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難經懸解 作者:馮承熙 清 |
自序
編輯昔黃帝傳《內經》,扁鵲作《難經》,《史·倉公傳》所謂黃帝、扁鵲之脈書。黃帝脈書即《內經》,扁鵲脈書即《難經》也。妙理風生,疑叢霧散,此真千古解人!其見五臟癥結,全恃乎此,不須長桑靈藥,上池神水也。而《史》傳載之,此子長不解耳。
扁鵲姓秦,名越人,齊勃海人也,家於鄚。為醫或在齊,或在趙,在齊號盧醫,在趙名扁鵲。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扁鵲名聞天下,其生虢太子也,天下盡以扁鵲能生死人。扁鵲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史·扁鵲傳》。
嗟乎!秦越人不能生死人,何今之人偏能死生人耶?天下之病,孰非當生者,遇越人而生,遇餘人而死。越人,一人而已,而後世醫工,自仲景以來,不知幾千人也,則其當生者,萬不一生矣。人無不病,醫無不死,遙遙二千年中,死於兵荒刑戮者十之一,死於醫藥服食者十之九。天地之大德曰生,庸妄之大憞曰殺,天地之善生,不敵庸妄之善殺也,仁人君子,能無慟乎!來者悲生靈之毒禍,傷今古之奇冤,未得晏然自已也。
丙子五月,《靈樞解》成。岐黃而後,難《靈》、《素》者,扁鵲耳。代天地司生者寥寥無幾,代天地司殺者芸芸不絕,《難經》不可不解也。五月十六日創始,二十二日書竣。
扁鵲,千古死人也,孰知死人而生死人。扁鵲生不能生死人也,況其死乎!但使自今以往,當生者皆使之起,則扁鵲雖死,而其德大矣!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丙寅黃元御撰
新刻難經懸解敘
編輯昔黃帝與岐伯、雷公、鬼臾區之倫,質疑辨難,更相問答,作《素問》、《靈樞》,垂法萬世。其理玄,其趣博,文約而旨豐,事近而義遠,讀之者且浩乎莫尋其津涯,杳乎莫測其淵深也,又孰從而難之哉!勃海秦越人,析其秘,擷其腴,著《難經》二卷,信足闡古聖之精微,為大道之津筏,後有作者,弗可及矣!
惜乎!去聖逾遠,斯道逾微。雖注之者先後數十家,多出自凡庸之手,或援經引典,半涉支離,或編說繪圖,適形固陋。間有一斑略識,而豹管徒窺,非無寸莛偶持,而鯨鏗莫發,適以滋下土之聚訟,何足衍先哲之緒言!蓋非至明者,不能究厥指歸,且非至精者,不能窮其理致也。
昌邑黃坤載先生,博極群書,兼綜眾妙,蘊探玉版,鑰啟靈蘭,意蕊爭飛,飛源默印。遂草茲玄構,以紹彼薪傳,頓使榛蕪路辟,匣鏡塵捐,宿障雲開,書疑冰釋。然而青萍結綠,識音綦難,白雪陽春,知音蓋甚少,苟非廣為流傳,將慮久而湮沒。偶得秘帙,亟付梓人,庶幾斯學晦而復明,微言絕而更續,播之後代,永永無窮耳。
同治十一年壬申四月陽湖馮承熙敘
卷上
編輯一難
編輯一難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
難,問難也。《難經》者,問難《黃帝內經》之義也。黃帝諮歧伯,作《素問》、《靈樞經》謂之《內經》。
十二經中,皆有動脈,手太陰脈動中府、雲門、天府、俠白,手陽明脈動合谷、陽溪,手少陰脈動極泉、神門,手太陽脈動天窗,手厥陰脈動勞宮,手少陽脈動禾髎,足太陰脈動箕門、沖門,足陽明脈動大迎、人迎、氣街、沖陽,足少陰脈動太溪、陰谷,足太陽脈動委中,足厥陰脈動太沖、五里、陰廉,足少陽脈動聽會、頷厭。皆穴名。然,答語辭。寸口者,脈之大會,以肺主氣,十二經之脈動,肺氣鼓之也,故肺朝百脈,十二經脈,皆朝宗於肺。而大會於寸口。寸口者,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素問·經脈別論》語。故曰寸口。氣口,即寸口也。寸口三部,魚際為寸,太淵為關,經渠為尺,皆穴名。是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四十五難,脈會太淵,亦是此義。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靈樞·五十營》: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一周於身,下水二刻。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凡行八百一十丈。《靈樞·營衛生會》: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衛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手足六陽。行於陰亦二十五度,手足六陰。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會於手太陰之寸口。經脈一日五十周,今日平旦,始於手太陰之寸口,明日平旦,又會於手太陰之寸口,此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會寸口者,營氣也,故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但言營氣。若衛氣,則今日平旦,始於足太陽之睛明,明日平旦,又會於睛明,不會於寸口也。
二難
編輯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中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始終,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寸口者,脈之大要會,言是經脈中絕大之要會也。尺中主陰,寸口主陽,關上陰陽之中分也。分寸為尺者,分一尺之一寸為尺也,分尺為寸者,分一尺之九為寸也。陰得尺中之一寸,曰尺者,以一寸為一尺也,陽得寸內之九分,曰寸者,以一分為一寸也,其實尺寸始終,止得一寸九分而已。
三難
編輯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是其真髒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掌內手大指根豐肉曰魚。關前為陽脈,當見九分而浮。遂上魚為溢,此不止九分,而浮亦乖常,是陽脈之太過者,為外關內格,此陰乘陽位之脈也。關後為陰脈,當見一寸而沉。遂入尺為覆,此不止一寸,而沉亦殊恆,是陰脈之太過者,為內關外格,此陽乘陰位之脈也。外關內格者,陰格於內而陽關於外也。內關外格者,陽格於外而陰關於內也。溢者,如水之滿溢也,覆者,如牆之傾覆也。真髒之脈,胃氣絕也。義詳《素問·玉機真髒》。《靈樞·終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外格不通,死不治。寸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義與此異。
四難
編輯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陽浮而陰沉,心肺為陽,故呼出者,心肺之氣也,腎肝為陰,故吸入者,腎肝之氣也。呼吸之間,不浮不沉,其應在脾,是脾之受谷味,而在中者也。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肝腎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而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主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心肺俱浮,而心則大散,肺則短澀,是肺脈浮而微沉也。肝腎俱沉,而腎則濡實,肝則牢長,是肝脈沉而微浮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耶?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謂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兩關候肝脾,兩尺候腎也。
五難
編輯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
肺主皮,心主脈,脾主肉,肝主筋,腎主骨,故其脈各見其部。菽,豆也。
六難
編輯六難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陰位於里,其脈沉,陽位於表,其脈浮。
七難
編輯七難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脈也?將病脈耶?然:皆王脈也。
經,《內經》。《素問·著至教論》:「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舊誤在平人氣象論。王脈,脈之得令而氣王也。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然:冬至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陰三陽之王時日大要也。
一歲三百六十日,六氣分王,各六十日。冬至子半陽生,始得甲子,三陽當令,夏至午半陰生,始得甲子,三陰司氣。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素問·六節髒象論》語。六氣分王六甲,而終一歲,一定之數也。
八難
編輯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氣根於水,腎間動氣,是謂人身生氣之原,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此氣者,人之根本,譬之樹木,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人死者,水中生氣獨絕於內也。守邪之神,保固真氣,捍禦外邪也。
九難
編輯九難曰:何以別知臟腑之病?然:數者腑也,遲者髒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腑脈數,髒脈遲,數為熱,遲為寒。
十難
編輯十難曰:一脈十變者,何謂也?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
一脈十變,義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論》。五邪,五臟五腑之邪。剛柔,髒邪剛,腑邪柔。肝脈急,肝合膽,心脈大,心合小腸,脾脈緩,脾合胃,肺脈澀,肺合大腸,腎脈沉,腎合膀胱,剛則脈甚,柔則脈微。臟腑之邪各五,二五為十,故令一脈變為十也。此候小腸與心脈,即候心、小腸於左寸,肺、大腸於右寸之法也。
大小腸腑雖至濁,而其經自手走頭,乃六陽中之至清者,故可候於兩寸。後世庸愚,乃欲候二腸於兩尺,狂妄極矣!
十一難
編輯十一難曰: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髒無氣者,何髒也?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髒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經,《靈樞》。五十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髒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髒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髒無氣,十動一代者,四髒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則五十動中必見代止,故知一髒無氣者,腎氣先盡也。由腎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其次第也。
十二難
編輯十二難曰: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脈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脈,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心肺脈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補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經,《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則必死,其死也靜。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肝腎為陰,心肺為陽,陽在外,陰在內,絕於內者,腎肝之氣也,絕於外者,心肺之氣也。
十三難
編輯十三難曰: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
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色青者,其脈弦,赤者,其脈鈎,黃者,其脈代,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濡、軟同。
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此段,《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文。
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其不應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
肝木色青,浮澀而短,肺脈,勝肝者也,大而緩,脾脈,肝所勝也,浮大而散,心脈,肝所生也,小而滑,腎脈,生肝者也。經言知一為下工六語,亦邪氣臟腑病形文。
十四難
編輯十四難曰:脈有損至,何謂也?然: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何謂損?然: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絕命,此損之脈也。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
至脈從下上,自下而升也。損脈從上下,自上而降也。
損脈之為病奈何?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也,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損脈從上下,骨痿不起者,自肺而之腎也,至脈從下上,皮聚毛落者,自腎而之肺也。
治損之法奈何?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肝病者,木郁土賊,腹滿里急,故宜緩其中。
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脈來如此,何以別知其病也?
損至之脈有輕重,則病亦不同,應有分別之法。
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病,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
前謂寸,後謂尺,寸大尺小,濁氣上逆,故頭痛目眩,寸小尺大,清氣下陷,肝脾不升,則肺胃不降,故胸滿短氣。脈洪大者,苦煩滿,膽胃上逆而火升也。膽木化氣相火。沉細者,腹中痛,肝脾下陷而木賊也。滑者,傷熱,溫氣內郁而肝病也。澀者,中霧露,寒氣外襲而肺病也。夜為陰,晝為陽,沉細陰盛故夜加,浮大陽盛故晝加,甚者則死也。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着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屍。
無魂,魂絕而神敗也。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飲食不消,停蓄中脘,陽遏不降,故上部有脈,下部無脈,當吐之則愈。若非吐證,而見此脈者,是根本敗竭,法主死也。
十五難
編輯十五難曰:經言春脈弦,夏脈鈎,秋脈毛,冬脈石,是王脈耶?將病脈也?然:弦、鈎、毛、石者,四時之脈。春脈弦者,肝東方木也,萬物始生,未有枝葉,故其脈之來,濡弱而長,故曰弦。夏脈鈎者,心南方火也,萬物之所茂,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鈎,故其脈之來,來疾去遲,故曰鈎。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草木花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故其脈之來,輕虛以浮,故曰毛。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也,極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脈之來,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時之脈也。
經,《素問·玉機真髒論》。
如有變奈何?然:春脈弦,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氣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曰平,益實而滑,如循長竿曰病,急而勁益強,如新張弓弦曰死。春脈微弦曰平,弦多胃氣少曰病,但弦無胃氣曰死,春以胃氣為本。
《素問·平人氣象論》: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
夏脈鈎,反者為病,何謂反?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脈來累累如環,如循琅玕曰平,來而益數,如雞舉足曰病,前曲後居,如操帶鈎曰死。夏脈微鈎曰平,鈎多胃氣少曰病,但鈎無胃氣曰死。夏以胃氣為本。
平人氣象論:實而益數,如雞舉足,曰脾病。
秋脈毛,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其脈來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按之蕭索,如風吹毛曰死。秋脈微毛曰平,毛多胃氣少曰病,但毛無胃氣曰死,秋以胃氣為本。
仲景脈法,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冬脈石,反者為病。何謂反?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脈來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死。冬脈微石曰平,石多胃氣少曰病,但石無胃氣曰死,冬以胃氣為本。
平人氣象論:銳堅如鳥之喙,曰脾死。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
胃者,水谷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生死之要會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來如雀之喙,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見也。
主稟四時,四時所稟也。此篇引玉機真髒、平人氣象二論,而語微顛倒。
十六難
編輯十六難曰: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有輕重,有六十首,一脈變為四時,離聖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然:是其病,有內外證。
三部九候,見十八難。陰陽,見四難。輕重,見五難。六十首,《素問·方盛衰論》: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恆之勢,乃六十首,蓋上古診法也。一脈變為四時,即十五難春弦、夏鈎、秋毛、冬石也。脈法不一,離聖久遠,人各自是其法,何以別其是非長短也?是其病,有內外證,言凡病,但以內外之證驗之,自得其真,不必拘拘於諸法也。
其病為之奈何?然: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滿閉,溲便難,四肢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肝脈弦,其色青,其志怒,凡物稍不如意則怒生,是為善潔。其位在臍左,其主筋,其性疏泄。風木郁遏,疏泄不行,則腹滿便閉,前後皆阻,四肢轉筋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善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心脈鈎,其色赤,其聲笑,其位在臍上。啘,嘔而無物,心煩作惡也。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脾脈代,脾脈緩,隨四時更代,弦、鈎、毛、石之中而有緩象,是即脾脈,脾不主時也。其色黃,其志思,其主味,其位當臍,其主四肢。脾為太陰濕土,濕旺脾郁,不能消化水谷,則腹滿食停,脾郁腹滿,則胃氣上逆,而生噦噫。體重節痛,濕流關節。怠惰嗜臥,脾土睏倦,則欲臥眠。四肢不收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肺脈毛,其色白,其竅鼻,肺氣逆沖,出於鼻竅,則為嚏。其志悲,其聲哭,其位在臍右,其藏氣,肺氣阻逆,則生喘咳。其主皮毛,皮毛感傷,則生寒熱。洒淅,皮毛振悚。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色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腎脈石,其色黑,其志恐,其性蟄藏。日暮陰隆,腎氣上引,陽將蟄而未蟄,陰引而下,陽引而上,則為欠,欠者,開口呵氣也。其位在臍下,木生於水,水寒不能生木,甲木上拔,則病逆氣,乙木下沖,則小腹急痛,泄而下重。其主骨髓,骨髓失溫,則足脛寒逆也。
十七難
編輯十七難曰:經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連年月不已,其生死存亡,可切脈而知之耶?然:可盡知也。
經,《素問》脈要精微、平人氣象諸論。
診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強急而長,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也。
肝竅於目,閉目不欲見人,肝木陷也,故當得肝脈,而反得肺脈者,死,金克木也。
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得緊實而數,而反得沉濡而微者,死也。
肝膽同氣,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膽木上逆也,故當得膽脈,而反得腎脈者,死,膽木化氣於相火,水克火也。
病若吐血,復鼽衄血者,脈當沉細,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鼽,音求。
吐血、衄血,肺胃上逆,收氣不行也,而反得心脈者,死,火克金也。
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厥冷,脈沉細微者,死也。
譫言妄語,心火上炎也,故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得腎脈者,水克火也。水勝火熄而譫言者,神敗也,是以死。
病若大腹而泄者,脈當微細而澀,反緊大而滑者,死也。
大腹而泄者,脾土濕陷而木賊也,微細而澀,肺脈也,而反得肝脈者,死,木克土也。
十八難
編輯十八難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謂也?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脈有三部,寸、關、尺也。部有四經,兩寸,心、肺、二腸,兩關,肝、膽、脾、胃,兩尺,腎、膀胱、心主、三焦也。手太陰肺陽明大腸,金也,右寸。生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水,左尺。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足厥陰肝少陽膽,木也,左關。其實肝脾見於左關,膽胃見於右關。生手太陽小腸手少陰心火,左寸。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包絡少陽三焦,火也,右尺。生足太陰脾足陽明胃土,右關。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
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下至足之有疾也。審而刺之者也。
《素問·三部九候》法與此不同。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然:診病在右脅有積聚,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疾甚,結微則積微。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沉伏。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而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
髒病曰積,腑病曰聚。
十九難
編輯十九難曰:脈有逆順,男女有恆,而反者,何謂也?然:男子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
男子生於寅,女子生於申,男一歲起丙寅,順行二歲丁卯,以陽生於子,子至寅而三陽成也。女一歲起壬申,逆行二歲辛未,以陰生於午,午至申而三陰成也。命家起小運法。寅木生火,火炎上,故男脈在關上,申金生水,水流下,故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寸脈恆盛,女子尺脈恆盛,寸脈恆弱,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寸弱而尺盛也,女得男脈,尺弱而寸盛也。
其為病何如?然: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也。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此之謂也。
男得女脈,以陽而變陰,故為不足。陰盛於內,故病在內。女得男脈,以陰而變陽,故為太過,陽盛於四肢,故病在四肢。
二十難
編輯二十難曰:經言脈有伏匿,伏匿於何髒而言伏匿耶?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陽脈而見陰來,謂之陽中伏陰,陰脈而見陽來,謂之陰中伏陽。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重陽者狂,木火之陽旺也,重陰者癲,金水之陰旺也。心主喜,肝主怒,狂者木火有餘,故多喜怒。腎主恐,肺主悲,癲者金水有餘,故多悲恐。脫陽者陰旺,鬼,陰類也,故見之。肝竅於目,緣肝藏血,血舍魂,魂化神,魂神升發,而生光明,上開雙竅,則為兩目。陰者,陽之宅也,陰脫宅傾,神魂散亡,是以目盲。名曰脫陰,而實脫陰中之陽氣也。
二十一難
編輯二十一難曰: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脈數也,此大法。
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此以診者息數不調,不應脈數也。
二十二難
編輯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經,《錄樞·經脈》也。
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滯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也。
氣留則血滯,故氣先病而血後病。
二十三難
編輯二十三難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兩足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經脈長短之數也。
此引《靈樞·脈度》文。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經脈十二相注之次,見《靈樞·經脈》。別絡十五別走之道,見《靈樞·經別》,絡脈之行,皆與經脈同原,而別交他經,如環無端,轉相灌溉,而悉朝於寸口、人迎,人迎,足陽明動脈,在喉旁。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經曰:明知終始,陰陽定矣,何謂也?然:知終始者,脈之紀也。寸口、人迎,陰陽之氣,通於朝使,如環無端,故曰始也。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也。
《靈樞·終始》: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朝,朝宗也。使,使道也。即經隧也。三陰三陽之脈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是謂十二經終。詳見《靈樞·終始》。亦載《素問·診要經終》。
二十四難
編輯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其吉凶否?然。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腎主骨,其榮發。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脾主肉,其榮唇,甲篤乙死,木勝土也。人中滿,舊訛作肉滿,依《靈樞》改。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卷。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榮即筋縮急,筋縮急即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肝主筋,聚於陰器而終於舌本,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氣弗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肺主皮,其榮毛。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黑如黎,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心主脈,其榮色。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五陰氣俱絕,則目眩轉,轉則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
五陰,五臟之陰也。五臟主藏五神,目瞑不見,神敗光失也。
六陽氣俱絕,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六陽,六腑之陽也。陽主外衛,陽亡表泄,故出絕汗。此篇全引《靈樞·病傳》文,舊誤在經脈中。而字句微異。其訛舛之甚者,依《靈樞》正之。
二十五難
編輯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也,與手少陽三焦為表里。
二十六難
編輯二十六難曰:三焦何稟何主?何始何終?其治常在何許?可曉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當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臍旁。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街。
膻中者,《素問·十二髒相使》: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靈樞·脹論》: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膻中即心包所在。玉堂,任脈穴,氣街,足陽明穴,其府在氣街,府,氣府也,《素問·氣府論》:經絡腧穴,氣之府也。氣街,氣之道路也,《靈樞·標本》: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蓋氣之所聚會曰府,氣之所通達曰街。足陽明,臟腑之原,多血多氣,故獨有氣街之名。三焦下腧,並足太陽之經,下行胸中,出於委陽,見《靈樞·本輸》,路由陽明之氣街,在毛際兩旁。是亦三焦之氣府也。三焦之經,為手少陽三焦相火,生脾胃而化水谷,全賴乎此。故上焦主受納飲食,中焦主腐化水谷,下焦主傳輸便溺,所謂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十二髒相使語。緣其火足土燥,蒸水化氣,氣降水生,注於膀胱,而後水道能出也。
二十七難
編輯二十七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蹺之絡也,陰絡者,陰蹺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十五絡,見《靈樞·經別》。本以督脈之別、任脈之別與脾之大絡,合為十五,不數陰陽二蹺,與此不同。
二十八難
編輯二十八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不拘於經,不與經脈同行也。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下降,溝渠滿溢,當此之時,霶霈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十二經脈,各有疆界,自經脈而入奇經,則經脈不能復拘。譬之天雨下降,溝渠滿溢,霶霈妄行,不拘井田分畫之舊制也。
二十九難
編輯二十九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經也?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里,上至風府,入屬於腦。
下極,篡後之屏翳穴,即會陰也。督行於背,自脊里而上風府,督脈穴名。入於腦中。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絡舌。
中極,任脈穴名。任行於腹,自腹里而上關元,任脈穴名。升於頭上。
沖脈者,起於氣沖,並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並足陽明之經,《素問·經絡論》作少陰之經。舊本誤在骨空論。按,沖脈起於足陽明之氣沖,上會橫骨、大赫等十一穴,皆足少陰經也。
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
回,繞也。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也。
陽蹺,足太陽之別,起於足太陽之申脈,循外踝上行,入於足少陽之風池也。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
陰蹺,足少陰之別,起於足少陰之照海,循內踝,上至咽喉,而交沖脈。
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故陽維起於諸陽會,陰維起於諸陰交也。
陽維、陰維,維絡於身,陽維主一身之表,起於諸陽會,足太陽之金門也,陰維主一身之里,起於諸陰交,足少陰之築賓也。
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
八脈者,十二經之絡脈也。經脈隆盛,入於八脈,則溢蓄於外,不能灌溉諸經,故經脈不能拘之。其受邪氣感襲,則表陽蓄積,而生腫熱,宜以砭石瀉之也。
三十難
編輯三十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沖之為病,逆氣而里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七疝,女子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陰蹺行於骽里,病則外緩而內急。陽蹺行於骽外,病則內緩而外急。沖行於身前,病則經氣上沖,逆氣而里急。督則行於身後,病則經脈失榮,脊強而身厥。任為諸陰之宗,陽根下潛,蟄藏於此,陽泄根拔,寒凝氣結,男子則為七疝,女子則為瘕聚。帶脈環腰如帶,橫束諸經,病則帶脈不束,腹滿,腰冷溶溶,若坐水中。陽維主一身之表,病則表傷而苦寒熱。陰維主一身之里,病則里傷而苦心痛。蓋陽維維於諸陽,陰維維於諸陰,若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表里渫越,喪其保障故也。
卷下
編輯三十一難
編輯三十一難曰:營氣之行,常與衛氣相隨不?然:經言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故知營衛相隨也。
此引《靈樞·營衛生會》文。營自平旦起於手太陰之氣口,五十度而復會於氣口,衛氣自平旦起於足太陽之睛明,五十度而復會於睛明,本不同道,曰相隨者,言其並行於經中也。若宗氣,則與營氣相隨耳。胸中大氣曰宗氣。義詳《靈樞》營氣、衛氣諸篇。
三十二難
編輯三十二難曰:五臟俱等,而心肺俱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營,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營衛,通行經絡,營周於外,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在臟腑曰氣血,在經絡曰營衛。
三十三難
編輯三十三難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義何也?然:夫肝者,非為純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陽,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又行陰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陰,婚而就火,其意樂火,又行陽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熱而復沉,肝熱而復浮者,何也?故知辛當歸庚,乙當歸甲也。
乙與庚合,其意樂金,又自水位上升,是行於陰道多也,故肝得水沉。辛與丙合,其意樂火,又自火位下降,是行於陽道多也,故肺得水浮。及至肺熱而復沉,肝熱而復浮,則是辛金終當歸庚,乙木終當歸甲也。
三十四難
編輯三十四難曰: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皆可曉知以不?然:十變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脾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聲哭,其液涕,腎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聲呻,其液唾,是五臟聲色臭味也。
肝主五色,心主五臭,脾主五味,肺主五聲,腎主五液。
五臟有七神,各何所主也?然:髒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也。
魂魄神意智精志,是謂七神。
三十五難
編輯三十五難曰:五臟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謂也?然:經言心營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
心肺行其精華,故居於上,二腸傳其糟粕,故居於下,因而相去之遠也。
又謂,腑者,皆陽也,清淨之處,今大腸小腸,胃與膀胱皆受不淨,其義何也?然:諸腑者,謂是非也。經言小腸者,受盛之腑也。大腸者,傳瀉行道之腑也。膽者,清淨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膀胱者,津液之腑。一腑猶無兩名,故知非也。小腸者,心之腑,大腸者,肺之腑,胃者,脾之腑,膽者,肝之腑,膀胱者,腎之腑。小腸為赤腸,大腸為白腸,膽者為青腸,胃者為黃腸,膀胱者為黑腸,下焦所治也。
謂是非也,謂其如是則非也。經,《素問·十二髒相使》。王冰改為靈蘭秘典。據《內經》所言,清淨之腑,唯有膽也。其餘皆受水谷,而傳渣滓,何得清淨!一腑並無兩名,經之所言,即今之所稱,故知此謂非也。蓋腑者,五臟之府庫也。諸腑皆謂之腸,是腸則傳導糟粕而下,悉屬下焦所治,下為濁陰,故受不淨也。
三十六難
編輯三十六難曰:髒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也。
火降於右,水升於左,故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神根干此,精藏於中,是一身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之藏精,女子以之系胞,《素問·腹中論》胞絡者,繫於腎是也。
三十七難
編輯三十七難曰:髒唯有五,腑獨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腎為原氣之正,三焦為原氣之別。外腑,謂在諸腑之外也。按,《靈樞·本髒》曰三焦膀胱厚,三焦膀胱薄,是有形也,與此不同。
三十八難
編輯三十八難曰:經言腑有五,髒有六者,何也?然:六腑者,止有五腑也。然五臟亦有六髒者,謂腎有兩髒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故言髒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臟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屬於五臟,故言腑有五焉。
其氣與腎通,命門之陽氣通於腎也。
三十九難
編輯三十九難曰:肝獨有兩葉,以何應也?然:肝者,東方木也,木者,春也,萬物之始生,其尚幼小,意無所親,去太陰尚近,離太陽尚遠,猶有兩心,故令有兩葉,亦應木葉也。
心為陽中之太陽,腎為陰中之太陰。見《素問·六節髒象論》。
四十難
編輯四十難曰:經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意何也?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己,己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水生於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心主臭,火也,肺金開竅於鼻,而內有己火,故能知臭。肺主聲,金也,腎水開竅於耳,而內有申金,故能聞聲。
四十一難
編輯四十一難曰: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不?然:五臟者,嘗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谷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聚。
嘗內閱於上七竅也,舊訛作當上閱於九竅也,以《靈樞》改正之。張潔古認真,九竅添三焦之氣通於喉,喉和則聲鳴矣二句,謬妄不通。
經言氣獨行於五臟,不榮於六腑者,何也?然:夫氣之行,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陰脈榮於五臟,陽脈榮於六腑,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溫於臟腑,外濡於腠理。
其流溢之氣,舊訛作而不覆溢人氣,依《靈樞》正之。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榮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榮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榮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氣無獨行而不相榮者,其不相榮者,邪客之也。陰盛格陽於外,曰格,陽盛關陰於內,曰關。
此篇全引《靈樞·脈度》文。
四十二難
編輯四十二難曰:人腸胃長短,受水谷多少,各幾何?然: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胃重二斤十四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半,當臍右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受溺九升八合。此腸胃長短,受水谷之數也。
會厭在喉嚨上,所以分司氣管食管之開闔者。肛門,謂廣腸下至肛門,即直腸也。
此引《靈樞·腸胃》文。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志。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二銖,盛精汁三合。
魂、神、意、魄、精,是謂五神。
四十三難
編輯四十三難曰:人不食飲者,七日而死,何也?然: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長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八分合之一。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也。此段舊誤在四十二難中。依《靈樞》正之。人胃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盡,即死矣。
此篇全引《靈樞·平人絕谷》文。
四十四難
編輯四十四難曰:七沖門何在?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沖門也。
沖,要也。賁與奔同,胃之上口,水谷下奔之路也。太倉,胃也。幽門,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闌門,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下極,謂會陰穴,在前後二陰之間,會陰之後,即魄門,二十九難督脈起於下極之腧,即此。
四十五難
編輯四十五難曰:經言八會者,何也?然:腑會太倉,髒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太倉,胃也,地當任脈之中脘,胃為六腑之長,故腑會於此,季脅,足厥陰之章門,脾之募也,脾為五臟之長,故髒會於此。陽陵泉,足少陽穴,肝膽主筋,故筋會於此。絕骨,外踝上光骨,當足少陽之懸鐘。膈俞,足太陽穴。大杼,亦足太陽穴,在大椎上。太淵,手太陰穴,三焦,上焦地在外一筋直兩乳之內,當任脈之膻中,宗氣在此,三焦之上原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所會之氣穴,以瀉其熱也。
四十六難
編輯四十六難曰: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日精,夜不寤。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營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能寐也,故知老人不能寐也。
《靈樞·營衛生會篇》。
四十七難
編輯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此難,《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其面不衣一段。足之三陰,自足走胸,其上者,至頸而止。手之三陰,自胸走手,手少陰,上挾咽。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惟手足三陽,皆上至頭,是諸陽之所會也。
四十八難
編輯四十八難曰: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也。脈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診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牢者為實,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則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
自內而外出者為虛,內先損傷也。自外而內入者為實,外先感襲也。緩者,氣鬆緩也。急者,氣迫急也。
四十九難
編輯四十九難曰: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然,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是正經自病也。
久坐濕地,則濕土賊水,強力汗出入水,水入汗孔化濕,亦能賊水,故皆傷腎。
何謂五邪?然: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濕,此之謂五邪。
五邪,皆自外至者。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然:其色當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肝為心邪,故知當赤色也。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
肝脈行於兩脅。心脈浮大,肝脈弦。
何以知傷暑得之?然:當惡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為焦臭,入脾為香臭,入肺為腥臭,入腎為腐臭,入肝為臊臭,故知心病傷暑得之,當惡臭也。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心脈浮大而散。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然:當喜苦味也。虛為不欲食,實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自入為甘,入肺為辛,入腎為咸,入肝為酸,入心為苦,故知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土濕則體重。脾倦則嗜臥。中氣不運,四肢失稟,則縱緩不收。脾脈緩。
何以知傷寒得之?然:當譫言妄語。何以言之?肺主聲,自入為哭,入腎為呻,入肝為呼,人心為言,入脾為歌,故知肺邪入心,為譫言妄語也。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澀。
肺脈澀。
何以知中濕得之?然:當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腎主液,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熱,小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腎脈沉濡。
五十難
編輯五十難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然: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
心為火,假令心病,中風木邪,火所由生也,是自後來。傷暑火邪,是為自病。飲食勞倦土邪,火之所由生也,是從前來。傷寒金邪,是從所勝來。中濕水邪,是從所不勝來也。
五十一難
編輯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見人者,有不欲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髒也。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髒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陽病熱,陰病寒,陽病動,陰病靜,其性然也。
五十二難
編輯五十二難曰:腑臟發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髒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腑病者,仿佛賁響,上下流行,居處無常,故以此知臟腑根本不同也。
仿佛者,游移無定之象。賁響,賁走而鳴轉也。
五十三難
編輯五十三難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積者,陰氣也,其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此申明上章之義。
五十四難
編輯五十四難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肝位在左脅,肝膽同氣,咳逆,膽火逆刑肺金也。痎瘧,膽火閉於重陰之中,鼓動欲出,而陰邪外束,故生寒慄,及其鬱蒸透發,則寒變而為熱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心位在臍上。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脾位在中脘。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熱,喘咳,發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肺位在右脅。息賁,喘息奔逆也。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積之要法也。
腎位在少腹,賁豚發作,狀如豚奔,上至心下,痛苦欲死,故日賁豚。
五十五難
編輯五十五難曰:經言七傳者死,間髒者生,何謂也?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髒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髒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間髒者,傳其所生也。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傳,周而復始,如環無端,故言生也。
間髒者,不傳所勝,隔二髒而傳其所生也。
五十六難
編輯五十六難曰:髒病難治,腑病易治,何謂也?然:髒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腑病易治者,傳其子也,與七傳、間髒同法也。
髒病之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腑病之易治者,傳其所生也。髒病深,故傳所勝,腑病淺,故傳所生。蓋平人無病,皆傳所生,腑病輕微,未至乖常失度,彼此克賊,故傳其所生,與平人相同也。
五十七難
編輯五十七難曰:泄凡有幾?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後重,數至圊而不便,莖中痛。此五泄之法也。
胃泄者,甲木之克戊土也。胃以受盛為職,乘以甲木之邪,胃腑郁迫,水谷莫容,則生吐泄。傷寒陽明少陽之泄,皆此證也。脾泄者,乙木之賊己土也。脾土濕寒,不能蒸水化氣,水谷並下,脾濕愈滋,土陷木遏,肝氣不達,風木衝決,開其後竅,則生泄注。內傷之泄,皆此證也。食則嘔吐逆者,脾陷則胃逆也。大腸泄者,金斂而木不泄也。乙木陷於大腸,上達無路,欲沖後竅而出,而大腸斂之,不得暢泄,故窘迫欲後,腸鳴而痛切也。大便白者,金色也。小腸泄者,寒水郁其丙火也。小腸以丙火而化寒水,水寒生泄,不過大便溏注而已,不作膿血也。病則丙火不化寒水,郁於濕土之中,丙火不化寒水,因於土濕。內熱淫蒸,膿血腐化。寒水絕其上源,故溲溺淋澀。風木郁沖,故小腹痛作也。大瘕泄者,水土之郁陷也。水土濕寒,陰氣凝結,瘕塊累生。乙木不得溫升,陷沖後竅,而疏泄失政,未能順下,故溲便頻數,里急後重,而糞溺艱澀不利也。
泄雖有五,唯胃泄為膽胃病,其四皆脾肝之證,而癸水之寒,乃其根本也。
五十八難
編輯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風,風傷衛也,傷寒,寒傷營也,詳仲景《傷寒》。濕溫,中濕而發熱者也。熱病,暑病也,即仲景暍病。溫病,春月而病感者也。《素問》熱病,即溫病之發於夏月者,評熱病論:先夏至者為病溫,後夏至者為病暑是也。與此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甚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溫病各經不同,行在於諸經之中,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溫病不過六經,而經隨日傳,六日而盡,須逐日診之,難以預定也。溫病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法詳《素問·熱論》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陽虛陰盛,下則亡陽,故可汗愈,陽盛陰虛,汗則亡陰,故可下愈。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皮膚痛,唇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
此段引《靈樞·寒熱病》文。
五十九難
編輯五十九難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然:狂之始發,少臥而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病始發,意不樂,直視僵仆,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此引《靈樞·癲狂》文。
六十難
編輯六十難曰:頭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謂也?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其五臟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清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此難《靈樞·厥病》厥病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六十一難
編輯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以外知之,驗其外而知之也。以內知之,洞其內而知之也。
六十二難
編輯六十二難曰:髒井滎有五,腑獨有六者,何謂也?然:腑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腧,名曰原,所以腑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五臟五腧,井、滎、俞、經、合也,六腑六腧,井、滎、俞、原、經、合也,詳見《靈樞·本輸》。腑有六腧者,以五腑之外,又有三焦一腑,故多置一原穴以配之,此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六十三難
編輯六十三難曰:十變言五臟六腑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謂也?然:井者,東方木也,萬物之始生,故蚑行喘息,蜎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歲數始於春,日數始於甲,故以井為始也。
滎合以井為始,義詳《靈樞·本輸》。蚑行喘息,蜎飛蠕動,謂行息飛動,一切諸蟲也。
六十四難
編輯六十四難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余皆仿此。
陰井木,陽井金,義詳《靈樞·本輸》
六十五難
編輯六十五難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故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
萬物出於春,井之義也。陽氣入於冬,合之義也。
六十六難
編輯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太沖,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溪,少陰之原,出於兌骨,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沖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肺之原,出於太淵五句,義見《靈樞·九針十二原》,此皆五臟之俞穴也,左右各一,共十穴,連膏之原,肓之原。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脖胦。合為十二原。少陰之原,出於兌骨,謂神門也。手少陰無俞,所謂心之原出於大陵者,皆手厥陰之俞也,義見《靈樞·逆順肥瘦》:舊本誤在邪客。故此補少陰之原句。膽之原,出於丘墟六句,義見《靈樞·本輸》,此皆六腑之原穴也。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謂九針十二原中,皆以五臟之俞穴為原,非謂六腑也。以五臟之俞,乃三焦之所行,是其氣所留止,故稱曰原。蓋腎間動氣,一身之原氣也。三焦者,腎中原氣之別使,行於上下三焦,經歷五臟六腑之俞穴,其所留止,輒謂之原,以其原於動氣間而得名也。
六十七難
編輯六十七難曰:五臟六腑,各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六十八難
編輯六十八難曰:五臟募皆在陰,俞皆在陽者,何謂也?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也。
五臟之募皆在腹,肝之募期門,心之募巨闕,脾之募章門,肺之募中府,腎之募京門,俞皆在背,總出於足太陽之經。背為陽,腹為陰,陰病必行於陽,陽病必行於陰,故令募在於腹,俞在於背也。以募者,髒中陽氣之所結也,是以陽病行於陰,俞者,髒中陰氣之所輸也,是以陰病行於陽也。
六十九難
編輯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何謂也?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經,《靈樞·經脈》。自取其經,取其本經,不取其子母也。
七十難
編輯七十難曰:經言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諸篇。
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而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而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也。
腎肝之部,筋骨也。心肺之部,皮脈也。
七十一難
編輯七十一難曰:經言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何謂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也。
衛為陽,營為陰,刺衛者,臥針而刺之,則不傷營,衛行脈外,針入淺也。刺營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衛氣開散乃內針,則不傷衛,營行脈中,針入雖深,而未傷及衛也。
七十二難
編輯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氣可令調,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營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經,《靈樞》終始,九針十二原。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是也。
七十三難
編輯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曰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諸井穴在手足指端,經脈初發,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用,當刺者,瀉其滎穴,以滎火者,井木之子,所謂實者瀉其子也。井穴宜補不宜瀉,是故經雲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也。
七十四難
編輯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靈樞·刺法》,冬刺井,春刺滎,夏刺俞,長夏刺經,秋刺合,與此不同。井為木,春刺井者,以其邪在肝木也。滎為火,夏刺滎者,以其邪在心火也。俞為土,季夏刺俞者,以其邪在脾土也。經為金,秋刺經者,以其邪在肺金也。合為水,冬刺合者,以其邪在腎水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條,未可拘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肝主色也,臊臭者肝也,而中有心病,心主臭,入肝為臊也,喜酸者肝也,而中有脾病,脾主味,入肝為酸也,喜呼者肝也,而中有肺病,肺主聲,入肝為呼也,喜泣者肝也,而中有腎病,腎主液,入肝為泣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雖四時有數,並繫於春夏秋冬,刺法繫於四時。而針之要妙,則在於秋毫之間,其變無窮也。
七十五難
編輯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谷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得平木也。經曰不得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火者木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瀉其子。水者木之母,母能令子虛,故補其母。瀉火補水,使木氣不實,則金得平之矣。
七十六難
編輯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以取氣?當瀉之時,何以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營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營衛通行,此其要也。
置,舍置也。衛氣收斂,故從衛取氣。營性疏泄,故從營置氣。
七十七難
編輯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肝病傳脾,克其所勝也。
七十八難
編輯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厭按所針之處,彈而怒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補者候呼內針,侯吸出針,瀉者候吸內針,候呼出針,此補瀉之恆法耳。持針,右手也,而刺法之妙,全在左手,故知為針者,信其左手,不知為針者,信其右手。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厭同壓。按所針之處,以指彈而怒之,以爪引而下之,以致其氣。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然後順針而刺之,此方是右手事耳。針下得氣,推其針而內入之,是謂補,動其針而引伸之,是謂瀉。若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以求之。仍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七十九難
編輯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虛者,濡牢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經,《靈樞·九針十二原》。心為火,滎亦為火,瀉手心主俞土,火之子也,是謂迎而奪之,補手心主井木,火之母也,是謂隨而濟之。手少陰無俞,故取手心主。
八十難
編輯八十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有見如入,有見如出,有所見而入,有所見而出也。
八十一難
編輯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也?其損益奈何?然:是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故知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肺金克肝木者,常也,假令肝實而肺虛,則當助金以平木。假令肺實,則肝氣必虛矣,若不補其肝,而反實其肺,是實其實,虛其虛,損不足而益有餘。若此者,乃中工之所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