訶那摩答王使言。謹奉敕旨。王即令諸臣擇采吉日。遣車萬乘而往迎之。既至宮已。具足太子婚姻之禮。又復更增諸妓女眾。晝夜娛樂。爾時太子恆與其妃。行住坐臥未曾不俱。初自無有世俗之意。於靜夜中但修禪觀。時王日日問諸婇女。太子與妃相接近不。婇女答言。不見太子有夫婦道。王聞此語愁憂不樂。更增妓女而娛樂之。如是經時猶不接近。時王深疑恐不能男。
普耀經雲。時諸力士。釋種長者啟白淨王。若太子作佛。斷聖王種。王曰。何所玉女。宜太子妃。菩薩心念。吾不貪慾棄兜率來。以權方便今當試之。使上工匠立妙金像。以書文字。女人德義如吾所說。能應娉耳。時白淨王告右梵志。入迦夷衛周遍瞻察。梵志周行睹一玉女。淨猶蓮華類玉女寶。王問誰女。梵志報曰。執杖釋種女。王言儻不可意使自擇之。召羅衛好女會彼講堂。時釋女俱夷到菩薩所。諦視菩薩目未曾瞬。菩薩欣笑。執持寶英以遺俱夷。俱夷報曰。吾不貪寶當以功德莊嚴。王遣梵志往媒此女。執杖釋言。我等本性有藝術者乃嫁與之。王問菩薩能現術乎。菩薩曰能。王遍敕國中椎鐘擊鼓。卻後七日太子現術。諸有藝術皆來集會。勝者以釋女與之。於是調達右手牽象。左手撲殺。難陀出城。即牽移路側。菩薩出城門曰。是象身大臭熏城內。即右掌接擲著城外。時大臣焰光算術第一。言談算術亦不能及。樹木藥草眾水滴數一一可知。樗蒲六博天文地理。八萬異術一切諸會不及菩薩。調達及難陀欲手搏菩薩。菩薩愍之。舉調達身。在於空中。三反跳旋使身不痛。王及釋種更欲試射。調達豎四十里鼓。唯難陀六十里鼓。菩薩百里。調達射中四十里鼓。不能得過。難陀六十里亦不得趣。菩薩引弓。弓即折破。問有異弓任吾用不。王曰。吾祖父所執用弓。奇異無雙無能用者。著於天寺便可持來。一切諸釋無能張者。菩薩以手捺張。拼弓之聲悉聞城內。注箭放撥中百里鼓。箭沒地中湧泉自出。中鐵圍山。三千剎土六反震動。一切諸釋怪未曾有。於時執杖釋種。以女俱夷為菩薩妃。隨世習俗現相娛樂。修行本起雲。太子年至十七。王為採擇名女。無可意者。有小國王名須波弗。漢言善覺。女名裘夷。端正少雙。八國皆求。悉不與之。白淨王召而告之曰。吾為太子娉娶卿女。善覺憂愁。若不許者恐見誅伐。與者諸國結怨。女言表白淨王國中。勇武技術最勝者。我乃為之。王敕群臣悉出戲場。太子舉象。射中鐵圍山。善覺送女指太子宮。瑞應本起雲。太子年十七。王為納妃。簡選數千。最後一女名曰裘夷。端正第一禮義備舉。是則宿命賣華女也。太子雖納久而不接。婦人情慾有附近心。太子曰。常得好華置我中間。共視之寧不好乎。裘夷即具好華又欲近之。太子曰。卻此華汁污於床蓆。久後復曰。得好白氎置我中間。兩人觀之不亦好乎。婦即具[疊*毛]又有近意。太子曰。卻人有汗垢必污此[疊*毛]。婦不敢近。侍女咸疑太子不能男。太子以手指妃腹曰。卻後六年爾當生男。遂以有娠。
大善權經雲。何故菩薩而有室娶。菩薩無慾所以示現妻息。防人懷疑菩薩非男斯黃門耳。故納瞿夷釋氏之女。羅雲於天變沒化生。不由父母合會而育。又是菩薩本願所致。
爾時太子聞諸妓女歌詠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清涼。太子忽便欲出遊觀。即遣妓女往白王言。在宮日久樂欲暫出園林遊戲。王聞此語。心生嘆喜而自念言。太子當是不樂在宮行夫婦禮。所以求出園林去耳。即便聽之。敕諸群臣。整治園觀。所經道路皆令清淨。太子即便往至王所。頭面禮足辭出而去。時王即便敕一舊臣。聰明智慧善言辯者。令從太子。
爾時太子。與諸官屬前後導從。出城東門。國中人民聞太子出。男女盈路觀者如雲。時淨居天化作老人。頭白背傴拄杖贏步。太子即便問從者言。此為何人。從者答言。此老人也。太子又問。何謂為老。答曰。此人昔日曾經嬰兒童子。少年遷謝不住。遂至根熟形變色衰。飲食不消氣力虛微。坐起苦極余命無幾。故謂為老。太子又問。唯此一人老。一切皆然。從者答言。一切皆悉應當如此。爾時太子聞是語已。生大苦惱而自念言。日月流邁。時變歲移。老至如電。身安足恃。我雖富貴豈獨免耶。云何世人而不怖畏。太子從本已來不樂處世。又聞此事益生厭離。即回車還愁思不樂。時王聞已心懷煎憂。恐其學道。更增妓女。以時娛樂之。
爾時太子。復經少時啟王出遊。王聞此言。心生憂慮而自念言。太子前出。逢見老人憂愁不樂。今者云何而復求出。王愛太子不忍違意。僶俯從之。即集諸臣而共議言。太子前者出城東門。逢見老人還輒不樂。今者已復求出遊觀。吾不能免遂復許之。諸臣答言。當更嚴敕外諸官屬。修治道路。懸繒幡蓋。散華燒香。皆使華麗。無令臭穢諸不淨潔及以老疾在道側也。爾時迦毗羅雞兜城。四門之外各有一園。樹木華果浴池樓觀。種種莊嚴皆悉無異。王問諸臣。外諸園觀何者為勝。諸臣答言。外諸園觀皆等無異。如忉利天嘆喜之園。王又敕言。太子前出已從東門。今者可令從南門出。爾時太子。百官導從出城南門。時淨居天化作病人。身瘦腹大。喘息呻吟。骨消肉竭。顏貌痿黃。舉身戰掉。不能自持。兩人扶腋在於路側。太子即問。此為何人。從者答言。此病人也。太子又問。何謂為病。答曰。夫謂病者。皆由嗜欲飲食無度。四大不調轉變成病。百節苦痛氣力虛微。飲食寡少眠臥不安。雖有身手不能自運。要假他力然後坐起。爾時太子以慈悲心。看彼病人自生憂愁。又復問言。此人獨爾余皆然耶。答曰。一切人民無有貴賤同有此病。太子聞已心自念言。如此病苦普應縈之。云何世人耽樂不畏。作是念已。深生恐怖身心戰動。譬如月影。現波浪水。語從者言。如此身者是大苦聚。世人於中橫生歡樂。愚痴無識不知覺悟。今者云何欲往彼園游觀嬉戲即便回車還入王宮。坐自思惟愁憂不樂。王問從者。太子今出寧有樂不。從者答言。始出南門逢見病人。以此不樂即回車還。王聞此語。心大愁憂慮其出家。時王即便問諸臣言。太子前者出城東門。逢見老人愁憂不樂。以此事故。吾敕卿等淨治道路。無令老病在於巷側。云何今出於城南門。而復致有疾病人耶。又令太子逢值見之。諸臣答言。近受王敕嚴命外司。勿使有諸臭穢老病。在於前側互相檢覆。無敢懈怠。不知何緣忽有病人。非是我等之罪咎也。爾時王問諸從者言。汝等並見病人在路。從何而至。從者答曰。無有蹤跡。不知何來。時王深於太子生猶豫心。恐其學道更增妓女而悅其意。又復欲使於五欲中生戀著心。
爾時有一婆羅門子。名憂陀夷。聰明智慧極有辯才。時王即便請來。入宮而語之言。太子今者不樂在世受於五欲。恐其不久出家學道。汝可與之共作朋友。具說世間五欲樂事。令其心動不樂出家。時憂陀夷便即答言。太子聰明無與等者。所知書論皆悉淵博。並是我今所未曾聞。云何見使誘說之也。譬如藕絲欲懸須彌。我亦如是。終不能回太子之心。大王既敕令作朋友。要當自竭我所知見。時憂陀夷。受王敕已隨從太子。行住坐臥不敢遠離。時王又複選諸妓女。聰明智慧顏容端正。善於歌舞能惑人者。種種莊飾光麗悅目。皆悉遣往給侍太子。
爾時太子。復經少時啟王出遊。王聞此語心自念言。彼憂陀夷。既與太子共為朋友。今若出遊成勝於前。無復厭俗樂出家心。作是念言。即便聽許時王又復集諸大臣。悉語之言。太子今者復求出遊。我不忍違已復聽之。太子前出東南二門。已見老病還輒愁憂。今者宜令從西門出。我心慮其還又不樂。憂陀夷是其良友。冀今出還不復應爾。卿等好令修治道路。園林台觀皆使嚴整。香華幡蓋數倍於前。無令復有老病臭穢在道側也。臣受敕已即語外司。嚴治道路並及園林。光麗倍常。王又先送諸妙妓女。置彼園中。又復敕語憂陀夷言。若當路側有不詳事。可以方便誘說其心。並敕諸臣隨從太子。皆令伺察。若有不吉遠驅逐之。爾時太子與憂陀夷。百官導從燒香散華。作眾妓樂出城西門。時淨居天心自念言。先現老病於二城門。舉眾皆見。令白淨王嗔責從者並及外司。太子今出。王制嚴峻我今現死。若皆見者增王忿怒。必加罰戮枉及無辜。我於今日所現之事。唯令太子及憂陀夷二人見耳。使余官屬不受責也。作此念已即便來下。化為死入四人輿舉。以諸香華布散屍上。室家大小號哭送之。爾時太子與憂陀夷二人獨見。太子問言。此為何人。而以香華莊嚴其上。復有人眾號哭相送。時憂陀夷以王敕故默然不答。如是三問。淨居天王威神之力。使憂陀夷不覺答言是死人也。太子又問。何謂為死。憂陀夷言。夫謂死者。刀風解形神識去矣。四體諸根無復所知。此人在世貪著五欲。愛惜錢財辛苦經營。唯知積聚不識無常。今者一旦舍之而死。又為父母親戚屬眷之所愛念。命終之後猶如草木。恩情好惡不複相關。如是死者誠可哀也。太子聞已心大顫怖。又問憂陀夷言。唯此人死余亦當然。即復答言。一切世人皆應如是。無有貴賤而得免脫。太子素性恬靜難動。既聞此語不能自安。即以微聲語憂陀夷。世間乃復有此死苦。云何於中而行放逸。心如木石不知怖畏。即敕御者可回車還。御者答言。前出二門。未到園所中路而返。致令大王深見嗔責。今者豈敢復如此也。時憂陀夷與御者言。如汝所說不應便歸。即復前行至彼園中。香華幡蓋作眾妓樂。眾妓端正猶如諸天婇女無異。於太子前各競歌舞。冀以姿態悅動其意。太子心安不可移轉。即止園中蔭息樹間。除其侍衛端坐思惟。憶昔曾在閻浮樹下。遠離欲界。乃至得於第四禪定。爾時憂陀夷。到太子所而作此言。大王見敕。令與太子共為朋友。脫有得失互相開悟。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見有過失轉相諫曉。二者見有好事深生隨喜。三者在於苦厄不相棄捨。今獻誠言願不見責。古昔諸王及今現在。皆悉受於五欲之樂。然後出家。太子云何永絕不顧。又人生世宜順人行。無有棄國而學道者。唯願太子受於五欲。令有子息不絕王嗣。爾時太子而答之言。誠如所說。但我不以損國故爾。亦復不言五欲無樂。以畏老病生死之苦。故於五欲不敢愛著。汝向所言古昔諸王。先經五欲然後出家。此諸王等今在何許。以愛慾故或在地獄。或在餓鬼。或在畜生。或在人天。以有如是輪轉苦故。是以我欲離老病苦生死法耳。汝今云何令我受之。時憂陀夷雖竭辯才勸獎太子。不能令回。即便退坐歸於所止。太子仍敕嚴駕還宮。諸妓女眾及憂陀夷。愁憂慘慼顏貌顰蹙。如人新喪所愛親屬。太子到宮惻愴倍常。時白淨王呼憂陀夷。而問之言。太子今出寧有樂不。憂陀夷言。出城不遠逢見死人。亦不知其從何而來。太子與我同時見之。太子問言。此為何人。我亦不覺答是死人。時王即復問諸從者。汝等皆見城西門外有死人不。從者答言。我等不見。王聞此語神意豁然。而自念言。太子憂陀夷二人獨見。此是天力非諸臣咎。必定當如阿私陀言。作此念已心大苦惱。復增妓女以娛樂之。日日遣人慰誘太子。而語之言。國是汝有。何故愁憂而不樂也。王又嚴敕諸妓女眾。悅太子意勿舍晝夜。時白淨王雖知天力非復人事。愛重太子不能不言。心自思惟。太子前已出三城門。今者唯有北門未出。其必不久更求出遊。當復莊嚴彼外園林。倍令光麗。勿使有諸不可意事。如所思惟具敕諸臣。時王又復心自願言。太子若出城北門時。唯願諸天勿復現於不吉祥事。復令我子心生憂惱。既心願已遂敕御者。太子若出當令乘馬。使得四望見諸人民光麗莊飾。是時太子啟王出遊。王不忍違。便與憂陀夷及余官屬。前後導從出城北門。到彼園所。太子下馬止息樹下。除去侍衛端坐思惟。念於世間老病死苦。時淨居化天。作比丘法服持缽。手執錫杖。視地而行。在於太子前。太子見已即便問言。汝是何人。比丘答言。我是比丘。太子又問何謂比丘。答曰。能破結賊不受後身。故曰比丘。世間皆悉無常危脆。我所修學無漏聖道。不著色聲香味觸法。永得無為到解脫岸。作是言已於太子前。現神通力騰虛而去。當爾之時。諸從官屬皆悉睹見。太子既已見此比丘。又聞廣說出家功德。會其宿懷厭欲之情。便自唱言。善哉善哉。天人之中唯此為勝。我當決定修學是道。作是語已。即便索馬還歸宮城。於時太子心生歡慶。而自念言。我先見有老病死苦。晝夜常恐為此所逼。今見比丘開悟我情。示解脫路。作此念已即自思惟。方便求覓出家因緣。爾時白淨王問憂陀夷言。太子今出寧有樂不。時憂陀夷即答王言。太子向出所經道路無諸不祥既到園中。太子獨自在於樹下。遙見一人剃除發須著染色衣。來太子前而共語言。語言既畢騰虛而去。竟亦不知何所論說。太子因是嚴駕而歸。當爾之時顏容歡悅。還至宮中方生憂愁。時白淨王。既聞此語心生狐疑。亦復不知是何瑞相。深懷懊惱而自念言。太子決定舍家學道。又納其妃久而無子。我今當敕耶輸陀羅。當思方便莫絕國嗣。復應警戒。勿使太子去而不知。既作是念如所思惟。即便敕於耶輸陀羅。耶輸陀羅聞王敕已。心懷慚愧默然而住。行止坐臥不離太子。時王復增諸妙妓女以娛樂之。
爾時太子年至十九。心自思惟。我今正是出家之時。而便往至於父王所。威儀詳序。猶如帝釋往詣梵天。傍臣見已而白王言。太子今者來大王所。王聞此言憂喜交集。太子既至頭面作禮。爾時父王。即便抱之。而敕令坐。太子坐已白父王言。恩愛集會必有別離。唯願聽我出家學道。一切眾生。愛別離苦皆使解脫。願必垂許不見留難。時白淨王聞太子語。心大苦痛。猶如金剛摧破於山。舉身顫掉不安本座。執太子手不復能言。啼泣流淚歔欷哽咽。如是良久微聲而言。汝今宜應息出家意。所以者何。年既少壯國未有嗣。而便委我曾不懷顧。普耀經雲。太子白王欲得四願。一者不老。二者無病。三者不死。四者不別。假使父王與此四願。不復出家。王聞重悲。此四願者古今無獲。爾時太子既見父王流淚不許。還歸所止。思惟出家愁憂不樂。
爾時迦毗羅施兜國。諸大相師並知。太子若不出家。過七日後得轉輪王位。王四天下七寶自至。各以所知往白王言。釋迦種姓於此方興。王聞是語心生歡喜。即敕諸臣並釋種子。汝聞相師如此言不。皆應日夜侍衛太子可於四門。門各千人周匝。城外一踰闍那內。羅置人眾而防護之。普耀經雲。明日即敕五百諸釋。勇多力者宿衛菩薩。令城四門開閉之聲聞四十里。復敕耶輸陀羅並諸內宮。倍加警戒。過於七日勿使出家。時王又來至太子所。太子遙見即往奉迎。頭面禮足問訊起居。王語太子。我昔既聞阿私陀說。及眾相師。並諸奇瑞。必定知汝不樂處世。國嗣既重孰當相繼。唯願為我生汝一子。然後絕俗不復相違。爾時太子聞父王言。心自思惟。大王所以苦留我者。正自為國無紹嗣耳。作是念已而答王言。善哉如敕。即以左手指其妃腹。時耶輸陀羅便覺體異。自知有娠。王聞太子如敕之言心大歡喜。當謂太子七日之內必未有兒。若過此期。轉輪王位自然而至。不復出家。爾時太子心自念言。我年已至十九。今又是二月復是七日。宜應方便思求出家。所以者何。今正是時。又於父王所願已滿。作此念已。身放光明照四天王宮。乃至照於淨居天宮。不令人間見此光明。爾時諸天見此光已。皆知太子出家時至。即便來下到太子所。頭面禮足合掌白言。無量劫來所修行願。今者正見成熟之時。於是太子答諸天言。如汝等語今正是時。然父王敕內外官屬。嚴見防衛欲去無從。諸天白言。我等自當設諸方便。令太子出使無知者。諸天即便以其神力。令諸官屬悉皆熟臥。爾時耶輸陀羅眠臥之中。得三大夢。一者夢月墮地。二者夢牙齒落。三者夢失右臂。得此夢已。眠中驚覺。心大怖懼。白太子言。我於眠中得三惡夢。太子問言。汝夢何等。耶輸陀羅即便具說所夢之事。太子語言。月猶在天。齒又不落。臂復尚在。當知諸夢虛假不實。汝今不應橫生怖畏。耶輸陀羅又語太子。如我自忖所夢之事。必是太子出家之瑞。太子又答。汝但安眠勿生此慮。要不令汝有不祥事。耶輸陀羅聞此語已。即便還眠。太子即從座起。遍觀妓女及耶輸陀羅。皆如木人。譬如芭蕉中無堅實。或有倚伏於樂器上。臂腳垂地更相枕臥。鼻涕目淚口中流涎。又復遍觀妻及妓女。見其形體。發爪髓腦。骨齒髑髏。皮膚肌肉。筋脈肪血。心肺脾腎。肝膽腸胃。屎尿涕唾。外為革囊。中盛臭穢。無一可奇。強熏以香。飾以華彩。譬如假借當還。亦不得久。百年之命臥消其半。又多憂惱其樂無幾。世人云何恆見此事。而不覺悟。又於其中貪著淫慾。普耀經雲。於時菩薩夜觀妓女。百節空中。譬如芭蕉。鼻涕目淚。樂器縱橫。顧視其妻。具見形體。腦髓髑髏。心肺腸胃。外是革囊。中有臭處。猶如假借當還。亦不得久。三界無怗唯道可恃。欲界諸天住於空中。法行天子遙白菩薩。時已到矣。沸星適現。即敕車匿起鞁犍陟。適宣此言。時四天王與無數閱叉龍鬼等。皆被鎧甲。從四方來。稽首菩薩。城中男女皆疲極寐。孔雀眾鳥亦疲極寐。修行本起雲。諸天皆言。太子當去恐作稽留。召烏蘇慢(此名厭神)適來宮國內外厭寐。我今當學古昔諸佛所修之行。急應遠此大火之聚。
爾時太子思如是已。至於後夜。淨居天王極欲界諸天。充滿虛空。即共同聲白太子言。內外眷屬皆悉昏臥。今者正是出家之時爾時太子。即便自往至車匿所。以天力故。車匿自覺。而語之言。汝可為我。鞁犍陟來爾時車匿。聞此語已。舉身戰怖心懷猶豫。一者不欲違太子令。二者畏王敕旨嚴峻。思惟良久流淚而言。大王慈敕如是之嚴。且又今日非遊觀時。又非降伏怨敵之日。云何於此後夜之中。而忽索馬。欲何所之。太子又復語車匿言。我今欲為一切眾生。降伏煩惱結使賊故。汝今不應違我此意。爾時車匿舉聲號泣。欲令耶輸陀羅及諸眷屬皆悉覺知太子當去。以天神力昏臥如故。車匿即便牽馬而來。太子徐前而語車匿及以犍陟。一切恩愛會當別離。世間之事易可果遂。出家因緣甚難成就。車匿聞已默然無言。於是犍陟不復噴鳴。爾時太子見明相出。放身光明徹照十方。師子吼言。過去諸佛出家之法。我今亦然。於是諸天捧馬四足並接車匿。釋提桓因執蓋隨從。諸天即便令王北門自然而開。不使有聲。車匿重悲。門閉下鑰。誰當開者。時諸鬼神阿須倫等自然開門。太子於是從門而出。虛空諸天讚歎隨從。爾時太子又師子吼。我若不斷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終不還宮。我若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復不能轉於法輪。要不還與父王相見。若當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當於太子說此誓時。虛空諸天贊言。善哉斯言必果。至於天曉所行道路。已三踰闍那。時諸天眾。既從太子至此處已。所為事畢忽然不現。
爾時太子次行至彼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太子見此園林。寂靜無諸諠鬧。心生歡喜。諸根悅豫。即便下馬撫背而言。所難為事汝作已畢。又語車匿。馬行駿疾如金翅鳥王。汝恆隨從不離我側。世間之人或有善心而形不隨。或運形力而心不稱。汝今心形皆悉無違。又世間人處富貴者。競隨奉事。我既舍國來此林中。唯汝一人獨能隨我。甚為希有。我今既已至閑靜處。汝便可與犍陟俱還宮也。爾時車匿聞此語已。悲號啼泣。迷悶躄地不能自勝。於是犍陟既聞被遣。屈膝舐足淚落如雨。車匿答言。我云何忍聽太子如此言耶。我於宮中違大王敕。輒鞁犍陟以與太子。令致今日來至於此。父王及摩訶波闍波提。失太子故必當憂惱。宮中內外亦應騷動。又復此處多諸險難。猛獸毒蟲交橫道路。我今云何而舍太子獨還宮也。太子即答車匿言。世間之法獨生獨死。豈復有伴。又有生老病死諸苦。我當云何與此作侶。吾今為欲斷諸苦故而來至此。苦若斷時然後當與一切眾生而作伴侶。我於即時諸苦未離。云何而得為汝作侶。車匿又白。太子生來長於深宮。身體手足皆悉柔軟。眠臥床褥無不細滑。如何一旦履藉荊棘瓦礫泥土止宿樹下。太子答言。誠如汝語。設我住宮。乃得免此形荊棘之患。老病死苦會當見侵。車匿既聞太子此語。悲泣垂淚默然而住。於時太子即就車匿取七寶劍而師子吼。過去諸佛為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捨棄飾好剃除鬚髮。我今亦當依諸佛法。作此言已便脫寶冠髻中明珠。以與車匿而語之曰。以此寶冠及以明珠。致王足下。汝可為我上白大王。我今不為生天樂故。亦復非不孝順父母。亦無忿恨嗔恚之心。但以畏彼生老病死。為除斷故來至此耳。汝應助我隨喜欣慶。勿于吉祥更生悲愁。父王若謂我今出家未是時者。汝以我語上啟大王。老病死至豈有定時。人雖少壯焉得免此。父王若復而責我言。本要有子當聽出家。今未有子云何而去。及出宮時不啟聞者。汝可為我具啟父王。耶輸陀羅久已有娠。王自聞之昔敕如此非為專輒。往古有諸轉輪聖王厭國位者。入於山林出家求道。無有中塗還受五欲。我今出家亦復如是。未成菩提終不還宮。內外眷屬皆當於我有恩愛情。可以汝辯為解釋之。勿使於我橫生憂惱。太子又復脫身瓔珞。以授車匿而語之言。汝可為我持此瓔珞。奉摩訶波闍波提道。我今為斷諸苦本故。出宮城求滿大願。勿復於我反更生苦。又脫身上余莊嚴具。以與耶輸陀羅亦復語言。人生於世愛別離苦。我今為欲斷此諸苦。出家學道勿以我故恆生愁憂。並諸親屬皆亦如是。爾時車匿聞此語已。倍增悲絕不忍違於太子敕令。即便長跪。受取寶冠明珠瓔珞及嚴飾具。垂淚而言。我聞太子如此志願舉身顫掉。設令有人心如木石。聞此語者亦當悲感。況我生來奉侍太子。聞此誓言而不感絕。唯願太子舍於此志。勿令父王及摩訶波闍波提。耶輸陀羅並余親屬。生大悲苦。若使決定不回此意。勿於是處而復棄我。我今歸依太子足下。終不見有違離去理。設當還宮王必責我。云何獨委太子而歸。欲令何言上答大王。太子答言。汝今不應作如是語。世皆離別豈常集聚。我生七日而母命終。母子尚有死生之別。而況餘人。汝勿於我偏生戀慕。可與犍陟俱還宮也。如是再敕猶不肯去。爾時太子便以利劍自剃鬚發。即發願言。今落鬚髮願與一切。斷除煩惱及以習障。釋提桓因接發而去。虛空諸天燒香散華。異口同音贊言。善哉善哉。大善權經雲。菩薩自剃頭鬢。諸天龍神無能見頂。況能除發。菩薩念白淨王當起恨意。誰剃子首故自剃之。王乃默然是為方便。
爾時太子剃鬚發已自見其身。所著之衣猶是七寶即心念言。過去諸佛出家之法。所著衣服不當如此。時淨居天於太子前。化作獵師身服袈裟。太子既見心大歡喜而語之言。汝所著衣是寂靜服。往昔諸佛之標式也。云何著此而為罪行。獵者答言。我著袈裟以誘群鹿。鹿見袈裟皆來近我。我得殺之。太子又言。若如汝說。著此袈裟。但欲為殺諸鹿故耳。非求解脫而著之也。我今持此七寶之衣與汝貿易。吾服此衣為欲攝救一切眾生斷其煩惱。獵者答言。善哉如告。即脫寶衣而與獵者。自被袈裟。依過去諸佛所服之法。時淨居天還復梵身。上升虛空歸其所止。於時空中有異光明。車匿見此心生奇特。嘆未曾有。今此瑞應非為小緣。車匿既見太子剃除鬚髮身著法服。定知太子必不可回。悶絕於地倍增懊惱。爾時太子而語之言。汝今宜應舍此悲愁。便還宮城具宣我意。太子於是即徐前行。車匿歔欷頭面作禮。乃至遠望不見太子。然後方起舉身顫掉不能自勝。顧看犍陟及莊嚴具。嗚咽悲哽涕泗交流。即牽犍陟。執持寶冠嚴身之具。車匿號啕犍陟悲鳴。緣路而還。爾時太子即便前至跋伽仙人所住之處。時彼林中有諸鳥獸。既見太子皆悉矚目。端住不瞬。跋伽仙人遙見太子。而自念言。此是何神為日月天。為帝釋也。便與眷屬來迎太子。深生敬重而作是言。善來仁者。太子既見諸仙人眾。心意柔軟威儀詳序。太子即便前其住處。諸仙人等無復威光。皆悉同來請太子坐。太子坐已觀察彼諸仙人之行。或有以草而為衣者。或以樹皮樹葉以為服者。或有唯食草木華果。或有一日一食。或二日一食。或三日一食。如是行於自餓之法。或事水火。或奉日月。或翹一腳。或臥塵土。或有臥於荊棘之上。或有臥於水火之側。太子既見如此苦行。即便問於跋伽仙人。汝等今者行此苦行。甚為奇特。皆欲求於何等果報。仙人答言。修此苦行為欲生天太子又問。諸天雖樂福盡則窮。輪迴六道終為苦聚。汝等云何。修諸苦因以求苦報。太子即便心自嘆言。商人為寶故入大海。王為國土興師相伐。今諸仙人。為生天故修此苦行。作是嘆已默然而住。跋伽仙人即問太子。仁者何意。默然不言。我等所行非真正也。太子答言。汝等所行非不至苦。然求果報終不離苦。太子與仙人說此議論。言語往復乃至日暮太子即便停彼一宿。既至明旦復更思惟。此諸仙人雖修苦行。皆非解脫真正之道。我今不應止住於此。即與仙人辭別欲去。時諸仙人白太子言。仁者來此我皆歡喜。令我人眾威德增盛。今者何故而忽欲去。為是我等失於威儀。為此眾中相犯觸也。以何因緣不住於此。太子答言。非是汝等有如是失。賓主之儀亦無所少。但汝所修增長苦因。我今學道為斷苦本。以此因緣是故去耳。諸仙人眾自共議言。其所修道極為廣大。云何我等而得留之。
爾時有一仙人善知相法。語眾人言。今此仁者諸相具足。必當得於一切種智為天人師。即便俱往詣太子所而作是言。所修道異不敢相留。若欲去者可向北行。彼有大仙名阿羅邏迦蘭。仁者可往就其語論。我觀仁者。亦當不必住於彼處。於是太子即便北行。諸仙人眾見太子去。心懷懊惱合掌隨送。極望絕視然後乃還。
釋迦譜卷第三
編輯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三(出因果經)
編輯爾時太子既出宮已。至於天曉。耶輸陀羅及諸婇女從眠而覺。不見太子悲號啼泣。即便往啟摩訶波闍波提。今旦忽失太子莫知所在。摩訶波闍波提聞是語已迷悶躄地。如是展轉乃至達王。王聞此言屹然無聲。失其精魂若喪四體。舉宮內外皆亦如是。時諸大臣即入檢視太子住處。案行宮城。見城北門自然已開。又復不見車匿犍陟。即問門司誰開此者。互相推檢皆云不知。並問防人亦云不解此門開意。於時大臣心自思惟。北門既開太子必當從此而出。宜速尋覓太子所在。即敕千乘萬騎。絡繹四出追求太子。以天力故。迷失道徑不知所之。即便還歸白大王言。推辱太子不知所在。爾時車匿步牽犍陟及莊嚴具。悲泣嗚咽隨路而還。舉邑人民見此驚愕無不懊惱。悉皆競來問車匿言。汝送太子置於何處。今與犍陟而獨還也。車匿既得諸人問此。倍更悲絕不能答之。此諸人民。雖見犍陟鞁帶鞍勒七寶莊嚴。不見太子猶若死人飾以華彩。於是車匿前入宮城。犍陟悲嘶諸廄群馬一時哀鳴。外諸官屬白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言。車匿唯與犍陟俱還。聞此言已。宛轉於地而自念曰。今者唯聞車匿犍陟相隨俱還。而不聞道太子歸聲。摩訶波闍波提即作是言。我養太子至年長大。一旦舍我不知所在。譬如果樹結華成實臨熟落地。又如飢人遇百味饌。臨欲食之忽然翻倒。耶輸陀羅又自言曰。我與太子行住坐臥不相遠離。今者舍我莫知所趣。古昔諸王入山學道。皆將妻子不暫相棄。世間之人。一遇相識別不相忘。夫妻之情。恩愛之深。而乃反更如是之薄。語車匿言。寧與智者而作怨仇。不共愚人以為親厚。汝痴頑人。盜送太子置於何處。令此釋族不復熾盛。又責犍陟。汝載太子出此王宮。近去之時寂然無聲。今者空返何意悲嘶。爾時車匿即便答言。勿責於我及以犍陟。所以者何。此是天力非人所為。當於爾夕夫人婇女皆悉眠臥。太子敕我令起鞁馬。我於爾時以大高聲而諫太子。欲使夫人及諸婇女聞此驚寤。及鞁犍陟都無覺者。城門每開聞四十里。當爾之時自然而開。又無一聲。如此之事豈非天力。出城之時。天令諸神手捧馬足。並接於我。虛空諸天隨從無數。我當云何而能止也。時天既曉行三踰闍那。至彼跋伽仙人住處。又復有諸奇特異事。願聽我說。太子既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即便下馬手撫馬背。並敕於我令還宮城。我於此時。隨從太子永無歸意。太子見遣終不聽住。又復就我取七寶劍而自唱言。過去諸佛為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舍於飾好剃除鬚髮。我今亦當依諸佛法。唱此言已。即脫寶冠及以明珠。悉付我還置王足下。又以瓔珞與摩訶波闍波提。余莊嚴具以與耶輸陀羅。我於爾時雖聞此誨。猶侍左右無有歸情。於時太子便以利劍自剃鬚發。天於空中隨接而去。即便前行逢於獵者。以身所著七寶妙衣。而與獵人貿易袈裟。於是虛空有大光明。我見太子形服既變。深知其意必不可回。我即悶絕心大懊惱。太子前至跋伽仙人所住之處。我便於彼辭別而歸。此諸奇特。皆是天力非復人事。願勿責我及犍陟也。時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既聞車匿說此事已。心小醒悟默然無聲。
爾時白淨王悶絕始醒。敕喚車匿而語之言。汝云何令諸釋種姓生大苦惱。我有嚴制敕內外官屬。守護太子畏其出家。汝復何意輒送太子置於何處。車匿怖懼而啟王言。太子出城實非我咎。唯願大王聽我具說。即以寶冠及髻中明珠。置王足下。太子令我以所冠珠置王足下。七寶瓔珞與摩訶波闍波提。余莊嚴具與耶輸陀羅。王見諸物倍增悲絕。雖復木石猶尚有感。況乃父子恩愛之深。車匿具以前事而啟王言。太子敕我。父王若謂本要有子當聽出家。今未有子云何而去。臨去之時又不啟者。汝可為我具答父王。耶輸陀羅久已有娠。王宜問之。昔敕如此非為專輒。王聞此言即便遣問耶輸陀羅。太子云汝久已有娠。實如此不。耶輸陀羅即答信言。當於大王來此宮時。太子指我即覺有娠。王聞其語生奇特心。憂惱暫歇而自念言。我前所以許令有子聽出家者。七日之中必無子理。轉輪王位自然而至。不謂七日未滿而便有娠。深自咎悼智慧淺短。所為方便不能住之。輕作此約重增悔恨。太子神略出人意表。今日之事亦復兼是諸大天力。我今不應責車匿也。時白淨王心自思惟。太子出家必不可回。設使更作諸餘方便。亦不能留。雖復棄國出家學道。然已有子不絕種嗣。我今應敕耶輸陀羅。好令將護所懷之子。時白淨王愛念情深。語車匿言。我今當往尋求太子。不知即時定在何許。其今既已舍我學道。我復何忍獨生活也。便當追逐隨其所在。爾時王師及與大臣。聞王欲出尋求太子。二人俱共來諫王言。大王不應自生憂惱。所以者何。我觀太子。見其相貌。過去世中。久已修習出家之業。設復令為釋提桓因亦當不樂。況復今者轉輪王位而能留也。大王不憶。太子初生而行七步。舉手住言。我生已儘是最後身。諸梵天王釋提桓因。悉來下從。如此奇特云何樂世。又復白王。阿私陀仙人昔相太子。年至十九出家學道。必當成就一切種智。今時既到。大王何故而生愁苦。又復大王嚴敕內外。守護太子慮恐出家。而諸天來導引出城。如是之事非復人力。唯願大王當生歡喜。勿懷愁惱不須自出。若憶太子猶不已者。我今當與大臣尋求所在。王聞此語心自念言。我知太子雖不可回。未忍便舍不復追之。今當試令師與大臣更一尋求也。即便答師及大臣言。善哉可去。舉宮內外心皆苦惱。佇遲速還。於是王師大臣。即便辭出追尋太子。爾時白淨王發遣王師及大臣已。即以太子瓔珞。與摩訶波闍波提。而語之言。此是太子所服瓔珞。付車匿還。今以與汝。摩訶波闍波提見瓔珞已。倍增悲絕。而自念言四天下人極為薄福。失此明智轉輪聖王。又送余莊嚴具。以與耶輸陀羅。而語之曰。太子以此嚴身之具。令持與汝。耶輸陀羅既見此物悶絕躄地。王又遣人敕耶輸陀羅。令自愛敬無使胎子不安隱也。
爾時王師及以大臣。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除去從人及諸儀飾。便前仙人所住之處。仙人請坐互相問訊。於是王師語仙人言。我是白淨王師。今所以來至於此者。彼白淨王足相太子。厭惡生老病死之苦。出家學道路由此林。大仙見不。跋伽仙人答王師言。我近於此見一童子。顏容端正相好具足。來入此林共我議論。遂經一宿不知乃是王之太子。鄙薄我等所修之道。從此北行詣彼仙人阿羅邏迦蘭。爾時王師大臣聞此言已。即便疾往彼仙人所。而於中路遙見太子在於樹下端坐思惟。相好光明踰於日月。即便下馬除卻侍衛。脫諸儀服前太子所。坐於一面互相問訊。於是王師白太子言。大王見使尋求太子。欲有所說。太子答曰。父王敕汝欲何所道。王師答言。大王久知太子深樂出家。此意難回。然王於太子恩愛情深。憂愁盛火常自熾然。須太子歸以滅之耳。願便回駕還返宮城。雖有物務不令太子令棄道業。靜心之處不必山林。摩訶波闍波提耶輸陀羅內外眷屬。皆悉沒於憂惱大海。思太子還而拯救之。
爾時太子聞王師語。以深重聲答王師言。我豈不知父王於我恩情深也。但畏生老病死之苦。是以來此為斷除故。若令息愛終日合會。又無生老病死苦者。我復何為來至於此。我今所以違遠父王。欲為將來和合故耳。父王憂愁大火今雖熾然。我與父母唯余今生有此一苦。將來自當永絕斯患。若如汝言令吾處宮修道業者。如七寶舍滿中焰火。當有人能止此室不。如雜毒食。設有飢人終不食之。我既棄國出家修道。云何令我復還宮城修學道也。世間之人在大苦中。為小樂故尚復耽湎不能暫舍。況我在此極寂靜處。無諸患苦而能棄捐。還就於惡。古昔諸王入山學道。無有中路還受欲者。父王若欲必令我歸。便是違於先王之法。爾時王師白太子言。誠如太子今之所說。然諸先聖一言未來定有果報。一言定無。此二先聖尚不能知。未來世中必定有無。太子云何欲捨現樂而求未來不定果報。生死果報尚不可知決定有無。云何乃欲求解脫果。唯願太子便還宮也。太子答言。彼二仙人說未來果。一者言有。一者言無。皆是疑心非決定說。我今終不隨順彼教。不應以此而見難詰。所以者何。我今不為希慕果報而來至此。以目所見生老病死。必應經之。故求解脫免此苦耳。令汝不久見我道成。我此志願終不可回。還啟父王說如此也。
爾時太子作此言已。即從座起。與王師大臣辭別。北行詣阿羅邏迦蘭仙人。於時王師大臣見太子去。啼泣懊惱。一者念太子情深。二者奉受王使來太子所。而復不能移轉其意。徘徊路側不能自反。互共議言。既被王使而無力效。今者空歸云何奉答。我等當留所從五人。聰明智慧心意柔軟。為性忠直種族強者。密令伺察看其進止。作此言已顧瞻其傍。見憍陳如等五人。而語之言。汝等悉能留止此不。五人答言。善哉如敕。進止去來當密伺察。即便辭別趣太子所。王師大臣還歸宮城。
爾時太子往彼阿羅邏迦蘭仙人住處。度於恆河。路由王舍城。既入城已。諸人民眾。見太子顏貌相好殊特。歡喜愛敬。舉國皆悉奔馳瞻視。如是諠嘩徹頻婆娑羅王。王便驚問此是何聲。諸臣答言。白淨王太子名薩婆悉達。昔諸相師記其應得轉輪王位王四天下。又復記其若出家者。必當成就一切種智。其人今者來入此城。外諸人民馳競來看。以是之故所以諠鬧。時頻婆娑羅王既聞此語。心大歡喜踴躍遍身。即敕一人。往令伺察太子所在。使者受敕尋求太子。見在般荼婆山。於一石上端坐思惟。時使即歸具白大王。王便嚴駕。與諸臣民詣太子所。至般荼婆山。遙見太子相好光明踰於日月。即便下馬。除去儀飾及諸侍衛。前坐問訊太子。四大悉調和不。我見太子心甚歡喜。然有一悲。太子本是日之種姓。累世相承為轉輪王。太子今者轉輪王相皆悉具足。云何舍之來入深山。踐藉沙土遠至此也。我見是故所以悲耳。太子若以父王今在。故欲不取聖王位者。當以我國分半治之。若謂為少。我當舍國盡以相奉。臣事太子。若復不取我此國者。當給四兵可自攻伐取他國也。太子所欲甚不相違。爾時太子聞頻婆娑羅王說此語已。深感其意即答王言。王之種族本是明月。性自高涼不為鄙事。所為所作無不清勝。今發是言未足為奇。然我觀王中情貌至倍於前後。王今便可於身命財修三堅法。亦不應以不堅之法勸獎餘人。我今既舍轉輪王位。亦復何緣應取王國。王以善心舍國與我。猶尚不取。何緣以兵伐取他國。我今所以辭別父母剃除鬚髮舍於國者。為斷生老病死苦故。非為求於五欲樂也。世間五欲如大火聚。燒諸眾生不能自出。云何勸我貪著之也。我今所以來至此者。有二仙人阿羅邏迦蘭。是求解脫最上道師。欲往彼處求解脫道。不宜久停在於此也。我既違王初始之言。亦懷喜心哉。勿致嫌恨。王今當以正法治國。勿枉人民。作此言已。太子即起而與王別。時頻婆娑羅王見太子去。深大惆悵。合掌流淚而作是言。初見太子心大踴躍。太子既去倍生悲苦。汝今為於大解脫故。而欲去者不敢相留。唯願太子所期速果。若道成者願先見度。太子於是辭別而去。時王奉送。次於路側極目觀矚不見乃還。瑞應本起雲。太子自去踰越名山。經摩竭國界。瓶沙王因出遊獵。遙見太子行山澤中。即與諸耆宿大臣俱追見之。王曰。太子生多奇異形相炳著。當君四天下為轉輪王。四海顒顒冀神寶至。何棄天位自放山藪。必有異見願聞其志。太子答曰。以吾所見天地人物。出生有死劇苦有三。老病死痛不可得離。計身為苦器憂畏無量。若在尊寵則有憍泆貪求快意天下被患。此吾所厭。故欲入山以修其志。諸耆宿曰。夫老病死。自世之常何獨預憂。乃棄美號隱遁潛居。以勞其形不亦難乎。太子答曰。如諸君言不當預憂。使吾為王老到病至。若當死時。寧有代吾受此厄者。不如無有代乎可勿憂。天下有慈父孝子。愛徹骨髓。至病死時不得相代。若此偽身苦至之日。雖居高位六親在側如為盲人設燭。何益於無目者乎。吾觀眾行。一切無常皆化非真。樂少苦多身非己有。世間虛無難得久居。物生有死。事成有敗。安則有危。得則有亡。萬物紛擾皆當歸空。精神無形躁濁不明。行致死生之厄。非直一受而已。但為貪愛蔽在痴網。沒生死河莫之能覺。故吾欲一心思四空淨。度色滅恚斷求念空。無所適莫。是將返其源而歸其本。始出其根。如我願得乃可大安。瓶沙王喜曰。善哉善哉。菩薩志妙。世間難有。必得佛道。願先度我。太子默然而逝。當度尼連禪河。天為止流令水暫干。度河行數十里。有二梵志。各與弟子索居溪邊。過問其道。自稱言。吾事梵天。奉於日月。日修火祠唯水是淨。菩薩答曰。是生死法非真道也。何以故。水不常滿。火不久熱。日出則移。月滿則虧。道在清虛水焉能令心清淨。傷之而去。
爾時太子即便前行。向彼阿羅邏仙人所住之處。於時諸天語仙人言。薩婆悉達棄捨國土。辭別父母。為求無上正真之道。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今者已來垂至於此。時彼仙人。既聞天語心大歡喜。俄爾之頃。遙見太子即出奉迎。贊言善來。俱還所住。請太子坐。是時仙人。既見太子。願貌端正相好具是。諸根恬靜深生愛敬。即問太子。所行道路得無疲也。太子初生及以出家。又來至此我悉知之。能於火聚自覺而出。又如大鳥於罥索中而自免脫。古昔諸王盛年之時。恣受五欲至於根熟。然後方舍國邑樂具。出家學道此未足奇。太子今者舍此壯年。能棄五欲遠來至此。真為殊特。當勤精進速度彼岸。太子聞已即答之曰。我聞汝言極為歡喜。汝可為我說斷生老病死之法。我今樂聞。仙人答言。善哉善哉。即便說曰。眾生之始始從於冥初。從於冥初起於我慢。從於我慢生於痴心。從於痴心生於染愛。從於染愛生五微塵氣。從五微塵氣生於五大。從於五大生貪慾嗔恚等諸煩惱。於是流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今為太子略言之耳。爾時太子即便問曰。我今已知汝之所說生死根本。復何方便而能斷之。仙人答言。若欲斷此生死本者。先當出家修持戒行。謙卑忍辱住空閒處。修習禪定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得初禪。除覺觀定。生入喜心。得第二禪。舍喜心得正念。具根樂。得第三禪。除苦樂得淨念。入舍根。得第四禪。獲無想報。別有一師。說如此處名為解脫。從定覺已。然後方知非解脫處。離色想入空處。滅有對想。入識處滅。無量想識。唯觀一識。入無所有處。離於種種相。入非想非非想處。斯處名為究竟解脫。是諸學者之彼岸也。太子若以斷於生老病死患者。應當修學如此之行。爾時太子聞仙人言。心不喜樂即自思惟。其所知見非究竟處。非是永斷諸結煩惱。即便語言。我今於汝所說法中。有所未解。今欲相問。仙人答言。敬從來意。即問曰。非想非非想處為有我也。為無我也。若言無我。不應言非想非非想。若言有我。我為有知。我為無知。我若無知則同木石。我若有知則有攀緣。既有攀緣則有染著。以染著故則非解脫。汝以盡於粗結。而不自知細結猶在。以是之故謂為究竟。細結滋長復受下結。以此故知非度彼岸若能除我及以我想。一切盡舍。是則名為真解脫也。仙人默然心自思惟。太子所說甚為深妙。爾時太子復問仙人。汝年至幾而出家也。修梵行來復幾許年。仙人答言。我年十六而便出家。修梵行來一百四年。太子聞已而心念言。出家已來乃至是久。而所得法正如此乎。於時太子為求勝法。即從座起與仙人別。爾時仙人語太子言。我久遠來習此苦行。而所得果正如此耳。汝是王種。云何而能修苦行也。太子答言。汝所修法非為苦也。別有最苦難行之道。仙人既見太子智慧。久觀志意堅固不虧。知決定成一切種智。白太子言。汝若道成願先度我。於是太子答言善哉。次至迦蘭所住之處。論議問答亦復如是。太子即便前路而去。時二仙人見太子去。各心念言。太子智慧深妙奇特乃爾難測。合掌奉送絕視方還。爾時太子調伏阿羅邏迦蘭二仙人已。即便前進伽闍山苦行林中。是憍陳如等五人所止住處。即於尼連禪河側。靜坐思惟觀察眾生根。宜應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是已。便修苦行。於是諸天奉獻麻米。太子為求正真道故。淨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設有乞者亦以施之。爾時憍陳如等五人。既見太子端坐思惟修於苦行。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或復二日乃至七日。食一麻米。時憍陳如等亦修苦行。供奉太子不離其側。既見此已即遣一人。還白王師及以大臣。具說太子所行之事。爾時王師大臣俱還宮門。顏貌愁悴身形萎熟。猶如有人喪其所親。殯送既畢抑忍而歸。時守門者而白王言。師與大臣今在門外。王既聞已氣奔聲絕。身首顫動。時守門人解王此意。即呼令前。王與相見悲不能言。如是良久微聲而問。太子既是我之性命。卿等今者獨作此歸。我之性命云何而存。王師答言。我奉王敕尋求太子。便至跋伽仙人住處。訪覓太子。仙人語我太子所在。並說太子所言之事。我便前行而於中路。遇見太子在於樹下端坐思惟。相好光明踰於日月。即向太子。具說大王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憂苦之情。太子即以深重之聲而見答言。我豈不知父王親戚恩情深也。但畏生死別離之苦。為欲斷除故來此耳。如是種種言辭所說。志意堅固如須彌山不可移動。舍我而去如棄草芥。爾時即便選擇五人。隨從給侍伺察所在。所遣人中有一人還。說言太子當至阿羅邏迦蘭仙人之所。路由恆河。以天神力而得度水。至王舍城。時頻婆娑羅王來詣太子。方便譬說不應出家。分國共治及以全與。並欲與兵令伐他國。太子亦復皆悉不受。即又前行達仙人所。而為說法降伏其心。又至伽闍山苦行林中。尼連禪河側。靜坐思惟日食一麻一米。爾時白淨王聞師大臣說。使人如此語已。心大悲惱。舉體顫掉身毛皆豎。即語王師及大臣言。太子遂舍轉輪王位。父母親屬恩愛之樂。遠在深山修此善行。我今薄福生失如此珍寶之子。王即復以使人所言。向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而為說之。時白淨王即便嚴駕五百乘車。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亦復相與辦五百乘。一切資生皆悉具足。即喚車匿而語之言。汝送太子遠放深山。今復令汝領此千乘。載致資糧送與太子。隨時供養勿使乏少。盡更來請。車匿受敕即領千乘。疾速而去至太子所。見形消瘦皮骨相連。血脈悉現如波羅奢華頭面禮足悶絕於地。良久乃起。銜淚而言。大王憶念太子不捨日夜今故遣我。領此千乘載資生具。以餉太子。於時太子答車匿言。我逆父母及舍國土。遠來在此為求至道。云何當復受此餉也。爾時車匿聞此語已。心自思惟。太子今者既不肯受如是資供。我當別覓一人領此千乘還歸王所。我住於此奉事太子。即差一人領車而去。於是車匿密侍太子。不離昏晨。
爾時太子心自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修於苦行垂滿六年。不得解脫故知非道。不如昔在閻浮樹下。所思惟法。離欲寂靜是最真正。今我若復以此羸身而取道者。彼諸外道當言。自餓是般涅槃因。我今雖復節節有那羅延力。亦不以此而取道果。我當受食然後成道。作是念已即從座起。至尼連禪河入水洗浴。洗浴既畢。身體羸瘦不能自出。天神來下為捺樹枝。得攀出池。時彼林外有一牧牛女人。名難陀波羅。時淨居天來下勸言。太子今者在於林中。汝可供養。女人聞已心大歡喜。於時地中自然而生千葉蓮華。上有乳麋。女人見此生奇特心。即取乳麋至太子所。頭面禮足而以奉上。太子即便受彼女施而咒願之。今所施食慾令食者。得充氣力。當使施家得贍得喜安樂無病終保年壽智慧具足。太子即復作如是言。我為成熟一切眾生。故受此食。咒願訖已即受食之。身體光悅氣力充足堪受菩提。爾時五人既見此事。驚而怪之謂為退轉。各還所住。菩薩獨行趣畢波羅樹。自發願言。坐彼樹下。我道不成。要終不起。菩薩德重。地不能勝。於時步步地為震動出大音聲。爾時盲龍聞地動響。心大歡喜兩目開明。曾見先佛有此瑞應。作是念已從地踴出。禮菩薩足。時有五百青雀。飛騰虛空右繞菩薩。雜色瑞雲。及以香風。而隨嘆佛。爾時盲龍以偈贊曰。
菩薩足踐處 地皆六種動
發大深遠音 我聞眼開明
又見虛空中 青雀繞菩薩
瑞雲極鮮映 香氣甚清涼
此等諸瑞相 悉同過去佛
以是知菩薩 必定成正覺
於是菩薩即自思惟。過去諸佛以何為座成無上道。即便自知以草為座。釋提桓因化為凡人執淨軟草。菩薩問言汝名何等。答名吉祥。菩薩聞之心大歡喜。我破不吉以成吉祥。菩薩又言。汝手中草此可得不。於是吉祥。即便授草以與菩薩。因發願言。菩薩道成願先度我。菩薩受已敷以為座。而於草上結跏趺坐。如過去佛所坐之法。而自誓言。不成正覺不起此座。我亦如是。發此誓時。天龍鬼神皆悉歡喜。清涼好風從四方來。禽獸息響樹不鳴條。游雲飛塵皆悉澄淨。知是菩薩必成道相。觀佛三昧經雲。適施草坐地則大動。諸天化作八萬佛樹師子之座。或有佛樹。高八千里。或四千里。一一天子各自念言。菩薩坐我座上不在餘座。其下劣眾生本薄福者。見於菩薩身坐草蓐。菩薩坐已。計魔波旬最為豪尊。今吾當成無上正覺。當感令到而降伏爾。乃發起三界眾生。受胎經雲。坐閻浮樹下四十八日。觀樹思惟感動天地。六反震動演大光明。覆蔽魔宮。爾時波旬臥寐。夢中見三十二變。宮殿闇冥。宮殿污泥。入於邪徑。池水枯竭。樂器破壞。閱叉厭鬼頭皆墮地。諸天捨去不從其教(凡三十二夢文多不載)從夢而起恐怖毛豎。召會大臣及諸兵眾。說夢所見。以何方便而往伏之。並召千子。其五百子導師等信樂菩薩。其五百子惡目等隨魔所教。魔王憒亂告其四女。一名欲妃。二名悅彼。三名快觀。四名見從。汝往詣彼亂其淨行。女詣菩薩綺語作姿。三十有二姿。上下唇口嫈嫇細視。現其髀腳露其手臂。作鳧雁鴛鴦哀鸞之聲(凡三十二態文多不載)魔女善學女幻迷惑之業。而自言曰。我等年在盛時。天女端正莫踰我者。願得晨起夜寐。供事左右。菩薩答曰。汝有宿福受得天身。形體雖好而心不端。革囊盛臭而來何為。去吾不用。其魔王女化成老母。不能自復即還魔所。觀佛三昧經雲。魔有三女。長名悅彼。中名喜心。小名多媚。而白父言。我能往亂願父莫愁。即自莊飾。過踰魔後百千萬倍。盻目作姿現諸妖冶。禮敬菩薩旋繞七匝。白菩薩言。太子生時萬神侍御。何棄天位來此樹下。我是天女六天無雙。今以微身奉上太子。我等善能調身按摩。今欲親近坐樹疲極。宜須偃息服食甘露。即以寶器獻天甘味。太子寂然身心不動。以白毫擬令天之三女自見身內濃囊涕唾九孔根本生熟二藏回伏宛轉。蛹生諸蟲有八千戶。走入小腸。張口上向。唼食諸藏。髓脈生蟲。細於秋毫。數甚眾多。其女見此。遂便嘔吐。即自見身左生蛇頭右生狐頭中首狗頭。背負老母。抱死小兒。諸女驚號卻行而去低頭視臍自見女形丑狀鄙穢。復有諸蟲如手釧形團欒相持。而有眾口。口生五毒。唼食女根。諸女見已。心極酸苦。如箭入心。匍匐而去。吁嗟嘆息至魔王所。魔王大怒。遍敕六天並諸八部往瞿曇所。是時諸鬼猶如雲起。或有諸鬼。首如牛頭。頭四十耳。耳生鐵箭。火焰上起。復有諸鬼。首如狐頭。有十千眼。聲如霹靂。曠野鬼神。大將軍等。一頸六頭。胸有六面。膝頭兩面。體毛如箭。奮身射人。張眼爛赤。血出流下。疾走而到。魔告諸鬼。瞿曇善人或能知咒。當興四兵。化作四兵。列狀如林甚可怖畏。直從空下至道樹邊。魔復更念。此眾或不能降伏瞿曇。復脫寶冠擬地。當閻羅王宮上。告敕諸鬼。汝等獄卒及閻羅王。阿鼻地獄刀輪劍戟火車爐炭。一切都舉向閻浮提。魔王震吼敕諸兵眾。速害瞿曇。上震大雷雨熱鐵丸。刀輪武器交橫空中。然其火箭不近菩薩。是時菩薩徐舉眉間毫擬阿鼻地獄。令罪人見白毫流水。注如車軸大火暫滅。自憶前世所作諸罪。心得清涼稱南無佛。以是因緣受罪畢訖直生人中。魔見是相。憔悴愁惱忽然還宮。白毫直至六天。見白毫孔諸寶蓮華。過去七佛在其華上。如是白毫上至無色。遍照一切如玻璃鏡。八萬四千天女視波旬身狀如焦木。但瞻菩薩白毫相光。無數天子天女皆發無上菩提道意。時魔王自前與佛相難。菩薩以智慧力。伸手按地應時地動。魔與官屬顛倒而墮。已降魔怨成正真覺。爾時菩薩在於樹下。發大誓言。時天龍八部皆悉歡喜。於虛空中踴躍讚歎。時第六天魔王宮殿自然動搖。於是魔王心大懊惱。精神躁擾聲味不御。而自念言。沙門瞿曇今在樹下。舍於五欲端坐思惟。不久當成正覺之道其道若成廣度一切超越我境。及道未成往壞亂之。爾時魔子薩陀。見父慘悴而往白言。不審父王何故憂慼。魔王答言。沙門瞿曇今坐樹下。其道將成超越於我。今欲壞之。魔子即便前諫父言。菩薩清淨超出三界。神通智慧無不明了。天龍八部咸共稱讚。此非父王所能摧屈。不煩造惡。自招禍咎。
瑞應本起雲。魔王不聽召三玉女。一名欲妃。二名悅彼。三名快觀。壞菩薩行。時三玉女皆被羅縠之衣服。天名香瓔珞珠璣。極為妖冶巧媚之辭。欲亂其意。菩薩心淨如琉璃珠。不可得污。三女復曰。仁德至重諸天所敬。應有供養故天獻我。我等好潔年在上時。天女端正莫有殊我者。願得晨起夜寐供侍左右。菩薩答曰。汝宿有福受得天身。不惟無常而作妖媚。形體雖好而心不端。譬如畫瓶中盛臭毒。將以自壞有何等奇。福難久居淫惡不善。自亡其本。死即當墮三惡道中。受鳥獸身。欲脫致難。汝輩亂人正意非清淨種。革囊盛屎而來何為。去吾不用。其三玉女化成老母。不能自復。魔有三女。形容儀貌極端正。妖冶巧媚善能惑人。於天女中最為第一。熏以名香。佩好瓔珞。一名染欲。二名能悅人。三名可樂。三女俱前白其父言。不審今者何故憂愁。父即寫心而語女言。世間今有沙門瞿曇。身被法鎧。執自在弓。鏃智慧箭。欲伏眾生壞我境界。我若不如。眾生信彼。皆悉歸依。我土則空。是故愁耳。及未成道欲往摧挫壞其橋樑。於是魔王。手執強弓又持五箭。男女眷屬俱時往彼畢波羅樹下。見於牟尼寂然不動。欲度生死三有之海。爾時魔王左手執弓。右手調箭。語菩薩言。汝剎利種。死甚可畏何不速起。宜應修汝轉輪王業。捨出家法習於施會得生天樂。此道第一先聖所行。汝是剎利轉輪王種。而為乞士此非所應。今若不起但好安坐。勿捨本誓我試射汝。一放利箭。苦行仙人聞我箭聲。莫不驚怖昏迷失性。況汝瞿曇能堪此毒。汝若速起可得安全。魔說此語以怖菩薩。菩薩怡然而不驚不動。魔王即便挽弓放箭並進天女。菩薩爾時眼不視箭。箭停空中其鏃下向變成蓮華。時三天女白菩薩言。仁者至德人天所敬。應有供侍。我等今者年在盛時。天女端正無踰我者。天今遣我以相供給。晨昏寢臥願侍左右。菩薩答言。汝植小善得為天身。不念無常而作妖媚。形體雖美而心不端。淫惑不善死必當墮三惡道中。受鳥獸身免之甚難。汝等今者。欲亂定意非清淨心。今便可去吾不相須。時三天女變成老母。頭白面皺齒落垂涎。肉消骨立腹大如鼓。拄杖羸步不能自復。魔王既見如是堅固。心自思惟。我昔曾於雪山之中。射摩醯首羅。即便恐懼退其善心。而今不能動於瞿曇。既非此箭及我三女所能移轉。令生愛恚。當復更作他余方便。即以軟語誘菩薩言。汝若不樂人間受樂。今者便可上升天宮。我舍天位及五欲具。悉持與汝。菩薩答言。汝於先世修少施因。今故得為自在天王。此福有期要還下生。沉溺三塗出濟甚難。此為罪因非我所須。魔語菩薩。我之果報是汝所知。汝之果報誰復知者。菩薩答言。我之果報唯此地知。說此語已。於時大地六種震動。於是地神持七寶瓶滿中蓮華從地踴出。而語魔言。菩薩昔以頭目髓腦以施於人。所出之血浸潤大地。國城妻子象馬珍寶。而用佈施不可稱計。為求無上正真之道。以是之故汝今不應惱亂菩薩。魔聞是已。心生怖懼身毛皆豎。時彼地神禮菩薩足。以華供養忽然不現。
雜寶藏經雲。昔如來在菩提樹下。惡魔波旬將八十億眾欲來壞佛。至如來所而作是言。瞿曇。汝獨一身何能坐此。急可起去。若不去者。我捉汝腳擲著海水。佛言。我觀世間。無能擲我著海水者。汝於前世但曾作一寺。受一日八戒。施辟支佛一缽之食。故生六天為大魔王。而我乃於三阿僧祇劫廣修功德。初阿僧祇劫我曾供養無量諸佛。第二第三阿僧祇劫亦復如是。供養聲聞緣覺之人。不可計數。一切大地。無有針許非我身骨。魔言。瞿曇汝道。我昔一日持戒施辟支佛食。信有真實。我亦自知汝亦知我。汝自道者誰為證知。佛以手指地言。此地證我。作是證時。一切大地六種震動地神即從金剛際出。合掌白佛言。我為作證。有此地來我恆在中。世尊所說真實不虛。佛語波旬。汝今先能動此澡瓶。然後可能擲我海水。爾時波旬及八十億眾不能令動。魔王軍眾顛倒自墮。破壞星散。爾時魔王即自思惟。我以強弓利箭並及三女兼以方便和言誘之。不能壞亂此瞿曇心。今當更設諸種方便。廣集軍眾以力迫脅。作是念時。其諸軍眾忽然來至。充滿虛空形貌各異。或執戟操劍。頭戴大樹。手執金杵。種種戰具皆悉備足。或豬魚驢馬。師子龍頭。熊羆虎兕。及諸獸頭。或一身多頭。或面各一目。或眾多目。或大腹長身。或羸瘦無腹。或長腳大膝。或大腳肥腨。或長牙利爪。或頭在胸前。或兩足多身。或大面傍面。或色如灰土。或身放煙焰。或象身擔山。或披髮裸形。或復面色半赤半白。或唇垂至地。或上褰覆面。或身著虎皮。或師子蛇皮。或蛇遍纏身。或頭上火然。或嗔目努臂。或傍行跳擲。或空中宛轉。或馳步吼嚇。有如是等諸惡類形。不可稱數。圍繞菩薩。或復有欲裂菩薩身。或四方煙起炎焰衝天。或狂音奮發震動山谷。風火煙塵暗無所見。四大海水一時湧沸。護法天人諸龍鬼等。悉忿魔眾嗔恚增盛。毛孔血流。淨居天眾。見此惡魔惱亂菩薩。以慈悲心而愍傷之。於是來下側塞虛空。見魔軍眾無量無邊。圍繞菩薩發大惡聲。震動天地。菩薩心定顏無異相。猶如師子處於鹿群。皆悉嘆言。嗚呼奇哉。未曾有也。菩薩決定當成正覺。是諸魔眾互相摧切。各盡威力摧破菩薩。或角目切齒。或橫飛亂擲。菩薩觀之如童子戲。魔益忿怒更增戰力。菩薩以慈悲力故。令抱石者不能勝舉。其勝舉者不能得下。飛刀舞劍停於空中。電雷雨火成五色華。惡龍吐毒變成香風。諸惡類形。欲毀菩薩不能得動。魔有姊妹。一名彌伽。二名迦利。各各以手執髑髏器。在菩薩前作諸異狀。惱亂菩薩。是諸魔眾種種丑身欲怖菩薩。終不能動菩薩一毛。魔益憂愁。空中有神名曰負多。隱身而言。我於今者見牟尼尊。心意泰然無恐怖想。是諸魔眾起於毒心。於無怨處而橫生忿。是痴惡魔徒自疲勞永無所得。今日宜應舍恚害心。汝口乃可吹鬚彌山令其崩倒。火可令冷水可令熱。地性堅強可令柔軟。汝不能壞菩薩歷劫修習善果。正思惟之精勤方便淨智慧光。此四功德無能斷截。為作留難不成正覺。如千日照必能除暗。鑽木得火穿地得水。精勤方便無求不得。世間眾生沒於三毒。無有救者。菩薩慈悲。求智慧藥為世除患。汝今云何而惱亂之。世間眾生痴惑無智。悉著邪見。今設法眼修習正路。欲導眾生。汝今云何惱亂導師。是則不可。譬如在於曠野之中。而欲欺誑商人導師。眾生墮大黑暗之中。茫然不知所止住處。菩薩為然大智慧燈。汝今云何欲吹令滅。眾生今者沒生死海。菩薩為修智慧寶船。汝今云何欲令沉溺。忍辱為芽堅固為根。無上大法以為大果。汝今云何而欲攻伐。貪恚痴鎖縛諸眾生。菩薩苦行欲為解之。今日決定於此樹下。結跏趺坐成無上道。此地乃是過去諸佛金剛之座。余方悉轉斯處不動。堪受妙定非汝所摧。汝今宜應生欣慶心。息憍慢意修知識想。而奉事之。是時魔王聞空中聲。又見菩薩恬然不異。魔心慚愧舍離憍慢。即便復道還歸本宮。群魔憂慼悉皆崩散。情意沮悴無復威力。諸鬥戰具縱橫林野。當於惡魔退散之時。菩薩心淨湛然不動。天無煙霧風不搖條。落日停光倍更明盛。澄月映徹眾星燦朗。幽隱闇冥無復障礙。虛空諸天雨妙華香。作眾妓樂供養菩薩。瑞應本起雲。魔王益忿更召諸鬼神王。合一億八千萬眾。皆使變為師子熊羆。兕虎象龍。牛馬犬豕。猴猿之形。不可稱言。蟲頭人軀。蚖蛇之身。黿龜之首。而有六目。或一頸而多頭。齒牙爪距擔山吐火。雷電四繞擭持戈矛。菩薩慈心不驚不怖。一毛不動光顏益好。鬼兵不能得近。魔王自前。與佛相難詰。其辭曰。
比丘何求坐樹下 樂於林藪毒獸間
雲起可畏窈冥冥 天魔圍繞不以驚
菩薩答曰。
古正真道佛所行 恬惔為上除不明
其成最勝法滿藏 吾求斯坐快魔王
魔王曰。
汝當作王轉金輪 七寶自至典四方
所受五欲最無比 斯處無道起入宮
菩薩曰。
吾觀欲盛吞火銅 棄國如唾無所貪
得王亦有老死憂 去此無利勿妄談
魔王曰。
何安坐林而大語 委國財位守空閒
不見我興四部兵 象馬步兵億八千
以現猿猴師子面 虎兕毒蛇豕鬼形
皆持刀劍擭戈矛 超躍哮呼滿空中
菩薩曰。
設有億垓神武備 為魔如汝來會此
矢刃火攻如風雨 不先得佛終不起
魔有本願令我退 吾亦自誓不虛還
今汝福地何如佛 於是可知誰得勝
魔王曰。
吾曾終身快佈施 故典六天為魔王
比丘知我宿福行 自稱無量誰為證
菩薩曰。
昔吾行願從定光 受莂為佛釋迦文
怒畏想盡故斯坐 意定必解壞汝軍
我所奉事諸佛多 財寶衣食常施人
仁戒積德厚於地 是以脫想無患難
菩薩即以智慧力 伸手按地是知我
應時普地轉大動 魔與官屬顛倒墮
魔王敗績悵失利 昏迷卻踞前畫地
其子又曉心乃寤 即時自歸前悔過
吾已不復用兵器 等行慈心卻魔怨
世有兵器動人心 而我已等汝眾生
若調象馬雖已調 然後故態會復生
若得最調如佛性 以如佛調無不仁
垓天見佛擒魔眾 忍調無想怨自降
諸天歡喜奉華臻 非法王壞法王勝
本從等意智慧力 慧能即時禳不祥
能使怨家為子弟 當禮四等道之證
面如滿月色從容 名聞十方德如山
求佛相貌難得比 當稽首斯度世仙
釋迦譜卷第四
編輯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四(出因果經)
編輯爾時菩薩以慈心力。於二月七日夜降伏魔已放大光明。即便入定思惟真諦。於諸法中禪定自在。悉知過去所造善惡從此生彼。父母眷屬。貧富貴賤壽命長短。及名姓字皆悉明了。即於眾生起大悲心。而自念言。一切眾生無救濟者。輪迴五道不知出津。皆悉虛偽無有真實。而於其中橫生苦樂。作是思惟至中夜盡。瑞應本起雲。是日初夜得一術闍。自知宿命無數劫已來精神所更展轉受身不可計數。皆識知之。至二夜時得二術闍。悉知眾生心中所念。善惡殃福生死所趣。至三夜時得三術闍。漏盡結解自知本昔久所習行四神足念精進定欲定意定戒定變化法。所欲如意不復用思。身能飛行。能分一身作百作千。至億萬無數復合為一。能徹入地石壁皆過。從一方現俯沒仰出。譬如水波能中出水履水行虛身不陷墜。坐臥空中如飛鳥翔。立能及天。手捫日月。湧身平立至梵自在。眼能徹視。耳能洞聽。意預知諸天人龍鬼神。蚑行蠕動之類。身行口意。言心所慾念。悉見聞知。諸有貪淫無貪淫者。有嗔恚無嗔恚者。有愚痴無愚痴者。有愛慾無愛慾者。有大志行無大志行者。有內外行無內外行者。有念善不念善者。有一心無一心者。有解脫意無解脫意者。一切悉知。菩薩觀天上人中。地獄畜生鬼神五道。先世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姓字一一分別。一世十世百千億萬無數世事。至於之天地一劫崩壞。空荒之時。一劫始成人物興時。能知十劫百劫。至於千萬億無數劫中。內外姓字。衣食苦樂。壽命長短。死此生彼。展轉所趣。從上頭始諸所更身。生長老終形色好醜。賢愚苦樂一切三界。皆分別知。見人魂神。各自隨行生五道中。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作鬼神或生天上。或入人形。有生豪貴富樂家者。有生卑鄙貧賤家者。知眾生惑五陰自蔽。一色像。二痛癢。三思想。四行作。五魂識。皆習五欲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為愛慾所牽。惑於財色。思望安樂。從是生諸惡本。從惡致苦。能斷愛習不隨淫心。大如毛髮受行八道。則終苦滅。譬如無薪亦復無火。是謂無為度世之道。菩薩自知已棄惡本。無淫怒痴生死已除。根種悉斷無餘栽糵。所作已成智慧已了。明星出時霍然大悟。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得佛十八法。有十神力四無所畏。
爾時菩薩既至中夜。即得天眼觀察世間。皆悉徹見如明鏡中自觀面像。見諸眾生種類無量。死此生彼。隨行善惡受苦樂報。見地獄中考治眾生。或洋銅灌口。或抱銅柱。或臥鐵床。或以鐵鑊而煎煮之。或以火上而加丳炙。或為虎狼鷹犬所食。或有避火依於樹下。樹葉墮落皆成刀劍。割截其身。或以斧鋸解剝肢體。或擲熱沸灰河之中。或復擲熱糞屎坑中。受如是等種種諸苦。以業報故命終不死。菩薩既見如此事已。而心思惟。此等眾生本造惡業。為世樂故而今得果極為大苦。若人有見如此惡報。無復更應作不善想。爾時菩薩復觀畜生。隨種種行受雜丑形。或復有為骨肉筋角。皮牙毛羽而受殺者。或復為人負荷重擔。飢渴乏極。人無知者。或穿其鼻。或鉤其首。常以身肉而供於人。還與其類更相食啖。受於如是種種之苦。菩薩既見生大悲心即自思惟。斯等眾生恆以身力而供於人。又加楚撻飢渴之苦。皆是本修惡行果報。爾時菩薩次觀餓鬼。見其恆居黑暗之中。未曾暫睹日月之光。還是其類亦不相見。受形長大腹如大山。咽頸若針。口中恆有大火熾然。常為飢渴之所煎迫。千億萬歲不聞食聲。設值天雨灑其上者。變成火珠。或時過臨江海河池。水即化為熱銅焦炭。動身舉步聲如人牽五百乘車。肢體節節皆悉火然。菩薩既見受如是等種種諸苦。起大悲心而自思惟。斯等皆為本造慳貪。積財不施。故令今者受斯罪報。若人見彼受此苦痛。宜應惠施勿生吝惜。設使無財。亦應割肉以用佈施。
爾時菩薩。次復觀人。見從中陰始欲入胎。父母和合以顛倒想。起於愛心。即以不淨而為己身。既處胎已。在於生熟二藏之間。熏炙身體如地獄苦。至滿十月然後方生。初生之時。而為外人之所抱執。粗澀苦痛如被刀劍。如是不久復歸老死。更為嬰兒輪轉五道。不能自悟。菩薩道已起大悲心。而自思惟。眾生皆有如斯之患。云何於中耽著五欲。橫計為樂。而不能斷顛倒根本。
爾時菩薩。次觀諸天。見彼天子其身清淨。不受塵垢如真琉璃。有大光明而目不瞬。或有居在須彌山頂。或復居在須彌四領。或復居在虛空之中。心常歡悅無不適事。奏天美樂以自娛樂。不識晝夜。四方諸趣無不絕妙。視東耽著彌歲忘轉。瞻西流湎。經年不回。乃至南北皆亦如是。飲食衣服應念即至。雖有如此適意之事。猶為慾火之所煎焦。又見彼天福盡之時。五死相現。一者頭上華萎。二者眼瞬。三者身上光滅。四者腋下汗出。五者自然離於本座。其諸眷屬見天子身五死相現心生戀慕。天子亦復自見己身有五死相。又見眷屬戀慕於己。當爾之時生大苦惱。菩薩既見彼諸天子有如此事。起大悲心而自思惟。此諸天子。本修少善得受天樂。果報將盡生大苦惱。既命終已舍彼天身。或有墜於三惡道中。本造善行為求樂報。而今所得少樂多苦。譬如飢人啖雜毒食。初雖為美終成大患。云何智者貪樂此也。色無色界諸天。見壽命長便謂常樂。既見變壞生大苦惱。即起邪見謂無因果。以此事故輪迴三塗。備受諸苦。菩薩以天眼力。觀察五道。起大悲心而自思惟。三界之中無有一樂。如是思惟至中夜盡。爾時菩薩。至第三夜觀眾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為本。若離於生則無老死。又復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因於欲有色有無色有業生。又觀三有業從何而生。即知三有業從四取生。又觀四取從何而生。即知四取從愛而生。又復觀愛從何而生。即便知愛從受而生。又復觀受從何而生。即便知受從觸而生。又復觀觸從何而生。即便知觸從六入生。又觀六入從何而生。即知六入從名色生。又觀名色從何而生。即知名色從識而生。又復觀識從何而生。即便知識從行而生。又復觀行從何而生。即便知行從無明生。若滅無明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逆順觀十二因緣。第三夜分破於無明。明相出時得智慧光。斷於習障成一切種智。爾時如來心自思惟。八正聖道是三世諸佛之所履行。趣般涅槃路。我今已踐。智慧通達無所罣礙。於時大地十八相動。游霞飛塵皆悉澄淨。天鼓自然而發妙聲。香風徐起柔軟清涼。雜色瑞雲降甘露雨。園林華果榮不待時。又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金華銀華琉璃等華。七寶蓮華繞菩提樹。滿三十六踰闍那。是時諸天作天妓樂。散華燒香歌唄讚歎。執天寶蓋及以幢幡。充塞虛空供養如來。龍神八部所設供養。亦復如是。當爾之時。一切眾生皆悉慈愛。無嗔害想歡喜踴躍。如見聖蹟無怖畏情。其心調柔離憍慢意。亦無慳嫉諂誑之心。五淨居天離喜樂根。亦皆歡悅不能自勝。地獄苦痛暫得休息。生大歡喜。一切畜生相食啖者。無復噁心。餓鬼飽滿無飢渴想。世界之中幽瞑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悉得相見。各作是言。此中云何忽有眾生。大聖法王出興於世。以大法光破非法暗。故令一切皆悉明朗。甘蔗先王棄國學道。得五通仙又行十善。得生天者皆乘神通。到菩提樹在虛空中。歡喜合掌而讚歎言。於我甘蔗種族之中。能斷諸漏成一切智。為世間眼甚為奇特。一切人天。莫不歡喜踴躍無量唯有魔王心猶憂愁。
爾時如來。於七日中一心思惟。觀於樹王而自念言。我在此處盡一切漏。所作已竟本願成滿。我所得法甚深難解。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一切眾生於五濁世。為貪慾嗔恚愚痴。邪見憍慢諂曲之所覆障。薄福鈍根無有智慧。云何能解我所得法。今我若為轉法輪者。彼必迷惑不能信受。而生誹謗當墮惡道。受諸苦痛。我寧默然入般涅槃。爾時如來以偈頌曰。
聖道甚難登 智慧果難得
我於此難中 皆悉已能辦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 著樂痴所盲
順於生死流 不能返其源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爾時如來作是念已。大梵天王。見於如來聖果已成。默然而住不轉法輪。心懷憂惱即自念言。世尊昔於無量億劫。為眾生故久在生死。舍國城妻子頭目髓腦。備受眾苦始於今者所願滿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默然而不說法。眾生長夜沉沒生死。我今當往請轉法輪。作是念已即發天宮。猶如壯士屈伸臂頃。至如來所頭面禮足。繞百千匝卻住一面。胡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往昔。為眾生故久住生死。捨身頭目以用佈施。備受諸苦廣修德本。始於今者成無上道。云何默然而不說法。眾生長夜沒溺生死。墮無明暗出斯甚難。然有眾生過去世時。親近善友植諸德本。堪任聞法受於聖道。唯願世尊為斯等故。以大悲力轉妙法輪。釋提桓因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復如是勸請如來。為諸眾生轉大法輪。
爾時世尊答大梵王及釋提桓因等言。我亦欲為一切眾生。轉於法輪。但所得法。微妙甚深難解難知。諸眾生等不能信受。生誹謗心墮於地獄。我今為此故默然耳。時梵天王等乃至三請。爾時如來。至滿七日默然受之。梵天王等知佛受請。頭面禮足各還所住。賢愚經雲。佛在摩竭國善勝道場。初始得佛念諸眾生。迷網邪倒難可教化。若我住世於事無益。不如遷逝無餘涅槃。爾時梵天知佛所念。即從天下前詣佛所。頭面禮足長跪合掌。勸請世尊轉於法輪。佛答梵天。眾生之類塵垢所蔽。樂著世樂無有慧心。若我住世唐勞其功。如吾所念唯滅為快。爾時梵天復更傾側。而白佛言世尊今日。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潤濟開導今正是時。又諸眾生應可度者。亦甚眾多。云何世尊欲入涅槃。使此萌類永失覆護。世尊先昔無數劫時。恆為眾生採集法樂。乃至一偈以身妻子而用募求。云何不念便欲孤棄。過去久遠於閻浮提。作大國王號修樓婆。領此世界八萬四千諸小國邑。六萬山川。八十億聚落。王有二萬夫人。一萬大臣。時妙色王德力無比。覆育民物豐樂無極。王心念曰。如我今者。唯以財寶資給一切。無有道教而安立之。此是我咎何其苦哉。今當推求堅實法財。普令得服。即時宣令閻浮提內。誰能有法與我說者。恣其所得不敢違逆。募出周遍無有應者。時王憂愁酸切懇惻。毗沙門王見其如是。欲往試之轉自變身。化作夜叉色貌青黑。眼赤如血狗牙上出。頭髮悉豎火從口出。來詣宮門口自宣言。誰欲聞法我當為說。王聞是語喜不自勝。躬自出迎前為作禮。敷施高座請令就坐。即集群僚前後圍繞。欲得聽聞。爾時夜叉。復告王曰學法事難。云何直爾欲得聞知。王叉手曰。一切所須不敢有逆。夜叉報曰。若以大王可愛妻子。與我食者乃可與法。爾時大王以所愛夫人及兒中勝者。供養夜叉。夜叉得已。於高座上眾會之中。取而食之。爾時諸王百官群臣。見王如是。啼哭懊惱宛轉在地。勸請大王令舍此事。王為法故心堅不回。時夜叉鬼食妻子盡。為說一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皆有苦
五陰空無相 無有我我所
說是偈已王大歡喜。心無悔恨大如毛髮。即使盡寫遣使頒示。閻浮提內咸使誦習。世尊往昔為於眾生。不顧身命乃至如是。今者世尊。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潤益成立今正得時。云何欲捨一切眾生。入於涅槃而不說法。爾時梵王於如來前。合掌讚歎說於如來。先身求法為於眾生。凡有千首。世尊爾時受梵王請。即便往詣波羅柰國鹿野苑中轉於法輪。三寶因是乃現於世。時諸天人諸龍鬼神八部之眾。聞說是已莫不歡喜。普曜經雲。如來具足成正覺已。移坐石室自念本願。欲度眾生思惟生死。世間道術九十六種。各信所事孰知其惑。天地無常皆悉大苦。誰能信者意欲默然。不為說法便入定意。時天帝釋。知佛不欲說法。悲念三界即將般遮。下到石室鼓琴歌佛本願。請說不死之法。佛隨俗心是法甚深。非心所思非言可暢。即說偈言。
深奧恬泊 明耀無垢 吾以遂是
甘露無為 今我說之 眾人不解
如吾今日 不如默然 除去言辭
無思無得 如是自然 猶如虛空
時識伽梵王。與六萬八千梵。來到佛所。白佛言。天地無祐今欲毀壞。佛不說法眾苦沉滯。沒於三界。願轉法輪悉救眾生。佛默可之時有樹神。名曰法明。又名法樂。又名法意。又名持法。白佛言。世尊。當於何處而轉法輪。佛言在波羅柰仙人住處鹿苑之中。人民雖少我宿命時。在中建立法祠。六萬億載。在中供養六萬億諸佛。諸仙人等游居其中。以佛道眼普觀世間。今當為誰第一說法。何人易化淫怒痴薄。郁曇藍弗三垢鮮薄。身故已來已經七日。第二學仙今日壽終。佛復念言。昔父王遣五人。俱侍衛我經歷勤苦。我今寧可為其先說。
爾時世尊從樹下起。尋時舉聲。告於三千大千世界。皆使知之至波羅柰詣五人所。於是五人遙見佛來。轉相謂言。沙門瞿曇迷失無定。所志不獲假使來者。慎莫為起亦勿迎逆彼時五人遙見佛到。不能堪任。不安所坐。即起歸敬。
爾時地神暢聲告已。即為立座頒宣。廣說十二因緣(拘鄰者知本際也)佛法聖眾即成三寶。名暢天下音徹梵天。俱鄰五人六十億天。八十億色界天。八萬世人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受梵王等請已。又於七日而以佛眼。觀諸眾生上中下根。及諸煩惱亦下中上。滿二七日。爾時世尊。又復思惟。我今當開甘露法門。誰應在先而得聞者。阿羅邏仙人聰慧易悟。又先發願道成度我。作是念時空中有言。阿羅邏仙人作夜命終。爾時世尊。即便答彼空中聲言。我亦知其昨夜命終。又自思惟。迦蘭仙人利根明了。亦應先聞。空中又言。迦蘭仙人昨夜命終。爾時世尊。即以答言。我亦知其昨夜命終。爾時世尊。又自思惟。彼王師大臣。所遣憍陳如等五人。瞻視我者皆悉聰明。又過去世於我發願。應先聞法。我今宜當為此五人先開法門。又自思惟。古昔諸佛轉法輪處。皆悉在於波羅柰國鹿野苑中仙人住處。又此五人所止住處。亦在於彼我今應往。至其住處轉大法輪。思惟是已即從座起。詣波羅柰國。爾時有五百商人。二人為主。一名跋陀羅斯那。二名跋陀羅梨。行過曠野。時有天神而語之言。有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最上福田。汝今宜應最前設供。時彼商人聞天語已。即答之曰。善哉如告。又問天言。世尊今者為在何許天又報言。世尊不久當來至此。於是如來於無量諸天前後導從。到多謂娑跋利村。時彼村人既見如來威相莊嚴。又見諸天前後圍繞。倍生歡喜。即以蜜麨而奉上佛。爾時世尊心自思惟。過去諸佛用缽多羅。而以盛食。時四天王知佛心念。各持一缽來至佛所。而以奉上。於是世尊而自念言。我今若受一王缽者。余王必當生於恨心。即便普受四王之缽。累置掌上按令成一。使四際相現。爾時世尊即便咒願。今所布施。欲令食者。得充氣力。當令施者。得色得力。得瞻得喜。安快無病。終保年壽。諸善鬼神。恆隨守護。開示道地。得利諧偶。吉無不利。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神鬼王。常隨護助。四天大王。賞別善人。飯食佈施。斷三毒根。將來當獲三堅法報。聰明智慧。篤信佛法。在在所生。正見不昧。現世之中。父母妻子。親戚眷屬。皆悉熾盛。無諸災怪不吉祥事。門族之中。若有命過。墮惡道者。當令以今所施之福。還生人天不起邪見。增進功德。常得奉近諸佛如來。得聞妙說。見諦得證。所願具足。爾時世尊咒願訖已。即便受食食既畢竟。澡漱洗缽即授商人三歸。一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當來僧。授三歸竟。因與之別。瑞應本起雲。佛定意七日不動不搖。樹神唸佛新得道快。坐已七日未有獻食者。我當求人令獻佛食。時有五百賈人。從山一面過。車牛皆躓礙不行。中有兩大人。一名提謂。二名波利。怖還與眾人俱。詣樹神請福。神現光像言。今世有佛在此優留國界尼連禪水邊。未有獻食者。汝曹幸先能有善意。必獲大福。賈人聞佛名。皆喜言佛必獨大尊。天神所敬非凡品也。即和糗蜜俱詣樹下稽首上佛。佛念先古諸佛。哀受人施法皆持缽。不宜如余道人手受食也。四天王即遙知佛當用缽。如人屈伸臂頃。俱到頞那山上。如意所念石中自然出四缽。香潔無穢。四天王各取一缽。還共上佛。願哀賈人令得大福方。有鐵缽後弟子當用食。佛念取一缽。不快余王意。便悉受四缽。累置左手中。右手按之合成一缽。令四際現。而便前行。威儀詳序步若鵝王。路逢外道名優波伽。既見如來相好莊嚴。諸根寂定歎為奇特。即說偈言。
世間諸眾生 皆為三毒縛
諸根又輕躁 馳蕩於外境
而今見仁者 諸根極寂靜
必到解脫地 決定無有疑
仁者所學師 其姓字何等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我今已超出 一切眾生表
微妙深遠法 我今已具足
三毒五欲境 永斷無餘習
如蓮華在水 不染濁水泥
自悟八正道 無師無等侶
如清淨智慧 降伏大力魔
今得成正覺 堪為天人師
身口意滿足 故號為牟尼
欲趣波羅柰 轉甘露法輪
是天人魔梵 所可不能轉
爾時優波迦。聞此偈言心生歡喜。嘆未曾有合掌恭敬。圍繞而去。回顧瞻矚不見乃去。爾時世尊即復前行。次到阿闍婆羅水側。日暮止宿而便入定。當於爾時七日風雨。時彼水中有大龍王。名曰真鄰陀見佛入定。即以其身圍繞七匝。滿七日已。時彼龍王化為人形。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在此七日之中。不至乃甚患風雨也。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諸天及世人 所歡五欲樂
比我禪定樂 不可為譬類
時彼龍王聞佛此偈。歡喜踴躍頭面禮足。還歸所止。瑞應本起雲。起到文鄰盲龍無提水邊。坐定七日不喘不息。光照水中龍目得開。即識如來如前。三佛光明。目輒得視龍王歡喜。沐浴名香栴檀蘇合。出水見佛相好光影。如樹有華。前繞佛七匝。身離佛圍四十里。龍有七頭羅覆佛上。欲以障蔽蚊虻寒暑。時雨七日。龍一心不飢不渴。七日雨止佛從定寤。龍化作年少道人。著好服飾稽首問佛。佛得無寒得無熱。無為蚊虻所嬈近耶。佛時答言。
久得在屏處 思道其福快
昔所願欲聞 今已悉知快
不為彼所嬈 能安眾生快
度世三毒滅 得佛泥洹快
生世得睹佛 聞受經法快
得與辟支佛 真人會亦快
不與愚從事 得離惡人快
有黠別真偽 知信正道快
佛告龍王。汝當復自歸於佛。自歸於法。自歸於比丘僧。即受三自歸。諸畜生中。是龍為先見佛。
爾時世尊。即復前往波羅柰國。至憍陳如摩訶那摩跋波阿舍婆闍跋陀羅闍所止住處。時彼五人遙見佛來。共相謂言。沙門瞿曇棄捨苦行而還。退受飲食之樂。無復道心。今既來此。我等不須起迎之也。亦勿作禮敬。問所須為敷坐處。若欲坐者自隨其意。作此語竟而各默然。爾時世尊既來至已。五人不覺各從座起。禮拜奉迎互為執事。或復有為持衣缽者。或有取水供盥漱者。或復有為澡洗腳者。各違本誓。猶故稱佛以為瞿曇。爾時世尊語憍陳如言。汝等共約見我不起。今者何故。違先所誓而即驚起。為我執事。時彼五人聞佛此言。深生慚愧即前白言。瞿曇行道得無疲倦。爾時世尊語五人言。汝等云何於無上尊。而以高情稱喚姓也。我心如空。於諸毀譽無所分別。但汝憍慢自招惡報。譬如有子稱父母名。於世儀中猶尚不可。況我今是一切父母。時彼五人。又聞此語倍生慚愧。而白佛言。我等愚痴無有慧識。不知今者已成正覺。所以者何。往見如來。日食麻米苦行六年。而今還受飲食之樂。我以是故謂不得道。爾時世尊語憍陳如言。汝等莫以小智輕量。我道成與不成。何以故。形在苦者心則惱亂。身在樂者情則樂著。是以苦樂兩非道因。譬如鑽火澆之以水。則必無有破暗之照。鑽智慧火亦復如是。有苦樂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滅於生死黑障。今者若能棄捨苦樂。行於中道心則寂定。堪能修彼八正聖道。離於生老病死之患。我已隨順中道之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彼五人。既聞如來如此之言。心大歡喜踴躍無量。瞻仰尊顏目不暫舍。爾時世尊觀五人根。堪任受道。而語之言。憍陳如。汝等當觀五盛陰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失榮樂苦。憍陳如。有形無形。無足一足二足四足多足。一切眾生。無不悉有如此苦者。譬如以灰覆於火上。若遇乾草還復燒然。如是諸苦由我為本。若有眾生起微我相。還復更受如此之苦。貪慾嗔恚及以愚痴。皆悉緣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諸苦因。猶如種子能生於芽。眾生以是輪迴三有。若滅我想及貪嗔痴。諸苦亦皆從此而斷。莫不悉由彼八正道。如人以水澆於盛火。一切眾生。不知諸苦之根本者。皆悉輪迴在於生死。憍陳如。苦應知。集當斷。滅應證。道當修。憍陳如。我已知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汝今應當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若人不知四聖諦者。當知是人不得解脫。四聖諦者是真是實。苦實是苦。集實是集。滅實是滅。道實是道。憍陳如。汝等解未。憍陳如言。解已世尊。知已世尊。以於四諦得解知故。故名阿若憍陳如。當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時。阿若憍陳如於諸法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虛空中。八萬那由他諸天。亦離塵垢得法眼淨。
爾時地神見於如來。在其境界而轉法輪。心大歡喜高聲唱言。如來於此轉妙法輪。虛空天神既聞此言。又生踴躍展轉唱聲。乃至阿迦膩吒天。諸天聞已欣悅無量。高聲唱言。如來今日於波羅柰國鹿野苑中仙人住處。轉大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所不能轉。爾時大地十八相動。天龍八部於虛空中作眾妓樂天鼓自鳴。燒眾名香散諸妙華。寶憍幡蓋歌唄讚歎。世界之中自然大明。阿若憍陳如於弟子中。以始悟故為第一弟子。時彼摩訶那摩等四人。聞佛轉法輪已。阿若憍陳如獨悟道跡。心自念言。世尊若更為我說法。我等亦當復得悟道。作此念已。瞻仰尊顏目不暫舍爾時世尊知四人念。即便重為廣說四諦。於時四人於諸法中。亦離塵垢得法眼淨。時彼五人見道跡已。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五人。已見道跡已證道跡。我等今者。欲於佛法出家修道。唯願世尊慈愍聽許。於時世尊。喚彼五人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問彼五人。汝等比丘。知色受想行識。為是常為無常也。為是苦為非苦也。為是空為非空也。為有我為無我也。時五比丘。聞佛說是五陰法已。漏盡意解成阿羅漢果。即便答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於是世間始有六阿羅漢。佛阿羅漢是為佛寶。四諦法輪是為法寶。五阿羅漢是為僧寶。如是世間三寶具足。為諸天人第一福田。
爾時有長者子。名曰耶舍。聰明利根極大巨富。閻浮提中最為第一。服天冠瓔珞。著無價寶屐。其於中夜與諸妓女。相娛樂已各還寢息。忽從眠覺見諸妓女。或有伏臥或有仰眠。頭髮髼亂涎唾流出。樂器服玩顛倒縱橫。既見是已生厭離心而自念言。我今在此災怪之內。於不淨中妄生淨想。作是念時以天力故。空中光明門自然開。尋光而去趣鹿野范。路由恆河高聲唱言苦哉苦哉。佛言耶舍。汝便可來。我今此有離苦之法。耶舍聞已。所著寶屐價直閻浮提。即便脫之度於恆河。往詣佛所。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願容挺特威德具足。心大歡喜踴躍無量。五體投地頂禮佛足。唯願世尊救濟於我。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即便隨順其根而為說法。耶舍。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無我。汝知之不。是時耶舍聞說此語。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於是如來重說四諦。漏盡意解心得自在。成阿羅漢果。即答佛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爾時如來。猶見耶舍。著嚴身具。即說偈言。
雖復處居家 服寶嚴身具
善攝諸情根 厭離於五欲
若能如此者 是為真出家
身雖在曠野 服食於粗澀
意猶貪五欲 是為非出家
一切造善惡 皆從心想生
是故真出家 皆以心為本
爾時耶舍。既見如來說此偈已。心自念言。世尊所以說此偈者。正當以我猶著七寶。我今宜應脫如此服。即便禮足而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耶舍父。既至天曉求覓耶舍。不知所在心大懊惱。悲號涕泣緣路推尋。到恆河側見其子屐。心自思惟。我子正當從此道去。即尋其跡至於佛所。爾時世尊。知其為子故來至此。若使即得見耶舍者。必生大苦或能命終。便以神力隱耶捨身。其父即便前到佛所。頭面禮足退坐一面。於是如來。即隨其根而為說法。善男子。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無我。汝知之不。時耶舍父聞說此言。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而答佛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爾時如來。既已知其見於道跡。恩愛漸薄而問之言。汝何因緣而來至此。其即答言。我有一子名曰耶舍。昨夜之中忽失所在。今旦推求。見其寶屐在恆河側。追尋之跡故來至此。爾時世尊攝其神力。其父即便得見耶舍。心大歡喜語耶舍言。善哉善哉。汝為此事真實快也。既能自度又能度他。汝今在此。故令我來得見道跡。即於佛前受三自歸。於是閻浮提中。唯此長者為優婆塞。最初獲得供養三寶。爾時又有耶舍朋類。五十長者子。聞佛出世。又聞耶舍於佛法中。出家修道。各自念言。世間今者有無上尊。長者子耶舍。聰慧辯了才藝兼人。乃能捨其豪族。棄五欲樂。毀形守志而為沙門。我等今者。復何顧戀不出家也。作是念已共詣佛所。未至之間遙見如來。相好殊特光明赫奕。心大歡喜舉體清涼。敬情轉至即前佛所。合掌圍繞頭面禮足。諸長者子。宿植德本聰達易悟。如來即便隨其所應而為說法。善男子。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無我。汝知之不。說此語已。諸長者子於諸法中。遠離塵垢得法眼淨。即答佛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唯願世尊聽我出家。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又為廣說四諦。時五十比丘漏盡意解。得阿羅漢果。爾時始有五十六阿羅漢。是時如來告諸比丘。汝等所作已辦。堪為世間作上福田。宜各遊方教化。以慈悲心度諸眾生。我今亦當獨往摩竭提國王舍城中。度諸人民諸比丘言。善哉世尊。爾時比丘頭面禮足。各持衣缽辭別而去。
爾時世尊。即便思惟。我今應度何等眾生。而能廣利一切人天。唯有優樓頻螺迦葉兄弟三人。在摩竭提國學於仙道。國王臣民皆悉歸信。又其聰明利根易悟。然其我慢亦難摧伏。我今當往而度脫之。思惟是已。即發波羅柰。趣摩竭提國。日將昏暮。往優樓頻螺迦葉住處。於時迦葉。忽見如來相好莊嚴。心大歡喜而作是言。年少沙門從何而來。佛即答言。我從波羅柰國當詣摩竭提。日既晚暮欲寄一宿。迦葉又言。寄宿止者甚不相違。但諸房舍悉弟子住。唯有石室極為潔淨。我事火具皆在其中。此寂靜處可得相容。然有惡龍。居在其內恐相害耳。佛又答言。雖有惡龍但以見借。迦葉又言。其性凶暴必當相害。非是有惜。佛又答言。但以見借必無辱也。迦葉又言。若能住者便自隨意。佛言善哉。即於其夕而入石室。結跏趺坐而入三昧。爾時惡龍。毒心轉盛舉體煙出。世尊即入火光三昧。龍見是已。火焰衝天焚燒石室。迦葉弟子。先見此火而還白師。彼年少沙門聰明端嚴。今為龍火之所燒害。迦葉驚起見彼龍火。心懷悲傷。即敕弟子。以水澆之水不能滅。火更熾盛石室融盡。爾時世尊。身心不動容顏怡然。降彼惡龍使無復毒。授三歸依置於缽中。至天明已。迦葉師徒俱往佛所。年少沙門龍火猛烈。將無為此之所傷也。沙門借室。我昨所以不相與者正為此耳。佛言。我內清淨。終不為彼外災所害。彼毒龍者今在缽中。即便舉缽以示迦葉。迦葉師徒。見於沙門處火不燒。降伏惡龍置於缽中。嘆未曾有。語弟子言。年少沙門雖復神通。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爾時世尊語迦葉言。我今方欲停止此處。迦葉答言。善哉隨意。是時如來。於第二夜坐一樹下。時四天王夜來佛所而共聽法。各放光明照踰日月。迦葉夜起。遙見天光在如來側。語弟子言。年少沙門亦事於火。至明日曉往詣佛所。問言。沙門汝事火也。佛言不也。有四天王。夜來聽法是其光耳。於是迦葉語弟子言。年少沙門有大神德。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至第三夜。釋提桓因來下聽法。放大光明如日初升。迦葉弟子。遙見天光在如來側。而白師言。年少沙門定事火也。至於明旦往詣佛所。問沙門言。汝定事火。佛言不也。釋提桓因來下聽法。是其光耳。於時迦葉語弟子言。年少沙門神德雖盛。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至第四夜。大梵天王來下聽法。放大光明如日正中。迦葉夜起見有光明在如來側。沙門必定事於火也。明日問佛。汝定事火。佛言不也。大梵天王夜來聽法。是其光耳。於是迦葉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爾時迦葉五百弟子。各事三火。於晨朝時俱欲然火。火不肯然。皆向迦葉具說此事。迦葉聞已心自思惟。此必當是沙門所為。即與弟子來至佛所。而白佛言。我諸弟子各事三火。旦欲然之而火不然。佛即答言。汝可還去火自當然。迦葉便還見火已然。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諸弟子眾供養火畢。而欲滅之不能令滅。即向迦葉具說此事。迦葉聞已心自思惟。此亦當是沙門所為。即與弟子來至佛所。而白佛言。我諸弟子。朝欲滅火而火不滅。佛即答言。汝可還去火自當滅。迦葉便歸見火已滅。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爾時迦葉自事三火。晨朝欲然火不肯然。即自思惟。此必復是沙門所為。即往佛所而白佛言。我朝然火而不肯然。佛即答言。汝可還去火自當然。迦葉便歸見火已然。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於時迦葉供養火畢。而欲滅之不能令滅。心自思惟。此必當是沙門所為。即往佛所而白佛言。我朝然火。今欲滅之而不肯滅。佛即答言。汝可還去火自當滅。迦葉便歸見火已滅。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瑞應本起雲。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矣。然未得道。不如我得羅漢。爾時迦葉諸弟子眾。晨朝破薪斧不肯舉。即向迦葉具說此事。迦葉聞已心自思惟。此必復是沙門所為。即與弟子來至佛所。而白佛言。我諸弟子晨朝破薪斧不肯舉。佛即答言。汝可還去斧自當舉。迦葉便歸。見諸弟子斧皆得舉。而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迦葉弟子。即得舉斧復不肯下。還向迦葉具說此事。迦葉聞已心自思惟。此亦當是沙門所為。即與弟子往至佛所。而白佛言。我諸弟子旦欲破薪。斧既得舉復不肯下。佛即答言。汝可還去當令斧下。迦葉還歸。見諸弟子斧皆得下。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爾時迦葉於晨朝時。自欲破薪斧不得舉。心自思惟。此亦當是沙門所為。即詣佛所而白佛言。我旦破薪斧不肯舉。佛即答言。汝可還去斧自當舉。迦葉既還斧即得舉。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迦葉斧既舉已。復不肯下。心自思惟。此亦當是沙門所為。即詣佛所而白佛言。我斧已舉復不肯下。佛即答言。汝可還去斧自當下。迦葉即歸斧即得下。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爾時迦葉即白佛言。年少沙門夏止住此。共修梵行。房舍衣食我當相給。於時世尊默然許之。迦葉知佛許已。還其所住。即敕日日辦好飲食並施床座。至明食時自行請佛。佛言。汝去我隨後往。迦葉適去。俄爾之間。世尊即便至閻浮洲界。取閻浮果滿缽持來。迦葉未至佛已先到。迦葉後來見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沙門。從何道來而先至此。佛以缽中。取閻浮果。以示迦葉而語之言。汝今識此缽中果不。迦葉答言不識此果。佛言。從此南行。數萬踰闍那。彼有一洲。其上有樹。名曰閻浮。緣有此樹。故言閻浮提。我此缽中是彼果也。於一念頃取此果來。極為香美汝可啖之。於是迦葉心自思惟。彼道去此極為長遠。而此沙門。乃能俄爾已得還往。神通變化殊自迅疾。然故不如我道真也。普耀經雲。迦葉適去。佛以神足上忉利天。取晝度果。神足南行數千萬里極閻浮提界上。取訶梨勒果(餘三天下皆亦如是。文多不載)迦葉曰從何道來。佛言。卿每去後。吾至四域及上忉利天中取此果來。香美可食。卿可食之。瑞應本起雲。明日食時迦葉請佛。佛言便去今隨後往。佛南行極閻浮提界上。數千萬里取訶梨勒果。盛滿缽還。迦葉未歸。佛已坐其床。迦葉至問。何緣先到。佛言。卿適去。我即行此地界。取訶梨勒果。亦香且美便取食之。佛飯已去。迦葉續念是大沙門雖神不如我道真也。迦葉即便下種種食。佛即咒願。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為最
一切眾流中 大海為其最
於諸星宿中 月光為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光為其最
於諸福田中 佛福田為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已訖還歸所住。洗缽漱口坐於樹下。明日食時復往請佛。佛言汝去。我隨後往。迦葉適去。俄爾之間。世尊即便至弗婆提取庵摩羅果。滿缽持來。迦葉未至佛已先到。迦葉後來見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沙門。從何道來而先至此。佛以缽中庵摩羅果。以示迦葉而語之言。汝今識此缽中果下。迦葉答言。不識此果。佛言。從此東行數萬踰闍那。到弗婆提取此果來。名庵摩羅。極為香美。汝可食之。迦葉聞已心自念言。彼道去此極為長遠。而此沙門。乃能俄爾已得往還。睹其神化所未曾有。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迦葉即便下種種食。佛即咒願。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為最
一切眾流中 大海為其最
於諸星宿中 月光為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光為其最
於諸福田中 佛福田為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已畢還歸所止。洗缽漱口坐於樹下。明日食時復往請佛。佛言汝去我隨後往。迦葉適去。俄爾之間。世尊便即至瞿陀尼。取訶梨勒果。滿缽持來。迦葉未至佛已先到。迦葉後來見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沙門。從何道來而先至此。佛以缽中訶梨勒果。以示迦葉而語之言。汝今識此缽中果不。迦葉答言。不識此果。佛言。從此西行數萬踰闍那。到瞿陀尼取此果來。名阿梨勒。極為香美。汝可食之。迦葉聞已心自念言。彼道去此極為長遠。而此沙門。乃能俄爾已得往還。睹其神通所未曾有。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迦葉即便下種種食。佛即咒曰。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為最
一切眾流中 大海為其最
於諸星宿中 月光為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光為其最
於諸福田中 佛福田為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已訖還歸所止。洗缽漱口坐於樹下。明日食時復往請佛。佛言汝去我隨後往。迦葉適去。俄爾之間。世尊即便至郁單越。取自然粳米飯。滿缽持來。迦葉未至佛已先到。迦葉後來見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沙門。從何道來而先至此。佛以缽中粳米飯。以示迦葉而語之言。汝今識此缽中飯不。迦葉答言。不識此飯。佛言。從此北行。數萬踰闍那到郁單越取此自然粳米飯來。極為香美汝可食之。迦葉聞已心自念言。彼道去此極為長遠。而此沙門。乃能俄爾已得往還。雖復神通難可測量。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迦葉即便下種種食。佛即咒曰。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為最
一切眾流中 大海為其最
於諸星宿中 月光為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光為其最
於諸福田中 佛福田為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畢已還歸所止。洗缽漱口坐於樹下。明日食時復往請師。佛言。善哉即共俱行。既到其舍下種種食。佛即咒願。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為最
一切眾流中 大海為其最
於諸星宿中 月光為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光為其最
於諸福田中 佛福田為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爾時世尊咒願已畢。即便取食獨還樹下。食竟心念須水。釋提桓因即知佛意。如大壯士屈伸臂頃。從天下來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即便以手指地成池。其水清涼具八功德。如來即便得而用之。澡漱既畢。為釋提桓因。說種種法。釋提桓因既聞法已。歡喜踴躍忽然不現。還歸天宮。是時迦葉於中食後。林間經行心自念言。年少沙門。今日受食還歸樹下。我當往彼而看視之。即詣佛所。忽見樹側有一大池。泉水澄淨具八功德。怪而問佛。此中云何忽有此池。佛即答言。旦受汝供還歸。此食食訖。須水澡漱洗缽。釋提桓因知我此意從天上來。以手指地而成此池。爾時迦葉。既見池水復聞佛言。心自思惟。年少沙門有大威德乃能如此。感致天瑞。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爾時世尊。別於他日。林間經行。見糞穢中有諸弊帛。即便舍取欲浣濯之。心念須石。釋提桓因即知佛意。如大壯士屈伸臂頃。往香山上取四方石安置樹間。即白佛言。可就石上浣濯衣也。佛復心念今應須水。釋提桓因又往香山取大石槽。盛清淨水置方石所。釋提桓因所為事畢。忽然不現還歸天宮。
爾時世尊。浣濯已竟還坐樹下。是時迦葉來至佛所。忽見樹間有四方石及大石槽。即自思惟。此中云何有此二物。心懷驚怪而往問佛。年少沙門汝此樹間。有四方石及以石槽。從何而來。於是世尊即答之言。我向經行見地弊帛。取欲浣之。心念須此石。釋提桓因知我此意。即往香山而取之來。迦葉聞已嘆未曾有。而自念言年少沙門。雖有如是大威神力能感諸天。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釋迦譜卷第五
編輯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五(出因果經)
編輯爾時世尊。又於他日入指池而自洗浴。洗浴訖已心念欲出。無所攀持。池上有樹名迦羅迦。枝葉蔚映臨於池上。樹神即便按此樹枝令佛攀出還坐樹下。於時迦葉來至佛所。忽然見樹曲枝垂蔭。怪而問佛。此樹何故曲枝垂蔭。佛即答言。我於向者入池洗浴。出無所攀。樹神致感為我曲之。於是迦葉見樹曲枝。又聞佛言嘆未曾有。而自心念。年少沙門乃有如此大威德力能感樹神。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爾時迦葉心自念言。明日摩竭提王及諸臣民婆羅門長者居士等。當來就我作七日會。年少沙門若來在此。國王臣民婆羅門長者居士等。見其相好及以神通威德力者。必當舍我而奉事之。願此沙門。於七日中不來我所。佛知其意即便往詣北郁單越。七日七夜停彼不見。過七日已集會訖畢。國王辭去。迦葉心念。年少沙門近於七日不來我所。善哉快哉。我今既有集會余饌欲以供之。其若來者善得時宜。於是世尊即知其意。從郁單越。譬如壯士屈伸譬頃來到其前。於時迦葉忽見如來。心大驚喜即問佛言。汝近七日遊行何處而不相見。佛即答言。摩竭提王及諸臣民。婆羅門長者居士。於七日中就汝集會。汝近心念不欲見我。是故我往北郁單越。以避汝耳。汝今心念欲令我來。所以今者故來詣汝。迦葉聞佛說此言已。心驚毛豎而作此念。年少沙門乃知我意。甚為奇特。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爾時世尊。又於他日。心自思惟。優樓頻螺迦葉。根緣漸熟。今日正是調伏其時。思惟是已即趣尼連禪河。既到河側。是時魔王來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今者宜般涅槃。何以故。所應度者皆悉解脫。今者正是般涅槃時。如是三請。世尊爾時答魔王言。我今未是般涅槃時。所以者何。我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未具足故。所應度者皆未究竟。諸外道眾悉未降伏。爾時如來亦復三答。魔王聞已心懷愁惱。即還天宮。世尊即便入尼連禪河。以神通力令水兩開。佛所行處步步塵出。使兩面水皆悉湧起。迦葉遙見謂佛沒溺。即與弟子乘船而來。既至河側見佛行處皆悉塵起嘆其希有。而自念言。年少沙門雖有如此神通之力。然故不如我道真也。是時迦葉即問佛言。年少沙門欲上船不。佛言甚善。於時世尊即以神力。從船底入結加趺坐。迦葉見佛從船底入。而無穿漏。嘆其希有。心自念言年少沙門乃有如是自在神力。然故不如我得真羅漢也。
瑞應本起雲。如是變化凡有十八。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矣。然不如我以得羅漢也。佛即語言。迦葉汝非羅漢。亦復非是阿羅漢道。汝今何故起大我慢。瑞應本起雲。佛語迦葉汝非羅漢。不知道證。胡為強顏不知羞恥。虛妄自稱我有道德。於是迦葉心驚毛豎。慚愧無顏自知無道。即稽首言。今大道人實妙神聖。乃知我意。迦葉聞說如此語時。心懷愧懼身毛皆豎。而自念言。年少沙門善知我心。即白佛言。如是沙門。如是大仙。善知我心。唯願大仙攝受於我。佛即答言。汝既年老百二十歲。又復多有弟子眷屬。又為國王臣民所敬。若欲決定入我法者。先與弟子熟共論詳。迦葉答言。善哉善哉如大仙敕。然我內心非不決定。為當還與弟子論耳。作此語已即還本處。集諸弟子而語之言。年少沙門住此以來。見其種種神通變化。極為奇特智慧深遠。性又安詳。我今便欲歸依其法。汝等云何。弟子答言。我等所知皆尊者恩。年少沙門既為尊者之所歸信。豈當有虛。我等亦見有諸奇異。尊者若欲必受其法。我等亦願隨從歸依。於時迦葉聞諸弟子作是言已。即便相與俱詣佛所。而白佛言。我及弟子今定歸依惟願大仙時攝我等。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即隨所應廣說四諦。於時迦葉聞說法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乃至漸漸成阿羅漢果。爾時迦葉五百弟子。既見其師已為沙門。心生願樂亦欲出家。即白佛言。我等大師。已為大仙之所攝受今成沙門。我等亦樂隨大師學。唯願大仙聽我出家。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於是世尊。即為轉於四諦法輪。時五百弟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成須陀洹果。漸漸修行。乃至亦得阿羅漢果。爾時迦葉及五百弟子。以其事火種種之具。悉皆捐棄尼連禪河。師徒相與隨佛而去。爾時迦葉二弟。一名那提迦葉。二名伽闍迦葉。各有二百五十弟子。在尼連禪河側。居於下流。忽見其兄並及弟子。所事火具悉逐流來。心大驚愕而自念言。我兄今者有何不祥。事火之具今隨水流。將非惡人之所害也。是時二弟奔競相就。而共議言。我兄今者。若復不為惡人所害。諸物何緣從水而來。苦哉怪哉。我等宜速共至兄所。即便相與逆流而上。至兄住處空寂無人。心大悲絕。不知其兄及諸弟子之所在處。四向推尋。遇見舊人而問之言。我仙聖兄及諸弟子。不知所在。汝見之不。舊人答曰。汝仙聖兄與諸弟子。棄事火具。皆悉往於瞿曇之所。出家學道。是時二弟聞此語已。心大懊惱怪未曾有。又自念言。云何棄於阿羅漢道。而復更求他余法也。即便馳往至其兄所。到已見兄並及眷屬。剃除鬚髮身被袈裟。即便跪拜而問兄言。兄本既是大阿羅漢。聰明智慧無與等者。名聞十方莫不宗仰。何故於今自舍此道。還從人學此非小事。爾時迦葉答其弟言。我見世尊成就大慈大悲。有三事奇特。一者神通變化。二者慧心清徹。決定成就一切種智。三者善知人根隨順攝受。以此事故。於佛法中出家修道。我今雖復國王臣民。所見宗敬。世論機辯無能折者。然非永斷生死之法。唯有如來所可演說。能盡生死。既值如是大聖之尊。而不自勵。師彼高勝。則是無心亦為無眼。二弟白言。若如兄語。決定是成一切種智。我所知得。皆是兄力。兄今既已從佛出家。我等亦願隨順兄學。即各語其諸弟子言。我今欲同大兄於佛法中。出家修道。汝意云何。時諸弟子即答師言。我等所以得有知見。皆大師恩。大師若欲於佛法中而出家者。亦願隨從。於是那提迦葉。迦闍迦葉。各與二百五十弟子。至於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唯願慈哀濟度我等。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時那提迦葉伽闍迦葉。又白佛言。我諸弟子。今皆欲於佛法出家。唯願世尊垂愍聽許。佛即答言。善哉善哉。爾時世尊。便呼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即為那提迦葉伽闍迦葉。及諸弟子現大神變。又應其心而為說法。語言比丘。當知世間皆為貪慾嗔恚愚痴猛火之所燒炙。汝等往昔奉事三火。既能絕棄除此外惑。今三毒火尚猶在身。宜速滅之。時諸比丘聞佛此語。於諸法中遠離塵垢。得法眼淨。世尊又為說四諦。皆得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心自念言。頻婆娑羅王。往昔於我有約誓言。若道成者願先見度。今日時至宜應往彼。滿其本願作此念已。即與迦葉兄弟。及千比丘眷屬圍繞。往王舍城諸頻婆娑羅王所。爾時頻婆娑羅王。昔以聚落。給優樓頻螺迦葉者既見迦葉及其弟子。悉為沙門即還啟王。說如此事。王與諸臣既聞此語。心大驚怪默然無聲。時外人民聞此語已。各相謂言。優樓頻螺迦葉。智慧深遠無與等者。年又耆老已得阿羅漢。云何反為瞿曇弟子。終無此理。乃可說言沙門瞿曇為弟子耳。爾時世尊。漸近王舍城。住於杖林。時優樓頻螺迦葉。即便遣其常所使人。白頻婆娑羅王言。我今於佛法中出家修道。今隨從佛來至杖林。大王宜先禮拜供養。王聞來信說此言已。方決定知優樓頻螺迦葉為佛弟子。即敕嚴駕。與諸大臣婆羅門。及人民眾。往詣佛所。至杖林外。王即下輿除去儀飾。出至佛前。爾時空中有天而語王言。如來今者在此林中。是諸天人最上福田。大王宜應恭敬供養。又應宣示國中人民。皆悉令其供養如來。時王既聞彼天語已。心大歡喜倍增踴躍。普曜經雲。時瓶沙王聞之欣然。大悅吾本共要得佛相度。敕諸大臣長者梵志。國中吏民。嚴治道路。散華燒香持諸幢蓋。王乘羽葆之車。大臣百官前後導從。千乘萬騎。長者梵志萬二千人。欲出城迎忽大風起閉其城門。王怪所以今行迎佛。當有吉喜快善瑞應。時城門神即謂王言。快無不利。王往前世。與八萬四千王。治寺起塔。誓言。於來世一時見佛。咨受道教。今有一人閉在刑獄。違其本誓。故城門閉。當放大赦獄中人出。同時見佛咨受訓誨。城門乃開。王聞乃遣速敕詔。放大赦境土獄囚得出。一時往迎。時佛入國。有大社樹名曰遮越。佛與比丘坐樹下。王遙見佛。如星中月。猶如日出天下大明靡不照耀。亦如帝釋梵王。聖帝處於本宮。如樹華茂晃若金色。威神特顯光明巍巍。超絕無侶。王心踴躍下車步進。五體威儀。除蓋履扇冠幘刀杖。前稽首佛足。自稱其號。我是國主瓶沙王也。久服聖尊飢虛積時。如是至三。佛告王曰。實如來言是王瓶沙也。諸佛天神皆護王身。王曰。蒙祐退坐一面。前者作禮。中者低頭。後者叉手。皆卻坐訖。王及臣民睹優樓迦葉在山學仙。耆舊來久怪之佛邊。心自念言。佛是優樓師。優樓是佛師乎。佛睹心念即告優樓。為說偈言。
云何優樓卿 本可所事神
祠祀歸水火 日月眾梵天
事來為幾何 夙夜精進學
心中不懈廢 寧益致神仙
於時迦葉以偈報佛。
自念祠祀來 以歷八十年
奉風水火神 日月諸山川
夙夜不懈廢 心中無他念
至竟無所獲 值佛乃安寧
王及群臣國中萬民。爾乃別知優樓迦葉。是佛弟子。便進林中。遙見如來相好莊嚴。又見優樓頻螺迦葉。兄弟三人並其弟子。前後圍繞。如盛月滿處眾星中。行步踴悅不能自勝。既至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是月種摩竭提王。名頻婆娑羅。世尊知不。佛即答言。善哉大王。於是頻婆娑羅王。卻坐一面。時婆羅門及以大臣。諸人民眾皆悉就坐。爾時世尊。既見來眾皆安坐已。即以梵音。慰問頻婆娑羅王言。大王。四大常安隱不。統理民務無乃勞耶。王即答言。蒙世尊恩幸得安隱。爾時頻婆娑羅王。及余大眾婆羅門。長者居士大臣人民。既見迦葉為佛弟子。自相謂言。嗚呼如來有大神力。智慧深遠不可思議。乃能伏於如此之人。以為弟子。爾時復有諸餘人眾。心自念言。優樓頻螺迦葉。有大智慧。普為世人之所歸信。云何當為沙門瞿曇而作弟子。心懷狐疑。爾時世尊。知彼心念即語迦葉。汝今宜應現諸神變。於時迦葉即升虛空。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復現小。或分一身為無量身。或現入地還復踴出。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舉眾見已嘆未曾有。悉皆稱言第一大仙。爾時迦葉現此變已。即從空中到於佛前。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實是天人之師。我今實是世尊之弟子。如是三說。佛即答言。如是如是迦葉。汝於我法是何等利。棄捨火具而出家也。於是迦葉。以偈答言。
我於昔日中 所事火功德
得生天人中 受於五欲樂
恆如是輪轉 沒於生死海
我見此過患 所以棄捨之
又復事火福 得生天人中
增長貪恚痴 是故我遠離
又復事火福 為求將來生
既已有生故 必有老病死
已見如此事 是故棄火法
施會修苦行 乃以事火福
雖得生梵天 此非究竟處
以是因緣故 所以棄事火
我見如來法 離生老病死
究竟解脫處 是故今出家
如來真解脫 為諸天人師
以是因緣故 歸依大聖尊
如來大慈悲 現種種方便
及諸神通力 而以引導我
云何而復應 奉事於火法
爾時頻婆娑羅王。及諸大眾聞優樓頻螺迦葉。說此偈言心大歡喜。於如來所深生敬信。決定得知如來必成一切種智。審知迦葉是。佛弟子。爾時諸天於虛空中。雨眾天華作妙妓樂。異口同音唱言善哉。優樓頻螺迦葉快說此偈。爾時世尊。知諸大眾心意決定。無復狐疑。又觀其根皆以成熟。即為說法。大王當知。此五陰身以識為本。因於識故而生意根。以意根故而生於色。而此色法生滅不住大王。若能如是觀者。則能於身善知無常。如此觀身不取身相。即能離我及於我所。若能觀色離我我所。即知色生便是苦生。若知色滅便是苦滅。若人能作如此觀者。是名為解脫。若人不能作斯觀者。是名為縛。法本無我及以我所。以倒想故橫計有我及以我所。無有實法。若能斷此倒惑想者。即是解脫。爾時頻婆娑羅王。心自思惟。若謂眾生言有我者。而名為縛。一切眾生皆悉無我。既無有我誰受來報。爾時世尊知彼心念。即語之言。一切眾生。所為善惡及受果報。皆非我造亦非我受。而今見有造作善惡。受果報者。大王。諦聽。當為王說。大王。但以情塵識合。於境生染累想滋繁。以是緣故馳流生死備受苦報。若於境無染。息其累想即得解脫。以情塵識三事因緣。共起善惡及受果報。更無別我。譬如鑽火。因手轉燧得有火生。然彼火性。不從手生及以燧出。亦復不離手及燧鑽。彼情塵識亦復如是。時頻婆娑羅王又自思惟。若以情塵識和合故。而有善惡受果報者。便為常合不應離絕。若不常合是即為斷。爾時世尊知王心念。即便答言。此情塵識不常不斷。何以故。合故不斷。離故不常。譬如緣於地水。因彼種子而生芽葉。種子既謝不得名常。生芽葉故不得名斷。離於斷常故名中道。三事因緣亦復如是。爾時頻婆娑羅王。聞此法已心開意解。於諸法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萬那由他婆羅門。大臣人民亦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九十六萬那由他諸天人。又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頻婆娑羅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白佛快哉世尊。能捨轉輪聖王之位。出家學道成一切種智。我昔愚痴。欲留世尊臨治小國。今觀慈顏又聞正法。方懷慚愧追悔昔過。唯願世尊。以大慈悲受我懺悔。我於昔日白世尊言。若得道時願先度我。今日始蒙宿願成遂。荷世尊恩。得履道跡。我從今日。供養世尊。及比丘僧。當令四事不使有乏。唯願世尊住於竹園。令摩竭提國長夜獲安。佛即答言。善哉大王。乃能捨於三不堅法。求三堅報。當令王願得滿足也。時頻婆娑羅王。知佛受請住竹園已。頂禮佛足辭退而去。普曜經雲。大臣賀王。前時諸王悉不見佛。今獨王見。宿福祿厚故乃爾耳。王益欣踴亦賀諸臣。卿等大德值是聖尊。王還宮中敕宮夫人。婇女大小及國吏民。歲三月六齋守禁法施戒博聞。王適歸宮。時天帝釋將八萬天。散華佛上歸命作禮而去。言南無佛。尋皆悉度。得法眼淨。
時摩竭國有一長者。名曰迦陵。見佛入國。天人所奉而無精舍。我有好園欲用上佛。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前白佛言。佛愍一切如親愛子。棄轉輪王不慕世榮。今無精舍有一竹園去城不遠。願以奉佛可作精舍。佛受祝願。佛及聖眾游處其中。是故名曰迦陵竹園。王還城已即敕諸臣。今於竹園起諸堂舍。種種莊飾極令嚴麗。懸繒幡蓋散華燒香。悉皆辦已即便嚴駕。往至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竹園僧伽藍。修理始畢。唯願世尊與比丘僧。哀愍我故往住彼也。爾時世尊與諸比丘。及無量諸天。前後圍繞入王舍城。當於如來蹈門閫時。城中樂器不鼓自鳴。門狹更廣門下更高。一切丘墟皆悉平坦。臭穢塵垢自然香淨。聾者得聽啞者能語。盲者得視狂者得正。拘躄疾病普皆除愈。枯木發華腐草榮秀。涸池增瀾香風清靡。鳳雀孔翠鳧雁鴛鴦。異類眾鳥繽紛翔集。出和雅音。有如是等種種祥瑞。既入城已。與頻婆娑羅王俱往竹園。爾時諸天滿虛空中。時王即便手執寶瓶。盛以香水。於如來前而作是言。我今以此竹園。奉上如來及比丘僧。唯願哀愍為我納受。作此言已即便奉舍。爾時世尊默然受之。說偈咒願。
若人能佈施 斷除於慳貪
若人能忍辱 永離於嗔恚
若人能造善 則遠於愚痴
能具此三行 速至於涅槃
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佈施
見他修施時 而生隨喜心
隨喜之福報 與施等無異
爾時婆羅門大臣及餘人民。見王奉施如來僧伽藍。皆悉踴躍生隨喜心。爾時頻婆娑羅王。施僧伽藍已。心大歡喜頭面禮足。退還所住。閻浮提中諸王見佛。頻婆娑羅最為其首。諸僧伽藍。竹園僧伽藍。最為其始。爾時世尊與諸比丘。住竹園僧伽藍。於時王舍城中。有二婆羅門。聰明利根有大智慧。於諸書論無不通達。辯才語議莫能摧伏。一姓拘栗名優婆室沙。母名舍利。故舉世喚為舍利弗。二姓目犍連。名目犍羅夜那。各有一百弟子。普為國人之所宗仰。二人互共以為親友。極相愛重咸共誓言。若先得聞諸妙法者。要相開悟無得吝惜。
爾時阿舍婆耆比丘。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攝諸根威儀詳序。路人見者皆生恭敬。時舍利弗忽於路次。逢見阿舍婆耆。善攝諸根威儀詳序。彼舍利弗善根既熟。見阿舍婆耆心大歡喜。踴躍遍身。停步瞻視不能暫舍。即便問言。我意觀汝似新出家。而能如此攝諸情根。欲有所問唯願見答。汝今大師其名何等。有所教誡演說何法。時阿舍婆耆即便安詳而答言。我之大師得一切種智。是甘蔗種姓天人之師。相好智慧及神通力。無與等者。我既年幼學道日淺。豈能宣說如來妙法。然以所知當為汝說。即說偈言。
一切諸法本 因緣生無主
若能解此者 則得真實道
時舍利弗聞阿舍婆耆說此偈言。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道跡已心大踴躍。身諸情根皆悉悅豫。而自念言。一切眾生悉著於我。所以輪迴在於生死。若除我想。即於我所亦皆得離。譬如日光能破於暗。無我之想亦復如是。悉能破於我見暗障。我從昔來所可修學。皆為邪見。唯今所得是真正道。作此念已。禮阿舍婆耆足。歸還所止。時阿舍婆耆至前乞食訖還竹園。時舍利弗還至住處。時目犍連夜那善根已熟。見舍利弗諸根寂定威儀詳序。顏容怡悅異於常日。即便問言我今觀汝。諸根顏貌與常有異。必當已得甘露妙法。我昔與汝共結誓言。若聞妙法要相啟悟。汝有所得願為我說。時舍利弗即便答言。我今實已得甘露法。目犍連夜那聞已。歡喜無量。嘆言善哉。時為我說。舍利弗言。我今出行逢一比丘。執持衣缽入村乞食。諸根寂靜威儀詳序。我既見已深生恭敬。既到其所而問之言。我意觀汝似新出家。而能如此攝諸情根。欲有所問唯願見答。汝今大師其名何等。有所教誡演說何法。時阿舍婆耆。即便安詳而見。答言。我之大師得一切種智。是甘蔗種天人之師。相好智慧及神通力。無與等者。我既年幼學道日淺。豈能宣說如來妙法。然以所知當為汝說。即說偈言。
一切諸法本 因緣生無主
若能解此者 則得真實道
爾時目犍羅夜那。聞舍利弗說此語已。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舍利弗與目犍羅夜那。各於佛法得甘露已。共相謂言。我等已於佛法各得利益。今者宜應共往佛所。求索出家。作此語已。各喚弟子而語之言。我等今者。已於佛法得甘露味。唯有此法是出世道。我今欲往求佛出家。汝等云何。諸弟子等答其師言。我等今者有所知見。皆大師力。師若出家我悉隨從。於是二人即將二百弟子。往詣竹園既入門已。遙見如來相好莊嚴。諸比丘眾前後圍繞。心大歡喜踴躍遍身。爾時世尊見舍利弗。及目犍羅夜那。與諸弟子相隨來已。告諸比丘汝等當知。今此二人將諸弟子。來至我所欲求出家。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連夜那。當於我法中為上弟子。舍利弗者。於智慧中最為第一。目犍羅夜那者。於神通中復為無上。至佛所已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於佛法已得道跡。樂欲出家願垂聽許。爾時世尊即便呼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時彼二百弟子。既見其師成沙門已。俱白佛言。我等亦欲隨師出家。唯願世尊垂愍聽許。於是世尊即便喚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為舍利弗。及目犍羅夜那。廣說四諦。二人即得阿羅漢果。又復為彼二百弟子廣說四諦。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乃至亦成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即與一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大阿羅漢。於摩竭提國廣利眾生。諸比丘中。多有人名目犍羅夜那。世尊故名此目犍羅夜那。為大目犍羅夜那。普曜經雲。佛有沙門名曰安陸。遣行宣法開化未聞。五濁之世人在荒迷。不達至真入城分衛。衣服齊整威儀禮節。不失常法行步安詳。因是使人見之心悅。時舍利弗本字優波替。而遙見之心中欣然。心自念言。我學來久。未曾睹此沙門衣服。安詳齊整不失儀節。試往問之所奉何道。吾常意疑。當有異聞殊妙之道。未必齊此往問比丘。所事何道誰為師主。願聞其志。比丘知意。即說偈曰。
吾師三界尊 有三十二相
等不存有無 度眾十二門
我年既幼稚 學根近薄鮮
豈能宣至真 如來無極業
一切諸法本 從緣悉本無
若能反本源 乃名曰沙門
安陸沙門答曰。吾所事師從無數劫。奉行六度無極之法。四等四恩行無盡哀。奉無極慈欲度一切。積功累德不可稱載。一生補處在兜術天。降神現存寄迦維羅衛國。處夫人胎如日現水。生行七步天地大動。瑞三十二稱己聖音。三界皆苦吾當度之。釋梵四王咸來啟受。九龍浴身其德無量。粗舉其要。非吾螢燭所嘆能究。悉非心口之所言思。是吾大師天人之尊於是頌曰。
吾師天中天 三界無極尊
相好身丈六 神通游虛空
化訓去五陰 拔斷十二根
不貪天世位 心淨開法門
時舍利弗欣然大悅。如冥睹明口言善哉。昔來抱疑又吾好學。八歲從師至年十六。靡不周宗行遍天下。十六大國自謂已達。今乃聞異無上正真。得吾本願今佛所在。答曰在迦陵竹園。將諸弟子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問訊至尊。身墮愚冥迷惑歷載。不得咨受今乃奉聖。無極大道。願聽出家得為比丘。受成就戒。佛言。善哉呼比丘來。頭髮自墮袈裟著身。佛為說經分別諸法。十二根本亙然意達。漏盡意解得無著果。前白佛言。吾有同學。俗字拘律陀今名目連。少小相順要有至真。以相開示今已蒙濟。彼沒塵垢未得拔出。承尊聖旨往開示之。佛言善哉。宜知是時。勿得稽留。時舍利弗稽首佛足。辭出入城求目連。遙見目連與諸弟子。遊行城裡街曲裡巷。舍利弗趣之。目連睹見體改服變。不與常同問之所以。被服改變有何異見。答曰學人無常唯行大明。吾學積年不值大聖。今乃遇之無上大道。欣慶無量故來相求。同其道味累劫無窮。目連答曰此非。小事善共思惟。舍利弗曰。不須重言吾厭從事。不復欲聞假喻言之。人有珍妙施有勝得。大寶如意明珠及獲寶瑛。復欲反求帛祠為珠。非身所欲。目連答曰。仁智勝我。常兄事卿必不相誤。便當同志將吾受訓。稽首至尊。時舍利弗與目犍連。俱往詣佛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叉手白佛。違曠侍省沉沒塵垢。今乃奉覲願為沙門。啟受法律。佛言善哉即除澡瓶屏鹿衣杖具。佛呼比丘來。頭髮自落袈裟著身。為說正諦漏盡意解。所作已辦成無著果。佛言此二人等往古世時。誓供養我待吾道成。侍衛左右今乃相值。本有千弟子。得舍利弗目連。有二百五十比丘一時所度。
爾時偷羅厥叉國。有一婆羅門名曰迦葉。有三十二相。聰明智慧誦四毗陀經。一切書論無不通達。極為巨富善能佈施。其婦端正舉國無雙。二人自然無有欲想。乃至亦不同宿一室。久於往昔種善根故。不樂在家受五欲樂。日夜思惟厭離世間。精勤求訪出家之法。如是推尋不能得已。即舍家事入於山林。心念口言諸佛如來。出家修道。我今亦當隨佛出家。即便脫去金縷織成珍寶之衣。而著價直千兩金。壞色納衣自剃鬚發。爾時諸天於虛空中。既見迦葉自出家已。而語之言。善男子。甘蔗種族白淨王子。其名薩婆悉達。出家學道成一切種智。舉世號為釋迦牟尼佛。今者與千二百五十阿羅漢。在王舍城竹園中住。爾時迦葉聞天語已。歡喜踴躍身毛皆豎。即便往趣竹園僧伽藍。爾時世尊知其當來。而自思惟觀其善根。宜往度之。作此念已。即行逆之。到多子兜婆而逢迦葉。時彼迦葉。既見相好威儀特尊。即便合掌而作此言。世尊實是一切種智。實是慈悲濟眾生者。實是一切所歸依處。即便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今者。是我大師。我是弟子。如是三說。佛即答言。如是迦葉。我是汝師。汝我弟子。佛又語言。迦葉當知。若人實非一切種智。而欲受汝為弟子者。頭即裂壞以為七分。又復告言。善哉迦葉快哉迦葉。當知五受陰身是大苦聚。於時迦葉聞此語已。即便見諦。乃至得於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即與迦葉俱還竹園。以此迦葉有大威德智慧聰明。是故名之為大迦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普光如來出興世時。善慧仙人豈異人乎。即我身是。緣路所過五百外道。所共論議及隨喜者。今此會中。優樓頻螺迦葉兄弟。及其眷屬千比丘是。時賣華女者。今耶輸陀羅是。善慧仙人發佈地時傍有二人掃佛前地。及二百人隨喜助者。今此會中舍利弗大目犍連夜那。並二百弟子比丘是。虛空諸天見善慧仙人。以發佈地。悉皆隨喜而讚歎者。我初得道。鹿野苑中始轉法輪。八萬天子及頻婆娑羅王。所將眷屬八萬那由他人。及九十六萬億那由他天是。汝等當知。過去所種因緣。無量劫終不磨滅。我於往昔精勤修習一切善業。及發大願心不退轉。故於今者。而已成就一切種智。汝等宜應勤修道行。無得懈怠。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頂戴作禮而退。普曜經雲。王遙聞子得佛道。已來六年生念久已。心中悲喜飢虛欲睹。有一梵志名優陀耶。聰明智慧本侍菩薩常得其意。王告優陀往請。迎佛別闊。已來十有二年夙夜愁戚。不捨其心思一相見如復更生。優陀受教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具以王意白佛。優陀見佛。諸天釋梵歸化一切受命。前白佛言。願得出家以為沙門。佛言呼比丘來。頭髮自墮便成沙門。得羅漢道佛時所度。其餘前後得道所度不可稱計。佛自念言。本與父王要得佛道。爾乃還國當度父母。今正應還。設若還國無所感動。於事不宜所化鮮少。先遣神足弟子。比丘優陀耶。往顯威神足。知佛欲往。乃解道尊咸共渴仰。發起道心所度乃多。爾時世尊告優陀耶。佛本出家與父母誓。若得佛道還度父母。今已得佛道德已成。必當還國不違本誓。汝以神足經行虛空。現其神變。乃知吾身已成大道。弟子尚爾況佛威德。巍巍無量爾乃信受。優陀受教神足飛行。經游虛空往到本國。迦維羅衛城上虛空。現無數變。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水不濕身火無所傷。七現七沒。從東方沒地出於西方。西沒東出南沒北出。北沒南出。行空如鳥沒地如水。履水如地。王及臣民莫不欣喜。乃知道尊。於是頌曰。
佛從本所行 生死無數度
常念蜎飛類 勤苦無量劫
時坐佛樹下 逮致本宿願
歡喜當聽說 難得數見聞
適成佛道時 輒降魔眷屬
即壞生死本 消愛慾無餘
佛念本生地 意欲見親族
今聽王頭檀 所說甚可悲
比丘名優陀 姿性能悅人
佛遣使令行 孚致消息來
還入父王國 以入宣佛意
今王太子顧 意欲還至宮
優陀聞佛教 即聽受奉行
因時於佛前 變化隨地形
其身忽不見 神足來入城
乃至大王殿 父王所坐前
比丘優陀耶 進現悅頭檀
變化若干品 踴出父王殿
淨譬如蓮華 泥土塵不生
父王見恐怖 即問斯何靈
將無是神祇 出地何怪爾
此形姓為誰 本從何得斯
願以開吾意 令心疑結解
從生至於今 未曾睹是變
太子本棄國 求道度眾生
慕勤無數劫 於今乃得成
今王莫恐畏 且寬意悅豫
我以壞眾惡 為王太子使
王聞太子問 淚下如雨星
十二年已來 乃承悉達聲
今從吉祥至 思寤如更生
太子舍國位 成道號何名
出國坐六年 精進現成佛
號曰天中天 三界尊第一
本時在我尊 為作眾寶殿
刻鏤諸妙飾 於今室何如
優陀所答曰 佛之正真微
常坐於樹下 諸天來歸趣
吾子在宮時 茵褥布綩綖
皆以錦繡成 柔軟有光澤
龍妻奉寶床 天帝貢袈裟
不以好衣喜 其心無增損
在國好美食 甘膳悉其味
今所服食者 安身何等類
執缽行分衛 福眾無粗細
咒願佈施家 世世令安隱
悉達臥寢時 不敢妄呼覺
鼓琴發歌音 爾乃令寤起
如來三昧定 夙夜無眠覺
釋梵來勸助 皆現稽首受
在家雜香浴 若干種眾馨
香香遍室中 今用何所意
八解三脫門 洗浴除心垢
其心淨如空 普安無惱憂
悉達在家時 搗若干雜香
香熏其衣服 清淨無垢障
戒定慧解脫 以為道德香
熏於八難處 世世度十方
四品好床座 以若干寶成
重疊布眾具 以臥起其上
四禪為床座 意定無憒亂
清淨如蓮華 不著於泥水
在宮無數兵 諸臣而宿衛
左右常擁護 目不見惡穢
諸弟子眾具 千二百五十
菩薩無央數 皆來稽首集
本在家未出 有四品好車
象馬牛羊步 遊行觀四方
五通以驂駕 徹視洞聽飛
睹本見眾心 遊觀度生死
子出行往返 幢旍羽雕飾
前後諸導從 各執諸兵仗
四等慈悲護 恩惠仁愛度
普覆眾危難 以嚴飾眾生
生時雜妓樂 椎鐘及鳴鼓
觀者悉填路 前後不相害
樹下波羅奈 椎鳴不死鼓
拘鄰等得道 八萬四千天
九十六道伏 其音聞三千
眾生莫不悅 啟受心皆明
所領何國土 人民為多少
所化有幾人 悉為歸伏不
領三千大界 化訓諸群生
十方不可稱 莫不蒙濟度
在國思正法 助吾治萬民
動順禮節訓 莫不承教聞
佛解空本無 舍於四顛倒
靡不歸伏者 神靜天為業
佛與世無仇 博無不備達
汝言何不及 一切皆自歸
正天下滿人 一人頭若干
一頭若干舌 舌解無數義
合集恆沙人 嗟嘆佛功德
江沙劫不暢 況我螢燭明
王聞益悲喜。嘆曰。善哉善哉。阿夷言不妄。佛當來不。何日當至乎。優陀報曰。卻七日到王大踴躍。即敕群臣國中萬民。吾往迎佛。導從威儀法轉輪王。平治道路掃除令淨。香汁灑地懸繒幡彩。豎其幢蓋周遍國內。其所修治光飾盡宜。千乘萬騎出四十里。往奉迎佛稽首歸命。優陀前報王曰。本受佛教奉命見王。宣其意故今還宣命。說王意旨飢虛無量。欲見至尊稽首受法。並化萬民咸蒙福慶。王曰。宜知是時勿復稽留。爾時優陀耶還來詣。佛稽首足下以啟國王。世尊及諸弟子。自期七日當還本國。王及臣民莫不欣悅。別來積年夙夜想念。飲食不甘寢不能寐。飢虛日久計日度時。須世尊到已憶七日。於時大聖告諸弟子。明日當發至迦維羅衛見於父王。皆嚴整衣服。護持應缽。梵釋四王聞佛還國。皆來送侍天雨香汁。散華燒香豎諸幢蓋。四王諸天皆在前。導梵天侍右帝釋侍左。諸比丘眾皆隨佛後。諸天龍神華香妓樂追於上侍。佛適進路先現瑞應。三千國土六反震動。百歲枯樹皆生華實。諸枯竭溪澗自然泉水。王見此瑞知佛已來。敕諸釋種大臣百官。皆行詣佛散華燒香。豎諸幢幡鼓眾妓樂。悉出迎佛王遙見佛。在於大眾如星中月。如日初出昭於朝陽。如樹華茂芬芳熾盛。巨身丈六相好嚴身。晃如金山王睹悲喜。前稽首足惟別彌時。今乃相見。大臣百官皆稽首禮。即還入城足蹈門閫。地為大動天雨眾華。樂器皆鳴。盲者得視。聾者得聽。拘躄得行。病者得愈。啞者能言。狂者得正。僂者得伸。若被毒者毒為不行。百鳥禽獸相和悲鳴。婦女珠環相橖作聲。當爾之時見此變化。莫不歡喜。室寶藏者自然發出。中滿珍琦。懷異心者皆共和同。等心叉手自歸命佛。諸畜生類蒙其光潤。皆得生天。懷妊母人。蒙斯光明。苦痛微薄。皆得在產。端正姝好。消淫怒痴無復塵勞。展轉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身。地獄休息餓鬼飽滿。尋光來至歸命世尊。皆發道意。王見佛巨身丈六。相好光明。體紫金色。諸根寂定。如星中月。晃如金山。天帝梵王四王所奉。睹諸梵志久在山中。薄露身形日炙風飄。身體黑臭在佛邊侍。猶如黑烏在紫金山。不能發起顯佛大德。令一切悅。便敕國中諸豪族釋。端正姝好顏貌殊異。選五百人出為沙門。侍佛在左右。猶如鳳凰在須彌山。亦如摩尼著水精器。時佛弟難陀亦作沙門。未下鬚髮難有典作。剃頭師前白佛言。人身難得。佛世難值。明時叵遇。今我大天及諸尊者。識道至高不可限量。不慕世榮舍世尊位。行作沙門今我小節下劣靡逮。何所貪樂不出為道乎。唯佛哀愍濟救污泥。沒溺塵埃拔為沙門。佛言善哉。佛時便呼比丘來。頭髮則墮袈裟在身。即成沙門禮諸沙門。因隨次坐難在後作。次第作禮到此沙門。即住不禮心自念言。是我家僕不能為禮。佛知告難佛法大通。舉學前後不在尊卑。猶如大海悉受萬川。四流不避。污塗執心。如地四大俱等。地水火風內外無異。其神空淨所著為名。宜棄自大以法自將。乃應先聖無極道訓。時難見佛教誨切至。事不得止解了本無。棄捐自大下意為禮。天地大動眾會同嘆。善哉善哉。為道等心。除自高意而下卑心。感於天地為之大動。從是製法先學為長。後學為小。法之常儀各無所恨。無所諍訟。佛時入宮坐於殿上。王及臣民日日供養。百種甘饌。佛說經法所度無量。瞿夷攜羅雲來。稽首佛足瞻對問訊。久違侍覲曠廢供養。時王僚屬皆懷沉疑。太子捐國十有二年。何從懷妊生子羅雲。佛語父王告諸群僚。瞿夷守節貞潔清淨無瑕疵也。設王不信今當現證。於時世尊化諸眾僧。皆使如佛。相好光明。等無差異。於時羅雲厥年七歲。瞿夷即以指印信環。與羅雲言。是汝父者以此與焉。羅雲應時直前詣佛。以印信環而授世尊。王及群臣咸皆欣躍。稱言善哉。所現無量真佛子也。佛語父王及諸臣曰。從今已後無復懷疑。此吾之子。緣吾化生。勿咎瞿夷也。王得道證。瞿夷受戒。淨修梵行。宮人大小。咸受戒法。月六歲三。奉齋弗懈。國內清寧。風雨以節時不越序。五穀登賤民安其所。萬邦黎庶咸來慶賀。道德滋茂如月之初。
祐尋。法身無形群有已滅。覺智不起萬動永寂。而甫現托生降神胎化者何也。乘大緣以應俗。本誓力以弘慈也。故能運般若之權。任首楞之勢。回靈兜率。耀化赤澤。陶鈞非我。利見由物。豈言像思議而能語其極哉。是以攝受群萠故地居輪皇。摧制剛誇故才窮藝術。斷拔愛網故去國入山。顯明法尊故降魔道樹。凡斯如跡罔非振俗。應體圓通隨方變現。法身凝湛未嘗起滅。然世識習滯據跡為真。欲觀如來失道逾遠。故涅槃經雲。若言菩薩在白淨王宮。依因父母生育是身。是魔所說。蓋謂證跡而迷本也。若本跡雙照權實俱明。則披經無礙法身可睹。
釋迦譜卷第六
編輯釋迦在七佛末種姓眾數同異譜第五(出長阿含經)
編輯佛告諸比丘。過去九十一劫時。世有佛名毗婆屍如來至真。出現於世。複次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屍棄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於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來至真。出現於世。複次此賢劫中。有佛名拘樓孫。又名拘那含。又名迦葉。我今亦於賢劫中。成最正覺。
毗婆屍佛時人壽八萬歲。屍棄佛時人壽七萬歲。毗舍婆佛時人壽六萬歲。拘樓孫佛時人壽四萬歲。
拘那含佛時人壽三萬歲。迦葉佛時人壽二萬歲。我今出世人壽百歲。少出多減。
毗婆屍佛出剎利種。姓拘利若。屍棄佛毗舍婆佛種姓亦爾。拘樓孫佛出婆羅門種姓迦葉(增一阿含雲姓婆羅墮)拘那含佛迦葉佛種姓亦爾。我今如來至真出剎利種。姓曰瞿曇。
毗婆屍佛。坐娑羅樹下成最正覺。屍棄佛坐分陀利樹下成最正覺。毗舍婆佛坐婆羅樹下成最正覺。拘樓孫佛坐屍利沙樹下成最正覺。拘那含佛坐烏暫婆羅門樹下成最正覺。迦葉佛坐尼拘律樹下成最正覺。我今如來至真。坐缽多樹下成最正覺。
毗婆屍如來三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人。二會弟子有十萬人。三會弟子有八萬人。屍棄如來亦三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萬人。二會弟子有八萬人。三會弟子有七萬人。毗舍婆如來二會說法。初會弟子有七萬人。次會弟子有六萬人。拘樓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四萬人。拘那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三萬人。迦葉如來一會說法。弟子二萬人。我今一會說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
毗婆屍佛有二弟子。一名騫荼。二名提舍。諸弟子中最為第一。屍棄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婆婆。諸弟子中最為第一。毗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游。二名郁多摩。諸弟子中最為第一。拘樓孫佛有二弟子。一名薩尼。二名毗樓諸弟子中最為第一。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舒槃那。二名郁多樓。諸弟子中最為第一。迦葉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羅婆。諸弟子中最為第一。今我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連。諸弟子中最為第一。
毗婆屍佛有執事弟子。名曰無憂。屍棄佛執事弟子。名曰忍行。毗舍婆佛有執事弟子。名曰寂滅。拘樓孫佛有執事弟子。名曰善覺。拘那含佛有執事弟子。名曰安和。迦葉佛有執事弟子。名曰善友。我執事弟子名曰阿難。毗婆屍佛有子。名曰方膺。屍棄佛有子。名曰無量。比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覺。拘樓孫佛有子。名曰上勝。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導師。迦葉佛有子。名曰進軍。今我有子。名曰羅睺羅。
毗婆屍佛父名槃頭。剎利王種。母名槃頭婆提。王所治城名槃頭波提。屍棄佛父名明相。剎利王種。母名光曜。王所治城名曰光相。毗舍婆佛父名善澄剎利王種。母名稱戒所治城名曰無喻。拘樓孫佛父名禮得。婆羅門種。母名善枝。王名安和。隨王名故城名安和。拘那含佛父名內德。婆羅門種。母名善勝。是時土名清淨。隨土名故城名清淨。迦葉佛父名曰梵德。婆羅門種。母名曰財主。是時王名波毗。王所治城名波羅捺。釋迦文佛父名淨飯剎利王種。母名大清淨妙。王所治城名迦毗羅衛。
觀佛三昧經雲。毗婆屍佛身長六十由旬。圓光百二十由旬。屍棄佛身長四十二由旬。圓光四十五由旬。通身光一百由旬。毗舍佛身長三十二由旬。圓光四十二由旬。通身光六十二由旬。拘留孫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三十二由旬。通身光五十由旬。拘那含牟尼佛身長二十由旬。圓光三十由旬。通身光長四十由旬。迦葉佛身長十六丈。釋迦牟尼佛身長丈六。圓光七尺佛身並紫金色。
祐尋。七佛相次化跡各殊。夫法身平等非有優劣。眾生業異故現應不同耳。是以釋迦出世身相紫金。而一千比丘咸見赭容。十六信士偏睹灰色。色自彼異佛恆壹也。類此而言。可無惑矣。
釋迦同三千佛緣譜第六(出藥王藥上觀經)
編輯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我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五十三佛名。聞已合掌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以是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其千人者花光佛為首。下至毗舍。於莊嚴劫得成佛道。過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如來。於賢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佛者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彌相。於星宿劫中當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善德如來等。亦得聞是五十三佛名故。於十方世界各得成佛。過去五十三佛名。在藥王藥上觀經。三千佛名在諸佛集功德花經。千佛名號國土種姓。父母弟子眷屬眾會年歲在賢劫經。釋迦在賢劫中千佛第四成佛。
祐仰惟。大覺之緣感也。至矣極矣。夫聞名致敬則勝業肇於須臾。憑心相化。則妙果成於曠劫。故五十三聖聲曖微塵之前。三千至真光鑠恆沙之後。雖合掌之因似賒。而樹王之報漸及。禮拜稱讚。豈虛棄哉。
釋迦內外族姓名譜第七(出長阿含經)
編輯釋種屍休羅王有四子(此出彌沙塞律。案長阿含經曇無德律。大智論。並雲師子頰生淨飯王)
一名淨飯(大智論同。十二游經雲。菩薩父名白淨王)
二名白飯(大智論同。十二游經雲。菩薩叔父。名甘露淨王)
三名斛飯(大智論同。十二游經雲。菩薩中叔名谷淨王)
四名甘露飯(大智論同。十二游經雲。菩薩小叔名設淨王)
淨飯有二子。一名菩薩(大智論同。十二游經雲。白淨王有二子。其太子名悉達)二名難陀(大智論同。十二游經雲。其小子名難陀)
白飯有二子。一名阿難。二名調達(大智論雲。白飯二子跋提提沙。十二游經雲。甘露淨王二子。長子名調達。小子名阿難)
斛飯有二子。一名摩訶男。二名阿那律(大智論雲。斛飯二子。提婆達多。阿難 十二游經雲。谷淨王有二子。大子名釋摩納。小子名阿難律)
甘露飯有二子。一名婆婆。二名拔提(大智論雲。甘露飯二子。摩訶男阿泥盧豆。有一女。名甘露味。雜阿含雲。低沙比丘是佛姑子兄弟。十二游經雲。設淨王有二子。大子名釋迦王。小子名釋少王。尋此四王名號次序及生子名字互有同異。正其然否寄之來哲。其淨飯王白淨真淨悅頭檀輸頭檀眾經名各不同。蓋是譯出致異。即是一人耳。阿泥盧豆。即阿那律。推例而求。類多如此)
調達。四月七日食時生。身長一丈五尺四寸(出十二游經)
菩薩四月八日夜半明星出時生。身長丈六(出十二游經)
佛弟難陀以四月九日生。身長一丈五尺四寸(出十二游經)
阿難以四月十日生。身長一丈五尺三寸(出十二游經)
菩薩外家去迦維羅閱城(晉言妙德)八百里。姓瞿曇氏作小王主百萬戶。名一億王(出十二游經。釋迦托生王宮譜稱一億王。次釋少王下。又雲菩薩母名摩耶。難陀母名憍曇彌。即大愛道也)
菩薩婦家姓瞿曇氏。舍夷長者名水光。其婦名月女。有一城居近其邊。生女之時日將欲沒。餘明照其家室內皆明。因字之為瞿夷(瞿夷晉言明女)。瞿夷是太子第一夫人(出十二游經)
太子第二夫人。生羅雲者名耶惟檀。其父名移施長者。
祐案。瑞應本起善權眾經。及大智論並雲。羅睺羅是裘夷所生而十二游獨雲。是第二夫人子。從多而斷則。宜以瑞應為正。
第三夫人名鹿野。其父名釋長者。以有三婦故。父王為立三時殿。殿有二萬婇女。以太子當作遮迦王(晉譯飛行皇帝)故三殿置六萬婇女(出十二游經)
祐觀大覺俯應跡均俗典。所以胤裔繼哲姻亞重明。並緣發曠。劫故能翼贊靈化耳。
釋迦弟子姓釋緣譜第八(出增一阿含經)
編輯佛告諸比丘。有四大河水。從阿耨達泉出。云何為四。所謂恆伽。新頭。婆叉。私陀波。恆伽水東流牛頭口出。新頭南流師子口出。私陀西流象口中出。婆叉北流從馬口出。是時四大河水。繞阿耨達泉。已恆伽入東海。新頭入南海。婆叉入西海。私陀入北海。爾時四大河入海已。無複本名字同名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為四。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於如來所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無複本姓。但言沙門釋迦子。所以然者。如來眾者其猶大海。四諦其如四大河。除去結使入於無畏涅槃城。是故諸比丘諸有四姓。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彼當滅本名字。自稱釋種中出家學道比丘。當欲論生子之義者。當名沙門釋種子是。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從法而成。是故比丘當求方便得作釋種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彌沙塞律雲。汝等比丘雜類出家。皆捨本姓稱釋子沙門。長阿含經雲。彌勒出世。諸比丘弟子。皆稱慈子。如我今弟子稱為釋子。
祐尋。四河入溟。俱名為海。四族歸道。並號曰釋。可謂總彼殊源。同乎一味者矣。
釋迦四部名聞弟子譜第九(比丘一百人出增一阿含經)
編輯佛言。我聲聞弟子中。第一初受法味思惟四諦。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即阿若拘鄰比丘。
善能勸導福度人民。即優陀夷比丘。
速成神通中不有悔。即摩呵男比丘。
恆飛虛空足不蹈地。即善肘比丘。
乘虛教化意無榮冀。即婆破比丘。
居樂天上不處人中。即牛跡比丘。
恆觀惡露不淨之想。即善勝比丘。
將護聖眾四事供養。即優留毗迦葉比丘。
心意寂然降伏諸結。即江迦葉比丘。
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即像迦葉比丘。
威容端正行步庠序。即馬師比丘。
智慧無窮決了諸疑。即舍利弗比丘。
神足輕舉飛到十方。即大目干連比丘。
勇猛精勤堪任苦行。即二十億耳比丘。
十二頭陀難得之行。即大迦葉比丘。
天眼第一見十方域。即阿那律比丘。
坐禪入定心不錯亂。即離曰比丘。
能廣勸率施立齋講。即陀羅婆摩羅比丘。
安造房室與招提僧。即小陀羅婆摩羅比丘。
是貴豪種族出家學道。即羅吒婆羅比丘。
善分別義敷演道教。即大迦旃延比丘。
堪任受籌不違禁法。即軍頭婆嘆比丘。
降伏外道履行正法。即賓頭盧比丘。
四事供養衣被飯食。又瞻視疾病供給醫藥。即讖比丘。
言論辯了而(無)疑滯。又能造偈誦嘆如來德。即謂鵬耆舍比丘。
得四辯才觸難答對。即摩訶拘絺羅比丘。
清淨閒居不樂人中。即堅牢比丘。
乞食耐辱不避寒暑。即難提比丘。
獨處靜坐專意念道。即金毗羅比丘。
一坐一食不移於處。即施羅比丘。
守持三衣不離食息。即浮彌比丘。
樹下坐禪意不移轉。即狐疑離曰比丘。
苦身露坐不避風雨。即婆蹉比丘。
獨樂空閒專意思惟。即陀素比丘。
著五納衣不著榮飾。即尼婆比丘。
常樂冢間不處人中。即優多羅比丘。
恆坐草蓐曰福度人即盧醯寧比丘。
不與人語視地而行。即優鉗摩居汦比丘。
坐起行步常入三昧。即那提比丘。
好游遠國教授人民。即曇摩留支比丘。
喜集聖眾論說法味。即伽傑比丘。
壽命極長終不中夭。常樂閒居不處眾中。即婆拘羅比丘。
能廣說法分別義理。即滿願子比丘。
奉持戒律無所觸犯。即優波離比丘。
得信解脫意無猶豫。即婆迦利比丘。
天體端正與世殊異。諸根寂靜心不變易。即難陀比丘。
辯才卒起解人凝滯。即婆陀比丘。
能廣說義理不有違。即斯尼比丘。
喜著好衣行本清淨。即天須菩提比丘。
常好教授諸後學。即難陀迦比丘。
善誨禁戒比丘尼僧。即須摩那比丘。
功德盛滿所適無短。即屍婆羅比丘。
具足眾行道品之法。即優波先迦蘭陀子比丘。
所說和悅不傷人意。即婆陀先比丘。
修行安般思惟惡露。即摩訶延那比丘。
計我無常心無有想。即優頭槃比丘。
能雜種論暢悅心識。即拘摩羅迦葉比丘。
著弊惡衣無所羞恥。即面王比丘。
不毀禁戒誦讀不懈。即羅雲比丘。
以神足力能自隱曀。即般兔比丘。
能化形體作若干變。即利般兔比丘。
豪族富貴天性柔和。即釋王比丘。
乞食無厭足教化無窮。氣力強盛無所畏難。即婆提婆羅比丘。
音響清徹聲至梵天。即羅婆那婆提比丘。
身體香潔熏於四方。即鴦迦闍比丘。
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任奉上即阿難比丘。
莊嚴服飾行步顧影。即迦持利比丘。
諸王敬待群臣所宗。即月光比丘。
天人所奉恆朝侍省。以舍人形像天之貌。即輪提比丘。
諸天師導旨受正法。即天比丘。
自憶宿命無數劫事。即果衣比丘。
體性利根智慧深遠。即央掘魔比丘。
能降伏魔外道邪業。即僧迦魔比丘。
入水三昧不以為難。廣有所識人所敬念。即質多舍利弗比丘。
入火三昧普照十方。即善來比丘。
能降伏龍使奉三尊。即那羅陀比丘。
降伏鬼神改惡修善。即鬼地比丘。
降伏沓和勤行善行。即盧遮比丘。
恆樂空定分別空義。志在空寂微妙德業。即須菩提比丘。
行無想定除去諸念。即耆利魔比丘。
入無願定意不起亂。即炎盛比丘。
入慈三昧心無恚怒。即梵摩達比丘。
入悲三昧成就本業。即須深比丘。
得喜行德無若干相。即娑彌陀比丘。
常守護心意不捨離。即曜波迦比丘。
行炎盛三昧終不解脫。即曇彌比丘。
言語粗獷不避尊貴。入金光三昧。即比利陀陀婆遮比丘。
入金剛三昧不可沮壞。即無畏比丘。
所說決了不懷怯弱。即須泥多比丘。
恆樂靜寂意不處亂。即陀摩比丘。
義不可勝終不可伏。即須羅陀比丘。
曉了星宿豫知吉凶。即那伽波羅比丘。
恆喜三昧禪悅為食。即婆私吒比丘。
常以法喜為食。即謂須夜奢比丘。
恆行忍辱對至不起。即滿願盛明比丘。
修習日光三昧。即彌奚比丘。
明算術法無有差錯。即尼拘留比丘。
分別等智恆不忘失。即鹿頭比丘。
得雷電三昧不懷恐怖。即地比丘。
觀了身本。即那比丘。
最後取證得漏盡。即須拔比丘。
名聞比丘尼五十人。
久出家學國王所敬。即大愛道瞿曇彌尼。
智慧聰明。即讖摩尼。
神足第一感致諸神。即優缽花色尼。
行頭陀法無一限礙。即機梨舍瞿曇彌尼。
天眼第一所照無礙。即奢拘利尼。
坐禪入定意不分散。即奢摩尼。
分別義趣廣演道教。即波頭蘭闍那尼。
奉持律教無所加犯。即波羅遮那尼。
得信解脫不復退還。即迦旃延尼。
得四辯才不懷怯弱。即最勝尼。
自識宿命無數劫事。即拔陀毗離尼。
顏色端正人所愛敬。即醯摩闍尼。
降伏外道立以正教。即輸那尼。
分別義趣廣說分部。即曇摩提那尼。
著粗弊衣不以為愧。即優多羅尼。
諸根寂靜恆若一心。即光明尼。
衣服齊整常如法教。即單頭尼。
能雜種論亦無疑滯。即檀多尼。
堪任造偈贊如來德。即天與尼。
多聞廣博恩惠接下。即瞿卑尼。
恆處閑靜不居人間。即無畏尼。
苦體乞食不擇貴賤。即毗舍佉尼。
一處一坐終不移易。即拔陀婆羅尼。
遍行乞求廣度人民。即摩怒呵利尼。
速成道果中間不滯。即陀摩尼。
執持三衣終不捨離。即須陀摩尼。
恆坐樹下意不改易。即珕那尼。
恆居露地不念覆蓋。即奢陀尼。
樂空閒處不在人間。即優迦羅尼。
長坐草蓐不著紋飾。即離那尼。
著五納衣以次分衛。即阿奴波摩尼。
樂空冢間。即優伽摩尼。
多游於慈愍念生類。即清明尼。
悲泣眾生不及道者。即素摩尼。
喜得道者願及一切。即摩陀利尼。
護守諸行意不遠離。即迦羅伽尼。
守空執虛了之無有。即提婆修尼。
心樂無想除去諸著。即日光尼。
修習無願。心恆廣濟。即末那婆尼。
諸法無疑度人無限。即毗摩達尼。
能廣說義分別深法。即普照尼。
心懷忍辱如地容受。即曇摩提尼。
能教化人使立檀會辦具床座。即須夜摩尼。
心以永息不興亂想。即因提闍尼。
觀了諸法而無厭足。即龍尼。
意強勇猛無所染著。即拘那羅尼。
入水三昧普潤一切。即婆須尼。
入火光三昧。悉照萌類。即降提尼。
觀惡露不淨分別緣起。即遮波羅尼。
育養眾人施與所乏。即守迦尼。
最後取證。即拔陀軍陀羅拘夷國尼。
名聞優婆塞四十人。
初聞法藥成賢聖證。即三果商客。
第一智慧。即質多長者。
神德第一。即干提阿藍。
降伏外道。即掘多長者。
能說深法。即優波掘長者。
恆坐禪思。即呵侈阿羅婆。
降伏魔官。即勇健長者。
福德盛滿。即闍利長者。
大檀越主。即須達長者。
門族成就。即泯逸長者。
好問義趣。即生漏婆羅門。
利根通明。即梵摩俞。
諸佛信使。即御馬摩納。
計身無我。即喜聞琴婆羅門。
論不可勝。即毗裘婆羅門。
言語速疾能造偈頌。即優波離長者。
喜施好寶不有吝心。即殊提長者。
建立善本。即優迦毗舍離。
能說妙法。即最上無畏優婆塞。
所說無畏。即頭摩大將。
領毗舍離。好喜惠施。即毗沙王。
所施俠少。即光明王。
建立善本。即王波斯匿。
得無根善信。起歡喜心。即王阿闍世。
至心向佛意不變易。即優填王。
承事正法。即月光王子。
供奉聖眾意恆平等。即造只桓王子。
常喜濟彼不自為己。即師子王子。
善恭奉人無有高下。即無畏王子。
顏貌端正與人殊勝。即雞頭王子。
恆行慈心。即不尼長者。
心恆悲念一切之類。即摩訶納釋種。
常行喜心。即拔陀釋種。
恆行護心不失善行。即毗闍先優婆塞。
堪任行忍。即師子大將。
能雜種論。即毗舍御優婆塞。
賢聖默然。即難提波羅優婆塞。
勤修善行無有休息。即優多羅優婆塞。
諸根寂靜。即天優婆塞。
最後受證。即拘夷那竭摩羅。
名聞優婆夷三十人。
初受道證。即難陀難陀婆羅優婆夷。
智慧第一。即久壽多羅優婆夷。
恆喜坐禪。即須毗耶女優婆夷。
慧根了了。即毗浮優婆夷。
堪能說法。即央竭闍優婆夷。
善演經義。即跋陀娑羅優婆夷。
降伏外道。即婆修陀優婆夷。
音響清徹。即無憂優婆夷。
能種種論。即婆羅陀優婆夷。
勇猛精勤。即須優婆夷。
第一供養如來。即摩利夫人。
承事正法。即須賴婆夫人。
供養聖眾。即舍彌夫人。
瞻視當來過去賢士。即月光夫人。
檀越第一。即雷電夫人。
恆行慈三昧。即摩訶先優婆夷。
行悲哀愍。即毗提優婆夷。
喜心不絕。即拔陀優婆夷。
行守護業。即難陀母優婆夷。
得信解脫。即照曜優婆夷。
恆行忍辱。即無憂優婆夷。
行空三昧。即毗仇先優婆夷。
行無相三昧。即優那陀優婆夷。
行無願三昧。即無垢優婆夷。
好教受彼。即屍利夫人優婆夷。
善能持戒。即央竭摩優婆夷。
形貌端正。即雷炎優婆夷。
諸根寂靜。即最勝優婆夷。
多聞博智。即泥羅優婆夷。
能造頌偈。修摩迦提無所怯弱。即須達女優婆夷。
最後取證優婆夷者。即藍優婆夷。
祐歷觀學者。業盛則聲流。其在悠悠未足算也。故十大第子以第一為標。四部之眾以名聞自顯。所謂眾所知識出乎其類者也。嗟夫後進。思自勖焉(比丘尼優婆夷數各長一人)
釋迦從弟調達出家緣記第十(出中本起經)
編輯是時父王往詣佛所。見迦葉千人形體至陋。每心不平。此等比丘雖復心精無表容貌。當勸宗室樂無為者。令作沙門擇取端正。即令宗族明日會殿。受命即到。王告宗室曰。阿夷相言。佛不出家當作聖王。君四方天下左右侍從率當端正。今諸弟子類無恣觀。欲聘有道儀容足者。充備僧數光暉世尊。咸言大善聽令歡喜。乞退嚴辦七日乃行。調達便告行者。吾等王者子弟。今棄世榮出家居道。整頓服飾極世之妙。象馬車乘價直萬金。其日嚴出觀者填路。調達冠幘自然墮地。衢和離所可乘象。四腳布地而作鳥鳴。相工佔曰。余皆得道一人不吉。俱詣佛所求作沙門。剛強降伏莫不樂受。調達亦名提婆達多。齊言天熱。以其生時人天心皆忽驚熱。故因為名。增一阿含經雲。提婆達兜白佛言。願聽在道次。佛言。汝宜在家分檀惠施。夫為沙門實為不易。復再三白。復告不宜出家。提婆達兜便生惡念。此沙門懷嫉妒心。我今宜自剃頭善修梵行。何用是沙門為。提婆達兜後犯五逆罪。噁心欲至如來所適。下足在地地中有大火。風起生繞提婆達兜。身為火所燒。便發悔心稱南無佛。然不究竟適得稱南無。便入地獄中。阿難悲泣言。提婆達在地獄中為經幾時。佛言。經一大劫命終生四天王上。展轉至他化自在天。經六十劫不墮三惡趣。最後受身成辟支佛。名曰南無。由命終之時稱南無故。時大目犍連言。我欲至阿鼻獄中。見提婆達慰勞慶賀。佛言。阿鼻罪人不解人間音響。目連白言。我解六十四音。當以此音往語彼人。目連如屈伸臂頃。至阿鼻獄上虛空中曰。提婆達兜。獄卒曰。此間亦有拘樓秦佛迦葉佛時提婆達兜。今命何者。目連曰。吾命釋迦文佛叔父兒提婆達兜。獄卒燒炙彼身使令覺悟曰。汝仰觀空中。見大目連坐寶蓮華。語目連曰。尊者何由屈此。目連曰。如來記汝。欲害世尊。緣入阿鼻。最後成辟支佛。號名南無。提婆達聞已歡喜言。我今日以右脅臥阿鼻獄中。經歷一劫終無勞倦。目連復問苦痛有增損乎。提婆達報以熱鐵輸轢我身壞。復以鐵杵哺咀我形。有黑暴象蹈蹋我體。復有火山來鎮我面。昔日袈裟化為銅鍱極為熾然。今寄頭面禮世尊足。復禮尊者阿難。目連即攝神足遠世尊所。大智論稱提婆達弟子。俱迦離謗舍利弗及目犍連。命終墮蓮華地獄中。即衢和離也。祐拾檢調達之歷緣也。亟為戚屬恆結仇仇。豈以標明善惡影響秘教乎。是故經言。若言提婆達多造逆罪墮阿鼻者。無有是處。斯乃諸佛境界非二乘所測也。
釋迦從弟阿那律跋提出家緣記第十一(出曇無德律)
編輯釋種兄弟二人。一名摩訶男。一名阿那律。阿那律者。其母愛念常不離目前。與作三時殿婇女娛樂。摩訶男言。諸釋多出家。而我一門獨無。兄營家業弟當出家。若不能者。弟營家業兄當出家。那律以家事煩碎。遂欲出家。往白其母乞求出家。乃至三反母不聽許。種種方便斷之。以釋種有跋提。其母愛重必不聽出家。便言。若跋提出家者當聽汝耳。那律便求跋提。跋提不許。複種種方便雲。我今出家一由汝耳。跋提遂許還求其母。其母亦不許。復作方便言。若阿那律母許兒者。當聽汝耳。遂兩彼許跋提言。且當七年受五欲樂然後出家。那律言。人命無常難可得保。不宜淹留。更求一年乃至七日。那律許之。過七日已釋子等八人。及優波離第九。各好莊嚴乘寶象馬。出迦毗羅衛。齊至其界脫其寶衣。以象馬付優波離。令還語言。汝常依我等以自存活。今者出家。以此寶衣大象相遺。與自資生遂便前去。優波離思惟。亦欲隨出家。便即以寶衣等懸著樹上。念言。其有來取之者與之。於是便共至佛所。求索出家言。我父母已許。願聽出家乞先度優波離。何以故。以除我等憍慢心故。爾時世尊先度優波離。次度那律。次度跋提。次更度難提。次度金毗羅。次度難陀等六人。優波離受大戒。最為上座。時有大上座。名毗羅荼別度阿難陀。餘次上座度跋難陀及調達。時跋提獨在樹下冢間思惟夜分過已。高聲稱言甚樂其邊。比丘白佛。佛呼跋提。問何故自言甚樂耶。跋提言。我本在家時。內外常以刀杖而自衛護。猶有恐懼唸唸憂畏。今獨冢間無有恐懼。身毛不豎。我念出離之樂故稱甚樂。佛言善哉。
祐以為。俗滯難啟而法緣易感。二釋蘄道克意實深。故始也互塞。終然兩開矣。夫苦逼不生是謂至樂。林下之唱豈外適哉。
釋迦從弟孫陀罹難陀出家緣記第十二(出普曜經)
編輯佛在迦維羅竭國尼拘類園。將侍者阿難入城乞食。童子難陀在高樓上遙見。即下來至佛所。作禮白言。如來之姓轉輪聖王。何謂自辱持缽乞食。自取佛缽入家。內盛甘美飲食。佛即還尼拘類園。即語侍者。難陀若出勿自取缽。敕語難陀躬自送來。難陀受教從後送缽。婦出語言。速還勿久須還。乃食前進。未久重更遣信時還勿停。所以鄭重恐出家故。難陀至佛所。手自奉缽唯願時受。今欲還家。佛告難陀。卿已至此。今宜剃除鬚髮。服三法衣。何為欲還。是時如來以威神力。逼迫難陀度令出家。閉在靜室。久久之後。次第當直。難陀歡喜。我今當直事。因此閒暇逃走還家。是時難陀隨所應作。事事不闕天神侍衛。難陀汲水至滿。自然翻棄。淨地之中草土更滋。關閉門戶戶自然開。難陀自念。我家王種多饒財寶。設有漏失即可償之。今當竊隨小徑還家。行大塗者儻值如來。即脫三法衣更被余衣而去。行未經時正值如來。奔趣大樹欲自隱身。佛神力故。樹神拔樹懸在虛空。難陀入樹根處隱蔽自身。如來尋往問言何為至此。默然慚愧。佛再三告汝欲何趣。難陀言。暫欲還家與婦相見。佛告難陀。夫人學道貪著欲心。不顧後世燒身之禍。我今將汝天上遊觀。宜自專心勿懷恐怖。佛以神力接至天上。見一宮殿眾寶莊嚴。玉女營從不可稱計。唯無夫主。難陀問佛。此何天宮。種種娛樂快樂昔所未見。而無夫主唯願說之。佛告難陀。汝可自問。難陀奉教自往。問之。天女答曰。汝不知乎。迦維羅竭國釋迦文佛並父弟難陀。後當生此為我夫主。難陀聞之密自歡喜。還至佛所具以白佛。佛告難陀。快修梵行如是不久。當來至此受福自然。是時世尊。復以神力接引難陀。將至地獄路經鐵圍山。表見瞎獼猴。佛問難陀。汝婦孫陀利何如瞎獼猴。難陀白佛。止止勿復說。此孫陀利者。女中英妙。百千萬倍豈得類乎。佛言。以孫陀利比諸天女。亦億千萬倍不可為比。於是世尊復接難陀。遍至地獄見種種苦痛。有一大鑊獄卒圍繞。湯沸火熾不見罪人。難陀白佛。是何人獄不見罪人。佛言。汝自問之。難陀往問獄卒。報言。閻浮利地真淨王家兒。得成佛道。並父弟甘露王兒。名曰難陀。為人放逸淫慾情多。自恃豪族輕忽萬民。彼命終後當來此中。難陀聞已。衣毛皆豎顏色變異。往趣世尊白言。唯然大師三界大護。今睹此變倍懷恐懼。求離地獄願說泥洹。爾時世尊。漸與難陀說微妙法。安處無為令至道場。
雜寶藏經雲。佛在迦毗羅衛國。入城乞食到難陀舍。會值難陀與婦作[米*壯]香塗眉間。聞佛門中欲出外看。婦共要言出看如來。使我額上[米*壯]未乾頃。便還入來。難陀即出見佛作禮。取缽向舍盛食奉佛。佛不為取過與阿難。阿難亦不為取。阿難語言。汝從誰得缽還與本處。於是持缽詣佛。至尼拘樓精舍。佛即敕剃師與難陀剃髮。難陀不肯。怒拳而語剃髮人言。迦毗羅衛一切人民。汝今盡可剃其發也。佛問剃髮者。何以不剃。答言。畏故不敢為剃。佛共阿難自至其邊。難陀畏故不敢不剃。雖得剃髮恆欲還家。佛常將行不能得去。後於一日次守房舍。而自歡喜。今真得便可還家去。待佛眾僧都去之後我當還家。佛入城後作是念言。當為汲水令滿澡瓶。然後還歸。尋時汲水一瓶適滿一瓶復翻。如是經時不能滿瓶。便作是言俱不可滿。使諸比丘來還自汲。我今但著瓶屋中而棄之去。即閉房門。適一扇閉一扇復開。適閉一戶一戶復開。便作是念俱不可閉。就置而去。縱使失諸比丘衣物。我饒財寶足有可償。即出僧房。而自思惟。佛必從此來。我則從彼異道而去。佛知其意亦異道來。遙見佛來大樹後藏。樹神舉樹在虛空中。露地而立。佛見難陀將還精舍。而問之言。汝念婦也。答言實爾。即將難陀向阿那波山上。又問難陀汝婦端正不。答言端正。山中有一老瞎獼猴。又復問言。汝婦孫陀利面首端正。何如此獼猴也。難陀懊惱便作念言。我婦端正人中少雙。佛今何故。以我之婦比瞎獼猴。佛復將至忉利天上。遍諸天宮而共觀看。見諸天子與諸天女共相娛樂。見一宮中有五百天女。無有天子。尋來問佛。佛言。汝自往問。難陀往問言。諸宮殿中盡有天子。此中何以獨無天子。諸女答言。閻浮提內佛弟難陀。佛逼使出家。以出家因緣。命終當生於此天宮。為我天子。難陀答言。即我身是。便欲即住。天女語言。我等是天汝今是人。還舍人壽更生此間。便可得住。便還佛所。以如上事。具白世尊。佛語難陀。汝婦端正。何如天女。難陀答言。比彼天女。如瞎獼猴比於我婦。佛將難陀還閻浮提。難陀為欲生天故勤加持戒。阿難爾時為說偈言。
譬如羯羊斗 將前而更卻
汝為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佛將難陀復至地獄。見諸鑊湯悉皆煮人。唯見一鑊炊沸空停。怪其所以而來問佛。佛告之言。汝自往問。難陀即往問獄卒言。諸鑊盡皆煮治罪人。此鑊何故空無所煮。答言閻浮提內。有如來弟名為難陀。以出家功德當得生天。以欲罷道因緣之故。天壽命終墮此地獄。是故我今炊鑊而待難陀。難陀恐怖畏獄卒留。即作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唯願將我擁護還至閻浮提內。佛語難陀。汝勤持戒修汝天福。難陀答言。不用生天。今唯願我不墮此獄。佛為說法。一七日中成阿羅漢。諸比丘嘆言。世尊出世甚奇甚特。佛言。非但今日。乃往過去亦復如是。諸比丘言。過去亦爾。其事云何。請為我說。佛言。昔迦屍國王。名曰滿面。比提希國有一淫女。端正殊妙。爾時二國常想怨嫉。傍有佞臣向迦屍王。嘆說彼國有淫女。端正世所希少。王聞是語心生惑著。遣使從索彼國不與。重遣使言求暫相見。四五日間還當發遣。時彼國王約敕淫女。汝之姿態。所有伎能好悉具備。使迦屍王惑著於汝。須臾之間不能遠離。即遣令去經四五日尋復喚言。欲設大祀須得此女。暫還放來後當更遣。時迦屍王即遣歸還。大祀已訖遣使還索。答言。明日當遣。既至明日亦復不遣。如是妄語經歷多日。王心惑著。單將數人慾往彼國。諸臣勸諫不肯受用。時仙人山中有獼猴王。聰明博達多有所知。其婦適死取一雌獼猴。諸獼猴眾皆共嗔。訶責此淫獼猴。眾所共有何緣獨。當時獼猴王將雌獼猴。走迦屍國投於王所。諸獼猴眾皆共追逐。既到城內發屋壞牆不可料理。迦屍國王語獼猴王言。汝今何不以雌獼猴還諸獼猴。獼猴王言。我婦死去更復無婦。王今云何欲使我歸。王語之言。今汝獼猴破亂我國。那得不歸。獼猴王言。此事不好耶。王答言不好。如是再三王故言不好。獼猴王言。汝宮中有八萬四千夫人。汝不愛樂。欲至敵國追逐淫女我今無婦唯取此一。汝言不好。一切萬姓視汝而活。為一淫女云何捐棄。大王當如。淫慾之事。樂少苦多。猶如逆風而執熾炬。愚者不放必見燒害。欲為不淨如彼屎聚。欲現外相薄皮所覆。欲無反覆如屎塗毒蛇。欲如怨賊詐親附人。欲如假借必當還歸。欲為可惡如廁生華。欲如疥瘡而向於火。把之轉劇。欲如狗齧枯骨。涎唾共合謂為有味。唇齒破盡不知厭足。欲如渴人飲於鹼水。逾增其渴。欲如段肉眾鳥競逐。欲如魚獸貪味。至死其患甚大。爾時獼猴王者我身是也。爾時王者難陀是也。爾時淫女者孫陀利是也。我於爾時欲淤泥中拔出難陀。今亦拔其生死之苦。
釋迦譜卷第七
編輯釋迦子羅雲出家緣記第十三(出未曾有經)
編輯爾時世尊告目犍連。汝今往彼迦毗羅城。問訊我父閱頭檀王。並我姨母波闍波提。及三叔父斛飯王等。因復慰喻羅睺羅母。耶輸陀羅令割恩愛。放羅睺羅令作沙彌。修習聖道。所以者何。母子恩愛。歡樂須臾。死墮地獄。母之與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離別。受苦萬端後悔無及。羅睺得道當還度母。永絕生老病死根本。得至羅漢如我今也。目連受命屈伸臂頃。到迦毗羅淨飯王所。而白王言。世尊慇勤致問無量起居輕利氣力安不。及太夫人波闍波提。並三叔父斛飯王等。問訊起居亦復如是。時耶輸陀羅聞佛遣使。來至王所未知意趣。即遣青衣令參消息。青衣還白世尊遣使。取羅睺羅度為沙彌。耶輸陀羅聞是消息。將羅睺羅登上高樓。約敕監官關閉門合。悉令堅牢。時大目連既到宮門。不能得入又無人通。即以神力飛上高樓。至耶輸陀羅座前而立。耶輸陀羅見目連來。憂喜交集迫不得已。即起禮拜敕為敷座。請目連坐。問目連曰。世尊無恙教化眾生不勞神也。遣上人來欲何所為。目連白曰。太子羅睺年已九歲。應令出家修學聖道。所以者何。母子恩愛少時如意。一旦命終墮三惡道。恩愛離別窈窈冥冥。母不知子子不知母。羅睺得道當還度母。永度生老病死憂患。得至涅槃如佛今也。耶輸陀羅答目連曰。釋迦如來為太子時。娶我為妻奉事太子。如事天神曾無一失。共為夫婦未滿三年。舍五欲樂騰越宮城逃至王田。王身往迎違戾不從。反遣車匿白馬令還自要道成。誓願當歸被鹿皮衣。譬如狂人隱居山澤。勤苦六年得佛還國。都不見親忽忘恩舊。劇於路人。使我母子守孤抱窮。今復遣使欲求我子。為其眷屬。何酷如之。太子成道自言慈悲。慈悲之道應安樂眾生。今反離別人之母子。苦中之甚。莫若恩愛離別之苦。以是推之。今別人母子。何慈之有。白目連曰。還向世尊宣我所陳。時大目連更以方便。種種諫喻曉耶輸陀羅。而耶輸陀羅絕無聽意。辭退還到淨飯王所。具宣上事王聞是已。即告夫人波闍波提。我子悉達遣目連來。迎取羅雲欲令入道修學聖法。耶輸陀羅女人愚痴。未解法要心堅意固。纏著恩愛情無縱舍。卿可往彼重陳諫之令其心悟。時太夫人即便將從五百青衣。至其宮中隨宜諫喻。反覆再三。耶輸陀羅猶故不聽。白夫人曰。我在家時。八國諸王。競來見求。父母不許。所以者何。釋迦太子才藝過人。是故父母以我配之。太子爾時知不住世出家學道。何故慇勤苦求我耶。夫人取婦正為恩好。聚集歡樂萬世相承。子孫相續紹繼宗嗣世之正禮。太子既去。復求羅睺欲令出家。永絕國嗣有何義哉。爾時夫人聞是語已。默然無言不知所云。爾時世尊即起化人。空中告言耶輸陀羅。汝頗憶念往古世時誓願事不。我當爾時為菩薩道。以五百金錢。從汝買得五莖蓮華。上定光佛時。汝求我世世所生共為夫妻。我不欲受即語汝言。我為菩薩累劫行願。一切佈施不逆人意。汝能爾者聽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國城妻子及與我身。隨君施與誓無悔心。而今何故愛惜羅睺。不令出家學聖道也。耶輸陀羅聞是語已。霍然還識宿業因緣。事事明了如昨所見。愛子之情自然消歇。遣喚目連懺悔辭謝。捉羅睺手付囑目連。與子離別涕淚交流。爾時羅睺見母愁苦。長跪合掌前白母言。願母莫愁羅睺今往。定省世尊尋爾當還。與母相見。時淨飯王。為欲安慰耶輸陀羅令其喜故。即集國中豪族而告之言。金輪王子。今當往彼舍婆提國。從佛出家學道。願卿人人各遣一子。隨從我孫咸皆奉命。即時合集有五十人。隨從羅睺往到佛所。頭面作禮。佛使阿難剃羅睺頭。及其五十諸公王子。悉令出家。命舍利弗為其和尚。大目犍連作阿闍梨。授十戒法便為沙彌。爾時佛子羅雲等。五十沙彌。聞佛說彼扇提羅等罪報因緣(扇提羅等昔為比丘宿緣罪報文繁不載)甚大憂懼。即各頭面禮佛白言。世尊。今聞說此扇提羅等。甚懷怖懼。所以者何。和尚舍利弗。大智福德國中供養最上甘珍。小兒愚痴無有福德。食人如是妙好飲食。後世當受苦果如扇提羅。是故我等實懷憂慮。願佛垂哀。賜聽我屬舍道還家。冀免罪咎。爾時世尊告羅睺羅。汝今畏罪還家。求離苦者是事不然。何以故。譬如二人乏食飢餓。忽遇主人為設種種肥濃美味。其人飢餓貪食過飽。然此二人一者有智。一者愚痴。有智之人。自知食過身體沉重。頻伸欠呿即詣明醫。請除苦患。良醫即賜摩檀提藥。令其服之吐宿食已。令近暖火禁節消息。得免禍患終保年壽。其無智者。不知食過。謂是鬼魅。殺生祠祭欲求濟命。腹中宿食遂成生風。絞切心痛因是死亡。生地獄中。佛告羅睺羅。汝畏罪還家。如彼無智愚痴人也。汝先有善根因緣遭值我。時如彼明醫能濟苦患。而得不死。汝今何為舍明入闇。羅睺白言。世尊。諸佛智慧猶如大海。羅睺等心猶如毫末。豈能受持如來智慧。佛告羅睺。如天雨滴。後不及前。雖不相及能滿大器。修學智慧亦復如是。從小微起終成大器。如是展轉滿無量器是則自利利人。名為大士如我今也。羅睺羅等。聞佛說已心開意解。普耀經雲。佛還入宮坐於殿上。俱夷攜羅雲來。稽首佛足瞻對問訊。時王僚屬皆懷沉疑。太子捐國十有二年。何從生子。佛語父王告諸群僚。俱夷守節貞潔清無瑕疵。設王不信今當現證。於時世尊化諸眾僧。皆使如佛。羅雲年始七歲。俱夷即以指印信環。與羅睺言。是汝父者以此與焉。羅雲應時直前詣佛。以印信環而授世尊。王及群臣咸皆欣踴。稱言善哉真佛子也。佛語父王及諸臣曰。從今已後無復懷疑。此吾之子緣吾化生。勿咎俱夷。王得道證。俱夷持戒淨修梵行。彌沙塞律雲。佛往到淨飯王宮。時羅睺羅母。將羅睺羅在高樓上。遙見佛來語言。汝見彼沙門不。答言見。又語言。彼是汝父。可往索父余財。佛既入宮於中庭露地坐。羅睺羅馳下趣佛。頭面禮足。住佛影中白言。是影甚樂。願佛與我父余財。佛言。汝審欲得不。答言欲得。佛便將還。告舍利弗汝可度之。舍利弗即度出家為受沙彌戒。時淨飯王聞已度羅睺羅。便大懊惱出詣佛所。白言。佛昔出家。尚有難陀。不能令我如今懊惱。難陀已復出家。餘情所寄唯在此子。今當出家。家國大計永為斷絕。子孫之愛徹過骨髓。如何比丘輒度他子。願佛從今敕諸比丘。父母不聽不得為道。佛即為王說諸法竟。集諸比丘立制。父母不聽不得出家受戒。祐尋此律所說。羅睺羅出家緣。與未曾有經。事緣大異者。由於爾時對情不同故。復兩存焉。祐尋。釋族為盛雲布赤澤。雖法俗或殊而獲道斯同。難陀棄榮欲以從道。羅雲舍輪王位而襲法。栴檀圍繞龍象成群。靡親靡疏隨應而度。調御之美於茲可見釋迦譜卷第三。
釋迦姨母大愛道出家記第十四
編輯佛還迦維羅衛國。大愛道瞿曇彌。稽首作禮白佛言。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願得受佛法律。我以居家有信。欲出家為道。佛言且止。無樂以女人入我法律。服法衣者。當不盡壽清淨究暢梵行。瞿曇彌則復求哀。如是至三。佛不聽作禮而退。佛於後時。更游迦維羅衛。瞿曇彌如前求出家。佛亦不許。佛又與諸比丘留止是國。避雨三月竟出國而去。大愛道與諸老母等。俱行追佛頓止河上。大愛道便前作禮。復求出家。佛言止止。如前不許。便前作禮繞佛而退。住於門外被弊敗衣。徒跣而立。顏面垢穢衣服污塵。歔欷而啼。阿難見之即問。何以如是。答言。今我用女人故不得出家。自悲傷耳。阿難言。止止且自寬意。待我白佛。阿難即入稽首白言。我從佛聞女人精進可得四道。今大愛道以至心欲受法律。願佛聽之。佛言止止。無樂使女人入我法律為沙門也。所以者何。譬如人家生子多女少男。當知是家以為衰弱。若聽出家。令佛清淨梵行不得久住。譬如稻田莠雜禾稼。則令善谷傷敗。若使女人入我法律。必令清淨大道不久興盛。阿難復言。大愛道多有善意。佛初生時。乃自育養至於長大。佛言。如是。大愛道信多善意。於我有恩。今我成佛。於大愛道亦多有恩。大愛道但由我故。得歸依三寶。不疑四諦立信五根。受持五戒。如是阿難。正使有人。終身相給衣被飲食臥具。病困醫藥。不及我此恩德也。佛告阿難。假使女人慾作沙門者。八敬之法不得踰越。當盡壽學行之。譬如防水。善治堤塘勿令漏失。其能如是可入律法。阿難諦受作禮而出。報大愛道言。瞿曇彌可勿復愁。即為一一說佛之言。若能如是可得出家。大愛道即歡喜而言唯諾。阿難聽我一言譬如四姓家女。沐浴塗香好衣莊嚴。而人復以好花香珍寶。為步瑤持與其女。豈不愛樂頭首受之。今佛所教敕八敬法者。我亦歡心願以首頂受之。爾時大愛道便出家。受大戒為比丘尼。奉行法律遂得應真。後異時。大愛道與諸長老尼。俱詣阿難白言。諸長老尼皆久修梵行。且已見諦。云何當使禮幼少比丘。阿難言且停。我今當問佛。阿難即往白佛。佛言止止。當慎此言勿得說也。且汝所知不如我知。若使女人不出家者。外道異學一切賢者。當以四事種種供養。解發佈地請令蹈之。如事日月如事天神。我之正法當千歲興盛。以度女故。至五百歲而漸衰微。所以者何。女有五處不能得作。何謂五。一不得作如來。二不得作轉輪聖王。三不得作第二忉利天王。四不得作第六天魔王。五不得作第七梵天王。大愛道等。聞已歡喜奉行。
(彌沙塞律出。大愛道出家受行八敬事事同大愛道因阿難問佛。愛道受八敬。即得具足戒。不知諸釋女五百人云何。佛言。將往大僧中十乘。大愛道作和上羯磨。與受具足。三人一受。不得四人。大方便經雲。天魔波旬。及諸邪見長夜惡邪執著邪論毀佛法僧。是故如來。不聽女人樂入佛法。佛姨母憍曇彌三請不聽。憂悲苦惱阿難為請。過去諸佛具四部眾。而如來獨不具耶。佛言。阿難。若憍曇彌。發大精進修八敬法。聽入佛法。憍曇彌心大歡喜。佛言。未來世中。若有比丘尼及諸女人。常當至心念阿難恩。稱名供養。阿難以大威神。應聲護助)
祐仰惟。三世諸佛四部咸備。而憍曇彌祈法。亟於拒塞者。豈非女人障厚。方為道蠹。故切磋掊擊。以勵將來耶。
釋迦父淨飯王泥洹記第十五(出淨飯王泥洹經)
編輯舍夷國王名曰淨飯。治以正法化德仁義。常行慈心時被重病。身中四大同時俱作。殘害其體肢節慾解。喘息不定如駛水流。輔相宣令。國中明醫。皆悉來會。種種療治無能愈者。時王煩惱轉側不停。如少水魚。夫人婇女見王如是。益更愁惱。時白飯王。斛飯王。大稱王等。及諸群臣。同發聲言。今王喪崩永失覆護。國將虛弱王身戰動。唇口乾燥語聲斷絕。眩冒淚下。時諸王等長跪叉手。同共白言。大王素性不好作惡。經彈指頃種德無厭。護養人民莫不得安。名聞十方。大王今日何故愁惱。時淨飯王語聲輒出。告諸王曰。我命雖斷不以為苦。但恨不見我子悉達。又恨不見次子難陀。以除貪淫世間諸欲。復恨不見。斛飯王子阿難陀者。持佛法藏一言不失。又恨不見孫子羅雲。年雖幼稚神足純備。戒行無缺。吾設得見是諸子等。我病雖篤未離生死。不以為苦。諸在王邊聞如是語。莫不啼泣淚下如雨。時白飯王言。我聞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去此懸遠五十由旬。王今轉羸設遣使者。道路懸邈遲晚無益。唯願大王莫大愁悒懸念諸子。時淨飯王聞是語已。垂淚而言答白飯王。我子等輩雖復遼遠。意望不斷。所以者何。我子成佛以大慈悲。恆以神通。天眼徹視。天耳徹聽。救接眾生。應可度者。如有百千萬億眾為水所溺。以慈愍心。為作船筏而度脫之。終不勞疲。若我今日望見世尊。亦復如是。所以然者。世尊晝夜常以三昧。恆以天眼觀於眾生。應受化者以慈愍心。如母念子。爾時世尊在靈鷲山。天耳遙聞迦維羅衛大城之中。父王悒遲及諸王言。即以天眼。遙見父王病臥著床。羸困憔悴命欲向終。知父渴仰欲見諸子。爾時世尊告難陀曰。父王淨飯勝世間王。是我曹父。今得重病。我曹應往。及命存在得與相見。令王願滿。難陀受教長跪作禮。唯然世尊。淨飯王者是我曹父。能生聖子利益世間。今宜往詣報育養恩。阿難合掌前白佛言。淨飯王者。是我伯父。聽我出家為佛弟子。是故欲往。羅雲復前而白佛言。世尊雖是我父棄國求道。我蒙祖王育養成就。而得出家。是故欲往奉覲祖王。佛言善哉。宜知是時。令王願滿。於時世尊。即以神足猶如雁王。踴身虛空忽然而現。在維羅衛放大光明。國中人民遙見佛來。皆共舉聲涕淚而言。設大王崩。舍夷國名必斷滅矣。城中人民向佛啼哭。白世尊言。大王如是命斷不久。唯願如來宜可時往。及共相見國中人民。宛轉自撲哽咽啼哭。中有自絕纓絡者。中有取塵土而自坌者。佛見是已諫國中人。無常離別古今有是。汝等諸人當思念之。生死為苦唯道是真。於是世尊。即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放大光明。更復重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以從無量阿僧祇劫所作功德。放大光明。其光照耀內外通達。周遍國界光照王身。患得安息。王遂怪言。是何光耶。為日月之光明耶。諸天光乎。光觸我身如天栴檀。令我身中患苦得息。脫是我子悉達來也。先見光明是其常瑞。時大稱王從外入宮。白大王言。世尊已來。將諸弟子阿難羅雲等。乘空來至。王宜歡喜。舍愁毒心。王聞佛來敬意踴躍。不覺起坐。須臾之頃。佛便入宮王見佛到。遙舉兩手接足而言。唯願如來手觸我身。令我得安為病所困。如押麻油痛不可忍。我命將斷寧可還返。我今最後得見世尊。痛恨即除。佛知父王病重羸瘦。色變難識告難陀言。觀王本時形體巍巍。顏色端正名聲遠聞。今得重病乃不可識。端正形容勇健之名。今何所在。時淨飯王一心合掌。讚歎世尊。佛言。唯願父王莫復愁悒。所以然者。道德純備無有缺減。佛出金色臂。掌如蓮花以手著父王額上。王是清淨戒行之人。心垢已離今應歡喜。不宜憂惱。當諦思念諸經法義。於不牢固。得堅固志以種善根。是故大王宜當歡喜。命雖欲終自可寬意。時大稱王以恭敬心白淨飯王言。佛是王子。神力具足無與等者。次子難陀亦是王子。已度生死諸欲之海。四道無礙。斛飯王子阿難陀者已服法味。佛所說法猶若淵海。一句不忘悉總持之。王孫羅雲道德純備。逮諸禪定成四道果。是四子等已壞魔網。時淨飯王聞是語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以自手捉於佛手。著其心上。王於臥處。合掌心禮世尊足下。時佛手掌故在王心上。無常對至命盡氣絕。忽就後世。於是諸釋號叫啼哭。舉身自撲兩手拍地。解髻亂發同發聲言。永失覆蓋王中尊王。今已崩背國失威神。時諸釋子。以眾香汁洗浴王身。纏以劫貝帛氎。及諸繒綿。而以棺斂於師子座。七寶莊校。真珠羅網垂繞其傍。舉棺置於師子座上。散花燒香。佛共難陀在喪頭前。肅恭而立。阿難羅雲。住在喪足。難陀長跪白佛。父王養我。願聽難陀擔父王棺。阿難合掌前白佛言。唯願聽我擔伯父棺。羅雲復白佛言。唯願聽我擔祖王棺。爾時世尊念當來世人凶暴不報父母育養之恩。為是當來不孝眾生。設化法故如來躬欲擔於父王之棺。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一切眾生[山/頗]峨踴沒。如水上船。爾時欲界一切諸天。與無數百千眷屬俱來赴喪。北方天王毗沙門王。將諸夜叉鬼神之等。億百千眾俱來赴喪。東方天王惟提賴咤。將諸妓樂鬼神之等。億百千眾俱來赴喪。南方天王毗樓勒叉。將鳩槃荼鬼神之等。億百千眾俱來赴喪。西方天王毗留婆叉。將諸龍神億百千眾。俱來赴喪。皆共發哀舉聲啼哭。時四天王竊共思議。瞻望佛為當來世諸不孝父母者故。以大慈悲。親自身擔父王棺。時四天王俱共長跪。同時發聲俱白佛言。我等是佛弟子。從佛聞法成須陀洹。以是之故。我曹宜擔父王之棺。佛聽四天王擔父王棺。四天王各自變身如人形像。以手擎棺擔著肩上。舉國人民一切大小莫不啼泣。爾時佛威光益顯。猶萬日並現。如來躬自手執香爐。在前行出詣墓所。靈鷲山上有千阿羅漢。以神足力乘虛來至。稽首佛足復白佛言。唯願佛敕使作何事。時佛便告諸羅漢。汝等疾往大海渚上。取牛頭栴檀種種香木。即受教敕如彈指頃。各到大海共取香薪。屈伸臂頃便已來到。佛與大眾共積香薪。舉棺置上以火焚之。一切大眾見火盛然。皆向佛前。宛轉自撲益更悲哭。有得道者皆自慶幸。未獲道者心戰惶怖。毛衣為豎。佛告四眾曰。世間無常苦空非身。無有堅固如幻如化。如熱時炎如水中月。命不久居。汝等諸人。但見此火便以為熱。諸欲之火極復過此。是故汝等當自勸勉。求離生死乃得大安。時火焚燒大王身已。爾時諸王。各各皆持五百瓶乳。以用滅火。火滅之後競共收骨盛置金函。即於其上便共起塔。懸繒幡蓋供養塔廟。時諸大眾。同時發聲俱白佛言。大淨飯王今已命終。神生何所。唯願世尊。分別解說。於時佛告眾會曰。父王淨飯。是清淨人生淨居天。
祐觀無常之變甚矣。固有形而莫免也。夫以天尊衛疾而不能延齡。合掌在心而無救理。報盡數終無常對至。是以聖人修長壽之果。而不養蕉沫之身也。
釋迦母摩訶摩耶夫人記第十六(出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編輯佛在忉利天歡喜園中。波利質多羅樹下。三月安居。爾時如來四眾圍繞。身毛孔中放千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一光中有千葉蓮花花中皆有化佛。威光照耀不可譬類。諸天子等。不知何緣而有此事。佛告文殊。汝詣母所道我在此。願母暫屈禮敬三寶。文殊即往宣白摩耶。聞已乳自流出。而作此言。若審我所生悉達多者。當令乳汁置至其口。作此語已。兩乳湩出猶白蓮花。而便入於如來口中。時摩耶見已踴躍怡悅。如花開榮。大千世界普皆震動。諸妙花果非時敷熟。即語文殊。我從與佛為母子來。歡喜安樂未曾如今日也。即與文殊俱趣佛所。世尊遙見母來。如須彌山鼓動之相。便以梵音而白母言。身所經處與苦樂俱。當修涅槃永離苦樂。摩耶一心五體投地。專精正念結使消伏。佛為說法。摩耶聞已即識宿命。善根純熟。破八十億熾然之結。得須陀洹果。即白佛言。生死牢獄已證解脫。時會大眾聞此語已。異口同音而作是言。願一切眾生皆得解脫。爾時世尊於忉利天。為眾廣說大有利益。至三月盡將欲還下。命鳩摩羅。汝今可下至閻浮提語言。如來不久當入涅槃。於時眾生聞是語已。極大愁惱作如是言。我等頃來不知大師所在。今者乃在忉利天上。又復欲入涅槃。何其苦哉。世眼將滅。我等罪身天人殊絕。無由升天恭敬勸請。唯願仁者為宣啟請。唯願愍念閻浮提人。時速還下。時鳩摩羅還至佛所。具以白佛。爾時世尊聞此語已。放五色光明照耀顯赫。時天帝釋知佛當下。即使鬼神作三道寶階。中央閻浮檀金。左用琉璃右用馬瑙。欄楯雕鏤極為嚴麗。佛語摩耶。生死之法會必有離。我今應下還閻浮提。不久亦當入於涅槃。摩耶垂淚說偈。爾時世尊。與母辭別。下躡寶階梵天執蓋。及四天王侍立左右。四部大眾歌唄讚歎。天作妓樂充塞虛空。散花燒香導從來下。閻浮提王波斯匿等。一切大眾集在寶階。稽首奉迎。佛還祇洹處師子座。四眾圍繞歡喜踴躍。
祐敬惟。佛生七日母升忉利。三世如來莫不同然。摩耶積因托化誕聖。是以。既為天師而方味其乳。已入泥洹而還起致敬。欲報之德。於斯至矣。
釋迦姨母大愛道泥洹記第十七(出佛母泥洹經)
編輯王園精舍。大愛道比丘尼。即佛姨母也。將欲滅度曰。吾不忍見世無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及諸應真滅度。吾當先息靈還於本無矣。佛一切智具照其心。即告阿難。大愛道念曰。吾不忍見世尊。並諸應真泥洹。欲先滅度。阿難聞教即稽首言。今聞尊命四體萎墮。心塞智索。不識四方之名。佛告阿難。汝謂大愛道滅度。將戒定慧解脫度知見種。四意止。乃至八品道行去耶。對曰不也。但惟佛生七日太后薨慈母至有弘恩在佛所耳。世尊嘆曰。如汝所言。慈母於吾實有乳哺重恩。此惠難報吾已報之。我亦有難算之恩在母所也。由我開示歸命三寶。苦習盡道眼明。朗盡諸有結獲無所著。若人能悟愚者之惑。令入真正苦習盡道者恩過須彌。是故阿難。吾有重恩於大愛道為無量也。於時大愛道與除饉女五百人(除饉女。即比丘尼也。康會注法鏡經雲。凡夫貪染六塵。猶餓夫飯不知厭足。聖人斷貪。除六情饉飢。故號出家為除饉)俱到佛所。皆頭面著佛足禮退。叉手立白佛言。不忍睹佛及諸應真滅度。欲先泥洹佛默可之。大愛道以手摩佛足曰。此晚睹如來最正覺。自今不復睹矣。五百除饉陳辭如上。佛可之。為說身患滅度之安。諸除饉女莫不歡喜。繞佛三匝稽首而去。還於精舍布五百座皆各就座。大愛道現神足德。於自座沒從東方來。在虛空中作十八變。八方上下亦復如是。放大光明以照諸冥。上耀諸天。五百除饉變化俱然。同時泥洹。
佛告阿難。汝明旦入城到耶游理家所(理家。即優婆塞。優婆塞受戒在家。故曰理家)告之曰。佛母及五百耆年除饉。皆已滅度。佛勸理家。作五百輿床。麻油香花樟楠梓材。事各五百。真妓正音當以供養。所以者何。斯諸除饉皆六通四達。獲空不願無想淨定。今得泥洹為佛所嘆。一時供養其福無量。阿難稽首敬諾。平旦入城至理家門。聞阿難來心怖毛豎。今來甚早斯事非恆。將以何故。阿難如教具為宣說。理家聞之即躄身於地。抗哀而雲。自今惟耶梨精舍都為空寂。王道四街不復睹神通除饉。國道為空。其痛何甚乎。阿難答曰。佛說。乾坤雖久始必有終。三界無常如幻如夢。生求不死。會冀不離者。終不可得也。理家 解歡喜。阿難復至諸梵志理家。值集在講堂有異論議。即告之曰。佛勸諸賢者。昨五百除饉。皆以滅度。梵志理家聞阿難言。靡不躄地宛轉哀號。阿難又說。三界如幻都為非常。身為苦器惱痛所聚。唯泥洹安故聖歸之也。理家心解稽首奉辦。阿難還至佛所。如事以聞。梵志理家。即備葬具馳詣精舍。時王園門閉。理家使人緣入開門。欲入講堂。有女沙彌三人。一人得不還道。次者頻來。小者溝港。告理家曰。吾師坐禪今得寂定。慎勿擾動。答曰。師已滅度非為定也。沙彌聞之躄身絕息。有頃乃蘇哀而曰。誰當教誨吾等。聖訓絕矣。理家睹之莫不哀泣。告沙彌曰。佛本說經。恩愛雖會終必有離。但當建志力取應真。理家闍維畢。捧舍利詣佛所。佛告阿難。汝東向叉手。下右膝曰。有直信直業。三神六智道靈已足者。皆來赴斯。所以然者。佛母及諸除饉女五百人。今皆善逝。宜當法會四方俱然。於是四方各二百五十應真。神足飛來稽首佛足。佛起至大愛道舍利所。千比丘從皆就座。佛告阿難。取捨利盛之以缽。著吾手中。阿難如命以缽盛舍利。長跪授佛。佛以兩手受之。告諸比丘。斯聚舍利本是穢身。凶愚急暴嫉妒陰謀。敗道壞德。今母能拔女人凶愚之穢為丈夫行。獲應真道。遷靈本無何其健哉。告比丘眾及諸理家。宜共興廟應修供養。僉曰唯然。於是四眾天人鬼龍。造廟立剎種種供養(摩訶波闍波提。齊言大愛道也。亦名瞿曇彌。雜阿含經雲。是難陀親母。又增一阿含經雲。佛告阿難難陀羅雲。汝等舉大愛道身。我當躬自供養。爾時釋提桓因。毗沙門王前白佛言。唯願勿自勞神。我等自當供養。佛言止止。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長養恩重乳哺懷抱。要當報恩不得不報。過去未來。諸佛母先取滅度。諸佛皆自供養耶維舍利也。時毗沙門天王使諸由神擔栴檀薪至曠野之間。佛躬自舉床一腳。維雲舉一腳。阿難舉一腳。難陀舉一腳。飛在虛空往至冢間。其中四部眾。舉五百比丘尼舍利。俱至冢間。爾時佛自取栴檀木。著大愛道身上。佛言。有四人應起塔供養。一者佛。二者辟支佛。三者漏盡羅漢。四者轉輪聖王。皆以十善化物故。爾時人民即取捨利。各起塔供養)祐尋。姨母為德恩均所生。是以持輿之重爰酬鞠育。所以勸報。復勵無恩人也。
釋種滅宿業緣記第十八(出長阿含經)
編輯爾時波斯匿王。新紹王位便作是念。我今新紹王位。先應取釋種家女。即告一臣曰。往迦毗羅衛。至釋種家持我名字。告彼釋種雲。波斯匿王問訊興居輕利。致問無量。又語彼釋種。欲取釋種女。設與我者抱德無已。若見違者當以力相逼大臣受教。往告迦毗羅衛國。爾時釋種。五百人集在一處。是時大臣。至釋種所具宣王言。釋種聞已極懷嗔恚。吾等大姓。何緣當與婢子結親。其眾中或言當與。或言不可與。爾時摩訶男語眾人言。諸賢勿共嗔恚。所以然者。波斯匿王為人暴惡。或壞我國界。我今躬自當往。與相見說此事情。時摩訶男家中婢生一女。面貌端正世之希有。沐浴此女。與著好衣載羽葆車。送與波斯匿王言。此是我女可共成親。時波斯匿王。得此女極懷歡喜。即立此女為第一夫人。時此夫人到此數日而身懷妊。後生一男兒。端正無雙世之殊特。時波斯匿王集諸相師。與子立字。時相師言。
大王當知求夫人時。諸釋共諍或言不與。使彼此流離。今當立名名曰流離。時波斯匿王。愛此琉璃太子未曾去前。年向八歲王告之曰。汝今已大。可詣迦毗羅衛學諸射術。是時波斯匿王給諸使人。乘大像往詣釋家至摩訶男言。波斯匿王使我至此學諸射術。唯願祖父母事事教授。時摩訶男報言。欲學術者善可習之。是時摩訶男釋種。集五百童子使共學術。時琉璃太子共學射術。爾時迦毗羅城中新起一講堂。自相謂言。今此講堂成來。未久畫彩已竟。猶如天宮。我等先應請如來於中供養及比丘僧。令我等受福無窮。然後我等當入此堂。是時釋種即於堂上。敷種種坐具懸繒幡蓋。香汁灑地燒眾名香。復儲好水然諸明燈。是時琉璃太子往至講堂。即升師子之座。時諸釋種見之極懷嗔恚。即前捉臂逐出門外。各共罵之此婢生物敢入座。撲之著地。是時琉璃太子即從地起。長嘆息而視後。是時有梵志子名曰好苦。琉璃太子語好苦梵志子曰。此諸釋種罵我毀辱。乃至於斯。我後紹王位時。汝當告我此事。是時好苦梵志子報曰。如教。是時波斯匿王命終。便立琉璃太子為王。時好苦梵志至王所而作是說。王當憶本釋所毀辱。時琉璃王報曰。我憶本事。時琉璃王興起嗔恚。敕諸群臣。汝等速嚴駕集四部兵。吾欲往征釋種。諸臣即受王教。令即雲集四種之兵。往至迦毗羅越。爾時眾多比丘。聞琉璃王往征釋種。具白世尊。是時世尊聞此語已。即往逆琉璃王。便在一枯樹下無有枝葉。於中結加趺坐。時琉璃王遙見世尊。即下車禮足在一面立。爾時琉璃王白世尊言。更有好樹樹枝繁茂。何故在此枯樹下坐。世尊告曰。親族之蔭故勝外人。是時琉璃王便作是念。今日世尊故為親族。吾不應往征宜可齊此還歸本土。是時好苦梵志。復白王曰。王當憶本釋種所辱。王聞此語已。復集兵詣迦毗羅越。大目揵連聞琉璃王往征釋種。白世尊言。今日琉璃王往攻釋種。我今堪任使琉璃王及四部兵擲著他方世界。世尊告曰。汝豈能取釋種宿緣。著他方世界乎。時目連白佛言。實不堪任使宿因緣著他方世界。爾時世尊語目連。汝還就座。目連復白佛言。我今堪任移此迦毗羅越著虛空中。世尊告曰。汝今堪能移釋種宿緣著虛空中乎。目連報言。不也世尊。佛告目連。汝今還就本位。目連復白佛言。願聽許。以鐵籠覆迦毗羅越城上。世尊告曰。云何目連。能以鐵籠覆釋種宿緣乎。目連白佛。不也世尊。佛告目連。釋種今日宿緣已熟。今當受報。是時琉璃王。往詣迦毗羅越。時諸釋種復集四部之眾。一由旬中。往逆琉璃王。是時諸釋一由旬內。遙射琉琉王。或射耳孔不傷其耳。或射頭髻不傷其頭。或射弓弦不害其人。或射鎧器不傷其人。或射床座不害其人。或射車壞輪不害其人。或壞幢麾不害其人。是時琉璃王見此事已。便懷恐怖告群臣曰。汝等觀此箭為從何來。群臣報曰。此諸釋種。去此一由旬中射箭使來。琉璃王報言。彼設發心欲害我者。並當死盡。宜可於中還歸舍衛是時好苦梵志。前白王言。大王勿懼。此諸釋種皆共持戒。蟲尚不害。況害人乎。今宜前進必壞釋種。是時琉璃王漸漸前進向彼釋種。是時諸釋退入城中。時琉璃王在城外而告之曰。汝等速開城門。若不爾者盡當殺之。時迦毗羅越城。有釋童子年向十五名曰奢摩。聞琉璃王今在門外。即著鎧持仗至城上。獨與琉璃王共鬥。是時舍摩童子。多殺害眾人。各各馳散並作是說。此是何人。為是天耶。為是鬼神耶。遙見如似小兒。是時琉璃王便懷恐怖即入地孔避之。時釋種聞壞琉璃王眾。是時諸釋即呼舍摩童子。而告之曰。年幼小兒。何故辱我等門戶。豈不知諸釋修行善法乎。我等尚不能害蟲。況復人命耶。我等亦能壞此軍眾。一人敵萬人。然我等復作是念。殺害人命死入地獄。若生人中壽命極短。汝去。不須住此。是時舍摩童子即出國去。是時琉璃王復至門中。速開城門不須稽留。是時諸釋自相謂言。可與開門為不可乎。爾時弊魔波旬作一釋形。告諸釋言。汝等速開城門勿共受困。是時諸釋即開城門。時琉璃王告群臣曰。今此釋眾人民極多。非刀劍所能害盡。悉取埋腳地中。然後使暴象踏殺爾時群臣受王教敕。即以象踏殺之。時琉璃王敕群臣曰。汝等速選面手釋女取五百人時諸臣受王教令。即選五百端正女人。將詣王所。是時摩訶男釋至琉璃王所。而作是說當從我願。琉璃王言欲何等願。摩訶男曰。我今沒在水底隨我遲疾。使諸釋種並得逃走。若我出水隨意殺之。琉璃王曰此事大隹。是時摩訶男釋即入水底。以頭髮系樹根而取命終。是時城中諸釋。從東門出復從西門入。從南門出還從北門入。是時琉璃王告群臣曰。摩訶男父何故隱在水中。如今不出。爾時諸臣聞王教令。即入水中出之。摩訶男已取命終。爾時琉璃王。以見摩訶男命終。王方悔心。我今祖父已取命終。皆由愛親族故。設當知者。終不來攻伐此釋種。是時琉璃王殺九千九百九十萬人。流血成河。燒迦毗羅越城往詣尼拘留園中。是時琉璃王語五百釋女言。汝等慎莫愁憂我是汝夫。汝是我婦。要當相接。時琉璃王捉一釋女而欲弄之時女曰。大王欲何所為。時王報言。欲與汝情通。女曰。我今何故。與婢生種情通是時琉璃王甚懷嗔恚。敕群臣曰速取此女。刖其手足著深坑中。諸臣受教刖其手足擲著坑中。及五百女人皆罵王言。誰持此身與婢生種共交通。時王嗔恚盡取五百釋女。刖其手足著深坑中。是琉璃王壞迦毗羅越已。還詣舍衛城。爾時只陀太子在深宮中。與諸妓女共相娛樂。王聞作妓聲。即敕御者。汝回此象詣太子所。是時守門人。遙見王來而白王言。王徐行。只陀太子今在宮中自娛。勿相觸嬈。是時琉璃王。即時拔劍取守門人殺之。只陀王子。聞琉璃王在門外。便出與王相見。善來大王。報言。豈不知吾與諸釋種共鬥乎。只陀對曰。聞之。琉璃王報言。汝今何故與妓女遊戲。而不佐我耶。只陀報言。我不堪任殺害眾生。是時琉璃王極懷嗔恚。即復拔劍斫殺只陀。爾時世尊。以天眼觀只陀王子。以取命終生三十三天。是時五百釋女。自歸稱喚如來名號。如來於此間出家學道。而後成佛。今受此毒痛。世尊何故而不見憶。爾時世尊以天耳清徹。聞諸釋女稱怨向佛。將諸比丘往至迦毗羅越。時五百釋女遙見世尊。將諸比丘來皆懷慚愧。爾時釋提桓因及毗沙門王在世尊後。顧語釋提桓因言。此諸釋女皆懷慚愧。釋提桓因即以天衣覆此女上。爾時世尊告毗沙門王曰。此諸女人飢渴日久。毗沙門王即辦自然天食。與諸釋女皆悉充足。世尊漸與諸女說微妙法。苦習盡道盡與說之。爾時諸女。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各於其所而取命終。皆生天上。爾時世尊詣城東門。見城中煙火洞然。爾時世尊。往詣尼拘留園中坐。告諸比丘。我昔在中與諸比丘說法。如今空墟無有人民。自今以後如來更不復至此。從座起去。往舍衛祇樹給孤獨園。告諸比丘。今琉璃王及此兵眾。卻後七日盡當磨滅。是時琉璃王聞世尊記。聞已恐怖告群臣曰。如來今記卻後七日。我及兵眾盡當沒滅。汝等觀外境無有盜賊。水火災變來侵國者。何以故。諸佛如來語無有二。爾時好苦梵志白王。王勿恐懼。今外境無難亦無災變。今日大王快自娛樂。琉璃王言。梵志當知佛言無異。時琉璃王。使人數日。至七日頭。王大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將諸兵眾及諸婇女。往阿脂羅河側而自娛樂。即於彼處。卒大雷震非時雲起。暴風疾雨。時琉璃王及兵眾。盡為水所漂皆悉消滅。身壞命終入阿鼻地獄。復有天火燒城內宮殿。爾時世尊以天眼觀見琉璃王及四種兵。皆悉命終入地獄中。爾時諸比丘白世尊言。琉璃王及四部兵。今已命終為生何處。世尊告曰。琉璃王者今入阿鼻地獄中。諸比丘白言。今此釋種昔作何因緣。今為琉璃王所害。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日之時。此羅閱城中有捕魚村。時世飢儉人食草根。一斗金貿一斗米。彼村中有大池水。又復饒魚。時羅閱城中。人民之類。往至池中捕魚食之。當於爾時。水中有二種魚。一名鉤鎖。二名多舌。是時二魚各各相謂言。我等於此眾人先無過失。我是水性之蟲不處干地。此人民之類。皆來食啖我等。設前世時。少有福德者其當報怨。爾時村中有小兒。年向八歲亦不捕魚。復非害命。然復收魚在岸上。小兒見已極懷歡喜。比丘當知。爾時羅閱城中人民之類。豈異人乎。今釋種是也。爾時鉤鎖魚者。今琉璃王是。兩舌魚者。今好苦梵志是。小兒見魚笑者。今我身是。爾時釋種坐取魚食。無數劫中受地獄苦。今受此對。我時坐見而笑之。今患頭痛如似石壓。猶如以頭戴須彌山。所以然者。如來更不受形。已舍眾行度諸厄難。是諸比丘。由此因緣今受此報(釋迦畢罪經。大同小異。雲琉璃王滅釋種。旋師罷軍。遣使者致敬於佛。佛視使者。答王自受矣。阿難整法服稽首白言。佛不虛視其必有緣。眾祐曰。釋罪畢矣。卻後興矣卻後七日太山鬼神。以火逼王及其臣民。王罪難救如釋禍難攘也。王行湖邊軍眾入水浴。神化為毒蟲螫其王眾毒行身裡。或在水中死或百步一里死者。垂半入國凶鬼雲集宮中。夜物鳴聚居宮相待。日月博蝕星宿失度。怪異首尾。王聞佛誡災變之異。內如湯灼會臣議論。或雲投山。或言投川。王遂乘船入海。強富者得從。貧羸者留國。王內宮人解衣脫陽燧珠著船上其日雲興笮絕舟漂。臣民僉曰。弊王行兇乃致斯禍。向中之時。日出炙陽燧出火。始燒王舟。投水即沒雷震霹靂。即入大山地獄。留在岸者微怖而全。法句譬經雲。佛弟子名目連。見琉璃王伐舍夷國以報宿怨當殺四輩弟子。念其可憐。便到佛所白佛言。今琉璃王攻舍夷國我欲以三方便。救舍夷國一者舉舍夷國著虛空中。二者舉舍夷國人。著兩鐵圍山間。三者舉舍夷國人。著他方大國中央。令琉璃王不知其處。佛告目連。雖知汝有智德。能安處舍夷國人。眾生有七不避。何謂為七。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五者罪。六者福。七者因緣。此七事。意雖欲避不能自在。如汝威神可得作此。宿對罪負不可得離。於是目連禮已便去。猶意不已。即取捨夷國人知識檀越。四五百人盛著缽中。舉著虛空星宿之際。琉璃王伐舍夷國。殺三億人已引軍還國。於是目連往到佛所。為佛作禮自貢告曰。琉璃伐舍夷國。弟子承佛威神。救舍夷國四五千人。今在虛空皆盡得脫。佛告目連。汝為往看缽中人不。答曰。未往視之。佛言。卿先往視缽中人還。目連以道力下缽。見缽中人皆死。於是目連悵然悲泣。還白佛言缽中人者今皆死盡。佛告目連業熟受報不可免也。座上無央數人。聞佛說無常法。欣然得道。逮須陀洹證。
祐竊惟大聖垂經抑揚懲勸。夫以正覺之尊萬累久絕。累塵劫而甫示余報。明知釋種之滅。非力能免。斯實止殺之深戒慎業之明規也。
釋迦譜卷第八
編輯釋迦竹園精舍緣記第十九(出曇無德律)
編輯摩竭王瓶沙。作如是念。世尊若初來所入處。便當佈施作僧伽藍。時王舍城有迦蘭陀竹園。最為第一。時佛知王心念即往竹園。王遙見世尊來。即便下象。取象上褥疊為四重。敷已。白佛言。願坐此座。世尊即就座而坐。時瓶沙王捉金澡瓶。授水與佛白言。此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最為第一。今以奉施願慈納受。佛告王言。汝以此園施佛及四方僧。何以故。若是佛所有。若園若房若衣缽等物。一切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用者。悉應恭敬如塔寺法。即如佛言。我今以此竹園施佛及四方僧。願慈愍故為我納受。時世尊說偈。勸喻瓶沙王。即敕巧匠。即日營立堂房樓閣雕文刻鏤寶物莊嚴。通水造橋泉井給施。願常受用使福無盡(竹園冬夏常茂。亦名為寒林也。中本起經雲。羅閱祇園長者迦蘭陀。心中念言。可惜我園施與尼干。佛若先至奉佛及僧。悔恨前施永為棄捐。長者至心臥不安席。先福追逮福德應合。大鬼將軍名曰半師。承佛神旨如其心念。即召閱叉推逐尼干。裸形無恥不應止此。鬼師奉教。撾打尼揵拖拽器物。尼干驚怖馳走而言。此何惡人暴害乃爾。鬼師答曰。長者迦蘭陀。當持竹園作佛精舍。大鬼將軍半師見敕。逐汝輩耳。明日尼干共詣長者。深責何故改施。令吾等類被打委頓。不謂長者見困如此迦蘭陀心中喜悅。吾願遂矣。佛聖廣覆照。我至心。即答尼幹此諸鬼師。強暴貪嗔懼必作害。不如委去更求其安。尼乾心恨即日悉去。長者歡喜修立精舍。僧房座具眾嚴都畢。行詣樹下請佛及僧。眾祐受施止頓一時。大化普濟靡不欣樂。又菩薩藏經雲。阿難。我今於此竹園中。轉此菩薩藏經。不退轉輪。斷一切眾生疑。阿難。過去諸佛亦皆於此虛空地。分說是菩薩藏經。阿難所有貪慾嗔恚愚痴眾生。入此竹園不發貪慾嗔恚愚痴。阿難。如來雖住諸餘精舍。而皆無有如是功德。何以故。阿難。今此迦蘭陀竹林。畜生入者不發淫慾。眾鳥入者非時不鳴。摩竭瓶沙澆頂大王者。初登位與諸婇女。入此園中共相娛樂。入已自覺。心無淫慾娛樂戲事。諸婇女眾亦皆自覺。心無有欲不樂戲樂。時王歡喜每作是念。願世有佛出於我國。當以是園奉上於佛。佛於中住我當聞法。何以故。可供養者應住此園。非五欲人所應得住。是園無有虺蛇蜈蚣蚊虻毒螫。若住其中無復毒心。亦是竹園不共功德。
釋迦祇洹精舍緣記第二十(出賢愚經)
編輯舍衛國王波斯匿。有一大臣。名曰須達。居家巨富財寶無限。好喜佈施賑濟貧乏及諸孤老。時人因行為其立號。名給孤獨。爾時長者生七男兒。年各長大為其納娶。次第至六。其第七兒。端正殊異偏心愛念。當為娶妻欲得極妙容恣端正有相之女。為兒求之。即語諸婆羅門言。誰有好女相貌備足。當為我兒往求索之。諸婆羅門便為推覓。展轉行乞到王舍城。城中有一大臣。名曰護彌。財富無量信敬三寶。時婆羅門到家從乞。國法施人要令童女持物佈施。護彌長者時有一女。威容端正顏色殊妙。即持食出施婆羅門。婆羅門見心大歡喜。我所覓者今日見之。即問女言。叵有人來求索汝不。答言未也。問言。女子汝父在不。其女言在。婆羅門言。語令出外我欲見之。與共談語。時女入內白其父言。外有客人慾得相見。父便出外。時婆羅門。問訊起居安和善吉。舍衛國王有一大臣。字曰須達輔相識不。答言未見。但聞其名。報言知不。是人於彼舍衛國中。第一富貴如汝。於此間富貴第一須達。有兒端正殊妙。卓略多奇。欲求君女為可爾不。答言可爾。值有估客欲至舍衛。時婆羅門作書因之。送與須達具陳其事。須達歡喜詣王。求假為兒娶婦。王即聽之。大載珍寶趣王舍城。於其道次拯濟貧乏。到王舍城。至護彌家為兒求妻。護彌長者歡喜迎逆。安置敷具暮宿其舍。家內搔搔辦具飲食。須達念言。今此長者。大設供具欲作何等。將請國王太子大臣。長者居士婚姻親戚設大會耶。思惟所以不能了知。而問之言。長者今暮。躬自執勞經理事務。施設供具。為欲請王太子大臣。答言不也。欲設婚姻親戚會耶。答言。請佛及比丘僧。於時須達聞佛僧名。嗇然毛豎如有所得心情悅豫。重問之言。云何名佛願解其義。長者答言。汝等聞乎淨飯王子厥名悉達。其生之日天降瑞應。三十有二萬神侍衛。即行七步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身黃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應王金輪典四天下。見老病死苦不樂在家。出家修道。六年苦行。得一切智盡結成佛。降諸魔眾十八億萬。號曰能仁。十力無畏十八不共。光明照耀三達遐鑑。故號佛也。須達問言。云何名僧。護彌答言。佛成道已。梵天勸請轉妙法輪。至波羅捺鹿野苑中為拘鄰五人轉四真諦。漏盡結解便成沙門。六通具足四意七覺八道悉練。上虛空中八萬諸天得須陀洹。無量天人發無上道意。次度郁卑迦葉兄弟千人。漏盡意解。如其五人次第得度。舍利弗目連徒眾五百亦得應真。如是之等神足自在。能為眾生良祐福田故名僧也。須達聞說如此妙事。歡喜踴躍感念信敬。企望至曉當往見佛。誠款神應見地明曉尋明即往羅閱城門。夜三時開。初夜中夜後夜。是謂三時。中夜出門見有天祠。即為禮拜忽忘唸佛。心目還闇便自念言。今夜故闇。若我往者。為惡鬼猛狩見害。且還入城待曉當往。有親友終生於四天。見其欲悔便下語之。居士莫悔也(我是汝昔善知識。蜜肩婆羅門。因聞法得生天。今為大勢門神。故相勸耳)汝往見佛得利無量。正使令得百車珍寶。不如轉足一步至趣世尊所。得利深過踰於彼。居士莫悔。正使令得一四天下滿中珍寶。不如舉足一步至世尊所所得利益。盈踰過於彼百千萬倍。須達聞天說如此語。益增歡喜敬念世尊。闇即得曉。尋路往至到世尊所。爾時世尊。知須達來出外經行。是時須達遙見世尊。猶如金山相好威容。儼然昉著。過踰護彌所說萬倍。睹之心悅不知禮法。直問世尊。不審瞿曇起居何如。世尊即命令就座。時首陀會天遙見。須達雖睹世尊。不知禮拜供養之法。化為四人行列而來。到世尊所接足作禮。胡跪問訊起居輕利。右繞三匝卻住一面。是時須達見其如是。乃為愕然而自念言。恭敬之法事應如是。即起離座如彼禮敬。問訊起居。右繞三匝卻住一面。爾時世尊即為說法。四諦微妙苦空無常。聞法歡喜便染聖法。成須陀洹。譬如淨潔白氎易染為色。長跪合掌問世尊言。舍衛城中如我伴輩。聞法易染更有如我比不。佛告須達。更無有二如卿之者。舍衛城中人多信邪。難染聖教。須達白佛。唯願如來。垂神降屈臨赴舍衛。使中眾生除邪就正。世尊告曰。出家之法與俗有別。住止處所應當有異。彼無精舍云何得去。須達白佛言。弟子能起。願見聽許。世尊默然須達辭往。為兒娶婦竟辭佛還家因白佛言。還到本國當立精舍。不知模法。唯願世尊。使一弟子共往敕示。世尊思惟舍衛城內。婆羅門信邪倒見。餘人往者必不能辦。唯舍利弗。是婆羅門種。少小聰明神足兼備。去必有益即便命之。共須達往。須達問言。世尊足行日能幾里。舍利弗言。日半由旬。如轉輪王足行之法。世尊亦爾。是時須達。即於道次。二十里作一亭舍。計校功作出錢雇之。安止使人飲食。敷具悉皆令足。從王舍城至舍衛國。還來到舍。共舍利弗案行諸地。何處平博中起精舍。案行周遍無可意處。唯王太子只陀有園。其地正平其樹郁茂。不遠不近正得處所。舍利弗告須達言。今此園中宜起精舍。若遠作之乞食則難。近處憒鬧妨廢行道。須達歡喜到太子所。白太子言。我今欲為如來起立精舍。太子園好今欲買之。太子笑言。我無所乏。此園茂盛。當用遊戲逍遙散志。須達慇勤乃至再三。大子貪惜增倍求價。謂呼價貴當不能買。語須達言。汝若能以黃金布地。令間無空者便當相與。須達曰諾。聽隨其價。太子只陀言。我戲語耳。須達白言。為太子法不應妄語。妄語欺詐。云何紹繼撫卹人民。即共太子欲往訟了。時首陀會天。以當為佛起精舍故。恐諸大臣偏為太子。即化一人下。為評詳語太子言。夫太子法不應妄語。已許價決不宜中悔。遂斷與之。須達歡喜。便敕使人像負金出。八十頃中須臾欲滿。殘有少地。須達思惟何藏金足。不多不少當足滿之。只陀問言嫌貴置之。答言不也。自念金藏何者。可足當補滿之。只陀念言。佛必大德。乃使斯人輕寶乃爾。教齊是止勿更出金。園地屬卿樹木屬我。自起門屋上佛。共立精舍。須達歡喜即然可之。便即歸家當施功作。六師聞之往白國王。長者須達買只陀園。欲為瞿曇沙門興立精舍。聽我徒眾與共捔術。沙門得勝便聽起立。若其不如不得起也。瞿曇徒眾住王舍城。我等徒眾當住於此。王召須達而問之言。今此六師雲。卿買只陀園。欲為瞿曇沙門起立精舍。求共沙門弟子捔其技術。若得勝者得立精舍。苟其不如便不得起。須達歸家。著垢膩衣愁惱不樂。時舍利弗明日時到。著衣持缽至須達家。見其不樂即問之曰。何故不樂須達答言。所立精舍但恐不成。是故愁耳。舍利弗言。有何事故畏不成就。答言。今諸六師詣王求捔。尊人得勝聽立精舍。若其不如遮不聽起。此六師輩出家來久。精誠有素所學技術。無能及者。我今不知尊人技藝能與捔不。舍利弗言。正使此輩六師之眾。滿閻浮提數如竹林。不能動吾足上一毛。欲捔何等自恣聽之。須達歡喜。更著新衣沐浴香湯。即往白王我已問之。六師欲捔恣隨其意。國王是日告諸六師。今聽汝等共沙門捔。時諸六師宣語國人。卻後七日。當於城外寬博之處。與沙門捔。舍衛國中十八億人。時彼國法擊鼓會眾。若擊銅鼓十二億人集。若打銀鼓十四億人集。若振金鼓一切皆集。七日期滿。至平博處椎擊金鼓。一切都集。六師徒眾有三億萬人。是時人民悉為國王。及其六師敷施高座。爾時須達。為舍利弗而施高座。時舍利弗。在一樹下寂然入定。諸根寂默游諸禪定。通達無礙而作是念。此會大眾習邪來久。憍慢自高草芥群生。當以何德而降伏之。思惟是已當以三德。即立誓言。若我無數劫中。慈孝父母。敬尚沙門婆羅門者。我初入會一切大眾當為我禮。爾時六師見眾已集。而舍利弗獨未來到。便白王言瞿曇弟子。自知無術偽求捔能。眾會既集怖畏不來。王告須達汝師弟子。捔時已至宜來談論。時須達至舍利弗所。長跪白言。大德。大眾已集。願來詣會。時舍利弗從禪定起。更整衣服。以尼師壇著左肩上。徐祥而步如師子王。往詣大眾。是時眾人見其形容法服有異。及諸六師忽然起立。如風靡草不覺為禮。時舍利弗。便升須達所敷之座。六師眾中有一弟子。名勞度差。善知幻術。於大眾前咒作一樹。自然長大蔭覆眾會。枝葉郁茂花果各異。眾人咸言。此變乃是勞度差作。時舍利弗。便以神力作旋嵐風。吹拔樹根倒著於地。碎為微塵。眾人皆言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又復咒作一池。四面皆以七寶。池水之中生種種花。眾人咸言。是勞度差之所作也。時舍利弗。化作一大六牙白象。一一牙上有七蓮花。一一花上有七玉女。其象徐庠往詣池邊。並含其水池即消滅。眾人悉言。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勞度差復作一山七寶莊嚴。泉池樹木花果茂盛。眾人咸言。此是勞度差作。時舍利弗。即便化作金剛力士。以金剛杵遙用指之。山即破壞無有遺余。眾會皆言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復作一龍身有十頭。於虛空中雨種種寶。雷電振地驚動大眾。眾人咸言。此是勞度差作。時舍利弗。便化作一金翅鳥王。擘裂啖之。眾人皆言。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復作一牛。身體高大。肥壯多力粗腳利角。跑地大吼奔隊來前。舍利弗。化作師子分裂食之。眾人言曰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複變其身作夜叉鬼。形體長大頭上火然。目赤如血爪牙長利。口自出火驚躍奔赴。時舍利弗。自化身作毗沙門王。夜叉恐怖即欲退走。四面火起無有去處。唯舍利弗邊涼冷無火。即時屈伏。五體投地求哀脫命。辱心已生。火即還滅。眾咸唱言。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時舍利弗身升虛空。現四威儀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東沒西踴西沒東踴。北沒南踴南沒北踴。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或分一身作百千萬億身。還合為一。於虛空中忽然在地。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是變已還攝神足。坐其本座。時會大眾見其神力。咸懷歡喜。時舍利弗。即為說法。隨其本行宿福因緣。各得道跡。或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六師徒眾三億弟子。於舍利弗所。出家學道。捔技已訖。四眾便罷各還所止。長者須達共舍利弗。往圖精舍。須達手自捉繩一頭。時舍利弗自捉一頭。共經精舍。時舍利弗欣然含笑。須達問曰。尊人何笑。答言。汝始於此經地。六慾天中宮殿已成。即借道眼須達。悉見六慾天中嚴淨宮殿。問舍利弗。是六慾天何處最樂。舍利弗言。下三天中色慾深厚。上二天中憍逸自恣。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恆有一生補處菩薩。來生其中法訓不絕。須達言曰。我正當生第四天中。出言已竟余宮悉滅。唯第四天宮殿湛然。復更徙繩。時舍利弗慘然憂色。即問尊者何故憂色。答言。汝今見此地中蟻子不耶。對曰。已見。時舍利弗語須達言。汝於過去毗婆屍佛。亦於此地。為彼世尊起立精舍。而此蟻子在此中生。屍棄佛時汝為彼佛。亦於是中造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毗舍佛時。汝為世尊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拘留秦佛時。亦為世尊在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是蟻子亦於此生。迦那含牟尼佛時。汝為世尊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迦葉佛時。汝亦為佛。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受一種身不得解脫。生死長遠。唯福為要不可不種。是時須達悲心憐傷。經地已竟起立精舍。為佛作窟以妙栴檀用為香泥。別房住止千二百處。凡百二十處。別打揵稚施設已竟。欲往請佛復自思惟。上有國王應當令知。若不啟白儻有嗔恨。即往白王。我為世尊已起精舍。唯願大王遣使請佛。時王聞已遣使者。詣王舍城請佛及僧。唯願世尊臨赴舍衛。爾時世尊與諸四眾。前後圍繞放大光明。震動天地至舍衛國。所經亭舍悉於中止。道次度人無有限量。漸漸來近舍衛城邊一切大集。持諸供具迎侍世尊。到國至廣博處。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足指按地地皆震動。城中伎樂不鼓自鳴。盲視聾聽啞語軁申。癃殘拘癖皆得具足。一切人民男女大小。睹斯瑞應歡喜踴躍。來詣佛所十八億人。都悉集聚。爾時世尊。隨病投藥為說妙法。宿緣所應各得道跡。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有種辟支佛因緣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各各歡喜奉行。佛告阿難。今此園地須達所買。林樹花果只陀所有。二人同心共立精舍。應當與號。太子只陀、樹給孤獨園。名字流布傳示後世(須達齊言善溫)雜阿含經雲。給孤獨長者疾病。佛往看疾。記其得阿那含果。乃至命終生兜率天。為兜率天子。作是念。我不應久住於此。當往見世尊。作是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頃。於兜率天沒現於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給孤獨天子。身放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而說偈贊即沒不現(增一阿含經雲。阿那邠坻太子白世尊言。我是須達又名阿那邠坻)
祐案息心所棲是曰精舍。竹林祇樹爰始基構。遺風余制扇被於今。至於須達妙果。可謂顯征者也。
釋迦髮爪塔緣記第二十一(出十誦律)
編輯佛遊行諸國經久不還。須達思戀渴仰。奉見白佛言。願與我少物。得常供養。佛即與髮指甲。白佛言。願聽起塔。佛言聽。又白言。聽我作窟出伏頭作欒拱。安欄楯。雜彩色畫種種莊嚴。佛悉聽之。
釋迦天上四塔記第二十二(出集經抄)
編輯忉利天城東。照明園中有佛髮塔。忉利城南。粗澀園中有佛衣塔。忉利城西。歡喜園中有佛缽塔。忉利城北。駕御園中有佛牙塔。大智論雲。天帝釋取菩薩髮。於天上城東門外立髮塔。又持菩薩寶衣。於城東門外立衣塔(祐案經律。人中有四大塔。生處塔。在迦維羅衛國。處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中。成道塔。在摩竭提國。善勝道場元吉樹下。轉法輪塔。在波羅柰國。古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涅槃塔。在拘夷那竭國。力士生地。秀林雙樹間)祐仰惟。至人處世利益弘大。髮爪衣缽咸為法事。故能寶剎霞起廣被人天。造塔之源。非唯散身而已也。
優填王造釋迦栴檀像記第二十三(出增一阿含經)
編輯釋提桓因請佛。至三十三天為母說法。世尊念四部之眾。多有懈怠皆不聽法。我今使四眾渴仰於法。不告四眾復不將侍者。如屈申臂頃。至三十三天。是時人間不見如來久。優填王等至阿難所曰。如來為何所在。阿難報曰大王。我亦不知如來所在。優填王波斯匿王。思睹如來遂得苦患。是時王敕國界之內。諸奇巧師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如來形像。是時優填王。即以牛頭栴檀。作如來形像高五尺(觀佛三昧經雲。佛升忉利時優填王戀慕世尊。鑄金為像聞佛當下。象載金像來迎世尊。爾時金像從象上下。猶如生佛足步虛空足下雨花。亦放光明來迎世尊。時鑄金像合掌叉手為佛作禮。爾時世尊亦復長跪合掌。時虛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長跪向像。爾時世尊而語像言。汝於來世大作佛事。我滅度後我諸弟子。以付囑汝。空中化佛異口同音。咸作是言。若有眾生於佛滅後。造立形像種種供養。是人來世。必得念佛清淨三昧)
波斯匿王造釋迦金像記第二十四(出增益阿含經)
編輯爾時波斯匿王。聞優填王作如來像。而供養之。復召國中巧匠。波斯匿王而生此念。當用何寶作如來像耶。如來形體煌如天金。是時波斯匿王。純以紫磨金。作如來像高五尺。爾時閻浮裡內。始有此二如來形像。
阿育王弟出家造石像記第二十五(出求離牢獄經)
編輯阿育王弟名善容(亦名違馱首祗)入山遊獵。見諸梵志裸形曝露。以求神仙。或食樹葉或吸風服氣。或臥灰垢或臥荊棘。種種苦行以求梵福。勞形苦體而無所得。王弟見而問曰。在此行道。有何患累而無成辦。梵志報曰。坐有群鹿數共合會。我見心動不能自制。王子聞已尋生惡念。此等梵志服風。氣力羸惙猶有淫慾。過患不除。釋子沙門飲食甘美。在好床坐。衣服隨時。香花自熏。豈得無慾。阿育聞弟有此議論。即懷憂慼。吾唯有一弟。忽生邪見恐永迷沒。我當方宜除其惡念。即還宮內。敕諸妓女各自嚴莊。至善容所共相娛樂。預敕大臣吾有所圖。若我敕卿殺善容者。卿等便諫。須待七日隨王殺之。時諸妓女即往娛樂。未經時頃王躬自往語弟。王子何為將吾妓女。妻妾恣意自娛。奮其威怒以輪擲空。召諸大臣即告之曰。卿等知不。吾不衰老亦無外寇。強敵來侵境者。吾亦聞。古昔諸賢有此諺言。夫人有福四海歸伏。福盡德薄肘腋叛離。如我自察未有斯變。然我弟善容誘吾妓女。妻妾縱情自恣事露。如是豈有我乎。汝等將去詣市殺之。諸臣諫曰。唯願大王聽臣微言。今王唯有此一弟。又少息胤無繼嗣者。願聽七日奉依王命。時王默然聽臣所諫。王復寬恩敕語諸臣。命聽王子著吾服飾。天冠威容如吾不異。內吾宮裡。作倡妓樂共娛樂之。復敕一臣自今日始。著鎧持仗拔利劍。往語善容王子曰。知不期七日終正爾。當到努力開割五欲自娛。今不自適死後有恨。用悔無益一日過已。臣復往語余有六日。如是次第乃至七日。臣往白言。王子當知。六日已過唯明日在。當就於死努力恣情五欲自娛。至七日到王遣使問云何。王子七日之中意志自由快樂不乎。弟報王曰。大王當知不見不聞有何快樂。王問弟曰。著吾服飾入吾宮殿。眾妓自娛食以甘美。何以面欺。不見不聞不快樂耶。弟白王言。應死之人。雖未命絕與死何異。當有何情著於五欲耶。王告弟曰。咄愚所啟。汝今一身憂慮百端。一身斷滅在欲不樂。豈況沙門釋子。憂念三世一身死壞。復受一身億百千世。身身受苦無量患惱。雖出為人與他走使。或生貧家衣食窮乏。念此辛酸故出家為道。求於無為度世之要。設不精勤。當復更歷劫數之苦。是時王子心開意解。前白王言。今聞王教乃得醒悟。生老病死實可厭患。愁憂苦惱流轉不息。唯願大王。見聽為道謹慎修行。王告弟曰。宜知是時。弟即辭王出為沙門。奉持禁戒晝夜精勤。遂得阿羅漢果。六通清徹無所罣礙。阿育王傳雲。阿育王聞弟得道。深心歡喜稽首禮敬。請長供養。既厭世苦不樂人間。誓依林野以養余命。阿育王即使鬼神於城內。為造山水山高數十丈。斷外人物不得來往。乃應王命率舍衣資。造石像一軀高丈六。即於山龕石室供養。此山及像今並存焉。
祐案。畫像源始出自覺制。於是金石香彩鑄刻遂滋。皆所以摹影相好。彷彿尊儀。及優填所造其神力所化乎。
釋迦留影在石室記第二十六(出觀佛三昧經)
編輯爾時國王請佛入城。龍王怒曰。汝奪我利吾滅汝國。佛告大王。王先歸國。佛自知時。於是佛即為龍王及羅剎女。說三歸五戒心大歡喜。龍王眷屬百千諸龍。更從池出。佛令目連與受戒法。爾時龍王白佛言。唯願如來常住此間。佛若不在。我發噁心無由成道。唯願留神慇勤三請。常住於此。時梵天王及百千諸梵復來勸請。願為一切諸眾生故。莫獨偏為一龍住此。佛即微笑口出光明。無量化佛及菩薩以為侍從。龍王於其池中。出七寶台奉上如來。唯願天尊受我此台。佛言。不須此台。汝但以羅剎石窟施我。諸天聞各脫寶衣以掃拂窟。佛攝神足獨入石室自敷坐具。令此石窟暫為七寶。時羅剎女及以龍王。為四大弟子及阿難造五石窟。爾時世尊。坐龍王窟不移。坐處亦受王請。入那干訶城及以諸國。處處皆見有佛虛空花座滿中化佛。龍王歡喜發大誓願。願我來世得佛如此。佛受王請。經七日已王遣一人乘八千里象。持諸供具遍一切國。供養眾僧處處見佛。信反白王釋迦不但此國。余國亦有皆說苦空無常。六波羅蜜。王聞廓然意解得無生忍。爾時世尊還攝神足。從石窟出與諸比丘。遍游履諸處龍皆隨從。是時龍王聞佛還國。啼哭雨淚白言。願佛常住云何舍我。我不見佛。當作惡事墜墮惡道。爾時世尊安慰龍王。我受汝請。當坐汝窟中經千五百歲。時諸龍王合掌勸請。還入窟中佛即坐已。窟中作十八變。踴身入石猶如明鏡。在於石內映現於外。遠望則見近則不現。諸天百千供養佛影。影亦說法。石窟高一丈八尺。深二十四步。石清白色(窟在那干訶羅國。古仙瞻卜花林毒龍池側。青蓮泉北羅剎穴中。阿那斯山岩南)
祐尋法身無形隨應而現。雖虛影霧曖即是如來。故無量龍鬼宣法天眾。是以經言是諸化佛。皆是真實斯之謂歟。
釋迦譜卷第九
編輯釋迦雙樹般涅槃記第二十七(出大般涅槃經)
編輯佛在拘屍那城。力士生地阿夷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前後圍繞。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以佛神力出大音聲。乃至有頂隨其類音。普告眾生。今日如來應供正遍知。憐愍眾生如羅睺羅。為作歸依。大覺世尊將欲涅槃。一切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後問。
長阿含經雲。佛於毗耶離與阿難獨坐。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軀皆痛。佛告阿難。諸有修四神足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餘。阿難。佛四神足已多。如來可止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天人獲安。爾時阿難默然不對。如是再三。阿難為魔之所蔽。曚曚不悟。佛告阿難宜知是時。阿難承旨禮佛而去。其間未久。時魔波旬來。白佛意無慾般涅槃。佛告波旬。且止且止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波旬復白佛言。佛昔初成正覺。我時勸請如來可般涅槃。爾時如來報言。須我諸弟子集化。今正是時、何不滅度。佛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時不久住也。是後三月。於本生處拘屍那竭。娑羅園雙樹間。當取滅度。時魔即念佛不虛言。歡喜踴躍忽然不現。佛即於遮波羅塔。定意三昧捨命住壽。當此之時地大振動。人民驚怖衣毛為豎。佛放大光。幽冥之處莫不蒙明。各得相見。賢者阿難心驚毛豎。疾行詣佛頭面禮足。白佛言。怪哉地動。是何因緣。佛告阿難。凡世地動有八因緣。夫地在水上。水止於風。風止於空。空中大風有時自起。則大水擾則普地動。是為一。複次有時。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觀水性多觀地性少。欲自試力則普地動。是為二。菩薩降神母胎地為大動。是為三。菩薩從右脅生則普地動。是為四。菩薩初成正覺。是為五。初轉無上法輪。是為六。佛教將畢欲捨性命則普地動。是為七。如來欲入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時地大振動。是為八也。爾時世尊告阿難。俱詣香塔現在比丘普敕令集。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泥洹。諸比丘聞已。皆悉愕然殞絕迷荒。自投於地舉聲大呼。一何駛哉佛取滅度。婉轉[口*睪]叫不能自勝。佛告諸比丘。汝等且止勿懷憂悲。天地人物無生不終。欲使有為不變易者。無有是處。天魔波旬向來請我。我言是後三月當般涅槃。爾時賢者阿難。右膝著地叉手白佛言。唯願世尊。留住一劫勿取滅度。爾時世、尊默然不對。如是三請。佛告阿難。汝親從佛聞。佛四神足已多。習行不忘。可止不死一劫有餘。多所饒益天人獲安。汝爾時何不勸請如來使不滅度。今汝方言豈不過耶。吾已舍性命已棄已吐。欲使如來自違言者。無有是處。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從其面門放種種光。遍照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乃至十方六趣眾生。遇斯光者。罪垢煩惱一切消除。是諸眾生見聞是已。心大憂惱同時舉聲悲號啼哭。爾時大地諸山大海皆悉震動。時諸眾生共相謂言。當共疾往詣拘屍城。勸請如來莫般涅槃。住世一劫若減一劫。諸大弟子尊者摩訶迦旃延等。遇佛光者。其身戰掉不能自持。發聲大叫生種種苦惱。復有八十百千諸比丘。皆阿羅漢如大龍王。復有六十億比丘尼。亦是大阿羅漢。各於晨朝日初出時舉身毛豎遍體血現。如波羅奢花。涕泣盈目生大苦惱。疾至佛所稽首佛足。繞百千匝卻坐一面。復有一恆河沙菩薩摩訶薩。位階十地日初出時遇佛光明。遍體血現涕泣盈目。疾至佛所稽首佛足。繞百千匝卻坐一面。復有二恆河沙諸優婆塞。三恆河沙優婆夷。四恆河沙毗舍離城諸離車等。五恆河沙大臣長者。復有閻浮提內所有諸王。復有七恆河沙諸王夫人。唯除阿闍世王夫人。所設供養七倍於前。復有八恆河沙諸天女等。九恆河沙諸龍王等。十恆河沙諸鬼神王。所設供具倍於諸龍。復有二十恆河沙金翅鳥王。三十恆河沙乾闥婆王。四十恆河沙緊那羅王。五十恆河沙摩睺羅伽王。六十恆河沙阿修羅王。七十恆河沙阿那婆王。八十恆河沙羅剎王。更不食人其形醜陋。以佛神力皆悉端正。復有九十恆河沙樹林神王。千恆河沙持咒王。一億恆河沙貪色鬼魅。百億恆河沙天諸婇女。千億恆河沙地諸鬼王。十萬億恆河沙諸天王。及四天王等。復有十萬億恆河沙。四方風神吹諸樹上。時非時花散雙樹間。十萬億恆河沙主雲雨神。皆作是念。如來涅槃梵身之時。我當注雨令火時滅。復有二十恆河沙大香象王。拔取諸妙蓮花來至佛所。二十恆河沙師子獸王。持諸花果來至佛所。二十恆河沙諸飛鳥王。鳧雁鴛鴦孔雀迦陵頻伽鳥耆婆鳥。持諸花果稽首佛足。二十恆河沙水牛王。往至佛所出妙香乳。其乳流滿拘屍城。所有溝坑。色香美味悉皆具足二十恆河沙四天下中諸神仙人持諸香花甘果。稽首佛足閻浮提中一切蜂王。持種種花來詣佛所。復有無量世界中間。及閻浮提所有諸山神。四大海神及諸河神。有大威德。所設供養倍勝於前。以詹婆花散熙連河。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爾時拘屍城。娑羅林變白猶如白鵠。於虛空中自然而有七寶堂閣。雕文刻鏤。流泉浴池上妙蓮花。亦如忉利歡喜之園。是諸天人阿修羅等。咸睹如來涅槃之相。皆悉悲感。時四天王及三十三天。乃至第六天所設供養。展轉勝前。大梵天王及余梵眾。放身光明遍四天下。欲界人天日月光明悉不復現。持諸寶幢幡極短者。懸於梵宮。到娑羅樹間。稽首佛足白言。唯願如來哀受我等最後供養。如來知時默然不受。爾時毗摩質多阿修羅王。與無量大眷屬俱。身諸光明勝於梵天。持諸寶幢其蓋小者。覆千世界。上妙甘膳來詣佛所欲界魔王波旬。與其眷屬諸天婇女。阿僧祇眾。開地獄門施諸清淨水。因而告曰。汝等今者無所能為。唯當專念如來。當令汝等長夜獲安。時魔波旬於地獄中。悉除刀劍無量苦毒。熾然炎火注雨滅之。以佛神力復令諸眷屬。皆舍刀劍弓弩矛銏長鉤。斗輪罥索所持供養。倍勝一切人天所設。其蓋小者覆中千界。來至佛所稽首佛足。唯願如來哀受我等最後供養。如是三請皆亦不受。時魔波旬不果所願。心懷愁惱卻住一面。爾時大自在天王。與其眷屬無量無邊。及諸天眾所設供具。悉覆梵釋。人天八部所有供具。梵釋所設猶如聚墨。在珂貝邊悉不復現。寶蓋小者能覆三千大千世界。來詣佛所稽首佛足。繞無數匝。爾時東方去此。無數阿僧祇恆河沙微塵世界。彼有佛土名意樂美音。佛號虛空等如來十號具足。爾時彼佛告第一大弟子言。汝今宜往西方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如來。彼佛不久當般涅槃。汝可持此世界香飯。奉獻彼佛。世尊食已入般涅槃。爾時無邊身菩薩。即受佛教稽首佛足發彼國來。應時此間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震動。梵釋四王魔王波旬。摩醯首羅。見是地動。舉身毛豎喉舌枯燥。驚怖顫慄各欲四散。自見其身無復光明。是時文殊師利即從坐起。告諸大眾。汝等勿懼。東方去此。無量阿僧祇恆河沙微塵等世界。有佛號虛空等如來。十號具足。彼有菩薩。名無邊身與無量菩薩。欲來至此供養如來。以彼菩薩威德力故。令汝身光悉不復現。爾時大眾悉遙見彼佛。如明鏡中自觀己身。見無邊身菩薩一一毛孔。各各出生一大蓮花。各有七萬八千城邑。七寶雜廁。是中眾生不聞餘名。純聞無上大乘之聲。書持讀誦大乘經典。一切大眾悉皆得見。無邊身菩薩。身大無邊量同虛空。唯除諸佛余無能見。身量邊際。時無邊身菩薩稽首佛足。合掌白言。世尊。唯願哀愍受我等食。如來知時默然不受。南西北方諸佛世界。亦有無量無邊身菩薩。所持供養倍勝於前。時娑羅樹吉祥福地。縱廣三十二由旬。大眾充滿間無空缺。爾時四方無邊身菩薩。及其眷屬所坐之處。或如錐頭針鋒。十方如微塵世界。諸大菩薩悉來集會。唯除尊者摩訶迦葉阿難二眾。阿闍世王及其眷屬。乃至毒蛇視能殺人。蛣蜣蝮蠍及十六種行惡業者。悉皆來集。陀那婆神阿修羅等。悉舍惡念皆生慈心。除一闡提。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地皆柔軟。眾寶莊嚴。猶如西方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時大眾悉見十方微塵等諸佛世界。如於明鏡自觀己身。爾時如來面門所出五色光明。其光明耀覆諸大會。令彼身光悉不復現。所應作已還從口入。時諸天人阿修羅等。見佛光明還從口入。皆大恐怖身毛為豎。復作是言。如來光明出已還入。必於十方所作已辦將。是最後涅槃之相。嗚呼痛哉。世間大苦。悲號啼哭不能自持。爾時會中有優婆塞。是拘屍城工巧之子。名曰純陀。與其同類十五人俱。從座而起偏袒右臂右膝著地合掌向佛。悲感流淚頂禮佛足。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哀受我等最後供養。我等從今無主無親。無救無護貧窮飢困。欲從如來求將來食。唯願哀受我等微供然後涅槃。爾時世尊一切種智。告純陀曰。善哉善哉。我今為汝除斷貧窮。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牙。令汝具足檀波羅蜜。爾時大眾歡喜踴躍。同聲贊言。善哉善哉。希有純陀。佛已受汝最後供養。汝今純陀真是佛子。佛告純陀。汝所奉施佛及大眾今正是時。如來正爾當般涅槃。第二第三亦復如是。爾時純陀聞佛語已。舉聲號哭復白大眾。我等今者一切當共。五體投地同聲勸佛莫般涅槃。佛告純陀。莫大啼哭自亂其心。我以哀愍汝及一切。是故今日欲入涅槃。何以故。諸佛法爾有為亦然。速辦所施不宜久停。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色。青黃赤白紅紫光明。照純陀身。純陀遇已。與諸眷屬持諸肴饌。疾往佛所憂悲悵怏。重白佛言。唯願如來。猶見哀愍住壽一劫若減一劫。佛告純陀。汝欲令我久住世者。宜當速奉最後具足檀波羅蜜。爾時一切菩薩天人雜類。異口同音唱言。奇哉純陀成大福德。我等無福所設供具則為唐捐。爾時世尊。欲令一切眾望滿足。於自身上一一毛孔化無量佛。一一諸佛各有無量諸比丘僧。悉皆示現受其供養。釋迦如來自受純陀所奉設者。爾時純陀。所持粳糧成熟之食。摩伽陀國滿足八斛。以佛神力。皆悉充足一切大會。
長阿含經雲。世尊與諸大眾。至波波城闍頭園中。時有工師子名曰周那。即自嚴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即請世尊。明日舍食時。佛默然受請。明日時到。爾時世尊法服持缽。大眾圍繞往詣其舍。周那尋會設飯食供佛及僧。別煮栴檀樹耳世所奇珍。獨奉世尊。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已。大眾圍繞侍從而還。中路止一樹下。告阿難言。吾患背痛汝可敷座。尋即敷座。阿難白佛言。周那設供無有福利。所以者何。如來最後。於其舍食便取涅槃。佛告阿難勿作是言。周那為獲大利。得壽命得色得力。所以者何。佛初成道能施食者。佛臨滅度能施食者。此二功德正等無異。雙卷大般泥洹經雲。佛語賢者。阿難俱之波旬國。弟子皆行。到止城外禪顯園中。波旬豪姓有諸花氏。聞佛來到皆出作禮。稽首畢一面坐。有花氏子淳。獨留長跪白佛。欲設微食。願與聖眾俱屈威神。佛默然可之。淳喜為禮而歸。而調作腆美。晨施床座。佛與眾弟子俱到其舍就高座。淳手自斟酌奉缽致漿。供養行澡水畢。佛說法已。淳歡喜。佛語阿難俱之拘夷邑。行半道所。佛疾生身背痛。止樹下坐。於是佛語賢者。阿難至熙連河自澡浴已。告阿難朝從花子淳飯。夜當滅度。天下有二難。一為若施飯食。成無上道。為至聖佛。二為若施飯食。棄所受余。無為之情而滅度。今淳飯佛。當得長壽。得受無慾。得大富得極貴。得官屬。終生天上獲此五福。語淳勿憂宜用歡喜。
祐尋此二經。與大般涅槃所說。淳陀最後供養。多有不同。此大小乘經現化之各殊也。
爾時樹林其地陜小。以佛神力如針鋒處。皆有無量諸佛。世尊所食之物亦無差別。是時天人阿修羅等。啼泣悲嘆。如來今日已受我等最後供養。當般涅槃。我等當復更供養誰。爾時世尊為欲安慰一切大眾。而說偈言。
若有不能 如是觀了 三寶常者
是栴陀羅 若有能知 三法常住
實法因緣 離苦安樂
爾時人天大眾。阿修羅等聞是法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知佛常住。散種種花。鼓天妓樂。爾時世尊與文殊師利迦葉菩薩。及與純陀受記別已。說如是言。諸善男子。自修其心。慎莫放逸。我今背疾舉體皆痛。我今欲臥。如彼小兒及常患者。文殊汝等當為四部廣說大法。今以此法付囑於汝。乃至迦葉阿難等至當復付囑。爾時如來說是語已。為調伏諸眾生故。現身有疾右脅而臥。如彼病人。
長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入拘屍城。向本生處末羅雙樹間。告阿難曰。汝為如來於雙樹間。敷置床座。使頭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當久住北方。爾時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脅如師子王。累足而臥。時雙樹間鬼神。以非時花布散於地。阿難長跪叉手白佛言。莫於此鄙陋。小城荒毀之土。取滅度也。更有大國迦維羅衛國。波羅捺國。民人眾多必能恭敬供養舍利。佛言止止。無謂此土以為鄙陋。昔者此國土有王。名大善見七寶具足王。有四德主四天下。善見命終生第七梵天。其王死七日後。輪寶珠寶自然不見。象寶馬寶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同日命終。城池法殿金色羅園變為土水。有法無常要歸磨滅。唯得聖諦道爾乃知之。我自憶念曾於此處。六反作轉輪聖王。終厝骨於此。今我成無上正覺。復舍性命厝身於此。自今已後生死永終。無有方土厝吾身處。此最後邊更不受有。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已免一切諸病。苦患悉除無復怖畏。世尊一切眾生有四毒箭。則為病因。何等為四。貪慾嗔恚愚痴憍慢。若有病因則有病生。所謂愛熱肺病。上氣吐逆。膚體㿇㿇。其心悶亂。下利噦噎。小便淋瀝。眼耳疼痛。背滿腹脹。顛狂干痟。鬼魅所著。如是種種身心諸病。諸佛世尊悉無復有。今日如來何緣。顧命文殊師利而作是言。我今背痛汝等當為大眾說法。有二因緣則無病苦。何等為二。一者憐愍一切眾生。二者給施病者醫藥。如來往昔已於無量萬億劫中。修菩薩道當行愛語。利益眾生不令苦惱。施疾病者種種醫藥。何緣於今自言有病。世尊。世有病人或坐或起。不安其所。或索飲食誡敕家屬。修治產業。何故如來默然而臥。不教弟子聲聞人等。屍波羅蜜諸禪解脫。三摩跋提。修諸正勤。何緣不說如是甚深大乘經典。如來何故。不以無量方便教。大迦葉人中象王。諸大人等令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故不治諸惡比丘。受畜一切不淨物者。世尊實無有病。云何默然右脅而臥。一切愚人生滅。盡想當為外道九十五種之所輕慢。沙門瞿曇無常所遷。如來世尊無上仙人。已拔毒箭得無所畏。今者何故右脅而臥。令諸人天悲愁苦惱。爾時世尊大悲薰心。知諸眾生各各所念。將欲隨順畢竟利益。即從臥起結跏趺坐。顏貌熙怡如融金聚。放大光明充遍虛空。其光大盛過百千日。照於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諸佛世界。於其身上一切毛孔。一一毛孔出一蓮華。各具千葉純真金色。各出種種雜色光明。皆悉遍至阿鼻地獄。想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叫喚地地。大叫喚地獄。燋熱地獄。大燋熱地獄。是八地獄其中眾生。常為諸苦之所逼切。所謂燒煮火炙。斫刺[利-禾+皮]剝。乃至八種寒冰地獄。所謂擘裂身體碎壞。遇斯光已。如是等苦悉滅無餘。是光明中。言諸眾生皆有佛性。眾生聞已即便命終。生人天中。此閻浮提及余世界。所有地獄。皆悉虛空無受罪者。除一闡提。餓鬼眾生飢渴所逼。遇斯光已飢渴即除。是光明中。亦說眾生皆有佛性。聞已命終生天人中。餓鬼悉空。除謗大乘。畜生共相殘食。遇斯光已恚心悉滅。是光明中。亦說眾生皆有佛性。聞已命終生天人中。畜生亦盡。除謗正法。是一一花各有一佛。圓光一尋端嚴最上。是諸世尊。或震雷音或注洪雨。或扇大風或出煙炎。或有示現初生出家。轉妙法輪入於涅槃。此閻浮提中眾生。遇斯光已盲者見色。聾者聽聲啞言癖行。貧者得財慳者能施。恚者慈心不信者信。無一眾生修行惡法。除一闡提。爾時一切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及人非人等。悉同聲唱如是言。善哉善哉。無上天尊多所利益。踴躍歡喜或歌或舞。以種種花散佛及僧。諸天妓樂供養於佛爾時佛告迦葉菩薩。是諸眾生。不知大乘方等密語。便謂如來真實有疾。如來今於娑羅雙樹間。示現倚臥師子之床欲入涅槃。令諸未得阿羅漢果。眾弟子等。及諸力士生大憂苦。令諸天人阿修羅等。大設供養。欲使諸人以千端氎纏裡其身。七寶為棺盛滿香油。積諸香木以火焚之。唯除二端不可得燒。一者襯身。二最在外。為諸眾生分散舍利。以為八分。一切聲聞弟子。咸言如來入於涅槃。當知如來。亦不畢定入於涅槃。何以故。如來常住不變易故。
長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即記莂千二百弟子所得道果。世尊披郁多羅僧。出金色臂告諸比丘。汝等當觀。如來時時出世。如優曇花時一現耳。
雙卷大般泥洹經雲。佛語阿難。其已願樂如來正化。當棄貪慾憍慢之心。遵承佛教。以精進思惟道行。是為最後佛之遺令。必共慎之。汝諸比丘。觀佛儀容。難可得睹。卻後一億四千餘歲。乃當復有彌勒佛耳。難常遇也。天下有優曇花不花而實。若其生花則世有佛。為世間日恆除眾冥。自我為聖師至七十九。所應作者亦已究暢。汝其勉之。夜已半矣。
是故比丘無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於是世尊即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入空處定。從空處定起入識處定。從識處定起入不用定。從不用定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起入滅想定。是時阿難問阿那律。世尊已般涅槃耶。阿那律言。未也阿難。世尊今者在滅想定。我昔親從佛聞。從四禪起乃般涅槃。於時世尊從滅想定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起入不用定。從不用定起入識處定。從識處定起入空處定。從空處定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二禪。從二禪起入第一禪。從第一禪起入第二禪。從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佛般涅槃。當於爾時大地振動。諸天世人皆大驚怖。諸有幽冥。日月光明所不照處。皆蒙大明各得相見。迭相謂言。彼人生此。其光普遍遏諸天光時忉利天於虛空中。以文陀羅花。優缽羅花波頭摩等花。散如來上及散眾會。又以天末栴檀。雨散佛上及散大眾。佛滅度已。時梵天王釋提桓因。金毗羅神密跡力士。佛母摩耶雙樹神。娑羅園林神。四天王忉利天王。炎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化自在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各作偈頌。諸比丘。悲慟殞絕自投於地。譬如斬蛇婉轉回遑莫知所湊。歔欷而言。如來滅度何其駛哉。大法淪翳何其速哉。群生長衰世間眼滅。爾時阿那律告諸比丘。止止勿悲。諸天在上儻有怪責。時諸比丘問阿那律。上有幾天。阿那律言。充滿虛空豈可計量。皆於空中徘徊搔擾。悲號躄踴垂淚而言。如來滅度何其駛哉。群生長衰世間眼滅。
雙卷大般泥洹經。與長阿含說略同。
時諸比丘。竟夜達曉講法語已。阿那律告阿難言。汝可入城語諸末羅。佛已滅度。所欲施作宜及時為。是時阿難起禮佛足已。將一比丘涕泣入城。遙見五百末羅集在一處。諸末羅奉迎禮足。白言今來何早。阿難答言。汝等當知。如來昨夜已取滅度。汝欲施作宜及時為。諸末羅聞是語已。莫不悲慟捫淚而言。一何駛哉佛般涅槃。一何疾哉世間眼滅。時諸末羅各自還家。辦諸香花及眾妓樂。詣雙樹間供養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於床上。諸末羅童子等來舉輿床皆不能勝。時阿那律語末羅。汝等且止勿空疲勞。今者諸天欲來舉床。汝等欲使末羅童子。舉床四角。入東城門遍諸裡巷。使國人民皆得供養。然後出西城門。詣高顯處而闍維之。而諸天意欲留舍利。七日之中。使國人民皆得供養。然後出城北門。渡熙連禪河。於天冠寺而闍維之。是上天意使床不動。末羅曰諾。快哉斯言。隨諸天意。時諸末羅即共入城。平治道路掃灑燒香。已出雙樹間。以香花伎樂供養舍利。訖七日已時日向暮。舉佛舍利置於床上。末羅童子捧舉四角。擎持幡蓋燒香散花。作眾伎樂前後導從。安詳而行。時忉利諸天。雨文陀羅花。優缽羅花等。天末栴檀散舍利上。充滿街路諸天作樂。鬼神歌詠供養舍利。於是末羅捧床漸進。入東城門止。諸街巷設供養已。出城北門渡熙連禪河。到天冠寺告阿難曰。我等復應以何供養。阿難報曰。我親從佛聞。欲葬舍利當如轉輪聖王葬法。生獲福死得上天。時末羅即共入城。供辦葬具已。還到天冠寺。以淨香湯洗浴佛身。以新劫貝周匝纏身。五百張氎次如纏之。內身金棺灌以香油置於第二大鐵槨中。栴檀木槨重衣其外。以眾名香而積其上。末羅大臣名曰路幾。執大炬火欲燃佛[卄/積]。而火不燃。又諸大末羅次前燃[卄/積]。火又不燃。時阿那律語末羅言。止止諸賢。非汝所能火滅不燃。是諸天意。以大迦葉將五百弟子。從波波國來欲見佛身。天知其意使火不燃。爾時大迦葉。從波波國遇一尼乾子。手執文陀羅花問言。汝知我師在乎。答曰。滅度以來已經七日。迦葉聞之悵然不悅。五百比丘。婉轉號啕不能自勝。迦葉詣拘屍城。波尼連禪河到天冠寺。至阿難所語阿難言。我等欲一面覲舍利。及未闍維寧可見不。阿難答言。雖未闍維以劫貝五百張[疊*毛]次如纏之。藏於金棺置鐵槨中。以為佛身難復可睹。迦葉三請。阿難答如初。時大迦葉適向香[卄/積]。於時佛身從重棺內。雙出兩足足有異色。迦葉見已怪問阿難。佛身金色足何故異。阿難報曰。向有一老母悲哀而前。淚墮其上故色異耳。迦葉即向香[卄/積]禮佛舍利。時四部眾及上諸天。同時俱禮。於是佛足忽然不現。時大迦葉繞[卄/積]三匝而作偈頌。時彼佛[卄/積]不燒自燃。諸末羅等各相謂言。今火燭熾炎盛難止。闍維舍利或能消盡。當於何所求水滅之。時有娑羅樹神。尋以神力滅佛[卄/積]火。時諸末羅指拘屍城側。取諸香花以用供養。
雙卷泥洹經說。與長阿含說略同又雲。大迦葉至。於是佛[卄/積]不燒自然。至終其夜。佛[卄/積]燒盡自然生四樹。蘇尼禪樹。迦維屠樹。阿世鞮樹。尼拘類樹。
菩薩處胎經雲。佛在雙樹。欲捨身壽入涅槃。二月八日夜半。躬自擗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羅跋薩。各三條敷金棺裡。[打-丁+親]身臥上腳腳相累。以缽錫杖手付阿難。八大國王。皆持五百張白氎。栴檀木蜜盡內金棺裡。大梵天王將諸梵眾。在右面立。釋提桓因將忉利諸天。在左面立。彌勒菩薩十方菩薩。當前立。爾時世尊。欲入金剛三昧碎身舍利。從金棺裡出金色臂。即問阿難。迦葉比丘今來至不。對曰未至。即復斂[疊*毛]入金棺裡。寂然不語。世尊將欲示現。識所趣向道識俗識。有為識無為識。世尊即於胎中。現句瑣骸骨。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佛告彌勒。汝觀句瑣骸骨。令一切眾。所知識所趣。分別決了。彌勒菩薩即從座起。手執金剛七寶神杖。撓句瑣骨聽彼骨聲。即白佛言。此人命終嗔恚結多。識墮龍中。此人前身十跡行具。得生天上。有一全身舍利無有缺減。彌勒以杖撓之。推尋此識了不知處。如是三撓前白佛言。此人神識了不可知。將非如來入涅槃耶。佛告彌勒。諸佛舍利流布。非汝等境界所能分別。何以故。此舍利即是吾舍利。何能尋究如來神識。又世尊還攝威神。在金棺裡寂然無聲。諸天燒香散花供養。時大迦葉將五百弟子至。世尊以天耳聞。即從金棺雙出兩足。
摩耶經雲。佛般涅槃。摩耶夫人。天上五衰相現。一者頭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頂中光滅。四者兩目數瞬。五者不樂本座。又於其夜得五大惡夢。一須彌山崩。四海水竭。二羅剎奔走挑人眼目。三天失寶冠身無光明。四寶珠幢倒失如意珠。五師子齧身痛如刀割。得此夢已即便驚寤。此非吉祥。我昔在於白淨王宮。因晝寢中得希有夢。見一天子身黃金色。乘白象王從諸天子。作妙伎樂觀日之精。入我右脅身心安樂。即便懷妊悉達大子。為世照明。今此五夢甚可怖畏。必是我子涅槃之相。爾時阿那律。棺殯如來身已。即升忉利天。偈告摩耶。摩耶聞已悶絕躄地。良久乃蘇自拔頭髮悲泣而言。昨夜得夢知有怪異。佛果滅度。不久便當即就闍維。何其苦哉世間眼滅。即與諸眷屬從空來下。趣雙樹間遙見佛棺悶絕不能自勝。以水灑面然後方蘇。前至棺所頂禮悲泣。而作是言。共於過去無量劫來。長為母子未曾舍離。一旦於今相見無期。嗚呼苦哉眾生福盡。即以種種天花。布散棺上。摩耶夫人顧見如來。僧伽梨衣及缽並錫杖。右手執之舉身投地。如大山崩悲號慟絕。而作是言。我子執著福度天人。今此諸物空無有主。嗚呼痛哉。四眾悲感淚下如雨。帝釋力故變成河流。爾時世尊以神力故。令諸棺蓋皆自開發。便從棺中合掌而起。如師子王初出窟已。奮迅之勢。身毛孔中放千光明。一一光明有千化佛。悉皆合掌向於摩耶。以梵軟音問訊母言。遠屈來下此閻浮提。諸行法爾願勿啼泣。時阿難見佛起又聞說偈垂淚嗚咽。強自抑忍即便白佛。後世眾生必當問我。佛臨滅度復何所說。云何答之。佛告阿難。汝當答言。世尊已入涅槃。摩耶夫人來下。如來為後不孝諸眾生故。從金棺出合掌問訊。並說上諸偈。故此經名為佛臨涅槃母子相見經。如是受持說此語已。與母辭別即便闔棺。三千世界普皆震動。八部大眾悲號懊惱。聲動天地。摩耶夫人問阿難言。我子悉達。臨滅度時有何教敕。阿難白言。世尊中夜。為諸比丘略說教誡。又以所說十二部經。付囑尊者摩訶迦葉。末後敕我令助宣佈。時摩訶摩耶聞此語已。又增感絕即問阿難。汝於往昔侍佛已來。聞世尊說。如來正法幾時當滅。阿難垂淚而便答言。我於往昔。曾聞世尊說於當來法滅之事雲涅槃後。摩訶迦葉。與阿難結集法藏。事悉畢已。摩訶迦葉於狼跡山入滅盡定。我亦當得果證。次第隨後入般涅槃。當以正法付優波掘多。善說法要如富樓那。廣度人眾。又復勸化阿輸迦王令於佛法。得固正信。以佛舍利。廣起八萬四千諸塔。二百歲已。屍罹難陀比丘善說法要。於閻浮提度十二億人。三百歲已。青蓮花眼比丘。善說法要度半億人。四百歲已。牛口比丘善說法要。度一萬人。五百歲已。寶天比丘善說法要。度二萬人八萬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正法於此便就盡滅。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壞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一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燃正法炬。八百歲後諸比丘等。樂好衣服縱逸嬉戲。百千人中。或有一兩得道果者。九百歲已。奴為沙門婢為比丘尼。一千歲已。諸比丘等聞不淨觀。阿那波那慎恚不欲。無量比丘。若一若兩思惟正受。千一百歲已。諸比丘等。如世俗人嫁娶行媒。於大眾中譭謗毗尼。千二百歲已。是諸比丘及比丘尼。作非梵行若有子息。男為比丘。女為比丘尼。千三百歲已。袈裟變白不受染色。千四百歲已。時諸四眾猶如獵師好樂殺生賣三寶物。千五百歲俱睒彌國。有三藏比丘善說法要。徒眾五百人一羅漢比丘善持戒行。徒眾五百。布薩之時。羅漢比丘升於高座。說清淨法雲。此所應作。此不應作。彼三藏比丘弟子。答羅漢雲。汝今身口自不清淨。云何而反說是粗言。羅漢答言。我久清淨身口意業。無諸過患。三藏弟子。聞此語已倍更慎忿。即於座上殺彼羅漢。時羅漢弟子。而作此言。我師所說會於法理。云何汝等害我和尚。即以利刀殺彼三藏。天龍八部莫不憂惱。惡魔波旬及外道眾。踴躍歡喜競破塔寺。殺害比丘一切經藏皆悉流移。至鳩屍那蠍國。阿耨達龍王悉持入海。於是佛法而滅盡也。時摩訶摩耶聞此語已。號哭懊惱語阿難言。如來遺敕。既以正法付囑尊者。及摩訶迦葉。宜應精勤護持讀誦。我今不忍。見於如來闍維之時。即禮佛棺右繞七匝。涕淚號叫還歸天上。
祐敬惟。涅槃義總八味。古今講論精理已備。妄率愚管。略言其跡。夫常住至寂畢竟無為。但機感所誘隨方應俗。既曰現生焉得無滅。斯則群萌睹始終。而法身無出沒也。是以假言背痛而方轉甘露。托臥右脅而還放光明。此無病之跡也。及千氎既纏而示雙足於迦葉。金棺將闔而起合掌於摩耶。此不滅之徵也。無病而示病。不滅而現滅。故知。灰身顯權常住真實。月喻妙音不其明乎。
釋迦八國分舍利記第二十八(出雙卷泥洹經)
編輯時波波國末羅民眾。聞佛雙樹滅度。皆自念言。今我宜往求舍利分。起塔供養。時波波國諸末羅即下國中嚴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到拘屍城遣使者言。聞佛眾祐止此滅度。彼亦我師敬慕之心。來請骨分。當於本國起塔供養。拘屍王答如是如是。誠如君言。但世尊垂降此土。於茲滅度。國內士民當自供養。遠勞諸君分舍利。分恐不可得。時遮頗國諸跋離民眾。及羅摩伽國拘利民眾。毗留提國婆羅門眾。迦維衛國釋種民眾。毗舍離國離車民眾。及摩竭王阿闍世聞如來於拘屍城雙樹間。而取滅度皆自念言。今我宜往求舍利分。時諸國王阿闍世等。即下國中嚴四種兵進渡恆水。即敕婆羅門香姓。汝持我名入拘屍城。致問諸末羅等。起居輕利游步強耶。吾於諸賢每相宗敬。鄰國義和曾無諍訟。我聞如來於君國內。而取滅度。唯無上尊實我所天。故從遠來求諸骨分。欲還本土起塔供養。設與我者。舉國重寶與君共之。時香姓婆羅門受王教已。即詣彼城語諸末羅。時諸末羅報香姓曰。誠如君言。但為世尊。垂降此土於茲滅度。國內士民自當供養。遠勞諸君分舍利分。不可得。時諸國王即集群臣眾。共立議作頌告曰。
吾等和議 遠來拜首 遜言求分
如不見與 四兵在此 不惜身命
義而弗獲 當以力取
時拘屍國即集群臣眾。共立議以偈答曰。
遠勞諸君 屈辱拜首 如來遺形
不敢相許 彼欲舉兵 吾斯亦有
畢命相抵 未之有畏
時香姓婆羅門。曉眾人曰。諸賢。長夜受佛教戒。口誦法言。一切眾生常念欲安。寧可諍佛舍利。共相殘害。如來遺形欲以廣益。舍利現在但當分耳。眾咸稱善。尋復議言誰堪分者。皆曰香姓婆羅門。仁智平均可使分也。時諸國王即命香姓。汝為我等分佛舍利。均作八分。於時香姓即詣舍利所。頭面禮畢。徐前取佛上牙。別置一面。尋遣使者齎佛上牙。詣阿闍世所。語使者言。汝以我聲上白大王。起居輕利游步強耶。舍利未至傾遲無量耶。今付使者如來上牙。並可供養以慰企望。明星出時分舍利訖。當自奉送。爾時香姓。以一瓶受石許。即分舍利均為八分已。告眾人言。願以此瓶眾議見與。自欲於舍起塔供養。皆言智哉是為知時。即共聽與。時有畢缽村人。白眾人言。乞地燋炭起塔供養。皆言與之。爾時拘屍國人。得舍利分即於其土。起塔供養。波波國。遮羅國。羅摩伽國。毗留提國。迦維衛國。毗舍羅國。摩竭國。阿闍世王等。得舍利分各歸其國。起塔供養。香姓婆羅門持瓶歸起塔。畢缽村人。持地燋炭歸起塔。當於爾時。如來舍利起於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生時發塔。何等時佛生。沸星出時生。沸星出出家。沸星出成道。沸星出滅度。八日佛出家。八日成菩提。八日取滅度。二月如來生。二月佛出家。二月成菩提。二月取涅槃。
雙卷大般泥洹經雲。時波旬國。諸花氏可樂國。諸拘鄰有行國。諸滿離神州國。諸梵志維耶國。諸離昌聞佛止雙樹般泥曰。各嚴四兵。到拘夷止城外。赤澤國諸釋氏。亦嚴四兵來到。報言釋尊聖雄。出自我親。實我諸父敬慕之心。來請骨分。摩竭王阿闍世。又嚴四兵度河津來。使梵志屯蹶入問消息。今佛眾祐止此滅度。實我所天敬慕之心。來請骨分。王答佛自來此。我當供養。謝汝大王舍利分不可得。於是屯蹶聚眾人作頌告曰。
今各遠離 四兵在此 義言不用
必命相抵
拘夷國人亦答頌曰。
如欲舉眾 吾斯亦有 俱命相抵
則未為恐
梵志屯蹶曉眾人言。諸君皆宿夜承佛嚴教。佛大慈故燒形遺骨。欲廣祐天下。何宜當為毀本慧意。舍利現在但當分耳。眾咸稱善。皆詣舍利稽首畢。乃使屯蹶分之。於是屯蹶持一罌。受一石許蜜塗其裡。分為八分已白眾言。吾既敬佛。願得著罌舍利。歸起塔廟。皆言智哉。即共聽與。梵志溫達乞地燋炭。歸起塔寺。皆言與之。後有衡國異道士。求得地灰。於是八國得佛八分舍利。各還起塔有八塔。第九罌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灰塔。既分舍利。又為遠方諸四輩弟子。未悉聞故留九十日。乃去城四十里。於衛致鄉四衢道中。作塔寺拘夷豪姓。共作[番*瓦]瓳石墼。縱廣三尺集用作塔。及高縱廣皆丈五尺。藏黃金罌。舍利於其中置。立長表法輪。柈蓋懸繒。燃燈花香伎樂。禮事供養。
祐以為雙樹八枝義各有明。舍利八分緣亦有會。故蛻化之體或全或散。用能留瑞群剎。降福人天。夫不生而假胎。無形而委骨。其示跡垂教。即不思議之事也。
釋迦天上龍宮舍利寶塔記第二十九(出菩薩處胎經)
編輯有一大臣名優波吉。諫言諸王莫諍。佛舍利應當分之普共供養。何為興兵共相征罰。爾時釋提桓因。即現為人語諸王言。我等諸天亦當有分。若共諍力則有勝負。幸可見與勿足為難。爾時阿耨達龍王。文鄰龍王。伊那缽龍王。語八王言。我等亦應有舍利分。若不見與力足相伏。時優波吉言。諸君且止。舍利宜共分之。即分為三分。一分與諸天。一分與龍王。一分與八王。分甕受碩余。此臣密以蜜塗甕裡。以甕量分舍利。諸天得舍利。還於天上即起七寶塔。龍得舍利還於龍宮。亦起七寶塔。八王得舍利各還本國。亦起七寶塔。臣優波吉著甕。舍利並甕亦起七寶塔。灰及土四十九斛。起四十九寶塔。當闍維處亦起寶塔。高三十九仞。
釋迦龍宮佛[咨*毛]塔記第三十(出阿育王經)
編輯八國王競諍取捨利。各各起兵天帝釋見之。即遣天邊自下曉喻諸王言。佛在時諸王皆如兄弟。佛適泥洹云何相罰。橫殺萬民當共分之。各還起塔普皆得福。諸王皆言快哉。籍卿作評為我分之。得無諍也。邊自以金罌分之。阿闍世王共數各得八萬四千舍利。余有佛口一[咨*毛]無敢取者。以阿闍世王初來求舍利時。車中投身著地。氣欲不報。故共持與阿闍世王。阿闍世王得舍利及[咨*毛]。還大歡喜作倡伎樂。鼓角動天。難頭禾龍王聞佛般泥洹。亦從諸龍化作人身。到泥洹所。道逢阿闍世王。還語言佛留舍利。非但唯使人間供養。可持一分見與不。阿闍世言不可得也。龍王言。我是難頭禾龍。舉卿國土。著八萬里外磨碎成屑。阿闍世王怖懅故。即舉佛[咨*毛]與之。更復欲取捨利。龍王便言我得此[咨*毛]足供養也。旋別各去。龍王即還須彌山下。起水高八萬四千里。起水精琉璃塔。阿闍世王命終後。阿育王得其國土。時有大臣白阿育王言。難頭禾龍先輕阿闍世。奪佛[咨*毛]去。阿育聞大嗔。即敕諸鬼神王。作鐵網鐵藉。縱置須彌山下水中。欲縛取龍王。龍王大怖共設計言。阿育事佛當伺其臥取其宮殿。移著須彌山下。水精塔中。自出與相見具說本末道意。狀其嗔必息。即便遣龍捧取阿育王宮殿。阿育王臥覺。不知是何處。見水精塔高八萬四千里。喜怖交心。難頭禾龍自出謝言。阿闍世王自與我佛[咨*毛]我不奪也。釋迦文佛在世。與我要言。般泥洹後劫盡時。所有經戒及袈裟應器。我皆當取藏著是塔中。彌勒來下當復出著。阿育王聞此言大謝。實不知此難頭禾龍王。便使諸龍。還復阿育王宮殿置於本處。
祐以為。能供三寶本在天人。故忉利閻浮塔廟森列。至於難頭龍王。及大士應化。所以法滅之時收藏尊經。其能建剎不亦宜乎。
釋迦譜卷第十
編輯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記第三十一(出雜阿含經)
編輯爾時世尊。與諸比丘循邑而行。時有二童子。一名闍耶二名毗闍耶。共在沙中嬉戲。遙見世尊三十二相莊嚴其體。時闍耶童子心念言。我當以麥麨上佛。仍手捧細沙著世尊缽中。時毗闍耶合掌隨喜。時彼童子而發願言。以惠施善根功德。令得一天下一傘蓋王。即於此處生得供養諸佛。爾時世尊發容微笑。阿難合掌白言世尊。何緣微笑。爾時世尊告阿難。當知我滅度百年之後。此童子於巴連弗邑。統領一天下轉輪王。姓孔雀名阿育。正法治化。又復廣佈我舍利。當造八萬四千塔。阿難取此缽中所施之沙。舍著如來經行處。當行彼處。阿難受教即取缽沙。泥經行處。阿難當知。於巴連弗邑。有王名日月護。彼王當生子名曰頻頭婆羅。當治彼國。彼復有子名曰修師摩。時瞻婆國有一婆羅門女。極為端正令人樂見。為國所珍。諸相師輩見彼女相。即記彼女當為王妃必生二子。一當領天下。一當出家學道得成聖蹟。時婆羅門聞相師所說。歡喜無量即持其女。詣巴連弗邑種種莊嚴。欲嫁與修師摩王子。相師雲應嫁與頻頭婆羅王。王見此女端正有德。即立為第一夫人。恆相娛樂。仍便懷體月滿生子。生時安隱母無憂惱。過七日後立字名無憂。又復生子名曰離憂。無憂者身體粗澀父不喜見。王欲試諸子。呼婆羅門言。觀我諸子於我滅後誰當作王。婆羅門言。將此諸子出城。金殿園館中當觀其相。時阿育王母語阿育言。今王出金殿園館中觀諸王子。於我滅後誰當作王。汝何不去。阿育啟言。既不蒙念亦復不樂見我。母言但往即便往去。願母賜送食。母言如是。王先敕大臣。若阿育來者。當使其乘老鈍象來。又復老人以為眷屬。時阿育即乘老象。至園館中地坐。時諸王子各下飲食。阿育母以瓦器成酪飯。送與阿育。王問師言。此中誰有王相。當紹我位。時彼相師視諸王子。見阿育具有王相。當得紹位。又作是念此阿育。大王所不相愛。我若語言當作王者。王必不樂。即語言我今總記。此中若有好乘者。是人當作王。時諸王子聞彼所說。各自念言我乘好乘。時阿育言。我乘老宿像我得作王。時王又復語師言。願更為觀之。師復答言。此中有第一坐者。彼當作王。諸王子等各相謂言。我坐第一。阿育言我今坐地。是堅勝坐我當作王。王復語師更為重觀。師又報言此中上器上食此當得王。阿育念言。我有勝食我必作王。坐散還宮。時阿育母問阿育。婆羅門定記誰耶。阿育啟言兒當作王。老象為乘以地為坐。素器盛食粳米雜酪。是最勝也。時婆羅門知阿育當王。數修敬。其母即便問言。誰當作王。師言汝生太子。阿育是其人也。時頻頭羅王邊國。怛叉屍羅反。王即語阿育。汝將四兵平伐彼國。及至發引與少兵甲。時從者白王子言。今往伐彼國無有軍仗。云何得平。阿育言我若應王者。兵甲自然來應。發是語時。尋聲地開兵甲從地而出。即將四兵往伐彼國。時彼諸國民人。聞阿育來即平治道路。種種供養奉迎王子。諸天宣令。阿育王子當王此天下。汝等勿興逆意。彼國即便降伏。如是乃至平此天下至於海際。時父王得重疾。諸臣即便莊嚴阿育將至王所。今且立此子為王。我等後徐徐當立修師摩為王。時王聞此語憂愁不樂默然不對。即便命終。時阿育心念口言。我應正得王位者。諸天自然來以水灌我頂。素繒系首。尋聲諸天即以水灌阿育頂。素繒系首受王極位人神欣慶。又引傳雲。阿育拜王日鐵輪飛降王閻浮提。虛空地下各四十里。鬼神咸皆贊善。
阿育王如禮法殯葬父王已。即立阿[少/兔]樓陀為大臣。時修師摩王子聞父崩。背立阿育為王心生不忍。即集諸兵來伐阿育。時阿[少/兔]樓陀大臣機關木象。又作阿育王像。以像騎象安置東門外。又作無煙火坑以物覆之。阿[少/兔]樓陀大臣。語修師摩王子言。欲作王者。阿育在東門可往伐之。能得之者自然得作。王子即趣東門墮火坑。便即死亡。阿育王正法治化。時諸臣輩。我等共立阿育為王。故輕慢於王。不行君臣之禮。王亦自知諸臣輕慢。時王語諸臣曰。汝等可伐華果之樹殖於刺棘。諸臣答曰。未曾見聞。卻除華果而殖刺樹。乃至王三敕令伐彼亦不從。爾時王即持利劍殺五百大臣。王將綵女出外園游戲。見一無憂樹華極敷盛。王見已。此華樹與我同名。心懷歡喜。王形體醜陋皮膚粗澀。諸綵女輩憎惡王故。以手毀折無憂華樹。王從眠覺。見無憂樹華狼藉在地。心生忿怒。系諸綵女以火燒殺。王行暴惡故曰暴惡阿育王。時阿[少/兔]樓陀大臣白王言。王云何以手自殺諸臣綵女。王今當立屠殺之人。即宣教立屠殺者。彼有一山名曰耆梨。中有一織師子亦名耆梨。兇殘撾打繫縛男女。及捕水陸之生。乃至拒逆父母。是故世人傳雲兇殘耆梨子。時王使語之言。汝能為王斬諸凶人不。彼答曰一切閻浮提有罪者。我能淨除況此一方。王即為作屋舍極為端嚴唯開一門。於其中間作治罪之法狀如地獄。時彼凶人啟王言。今從王乞願。若人來入此中者不復得出。答言如汝所願。爾時商主之子厭世間苦。出家學道遊行諸國。次第乞食誤入屠殺舍中。時彼比丘遙見舍裡。有火車爐炭等治諸眾生。恐怖毛豎便欲出門。兇殘即往執比丘言。入此中者。無有得出於此而死。比丘心生悲悔泣淚滿目。乞我少時生命可至一月。彼凶不聽。如是日數漸減止於七日。彼即聽許。時此比丘知將死不久。勇猛精進坐禪息心。不能得道至於七日。時王宮內人。有事送付凶主。將是女人。著臼中以杵搗之。令成碎末。時比丘見是事。極厭惡此身。嗚呼苦哉。我身不久亦當如是。斷一切結成阿羅漢。時彼兇殘人語此比丘。期限已盡。比丘以偈答曰。我心得解脫。斷除諸有盡。今此身骸無復吝惜。爾時彼凶主。執彼比丘著鐵鑊油中。足與薪火火終不然。或復不熱。凶主見火不然。打拍使者而自然火。火即猛盛久久開鐵鑊蓋。見彼比丘鐵鑊中蓮華上坐。生希有心即以啟王。王便嚴駕將無量眾來看比丘。時彼比丘調伏時至。即身升虛空猶如雁王。示種種變化。向王說偈。我是佛弟子。逮得諸漏盡。生死大恐怖。我今悉得脫。時阿育王聞彼比丘所說。於佛法所生大敬信傳雲王訪諸臣民。叵有及見佛者不唯有波斯匿王妹。作比丘尼年百三十餘。見佛在世。王即往問。佛何功德耶。尼答曰。世尊威神備於經說。我時年十歲佛來入宮殿內。地皆作金色。我即作禮金釵墮地緬與光合。去後光歇尋之方得。又雲佛有八種音聲。今海邊有鳥名曰羯隨。其音哀亮頗似萬一。王求得此鳥旬日不鳴。時青衣映鏡嚴莊。鳥見其像驚翥欲鳴。青衣轉鏡還便輟響。王曰若能使鳥鳴者。以為夫人。青衣即取諸鏡懸於四壁。鳥見影顧眄回惶悲鳴。振迅清暢和雅。王聞之乃悟起正真道意。即拜青衣為第二夫人。婇女七千人咸皆歡喜。又白比丘言。佛未滅度時何所記說。比丘答言佛記大王。於我滅後過百歲。時於巴連弗邑有三億家。彼國有王名曰阿育。當王此閻浮提為轉輪王。正法治化。又復宣佈我舍利於閻浮提。立八萬四千塔。佛如是記。然大王今造此大地獄殺害無量。王今宜應慈念一切眾生。佛之所記大王者。王當如法修行。時阿育王於佛所極生敬信。合掌向比丘作禮。我得大罪今向比丘懺悔。我之所作甚為不善。唯願佛子。受我懺悔舍心。勿復責我愚人。譬喻經雲。時王宮內。常以四事供養二萬沙門。有外道梵志。門徒甚盛忌害沙門。欲加陵毀。乃選其眾中能幻化者。變為異道。所奉神名夷摩旦羅。一頭四面八目八臂。強猛凶壯多從醜類。先巡邑裡次到城門。國中男女亡走失魄。王下輿卻蓋迎之於城門。問其所欲得。鬼曰吾欲啖人。若惜民者。諸沙門悉不耕而食。費耗滋甚幸可見付。以充廚膳。王大恐懼遣使報僧。時有一沙彌名端正。年十三白諸比丘。我能降化之。即到鬼所而告之曰。諸大比丘尋次當來。汝欲顯奇可待食竟。時從鬼梵志二萬餘人。王大設供。沙彌斂肴吸饌搖牙而盡。尚未充飽因取從鬼以次吞之。並隨神足皆在只桓。作幻梵志稽首謝過。求欲出家悉成沙門。後多得羅漢。王因此倍加信伏。時彼比丘度阿育王已。乘空而化。時王從彼地獄欲出。凶主白王言王不復得去。王曰汝今欲殺我耶。彼曰如是。王曰。誰先入此中。答曰我是。王曰若然者汝先應取死。王即敕人將此凶主。著作膠舍裡以火燒之。又敕壞此地獄施眾生無畏。
傳雲。王得信心。問道人曰。我從來殺害不必以理。今修何善得免斯殃。答曰。唯有起塔供養眾僧。赦諸徒囚賑濟貧乏。王曰。何處可起塔。道人即以神力左手掩日。日光作八萬四千道。散照閻浮提。所照之處皆可起塔。今諸塔處是也。
時王欲建舍利塔。將四兵眾至王舍城。取阿闍世王佛塔中舍利。還復修治此塔與先無異。如是取七佛塔中舍利。至羅摩村中。時諸龍王。將王入龍宮中。王從龍索舍利供養。龍即分與之。時王作八萬四千金銀琉璃頗梨篋。盛佛舍利。又作八萬四千四寶瓶。以盛此篋。又作無量百千幡幢傘蓋。使諸鬼神各持舍利供養之。具敕諸鬼神言。於閻浮提。至於海際城邑聚落。滿一億家者為世尊立塔。時有國名著叉屍羅三十六億家。彼國人語鬼神言。
三十六億篋舍利。與我等起立佛塔。王作方便國中人少者。令分與彼令滿家數。而立為塔時巴連弗邑。有上座名曰耶舍。王詣彼所白上座曰。我欲一日之中。立八萬四千佛塔遍此閻浮提。意願如是。時彼上座白言善哉。大王克後十五日月食時。令此閻浮提起諸佛塔。如是乃至。一日之中立八萬四千塔。世間民人興慶無量。共號曰法阿育王。
大阿育王經雲。八國共分舍利。阿闍世王分數得八萬四千。又別得佛口二[咨*毛]還國。道中逢難頭禾龍王從其求舍利分。阿闍世王不與。便語言我是龍王。力能壞汝國土。阿闍世王怖畏。即以佛[咨*毛]與之。龍王還於須彌山下。起水高八萬四千里於下起水精塔。阿闍世還國。以紫金函盛舍利。作千歲燈火於五恆河沙水中塔葬埋之後。阿育王得其國土王取夫人。身長八尺發亦同等。眾相具足王令相師觀之。師言當為王生金色之子。王即拜為第二夫人。後遂有身足滿十月。王有緣事宜出外行。王后妒嫉。便作方便共欲除之。募覓豬母即應產者。語第二夫人言。卿是年少甫爾始產。不可露面視天。以被覆面即生金子。光照宮中盜持兒去殺之。即以豬子著其邊。便罵言。汝雲當為王生金色之子。何故生豬。便取輪頭拍。因內後園中伏菜。王還聞之不悅。久久之後王出行園。見之憶念迎取歸宮。第二夫人漸得親近。具說情狀。王聞驚怪。即殺八萬四千夫人。阿育王后於城外造立地獄。治諸罪人佛知王殺諸夫人應墮地獄。即遣消散比丘化王。王發信悟。問比丘言。殺八萬四千夫人。罪可得贖不。道人言各為人起一塔。塔下著一舍利當得脫罪耳。王即尋覓阿闍世王舍利。有國相父年百二十。將五萬人取本舍利。王得大喜。即分與鬼神各還所部。令一日一時同戴八萬四千剎。諸鬼神言。多隔山障不得相知。王言汝曹但還。治槃護剎安鈴。我當使阿修輪以手摸日月。四天下亦同時震鼓。便舉戴之。二經不同故復兩存。及迦葉語阿難經雲。塔成造千二百織成幡及雜華。未得懸幡。王身有疾。伏枕慷慨曰。若威靈有感。願察我至誠。諸塔並列於坐隅。俯臨王前王手自系幡。以次而去各還其所。王體羸弊取幡不贍。有諸比丘行助王取之。故今上幡先令比丘將之也。由是病癒增算十二。故因名為續命幡。王已建八萬四千塔。歡喜踴躍將諸群臣。往詣雞雀精舍。白耶舍上座曰。更有比丘佛所受記。當作佛事不。我當往詣彼所。供養恭敬。上座答曰。佛般涅槃時。詣摩偷羅國。告阿難曰。於我般涅槃後。百歲之後當有長者子。名優波崛多。當出家學道號無相佛。王問上座曰。優波崛多今已出世不。上座答曰。已出世出家學道。是阿羅漢住在優留蔓荼山中。王聞已歡喜踴躍。即敕群臣速辦嚴駕。將無量眷屬往詣彼所。尊者思惟若王來者。無量將從受諸大苦。殺害微蟲。答使者曰。我當自往詣王所。時王聞尊者自來。歡喜踴躍從摩偷羅至巴連弗邑。於其中間開安舟桁。於桁懸諸幡蓋。時尊者優波崛多。將一萬八千阿羅漢眾。逕至王國。王大歡喜踴躍。即脫瓔珞價直千萬。而授與之。王將諸大臣眷屬。即出往尊者所。即為下食。五體投地向彼作禮。長跪合掌而作是言。我今領此閻浮提。受於王位不以為喜。今睹尊者踴躍無量。如來弟子乃能如是。如睹於佛。時王請尊者優波崛多入城。設種種座請尊者就坐。眾僧令往雞雀精舍。白尊者曰尊者顏貌端正。身體柔軟。而我形體醜陋。肌膚粗澀。尊者而說偈曰。
我行佈施時 淨心好財物
不如王行施 以沙施於佛
時阿育王告諸大臣。我以沙佈施於佛。獲其果報如是。云何而不修敬於世尊。王復白優波崛多言。尊者示我佛所說法遊行處所。當往供養禮拜。時王將四兵軍眾。又持種種供養香華幡幢。及諸伎樂便將尊者。發去。尊者至隆頻林。此是如來生處。時王五體投地供養禮拜。即立佛塔。此處菩薩六年苦行。此處二女奉菩薩乳糜。時尊者將王至道場樹下。語王曰此樹菩薩以慈悲三昧力破魔兵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處。時王舍無量珍寶種種供養。及起大塔廟。尊者將王至鳩屍那竭國。言此處如來具足作佛事畢。於無餘般涅槃。而般涅槃。時王聞是語。憂惱迷悶躄地啼泣涕零。如是乃至與種種供養立大塔廟。時王復白尊者曰。我意願欲得見佛。諸大弟子佛之所記者。欲供養彼舍利。願為示之。時尊者白王言。善哉善哉。大王能發如是妙心。時尊者將王至舍衛國。入只桓精舍以手指塔。此是尊者舍利弗塔。王當供養。王曰彼有何功德。尊者答曰。第二法王隨轉法輪。時王生大歡喜。舍十萬兩珍寶供養其塔。次復示大目揵連塔。王應供養此塔。王復問曰彼有何功德。尊者答曰是神足第一。以足持踐地地即振動。至於天宮。降伏難陀跋難陀龍王。時王舍十萬兩珍寶。供養此塔。次復示摩訶迦葉塔語王言。此是摩訶迦葉禪窟。應當供養。王問曰彼有何功德。答曰彼少欲知足頭陀第一。如來施以半座及僧伽梨衣。愍念眾生興立正法。時王舍十萬兩珍寶。供養是塔。次示尊者薄拘羅塔。應當供養。王問曰彼有何功德。尊者答曰彼無病第一。乃至不為人說一句法寂默無言。王曰以一錢供養。諸臣白王言。功德既等何故於此供養一錢。王告之曰聽吾所說。
雖除無明痴 智慧能鑑察
雖有薄拘句 於世何所益
時彼一錢還來至王所。時大臣輩見是希有事。異口同音贊彼。嗚呼尊者少欲知足。乃至不須一錢。
復示阿難塔。語王言。此是阿難塔。應當供養。王曰彼有何功德。答曰此人是佛侍者。多聞第一撰集佛經。王即舍百億兩珍寶而供養其塔。時臣白王言。何故於此佈施供養。皆悉勝前。王白諸臣聽吾所說。
如來之體身 法身性清淨
彼悉能奉持 是故供養勝
法燈常存世 滅此愚痴冥
皆由從彼來 是故供養勝
爾時王供養上種種事恆遍。至菩提道場樹。此樹下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間希有珍寶供養之事。供養菩提樹。時王夫人名曰低舍羅絺多。夫人作是念。王極愛念於我。我亦念王。王今舍我持諸珍寶。至菩提樹間。我今當作方便殺菩提樹。樹既枯死葉便凋落。王當不復往彼。可得與我常相娛樂。夫人即遣人以熱乳澆之。樹即枯燥。時諸使人輩白王言。菩提樹忽然枯死。葉葉變落。時王聞是語。即迷悶躄地。時彼夫人見王憂愁不樂。而白王言。王勿憂惱我當喜悅王心。王曰若無彼樹我命亦無。如來於彼樹。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樹既無我何用活耶。夫人聞王決定語。還復令以冷乳灌之。彼樹尋復更生。王聞歡喜詣菩提樹下。睹於菩提樹目不暫舍。時王各辦四實甕。金銀琉璃頗梨盛諸香乳及諸香湯。持種種飲食幡幢寶蓋各有千種。及種種華香伎樂。受持八支齋布薩。著白淨衣服。執持香爐在於殿上。向四方作禮心念口言。如來賢聖弟子在諸方者。憐愍我故受我供養。時王如是語時。三十萬比丘悉來集。彼大眾中十萬是阿羅漢。二十萬是學人。及凡夫比丘。上座之座無人坐。時王問諸比丘。上座云何而無人坐。時彼大眾中有一比丘。名曰耶舍。是大阿羅漢。具足六通。白王言此座上座之座。餘者豈敢於中而坐。王復問曰。於尊者所更有上座耶。尊者答曰。更有上坐大王佛之所說名曰賓頭盧。是上座應坐此處。王大歡喜而作是言。於中有比丘見佛者不。尊者答曰有也。大王賓頭盧者猶故存世。王復白曰。可得見彼比丘不。尊者曰大王不久當見。尋當來至。王大歡喜。時尊者賓頭盧。將無量阿羅漢次第相隨。譬如雁王乘虛而來。在於上座諸比丘僧。各修禮敬次第而坐。時王見尊者賓頭盧頭須皓白。辟支佛體頭面禮足。長跪合掌白尊者言。見世尊耶。時尊者賓頭盧。以手舉眉毛視王而言。昔如來將五百阿羅漢俱。初在王舍城安居。我爾時亦復在中。又復世尊住舍衛國。時給孤獨長者女。請佛及比丘僧。時諸比丘各乘空而往彼。我於爾時以神力合大山往彼受請。時世尊責我正法那得現神足如是。我今罰汝。常在於世不得取涅槃。護持我正法勿令滅也。又復如來。將諸比丘僧入城乞食。時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戲。遙見佛來捧於塵沙。奉上於佛。時世尊記彼童子。於我滅度百歲之後。此童子於巴連弗邑。當受王位領閻浮提。名曰阿育。當廣佈我舍利。一日之中當造八萬四千塔。今王身是也。我爾時亦在於中。時王白尊者曰。尊者今住在何處。尊者答王曰。在於北山。山名揵陀摩羅。共諸同梵行僧俱。王復問曰有幾眷屬。尊者答曰六萬阿羅漢。尊者曰王何須多問。今當施設供養於僧食竟。使王歡喜。王言如是尊者。然我今先當供養佛念所覺菩提之樹。然後香美飲食施設於僧。敕諸群臣唱令國界。王今舍十萬兩金佈施眾僧。千甕香湯溉灌菩提樹。集諸五眾。時王子名曰拘那羅。在王右邊舉二指而不言說。意欲二倍供養。大眾見之皆盡發笑。王亦發笑而語言。嗚呼王子乃有增益功德。王復言我復以三十萬兩金供養眾僧。復加千甕香湯。洗浴菩提樹。時王子復舉四指。意在四倍。時王嗔恚語臣曰。誰教王子作是事與我興競。臣啟王言。誰敢與王興競。然王子聰慧利根。增益功德故作是事耳。時王右顧視王子。白上座曰。除我庫藏之物。餘一切物及閻浮提。夫人婇女諸臣眷屬。及我拘那羅子。皆悉佈施賢聖眾僧。唱令國界。時王上座及比丘僧。以千甕香湯。洗浴菩提樹時。菩提樹倍復嚴好增長茂盛。時王及諸群臣生大歡喜。時王洗浴菩提樹已。次復供養眾僧。時彼上座耶舍語王言。大王今大有比丘僧集。當發淳信心供養。時王從上至下自手供養。彼有二沙彌得食已。各以麨團。[麩-夫+並]歡喜丸更互相分。王見即笑而言。此沙彌作小兒戲。供養訖已。王還上座前立。上座語王言。王莫生不信敬心。王答上座。無有不信敬心。見二。
沙彌作小兒戲。如世間小兒戲。如世間小兒。以土團更互相擲。如是二沙彌。以麨團。以[麩-夫+並]歡喜丸更互相擲。上座白王言。彼二沙彌。是俱解脫阿羅漢。更相奉食。王聞是已增其信心。而作是念此二沙彌能展轉相施。我今亦當於一切僧人施絹劫貝。時二沙彌知王心所念。二沙彌共相謂言。令王倍增敬信。一沙彌持鑊授與王。一沙彌授以染草。王問彼沙彌。用作何等。二沙彌白王言。王因我故。施與眾僧絹及劫貝。我欲令大王染成其色。施與眾僧。時王作是念。我雖心念口未發言。此二達士。得他心智而知我心。王即稽首敬禮眾。語沙彌言。我因汝等施僧衣。施僧衣已。復以三衣並四億萬兩珍寶。嚫五部眾嚫願已。復以四十億萬兩珍寶。贖取閻浮提宮人綵女。及大子群臣。阿育王所作功德無量如是。
雜阿含經雲。阿育王得大敬信。問諸比丘言。誰於佛法中。能行大佈施。諸比丘言。給孤獨長者最行大施。王復問曰。彼施幾許。比丘答曰。以億千金。王聞已如是思惟。彼長者尚能捨億千金。我今為王。何緣復以億千金施。當以億百千金施。時王起八萬四千佛塔。於彼一一塔中復施百千金。復作五歲大會。會有三百千比丘。用三百億金供養於彼。彼眾中第一分是阿羅漢。第二分是學人。第三分是貞實凡夫。除私庫藏。此閻浮提夫人婇女太子大臣。施與聖僧四十億金。還復贖取。如是計校。用九十六億千金。乃至王得重病自知命盡。王言我常所願。欲以滿億百千金作功德。今願不得滿足。便就後世。時計校前後所施金寶。唯減四億未滿。王即辦諸珍寶。送與雞雀寺中。法益之子名三波提。為太子諸臣等啟太子言。大王將終不久。今復以此珍寶送與寺中。國藏財寶已竭。諸國法以物為尊。太子今宜斷之。勿使用盡。時太子即敕典藏者。勿復出與。時王自知索物不復能得。所食金器送與寺中。太子今斷金器。以銀器與王食。食已復送與寺中。太子又斷銀器。給以銅器。王亦送與寺中。又斷銅器給以瓦器。時王手中有半阿摩勒果。悲淚問諸大臣。今誰為地主。時諸臣啟王。王為地主。時阿育王呼侍者言。汝今憶我恩養。汝持此半阿摩勒果。送雞雀寺中。作我意。禮拜諸僧足。白言。阿育王問訊諸大聖眾。我領此閻浮提。閻浮提是我所有。今者頓盡不得自在。唯此半阿摩勒果。我得自由。此是最後檀波羅蜜。哀愍我故納受此施。令我得福。時彼上座告諸大眾。誰聞是語而不厭世。如佛經說。是他衰事應生厭離。時彼上座作是念言。云何令此半阿摩勒。一切眾僧得其分食。即教令研磨。著石榴羹中行之。一切皆得周遍。時王復問傍臣曰。誰是閻浮提主。臣啟王言。大王是也。時王從臥起而坐。顧望四方合掌作禮。念諸佛德心念口言。我今復以此閻浮提施與三寶。時王盡書紙上而封緘之。以齒印印之。作如是事畢。即便無常。爾時太子及諸人民。興種種供養葬送。如王之法而闍維之。
法益經雲。王有太子。名達摩跋檀那。齊言法益。是起八萬四千塔日所生也。眼可愛如。似鳩那羅鳥眼。即以為名焉。風姿明雅有文武稱。善彈一絃琴。王有一別房夫人。見而愛之慾與私通。太子固辭不從。夫人懷恨既深。又恐事洩密欲棄之。因白王曰。當今華裔一化四海同風。太子年德俱美文武備通。宜可鎮撫邊要以取百姓之心。王從其志。即分部兵眾以送。太子在鎮甚有治能。歲余王忽遍身患臭。天下師藥皆不能治。夫人密使人訊訪國內。與王病同者。破腹看之。得一黑蟲長數寸。臭不可近。即取眾藥灌之。其臭彌甚。又以大蒜熏之。蟲死而臭歇。於是白王曰。妾能治王必使得差。願聽我七日為王。王喜而許之曰但令我差七日何有哉。夫人即以大蒜與王。令服之便愈。於是宮中綵女上酒稱慶。令王醉臥無所覺知。夫人即嫌恨太子。即矯敕挑其兩眼。令餘人代之。國法以王齒為印。乃以臘摸王齒而印之。太子奉敕歡喜無怨。先挑一眼置掌中。看之良久乃悟苦空無我。得須陀洹道。然後以一眼與之。於是與其妃相攜步行出城。行人為之流涕。悉仰頭呼天。太子有何罪乃致此耶。辭拜嗚咽並不能復起。亦有感激致死者。乞食流迸遇還本國。猶持一絃琴在所而彈之。時有大臣。識是太子亦知夫人所為。不敢以問。乃因餘人啟王。外有一盲人能彈琴。備六十四伎變弄殊絕。不可不聞。王即召之乃見其子。子婦悶絕墜地。良久乃蘇即問其故。方悟是夫人所為。王先受五戒不復殺生。唯肉刑之棄於深林。太子聞夫人被刑。結氣發病而死。王年耆惛[示*毛]。疾臥床褥無復威力。半年之中諸臣行事。王卒後立位。法益之子名三波提。紹位也。
爾時諸臣欲立太子以紹王位。中有一大臣。名曰阿[少/兔]羅陀。語諸臣曰。不得即立太子。所以者何。大王阿育在時。本誓願滿十萬億金。作諸功德。猶減四億。不滿十萬億。以是故今舍閻浮提。施與三寶欲令滿足。今是大地屬於三寶。云何而立太子為王。諸臣聞已。議出四億金送與寺中。即便立法益之子為王。名三波提。
阿育王息法益壞目因緣經雲。夫人善容及大臣耶奢。盜取王印詐為王敕。挑王子兩目。王后發誓使得眼根。神感之應更生淨眼。王見瑞應不可稱記。脫己寶冠授與法益。紹轉輪王治化六年。法益治化已經六年。白父王曰乞聽出家。王即聽許令出家學道。祐案阿含所說不言法益紹位。蓋略之耳。然則法益出家之後。其子三波提乃為太子。阿育還領王位者也。
複次太子名毗梨訶西那。以紹王位。毗梨訶西那太子名曰沸沙須摩。次紹王位。沸沙須摩太子名曰沸沙蜜多羅。次紹。
王位。時沸沙蜜多羅問諸臣。我當作何等令我名德久存於世。時賢善諸臣。信三寶者啟王言。阿育祖王在世造八萬四千塔。復興種種供養。此之名德相傳至今。王欲求此名者。當造立八萬四千塔及諸供養。王言大王阿育。有重威德能辦此事。我不能作更思餘事。中有惡臣不信向者啟王言。世間有二種法傳世不滅。一者作善。二者作惡。大王阿育作諸善行。今王當作惡行。打壞八萬四千塔。此名不滅。時王用佞臣語。欲壞諸塔寺。先往雞雀寺中。門前有石師子即吼。王聞之驚怖即還入城。如是再三欲壞彼寺。時王問諸比丘。使我壞塔。寧壞僧坊。比丘答曰二不應行。王其欲壞者。寧壞僧房殺害比丘。如是漸漸至婆伽羅國。又復唱令。若有人能得沙門頭者。賞之百金。爾時彼國中有一阿羅漢。化作眾多比丘頭。與諸百姓令送與王。令王庫藏財寶竭盡。時彼王。聞羅漢作如是事倍復嗔恚欲殺羅漢。時彼羅漢入滅盡定。王作無量方便。殺彼聖人終不能得。三昧力故。不傷其體。如是漸進至佛塔門。有一鬼神止住其中。守護佛塔名曰牙齒。作是念。我受持禁戒不殺眾生。不能害王。又復作念。有一神名曰為蟲。凶暴勇健求索我女。我不與之。今為護法當嫁與彼令其守護佛法。時彼蟲神排擋大山。推迮王上。及四兵眾無不死盡。彼王終亡。孔雀苗裔於此永終。祐尋。八萬塔緣。乃懸記後事。廣長所說其驗己征。撰譜之始本述釋種。但塔興阿育故備記孔雀。雖於文為繁。而塔事備矣。
釋迦獲八萬四千塔宿緣記第三十二(出賢愚經)
編輯爾時佛與阿難。入舍衛城乞食。見群小兒於道中戲。各聚地土。用作舍宅倉庫財寶五穀。有一小兒遙見佛來。敬心內發歡喜踴躍。即取倉中土為穀者。便以手探欲用施佛。身小不及語一小兒。我登汝上以穀佈施。小兒歡喜報言可爾。即躡肩上以土奉佛。佛下缽低頭受土。受已授與阿難持此土以塗我房。阿難食後以土塗佛房地。齊得一遍其土便盡。佛告阿難。向小兒緣施此土。我般涅槃百歲之後。當作國王字阿輸迦(阿育之別名也)其次小兒當作大臣。共領閻浮提一切國土。興顯三寶廣設供養。分佈舍利遍閻浮提。起八萬四千塔。阿難歡喜重白佛言。如來先昔造何功德。而乃有此多塔之報。佛言。過去有國王。名波塞奇。典閻浮提八萬四千國。時世有佛名曰沸沙。波塞奇王與諸臣民。供養於佛及比丘僧。四事供養時王心念。邊小諸國皆悉偏僻。人民之類無由修福。今當圖畫佛之形像。分佈諸國鹹得供養。作是念已。即召畫師敕使圖畫。時諸畫師來至佛所。看佛相好欲得畫之。適畫一處忘失余處。重複觀看複次下手。畫一忘一不能使成。時波塞奇調和眾彩。手自為畫一像以為摸法。於是畫師。乃依圖畫八萬四千像布與諸國。諸小國王皆得供養。時波塞奇我今身是。以此緣故。常得三十二相殊特之身。般涅槃後。得此八萬四千諸塔。
祐觀波塞畫像。克果法身塔廟之數。有若符契。法華所謂。刻畫作像皆成佛道。斯其驗矣。
釋迦法滅盡緣記第三十三(出雜阿含經)
編輯佛言。此摩偷羅國。將來世當有商人子。名曰掘多。掘多有子。名優波掘多。我滅度百歲後。當作佛事。於教授師最為第一。百歲之後優留曼荼山。有那咤跋置迦阿蘭若處最為第一。佛作是念。我以正法付囑人及天者。我之教法則千歲不動。即告帝釋及四天。大王我涅槃後。各於方土護持正法。過千歲後有非法出。閻浮提中惡風暴雨多諸災患。人民饑饉觸物磨滅。飲食失味珍寶沉沒。西方有王名缽羅婆。北方有王名耶婆那。南方有王名釋迦。東方有王名兜沙羅。此四王皆多眷屬。殺害比丘破壞塔寺。四方盡亂。時諸比丘來集中國。拘睒彌國。王名摩因陀羅西那生子手似血塗。身似甲冑。有大勇力。又五百大臣同日生子。皆血手胄身。時拘睒彌國一日雨血。王見惡相即大恐怖。請問相師。
相師答言。王今生子。當王閻浮提多殺害人。即因為名難當。年漸長大。時四惡王從四方來。王大憂怖。有天神告言。大王且立難當為王。足能降伏彼四惡王。便依神言舍位與子。以髻中明珠冠其子首。集五百大臣香水灌頂。令往征伐。諸臣之子身被甲冑從王俱征。與四惡王共戰。殺之都盡王閻浮提。治在拘睒彌鞞國。佛告四大天王。巴連弗國當有婆羅門。名曰何耆尼達多。通達比陀經論。彼婆羅門當納妻。其妻有身便欲與人。論議即問諸相師。答雲是胎中兒。當了達一切經論。故令母如是。月滿生子。了達一切經論及醫方。教授五百弟子。有眾多弟子故名曰弟子。於我法中出家學道。通達三藏善能說法。辯才巧妙攝多眷屬。又復世尊告四大天王。即此巴連弗邑。當有大賈主。名曰須陀那。其妻有身便質直柔和。無諸邪想諸根寂靜。時彼賈主即問相師。相師答曰。胎中兒極為良善。故令母如是。月滿生童子。名曰修羅陀。年紀漸長。於我法中出家學道勤行精進。便得漏盡證羅漢果。然其寡聞少欲知足。及少知舊居在揵陀摩羅山恆來為難當王說法。難當見父王過世兩手抱父屍。悲號啼哭憂惱傷心。時彼三藏將多眷屬為王說法王聞法已。憂惱即止。於佛法中生大敬信。而發聲唱言。自今以後我施諸比丘。無恐畏適意為樂。而問比丘。前四惡王毀滅佛法。有幾年歲。諸比丘答雲。經十二年。王心念言作師子吼。我當十二年中。供養五眾種種豐足。供施之日天當降香澤之雨遍閻浮提。一切實種皆得增長。諸方人眾。皆持供具來詣拘睒彌國。供養眾僧時。諸比丘大得供養諸比丘輩不修三業。戲論過日貪著利養。好自嚴飾身著妙服。離出家法形類比丘。是法中大賊。壞正法幢建惡魔幡。滅正法炬然煩惱火。消正法海壞正法山。破正法船拔正法樹。時天龍鬼神等。於諸比丘皆生惡意。厭惡遠離不復衛護。而同聲唱言。卻後七日佛法滅盡。號啕悲泣共相謂言。至說戒日比丘斗諍。如來正法於此而滅。諸優婆塞聞諸天言。共詣眾中諫諸比丘。斗諍至十五日說戒時。揵陀摩羅山。阿羅漢修羅他。觀閻浮提今日何處有眾僧。欲往說戒。即詣拘睒彌。時彼僧眾乃有百千人。唯有此阿羅漢修羅他來。又復有一三藏名曰弟子。此是如來最後大眾聚集。爾時維那行舍羅籌。白三藏言眾僧已集。今為說波羅提木叉。時上坐答言。閻浮提如來弟子皆來集此。數有百千。如是眾中我為上首。了達三藏尚不學戒律。況復餘者而有所學。今當為誰而說戒律。爾時彼阿羅漢修羅他。立上坐前合掌白上坐言。上坐但說波羅提木叉。如佛在世時。舍利弗目揵連等大比丘眾。所學法我今已悉學。如來雖滅度。今已出千歲。彼所制律威儀。我悉已備足。上坐弟子聞修羅他比丘自言。如來所制戒律我悉備持。起不忍心。有一弟子名曰安伽陀。極生忿恨。從座起罵辱彼聖。汝是下座比丘。愚痴無智而毀辱我師。即持利刀殺彼聖人。爾時有一鬼名曰大提木佉。作是念言。世間唯有此一羅漢。而為惡比丘弟子所害。執持金剛杵。以打破彼頭即便命終。爾時阿羅漢弟子見殺其師。忿恨不忍即殺三藏。爾時諸天世人。悲哀啼泣嗚呼苦哉。如來正法今便都盡。即此大地六種震動。無量眾生號啕啼泣。各各離散。爾時拘睒彌王。聞諸比丘殺阿羅漢及三藏法師。心生惱惋。諸邪見輩競破塔廟及害比丘。從是佛法索然頓滅。爾時人天聞佛所說。莫不揮淚。
釋迦法滅盡相記第三十四(出法滅盡經)
編輯佛告阿難。吾般泥洹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諸魔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炙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時有菩薩精進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憐貧念老。救育窮厄恆以經像。令人奉事作諸福德。志性溫善不侵害人。損身濟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設有是人眾魔比丘咸共嫉之。誹謗揚惡擯黜驅遣不令得住。自共於後不修道德。寺廟空荒不復修理轉轉毀壞。但貪財物積聚不散。不作福德販買奴婢。耕田種植焚燒山林。傷害眾生無有慈心。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無有道德。淫泆濁亂男女不別。令道薄淡皆由斯輩。或避縣官依倚吾道。求作比丘不修戒律。月半月盡絓名講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抄略前後不肯盡說經不誦讀。設有讀者不識字句為強言是。不咨明者貢高求名。噓天雅步以為榮貴望人供養。諸魔比丘命終之後。精神當墮無澤地獄五逆罪中。餓鬼畜生靡不更歷邊恆沙劫罪竟乃出。生在邊國無三寶處。法欲滅時女人精勤恆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法輪彌沒。當爾之時諸天泣淚。水旱不調五穀不熟。災疫流行死亡者眾。人民勤苦縣官侵克。不修道理皆思樂亂。惡人轉多善者甚少。日月轉促人命轉短。四十頭白裁壽六十。男子壽短女人命長。七八九十或至百歲。大水忽起卒至無期。世人不信故謂有常。眾生雜類無有豪賤。沒溺浮漂魚鱉啖食。菩薩比丘眾魔驅逐。不豫眾會菩薩入山。福德之處惔怕自守。以為忻快壽命延長。諸天衛護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滅化去。十二部經尋復化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聖王去後吾法滅盡。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更猛盛於是便滅。吾法盡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縷記。如是久後。彌勒當下世間作佛。天下太平毒氣消除雨潤和適五穀滋茂。樹木長大人長八丈。皆壽八萬四千歲。眾生得度不可稱計。
祐定以方等固知三寶常住。常住之法理無興滅。興滅之來乃世緣業耳。晨離西隱不害千光之恆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