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史/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七 ◄ | 高麗史 志第三十八 高麗史第八十三 |
► 志第三十九 |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兵三
編輯看守軍
編輯典廨庫:將校二,雜職將校二,軍人五。
鹵簿都監:將校二,散職將相二,軍人四。
征袍庫:將校二,軍人五。
仁恩館:將校二。
龍門倉:將校二,散職將相二,軍人十五。
雲興倉:將校二,軍人五。
內莊宅:將校二,軍人八。
良醞署:雜職將校四。將作布庫,將校九,軍人三。
長興庫:將相三,將校二,軍人五。
掌冶署:將校二。廣化門布庫,軍人六。
順天館:將校六,散職將相四,散職將校四。
大明宮:將校四,軍人六。
諸殿器用造成色:將校二。
中軍旗造色:將校、軍人各二。
新興館:將校二,軍人五。
奉先庫:將校、雜職將校各二,軍人六。
松岳烽𤐰將校二。
部烽𤐰將校二,軍人三十三。
泰定門庫:將校二。
麗景門庫:將校二。
大盈署:將校二。
宣敎門庫:將相一。
大府寺:將相一,將校三。
金銀新庫:將校一。
玄武廊上庫:將校一。
外右金剛庫:將校一。
長平西廊兵仗庫:將校一。
油蜜庫:將校一。
迎送庫:將校一。
宣敎樓上庫:將校一。
新定西化布庫:將校三。
大盈庫:將校八。
鋪陳都監:將校二,雜職將校二。
開明宅大府:將校二。
左牧監將校二。
羊欄牧監將校二,軍人十七。
江陰牧監將校二。
國子監:雜職將校二,散職將相六。
都祭庫:雜職將校二,散職將相二。
太[1]廟署:散職將相二十四,雜職將校二。
吏部:雜職將校四,散職將相四。
軍器監:雜職將校二,監門衛軍四。
三司:雜職將相四。
尙食庫:散職將相二。
都省庫:散職將相二。
養賢庫:散職將相二。
小府監:雜職將校二。
都兵馬:雜職將校二。
內都校:雜職將校二。
外都校:雜職將校二。
館都校:雜職將校二。
梨房庫:散職將相二。
福源天皇堂:散職將相二。
司宰寺:雜職將校二。
內園署:雜職將校二。
太僕寺:雜職將校二。
社稷壇:散職將相二。
兵書藏:散職將相二。
仁恩館:散職將相二。
延恩館:散職將相二。
中尙署:雜職將校二。
長興庫:雜職將校二。
刑部:雜職將校二。
將作監:雜職將校二。
尙舍局:雜職將校二。
尙乘局:雜職將校二。
內都塩院:散職將相二。
司儀署:散職將相二。
征袍庫:散職將相二。
常平倉:散職將相二,雜職將校二。
左、右倉:散職將相各二。
東、西大悲院散職將相各二。
園丘:散職將相二。
籍田:散職將相二。
守宮署:雜職將校二。
太[1]醫監:雜職將校二。
大官署:雜職將校二。
惠民局:雜職將校二。
長源亭:散職將相四。
習射都監:雜職將校二。
史館:雜職將校二。
西京修理色,散職將相四。
供驛署:雜職將校二。
太[1]常府:雜職將校二。
式目都監:雜職將校二。
橋路都監:雜職將校二。
九曜堂: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弓箭庫:雜職將校二。
典廐署:雜職將校二。
會同館:雜職將校二。
諸陵署:雜職將校二。
禮服造成都監:雜職將校二。
幞頭店:雜職將校二。
西郊亭:雜職將校二。
朝宗館:雜職將校二。
新塩店:雜職將校二。
馬政色:雜職將校二。
祭器都監:雜職將校二。
圍宿軍
編輯通陽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朱雀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安祥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延秋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通德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玄武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金曜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太和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上東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朝宗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靑陽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宣仁殿東紫門:大將軍一,將軍一。同殿侍衛中郞將二,
南紫門:中郞將一,加差將相一。同門末門,將相一。
康安殿南門:將相一。同殿東末門,將相一。
千齡門:將相一,同門西廊後壁:將相一。
儲祥門:將相一。
靜德宮東門:將相一。
景靈殿:將校一,同殿屛障:將相一。
集賢殿東門:將相一。
穆淸殿東門:將相一。
奉元門:將相一,
宣慶殿北門:將校一。
宴親殿:將校一。
永壽殿:將相一。
雲興門:將相一。
儀鳳門:將相一。
棣通門前:將軍一,將相一,加差散職將相五。
泰定門前:將軍一,將相一,加差將相八。同門水口,將校一。
麗景門:將相、將校各一,加差散職將相五。
安興門:將相、將校各一,加差將相五。
向成門:將相、將校各一,加差將相五。
宣敎門:將相、將校各一,加差散職將相五。
掖庭局:將校二,雜職將校四。
望雲樓:將校一。
歸仁門:將校一,散職將校二,監門衛軍二。
長平門:職事將校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宣仁門:職事將校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同門水口,監門衛軍二。
福源宮雜職將校二,散職將相二。
承德宮:散職將相二。
延德宮:散職將相二。
興慶宮:散職將相二。
永昌宮:散職將相二。
玄德宮:散職將相二。
福寧宮:散職將相二。
明福宮:散職將相二。
安和寺眞殿、弘圓寺眞殿、興王寺眞殿、天壽寺眞殿、大雲寺眞殿、重光寺眞殿、弘護寺眞殿、玄化寺眞殿、國淸寺眞殿、崇敎寺眞殿、乾元寺眞殿:散職將相各二。
奉恩寺眞殿:散職將相四。
深陵、良陵、壽陵、宣陵、濟陵、懷陵、明陵、隱陵、德陵、貞陵、齊陵、質陵、宜陵、永陵、定陵、豐陵、成陵、慈陵、穆陵、戴陵、昌陵、寧陵、恭陵、端陵、莊陵、玄陵、夷陵、幽陵、元陵、仁陵、翼陵、惠陵、堅陵、平陵、乾陵、崇陵、靈陵、容陵、和陵、節陵、悼陵、信陵、靜陵、匡陵、簡陵、肅陵、周陵散職將相各二。
憲陵、順陵、義陵、景陵、顯陵、英陵、康陵、安陵、榮陵、泰陵散職將相各四。
裕陵、綏陵:散職將相各六。
延陽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紫安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安和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德山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三。
鶯溪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安定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弘仁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成道門: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崇仁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同門水口,散職將相二。
靈昌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校二,監門衛軍一。
宣旗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同門水口,散職將相二。
長覇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三。同門水口,散職將相二。
會賓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一。
泰安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一。
永同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一。
豐德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一。
仙溪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宣義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一。
乾陽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一。
保泰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一。
永平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二。
狡猊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一。
仙嚴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一。
光德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一。
昌信門:將校一,軍人二,散職將相二,監門衛軍一。
檢點軍
編輯市裏撿點:將相一,將校二,軍人十一。
街衢監行:將校二,螺匠十一,都典十一,軍人四十。
左右京裏撿點:將相各二,將校各二,軍人各八。
五部撿點:將相各二,將校各二,軍人各八。
四郊細作立:將相各二,將校各一,軍人各七。
安和生木立:將相一,將校一,軍人六。
宮北撿點:將相一,將校一,軍人六。
選軍撿點:將校二,軍人三十二。
獄直撿點:將校四,軍人四十五。
地倉撿點:將校二,軍人二。
左倉撿點:將校二,軍人十五。
右倉撿點:將校五,軍人二十五。
金吾衛撿點:將校二,軍人四。
五正撿點:將校一,軍人三。
松岳左右樵人撿點:將校各一,散職將相各二,軍人各二。
東郊炭峴、禿山、狄逾峴、小梓尾等生木立:將校各一,散職將相各一,軍人各六。
西郊藥師院、亐知岩、熊川、大峴、西普通亭之谷、馬川、高寺等生木立:將校各一,散職將相各二,軍人各六。
爐谷生木立:將相一,將校一,散職將相二,軍人六。
惡迕生木立:散職將相二。
太[1]廟檢點:將校二,軍人十。
州縣軍
編輯高麗兵制,大抵皆倣唐之府衛,則兵之散在州縣者,意亦皆屬乎六衛,非六衛外,別有州縣軍也。然無可考,姑以此目之。
北界
編輯西京精勇一領內,都領別將一人,左右府別將各二人,校尉十人,隊正二十人,旗頭、行軍,幷九百七十人。保昌雜軍十九隊內,行首、行軍,幷九百三十一人。海軍一隊內,行首一人,行軍四十九人,元定兩班軍、閑人、雜類,都計九千五百七十二丁。
安北府都領中郞將一,中郞將二,郞將七,別將十四,校尉二十八,隊正五十八,行軍一千五百十五人。抄軍十六隊內,馬四隊。右軍四隊內,馬一隊。左軍二十六隊內,馬弩各二。保昌七隊,白丁二十七隊。
龜州都領中郞將一,中郞將二,郞將七,別將十五,校尉三十,隊正六十,行軍一千六百四十二。抄軍二十四隊內,馬四隊。左軍二十隊內,馬四,弩二。保昌八隊。
宣州都領中郞將一,中郞將二,郞將六,別將十二,校尉二十五,隊正五十,行軍一千三百三十七人。抄軍二十六隊內,馬四隊。左軍二十隊內,馬弩各二。右軍四隊內,馬一隊。保昌六隊,白丁七十六。
龍州都領中郞將一,中郞將二,郞將八,別將十九,校尉二十三,隊正六十,行軍一千七百七十八人。抄軍三十二隊。左軍三十二隊內,馬四,弩二。右軍四隊,保昌六隊,白丁七十四。沙比江,別將一,校尉二,隊正四,行軍九十九人。
靜州都領中郞將一,中郞將二,郞將九,別將十九,校尉三十九,隊正七十九,行軍二千七十五人。抄軍三十六隊內,馬六隊。左軍三十隊內,馬、弩各四。右軍四隊,保昌六隊,白丁二十八隊。神騎一百八人。
麟州中郞將二,郞將九,別將十八,校尉三十六,隊正七十二,行軍一千八百九十三人。抄精勇三十六隊內,馬六隊。左軍三十四隊內,馬、弩各四。右軍四隊,保昌四隊,白丁三十六隊。
義州中郞將三,郞將六,別將十二,校尉二十四,隊正四十八,行軍一千二百四十九人。
朔州中郞將一,郞將五,別將十,校尉二十二,隊正四十五,行軍一千二百九人。精勇十八隊內,馬六隊。左軍十八隊內,馬二隊,弩一隊。右軍四隊內,馬一隊。保昌五隊,神騎四十五人。白丁四十八隊,步班十二隊。
昌州中郞將一,郞將四,別將九,校尉十八,隊正三十六,行軍九百七十一人。精勇十六隊內,馬二隊。左軍十隊內,馬、弩各二隊。右軍三隊內,馬一隊。保昌四隊,神騎二十二人。步班二十一隊,白丁二十二隊。
雲州中郞將一,郞將三,別將八,校尉十六,隊正三十一,行軍九百二十六人。精勇十二隊內,馬、弩各二。左軍十二隊內,馬二,弩一。右軍四隊內,馬一。保昌四隊,神騎三十三人,白丁四十九隊。
延州中郞將一,郞將四,別將九,校尉十八,隊正四十一,行軍一千五十二人。精勇十二隊內,馬二隊。左軍十隊內,馬、弩各二。右軍三隊,保昌四隊。白丁五十隊,神騎二十六人。
博州中郞將一,郞將五,別將九,校尉十九,隊正三十九,行軍一千三百八十七人。精勇十四隊內,馬二。左軍十四隊內,馬、弩各五。右軍四隊內,馬一隊。保昌五隊,白丁一百二十隊。步班二十五人,神騎四十九人。
嘉州中郞將一,郞將五,別將十,校尉二十一,隊正四十三,行軍一千一百十九人。精勇十五隊。左軍十三隊內,弩一隊。右軍二隊內,馬一隊。保昌四隊,白丁百十三隊。步班四十人,神騎五十人。
郭州中郞將一,郞將四,別將九,校尉十八,隊正三十六,行軍九百六十六人。精勇十三隊內,馬三隊。左軍十四隊內,馬三,弩一。右軍二隊,保昌四隊。神騎五十三人,步班四十二人,白丁一百四十二隊。
鐵州中郞將一,郞將四,別將八,校尉十六,隊正三十二,行軍八百七十人。精勇十二隊內,馬二隊。左軍十二隊內,馬、弩各二。右軍二隊,保昌四隊。神騎三十二人,步班二十九人,白丁六十二隊。
靈州郞將四,別將七,校尉十四,隊正二十八,行軍七百二十九人。精勇十隊內,馬一隊。左軍十隊內,馬二,弩一。右軍二隊,保昌四隊。神騎十五人,步班十七人,白丁二十五隊。
猛州郞將三,別將五,校尉十,隊正二十,行軍六百三十人。精勇十隊內,馬二隊。左軍八隊內,弩一隊。右軍二隊內,馬一隊。保昌四隊,神騎二十八人,步班二十五人,白丁九十六隊。
德州郞將四,別將七,校尉十四,隊正二十八,行軍七百七十八人。精勇十隊內,馬二隊。左軍十隊,右軍二隊,保昌四隊。神騎二十六人,步班二十三人,白丁五十五隊。
撫州,郞將四,別將七,校尉十四,隊正二十九,行軍八百一人。精勇十隊內,馬、弩各一隊。右軍三隊,保昌三隊。神騎三十五人,白丁七十八隊。
順州中郞將一,郞將二,別將七,校尉十三,隊正二十七,行軍七百五十五人。精勇十隊內,馬二隊。左軍十隊內,馬、弩各一隊。右軍二隊,保昌三隊。神騎四十人,步班二十人,白丁一百五十四隊。
渭州郞將五,別將八,校尉十六,隊正二十,行軍九百十八人。精勇十二隊內,馬二隊。左軍十二隊內,馬、弩各一隊。右軍三隊,保昌五隊。神騎、步班各三十二人,白丁八十三隊。
泰州郞將四,別將七,校尉十四,隊正二十八,行軍八百九十五人。精勇十三隊內,馬三隊。左軍十隊內,馬一隊。保昌三隊,神騎二十二人,步班三十九人,白丁五十七隊。
成州中郞將一,郞將三,別將七,校尉十二,隊正二十七,行軍七百四十四人。精勇十隊內,馬、弩各一隊。左軍九隊內,馬、弩各一隊。右軍三隊,保昌五隊。神騎十七人,步班三十三人,白丁二百一隊。
殷州郞將五,別將八,校尉十八,隊正三十三,行軍九百十七人。精勇二十二隊內,馬、弩各一隊。左軍十二隊,右軍三隊,保昌四隊。神騎三十四人,步班五十九人,白丁八十五隊。
肅州都領郞將一,郞將四,別將八,校尉十五,隊正三十二,行軍九十五人。精勇十二隊內,馬二隊。左軍十二隊內,馬、弩各二隊。右軍三隊,保昌四隊。神騎三十九人,步班五十人,白丁三十七隊。
寧德城中郞將一,郞將四,別將八,校尉十六,隊正三十二,行軍八百三十二人。精勇十五隊內,馬三隊。左軍十隊內,馬、弩各二隊。右軍二隊,保昌三隊。神騎四十九人,白丁五十一隊。
威遠鎭郞將四,別將六,校尉十二,隊正二十五,行軍六百八十九人。精勇十二隊。左軍七隊內,馬、弩各二隊。右軍二隊,保昌四隊。神騎二十七人,步班二十四人,白丁五十二隊。
定戎鎭中郞將一,郞將三,別將七,校尉十四,隊正二十八,行軍七百十三人。精勇十隊內,馬四隊。左軍八隊內,馬、弩各一隊。右軍四隊內,馬一隊。保昌五隊,神騎三十三人。步班十人,白丁五十六隊。
寧朔鎭郞將五,別將八,校尉十,隊正三十二,行軍八百五十一人。精勇十三隊內,馬四隊。左軍十三隊內,馬二隊,弩一隊。保昌四隊。神騎二十九人。步班二十三人,白丁十五隊。
安義鎭郞將四,別將七,校尉十四,隊正二十八,行軍七百十一人。精勇九隊內,馬二隊。左軍六隊,保昌七隊。神騎三十人,步班十七人,白丁五十四隊。
淸塞鎭中郞將一,郞將三,別將七,校尉十五,隊正三十一,行軍八百三十人。精勇十二隊內,馬二隊。左軍十隊內,弩一隊。右軍三隊,保昌五隊。神騎五十人,步班三十六人,白丁六十二隊。
平虜鎭中郞將一,郞將三,別將七,校尉十五,隊正二十一,行軍八百四十七人。精勇十三隊內,馬三隊。左軍十隊內,馬二隊。右軍三隊,保昌四隊。神騎二十八人,步班四十二人,白丁四十二隊。
寧遠鎭郞將四,別將七,校尉十三,隊正二十八,行軍七百八十三人。精勇十隊。左軍十隊內,馬、弩各一隊。右軍一隊,保昌五隊。神騎二十三人,步班五十一人,白丁三十隊。
朝陽鎭將一,副將一,中郞將一,郞將五,別將八,校尉二十,隊正四十一,行軍一千一百四十三人。精勇十五隊內,馬二隊。左軍十五隊內,馬、弩各二。右軍三隊,保昌五隊。神騎四十二人,步班四十四人,白丁六十七隊。
陽嵒鎭將一,中郞將一,郞將三,校尉七,隊正十四,行軍四百二十二人。精勇五隊內,馬一隊。左軍五隊內,馬、弩各一隊。右軍一隊,保昌三隊。神騎十一人,步班十二人,白丁三十隊。
樹德鎭將一,別將一,校尉二,隊正五,行軍一百五十三人。精勇二隊內,馬一隊。左軍二隊,保昌一隊。神騎十人,白丁二十二隊。
安戎鎭,將一,郞將一,別將二,校尉四,隊正八,行軍二百六人。精勇二隊,左軍三隊,保昌一隊。神騎十一人,步班二十七人,白丁三十三隊。
通海縣郞將一,別將二,校尉五,隊正十,行軍二百七十四人。精勇四隊,左軍三隊,右軍一隊,保昌一隊。神騎五人,步班十四人。通海江校尉一,隊正二,行軍四十三人。
永淸縣郞將三,別將四,校尉八,隊正十六,行軍四百三十二人。精勇六隊,左軍五隊,右軍、保昌各二隊。神騎二十八人,步班九人,白丁一百隊。
咸從縣郞將一,假郞將三,別將六,校尉十三,隊正二十六,行軍七百二十九人。精勇八隊,左軍十隊,右軍二隊,保昌四隊。神騎二十人,步班三十一人,白丁四十九隊。
龍岡縣郞將三,別將六,校尉十二,隊正二十四,行軍六百五十六人。精勇八隊,左軍八隊,右軍二隊,保昌四隊。神騎三十五人,步班四十人,白丁五十九隊。
三和縣別將一,校尉二,隊正五,行軍一百三十五人。
三登縣假別將一,校尉二,隊正五,行軍一百二十一人。
東界
編輯安邊府都領一,郞將二,別將四,校尉十二,隊正二十七。抄軍、左右軍各八隊,寧塞軍三隊五人,計百五十,工匠一梗,計三十三人。
瑞谷縣別將一,校尉二,隊正三。左軍一隊,右軍二隊。寧塞一隊三十一人,工匠一梗。
汶山縣右軍一隊,工匠一梗。
衛山縣校尉一。左軍二隊,右軍一隊。寧塞一隊,工匠一梗。
翼谷縣校尉一。左軍一隊,寧塞一隊。鐵垣戍,右軍、寧塞各一隊。凝川貢所,左軍、寧塞各一隊,行軍四十六。
孤山縣別將一,校尉三,隊正七。抄軍、左右軍各二隊,寧塞一隊。
鶴浦縣別將一,校尉二,隊正四。抄軍二隊,左右軍各一隊,寧塞一隊。壓戎戍,校尉一,隊正二。左右軍各一隊,寧塞七人。
霜陰縣,校尉一,隊正二。左右軍各一隊,寧塞一隊。禾登戍,左右軍各一隊,寧塞五人。福寧鄕,校尉一,隊正二。左右軍、寧塞各一隊。
和州都領一,郞將三,別將七,校尉十三,隊正三十二。抄軍、左軍各十隊,右軍八隊。寧塞四隊,工匠一梗。
高州都領一,郞將三,別將七,校尉十五,隊正三十二。抄軍、左軍各一隊,右軍八隊。寧塞二隊,投化、田匠各一梗。
宜州都領一,別將三,校尉七,隊正十六。抄軍、左軍各五隊,右軍四隊。寧塞二隊,工匠一梗。
文州都領一,郞將二,別將四,校尉九,隊正二十二。抄軍六隊,左軍八隊,右軍五隊。寧塞一隊,工匠一梗。
長州都領一,郞將二,別將四,校尉九,隊正三十三。抄軍六隊,左軍八隊,右軍六隊。寧塞三隊,鉎川軍四隊。
定州都領一,郞將四,別將八,校尉十六,隊正三十七。抄軍十四隊,左軍十三隊,右軍六隊,寧塞四隊。
德州都領一,郞將二,別將四,校尉八,隊正二十。抄軍、左軍各九隊,右軍四隊,寧塞六十六人。
元興鎭都領一,郞將二,別將五,校尉十三,隊正二十九。抄軍、左軍各九隊,右軍四隊,寧塞四隊,沙工四隊
寧仁鎭都領、郞將各一,別將三,校尉七,隊正十六。抄軍四隊,左軍六隊,右軍四隊,寧塞二隊。
耀德鎭都領、郞將各一,別將八,校尉九,隊正二十。抄軍八隊,左軍四隊,右軍六隊,寧塞二隊,工匠一梗。
鎭溟縣都領一,別將二,校尉六,隊正十一。抄軍五隊,右軍二隊,寧塞一隊,田匠一梗。
長平鎭都領一,別將二,校尉六,隊正十三。抄軍、左軍各五隊,右軍二隊,寧塞一隊。
龍津鎭都領一,別將二,校尉四,隊正十。抄軍、右軍各二隊,左軍四隊。寧塞二隊,工匠一梗。
永興鎭都領一,別將二,校尉五,隊正十一。抄軍、左軍各四隊,右軍三隊,寧塞二隊。
靜邊鎭都領一,校尉五,隊正十一。抄軍四隊,左軍三隊,右軍四隊,寧塞四十人。
雲林鎭校尉一,隊正三。左軍二隊,右軍一隊,寧塞一隊。
永豐鎭別將一,校尉二,隊正五。左右軍各二隊,寧塞一隊。
隘守鎭別將一,校尉二,隊正六。左軍三隊,右軍二隊。寧塞一隊,工匠一梗。
金壤縣別將二,校尉四,隊正十。抄軍四隊,左右軍各三隊,寧塞一隊。
高城縣別將一,校尉四,隊正九。抄軍一隊,左軍一隊,右軍三隊,寧塞二隊。
杆城縣別將一,校尉五,隊正十。抄軍、左軍各四隊,右軍二隊,寧塞一隊。
翼令縣別將三,校尉三,隊正九。抄軍、右軍各四隊,左軍二隊,寧塞一隊。
溟州別將五,校尉十,隊正二十三。抄軍、左右軍各八隊,寧塞四隊,工匠一梗。
三陟縣別將一,校尉八,隊正十六。抄軍、左軍各四隊,右軍九隊,寧塞一隊,工匠一梗。
蔚珍縣別將一,校尉三,隊正八。抄軍、左軍各二隊,右軍三隊,寧塞一隊。
交州道
編輯春州道內合保勝一百三十三人,精勇七百七十六人,一品五百七十二人。
東州道內合精勇九百七十一人,一品六百五十人。
交州道內精勇四百七十七人,一品三百五人。
楊廣道
編輯廣州道內保勝二百五十八人,精勇五百四十六人,一品五百三十六人。
南京道內保勝一百三十三人,精勇八百六十四人,一品五百二十九人。
安南道內保勝一百五十九人,精勇二百九十二人,一品二百八十二人。
仁州道內保勝一百九十四人,精勇一百八十七人,一品二百二十七人。
水州道內保勝一百七十五人,精勇二百九十一人,一品三百七十二人。
忠州牧道內保勝二百四十一人,精勇三百五十七人,一品五百二十人。
原州道內保勝一百二十二人,精勇二百三人,一品二百四十八人。
淸州牧道內保勝五百三十八人,精勇七百八人,一品八百五十人。
公州道內保勝三百二十六人,精勇五百五十三人,一品五百二十七人。
洪州道內保勝三百三十八人,精勇四百九十七人,一品七百十三人。
嘉林道內保勝九十八人,精勇二百五十一人,一品二百一人。
慶尙道
編輯蔚州道內保勝一百三十四人,精勇一百四十五人,一品一百八十一人。
梁州道內保勝五十七人,精勇一百四十七人,一品一百七十三人。
金州道內保勝一百八十八人,精勇二百七十八人,一品四百三十一人。
密城道內保勝二百四十五人,精勇四百二十七人,一品五百三十二人。
尙州牧道內保勝六百六十五人,精勇一千三百七人,一品一千二百四十一人。
安東大都護道內保勝五百九十一人,精勇九百五十三人,一品一千十八人。
京山府道內保勝五十四人,精勇八百一人,一品六百四十七人。
晉州牧[2]道內保勝二百七十七人,精勇四百四人,一品七百三十人。
陜州道內保勝三百七十三人,精勇二百二十九人,一品四百四十八人。
巨濟道內精勇五十人,一品一百二十八人。
固城道內保勝二十六人,精勇五十三人,一品一百九人。
南海道內保勝、行首幷十七人,精勇十七人,一品六十四人。
全羅道
編輯全州牧道內保勝一百五十人,精勇一千二百十四人,一品八百六十七人。
南原道內保勝二百五人,精勇八百人,一品六百三十六人。
古阜道內保勝五十四人,精勇六百十人,一品五百四十五人。
臨陂道內精勇三百四十一人,一品二百人。
進禮道內精勇二百十一人,一品一百五十二人。
羅州牧道內保勝四百五十四人,精勇八百四十八人,一品九百二十二人。
靈光道內精勇四百一人,一品三百六十八人。
寶城道內保勝三百二十二人,精勇四百十二人,一品五百十三人。
昇平道內保勝二百四十人,精勇一百八十四人,一品四百十五人。
西海道
編輯黃州道內保勝二百十四人,精勇三百二十人,一品二百七十七人。
谷州道內保勝二百九十五人,精勇二百九十三人,一品二百九十一人。
安西大都護道內保勝四百五十人,精勇八百七十四人,一品八百三十八人。
豐州道內保勝三百三十三人,精勇四百五十五人,一品二百三十五人。
瓮津道內精勇二百十人,保勝一百七人,一品六百十二人。
京畿
編輯開城府道內保勝五十二人,精勇二百四十人,一品一百九十人。
承天府道內保勝五十人,精勇一百六十人,一品一百十三人。
江華道內保勝一百九十九人,精勇五十四人,一品一百七十一人。
長湍道內保勝一百三十四人,精勇三百四十三人,一品三百三人。
船軍
編輯○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王卽位,下敎曰:「船軍旣屬本司,如有冒受鈞旨,以圖免役者,卽便斷罪配島。」
○恭愍王二十二年五月,諫官禹玄寶等上䟽曰:「議者以爲,賊善舟楫,不可以水戰,若造戰艦,是重困吾民,是不然。水賊不可以陸攻,其勢明甚。且攘賊禁暴,本欲爲民,其可念小弊於民,而貽大患於國乎?今東西江,並置防守,賊泛海揚揚而來,我軍臨岸拱手而已。雖精百萬,其如水何哉?宜作舟艦,嚴備器仗,順流長驅,塞其要衝,賊雖善水,安能飛渡?儻得勢便,擒捷掃蕩,亦可必也。」二十三年正月,檢校中郞將李禧上書曰:「今倭寇方熾,乃驅煙戶之民,不習舟楫者,使之水戰,每至敗績。臣生長海邊,曾習水戰。願率海島出居民,及自募人,慣於操舟者,與之擊賊,期以五年,永淸海道。」中郞將鄭准提,亦上書獻策,王大悅,以禧爲楊廣道安撫使,准提,爲全羅道安撫使兼倭人追捕萬戶,以禧伴倘六十七人,准提伴倘八十五人,皆授添設職。又令密直司,畫給空名千戶牒二十、百戶牒二百。初,六道都巡察使崔瑩,造船二千,欲以六道軍,騎船捕倭,百姓畏懼,破家逃役者,十常五六,及准提等建議,事遂寢。
○辛禑三年十月,出市廛商賈,以充海道之軍。四年二月,僉五部坊里軍,令乘船捕倭。十三年四月,僉京圻左右道軍人,爲騎船軍,以防東西江倭寇。
○恭讓王元年十月,以朴麟祐爲楊廣左右道水軍都萬戶,下旨曰:「領道內兵船,察其萬戶、千戶、領船頭目人等能否,有不能者,擇有才幹威望者,代之。令預備器械,追捕倭賊。若各船萬戶等,擅自放軍,以營己私,隱泊深浦,不及應變者,各船大小軍官,及都萬戶,依軍法斷罪。」三年都堂啓曰:「召募海邊人民,三丁爲一戶,定爲水軍,諸道濱海之田,不收租稅,以養水軍妻子。」從之。
工役軍
編輯○明宗二十一年八月,分外方役軍,爲三番,舊制,諸州一品軍,分爲二番,當秋而遞,使之循環,比緣營造,合而役之,至是分焉。
○忠宣王元年三月,重新康安、延慶二宮,令郡縣,送民爲夫,其數不可紀。宰臣議發兩宮營造夫,見任宰相及諸君,日出三名,致仕宰相及見任三品,日出二名,四品以下,出有差,是謂品從。又以其人爲夫。其人者,主宮室修營,官府使令之役,郡縣吏之子,必經是役,然後得補吏職。
○忠惠王後四年五月,新宮別造成都監,令出諸君、宰樞,品從五名,三品四名,四品三名,五六品二名,七八品一名,九品、權務幷一名,各限五日,輸材木,違者重罰。又令各司,納鍮銅,諸君役夫,日役三十人,大君四十人,其下有差。若闕一日,卽徵布,如其人例。
〈志卷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