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六井記
作者:蘇軾 北宋
本作品收錄於《東坡全集‎

潮水避錢塘而東擊西陵,所從來遠矣。沮洳斥鹵,化為桑麻之區,而久乃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陸,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惡,惟負山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廣。唐宰相李公長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後刺史白公樂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於今賴之。

始長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為相國井,其西為西井,少西而北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為方井,為白龜池,又北而東至錢塘縣治之南為小方井。而金牛之廢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於六井之南,絕河而東至美俗坊為南井。出湧金門,並湖而北,有水閘三,註以石溝貫城而東者,南井、相國、方井之所從出也。若西井,則相國之派別者也。
而白龜池、小方井,皆為匿溝湖底,無所用閘。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寧五年秋,太守陳公述古始至,問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給於水。南井溝庳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應。」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辦其事。仲文、子圭又引其徒如正、思坦以自助,凡出力以官者二十餘人。於是發溝易甃,完緝罅漏,而相國之水大至,坎滿溢流,南註於河,千艘更載,瞬息百斛。以方井為近於濁惡而遷之少西,不能五步,而得其故基。父老驚曰:「此古方井也。民李甲遷之於此,六十年矣。」疏湧金池為上中下,使浣衣浴馬不及於上池。而列二閘於門外,其一赴池而決之河,其一納之石檻,比竹為五管以出之,並河而東,絕三橋以入於石溝,註於南井。水之所從來高,則南井常厭水矣。凡為水閘四,皆垣墻扃鐍以護之。

明年春,六井畢修,而歲適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罌缶貯水相餉如酒醴。而錢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龍山,北至長河鹽官海上,皆以飲牛馬,給沐浴。方是時,汲者皆誦佛以祝公。余以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於井竭,非歲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豈獨水哉?故詳其語以告後之人,使雖至於久遠廢壞而猶有考也。

本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