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八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八)第二分 散陀那經 第四

編輯

   (八)第二分散陀那經第四

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羅閱祇毗訶羅山七葉樹窟,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時,

王舍城有一居士,名散陀那,好行遊觀,

日日出城,至世尊所。時,彼居士仰觀日時,

默自念言:「今往覲佛,非是時也,

今者世尊必在靜室三昧思惟,諸比丘眾亦當禪靜,

我今寧可往詣烏暫婆利梵志女林中,須日時到,

當詣世尊,禮敬問訊,並詣諸比丘所,

致敬問訊。」 時,梵志女林中有一梵志,名尼俱陀,

與五百梵志子俱止彼林。時,

諸梵志眾聚一處,高聲大論,俱說遮道濁亂之言,

以此終日。或論國事,或論戰鬥兵杖之事,

或論國家義和之事,或論大臣及庶民事,

或論車馬遊園林事,或論坐席、衣服、飲食、婦女之事,

或論山海龜鱉之事,但說如是遮道之論,

以此終日。 時,彼梵志遙見散陀那居士來,

即敕其眾,令皆靜默:

「所以然者?彼沙門瞿曇弟子今從外來,沙門瞿曇白衣弟子中,

此為最上,彼必來此,汝宜靜默。」時,

諸梵志各自默然。 散陀那居士至梵志所,問訊已,

一面坐,語梵志曰:「我師世尊常樂閑靜,

不好憒鬧,不如汝等與諸弟子處在人中,

高聲大論,但說遮道無益之言。」

 梵志又語居士言:

「沙門瞿曇頗曾與人共言論不?眾人何由得知沙門有大智慧。

汝師常好獨處邊地,猶如瞎牛食草,偏逐所見,

汝師瞿曇亦復如是,偏好獨見,樂無人處;汝師若來,

吾等當稱以為瞎牛。彼常自言有大智慧,

我以一言窮彼,能使默然如龜藏六,

謂可無患,以一箭射,使無逃處。」

爾時,世尊在閑靜室,

以天耳聞梵志居士有如是論,即出七葉樹窟,

詣烏暫婆利梵志女林。時,彼梵志遙見佛來,敕諸弟子:

「汝等皆默,瞿曇沙門欲來至此,

汝等慎勿起迎、恭敬禮拜,亦勿請坐,取一別座,

與之令坐;彼既坐已,卿等當問:『沙門瞿曇!

汝從本來,以何法教訓於弟子,得安隱定,

淨修梵行?』」 爾時,世尊漸至彼園,時,

彼梵志不覺自起,漸迎世尊,而作是言:「善來,瞿曇!善來,

沙門!久不相見,

今以何緣而來至此?可前小坐。」爾時,世尊即就其座,嬉怡而笑,

默自念言:「此諸愚人不能自專,先立要令,

竟不能全。

所以然者?是佛神力令彼惡心自然敗壞。」 時,散陀那居士禮世尊足,於一面坐。

尼俱陀梵志問訊佛已,亦一面坐,而白佛言:

「沙門瞿曇!從本以來,以何法教訓誨弟子,

得安隱定,淨修梵行?」 世尊告曰:「且止!梵志!

吾法深廣,從本以來,誨諸弟子,得安隱處,

淨修梵行,非汝所及。」 又告梵志:

「正使汝師及汝弟子所行道法,有淨不淨,我盡能說。」 時,

五百梵志弟子各各舉聲,自相謂言:

「瞿曇沙門有大威勢,有大神力,他問己義,

乃開他義。」 時,尼俱陀梵志白佛言:「善哉!瞿曇!

願分別之。」 佛告梵志:「諦聽!諦聽!當為汝說。」

 梵志答言:「願樂欲聞!」 佛告梵志:

「汝所行者皆為卑陋,離服裸形,以手障蔽,不受瓨食,

不受盂食,不受兩壁中間食,

不受二人中間食,不受兩刀中間食,不受兩盂中間食,

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懷妊家食,

見狗在門則不受其食,不受多蠅家食,不受請食,

他言先識則不受其食;不食魚,不食肉,

不飲酒,不兩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

受人益食,不過七益;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

五日、六日、七日一食;或復食果,或復食莠,

或食飯汁,或食麻米,或食[禾*兼]稻,或食牛糞,

或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果實,

或食自落果。 「或被衣,或披莎衣,或衣樹皮,

或草襜身,或衣鹿皮,或留頭髮,或被毛編,

或著[土*(蒙-卄)]間衣,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坐床蓆,

或有常蹲者,或有剃髮留髦鬚者,

或有臥荊棘者,或有臥果蓏上者,

或有裸形臥牛糞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

以無數眾苦,苦役此身。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

可名淨法不?」 梵志答曰:「此法淨,非不淨也。」

佛告梵志:「汝謂為淨,

吾當於汝淨法中說有垢穢。」 梵志曰:「善哉!瞿曇!便可說之,

願樂欲聞。」 佛告梵志:「彼苦行者,常自計念:

『我行如此,當得供養恭敬禮事。』是即垢穢。

彼苦行者,得供養已,樂著堅固,愛染不捨,

不曉遠離,不知出要,是為垢穢;彼苦行者,

遙見人來,盡共坐禪,若無人時,隨意坐臥,

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聞他正義,不肯印可,

是為垢穢。彼苦行者,他有正問,吝而不答,

是為垢穢;彼苦行者,設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

則訶止之,是為垢穢;彼苦行者,若見沙門、

婆羅門食更生物,就呵責之,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有不淨食,不肯施人,若有淨食,

貪著自食,不見己過,不知出要,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自稱己善,毀訾他人,

是為垢穢;彼苦行者,為殺、盜、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貪取、嫉妒、邪見、顛倒,是為垢穢。 「彼苦行者,

懈墮[喜/心]忘,不習禪定,無有智慧,

猶如禽獸,是為垢穢;彼苦行者,貴高,憍慢、增上慢,

是為垢穢;彼苦行者,無有信義,亦無反復,

不持淨戒,不能精勤受人訓誨,

常與惡人以為伴黨,為惡不已,是為垢穢;彼苦行者,

多懷瞋恨,好為巧偽,自怙己見,求人長短,

恆懷邪見,與邊見俱,是為垢穢。

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言淨不邪?」 答曰:「是不淨,

非是淨也。」 佛言:「今當於汝垢穢法中,

更說清淨無垢穢法。」 梵志言:「唯願說之!」 佛言:

「彼苦行者,不自計念:『我行如是,

當得供養恭敬禮事。』是為苦行無垢法也。彼苦行者,

得供養已,心不貪著,曉了遠離,知出要法,

是為苦行無垢法也。彼苦行者,禪有常法,有人、

無人,不以為異,是為苦行無垢法也;

彼苦行者,聞他正義,歡喜印可,

是為苦行無垢法也;彼苦行者,他有正問,歡喜解說,

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

設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代其歡喜而不呵止,

是為苦行離垢法也;彼苦行者,若見沙門、

婆羅門食更生之物,不呵責之,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有不淨食,心不吝惜,若有淨食,

則不染著,能見己過,知出要法,

是為苦行離垢法也;彼苦行者,不自稱譽,不毀他人,

是為苦行離垢法也;彼苦行者,不殺、盜、婬、

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妒、邪見,

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精勤不忘,

好習禪行,多修智慧,不愚如獸,

是為苦行離垢法也;彼苦行者,不為高貴、憍慢、自大,

是為苦行離垢法也;彼苦行者,常懷信義,

修反復行,能持淨戒,勤受訓誨,

常與善人而為伴黨,積善不已,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彼苦行者,不懷瞋恨,不為巧偽,不恃己見,

不求人短,不懷邪見,亦無邊見,

是為苦行離垢法也。云何?梵志!如是苦行,

為是清淨離垢法耶?」 答曰:「如是!實是清淨離垢法也。」

 梵志白佛言:「齊有此苦行,

名為第一堅固行耶?」 佛言:「未也!始是皮耳。」 梵志言:

「願說樹節!」 佛告梵志:「汝當善聽!吾今當說。」 梵志言:

「唯然!願樂欲聞。」 「梵志!彼苦行者,自不殺生,

不教人殺,自不偷盜,不教人盜,

自不邪婬,不教人婬,自不妄語,亦不教人為;

彼以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慈心廣大,

無二無量,無有結恨,遍滿世間,悲、喜、捨心,

亦復如是,齊此苦行,名為樹節。」 梵志白佛言:

「願說苦行堅固之義!」 佛告梵志:「諦聽!諦聽!

吾當說之。」 梵志曰:「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

「彼苦行者,自不殺生,教人不殺,自不偷盜,

教人不盜,自不邪婬,教人不婬,

自不妄語,教人不妄語;彼以慈心遍滿一方,

餘方亦爾,慈心廣大,無二無量,無有結恨,

遍滿世間,悲、喜、捨心,亦復如是。彼苦行者,

自識往昔無數劫事,一生、二生,至無數生,

國土成敗,劫數終始,盡見盡知;又自見知,

我曾生彼種姓,如是名字,如是飲食,如是壽命,

如是所受苦樂,從彼生此,從此生彼,

如是盡憶無數劫事,是為梵志彼苦行者牢固無壞。」

梵志白佛言:「云何為第一?」 佛言:「梵志!諦聽!

諦聽!吾當說之。」 梵志言:「唯然!世尊!

願樂欲聞。」 佛言:「彼苦行者,自不殺生,教人不殺,

自不偷盜,教人不盜,自不邪婬,教人不婬,

自不妄語,教人不欺;彼以慈心遍滿一方,

餘方亦爾,慈心廣大,無二無量,無有結恨,

遍滿世間,悲、喜、捨心,亦復如是。彼苦行者,

自識往昔無數劫事,一生、二生,至無數生,

國土成敗,劫數終始,盡見盡知;又自知見,

我曾生彼種姓,如是名字、飲食、壽命,

如是所經苦樂,從彼生此,從此生彼。

如是盡憶無數劫事,彼天眼淨觀眾生類,死此生彼,

顏色好醜、善惡所趣,隨行所墮,盡見盡知。

又知眾生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

誹謗賢聖,信邪倒見,身壞命終,墮三惡道。

或有眾生身行善,口、意亦善,不謗賢聖,

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行者天眼清淨,

觀見眾生,乃至隨行所墮,無不見知,

是為苦行第一勝也。」 佛告梵志:「於此法中復有勝者,

我常以此法化諸聲聞,

彼以此法得修梵行。」 時,五百梵志弟子各大舉聲,自相謂言:

「今觀世尊為最尊上,我師不及。」 時,

彼散陀那居士語梵志曰:「汝向自言:『瞿曇若來,

吾等當稱以為瞎牛。』世尊今來,

汝何不稱?又汝向言:『當以一言窮彼瞿曇,能使默然,

如龜藏六,謂可無患,以一箭射,使無逃處。』

汝今何不以汝一言窮如來耶?」 佛問梵志:

「汝憶先時有是言不?」 答曰:「實有!」 佛告梵志:

「汝豈不從先宿梵志聞諸佛.

如來獨處山林,樂閑靜處,如我今日樂於閑居;

不如汝法,樂於憒鬧,說無益事,以終日耶?」 梵志曰:

「聞過去諸佛樂於閑靜,獨處山林,

如今世尊;不如我法,樂於憒鬧,說無益事,

以終日耶!」 佛告梵志:「汝豈不念:

『瞿曇沙門能說菩提。自能調伏,能調伏人;自得止息,

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脫,

能解脫人;自得滅度,能滅度人?』」 時,

彼梵志即從座起,頭面作禮,手捫佛足,自稱己名曰:

「我是尼俱陀梵志!我是尼俱陀梵志!今者自歸,

禮世尊足。」 佛告梵志:「止!止!且住!使汝心解,

便為禮敬。」 時,彼梵志重禮佛足,在一面坐。

佛告梵志:

「汝將無謂佛為利養而說法耶?勿起是心!若有利養,盡以施汝。

吾所說法,微妙第一,為滅不善,增益善法。」

 又告梵志:「汝將無謂佛為名稱,為尊重故,

為導首故,為眷屬故,為大眾故,

而說法耶?勿起此心!今汝眷屬盡屬於汝。我所說法,

為滅不善,增長善法。」 又告梵志:

「汝將無謂佛以汝置不善聚、

黑冥聚中耶?勿生是心!諸不善聚及黑冥聚汝但捨去,

吾自為汝說善淨法。」 又告梵志:

「汝將無謂佛黜汝於善法聚、清白聚耶?勿起是心!

汝但於善法聚、清白聚中精勤修行,

吾自為汝說善淨法,滅不善行,增益善法。」 爾時,

五百梵志弟子皆端心正意,聽佛所說。時,

魔波旬作此念言:「此五百梵志弟子端心正意,

從佛聽法,我今寧可往壞其意。」爾時,

惡魔即以己力壞亂其意。爾時,世尊告散陀那曰:

「此五百梵志子端心正意,從我聽法,

天魔波旬壞亂其意,今吾欲還,汝可俱去。」爾時,

世尊以右手接散陀那居士置掌中,乘虛而歸。 時,

散陀那居士、

俱陀梵志及五百梵志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第二分 眾集經 第五

編輯

   (九)佛說長阿含第二分眾集經第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於末羅遊行,

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漸至波婆城闍頭菴婆園。

爾時,世尊以十五日月滿時,於露地坐,

諸比丘僧前後圍繞。世尊於夜多說法已,

告舍利弗言:「今者四方諸比丘集,皆共精勤,

捐除睡眠,吾患背痛,欲暫止息,

汝今可為諸比丘說法。」 對曰:「唯然!當如聖教。」 爾時,

世尊即四牒僧伽梨,偃右脅如師子,

累足而臥。 時,舍利弗告諸比丘:

「今此波婆城有尼乾子命終未久,其後弟子分為二部,

常共諍訟相求長短,迭相罵詈,各相是非:

『我知此法,汝不知此;汝在邪見,我在正法。

言語錯亂,無有前後。』自稱己言,以為真正。

『我所言勝,汝所言負,我今能為談論之主,

汝有所問,可來問我。』 「諸比丘!時,

國人民奉尼乾者,厭患此輩鬥訟之聲,

皆由其法不真正故;法不真正無由出要,

譬如朽塔不可復圬,此非三耶三佛所說。諸比丘!

唯我釋迦無上尊法,最為真正可得出要,

譬如新塔易可嚴飾,

此是三耶三佛之所說也。諸比丘!我等今者,宜集法、律,

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諸比丘!如來說一正法,一切眾生皆仰食存。

如來所說復有一法,一切眾生皆由行往,

是為一法如來所說,當共集之,以防諍訟,

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諸比丘!

如來說二正法:一名,二色。復有二法:一癡,

二愛。復有二法:有見、無見。復有二法:一無慚,

二無愧。復有二法:一有慚,二有愧。

復有二法:一盡智,二無生智。復有二法,

二因二緣生於欲愛:一者淨妙色,二者不思惟。復有二法,

二因二緣生於瞋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

復有二法,二因二緣生於邪見:

一者從他聞,二者邪思惟。復有二法,

二因二緣生於正見:一者從他聞,二者正思惟。復有二法,

二因二緣:一者學解脫,二者無學解脫。

復有二法,二因二緣:一者有為界,二者無為界。

諸比丘!是為如來所說,當共撰集以防諍訟,

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諸比丘!

如來說三正法,謂三不善根:一者貪欲,

二者瞋恚,三者愚癡。復有三法,謂三善根:

一者不貪,二者不恚,三者不癡。復有三法,

謂三不善行:一者不善身行,二者不善口行,

三者不善意行。復有三法,謂三不善行:

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復有三法,謂三惡行:

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復有三法,謂三善行:

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復有三法,

謂三不善想:欲想、瞋想、害想。復有三法,謂三善想:

無欲想、無瞋想、無害想。復有三法,謂三不善思:

欲思、恚思、害思。復有三法,謂三善思:無欲思、

無恚思、無害思。 「復有三法,謂三福業:施業、

平等業、思惟業。復有三法,謂三受:樂受、苦受、

不苦不樂受。復有三法,謂三愛:欲愛、有愛、

無有愛。復有三法,謂三有漏:欲漏、有漏、

無明漏。復有三法,謂三火:慾火、恚火、愚癡火。

復有三法,謂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

復有三法,謂三增盛:我增盛、世增盛、法增盛。

復有三法,謂三界:欲界、恚界、害界。復有三法,

謂三界: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復有三法,

謂三界:色界、無色界、盡界。復有三法,謂三聚:

戒聚、定聚、慧聚。復有三法,謂三戒:增盛戒、

增盛意、增盛慧。 「復有三法,謂三三昧:空三昧、

無願三昧、無相三昧。復有三法,謂三相:止息相、

精勤相、捨相。復有三法,謂三明:

自識宿命智明、天眼智明、漏盡智明。復有三法,

謂三變化:一者神足變化,二者知他心隨意說法,

三者教誡。復有三法,謂三欲生本:

一者由現欲生人天,二者由化欲生化自在天,

三者由他化欲生他化自在天。復有三法,

謂三樂生:一者眾生自然成辦,生歡樂心,

如梵光音天初始生時。二者有眾生以念為樂,

自唱善哉,如光音天。三者得止息樂,

如遍淨天。 「復有三法,謂三苦:行苦、苦苦、變易苦。

復有三法,謂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復有三法,謂三堂:賢聖堂、天堂、梵堂。

復有三法,謂三發:見發、聞發、疑發。復有三法,

謂三論:過去有如此事,有如是論;

未來有如此事,有如是論;現在有如此事,

有如是論。復有三法,謂三聚:正定聚、邪定聚、

不定聚。復有三法,謂三憂:身憂、口憂、意憂。

復有三法,謂三長老:年耆長老、法長老、作長老。

復有三法,謂三眼:肉眼、天眼、慧眼。諸比丘!

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

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諸比丘!

如來說四正法,謂口四惡行:一者妄語,

二者兩舌,三者惡口,四者綺語。復有四法,

謂口四善行:一者實語,二者軟語,三者不綺語,

四者不兩舌。 「復有四法,謂四不聖語:不見言見,

不聞言聞,不覺言覺,不知言知。復有四法,

謂四聖語:見則言見,聞則言聞,覺則言覺,

知則言知。復有四法,謂四種食:摶食、觸食、

念食、識食。復有四法,謂四受:

有現作苦行後受苦報;有現作苦行後受樂報;

有現作樂行後受苦報;有現作樂行後受樂報。

復有四法,謂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見受。復有四法,

謂四縛:貪欲身縛、瞋恚身縛、戒盜身縛、

我見身縛。 「復有四法,謂四刺:欲刺、恚刺、見刺、

慢刺。復有四法,謂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復有四法,謂四念處;於是,比丘內身身觀,

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身身觀,

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

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受、意、

法觀,亦復如是。復有四法,謂四意斷;於是,

比丘未起惡法,方便使不起;已起惡法,

方便使滅;未起善法,方便使起;已起善法,

方便思惟,使其增廣。 「復有四法,謂四神足;於是,

比丘思惟欲定滅行成就;精進定、意定、思惟定,

亦復如是。復有四法,謂四禪;於是,

比丘除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入於初禪。滅有覺、觀,內信、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入第二禪。離喜修捨、念、進,自知身樂,

諸聖所求,憶念、捨、樂,入第三禪。離苦、樂行,

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

復有四法,謂四梵堂:一慈、二悲、三喜、四捨。

復有四法,謂四無色定;於是,比丘越一切色想,

先盡瞋恚想,不念異想,思惟無量空處,

捨空處已入識處,捨識處已入不用處,

捨不用處已入有想無想處。 「復有四法,

謂四法足:不貪法足、不瞋法足、正念法足、

正定法足。復有四法,謂四賢聖族;於是,

比丘衣服知足,得好不喜,遇惡不憂,不染不著,

知所禁忌,知出要路,

於此法中精勤不懈,成辦其事,無闕無減,

亦能教人成辦此事,是為第一知足住賢聖族。從本至今,

未常惱亂;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及世間人,

無能毀罵;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

皆悉知足,亦復如是。復有四法,謂四攝法:惠施、

愛語、利人、等利。復有四法,謂四須陀洹支:

比丘於佛得無壞信,於法、於僧、

於戒得無壞信。復有四法,謂四受證:見色受證、

身受滅證、念宿命證、知漏盡證。復有四法,

謂四道:苦遲得、苦速得、樂遲得、樂速得。

「復有四法,謂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

苦出要聖諦。復有四法,謂四沙門果:

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復有四法,

謂四處:實處、施處、智處、止息處。復有四法,

謂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人心智。

復有四法,謂四辯才:法辯、義辯、詞辯、應辯。

復有四法,謂四識住處:色識住、緣色、住色,

與愛俱增長,受、想、行識中亦如是住。

復有四法,謂四扼: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

復有四法,謂四無扼:無欲扼、無有扼、

無見扼、無無明扼。 「復有四法,謂四淨:戒淨、心淨、

見淨、度疑淨。復有四法,謂四知:可受知受、

可行知行、可樂知樂、可捨知捨。

復有四法,謂四威儀:可行知行、可住知住、

可坐知坐、可臥知臥。復有四法,謂四思惟:

少思惟、廣思惟、無量思惟、無所有思惟。

復有四法,謂四記論:決定記論,分別記論、

詰問記論、止住記論。復有四法,謂佛四不護法;

如來身行清淨,無有闕漏,可自防護;

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亦復如是。

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

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又,諸比丘!

如來說五正法,謂五入: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

復有五法,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

識受陰。復有五法,謂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

掉戲蓋、疑蓋。復有五法,謂五下結:身見結、

戒盜結、疑結、貪欲結、瞋恚結。復有五法,

謂五上結:色愛、無色愛、無明、慢、掉。復有五法,

謂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復有五法,

謂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復有五法,謂滅盡枝:一者比丘信佛.如來.至真.

等正覺,十號具足。二者比丘無病,身常安隱。

三者質直無有諛諂,能如是者,

如來則示涅槃徑路。四者自專其心,使不錯亂,

昔所諷誦,憶持不忘。五者善於觀察法之起滅,

以賢聖行,盡於苦本。復有五法,謂五發:

非時發、虛發、非義發、虛言發、無慈發。復有五法,

謂五善發:時發、實發、義發、和言發、慈心發。

復有五法,謂五憎嫉:住處憎嫉、檀越憎嫉、

利養憎嫉、色憎嫉、法憎嫉。 「復有五法,

謂五趣解脫:一者身不淨想,二者食不淨想,

三者一切行無常想,四者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五者死想。復有五法,謂五出要界:

一者比丘於欲不樂、不動,亦不親近,但念出要,樂於遠離,

親近不怠,其心調柔,出要離欲,

彼所因欲起諸漏纏,亦盡捨滅而得解脫,是為欲出要。

瞋恚出要、嫉妒出要、色出要、身見出要,

亦復如是。 「復有五法,謂五喜解脫入。

若比丘精勤不懈,樂閑靜處,專念一心,未解得解,

未盡得盡,未安得安。何謂五?於是,

比丘聞如來說法,或聞梵行者說,或聞師長說法,

思惟觀察,分別法義,心得歡喜,得歡喜已,

得法愛,得法愛已,身心安隱,身心安隱已,

則得禪定,得禪定已,得實知見,

是為初解脫入。於是,比丘聞法喜已,受持諷誦,

亦復歡喜,為他人說,亦復歡喜,思惟分別,

亦復歡喜,於法得定,亦復如是。復有五法,謂五人:

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

有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諸比丘!

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

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又,諸比丘!

如來說六正法,謂內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復有六法,謂外六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

觸入、法入。復有六法,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

舌、身、意識身。復有六法,謂六觸身:眼觸身,

耳、鼻、舌、身、意觸身。復有六法,謂六受身:

眼受身,耳、鼻、舌、身、意受身。復有六法,謂六想身:

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復有六法,

謂六思身: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

復有六法,謂六愛身:色愛身,聲、香、味、觸、

法愛身。復有六法,謂六諍本:若比丘好瞋不捨,

不敬如來,亦不敬法,亦不敬眾,

於戒穿漏,染汙不淨;好於眾中多生諍訟,

人所憎惡,嬈亂淨眾,天、人不安。諸比丘!

汝等當自內觀,設有瞋恨,如彼嬈亂者,

當集和合眾,廣設方便,拔此諍本;

汝等又當專念自觀,若結恨已滅,當更方便,遮止其心,

勿復使起。諸比丘!佷戾不諦、慳吝嫉妒、

巧偽虛妄、自因己見、謬受不捨、迷於邪見、

與邊見俱,亦復如是。復有六法,謂六界:地界、

火界、水界、風界、空界、識界。復有六法,謂六察行:

眼察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察法。

「復有六法,謂六出要界。若比丘作是言:

『我修慈心,更生瞋恚。』餘比丘語言:『汝勿作此言,

勿謗如來,如來不作是說:欲使修慈解脫,

更生瞋恚想,無有是處。佛言:除瞋恚已,

然後得慈。』若比丘言:『我行悲解脫,生憎嫉心;

行喜解脫,生憂惱心;行捨解脫,生憎愛心;

行無我行,生狐疑心;行無想行,生眾亂想。』

亦復如是。復有六法,謂六無上:見無上、

聞無上、利養無上、戒無上、恭敬無上、憶念無上。

復有六法,謂六思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

天念。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

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諸比丘!如來說七正法,謂七非法:無信、無慚、無愧、

少聞、懈怠、多忘、無智。復有七法,謂七正法:

有信、有慚、有愧、多聞、精進、總持、多智。復有七法,

謂七識住: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

天及人是,是初識住;或有眾生,

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識住;

或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識住;

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是四識住;

或有眾生,空處住、識處住、不用處住。

「復有七法,謂七勤法:一者比丘勤於戒行,

二者勤滅貪欲,三者勤破邪見,四者勤於多聞,

五者勤於精進,六者勤於正念,

七者勤於禪定。復有七法,謂七想:不淨想、食不淨想、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無想、無常想、無常苦想、

苦無我想。復有七法,謂七三昧具:正見、正思、

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復有七法,

謂七覺意:念覺意、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

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是為如來所說正法,

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

人獲安。 「諸比丘!如來說八正法,謂世八法: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復有八法,謂八解脫:

色觀色,一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二解脫;淨解脫,

三解脫;度色想滅瞋恚想住空處解脫,

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

六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

度有想無想處住想知滅,八解脫。復有八法,

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

正念、正定。復有八法,謂八人:須陀洹向、須陀洹、

斯陀含向、斯陀含、阿那含向、阿那含、

阿羅漢向、阿羅漢。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

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

人獲安。 「諸比丘!如來說九正法,所謂九眾生居:

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是,

是初眾生居;復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

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眾生居;復有眾生,

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眾生居;

復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是四眾生居;

復有眾生,無想無所覺知,無想天是,

是五眾生居;復有眾生,空處住,是六眾生居;

復有眾生,識處住,是七眾生居;復有眾生,

不用處住,是八眾生居;復有眾生,住有想無想處,

是九眾生居。是為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

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

人獲安。 「諸比丘!如來說十正法,所謂十無學法,

無學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方便、

正定、正智、正解脫。是為如來所說正法,

當共撰集,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

人獲安。」 爾時,世尊印可舍利弗所說。時,

諸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