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史/卷二十二
世家第二十一 ◄ | 高麗史 世家第二十二 高麗史第二十二 |
► 世家第二十三 |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高宗一
編輯高宗安孝大王,諱㬚,字大明,一字天祐,舊諱,又改晊。康宗元子,母曰元德太后柳氏。明宗二十二年壬子,正月壬戌,生,康宗元年七月,冊爲太子。二年八月丁丑,康宗薨,戊寅,受遺詔,卽位於康安殿。
九月丙午,葬康宗於厚陵。是月,金昇王珣,卽皇帝位,改元貞祐,遣使來告。
閏月遣郞將盧育夫如金,進奉金蘊珠,告哀。
元年
編輯○(甲戌)元年春正月以王生日爲慶雲節。
夏五月丙寅,賜金莘鼎等及第。辛卯,幸魂堂,行四虞祭。
秋九月壬戌朔,日食。
二年
編輯○(乙亥)二年春二月叅知政事鄭克溫卒。
夏四月辛卯,幸外帝釋院。丙申,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五日。
五月己未,賜廉珝等及第。壬午,兵部尙書致仕玄德秀卒。
秋七月有人言於重房曰:「尙藥局在闕西,常擣杵,恐損山西旺氣。」乃擅毀尙藥局、尙衣局、禮賓省凡四十餘楹,移構重房,又開新路於千齡殿側,以通往來。
八月己亥,崔忠獻遷前王於喬桐縣。辛丑,知門下省事丁彥眞卒。己酉,奉安康宗神御於景靈殿,王出儀鳳門外拜迎,群臣或有流涕嗚咽。都人瞻望者,皆曰:「先王曩爲太子,播遷島嶼,窮居逾紀,社稷臣民,盡爲他有,豈期終膺寶位?雖享國日淺,能傳聖嗣,遺弓之後,入安四親之殿,眞天命也。」
九月戊午,幸王輪寺。丁卯,附康宗於太廟,出文宗主,藏於景陵。庚午,王奉太后,移御淸州洞宮。壬申,謁顯陵。壬午,幸妙通寺。乙酉,謁昌陵。
冬十月辛卯,謁厚陵。乙未,親祫於太[1]廟,奉玉冊,追上尊號,第一太祖室冊云:「提漢祖之三尺劍,我武惟揚,統殷湯之九有師,其興也勃,皥皥不可尙己,蕩蕩無能名焉。」第二惠宗室冊云:「躬擐甲胃,助成王業之艱難,望極雲霄,率致民心之傾附。」策三顯宗室冊云:「當王室亂離之際,戡定厥功,革邦人澆薄之風,同歸於理。外則定州牧之舊制,內則立社稷之新圖。掃敵國之百萬兵,霈然莫禦,築邊城者十八邑,備其不虞。終致太[1]平之基,故號中興之主。」第四宣宗室冊云:「纘父兄緖,握軍國權,嗣子早讓,雖未逮於後昆,餘烈獨多,故首敍於穆位。」第五肅宗室冊云:「ト文帝龜橫之兆,再造漢家,應元皇龍化之謠,中興晉室。」第六睿宗室冊云:「歷先王三五代,纘承祖業之瓜綿,蒞寶位二九年,撫育黎元之子慕。南巡西狩,而觀風設敎,北伐東征,而偃武修文。幸學以養人才,施藥以救民病。」第七仁宗室冊云:「葺內闕以示重威,征西都而新汚俗,親耕帝籍,勸民稼穡以厚生,幸御賢關,論古訓謨而敦化。」第八神宗室冊云:「夙鍾睿哲之資,久服公侯之度,聖德不可掩,洛水應符。神器固有歸,咸池出日。軫高祖倦勤之意,無樂乎君,念周王遺大之艱,乃禪於位。」第九康宗室冊云:「本有龍飛之表,不須[2]鴻擧之資。曆數在躬,將以重明而繼照,國家多難,確乎無悶以潛藏。然天授而神扶,故聖作而物覩。奄臨皇極,大統綿區,遂傳神器於後侗,丕顯遺風於先祖。」禮訖,至高達坂,崔忠獻結綵棚,迎賀。王命叅乘,還御儀鳳樓,赦。
三年
編輯○(丙子)三年春正月辛未,地震。丁丑,親設帝釋道場於修文殿。辛巳,昌樂公主卒。壬午,諸王、宰樞、常叅官以上,詣闕陳慰。
二月甲申朔,日食。己丑,日本國僧來求其法。丁酉,燃燈,王如奉恩寺。
三月戊辰,始幸乾聖寺,行帝釋齋。又設藏經會於宣慶殿。辛未,幸普濟寺。
夏四月癸巳,雨雪,旱。
五月甲寅,賜庾碩等及第。丁丑,禱雨於諸神祠。
六月癸未朔,王如奉恩寺。司徒柱國璿卒。癸卯,禱雨。
秋七月辛酉,大雨。
閏月甲申,分遣諸道察訪使,問民疾苦,察吏淸濁。丙戌,北界兵馬使奏:「金東京緫管府,奉聖旨移牒,略曰:『昔有韃靼,恃兇入京,己與大軍,年前講好去訖。而後,契丹嘯聚,蠹耗邊方,殺戮我生靈,焚燒我倉廩。致皇天之厭穢,歛衆怨以同歸,脅從者倒戈而攻,同謀者傾軍而服。旣人心之戴舊,全遼海以如初。唯叛賊萬奴,棄一方之重委,忘皇國之大恩,用心不臧,爲天不祐。近被隆安府行省移刺全擧大軍征討,旋不三月,應有賊徒盡行殺滅,雖有殘零餘黨,逃在山林,亡無日矣。旣此賊之失利,捨貴邦以何之?竊恐巧言詐謀,閒諜兩國,旁生侵擾。若或過界,嚴設除虞,就便捉拿,牒送前來。近者,契丹餘寇,西欲渡河,聞知韃靼約會本朝大軍,挾攻掩殺,自知無所歸,而奔波逃去,潛犯婆速境。自今,己遣大軍句當外,分頭差有心力能幹官,會合諸道大軍,指日來到。一行軍數浩大,竊恐闕誤糧食,幷馬軍亟戰,致馬匹瘦弱。以此,今移牒前去,借糧儲馬匹,貴國宜量力,起送前來,患難相救,憂樂相同。設有安危,難分彼此,願慮遠以信從,使回牒以速到。』」時,金宣撫蒲鮮萬奴,據遼東,僭稱天王,國號大眞。先是,金再牒乞糶,國家令邊官,拒而不納。自去年,金人因兵亂資竭,爭賚珍寶,款義、靜州關外,互市米穀。至以銀一錠,換米四五石,故商賈爭射厚利,國家雖嚴刑籍貨,然猶貪瀆無厭,潛隱互市不絶。金將率兵到關,責云:「何棄舊好,不通告糶乎?」乃擄十餘人而去,中道脫還。戊子,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
八月壬戌,王如玄化寺。乙丑,契丹遺種金山、金始二王子,遣其將鵝兒、乞奴二人,引兵數萬,渡鴨綠江,侵寧、朔、定、戎之境。己巳,以上將軍盧元純爲中軍兵馬使,上將軍吳應富爲右軍兵馬使,大將軍金就礪爲後軍兵馬使,禦之。辛未,北界邊報再至:「丹兵己屠寧德城,進圍安、義、龜三州,又有兵自麟、龍兩州界來,攻鐵、宣二州。」乙亥,以朔州分道將軍盧仁綏,昌州分道將軍車德威,不能禦丹兵,削職,以中郞將李希柱、金公奭,皆借將軍而遣之。契丹兵馳書報曰:「大遼開國二百餘年,中被女眞侵犯,又將百年,其女眞所陷諸邑,盡行收復。惟婆速路一城不下,累次攻討,方得乞降。官吏依舊任使,百姓亦依舊安業。爾若不降附,卽遣大軍殺戮,的無輕恕。
九月壬午,以大將軍李溥爲西海道防護使,大將軍崔愈恭爲東界兼春州道防護使。朝陽鎭奏:「契丹兵至鎭,甲仗別監東大悲院錄事劉性臧,副將李純老等,擊殺二十九人,取旗幟鉦鼓。」乃拜性臧司宰注簿,純老大悲院錄事。戊子,金來遠軍,移牒寧德城,約與夾攻契丹,仍索兵馬、芻糧。壬辰,昌州分道將軍金公奭與丹兵,戰於昌州,斬首四十二級。延州郞將玄章等屢戰,斬殺七十餘級,獲牛馬八十,雲州副使薛得儒再戰,殺五十餘級。己亥,西京兵與契丹,戰於朝陽豊端驛,斬一百六十餘級,溺江死者亦衆。乙卯,西京兵至成州之狗淺,遇丹兵二千餘人交戰,斬獲共一百十五人。
冬十一月庚寅,金移牒曰:「韃靼兵來攻大夫營,乘閒入城,然己盡殺。尙恐餘黨,逃入貴邦,煩請照會,堤防掩殺。」
十二月丙寅,丹兵屠黃州。
四年
編輯○(丁丑)四年春正月庚辰,樵人斫太[1]廟松樹,幾赭。乃命軍士,禁之,亦不能止。甲申,金來遠城移牒寧德城曰:「叛賊萬奴,本與契丹同心,若倂軍,往侵貴邦,其患不小。且爲貴邦所擊,則必奔還我國,苟犯貴邦,宜急報之,我卽出軍掩擊。」寧德城回牒曰:「丹兵曾入我疆,屢致摧挫,若萬奴繼至,恐分我軍力,以致丹寇復振。若侵上國,事在俄頃,未可及報,請預設兵馬,遮阻萬奴,使不至於弊邑。弊邑亦堤防丹兵,無使至於上國。」庚寅,全羅抄軍別監洪溥馳報:「全州軍馬,年前十二月二十六日,催發,行五日,而還州作亂,殺逐長吏,因留住。」由是,羅界軍亦不發。癸巳,遣大將軍吳壽祺,以步卒數千,防守東界,兼領其界諸軍。甲午,鹽州人擊走丹兵,獻俘數十人。丙申,遣右副承宣金仲龜,以南道軍馬,往擊丹兵。丁酉,親設無能勝道場於宣慶殿三日,安西都護府,與丹兵戰,斬首百餘級,來獻。庚子,幸法王寺。丙午,遣將軍奇允偉,率本領軍卒,及神騎二班,與忠淸按察使,追捕南賊。
二月戊午,定州分道將軍朴儒馳報:「丹兵三萬許,來寇燒柵。」
三月丙戌,遣東面都監判官李唐必,遷太[1]廟神主於太[1]常府。遣將軍奇允偉詣顯陵,奉遷太祖梓宮於奉恩寺。丹賊六人入國淸寺,僧擒殺一人,餘皆散走。又諜者三人,入宣義門,門卒捕訊之,乃楊水尺及我降卒也。丹兵五六人又至,殺門卒三人,擄門外良家女一人而去。戊子,遣將軍申宣冑,奉遷昌陵梓宮於奉恩寺,又立改葬厚陵都監,尋罷。己丑,丹兵寇牛峯縣,遂趣臨江長湍。奉遷玄化寺安、顯、康三宗神御於崇敎寺。庚寅,命將軍申宣冑、奇允偉、崔俊文等,各帥其軍,備丹兵於崇仁、弘仁二門外。丹兵至白領驛。盜發純陵。癸巳,幸乾聖寺。命將軍崔孝文、金陽與、申宣冑等,合兵備禦,丙申,宣冑等五將軍,不戰奔還。丁酉,幸妙通寺。
夏四月己酉,移御竹坂[3]宮,乃忠獻所營也。時術士云:「松山王氣將盡,宜御別宮以禳之。」從之。庚戌,丹兵五千餘人,至金郊驛。壬子,親設無能勝道場於宣慶殿。戊午,更閱五軍,以上將軍吳應夫爲中軍兵馬使,上將軍崔元世爲前軍兵馬使,借將軍貢天源爲左軍兵馬使,借將軍吳仁永爲右軍兵馬使,上將軍柳敦植爲後軍兵馬使,各率師,出崇仁門,以禦之。己未,金萬奴兵來破大夫營。辛酉,奉遷九室神主於工部廳,諸陵神主於考功廳,戊辰,金兵九十餘人渡鴨綠江,入義州。分道將軍丁公壽出兵禦之,有虎頭金牌官人,棄兵跪曰:「我元帥虧[4]哥下也,夜與黃旗子軍戰,不克來奔,願將軍活我。」癸酉,幸賢聖寺,設文豆婁道場。
五月庚辰,丹兵陷東州。罷吳應夫,以前軍兵馬使崔元世代之,上將軍金就礪爲前軍兵馬使。壬午,丹兵數十騎,寇城東籍田裡。癸未,丹兵掠桃源驛,吏得其文牒,略曰:「兩國相戰,徒殺無辜之民,宜遣信實大臣,奉表歸款。甲申,以大將軍池允深爲楊廣、忠淸道防禦使,率道內兵及僧軍,以禦丹賊。乙酉,幸王輪寺,設神衆道場。癸巳,丹兵入原州,州人,力戰卻之,丹兵退屯於橫川。乙未,以中軍兵馬使崔元世爲兵部尙書鷹揚軍上將軍,後軍兵馬使柳敦植爲監門衛上將軍,左軍兵馬使貢天源,降爲大卿,以鄭有麟代之。丁酉,幸妙通寺,設摩利支天道場,以禳丹兵。遣內侍賫詔,往慰軍中,各賜衣一領、銀甁二口。己亥,丹兵陷原州。
六月丁未朔,王如奉恩寺。甲寅,遣刑部郞中金周鼎安撫西京。丙辰,幸王輪寺。壬戌,幸法王寺。甲戌,幸外帝釋院。淸塞鎭執丹人王侯烈來,尋斬之。
秋七月丙子朔,日食。丁丑,西北面兵馬使奏:「契丹二百餘人寇淸塞鎭,判官周孝嚴,京將韓貂出戰,擒男女二人,馬十匹,鐵甲、朱記、銀牌等物。」王以孝嚴爲興王都監判官,貂爲郞將。以前樞密院事趙沖爲西北面兵馬使。庚辰,崔元世、金就礪追丹兵於忠、原二州閒,戰於麥谷,追至朴達峴,大敗之,賊踰大關嶺而遁。辛巳,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戊子,復以趙沖爲樞密院使吏部尙書上將軍翰林學士承旨。癸巳,幸王輪寺。丙申,王改名晊。癸卯,加發兵馬使任輔病,以大將軍奇允偉代之。甲辰,幸佛恩寺。
八月丙午朔,奉遷崇敎寺康宗神御於王輪寺。復史館宣飯,先是,某王欲見史臣記事,潛至史館,直館預知,匿不現。王怒曰:「直館不直宿,停賜食。」至是,崔忠獻奏云:「禁內官,皆賜食,唯史館獨無,未合於理,命復之。」戊申,赦死罪十五人,配島。壬子,交州防護兵馬使吳壽祺與丹兵戰,敗績。癸亥,崔忠獻奏:「後軍兵馬使柳敦植遇賊,逗留不戰,請罷敦植,及軍內諸將軍職,終身不敍。」王從之,以敦植忠獻外甥,赦之。庚午,還御本闕。
九月辛巳,西北面兵馬使報:「女眞黃旗子軍,自婆速府,渡鴨綠江,來屯古義州城。」辛卯,震麗正宮。甲午,幸王輪寺。丁酉,丹兵入義、靜、麟三州,及寧德城之界。戊戌,親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丹兵移諜請糧。辛丑,以吳壽祺爲東北面兵馬使。
冬十月乙巳朔,親設佛頂道場於修文殿。庚戌,幸普濟寺。癸丑,幸妙通寺。丁巳,幸乾聖寺。庚申,趙沖與黃旗子軍,戰於麟州,大敗之。丙寅,親設無能勝道場於宣慶殿。遣使於安東、慶州、晉陝州、尙州、靈岩、羅州、全州、楊[5]廣州、淸州、忠州等十道,督諸州土貢。又軍士有因取冬衣,請告歸鄕,久不番上者,督令赴京。
十一月丙子,丹兵復聚寇高州、和州,以上將軍文漢卿爲中軍兵馬使,大將軍柳敦植爲後軍兵馬使,大將軍奇允偉爲加發兵馬使,禦之。丙申,丹兵陷寧仁鎭。己亥,陷長平鎭。庚子朔,州分道將軍白胤誘引丹兵二十餘人,飮之酒,乘其醉盡殲。壬寅,以文漢卿爲中軍兵馬使,貢天源爲左軍兵馬使,李茂功爲右軍兵馬使。丹兵陷豫州。
十二月丁未,崔忠獻信術人李知識之言,壞乾元寺,以禳北兵。移成宗神御於開國寺。戊申,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五日。庚戌,始營新闕於白岳,從知識之言也。庚申,親設四天王道場於宣慶殿。壬戌,幸賢聖寺,設文豆婁道場。戊辰,宣州防戍將軍趙敦、朴蕤等,棄城而還,流於島。壬申,移御賢聖寺,蓋信術者之說,欲以延基也。
五年
編輯○(戊寅)五年夏四月乙卯,納熙宗女爲妃。丙寅,中軍兵馬使報丹兵大至。丁卯,以左諫議大夫金君綏,代趙沖爲西北面兵馬使。
五月壬申,赦二罪以下。癸酉,幸王輪寺。甲申,廣陵公沔卒。己丑,幸賢聖寺。丁酉,幸妙通寺。
六月辛丑朔,王如奉恩寺。己未,北界分道將軍丁公壽報:「女眞叛賊黃旗子賈裕,來屯大夫營,請與相見。邀致鴨江賓館宴慰,乘其醉,擒裕等七人,又殺摩下二十餘人。」金元帥虧[4]哥下聞裕被擒,親詣公壽,謝之,欲結和親。因請糧及馬,公壽遂聞於朝,給米三百斛。
秋七月庚午朔,日食。庚寅,幸王輪寺。辛卯,以守司空趙沖爲西北面元帥,金就礪爲兵馬使。
八月戊申,賜戰沒孤兒爵。庚戌,幸王輪寺。癸亥,丹兵寇楊州。己巳,西海道防守軍與丹兵,戰於谷州,斬首三百餘級。
九月癸未,幸王輪寺。己丑,王施內帑腰帶、羅衫、戎衣、紫衫於神祠,以禳丹兵。癸巳,幸妙通寺。乙未,幸賢聖寺。
冬十月己酉,幸外帝釋院。辛亥,幸法雲寺。癸丑,設神衆道場於內殿。
十一月癸酉,加上王考妣謚。甲戌,幸王輪寺。
十二月己亥朔,蒙古元帥哈眞及札刺,率兵一萬,與東眞萬奴所遣完顔子淵兵二萬,聲言討丹賊,攻和、猛、順、德四城,破之,直指江東城。甲寅,幸王輪寺。
六年
編輯○(己卯)六年春正月辛巳,趙沖、金就礪,與哈眞、子淵等,合兵,圍江東城,賊開門出降。庚寅,哈眞遣蒲里帒完等十人賫詔,來請講和。王遣侍御史朴時允迎之,命文武官具冠帶,自宣義門,至十字街,分立左右。蒲里帒完等至館外,遲留不入曰:「國王須出迎。」於是,使譯者,再三詰之,遂乘馬入館門。辛卯,王引見於大觀殿,皆毛衣冠,佩弓矢,直上殿,出懷中書,執王手,授之。王乃變色,左右遑遽,莫敢近,侍臣崔先旦泣曰:「豈可使醜虜,近至尊耶?設有荊軻之變,必不及矣。」遂請出,蒲里帒完等更服我國衣冠入殿,行私禮,但揖而不拜。及還,贈金銀器,紬布,水懶皮,有差。
二月己未,哈眞等還,以東眞官人及傔從四十一人,留義州曰:「爾等習高麗語,以待吾復來。」
三月丁卯朔,遣郞中李世芬,奉迎前王於喬桐縣。乙酉,王子倎生。
夏五月丙申,賜金仲龍等及第。是月旱,禱雨於諸神祠。辛酉,大雨。
六月乙丑,太白晝見,經天,十四日乃滅。
秋七月遣戶部侍郞崔正芬等八人,分巡北界興化道諸城,檢閱兵器儲偫軍資,幷諸小城,入保大城。時,諜者有蒙古乘秋復來之語,故備之。
八月庚午,地震。壬午,親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壬辰,東北面兵馬使報云:「蒙古與東眞國遣兵,來屯鎭溟城外,督納歲貢。」
九月辛丑,蒙古使十一人,東眞國九人來。壬子,崔忠獻死。己未,放囚。
冬十月癸亥,西北面兵馬使金君綏奏:「義州別將韓恂,郞將多智,殺守將以叛。」遣將軍趙廉卿等招撫之,又以上將軍吳壽祺,代爲兵馬使。辛巳,以北界諸城,多爲義州賊所陷,唯安北都護府與龜州、延州、成州,堅壁固守,賜州吏叅職有差。以樞密院副使李克偦將中軍,李迪儒,將後軍,金就礪,將右軍,討義州。
十一月丙辰,義州賊攻安北都護府,城中將士出戰,斬賊朴蘇等八十餘級。
七年
編輯○(庚辰)七年春正月乙未,貶鄭邦輔爲安東副使,文惟弼爲安西副使,於是,瀆貨之風稍息。
二月辛未,召李克偦爲平章事,以金就礪爲中軍兵馬使,吳壽祺爲右軍兵馬使。乙亥,燃燈,王如奉恩寺。丙子,韓恂、多智投金元帥虧[4]哥下,虧[4]哥下誘斬之,函送於京。
三月丙申,以銀尊、銀盤、銀盂各一,銀盞二,細紵,細紬布各五十匹,廣平布五百匹,米一千石,遺虧[4]哥下,以酬其功。丙午,丹兵入平虜鎭。盜起南原,尋自潰。庚戌,親醮三界於宣慶殿。
夏四月壬戌,幸普濟寺。
五月丙午,義州制置兵馬後軍、中軍還。
六月庚申,王如奉恩寺。辛酉,太白晝見,經天。乙丑,賜朴承儒等及第。癸酉,王受菩薩戒於大觀殿。戊寅,太白晝見,經天。
秋八月甲子,亦如之。甲戌,幸王輪寺。甲申,幸乾聖寺。
九月己丑,平章事趙沖卒。丁未,幸普濟寺。
冬十月甲子,幸賢聖寺。癸未,寧仁侯稹卒。
十一月辛卯,太白晝見,經天。
八年
編輯○(辛巳)八年春二月己巳,燃燈,王如奉恩寺。
三月辛卯,幸王輪寺。戊戌,捕義州逆賊尹章等三人,枷於市。辛丑,斬之。癸卯,幸普濟寺。
夏四月乙卯朔,幸乾聖寺。丁卯,幸外帝釋院。甲戌,幸妙通寺。
五月甲申朔,日食。
六月乙卯,太白晝見,經天。辛巳,樞密院使李儆卒。
秋七月甲辰,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
八月甲寅,平章事柳光植卒。己未,蒙古使著古與等十三人,東眞八人,幷婦女一人來。甲子,王迎詔於大觀殿,蒙古、東眞二十一人,皆欲上殿傳命,我國欲只許上價一人上殿。往復未決,日將昃,乃許八人升殿,傳蒙古皇太弟鈞旨,索獺皮一萬領,細紬三千匹,細薴二千匹,綿子一萬觔,龍團墨一千丁,筆二百管,紙十萬張,紫草五觔,葒花、藍筍、朱紅,各五十觔,雌黃、光漆、桐油,各十觔。著古與等傳旨訖,將下殿,各出懷中物,投王前,皆年前所與麤紬布也,遂不赴宴,又出元帥札刺及蒲黑帶書各一通,皆徵求獺皮、綿紬、綿子等物。
九月壬午朔,幸王輪寺。東北面兵馬使報:「又有蒙古使這可等來。」丁亥,王召群臣四品以上於大觀殿,問蒙古後使迎接可否。王欲設備,拒而不納,群臣皆曰:「彼衆我寡,若不迎接,彼必來侵。豈可以寡敵衆,以弱敵強乎?」王不悅。辛卯,義州分道將軍馳報:「有兵六七千,來屯婆速路石城旁。」癸巳,蒙古使這可等二十三人,幷婦女一人,來督國贐。甲午,幸乾聖寺。
冬十月甲寅,宋商鄭文擧等一百十五人來。乙卯,蒙古使喜速不花等七人來。戊午,移御梨峴崔瑀第。庚申,王宴蒙使於大觀殿。己巳,王觀牽龍等擊毬。己卯,御儀鳳樓,立雞竿,肆赦,賜趙沖子壻及陣沒軍士子孫爵,又賜崔忠獻及瑀姪壻爵。
十一月甲午,設八關會,幸法王寺。己亥,移御離宮。
十二月壬辰,蒙古使三人,東眞十七人來。甲午,以李延壽爲太尉門下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吏部事,金義元爲中書侍郞平章事判兵部事,崔瑀叅知政事吏兵部尙書判御史臺事,史洪紀知門下省事吏部尙書判工部事,文惟弼守司空左僕射,金就礪爲樞密院事兵部尙書判三司事,鄭通輔知樞密院事禮部尙書,韓光衍同知樞密院事戶部尙書,李勣爲樞密院副使尙書左僕射,貢天源爲右僕射。
九年
編輯○(壬午)九年春正月甲子,幸神衆院。
二月壬午,幸王輪寺。癸巳,燃燈,王如奉恩寺。癸卯,幸普濟寺。
三月戊辰,設佛頂道場於修文殿。
夏四月己卯朔,幸外院。壬午,幸賢聖寺。丙申,賜梁𣞒等及第。丁酉,親醮太一於宣慶殿。
六月戊寅朔,王如奉恩寺。
秋七月壬申,彗星出三台中,尾指西,長三尺許。乙亥,彗星見西北,長三尺許。
八月丁丑,見乾方,長二十尺許,戊寅,晝見,又太白晝見,經天。甲申,以彗見,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乙酉,慮囚。壬辰,王太后王氏薨。癸巳,蒙古使三十一人來。乙巳,太白晝見。
冬十二月丁酉,以李延壽守太保柱國,崔甫淳爲中書侍郞平章事判兵部事,史洪紀叅知政事,金就礪叅知政事判戶部事,文惟弼知門下省事,鄭通輔、韓光衍並爲樞密院使,宋臣卿知樞密院事吏部尙書,李勣同知樞密院事,李迪儒爲左散騎常侍判三司事,貢天源爲樞密院副使尙書左僕射,吳壽祺爲樞密院副使工部尙書,柳澤爲尙書右僕射,金仲龜爲兵部尙書樞密院知奏事,崔甫延爲刑部尙書,文漢卿爲工部尙書,柳彥琛爲刑部尙書判閤門事,咸壽爲戶部尙書,李公老爲樞密院右副承宣。
十年
編輯○(癸未)十年春正月己巳,設帝釋道場於修文殿。
二月丁亥,燃燈,王如奉恩寺。乙未,設佛頂道場於修文殿。丁酉,幸王輪寺。
三月己未,幸妙通寺。
夏四月壬午,設談論法席於內殿。癸未,幸賢聖寺。
五月西北面兵馬使報:「平虜鎭有一女,生九子,皆有文武才,命其官,歲給租二十石,終其身。」甲子,倭寇金州。東眞國遣佋信、阿典、渾垣等八人來。
六月癸酉,王如奉恩寺。乙未,以兪升旦爲禮部侍郞右諫議大夫,趙晉卿爲殿中丞。丙申,賜曹均正等及第。
秋七月蝗。
八月甲申,西京地大震。乙酉,亦如之。甲午,親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
九月庚子朔,日食。戊申,有旨:「兩界五道,鎭兵法席供費,皆出於民。是欺佛欺天,何福之有?」爰遣中使,出內庫銀甁三百口,分付諸道,慶尙道二百口,全羅道六十口,忠淸道四十口。乙卯,幸王輪寺。辛酉,幸普濟寺。
冬十月丙子,尊皇太后,爲太皇太后,大赦。壬午,幸乾聖寺。戊子,幸妙通寺,國子祭酒李忠敏率諸生,謁於道左。王駐蹕,賜酒果。丁酉,親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
十一月癸卯,幸賢聖寺。丙午,幸法雲寺,設仁王道場。戊申,幸外帝釋院。壬子,設八關會,幸法王寺。戊辰,親設消災道場於脩文殿。
十二月戊子,以李延壽守太保,崔甫淳爲修文殿大學士同修國史,鄭通輔判樞密院事,韓光衍爲寶文閣大學士,宋臣卿、李勣並知樞密院事,李迪儒同知樞密院事,貢天源爲禮部尙書,金仲龜爲樞密院副使尙書左僕射,柳澤爲翰林學士承旨。
十一年
編輯○(甲申)十一年春正月戊戌朔,放朝賀。丙午,蒙古使札古也等十人來。戊申,東眞國遣使,賫牒二道來,其一曰:「蒙古成吉思師老絶域,不知所存,訛赤忻,貪暴不仁,己絶舊好。」其一曰:「本國於靑州,貴國於定州,各置榷場,依前買賣。」癸丑,宰樞會崔瑀第,議接蒙眞兩國使之禮。蒙古使,賫國贐禮物還,王命直門下省馬希援,途於西京。使至鴨綠江,棄紬布等物,但持獺皮而去。庚申,幸法王寺。乙丑,太白晝見。
二月己巳,親設佛頂道場於內殿。癸酉,幸王輪、乾聖二寺。甲戌,太白晝見。辛巳,燃燈,王如奉恩寺。
三月癸卯,東眞國使來。己酉,親設百高座道場於宣慶殿。虧[4]哥下虜去靜州人二百餘口還。壬戌,賜孫琓等及第。癸亥,幸普濟寺。
夏四月己巳,幸外帝釋院。壬申,獄吏奏獄空。壬午,親醮三界。癸巳,太白晝見。甲午,門下平章事金義元卒。
五月甲寅,親設消災道場。
六月丁卯朔,王如奉恩寺。辛巳,王受菩薩戒於大觀殿。
秋七月丁酉,太白晝見。
八月己丑,幸王輪、乾聖二寺。
閏月戊申,幸普濟寺。壬子,權知秘書校書郞李白賁詣紫宸門,上言曰:「先王之世,每押齋醮詞䟽,必齋宿。昧爽坐殿,校書郞奉函御書,留院官奉筆硯,立殿下,上就幾下押。今詞䟽入內,秘書郞公服,立門下,累日不下,竊爲陛下不取。」王曰:「權知校書郞微官也,直言如此,可謂忠臣。」癸丑,幸賢聖寺。
九月丁亥,叅知政事吳應夫卒。
冬十月己亥,饗國老、庶老、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庚子,饗鰥寡、孤獨、篤癈疾,賜物有差。檢校將軍魏玿割股肉,以醫母病,特賜物加等。戊申,幸[6]外帝釋院。庚戌,親設佛頂道場於修文殿。己未,幸法雲寺。
十一月乙亥,蒙古使著古與等十人,至咸新鎭。
十二年
編輯○(乙酉)十二年春正月己巳,復燃燈、八關油蜜果床。癸未,蒙古使離西京,渡鴨綠江,但賫國贐獺皮,其餘紬布等物,皆棄野而去,中途爲盜所殺。蒙古,反疑我,遂與之絶。己丑,幸法王寺。
二月戊午,幸王輪、乾聖二寺。
三月戊辰,幸普濟寺。乙酉,以修葺內殿,移御將軍金若先第。丙戌,賜林長卿等及第。王在江華也,縣人韋元,有甘盤之舊,至是中第。王召入內庭,假屬內侍,賜衣帶、金銀、鞍馬、酒果。
夏四月戊戌,禁內外興作,勿奪農時。倭船二艘,寇慶尙道沿海州縣,發兵悉擒之。壬子,王觀武士擊毬。
五月戊辰,雨雹。
六月辛卯,王如奉恩寺。東眞人周漢投瑞昌鎭。漢解小字文書,召致於京,使人傳習,小字之學始此。丁巳,太白經天。
秋七月戊辰,以判司宰事李允諴爲西北面兵馬使,大護軍琴輝爲東北面兵馬使,郞將崔宗操爲慶尙道按察副使,侍郞金得循爲楊廣道按察使,郞將黃粹爲全羅道按察副使,侍御史柳蕤爲西海道按察副使,起居舍人白敦賁爲交州道按察副使。
八月辛卯,東眞兵百餘寇朔州。丁酉,以康宗忌日,飯僧二百於內殿。康宗眞殿在玄化寺,忌日詣寺行香例也,自庚辰,以來,國家多故,王不得親詣。辛丑,邊將崔亮擒虧[4]哥下幕官焦周馬等數人以獻,流周馬於戴雲島。甲寅,親設消災道場於內殿。丁巳,幸乾聖寺。
九月己未,又幸乾聖寺。乙亥,乾元寺成。庚辰,知樞密院事左散騎常侍李迪儒卒。壬午,幸法王寺,王見前遊馬將校鞍馬衣服鮮明,大喜,賜內帑布物。癸未,樞密院事御史大夫李勣卒。甲申,幸普濟寺。丙戌,幸法雲寺。
冬十月丙午,飯儈三萬於毬庭。丁未,儲祥、奉元、睦親、舍元四殿,災,延燒禁城廊廡一百三十七閒。戊申,賜內侍將軍宋㥠紅鞓,許帶之。癸丑,築地倉於大倉,以備火災,可容二十餘萬斛。
十一月辛巳,太白經天。
十二月辛亥,以鄭通輔判樞密院事吏部尙書,崔正份簽書樞密院事御史大夫。
十三年
編輯○(丙戌)十三年春正月丁丑,幸法王寺。癸未,地震。倭寇慶尙道沿海州郡,巨濟縣令陳龍甲,以舟師,戰於沙島,斬二級,賊夜遁。
二月辛卯,幸乾聖寺。
三月丙寅,叅知政事致仕鄭邦輔卒。
夏四月己丑,以年荒,罷一切土木之役。癸丑,賜吳乂等及第。
五月庚申,西京人趙永綏與石俊、金大志、金光永等,謀殺四都領及郞將黃勝龍、東方林,奪其兵,將犯京城。前隊正金國仁,知其謀以告,留守陳湜卽發兵,悉捕斬之,夷其族。拜國仁,爲校尉。
六月甲申朔,王如奉恩寺。倭寇金州。是月旱。
秋八月庚子,樞密院事文漢卿卒。戊申,移御平峯宮。
冬十月己丑,地震,屋瓦皆墜。乙未,又震。戊戌,幸乾聖寺。
十一月乙丑,設八關會,幸法王寺。
十二月癸卯,以貢天源爲樞密院使,柳彥琛同知樞密院事左散騎常侍,崔宗俊、崔正份並爲同知樞密院事,丁公壽爲樞密院副使尙書右僕射。
十四年
編輯○(丁亥)十四年春正月戊午,立太子府,遣門下侍中李延壽,叅知政事金就礪,賜冊印。庚辰,幸法王寺。
二月庚寅,地大震。癸卯,亦如之。
三月乙卯,崔瑀遷前王於喬桐。
夏四月庚辰朔,親設金經道場於宣慶殿,以禳天變。己丑,幸外帝釋院。甲午,幸賢聖寺。倭寇金州,防護別監盧旦發兵,捕賊船二艘,斬三十餘級,且獻所獲兵仗。
五月庚戌,倭寇熊神縣,別將鄭金億等,潛伏山閒,突出斬七級,賊遁。乙丑,雨雹。日本國寄書,謝賊船寇邊之罪,仍請修好互市。
閏月己卯朔,王如奉恩寺。丙午,太白晝見。
六月戊申朔,日官奏,日食,雨不見。
秋七月癸未,叅知政事史洪紀卒,輟朝三日。壬寅,太白經天,累旬乃滅。
八月辛亥,太子坐寶文閣,始講孝經。乙丑,幸王輪寺。丙寅,太子出麗正宮,試選侍學公子、給使。六韻詩取兪恂等四人,四韻詩丁偉等四人,絶句李紹等四人。己巳,幸乾聖寺。親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以禳天變。乙亥,幸普濟寺。
九月庚辰,監修國史平章事崔甫淳,修撰官金良鏡、任景肅、兪升旦等,撰明宗實錄,藏於史館,又以一本,藏於海印寺。壬午,東界兵馬使奏,東眞寇定、長二州。遣右軍兵馬使上將軍趙廉卿,知兵馬事大將軍金升俊,中軍兵馬使樞密院使丁公壽,知兵馬事金良鏡,後軍兵馬使上將軍丁純祐,知兵馬事大將軍金之成,率三軍禦之。乙酉,謁景靈殿。辛丑,親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以禳天變。丙午,親設無能勝道場於修文殿,以壓兵。
冬十月庚戌,幸外帝釋院,命宰樞設醮於天皇堂,以祈兵捷。癸丑,又設無能勝道場於宣慶殿。己未,三軍自安邊府,直指賊屯所宜州。甲子,賊桃戰,我軍敗績。
十一月己丑,以郞將金利生爲紫門指諭。利生嘗領北界兵,夜入和州城,與城中人,幷力固守,又出奇兵,斬敵無慮千百,以功受是職。癸巳,以前樞密院使金仲龜爲西京留守。仲龜公忠節儉,所至有聲,命下,朝野皆喜。貶丁公壽爲南京留守,趙廉卿爲溟州副使,流丁純祐於白翎島,以不能禦賊也。
十二月乙丑,御史臺禁閭里養鵓鴿鷹鸇。以有職者廢公務,無職者起爭訟也。辛未,以文惟弼叅知政事判禮部事,貢天源知門下省事吏部尙書,柳彥琛爲樞密院使禮部尙書,崔宗俊知樞密院事左散騎常侍,崔正份爲樞密院使,崔正華同知樞密院事戶部尙書,李元瑊、奇濘、金之成並爲樞密院副使,陳湜爲右僕射翰林學士,史光補爲兵部尙書,金叔龍爲樞密院左承宣工部尙書知吏部事,鄭畋爲戶部尙書,李仲敏爲刑部尙書,崔宗藩爲樞密院左副承宣,李頲爲右承宣,李奎報判衛尉事知制誥,庾敬玄爲尙書右丞知御史臺事,白敦賁試秘書監左諫議大夫。乙亥,門下侍中李延壽卒。是歲,遣及第朴寅,聘於日本。時,倭賊侵掠州縣,國家患之,遣寅賫牒,諭以歷世和好,不宜來侵。日本,推檢賊倭,誅之,侵掠稍息。
十五年
編輯○(戊子)十五年春正月丙子朔,地震。癸未,以判將作監事金弁爲東北面兵馬使,大將軍太集成爲西北面兵馬使。戊戌,幸法王寺。己亥,醮三淸於宣慶殿,以禳地震。癸卯,設消災道場於修文殿。
二月戊午,燃燈,王如奉恩寺。乙丑,幸王輪寺。
三月甲戌朔,幸普濟寺。乙酉,幸乾聖寺。己丑,懷音鎭都領希幹,捕西京謀叛者來告,賜綵帛四十匹,廐馬一匹。辛卯,幸外帝釋院。戊戌,賜李敦等及第。
夏四月壬戌,親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
五月辛丑,北界兵馬使馳報:「境上有賊變,又蝗害稼。」王分遣內侍,禱於中外神祠,又設般若道場於宣慶殿二七日。
六月壬寅朔,王如奉恩寺。戊申,親醮元辰於修文殿。壬子,東眞矛克王奴卑,司曆高隣、幹闌哥來投。壬戌,親設仁王道場於宣慶殿,以禳狄兵。戊辰,掌牲署囚徒中,有一女,美姿色。署吏當直夕,欲奸之,其女固拒曰:「我亦隊正妻也,肯從他乎?」吏劫之,囚於豬廐,衆豬爭嚙。其女呌呼甚急,吏以爲詐,置而不救,比明視之,唯骨在焉。
秋七月乙未,移御延慶宮。庚子,東北面兵馬使報:「東眞兵千餘人來屯長平鎭。」議遣三軍,以禦之,尋聞賊退,竟不行。
八月丙辰,詔曰:「東眞潛據近地,數寇邊鄙。出軍追討,卽輒遁去,迨軍之還,復入窺窬,制禦之術安在?書曰:『謀及卿士。』宜爾文武四品,臺省六品以上,各以長策條上。辛酉,親設消災道場於延慶宮。
九月壬申,幸王輪寺。親設佛頂道場於修文殿。己丑,幸普濟寺。辛卯,幸乾聖寺。乙未,幸妙通寺。丙申,淸塞鎭戶長妄作童謠,欲與龍州謀叛,兵馬使蔡松年按誅之。
冬十月戊申,幸外帝釋院。辛亥,親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辛酉,飯僧三萬。己巳,太白晝見,經天。
十一月辛未朔,地震。癸未,設八關會,幸法王寺。辛卯,知門下省事文惟弼卒,輟朝三日。乙未,還御本闕。
十二月庚子朔,日食。癸卯,平章事王珪卒。甲子,命樞密院副使李允諴,奉御衣帶,移安於白岳假闕。戊辰,崔甫淳加守太師判吏部事。金就礪守太尉中書侍郞平章事判兵部事,貢天源、崔正份並叅知政事,崔宗俊知門下省事吏部尙書,金仲龜知樞密院事,奇濘同知樞密院事,陳湜爲樞密院副使御史大夫,史光補、兪升旦並爲樞密院副使左右散騎常侍,洪斯胤爲尙書右僕射,崔正華爲樞密院使,仍令致仕。朴世通爲兵部尙書,趙廉卿爲禮部尙書,金叔龍爲樞密院知奏事,金良鏡爲刑部尙書翰林學士,金承俊試戶部尙書,崔宗藩爲左承宣,李頲爲左副承宣,崔林壽試秘書監左諫議大夫。
十六年
編輯○(己丑)十六年春正月辛未,平章事崔甫淳卒。辛卯,幸法王寺。
二月丙午,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壬子,東北面兵馬使報:「東眞人到咸州,請和。」親遣式目錄事盧演,往聽約束[7]。癸丑,燃燈,王如奉恩寺。乙丑,宋商都綱金仁美等二人,偕濟州飄風民梁用才等二十八入來。
三月庚午,幸乾聖寺。己丑,幸外帝釋院。庚寅,幸普濟寺。甲午,幸妙通寺。
夏四月辛亥,以旱,雩。
五月甲戌,盧演,還自東北面,時東界赴防將軍金仲溫訴演怯懦,不與東眞約束[7]。崔瑀怒,囚演於街衢所,以前巨濟縣令陳龍甲爲長平鎭將,約束東眞。詔曰:「農事方殷,騎陽爲沴,良由政刑之失,朕甚懼焉,其二罪以下流配人量移,囚徒並原。」戊寅,東眞寇和州,掠牛馬人口,陳龍甲遣人諭之,皆棄去。戊子,禱雨。乙未,幸乾聖寺,祈雨。
六月戊戌,王如奉恩寺。辛亥,王受菩薩戒於內殿。北邊人前別將銳爵,反覆多詐犯罪,曾配和州。自言,知東眞道路夷險遠近,東北面兵馬使崔宗梓信之,遣爵等三人入東眞國,聽探消息。爵與東眞言:「我國欲與和好。」東眞亦信其言,遣還爵一行人待報。國家猶豫不報,東眞以爵行詐,斬之。
秋七月壬辰,兩府會崔瑀家,議備禦東眞之策。
八月甲辰,尙書左僕射致仕庾資諒卒。庚戌,有司劾崔宗梓,擅遣銳爵於東眞,以生邊釁,左遷梁州副使。乙卯,幸王輪寺。癸亥,東眞四十人託言追溫迪罕,至和州。甲子,幸普濟寺。
九月戊辰,平章事致仕崔洪胤卒,輟朝三日。丙戌,幸乾聖寺。己丑,幸法雲寺。甲午,幸賢聖寺。
冬十一月丁丑,設八關會,幸法王寺。
十七年
編輯○(庚寅)十七年春正月庚午,設消災道場於內殿七日。甲申,幸法王寺。以車倜爲樞密院副使御史大夫。庚寅,門下侍郞平章事琴儀卒。辛卯,幸王輪寺。是月,大饑,道殣相望。
二月丙申,幸乾聖寺。丁卯,燃燈,王如奉恩寺。乙卯,幸普濟寺。
閏月辛未,幸妙通寺。己卯,幸賢聖寺。乙酉,幸外帝釋院。
三月己酉,親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丁巳,賜田慶等及第。
夏四月壬戌朔,日食。甲戌,以星變,親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以禳[8]之。
五月甲寅,盜竊太[1]廟九室累世所上玉冊緣飾白金。乙卯,以旱,再雩。
六月壬戌,王如奉恩寺。
秋九月戊申,幸妙通寺,駕至寺門外,馬驚墮地,知御史臺事王猷,以牽龍行首扈駕不謹,下獄,御史大夫車倜,但劾罷牽龍二人。
〈世家卷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