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主要技術政策 (2004年)

第一章 總則 編輯

第一條 鐵路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國民經濟的大動脈,交通運輸體系的骨幹,具有大運力、低成本、有利環保的特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肩負着重要的歷史使命。為適應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推進國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快速擴充運輸能力,快速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實現鐵路跨越式發展。

第二條 鐵路技術發展的總原則是:在國家發展戰略指導下,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運輸安全為前提,積極採用先進、成熟、經濟、適用、可靠的技術,強化專業基礎理論的研究,重視技術的綜合集成,堅持系統最優和綜合效益最大的原則,立足國產化,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和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新技術快速轉化為生產力。

第三條 鐵路技術發展的總目標是實現鐵路現代化。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建立客運高速、貨運重載、行車高密度協調發展,高新技術與適用技術並舉,不同等級技術裝備並存的具有中國鐵路特點的技術體系;建設大能力、高質量、高效率、安全可靠、環保型和全面信息化的現代化鐵路。技術發展方向是:旅客運輸高速化、快速化,貨物運輸重載化、快捷化,運營管理信息化,安全裝備系統化,工程建設現代化, 經營管理科學化。

第四條 本技術政策是鐵路技術發展的綱要文件,指導鐵路有關規劃、規章、規程、規範、標準等的編制和修訂。

第二章 路網建設 編輯

第五條 路網建設應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及國土開發、國防建設、運輸市場的需求,突出重點,加強薄弱環節,統籌考慮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及能源等相關行業的協調發展。認真執行《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加速擴大路網規模,不斷完善路網結構,全面提高路網質量,快速擴充運輸能力,逐步形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現代化鐵路網。

第六條 運能緊張的繁忙幹線修建四線或多線,實行客貨分線運輸。在大中城市間發展客運專線,在人口稠密地區發展城際鐵路,加快形成覆蓋我國主要城市的快速客運網。

擴大西部鐵路網規模,完善中東部鐵路網結構。

加強既有線提速、擴能、電氣化改造,完善樞紐結構,強化重點客、貨運站建設,優化編組站布局,強化路網性編組站建設,提高既有鐵路網質量和運輸能力。

發展煤炭運輸網、集裝箱運輸網和快捷貨運網。

建設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高原鐵路,實現旅客列車運行時間最短、運營設備少維修和沿線基本無人化管理。

引導、推動合資鐵路、地方鐵路的發展。支持、參與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設。

第七條 鐵路建設應貫徹"以人為本"、"服務運輸"、"強本簡末"、"系統優化"、"着眼發展"的理念。提高技術標準和工程質量,強化建設項目前期工作,進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做到遠近結合,固定設備與移動設備、點與線、幹線與支線之間的協調配套,以實現路網整體運輸能力的最大化,提高投資效益和運輸質量。

應符合國家有關強制性標準的規定。依法科學規範使用土地。

第三章 列車速度、密度、重量 編輯

第八條 普遍提高列車速度,積極加大列車密度,適當增加列車重量。以滿足運輸市場需求、提高經濟與社會效益為目標,根據不同線路的條件及其承擔的客貨運輸任務,充分利用運輸資源,實現列車速度、密度、重量的合理組合。

第九條 行車速度 旅客列車運行速度:

客運專線:200~350km/h

客貨運共線:主 要 干 線 ≤200km/h

一 般 干 線 ≤160km/h

其 他 線 路 ≤120km/h

既有線提速改造經技術經濟分析論證,應努力達到運行速度200km/h的要求。

貨物列車運行速度:快運貨物列車 ≤160km/h

普通貨物列車 ≤120km/h

第十條 行車密度 追蹤列車間隔時間:客運專線按3~4min設計;其它雙線自動閉塞區段按5~6min設計。單線區段平行運行圖最小周期一般按30min設計。

第十一條 列車重量

旅客列車編組一般不大於20輛。車站到發線有效長度:客運專線700m,其他線路650m。

主要幹線應逐步實現牽引定數5000t。4000t級的貨物列車,車站到發線有效長度850m;5000t級的貨物列車,車站到發線有效長度1050m。運煤專線可開行10000t或20000t的重載貨物列車,部分車站到發線有效長度分別為1700m和2700m。快運貨物列車重量不大於1500t。

軸重:

200km/h及以上動力分散動車組動車 ≤17t

200km/h及以上動力集中動車組動車 ≤21t

200km/h及以上動車組拖車 ≤16t

200km/h客車 ≤15.5t

160km/h客車 ≤16.5t

120km/h客車 ≤18t

快運貨車 ≤18t

普通貨車 ≤21t

重載貨車 ≤25t

200km/h客運機車 ≤22t

普通客、貨運機車 ≤23t

重載貨運機車 ≤25t

新建貨運重載專線機車、貨車可大於25t。

第四章 鐵路運輸 編輯

第十二條 必須以市場為中心,採用先進的技術裝備及科學的組織方法,充分利用運輸資源,大力提高客貨運輸服務質量,努力提高運輸效率和效益。

運輸組織必須貫徹集中統一指揮的原則,優先安排國家重點運輸任務。

第十三條 改革與完善貨物運輸計劃、列車編組計劃及列車運行圖的編制辦法,提高編制質量。重視運輸組織方式的創新,根據運輸市場的變化,適時調整運輸產品結構;大力提高列車旅行速度和正點率。

第十四條 適時調整旅客列車開行方案,增加朝發夕歸、夕發朝至、一日到達及旅遊等旅客列車的開行數量和品種,提高節假日和旅客高峰時期的客運能力,改善運輸條件。大力發展城際、市域及其他短途旅客運輸。

完善旅客服務設施,實現全路異地聯網售票,客運站採用高站台與無障礙通道,創造便捷、舒適的旅行環境。

第十五條 開行多種形式的貨物列車,發展大宗貨物重載運輸和高附加值貨物快捷運輸。開展快遞、快運業務,逐步形成快捷貨運系統。 簡化貨物運輸手續和環節,加速車輛周轉,縮短貨物送達時間,提高貨物按期到達率。建立現代化貨運營銷體系,實現運輸過程中貨物信息共享、聯網查詢,完善貨物安全保障措施。開展聯運延伸服務,推進集中化運輸和"門到門"運輸。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

第十六條 大力發展集裝箱運輸。調整集裝箱場站布局,加快建設一批大型集裝箱辦理站。採用國際標準箱,開發專用集裝箱。發展雙層集裝箱運輸、陸橋運輸和多式聯運。

第十七條 發展特種貨物運輸。增加專用運輸工具,擴大運輸能力,加強組織管理,改善運輸條件。發展冷藏運輸。研製冷藏集裝箱等新型冷藏運輸工具,配置相關的配套設備。完善冷藏運輸鏈,研究採用新冷源和其他保鮮技術。

第十八條 發展直達運輸。加強裝卸基地建設,優化編組站作業分工,減少車輛中轉及改編次數。大城市中的貨運站實行專業分工。

第十九條 優化運輸生產力布局、合理調整站段分布。不斷改進勞動組織,延長機車交路,推行單司機執乘制。

第二十條 列車運行圖上應安排工務、電務、供電等設備的綜合維修"天窗"。客貨共線線路綜合維修"天窗"時間:採用大型養路機械的區段不少於180min;採用中、小型養路機械的區段90~120min。客運專線綜合維修"天窗"時間不少於240 min。

第二十一條 制訂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強化突發事件的應急應變能力,建立突發事件的預警、預防、控制和應急處理體系;預防突發事件的發生,控制突發事件的蔓延和擴展,保障人身及財物的安全。

第五章 鐵路信息化 編輯

第二十二條 圍繞運輸組織、客貨營銷、經營管理,全面推進鐵路信息化建設,構建技術先進、結構合理、安全可靠、保障有力的鐵路信息系統。

第二十三條 堅持統籌規劃、統一規範、統一標準、統一編碼、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原則。

加快建設綜合調度管理信息系統,發展調度集中、列車運行控制和行車安全保障系統。完善優化客票發售和預訂系統,建設客運綜合服務、客運營銷和預測系統,建設貨運營銷決策和服務系統,加快發展客貨運電子商務系統。廣泛採用信息技術,建設並完善專業信息系統和電子政務系統,提高運營管理的綜合效益和效率。

積極推進信息資源整合、現代物流、車輛追蹤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開展鐵路信息增值服務,加強信息化標準和規範工作。開展鐵路智能運輸系統的研究。

第二十四條 應用系統應採用國際先進技術,立足自主開發,提倡技術創新,注重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化建設要適應鐵路體制改革的需要,加強需求分析和總體設計,防止重複開發和重複建設。鐵路建設項目應同時配套鐵路信息系統,同時交付使用。

第二十五條 加強數字傳輸網絡建設,大力發展接入網,推進鐵路數字移動通信的建設和應用,為鐵路信息化提供多路由、多制式、安全可靠的網絡條件。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安全保障體系,強化系統安全措施,普及安全教育。

第二十六條 強化鐵路信息系統的生產運行、網絡管理、系統維護和技術支持,完善信息系統運營維護保障體系,確保系統安全、可靠、不間斷運行,充分發揮信息系統的綜合效益。

第六章 鐵路行車安全 編輯

第二十七條 運輸生產必須貫徹《安全生產法》,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以行車安全為核心、旅客運輸安全為重點,依靠先進技術裝備和管理創新,保障行車安全。

第二十八條 完善運輸安全技術裝備的技術標準和規範,推進安全基礎建設,加強管理,建立集監測、控制和管理決策為一體的行車安全綜合監控網絡,健全行車安全保障體系,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鐵路建設項目的基本安全設施,必須與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推行工程安全預評估和工程安全驗收評價制度。

第二十九條 大力發展安全檢測技術和裝備,完善並推廣移動設備的車載和地面監測系統、防止列車衝突的安全監控防護系統、固定設備的移動檢測和在線自動監測系統、貨物裝載狀態及危險貨物運輸安全檢測及監控系統,實現列車安全運行動態監測、行車主要設備和重點貨物運送途中的實時監測與控制。

第三十條 研究採用各種重大自然災害的防治、預報預警技術及列車防火技術。採用鐵路電子和電氣設備的電磁兼容技術和系統雷電防護技術。研究採用事故救援、快速搶險和長隧道消防的技術與裝備,加速救援設備的現代化。

第三十一條 完善鐵路道口安全監控設備、障礙預警設備和與道路交通信號接軌的新型道口信號。

應用無線列尾和安全防護報警等系統。

完善貨物運輸裝載加固技術,開發相應的裝載加固器材。

第三十二條 大力提高運輸裝備的可靠性。堅持按科學程序進行運輸裝備的設計、製造、試驗驗證和考核。進一步完善檢修體制,制訂科學的檢修標準,不斷提高檢修質量。對關鍵零部件進行壽命研究,實行壽命期管理。

第三十三條 深化行車安全基礎理論研究。建設安全試驗基地。明確鐵路安全保護範圍。大力提高行車人員素質,應用人機工程理論,改進設備機具,改善作業環境和條件,加強自控和互控手段,減少人為事故。

第七章 機車、車輛與供電 編輯

第三十四條 機車車輛裝備制式相對統一,動力配置適當冗餘。實現機車車輛的標準化、系列化、模塊化、信息化。

第三十五條 大力發展電力牽引技術,提高電力牽引的換算周轉量比重。客運專線、運煤專線、主要幹線及長大坡道、長隧道、高海拔地區等線路,採用電力牽引。非電氣化線路及調車作業採用內燃機車牽引。

積極發展交流傳動技術,加快完成直流傳動向交流傳動的轉換。大力發展機車控制網絡化技術。

第三十六條 引進吸收國際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研究開發200km/h及以上旅客列車及動車組。優先推廣使用動力分散動車組。研究開發適應高海拔、高寒氣候條件的運行安全、維修方便、高可靠性的機車車輛。

第三十七條 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自重輕、性能好、滿足不同層次旅客需求和不同運用條件的新型客車,逐步形成不同速度等級客車系列。發展旅客列車監控和服務網絡。推廣機車向客車供電技術,電氣化區段運用的新造客車採用DC600V供電制式。新造160km/h及以上空調客車應採用集便裝置。

第三十八條 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發展自重輕、強度高、耐腐蝕、運行速度120km/h的新型通用貨車及雙層集裝箱車、煤運車、冷藏車等專用貨車和運行速度160km/h的快運貨車。

第三十九條 電氣化鐵道供電能力必須與線路運輸能力相適應,供電設施應預留發展條件。發展牽引供電系統綜合整治技術,提高電氣化鐵道的供、用電質量。實現牽引供電系統監控自動化、遠動化和運行管理智能化。

提高電氣化鐵道的運行可靠性、接觸網的結構穩定性和抗災能力。採用高強度、耐腐蝕、少維修或免維修的接觸網零部件,優化牽引供電系統與機車設備的絕緣配合,改善弓網關係,積極採用自動過分相裝置和弓網安全監測裝置,開發新型接觸網施工、檢修裝備。

第四十條 客車採用盤形制動、雙管供風、電空制動、電子防滑器。機車採用空電聯合制動及新型基礎制動裝置,研究減少列車縱向衝動的技術措施。貨車採用新型空氣制動機及空重車自動調整裝置,積極採用高摩閘瓦,推廣磨耗型車輪。重載貨物列車採用電控空氣制動系統、列車同步操縱系統。快運貨車採用盤形制動及防滑器。動車組採用複合制動。機、客、貨車積極推廣高性能緩衝器及高強度小間隙自動車鈎。動車組和160 km/h以上客車採用密接式車鈎。

列車緊急制動距離:

旅客列車:

120km/h ≤800m

160km/h ≤1400m

200km/h ≤2000m

250km/h ≤2700m

300km/h ≤3700m

350km/h ≤4800m

貨物列車:

90km/h ≤800m

120km/h ≤1100m

(25t軸重120km/h貨物列車 ≤1400m)

160km/h ≤1400m

第四十一條 建立新型機車車輛綜合檢修基地。積極推進機車車輛修制改革,在預防性計劃修基礎上,開展狀態修、換件修和主要零部件的專業化集中修,推廣先進檢測診斷手段和維修裝備,形成運用、維修的現代化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按走行千米和"當量千米"相結合的檢修模式。採用科學方法和手段對機車車輛及其零部件製造、運用、維修的全過程進行檢測、分析和評估。

第八章 工程與工務 編輯

第四十二條 堅持科學的建設標準和程序,保證合理的建設工期,強化設計、施工及建設質量管理,建設高質量工程。

新建120km/h及以上線路應全封閉、全立交,正式運營時應達到設計速度。全封閉線路應按標準進行柵欄封閉防護。

應用高性能工程建築材料,提高工程結構物的耐久性和使用壽命。

第四十三條 鐵路勘測設計應採用航測、遙感、物探、衛星定位、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新技術,加強地質勘察,大力發展綜合勘察技術,實現勘測設計一體化,提高勘察設計水平和質量。開發三維動態設計技術。

第四十四條 注重鐵路長遠的綜合經濟效益,加大曲線半徑,優化平面線型及布設。合理選擇限制坡度,充分發揮牽引動力的作用。

鐵路區間正線線間距應根據列車最高運行速度確定:

350km/h ≥5.0m

300km/h ≥4.8m

250km/h ≥4.6m

200km/h ≥4.4m

160km/h ≥4.2m

120km/h ≥4.0m

第四十五條 採用土工結構物的路基設計理念,強化基床結構,嚴格控制工後沉降,提高路基質量。科學劃分填料類別,優化路基填料配置;開發特殊土地區的路基填築技術。加強邊坡防護和防、排水措施;採用新型支擋結構和不良地質條件的路基加固新技術;推廣土工合成材料;在線路剛度變化處設置過渡段。

第四十六條 發展高強、整體、大跨度、新結構橋梁,橋梁應進行耐久性設計。特殊及典型橋梁設計應進行車-線-橋整體動力特性分析。制定新的橋梁活載標準,提高以貨運為主的新建線路橋梁的設計荷載等級。研製新型的運架梁設備和建橋機械。既有線路橋梁應根據運輸需要,逐步進行加固與改造。

第四十七條 積極採用隧道不良地質超前預報預測和控制技術,研究災害的防治和報警技術,強化隧道的防、排水措施。廣泛採用機械化施工。研究有利於圍岩穩定的設計與施工技術,提高隧道結構的整體強度。積極研究採用越江、越海隧道修建新技術。發展城市地下工程技術。開展施工對既有結構物影響和相應施工裝備的研究。

第四十八條 客運專線和幹線採用60kg/m鋼軌軌道結構,主要幹線可採用淬火鋼軌或微合金鋼軌。運煤專線可採用75kg/m淬火鋼軌軌道結構。擴大無縫線路的鋪設範圍,推廣跨區間無縫線路。120km/h及以上線路,建設時應一次鋪設無縫線路,積極採用100m長定尺鋼軌。提高工務產品和設備的設計、製造、鋪設質量及使用壽命。積極發展無碴軌道結構技術及配套施工機具。

第四十九條 實行"養修分開",完善不同速度等級鐵路的線、橋、隧養護維修標準,推行預防性計劃修制度。客運專線和主要幹線應採用大型養路機械施工和養護維修,加速大型養路機械國產化,發展岔區和橋隧等特殊地段的專用養護維修機械設備。採用軌道、路基、橋梁、隧道檢測、診治技術和新型的計量檢測設備。提高工務設備的養護維修管理水平和質量。

第九章 通信信號 編輯

第五十條 應堅持統一規範、統一標準、統一制式的原則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一體化的技術發展方向。

第五十一條 以調度管理信息系統為基礎,採用分散自律與智能控制,發展新型調度集中系統,加快鐵路運輸調度指揮現代化建設。客運專線應建立以行車調度為核心的綜合調度指揮系統。

第五十二條 統一自動閉塞制式,完善車站電碼化,推進主體化機車信號建設。單線半自動閉塞區段,應完善區間列車占用安全檢查設備,實現自動站間閉塞。雙線區段,應採用自動閉塞;繁忙區段應採用多信息、無絕緣、雙向自動閉塞。加快制定相關技術標準,積極發展中國列車運行控制系統(CTCS),不同速度的線路採用不同等級的技術裝備:

≤160km/h 0或1級

>160km/h 2或3級

特殊需求線路採用4級。

第五十三條 積極採用計算機聯鎖系統,樞紐和有需求區段可採用區域性計算機聯鎖。開發應用聯鎖、閉塞、列車運行控制一體化技術,建立信號綜合控制系統。幹線逐步推廣採用分動外鎖閉道岔轉換設備。加快編組站基礎設備的升級換代,加速發展集溜放速度控制、進路控制、現車管理、信息管理、決策支持等編組站作業過程綜合自動化系統。

第五十四條 鐵路通信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多種傳輸手段,統籌規劃、優化配置,確保鐵路通信的安全可靠、靈活暢通,為鐵路運輸調度指揮現代化和鐵路信息化提供基礎保障。

第五十五條 建設和完善鐵路通信網。建設高速寬帶數字傳送網絡和接入網,採用先進技術設備,努力實現調度通信數字化。不斷拓展運輸通信業務,提高鐵路通信現代化水平。

建立迅速、可靠的鐵路應急通信系統。

第五十六條 積極推進GSM-R建設,逐步建立覆蓋全路的數字移動通信系統,滿足調度指揮、公務通信、信息傳輸、列車運行控制的需要。

第五十七條 採用遠程監測、遠程診斷和預警預報等新技術,完善維修技術手段,改革維修體制,實行專業化集中修和狀態修,進一步提高通信信號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逐步建立現代化維護管理體系。

第十章 標準、計量與質量 編輯

第五十八條 貫徹「以質量為中心,標準化、計量為基礎」的方針,加快建立"政府監督、企業自控、檢測把關、用戶評價"的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實行鐵路產品質量認證制度,加大質量技術監督力度,強化標準化和計量工作,提高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運輸服務質量。

第五十九條 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加強鐵道行業技術標準研究,提升鐵路技術標準整體水平,建立適應中國鐵路發展的技術標準體系。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強化標準的貫徹、實施與監督。提倡制定先進的企業標準,逐步實施路用產品企業標準備案制度。

第六十條 強化鐵路專用計量和安全檢測計量設備的管理和技術工作,採用先進在線計量檢測技術和儀器設備,提高鐵路專用計量檢測水平。實行計量器具准入審查和監督檢查制度。

第六十一條 積極推行GB/T 19 000~ISO 9 000 質量管理體系標準、GB/T24 000~ISO14 000環境管理和GB/T28 001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標準。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促進企業技術進步。

第六十二條 完善保證客貨運輸服務質量的各項措施;完善工業產品監督檢驗和驗收制度,擴大監督檢查範圍;完善項目法人責任制和工程監理制,健全工程管理制度,強化施工管理,推行工程保修制度。

第十一章 環保、節能與職業安全衛生 編輯

第六十三條 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認真執行國家頒布的有關環境保護和職業安全衛生的法律、法規。

改善鐵路沿線生態環境,建設沿線綠化帶,形成綠色環保型鐵路通道。

第六十四條 建設項目必須實行環境影響和職業病危害評價制度,嚴格實施施工期環境保護和職業安全衛生監控、監理和竣工驗收制度。工程設計、施工要保護生態環境,儘量減少植被擾動,防止水土流失,滿足行洪、泄洪要求,強化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古蹟、自然景觀和高原高寒地區特殊環境的保護。

環境保護和職業病防治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

第六十五條 採用先進技術和裝備,處理站車固體廢棄物。配置與旅客列車集便裝置相匹配的地面接收處理設施。積極採用控制與防護振動、噪聲、電磁輻射和高次諧波以及氣、水處理新技術。

第六十六條 積極採用勞動安全防控技術,增強人身作業安全防護能力。積極推行清潔生產,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採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

第六十七條 大力加強鐵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站車衛生質量,改善沿線環境衛生,提高站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

第六十八條 認真推行國家用電、用熱、用油能耗標準及用水消耗標準,未達到標準的鐵路設備應進行技術改造。發展適應鐵路特點的新能源或代用品,推廣運用節油、節電、節水、煤炭清潔燃燒、餘熱余能綜合利用、水的淨化和循環利用等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