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峯遺稿/卷二十三

卷二十二 雪峯遺稿
卷之二十三
作者:姜栢年
1671年
卷二十四

鳳棲臺序

編輯

蓋聞士之有遐趣者。必得靜地而冞靜。地之有勝槩者。亦待奇士而益奇。故巖居川觀。自有專壑之樂。山明水麗。乃留拔俗之標。試看澤中之珠藏。可想屋上之烏好。是以柴桑三逕。端宜晉處士之棲遲。浣花一溪。輸入杜少陵之粧點。至如未有子厚則鈷潭虛棄於當時。不遭右軍則蘭亭埋沒於終古。乃知佳山美水。閑者主人。明月淸風。用之不竭。眷彼陶莊之別墅。實合隱居者盤旋。三路通衢。一州佳境。半壁蒼翠。隱映百尺層巒。一曲漣漪。彎回十里曠野。且復峯高鶩嶺。平臨吹笛之臺。波連鵲橋。俯見支機之石。然而藜藿蕪沒。巖逕蕭條。野火樵斤。幾無賴於前後。騷人墨客。亦有失於等閑。公今得之。室已完矣。不侈不陋。制度得中。可採可漁。起居惟適。天慳鬼護。不見售者幾年。水闢山增。如有待於今日。矧惟先故之所卜。至於後昆而乃成。行宜益高。交相贊者。物之得遇。亦有時耶。於是北對野亭。東望盤谷。奇花森列。別有世間桃源。疊縠參差。不獨巴西錦水。水雲共山禽來往。樵歌與牧笛高低。簾外松濤。雜淸響於古澗。樽中竹葉。亂翠色於疏篁。多少風光。莫非詩料。而況物有相感。事有適然。仚老勤來。爲揭數字之額。靈夢苟驗。實副平昔之懷。地號梧根。元多嶧陽之老樹。山名菩薩。佇待伽陵之異禽。野客頻留。先覩爲快。竹扉可款。誰敢題凡。且念八景之淸幽。益想四時之佳致。吹不寒於醉面。散纈和風。光可徹於靈臺。滿簾疏月。雪裏瓊蕊。獨守淸絶之姿。霜後金花。能全隱逸之操。且如雲生娘岫。依俙玉女之雙鬟。煙斂沙村。髣髴梅粧之半面。玉肌抽於翠巘。采之掇之。錦鱗躍於瓊潭。其釣常釣。念絶餘外。樂在其中。豈非主人物表閑人。湖中韻士。十年磨劍。藝已亢於屠龍。三刖懷珍。志未伸於獻玉。夢斷萬鍾之名利。興在一壑之逍遙。洗心淸談。結保社於鷗鷺。習氣成癖。有痼疾於煙霞。僕旅食京華。渴夢江海。蓴鱸起興。漫想象外之溪山。簪紱纏身。浪閱籠中之日月。候雁從北。匹馬欲東。指吳會之蒼茫。某丘某水。分華山之一半。北涯南涯。杖屨過從。共淸賞於水石。琴書消遣。度餘年於田園。姑遲草堂之移文。須待剡溪之歸楫。聊寄萬里鄕思。先付一篇荒詞。詩曰。斲崖開小榭。初長翠梧枝。靈鳥棲堪老。幽人夢亦奇。月明添灑落。風動響參差。靑眼相逢日。臨流倒玉巵。

聾齋序

編輯

蓋聞子綦相忘於物我。任喧衆竅之怒號。李願唯適其起居。不聞人寰之黜陟。採於山釣於水。大丈夫不遇者所爲。形似木心似灰。古道術有在於是者。今公幾年郭南之隱几。此日盤中之結廬。噫。古今人猶朝暮遇。然而揭一字扁齋者何意。想三昧獨契於其心。其與大學第七章中心不在者異矣。亦豈老聃五千言裏耳無聞之類乎。聒浮世之雌黃。褎如充耳。覺妙符於虛白。聽乎無聲。不復呼兒而問風。何曾對人而畫字。至如煙蓑晩笛。帶月峽之松濤。雪岳疏鍾。雜河橋之灘響。而此外飫眼之景。亦爭先與耳而謀。宛置身於天台蕪城之間。其用意則混沌希夷以上。言病者之不病。今也乃知。非聞彼而自聞。古亦有說。喝異百丈之參馬。戲同三耳之攀龍。我有問而未及畢辭。公寄答於猶然一笑。聾齋八景淸源暮鍾猿▦松竹葛川牧笛天台秀色河橋晩潮三灘雪月前溪煙蓑蕪城孤雲

送別遂安倅具次山序

編輯

具刑部次山出宰遂安郡。將行求別語於平日所嘗往來者。錦繡之篇。珠璣之什。其必有贈之者多矣。如吾譾簿。將何語以塞其意耶。然而言不在多。所貴記情而已。則僕於是乎亦可以將一語發次山之病而藥之也。噫。以公之風儀才調。宜其自致於靑雲之上久矣。而於利祿。退避若怯夫然。終未免抹摋崎嶇。家至貧。菽水亦不繼。而恬然不以介意。則其素所養可知矣。其於約己之方。撫民之要。必不待人之勸勉。而竊瞯公猶有所可言者。唯是公久於閑居。仍犀首之無事。未及作淵明止酒詩耳。公今有事。而尙欲效高人忙事。則不但有妨於公務。抑恐致損於天和。未知諸公別語中其或有及是者乎。昔蔡文忠公得賈存道贈行一絶。輒瞿然起謝。終身未嘗至醉。賈公可謂善於規戒。而蔡文忠亦可謂勇於改過者矣。僕之疏慵。雖不敢竊比於古人。而區區愛友之誠則亦不自讓於賈子矣。公於今日。其肯以僕之此言。視之猶賈子之一絶。而公之所以自爲謀也。亦能如蔡文忠不耶。公到任所。見饑氓滿目。拯救不暇。則雖竹葉盈樽。自不能入脣。雖欲不效蔡文忠之不醉。亦不可得也。況公之好飮。初不如蔡文忠之甚。則其除卻此習。不翅如紅爐點雪。而僕猶且云云者。蓋爲公之風儀才調有不下於古人。而勖公之他日事業。不但如蔡文忠而止耳。次山勉乎哉。

送別序

編輯

一日。余與申姪必濟。坐於臨瀛之小軒。頗覺無悰。有一小童忽報曰。子午谷李上舍至矣。不覺倒屣出迎。俄而又報曰。銀川李秀士至矣。俄而又報曰。三山李進士至矣。余始焉驚。中焉喜。終而反疑之曰。李兄則在於湖西之子午谷。此距五百里而遠。李姪一舟則往於海西之石濠村。此距五百里者二之。李姪聖翼家在三山之水精峯下。而往客於泮中者半年。三山若洛中。皆五百里而遠。未知自三山而來耶。自洛中而來耶。千里他鄕。骨肉分離。大嶺鑱天。滄海茫茫。魂夢難憑。消息亦稀。至於靑眼邂逅。則吾之曾所不料。而李兄,李姪亦所不相期者也。假令一人而至。尙雲幸矣。況三人竝至者乎。假令三人竝至。而或今日而至。或明日而至。或又明日至。亦奇矣。況一日一時之間。次第齊會乎。令人怳惚有若夢寐間事。此吾之所以始焉驚中焉喜終焉而疑者也。意者天其欲做嶺海奇遊。而使之同會於此地也歟。仍而共留幾四箇月。而逐日相對。隨處同遊。或吟詩或含杯。或賞花或玩月。或聽絃歌。或遊山水之間。而今日遊鏡湖。明日遊寒松。又明日遊白沙。而余或拘於簿牒。未得偕往。李兄,李姪,申姪有時獨往焉。一日自許李臺而還曰。風景如許矣。又一日自文殊寺而還曰。風景如許矣。又一日自鏡湖草堂而還曰。風景如許矣。又一日自喚仙亭而還曰。風景如許矣。景物無盡。唯日不足。而荏苒之間。秋已半矣。一日。李姪一舟與聖翼告歸曰。科期已迫。將赴洛矣。一日李兄又告歸曰。秋夕已迫。欲省掃先塋矣。一日申姪又告歸曰。離親已久。欲歸覲庭闈矣。數日之內。一時告別。獨留關外。我懷如何。遂援留數日。更謀一場奇遊而相議之曰。往鏡湖乎。曰尋常耳。往寒松乎。曰尋常耳。往白沙乎。曰亦尋常耳。然則其他許李臺,文殊寺,喚仙亭。摠尋常耳。五臺山之月精寺。亦可一遊。而相距頗遠。不可一日往來。唯楓湖在於治之南十五里許。而與寒松白沙相去才一牛鳴之地也。未曾一遊。盍往觀諸。遂與爲楓湖之遊焉。於是招舟子邀野老。共載一葉扁舟。沿洄上下。任其所如。十里荷花。掩映前後。一帶蒼巒。彎環左右。或擧網得魚。或採菱或摘蓮。盡日忘返。翛然自得。宛致此身於神仙之境也。遊翌日。諸君皆別去。余不堪依悵。臨行書此以識之。李姪輩曰請竝識同往者之姓名。以爲他日追想之地。余亦依其言竝錄之。朴盈德士彬,金直長忠愨,李主簿尙馥,朴晉士震楷,李上舍楷,李上舍大賚。亦與之遊。朴盈德,李大賚。乃流寓士大夫也。直長,主簿。皆邑中長老也。朴與李。亦皆湖邊居士人也。囀春鶯,楚峽雲,後飛燕,一笑留,百媚生,解語花,照江泥,鳳凰棲,瀟湘月下,瑤臺玉京仙。亦其時酌酒捧茶者也。竝記之。秋氣漸高。海天寥廓。蟋蟀聲中。鄕思自催。而欲歸未歸。又作此別。今朝合堂同席。明日天涯地角。如到洛中。披展此紙。回思此地。則多少離懷。萬重雲山耳。大抵浮世間聚散無常。有聚則必有散。有散則還有聚。未知明年此日。吾輩數四人。又聚於何處共論此情耶。諸公之來也。甲申五月十四日也。其還也。同年八月旬日也。

逍遙圖序

編輯

餘留玉河幾一月。旅懷愁寂。殊無以自遣。適於行中有一畫工。素以好手名於國中者。且披行橐得一卷素帖。其受采足以替絹素。卽以是屬之畫工。使之從事焉。工遂凝思良久。欲下筆而還止者再三。乃作而問於余曰。公之所欲觀者。翎毛乎。花卉乎。抑山水之勝乎。唯公意所可是從。余應之曰。凡繪事。貴傳神不貴模形。姑就爾所問數件論之。如使爾畫一花卉。則固能狀其嫩紅軟綠矣。亦能繪其香氣乎。曰未能也。如使爾畫一鶴。則固能狀其縞衣玄裳矣。亦能繪其淸唳乎。曰未能也。如使爾畫一水。則固能狀其層瀾細浪矣。亦能繪其潺湲之聲乎。曰未能也。余曰固也。苟能寫出其自然眞態。則流峙動植。無物不可。而如不能得之心而應之手。徒能摸寫其形而已。則非吾所謂眞畫也。爾毋寧貌得古黃卷中騷人遺跡。以寓其逍遙自適之趣可乎。工曰唯唯。公所敎止此矣乎。余應之曰然。騷壇詩興。淸則淸矣。不過吟嘯風景而止耳。未必得道味之眞腴也。其以拔俗淸士。超世高人。而跡其間可乎。工曰唯唯。公所敎止此矣乎。余應之曰然。素履遐躅。高則高矣。而長往不返。乃枯頂黃馘者之爲也。未必得君子中正之大道也。其以玩性理者之事。潤色之可乎。工曰得矣。遂解衣槃礴而坐。談笑之間。揮灑便訖。其所畫凡三十幅。而其中所載許多人物。皆不拘世代先後。人品高下。隨其所思而形容之。卒然觀之。則似或錯雜。而仔細點檢來。若有深趣於其間。其以鳶魚弁諸卷首。以庭草添諸紙尾者。無非自然之天理也。其猶逍遙篇裏始說鯤鵬。終說病樗。而中論許多人物矣乎。抑亦猶太史書中。先言魚鳥。而以老聃之說繼之者矣乎。夫魚鳥動物也。草卉植物也。而能各得其適。以全其天。則莫非逍遙遊也。況人之自適其適者乎。惟此卷中諸人。莫不託興於動植之物。或以魚鳥。或以梅鶴。或以牛驢。或以松竹。而其逍遙之樂則人與物同之。其餘得雪月水石之趣者。亦莫非逍遙遊也。工之以動植之物終始焉者。其意遠矣哉。向所謂翎毛也花卉也。山水之勝也。其亦不在於是乎。余以是帖名之以逍遙圖者。實副工之意也。噫。雖有是工。而不有是帖。則無以售其才。雖有是帖。而不有是工。則亦無以著其質。今也人與物相遇於此地者。其亦物之遭遇。而亦可謂有數存焉。然於其下畢之際。不以古人遺蹟賁之於其間。則亦不過花鳥水石而止耳。雖有是圖而不以逍遙二字名之。則夫孰知古人逍遙自適之趣耶。且也士固有曠世之相感者。古人如可作。吾誰與歸。彼其林藪山澤而已者。果於忘世。固難追矣。其留意於功名事業者。皆抱才而後能之。亦非我事也。至於桃源仙境。流水千春。有無杳茫。雖欲從之。末由也已。令人緬想。只歎身世拙而已。余將效彭澤賦歸。採三逕之菊。看倦飛之鳥。竊寓意於鳶魚庭草之趣乎。抑將歸臥浣溪草堂。伴鸂鶒而詠春草。以閱閑中日月耶。余將放跡西湖。玩雪中之梅。馴報客之鶴。以續處士淸遊乎。抑將掛帆江東。採銀蓴而膾鱸魚。以追舍人風流乎。余將泛赤壁之舟。擧網得魚。而寄問答於皓鶴乎。抑將觀濠上之魚。逍遙乎散樗之下。以全吾樸拙之性。而且竊比於沂上之興。安樂之趣乎。問於工。工寄答一笑而退。遂敍其說。年月日辛丑月正上元。畫工趙其姓廣承其名。

河台溪文集序

編輯

夫士君子稟天地正大之氣而立於斯世。所行者正大。所言者亦正大。全其天而歸之者有幾人哉。余於嶺之南河斯文。見之矣。居家而以孝弟肥家道。立朝而以忠直振朝綱。卽公之持身大閑也。其未仕也。藏器自可。視儻來如浮雲。其出而仕也。儼然端笏。刺擧無所避。使權奸褫魄。及其見幾而作也。牢臥丘園。終不可強起。非得氣之正大。惡能若是。其前後疏章。寫出忠赤。而危言儻論。皆人所不敢言者。至如平居中等閑吟詠。自有濂洛理趣。而其詠松一節。有曰乾坤霜雪後。舍爾其誰從雲者。實寫出公平生節操也。惜乎。公有如許正大之氣。而與時抹摋。終不得大展布於世也。九原雖不可作。而尙全其正大之氣。留於一部遺稿中。覽者當自知矣。公諱溍字某。別自號台溪。官至執義。今其胤子知不佞平昔獲私於公。褎遺稿而來。乞一言弁諸卷首。不佞豈能爲公重之者也。昔有人求跋其先稿於其先執李翺。十年不能就。別求劉賓客禹錫得之。以翺之才。尙難之。況不佞乎。然不可虛其請。姑摭公遺而略識之。其以大手筆張大公正大之氣。永垂諸無窮。其必有當世之劉賓客焉爾。晉山某序。

朽賤黃公宗海文集序

編輯

夫世之人。於五倫四禮。孰不欲盡其道。而唯其不著不察。有多少不盡分處。至如譚義理訓後進者。亦非不多。而驟語則過高。卑論則儕俗。過於博則頭緖多而太瀾飜。專於約則樣轍狹而太局束。其將民彝物則。諷詠於尋常造次之間。能感發人之性情者。有幾人哉。今余觀先生遺稿。隻字半言。莫不從天理中出來。其序跋碑誌。則以五倫爲大閑。而事皆記實。箴訓簡札。則以四禮爲準則。而語皆折衷。至如排奸一疏。斧鉞森然。有不可犯之色。禮詩九篇。則編次五倫之外。添之以訓子敬長事師三篇。又以摠論一篇尾之。辭嚴而義正。與內則曲禮諸篇相表裏。擧其槩而論之。則特一部小學書也。其餘雜著。似不留意以發者。而庭草鳶魚之趣。亦自然呈露。平淡中有峻截底氣象。收斂中涵活動底意思。眞所謂有德者必有言也。況孝友於五倫爲最先。喪祭於四禮爲尤重。而先生能竭其誠盡其道。今鄕黨薰而炙之。到於今稱之不已。若是乎其言與行之相符也。先生諱宗海字某。別自號朽賤。以出天純孝。濟之以禮學。早遊於寒岡先生之門。當昏朝倫紀斁絶。便廢科屛伏。及仁祖初。張谿谷諸相交口薦譽。屢有除拜。皆不就。晩與張旅軒,金沙溪諸賢。有論禮問答書。及其歿也。鄕人敬慕。與濯纓,寒岡。竝俎豆之。噫。以先生如許學識如許操履。若早試於時。則其扶世敎導民俗。夫豈淺鮮。而竟莫能試。惜哉。其胤子鵠立君擧與余善。褎先生遺稿而來。願得一言以弁其卷首。不佞景仰高風久矣。不敢以不才辭。敢摭其飽聞於鄕隣者而識之。若其平生行蹟。則許相國眉叟已詳說之。爲千古信史雲爾。

送別三山李使君碩寬大隱序

編輯

大隱之隱於城市間凡幾年矣。今茲吏隱仙區。正副宿願。有若造物者陰相乎其間。夫豈非地有所待。人饒結習。而故令大隱逍遙自適於勝地。地與人交相贊者耶。三山卽所謂小金岡。而其山水之勝。實合於大隱淸致。觀其壁立之巖巖也。則足以體不倚之氣像。聽其流水之涓涓也。則足以省不息之功程。仁智之樂。不於是乎得之乎。至於修己治人之方。則乃大隱平生所自講究者。尤無所待人勸勉。則吾今於大隱之行。將何辭以贈之耶。曾於太廟齋所。霎然相對。適談及一箇心字。而有所未了。則今可以少伸前說。夫古聖賢千言萬話。何莫非論心之理。而古人造字。亦各有其義。今以一箇心字論之。其虛中一點。卽是一太極。而動靜寂感之理。無不備焉。苟有見乎是。則吾之所以自持者甚約。而其所以具衆理應萬事者。費且廣矣。大隱其亦有見乎。登山而只是這箇心。臨水而只是這箇心。出門如賓之際。亦只是這箇心。使民如祭之時。亦只是這箇心。而其所以常常照管者。不出乎吾方寸中一箇太極。則吾所以酬應事物者。莫不各得其理。而亦可見珠輝玉潤。山益高而水益闢也。然則大隱無所資於仙山。而仙山反有所藉於大隱矣。噫。一點靈犀。彼此無礙。則眞所謂隔千里共明月者也。大隱勉乎哉。

全氏族譜序

編輯

余曾在弱齡。從先君宇歡城幾十數年。里中人士多客習往來。而以全爲氏者尤多。其中有一長老。解泰安倅而歸於鄕。以老故自任。披藜藋而到吾門者數。於今閱六十餘載。其嚄唶風儀。尙宛然於夢想間矣。茲者全生克亨。褎其族譜一冊來視余。仍求餘一言以弁之。噫。全生昂向所謂泰安公之曾孫。而其追遠不忘本之意。溢於言表。信乎有乃祖之遺風。而繩武率行者矣乎。惟天安全姓。遠有代序。其鼻祖曰歡城君。積慶貤後。世有聞人。紱冕蟬嫣。如忠建公之捐軀效節。武康公之開國承家。其事蹟卓然。而皆載之史。以忠肅公之淸白。得年九十有八。武節公之偉壯。得年亦一百有二。茲豈非天報之明驗也。至如文孝公。早敭華塗。勇退居閑幾三十餘年。別自號曰柏軒。以宇歲寒後凋之意。吁亦偉哉。其雲仍永傳嘉樹。世爲士族。屢經兵燹。世譜見軼。各其枝葉散處於湖嶺間。不相問聞。世代漸遠。則其不至於蘇明允所謂如塗人者幾希。今全生爲是之慮。與其諸昆季謀。鳩聚湖中諸族姓之所藏家譜。考其世代前後。族派內外。校讎無疑。然後迺繡其梓甚勤。分爲上下編。將寧平若文忠兩公之內外後裔。或尾或首。俾便其考覽甚詳。或派分裔遠。有未詳者。則別以錄之。雖吏胥之賤。亦不遺而錄於末甚厚。其族姓之居湖右湖南者。聞風而悅之。各出物合力而成之。其追遠不忘本之意亦甚盛。後之覽斯譜者。其將有感。而孝悌之心。必油然而生。全之門。其自此益昌且熾矣乎。

學顏錄跋

編輯

夫學者爲學。貴知要。讀聖賢之書。開卷必先尋得箇路脈。方造義理蹊逕。苟學焉而不知要。則譬猶適越者不知東西。茫然擿埴。其不東入齊西入秦者幾希。雖盡讀六經諸子。不過爲無用之糟魄而止耳。多亦奚爲。吾友朴德一早從事於六藝之文。而知以顏氏爲學聖指南。摭其遺說爲一編書。仍命之曰學顏錄。其可謂知爲學之要矣。所謂學顏者。將是錄爲一箇鑄顏底壞子。得一善則思所以拳拳服膺。有不善則思所以不遠而復。居陋巷屢空則思所以不改其樂之趣。當視聽言動則思所以用工於勿字上。且自其若無若虛不遷不貳。以至於無伐善無施勞。語之而不惰。犯焉而不校。事事物物。莫不思所以齊焉。步亦回也。趨亦回也。言道亦回也。則顏氏之庶幾。吾亦庶幾。是所謂曠世相感而朝暮遇之者也。況其爲學次第無不備焉。正心之方爲邦之道。都載於是書。程子所謂學顏子入聖爲近者。豈欺我哉。德一將謀壽梓。求餘一言以尾之。顧念此非目擩耳剽者所可驟語。況如不佞顓蒙於爲學之要者。惡得以勝此寄。而梳洗得此書頭面耶。然而勤懇至再。不敢虛其請。且以載名編末。竊比於附驥之榮。敢贅數語而歸之。年月日。晉山後人某跋。

孔子猶太極說壬午夏○月課魁

編輯

仲尼之德。其至矣乎。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若以人來證也證不得。若引物來證也證不得。至於天地非不大也。然而天能覆而不能載。地能載而不能覆。則猶不足以比仲尼之德。日月非不明也。然而日則能晝而不能夜。月則能夜而不能晝。猶不足以比仲尼之德。四時非不有序也。然而春夏不能收藏。秋冬不能生長。只得陰陽之偏而已。亦不足以比仲尼之德。然則仲尼之德。吾惡乎比之。其惟太極乎。其惟太極乎。無極而太極。太極而兩儀。兩儀而四象。於是乎有陰陽焉。有天地焉。有萬物焉。自其微者而觀之。則實理渾然。沖漠無朕。自其著者而觀之。則妙用流行。無物不體。此所謂陰陽一太極。而天地亦一太極也。萬物各具一太極。而太極本無極也。非天下之至聖。其孰能與於此。又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此所以唯仲尼之德能似之也。何以知其然耶。夫仲尼之道。一以貫之。而其爲道也忠恕而已。於穆不已。至誠無息者。卽道之體也。而萬殊之所以一本也。非所謂萬物體統一太極者乎。酬酢萬變而使物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而一本之所以萬殊也。非所謂一物各具一太極者乎。仲尼之一動一靜。卽太極之寂而感。感而寂者也。仲尼之一語一默。卽太極之靜而動。動而靜者也。仲尼之無跡也。卽造化之無聲無臭也。仲尼之動和綏來也。卽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者也。故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也。然則太極亦聖人也。聖人亦太極也。聖人也者。其惟有軀殼底聖人。而太極也者。其惟無軀殼底聖人乎。然則非特仲尼之德似太極也。雖謂之太極似仲尼之德。亦可也。仲尼之德其至矣乎。

餻子說辛巳秋○月課魁

編輯

夫書契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諸禮所述虞夏以來。口欲窮芻豢之味。而於是焉有饘酏有粉糝。有飴蜜以甘之。有滫瀡以滑之。餻之爲物。是甚麽物也。而載之於何書耶。然而其喚做也不一。或謂之粉餻。或謂之花餻。或謂之繡餻。則是其餌中之最美者非耶。然則雖不載於經籍。而吾必謂之載於經籍矣。其爲味也。於四時於八節。俱無不可。而其最宜於九月九日者。亦旣非節益佳而味益佳者耶。固哉。劉子之爲詩也。値此佳節。對此佳味。則隨時卽景。乘興吟詩。實是一番勝事。而其所以臨紙寥寥。虛負風光。使宋子猶然笑之者。其不爲千古欠事也歟。噫。是日也。秋光刀好。景物飫眼。旣有美酒良朋。又有淸風明月。況黃花散金。殷葉如錦。則觸處添興。照眼成句。何暇論五經中有無而乍推乍敲。筆欲下而還止也哉。假使易不言朋來。書不有酒誥。則劉子對此良朋美酒。而果不用朋酒二字乎。詩不言穆如。書不言生明。則劉子對此淸風明月。而果不用風月二字乎。詩不言其黃而隕。禮不言鞠有黃華。則劉子對此花葉。而亦不將花葉二字安之於詩句中乎。然則少陵詞客。何以詠槐葉冷淘。而古今騷人。亦何以見粉團則詠粉團。見牢九則詠牢九耶。固哉。劉子之爲詩也。然而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使餻字而不載於經籍之中。則是不過尋常底一物也。其不欲使這箇字亦固也。而以吾觀之。這箇字載於經籍中。而顧劉子不之察也。何則記之內則有之。曰糗餌粉酏。周禮亦有之。曰糗餌粉餈。解之者曰粉酏卽粉餈。而粉酏粉餈皆餻類也。然則餻之爲物。果不載於經籍之中乎。載諸經籍之中。而其不見取於劉子。則此亦物之遭遇與不遭遇耳。離騷之不及梅花。杜甫,薛能之不言海棠。其亦與是類乎。是爲說。

不物者能物物說己巳冬○月課魁

編輯

有未始有有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俄而又有物矣。無極而太極。太極而有兩儀。兩儀而生四象。於是乎有天地焉有人物焉。有動有靜有寂有感。有飛者走者動者植者。林林乎叢叢乎。各性其性。而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而以至有千萬億之不齊焉。人於其間。亦一物也。而最靈於萬物者也。萬物之有聲也。以吾耳能聽之。萬物之有色也。以吾目能視之。以至鼻之於臭。口之於味。四肢之於安佚。莫不有待乎萬物。或也喜或也怒或也哀或也樂。有時乎期待。有時乎偏繫。有時乎留滯。亦莫不有係於萬物。則是可謂役物也耶。役於物也耶。以我徇物也耶。以物徇我也耶。噫。在物爲理。處物爲義。則以我觀物者情也。以物觀物者性也。故橫渠張子有言曰。性性爲能存神。物物爲能過化。又曰。大人者。有容物無去物。有愛物無徇物。然則物至而隨應。物去而不留。以物喜物。以物悲物者。非所謂物各付物者耶。況有是物則便有是氣。有是氣則便有是理。天地之所以爲天地。人之所以爲人。物之所以爲物也。亦不過乎同此理而已。以道而觀天地。以天地而觀萬物。則我亦物也。物亦我也。天地亦萬物也。萬物亦天地也。何物不我。何我不物。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非所謂不物而能物物者耶。可以無心而致萬物。可以無意而贊化育。可以不我不物而遊乎天地之間。然則吾之身一太極也。萬物亦一太極。而物物各有一太極也。天地亦一太極。而太極本無極也。自此以往。不過曰無爲之誠而已。何慮之有。何思之有。何我之有。何萬物之有。何天地之有哉。其問之答之者誰。曰漁者也樵者也。其傳之者誰。邵堯夫雲。

鍾字說

編輯

余到鍾山已二載。而百病千愁。叢於餘一身。人莫不爲余苦之。而余猶以一箇鍾字。有所省發者多矣。何者。州之得是名也。以山之有似乎鍾之形也。則擧隅而推之。其必有至理存焉。然則人之到此地者。亦可不顧名思義。而有以交相贊也耶。夫鍾之爲物也。其形圓。法乎乾者也。其體重。法乎坤者也。其中虛。得離之象。而靜中含動。猶有坎享之義焉。其聲大而遠。得震之用。而不叩則不鳴。猶有巽順之德焉。置諸安處則安。法艮之止者也。而有叩則卽鳴。其於感應之際。亦有和兌之理存焉。余於是一物也。得包犧八卦之義焉。於是乎見其圓也則思所以完養吾本源。見其重也則思所以凝定吾動止。見其虛也則勉吾之敬而心無留滯。聞其聲也則愼吾之言而口無妄動。見其止也則止吾之所當止而素位安行。果可謂非法象之物乎。且也其器大。非寸筳所可鳴。其量洪。雖萬石猶可容。則人之器量。尤不當如是耶。況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叩之以小者則小鳴。悲而擊之則哀。怒而擊之則武。其感通之理。有如是矣。故伊川先生與尹和靖論動靜之理。適聞鍾聲。喜曰鍾未撞時聲固在。猶心未感時理已存也。由是言之。一心涵養之方。其亦不在於是乎。朱晦菴之在同安也。獨坐而聞一聲。有所自警。杜工部之遊招提也。欲覺而聞其音。發其深省。皆可謂先獲我心者矣。噫。一箇鍾字。起余者多矣。余朝夕在此間。竊比於盤盂几杖之銘焉。

逍遙遊說

編輯

逍遙遊一篇。字數不多。其宗旨亦不過論物之大小多少。而天地萬理無不包得。飛潛動植。咸囿乎其中。撮而論之。蒼蒼之間。下而視之者天也。上而視之者地也。魚而鳥。陰陽之理也。日月爝火。光輝之大小也。若泰山若土山若邈姑射之山。若河海江漢溟池若坳堂之水。流峙之巨細也。時雨之澤。浸灌之勞。潤物之多少也。春秋晦朔。乃六氣之變。而至於說五百歲八千歲者。論年歲之久近也。說百里千里而又說三千里九萬里者。論上下四方之遠近也。說旬有五日。又說三月六月者。論時日之多少也。且如野馬之於飛龍。塵埃之於垂天之雲。偃鼠貍牲之於犛牛。鷦鷯斥鷃蜩與鷽鳩之於鯤鵬。論動物之巨細也。蓬蒿與楡枋與樗與椿。論植物之多少也。至於氷雪喩其潔也。風露喩其淸也。金石喩其堅也。塵垢粃糠喩其微也。芥喩其細也。大旱大浸。論水旱之災也。觀乎此則天地間物理固無窮。而咸載乎是矣。且以人事論之。齊諧。書也。章甫。士之衣也。洴澼絖。禦寒之資也。曰杯曰瓢曰瓠曰大樽者。器之大小也。曰三飡曰聚糧曰宿舂糧者。食物之多寡也。繩墨規矩斧斤。匠者之器也。機辟網罟。獵者之具也。樽俎。禮器也。包人。治廚者也。尸祝。佐祭者也。處子。女而不嫁者也。聾瞽。病者也。逕庭。論室堂之內外遠近也。言五穀言年穀熟者。農家者流也。數金百金。論鬻技之多寡也。朝菌之於大椿。蟪蛄之於冥靈。衆人之於彭祖。論壽之長短也。宋人越人。論四方人也。棘人。臣也。吳王越王。諸侯王也。堯舜湯。有天下而爲天子者也。許由。隱者也。免乎行者。替車馬也。水戰而捷。行三軍者也。宋榮子,列禦寇,連叔,肩吾,接輿,惠子。皆遊方之外者也。至人神人聖人。一層上又一層者也。行比一鄕者。篤孝弟之行者也。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知修齊治平之道者也。觀乎此則人間世多小大人物生養之理昭昭乎備矣。而貴賤愚智士農工賈。壽夭榮辱。饑飽寒溫。皆可以推之。然而至道之要。無出乎其神凝三字。則所謂三百篇中思無邪一言蔽之者也。觀物物自得其天。則鳶魚飛躍之理自然呈露。而至樂存乎其間。逍遙遊之爲逍遙遊。是其所以乃。

鷗友說

編輯

德不孤。必有隣。故古之人。其取友必端。或友一鄕之善士。或友一國之善士。或友天下之善士。或以友天下之善士猶不足。而尙友於古之人。今鷗友翁之取友也。不於一鄕。不於一國。不於天下之善士。又不於古之人。而獨也以鷗爲友。而別自號曰鷗友翁者。其意何居。況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物與物遊。而物自有物之樂。人與人處。而人自有人之樂也。故魚與魚相忘乎江湖。鳥與鳥相忘乎林藪。人與人相忘乎道術。今翁之不與人同其樂。而獨與物樂其樂者。亦有說耶。噫。張橫渠有物吾與之說。杜少陵有吾友於之句。則鷗友翁之所以爲鷗友翁也。我知之矣。物與人竝生於天地之間。而俱得與造物者爲遊。此所以翁與鷗相親相近。而與之逍遙遊乎寂寞之濱者也。至於波恬鏡面。雲捲沙頭。獨倚蘭槳。四顧無人。非爾鷗。吾誰與洗吾之心。和風拂面。細雨蕭騷。獨攜孤筇。散步汀洲。非爾鷗。吾誰與得天之遊。至若桃花春浪。雪月寒汀。泠然容與。幽興不淺。四時佳景。惟與爾共之。鷗固閑也。翁亦閑也。鷗無欲也。翁亦無欲也。鷗無求於人也。翁亦無求於人也。鷗自樂其樂。而翁亦樂其樂也。則人猶物也。物猶人也。人無猜於物。物無猜於人。人與物淡然相忘。而不自知物我之有分也。其爲樂可勝計耶。翁以此樂問諸一鄕之士。無知之者。問諸一國之士。又無知之者。問諸天下之士。亦無知之者。唯有無極翁者能知之雲。德不孤。必有隣。是其所以乃。

遊寒碧樓說

編輯

余所蒞郡。頗靜而幽。勝亦奇。一日夕。與姊子李一舟登寒碧樓。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送夕陽迎素月。而至如江山之外。唯見風颿沙鳥。上下來往。煙雲竹樹。前後掩映。皆謫居之勝槩也。何其與王元之竹樓記相髣髴耶。元之閏三月到郡。余亦於閏三月到郡。時有古今。而日月相同。此亦一奇也。竹樓在於黃岡。而此地亦有黃江。則地之相去不知其幾千萬里。而其名也又同。尤益奇矣。庸詎知元之所謂竹樓。曾在於此地。而今變爲茲樓也耶。抑岡與江音相近而誤其字耶。元之乙未。自翰院出滁上。丁酉入西掖。己亥出宰黃岡。余於癸未。自館職出臨瀛。乙酉復入直廬。丁亥又出黃江。四年之間。奔走不暇。彼我同之。而其出入去來之際。其歲之或未或酉或亥。尤見其髣髴也。則其所謂不知明年又在何處。吾亦欲云云。第與元之有不同者在焉。元之獨遊。而余則攜我賢甥而共此樂也。此則雖謂逍遙之樂。過於古人。亦未爲不可也。且未知他日。復有何人來到此地。而其日月亦或同之。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也耶。噫。物有相感。事有適可。眞所謂朝暮遇之者也。不可不識也。故率爾口號而書之。

前後江山勝。登臨歲月同。灘聲如碎玉。何待竹樓工。

空中樓閣記己巳夏○月課

編輯

天何依。依乎地。地何附。附乎天。天地何所依附。天以氣地以形。而自相依附。然則天之所以爲天。地之所以爲地。萬物之所以爲萬物也。孰非是氣。孰非是形。孰不有所附。孰不有所依。而獨也中立乎兩間。不依不附。而四通八達者。則將喚做甚麽氣象耶。抑氣而上者耶。形而下者耶。曰是之謂空中樓閣。而莫知其上。莫知其下。莫知其左右端倪也。噫。有窩則命之曰安樂。又有窩則命之曰行窩。而獨於是乎以空中樓閣命之者。是其所以乃乎。其始也。有主人翁腳踏乎實地。獨觀乎昭曠之原。不穿鑿。不丹雘。不鳩木石。不役意匠。而以太極爲基址。以元氣爲棟樑。以六經爲準繩。以堯舜爲規矩。以仁禮爲郛郭。以義理爲谿徑。以五行而維持焉。以陰陽而開闢焉。外而無些子罅隙。內而無一毫塵累。其高也無際。其下也無底。其根本不帖帖地。其左右無崖岸之阻。其境界無町畦之限。溫乎其仁之宅乎。儼乎其義之府乎。廓乎其天下之廣居乎。方方乎正正乎。其亦髣髴於天子之墻乎。況傍有塘。卽半畝塘也。前有門。卽入德門也。背乎山。卽仁山也。面乎水。卽智水也。於是焉天君居焉。耳目之官衛焉。鬼神守其郛焉。無軀殼底聖人來寓焉。三十六宮藹藹春光。而八窓玲瓏。四隅虛白。楊柳之風。梧桐之月。灑落乎明瑩乎。水面天心。而上下鳶魚。自在飛躍。至於弄丸餘暇。逍遙自得。或披軒羲之書。或傾太和之湯。或隱几而吟。或擊壤而歌。其爲樂可勝計耶。且也天之高也。地之厚也。日月之往來也。陰陽之消長也。鬼神之屈伸也。莫不森羅呈露於階庭之內。前乎千百歲之旣往。後乎億萬代之將來。大而泰山之形。細而秋毫之末。遠而六合之外。近而屋漏之邃。幽者明者精者粗者。有形者無形者。林林叢叢。亦莫敢逃形於戶闥之中。不翅若燭照而龜卜也。豈特駕風鞭霆。躡天根探月窟而已哉。彼哉世人之鑿智騁巧。屋上架屋。圖好看而自娛。如南越王黃屋左纛者。陋矣。噫。不之公府而之此樓者誰耶。其惟鄕里之質疑者乎。乘月而訪此樓者誰耶。其惟王勝之乎。帶雪而遊此樓者誰耶。其惟王天悅乎。賞此樓而名之者誰耶。其惟程伯淳乎。主人翁誰耶。其惟康節先生乎。是爲記。

虛窩記

編輯

陶谷散人。一日來訪余。仍屬余曰。近卜諸爽塏。營得一小窩。梳洗荒蕪而勝益奇。不可無令名。得一箇虛字。欲以扁吾窩。太守其可無一言於斯乎。余謂天地間充滿者。實理而已。何哉。公所謂虛者。豈其外天下實理。而欲歸之於虛者非耶。不然則豈其意以爲平生喫苦筆硏。而世與吾抹摋。窮年筋力石田。而吾又以齟齬窮。凡爲身計者。靡不歸虛。其所謂虛也者。乃所以識其實跡者非耶。亦豈以物我無競。榮辱兩忘。而有所慕於虛室生白。若虛舟遊世者非耶。且也有一說於斯焉。夫虛者心齋。而苟不知一理存乎其間。則吾未見其可也。古人云有主則虛。神守其郛。無主則實。鬼瞰其室。然則凡人一念之間。中無私主則便謂之虛。物來奪之則便謂之實。庸詎知所謂虛者非虛。而乃爲實理也。亦庸詎知所謂實者非實。而反爲虛套也耶。其機只在於一心敬怠之間。而蓋源於易坤之六二。周子論靜虛而以一爲要者。其亦以是也。公其勉之矣。公乃寄答一笑。翩然起去。余仍將其意而記之。至於江山之勝。風月之趣。則其必有能言之者矣。姑未及之。陶谷在郡之西十里許。散人卽風流山主人。而來寄於茲土者才數四年雲。己丑孟夏下澣。書於寒碧樓。

驪江記行

編輯

余自京還郡。偕姊子乘小舟。泝流而行。適避風下碇。暫歇於沙步。有二人攜竿佩壺。翩翩自遠而至。望之已知其非恆民。及近諦視之。皆舊知儒雅也。靑眼一笑。班荊對坐。所與談者。皆山水間閑適之趣也。淡然忘歸。不覺日之西也。夫人世間聚散無常。而亦有數存焉。今茲邂逅。曾所不料。而忽然得之。何莫非數也。然則其所謂數也者。果未知孰使之然也。出於天也耶。抑由於人也耶。是日也。使兩人者出遊。而苟吾不路於此。則惡得以相値。吾雖過此。而苟無風。輕帆便過。則亦惡得以相値耶。此則造物者之做一場好事。而雖謂之由於天。亦可也。然而非兩人者之閑適。必無是遊。兩人者且不知吾之亦樂閑適也。則亦不必相就也。吾固知兩人者之心。而兩人者亦能知吾之知其心矣。此則實出於彼我之臭味相同也。而雖謂之由於人。亦未爲不可也。雖然天與人。亦一理也。惡足多辨。物我相忘。自適其適而已。亦不必有言。而姊子強請以識之。故敢有一絶焉。時戊子端陽前一日。地則忠江下流江川村也。兩人姓名爲誰。曰李進士仁寶,李詞客芳汀也。姊子乃李一舟也。

一酒壺一漁竿。不巾不襪遊江干。披綠莎坐白石。淡然相對兩忘還。

香盤記

編輯

余久滯塞外。愁與病竝嬲。有時中夜而作。或至通昔不寐。展轉煩懊。數問夜如何其。顧以邊地無更漏。戌卒例以鼓角聲報更。而或早或晩。亦猶未也。余所帶禆。方其姓履吉其名者。其爲人穎悟。稍解香盤之制。欲試之而猶有所未詳。適有一老僧名擇瓊者。自七寶山而來。說其制頗詳密。仍而成之。其制以一木爲盤。方其外而直其內。先以灰實之。次以橡屑塡諸灰間。然後以火焫之。此其槩也。又別爲五箇鈴子而懸之。火至繩絶則便鏗然作聲。且鈴之體或大或小。以其聲之大小。辨更之淺深焉。以試之一定之後。不可有一毫增減進退。眞所謂不疾不徐。有數存焉者也。余朝夕置座隅。常用以卜夜。有客難之曰。此乃巖居定僧之爲也。豈宜於簿牒間膠擾者哉。余笑而應之曰。是固無事者之事也。子之言亦是矣。然而余塊處絶塞孤城。無異於逃虛空者。及其日昳門閉。衙罷吏散之後。則寥寥孤館。闃無人聲。所與爲伴者。只一點寒燈而已。永夜漫漫。苦不肯明。耿耿無眠。萬感俱集。暗數寒更。坐以待朝。此際此物之有功。雖鷄之戒曉。鶴之知夜。亦不如也。且聞鈴之響。則喚醒此心者多矣。足以當警枕。而亦可謂之惺惺子也。至如鈴未聲而聲之理已具。及其已聲而使人有所省發。則靜存動察之方。於是乎在矣。況直其內者近乎敬。方其外者近乎義。而且觀其火之傳也漸進而不違。似乎仁之溫然者也。繩燃而鈴絶。似乎義之截然者也。其儼有界限。似乎禮之燦然者也。其隨時而消息。如以智斟酌者也。其有定而不忒。如以信堅守者也。然則乾之四德。亦於是乎備焉。而陰陽消長日月往來之理。竝可以見之矣。非但此也。觀其置諸密室則難過。置諸風前則易過。吾於是乎又得養生焉。方其欲造未造之際。偶爾僧來而惎之者。其亦似乎造物者之嘿契而有所助也。此可爲智者道。難與俗人言。子毋落吾事。客遂寄答一笑而去。仍以記其事。時丙申九月。

泉谷精舍記

編輯

嘉陵。固山水窟也。之流之峙。足以寓仁智之趣。而其以泉谷二字扁其齋者。其義何居。夫天慳而地祕。以待乎賢主人。主人得之欣然。於是焉逍遙遊。而以爲終老之計。則非人與地交相贊者耶。昔韓昌黎送李願歸盤谷也。旣序之曰。濯淸泉而自潔。又爲之歌曰。盤之泉。可濯可浴。盤之爲谷也。固隱者之所盤旋。則其景致之可論者非不多矣。而只以泉之一字終始言之者。意有在焉。吾今於是谷也。欲借韓子之說。亦有所云云。然而其採山釣水之興。則古與今必無異同。而若其沈潛於經籍。尋源泝流。孶孶用功。則韓子之所不言者。而我乃今欲言之。此則雖謂之泉谷之勝。勝於盤谷。亦未爲不可也。且也山下之泉。足以果行。寒泉之食。惟在中正。則這一箇泉字之意。大易中亦言之詳矣。主人勉乎哉。至於八景之詠。則力疾強拙。有不暇及。姑俟夫後之能言者爾。

惡旨酒之功大於平洚水論己卯夏○月課魁

編輯

論曰。以一勺之水。大於滄海之水可乎。曰不可。以滄海之水。小於一勺之水可乎。曰不可。然則小固不可以謂之大。大亦不可以謂之小。今於大禹惡旨酒之功。乃以爲大於平洚水者。其意何居。噫。以常情觀之。則旨酒卽勺水之小也。洚水卽滄海之大也。勺水之小。夫豈大於滄海。而滄海之大。亦豈不及於勺水哉。然而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故小者有時而大。大者亦有時而小。何以知其然耶。上古只有醴酪而無旨酒。及禹之時。儀狄始作之。禹飮而甘之。惡而斥之曰。後世必有亡國者。遂疏儀狄。使天下後世之人。無愚智無貴賤無遠邇。皆得以知其爲狂藥也。鴆毒也。滅性之物也。而能以德將之。則禹之功大矣。其謂之大於平洚水者。豈徒然哉。雖然莫害於民者洪水也。莫難平者亦洪水也。上之滔天。下之懷山襄陵。傍之氾濫於中國。堯以是憂之。舜以是憂之。使鯤治之。而鯤終不能治之。旨酒濫觴之禍。其有過於是耶不耶。乘四載決九川。腓無胈脛無毛。八年於外。呱呱不子。而手援天下之溺。不啻猶己之溺也。其惡旨酒之勞。亦有過於是耶不耶。濬畎澮而距之川。㵸濟漯而注之海。決汝漢淮泗而注之江。然後水由地中行。人得平土而居之。其惡旨酒而功利之及於物者。亦有過於是耶不耶。不如是則其謂之大於平洚水。吾未見其可也。然而聖人之慮患也深。故其所以防患也密。蓋凡物之生禍也。其始也簡。其畢也巨。故峻宇雕𬎓。本於宮室。肉山脯林。始於飮食。今之一勺之酒雖似微矣。而後日酒池之禍。未必不媒於此。故用大亂喪德。罔非酒攸行。用燕喪威儀。罔非酒攸行。越大小邦用喪。亦罔非酒攸辜。聞桀紂以酒亡其國。而未聞其以水而亡也。聞幽厲以酒亡其身。而未聞其以水而亡也。則洚水之害。溺一時民生而已。旨酒之禍。溺萬古人心。殺人身敗人家滅人國而後已。旨酒之禍。果大於洚水。而其惡之之功。亦果大於平洚水。斯可知矣。易之習坎。乃洊至之水也。而不以水爲戒。以樽酒爲戒於六四。未濟乃濟水之象也。而不以水爲戒。以濡首爲戒於上九。前後聖人之致意於此。而不致意於彼。亦可以想之矣。況周公之兼三王施四事也。於禹之事。不師其平洚水。而所欲學者惡旨酒也。張子作證頑銘而稱禹之功。不許其平洚水。而以惡旨酒。爲顧養之孝。則其功之大。尤可以見之矣。且也堯之命舜。舜之命禹也。不以旨酒爲憂。而以洪水爲憂。是則雖謂之旨酒之禍不及於洪水。亦可也。而堯舜之時則未有旨酒矣。只有洪水矣。苟使儀狄生於堯舜之時。而進旨酒於堯舜。則堯舜之所以惡之也。必不下於大禹。而其命戒也。必不以洪水爲急。而以旨酒先之也亦明矣。雖然禹之行水也。亦行其所無事。而濟斯民於塗炭之中。微禹則吾其魚矣。其治水之功。亦豈小哉。且使禹只惡旨酒。而不疏儀狄。則其所以惡之也亦空言也。其功之大於平洚水。亦未可信也。旣惡旨酒。又疏儀狄。此禹之功爲尤大而喚醒千古愚蒙。其功利之及於遠。不但雲土夢乂而已。其聲敎之流於永古。亦不但東漸西被而已。大哉禹之功也。禹吾無間然矣。謹論。

箴銘

編輯

養心箴竝序。○壬午夏○月課魁

編輯

盈天地之間者物也。而物物莫不有養。甚麽物不仍能養而長。甚麽物不仍不能養而消了耶。物皆然。心爲甚。易蒙之彖曰。蒙以養正。聖功也。頤之彖又曰。養正則吉也。君子之所以自養者。必以正而已。如何而可以養得以正耶。曰無欲而已。如何而便得無欲耶。曰寡慾以至於無耳。如何而可以寡慾耶。曰敬以涵養而已。噫。孟子寡慾之說。固已至矣。而周茂叔猶慮其以寡慾爲便足也。則又以無欲之說繼之。無欲之說固已至矣。而程伊川猶慮夫這話頭太高。卒難湊泊。則便說一箇敬字。以示後之學者。其旨深矣。其所謂欲也者。非必沈溺然後乃謂之欲也。意才有向。便失其正。是以人心道心。只是爭些子。存一分天理。卽勝一分人慾。有一分人慾。卽滅一分天理。故他長一分則我止有九分。他又長一分則我止有八分。他日會進。我日會退。私慾漸熾。天理剝盡。則奔逸流蕩。無所不止。若何而修身。若何以齊家。若何以治國平天下耶。其所以存敬而欲寡慾。寡慾而欲至於無欲者。蓋以此也。然而無所存主。而歸於寂滅者。固非心之正體也。有所偏私。而失之滯固者。亦非心之正用也。故有所忿懥。有所恐懼。有所好樂。有所憂患者。不得其養。或事未來而有所期待。或方應事而有所偏繫。或事已過而有所留滯者。不得其養。忘其所有事。則捨其苗而不芸者也。急迫求之。則揠其苗而助長者也。如是者不得其養。一念不存。也是間斷。一事有差。也是間斷。如是者不得其養。養之之難。有如是矣。可不戒哉。其所以養之也。必也靜而主一。動而亦主一。當其靜也則寂然不動。無思無慮。而以涵動之所本。當其動也則感而遂通。泛應曲當。而以驗靜之所存。當靜而靜。當動而動。以物之當喜而喜。以物之當怒而怒。物來而順應。物去而不留。則一敬之功。內外協持。酬酢萬變。事事中節。可以修身。可以齊家。可以治國平天下。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矣。君子之所以自養者。不過如斯而已。

箴曰。人於一身。兼愛兼養。養失其本。必有偏喪。惟此一心。則主於身。湛一爲本。無極之眞。有寂有感。萬理具在。能以直養。充於四海。不能善養。欿然而餒。外物來觸。其中則遷。聲色臭味。一交乎前。與接爲構。相刃相靡。夜氣不存。天理日晦。一指肩背。孰賤孰貴。梧檟樲棘。取捨當別。苟得其養。上達天德。養之伊何。涵養吾一。徹頭徹尾。栽培本源。擴而充之。成性存存。不疾不徐。無過不及。百起百滅。其中自若。誠立明通。靜虛動直。廓然大公。渾然一理。位育極功。實本於此。用志不分。造次顚沛。念茲在茲。毋或少怠。

觀臺書雲銘竝序。○己卯冬○月課魁

編輯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善觀者。於未發之際。得以觀之。況此將發之際乎。知天之天者。不窺牖不出戶。而猶得以知之。況此登於高而望之者乎。雖千歲之日至。苟求其故。則猶可得以知之。況此一年休咎之徵乎。噫。動極則靜。靜極則動。乃消長自然之理。而其所以往來屈伸者。只是天地間一氣耳。其所謂一氣者。亦不過曰一太極而已。而有動則不能無靜。有靜則亦不能無動也。故有動靜。然後一氣也而分以爲二氣。又分而爲六氣。又分而爲二十四氣。於是乎有災祥吉凶之徵焉。日月星辰風雨霜露。何莫非人事得失之所關。而惟雲之爲物也。尤爲運氣之先者也。故古人曰雲之爲言。運也。其時義遠矣。且於易有之。上於天則君子以之爲宴樂之象。自西郊則君子以之爲弋取之象。與雷而動也則比之於君子經綸之事。從龍而起也則論之以聖人作興之義。然則黃帝之所以紀官也。周保章氏之所以辨物也。鄭司農之所以取象也。亦豈徒然哉。其爲形也。或如烏或如狗或如衣。有時乎似車。有時乎似蓋。有時乎似絮。其爲色也。亦有萬不同。而其應之也各有異焉。故靑爲蟲白爲喪黑爲水。赤爲兵荒。而獨黃色爲豐登之徵也。則五者之中。吉一而已。此非君人者之所可愼之者乎。況於是日。子之半也。天以一生水。而始萌其生意於寂然至靜之中。則是日也乃一陽兆朕之時。而動之始也。天地間純一之氣。於是乎可以見之。而一年休咎之徵。斯可以卜之矣。此非向所謂復其見天地之心者乎。禮記月令曰。仲冬之月。行夏令。則氛霧冥冥。其國乃旱。亦這箇義也。魯僖公五年辛亥朔日南至。公旣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君子謂之禮也。可銘也已。是爲銘。

銘曰。群陰剝一陽復。於是陟上下察。雲氣族辨厥色。書於冊修我德。轉災以爲福。

羲皇上人傳壬午夏○月課

編輯

夫結繩以前。吾不知已。自有書契以後。能存樸素之道者。未有如宓羲氏者也。世之論道德之高。民俗之古者。必以宓羲爲首。今所謂羲皇上人者。其高出羲皇不懈。未知何許人耶。其傳曰。羲皇上人者。古之隱君子也。其生也雖晩。而其心古其貌古。其衣冠亦古。其所玩者皆古人之書。其所樂者亦古人之道也。回看八表。平陸成江。玉立黃流。富貴浮雲。作賦歸來。環堵蕭然。其逍遙自得之樂。非世俗所可知也。時當炎夏。上下敲赩。而獨臥北窓。淸風徐來。於是披襟郞詠。淸爽灑落。有飄然出塵之想。而其庭除闃寂。終日不知有人。不其髣髴於鴻濛初判之時乎。人謂之徵士。而別自號曰羲皇上人。其義以爲道可與古之羲皇以上人侔故云爾。羲皇之世。雖已遠矣。而或以其塵垢。或以其粃糠。或以一杯酒而陶鑄。則非所謂山靜似太古。白日臥羲皇者乎。嘗自作贊以寓志。其辭曰。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其雅志所在。亦可以想之矣。且有無絃之琴。而求音於寂寞之中。有畵前之易。而探賾於無極之先。有花焉。乃花之隱逸者也。而採採落英。日哦其間。其一般眞意。不可以語人。雖欲自辨。而亦已忘言矣。及其終也。自作挽。其辭至今留世雲。或曰羲皇上人。實晉處士。而其諡則靖節。其號亦曰五柳。莫知其然否。太史公曰。自開闢以來。生多少人。而皆醉生夢死。滾同汩汩。枉過了一世。而斯人也獨超然自適。不獲世之滋垢。其所謂擧世混濁。淸士乃見者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