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律通考 (四庫全書本)/卷5
鐘律通考 卷五 |
欽定四庫全書
鐘律通考卷五
明 倪復 撰
六十調圗章第二十
朱子曰六十調即前旋宮圗六十聲也其二變二十四聲非五聲之正不可為調故止於六十也又曰十二管自本律之外為他律之四聲者合其律為調此和聲也 愚詳合其律為調者如本宮黃鐘則無射之商夷則之角仲呂之徴夾鐘之羽皆取黃鐘之變以應和之然後聲韻諧協故合其律為調然本宮所取之七聲即隔八相生損益之次序故宮下生徴徴上生商商下生羽羽上生角角下生變徴變徴上生變宮然後髙下清濁自然相順又合其律而成聲則其調成矣此六十調之義也〈蔡氏以周禮淮南子禮記鄭氏注孔氏正義定每調有七音取其聲以相應也每調統四調取其聲以相和也〉
宮 商 角 變徴 徴 羽 變宮
黃鐘本律 宮〈正〉 太〈正〉 姑〈正〉 㽔〈正〉 林〈正〉 南〈正〉 應〈正〉
無射商 無〈正〉 黃〈變半〉 太〈變半〉 姑〈變半〉 仲〈半〉林〈變半〉 南〈變半〉
夷則角 夷〈正〉 無〈正〉 黃〈變半〉 太〈變半〉 夾〈半〉仲〈半〉 林〈變半〉
仲呂徴 仲〈正〉 林〈變〉 南〈變〉 應〈變〉 黃〈變半〉 太〈變半〉 姑〈變半〉
夾鐘羽 夾〈正〉 仲〈正〉 林〈變〉 南〈變〉 無〈正〉 黃〈變半〉太〈變半〉
大呂本律 宮〈正〉 夾〈正〉 仲〈正〉 林〈變〉 夷〈正〉 無〈正〉 黃〈變半〉
應鐘商 應〈正〉 大〈半〉 夾〈半〉 仲〈半〉 㽔〈半〉 夷〈半〉無〈半〉
南呂角 南〈正〉 應〈正〉 大〈半〉 夾〈半〉 姑〈半〉 㽔〈半〉夷〈半〉
㽔賓徴 㽔〈正〉 夷〈正〉 無〈正〉 黃〈變半〉 大〈半〉 夾〈半〉 仲〈半〉
姑洗羽 姑〈正〉 㽔〈正〉 夷〈正〉 無〈正〉 應〈正〉 大〈半〉夾〈半〉
太簇本律 宮〈正〉 姑〈正〉 㽔〈正〉 夷〈正〉 南〈正〉 應〈正〉 大〈半〉
黃鐘商 黃〈正〉 太〈正〉 姑〈正〉 㽔〈正〉 林〈正〉 南〈正〉應〈正〉
無射角 無〈正〉 黃〈變半〉 太〈變半〉 姑〈變半〉 仲〈半〉林〈變半〉 南〈變半〉
林鐘徴 林〈正〉 南〈正〉 應〈正〉 大〈半〉 太〈半〉 姑〈半〉㽔〈半〉
仲呂羽 仲〈正〉 林〈變〉 南〈變〉 應〈變〉 黃〈變半〉 太〈變半〉 姑〈變半〉
夾鐘本律 宮〈正〉 仲〈正〉 林〈變〉 南〈變〉 無〈正〉 黃〈變半〉 太〈變半〉
大呂商 大〈正〉 夾〈正〉 仲〈正〉 林〈變〉 夷〈正〉 無〈正〉黃〈變半〉
應鐘角 應〈正〉 大〈半〉 夾〈半〉 仲〈半〉 㽔〈半〉 夷〈半〉無〈半〉
夷則徴 夷〈正〉 無〈正〉 黃〈變半〉 太〈變半〉 夾〈半〉仲〈半〉 林〈變半〉
㽔賓羽 㽔〈正〉 夷〈正〉 無〈正〉 黃〈變半〉 大〈半〉 夾〈半〉 仲〈半〉
姑洗本律 宮〈正〉 㽔〈正〉 夷〈正〉 無〈正〉 應〈正〉 大〈半〉 夾〈半〉
太簇商 太〈正〉 姑〈正〉 㽔〈正〉 夷〈正〉 南〈正〉 應〈正〉大〈半〉
黃鐘角 黃〈正〉 太〈正〉 姑〈正〉 㽔〈正〉 林〈正〉 南〈正〉應〈正〉
南呂徴 南〈正〉 應〈正〉 太〈半〉 夾〈半〉 姑〈半〉 㽔〈半〉夷〈半〉
林鐘羽 林〈正〉 南〈正〉 應〈正〉 大〈半〉 太〈半〉 姑〈半〉㽔〈半〉
仲呂本律 宮〈正〉 林〈變〉 南〈變〉 應〈變〉 黃〈變半〉太〈變半〉 姑〈變半〉
夾鐘羽 夾〈正〉 仲〈正〉 林〈變〉 南〈變〉 無〈正〉 黃〈變半〉太〈變半〉
大呂角 大〈正〉 夾〈正〉 仲〈正〉 林〈變〉 夷〈正〉 無〈正〉黃〈變半〉
無射徴 無〈正〉 黃〈變半〉 太〈變半〉 姑〈變半〉 仲〈半〉林〈變半〉 南〈變半〉
夷則羽 夷〈正〉 無〈正〉 黃〈變半〉 太〈變半〉 夾〈半〉仲〈半〉 林〈變半〉
㽔賓本律 宮〈正〉 夷〈正〉 無〈正〉 黃〈變半〉 大〈半〉夾〈半〉 仲〈半〉
姑洗商 姑〈正〉 㽔〈正〉 夷〈正〉 無〈正〉 應〈正〉 大〈半〉夾〈半〉
太簇角 太〈正〉 姑〈正〉 㽔〈正〉 夷〈正〉 南〈正〉 應〈正〉大〈半〉
應鐘徴 應〈正〉 大〈半〉 夾〈半〉 仲〈半〉 㽔〈半〉 夷〈半〉無〈半〉
南呂羽 南〈正〉 應〈正〉 大〈半〉 夾〈半〉 姑〈半〉 㽔〈半〉夷〈半〉
林鐘本律 宮〈正〉 南〈正〉 應〈正〉 大〈半〉 太〈半〉 姑〈半〉 㽔〈半〉
仲呂商 仲〈正〉 林〈變〉 南〈變〉 應〈變〉 黃〈變半〉 太〈變半〉 姑〈變半〉
夾鐘角 夾〈正〉 仲〈正〉 林〈變〉 南〈變〉 無〈正〉 黃〈變半〉太〈變半〉
黃鐘徴 黃〈正〉 太〈正〉 姑〈正〉 㽔〈正〉 林〈正〉 南〈正〉應〈正〉
無射羽 無〈正〉 黃〈變半〉 太〈變半〉 姑〈變半〉 仲〈半〉林〈變半〉 南〈變半〉
夷則本律 宮〈正〉 無〈正〉 黃〈變半〉 太〈變半〉 夾〈半〉仲〈半〉 林〈變半〉
㽔賓商 㽔〈正〉 夷〈正〉 無〈正〉 黃〈變半〉 大〈半〉 夾〈半〉 仲〈半〉
姑洗角 姑〈正〉 㽔〈正〉 夷〈正〉 無〈正〉 應〈正〉 太〈半〉夾〈半〉
大呂徴 大〈正〉 夾〈正〉 仲〈正〉 林〈變〉 夷正 無〈正〉黃〈變半〉
應鐘羽 應〈正〉 大〈半〉 夾〈半〉 仲〈半〉 㽔〈半〉 夷〈半〉無〈半〉
南呂本律 宮〈正〉 應〈正〉 大〈半〉 夾〈半〉 姑〈半〉 㽔〈半〉 夷〈半〉
林鐘商 林〈正〉 南〈正〉 應〈正〉 大〈半〉 太〈半〉 姑〈半〉㽔〈半〉
仲呂角 仲〈正〉 林〈變〉 南〈變〉 應〈半〉 黃〈變半〉 太〈變半〉 姑〈變半〉
太簇徴 太〈正〉 姑〈正〉 㽔〈正〉 夷〈正〉 南〈正〉 應〈正〉大〈半〉
黃鐘羽 黃〈正〉 太〈正〉 姑〈正〉 㽔〈正〉 林〈正〉 南〈正〉應〈正〉
無射本律 宮〈正〉 黃〈變半〉 太〈變半〉 姑〈變半〉 仲〈半〉 林〈變半〉 南〈變半〉
夷則商 夷〈正〉 無〈正〉 黃〈變半〉 太〈變半〉 夾〈半〉仲〈半〉 林〈變半〉
㽔賓角 㽔〈正〉 夷〈正〉 無〈正〉 黃〈變半〉 太〈半〉 夾〈半〉 仲〈半〉
夾鐘徴 夾〈正〉 仲〈正〉 林〈變〉 南〈變〉 無〈正〉 黃〈變半〉太〈變半〉
大呂羽 大〈正〉 夾〈正〉 仲〈正〉 林〈變〉 夷〈正〉 無〈正〉黃〈變半〉
應鐘本律 宮〈正〉 大〈半〉 夾〈半〉 仲〈半〉 㽔〈半〉 夷〈半〉 無〈半〉
南呂商 南正 應〈正〉 大〈半〉 夾〈半〉 姑〈半〉 㽔〈半〉夷〈半〉
林鐘角 林〈正〉 南〈正〉 應〈正〉 大〈半〉 太〈半〉 姑〈半〉㽔〈半〉
姑洗徴 姑〈正〉 㽔〈正〉 夷〈正〉 無〈正〉 應〈正〉 大〈半〉夾〈半〉
太簇羽 太〈正〉 姑〈正〉 㽔〈正〉 夷〈正〉 南〈正〉 應〈正〉大〈半〉
蔡氏曰按十二律旋相為宮各有七聲合八十四聲宮聲十二商聲十二角聲十二徴聲十二羽聲十二凡六十聲為六十調其變宮十二在羽聲之後宮聲之前變徴十二在角聲之後徴聲之前宮不成宮徴不成徴凡二十四聲不可為調黃鐘宮至夾鐘羽並用黃鐘起調黃鐘畢曲大呂宮至姑洗羽並用大呂起調大呂畢曲太簇宮至仲呂羽並用太簇起調太簇畢曲夾鐘宮至㽔賓羽並用夾鐘起調夾鐘畢曲姑洗宮至林鐘羽並用姑洗起調姑洗畢曲仲呂宮至夷則羽並用仲呂起調仲呂畢曲㽔賓宮至南呂羽並用㽔賓起調㽔賓畢曲林鐘宮至無射羽並用林鐘起調林鐘畢曲夷則宮至應鐘羽並用夷則起調夷則畢曲南呂宮至黃鐘羽並用南呂起調南呂畢曲無射宮至大呂羽並用無射起調無射畢曲應鐘宮至太簇羽並用應鐘起調應鐘畢曲是為六十調六十調即十二律也十二律即一黃鐘也黃鐘生十二律十二律生五聲二變五聲各為綱紀以成六十調六十調皆黃鐘損益之變也宮商角三十六調老陽也其徴羽二十四調老隂也調成而隂陽偹矣或曰日辰之數由天五地六錯綜而生律呂之數由黃鐘九寸損益而生二者不同至數之成則日有六甲辰有五子為六十日律呂有律呂五聲為六十調若合符節何也曰即上文所謂調成而隂陽偹矣夫理必有對待數之自然也以天五地六合隂與陽言之則六甲五子究於六十其三十六為陽二十四為隂以黃鐘九寸紀陽不紀隂言之則六律五聲究於六十亦三十六為陽二十四為隂葢一陽之中又自有隂陽也非知天地之化育者不能與於此〈愚按唐樂起調取樂章第一字為某宮起調及畢曲之時遂用其宮終之也〉
竊詳起調畢曲首尾皆用本宮何也五調之中取本宮為主而以商角徴羽四調相應和之非於本宮之外更生別調以為他律之聲故六十調即十二律也如第一行黃鐘之宮則用本均管中合聲為黃鐘之正其下商聲則取第二行無射調黃鐘變半之商聲以和之角聲則取第三行夷則調黃鐘變半之角聲以和之徴聲則取第四行仲呂調黃鐘變半之徴聲以和之羽聲則取夾鐘調黃鐘變半之羽聲以和之夫黃鐘調雖有五聲二變雜用他律以抑揚歎和之然不過扶沈伏發散越以成黃鐘之一聲耳唐張文收祖孝孫所定十二和意葢如此凡一聲之中清濁髙下如縈縷然故曰繹如也以成此古人起調畢曲之意也
朱子曰黃大太夾姑仲㽔林夷南無應為十二律長短之次宮商角徴羽為五聲長短之次黃鐘一均上生下生長短皆順故得各用其全律之正聲自林鐘之宮而生太簇之徴則林鐘六寸而太簇八寸徴反長於宮而聲失其序矣雖當為林鐘上生太簇而宮下生徴則得太簇半律四寸之管其聲方順又自太簇半律四寸之徴而生南呂五寸有奇之商則於律雖本為下生而於聲反為上生矣自南呂五寸有奇之商而生姑洗七寸有奇之羽則於律雖本為上生而於聲則又當用其半而為下生矣自姑洗半律三寸有奇之羽而生應鐘四寸有奇之角則於律雖為下生而於聲反為上生矣其餘十律皆然孔疏葢知此法但言之不詳耳半律杜佑通典謂之子聲者是也此是古法但後人失之而唯存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四律有四清聲即此半聲是也
孔氏禮記疏曰黃鐘為第一宮下生林鐘為徴上生太簇為商下生南呂為羽上生姑洗為角林鐘為第二宮上生太簇為徴下生南呂為商上生姑洗為羽下生應鐘為角太簇為第三宮下生南呂為徴上生姑洗為商下生應鐘為羽上生㽔賓為角南呂為第四宮上生姑洗為徴下生應鐘為商上生㽔賓為羽上生大呂為角姑洗為第五宮下生應鐘為徴上生㽔賓為商上生大呂為羽下生夷則為角應鐘為第六宮上生㽔賓為徴上生大呂為商下生夷則為羽上生夾鐘為角㽔賓為第七宮上生大呂為徴下生夷則為商上生夾鐘為羽下生無射為角大呂為第八宮下生夷則為徴上生夾鐘為商下生無射為羽上生仲呂為角夷則為第九宮上生夾鐘為徴下生無射為商上生仲呂為羽上生黃鐘為角夾鐘為第十宮下生無射為徴上生仲呂為商上生黃鐘為羽下生林鐘為角無射為十一宮上生仲呂為徴上生黃鐘為商下生林鐘為羽上生太簇為角仲呂為十二宮上生黃鐘為徴下生林鐘為商上生太簇為羽下生南呂為角是十二宮各有五聲凡六十聲淮南子曰一律而五音十二律而為六十音因而六
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當一嵗之日故律厯之數天之道也〈愚按孔氏疏上生下生不盡隂陽之義凡律生呂曰下生呂生律曰上生葢圎葢方覆六耦承奇之道葢如此〉
蔡氏曰按聲者所以起調畢曲為諸聲之綱領禮運所謂還相為宮所以始於黃鐘終於南呂也後世以變宮變徴參而八十四調其亦不攷矣
周禮曰春官大司樂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太簇為徴姑洗為羽雷鼓雷鞀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凡樂凾鐘為宮太簇為角姑洗為徴南呂為羽靈鼓靈鞀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凡樂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太簇為徴應鐘為羽路鼓路鞀隂竹之管龍門之琴瑟九徳之歌九磬之舞於宗廟之中奏之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西山蔡氏曰按此祭祀之樂不用商聲只有宮角徴羽四聲無變宮變徴葢古人變宮變徴不為調也左氏傳曰中聲以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夫五聲之後更有變宮變徴而曰不容彈者以二變之不可為調也〈愚按中聲者正聲也正聲有五五聲之後有變宮變徴故曰五降之後不容彈者非謂㽔賔以下不可為調也此左氏之意也〉
朱子曰所謂五降以下不容彈者乃謂㽔賓以下不可為宮耳此説固未必然與今所謂一定不可易所謂隨十二月為宮者似得中制又曰若初一定不復更可𦂳慢恐旡是理也
按朱子此説以不得二變不可為調之説故以未以下㽔賓不為宮者疑之其疑則是而終無得明若㽔賓以下不可為宮則禮記所謂旋相為宮之説非矣旋相為宮則㽔賓以後諸律皆用子聲以成其調未有不可為宮也唯變宮變徴雖有子聲不可用故不為調以其不可彈也
愚按圜鐘賈逵鄭𤣥皆作夾鐘筆談從之是也唯馬融與隋書皆作應鐘恐為未是凾鐘林鐘也此十六調乃祭天神地祗人鬼之樂與上六十調紀綱不同朱子曰此是降神之樂如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子與丑合太簇為徴應鐘為羽寅與亥合也自是四樂各舉其一者而言之以大呂為角則南呂為宮太簇為徴則林鐘為宮應鐘為羽則太簇為宮以七聲推之合如此注家之説非也
朱子曰祭天神地⽰人鬼獨用宮角徴羽此不可曉先儒謂商是殺聲鬼神所畏故不用而只用四聲迭相為宮未知其五音不偹又何以為樂然恐是無商調不是無商音他奏起來時五音依舊皆在
愚按凡用樂七音不可不偹本律之商葢不可缺也用七音而無商音以成之則髙下相間樂必不和豈容缺此一聲哉朱子之説是也但一均之中七音具在宮角徴羽皆有歎和而商音獨無愚又恐未知其扶發之際更如何也此又不可曉耳沈存中又以商為中聲而虛其中以興降上下之神與祀鬼神尚柔之義不同故具見其説於後以俟知者焉沈氏又特言本律之商不言他均又不知何故
沈存中曰五聲之序宮生徴徴生商商生羽羽生角商為中聲興降上下之神虛其中人聲所以致一於鬼神也又曰圜鐘為宮則林鐘當為角今變而用黃鐘此祀天之音雲耳非謂易羽而為角也凾鐘為宮則太簇當為徴今變而用姑洗此求地⽰之音雲耳非謂易羽以為徴也黃鐘為宮則南呂當為羽今變而用應鐘此求人鬼之音雲耳非謂易均外間聲以為羽也〈愚按沈氏興降上下之神之説最是何以知興降上下之為是也周禮曰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葢以此樂降神降神之後然後獻牲體酌盎齊而禮之以此推之知為降神之樂旡疑無沈存中興降上下之説雖為近之若以佩玉左宮羽右徵角推之則又不通矣唯祭尚柔之義為近〉
九變之樂以沈氏觀之秪是毎調四聲依朱子之説則為十二調而其所取之義鄭氏詳焉未知是否鄭氏曰圜鐘生於房心之氣〈夾鐘夘也〉房心為天帝之明堂故圜鐘為天宮而以黃鐘為角太簇為徴姑洗為羽是三者陽律之相繼也〈相繼者天之道〉亟鐘生於坤未之氣天社在輿鬼之外天社地神也故亟鐘為地宮而以太簇為角姑洗為徴南呂為羽是三者律呂之相生也〈相生者地之功〉黃鐘生於虛危之氣虛危為宗廟故黃鐘為人宮而以大呂為角太簇為徴應鐘為羽是三者律呂之相合也〈相合者人之情〉十二均七聲次序數圗第二十一〈愚按六十調雖有圗而中間所取七聲未有其數故按其實著為聲數之序如左〉
七聲所取寸分釐毫法皆自上而下均者如黃鐘之實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析為八十一分毎分得二千一百八十七五聲皆以是取之故曰均
此黃鐘一均七聲黃鐘之實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析為八十一分計八十一箇二千一百八十七為黃鐘之宮三分損一得十一萬八千九十八為林鐘之實計五十四箇二千一百八十七為黃鐘之徴又三分益一得十五萬七千四百六十四為太簇之實計七十二箇二千一百八十七為黃鐘之商又三分損一得十萬四千九百七十六為南呂之實計四十八箇二千一百八十七為黃鐘之羽又三分益一得十三萬九千一百四十七為姑洗之實計六十四箇二千一百八十七為黃鐘之角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八分得十二萬四千四百一十六為㽔賓之實計五十六箇二千一百八十七為黃鐘之變徴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六分得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為應鐘之實計四十二箇二千一百八十七為黃鐘之變宮而一均之聲偹矣
此大呂一均七聲大呂之實十六萬五千八百八十八析為八十一分計八十一個二千四百八為大呂之宮又三分損一得十一萬零五百九十二為夷則之實計五十四個二千四十八為大呂之徴又三分益一得十四萬七千四百五十六為夾鐘之實計七十二個二千四十八為大呂之商又三分損一得九萬八千三百零四為無射之實計四十八個二千四百八為大呂之羽又三分益一得十三萬零七十二為仲呂之實計六十四個二千四十八為大呂之變又九分角之一分而餘八分得十一萬六千五百單入為林鐘變之實計五十六個二千四十八為大呂之變徴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六分得八萬七千三百八十一為變黃鐘之半實計四十二個二千四十八為大呂之變宮而一均七聲俻矣
此太簇一均七聲太簇之實十五萬七千四百六十四析為八十一分計八十一箇一千九百四十四為太簇之宮又三分損一得十萬四千九百七十六為南呂之實計五十四箇一千九百四十四為太簇之徵又三分益一得十三萬九千九百六十八為姑洗之實計七十二箇一千九百四十四為太簇之商又三分損一得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為應鐘之實計四十八箇一千九百四十四為太簇之羽又三分益一得十二萬四千四百一十六為㽔賔之實計六十四箇一千九百四十四為大簇之角又以角之一而九分之餘八分得十一萬零五百九十二為夷則之實計五十六箇一千九百四十四為太簇之變徴又以角之九分而餘六分得八萬二千九百四十四為大呂半之實計四十二箇一千九百四十四為太簇之變宮而一均七聲偹矣
此夾鐘一均七聲夾鐘之實十四萬七千四百五十六析為八十一分計八十一箇一千八百二十為夾鐘之宮又三分損一得九萬八千三百零四為無射之實計五十四箇一千八百二十為夾鐘之徴又三分益一得十三萬一千零七十二為仲呂之實計七十二箇一千八百二十為夾鐘之商又三分損一得八萬七千二百八十一為黃鐘變半之實計四十八箇一千八百二十為夾鐘之羽又三分益一得十一萬六千五零八小分三百二十四為變林鐘之實計六十四箇一千八百二十為夾鐘之角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八分得十萬三千五百六十三小分四十五為南呂變之實計五十六箇一千八百二十為夾鐘之變徴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六得七萬七千六百七十二小分二百一十六為太簇變半之實計四十二箇一千八百二十為夾鐘之變宮而一均七聲偹矣
此姑洗一均七聲姑洗之實十三萬九千九百六十二析為八十一分計八十一箇一千七百二十八為姑洗之宮又三分損一得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為應鐘之實計五十四箇一千七百二十八為姑洗之徴又三分益一得十二萬四千四百一十六為㽔賓之實計七十二箇一千七百二十八為姑洗之商又三分損一得八萬二千九百四十四為大呂半之實計四十八箇一千七百二十八為姑洗之羽又三分益一得十一萬零五百九十二為夷則之實計六十四箇一千七百二十八為姑洗之角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八得九萬八千三百零四得無射之實計五十六箇一千七百二十八為姑洗之變徴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六得七萬三千七百二十八為夾鐘半之實計四十二箇一千七百二十八為姑洗之變宮而一均七聲偹矣
此仲呂一均七聲仲呂之實十三萬一千零七十二析為八十一分計八十一箇一千六百一十八為仲呂之宮三分損一得八萬七千三百八十一小分二百四十三為黃鐘變半之實計五十四箇一千六百一十八為仲呂之徴又三分益一得十一萬六千五百零八為林鐘變半之實計七十二箇一千六百一十八為仲呂之商又三分損一得七萬七千六百七十二小分二百一十六為大呂變半之實計四十八箇一千六百一十八為仲呂之羽又三分益一得十萬三千五百六十三為南呂變之實計六十四箇一千六百一十八為仲呂之角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八分得九萬二千零五十二小分四十為應鐘半之實計五十六箇一千六百一十八為仲呂之變徴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六分得六萬九千零四十二小分三十為姑洗變半之實計四十二箇一千六百一十八為仲呂之變宮而一均七聲偹矣
此㽔賓一均七聲㽔賓之實十二萬四千四百一十六析為八十一分計八十一箇一千五百三十六為㽔賓之宮又三分損一得八萬二千九百四十四為大呂半之實計五十四箇一千五百三十六為㽔賓之徴又三分益一得十一萬零五百九十二為夷則之實計七十二箇一千五百三十六為㽔賓之商又三分損一得七萬三千九百二十八為夾鐘半之實計四十八箇一千五百三十六為㽔賓之羽又三分益一得八萬八千三百零四為無射之實計六十四箇一千五百三十六為㽔賓之角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八分得八萬七千三百八十一小分二百四十三為黃鐘變半之實計五十六箇一千五百三十六為㽔賓之變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六分得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為仲呂半之實計四十二箇一千五百三十六為㽔賓之變宮而一均七聲偹矣
此林鐘一均七聲林鐘之實十一萬八千零九十八析為八十一分計八十一箇一千四百五十八為林鐘之宮又三分損一得七萬八千七百三十二為太簇半之實計五十四箇一千四百五十八為林鐘之徴又三分益一得十萬四千九百七十六為南呂之實計七十二箇一千四百五十八為林鐘之商又三分損一得六萬九千九百八十四為姑洗半之實計四十八箇一千四百五十八為林鐘之羽又三分益一得七萬八千七百三十二為應鐘之實計六十四箇一千四百五十八為林鐘之角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八分得八萬二千九百四十四為大呂半之實計五十六箇一千四百五十八為林鐘之變徴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六分得六萬二千二百零八為㽔賓半之實計四十二箇一千四百五十八為林鐘之變宮而一均七聲偹矣
此夷則一均七聲夷則之實十一萬零五百九十二析八十一分計八十一箇一千三百六十五為夷則之宮又三分損一得七萬三千七百二十八為夾鐘半之實計五十四箇一千三百六十五為夷則之徴又三分益一得九萬八千三百零四為無射之實計七十二箇一千三百六十五為夷則之商又三分損一得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為仲呂半之實計四十八箇一千三百六十五為夷則之羽又三分益一得八萬七千三百八十一小分二百四十三為黃鐘變半之實計六十四箇一千三百六十五為夷則之角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八得七萬七千六百七十二小分二百一十六為太簇變半之實計五十六箇一千三百六十五為夷則之變徴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六分得五萬八千二百五十四小分一百六十二為夷則之變宮而一均七聲偹矣
此南呂一均七聲南呂之實十萬四千九百七十六析為八十一分計八十一箇一千二百九十六為南呂之宮又三分損一得六萬九千九百八十四為姑洗半之實計五十四箇一千二百九十六為南呂之徵又三分益一得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為應鐘之實計七十二箇一千二百九十六為南呂之商又三分損一得六萬二千二百零八為㽔賓半之實計四十八箇一千二百九十六為南呂之羽又三分益一得八萬二千九百四十四為大呂半之實計六十四箇一千二百九十六為南呂之角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八分得七萬三千七百二十八為夾鐘半之實計五十六箇一千二百九十六為南呂之變徴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六分得五萬五千零九十六為夷則半之實計四十二箇一千二百九十六為南呂之變宮而一均七聲偹矣
此無射一均七聲無射之實得九萬八千三百零四析為八十一分計八十一箇一千二百一十三為無射之宮又三分損一得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為仲呂半之實計五十四箇一千二百一十三為無射之徴又三分益一得八萬七千三百八十一小分二百四十三為黃鐘變半之實計七十二箇一千二百一十三為無射之啇又三分損一得五萬八千二百五十四小分一百六十二為林鐘變半之實計四十八箇一千二百一十三為無射之羽又三分益一得七萬七千六百七十二小分二百一十六為火呂變半之實計六十四箇一千二百一十三為無射之角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八得六萬九千零四十二小分三十為姑洗變半之實計五十六箇一千二百一十三為無射之變徴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六得三萬一千七百八十一為南呂變半之實計四十二箇一千二百一十三為無射之變宮而一均七聲偹矣
此應鐘一均七聲應鐘之實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析為八十一分計八十一箇一千一百五十二為應鐘之宮又三分損一得六萬二千二百零八為㽔賓半之實計五十四箇一千一百五十二為應鐘之徴又三分益一得八萬二千九百四十四為大呂半之實計七十二箇一千一百五十二為應鐘之商又三分損一得五萬五千二百七十六為夷則半之實計四十八箇一千一百五十二為應鐘之羽又三分益
一得七萬三千七百二十六為夾鐘半之實計六十四箇一千一百五十二為應鐘之角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八分得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為仲呂半之實計五十六箇一千一百五十二為應鐘之變徴又九分角之一而餘六分得四萬九千一百五十二為無射半之實計四十二箇一千一百五十二為應鐘之變宮而一均七聲偹矣
<經部,樂類,鐘律通考,卷五>
鐘律通考卷五
<經部,樂類,鐘律通考>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