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文字記 (四庫全書本)/全覽

金石文字記 全覽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四
  金石文字記      目錄類二金石之屬提要
  等謹案金石文字記六卷
  國朝顧炎武撰前有炎武自序謂抉剔史傳發揮經典頗有歐陽趙氏二錄之所未具者今觀其書裒所見漢以來碑刻以時代為次條下各綴以跋其無跋者亦具其立石年月撰書人姓名證據今古辨正訛誤較集古金石二錄實為精核亦非過自標題也所錄凡百餘種後又有炎武門人呉江潘耒補遺二十餘種碑字間有異者又別為摘錄於末亦猶洪适𨽻釋每碑之後摘錄今古異文某字為某之遺意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甞摘其舛誤六條一曰齊隴東王孝感頌炎武未見其碑額臆題為孝子郭巨墓碑一曰唐寂照和尚碑本無刻石年月炎記記為開成六年正月且未考開成無六年一曰元賜㝠福禪院地土牒趙延夀范延光皆押字炎武視之未審誤以為無押字一曰周中書侍郎平章事景範碑本行書而炎武以為正書本題孫崇望書而炎武失載其名皆中其失一曰後漢蕩隂令張遷頌炎武誤以既且二字合為暨字一曰後漢州從事尹宙碑書鉅鹿為鉅鏕證以廣韻注後魏弔比干文及北史皆作鉅鏕炎武誤謂不當從金案張遷頌碑拓本既且二字截然不屬炎武誠為武㫁然字畫分明而文義終不可解當從闕疑金石文跋尾所釋亦未為至確至於鉅鹿之鹿自史記以下古書皆不從金説文亦不載鏕字自玉篇始載之其為顧野王原本或為孫強所加或為宋大廣益㑹玉篇所竄入已均不可知然其註曰鉅鹿鄉名俗作鏕則從今實俗書具有明證北朝多行俗字顔氏家訓甞言之此書亦頗摘其訛北魏人書似不可據為典要廣韻注尤不甚可慿如開卷東字註謂東宮複姓齊有大夫東宮得臣亦可以據駁左傳乎是固未足以服炎武也惟其斥石鼓之偽謂不足儕於二雅未免勇於非古釋校官之碑謂東漢時有校官亦未免疎於考據是則其失之臆斷者耳然在近世著錄金石家其本末明白燦然明白終未能或之先也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金石文字記原序
  余自少時即好訪求古人金石之文而猶不甚解及讀歐陽公集古録乃知其事多與史書相證明可以闡幽表微補闕正誤不但詞翰之工而已比二十年間周逰天下所至名山巨鎮祠廟伽藍之跡無不尋求登危峰探窈壑捫落石履荒榛伐頽垣畚朽壤其可讀者必手自鈔録得一文為前人所未見者輒喜而不寐一二先達之士知予好古出其所蓄以至蘭臺之墜文天祿之逸字旁搜博討夜以繼日遂乃抉剔史傳發揮經典頗有歐陽趙氏二録之所未具者積為一帙序之以貽後人夫祈招之詩誦於右尹孔悝之鼎傳之戴記皆尼父所未收六經之闕事莫不増髙五嶽助廣百川今此區區亦同斯指恨生晚不逢名門舊家大半凋落又以布衣之賤出無僕馬往往懐毫䑛墨躑躅於山林猿鳥之間而田父傖丁鮮能識字其或褊於聞見窘於日力而山髙水深為登渉之所不及者即所至之地亦豈無掛漏又望後人之同此好者繼我而録之也東吳顧炎武序















  欽定四庫全書
  金石文字記卷一
  崑山顧炎武撰
  
  比干銅盤銘
  今在汲縣北十五里比干墓上衛輝府志曰周武王封比干墓銅盤銘碑石殘斷字畫失真萬厯十五年知府周思宸重摹汝帖立石於墓前薛尚功鐘鼎欵識言唐開元中偃師縣土人耕地得此盤篆文甚竒古其釋文雲左林右泉後岡前道萬世之藏茲焉是寳一作前岡後道藏一作靈一作寜茲一作於寳一作保今考之張邦基墨莊漫録曰政和間朝廷求三代鼎彛器程唐為陜西提㸃茶馬李朝孺為陜西轉運遣人於鳳翔府破商比干墓得銅盤徑二尺餘中有欵識一十六字又得玉片四十三枚其長三寸許上圓而鋭下濶而方厚半指玉色明瑩以盤獻之於朝玉留秦州軍資庫道君皇帝曰前代忠賢之墓安得發掘乃罷朝孺退出其盤其玉乆在秦庫近年王庶知秦州日取之而去祁寛居之嘗見之為余言之然則此碑之得自鳳翔不自偃師即其為何代之物不可知而比干殷人必無𦵏鳳翔之理也疑以傳疑姑存之編首雲爾
  
  石鼔文
  石鼓凡十相傳為周宣王獵碣今讀其文皆淺近之辭殊不及車攻吉日之閎深也金史馬定國傳言石鼔自唐以來無定論定國以字畫考之雲是宇文周所造作辨萬餘言出入傳記引據甚明楊用修慎最稱好古而亦曰宣王之世去古未逺所用皆科斗籀文今觀説文所載籀文與今石鼓文不同石鼔乃類小篆余獨以其辭不足儕於二雅而疑之今在京師國子監先師廟㦸門左右有元潘迪音訓
  韓退之石鼓詩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今讀此詩但有鋪張而無意味其有一章之可幾於二雅哉若岣嶁碑詩不知何所據而作注引盛𢎞之荊州記曰南嶽周廻數百里昔禹登而祭之因夢𤣥夷使者遂獲金簡玉字之書徐靈期南嶽記曰昔禹導水通瀆刻石書名山之髙而退之因此作詩其辭曰岣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摹竒科斗拳身薤倒披鸞飄鳳泊拏虎螭事嚴跡秘鬼莫窺道人獨上偶見之我來咨嗟涕漣洏千搜萬索何處有森森緑樹猿猱悲則是不獨自韓以前未有見此碑者即退之亦未之見也至宋嘉定壬申有何致字子一者始得之祝融峰下手摹以歸及衡山令搜訪已迷其處字奇而不合法語奇而不中倫韻奇而不合古可斷其為偽作而無疑也
  吉日癸巳
  世傳周穆王登壇山刻此四字於石金石録以為三代時所用皆古文科斗書而此乃類小篆疑而未信今壇山在贊皇縣東北一十五里而此石已移置縣之儒學㦸門西壁
  鼎銘
  今在丹徒縣焦山寺中鼎髙一尺三寸二分腹徑一尺五寸八分口徑一尺四寸五分耳髙三寸濶四寸二分足六寸一分深八寸二分銘九十三字皆古文蝕一字外為雲雷之形其文曰維九月既望甲戌王各古格字於周丙子烝於圖室司徒南中古仲字古佑字世惠僉立古位字中廷王呼史端冊令古命字世惠曰宣治佐王頗側弗作錫女古汝字𤣥衣束帶戈琱㦸縞韠彤矢鋚勒鑾旂世惠敢對揚天子不古丕字顯敬休用作尊鼎用享於 列考用周簋壽萬年子孫永寳用朱彛尊曰鼎銘其人莫考曰王格於周曰司徒南仲殆周時器也其曰立中廷按毛伯敦銘文亦有之薛尚功釋為立而周禮小宗伯掌建邦之神位註故書作立鄭司農雲立讀為位古者立位同字古文春秋經公即位為公即立則是銘曰立亦當讀位也
  吳季子墓碑
  唐大厯十四年潤州刺史蕭定重刻在丹陽縣延陵鎮吳季子廟越絶書曰毘陵上湖中冡者延陵季子冢也古名延陵墟即其地也後人又摹刻於縣南門外驛前
  元吾丘衍學古編曰按古法帖止雲嗚呼有吳君子而已篆法敦古似乎可信今此碑妄増延陵之墓四字除之字外三字是漢人方篆不與前六字合且音君字作季字漢器蜀郡洗郡字半邉正與此君字同用此法也以季字音顯見其謬比干墓前有漢人篆碑亦有此説洪氏隸釋漢隸字源辨之甚明此不復具
  
  泰山石刻 李斯篆
  金石録言劉跂作秦篆譜凡一百四十四字金薤琳琅言宋莒公摹本僅二世詔五十一字今所存惟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二十九字在嶽頂碧霞元君宮之東廡而泰安州城內東嶽廟中別刻一石亦止二十九字其宋本不傳
  嶧山石刻 李斯篆
  秦刻乆亡宋淳化四年太常博士鄭文寳以徐鉉摹本刻之於石在陜西西安府儒學中元至元二十九年重刻者在鄒縣治
  其文有雲功戰日作當是攻字古人以攻功二字通用齊侯鎛鐘銘肇敏於戎功作攻周禮肆師凡師不功則助牽王車故書功為工鄭司農讀為功古者工與功同字
  
  魯孝王刻石 八分書cq=27
  金髙徳裔記曰魯靈光殿基西南三十歩有池明昌二年詔脩孔子廟匠者於池中得此石其文曰五鳳二年魯卅四年六月四日成今在孔子廟中
  五鳳二年者漢宣帝有天下之年也魯卅四年者魯孝王有國之年也上書天子大一統之年而下書諸侯王自有其國之年此漢人之例也三代之時侯國之為史者則但書本國之年而不書天子之年春秋隠公元年者何自魯人書之也泰誓十有三年者何自周人書之也
  趙明誠金石録有楚鐘銘曰惟王五十六祀考楚惟惠王在位五十七年而論之曰方是時王室衰弱六國爭雄楚尤強大遂不用周之正朔嗚呼可謂僭矣楚之僭在王而不在乎自紀其元也春秋書隠公元年豈亦不用周之正朔者乎劉原父曰元者始爾君之始年謂之元年猶嵗之初月謂之正月非有天子諸侯之辨也
  漢時諸侯王得自稱元年漢書諸侯王表楚王戊二十一年孝景三年楚王延壽三十二年地節元年之類是也淮南子天文訓曰淮南元年冬者淮南王安始立之年也注者不解乃曰淮南王作書之元年又曰淮南王僭號此殆未讀史記漢書者矣
  又考漢時不獨王也即列侯於其國中亦得自稱元年史記髙祖功臣侯年表髙祖六年平陽懿侯曹參元年孝惠六年靖侯窋元年孝文後四年簡侯竒元年絳侯世家上言侯建徳十三年下言元鼎五年是也呂氏考古圖周陽侯甗鍑銘曰周陽侯家銅三習甗鍑容五斗重十八斤六兩侯治國五年五月國鑄第四呂大臨曰侯治國五年者自以侯受侯嗣位之年數色主反也文選魏都賦劉良注文昌殿前有鐘其銘曰惟魏四年嵗次丙申龍次大火五月丙寅作㽔賔鐘魏四年者曹操為魏公之四年漢獻帝之建安二十一年
  嵩山太室神道石闕銘 八分書 元初五年四月今在登封縣中嶽廟南百餘歩銘八行年月及職官姓名共十三行完好未圮而其文剝蝕殆半若少室啟母二所即闕亦就隤矣
  其文曰惟中□□嵩髙神君□□□□休□最純春生萬物□寸起雲潤施原流□□□宣竝天四海莫不䝉恩聖朝肅敬衆庶所尊□□奉起□□盡勤□□功徳刻石紀文□顯□異以傳後賢元初五年四月陽城□長左馮翊萬年呂常始造作此石闕以後列職官姓名字多漫滅不可識
  竝天暜天也古人省文
  嵩山三石闕不載洪氏隸釋故今録其全文此三闕巋然尚在而永叔徳父當宋之盛時何以皆未之見則知二録所不及載者固多也
  開母廟石闕銘 篆書 延光二年
  今在嵩山啟母廟南漢避景帝諱改啓之字曰開葉封嵩陽石刻記曰今見存篆書三十二行前題名十行行七字內第三行止六字以少室石闕所列官名參考之則此十行之上無闕文也後二銘共二十二行前銘十二行年月一行每行十二字今止存六字後銘今止存九行每行亦止存六字蓋亡其上一層矣後銘視嵩髙志所載又闕四句又曰闕式以石條累砌如牆而闕其中石質甚粗劣空地間雜刻花紋亦不工細即篆文亦未盡善也內修條二字皆從彳嵗屠維協洽莫春予親至廟下視此石闕井叔所謂闕四句者今又得四行二十餘字以文多不能容故轉而刻於其旁仍亡其上一層也
  其文曰□□□開母廟□□神道闕時太守□□朱寵丞零陵泉陵薛政五官椽隂林戶曹史夏效監椽陳修長西河圜陽馮寳丞漢陽冀秘俊廷椽趙穆戶曹史張詩將作椽嚴壽伍左福已上題名□□□□□□百川柏鯀稱遂□□□□□□浩浩下民震驚□□□□□□寫𤣥九山甄旅□□□□□□漢山辛癸之間□□□□□□斯民同心濟□□□□□□□□替又遭亂秦□□□□□□馮神⿰彼飛雉□□□□□□符瑞靈支挺生□□□□□□⿰清興雲降雨□□□□□□不歇比性乾坤□□□□□□我君千秋萬祀□□□□□□銘功昭眂後昆□□□□□□二年以上銘文重曰□□□□□□徳洋溢而溥優□□□□□□則文燿以消揺□□□□□□皇極正而降休□□□□□□芬茲楙於圃疇□□□□□□木連理於芊條□□□□□□胙日新而累熹□□□□□□咸來王而會朝□□□□□□九域□其修治□□□□□□祀聖母虖山隅□□□□□□神□亨而□格□□□□□□釐我後以萬祺□□□□□□於□樂而罔□□□□□□□永厯載而保之已上後銘文
  重曰二字出楚辭逺逰篇所謂言之不足而長言之也井叔誤以為重日而雲是年月一行按此一行今存六字二年之下重曰之上空石未鐫益明其非紀日矣 漢書班倢伃自悼賦文選潘岳寡婦賦亦竝用重曰二字
  少室神道石闕銘 篆書
  今在登封縣西十里邢家舖西距少室山尚十餘里當是漢時廟在其地
  葉封嵩陽石刻記曰凡二十一行行四字其所列丞薛政等與啓母廟同其為一時所立無疑也
  此闕有銘辭而今僅存二行八字其可辨者五字又雲三月三日而上無年雲郡陽城縣而上無郡名亦亡其上石一層矣其見存之文每行四字曰□□林芝□日月而□□□□三月三日郡陽城縣興治神道□□□□君丞零陵泉陵薛政五官掾隂林戶曹史夏效監廟掾辛述長西河圜陽馮寳丞漢陽冀秘俊廷掾趙⿰戶曹史張詩將作掾嚴壽廟佐向猛趙始
  北海相景君碑並隂 八分書 漢安二年八月今在濟寜州儒學漫漶
  魯相乙瑛置孔子廟百石卒史碑 八分書 永興元年六月
  今在曲阜縣廟中後人刻其上曰漢鍾太尉書洪氏隸釋曰按圖經雲鍾繇書繇以魏太和四年卒上距永興七十八年圖經所云非也
  百石卒史者秩百石之卒史也漢書儒林傳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倪寛𫝊補廷尉文學卒史臣瓚曰漢注卒史秩百石是也若三輔卒史則二百石黃霸𫝊補左馮翊二百石卒史因其秩有不同故舉其石之多寡以別之水經注載此為後人不通者改作百夫吏卒杜氏通典刻本亦作百戶吏卒三國志監本同
  魯相韓勑造孔子廟禮器碑並隂 八分書 永壽二年九月
  今在廟中碑兩旁竝有刻字
  郎中鄭固碑 八分書 延熹元年
  今在濟寜州儒學
  其文有雲逡遁退讓者逡巡之異文也管子桓公蹵然逡遁漢書平當𫝊贊逡遁有恥敘𫝊逡遁致仕周禮司士注王揖之皆逡遁既復位儀禮士昬禮大射禮公食大夫禮注辟逡遁鄉射禮注少退少逡遁也聘禮注辟位逡遁又三退三逡遁也又辟位逡遁又辟於其東面位逡遁也又退為大夫降逡遁士喪禮注辟逡遁辟位也特牲饋食禮注辟位逡遁禮記玉藻注俛逡遁而退著屨也皆同此文顔之推匡謬正俗曰賈誼過秦論九國之師遁巡而不敢進遁者蓋取循聲以為逡字當音七均切然余考之古書亦多不同如晏子春秋有雲晏子巡遁而對有雲晏子逡循對曰漢書萬章𫝊章逡循甚懼外戚𫝊逡循固讓皆以下字為循而此碑及漢書禮注又以遁為巡又如莊子忠諫不聴蹲循勿爭靈樞經黃帝避席遵循而卻亢倉子荊君北面遵循稽首又逡循之異文而王莽傳俊儉隆約以矯世俗師古曰俊音千旬反退也其字從彳則又逡之異文也楚辭九章思美人遷逡次而勿驅兮漢書公孫𢎞傳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羣臣逡皆作逡碑又書妣為姕與堂邑令費鳳碑同而玉篇雲姕必媚切女名此又後人之解也
  漢人書有遁甲開山圖雲麓漫鈔曰世傳遁甲書甲既不可隱何名為遁因引此碑證為循甲言以六甲循環推數也今按遁字古人以代巡字者多當是巡甲太𤣥經雲巡乗六甲與斗相逢
  此碑上有一大孔漢碑多如此劉熙釋名碑被也此本王莽時所設也施轆轤以繩被其上以引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書其上後人因焉故建於道陌之頭顯見之處名其文就謂之碑也此後漢時人所見雲爾不知周時固有碑矣檀弓公室視豐碑注云豐碑斵大木為之形如石碑於槨前後四角樹之穿中於間為鹿盧下棺以繂繞正義曰繂即紼也鑿去碑中之木令空於空間著鹿盧鹿盧兩頭各入碑木以紼之一頭繫棺緘以一頭繞鹿盧既訖而入各背碑負紼末頭聴鼔聲以漸卻行而下之喪大記君葬用輴四綍二碑大夫葬用輴二綍二碑又曰凡封用綍去碑負引注云樹碑於壙之前後以紼繞碑間之鹿盧輓棺而下之此時棺下窆使輓者皆繫紼而繞要負引舒縱之備失脫也用紼去碑者謂縱下之時也此劉熙所指𦵏時施鹿盧下棺之碑也聘禮賓自碑內聴命又曰東面北上上當碑南注云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隂陽也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宮廟以石窆用木祭義君牽牲既入廟門麗於碑注云麗繫也謂牲入廟繫著中庭碑也雜記宰夫北面於碑南東上此注家所指在宮廟之中一為賔揖之碑一為麗牲之碑者也碑之字本從石窆用木者取其便於事也其見於西漢人之書者淮南子盧敖見若士遯逃乎碑注曰匿於碑隂是也孫何碑解曰何始寓家於潁嘗適野見荀陳古碑數四皆穴其上若貫索之為者問故起居郎張公觀公曰此無足異也蓋漢去聖未逺猶有古豐碑之象耳後之碑則不然矣予見漢碑皆髙不過今之三尺餘可用以麗牲以木為之可用以引棺今既失其穿中之制而碑之髙大乃無限度與古人之碑名同而體異也
  楚相孫叔敖碑並隂 八分書 延熹三年五月拓本
  此碑見於水經注言在期思縣城西北隅楚相孫叔敖廟前然作文之人似不曽見春秋史記者其文雲叔敖為相庶人有曽閔貞孝之行叔敖相楚莊王乃魯宣公時而曽閔二子魯定哀間人當楚昭王惠王之世援後贊前已為不順又雲繼髙陽重黎伍舉子文之統則大可異伍舉乃靈王時人在叔敖後四五十年而邲之戰叔敖所斥嬖人伍參即舉之父乃雲繼其統何耶又雲仕於靈王又雲卒而莊王封之按春秋莊王子共王共王子康王靈王今反以靈王在莊王之前可謂目不知書者矣
  碑雲楚相孫君諱饒字叔敖馬驌曰左傳宣十一年令尹蒍艾獵城沂杜氏注蒍艾獵孫叔敖也不名饒
  冀州刺史王純碑 八分書 延熹四年十二月拓本
  泰山都尉孔宙碑並隂 八分書 延熹七年二月今在曲阜縣廟中按後漢書孔融父伷泰山都尉非也當依碑作宙三國志注引續漢書亦作宙其名伷者別自一人董卓傳以陳留孔伷為豫州刺史袁紹臧洪傳同符融傳薦達郡士范冉韓卓孔伷等三人三國志魏武帝紀豫州刺史孔伷注引英雄記伷字公緒鄭太𫝊孔公緒清談髙論噓枯吹生九州春秋作胄乃獻帝時人伷事略見許靖傳此泰山都尉乃融之父耳又韓勑碑隂出錢數郎中魯孔宙季將千
  王𢎞撰曰漢碑隂無額獨此有篆門生故吏名五大字書法視前碑微異當別是一手
  西嶽華山廟碑 八分書
  此為漢延熹八年四月甲子前𢎞農太守汝南袁逢所立㑹遷京兆尹後太守安平孫璆遵而成之者碑舊在華隂縣西嶽廟中嘉靖三十四年地震碑毀華州郭𦙍伯有此拓本文字完好今藏華隂王無異家其末曰京兆尹勅監都水掾霸陵杜遷市石遣書佐新豐郭香察書東漢人二名者絶少而察書乃對上市石之文則香者其名而特勘定此書者爾漢碑未有列書人姓名者歐陽叔弼以香察為名殆非也勅者自上命下之辭漢時人官長行之掾屬祖父行之子孫皆曰敕考之前史陳咸傳言公移敕書而孫寳之告督郵何竝之遣武吏俱載其文為敕曰他如韋賢丙吉趙廣漢韓延壽王尊朱博龔遂之傳其言敕者凡十數見後漢書始變為勑而後人因之淮南子重九⿱注⿱音整形也六朝時敕字多改作勑故因之而變五經文字曰敕古勑字今相承皆作勑惟整字從此敇何曽𫝊人以小紙為書者勑記室勿報則晉時上下猶通稱之也至南北朝以下則此字惟朝廷専之而臣下不敢用故北齊樂陵王百年習書數勑字而遂以見殺此非漢人所當忌也且蜀之秦宓字子勑見於國志矣歐陽公録魯相韓勑脩孔子廟器碑乃疑自古人臣無名勑者而陸徳明言此俗字也字林作敕𦙍伯以為其來旁從力者別音賚故魯相得名焉則不知此碑之作勑者又何説也沛相楊統碑孝以勑內仙人唐公房碑勑尉部吏收公房妻子皆此勑字今尚書臯陶謨益稷康誥多士詩楚茨易噬嗑大象之文竝作勑而周禮樂師詔來瞽臯舞注云來勑也勑爾瞽率爾衆工奏爾悲誦肅肅雍雍毋怠毋凶鄭康成漢人也其訓來為勑又何哉其曰左尉唐佑按百官志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故橋𤣥補雒陽左尉此言左尉亦以縣大而設之兩尉與史書合濟隂太守孟郁堯廟碑韓勑孔廟後碑殽阬君碑張公神碑三公山碑無極山碑皆有左尉風俗通有武當左尉又郡國志𢎞農郡下雲華隂故屬京兆建武十五年屬而此碑袁府君逢先為𢎞農太守後遷京兆尹故所書丞尉一為河南京人一為河南密人主者掾則華隂人漢時丞尉及掾俱用本郡人三輔郡得用他郡人𢎞農在後漢為三輔故得用旁郡人為丞尉而京兆尹所遣掾佐一為霸陵人一為新豐人則客也故別書於下而言京兆尹勑遣之以著袁君之已遷官而不忘敬於神也使其在本郡之官與掾則市石察書有不必言者矣又律厯志有太史治厯郎中郭香豈其人歟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因書之以遺無異而又惜𦙍伯之不獲同時而論正也
  婁機漢隸字源曰按繁陽令楊君碑隂有程勑則在漢非獨韓名勑也勑雖本音徠説文勞也考之碑韓字叔節鄭字伯嚴其義非勞徠之徠當讀為飭漢碑范史多用勑字蓋是時上下皆通用初無拘也考之博古圖諸書有孝成鼎銘曰工王褒造左丞輔掾譚守令史永省大官銅鐘曰考工令史古丞或令通主太僕監掾蒼省綏和壺曰掾臨主守右丞同守令寳省上林鼎曰工史榆造監工黃佐李負芻言省言監即察書之類也
  孝宣本號中宗而此碑乃作仲宗按孝亷栁敏碑五行星仲廿八舎栁宿之精是亦以仲為中也
  以孝武之求神仙為登假之道按列子黃帝篇曰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周穆王篇曰穆王幾神人哉能窮當身之樂猶百年乃徂世以為登假焉莊子徳充符篇曰彼且擇日而登假大宗師篇曰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蓋以為千嵗厭世去而上仙之意按曲禮告喪曰天王登假鄭氏注曰登上也遐已也上已者若仙去雲爾是漢人之解登假皆以莊子之言為據也
  竹邑侯相張壽碑 八分書 建寜元年五月
  今在城武縣土人截為後人碑趺止存二百餘字
  冀州從事張表碑 八分書 建寜元年十一月拓本
  金鄉長侯成碑 八分書 建寜二年
  拓本
  其文有雲滋滋履真者孳孳之異濟隂太守孟郁修堯廟碑亦以滋滋為孳孳 漢碑未有志其夫人者此碑末雲夫人以延熹七年嵗在甲辰十一月三日庚午遭疾終又郎中馬江碑雲夫人寃句曹氏終溫淑慎咸曰女師年五十五建寜三年十二月卒此後人作碑並志夫人之始
  史晨請出家榖祀孔子碑 八分書 建寜二年三月今在曲阜縣廟中
  飲酒畔宮者泮宮之異文也益州太守髙眹修周公禮殿記亦作畔宮
  史晨饗孔廟後碑 八分書
  今在廟中後有武后天授二年馬元貞題名
  淳于長夏承碑 八分書 建寜三年六月
  舊在廣平府學都太僕穆金薤琳琅謂江隂徐公擴嘗得舊刻雙鈎其字以惠予與此絶異舊刻闕字四十五而此獨完好又積行勤約今作勤紹俱為可疑謂是後人偽作今此碑又亡而嘉靖二十四年知府唐曜重刻者在漳川書院彌失真矣
  衛尉卿衡方碑 八分書 建寜三年六月
  今在汶上縣
  其文有曰履該顔原兼修季由洪氏以顔原為顔淵原憲而都太僕以季由為仲由字季路即是一人與兼修之義不協按史記仲尼弟子𫝊公晳哀字季次孔子曰天下無道多為家臣仕於都惟季次未嘗仕逰俠𫝊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志之不倦然則季乃季次也四人皆安貧守道之士故竝舉言之其一字一名亦古文之所嘗有也
  博陵太守孔彪碑並隂 八分書 建寜四年六月今在曲阜縣
  其文有雲抍馬者易明夷六二渙初六皆曰用拯馬壯拯字子夏傳説文字林竝作抍音升一音承上舉也漢時所傳如此而今作拯者唐開成以後所定也又按方言抍㧞也出㲻古溺字為抍周禮職幣注振猶抍也大司徒注振窮抍救天民之窮者也新唐書楊於陵傳抍救貧民用此字又作撜淮南子子路撜溺而受牛謝注撜音蒸舉也升出溺人則撜與抍同為一字矣古又有作承者列子使弟子竝流而承之
  李翕析里橋郙閣銘 八分書 建寜五年
  今重刻在略陽縣
  其文有雲醳散闗之嘲漯者楊用修以醳為釋嘲為潮漯為濕是也歐陽永叔集古録曰後漢熊君碑其書顯字皆為SKchar按説文顯從㬎聲而轉為累其失逺矣莫曉其義也愚考累字從日從糸乃㬎之省説文㬎以日中視絲古文藉以為顯字殽阬碑隂顯字再見皆作SKchar而後人寫作田者誤也古人以濕為漯者不一説文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從水㬎聲他合切漢書王子侯表濕成侯忠師古曰濕音它合反功臣表駟望侯冷廣以濕沃公士師古曰濕音它合反功臣表有濕隂定侯昆邪霍去病傳王莽傳竝作漯隂地理志平原有漯隂縣而水經濕餘水亦漯字之異文荀子窮則棄而儑注儑當為濕韓詩外傳作棄而累魏建成鄉侯劉靖碑隰字作⿰惟其以日為田此永叔之所以疑也
  司隸校尉魯峻碑並隂 八分書 熹平二年四月今在濟寜州儒學
  石經 八分書 熹平四年
  予兩見此本一於鄒平張氏一於京師孫氏尚書盤庚篇三十餘字論語為政篇七十餘字堯曰篇三十餘字以視洪氏隸釋所存不過什之一而已按三體石經漢魏皆嘗立之熹平之立石見於後漢書靈帝紀蔡邕傳張馴傳儒林傳宦者傳正始之立石見於晉書衞恆傳而水經注則曰漢碑五經立於太學講堂前悉在東側碑上悉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魏初傳古文出邯鄲淳石經古文轉失淳法樹之於堂西石四十八枚廣三十丈雒陽伽藍記則曰堂前有三種字石經二十五碑表裏刻之寫春秋尚書二部作篆科斗隸三種字漢右中郎將蔡邕筆之遺跡也猶有十八碑餘皆殘毀復有石碑四十八枚亦表裏隸書寫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部又讚學碑一所竝在堂前章懐太子引雒陽記則曰講堂長十丈廣二丈堂前石經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少二枚西行尚書周易公羊傳十六碑存十二碑毀南行禮記十五碑悉崩壊東行論語三碑二碑毀禮記碑上有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名此皆當時親見其石而記之者也合而考之其不同有四焉一曰漢五六七經之不同二曰魏石經三體一體之不同三曰堂西所立石為魏為漢之不同四曰後魏所存石諸經之不同後漢書本紀儒林宦者傳皆云五經蔡邕張馴傳則以為六經隋書經籍志又以為七經此言漢五六七經之不同也衛恆傳言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因科斗之名更效其形水經注亦云三字石經在堂西而伽藍記以為表裏隸書隋書經籍志則謂之一字石經矣然則所謂效科斗之形而失淳法者安在耶此言魏石經三體一體之不同也金石録曰漢石經蔡邕小字八分書後漢書儒林傳序云為古文篆隸三體者非也蓋邕所書乃八分而三體石經乃魏時所建也伽藍記二十五碑為三種字四十八碑表裏隸書水經注謂漢碑在堂東側而四十八碑為魏經在堂西乃雒陽記不言東側有碑而雲堂前有四十六枚上有馬日磾蔡邕名又不言字之為三體一體無乃並水經之所謂魏者而指之為漢歟此言堂西所立石為魏為漢之不同也伽藍記雲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部雒陽記則多一論語而趙明誠金石録言其家所收又有詩儀禮苟非其傳拓之本出於神龜以前則不應以宋人之所收而魏時猶未見也此言後魏所存石諸經之不同也凡此皆不可得而詳矣若夫魏書江式傳謂魏三字石經立於漢碑之西為邯鄲淳書則不考衛恆之言而失之者也胡三省通鑑注云魏碑以正始年中立漢書言元嘉元年度尚命邯鄲淳作曹娥碑時淳已弱冠自元嘉至正始九十餘年謂淳所書非也孝靜帝紀武定四年八月遷雒陽漢魏石經於鄴北齊書文宣帝紀言有五十二枚視伽藍記所列東二十五西四十八之數僅失二十一枚耳而隋書經籍志言河陽岸崩遂沒於水得至鄴者不盈太半則不考北齊之紀而失之者也周書宣帝紀大象元年二月辛卯詔徙鄴城石經於雒陽隋書於劉焯傳言開皇六年運雒陽石經至京師而經籍志則雲自鄴載入長安則自不考其列傳而失之者也此皆其乖誤之易見者也又晉書裴頠傳曰轉國子祭酒奏修國學刻石寫經而水經注諸書無言晉石經者豈頠嘗為之而未成耶今此之本據宋黃長睿東觀餘論雲本在雒宮前御史臺中年乆摧散雒中好事者時時得之今張燾龍圖家有十版張氏壻家有五六版王晉玉家有小塊予皆得其拓本邵伯溫聞見後録言近年雒陽張氏發地得石十數而董逌廣川書䟦記尚書存二百三十六字論語存三百五十七字今此石已不知其何所歸而拓本之存於世者固往往而有也
  衛恆四體書勢序曰自秦壊古文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許慎撰説文用篆書為正秦時李斯號為工篆諸山及銅人銘皆斯書也漢建初中扶風曹喜少異於斯而亦稱善邯鄲淳師焉略究其妙漢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然精密閑理不如淳也其所論者中郎之篆爾不言及隸以今推之漢人之所通行者隸也石經固有古文篆二體矣未知其出於何人若夫中郎之作隸者蓋隨俗為之欲人易曉而已固不若許叔重之一㸃一畫皆有根柢也故唐李陽氷言蔡中郎以豊同豐按豐字自後漢三公山碑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等碑多已作豊不始於中郎也李丞相將束為宋魯魚一惑涇渭同流而張參作五經文字每言上説文下石經石經之文大抵其變而從省者也省者謂之隸其稍繁而猶雜篆法者謂之八分為八分者已不必能通六書之指矣故韓退之贈張秘書詩云阿買不識字頗知書八分而況於為隸為真以至於行草乎雖然古文之變而為篆又變而為隸也五經之異同變而歸於一也此亦勢之不得不然而中郎固適當其時者也顔氏家訓曰世間小學者不通今古必依小篆是正書記凡爾雅三蒼説文豈能盡得蒼頡本指哉亦是隨代損益各有同異然則唐人試士必以石經説文字林者蓋欲其兼古今之法而曉變通之意乎
  又按宋胡宗愈重刻漢石經記曰茲來少城得墜刻於一二故家因以鑱之錦官西樓宇文紹奕䟦言給事內翰胡公旁搜博訪合諸家所藏得蔡中郎石經四千二百七十字有竒以楷書釋之又得古文篆隸三體石經遺字八百一十九竝鑱諸石夫字至四千二百七十有竒三體之文又八百一十九可謂多矣而成都兵火之後此石恐已不存亦未見拓本元吾丘衍學古編曰石經遺字碑㑹稽蓬萊閣翻本破缺磨滅不異真古碑今無矣
  豫州從事尹宙碑 八分書 熹平四年四月
  今在鄢陵縣豫字磨滅以其潁川人而言本州知其為豫州也
  其文曰君諱宙字周南其先出自有殷迺迄於周世作師尹赫赫之盛因以為氏吉甫相周宣勛功有章文則作頌武襄獫狁二子著詩列於風雅及其𤣥孫言多世事景王載在史典秦兼天下侵暴大族支判流僊或居三川或徙趙地漢興以三川為潁川分趙地為鉅鏕故子心騰於楊縣致位執金吾子孫以銀艾相繼在潁川者家於傿陵克纘祖業牧守相亞君東平相之𤣥會稽太守之曽富波侯相之孫守長社令之元子也君體溫良恭儉之徳篤親於九族恂恂於鄉黨交朋會友貞賢是與治公羊春秋經博通書𫝊仕郡厯主簿督郵五官掾功曹守昆陽令州辟從事立朝正色進思盡忠舉衡以處事清身以厲時髙位不以為榮卑官不以為恥含純履軏秉心惟常京夏歸徳宰司嘉焉年六十有二遭離寢疾熹平六年四月己卯卒於是論功敘實宜勒金石廼作銘曰於鑠明徳於我尹君龜銀之胄奕世載勛綱紀本朝優劣殊分守攝百里遺愛在民佐翼牧伯諸夏肅震當漸鴻羽為漢輔臣位不福徳壽不隨仁景命不永早即幽昬名光來世萬祀不泯
  左氏襄公三十年傳有尹言多當周景王之世漢書酷吏𫝊尹賞字子心楊氏人也以右輔都尉遷執金吾卒官今碑曰楊縣按楊氏縣屬鉅鹿郡於文不當省氏字也河東郡自有楊縣又鉅鹿之鹿不當從金位不福徳福字亦副字之誤
  溧陽長潘乾校官碑 八分書 光和四年十月宋趙彥衛雲麓漫鈔曰范曄後漢書永平十年閏月甲午南巡狩幸南陽祠章陵日北至又祠舊宅禮畢召校官弟子作雅樂奏鹿鳴帝自御塤篪和之以娛嘉賔則東漢時縣有校官矣
  都穆金薤琳琅曰碑在今南畿溧水縣學溧水即漢溧陽地也有元至順四年單禧釋文考正碑文與隸釋不同者十餘字
  碑辭末雲永世支百民人所彰子子孫孫俾爾熾昌宋吳棫韻補引之作民人所瞻以證詩桑柔瞻字可讀為彰今此碑正作彰字不知才老何所據而改為瞻也單禧䟦雲宋紹興十一年溧水尉喻仲逺得於固城湖濵置之官舍才老時此碑未出或據類文才老自注云三十卷本朝陶內翰穀所編録之耳
  白石神君碑並隂 八分書 光和六年
  今在無極縣後有燕元璽三年題名元璽慕容雋號
  郃陽令曹全碑並隂 八分書 中平二年十月今在郃陽縣此碑萬厯中掊地得之文字最為完好此洪氏所未見今録其文於左
  君諱全字景完燉煌效穀人也其先蓋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機翦伐殷商既定爾勲福祿攸同封弟叔振鐸於曹國因氏焉秦漢之際曹參夾輔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孫遷於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風或在安定或處武都或家隴西或居燉煌枝分葉布所在為雄君髙祖父敏舉孝廉武威長史巴郡胊忍令張掖居延都尉曽祖父述孝亷謁者金城長史夏陽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鳳孝廉張掖屬國都尉丞右扶風隃麋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父琫少貫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徳君童齔好學甄極毖緯無文不綜賢孝之性根生於心收養季祖母供事繼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禮無遺闕是以鄉人為之諺曰重親致歡曹景完易世載徳不隕其名及其從政清擬夷齊直慕史魚厯郡右職上計掾史仍辟涼州常為治中別駕紀綱萬里朱紫不謬出典諸郡彈枉糾邪貪暴洗心同僚服徳逺近憚威建寜二年舉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時䟽勒國王和徳弒父簒位不供職貢君興師征討有吮膿之仁分醪之恵攻城野戰謀若湧泉威牟諸賁和徳面縛歸死還師振旅諸國禮遺且二百萬悉以簿官遷右扶風槐里令遭同産弟憂棄官續遇禁罔潛隠家巷七年光和六年復舉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拜酒泉祿福長訞賊張角起兵幽冀兗豫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同時竝動而縣民郭家等復造逆亂燔燒城寺萬民騷擾人裹不安三郡告急羽檄仍至於時聖主諮諏羣僚咸曰君哉轉拜郃陽令收合餘燼芟夷殘迸絶其本根遴訪故老商量儁艾王敞王畢等恤民之要存慰髙年撫育鰥寡以家錢糴米粟賜癃盲大女桃婓等合匕首藥神明膏親至離亭部吏王宰程橫等賦與有疾者咸䝉瘳快惠政之流甚於置郵百姓繦負反者如雲戢治廧屋市肆列陳風雨時節嵗獲豐年農夫織婦百工戴恩縣前以河平元年遭白茅谷水災害退於戌亥之間興造城郭是後舊姓及修身之士官位不登君乃閔縉紳之徒不濟開南寺門承望華嶽鄉明而治庶使學者李儒欒䂓程寅等各獲人爵之報廓廣聽事官舎廷曹廊閣升降揖讓朝覲之階費不出民役不干時門下掾王敞録事掾王畢主簿王厯戸曹掾秦尚功曹史王顯等嘉慕奚斯考甫之美乃共刋石紀功其辭曰懿明後徳義章貢王庭征鬼方威布烈安殊荒還師旅臨槐里感孔懐赴喪紀嗟逆賊燔城市特受命理殘圯芟不臣寜黔首繕官寺開南門闕嵯峨望華山鄉明治惠霑渥吏樂政民給足君髙升極鼎足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
  碑隂 故三老商量伯祺五百郷三老司馬集仲裳五百徴博士李儒文優五百故門下祭酒姚之辛卿五百故門下掾王敞元方千故門下議掾王畢世異千故督郵李諲伯嗣五百故督郵楊動子豪千故將軍令史董溥建禮三百故郡曹史守丞馬訪子謀不言錢數下同故郡曹史守丞楊榮長孳故鄉嗇夫寜駿安雲故功曹任乾子流故功曹曹屯定吉故功曹王河孔達故功曹王吉子僑故功曹王時孔良五百故功曹王獻子上故功曹秦尚孔都二但一二字故功曹王衡道興故功曹楊休當女五伯故功曹王衍文珪故功曹秦杼漢都千璉秦杼後一行但一璉字與都字竝故功曹王詡子𢎞故功曹杜安元進右上一層 處士河東皮氏岐茂孝才二百右超上一層書之 故門下賊曹王翊長河故主簿鄧化孔彥故市掾杜靖彥淵故市掾王尊文熹故郵書掾姚閔升臺萌仲謀三字一行萌字與閔竝□宣二字一行與仲竝一行與宣竝右第二層 故市掾王 建和故市掾成播尋舉故市掾楊則孔則故市掾程璜孔休故市掾扈安子安千故市掾髙貞顯和千故市掾王⿰季晦故門下史秦竝靜先右第三層右 □□曹史髙廉□吉千□□部掾趙炅文髙故塞曹史吳産孔才五百故塞曹史杜苖幼始故法曹史王 文 故賊曹史趙福文祉故集曹史柯相文舉千故金曹史精畼文亮故賊曹史王授文博起一行與博字竝右第三層左 義士河東安邑劉政元方千義士侯褒文憲五百義士潁川臧就元就五百義士安平⿰博季長二百右第四層
  按後漢書西域傳靈帝建寜元年疏勒王與漢大都尉於獵中為其季父和得所射殺和得自立為王三年涼州刺史孟佗遣從事任渉將敦煌兵五百人與戊巳司馬曹寛西域長史張晏將焉耆龜茲車師前後部合三萬餘人討疏勒攻楨中城四十餘日不能下引去據此碑則寛當為全戊巳司馬當為戊司馬而碑雲和徳面縛歸死則當日邉臣虛上功狀而文人遂以飾之於碑者也
  碑又曰續遇禁罔潛隱家巷七年光和六年復舉孝廉此則全為黨錮中人而史傳闕之也
  朱彛尊曰史載疏勒王臣磐為季父和得所射殺而碑雲和徳弒父簒位徳與得文亦不同
  大女桃婓揚雄反離騷昔仲尼之去魯兮婓婓遲遲而周邁師古曰婓婓往來貌也列仙傳江婓二女則竟以為妃之異文文選左思蜀都賦娉江婓與神逰吳都賦江婓於是往來五臣竝作妃其字亦可作婔真誥江婔登湄而解佩按魏書刑法志有河隂縣民張智壽妹容妃則固有以民間女而稱妃者
  凡亭舎之去郡縣逺者謂之離亭猶曰離宮也其在郭內者謂之都亭
  此文乃王敞王畢等相與為之而自稱為俊艾無乃自譽耶
  處士者徳行可尊之人義士則但出財之人而已今人出財布施皆曰信士宋太宗朝避御名凡義字皆改為信今之信士即漢碑所稱之義士也
  尉氏令鄭君碑 八分書 中平二年
  今在濟寜州儒學祗存數字碑隂列故吏處士人名尚完
  蕩隂令張遷碑 八分書 中平三年二月
  今在東平州儒學
  其文有雲荒逺既殯者賔之誤中謇於朝者忠之誤而又有雲爰既且於君則暨之誤古字多通而賔旁加歹巳為無理又何至以一字離為二字也歐陽趙洪三家皆無此碑山東通志曰近掘地得之豈好事者得古本而摹刻之石遂訛謬至此耶

  金石文字記卷一
<史部,目錄類,金石之屬,金石文字記>



  欽定四庫全書
  金石文字記卷二
  崑山顧炎武撰
  
  巴郡太守樊敏碑 八分書 建安十年三月
  重刻本字甚拙惡
  其文有雲晳為韓魏者析之異米巫𣧑虐者凶之異嵗在汁洽者協之異士女涕泠者零之異呂氏春秋𣧑氣不入身無苛殃漢書藝文志星事𣧑悍後漢書禮儀志大儺中黃門倡侲子和曰甲作食𣧑廣韻𣧑即凶字古文漢三公山碑攘去宼𣧑魏橫海將軍呂君碑羣𣧑鼎沸竝作此字爾雅嵗在未曰協洽史記厯書作汁洽天官書作葉洽方言自闗而東曰洽闗西曰汁春秋文耀鉤黑帝葉光紀周禮禮記注竝作汁周禮太史讀禮書而協事故書協作葉杜子春雲葉協也書亦或為協或為汁大行人協辭命故書協作葉鄭司農雲葉當作汁張衡西京賦五緯相汁五臣本作葉五經文字協字古文作葉而緯書有樂汁徴圖漢書五行志引洪範協用五紀字又作旪師古曰旪讀曰葉四字皆以十為聲而從劦從口從水從日則各異耳尚書大傳其歌聲比余謡名曰晳陽注謂春厥民析則析之為晳或亦可通用乎
  執金吾丞武榮碑 八分書 無年月
  今在濟寜州儒學殘缺婁機漢隸字源曰碑言遭桓帝大憂哀隕而亡當是靈帝時也
  王𢎞撰曰碑額漢故執金吾丞武君之碑十字作隂文凸起他碑所無
  秦君碑 八分書 無年月
  滕縣東四十里馬山後有古城半圯於河土中得此碑其文曰余聞湯武千載周孔異世以義相髙況余天祿踐跡遵基竊慕揚善喟然而歎其鄙辭曰於穆秦君命世優邁承祖皇□裔出睪□紀行録功必本其初惟君總角勵志仲尼從容六藝□佃田疇升階英妙轉典蒸黎為政崇傳五教竝和仁賢敘位法依蕭何囹圄空虛鄉無逋逃凡百肅雍莫不率從境內既寜路不資遺耕夫千畝餘種不歸𤣥清介白食茹㧞葵三年有成嬰兒謡歌鼓腹喜徳踴躍嘔唏水靜魚集國富民繁戶増十倍牧守孔嘉怒不斷刑寛不容非化准邠邵比翮而飛永如南山不缺不虧略取大較丹書刻石垂示後昆識者察焉
  
  公卿上尊號碑 八分書
  拓本殘缺按此文當在延康元年而刻於黃初之後
  受禪碑 八分書 黃初元年十月
  拓本耒按以上二碑竝在許州今現存
  封孔羨碑 八分書 黃初元年
  今在曲阜縣孔子廟中後人刻其下曰陳思王曹植詞梁鵠書謬也
  書輯五瑞作揖太皥作大皓三恪作愘
  胡三省通鑑注曰漢平帝元始元年封褒成君孔霸曽孫均為褒成侯奉孔子祀王莽敗失國光武建武十三年復封均子志為褒成侯志子損和帝永元四年徙封褒亭侯世世相傳至獻帝初國絶魏文帝黃初二年封孔子二十一世孫羨為宗聖侯邑百戶宋書禮志曰漢以後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彫弊下令不得厚𦵏又禁立碑髙貴鄉公甘露二年大將軍叅軍太原王倫卒倫兄俊作表徳論以述倫遺美雲祗畏王典不得為銘乃撰録行事就刋於墓之隂雲爾此則碑禁尚嚴後復弛替晉武帝咸寜四年又詔曰此石獸碑表既私褒美興長虛偽傷財害人莫大於此一禁斷之其犯者雖㑹赦令皆當毀壊至元帝大興元年有司奏故驃騎府主簿故恩營葬舊君顧榮求立碑詔特聴立自是後禁又漸頽大臣長吏人皆私立義熙中尚書祠部郎中裴松之又議禁斷於是至今裴松之傳曰松之以世立私碑有乖事實上表陳之由是竝斷以故終魏之世略無紀功述行之文其立碑之見於史者惟田豫顔斐二人而晉世則扶風王駿魏舒羊祜杜預閻徳唐彬嵇紹丁紹范平立碑之事百有餘年亦僅七八見齊建武中范雲上表求為太宰竟陵王子良立碑事竟不行其文載昭明太子選中所引亦止太宰褚淵丞相豫章王嶷二例若劉勔之生為立碑安成王秀之四碑竝建史家書之以為異事而自魏至陳文字之罕𫝊於後有繇然矣隋書禮儀志梁天監六年申明葬制凡墓不得造石人獸碑唯聴作石柱記名位而已
  又考漢末蔡中郎集中胡廣陳寔各三碑橋𤣥楊賜胡碩各二碑又袁滿來年十五胡根年七嵗各有碑夫一人而至二碑三碑冗矣殤子而為之立碑濫矣至於闕樓人獸之飾亦多在桓靈之世水經注言閹寺擅權五侯暴世割剝公私以事生死如荊州刺史李剛之石闕祠堂四壁隱起彫刻為君臣官屬龜龍麟鳳之文飛禽走獸之像𢎞農太守張伯雅之引水入塋域為池沼蟾蜍吐水石湟承溜蜀郡太守王子雅之石樓雙峙欒櫨承栱雕簷四柱窮巧綺刻妙絶人工者為𦵏薶之侈一至於此繇上之人不為之限制也然則魏武之禁其可已乎
  
  紀功碑 皇象篆書 天璽元年
  江寜府南天禧寺門外有石三段乃吳後主天璽元年巖山紀功徳石其文不全宋元祐六年轉運副使胡宗師輦置漕臺後圃仍題其末今在府學顧起元曰府學中三段石碑按實録吳天冊元年吳郡臨平湖開又於湖邊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二寸刻上作皇帝字於是改元天璽立石刻於巖山紀吳功徳其文乃東觀令華覈作黃長睿東觀餘論曰皇象書人間殊少惟建康有吳時天發神䜟碑若篆若隸字勢雄偉相傳乃象書也戚光續志雲象書獨歩漢末況體兼篆籕誠宜居周鼓秦刻之次魏鍾繇諸碑勿論也其石四方面背濶書各八行兩旁狹書□行其文書滿三方而虛其一辭雖不可讀其可識者百八十餘字首曰上天帝言次曰天發神䜟曰天䜟廣多曰將軍禆將軍闗內侯曰詔遣中書郎曰章咸李楷賀□吳寵建業丞許□等十二人曰永歸大吳上天宣命曰文字炳朖曰在諸石上其後又別書曰蘭臺東觀令曰巧工九江曰吳郡曰東海夏侯此蓋列與事之臣於正文之後猶秦碑刻制爾泰山碑似方非方四面廣狹皆不等正與此石類晉葛洪曰吳之善書則有皇象劉纂岑伯然朱季平皆一代之絶手如中州有鍾元常胡孔明張芝索靖各一邦之妙竝用古體俱足周事
  
  太公呂望表 八分書 太康十年三月
  今在汲縣西門太公廟
  水經注曰縣故汲郡治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濬急人亦謂之磻谿言太公常釣於此也今其文曰般谿之山明靈所託般即磻之異文
  水經注又言縣民故會稽太守任宣白令崔瑗曰太公生於汲舊居猶存君與髙國同宗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遂立壇祀又言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晉太康中范陽盧無忌為汲令立碑於其上此碑是無忌所立無字作無而自稱為太公之裔孫然則崔盧二姓皆出太公其後人之門第可謂盛矣
  表雲其紀年曰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蓋壽百一十餘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謂尚書顧命稱齊侯呂伋則成王之末伋已嗣太公為齊侯以太公為康王時卒者非矣開寳中詔修先代帝王祠廟而以鬻熊配文王召公配武王周公唐叔配成王太公畢公配康王葢因此碑而誤
  蘭亭序 王羲之行書 永和九年三月
  蘭亭序以定武本為最佳其真者已不可得即宋人重刻之本存於世者亦少惟京師國子監一石為諸家刻本之冠然不知其所自來元史周伯琦傳言順帝以伯琦工書法命摹王羲之所書蘭亭序智永所書千文刻石宣文閣中意此伯琦所摹後人因閣廢而移於此也
  王𢎞撰曰今又有東陽本不讓國子監本宣徳間何士英作兩淮鹽運使得之淮南井中潁上上黨皆不及也
  
  上清真人許長史舊館壇碑 陶𢎞景正書  天監十七年
  今在句容縣茅山
  碑首雲弟子華陽隱居丹陽陶𢎞景造隱居手自書前此未有列書人之名者此其始也水經注滎口石門碑稱陳留邉韶字孝先頌石銘李善注文選頭陀寺碑文雲碑在鄂州題雲齊國録事叅軍琅邪王屮制則作文人姓名前此已有書之者也其書金陵地肺字作胇
  瘞鶴銘 華陽真逸撰 正書
  今在丹徒縣焦山下刻於崖石輟耕録雲須潮落方可模故罕得其全文者歐陽文忠公以舊記稱王羲之書為非又疑顧況號華陽真逸而此書類顔太師沈存中則真以為況黃長睿東觀餘論謂陶𢎞景嘗居華陽故自號華陽隠居西清詩話雲陶隠居外傳隠居號華陽真人晚號華陽真逸𢎞景著書不稱建元直以甲子紀嵗今此銘曰壬辰曰甲午壬辰梁天監十一年甲午十三年也𢎞景以天監七年逰海嶽住㑹稽及永嘉至十年還茅山十二年弟子周子良化去𢎞景為作傳即十一年在華陽可知也董逌書䟦載南陽張壆所記雲瘞鶴銘今存於焦山凡文章句讀之可識及㸃畫之僅存者百三十餘字而所亡失者幾五十計其完書蓋九行行之全者二十五字而首尾不預焉熙寜三年春余索其遺逸於焦山之隂偶得十二字於亂石間石甚迫隘偃臥其下然後可讀故昔人未之見而世不傳其後又有丹陽外仙江隂真宰八字與華陽真逸上皇山樵似是真侶之號余於崖上又得唐人詩詩在貞觀中已列銘後則銘非顧況可知矣今考此銘字體與舊館壇碑正同其為隱居書無疑予友淮隂張弨以丁未十月探幽山下復得七字雲惟寜之上有厥土二字華亭之上有爽塏勢掩四字其右題名徴下有君字皆昔人之所未見也
  後魏
  孝文皇帝弔殷比干墓文 正書 太和十八年十一月
  今在汲縣北十五里比干墓上魏書劉芳傳髙祖遷雒路由朝歌見殷比干墓愴然悼懐為文以弔之芳為註解表上之即此文也
  此碑字多別搆如蔑為薨蔽為弊菊為葬寔為寔箕子為萁子往為住厥為⿴邅為亶顛為⿱辛為親因為囙桴為□翺為⿰曳為電芙蓉為⿰容葩為⿱漂揺為㵱䬙慮為⿰螭為蠄裔為𧜟帶為⿱訴為⿰雛為⿰瀏為淄俯為府闔為闔騶虞為□⿰隨為□轡為□吸為歙闚為□睇為⿰不可勝記顔氏家訓言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𨔛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至梁天監之間斯風未變大同之末訛替滋生蕭子雲改易字體邵陵王頗行偽字前上為草能旁作長之類是也朝野翕然以為楷式畫虎不成多所傷敗爾後墳籍略不可看北朝喪亂之餘書跡鄙陋加以專輒造字猥拙甚於江南乃以百念為憂言反為變不用為罷追來為歸更生為蘇先人為老如此非一徧滿經傳追來為歸見穆子容太公碑作□先人為老見張猛龍碑作□更生為蘇今人猶用之 胡三省通鑑注引宋景文手記曰北齊時里俗多作偽字始以巧言為辨至隋有栁𧦬其字又以鞏易巧矣 困學紀聞亦引此又雲以文子為學今觀此碑則知別體之興自是當時風氣而孝文之世即已如此不待喪亂之餘也江式表雲皇魏承百王之季世易風移文字改變篆形錯謬隸體失真俗學鄙習復加虛巧談辨之士又以意説炫惑於時難以釐改後周書趙文深傳太祖以隸書紕繆命文深與黎景熙沈遐等依説文及字林刋定六體成一萬餘言行於世蓋文字之不同而人心之好異莫甚於魏齊周隋之世別體之字莫多於此碑雜體之書莫過於李仲琁而後之君子旋覺其謬自唐時國子監置書學博士立説文石經字林之學而顔元孫作干祿字書張參作五經文字唐𤣥度作九經字様天下之文始漸歸於一矣顧以此二碑出於千嵗之逺而與孔壁之文蘭臺之典同什襲而寳之豈不可笑也哉雖然此碑不傳則唐人正字之功不得而著乎千載也存之以示後人使知趣舎雲爾
  又考魏書道武帝天興四年十二月集博士儒生比衆經文字義類相從凡四萬餘字號曰衆文經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逺近以為楷式天興之所集者經傳之所有也始光之所造者時俗之所行而衆文經之不及收者也則知説文所無後人續添之字大都出此三國志注引㑹稽典錄言孫亮時有山隂朱育依體像類造作異字干名以上是別撰之字自漢而有矣
  磚浮圖石葢銘 正書
  嵩山㑹善寺掘地得此石蓋銘曰神龜三年七月三日魏故太傅侍中太尉公清和王薨世子元亶字子亮次子元⿰字子開奉為建七層磚浮圖一區敢用頂髮及諸雜寳上塔追誠崇敬千載弗忘謹銘圅葢今存寺中元⿰當是元啓
  魯郡太守張猛龍碑並隂 行書 正光三年正月今在曲阜縣孔子廟其隂書陽原縣義士州主簿王人生造頌文多剝缺
  中嶽嵩陽寺碑銘 八分書 天平二年四月
  今在嵩山㑹善寺末有正書一行曰大唐麟徳元年嵗次甲子九月景午朔十五日庚申從嵩陽觀移來㑹善寺立
  碑文東作柬矩作短潛作灒馴作廵啄作喙洋作庠騖作務惟皇帝太后不跳行不空闕猶存古式𡧘字三見曰法身凝𡧘曰䖍禮禪𡧘曰至𡧘至妙廣韻𡧘與寂同莊子注取其𡧘寞無情耳𡧘音寂本亦作寂
  葉封嵩陽石刻集記曰此碑上截刻佛相雕鏤層疊佛相隆起餘地鐫平此文刻於下截當碑四分之一其字之上方又刋空方六寸許深入二寸許其䂓製亦逈異於後代也北齊諸碑亦率類此
  李仲琁修孔子廟碑並隂 興和三年十二月
  今在曲阜縣廟中
  魏書李仲琁傳除車騎大將軍兗州刺史仲琁以孔子廟牆宇頗有頽毀遂脩改焉即此碑也其文一行之中有篆有分有隸有草雜亂無倫而或者以為竒然則作詩者亦當一句騷一句漢魏一句選一句律而後為竒也此愚之所不解也引禮記梁木其摧作良木尤誤
  太公呂望碑 穆子容撰 正書 武定八年四月今在汲縣西北三十里太公廟
  北史言子容少好學無所不覽求天下書逢即寫録所得萬餘卷魏末為兼通直散騎常侍聘梁齊受禪卒於司農卿
  其辭曰作其辭粵古曰字與日同一書法故變其文為粵欲讀者之易曉也
  驪山溫泉頌 正書
  今在臨潼縣
  北齊
  石刻佛經 天保二年
  朱彛尊記曰太原縣之西五里有山曰風峪風峪之口風穴存焉相傳神至則穴中肅然有聲風之所從出也愚者捧土塞穴建石佛於內環列所刻佛經凡石柱一百二十有六積嵗既久虺蠍居之雖好逰者弗敢入焉丙午三月予至其地率土人燎薪以入審視書法非近代所及徘徊久之惜皆掩其三面未獲縱觀其全也由唐以前書卷必事傳寫甚者編韋續竹截蒲葺栁而浮屠之言亦惟山花貝葉綴集成文學者於時窮年筆札不能聚其百一難矣石經肇自蔡邕嵗久淪缺至唐鄭覃周墀復勒於京兆後唐長興中始更傳寫為雕印舎至難而就至易由是書籍日以盛顧世之學者忽其易反或束而不觀何與豈其所謂日盛者乃其所以衰與北朝之君臣崇奉釋氏故石刻經像在處多有今佛宮所棲少者百人多者數千人然通其㫖者率以語言文字為無用見講説佛經往往鄙置不屑嗚呼佛之説雖異於吾儒要皆彼國中之先生長者也既用其法盡棄其先生長者之言果何如哉九經之文在西安府學儒者雖不能盡觀而得之者咸知愛惜至風峪所藏其徒雖繁莫有顧焉者矣是則釋氏之無人不尤甚於吾道之衰也夫
  又曰通鑑載後唐劉後與李存渥奔晉陽李彥超不納存渥走至風谷為其下所殺北夢瑣言載此正作風谷胡三省注風谷當作嵐谷唐長安三年分宜芳縣置嵐谷縣屬嵐州非也風谷即風峪北人讀谷為裕俗竝加山作峪
  按北齊書段韶𫝊突厥從北結陣而前東距汾河西被風谷大唐創業起居注煬帝於樓煩置宮因過太原取龍山風谷道行幸則風谷之名已著於前代矣
  相里寺碑 八分書 天保三年正月
  今在汾陽縣太相里崇勝寺碑刻佛像其下方及兩旁皆題名碑隂有文並頌一通漫滅
  孔子廟碑 八分書 乾明元年
  今在曲阜縣廟中字剝落不可辨
  孝子郭巨墓碑 正書 武平元年正月
  拓本其文曰開府中兵叅軍梁㳟之盛工篆隸騎兵叅軍申嗣邕微學摛藻則此碑文嗣邕撰恭之書乃後人列名之權輿也
  少林寺碑 正書 武平元年正月
  今在本寺大殿前刻佛像與相里寺碑製略同書法甚劣齋字作□
  㑹善寺大殿前有武平七年十一月造像記其製亦同是年十二月改元隆化其明年國亡矣
  南陽寺碑 八分書 武平四年六月
  今在青州府北門外龍興寺
  龍門山造像記 正書 武平六年六月
  雒陽西南二十五里伊闕山亦謂之龍門左傳謂之闕塞昭二十六年兩山相對伊水出其中泉出石竇下注於伊固昔日神都名勝之地後魏胡太后崇信浮屠鑿崖為窟中刻佛像大者丈餘凡十餘處後人踵而為之尺寸可磨悉鐫佛像至於今未已蚩蚩之氓謂鐫佛之功可得福報而其出於女子者尤多餘嘗過而覧之既不可徧惟此武平六年者書法差可畫方格如棊局而其半亦已磨滅唐人則多總章以後及武后年號乃知魏齊唐三代之時無非女主為之崇飾耳
  按魏書宣武帝景明元年詔大長秋卿白整凖大京靈巖寺石窟於雒南伊闕山為髙祖文昭皇太后營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終始斬山二十三丈大長秋卿王質謂斬山太髙費功難就奏求下移就平地去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又言永平中中尹劉勝奏為帝復造石窟一凡為三所其所謂大京靈巖寺者在魏舊都平城今大同府城西三十里雲岡堡巖上刻佛像無數是其作俑也
  
  華嶽頌 萬紐於瑾撰 趙文淵八分書 天和二年十月
  今在華隂縣西嶽廟
  其結銜曰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司宗治內史臨淄縣開國公萬紐於瑾造此文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縣伯大夫趙興郡守白石縣開國男南陽趙文淵字徳本奉勅書余所見碑撰人書人列名者始此其隂為唐刻華嶽精享昭應之碑而左右旁各有題名別見於後
  萬紐於瑾者唐瑾也後周書本傳時燕公于謹勲髙望重朝野所屬白文帝言瑾學行兼修願與之同姓結為兄弟庶子孫承其餘論有益義方文帝歎異者久之賜瑾姓萬紐于氏又雲封姑臧縣子以平江陵功進爵為公而不言臨淄者史闕也李昶樂運𫝊竝雲臨淄公唐瑾
  又曰趙文深字徳本少學楷隸雅有鍾王之則筆勢可觀當時碑牓唯文深及冀㑺而已太祖以隸書紕繆命文深與黎景熙沈遐等依説文及字林刋定六體成一萬餘言行於世及平江陵之後王褒入闗貴逰等翕然竝學褒書文深之書遂被遐棄文深慙恨形於言色後知好尚難反亦攻習褒書然竟無所成轉被譏議謂之學歩邯鄲焉至於碑牓餘人猶莫之逮王褒亦每推先之宮殿樓閣皆其跡也其書厯官與此碑悉同其以淵為深者避唐諱耳
  又達奚武𫝊武之在同州也時屬天旱髙祖勑武祀華嶽嶽廟舊在山下常所祈禱武謂僚屬曰吾備位三公不能燮理隂陽遂使盛農之月久絶甘雨天子勞心百姓惶懼忝寄既重憂責實深不可同於衆人在常祀之所必須登峰展誠尋其靈奧嶽既髙峻千仞壁立巖路嶮絶人跡罕通武年踰六十唯將數人攀藤援枝然後得上於是稽首祈請陳百姓懇誠晚不得還即於嶽上藉茅而宿夢見一白衣人來執武手曰快辛苦甚相嘉尚武遂驚覺益用祇肅至旦雲霧四起俄而澍雨逺近霑洽髙祖聞之璽書勞武賜雜綵百匹按武以保定三年出為同州刺史天和三年轉太傅則此碑正其在州時立也後周改華州為同州
  豆盧恩碑 八分書
  今在咸陽縣
  碑雲恩字永恩今北史附見其兄豆盧寜𫝊但言永恩而闕其名其厯官與傳略同後半漫滅不可讀隋
  天龍山碑 八分書 開皇五年
  今在太原縣天龍寺
  龍藏寺碑 張公禮撰 正書 開皇六年十二月今在真定府龍興寺大殿內其後為天寧閣九間五層髙一百三十尺中有銅觀世音像髙七十二尺四十二臂各有所執之物俗謂之大佛寺也碑為隋開皇六年恆州刺史鄂國公金城王孝⿰立而其末乃雲齊開府長兼行叅軍九門張公禮撰齊亡入周周亡入隋而猶書齊官蓋君子之能不降其志而其時之人亦不以為非也其書踐阼為踐祚何人為河人伽藍為伽籃懐為壊五臺為吾臺則理之不可通者疑為後人模刻之誤又宋歐陽公集古録雲龍藏寺已廢此碑今在常山府署之門此嘉祐八年所書而龍興寺乃乾徳元年建據文忠集録之日碑尚不在龍興此其徙置之由已不可問金薤琳琅曰寺在隋名龍藏歐公謂寺廢與碑在常山府署蓋未嘗親厯其地故誤書耳惟其大書齊官則必非後人之所加也余考顔之推仕厯周隋而其作家訓猶謂梁為本朝蓋同此意其時南北分疆興亡迭代為之臣者雖不獲一節以終而心之所主見於稱名之際者固較然不易如此然則今人之不及古者又豈獨書法之陋文字之訛而己哉
  大戴禮武王踐阼禮記曲禮踐阼臨祭祀正義曰踐履也阼主人階也天子祭祀升阼階履主階行事故云踐阼也文王世子篇成王幼不能涖阼周公踐阼而治注踐履也代成王履阼階方氏曰涖阼臨朝也阼者主人所有事之階故適子冠於阼以著代繼體之君臨朝行事謂之踐阼史記漢文帝紀辛亥皇帝即阼正義曰主人階也古時殿前兩階無中間道故以阼階為天子之位王莽傳引書逸嘉禾篇雲周公奉鬯立於阼階隋書載北齊邢子才議曰君位在阼階故有武王踐阼篇啖氏春秋傳曰凡天子崩諸侯薨既殯而嗣子為君康王之誥是也未就阼階之位來年正月朔日乃就位南面而改元春秋所書是也公即位者即阼階之位也韓文公集元和聖徳詩皇帝即阼方崧卿注謂東階也或作祚非
  安喜公李使君碑 八分書 開皇十七年二月今在馬嵬堡北五里
  趙⿰曰碑獨闕使君名而有季父琰之琰之見魏書使君封安喜縣公官亦不卑而隋書無傳不可考
  同州塔銘 八分書 仁壽元年十月
  今在同州
  其文曰維大隋仁壽元年嵗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暜為一切法界幽顯生靈謹於同州武鄉縣大興國寺奉安舎利敬造靈塔願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諸王子孫等並內外羣官爰及民庶六道三塗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聞法永離苦空同昇妙果
  啟法寺碑 周彪撰 丁道護正書 仁壽二年十二月
  拓本
  李淵為子祈疾疏 行書 大業二年正月
  今在鄠縣草堂寺
  滎澤令常醜奴墓誌 正書 大業三年八月
  今在興平縣崇寜寺
  墓之有誌始自南朝南齊書雲宋元嘉中顔延之作王球石誌素族無碑策故以紀徳自爾以來王公以下咸共遵用今之傳於世者惟此及梁羅二志為隋代之文爾
  梁任昉撰文章縁起謂誌墓始晉殷仲文隸釋謂東漢已有墓碑昉未之見也周必大得光武時梓潼扈君墓甎橅脫隸書而非鐫也以此知東漢誌墓初猶用甎久方刻石今謂起於江左者疑亦禁碑之後至晉末復剙為之而名曰誌耳
  鷹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郎將義城子梁羅墓誌 正書 大業四年八月今在西安府城外杜曲古人之字未必皆工而後人貴之者以其所從來逺也此志正書猶帶八分凡隋以前之書法多如此而書志之人未必其通文義也鷹揚之字出詩大明之篇而此志前作陽後作楊宣政元年周武帝之號而書作正汪汪萬頃作傾羽儀作議降疾不瘳作抽與乾坤而齊固作個禁旅之禁作⿱樊川之樊亦作⿱此皆文理之至謬豈可以其出於古而不論哉
  志雲大漸之期春秋六十有一按大漸出書顧命疑非人臣之所宜稱然列子書言季梁得疾七日大漸則固已通用之矣漢蔡邕作太傅胡公夫人靈表雲皇姑沒而中感遂大漸兮速流議郎胡君夫人哀讚雲疾大漸以危亟齊王儉作褚淵碑文雲景命不永大漸彌留任昉竟陵文宣王子良行狀雲大漸彌留話言盈耳梁沈約安陸昭王緬碑文雲遘疾彌留欻焉大漸唐王紹宗作王徴君臨終口授銘雲吾六兄同人見疾大漸惟幾盧藏用蘇許公碑文亦云大漸之始遺令遵行
  陳明府修孔子廟碑 仲孝俊撰 八分書 大業七年七月
  今在曲阜縣廟中
  左光祿大夫姚辨墓誌銘 虞世基撰 歐陽詢正書大業七年十月
  拓本按此銘金薤琳琅載其全文闕四十餘字今予所得本全
  智永千字文
  今在西安府儒學一行正書一行草書宋大觀己丑刻
  
  秦王告少林寺主教 行書
  今在寺中其文刻於裴漼碑之上方首曰太尉尚書令陜東道益州道行臺雍州牧左右武候大將軍使持節涼州總管上柱國秦王王字為後人鐫去世民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寺主以下徒衆及軍民首領士庶等柏谷塢王世充建為轅州少林寺牒雲武徳四年四月廿七日衆僧等翻轅州城歸國末曰四月卅日按舊唐書太宗紀髙祖受禪拜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武徳元年冬拜太尉陜東道行臺尚書令尋加左武候大將軍涼州總管三年加拜益州道行臺尚書令七月總率諸軍攻王世充於洛邑則此乃四年之四月卅日也其五月丙寅則世充降而河南平矣世民二字草書特大乃太宗親書
  又按金石録載唐太宗賜少林寺教書八分書武徳二年與此不同或別是一教
  宗聖觀記 歐陽詢撰序 陳叔達撰銘 八分書武徳九年二月
  今在盩厔縣樓觀大殿前
  皇甫誕碑 正書
  今在西安府儒學萬厯中亭圮壓碑中斷
  題曰隋柱國左光祿大夫𢎞義明公皇甫府君碑銜曰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左庶子上柱國黎陽縣開國公於志寜製銀青光祿大夫歐陽詢書皇甫君以仁壽四年九月卒而不書立碑年月按舊唐書于志寧𫝊貞觀三年累遷中書侍郎太宗命貴臣內殿宴怪不見志寜或奏曰勅召三品以上志寜非三品所以不來太宗特令預宴即加授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累封黎陽縣公則此碑貞觀初立也其不書年者不以隋臣而䝉唐號也
  隋字作隨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王知敬李衛公碑髙宗李英公碑天后順陵碑於敬之華陽觀王先生碑裴漼少林寺碑皆然當日金石之文二字通用自司馬溫公作通鑑以後始壹用隋字而水經注溳水東南逕隋縣西隨字作隋則知此自古人省筆之字謂文帝始去辵而為隋者未必然也
  杜氏通典武徳九年六月太宗居春宮總萬幾下令曰依禮二名不偏諱今具官號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兩字不連讀者竝不須諱避此碑中有世子及民部尚書字
  豳州昭仁寺碑 朱子奢撰 正書 貞觀四年十一月
  今在長武縣距邠州西八十里唐太宗與薛舉戰爭之地按舊唐書太宗紀貞觀三年十二月癸丑詔建義已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勇夫殞身戎陣者各立一寺命虞世南李百藥褚亮顔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等為之碑銘以紀功業此其一也
  孔子廟堂碑 正書 貞觀四年
  今在西安府儒學
  其書銜曰太子中舎人行著作郎臣虞世南奉勅撰並書司徒并州牧太子左千牛率兼檢校安北大都護相王旦書碑額相王旦者睿宗也舊唐書宣宗大中五年十一月國子祭酒馮審奏文宣王廟碑始太宗立之睿宗篆額加大周二字蓋武后時書也請琢去偽號從大唐字從之此大周字削而相王之銜獨存也其末曰永興軍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王彥超再建則元碑已亡此重刻也此碑與皇甫誕碑竝書胥為□廣韻胥俗作□然考之漢人如韓勑孔廟禮器碑桐柏淮源廟碑司空宗俱碑巴郡太守張納碑竹邑侯相張壽碑戚伯著碑金廣延母徐氏碑殽阬祠碑隂楊震碑隂及魏公卿上尊號奏北齊南陽寺碑固已書為骨漢人碑亦或作⿱後周華嶽頌作⿱故李善注枚乗七發以通厲骨母之塲為胥母之誤而壻字一傳為□再傳為⿰三傳為⿰四傳為聟皆胥之變也詩有女同車釋文壻音細字林作⿰戰國䇿韓且坐而胥亾乎王胥臣之反而行竝作咠書大傳不愛人者及其胥餘作咠晉書五行志淪咠於北音義咠息魚反張駿𫝊有黃龍見於揖次之嘉泉呂光載記迎大豫於揖次音義揖子魚反次音恣漢書地理志武威郡有揟次縣此皆胥字之誤漢仙人唐公房碑壻字作聟晉王右軍帖有女聟字其書幕為莫笑為㗛覆簣為覆匱荊為⿰歌為哥其字或通或俗而及之為反則重刻者誤也
  臨淄郡公房彥謙碑 李百藥撰 八分書 貞觀五年三月
  今在章丘縣西南七十里趙山之陽彥謙唐相𤣥齡之父金石録以為歐陽詢書
  房彥謙髙祖法夀自宋歸魏封壯武侯子孫承襲魏隋唐三書皆同獨碑作莊武按漢膠東國有壯武縣文帝封宋昌為壯武侯正義曰括地誌雲壯武故城在萊州即墨縣西六十里後漢志壯武故夷國左傳隱元年紀人伐夷是也賈復𫝊封膠東侯食郁秩壯武等六縣晉張華亦封壯武侯字竝作壯獨此碑與左傳杜氏注作莊
  化度寺邕禪師塔銘 李百藥撰 歐陽詢正書 貞觀五年十一月
  拓本
  九成宮醴泉銘 魏徴撰 歐陽詢正書 貞觀六年四月
  今在麟逰縣舊唐書本隋之仁夀宮太宗改為九成宮是也
  虞公溫彥博碑 岑文本撰 歐陽詢正書 貞觀十一年十月
  今在醴泉縣殘缺
  冊府元龜貞觀十一年二月丁巳詔曰佐命功臣義深舟楫或定謀帷幄或身摧行陣同濟艱危克承鴻業追念在昔何日忘之使逝者無知咸歸寂寞若營魂有識還如疇曩居止相望不亦善乎漢氏使將相陪陵又給以東園秘器篤終之義恩意深厚古人之志豈異我哉自今已後功臣密戚徳業尤著如有薨亡宜賜塋地一所及秘器使其窀穸之時喪事無闕所司依此營備稱朕意焉二十年八月丁亥詔曰周室姬公陪於畢陌漢庭蕭相附彼髙園寵賜墳塋聞諸上代從窆陵邑信有舊章蓋以懿戚宗親類本同之枝榦元功上宰猶在身之股肱哀榮之義實隆始終之契斯允今宜聿遵故實取譬拱辰庶在鳥耘之地無虧魚水之道宜令所司於昭陵南左右廂封境取地仍即標識疆域擬為葬所以賜功臣其有父祖陪陵子孫欲來從葬者亦宜聽允
  醴泉縣志曰昭陵諸碑若文皇后碑止存屭贔長孫無忌碑存而字盡滅其碑字尚有存者僅二十一片房𤣥齡存五百餘字禇遂良書髙士廉存三百餘字許敬宗撰趙模書段志𤣥存八百餘字張後𦙍馬周蘭陵公主各存六百餘字公主碑李義府撰殷仲容八分書姜遐許洛仁各存九百餘字姜碑姪郕公晞撰書孔頴達存千字于志寧撰阿史那忠崔敦禮各存七百餘字崔碑於志寜撰子立政書豆盧寛存四百字李義府撰薛收張阿難監門將軍王君各百餘字徒存形似唯唐儉存字千一百乙速孤行儼存字千四百劉憲撰白羲晊八分書李靖存字千五百許敬宗撰王知敬書李勣存字千八百髙宗御製御書乙速孤昭祐存字二千五百餘苗神谷撰釋行滿書又一碑存字百五六十可辨而前有蘭陵公主字中有詔詞曰第十九女則公主或有二碑不可知此崇禎十一年苟好善所修志雲又二十六年而余至陵下時值雪後空山無人未及徧訪僅見李衛公一碑其下截俱劖去後又購得四五碑皆然且有並其碑而仆之者矣
  趙崡曰萬厯戊午四月余為九𡽀之逰距昭陵十里宿髙生儼家翼日同行北一里許得許洛仁碑又北半里許得薛收碑似昭仁寺碑駸駸有伯施法折而西一里許為趙村村有廣濟寺寺後石鼓唐人書尊勝經咒精健絶倫止存十三從趙村北行里許為莊河村未至先於道旁冢得姜遐斷碑至村則有段志𤣥碑東行數十歩有監門將軍王君碑橫於田間又東行數十歩一碑無字亦無冢蓋土人平之而並磨其碑耳以圖考疑是長孫無忌碑又東行半里許為劉洞村流水界之渡而東有房梁公𤣥齡碑褚河南正書又東數十歩有髙士亷碑又東數百歩有李靖碑撰書姓氏殘缺與諸碑同而上半完好靖冢作三山形文皇以象其功土人謂上三冢李勣冢亦如靖土人謂下三冢二冢南北相去不二里勣碑髙宗御書髙二丈餘嶄然屹立與溫彥博碑搨者甚多土人捶其字殆盡彥博碑在靖碑北數十歩歐陽詢書書法視皇甫九成化度三碑最為得中而不復可搨至西峪村村東南古冢相連有褚亮碑阿史那忠碑張後𦙍碑孔穎達碑豆盧寛碑張阿難碑鱗次都不百歩書與段姜等碑皆有法而孔碑極類虞伯施但結搆小疎昔人謂為伯施書非也頴達卒在世南後當是習世南者書之爾既而又得蘭陵公主碑於老軍營之西北得馬周碑於狗村之東得唐儉碑於小陽村之北又得崔敦禮碑又有尉遲敬徳碑自額以下埋土中聞十五年前令芮質田掘而搨數十紙余出之了無一字又山半數冢土人謂宰相墳仆一碑𫝊是魏鄭公碑其東山半數冢土人謂亂冢坪仆二碑余皆起之則與尉遲碑同蓋土人捶而仆且瘞之也又明日登山謁昭陵有六馬皆以片石刻其半左右各三陵北四十五里叱干村村東二冡一為乙速孤昭祐碑苗神客撰釋行滿正書一為乙速孤行儼碑劉憲撰白羲晊八分書地僻搨者少故得稍完
  褒公段志𤣥碑 正書 貞觀十六年
  今在醴泉縣殘缺
  京師至徳觀主孟法師碑 岑文本撰 褚遂良正書貞觀十六年五月
  拓本
  贈比干太師詔並祭文 薛純陁八分書 貞觀十九年二月
  今重刻在衛輝府
  舊唐書太宗紀貞觀十九年二月贈殷比干為太師諡曰忠烈命所司封墓葺祠堂春秋祠以少牢上自為文以祭之
  晉祠銘 太宗御製並書 行書 貞觀二十一年七月
  祠在今太原府西南四十里距今太原縣八里而今縣則古晉陽之故址唐時為并州為北都為河東節度使治昔人立廟於此以祀唐叔考之北齊書已有其名而唐髙祖起兵嘗禱於此冊府元龜太宗貞觀二十年正月幸晉祠樹碑製文親書之於石今存祠中蓋昔之並都甚大祠去城三四里爾在懸甕山之麓晉水之所發源後人於此引池結亭架橋其上林水翳然足為一方之勝其廟負山而東面者晉水之神南面者唐叔之神後晉天福六年封唐叔為興安王臺駘為昌寜公而宋時又封晉水為顯靈昭濟聖母飾為婦人之像今之人但言聖母而不復知有唐叔為古先有土之君矣水經注云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後人踵其遺蹟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北史薛孝通曽與諸人同詣晉祠皆屈膝盡禮孝通獨捧手不拜顧而言曰此乃諸侯之國去吾何逺㳟而無禮將為神笑是則當時之所祀者唐叔非水神也祠前蓮花臺上有鐵人四一紹聖四年一五年造俱完一𢎞治十一年一無年月俱壊今之工不及古也
  碑隂字體不一其上右方雲司徒太子太師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太子太保上柱國宋國公臣瑀特進太子詹事兼左衞率上柱國英國公臣勣光祿大夫刑部尚書上柱國鄖國公臣張亮禮部尚書上柱國江夏郡王臣道宗太常卿駙馬都尉柱國安徳郡公臣楊師道正議大夫守中書令太子左庶子兼攝吏部尚書護軍臣馬周凡七行皆當日書者其餘則皆宋人續題錯亂無次其空處又有洪武二年行省參知政事楊憲題而絶無一唐人題者以御書之碑不敢擅刻也東軒筆録呂升卿為京東察訪㳺㤗山題名於真宗御製封禪碑之隂刋刻搨夲傳於四方後二年升卿判國子監㑹蔡承禧為御史言其題名事以為大不㳟遂罷升卿判監他碑則唐人之題固纍纍也
  舊唐書東夷傳新羅王真徳遣其弟國相伊贊於金春秋及其子文正來朝春秋請詣國學觀釋奠及講論太宗因賜以所製溫湯及晉祠碑並新撰晉書將歸國令三品已上宴餞之
  淤泥禪寺心經 正書 貞觀二十二年三月
  今在京師城內西南隅秀峰寺其末曰大唐貞觀二十二年三月吉日建立誤作三十二以三字改成弍字按貞觀止於二十三年此碑疑是後人偽刻然予見兗州龍興寺修三門記宋太平興國七年刻亦以八字改成七字古人碑碣之文亦有草率若此者此碑又曰宮官張功謹敬徳監造今山東河北寺院多雲創自敬徳或謂是尉遲敬徳非也敬徳名㳟考許敬宗所作神道碑及本傳竝無鎮幽州事亦不當列於宮官之下也又史言尉遲敬徳晚年閒居學延年術修飾池臺奏清商樂以自奉養不交通賔客凡十六年而不聞其事佛
  國子祭酒孔頴達碑 于志寧撰 正書 貞觀二十六年
  今在醴泉縣殘缺
  梁公房𤣥齡碑 褚遂良正書
  今在醴泉縣











  金石文字記巻二
<史部,目錄類,金石之屬,金石文字記>



  欽定四庫全書
  金石文字記卷三
  崑山顧炎武撰
  
  芮公豆盧寛碑 正書 永徽元年
  今在醴泉縣殘缺
  大唐三藏聖教序並記 太宗撰序 髙宗撰記 褚遂良正書 永徽四年十二月
  今在西安府城南慈恩寺塔下
  趙崡曰據張茂中逰城南記雲寺經廢毀殆盡惟一塔儼然則今寺亦非唐剙而塔自宋熙寧火後不可登萬厯甲辰重加修飾施梯始得至其巔求記所謂唐人墨蹟孟郊舒元輿之類皆不可得塔下四門以石為桄桄上唐畫佛像精絶為㳺人刻名侵蝕可恨東西兩龕褚遂良書聖教序記尚完好而唐人題名碑刻無一存者問之僧雲塔前元有碑亭乙卯地震塔頂墜壓為數段今亡矣
  萬年宮銘 髙宗御製並書 行草 永徽六年五月今在麟逰縣
  舊唐書髙宗永徽二年九月戊戌改九成宮為萬年宮乾封二年二月辛丑改萬年宮依舊名九成宮冊府元龜永徽五年五月制萬年宮銘刻石於永光門外仍令中書門下及文武三品已上並學士自書名位於碑隂刻之
  尚書張後𦙍碑 正書 顯慶三年三月
  今在醴泉縣
  衛公李靖碑 許敬宗撰 王知敬正書 顯慶三年今在醴泉縣殘缺
  其文有曰憫茲視𥥀𥥀即肉字謂蚩愚之人也史記李斯傳禽鹿視肉索隱曰禽鹿猶禽獸也言禽獸但知視肉而食之莊子及蘇子曰人而不學譬之視肉而食文子言人有二十五等其二十四等謂之肉人廣韻肉俗作𥥀越絶書陳音對越王斷竹續竹飛土逐𥥀作此𥥀字乃俗書也而今人以為古字誤矣
  王居士磚塔銘 上官靈芝撰 敬客正書 顯慶三年十月
  近出終南山楩梓谷土中
  蘭陵長公主碑 正書 顯慶四年十月
  今在醴泉縣首曰太宗文皇帝之第十九女也殘缺
  岱嶽觀造像記 正書 顯慶六年二月
  泰山之東南麓王母池有唐岱嶽觀今存小殿三楹土人稱為老君堂其前有碑二髙八尺許上施石蓋合而束之其字每面作四五層每層文一首或二首皆唐時建醮造像之記周環讀之得顯慶六年一首儀鳳三年一首天授二年一首萬嵗通天二年一首聖厯元年一首久視二年一首長安元年一首四年二首神龜元年一首景龍二年一首三年一首景雲二年三首開元八年一首大厯七年一首建中元年一首其空處又有唐代人題名書法不一東側面有詩一首其下題名西側面題名亦有詩一首中二側面皆無字唐碑存於泰山者唯此及𤣥宗泰山銘蘇頲東封朝覲頌二文皆磨厓刻於山上而此碑在山下以小而雙束故不仆書非名筆故摹拓者少而獨完至今因歎唐時六帝一後修齋建醮凡二十許共此二碑亦異乎近代之每嵗一碑以勞人而災石者矣但不知趙徳甫金石録何以不收恐古人碑記失傳者正多耳碑下為積土所壅予來㳺數四最後募人發地二尺下而觀之乃得其全文雲
  許洛仁碑 正書 龍朔二年十一月
  今在醴泉縣殘缺
  大唐三藏聖教序並記 褚遂良正書 龍朔三年六月
  今在同州
  按舊唐書褚遂良傳永徽元年出為同州刺史三年徴拜吏部尚書顯慶三年卒於愛州至龍朔三年則遂良之亡已五年矣恐是後人追刻也
  王𢎞撰曰碑後有大唐褚遂良書在同州倅㕔十一字當是後人補書其書法亦微不類
  道因法師碑 李儼撰 歐陽通正書 龍朔三年十月
  今在西安府儒學
  古人晤悟二字多通用此碑才晤聰晤即晤三空皆是悟字而王右軍蘭亭序悟言一室之內又以晤為悟陸雲逸民賦明發悟歌亦以晤為悟
  騎都尉李文墓誌銘 正書 麟徳元年二月
  今在同州
  會善寺造像記 八分書 麟徳元年十月
  今在本寺大殿前右
  贈太師孔宣公碑 崔行功撰 孫師範八分書 乾封元年
  今在曲阜縣廟中
  碑文內升⿰二字升音陞⿰音㪷隸釋漢苦縣老子銘有⿰星字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上順⿰極白石神君碑米⿰五錢注竝雲斗字漢隸分韻升⿰二字上升下斗唐比丘尼法琬碑天分斗極竟作升字則謬矣昔人以其文易混故改⿰為斗俗作斗而二字多有誤者故漢書食貨志治田勤謹則畆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臣瓚曰當言三斗尚書帝命驗黃曰神斗博雅誤作神升又世語姜維膽大如升誤作斗
  字之從斗者漢樊毅復華下民租田口筭碑斛作□苦縣老子銘涼州刺史魏元平碑科作□魏受禪碑料敵用兵料作□王知敬李衛公碑運奇料敵料作□歐陽通道因法師碑斜作□韋虛心鄭子春北嶽廟碑史惟則慶唐觀金籙齋頌魁作□晉書孝武帝紀論謝𤣥之善□軍事何超音義曰□力弔反一作料後人不知古人書法妄改為斷而淳化閣帖晉簡文帝書斟字作□又於⿰旁加一㸃以別升字後周華嶽頌□字亦同張公禮龍藏寺碑揖讓而升大寳升字作斗以斗加一㸃為升則不經之甚矣
  燕公於志寜碑 令狐徳棻撰 子立政正書 乾封元年十一月
  今在三原縣
  郭君碑 乾封二年
  今在汾陽北七十里郭社村
  朱彛尊曰碑文有雲揮霜龯而斬老生蓋從太宗攻霍邑者按唐書宋老生投塹為劉𢎞基所殺而溫大雅創業起居注則雲老生攀繩上城軍頭盧君諤所部人跳躍及而斬之今讀此碑乃知揮刃者之為郭君而首二行剝裂其名字門世及撰文者皆闕其知為郭君者藉有碑額存爾
  華陽觀王先生碑於敬之撰 王𤣥宗正書
  拓本其文但云乾封二年十一月九日卒不著立碑之年按舊唐書髙宗調露二年二月戊午賜故玉清觀道士王逺知諡曰昇真先生贈太中大夫此碑所謂王先生名軌字洪範乃逺知之弟子也
  淄川公李孝同碑 諸葛思禎正書 咸亨元年五月今在三原縣
  碧落碑 篆書 韓王元嘉四男為母房太妃立碑雲有唐五十三祀龍集敦牂則咸亨元年唐書言垂拱中元嘉徙絳州刺史與此不合
  今在絳州有咸通十一年鄭承䂓釋文但篆文難通者頗多而翻刻復多舛誤如淮館儀僊釋僊為山貪逮餘漏釋逮為建注儀鄰以同煥釋同為洞直書心事釋書為言敂心感慕釋敂為叨竝誤
  敂古叩字出周禮宋謝靈運山居賦巻敂舷之逸曲感江南之哀歎用此字此碑用粵若稽古作乩託字作侂宋韓侂胄字本此
  大唐三藏聖教序記並心經 僧懐仁集王右軍書咸亨三年十二月
  今在西安府儒學
  王𢎞撰曰序中如金容掩色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中無色諸色字於草法合至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色聲香味觸法諸色字乃包字集書者誤以此作色字耳觀天地苞乎隂陽苞字下體文抱風雲之潤抱字右邉自見而昔人無言及之者
  金剛經 王知敬正書 咸亨三年
  今在少林寺殿後字多剝落
  鄭惠王石塔記 行書 咸亨四年
  今在潞安府
  亳州録事叅軍殘碑 八分書 咸亨四年
  今在   叅軍亡其姓但有父賢隋校書郎字又曰夫人恆農楊氏恆農本𢎞農避太子𢎞名改之又曰嫡子銀青光祿大夫直昭文館上柱國長樂下缺
  西峰秦皇觀基浮圖銘 喬師望撰並書 八分書上元二年七月
  拓本
  此當在華山西峰而今不得其處基字不諱而文有雲匈奴□獵關塞□清越裳奉贄風塵不驚知其為前上元也師望時為華州刺史
  薛公阿史那忠碑 正書 上元二年
  今在醴泉縣
  明徴君碑 髙宗御撰 髙正臣書上元三年四月今在上元縣棲霞寺唐有兩上元此雲景子者髙宗號也
  舊唐書明崇儼𫝊累遷正諫大夫特令入閣供奉崇儼每因謁見輙假以神道頗陳時政得失帝深加允納潤州棲霞寺是其五代祖梁處士山賔故宅帝特為製碑文親書於石論者榮之今按此碑乃髙正臣書史家以御製並訛為御書耳
  上柱國任君碑 正書 上元三年十一月
  今在汾州府南門外二里文侯村
  任君名㳟官至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臨濟縣開國男貞觀十七年二月卒夫人郭氏其文有曰未掛東都之冠先覆北墉之首按論語伯牛有疾注禮病者居北牖下仁山金氏曰牖字誤當作墉蓋室中北墉而南牖墉墻也
  修孔子廟詔表 八分書儀鳳二年七月
  今在曲阜縣廟中武徳九年詔一通乾封元年詔一通皇太子請立碑表一通乾封元年祭文一通共一碑金明昌三年開州刺史髙徳裔記重建嵗月於末
  英公李勣碑 髙宗御製並書 行草 儀鳳二年十月
  今在醴泉縣
  □廣韻作贙胡畎切獸名似犬多力出西海倒一虎者非也五經文字亦云贙於犬反從二虎從貝俗以二虎顛倒與説文字林不同此書用俗體倒一虎而又缺一筆以避太祖諱今人不識之矣蘇文舉開業寺碑亦用此體爾雅贙有力注出西海大秦國有養者似狗多力獷惡沈佺期驩州寄家人詩且懼威非贙寜知心是狼杜甫哀蘇源明詩不要懸黃金胡為投乳贙寄劉峽州詩乳贙號攀石飢鼯訴落藤注引炙轂子載贙銘曰爰有獷獸厥形似犬飢則馴服飽則反眼出於西海名之曰贙
  梁昇卿御史臺精舎碑作⿱一武一虎更奇
  文選左思魏都賦蒹葭贙雚蒻森李善注引説文曰贙分別也此又一義
  岱嶽觀造像記 儀鳳三年三月
  開業寺碑 蘇文舉正書 開耀二年二月
  今在元氏縣封龍山西吳村
  碑隂多宋人題名有曰濟南李致至道王亢退之沿檄過此同宿承天佛舎元祐辛未陽月念五日題以廿為念始見於此楊用修謂廿字韻書皆音入惟市井商賈音念而學士大夫亦從其誤者也
  天后御製詩並書一通 王知敬正書 永淳二年九月
  今在少林寺
  中書令馬周碑 許敬宗撰 殷仲容八分書
  今在醴泉縣殘缺
  申公髙士亷塋兆記 許敬宗撰 趙模正書
  今在醴泉縣殘缺
  散騎常侍褚亮碑 八分書
  今在醴泉縣殘缺 以上三碑皆髙宗時立
  王徴君臨終口授銘 弟紹宗甄録並書 正書 垂拱二年四月
  今在嵩山老君洞南徴君即王𤣥宗也
  美原神泉詩並序 篆書 垂拱四年四月
  今在富平縣碑兩面其一面為雲陽主簿明臺子徐彥伯字光序裕明子河東尹元凱字棫左司郎中溫翁念字敬祖天官員外郎李通字至逺各詩一首五言十二句其額曰大唐裕明子書其一面為美原縣尉□□旦字⿰序內三人皆以一字為字
  澤王府主簿梁府君並夫人唐氏墓誌銘 四品孫義陽朱賔撰 五品孫滎陽鄭莊正書 垂拱四年十一月
  近出終南山楩梓谷土中
  岱嶽觀造像記 天授二年二月 萬嵗通天二年聖厯元年臘月 久視二年正月 長安元年十二月四年九月 十一月各一首
  碑凡大周年者天作而地作埊人作𤯔聖作□臣作□年作□月作□亦作⿴韻㑹以⿴為生字誤考此碑及順陵碑⿴字竝是月字日作□星作○正作⿱授作⿰契苾明碑授作□初作□唯□字無可考疑是應字凡數字作壹貳叄肆捌玖等字皆武后所改及自製字其□厯年記有雲設金籙寶齋河圖大醮桼□桼古七字太𤣥經𤣥攡曰運諸桼政𤣥棿曰棿擬之二桼方言曰吳有桼娥之臺晉束晳𤣥居釋夕宿七娥之房王莽候鉦銘候鉦重五十桼斤是也後人不知妄於左旁添鑿三㸃淺而大又稍偏知非一筆唐碑書七字亦有作漆者今墨子書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漆十士張參五經文字七作漆後人省筆作柒柒即漆之草書趙古則謂以七漆二字合成造之非也山海經剛山多柒木水經注漆水下有柒縣柒渠柒溪字皆作柒今作㭍又柒之省
  舊唐書睿宗紀先天二年三月癸巳詔制敕表狀書奏牋牒年月等數作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字是知前此皆借壹貳等字矣不知其始於何年也
  程大昌演繁露曰古書一為弌二為弍三為弎蓋以弋為母而一二三隨數附合以成其字特不知單書一畫為一單書二畫三畫為二為三起自何時今官府文書凡其記數皆取聲同而㸃畫多者改用之於是壹貳叄肆之類本皆非數直是取同聲之字藉以為用貴點畫多不可改換為姦爾本無義理若十之用拾八之用捌九之用玖尤為不倫韻㑹捌破聲劉歆遂初賦石捌破之嵒嵒亦有似可相通者易之參天兩地左傳自參以上則往稱地來稱㑹是嘗以參為三矣考工記鍭矢參分茀矢參分莊子參月而後能外天下史記滑稽傳飲可八斗而醉二參竝以參為三顔子不貳過士有貳宗國不堪貳為其與正為副則貳之為二尚或可以傅會矣在顔師古時江充𫝊固已訛犬臺為太壹又薛宣傳本曰壹笑為樂而俗本乃改壹笑為壺矢是此時一己為壹矣若元本不用壹字則一字本止一畫何縁轉易為壺也又今漢書凡一字皆以壹代詩臺醉日富臺者之來大學臺是皆以修身為本周禮典命其士臺命公羊襄二十九年傳許夷狄者不臺而足則一變為壹已在師古之前矣冊府元龜謂敘傳班壹當作一流俗本改壹為誤非也然而古今經史凡書千百之字無有用阡陌之阡伯叔之伯者予故疑舊本不曽改少畫以從多畫也然不能究其起自何時
  洪氏容齋隨筆曰古書及漢人用字如一之與壹二之與貳三之與叄其義皆同鳲鳩序刺不壹也又雲用心之不一也而正文其儀一兮表記節以壹惠注言聲譽雖有衆多者節以其行一大善者為諡耳漢華山碑五載壹巡狩祠孔廟碑恢崇壹變祝睦碑非禮壹不得犯而後碑雲非禮之常一不得當則一與壹通用也孟子市價不貳趙岐注云無二價者也本文用大貳字注用小二字則二與貳通用也易繫辭參天兩地釋文雲參七南反又如字音三周禮設其參注參謂卿三人則三與參通用也
  冊府元龜文宗太和二年十月詔天后所撰十二字竝卻書其本字今按景龍以後碑誌之文固皆書其本字矣不知何以復有此詔
  封祀壇碑 武三思撰 薛曜正書 天冊萬嵗二年今在登封縣西萬羊岡下截剝蝕亡其月日
  珍州榮徳縣丞梁師亮墓誌銘 正書 萬嵗通天二年三月
  今在西安府百塔寺
  師亮字永徽以本朝年號為字猶漢袁紹之字本初質帝年號本初古人之無避忌如此
  中嶽體𤣥先生潘尊師碣文 王適撰 司馬承禎八分書 聖厯二年二月
  今在嵩山老君洞南題雲弟子中巖道士□馬□□書按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禎字子微事潘師正傳辟榖導引術無不通師正異之曰我得陶隱居正一法逮而四世矣則此碑稱弟子者司馬承禎也廣韻□亦司字老君洞即唐之逍遙谷潘師正傳雲居逍遙谷髙宗詔即其廬作崇唐觀及營奉天宮又勑直逍遙谷作門曰仙㳺北曰尋真
  昇仙太子碑 行書 聖厯二年六月
  今在偃師縣南三十五里府店緱氏山夲廟
  明堂令於大猷碑 正書 聖厯三年十一月
  今在三原縣
  碑雲聖厯三年嵗次庚子十一月十二日合𦵏於雍州三原縣萬夀鄉之先塋而碑非此時立也蓋後續為之故其書竝不用武后所製字
  陪勑使麻先生祭岳詩 守博城縣令馬□□
  在岱嶽觀碑東側面其文剝蝕不全久視二年記所稱神都青元觀主麻慈力即其人也武后遣之至觀修醮神都即東都故有伊水嵩巖之句
  心經 正書 大足元年僧有晦建
  今在京師
  御製夏日㳺石淙詩並序 薛曜正書 久視元年五月
  今在嵩山石淙北崖上其詩天后自製七言一首侍逰應制皇太子𢘗顯太子左奉裕率兼檢校安北大都䕶相王𢘗旦太子賔客上柱國梁王𢘗三思內史𢘗狄仁傑奉宸令𢘗張易之麟臺監中山縣開圀男𢘗張昌宗鸞臺侍郎𢘗李嶠鳳閣侍郎𢘗蘇味道夏官侍郎𢘗姚元崇給事中𢘗閻朝隱鳳閣舎人𢘗崔融奉宸大夫汾隂縣開圀男𢘗薛曜守給事中𢘗徐彥伯右玉鈐衛郎將左奉宸內供奉𢘗楊敬述司封員外𢘗於季子通事舎人𢘗沈佺期各七言一首文內天台訛右銜訛衝瀑水訛曝
  順陵碑 正書 長安二年正月
  拓本
  首曰大周無上孝明髙皇后碑銘並序特進太子賔客監修圀史上柱圀梁王𢘗三思奉勅撰太子左奉裕率兼檢校安北大都護相王𢘗旦奉勅書此武后追尊其母楊氏之碑其時睿宗為相王奉勅書之字體與景龍觀鐘銘同內虎字再見末筆俱不全箎字號字亦同猶未斥唐諱又君字作□亦他碑所未見疑古文君字亦類此仁山金氏謂商書太甲上篇自周有終相亦惟終當為自君古文君字似周故誤作周
  唐君臣正論武后改易新字以山水土為地千千萬萬為年永主久王為證蕭元眘佛像贊證字作⿱長正主為聖一忠為臣一生為人一人大吉為君
  按舊唐書蘇頲傳𤣥宗欲於靖陵建碑頲諫曰自古帝王及後無神道碑若靖陵特建則祖宗之陵皆須追造𤣥宗乃止韋湊傳語亦同靖陵者𤣥宗母昭成後竇氏之𦵏也然則唐之髙祖太宗皆無碑矣順陵之有碑蓋武后剙為之而乾陵之有碑則中宗踵為之乎
  髙延貴造佛像贊 正書 長安三年七月
  韋均造佛像贊 正書 長安三年九月
  蕭元眘造佛像贊 行書 長安三年九月
  李承嗣造佛像銘 正書 長安三年九月
  姚元景光宅寺造佛像銘 正書 長安四年九月今竝在西安府南門內華塔寺
  衛州共城縣百門陂碑 辛怡諫文 張元琮記 孫去煩行書 長安四年
  今在輝縣
  秋日宴石淙序 張易之撰 正書 闕年月
  今在嵩山石淙南崖
  上騎都尉相里瑞碑 正書
  今在汾陽縣小相里之北太師墓上太師者五代時相里金也二碑竝列此碑漫滅特甚其可識者曰上騎都尉相里府君之碑曰相里瑞字鳳威曰夫人任氏而中有而埊□字知其為武后時立也
  岱嶽觀造像記 神龍元年三月 景龍二年二月三年三月各一首
  □部將軍功徳記 郭□□撰 八分書 景龍元年十月
  今在太原縣天龍寺後將軍名珣其氏曰□部而部上闕一字官至天兵中軍副使右金吾衛將軍上柱國開國公與其夫人黑齒氏造像之記其文曰本支京海世食舊徳相虞不臘之奇族行太上懐邦由余載格蓋蕃將之歸唐者也
  比丘尼法琬碑 僧承逺撰 劉欽旦正書 景龍三年五月
  今在西安府城外賈里村
  許公蘇瓌碑 盧藏用序並八分書 張説銘 景雲元年十一月
  今在武功縣漫漶
  長安縣丞蕭思亮墓誌銘 顔惟貞撰 正書 景雲二年二月
  近出西安府城南神和原土中
  幽州石浮屠銘 甯思道書 景雲二年四月
  拓本
  賜道士楊太希勅 景雲二年六月
  在岱嶽觀東碑南面
  景龍觀鐘銘 睿宗御書 景雲二年九月
  今在西安府鐘樓上
  初唐人作字尚有八分遺意正書之中往往雜出篆體無論歐虞諸子即睿宗書亦如此猶之初唐律詩稍似古風平仄不盡穩順開元以後書法日盛而古意遂亡遂以篆楷為必不相通分為兩部然而蚩之從㞢岊之從巴黎之從SKchar2薛之從𠂤虛之從□鼎之從析□益之從橫□此皆見行於今代者而不察其為篆也詩篇書法日以圓熟而俗筆生焉亦世道升降之一端矣
  馮本殘碑 □朝𨼆撰 八分書 先天元年十一月今在髙陵縣西南七里府君廟
  涼國公契苾明碑 婁師徳撰 殷𤣥祚正書 先天元年十二月
  今在咸陽縣
  此碑立於先天元年十二月乃𤣥宗受禪之後而碑猶用武后字又明父何力史作何而此碑作河又其中特勤字再見皆特勒之訛按北史突厥傳大官有業護次特勒唐書突厥傳可汗者猶古之單于其子弟謂之特勒通典同溫公通鑑考異曰諸書或作勑勤今從新舊二唐書迴紇傳依託髙車臣屬特厥近謂之特勒無君長契苾何力傳父葛隋大業中繼為莫賀咄特勒隋書髙祖紀突厥雍虞閭可汗遣其特勒來朝李崇傳突厥遣使謂崇曰若來降者封為特勒史傳中稱特勒者甚多此乃作特勤又栁公權神䇿軍碑亦云大特勤嗢沒斯此皆書者之誤若其中有雲玉質金相作箱鷹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字前從木後從才又其小失也
  誌公碑 行書 開元三年二月
  其額雲大唐齊州章丘縣常白山醴泉寺誌公之碑今仍在寺中而其地已割入鄒平矣碑隂有誌公像其下方斷齾不全
  按此所述是梁之寳誌與陸倕文略同而曰既墓彼山又墳茲嶺則此地亦有誌公墳也按雒陽伽藍記別有一寳公豈即其人而作文者誤以為梁之寳誌乎不然何以一人而兩葬也按僧家有衣鉢爪髪塔不嫌兩葬
  灋藏禪師塔銘 田休光撰 正書 開元四年五月今在西安府南山
  贈歙州刺史葉慧明碑 江夏李□□ 國子□太學生□□□八分書 開元五年七月
  今在金鄉縣此為葉法善之父本傳法善括州括蒼人三世為道士皆有攝養占卜之術髙宗聞法善名徴詣京師法善自髙宗則天中宗殆五十年嘗往來名山數詔入禁中盡禮問道然排擠佛法議者或譏其向背以其術髙終莫之測也睿宗即位稱法善有㝠助之功先天二年拜鴻臚卿封越國公仍舊稱為道士止於京師之景龍觀又贈其父為歙州刺史年一百七嵗卒
  其敘葉氏雲聃季食沈子髙封葉則葉字當音式渉反今人讀為枝葉之葉者非也
  又其文有曰情隋地深字當作隨而省為隋
  兗州都督於知微碑 姚崇撰 正書 開元七年六月
  今在三原縣漫漶
  修孔子廟碑 李邕撰 張廷珪八分書 開元七年十月
  今在曲阜縣廟中
  舊唐書張廷珪傳廷珪素與陳州刺史李邕親善屢上表薦之邕所撰碑碣之文必請廷珪八分書之廷珪既善楷隸甚為時人所重庭字作廷邕傳同
  雲麾將軍李思訓碑 李邕撰並書 行書 開元八年六月
  今在蒲城縣
  華嶽精享昭應之碑 八分書 開元八年
  今在華隂縣西嶽廟中其文即刻於後周天和二年頌碑之隂宣義郎行華州華隂縣主簿咸廙撰殿中侍御史劉升書銀青光祿大夫檢校華州刺史上柱國李光休題額碑之右旁有顔魯公大字題名乾元元年十月左旁有賈竦謁華嶽廟詩元和元年十月作並書太和六年四月姪男宣義郎行華州叅軍琡重修碑之下方亦有唐人題名此碑前後空處為宋人攙入題名甚多幸正文皆八分書題名或隸或行不相混耳廟中古碑嘉靖末地震多毀唐碑惟此與述聖頌二通僅存
  古碑隂多無刻字故後周之碑而唐人得以刻之觀此一碑而周人之質樸唐人之謙約兩見之矣按此為華隂縣主簿咸廙而新唐書趙冬曦傳有大理評事咸廙業亦開元時人恐即是一人
  北嶽府君碑 韋虛心撰 陳懐志行書 開元九年三月
  今在曲陽縣北嶽廟中
  鎮軍大將軍吳文墓銘 興福寺僧大雅集王右軍書開元九年十月
  此碑萬厯末浚西安府城濠得之今置儒學中俗謂之半截碑
  其文有曰夫人李氏圓姿替月潤瞼呈花唐人寫狀婦容雲爾猶有碩人詩意今人以為嫌不肯作此語矣
  雲居寺石浮圖銘 梁髙望書 開元十年四月今在房山縣
  秦望山法華寺碑 李邕撰並書 開元十一年二月今重刻在紹興府秦望山
  御史臺精舍碑 崔湜撰 梁昇卿八分書 開元十一年
  今在西安府儒學
  碑隂題名表其上格曰侍御史並內供奉列盧懐慎等名中格曰殿中侍御史並內供奉列崔湜等名下格曰監察御史下有一併字下缺不全列陸景初等名其盧崔陸三人姓名竝八分書蓋梁筆也餘則正書乃後人續書之者 碑額空處前後皆有刻前刻監察御史及姓名後刻知雜侍御史及姓名有自天寳元載以後七字按天寳三年始改年為載不當雲元載恐是追書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曰唐有三院御史侍御史謂之臺院殿中侍御史謂之殿院監察御史謂之監院讀此文知唐時御史臺有獄又於其旁立精舎援引釋典以勸人回心作善然考之舊唐書開元十四年崔隱甫為御史大夫在職強正無所迴避自貞觀年李乾祐為御史大夫別置臺獄有所鞫訊便輒繫之由是自中丞侍御史以下各自禁人牢扉常滿隱甫引故事奏以為不便遂掘去之則其獄未幾而廢又言溫造為御史中丞太和二年十一月宮中昭徳寺火宰臣兩省京兆尹中尉樞密皆環立於日華門外令神䇿兵士救之唯臺官不到造奏以臺有繫囚恐縁為姦追集人吏隄防所以至朝堂在後則又不知何時而復置也新書隱甫傳雲其後患囚往來或漏泄復繫之廚院雲宋時亦有臺獄曽肇記雲始自開寳五年
  池州刺史馮公碑 崔尚撰 郭謙光八分書 開元十一年
  今在咸陽縣其文曰公諱仁□字□𤣥長樂人馮文王之𦙍也仁下闕一字
  娑羅樹碑 李邕撰並書 行書 開元十一年今重刻在淮安府
  張弨曰其末曰一歸可門可門者何門也考説文誰何之何本單作可其從人者則為儋何之何易何校滅耳詩何蓑何笠爾雅何鼓謂之牽牛是也後借為誰何之何更以擔荷為儋何字字日繁而忘其本矣此文以可為何可見開元時文字尚存古法
  石佛堂記 孫義龍撰並書 行草 開元十二年三月
  今在臨城縣李莊漫漶
  淨業法師塔銘 畢彥雄撰 正書 開元十二年六月
  今在西安府城南香積寺
  涼國長公主碑 蘇頲撰 𤣥宗八分書 開元十二年十一月
  今在蒲城縣
  其文有雲開元十二載八月辛丑薨於京永嘉里第按唐書天寳三年正月丙辰朔改年為載而此在其前二十年已雲載矣蓋文字中偶一用之後乃施之詔令符牒耳
  楊將軍新莊像銘 正書 開元十年
  今在西安府南門內華塔寺
  右武衛大將軍乙速孤行儼碑 劉憲撰 白羲晊八分書 開元十三年二月
  今在醴泉縣叱干村漫漶
  古義士伯夷叔齊二公碑 梁昇卿撰並書 八分書開元十三年
  今在蒲州首陽山二賢廟中其文書於碑之兩面其側有後唐同光元年護國軍節度押衙丁約建立廟宇題字
  述聖頌 正書 開元十三年
  今在華隂縣嶽廟之東道院京兆府富平縣尉達奚珣撰序左補闕集賢殿直學士呂向撰頌並書其隂之上方有韓賞告嶽神文韓擇木八分書下方有大厯九年華隂令盧朝徹謁嶽廟文有貞元九年十三年題名左旁有乾元二年張惟一祈雨記右旁有上元元年華隂縣令王宥等題名李樞書上為篆下為八分
  紀泰山銘 𤣥宗御製並書 八分書 開元十四年今在泰山頂石崖上
  東封朝覲頌 蘇頲撰 開元十四年
  在紀泰山銘右石崖上近有閩人林焞開府山東以忠孝㢘節四大字鑱於其上頌文毀去其十三四觀者笑之
  恆山祠碑 張嘉貞撰並書 行書 開元十五年八月
  今在曲陽縣北嶽廟中舊唐書本傳嘉貞為定州刺史至州於恆嶽廟中立頌自為文書於石其碑用白石為之素質黒文甚為竒麗先是嶽祠為逺近祈賽有錢數百萬嘉貞自以為頌文之功納其數萬今白石碑尚在本傳又言嘉貞官至宰相不為子孫立業豈好貨者乎或矜誇其文則有之然唐人以文取錢未嘗以官取錢嘉貞於此又僅百而取一古之疾也今也或是之亡矣
  道安禪師碑 宋儋撰並書 行書 開元十五年十月
  今在嵩山㑹善寺廢戒壇前中斷
  少林寺碑 裴漼撰並書 行書 開元十六年七月今在大殿東南鐘樓下
  葉封曰文稱有御書碑額七字當是明皇書今亡之而上有橫刻開元神武皇帝書七字似屬後人所為碑隂有少林寺賜田牒
  碑內王字俱鐫去按金史海陵正隆二年二月癸卯改定親王以下封爵等第命置局追取存亡告身公私文書但有王爵字者皆立限毀抹雖墳墓碑誌竝發而毀之則知前代封爵之碑有王字者多毀仆於此時而此碑以梵力獨存乃其間王宮夏王王言育王等字亦從而鐫去矣完顔之不通文義而肆為無道可勝歎哉
  唐碑遇帝號必空三字此碑所紀宇文周事有明皇帝皇上空三字有隋髙祖祖上空三字而前有周武帝卻不空蓋緇流不通古今者之所為也
  敬節法師塔銘 正書 開元十七年七月
  今在西安府城外杜永村
  龍角山慶唐觀紀聖銘 𤣥宗御製並書 八分書開元十七年九月
  今在浮山縣龍角山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二年分襄陵置浮山縣四年改為神山冊府元龜載開元十四年九月制曰𤣥元皇帝先聖宗師國家本系昔草昧之始告受命之期髙祖應之遂於神降之所置廟改縣曰神山近日廟庭屢彰嘉瑞䖍荷靈應祗慶載深宜令本州擇精誠道士七人於羊角廟中潔齋焚香以崇奉敬
  比丘尼法澄塔銘 □志□撰並書 行書 開元十七年十一月
  今在西安府城外東南馬頭空
  嶽麓寺碑 李邕撰並書 行書 開元十八年九月今在寺中殘缺
  廬山東林寺碑 李邕撰並書 行書 開元十九年七月
  今在寺中元延祐七年寺火碑壊後至元三年僧慶哲重摹刻石
  元氏令龎履溫碑 邵混之撰 蔡有鄰八分書 開元二十四年二月
  今在元氏縣西寺內
  碑隂有宋熙寜九年孟士龍遷碑記滎陽鄭陶撰
  大智禪師碑 嚴挺之撰 史惟則八分書並篆額開元二十四年九月
  今在西安府儒學
  碑隂記陽伯成撰史惟則八分書開元二十九年五月其上方有宋金人題名
  進法師塔銘 陳光撰 僧智詳正書 開元二十五年七月
  今在西安府實際寺剝蝕
  檀法師塔銘 姜立祐撰 正書 開元二十五年八月
  今在西安府西門外崇仁寺銘文正書而後列弟子沙門名皆八分書
  景賢大師身塔石記 羊俞撰 沙門溫古行書 開元二十五年八月
  今在嵩山㑹善寺
  葉封曰按王維有留別溫古上人兄詩云宗兄此削髮蓋其族人亦必可稱者也
  周尉遲逈廟碑 顔真卿撰 蔡有鄰八分書 開元二十六年正月
  今在彰徳府剝蝕過半
  任城縣橋亭記 㳺芳撰 王子言八分書 開元二十六年閏八月
  今在濟寜州儒學泮池上
  鐵像頌 王端撰 蘇靈芝行書 開元二十七年五月
  今在易州
  山頂石浮屠後記 王守泰行書 開元二十八年四月
  今在房山縣記金仙公主奏賜譯經四千餘巻並范陽縣東南五十里上㘺村趙襄子淀中麥田莊並果園一所及環山林麓
  石壁寺鐵彌勒像頌 林諤撰 房嶙妻髙氏行書開元二十九年六月
  今在交城縣石壁山寺末有金泰和四年
  夢真容碑 蘇靈芝行書 開元二十九年六月今在盩厔縣樓觀
  是年四月𤣥宗自言夢見𤣥元皇帝雲有像在京城西南百餘里即命使同諸道士求得之於盩厔縣樓觀東南山阜間迎至興慶宮大同殿宰相牛仙客李林甫拜賀
  金仙長公主碑 徐嶠之撰 明皇行書 開元中今在蒲城縣
  鄎國長公主碑 張説撰 明皇八分書
  今在蒲城縣














  金石文字記卷三
<史部,目錄類,金石之屬,金石文字記>



  欽定四庫全書
  金石文字記卷四
  崑山顧炎武撰
  
  雲麾將軍李秀碑 李邕撰並書 行書 天寶元年正月
  孫承澤春明夢餘録曰李秀字𤣥秀范陽人以功拜雲麾將軍左豹韜衛翊府中郎將封遼西郡開國公開元四年卒𦵏范陽之福祿鄉此碑為靈昌郡太守李邕文並書逸人太原郭卓然模勒並題額李北海有兩雲麾碑一為李思訓碑在蒲城一為此碑其官同其姓同也趙子圅名崡秦人未見此碑其著石墨鐫華乃以為一碑又以此碑為趙子昂所臨誤矣碑不知何時入都城萬厯初宛平令李䕃署中掘地得六礎洗視乃此碑存者百八十餘字碑首存唐故雲三字因築室砌之壁間名曰古墨齋後移少京兆署中止二礎其四礎相傳萬厯末王京兆惟儉攜之大梁
  道振禪師塔銘 正書 天寶元年正月
  今在
  褒封四子勅 正書 天寶元年二月
  今在盩厔縣樓觀
  舊唐書禮儀志天寶元年正月癸丑陳王府參軍田同秀稱於京永昌街空中見𤣥元皇帝以天下太平聖夀無疆之言傳於𤣥宗仍雲桃林縣故關令尹喜宅旁有靈寶符發使求之十七日獻於含元殿二月丁亥御含元殿加尊號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辛卯親祔𤣥元廟丙申詔史記古今人表𤣥元皇帝昇入上聖莊子號南華真人文子號通𤣥真人列子號沖虛真人庚桑子號洞虛真人改莊子為南華真經文子為通𤣥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庚桑子為洞虛真經今人稱莊子書為南華經昉於此也李肇國史補曰天寶中天下屢言聖祖見因以四子列學官故有偽為庚桑子者其辭鄙俚非古人書
  兗公之頌 張之宏撰 包文該正書 天寶元年四月
  今在曲阜縣孔子廟中
  舊唐書禮儀志開元二十七年八月制追諡孔子為文宣王贈顔子淵兗公閔子賽費侯冉伯牛鄆侯冉仲弓薛侯冉子有徐侯仲子路衛侯宰子我齊侯端木子貢黎侯言子㳺吳侯卜子夏魏侯又贈曾參顓孫師等六十七人皆為伯
  告華嶽文 八分書
  在述聖頌碑隂之上方
  首雲惟廿七祀孟秋右補闕韓賞敢昭告於泰華府君祠廟其末雲天寶元年歲次壬午四月乙亥朔十日甲申諸王侍書榮王府司馬韓擇木書
  𤣥宗御書裴忠獻公墓碑
  𤣥宗賜張説勅
  今竝在聞喜縣東門外裴趙二公祠前一碑兩面
  心經 陳令望書 天寶元年四月
  拓本
  𤣥元靈應頌 戴琁撰序 劉同昇撰頌 戴伋八分書 天寶元年七月
  今在盩厔縣樓觀
  趙崡曰此頌刻於宗聖觀記之北面唐人分書甚佳但經元人翻本減弱矣碑側宋蘓軾書詩並弟轍詩嵗乆剝蝕元人別摹一碑視碑側字法亦減
  慶唐觀金籙齋頌 崔明允撰 史惟則八分書 天寶二年十月
  今在浮山縣龍角山
  昔人所用莊子御六氣之辨意各不同惟梁簡文帝南郊頌𤣥黙御辨寂照秉真後周庾信至老子廟詩虛無推御辨寥廓本乘蜺及此碑雲皇帝御辨無為齋心正一為得其旨若齊謝脁侍宴曲水詩於皇克聖時乘御辨梁敬帝禪位䇿文安國字萌本因萬物之志時乘御辨良㑹樂推之心後周庾信喜晴詩御辨誠膺錄維皇稱有建宋王旦汾隂壇頌欽明稽古御辨撫圗則以為首出在位之義梁王僧辨勸進元帝表坦然大定御辨東歸隋李德林從駕詩朝乘六氣辨夕動七星旒則以為巡逰之事唐朱子奢豳州昭仁寺碑御辨崆峒非趨湼槃之㟁乘雲谷口寧逰波若之門碧落碑峒山順風勞乎靡索汾陽御辨窅然自喪武后昇仙太子碑尋真御辨控鶴乘龍則以為訪道之事隋薛道衡髙祖文皇帝頌御辨遐逝乘雲上仙則又借為升遐之事而唐李嶠大周降禪碑翠鳯銜蕤黃龍御辨則又不知其何所出也
  隆闡法師碑 天寶二年十二月
  今在西安府儒學題曰唐實際寺故寺主懐惲奉勑贈隆闡大法師碑銘並序其下曰懐惲及書葢不可曉
  文中有弟子大溫寺主思莊敬想清徽勒茲𤣥琰疑即其人所書
  嵩陽觀聖德感應頌 李林甫撰 徐浩八分書 裴逈題額 天寶三載二月
  今在登封縣嵩陽宮遺址
  騎都尉薛良佐塔銘 再從兄鈞撰 弟良史正書天寶三載閏四月
  今在
  文言年止廿八卒於里第塔於終南山施陁林善知識之次此官而葬以僧者
  孝經 𤣥宗御製序並注及書 八分書
  今在西安府儒學
  前第二行題曰御製序並注及書其下小字曰皇太子臣亨奉勑題額其額曰大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臺後有天寶四載九月一日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祭酒上柱國臣李齊古上表及𤣥宗御批大字草書三十八字其下有特進行尚書左僕射兼右相吏部尚書集賢院學士修國史上柱國晉國公臣林甫光祿大夫行左相兼兵部尚書𢎞文館學士上柱國渭源縣開國公臣李適之等四十五人姓名惟林甫以左僕射不書姓舊唐書王璠傳載李絳疏雲左右僕射師長庶僚開元中名之宰相表狀之中不署其姓宋周必大二老堂雜志曰祖宗朝宰相官至僕射勅後乃不著姓他相階官自吏部尚書而下皆著姓中間人名下攙入丁酉歲八月廿六日紀九字是後人所添是歲乙酉非丁酉也又末二人官銜下不書臣亦可疑
  孝經疏序曰孝經河間顔芝所藏因始傳之於世自西漢及魏厯晉宋齊梁註解之者殆及百家至有唐之初雖備存祕府而簡編多有殘缺傳行者惟孔安國鄭康成兩家之注並有梁博士皇侃義疏播於國序然辭多紕繆理昧精研至唐𤣥宗朝乃詔羣儒學官俾其集議是以劉子𤣥辨鄭注有十謬七惑司馬堅斥孔注多鄙俚不經其餘諸家註解皆榮華其言妄生穿鑿明皇遂於先儒注中採摭菁英芟去煩亂撮其義理允當者用為註解至天寶二年注成頒行天下仍自八分御札勒於石碑即今京兆石臺孝經是也
  竇居士神道碑 李邕撰 段清雲行書 天寶六載今在咸陽縣
  封安天王之銘 李荃撰 戴千齡八分書 天寳七載
  今在曲陽縣北嶽廟中碑隂文康傑撰戴千齡八分書
  康傑文內有皇族從叔朝請郎行司兵叅軍欽囘不書姓而冠以皇族夫國君之尊族人不得以屬通而況天子乎
  崇仁寺陀羅尼石幢 張少悌行書 天寶七載五月今在西安府尊勝陀羅尼石幢天下多有不具載此以少悌之名而存之
  少林寺靈運禪師塔銘 崔琪撰 沙門勤行書天寶九載四月
  今在寺中碑頂有字雲寺西石塔靈運師墳即梁帝皇嗣者也以其為梁武帝之裔而稱皇嗣亦為不順其隂刻陀羅尼經咒
  清河郡太夫人張氏墓誌銘 索𤣥愛撰 男林有鑒正書 天寶九載五月
  今在咸陽縣
  永泰寺碑 沙門靖彰撰 荀望行書 天寶十一載閏三月
  今在嵩山永泰寺
  多寶佛塔感應篇 岑勛撰 顔眞卿正書 徐浩題額 天寶十一載四月
  今在西安府儒學岑參集有登千福寺楚金禪師法華院多寶塔詩
  施燈功德經 正書 天寶十三載正月
  今在西安府城南香積寺
  東方朔畫像賛並碑隂 夏侯湛撰賛 顔真卿正書天寶十三載十二月
  今在陵縣署後堂
  憫忠寺寶塔頌 張不矜撰 蘇靈芝行書 至德二載十一月
  今在京師憫忠寺
  宋文惟簡北庭事實曰燕京城東壁有大寺一區名曰憫忠唐太宗征髙麗囘念忠臣義士沒於王事者建此寺為之薦福東西有兩磚塔高可十丈是安祿山史思明所建此碑稱御史大夫史思明奉為大唐光天大聖文武孝感皇帝敬無垢淨光寶塔頌者是也春明夢餘録曰此碑葢建於思明初歸附之時其碑完好近日劉同人名侗作帝京景物畧謂碑上半斷裂不可讀且蘇靈芝書名甚著當時乃謂為李北海自鐫名尤誤之甚不知北海自鐫名乃伏靈芝也此碑書丹於石故以左為前
  按舊唐書肅宗紀至德二載十二月己丑賊將偽范陽節度使史思明以其兵衆八萬與偽河東節度使髙秀巖並表送降三載正月戊寅上皇御宣政殿冊皇帝尊號曰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二月丁未大赦天下改至德三載乾元元年今此碑建於二載十一月而己稱尊號又以大聖字移在文武之上與史書不合
  宣和書譜蘓靈芝儒生也嘗為易州刺史郭明肅書候臺記靈芝行書有二王法而成就頓放當與徐浩鴈行戈腳復類世南體亦善於臨倣者
  予後至燕一日與鄞人萬言同至憫忠寺諦觀此碑萬曰前行大唐光天大聖文武孝感皇帝及中間唐字史思明字類磨去重刻者石皆凹而首行憫忠寺上元只二字今改范陽郡三字蓋思明復叛之後磨去之及思明誅後此地歸唐後人重刻者也當日君臣之分殆如奕棊然非親至其下摩挲遺石而徒搨紙上之字未有能得其情者若年月尊號之先後亦從此而無疑矣
  華嶽題名 顔真卿大字正書 乾元元年十月今在華嶽碑之右旁王伯厚言華嶽題名五百十一人再題三十一人自開元訖清泰今存者惟此與述聖頌二碑不過二十餘人而已又因地震之後以碎石裝砌嶽廟大門牆上亦有唐人題名今王無異所搨得者通共九十二人有裴士淹李德裕李商隱名
  祈雨紀 張惟一撰 李權八分書 乾元二年二月今在述聖頌碑之左旁
  大德禪師遷𦵏記 沙門義宣撰 行書 乾元二年二月
  今在西安府華嚴寺
  乞御書題天下放生池碑額表並御書批荅 顔真卿正書 上元元年七月
  拓本有碑隂記一通書大厯九年甲子日
  贈工部尚書臧懷恪碑 顔真卿撰並書 正書今在三原縣九陂城臧氏墓上碑文有廣德元年十月字碑文厯敘臧氏自魯公子彄及僖哀二伯文武兩仲而其下又列丈人子原義和榮緒按莊子文王寓而政於臧丈人下距魯隱公殆四百年不得以為公子彄之後且莊子中名氏多是寓言不可為據莊子文王觀於臧見一丈夫釣李軌雲臧地名也子原乃漢臧洪原字從廠從泉後人復添三㸃今後漢書作子源
  臨淮王李光弼碑 顔真卿撰 張少悌行書 廣德二年十一月
  今在富平縣儒學
  左金吾衛將軍臧希晏碑 韓秀弼八分書 廣德二年八月
  今在三原縣
  心經 趙偃正書 廣德二年八月
  今在京師城內西南隅石鐙菴
  郭敬之家廟碑並隂 顔真卿撰並書 正書 廣德二年十一月
  今在陜西布政司署中
  李寶臣記功載政頌 王佑撰 王士則行書並篆額永泰二年七月
  今在真定府察院內
  頌曰蟜蟜我公為君武臣以蟜為矯
  嵩山㑹善寺戒壇勅牒 行書 大厯二年十一月今在嵩山㑹善寺西上層刻中書奉勑牒中層刻沙門乘如謝表下層刻代宗御書批答二十四字碑文准字本當作準宋周必大二老堂雜志曰勅牒準字去十為准或謂本朝因宼準為相而改胡三省通鑑注亦云本朝宼準為相省吏避其名凡文書準字皆去十後遂因而不改又雲曾公亮蔡京父皆名準而避其實不然予見唐告已作準又考五代堂判亦然頃在密院令吏用準字既而作相又令三省如此寫至今遂定今據大厯時牒已用准字則知此字自取省筆果若益公之言而改為準字則未見後人之遵用也廣韻二字竝收准字下注曰俗然管子書準字皆作準莊子平中准文子放准循繩淮南子眇者使之准王襃洞簫賦夔㐮准法皆用此字緯書有洛書靈准聽京房造准形如瑟十三弦郭忠恕佩觹集曰字林用准為平準之準字林呂忱作而後魏仇儒為趙準造妖言曰燕當傾趙當續欲知其名淮水不足北史長孫肥傳則准字之來乆矣又按宋順帝名準故沈約宋書平準令王準之皆作準然管莊諸書亦豈因此而改乎
  先塋記 李季卿撰 李陽冰篆書 大厯二年三墳記 李季卿撰 李陽冰篆書 大厯二年今竝在西安府儒學
  元吾丘衍謂陽冰即杜甫之甥名潮取海賦陽氷不冶之義為字既以字行乃別字少溫楊用修嘗辨其非按陽氷趙郡人太白從叔其字少溫見於宣和書譜與其名相應若名潮而以陽氷少溫為字於義皆無取且陽氷工篆書潮工八分觀趙氏金石録載城隍神祠記忘歸䑓銘孔子廟記先塋碑三墳記等為李陽氷篆書而慧義寺彌勒像碑彭元曜墓誌為李潮書則其非一人明矣今人讀陽氷為陽凝非也按文苑英華有林滋陽氷賦戴侗六書故曰説文仌凍也冰水堅也俗作凝孫氏魚陵切説文蓋以冰為凝按仌於隸楷不能獨成文故後人加水焉凝之從冫從水無義當從今文
  大證禪師碑銘 王縉撰 徐浩正書 大厯四年
  今在嵩嶽寺
  撫州南城縣麻姑仙壇記 顔真卿撰並書 小字正書按魯公立此碑元作大字今有拓本而石亾其小字者乃別本後人補刻非初碑也 大厯六年四月
  今在建昌府南城縣麻姑山萬厯初年重刻
  大唐中興頌 元結撰 顔真卿大字正書 大厯六年六月
  今在祁陽縣石崖上
  宋馬永卿曰中興頌雲復復指期此兩字出漢書匡衡傳雲所㪅或不可行而復復之注云下復扶目反又何武為九卿時奏言宜置三公官又與翟方進共奏罷刺史㪅置州牧後皆復復故注云依其舊也下復扶目反
  美原田真人碑 大厯六年九月
  今在富平縣美原鎮題曰美原縣永 朝散大夫并州別駕上柱國蘭陵蕭森 政撰並模晉王右軍書相傳田真人拔宅上昇處也
  陀羅尼經石幢銘 僧昔真撰 布衣康玠行書 大厯六年十月
  今在富平縣六井
  容州都督元結墓碑 顔真卿撰並書 正書 大厯年十一月
  今在魯山縣
  廣平郡公宋璟碑並碑側記 顔真卿撰並書 正書大厯七年九月
  今在沙河縣西北八里墓上
  宋州官吏八關齋㑹報德記 顔真卿撰並書 正書大厯七年
  今在歸德府南門亭內
  刺史崔倬敘顔魯公石幢事曰㑹昌中有詔大除佛寺凡堂閣室宇關於佛祠者掊滅無遺分遣御史覆視之州縣祗畏至於碑幢銘鏤賛述之類亦皆毀瘞此州元寺先有太師魯國顔公以郡守僚吏州人等為連帥田氏八關齋㑹鐫紀大幢亦鑿缺仆埋因訪其遺文於前刺史唐氏之家得其模本命工補刻大中五年正月一日
  八關齋㑹始於宋齊之間通鑑齊武帝永明元年上於華林園設八關齋胡三省注曰釋氏之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食肉六不著花鬘瓔珞香油塗身歌舞倡伎故徃觀聽七不得坐髙廣大牀八不得過齋後喫食已上八戒故為八關雜録名義雲八戒者俗衆所受一日一夜戒也謂八戒一齋通為八關齋明以禁防為義也
  文宣王廟新三門記 裴孝智撰 裴平八分書並篆額 大厯八年十二月
  今在曲阜縣廟中
  干祿字書 顔元孫撰 顔真卿書 正書 大厯九年正月
  今在潼川州
  序稱第十三姪男真卿書按顔氏家訓曰兄弟之子北土多呼為姪案爾雅喪服經左傳姪名雖通男女竝是對姑之稱晉世以來始呼叔姪晉書王湛傳濟才氣抗邁於湛畧無子姪之敬書姪而又加男此唐人之俗稱也柳宗元祭六伯母文亦自稱姪男
  戴侗六書故曰爾雅女子謂晜弟之子曰姪喪服傳曰姪丈夫婦人報又曰謂吾姑者吾謂之姪賈公彥疏曰姪者對姑之稱若對世叔唯得言昆弟之子不得言姪也春秋傳曰姪其從姑潘岳楊仲武誄姑姪繼隕正用此所謂通男女之稱又曰齊靈公娶於魯曰顔懿姬無子其姪鬷聲姬生光又曰臧宣叔娶於鑄生賈及為而死繼室以其姪生紇今人謂兄弟之丈夫子亦曰姪非也古者兄弟之子皆曰子漢書疏廣與其兄子受父子竝為師傅後漢書蔡邕與其叔父質得罪上書自陳亦曰言事者欲陷臣父子晉書謝安傳安與兄子𤣥父子皆著大勲世説江左殷太常父子亦謂殷融與其兄子浩
  史記武安侯傳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姪疑當時未有稱姪者漢書作子姓禮記喪大記注子姓謂衆子孫也列子秦穆公謂伯樂曰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史記外戚世家既驩合矣或不能成子姓
  朱子語類姪字本非兄弟之子所當稱當稱從子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稱從子髙祖四世而上稱族子
  清源公王忠嗣碑 元載撰 王縉正書 大厯十年四月
  今在渭南縣
  𤣥靖先生李君碑 顔真卿撰並書 正書 大厯十二年五月
  今在句容縣茅山
  都穆金薤琳琅曰碑稱隱居先生以三洞真法傳升𤣥先生升𤣥付體𤣥先生體𤣥付正一先生正一付先生今考隱居先生者梁陶𢎞景升𤣥為王逺知體𤣥為潘師正正一為司馬子微三人唐書有傳惟𤣥靖無之予嘗逰茅山至玉晨觀其前有雷平池池南為伏龍岡𤣥靖𦵏其上碑今在觀中四周皆刻文字道士以亭覆之
  髙力士殘碑 行書 大厯十二年五月
  今在蒲城縣
  梵網經心地戒品 髙堅正書 大厯十三年正月今在嵩山㑹善寺後一碑兩面
  贈揚州都督段行琛碑 張增正書 李同系篆額大厯十四年閏五月
  今在汧陽縣
  孔子廟殘碑 程浩撰 顔真卿正書
  今在華州
  此文載於唐文粹為扶風縣文宣王廟記大厯二年駕部郎中程浩文而今西安府學有僧夢英書此一記其文正同但去扶風古縣也以下半篇其跋雲此記刋石元在湖州臨安縣夢英愛而書之豈駕部先作此於扶風魯公又書之於湖州而去其半篇耶又考唐地里志臨安縣屬杭州不屬湖州得非夢英之誤耶今華州有此殘碑數十字其文同
  顔魯公與郭僕射書 行草
  今在西安府儒學世謂之爭坐位帖
  宋沈括夢溪筆談曰都堂及寺觀百官㑹集坐次多出臨時唐以前故事皆不可考惟顔魯公與左僕射定襄郡王郭英又書雲宰相御史大夫兩省五品供奉官自為一行十二衛大將軍次之三師三公令僕少師保傅尚書左右丞侍郎自為一行九卿三監對之從古以來未嘗參錯此亦畧見當時故事
  顔魯公與蔡明逺書 行草
  拓本 二帖竝依金石録附於大厯之末
  顔氏家廟碑 顔真卿撰並書 正書 李陽氷篆額建中元年七月
  今在西安府儒學一碑兩面並兩旁為四幅
  碑題曰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友柱國贈秘書少監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顔君廟碑銘乃真卿之父也其文曰君諱惟貞字叔堅及敘其先世則曰魏有盛盛字叔臺青徐二州刺史闗內侯始自魯居於琅邪臨沂孝悌里生廣陵太守葛繹貞子諱欽字公若生汝隂太守護軍襲葛繹子諱黙字靜伯生晉侍中右光祿大夫西平靖侯諱含字𢎞都隨元帝過江生侍中光祿勲西平定侯諱髦字君道生州西曹騎都尉西平侯諱琳字文和生宣城太守御史中丞諱靖之字茂宗生巴陵太守度支校尉諱騰之字𢎞道生輔國江夏王叅軍諱炳之字叔豹生齊持書御史兼中丞諱見逺字見逺生梁鎮西記室叅軍諱協字子和生北齊給事黃門侍郎待詔文林館平原太守隋東宮學士諱之推字介生皇秦王記室諱思魯字孔歸君之曾祖也率子弟奉迎義旗於長春宮拜儀同生勤禮字敬君之祖也著作郎修國史夔府長史贈虢州刺史生昭甫本名顯甫敬仲殆庶無恤少連務滋辟疆昭甫字周卿君之父也髙宗侍讀曹王屬贈華州刺史生我伯父諱元孫臮君君生闕疑允南喬卿真長幼輿真卿允臧自父以上竝直書其名而加諱字其他伯叔羣從悉名之予讀張燕公集有唐贈并州刺史先府君碑首曰府君諱隲字成隲范陽方城人也又有周通道館學士張府君墓誌乃説之曾祖也首曰君諱弋字嵩之范陽方城人也又曰君即太常卿隆之曾孫徵君子犯之孫河東從事俊之子又有唐處士張府君墓誌乃説之祖也曰曾祖徵君諱子犯祖河東郡從事諱俊父通道館學士諱弋竝直書其名而加諱字唐文粹載陳子昂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陳公墓誌文曰公諱元敬字某五世祖太樂生髙祖方慶方慶生曾祖湯湯生祖通通生皇考辯又有梓州射洪縣武東山陳居士墓銘序曰君諱嗣字𢎞嗣太樂即君之髙祖父也生曾祖方慶生祖湯生皇考迥君即迥之第二子也竝直書其名惟父加一諱字劉禹錫集有子劉子自傳曰曾祖凱官至博州刺史祖鍠殿中丞侍御史父諱緒浙西鹽鐵副使贈吏部尚書亦惟父加一諱字白居易集有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曰高祖諱建曾祖諱士通祖諱志善父諱溫公諱鍠即居易之祖又曰長子諱季庚㐮州別駕事具後狀其㐮州別駕府君事狀曰公諱季庚字某鞏縣府君之長子即居易之父李翺集有皇祖實錄一篇其首曰公諱楚金葢古人臨文不諱而子昻禹錫自祖以上不加諱字又所謂不逮事王父母則不諱者也今人自述先人行狀而使他人填諱非古也文有雲子泉𢎞都之德行子泉即顔淵也避唐髙祖諱
  顔魯公奉使蔡州書 行書
  今在同州其上有魯公畫像
  書曰眞卿奉命來此事期未竟止縁忠勤無有旋意然中心悢悢始終不改㳺於波濤宜得斯報千百年間察真卿心者見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達於時命耳又曰人心無路見世事只天知下有題曰觀此筆蹟不顯歲月以事實考之葢使李希烈時也希烈以建中元年䧟汝州盧杞建議遣公奉使至正元宋諱貞故作正元年八月丙戌公不幸遇害困躓賊庭者踰二年刃加於頸而色不變度無還期誓不易節葢書此以自表雲靖康元年七月壬申朝散郎祕閣修撰知同州軍事唐重書
  又有忠義堂帖宋人所刻此帖名為奉命帖又有移蔡一帖曰貞元元年正月五日眞卿自汝移蔡天也天之昭明其可誣乎有唐之德則不朽耳十九日書葉少藴避暑録話曰顔魯公眞蹟宣和間存者猶有數十本其最著者與郭英又論坐位書在永興安師文家祭姪季明文病妻乞鹿脯帖在李觀察士衡家乞米帖在天章閣待制王質家寒食帖在錢穆甫家其餘與蔡明逺帖盧八倉曹帖送劉太眞序等當作劉太沖不知在誰氏皆有石本坐位帖安氏初析居分為二人多見其前段師文後乃併得之相繼皆入內府世間無復遺矣孫承澤曰送劉太沖序墨蹟舊在中書趙士禎家後歸之闗中南宗伯宗伯沒其邑中舉人東䕃商得之後復歸之南氏余從東君借臨月餘今國學所摹印即趙氏本也視墨蹟文字及書法俱小異豈傳世不止一本乎今忠義堂所刻已上諸帖皆有之又有送辛晃序清逺道士同沈恭子逰虎丘寺詩末題大厯五年十二月
  又有開元二年二月顔元孫告身一通乾元元年四月顔昭甫告身一通寶應元年七月顔惟貞贈秘書少監告身一通殷氏贈蘭陵夫人告身一通大厯十二年八月顔真卿刑部尚書告身一通建中元年八月顔真卿太子太師告身一通後有宋至和二年蔡㐮跋嘉定乙亥留元剛刻石
  景教流行中國碑 僧景淨撰 呂秀巖正書 建中二年太蔟月
  今在西安府城外金勝寺
  不空和尚碑 嚴郢撰 徐浩正書 建中二年十一月
  今在西安府儒學
  舊唐書王縉傳曰初代宗喜祠祀未甚重佛而元載杜鴻漸與縉喜飯僧徒代宗嘗問以福業報應事載等因而啟奏代宗由是奉之過當嘗令僧百餘人於宮中陳設佛像經行念誦謂之內道塲其飲膳之厚窮極珍異出入乘廐馬度支具廩給每西蕃入宼必令羣僧講誦仁王經以禳鹵宼苟幸其退則橫加錫賜胡僧不空官至卿監封國公通籍禁中勢移公卿爭權擅威日相凌奪凡京畿之豐田美利多歸於寺觀吏不能制僧徒雖有贓姦蓄亂敗戮相繼而代宗信心不易乃詔天下官吏不得箠曵僧尼又見縉等施財立寺窮極瓌麗每對揚啓沃必以業果為證以為國家慶祚靈長皆福報所資業力已定雖小有患難不足道也故祿山思明毒亂方熾而皆有子禍僕固懐恩將亂而死西戎犯闕未擊而退此皆非人力所能制也帝信之愈甚公卿大臣既推以業報則人事棄而不修故大厯刑政日以陵遲有由然也五臺山有金閣寺鑄銅為瓦塗金於上照耀山谷計錢巨億萬縉為宰相給中書符牒令臺山僧數十人分行郡縣聚徒講説以求貨利代宗七月望日於內道塲造盂蘭盆飾以金翠所費百萬又設髙祖以下七聖神座備幡節龍傘衣裳之制各書尊號於幡上以識之舁出內陳於寺觀是日排儀仗百寮序立於光順門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歲以為常其傷教之源始於縉也史傳所言佞佛之弊至切故具録之按此碑不空以一胡僧而官至特進大鴻臚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遂為後代沙門授官之祖吁亦異矣冊府元龜載不空贈官詔曰大道之行同合於異相王者至理總歸於正法方化成之齊致何儒釋之殊塗故前代帝王罔不崇信法教𢎞闡與時偕行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我之祖師人之舟楫超詣三學坐離於見聞修持萬行常示於化滅執律捨縛護戒為儀繼明善教之志來受人王之請朕在先朝早聞道要及當付囑常所歸依每每執經內殿開法前席憑几同膠序之禮順風比崆峒之問而妙音圎演密行內持待扣如流自涯皆悟滌除昬妄調伏魔寃天人洗心於度門龍鬼受職於神印固以氣消災厲福致吉祥當有命秩用申優禮而得師為盛味道滋深思復強名載明前志夫妙界有莊嚴之士內品有果地之儀本乎尚德敬順時典可開府儀同三司仍封肅國公贈司空諡曰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
  又言大厯三年二月興善寺不空三藏上言因修寺塔下見古埏得一小棺長尺餘發視有十餘重棺皆金寶裝飾中有舍利骨及佛髪一條每棺一鎖䂓製妙絶有殷仲文題賛其説近怪仲文為桓𤣥侍中領左衛將軍安帝反正出為東陽太守未至關中不可以欺里巷之儒而代宗乃出寶輿具威儀迎入內道塲奉之何哉
  宋洪邁容齋三筆曰自唐代宗以胡僧不空為鴻臚卿開府儀同三司其後習以為常至本朝尚爾元豐三年詳定官制所言譯經僧官有授試光祿鴻臚卿cq=28少卿者請自今試卿者改賜三藏大法師試少卿者賜三藏法師詔試卿改賜六字法師少卿四字並冠以譯經三藏乆之復罷
  吳嶽祠堂記 於公異撰 冷朝陽行書 興元元年十月
  今在隴州
  按唐書是年五月二十八日副元帥李晟復京師七月十三日德宗至自興元八月晟至鳯翔斬叛卒王斌等及涇帥田希鑒此則以其年之十一月祭告吳山而掌書記於公異為此文也碑中所云相國涼公鎮鳳翔者李抱玉也
  范陽郡新置文宣王廟碑 韋稔撰 張澹行書 貞元五年二月
  今在涿州
  李元諒懋功昭德頌 張濛撰 韓秀弼八分書 李彛篆額 貞元五年十月
  今在華州治大門內
  舊唐書李元諒傳元諒本駱元光嘗在潼闗領軍積十數年軍士皆畏服德宗居奉天賊泚遣偽將何望之輕騎襲華州刺史董晉棄州走望之遂據城將聚兵以絶東道元諒自潼關將所部乘其未設備徑攻望之遂拔華州望之走歸元諒乃修城隍器械召募不數日得兵萬餘人軍益振以功加御史中丞賊泚數遣兵來宼輒擊卻之遷華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潼關防禦鎮國軍節度使與副元帥李晟進收京邑力戰壊苑垣而入遂復京師賜姓李改名元諒官終隴右節度使
  姜嫄公劉廟碑 髙郢撰 張誼行書 貞元九年四月
  今在邠州城南唐邠寧節度觀察使張獻甫所遷謂之新廟
  聖母帖 僧懐素草書 貞元九年五月
  今在西安府儒學
  李抱真德政碑 董晉撰 班宏正書 貞元九年今在潞安府
  杜府君夫人韋氏墓誌銘 李宣撰 姪成均行書貞元十年八月
  今在西安府城外寺坡杜君官至京兆尹名濟
  嵩山㑹善寺戒壇記 陸長源撰 陸郢八分書並篆額 貞元十一年七月
  在大厯勅牒碑之隂
  同州澄城令鄭公德政碑  撰 鄭雲逵行書貞元十四年正月
  今在本縣文多剝泐但云公字叔敖鄭州滎陽人而不得其名
  少林寺廚庫記 顧少連撰 崔溉正書 貞元十四年
  今在寺中
  尚書李公造華嚴三㑹普光明殿功德碑 支髙撰並書 貞元十六年四月
  今在交城縣西北五里萬卦山天寧寺其文有雲如月之亘森菌桂以馨香如山之容寘大椿之夀筭是用詩如月之恆恆字作亘音古鄧反按詩如月之恆傳雲恆弦也箋雲月上弦而就盛陸德明釋文恆本亦作縆同古鄧反沈音古恆反正義雲月光至八日九日月體正半昬而中似弓之張而弦直謂上弦也考工記弓人恆角而短鄭司農雲恆讀為裻縆之縆是縆恆亘同為一字而陸氏讀為去聲此文因用之耳今廣韻縆字平去二聲齊收楚辭九歌縆瑟兮交鼔一作絙招魂姱容修態絙洞房些一作縆李善西都賦注亘與縆古字通韓文公送侯叅謀詩信知後㑹時日月屢環絙古人頌君之辭其言月不以望而以弦猶之言日不以中而以升日中則昃月望則虧故古人之取義不於其已盛而於其將盛此大易所以貴乎月幾望也今人讀為恆乆之恆失之矣生民詩恆之秬秠釋文恆古鄧反本又作亘其西又有一碑為汾州衆香寺沙門克誠撰大半剝落有太尉李公抱貞字
  靳英㠻墓誌銘 張遇撰並書 行書 貞元十七年二月
  近出漷縣錠子村土中
  劍州長史李廣業碑 鄭雲逵撰 正書 貞元二十年十一月
  今在三原縣
  鉅鹿時⿰墓誌銘 劉通明撰 行書 貞元二十一年四月
  其文曰𦵏薊縣燕夏鄉海王村之南原近出之土中字拙而率
  楚金禪師碑 沙門飛錫撰 吳通微正書 附奉勅追謚號記 貞元二十一年七月
  在顔魯公多寶塔碑隂
  送李願歸盤谷序 韓愈撰 髙從書 貞元年今在濟源縣廨其末有記雲貞元辛歲建丑月渤海髙從 乃書者之名而石缺之也宋元祐八年濟源縣令傅君俞重刻
  懐素藏真律公二帖 草書
  今在西安府學
  賈竦謁華嶽廟詩 正書 元和元年十月
  詩五字十八韻刻於後周天和二年華嶽碑之左旁
  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 裴度撰 柳公綽正書元和四年二月
  今在成都府
  文稱元和二年相國臨淮公鎮蜀者武元衡也裴公時為節度掌書記
  文有雲誰謂阻深殷為強國誰謂遳脆勵為勁兵此用左思魏都賦稟質遳脆語廣韻遳七戈切脆也唐書王伾傳形容遳陋
  晉周孝侯碑
  今在宜興縣首曰晉故散騎常侍新平廣漢二郡太守尋除楚內史御史中丞使持節大都督塗中京下諸軍事平西將軍孝侯周府君之碑晉平原內史陸機撰右軍將軍王羲之書其末曰唐元和六年歲次辛卯十一月十五日承奉郎守義興縣令陳從諫重樹前試太常寺協律郎黃以下缺張燮編次陸士衡文集收入此篇謂其中多訛謬文理不接且孝侯戰沒而雲舊疾増加奄捐館舍明是不讀史者偽作按此碑本唐人之書故業字晉諱而直書不避其於唐諱則世字二見皆作廿虎字二見一作虎一改作獸基作⿱豫作預而塗中亦當作塗中三國志吳主傳作棠邑塗塘以淹北道晉書宣帝紀王凌詐言吳人塞塗水武帝紀琅邪王佃出塗中海西公紀桓溫自山陽及㑹稽王昱㑹於塗中孝武紀遣征虜將軍謝石帥舟師屯塗中安帝紀譙王尚之衆潰逃於塗中字竝作塗唐人加阝為滁即今之滁州而碑作塗非也文選梁任昉奏彈曹景宗東關無一戰之勞塗中罕千金之費李善本作塗中士衡逸少既不同時而晉以前碑亦未有署某人書者其文對偶平仄全是唐人可定其為偽作也書梁王肜作彤尤誤
  王𢎞撰曰按史士衡兄弟以惠帝大安二年十月見殺於成都王穎又十四年元帝即晉王位始稱建武元年而碑雲建武元年冬十一月甲子追贈平西將軍封清流亭侯諡曰孝禮也然則已死之士衡又烏知十四年後之事而預為云云如此耶又處之戰死在元康七年正月癸丑今碑雲元康元年捐館亦誤
  石壁寺甘露義壇碑 李逢吉撰 正書 元和八年三月
  今在交城縣石壁山寺碑隂有進甘露表雲臣説言臣所部太原府交城縣石壁山寺今月二十二日夜甘露降於寺內戒壇西及寺外栢林上大枝小葉無不周徧凝泫垂滴甘甜如蜜當寺臨壇大德僧慎微與僧惠廣等一十五人咸共觀嘗覆問如狀云云貞元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臣説者河東節度使北都留守太原尹李説即普光明殿碑所謂尚書李公者也此碑為元至順三年重刻
  唐時以太原府為北都交城距府八十里故有戒壇而安祿山反楊國忠遣侍御史崔衆至太原納錢度僧尼道士旬日得百萬緡當日差徭之重剃度之嚴皆可知矣
  內侍李輔光墓誌 崔元畧撰 巨雅正書 元和十年四月
  今在髙陵縣
  文稱門吏晉州司法叅軍巨雅此輔光為河中監軍所除唐時士人而出於內侍之門者葢不少矣輔光少選入內而有夫人輔氏子四人唐之宦官有權位者則得娶婦史之所載髙力士娶呂𤣥晤女李輔國娶元擢女皆奉勅為之而楊復光至假子數十人又後漢書劉瑜傳言常侍黃門亦廣妻娶周舉傳言豎宦之人亦復虛以形埶威侮良家取女閉之至有白首歿無配偶逆於天心單超傳言四侯轉橫多取良人美女以為姬妾則固不始於唐時也
  唐人日曰二字同一書法惟曰字左角稍缺石經日字皆作曰此碑及𤣥奘塔銘亦然故陸氏釋文於九經中遇二字可疑者即加音切宋以後始以方者為曰長者為日而古意失矣
  碑內宮掖作官踐阼作祚士君子作仕皆誤盧藏用書蘓許公碑亦以踐阼作祚
  南海神廣利王廟碑 韓愈撰 陳諫正書 元和十五年十月
  今在廣州府東南八十裏海神廟中
  太保李良臣碑 李宗閔撰 楊正正書 長慶二年今在榆次縣
  邠國公功德銘 楊承和撰並書 正書 陸邳篆額長慶二年十二月
  今在西安府儒學
  都穆金薤琳琅曰邠國公者內侍梁守謙也考之唐史宦者守謙無傳惟憲宗元和十五年書帝暴崩於太極殿中尉梁守謙王守澄等共立太子殺吐突承璀及澧王惲而韓文公平淮西碑亦載守謙在帝左右嘗命之徃撫蔡師夫守謙以一宦者而爵至上公此可見憲宗之信任小人宜其晚節不終卒死宦者之手然則予之録此蓋將為天下後世之戒而非徒取其文字也
  西平郡王李晟碑 裴度撰 柳公權正書 太和三年四月
  今在髙陵縣
  狀嵩髙靈勝詩 尉遲汾撰 正書 太和三年六月今在中嶽廟壁有宋熙寧丁巳王紳題字
  題雲府尹王侍郎准制拜嶽準字作準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 僧叡川撰 僧無可正書太和六年四月
  今在西安府百塔寺
  義陽郡王苻璘碑 李宗閔撰 桺公權正書
  今在富平縣儒學金石録雲題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閔撰宗閔太和七年為此官
  宋王楙野客叢書曰苻堅其先本姓蒲其祖以䜟文改為苻符融其先魯頃公孫仕秦為符璽郎以符為氏故苻堅之姓從草符融之姓從竹二姓固自不同而唐義陽郡王苻璘碑合從竹而書作苻而苻堅之苻又有書從竹者皆失於不契勘耳餘考漢碑隸書率以竹為⿰少有從竹者如符節字皆然今前漢書符瑞多從⿰魏晉以下真書碑亦有書符節為苻莭者蓋古者皆通用故耳此又不可不知顔元孫干祿字書曰從草者為姓從竹者為印亦未之察也符融之符獨非姓乎















  金石文字記卷四
<史部,目錄類,金石之屬,金石文字記>



  欽定四庫全書
  金石文字記卷五
  崑山顧炎武撰
  
  國子學石經
  周易二萬四千四百三十七字
  尚書二萬七千一百三十四字
  毛詩四萬八百四十八字
  周禮四萬九千五百一十六字
  儀禮五萬七千一百一十一字
  禮記九萬八千九百九十四字
  春秋左氏傳一十九萬八千九百四十五字
  公羊傳四萬四千七百四十八字
  糓梁傳四萬二千八十九字
  孝經二千十三字
  論語一萬六千五百九字
  爾雅一萬七百九十一字
  五經文字
  九經字様
  九經並孝經論語爾雅字様等都計六十五萬二百五十二字
  今在西安府儒學其末有年月一行題名十行曰開成二年丁巳歲月次於𤣥日惟丁亥書石學生前四門館明經臣艾居晦書石學生前四門館明經臣陳玠書石學生前文學館明經臣   書石官將仕郎守潤州句容縣尉臣段絳校勘兼看書上石官將仕郎守秘書省正字臣栢暠校勘兼看書上石官將仕郎守四門助教臣陳莊士覆定字體官翰林待詔朝議郎權知沔王友上柱國賜緋魚袋臣唐𤣥度校勘官兼專知都勘定經書檢校刋勒上石朝議郎守國子毛詩博士上柱國臣章師道朝散大夫守國子司業騎都尉賜緋魚袋臣楊敬之都檢校官銀青
  光祿大夫         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使監修國史上柱國滎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臣覃官銜缺十字九經字様雲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國子祭酒平章事覃按舊唐書開成元年正月中書門下奏起居舍人集賢殿學士周墀監察御史張次宗禮部員外郎孔溫業兵部員外郎集賢殿直學士崔球等同勘校經典釋文又雲令率㪅令韓泉充詳定石經官新唐書亦列墀等四人而碑並不載
  舊唐書文宗紀開成二年宰臣判國子祭酒鄭覃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時上好文覃以經義啓導稍折文章之士遂奏置五經博士依漢蔡邕刋碑列於太學創立石壁九經諸儒校正訛謬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𤣥度復校字體又乖師法故石經立後數十年名儒皆不窺之以為蕪累甚矣舊史之評如此愚初讀而疑之又見新書無貶辭以為石壁九經雖不逮古人亦何遽不賢於寺碑冢碣及得其本而詳校之乃知經中之繆戾非一而劉昫之言不誣也畧識於左
  周易 君子以裒多益寡裒誤作襃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言誤作存 其孰能與於此哉脫於字周易繫辭下第八脫下字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乆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下多一也字 力小而任重小誤作少 傷於外者必反其家其誤作於決必有所遇脫所字 蠱則飭也飭誤作飾 豐多故親寡旅也故下多一也字 姤遇也姤誤作遘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終來有他吉他作它剛健篤實輝光輝作煇 君子以治厯明時厯作厯可與佑神矣佑作祐 其受命也如嚮嚮作響
  兼三才而兩之三才之道也才皆作材
  其一字而前後不同者 包䝉包荒包承包羞繫於包桑繫辭下同包皆作苞包有魚包無魚以杞包爪包皆作包 問以辨之由辨之不早辨也其辨明也明辨晳也辨吉凶者存乎辭困德之辨也井以辨義辨是與非辨皆作辯君子以類族辨物剝牀以辨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復小而辨於物辨皆作辨
  其旁註者 至靜而徳方徳下添一也字 賁亨小利有攸往利下添一貞字
  其先誤而後改者 略例筌誤作荃 愈誤作喻二無誤作無 皆即其誤改之
  其標題周易繫辭上第七周易繫辭第八周易説卦第九皆八分書而周易序卦第十周易雜卦第十一皆正書雖依古注本附於第九之內以正書為別終似未安
  尚書 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髙後曰作丕刑於朕孫乃父誤作先父孫上多一子字 臣下罔攸稟令令誤作命 若藥弗瞑眩藥誤作樂 王乃狥師而誓狥誤作循 乃汝世讎世誤作誓 太保乃以庶殷攻位於洛汭攻誤作公 用端命於上帝於誤作予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敢對揚天子之休命無之字
  其旁註者 予有亂臣十人臣字旁註 惟婦言是用是字旁註 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干下容下各添一之字
  詩 小戎序國人則矜其車甲甲誤作田 舒懮受兮懮誤作憂 予尾翛翛翛誤作脩 戎車既飭飭誤作飾 以祈黃耉祈誤作祁 涼曰不可涼誤作諒 無此疆爾界界誤作介 侯疆侯以疆誤作彊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雝雝鳴鴈雝作雍 之死矢靡他他作它 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作不我知二章同 和鸞雝雝雝作雍 何人斯序故蘓公作是詩以絶之也以作而 維塵雝兮雝作雍 既匡既敕敕作勑 其政不獲政從鄭箋作正 尚不愧於屋漏愧作媿 於彼西雝肅雝和鳴有來雝雝雝皆作雍 屢豐年屢作婁
  其先誤而後改者 抱衾與裯裯誤作稠 不瑕有害瑕誤作遐 鱣鮪發發發誤作撥 噂沓背憎噂誤作蹲 如彼遡風遡誤作愬 駉駉牡馬牡皆誤作牧皆即其誤改之 云何其盱脫其字添
  周禮 女史八人史誤作使 太宰三曰郊甸之賦郊誤作邦 內饔豕盲視而交睫豕誤作施 典枲掌布緦縷紵之麻草之物緦誤作絲 牛人軍事共其犒牛犒誤作槁 司市市司帥賈師而從賈誤作胥 肆長掌其戒令令誤作禁 鞮鞻氏府一人一誤作八 鬯人禜門用瓢齎用誤作明 司几筵設莞筵紛純筵誤作席 大司樂大㲈㲈誤作磬 王大食三侑侑誤作宥 大師令奏鼓𣌾鼓誤作瞽大祝四曰禜禜誤作榮 司常家各象其號象誤作相 凡以神仕者仕誤作士 小子史二人二誤作一 大司馬旗居卒間居誤作車 考工記 妢胡之笴笴誤作笱 矢人前弱則俛俛誤作勉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醫師疕瘍者疕上多一有字 野廬氏有相翔者誅之誅上多一則字 邦之大師大上多一有字 庭氏以救日之弓與救月之矢射之射上多一夜字
  儀禮 士冠禮捷柶興捷誤作建 鄉射禮司射適堂西袒決袒誤作祖 楅髤橫而奉之奉誤作拳大夫與士射袒纁襦纁誤作薰 燕禮右祭脯醢脯誤作酺 大射儀賔升成拜拜誤作敗 坐授瑟乃降授誤作受 聘禮賔既將公事復見訝以其摰訝誤作之 公食大夫禮陳鼎於碑南南面西上脫一南字 覲禮天子賜舍曰伯父脫曰字 士喪禮祭服不倒倒誤作到 少牢饋食禮如筮日之儀儀誤作禮 主婦被錫衣侈袂侈誤作移下同 祝延屍延誤作筵 有司徹二手執挑𠤎枋挑誤作桃 主婦洗爵於房中脫爵字 主婦北面答拜受爵屍降筵受主婦爵以降誤作受屍爵 主人降洗爵爵誤作觶下主人實爵竝同 主人拜受爵屍拜送脫爵字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鄉射禮適左個中亦如之亦作皆 燕禮小臣又請媵爵者二大夫媵爵如初大夫下㪅有大夫二字
  禮記 御刪定月令在曲禮之前 月令人乃遷徙徙誤作徒 其器閎以奄奄誤作掩 檀弓上周公蓋祔祔誤作附 王制示弗故生也示誤作亦 禮器饗帝於郊而風雨節寒暑時脫節字 學記燕辟廢其學辟誤作譬 喪大記男子出寢門外脫外字子大夫公子衆士食粥脫衆士二字 哀公問如
  此則國家順矣脫則字 坊記民猶薄於孝而厚於慈猶下多一有字 中庸待其人而後行而誤作然君子之所不可及者脫之字 緇衣有國家者章
  義𤺺惡脫家字 儒行慎靜而尚寛脫而字 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五辟字皆誤作譬 若有一個臣個誤作介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檀弓上有亡惡乎齊亡作無 歲壹漆之壹作一 樂記非聽其鏗鏘而已也鏘作鎗 雜記上客立於門西於作於 雜記下泄柳之母死泄作世 喪大記命婦汜拜衆賔於堂上於作於 主人先俟於門外於作於 中庸可一言而盡也一作壹 問喪祭之宗廟以鬼享之享作饗 大學堯舜帥天下以仁二帥字皆作率 昬義祖廟既毀教於宗室於作於 射義是以諸侯君臣以作故
  其先誤而後改者 學記教人不盡其材材誤作才故人不耐無樂耐誤作能皆即其誤改之
  春秋左傳 隱元年且告之悔且誤作具 五年僖伯稱疾不從疾誤作侯 十年伐戴戴誤作載 桓二年故封桓叔於曲沃故誤作政 六年楚之羸羸誤作嬴 以類命為象類誤作德 閔二年從曰撫軍軍誤作國 僖三年公子友如齊涖盟涖誤作泣四年歸胙於公脫胙字 姬寘諸宮六日宮誤作
  公 公殺其傅杜原□傅誤作傳 七年弗可改也已改誤作故 十四年公怒止之止誤作上 十五年輅秦伯輅誤作轄 使郤乞告瑕呂飴甥且召之且誤作國 二十五年昬而傅焉傅誤作傳 二十七年責無禮也責誤作青 郤縠可縠誤作榖 三十一年晉新得諸侯新誤作親 東傅於濟傅誤作傳 三十三年入險而脫入誤作人 為從者之淹淹誤作流 文元年王使毛伯衛來錫公命錫誤作賜 享江芉芉誤作芊 二年廢六關關誤作闕七年寘文公子焉焉誤作曰 十二年太子以夫鍾與郕邽來奔邽誤作封 宣二年晉趙盾弒其君夷皋弒誤作殺 二年晉侯伐鄭及郔郔誤作延 商紂暴虐紂誤作討 四年秋公如齊秋誤作利 六年離卦誤畫作同人 八年殺諸絳市絳誤作終十二年晉師在敖鄗之間師誤作帥 十五年吾獲狄土土誤作士 十七年盟於卷楚卷誤作巷 郤子其或者欲已亂於齊乎乎誤作平 十八年凡自虐其君曰弒虐上多一內字 成二年及齊師戰於新築師誤作侯 且辟左右且誤作旦 七年尋蟲牢之盟蟲誤作蠱 十七年楚公子櫜師襲舒庸櫜誤作橐 㐮十年子蟜曰蟜誤作矯 今伐其師今誤作令 十四年士鞅反反誤作及 十七年苟過華臣之門必騁騁誤作聘 十九年而視不可含含誤作舍 所不嗣事於齊者事誤作是 天子令德天誤作夫 二十一年欒盈過於周過上多奔楚二字 二十三年邾畀我來奔畀誤作卑 二十五年先夫當之矣夫誤作天 井堙木刋堙誤作煙 賦車兵徒卒甲楯之數卒誤作兵 二十七年父子死余矣余誤作餘 免餘復攻甯氏餘誤作余 二十八年重丘之盟未可㤀也忘誤作志 使析歸父告晏平仲晏誤作宴 文子使召之召誤作君 慶氏之馬善驚馬誤作焉 武王有亂臣十人脫臣字三十年蔡景侯為太子般娶於楚娶誤作聚 單公子愆期期誤作旗 駟帶追之駟誤作四 昭元年今武猶是心也今誤作令 二年齊使上大夫送之送誤作逆 三年少姜有寵而死姜誤作齊 知而復從復誤作弗 四年恃險與馬馬誤作焉 五年娶於子尾氏娶誤作聚 君若驩焉好逆使臣若誤作苦 九年無囿猶可囿誤作宥 十三年隱太子之子廬歸於蔡廬誤作盧 十四年楚子使然丹簡上國之兵於宗丘宗誤作宋 二十年余不忍其訽訽誤作詢 取人於龿苻之澤苻誤作符 二十一年心是以感感實生疾感誤作咸 二十五年士平出奔楚士誤作氏 邊卬為大司徒卬誤作印 二十五年季公鳥生申申誤作甲 二十七年入於堀室堀誤作⿰ 定元年榮駕鵞駕誤作駕 三年及邾子盟於拔拔誤作技 八年子姑使溷代子代誤作伐 十年駟赤謂侯犯曰赤誤作亦 哀四年盜殺蔡侯申殺誤作弒 蔡昭侯將如呉蔡誤作葬十六年與晉人謀襲鄭晉誤作為 二十三年有不腆先人之産馬馬誤作焉 二十六年四方其訓之訓誤作順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宣二年以視諸朝視作示 哀十六年此事克則為卿事下有也字
  其續添者 昭二十二年辛丑伐京毀其西南下添子朝奔郊四字
  春秋公羊傳 隱元年何以名字也字上多一不字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嫁誤作稼 三年曷為或言
  崩或言薨脫上一或字 生毋相見死毋相哭毋字竝誤作母死毋誤作母死 六年吾與鄭人末有成也末誤作未下同 十年宋人蔡人衛人伐載載誤作戴 桓二年曰有有則此何以書脫一有字 隱賢而桓賊也賊誤作賤 莊十九年此其言遂何脫其字 二十五年求乎隂之道也隂誤作隱 三十二年狄伐邢邢誤作刑 僖四年南夷與北狄交誤作北夷 六年此其言圍何圍下多一者字 二十六年乞師者何脫師字 三十年歸惡乎元咺也乎誤作於 三十三年百里子與蹇叔子百誤作伯文四年其謂之逆婦姜於齊何何誤作河 宣十五年然後歸爾爾誤作耳 成十五年成公幼幼誤作憂 臧宣叔者相也叔誤作公 㐮十四年季孫宿㑹晉士匄宋華閱衛孫林父鄭公孫蠆莒人邾婁人於戚邾婁人脫人字 十七年春王二月二誤作三十九年為其驕蹇為誤作或 二十九年許人子
  者必使子也人下脫子字 昭九年其言陳火何脫陳字 定元年立煬宮宮誤作公 四年夷狄也而憂中國而誤作其 哀四年盜殺蔡侯申殺誤作弒六年齊國夏及髙張來奔髙上多一齊字 十四
  年顔淵死子曰子上多一孔字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隱四年隱公曰否作隱曰吾否 桓六年簡車徒也徒作馬 淫乎蔡乎作於 十一年祭仲者何鄭相也相上有之字 文六年何以謂之天無是月非常月也是月下㪅有是月二字 宣六年此非弒君而何而作如 十年未絶於我也於作於 十二年是以君子篤於禮而薄於利下於作於 成二年得一貶焉爾一作壹 㐮十二年春王正月正作三 二十九年爾殺吾君殺作弒 三十一年於是負孝公之周愬天子愬作訴十四年有麏而角者麏作麕
  其先誤而後改者 桓二年此其目言之何目誤作月 閔元年盍弒之矣使弒子般弒竝誤作殺 僖十三年葬陳宣公宣誤作桓 成二年及齊侯戰於鞌侯誤作師 昭二十五年慶子免君於大難矣脫矣字皆即其誤改之
  春秋榖梁傳 隱元年父者何傅也傅誤作傳 四年弒而代之也代誤作伐 九年所俠也俠誤作挾莊七年則是雨説也雨誤作兩下同 僖五年天
  子世子世天下也誤作士子 二十二年春秋三十有四戰脫有字 二十八年晉侯齊師宋師秦師誤作齊侯 文二年內大夫可以㑹外諸侯脫外字三年王子虎卒誤作壬子 宣八年以譏乎宣也譏誤作饑 㐮元年晉侯使荀罃來聘罃誤作嬰二年三年同 三年諸侯始失正矣正誤作王 六年立異姓以蒞祭祀立上多一非字 哀元年此該之變而道之也該誤作郊 六年入者內弗受也弗誤作不下同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僖十七年桓公嘗有存亡繼絶之功脫公字 文六年處父主境上事事上多一之字 成五年帥羣臣而哭之前作率後作帥其先誤而後改者甚多不具載
  論語 賜也爾愛其羊爾誤作女 不知其仁仁誤作人 子使漆雕開仕雕誤作彫 再斯可矣斯誤作思 三人行三上多一我字 必有我師焉有誤作得 冉有子貢侃侃如也有誤作子 告夫三子三上多一二字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脫之字 無求生以害仁仁誤作人 吾猶及史之闕文也脫之字 稱諸異邦曰諸誤作謂 何德之衰衰下多一也字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女得人焉爾乎爾作耳人潔已以進潔作絜
  其先脫而後添注者 陽貨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爾雅 替戾底廢誤作底厎 翿纛也翿誤作翢皇華也誤作華皇 赫兮咺兮咺誤作烜 是刈是濩濩誤作穫 木謂之虡木誤作本 何鼓謂之牽牛何誤作河 澤烏⿱⿱誤作薞 莩麻母莩誤作茡 檴橐含檴誤作攫 柷州木柷誤作祝 魚尾謂之丙尾上添一之字 燕白脰鳥鳥誤作烏 楊鳥白鷢楊鳥誤作鸉 鳶鳥醜鳥誤作烏 鳥鵲醜鳥誤作烏 𪊨大𪊨誤作大麕
  凡經中二十字皆作卄三十字皆作卅按古詩之文多是四言如於三十里三十維物皆四言也則當為三十字史記秦始皇刻石如卄有六年維卄九年卅有七年則當為卄字卅字今改經文而為卄卅字非矣
  凡經中虎字皆缺末筆作虎虓號𧈅饕滮篪褫字皆同避太祖諱 淵字皆缺筆作□婣亦作□避髙祖諱 世字皆缺筆作世泄作洩紲作絏棄作棄勩作□葉作□㳿⿰□□□□□皆改從雲 民字皆缺筆作□氓作甿岷作㞴汦昏緍痻碈□□蟁皆改從氏避太宗諱 亨字皆作亨避肅宗諱 豫字皆缺筆作豫避代宗諱 適字皆缺筆作適避德宗諱誦字皆缺筆作誦避順宗諱 純字皆缺筆作□避憲宗諱 恆字皆缺筆作𢘆避穆宗諱 湛字皆缺筆作□葚作□椹作□避敬宗諱 乃若髙宗諱治中宗諱顯睿宗諱旦𤣥宗諱隆基文宗諱涵皆不缺筆者禮天子事七廟自肅至敬七宗而髙祖太宗創業之君不祧者也𤣥宗以上則祧廟也故不諱冊府元龜寶厯元年正月太常寺禮院上言𤣥宗廟諱准故事祧遷後不當㪅諱制可文宗則今上也古者卒哭乃諱故生不諱 左傳文公宣公卷字㪅濫惡而成城字皆缺末筆榖梁㐮昭定哀四公卷儀禮士昬禮皆然此為朱梁所補刻考之宋劉從乂黎持二記但言韓建劉鄩移石而不言補刻建隆三年劉從乂修文宣王廟記言天祐甲子嵗太尉許國公為居守移太學並石經於此甲子歲昭宗遷雒之年許國公者韓建也元祐五年黎持新移石經記則雲舊在務本坊自天祐中韓建築新城而石經委棄於野至朱梁時劉鄩守長安從幕吏尹玉羽之請輦入城中置於此地即唐尚書省之西隅也今龍圗呂公領漕陜右以其處窪下命徙置於府學之北墉而建亭焉二説不同 朱彛尊曰尹玉羽者京兆長安人以孝行聞劉鄩辟為保大軍節度推官厯雍汴滑兗從事仕後唐至光祿少卿晉髙祖召之辭以老退歸關中嘗著自然經五卷武庫集五十卷其事散見於冊府元龜惜歐陽子不為立傳而其書亦不傳於世也然成字缺筆其為梁諱無疑昔人固未嘗徧讀而博考也詳見鎮東軍牆隍廟記下
  五經文字三卷凡一百六十部三千二百三十五字大厯十一年國子司業張參以説文字林兼采漢石經著為定體按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壁記曰大厯中名儒張參為國子司業始詳定五經書於論堂東西廂之壁辨齊魯之音取其宜考古今之文取其正由是諸生之師心曲學偏聽臆説咸束而歸於大同積六十載崩剝汙衊泯然不鮮今天子尚文章尊典籍國學上言遽賜千萬時祭酒皥博士公肅韋公肅遂以羨贏再新壁書懲前土塗不克以夀乃折堅木負墉而比之其製如版牘而髙廣其平如粉澤而絜滑背施隂關使衆如一附離之際無跡而尋堂皇靚深兩屋相照申命國子能通法書者分章揆日懸其業而繕寫焉此文當作於太和年間自土塗而木版自木版而石壁凡三易矣乃今石刻其末曰乾符三年孫毛詩博士自牧以家本重校勘定當雲毛詩博士孫自牧於文乃順七月十八日書刻字人魚宗㑹其字別體與朱梁所刻相類而本文不然當是開成中所刻其中有磨改數字者意自牧所為也
  九經字様一卷凡七十六部四百二十一字國子監奏覆定石經字體官翰林待詔唐𤣥度狀准太和七年十二月五日勑覆定九經字體者今所詳覆多依司業張參五經文字為准其舊字様歲月將乆畫㸃參差傳寫相承漸致乖誤今並依字書參詳改正諸經之中別有疑闕舊字様未載者古今體異隸變不同如總據説文即古體驚俗若依近代文字或傳寫乖訛今與校勘官同商較是非取其適中纂録為新加九經字様一卷請附於五經字様之末奉勑宜依開成二年八月十二日中書門下□
  冊府元龜周太祖廣順三年六月尚書左丞兼判國子監事田敏獻印板書五經文字九經字様各二部一百三十䇿奏曰臣等自長興三年較勘雕印九經書籍經注繁多年代殊邈傳寫紕繆漸失根源臣守官膠庠職司較定旁求援據上備雕鐫幸遇聖朝克終盛事播文德於有截傳世教以無窮謹具陳進是此二書曾有印板而自宋以來學者不言之何也
  梓州刺史馮宿碑 王起撰 柳公權正書並篆額今在西安府儒學其文後半已漫漶不辨年月其首雲開成元年十二月又雲明年五月雲
  □公塔銘 李𢎞度撰 沙門建初行書 開成四年五月
  今在西安府城南興教寺
  大徧覺法師𤣥奘塔銘 劉軻撰 沙門建初行書開成四年五月
  今在西安府城南興教寺
  太尉李光顔碑 李程撰 郭䖍正書 開成五年今在榆次縣
  司直㕔石幢 鄭模撰 裴諸書 庚申年正月是開成五年 續有㑹昌元年評事李述一通
  今在西安府城內
  寂照和上碑 段成式撰 僧無可正書 顧𤣥篆額開成六年正月
  今在咸陽縣
  贈太師崔陲碑 劉禹錫撰 柳公權正書 㑹昌元年五月
  今在偃師縣
  大達法師𤣥秘塔碑銘 裴休撰 柳公權正書並篆額 㑹昌元年十二月
  今在西安府儒學碑隂有勑內莊宅使牒及比丘正言疏大中六年四月
  皇帝巡幸左神䇿軍紀聖德碑 崔鉉撰 柳公權正書 㑹昌三年
  拓本
  重藏舍利記 采師倫正書 㑹昌六年九月
  今在京師憫忠寺
  此初復佛寺之文
  周公祠靈泉碑 崔珙奏 答詔 正書 大中二年十一月
  今在岐山縣周公廟
  杜順和尚行記 杜殷撰 董景仁草書 大中六年
  今在西安府開佛寺
  睿宗與司馬鍊師書三通 𤣥宗與司馬錬師書一通五言詩一首 司馬承禎狀一通 批答 韓抗正
  書 大中八年五月
  今在王屋山陽臺觀
  圭峰定慧禪師傅法碑 裴休撰並書 正書 柳公權篆額 大中九年十月
  今在鄠縣草堂寺
  吏部題名石幢 大中十一年十一月
  今在西安府儒學按宋張舜民畫墁録曰長安今府宇即唐尚書省也府院即吏部也府録㕔前石幢即郎官題名石也不知何年移此
  鄭恆暨夫人崔氏墓誌銘 秦貫撰 正書 大中十二年十二月
  此即今世所傳崔鶯鶯者也年七十六有子六人與鄭合𦵏此銘得之魏縣土中足辨㑹真記之誣而志墓之功於是為不細矣
  修文宣王廟記 賈防撰 溫孔裕奏 中書門下牒正書 咸通十一年三月
  今在曲阜縣廟中
  修武安君白公廟記 正書 乾符五年十二月今在咸陽縣
  李克用題名 正書 中和五年二月
  今在曲陽縣北嶽廟中
  其文曰河東節度使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隴西郡王李克用以幽鎮侵擾中山領蕃漢步騎五十萬衆親來救援與易定司空同申祈禱翌日過常山問罪時中和五年二月廿一日克用記易定節度使檢校司空王處存看題至三月十七日以幽州請就和斷遂卻班師再謁睟容兼申賽謝便取飛狐路卻歸河東克用重記其下小字雲天㑹十二年七月六日尚書都官員外郎知曲陽縣事髙君陳摹刋按舊唐書雲時天子播越中原大亂幽州節度使李可舉鎮州節度使王鎔以河朔三鎮休戚事同惟易定二郡為朝廷所有乃同議攻處存以分其地又雲幽鎮兩藩兵甲強盛易定於其間疲於侵宼賴與太原姻好每為之援即其事也又按宋沈括筆談雲嶽祠在曲陽祠中多唐人故碑殿前一亭中有李克用題名則知此字乃當時所刻或毀於靖康之兵火而金人重刻之今石也然克用將門之子何能工於筆法乃爾豈亦如宣和書譜謂後梁太祖批答賀表當是筆吏所書之類與
  朱彛尊曰文稱中和五年二月者即光啓元年考僖宗以是年二月至鳳翔三月還京改元之詔猶未下也通鑑言克用遣將康君立救處存而題名則雲領蕃漢步騎五十萬衆親來救援與通鑑異又雲至三月幽州請就和斷遂班師取飛狐路卻歸河東則又史所不及載者
  重藏舍利記 正書 景福元年十二月
  今在京師憫忠寺
  蜀先主廟碑 郭撰 正書 乾寧四年
  今在涿州樓桑村廟中剝蝕其首行曰婁居道重修
  濟安侯廟記 李巨川撰 郭懐素正書 光化二年四月
  在華州城隍廟內近日移之西安唐昭宗自華州還京改華州為興德府封少華山神為佑順侯華州城隍神為濟安侯此文多述韓建之功稱太傅許國公而不名
  唐文粹録房鄴少華山佑順侯碑頌與此同時朱彛尊曰巨川為韓建掌書記撰許國公勤王録以𡡾建方昭宗幸華建請散殿後軍誅李筠圍諸王十六宅皆巨川教之後為朱全忠所殺新唐書附諸叛臣之列
  修文宣王廟院記 髙諷撰並書 正書 天祐十五年四月
  今在定州儒學碑稱太師中書令北平王者王處直也按舊唐書處直傳天佑元年加太保封太原王後仕偽梁封北平王檢校太尉又按通鑑梁太祖開平四年鎮定復稱唐天祐年號今此天祐十五年為梁之貞明四年晉王已拔楊劉矣
  重修法門寺塔廟記 薛昌序撰 王仁恭正書 天祐十九年二月
  今在鳳翔府寺中
  通鑑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封岐王李茂貞為秦王今此碑天祐十九年建而其文已稱秦王則在同光之前二年矣蓋必茂貞所自稱又史言茂貞奉天祐年號此碑之末亦書天祐十九年而篇中厯述前事則竝以天復紀年至天復二十年止亦與史不合
  陽翟縣侯禇亮碑 八分書 以下無年月
  拓本半缺
  北嶽神廟之碑 鄭子春撰 崔鐶八分書 李逖篆額
  今在曲陽縣北嶽廟中
  神字作□下從旦禮記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義也鄭康成曰旦當為神篆字之誤也莊子有旦宅而無情死亦讀為神昔之傳書者遺其上半因誤為旦耳
  畢邜乃是昴字省日作單卯巳異又加一㸃用為胎卵之卵豈古人卯卵通用歟金史有斜卯氏本竝作卯而潞州五龍祠明昌癸丑祈晴碑有上黨尉斜邜溫玉竟作夕旁從阝與此碑畢□之邜同碑隂紀段使君德政崔鐶撰並八分書
  崔敦禮碑 于志寧撰 子立政正書
  今在醴泉縣殘缺
  張阿難碑 正書
  今在醴泉縣殘缺
  姜遐碑 姪郕公晞撰並書 正書
  今在醴泉縣殘缺
  安定郡王李光進碑 令狐楚撰 子季元行書今在榆次縣
  修北嶽廟碑 劉端撰 王知新行草
  今在曲陽縣廟中記王處直修廟事
  重修柏谷寺記 李愚撰 正書
  今在潞安府
  盤山題名 大字正書
  薊州西北三十里盤山上有李靖舞劔䑓李從簡曾逰十大字刻於石按冊府元龜李從簡文宗開成初為左金吾衛將軍兼御史中丞將命北庭不能專對貶復州刺史意者其人乎
  晉王墓二殘碑 正書
  朱彛尊跋曰代州柏林寺東晉王李克用墓斷碑二其一曰唐故左龍武軍綂軍檢校司徒贈太保隴西李公神道之碑文曰公諱國昌字德興今為隴西沙陀人偉姿容善騎射蓋克用之父朱邪赤心也其一曰唐故使持節代州諸軍事代州刺史李公神道之碑文曰公即太保之次子也其名克字僅存餘可識者有公前躍馬彎弓及徐方等數字按史克用弟四人次曰克譲為振武軍校從討王仙芝以功拜金吾衛將軍宿衛京師賜第於親仁坊自克用稱兵雲中殺守將段文楚詔捕克譲克譲與僕十餘騎彎弧躍馬突圍出奔鴈門與碑文合則為克譲無疑但史載克譲守潼關與黃巢兵戰敗匿南山佛寺中為寺僧所殺不言其為代州刺史又得歸葬於代皆不可曉者當歐陽永叔時去五代甚近沙陀世次已不得詳其為唐家人傳謂太祖四弟皆不知其父母名號至國昌字德興紀亦遺之是二碑永叔亦未之見也
  淨住寺文賢劫像銘 八分書
  今在西安府殘缺
  虢國公主花臺銘 申屠液撰 正書
  今在西安府南門內華塔寺
  梁
  鎮東軍牆隍廟記 錢鏐撰 開平二年歲在武辰月月字上下皆空
  今在紹興府臥龍山西岡上城隍廟中此碑以城為牆以戊為武按舊唐書哀帝紀天祐二年七月辛巳敕全忠請鑄河中晉絳諸縣印縣名內有城字並落下如密鄭絳蒲例單名為文九月己巳敕武成王廟宜改為武明王十月癸丑敕改成德軍曰武順管內槀城縣曰槀平信都曰堯都欒城曰欒氏阜城曰漢阜臨城曰房子避全忠祖父名也全忠祖信父誠十一月乙卯朔敕改潞州潞城縣曰潞子黎城曰黎亭甲申敕改河南告成縣曰陽邑蔡州㐮城縣曰苞孚同州韓城縣曰韓元絳州翼城縣曰澮川鄆州鄆城縣曰萬安慈州文成縣曰屈邑澤州晉城縣曰髙都陽城縣曰濩澤安州應城縣曰應陽洪州豐城縣曰呉髙又按五代史滑州唐故曰義成軍以避梁王父諱故曰武順又冊府元龜開平元年五月甲午改城門郎為門局郎曾子固跋韓公井記㐮州南楚故城有昭王井故城今謂之故牆即鄢也由梁太祖父名誠避之然則城者誠之嫌名也冊府元龜言帝曾祖諱茂琳開平元年六月癸卯司天監上言請改日辰內戊字為武從之然則戊者茂之嫌名也容齋續筆謂戊類成字故改之者非然戊本音茂不知何以有武音而鄭樵謂十辰十二日皆為假借甲本戈甲乙本魚腸丙本魚尾丁本蠆尾戊本武已本幾又不知其説何所本也又如後漢執金吾丞武榮碑雲天降雄彥資才卓茂仰髙鑚堅允文允武則並茂字亦讀為武其來久矣唐白居易詩有木名櫻桃得地早滋茂與露去住顧妒樹賦為韻
  僧彥修草書 乾化
  今在西安府儒學
  後唐
  李存進碑 呂夢竒撰 梁邕正書並篆額 同光二年
  今在太原縣
  千峰禪院勑 明宗御書 天成元年
  今在澤州盤亭山末有璽曰書詔新鑄之印
  余所見宋元碑升作陞斗作㪷石作碩蓋如數目之借用壹貳等字務令筆畫繁多以防改竄今按此勑已用㪷碩二字而水經注有五㪷米道又雲長湖南有覆㪷山又舊唐書字多作㪷碩又韓文公河南令舍池臺詩未許波瀾量斗碩則詩中亦用之矣鄧士望勘正劉漫塘文集雲斗字古作豆俗誤併為一字作㪷即杜詩秋雨歎亦然按漢書平帝紀民捕蝗詣吏以石㪷受錢已作㪷
  今浙西呉中人猶謂十斗為一石音石而北人讀石為擔誤也漢書蒯通傳守儋石之祿注應邵曰齊人名小甖為儋受二斛後漢書宣秉郭丹呉祐皇甫規傳並作擔石注今江淮人謂一石為一擔擔音丁濫反史記貨殖傳醬千甔索隱曰音都甘反漢書作儋孟康曰儋石甖受一石一音都濫反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法言吾見儋石矣
  㝠福院牒 長興四年九月
  今在泰安州㝠福寺
  此牒無押而每人各用一印兩樞密使趙延夀范延光並見五代史准字與嵩山㑹善寺戒壇碑大厯二年牒同
  
  建雄節度使相里金碑 李象撰 成知訓正書 天福五年十月
  今在汾陽縣小相里之北太師墓上五代史相里金傳畧同惟傳雲字奉金而此雲字國寶傳雲贈太師而此雲贈太子太師又封西河郡開國侯而史遺之皆當以此碑為正也
  碑雲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庭堅庭堅仕堯為大理官至殷末有理徵為殷伯其孫仲明逃紂之禍故去玉而稱里氏至周時晉有大夫里克其妻同成氏攜小子季連避地居於相城時人遂呼為相里氏相里武為漢御史相里覽為前趙將軍而莊子書言相里勤之弟子韓非子言有相里氏之墨作碑者不能引也今汾陽有大相小相二村相里氏之後尚有數十家因考北齊寺碑題名多相里氏史言武士彠娶相里氏士彠并州文水人去此不逺至今千有餘年而裔孫猶居於此不獨晉俗淳樸而山谷之險猶足以自保故能累代不遷若山東河南則兵火之餘人民亡散欲求元時遺族已寥寥不可見矣安邑縣北三十里亦有相里村
  駙馬都尉史匡翰碑 陶榖撰 閻光逺行書 天福八年
  今在太原縣黃陵村
  開化寺珤嚴閣記 蘓禹珪撰 蘓曉行書 開運二年
  今在太原縣𫎇山寺內元人重刻
  天龍寺千佛樓碑 李惲撰 劉守清行書 王廷譽篆額 開運二年
  今在太原縣
  朱彛尊曰碑稱承鈞為睿宗皇帝繼元為英武皇帝皆史所未及
  
  邢郡剏修六曹軒宇記 僧應文撰 正書 顯德元年八月
  今在順德府城西舊莊書不佳又多謬字
  衛州刺史郭公屏盜碑 杜韡撰 孫崇望正書 顯德二年五月
  今在衛輝府治郭進為衛州刺史羣盜屏跡世宗勑右補闕杜韡序其事
  龍泉禪院記 徐綸撰 王獻可後序並書 正書僧師試篆額 顯德三年
  今在陽城縣
  內述天祐十九年按此地本屬梁此記乃追削梁號而稱天祐者
  中書侍郎景範碑 扈載撰 正書
  鄒平縣南五里有景相公墓通鑑後周顯德元年七月癸巳以樞密院直學士工部侍郎長山景範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此地唐時屬長山也景氏之裔自洪武間有兩舉人今亦尚有諸生不能記其祖矣不知何年謬傳為晉之景延廣而邑志載之以後山東通志等書襲舛承訛無不以為延廣墓後有令於此者謂延廣在晉為誤國之臣遂至笞其後人而毀其祠昔年邑之士大夫亦有考五代事而疑之者予至其邑有諸生二人來稱景氏之孫請問其祖為誰予乃取通鑑及五代史周世宗紀示之又示以景延廣傳曰延廣字航川陜州人也其官為馬步軍都指揮使非此明矣宋史昝居潤傳曰景延廣寓其族於雒乃謝而去間一日徃郊外視其墓碑其文為翰林學士朝議郎尚書水部員外郎知制誥柱國扈載撰五代史扈載傳官銜同冊府元龜載初為監察御史嘗㳺相國寺僧院作賦留題於壁帝聞之命黃門就其院録之以進俄拜兵部員外郎知制誥雖剝落者十之一二而其曰故中書侍郎平章事景公諱範字甚明白且生封上柱國晉陽縣開國伯沒贈侍中而其文有曰我大周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建大功於漢室為北藩於魏郡又曰今皇帝嗣位登用舊臣又曰冬十一月薨於淄川郡之私第其末曰顯德三年歲次丙辰十二月己未朔越十日戊辰因歎近代士人之不學以本邑之人書本邑之事而猶不可信以明白易見之碑而不之視以子孫而不識其先人推之天下郡邑之志如此者多矣
  又按通鑑顯德二年八月丁未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景範罷判三司㝷以父喪罷政事今碑文有雲以列卿歸第懸車故鄉嗟風樹之忽驚訴昊天兮何極則是罷官歸里而後遭父喪與史不同宋史張美傳曰世宗即位時宰相景範判三司被疾世宗命美為右領軍衛大將軍權判三司或者以疾而罷罷而遭父喪乎
  王元美作李於鱗友人襲克懋妻景氏墓誌銘亦以為延廣之後雖本其家之行狀然王李二公亦未嘗究心於史學也














  金石文字記卷五
<史部,目錄類,金石之屬,金石文字記>



  欽定四庫全書
  金石文字記卷六
  崑山顧炎武撰
  識餘
  岱嶽觀王圓題名
  右唐岱嶽觀碑題名之一此碑有開元十九年二十年建中元年貞元十四年題名都督兗州諸軍事任要行博城縣丞公孫杲二詩此碑前文從右方起後詩並題名或從右方起或從左方起每層髙下多寡參錯不一以文意筆法求之乃可辨其起訖凡唐人紀逰題名皆就舊碑之隂及兩旁書之前人已題後人即於空處插入大小髙下俱無定準宋初亦然自大中祥符以後題名者乃別求一石刻之字體始得舒縱亦不與舊文相亂然石小易於搬取故題名愈多而存者愈少今之溝渠碾磨之間皆是物矣此碑西側面又有宋政和甲子題名一條
  又按荼荈之荼與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時未分麻韻荼荈字亦只讀為徒東漢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猶在歌戈韻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減一畫為茶字此碑兩見荼字皆從艸從余可見唐時字體尚未變爾雅檟苦荼廣韻九麻中有荼字又有茶字注曰俗是也
  又任要題名曰貞元十四年正月十一日立春祭嶽遂登太平頂宿其年十二月廿一日立春再來致祭荼宴於茲曰荼宴者蓋唐時祭畢猶不用酒今不然矣
  宋董元康題名
  右小石刻在岱嶽觀予既録唐碑徃還數四道士謂余曰昨發地得石刻二請觀之其文亦可采因附焉下題同此
  盛勛題名
  右小石刻在岱嶽觀戊戌乃政和八年其年十一月己酉朔改元重和曰決獄者讞而決之古無仲夏斬決之事也
  宋眞宗廣生帝君讃
  右碑在泰山南麓青帝觀中宋眞宗御製廣生帝君讃並序其文及篆額皆御書青帝即禮記月令所謂其帝太皥而史記封禪書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唐書王璵傳請置春壇祀青帝於國東郊者也夫帝者一而已矣易傳曰帝出乎震齊乎㢲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説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是周流於四時八卦之中而其為帝者一也家語載孔子之言曰丘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㪅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生為明王者死而配五行是以太皥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皥配金顓頊配水於是有五天帝五人帝之説漢儒因之遂立感生帝之名謂帝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鄭康成述春秋緯説蒼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拒黑帝葉光紀則王子雍諸儒所排駁而後世雖存五帝之祀亦不遵用其名者也豈若易傳之言簡而當哉若真宗之事又所不足論雲
  升元觀牒
  右碑在泰山東南麓升元觀其大字草書甚遒勁不知何人筆録之以見當日牒文之式考宋史婁寅亮傳但云政和二年進士為上虞丞不言厯官兗州亦可以此碑補史之闕其曰太師魯國公則蔡京也普照寺有金大定五年牒碑長春觀有元丁亥年牒碑其式畧同金元碑並有印曰尚書禮部之印即今通行大篆文不用女直䝉古字
  宋范致君題名
  右小石刻在泰山南麓后土廟
  錢伯言題名
  右碑舊在宋天書觀後人移之州城內嶽廟中西墀古松下行書大徑寸餘
  白龍池宋人題名
  內供奉官李舜舉被命禱祀帝嶽奉香勝槩於夀聖節日先欵青帝宮次詢白龍潭治平四年
  兗守劉袞奉詔祈雪於岱宗登絶頂翌日謁白龍池之祠元祐丁卯孟春初四日奉符令林㑹題
  貫道建欄於此以□游者元祐丁卯正月八日
  范陽正輔再逰同魯國景元符丁丑三月廿六日元符庚辰七月晦趙習之徐安國弟居仁孫正仲同逰皇甫偁徐端朝孫㦢同遊建中靖國元年三月廿六日題
  奉符令李珪因捕蝗恭謁白龍祠男彚侍行崇寧壬午孟春初七日
  誠中君寶德升崇寧二年八月廿六日自王母池來訪此
  董元康政和甲午重九日攜家來游質贄賁侍行自恭觀元康兄留字政和乙未孟冬二十日
  莆陽陳國瑞子玉恭謁白龍池祠俯洞酌泉小憇而邁政和丁酉夏前二日
  姜子正子方李晉道劉言可刀文叔同來庚子四月李顯道張公美王仲與張去塵庚子孟夏十九日同逰池上
  鄄城李僓弟倰侄贛隨侍遊此癸卯季春廿八日張子觀水於池十三年春三月
  右在嶽西傲來峰下白龍池石壁上平廣計二十餘丈書曰龍潭曰白龍池並大字其旁皆宋人題名尚未刓缺録之得十五首其文畧無重複自治平迄宣和六十年間人名字亦可以想見當日太平之盛而金元以降洊遭兵火名山奧區委之榛莽無復有題名者矣
  張子觀水於池篆書張字作弡按劉原父弡仲醫銘釋弡為張以為張仲之器歐陽永叔從之趙明誠金石録疑之黃長睿東觀餘論則雲弡其勿反非張字考之玉篇信然然此雲弡子則為張子無疑葢宋人之好竒者據原父永叔所定之字而用之耳宣和博古圗亦有周弡伯匜 此條篆字大書無年號按宋朝紀元無有至十三者若曰金元又不合一代全無題名止此一人也
  元聖㫖碑
  右碑在州城內嶽廟西偏延禧殿前又有至正四年猴兒年聖㫖碑其文畧同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有即位一詔與此相類鄙喭之語播之王言傳之史冊貽笑後人然其曰每年燒香的上頭得來的香錢物件只教先生每收掌者則是時香錢固未嘗以入官也後世言利之臣葢元之不如已
  靈巖寺宋李廸詩
  右小石刻在長清縣靈巖山寺中其山距府九十里南接泰山北帶龍洞齊乘以為疑即水經之玉符山而魏書所云朗公谷者在其東南自前代稱為勝境宋金元人題字最多予至則當兵火之後縱橫偃踣委之荊棘瓦礫之中然猶得唐一宋金合四十餘元以後不能悉數唐刻為天寶十一載造舍利函記文不工不足録而宋刻年月序次以此為首按史李廸諡文定前後三知兗州其再任乃仁宗天聖中也
  滕涉詩 祖無擇詩 孔舜思詩 張㑹宗詩 鮮于侁詩 寃亭卞詩 蔡安持詩 杜欽況詩 金王珩詩 路伯達詩 元𫝊亨詩
  右石刻大小不一凡十三通俱在靈巖寺其它刻宋時者則有田稹五言詩嘉祐五年王逵千佛殿記元豐庚申李公顔金像記元祐壬申卞育逰山記大觀戊子郭思逰山記大觀三年住持仁欽篆書心經大觀四年仁欽生老病死苦頌仁欽十二時歌仁欽靈巖十二景詩政和元年淨照和尚誡文政和五年劄付政和乙未趙子明題名靖康元年髙直臣題名而蔡卞經碑四幅前元符二年十二月十三日書後建中靖國元年十一月五日書在御書樓下特為書家所珍又有面壁像碑宋建中靖國元年陳師道記金皇綂七年重立金時者則有皇綂七年雲公禪師像正隆丙子張汝為題名太定戊戌蕭守中題名明昌六年本寺田園記明昌七年黨懐英靈巖寺記元時者則有蛇兒年大元國師法旨碑䝉古字至元龍兒年帝師法㫖碑𫎇古字大德六年天童覺和尚黙照銘至正四年察罕布哈書唵嘛呢巴彌吽一行漢字一行𫎇古字凡元碑最多不盡録録其稍異者有至治元年呼都克郡王太夫人巴約特氏詩詩只二句曰巖前松檜時時緑殿上君王歲歲春大字刻之亦不類婦人筆也又有宋蘓子由五言詩驗為後人補刻而復有子瞻徐州一歌誤刻於此其詩各見集中不録後之君子知予之所取者非以吹二氏之狂瀾拾前朝之落艶而情深好古意在闡幽自有不能已者且因以覽世道之汙隆考文辭之醇襍亦豈不為學人之一助哉
  北嶽廟李夐詩
  恆嶽晨望有懐   定州司馬李夐
  二儀均四序五嶽分九州靈造良難測神功匪易酬恆山北臨代秀㟧東跨幽澒洞鎮河朔嵯峨冠嵩丘禋祠彰舊典壇廟列平疇古樹侵雲密飛泉界道流從官叨佐理銜命奉珍羞薦玉申誠效鏘金詎有由郊原照初日林薄委徂秋塞近風聲厲川長霧氣收他鄉饒感激歸望切祈求景福如光願私門當復侯
  右詩在真定府曲陽縣北嶽廟中廟有唐時大碑五其一韋虛心文陳懐志書行草其一張嘉貞文自書其一鄭子春文崔鐶八分書其一李荃文戴千齡八分書其一劉端文王知新書行草碑隂及兩旁刻字皆滿其上層為積土所蓋而余至時倉卒求梯不可得止就下方讀之大率皆貞元至天祐十數朝祭嶽題名六有宋人刻字獨此詩在韋碑後文雖不工然予見近代君子搜剔唐人之詩至於無名氏不知何代人之作皆收而附之而此灼然不誤者乃不得與斷簡殘編之列又北嶽廟自大碑之外絶無題詠故特録焉又有宋王禹偁陳彭年韓琦三大碑及白憲書石幢一字皆可觀而稚圭自書逼真顔魯公世人傳其字者罕也
  惠明寺碑隂題名
  太原縣北門外惠明寺塔碑宋元豐八年呂惠卿撰並書其陰下方有此三十一大字餘題尚多不録凡碑文必面在先隂在後此碑元豐八年立為乙丑之歲而隂所題辛亥反在其前十有四年不可曉也豈非惠卿磨去前人之文而自刻之者與其隂嵗月之猶存則固心勞日拙而亦天理之未盡泯者與夫毀人以自成君子之所深戒而今之名公貴人為此者多矣歐陽詹所以悲顔魯公之碑而致弔於九江之驛也悲夫古碑之所以多不存於世其不以此也哉
  華嶽廟賈竦詩
  右在華嶽碑之左旁此碑前後空處為宋人攙入題名甚多幸正文皆八分書題名或隸或行不相混耳而近代人踵刻者尚未止有一題曰崇禎十七年後辛丑和州逸人戴迻孝再登嶽亦八分書
  張惟一祈雨紀
  右在述聖頌碑之左旁八分書
  華隂縣令王宥等題名
  右在述聖頌碑之右旁上為篆下為八分書唐有兩上元年號此則肅宗時也
  宋陳執中題名
  右在碑隂韓賞文之下方有大厯九年華隂令盧朝徹謁嶽廟文有貞元九年十三年題名其宋代所刻惟此執中宋人所諡為榮靈者乃其書則不俗也其碑之前左方下又有元豐乙丑王子文題名
  拱極觀記跋
  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本觀舊記爰自聖朝靖康改元中朝奉大夫薛公名公度所作刻諸琬琰意欲傳於乆昨縁兵草蠭起大火縱焚致於泯滅其文則道之竊嘗録之以行逮今十三載矣經曰天地運度有數而不失也道之雖至愚緬思景貺得非眞君之密賛耶謹募工重刋於石恭銘休美雲時紹興九年歲次己未中元日前西嶽知殿兼拱極觀主賜紫道士雷道之謹記右小碑本在拱極觀觀已乆亡萬厯中有人掊地得此碑置之嶽廟中與宇文周碑並立其碑文鄙淺無足采然吾於是有以見宋人風俗之厚而黃冠道流猶能念本朝而望之興復其愈於後世之人且千萬也夫紹興九年髙宗方在臨安而金人有許和之約考之於史八年十二月丁丑詔金國使來盡割河南陜西故地通好於我令尚書省榜諭九年三月丙申王倫受地於金得東西南三京夀春宿亳曹單州及陜西京西之地四月辛亥命樓炤宣諭陜西諸路十年五月金人叛盟䧟永興軍則此地之復歸於宋葢無多日而雷道之一道士耳能於干戈喪亂之際而繫思本朝辭微旨切以視夫士大夫之靦顔臣僕者不大有逕庭邪余見朝邑藏春塢之記稱阜昌癸丑而西安府學有華夷圗刻亦稱阜昌七年以偽齊劉豫之號而欲夀之貞石豈不見此文而媿死也其沒於土中乆而後出豈陷金之後觀主埋之如鄭所南井中心史之為邪
  劉汾詩
  右説經臺之左有碑前為老子度函谷關圗元大德庚子刻後為希聲堂碑八分書延祐二年朱象先撰而此詩則在碑之左旁亦八分書不著年月詳其風致當為元人之作草樓之前傳有老子繫牛柏後人琢二石牛置其下故末句云然
  霍山廟建文碑
  維建文元年歲次己卯二月壬寅朔二十二日癸亥皇帝遣序班周敖國子監生袁綱致祭於中鎮霍山之神曰予荷昊天祐命承皇祖丕緒正大寶位綂率神人乃正月壬午祗祭上帝於南郊山川百神既與奠享尚以未能特修祀事於祠下為憾是用遣官奉香幣牲醴致祭維神以靈峻之德作鎮中土時出雲雨協相兆民以稱予懐柔之意焉尚饗
  右小石刻一通在霍山中鎮廟西壁上予行天下見洪武永樂以來祭告嶽瀆之文及它碑記甚多獨未有建文年者意其在位日淺又或文皇御宇之日而臣下之獻䛕者從而剷去之也乃此文雜於數十百碑之中而字畫完好無缺故亟録之後之君子毎痛國史不存建文一代事蹟無從考證若使通雅之士厯深山窮谷而求之如此碑者世間或尚有一二不止霍山廟也不猶愈於羅永菴之詩程濟史彬之録偽撰而無稽者乎因並書之以告後人之能信古者















  諸碑別體字
  漢孔子廟禮器碑 柤梪俎豆 土仁
  泰山都尉孔宙碑 彫幣
  張表碑 頑訩 荷⿱苛忒
  金鄉長侯成碑 滋滋履真
  淳于長夏承碑 策薰 晧天 咳
  博陵太守孔彪碑 抍
  魯峻碑 樂於陵灌園之㛃 當登緄
  尹宙碑 支判流僊 鉅鏕鹿
  白石神君碑 黍稷稻稂
  曹全碑 巴郡朐忍令
  巴郡太守樊敏碑 晳為韓魏 米巫𣧑虐 歲在汁
  析里橋郙閣頌 醳散關之𡼼漯
  魏受禪碑 璿機 大鹿
  大饗碑 岐陽之獀
  封孔羨碑 揖五瑞斑宗彛 大晧太皥
  建城鄉侯劉靖碑 ⿰
  後魏弔殷比干墓文 □ 佂 ⿰ 荊□工為緜□ □ 扶 ⿱ □□
   □ 沉湎而不知甲兮終或已以貽戾甲下當有子字或當作惑己謂妲己也 □樹兮英風 □ 寔 □ □ □ 竊 □ 邢
  侯已脯當作鄂侯 萁子 嗟人生□多殃 住者 ⿴ 屯亶 汞良 □亾 □宇傳冤業以循長 殷親 阯故鄉 乘
   □ ⿰翔 電□容之□裳 㵱□ 執垂益而談⿱兮 ⿰苦 登⿰巗六蠄 遙𧜟 □ ⿰ □柷揖祝融靈⿰ 澑湸瀏亮 府沐髪 □⿰騶虞
   □ 歙沆□ □寒門 □瑟□神□而威陵 愓雲祺 大⿰
  靈□ □
  張猛龍碑 ⿰ □ □ □ □ □使 沮淭 饒河出苐 泣□ 磬力□ 萬刃 □徽 氶華 □
  方 羣□ 王□生造頌
  李仲琁孔子廟碑 夤賔 ⿰化 □魯 □□扶疎 䇐 曲□ 㗛 ⿰ 百刄 筫 昭 良木 西樓 煥爤
  
  太公呂望碑 與之□ 發其潛盡盡之所出二盡字俱當作書 功袘於民 儒默 𨜞 ⿰ □ □ 貇 含⿱彈□ 其詞粵□曾鄒魯 □咒巫祝 □𨢩肴觴 華□ 曾□
  驪山溫泉頌 數刃 畯極 公□ 髙塘之雲 尅神尅聖 菉
  北齊郭巨碑 升
  南陽寺碑 雜踏 奸軌 ⿱日 惚峰𧇊構 □□扶疎 SKchar2 菀 □
  後周華嶽頌 □ □ □ □娥斻䝉 哥 □ 無壃
  豆盧恩碑 龍襄將軍 沙菀
  龍藏寺碑 斗 踐祚 河人 伽籃 雖壊煩惚 北拒吾
  啓法寺碑 梴植埏埴 不惻 □ 𧜟 □ 剎 ⿰𨞬 ⿰ □ □
  常醜奴墓誌 慕齒 □ □ □
  陳明府修孔子廟碑 ⿰釡 㗛
  姚恭公碑 ⿰ □俛黽勉 敬友穆
  唐宗聖觀記 井韓
  皇甫誕碑 肅煞 □ 橫劔梐枒 扸産 □ 蕳 呪網泣辜 □裾朱邸 馬獦初封
  昭仁寺碑 □ □
  夫子廟堂碑 □史 反 □ 莫 □爾微㗛 攝齋 餐 資覆匱
  成山 □ 哥頌 □
  化度寺碑 □ □
  九成宮 □□迢𨔛 逯
  虞恭公碑 逯 □ 方絶大漢
  歐陽詢書九歌 蘭□
  褒公碑 逯 □
  孟法師碑 江淩 祕決 □豢 摸楷褚書聖教序 菀 蕳
  褚書兒寛賛 版築飯牛之朋作明 韋𤣥成作𢎞成懐仁聖教序 耶 扸 菀 □ 攬李衛公碑 □ 敵 □
  王居士塼塔銘 惚 緾
  蘭陵長公主碑 皇帝字皆作篆文 搖華□月邁奉蒨之傷神 葴
  許洛仁碑 墜主 蒱州 湹𤄊 度曲忖聲道因碑 菀 才晤 聰晤 □ 頤然理順 具禍以藎 崏 蹲鵄 □ 營輯 □
  李文墓誌 □ □貿 膺□舟輕 郢□孔宣公碑 魯國□人 擊罄 □升科斗 汦 杍材 浮罄 □性 爻晝 縡無聲臭
  華陽觀王先生碑 施妍⿰醜 汦 挺橫楹從 三□之樹 □ □闥 𤣥兔 蠭飛 婫嫓 斑倕 菀 功虧覆蕢 㕞
  鄭惠王石塔記 漆
  修孔子廟詔表 兩露 □ □ 皼 賸
  乾封元年祭孔子文生□
  李英公碑 □
  開業寺碑 熟能 𡗓 □ 汦
  褚亮碑 □葢 㭊
  澤王府主簿梁君誌銘 薄簿
  梁師亮墓誌銘 𨢩 □ 欽明饜代 □
   譚思漆書 懆
  於大猷碑 天骨昴
  李承嗣造佛像銘 ⿰
  法琬碑 五桍 SKchar2 □ □
  甯思道石浮屠銘 上輊車都尉 □ □ 黃陂萬項
  景龍觀鐘銘 正書中多用篆體
  □苾明碑 □ 鷹楊前從木後以扌 玉質金箱 圗□ 莫賀特勤 特勤垂譽 碑俱用武后字
  灋藏禪師塔銘 □ 泹 𢚓 弒戮 𧜟
  葉慧明碑 ⿰ 𤉢 考盤 遁代勿用□
  張廷珪孔子廟碑 趙遁 朖日 ⿰
  韋虛心北嶽碑 魁
  梁髙望石浮圗銘 神元妙頤 菀 □ □
  秦望山法華寺碑 ⿰誡 僧瑤 豪州御史臺精舍碑 壂殿中 棼二泯 □ 蹲□
  淨業法師塔銘 父辿 栝地之姿
  乙速孤行儼碑 □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漫 升 明慶
  少林寺碑 申□林之敬 石罄 王充潛號蔡雍 德鎣神珠 迊 ⿱ 有典咸
  
  嶽麓寺碑 □ ⿰ □ 但
  東林寺碑 範經 □ □ 憧 㫋檀陶偘
  龎履溫碑 衛寉 子臯羔 用成宰事
  大智禪師碑 多所通栝 旃檀 榗紳石壁寺鐵彌勒頌 □ □ 淨儭 廻祿
   大德茂忠守辿
  道振禪師塔銘 慜物 惓 搆
  兗公之頌 □
  隆闡禪師碑 □ 檀⿰ 猶是 我□山 ⿰
  嵩陽觀頌 ⿰眙 □仙太子 □
  多寶塔碑 苾□ 旃檀 □
  臧懐恪碑 潔矩 楊州 自天寶岠於開元郭敬之家廟碑 行中潔矩 麾城搟邑 邦之攸⿱
  段行琛碑 牛崗啓繇 𧆞不缺
  景教流行碑 寶裝璀翠
  不空碑 □ 何攘
  靳英㠻墓誌 時流響
  楚金禪師碑 工人杍匠 𤉢 閇 □耀
   怛 眞縱
  周孝侯碑 □ 大䕶 □ 預章 射獸軍 □ □ 去去卄事已 揮插
   廿存風烈 俗哥揆日
  邠國公功德銘 皼 □ □ 閞 極李晟碑 迤沲於後 如衝如楥 □ 遘
  𤣥奘塔銘 納衣 日
  贈太師崔陲碑 徂萊
  𤣥祕塔 □ 泹
  神䇿軍聖德碑 齊聖廣泉 葳□ 解辮蹶角 大特勤嗢沒斯
  圭峰禪師碑 礠
  鄭恆墓誌 淇隩 私茅 內極 葉文者武安君白公廟記 鯨敵 零星門
  崔鐶北嶽廟碑 □ 畢□ 淶易疎其浸如抵諸掌 □中 □ 森蘿 節㡯沐浴皇□ 賡哥太平 笇𥮅 殱□
  事後素
  文賢刼像銘 ⿰
  後唐李存進碑 楊畱





  補遺
  古金石刻不獨文詞之典雅字畫之工妙為可愛玩而先賢事跡前代制度不詳於史者徃徃著見焉其有資於博聞多識不細矣而其為物散在天地間日亾日少好古之士薈萃成書者十數家收之博而辨之精無若歐趙二録歐録之目千趙録二千皆據其實有者籍記之他書循名泛列固不辨其存亾也亭林先師實甚好古遊轍所至旁搜博採著成此書惟就碑刻現存及收得拓本者録之得三百餘通其數少於歐趙而考論詳核不啻過之夫今之去宋僅五百餘年而十亾七八則過此以徃又當何如以彼亾佚者為可惜則其幸而存者可不知寶重哉耒夙有此好孜孜訪求所得有在茲編之外並歐趙所未録者不忍使其無聞謹附載於後以見古碑之亾於通都大邑而留於荒村窮谷者尚多有之蒐羅表章無令冺滅是所望於後之君子門人潘耒謹識
  漢桐栢淮源廟碑 八分書 延熹六年
  今在桐栢縣
  洪氏隸釋載此碑缺五字今拓本字畫完好而乏淳古之氣葢唐人重刻者據朱長文碑帖考雲是釋曠書釋曠開元時僧金石録中有北嶽恆山碑亦其所書也
  後魏中嶽廟碑 八分書 太安二年
  今在登封縣
  魏太武帝因道士宼謙之奏請㪅造嵩嶽新廟立碑紀事趙氏金石録有其目余謁廟見此碑有一孔疑是漢碑審視乃知其為魏也碑中直稱謙之為天師為師君以太武奉道親受符籙故云然字體近拙而多古意中段剝蝕首尾具存碑隂復多題字嵩山碑刻自漢二石闕銘外無古於此者近日葉井叔作嵩陽石刻集記不知何以遺之
  北齊嵩陽寺碑 八分書 天平二年四月
  今在嵩山㑹善寺
  碑記生禪師造塔及其徒倫𧰟繼造二塔事書法不工而碑文可誦碑後刻雲大唐麟德元年歲次甲子九月景午朔十五日庚申從嵩陽觀移來㑹善寺立則唐人固以為舊物而珍之矣歐趙録卻不載
  唐龍門山石像記 正書
  今在洛陽縣
  龍門山鐫石為佛像無慮萬計石窟最大者今名賓暘洞像尤髙大洞外石崖髙處有刻字拓之得二十餘行首尾不具不知年月姓名按集古録有三龕記貞觀十五年魏王泰為長孫皇后造岑文本撰銘褚遂良書今拓本有聿修隂德等語又有左武候大將軍相州都督雍州牧魏王及懐鏡奩而不追云云知即此記也
  汾隂公薛收碑 于志寧撰 永徽六年
  今在醴泉縣
  昭陵陪𦵏者百六十五人今存者僅十六碑記中載其十五惟遺此碑先師所録必目覩其碑與收得拓本者非然則置之葢其慎也碑止存百餘字而額尚完
  葉有道碑 李邕撰並書 行書 開元五年
  拓本
  有道之子慧明孫法善三世為道士明皇時法善見尊寵其祖若父之墓碑邕皆撰而書之可謂濫矣書法秀逸閒雅不見欹側之態蔡君謨謂是邕書最佳者良然
  端州石室記 李邕撰 正書 開元十五年
  今在髙要縣
  肇慶府北七星巖古名定山亦曰崧臺有洞通明宛委記刻在洞門石壁不類北海書集古録疑為張庭珪書庭珪長於八分凡邕文而庭珪書之者皆八分此則正書恐未然也記中雲有若邦伯旱公開元時有畢刺史者為宋璟所稱旱當作畢是摹刻之誤
  支提龕銘 蔡景撰 正書 開元十九年九月今在林縣谼峪
  衛輝府林縣林慮山在其西黃華天平谼峪其最勝處余逰谼峪宿谼山寺見元勅㫖碑金燈記勍公碑寺東三里許路傍有石龕刻三佛像視其銘乃唐物也書非名人而有初唐筆意以地僻人見者少故不入歐趙諸録惜在露地當移置寺中乃可乆耳
  大照禪師碑 李邕撰並書 行書 天寶元年拓本
  大照名普寂大通秀之嗣去達摩七世是名北宗門庭甚盛所謂兩京法主三帝門師者也碑當在嵩嶽寺今不存拓本乃翻刻者不逮雲麾嶽麓亞於娑羅耳
  比干墓碑 李翰撰 正書 天寶十載
  今在汲縣比干廟
  唐太宗追贈比干為太師貞觀中既立碑刻詔及祭文天寶中李翰官於衛作此碑述封表之指其文雅正選入唐文粹中今碑乃宋建中靖國元年汲令朱子才重立
  少林寺還天王師子記 正書 天寶十四載
  今在少林寺
  碑載乆視年間僧義奬等狀 及武后口勑碑小非名筆故諸録遺之葉井叔官於登封而石刻記亦不載余至少林周行廊廡見此石嵌置東廡壁間亟搨得之知考古必須親閲也
  峿臺銘 元結撰 篆書 大厯二年
  浯溪銘 元結撰 瞿令問篆書 大厯三年
  𢈪亭銘 元結撰 瞿令問篆書 大厯三年
  右三銘竝在祁陽縣
  元次山愛祁陽山水遂寓居焉名其溪曰浯溪築臺曰峿臺亭曰唐亭所謂三吾者也臺銘刻在臺之背甚完整溪銘亭銘刻於東崖石上隨石欹斜蘚厚難搨而篆筆特佳視臺銘㪅勝別有黃山谷書百餘字雲與陶介石披榛翦穢得次山銘刻喜而識之又有皇甫湜五言古詩一首次山之子譲五言長律一首俱刻在中興頌之旁
  般若臺銘 李陽氷篆 大厯七年
  今在福州烏石山
  閩中絶少古刻鼔山題刻如麻無一唐蹟惟此銘在三山為最古又聞石塔寺有唐貞元中碑余未之見
  延陵季子廟碑 蕭定撰 張從申書 大厯十四年八月
  今在丹陽縣
  丹陽城西南六十里有延陵鎮去鎮九里為呉季子廟有孔子十字篆碑及潤州刺史蕭定修廟記大理司直呉郡張從申書並識重刋篆碑歲月二碑葢同時立也歐陽公不喜從申書僅録其三碑今存者獨此耳昔人評張書頡頏李北海今觀遺刻挺勁有餘而乏雋逸之氣恐未堪肩隨也
  濟瀆廟碑 張洗撰 八分書 貞元十三年
  拓本
  唐制附祭北海於濟源此碑記新作祭器事碑文乃濟源令張洗字濯纓所撰簡古有體裁一洗駢儷之習洗與韓退之同時文體已矯傑如是葢文𡚁之極而將變元結權德輿輩皆然不獨韓也
  阿育王寺常住田碑 萬齊融撰 范的正書 太和七年十二月
  今在鄞縣育王寺
  碑載寺田興廢始末開元中秘書正字郎萬齊融撰文趙州刺史徐嶠之書碑燬太和中復立明州刺史於季友作後記屬處士范的重書之鄭氏金石略載的所書凡五碑則固有名當時者碑末有季友與的唱酬二律可補唐風之遺
  復東林寺碑 崔黯撰 柳公權書 大中十一年今在廬山東林寺
  寺廢於㑹昌宣宗初崔黯為觀察使謀於舊僧正言修復之黯為作記歐公稱其文辭遒麗可愛今碑斷缺不可讀而字畫存者殊佳東林惟此殘刻及翻刻李北海碑猶存舊蹟若歐陽率㪅西林道塲記顔魯公題名崔融題詩李渤題影堂碑隂皆不可見矣
  尊勝陀羅尼經 正書 咸通四年八月
  拓本
  經刻於石幢漳州押衙王剬造建州司戸參軍劉鏞書書法婉雅酷有虞氏廟堂筆意其碑當在漳州今未知存否尊勝石幢在處多有餘所見呉中包山寺 年刻溫州仙巖寺大中年刻皆完好包山者書法尤佳字大而刻深宛然如新也
  修禪道塲碑 正書 無年月
  今在天台山
  寺在佛隴為智者大師修禪之所碑文補闕梁肅撰台州刺史徐放書天台山志所載有陳隋唐碑十五六通訪之都不存獨有此碑矗立榛莽中日就刓泐徙置近寺十夫力耳此碑現存而歐趙二録皆不載是知昔人罣漏亦不少也金石畧所載又有天台佛隴禪林寺碑亦徐放書今則亾矣
  石橋寺詩 貞元三年正月
  今在衢州
  衢州府城南三十里有爛柯山相傳為王質遇仙之所有洞明豁旁峙一碑乃唐衢州刺史嗣江王禕所題五言古詩元和元年州刺史陸庶記雲刺史韋公以外祖信安郡王詩刻石朱彛尊雲考新唐書表太宗第三子呉王恪恪第三子琨琨子褘舊唐書傳褘少繼江王嚻後封為嗣江王改封信安郡王景雲開元中兩為衢州刺史詩當作於景雲間而刻於貞元也詩中有薄煙冪逺村遙峰沒歸翼二語楊用修以為仙人遺句殆未見此碑故耳又有二碑刻唐人劉迥李幼卿李深謝劇羊滔薛戎詩各一首今亡
  朔方節度使李光進碑 令狐楚撰 嗣子季元行書元和十一年
  今在榆次縣
  光進與弟光顔並為唐名將憲宗平淮西光顔功最髙唐書二人並有傳光進碑令狐楚所撰光顔碑李程所撰皆名臣也然歐趙二録皆無此二碑歐録所載李光進碑楊炎撰韓秀實書者乃李光弼之弟非光顔兄也趙録有贈太保李良臣碑則光進之父官止雞田州刺史初無功績以光顔故贈太保與二子同葬一地乃趙氏録其一而遺其二殊不可解余友朱錫鬯過榆次趙村搨得此碑以副本遺余故得而録之其良臣光顔碑則已見記中矣
  憫忠寺重藏舍利記 景福元年
  今在本寺
  舍利塔一燔於太和八年一燼於中和二年至是僧復嚴𦵏舍利於憫忠寺觀音像前南敘述記知常書之碑中所云隴西令公大王者李匡威也匡威欲遷舍利於閣內至拜疏於朝請發封壌詔可而後行當時崇重法寶如是










  金石文字記卷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