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七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七)第二分弊宿經第三

爾時,

童女迦葉與五百比丘遊行拘薩羅國,漸詣斯波醯婆羅門村,時,

童女迦葉在斯波醯村北屍舍婆林止。時,

有婆羅門名曰弊宿,止斯波醯村。此村豐樂,民人眾多,

樹木繁茂,

波斯匿王別封此村與婆羅門弊宿,以為梵分。弊宿婆羅門常懷異見,

為人說言:「無有他世,亦無更生,

無善惡報。」 時,

斯波醯村人聞童女迦葉與五百比丘,從拘薩羅國漸至此屍舍婆林,

自相謂言:「此童女迦葉有大名聞,已得羅漢,

耆舊長宿,多聞廣博,聰明叡智,辯才應機,

善於談論,今得見者,不亦善哉!」時,

彼村人日日次第往詣迦葉。爾時,弊宿在高樓上,

見其村人隊隊相隨,不知所趣,即問左右持蓋者言:

「彼人何故群隊相隨?」 侍者答曰:

「我聞童女迦葉將五百比丘遊拘薩羅國,至屍舍婆林,

又聞其人有大名稱,已得羅漢,耆舊長宿,

多聞廣博,聰明叡智,辯才應機,善於談論;

彼諸人等,群隊相隨,欲詣迦葉共相見耳。」 時,

弊宿婆羅門即敕侍者:「汝速往語諸人:『且住!

當共俱行,往與相見。』所以者何?彼人愚惑,

欺誑世間,說有他世,言有更生,

言有善惡報,而實無他世,亦無更生,無善惡報。」 時,

使者受教已,即往語彼斯婆醯村人言:

「婆羅門語:『汝等且住!當共俱詣,往與相見。』」

 村人答曰「善哉!善哉!若能來者,當共俱行。」

 使還尋白:「彼人已住,可行者行。」 時,

婆羅門即下高樓,敕侍者嚴駕,與彼村人前後圍遶,

詣舍婆林,到已下車,步進詣迦葉所,問訊訖,

一面坐;其彼村人婆羅門、居士,

有禮拜迦葉然後坐者,有問訊已而坐者,

有自稱名已而坐者,有叉手已而坐者,有默而坐者。時,

弊宿婆羅門語童女迦葉言:

「今我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聽許不?」 迦葉報曰:

「隨汝所問,聞已當知。」 婆羅門言:「今我論者,

無有他世,亦無更生,無罪福報,汝論云何?」

 迦葉答曰:「我今問汝,隨汝意答,今上日月,

為此世耶?為他世耶?為人、為天耶?」 婆羅門答曰:

「日月是他世,非此世也。是天,非人。」

 迦葉答曰:「以此可知,必有他世,亦有更生,

有善惡報。」 婆羅門言:「汝雖雲有他世,

有更生及善惡報,如我意者,皆悉無有。」 迦葉問曰:

「頗有因緣,可知無有他世,無有更生,

無善惡報耶?」 婆羅門答曰:「有緣!」 迦葉問曰:

「以何因緣,言無他世?」 婆羅門言:「迦葉!

我有親族知識,遇患困病,我往問言:『諸沙門、

婆羅門各懷異見,言諸有殺生、盜竊、邪婬、兩舌、惡口、

妄言、綺語、貪取、嫉妒、邪見者,身壞命終,

皆入地獄。我初不信,

所以然者?初未曾見死已來還,說所墮處。若有人來說所墮處,

我必信受。汝今是我所親,十惡亦備,

若如沙門語者,汝死必入大地獄中,今我相信,

從汝取定,若審有地獄者,汝當還來,語我使知,

然後當信。』迦葉!彼命終已,至今不來,

彼是我親,不應欺我,許而不來,必無後世。」

 迦葉報曰:「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今當為汝引喻解之。譬如盜賊,常懷奸詐,犯王禁法,

伺察所得,將詣王所,白言:『此人為賊,

願王治之。』王即敕左右,收繫其人,遍令街巷,

然後載之,出城付刑人者;時,

左右人即將彼賊,付刑人者,彼賊以柔[車*耎]言,語守衛者:

『汝可放我,見諸親里,言語辭別,然後當還。』

云何?婆羅門!彼守衛者寧肯放不?」

 婆羅門答曰:「不可!」 迦葉又言:「彼同人類,俱存現世,

而猶不放,況汝所親,十惡備足,身死命終,

必入地獄,獄鬼無慈,又非其類,死生異世,

彼若以[車*耎]言求於獄鬼:『汝暫放我,還到世間,

見親族言語辭別,然後當還。』寧得放不?」

 婆羅門答曰:「不可!」 迦葉又言:「以此相方,

自足可知,何為守迷,自生邪見耶?」 婆羅門言:

「汝雖引喻,謂有他世,我猶言無。」 迦葉復言:

「汝頗更有餘緣,可知無他世耶?」 婆羅門報言:

「我更有餘緣,知無他世。」 迦葉問曰:「以何緣知?」

答曰:「迦葉!我有親族,遇患篤重,我往語言:

『諸沙門、婆羅門各懷異見,說有他世,

言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

嫉妒、邪見者,身壞命終,皆生天上;

我初不信,所以然者?初未曾見死已來還,

說所墮處。若有人來說所墮生,我必信耳;

今汝是我所親,十善亦備,若如沙門語者,

汝今命終,必生天上,今我相信,從汝取定,

若審有天報者,汝當必來語我使知,然後當信。』

迦葉!彼命終已,至今不來,彼是我親,

不應欺我,許而不來,必無他世。」 迦葉又言:

「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當復為汝說喻。

譬如有人,墮於深廁,身首沒溺,王敕左右:

『挽此人出,以竹為篦,三刮其身,澡豆淨灰,

次如洗之,後以香湯,沐浴其體,細末眾香,

坌其身上,敕除髮師,淨其鬚髮。』又敕左右,

重將洗沐,如是至三,洗以香湯,坌以香末,

名衣上服,莊嚴其身,百味甘膳,以恣其口,

將詣高堂,五欲娛樂,其人復能還入廁不?」

 答曰:「不能!彼處臭惡,何可還入?」 迦葉言:

「諸天亦爾。此閻浮利地,臭穢不淨,諸天在上,

去此百由旬,遙聞人臭,甚於廁溷。婆羅門!

汝親族知識,十善具足,然必生天,五欲自娛,

快樂無極,寧當復肯還來,入此閻浮廁不?」

 答曰:「不也!」 迦葉又言:「以此相方,自足可知,

何為守迷,自生邪見?」 婆羅門言:「汝雖引喻,

言有他世,我猶言無。」 迦葉復言:

「汝頗更有餘緣,可知無他世耶?」 婆羅門報言:

「我更有餘緣,知無他世。」 迦葉問曰:「以何緣知?」

答曰:「迦葉!我有親族,遇患篤重,我往語言:

『沙門、婆羅門各懷異見,說有後世,言不殺、

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者,身壞命終,

皆生忉利天上;我亦不信,

所以然者?初未曾見死已來還,說所墮處;若有人來說所墮生,

我必信耳。今汝是我所親,五戒具足,身壞命終,

必生忉利天上,令我相信,從汝取定,

若審有天福者,汝當還來,語我使知,

然後當信。』迦葉!彼命終已,至今不來,彼是我親,

不應有欺,許而不來,必無他世。」 迦葉答言:

「此間百歲,正當忉利天上一日一夜耳,

如是亦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

如是彼天壽千歲。云何?婆羅門!汝親族五戒具足,

身壞命終,必生忉利天上。彼生天已,作是念言:

『我初生此,當二三日中,娛樂遊戲,

然後來下報汝言。』者,寧得見不?」 答曰:「不也!我死久矣,

何由相見?」 婆羅門言:「我不信也,

誰來告汝有忉利天,壽命如是?」 迦葉言:「諸有智者,

以譬喻得解,我今更當為汝引喻。譬如有人,

從生而盲,不識五色,青、黃、赤、白,麤、細、長、短,

亦不見日、月、星象、丘陵、溝壑。有人問言:『青、黃、

赤、白五色云何?』盲人答曰:『無有五色。』

如是麤、細、長、短、日、月、星象、山陵、溝壑,皆言無有。

云何?婆羅門!彼盲人言,是正答不?」 答曰:「不也!」

「所以者何?世間現有五色,青、黃、赤、白,麤、細、長、短,

日、月、星象、山陵、溝壑,而彼言無。婆羅門!

汝亦如是。忉利天壽,實有不虛,汝自不見,

便言其無。」 婆羅門言:「汝雖言有,我猶不信。」

 迦葉又言:「汝復作何緣,而知其無?」 答曰:「迦葉!

我所封村人有作賊者,伺察所得,將詣我所,

語我言:『此人為賊,唯願治之。』我答言:

『收縛此人,著大釜中,韋蓋厚泥,使其牢密,

勿令有泄,遣人圍遶,以火煮之。』

我時欲觀知其精神所出之處,將諸侍從,遶釜而觀,

都不見其神去來處,又發釜看,

亦不見神有往來之處。以此緣故,知無他世。」

 迦葉又言:「我今問汝,若能答者隨意報之。

婆羅門!汝在高樓,息寢臥時,頗曾夢見山林、

江河、園觀、浴池、國邑、街巷不?」 答曰:「夢見!」 又問:

「婆羅門!汝當夢時,居家眷屬侍衛汝不?」 答曰:

「侍衛!」 又問:「婆羅門!

汝諸眷屬見汝識神有出入不?」 答曰:「不見!」 迦葉又言:「汝今生存,

識神出入,尚不可見,

況於死者乎?汝不可以目前現事觀於眾生。婆羅門!有比丘初夜、

後夜捐除睡眠,精勤不懈,專念道品,

以三昧力,修淨天眼;以天眼力,觀於眾生。

死此生彼,從彼生此,壽命長短,顏色好醜,

隨行受報,善惡之趣,皆悉知見。

汝不可以穢濁肉眼,不能徹見眾生所趣,便言無也。

婆羅門!以此可知,必有他世。」 婆羅門言:

「汝雖引喻說有他世,如我所見,猶無有也。」

 迦葉又言:「汝頗更有因緣,知無他世耶?」

 婆羅門言:「有!」 迦葉言:「以何緣知?」 婆羅門言:

「我所封村人有作賊者,伺察所得,將詣我所,

語我言:『此人為賊,唯願治之。』

我敕左右收縛此人,生剝其皮,求其識神,而都不見;

又敕左右臠割其肉,以求識神,又復不見;

又敕左右截其筋、脈、骨間求神,又復不見;

又敕左右打骨出髓,髓中求神,又復不見。迦葉!

我以此緣,知無他世。」 迦葉復言:「諸有智者,

以譬喻得解,我今復當為汝引喻。

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一國壞,荒毀未復,時,

有商賈五百乘車經過其土,

有一梵志奉事火神,常止一林。時,諸商人皆往投宿,清旦別去,

時,事火梵志作是念言:

『向諸商人宿此林中,今者已去,儻有遺漏可試往看。』

尋詣彼所,都無所見,唯有一小兒始年一歲,

獨在彼坐。梵志復念:

『我今何忍見此小兒於我前死?今者寧可將此小兒至吾所止,

養活之耶!』即抱小兒往所住處而養育之,

其兒轉大,至十餘歲。 「時,

此梵志以少因緣欲遊人間,語小兒曰:『我有少緣,欲暫出行,

汝善守護此火,慎勿使滅。若火滅者,

當以鑽鑽木,取火燃之。』具誡敕已,出林遊行。

梵志去後,小兒貪戲,不數視火,火遂便滅;

小兒戲還,見火已滅,懊惱而言:『我所為非,

我父去時,具約敕我,守護此火,慎勿令滅,

而我貪戲,致使火滅,當如之何?』彼時,

小兒吹灰求火,不能得已,便以斧劈薪求火,

復不能得,又復斬薪置於臼中,搗以求火,

又不能得。 「爾時,梵志於人間還,詣彼林所,

問小兒曰:『吾先敕汝使守護火,火不滅耶?』

小兒對曰:『我向出戲,不時護視,火今已滅。』

復問小兒:『汝以何方便更求火耶?』小兒報曰:

『火出於木,我以斧破木求火,不得火;

復斬之令碎,置於臼中,杵搗求火,復不能得。』

時,彼梵志以鑽鑽木出火,積薪而燃,

告小兒曰:『夫欲求火,法應如此,

不應破析杵碎而求。』 「婆羅門!汝亦如是無有方便,

皮剝死人而求識神,

汝不可以目前現事觀於眾生。婆羅門!

有比丘初夜後夜捐除睡眠,精勤不懈,專念道品,以三昧力,

修淨天眼,以天眼力,觀於眾生,死此生彼,

從彼生此,壽命長短,顏色好醜,隨行受報,

善惡之趣,皆悉知見;汝不可以穢濁肉眼,

不能徹見眾生所趣,便言無也。婆羅門!

以此可知,必有他世。」 婆羅門言:

「汝雖引喻說有他世,如我所見,猶無有也。」 迦葉復言:

「汝頗更有因緣,知無他世耶?」 婆羅門言:「有!」

 迦葉言:「以何緣知?」 婆羅門言:

「我所封村人有作賊者,伺察所得,將詣我所,語我言:

『此人為賊,唯願治之。』我敕左右:

『將此人以稱稱之。』侍者受命,即以稱稱。又告侍者:

『汝將此人安徐殺之,勿損皮肉。』即受我教,

殺之無損。我復敕左右:『更重稱之。』

乃重於本。迦葉!生稱彼人,識神猶在,顏色悅豫,

猶能言語,其身乃輕;死已重稱,識神已滅,

無有顏色,不能語言,其身更重,我以此緣,

知無他世。」 迦葉語婆羅門:「吾今問汝,

隨意答我。如人稱鐵,先冷稱已,然後熱稱,

何有光色柔[車*耎]而輕?何無光色堅[革*卬]而重?」

 婆羅門言:「熱鐵有色,柔[車*耎]而輕,冷鐵無色,

剛強而重。」 迦葉語言:「人亦如是,生有顏色,

柔[車*耎]而輕;死無顏色,剛強而重。以此可知,

必有他世。」 婆羅門言:「汝雖引喻說有他世,

如我所見,必無有也。」 迦葉言:「汝復有何緣,

知無他世?」 婆羅門答言:「我有親族,遇患篤重。時,

我到彼語言:『扶此病人,令右脅臥。』視瞻、屈伸、

言語如常;又使左臥,反覆宛轉,屈伸、視瞻、

言語如常,尋即命終。吾復使人扶轉,

左臥右臥,反覆諦觀,不復屈伸、視瞻、言語,吾以是知,

必無他世。」 迦葉復言:「諸有智者,

以譬喻得解,今當為汝引喻。昔有一國不聞貝聲,

時,有一人善能吹貝,往到彼國,入一村中,

執貝三吹,然後置地。時,

村人男女聞聲驚動,皆就往問:『此是何聲,哀和清徹乃如是耶?』

彼人指貝曰:『此物聲也。』時,

彼村人以手觸貝曰:『汝可作聲!汝可作聲!』貝都不鳴,

其主即取貝三吹置地。時,村人言:『向者,

美聲非是貝力,有手有口,有氣吹之,然後乃鳴。』

人亦如是,有壽有識,有息出入,則能屈伸、

視瞻、語言;無壽無識,無出入息,

則無屈伸、視瞻、語言。」 又語婆羅門:

「汝今宜捨此惡邪見,勿為長夜自增苦惱。」 婆羅門言:

「我不能捨,所以然者?我自生來長夜諷誦,

翫習堅固,何可捨耶?」 迦葉復言:「諸有智者,

以譬喻得解,我今當更為汝引喻。

乃往久遠有一國土,其土邊疆,人民荒壞。彼國有二人,

一智一愚,自相謂言:『我是汝親,共汝出城,

採侶求財。』即尋相隨,詣一空聚,

見地有麻即語愚者:『共取持歸。』時,彼二人各取一擔,

復過前村,見有麻縷,其一智者言:『麻縷成功,

輕細可取。』其一人言:『我已取麻,繫縛牢固,

不能捨也。』其一智者即取麻縷,

重擔而去;復共前進,見有麻布,其一智者言:

『麻布成功,輕細可取。』彼一人言:『我以取麻,

繫縛牢固,不能復捨。』

其一智者即捨麻縷取布自重;復共前行,見有劫貝,其一智者言:

『劫貝價貴,輕細可取。』彼一人言:『我已取麻,

繫縛牢固,齎來道遠,不能捨也。』時,

一智者即捨麻布而取劫貝。 「如是前行,見劫貝縷,

次見白疊,次見白銅,次見白銀,次見黃金,

其一智者言:『若無金者,當取白銀,若無白銀,

當取白銅,乃至麻縷,若無麻縷,當取麻耳。

今者此村大有黃金,眾寶之上,汝宜捨麻,

我當捨銀,共取黃金,自重而歸。』彼一人言:

『我取此麻,繫縛牢固,齎來道遠,不能捨也。

汝欲取者,自隨汝意。』其一智者捨銀取金,

重擔而歸其家,親族遙見彼人大得金寶,

歡喜奉迎。時,得金者見親族迎,復大歡喜。

其無智人負麻而歸居家,親族見之,

不悅亦不起迎,其負麻者倍增憂愧。婆羅門!

汝今宜捨惡習邪見,勿為長夜自增苦惱,

如負麻人執意堅固,不取金寶,負麻而歸,

空自疲勞,親族不悅,長夜貧窮,自增憂苦也。」

婆羅門言:「我終不能捨此見也,

所以者何?我以此見多所教授,多所饒益,

四方諸王皆聞我名,亦盡知我是斷滅學者。」

 迦葉復言:「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我今當更為汝引喻。乃往久遠有一國土,其土邊疆,

人民荒壞。時,有商人,有千乘車,經過其土,水穀、

薪草不自供足,時商主念言:『我等伴多,水穀、

薪草不自供足,今者寧可分為二分,

其一分者於前發引。』其前發導師見有一人,

身體麤大,目赤面黑,泥塗其身,遙見遠來,即問:

『汝從何來?』報言:『我從前村來。』又問彼言:

『汝所來處,多有水穀、薪草不耶?』其人報言:

『我所來處,豐有水穀,薪草無乏,

我於中路逢天暴雨,其處多水,亦豐薪草。』又語商主:

『汝曹車上若有穀草,盡可捐棄,彼自豐有,

不須重車。』 「時,彼商主語眾商言:『吾向前行,

見有一人,目赤面黑,泥塗其身,我遙問言:

「汝從何來?」即答我言:「我從前村來。」我尋復問:

「汝所來處,豐有水穀、薪草不也?」答我言:

「彼大豐耳。」又語我言:「向於中路,

逢天暴雨,此處多水,又豐薪草。」復語我言:

「君等車上若有穀草,盡可捐棄,彼自豐有,

不須重車。」汝等宜各棄諸穀草,輕車速進。』

即如其言,各共捐棄穀草,輕車速進。

「如是一日不見水草,二日、三日,乃至七日,又復不見。時,

商人窮於曠澤,為鬼所食。其後一部,

次復進路,商主時前復見一人,目赤面黑,

泥塗其身,遙見問言:『汝從何來?』彼人答言:

『從前村來。』又問:『汝所來處,豐有水穀、薪草不耶?』

彼人答曰:『大豐有耳。』又語商主:『吾於中路,

逢天暴雨,其處多水,亦豐薪草。』又語商主:

『君等車上若有穀草,便可捐棄,彼自豐有,

不須重車。』 「時,商主還語諸商人言:

『吾向前行,見有一人,道如此事:

君等車上若有穀草,可盡捐棄,彼自豐有,不須重車。』時,

商主言:『汝等穀草慎勿捐棄,

須得新者然後當棄,所以者何?新陳相接,

然後當得度此曠野。』時,彼商人重車而行,

如是一日不見水草,二日、三日至於七日,又亦不見。

但見前人為鬼所食,骸骨狼藉。 「婆羅門!

彼赤眼黑面者,是羅剎鬼也。諸有隨汝教者,

長夜受苦,亦當如彼。前部商人無智慧故,

隨導師語,自沒其身。婆羅門!諸有沙門、婆羅門,

精進智慧,有所言說,承用其教者,

則長夜獲安,如彼後部商人有智慧故,得免危難。

婆羅門!汝今寧可捨此惡見,

勿為長夜自增苦惱。」 婆羅門言:「我終不能捨所見也,

設有人來強諫我者,生我忿耳,終不捨見。」

迦葉又言:「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我今當復為汝引喻。乃昔久遠有一國土,其土邊疆,

人民荒壞。時,有一人好喜養豬,詣他空村,

見有乾糞,尋自念言:『此處饒糞,我豬豚飢,

今當取草裹此乾糞,頭戴而歸。』即尋取草,

裹糞而戴,於其中路,逢天大雨,糞汁流下,

至於足跟,眾人見已,皆言:『狂人!糞除臭處,

正使天晴,尚不應戴,

況於雨中戴之而行!』其人方怒,逆罵詈言:『汝等自癡,

不知我家豬豚飢餓;汝若知者,不言我癡。』婆羅門!

汝今寧可捨此惡見,勿守迷惑,長夜受苦。

如彼癡子戴糞而行,眾人訶諫,逆更瞋罵,

謂他不知。」 婆羅門語迦葉言:

「汝等若謂行善生天,死勝生者,汝等則當以刀自刎,

飲毒而死,或五縛其身,自投高岸,

而今貪生不能自殺者,則知死不勝生。」 迦葉復言:

「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我今當更為汝引喻。昔者,此斯波醯村有一梵志,耆舊長宿,

年百二十。彼有二妻,一先有子,一始有娠。

時,彼梵志未久命終,其大母子語小母言:

『所有財寶,盡應與我,汝無分也。』時小母言:

『汝為小待,須我分娠,若生男者,應有財分;

若生女者,汝自嫁娶,當得財物。』

彼子慇懃再三索財,小母答如初;其子又逼不已,時,

彼小母即以利刀自決其腹,知為男女。」

 語婆羅門言:「母今自殺,復害胎子,汝婆羅門,

亦復如是;既自殺身,復欲殺人。若沙門、

婆羅門,精勤修善,戒德具足,久存世者,

多所饒益,天人獲安。吾今末後為汝引喻,

當使汝知惡見之殃。昔者,

此斯波醯村有二伎人,善於弄丸,二人角伎,一人得勝。時,

不如者語勝者言:『今日且停,明當更共試。』

其不如者即歸家中,取其戲丸,塗以毒藥,

暴之使乾,明持此丸詣勝者所,語言:

『更可角伎。』即前共戲,先以毒丸授彼勝者:

『勝者即吞。』其不如者復授毒丸,得已隨吞,

其毒轉行,舉身戰動。時,不如者以偈罵曰:

「『吾以藥塗丸,  而汝吞不覺;

小伎汝為吞,  久後自當知。』」

迦葉語婆羅門言:「汝今當速捨此惡見,

勿為專迷,自增苦毒,如彼伎人,吞毒不覺。」

時,婆羅門白迦葉言:「尊者初設月喻,

我時已解,所以往返,不時受者,

欲見迦葉辯才智慧,生牢固信耳。我今信受,歸依迦葉。」

 迦葉報言:「汝勿歸我,如我所歸無上尊者,

汝當歸依。」 婆羅門言:「不審所歸無上尊者,

今為所在?」 迦葉報言:「今我師世尊,滅度未久。」

婆羅門言:「世尊若在,不避遠近,其當親見,

歸依禮拜。今聞迦葉言:『如來滅度!』

今即歸依滅度如來及法、眾僧。迦葉!

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壽不殺、不盜、不婬、

不欺、不飲酒,我今當為一切大施。」 迦葉語言:

「若汝宰殺眾生,撾打僮僕,而為會者,

此非淨福。又如磽确薄地,多生荊棘,於中種植,

必無所獲。汝若宰殺眾生,撾打僮僕,

而為大會,施邪見眾,此非淨福。若汝大施,

不害眾生,不以杖楚加於僮僕,歡喜設會,

施清淨眾,則獲大福。猶如良田,隨時種植,

必獲果實」。 「迦葉!自今已後,常淨施眾僧,

不令斷絕。」 時,有一年少梵志,

名曰摩頭在弊宿後立,弊宿顧語曰:「吾欲設一切大施,

汝當為我經營處分。」 時,

年少梵志聞弊宿語已,即為經營,為大施已,而作是言:

「願使弊宿今世、後世不獲福報。」 時,

弊宿聞彼梵志經營施已,有如是言:「願使弊宿今世、

後世不獲果報。」即命梵志而告之曰:

「汝當有是言耶?」 答曰:「如是!實有是言。

所以然者?今所設食,麤澀弊惡,以此施僧,若以示王,

王尚不能以手暫向,況當食之?現在所設,

不可喜樂,

何由後世得淨果報?王施僧衣純以麻布,若以示王,王尚不能以足暫向,

況能自著?現在所施,不可喜樂,

何由後世得淨果報?」 時,婆羅門又告梵志:「自今已後,

汝以我所食、我所著衣以施眾僧。」 時,

梵志即承教旨,以王所食、王所著衣供養眾僧。時,

婆羅門設此淨施,身壞命終,生一下劣天中,

梵志經營會者,身壞命終,生忉利天。 爾時,

弊宿婆羅門、年少梵志及斯婆醯婆羅門、

居士等,聞童女迦葉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