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峯全書/卷三十八
抗義新編
編輯趙參判一軍殉義碑。
編輯海平府院君尹根壽撰。
嗚呼。此贈參判趙公殉節地。而麾下同死士葬其體魄之所也。萬曆壬辰。倭亂猝起犯我境。我軍所在輒崩潰。無敢嬰其鋒者。倭遂乘勝長驅。直渡漢水。三京俱不守。乘輿西遷。絶無勤王者。公時在沃川村舍。獨投袂而起。沫血移檄。召募義旅。巡察及守土者。競沮撓之。公乃與同志門生全承業,金節等。馳往湖右。則士子張德蓋,申蘭秀,高擎宇,盧應晫及前參奉李光輪等。慕公義爭來會。遂募兵與糧。或造戰械。以七月四日。建旗鼓於公州。而提衡其師。凡千有六百。是時。倭賊方據淸州。而防禦使李沃戰敗。公進兵淸州。以八月初一日。直擣城西門外。與僧將靈圭連陣。公親冒矢石。竟日督戰。賊大衂。遂焚其屍宵熸。自是湖左諸屯之賊亦遁。公方簡輕銳。直趨行在。行至溫陽。而倭之據錦山者復猖獗。將侵軼兩湖。巡察介公同義者。請見公議討錦賊。幕佐亦多謂國家疆域。盡爲賊據。只兩湖不中兵。意者天其默相我以開中興乎。今棄而西上。是無兩湖。必先翦錦倭。絶賊之議後者。然後北行勤王未晩也。公乃還公州。與巡察議又相迕。蓋起兵之初。公移書責其擁兵自衛。無意勤王而抑忠臣義士之氣。巡察嗛之。至是。文移列邑。凡應募在公麾下者。囚繫其父母妻子。且下令官軍不相應援。麾下兵旣集而還散。只有七百義士。願從公死生者而已。將以八月十六日。移兵向錦溪。有一別將力言賊懲乙卯湖南之敗。今之據錦者。特精銳。數亦數萬。奈何以烏合衆當之。宜按兵觀勢。且俟朝家命令也。公泣誓君父安在。敢言利鈍。主辱臣死。吾知一死而已。遂與靈圭聯兵而進。曾與湖南巡察權慄。約以十八日齊擧夾攻。巡察馳書改期未到。公已抵錦郡之十里地。以待南師。賊詗而逆之。乘我未陣。分其衆爲三。迭出薄我。公乃下令軍中。今日只有一死。死生進退。無愧義字。士皆唯令莫敢違。力戰良久。賊三北僅能軍。而我兵已矢盡。賊遂闌入帳下。士挽公請跳。公笑曰。丈夫死耳。不可臨亂而苟活也。遂援桴督戰益急。士爭趨死。至空拳相搏。而猶不離次。竟與公俱死。無一人偸生倖免者。賊死亦相當。勢遂挫。收餘兵還陣。哭聲雷震。運其屍三日猶不盡。乃積而焚之。賊遂與茂朱屯賊皆遁。以故湖西南得全。而國家賴以有今日。則公雖敗沒。其蔽遮阻遏之功。爲如何哉。公起兵凡數月。未嘗用斧鑕鞭笞。而士皆用命。所至肅然。整而無擾。聞公擧義。近遠趨募。雖被當事者力沮。妻子繫獄。而亦有愛悅公。不忍捨去者。及聞其敗。巷哭相聞。陣亡之家。不致私怨。而惟以公死爲悲。後而不死者。不以得免爲幸。而但以疇依爲恨。湖右人下逮賤隷。皆食素。公德之感人深者可見已。事聞。當寧爲震悼。特贈吏曹參判兼同知經筵,義禁府,春秋館事。錄其子完堵泰陵參奉。月廩其家。嗚呼。此可以觀君臣矣。噫。士方居平大言。及臨小利害。畏避前卻者多矣。若公者。前日抗章言事。屢請朱游之劍。直聲震一時。里居退處。而聞難卽奮。首先揭義。雖成敗在天。而矢身以殉。其視嚮所論說。有如執券而讎。要以自靖於心。且國家無文吏臨陣責。而公又時無官守。徒以義起。按兵觀勢。以俟朝命。如或者之雲。誰曰不可。而乃提單師抗勍敵。死之無悔。豈不烈烈男子哉。公當辛卯倭使之來。輒上章請斬其使。以告天朝。其凜色毅辭。直與日月爭光。胡邦衡封事之後。乃見公一疏。而又於天文特精。一日。東南有聲如巨雷。公泣謂此乃天鼓。倭衆今必渡海矣。其言果驗。日亦不爽。公非異人而何哉。至斥逆賊姓鄭者。疏中比之羿,浞。其後言若燭照龜卜。此則國人之所傳誦者也。其他事行。卓絶震耀。誠不可以莫之傳。而今日最其死節一事。則有未暇及者雲。公之八代祖諱天柱。當紅巾賊之亂。再捷於博州。而兵敗效節於安州。公嘗慷慨擊節。追慕而喜道之。今竟克肖。亦異矣哉。公諱憲。字汝式。重峯其號。丁卯文科。家貧甚。妻子不免飢寒。而奉母甘毳未嘗乏。躬耕以給。而暇則輒對聖賢書。伊吾不絶。非古所謂朝耕夜讀者耶。誦說倫義。必期見之行事。晢於死生。素定於心。故倉卒之際。能卓然自樹立如此。可敬也夫。行朝聞公起兵。賜敎書拜奉常寺僉正。而公亦未及見。師敗翌日。公弟範冒死入戰所。則公死於旗下。而將士皆死其側。範乃負公屍歸沃川。至四日殯。顏色若生。怒氣勃勃。張目掀髥。人不覺其死已久也。至於從公陣亡七百。蓋皆慕公之烈。得之見聞而激勸者。而捐軀恐後。擧一軍盡作忠義之鬼而不辭。非特用兵以來。他軍之所未有。徵諸往牒。亦罕聞矣。又就其尤較著者。則參奉李光輪仲任。孝友天植。慷慨有節。槩募鄕兵數百。實贊公終始。竟與公同死。褒贈司憲府執義。奉事任廷式。賦性樸直。且有弓馬才。將斥候在陣外。望見勢急。策馬突進。格殺數倭而死。士人金節。首從募旅。戰功居多。李勵。乃故首相鐸之孫也。好學篤行。世其家風。聞公起兵。仗義從之。俱沒於陣。又有萬戶邊繼溫,縣監楊應春,奉事郭自防,武人金獻,姜仁恕,朴鳳瑞,金希哲,金仁男,李天命,黃三讓,朴春年,韓琦,朴贊。皆以褊裨。或先登摧堅。或殺賊無算。勇烈焯人耳目者也。士人朴士振,金善復,卜應吉,申慶一,徐應時,尹汝翼,金聲遠,趙敬男,全忠男,高明遠,姜夢祖。俱以或文或行聞。生遊公門。而戰同公死者也。公之子完基。狀貌魁偉。性度邁倫。及敗。故華其冠服。蘄代公死。賊認爲主將而矺其屍。賊旣退。公之門徒朴廷亮,全承業。卽往收七百義骨。聚作一塚。廷亮奇士。力行古誼。承業端雅。通經飭行。適自幕下。受任出外。不與於難。嘗倡立樂石。以示永永不幸。相繼病歿。其同門生閔昱嗜。義士也。惜其齎志未就。續而經紀之。與湖西士民及錦山耆老。議以克諧。方伯守宰。亦助以贖鍰。石旣具而宋邦祚來謂余。知參判心事者若而人。而亦不在世。敢以屬之子。余獲習參判當其死事之初。余在行朝。聞而特悲之。相望千里。無因一酹於就義地。以償宿心。今乃屬事比辭。得相茲役。寧敢以不文辭。但衰落之餘。其何以張大其事。慰七百忠魂於九原而使之瞑目也哉。噫噫。傷乎傷乎。旣紀之而繫之以詩曰。
臣有大綱。授命酬分。志士所程。利害奪之。允蹈者鮮。臨亂乃明。侃侃趙公。學期實踐。含忠履貞。昔歲龍蛇。運屬陽九。島夷構兵。金湯失險。莫敢儲胥。直抵漢京。鑾輿西遷。公泣其血。義重身輕。振袂一呼。募銳齊奮。如響赴聲。慷慨枕戈。誓無留陣。覆賊於淸。兇焰孔熾。盤據錦溪。孰翦奔鯨。公激我師。滅此朝食。直前敢嬰。血戰逾時。矢盡途窮。桴鼓猶鳴。殺賊過當。以報主恩。雖敗亦嬴。殉君胡避。從師胡恫。烈哉一營。事聞行朝。褒忠錫秩。特軫宸情。人亦有雲。有碎而完。有殞而榮。競毀其魄。實全其天。其神上征。騰氣奔音。爲雷爲霆。殷殷轟轟。掃彼攙搶。以捍南紀。疆域載寧。陣雲莽蒼。野鳥哀吟。毅魄同坑。西臺凌空。震岳在傍。幷表厥塋。有來千秋。讀此豐碑。其人若生。
重峯先生遺事
編輯安邦俊撰
先生自免襁褓。卽知事親之禮。父母有命。則輒跪而聽受。事繼母金氏。盡愛敬之道。金氏性嚴。待先生頗少恩。一日。先生往省外祖母某氏。某氏謂先生曰。聞汝繼母遇汝無恩。因歷數之曰。汝繼母某事如是。某事如是雲。汝將何以保活乎。先生俯伏不對。因辭去。過數月後復往。某氏問先生。汝久不來見我者何也。先生對曰。日者之來也。祖母談我母氏事。所不忍聞。以故久不敢來也。某氏大賢之。自是對先生不敢復言金氏事。先生旣失怙。金氏遇先生益嚴。少不中意。輒加譴責。先生起敬起孝。期以底豫爲心。終身惕慄兢兢。未嘗一日而懈也。先生伏節以終。金氏乃痛傷如己出。晝夜號泣。每歎曰。寧馨人物。世豈可復見乎。嗟乎。眞我兒也。厥母氏特借腹以生耳。金氏後先生八年乃沒。平生追悼先生。如一日不少衰。
先生爲坡州敎授時。嘗請益於牛溪先生。質問周易疑義。未幾。改官辭去。後以身縻祿養。稀復至溪上。函丈之分。可謂至淺鮮也。而先生之所以事之者。誠敬備至。蓋有古人師弟之風焉。先生少牛溪九歲。牛溪每固辭稱號。待以執友。而先生亦終不敢當也。牛溪先生嘗有家奴以事過先生居者。因附書候寒溫。先生聞書至。促步出門。親受其書。迎奴入命坐於廡內。呼家人促具食。食至。先生親與其奴對飡。奴竊視先生盤中所設。與己無異。先生之意。蓋欲賓之也。
先生初與李潑交。李待先生甚敬。先生時至李家。或升堂拜母。後李擠斥牛,栗。先生絶交不相通問者累歲。及己丑逆獄起。李母夫人尹氏亦被拿。先生遇諸途。伏謁路左。尹氏初不知爲先生也。問何人。先生答曰。我是趙某。尹氏乃大哭曰。公何自來見我也。吾兒曾用公言。豈有此事乎。先生亦痛哭。因以毛衣一襲進之曰。日寒如此。此物雖陋。願備行資。及尹氏登程。先生泣而送之。山迴路轉。不見然後乃止泣。旣而。李妾繼至。先生又以一襦與之。相泣而別。
先生自幼嗜學。雖隆冬盛寒。衣履盡破。而忍凍從師。不避風雪。每値禾熟。則先生以親命守宿田間。隣兒同學者數人亦從之。夜各倍誦所讀書。誦至夜深。隣兒皆瞌睡先臥。先生猶誦不輟。久方假寐。鷄一鳴。先生又起誦之。隣兒方甘眠。聞先生書聲。始驚起。隣兒每恨其不及。竭力爭勝如是者累日。而卒無能逮之者。時牧牛田間。牛行逐草。先生必執書隨之。且行且看。天雨則披卷於蓑笠之下。潛心探賾。有時失牛所在。每日親採薪。烘於親房。烘訖火殘。則撥灰搜火。以書側映火光而讀之。火盡乃已。稍長。以農爲養。往于田。必先就隴間。橫木爲架而置書焉。待休暇讀之。日以爲常。
先生少力學自立。專以踐履爲主。其於書也。蓋成癖焉。而非以爲口耳資也。登第入官之後。猶不廢書課。早夜矻矻。書不去手。嘗以質正官赴燕。凡使臣入遼界者。皆以健騾駕輕車而馳之。其行甚疾。終日飄搖頓撼。坐者不能安席。先生坐車中看書。晏然如在書閤。馳驅原隰。往返六千餘里。未嘗一日輟也。
先生嘗往弔土亭先生於保寧地。暮投店舍歇泊。李生某隨至。亦欲舍宿。見先生行色憔悴。草屩布衣。初以爲行旅之賤者。諦視之則容貌古奇。不似庶人。乃去投旁店。先生呼曰。此屋頗寬。不妨一夜同宿。李生乃還就之。叩其姓名則先生也。遂與之處。旣夕。先生招從者燃松明。出行橐中書帙。整衣冠危坐。翼然端拱。看到夜深。乃宋朝名臣言行錄也。知李生士人可語。又出栗谷先生所著擊蒙要訣一編示李生。問曾見此書否。李生對曰。未也。先生乃曰。修身應事之要。略備於此。爲士者。不可不先讀此書。李生悚聽。先生乃出裝中紙。手裁爲卷。傳寫以授李生。鷄鳴始就寢。向曉又起坐看書。李生同行數日。未嘗見一時廢闕也。所與言者。無非修己篤行之事。李生視馬所載。一邊奠物而一邊乃松明也。其力學勤苦。奬掖後生如此。
先生自幼確實作事。必有始卒。時與里中諸兒垂釣於川。里兒志多獲。魚稀久不登釣。輒去而之他。先生獨堅坐不動。良久方移一處。逮暮還。與里兒較獲多少。先生之獲。多於里兒。先生所居野外。有小潢池。深可丈餘。魚鱉甚多。一日。先生與里兒十餘輩遊。行至其上。謂里兒曰。竭此潢。魚可多得。遂與里兒合力㪺水而棄之。日且夕矣。水尙深。里兒皆意怠欲止。謂先生可去矣。徒勞何爲。先生奮曰。山可夷河可塞。此事功已半矣。奚爲而止也。里兒不聽。相率而去之。惟數兒從先生不去。旣暮。數兒又曰。日已暮矣。可且還家。明日更來。先生曰。不然。以宵而止。則今宵水必還入於潢中。前功盡棄。事必無成。遂強留數兒。達夜㪺水。翌日未暮。潢竭。得魚而歸。
先生居金浦縣。嘗以事至京。還渡楊川江。中流舟遇風幾覆。同舟者面無人色。咸啼號奔走。先生在船頭。獨晏然不動。闔眼凝坐。良久幸而獲濟。旣登岸。舟人載怒先生曰。一舟人且盡死。汝是何人。獨奈何不爲動乎。因欲歐之。先生亦不動。笑而謂之曰。死生有命。豈人啼號奔走所能免也。聲色如平常。犯而不較。同舟有金載厚者亦士人也。大奇之。顧止怒者曰。汝愼毋然。此非常人也。仍問先生居住姓名。相楫而去。先生時年弱冠矣。
先生有臧獲在某縣。累世不知。人有告先生者。先生徒步往問之。適値愼公彥慶以使命到縣。愼是先生故相識。爲發官人。拿致其奴。奴初不認爲主。詐稱世本良家。愼公怒。榜笞數十猶不服。先生見其楚毒良苦。心不忍。乃謂愼公曰。此漢果是吾奴。則雖重杖以死可也。萬一不勝拷掠而自誣爲奴。則劫良爲賤。大不可。事涉疑誤。不當強服。姑停刑訊。以情問之可也。愼公大笑曰。有是哉。子之迂也。此奴累世逃橫。厥罪已重。今見公無勢位可畏。故欲僥倖苟免。雖用重杖。尙不肯服。況以和言問之。寧有首實之理乎。先生猶極力止之。愼亦不能強也。一坐皆笑先生迂闊。先生乃招其奴謂之曰。汝果良民。則如此可也。不然而叛主冒良。則罪實在汝。爾亦人心。爾可退而思之。其奴唯唯而去。翌日。先生與愼公同坐。其奴與其老母及子女輩。扶攜詣官。叩頭流涕。謝曰。累世叛主。奴罪萬死。今又主公赤心溫諭如此。天日可畏。豈敢終始背叛乎。愼公乃驚服曰。官家任刑。不如公一言之德。嗟嘆久之。
先生嘗往訪楊太醫禮壽謁入。楊謂坐客曰。曾見此爺乎。客曰。聞名而未見也。楊笑謂客曰。公今以吾故得識此爺。良非幸耶。楊才氣過人。外恭而內倨。於人少所推服。素有足病。官至宰樞。凡問藥人來。雖名卿達官。迎送不出戶外。及聞先生至。扶起下庭。屈膝而拜。極其尊敬上坐。問藥訖。先生辭去。客謂楊曰。公以疾廢賓禮久矣。今何力疾致敬至此。楊歎曰。此爺平生行事。求之古人。亦罕其匹。其仁民愛物之心。雖謂之聖人可也。因言此爺嘗爲郞官。行遇載薪人於隘巷。薪人爲先導者所觸。馬蹶而覆。此爺急呼從者。扶載以送。然後乃去。此於此爺。雖不足爲異事。擧此一端。可知其餘。吾以醫藥閱人多矣。未嘗見如此爺也。言訖。又嗟歎不已。
先生嘗爲全羅都事。時鄭松江澈爲觀察使。好酣飮。先生每切責之。松江不能改。先生歎曰。守令浚民膏血。飾廚傳以媚其上。爲監司者。不能以生民休戚爲念。唯酣飮是事。是奚異於飮赤子血乎。及松江巡到康津縣。與先生同坐聽潮樓上。樓臨海口。素號湖南勝觀。是日賓客滿堂。松江擧杯屬先生曰。今日可以飮矣。公何固也。先生不答。酒至。先生以手揮去曰。烏用是赤子血爲哉。終不肯沾唇。松江亦竟不能奪也。後松江至海南縣。訪人於村墅。主人置酒。松江酒酣賦詩。有傍人莫笑酩酊醉。此酒應非赤子血之句。蓋指先生也。
先生之持斧伏闕也。寓於鍾樓街旁市民家。先生晝夜遑遑常有憂迫之色。主人問其故。先生不答。惟流涕而已。其家屋欹將倒。主人用大木支柱。先生自外還見之。歎曰。嗟乎。主人之屋。此木扶顚。尙可支數年之久。若乃邦廈將傾。則誰爲扶之。將何物支之。哽塞殆不能言。旁人亦爲之感動。有上番卒金億命者。適與同舍而見之。每向人說不置。億命亦以孝聞者也。噫。微億命。此事不傳。億命之攸好德。亦可尙也。
先生之竄吉州也。金吾卒將謫命往沃川。未至先生舍五里所。卸鞍而息焉。朝而至夕。乃到其家告之。時先生適在栗峯山莊。去本家十餘里。家人走告之。先生聞命卽來。告辭於祠堂。與母金氏訣別訖。卽徒步發行。卒止之曰。今日吾朝可到此而不敢者。來時吾同班敎余曰。趙通津。賢者。聞此命。必不肯留一刻。汝須以夕而抵其家。令可夜以治行雲。此吾所以待夕而告也。願留今夜。明發啓行可矣。先生曰。君命不可宿。遂夜發。舍於十里外。故事。金吾卒押罪人以行。必多責貨。賄於其家。意有未饜。輒加以困辱。故罪人家或至破產以飽其欲。雖大官名賢。莫敢不與。與之無不受者。先生家貧甚。無以應之。親舊之居傍近者。乃相與裒合貨物以贈之。卒曰。始吾來時。同班戒吾以毋敢受賄。且除吾還後。長房設宴矣。我若受之。何面目立於人類乎。固讓不受。家人以雨具油笠帽一事贈之。且曰。此微物可以禦雨。願受毋辭。卒曰。吾橐中亦有之。吾無須也。固與之終不受。在途扶侍先生。執役如親僕。自湖西抵嶺北凡二千餘里。道路險遠。備嘗艱苦。而終無懈意。至謫所。助修先生寓屋。補破遮寒。葺其籬落。留數日不肯去。先生勸以亟歸復命。對曰。雖得稽時之罪。吾不忍捨去也。及辭去。涕泣以別。
先生季弟典。從先生於配所。未幾。遘癘而亡。先生晝夜號痛。無力送喪。惟以單奴匹馬載屍。所經一路。聞知爲先生弟。雖愚氓賤隷。咸咨嗟歎息。或出人馬。傳相護送。至楊川迷失道。誤踰村民屋山。里中惡少。持梃迫逐之。馬駭而走。屍墮於地。奴號泣。罔知所爲。里中長老來問。奴具告其由。里人聞之。皆來會集。因共嗟嘆曰。此乃善人之弟。何得如此。雖然。年少狂童。不知而妄作。願毋深責。遂相與傳通於道次。人家扶羿。護送於金浦先塋之下。〈已上平居言行。〉
先生嘗遊俗離山。至一寺留止。通宵不寐。坐以待朝。如是者十餘日。一日夜。忽伏枕悲泣。朝而進飯。亦不食。寺僧怪之。問其故不答。後數日。乃謂僧智玄曰。頃夜星變甚酷。時事可知。吾安得不悲。因放聲大哭。寺僧皆以爲狂。無何。倭變果作。癸巳秋。余與姊夫蘭溪丈人〈姓朴名宗挺。淸修好學。以孝行旌門。〉往月出山道岬寺。逢智玄。年已七十餘矣。語余如此。因歎息曰。趙提督。聖人也。使當時士大夫愛君憂國。皆如趙提督。則國事豈至此乎。
先生嘗遊大芚山。留月餘不以讀書爲事。日往山谷間。或登高望遠。籍草臨流。蓋以娛憂舒悲。意不在於流連光景也。屨弊則自織之。不假於僧。尋常言語間。咄咄之聲。不絶於口。至於當食。有時棄七箸嗟吁。寺僧莫測其意。一日。與僧四人對食。先生先進數匙。推其餘以與四僧者曰。明年必有倭亂。我當擧義勤王。今日共此飯者。聞吾起兵。可卽來同事。僧輩怪其言。佯應曰諾。明年壬辰。變報至。僧輩乃驚服。爭先赴義。而四僧中。其一已死。其一腳病不行。餘皆與先生同死。病未赴者。其名粲猷。丙申夏。余遊獅子山。與猷相見。猷也爲余道之。且恨不得與之俱死。垂涕久之。先生仰觀天象。俯察人事。知有倭亂。以石盛饁器中。令內子戴之。日日上下山阪。人問其故則曰。吾欲豫習勞以避亂也。人皆笑之。辛卯七月初二日。先生往見錦山郡守金公玄成。朴生廷老從。先生與朴生登映碧樓遊賞。日在未,申間。忽有赤氣起自東方。分爲三派。一派向北而長亘天。一派向西而長半天。一派向西南而長又半。其光燭地。先生諦視之。謂朴生曰。秀吉之兵已動矣。明春必大擧深入。當如此氣。吾將奉母避亂於公州。君亦從我可也。厥明。先生見金公具言其狀。請報監司。轉聞於朝。亟圖防禦之策。金公如其言。圖形牒報。則時李洸爲監司。寢不啓。壬辰三月。先生自沃川來省先壟。操文而祭之。告以亂將作永訣之意。親朋來見者。心內不信。試問亂果作。何地可避。先生曰。若入江華磨尼山。似可免矣。其言果驗。二月。夫人捐世。踰月將葬。親賓咸集。忽聞天際有聲訇然。先生大驚謂人曰。此天鼓也。賊必渡海。無復可爲。因流涕不已。及起兵後嘗夜觀象緯。忽北向拜哭。良久乃止。幕下諸人問其故。先生答曰。吾以爲禍及行朝。今更察之。二王子之入北者。其獲於賊乎。門人等皆志其月日。後聞兇賊渡海。王子被擄之日。果其時也。
先生變初未起兵。與同鄕十餘人。親往覘賊。路逢倭兵百餘。衆寡不敵皆走。先生獨奮然欲進戰。鄕人不從。強曳先生登山。先生呼曰。姑舍我。先射賊。及起兵。常以劍擊柱。有若發狂之人。或人問其故。答曰。曾用此劍。豈使此賊渡海。辭氣慷慨。言淚俱發。或人曰。豈恨其不用公言。斬倭使報天朝乎。先生曰。噫。當斬者。豈惟此賊。或人悟其意。不更問。
先生移兵湖南。攻錦山賊。賊勢甚盛。偏裨數人。請且退師。更圖後擧。先生卽命從者。解先生所乘馬鞍。投地因罵曰。汝以我爲有欲退之意乎。我當止死。爾輩進退。任自爲之。其人感奮。遂決死進戰。賊旣闌入帳下。士挽先生號泣。要與俱去。先生笑而坐。凝然不動。神色自若。賊不敢易犯。最後乃及先生。
先生愛養士卒。出於至誠。士卒仰戴先生。如赤子之於慈母。時湖西諸邑。賊陣棋布。而淸州之賊。勢又鴟張。閫帥列鎭。奉頭鼠竄。不敢窺一足覰賊。而先生以孑然孤軍。處乎其間。出沒廻翔。軍無疑懼之色。卒能奮寡擊衆。摧鋒陷堅。一日之內。大敵宵遁。及乎錦山之敗。軍之有父母兄弟妻子者。相聚號哭。忽有人誤傳先生獨得脫還者。咸止哭祝天曰。死者已矣。吾將帥得免。則復何恨乎。此事余曾聞人傳說已久。意謂溢美過實之語。不敢載之於文。先生歿後二十年間。余往來南北。所聞皆同。而金上舍堉。亦以爲親聞於先生幕下士雲。
先生錦山敗後數月。余與友人李上舍慶男。自礪山向全州。日暮投宿村家。行路數人。亦來同宿。夕食時。其中一人有不喪服而素食者。怪之呼前問故。其人曰。我是趙提督舊卒。爲提督行素數月矣。李公心義之。試以言探之曰。爲舊將行素。其誠可嘉。若至數月。則無乃過乎。其人曰。趙提督非徒爲國盡忠。愛養士卒。出於至誠。當時幕下。爭爲之死。一軍殉義。而吾獨以老孱。不赴戰所。偸生至此。常以不得倂命爲恨。行素百日。豈雲過乎。因泣下不止。李公顧謂余曰。睢陽敗卒。爲巡遠能若是乎。問其姓名。則淸州居民金大壽雲。
先生博古通今。明決善斷。而天資樸厚。不事外飾。故世無知者。其知之者。亦不過以伏節死義許之而已。至論一世人材。則不及於先生。蓋疑先生才短而不適於用。雖諸老先生。亦以爲然。惟李土亭知之。土亭卽先生之所尊師也。土亭嘗與人語。人問土亭曰。今世草野間。亦有人材乎。土亭曰。不知也。雖然。吾黨中有趙汝式者。安貧樂道。擺脫名利。愛君憂國。出於至誠。求之古人。實罕其儔。吾意以爲可用之材。此外吾無知也。人曰。所謂人材者。當大事能辦得之謂也。趙公之伏節死義。人皆知之。至論其人材適用。則恐不足以當之也。土亭曰。自古能當大事者。恆出於安貧樂道愛君憂國之人。趙君爲人。固非如君輩所能識也。世皆以此人爲迂闊無能。衆口一談。若聞吾言。必大笑之。君但自知而已。愼勿傳說。他日當知吾言之不妄也。〈已上擧義時事。〉
邦俊竊嘗思之。當丁亥,辛卯數年。先生伏闕控章。大略以爲請勿通信日本。斬其使送於天朝。移檄琉球南洋諸國。諭以源氏舊臣民。喩以利害。激以忠義。則倭奴必內相貳。諸國必同憤疾。天兵整飭水軍。羅絡東南。多方䝱之。平酋立國日淺。不免左右顧慮。必不敢輕動。此所謂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兵者也。就令能來。必不能大擧深入。宗社滔天之禍。決不至若是烈也。此意。當時滿朝卿相。下及韋布之士。無一慮及於此。先事而言。若合符契者。惟先生一人而已。及乎變作之後。廟堂之上。環顧錯愕。面無人色。八路閫帥。列鎭諸將。投竄山海之間。靦面偸生。惟權慄,李廷馣,李舜臣,金時敏。或以嬰險全城。或以蒙衝卻賊。皆以主待客。置之罪地。一時幸會。僅能成功。若夫孤軍無繼予之生地。驅疲兵擣虎穴。摧陷堅城。一蕩腥塵。則亦惟先生一人而已。料敵制勝。古人所難。而先生能之。一時文武名人。素負材望而笑侮先生者。擧不免瞠乎其後矣。然則向之謂先生非人材者。果是耶非耶。土亭先識。可謂度越常情。眞知人者矣。
贈職敎書
編輯王若曰。臨危授命。是臣子抗節之忠。表行易名。乃國家象賢之典。用申殊錫。以顯毅魂。某官某。金玉貞堅。氷霜皎潔。刪腸嫉惡。有直士之遺風。厲志獨行。慕古人之大節。飮氷食蘗。執槧懷鉛。素著強項之稱。不附灸手之勢。披肝瀝血。屢陳逆耳之忠言。穴胸斷頭。只作剖心之直諫。三黜雖遠跡於畎畝。一飯便不忘於廟堂。風雨淒淒。尙凌晨而孤雊。雪霜貿貿。獨在冬而也靑。常懷祀人之憂。幾灑漢臣之涕。誰薦禽中之一鶚。空埋獄底之雙龍。頃者。䝟貐磨牙。豺狼吮血。黃圖入地。白日飛塵。予亦去邠。暫將避狄。於時分虎竹者鳥驚。佩魚符者鹿逸。蠟書雨散。羽檄星馳。不聞一騎之勤王。未見隻輪之奔問。爾將急病攘夷。圖國忘死。手無寸鐵。自分慬於棘矜。心有萬兵。準擬摧於折箠。爰集義旅。式遏兇徒。勇敵萬夫。身輕百戰。裏瘡直進。飮血先登。奮書生章句之餘。出武夫干城之右。幾盡殲於勍敵。奈無賴於孤軍。然猶振臂一呼。決死三勝。咸張弮而冒刃。竟斬將而刈旗。絶歎息於周苛。散慷慨於傅奕。先軫免胄。敵人歸元。狼瞫奔師。詎毋見黜而解體。柱厲死難。肯爲不知而惜身。言念忠貞。有淚涕泗。爾猶無愧。予則多慙。秀實雲亡。恨委任之不至。曲江先見。痛悔咎之何追。特贈爾嘉善大夫,吏曹參判兼同知經筵,義禁府,春秋館事。羽林字孤。漢帝不忘其戰歿。納官爾子。越王亦憐其國殤。夫惟一字之褒。足以九原之慰。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重峯先生封事後跋
編輯權韠
韠讀先生封事。至頑雲不解。天日常陰。未嘗不三復流涕也。嗚呼。先生之所推以爲師友者。皆今世之所大仇也。今世之所貴重者。卽先生之所指以爲憸邪反覆無忌憚者也。人之所向。一何刺謬之甚耶。方秀吉納款請使之日。先生已逆覩其兇悖之謀。必欲上奏天子。旁檄諸侯。以致天誅。且陳守禦之策。纖悉備具。當世之議先生者。不過以爲病風狂易。而當國用事之臣。視先生如敵讎。及乎壬辰之亂。國勢橫潰。生靈塗炭。鑾輿播越。宗社丘墟。以至動天下之兵。然後先生之平日所嘗陳列者。一一皆驗。至如延安。海隅一孤邑耳。而先生特與府使申恪書。使之浚濠完城。爲他日保障之地。及倭寇之憑陵也。招討使李廷馣。賴以得全。蓋先生洞察時勢如燭照數計而龜卜。決非偶然而發者。嗚呼。先生能見未形之亂於千里之外數年之後。而獨不辨邪正於目前乎。然則今世之所仇者。果爲小人耶。其所重者。果爲君子耶。抑古人所謂陰陽易位。方正倒植者耶。誠使爲人上者。得先生之書。惕然覺悟。以重其所仇而仇其所重。則頑雲解而天日明矣。悲夫悲夫。此未易爲俗人言也。聊書所感。以貽先生之子。
書重峯先生擧義時事後
編輯成文濬
安士彥嘗撰重峯趙先生擧義時事若干條以示余。皆余舊所未聞。余受而讀之終篇。作而歎曰。嗟乎。德義之足以感人如是夫。余少日讀孟氏書。至好善優於天下。竊疑言之太夸。今觀先生此事猶信。先生始釋褐。未知名。出掌坡之學事。來訪吾先子於溪上。質問疑難。遂執弟子之禮。余亦幸隅坐而覿德焉。於時論者。謂先生優於德而短於材。使其位卿相當大任。亦未必能辦得磊落事業如古人也。嗟乎。人實未易知。於今果何如也。當先生擧義之日。方以罪廢淪落。號位勢力。不足以動人。一時所與同事之人。又多麤人蚩隷。世所謂無法蔑義不可以化誨者。先生猝然相遇於羈棲造次之頃。非有一日之素。骨肉之愛。而能使之心悅誠服。死而無悔如此。非先生忠信行夷之德。有以得之心孚於物。而無愧於古人者。能若是乎。嗚呼。使先生遭時得位。展布其四體。則吾知先生果能至誠感激。匡君捄俗必矣。世皆知先生精忠壯節。足以昭揭宇宙。雖其怨敵不敢議。而至於推誠與人。化烏合爲父子兵卒。能推鋒敵愾。一洗儒者之詬病。則雖其平生久要。亦無能以是期之者。信乎知人之難。而好善之優於天下。乃今見之矣。安君。信義士也。決知其言之不妄。故錄之以遺同志。且以告世之好善者雲。
祭趙汝式文
編輯寅城府院君鄭澈
吾友汝式。學孔,顏而慕誼,原。欲死於直而竟死於節。吁嗟乎汝式。
錦山立碑時祭先生文
編輯門人閔昱等
嗚呼。先生沒今十有二年矣。擧世稱慕。愈久而愈不能忘者。以其有摧敵之功乎。以其有死國之節乎。抑其以忠振一時。義礪千載。有可以扶世道而植名敎乎。旣能得人之死力。自可以摧敵。曷爲功慕耶。旣能知義之當取。自可以致死。曷爲節慕耶。以善及人而自然有振勵扶植之效。亦曷爲此而慕之耶。惟其慕之者。道之存也。德之及也。不然。世豈無建大功者。亦豈無一節一義之士。而獨於先生。歆艷而莫之已哉。若但就功若節義上語先生。非所以知先生大也。蓋人心不可誣。雖商賈野人。言若及先生。必咨嗟涕洟。彼豈皆私先生者哉。彼尙如此。而況於樂道嗜義之士乎。而況於門生故舊乎。景先生不足。而及於義旅之從先生死者。悼死者不足而又碑之。此則推擧世慕先生之心。而表義旅於不朽耳。非敢以一石贊先生節義。而小先生道德也。義骨所藏。久必不爲人所誌。而耕犁之或及者。則碑亦烏得已乎。功旣訖。昱等就讀之。仍追想當時。不勝悲感。謹以潔牲淸酌。祗薦於壇。誠旣萃矣。伏惟降格。
哀趙汝式
編輯月城君李廷馣
食麤攻苦度生涯。行獨人間衆始疑。擧義興師傳檄日。刳肝瀝血上書時。喪元忠烈人爭仰。先見高明世共奇。未識魯山今已矣。雪牕和淚寫哀詞。
挽重峯先生
編輯權韠
幾折朱生檻。長爲楚水醒。從知大君子。不處小朝廷。直氣軒天地。孤忠炳日星。崔嵬錦山色。萬古只麽靑。
詠重峯先生
編輯前人
邯鄲黑眚釣名死。自古義士皆妄耳。當年誰解曲突謀。恨入錦溪流未已。君不見魚頭鐵面社稷臣。洪家名卿宋家子。
次李大仲韻挽趙汝式。
編輯承旨柳祖訒
朱絲繫足者爲誰。萬死當前志不移。白刃如麻蹈平地。賊奴猶欲姓名知。
䟦
編輯右牛山先生安公文集十卷。基敬少也得其家藏草本而一讀之。今先生五世孫昌賢。鳩財謀印行。屬余校正。且命綴數語於下。噫。孟子曰。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蓋雖無古之人。尙有其書。讀而不知。非讀也。此尙論者之必取乎書也。然文章末事耳。苟使其書。無可知之實。顧何用於讀哉。先生之歿百有餘年。是集不行於世矣。世之稱正直君子。必曰牛山。牛山者。是不過風聲所及。而若其可知之實。固不得以知之。知之者又不足以盡先生。是集一出而先生之爲先生者。悉在乎是。是烏可與徒事文章之末而無其實者。同年而語哉。先生早自得師。專心爲己。雖不規規於著書論學。而自封事簡牘。以至記言述事。無非本乎有用之學。使人讀之。肅然起敬。最是爲兩賢伸誣之疏。溯究道統淵源。照晢心事本末。邪說橫流。闢之廓如。其辭嚴。其義正。俾姦回奰屭之徒。莫得遁其情狀矣。設爲問答。論東國眞儒。而推尊重峯。兼道學節義。爲圃隱後一人。先生之學。幾於知言而知人者。卽是可知也。是非之辨。剖破藩籬。在君子亦責備於所惡。而必察其宅心公正又如此。尤眷眷於扶植綱常之重。聞有一忠一孝。無不記錄而表章之。蓋先生生而稟得陽剛之氣。踐履純確。毅然有不可犯者。常篤於君臣大義。國家有難。則倡旅而從之。時政有失。則刳血以陳之。平居事爲。大抵於氣節上爲多。而氣節亦有許多般樣。一似孝悌之有活底有死底。若先生之得於學力。而主達德之勇者。可但視以慷慨一節之士哉。跡其言行大致。所以輿衛乎斯文。津筏乎吾道。自爲己任者甚重。尤翁所云南方之士賴而不失趨向者。特以其近功而言耳。非謂此事足以蓋先生也。目今風俗日卑。士趨日下。氣像言議。厭厭若泉下人。讀先生之書而想先生之爲人。尙可以少愧而知所立矣。愚於是集之行也。竊獨爲幸。豈亦衰世之意歟。噫。
崇禎三癸巳八月壬辰。後學全義李基敬。謹跋。
右我五代祖考牛山先生遺草也。先生之棄世百有廿載。而斯文未布於世。惟祖惟父曁宗中諸父兄。世以爲憂而未遑矣。不肖孫惟恐父祖之志是墜。又受家兄之命。乃就正於諮議金公鍾厚,參議李公基敬。考其訛誤。正其編次。分爲十卷而謀入剞劂。則幸我先生子孫及嘗景慕先生之縉紳章甫。助而濟之。以至於成。可謂幸矣。而財力未贏。未能多印而廣布。是爲餘恨。嗚呼。世之集文而鋟壽者。將欲使萬世之眼。因其文而知其人工夫之精篤。德業之崇廣。而惟我先生不喜著作。惟務躬行。故居家弘範。治心大道。問學講說。造工階級。一無有形諸文字者。或有之而失於兵燹。今所遺存者。不過止於爲師友伸卞。爲世道記實而已。而其中抗義編,湖南義錄,混定編,己卯錄等書。或已別印而行於世。或以多帙而未能竝鋟。俱不載此冊之中。其敢曰此足以壽先生於千秋。而使後人知工夫道德也哉。然吾東之學。倡於圃隱。傳於靜庵。昌大於牛,栗,重三先生之時。而先生或造其門而師學之。或紀其受誣之實而覈明之。以繼明其道。而使後學者知有所依歸焉。後之求觀先生者。集此五先生之道德之氣節之事業之出處之屈伸而觀之。則庶乎先生之在玆矣。此冊亦安知不爲七分之草本也耶。不肖孫昌賢。謹識。
隱峯全書記實
編輯隱峯府君。著述多矣。元集五冊。從叔父諱昌賢。活字印布。而力屈未廣。己卯遺蹟,抗義新編及年譜。續有刊出。而未免草率。混定編錄。卷帙頗浩。謄傳亦未幾帙。蓋己卯遺蹟。爲靜庵而作。而幷及黨錮諸賢。混定編錄。辨栗,牛兩先生誣。而備載兩邊文字。抗義新編。爲重峯而作。散見各出。未成一統全帙。不肖竊以是病焉。與亡子命允相議編摩。未及成帙。而遽失亡子矣。驚慘之餘。不能如意下手。積年因循。若負大何。間者。專托於亡友鄭君胄邦。精謄二帙。以爲待時登梓之本。噫。府君道學節義之實。照人耳目。載在國乘。固不待言語文章。而旣出於當時警咳之餘。精神心術之所寓。且況昭辨誣史。大裨世道。雖片言隻字。豈可使任其湮滅無傳乎。第念財力誠難辦得。未知何日能得鋟梓壽傳乎否也。
崇禎後四乙卯孟冬。不肖六世孫壽祿。略識於卷端。
右隱峯全書二十冊。卽我文康公府君牛山先生所著述。而舊有再從祖諱昌賢所印原集五冊。年譜附錄一冊。而力綿未廣。若己卯遺蹟,混定編錄,抗義新編等書。或有印本。或有寫本。未成一部全帙。久爲士林之所嗟惜矣。何幸我伯父參奉公五峯先生與伯從兄命允。積年編摩。以成全書。而至於年譜。亦廣搜博考。分爲上下兩篇。而在昔丁酉。命不肖奉質於剛齋宋先生。有所增刪矣。及是剞劂之際。不肖與族侄橚。同參校正之任。遂與仲弟命玄。極力搜訪。得遺漏若干條添錄。較舊譜倍覺該備。而與宗孫永煥。請弁卷文於錦谷宋先生之際。兼爲就正。以爲登梓之本。且於原集。不能無添刪者。府君所著序記跋散見各出於諸篇者。曾爲抄錄於五冊矣。今爲合成全書。則多有重出處。不得不刪去於原集。而亦有添載遺文數篇。蓋己卯,混定,抗義諸篇。卽隱峯府君所編摩。則不敢更有添刪。而原集五冊。已爲本庵金先生鍾厚,木山李參判基敬所校勘。屢經諸賢之手。豈不誠鄭重哉。噫。府君道學節義。已詳於文正公尤庵宋先生,文忠公市南兪先生狀德之文。則今不敢更贅。而竊惟先生平日所欽服而師法焉者。惟圃隱,靜庵,牛,栗,重五先生。則有以見府君造詣之高明。踐履之篤實。而若出爲世用。則其德業文章。必與五先生相伯仲矣。嗚呼盛哉。蓋此先集之役。實出於宗孫之積誠。而若非參奉公編次之擧。則果何以成就巨創哉。適値本守兪侯建煥。損廩優助。拔例董役。雖是世誼之篤好。其尊德樂義之風。固可尙也。而亦可見儒林之公議也。第念卷帙頗浩。財力不贍。未能多印廣布。是所恨也。而先生之道。若因是而粗傳。以之扶植綱常。輿衛斯文。則世道之幸。當如何哉。
崇禎後四甲子乾之上浣。不肖七世孫命宣。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