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第十八 高麗史
世家第十九 高麗史第十九
世家第二十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鄭麟趾奉 敎修

毅宗三

編輯

二十三年

編輯

○(己丑)二十三年春正月戊午朔,王受朝賀,代製臣僚賀正表,宣示宰樞、近侍、國學文臣,於是,禁內六官文臣等奉表,賀御製,王喜賜酒果,以行頭直翰林院田致儒,屬內侍。大學官又率六管學生,與中朝制科者,各上表稱賀,賜酒酺。辛未,燃燈,王如奉恩寺。丁丑,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己卯,醮二十八宿,又醮北斗。甲申,設二十七位醮於奉元殿,天帝釋道場於修文殿七日。乙酉,移御楊堤洞離宮。丁亥,幸奉香里離宮,宴群臣,仍賜宋商,及日本國所進玩物。

二月乙未,幸喜美亭。醮十一曜、二十八宿於內殿。戊戌,宴群臣。庚子,夜,移御選地書齋。丁未,幸念賢寺。己酉,移御順和齋。醮十一曜、南北斗、二十八宿、十二宮神於修文殿。癸丑,移御館北宮。乙卯,設三界醮,時,齋醮之費寔繁,都祭、都齋二庫,未支其用。又立館北、奉香、泉洞三宮,各置員僚,徵求諸道,轉輸三宮者,絡繹於道,民皆愁嘆。內侍劉邦義、秦得文、李竦、金應和、金存偉、鄭仲壺、希胤、魏綽然等,深結宦寺,約爲兄弟,以剝民媚主爲事。創寺繪佛,設齋祝聖。又制別貢,金銀鍮銅器皿山積。由是得幸,不次除官,任言責者,皆阿上意,無一直諫者。

三月己未,王以巡御西都,親製䟽文。設羅漢齋於山呼亭。辛酉,醮太一、十一曜、南北斗、十二宮神於內殿。乙丑,幸西京。戊辰,駐駕平州,泛舟崇壽院南池,夜宴扈從臣僚。乙亥,至西京。己卯,幸永明寺,泛龍船於大同江,置酒,遂御浮碧樓。庚辰,幸九梯宮。壬午,自永明寺泛舟,至洪福寺,遂幸仁王寺。癸未,幸八景亭,觀水戱。乙酉,發西京。

夏四月辛卯,雩,自正月不雨,至於是月。庚子,駕至浿江龍瑞亭,乘舟置酒。癸卯,還京都,赦二罪以下,詔:「加所歷名山大川神祇[1]號號,鰥寡、孤獨、篤癈疾,及義夫、節婦、孝子、順孫,並賜物。扈從文武員吏,加次第同正職,其餘雜類,賜物有差。」

五月乙丑,出御普賢院。己巳,移御慈孝寺。辛未,幸皇樂亭,遂幸長湍。乙酉,還館北宮。

六月丙戌朔,王如奉恩寺。乙未,宴宰樞、侍臣於延福亭,移御玄化寺。

秋七月乙卯朔,幸歸法寺,移御安和寺。辛酉,將幸碧岑亭,御史臺伏閤,論離宮行幸之繁,與按察察訪枉法之事,皆不聽。丙寅,移御尙書右丞金光中第。金遣橫賜使符寶郞徒單懷貞來,賜羊二千。

八月甲寅朔,日食。己亥,移御普賢院。

十一月甲戌,金遣大府監馬貴忠來,賀生辰。庚辰,宴金使於仁恩館。

十二月壬午朔,中書侍郞平章事金永胤卒。庚子,王還館北宮。以許洪材[2]爲中書侍郞平章事判尙書吏部事,李光縉試兵部尙書,尹鱗瞻爲右諫議大夫,金起莘爲侍御史知製誥,朴允恭爲殿中侍御史。

二十四年

編輯

○(庚寅)二十四年春正月壬子朔,王受賀於大觀殿,親製臣僚賀表,宣示群臣,表曰:「三陽應序,萬物惟新,玉殿春回,龍顔慶洽。體一元而敷惠,歛諸福以大和,是大人道長之初,乃陽德氣萌之始。恭惟陛下,重高之聖哲,疊舜之聰明,百福是叢,新又新而不息,天齡更固,月復月以無期。仁洽道豐,微一物不獲其所,修文偃武,實萬世無疆之休。適當交泰之時,益篤方來之慶,擁神休於北闕,保國壽於南山。玉帛爭來,萬邦預駿奔之列,梯航畢集,四方無後至之人。受賀良辰,倍鍾純嘏。況今以萬機之暇,修三接之勤,樂與詞臣,垂文章四六之盛作,天臨密席,講詩書經史之妙文。自北使上壽而致辭,日域獻寶而稱帝。常有天神之密助,每加福慶以川增,開不世之新祥,接王者之一統。臣鄰歸美,史冊有光,生民已來,今日無對。臣等遭逢盛世,涵泳明時,仰瞻萬乘之威,趨詣北辰之所。六樂九奏,雖一比簡子之遊,萬歲三呼,胡不祝漢皇之壽?」百官表賀。是日,御奉元殿,講書益稷。丙寅,燃燈,王如奉恩寺。己卯,王如靈通寺,設華嚴會,親製佛䟽,宣示文臣,百官表賀。辛巳,還宮,命諸王,結綵幕於廣化門左右廊。管絃房、大樂署結綵棚,陳百戱迎駕,皆飾以金銀、珠玉、錦繡、羅綺、珊瑚、玳瑁,奇巧奢麗,前古無比。國子學官率學生,獻歌謠,王駐輦觀樂,至三更,乃入闕。承宣金敦中、盧永醇、林宗植饗王於奉元殿,王歡甚,達曉而罷。大原公侾卒。

二月壬辰,以中書侍郞平章事許洪材,知門下省事崔溫判中軍兵馬事,同知樞密院事徐醇,樞密院副使李光縉爲中軍兵馬使。甲辰,幸延福亭,召許洪材[3],知御史臺事李復基,起居注韓賴等,泛舟宴樂竟日,遂御和平齋。甲申,狼星見於南極,西海道按廉使朴純嘏以爲老人星,馳驛以聞。辛亥,王如靈通寺。

三月乙卯,移御延福亭。丁巳,王欲遊西江,夢有一婦人,立門告曰:「王若遊西江,必待五月。」王覺而乃止。庚申,與許洪材、李復基、韓賴、金敦中等,泛舟曲宴。壬戌,亦如之。乙丑,又宴於舟中,夜半幸玄化寺,道遇大雨,馳馬而至。己巳,遣知門下省事崔溫祭西京老人堂,右副承宣林宗植祭老人星於海州床山。凡內外有老人堂,皆遣使祭之。

夏四月辛巳朔,親醮老人星於內殿。甲申,忠州牧副使崔光鈞奏:「前月二十八日,祭老人星於竹杖寺,其夕壽星見,至三獻乃沒。」王大喜,百官稱賀。壬辰,幸延福亭,宴侍臣於舟中,夜半乃罷。丙申,禁內六官文臣表賀壽星再見,賜酒果。乙巳,以壽星再見,命太子醮於福源宮,平章事許洪材,醮於賞春亭,左承宣金敦中,祭於忠州竹杖寺。王欲親醮老人星,命判禮賓省事金於蕃,郞中陳力升,搆堂於眞觀寺南麓,又立別恩祈所,造金銀花及金玉器皿。戊申,幸和平齋。

五月辛亥朔,宴文臣於和平齋,唱和至夜,命內侍黃文莊,執筆以書,群臣稱贊聖德,謂之太[4]平好文之主。戊辰,幸延福亭,夜,泛舟宴侍臣。庚午,亦如之。丁丑,移御念賢寺。

閏月辛巳,王如奉恩寺,還御延福亭,夜宴侍臣。癸未,命內侍殿中監金闡,設宴於延福亭,與宰樞、承宣、臺諫,乘舟酣宴,徹夜不止。翼日,群臣皆大醉,揷花滿帽,倒載而退。丁亥,王還宮,以壽星再見,將受賀也。庚寅,御大觀殿,受朝賀,仍宴文武常參官以上。王親製樂章五首,命工歌之,結綵棚,陳百戱,至夜乃罷。賜赴宴官馬各一匹,是夜,又與韓賴、李復基,曲宴便殿,特賜紅鞓犀帶,以示寵異。壬辰,幸延福亭,群臣皆占所見之物,爲嘉瑞。蓬艾三莖,生於亭,以爲瑞草,內侍黃文莊,見水鳥,指爲玄鶴,作詩讚之。王稱嘆良久,乃自製詩以和之。思欲直拜正言,以爲年少,改爲國子博士直翰林院。丙申,王孫生,王喜欲遣使告於金,卽命同文院移牒,以待金國指揮,金主聞之曰:「彼國誕得繼孫,良爲慶事。欲申告謝,已識忠勤,不煩遠遣使來。」事遂寢。丙午,曲宴於舟中。

六月庚戌朔,延福亭南川堤決,命復塞之。戊午,詔曰:「軍卒力竭,不能堤防,宜發丁坊里,築之。開水門四五所,創亭堤上,植以奇花異木。」癸酉,移御普賢院。

秋七月己卯朔,日食。庚辰,與許洪材、李復基、韓賴等,泛舟於普賢院南溪,置酒唱和。壬午,又曲宴。甲申,李復基私獻服玩及酒肉脯果,夜,王泛舟,宴宰樞、侍臣,顧謂復基曰:「愛君之忠,誰復如卿?」乙酉,亦如之。甲午,以許洪材爲門下侍郞同平章事,崔溫參知政事,李光縉同知樞密院事,梁純精爲樞密院副使。左遷知樞密院事徐淳爲尙書左僕射判秘書省事,淳質直無華,不求媚左右,爲李復基所短故也。夜泛舟,與洪材及諸侍臣,曲宴。

八月戊申朔,延福亭南川堤又決,大發卒塞之,怨咨盈路。戊午,幸東江書齋。水州民耕田,得金一錠,長二寸許,頭尾雙尖,狀如龜。知州事吳錄之取以馳獻,王以示左右。左右呼萬歲曰:「天降金龜,聖德之應。」群臣皆賀。丙子,王自延福亭,如興王寺。丁丑,王將幸普賢院,至五門前,召侍臣行酒。酒酣,顧左右曰:「壯哉!此地,可以練肄兵法。」命武臣爲五兵手搏[5]戱。至昏,駕近普賢院,李高與李義方先行矯旨,集巡檢軍。王纔入院門,群臣將退,高等殺林宗植、李復基、韓賴,凡扈從文官,及大小臣僚、宦寺,皆遇害。又殺在京文臣五十餘人,鄭仲夫等以王還宮。

九月戊寅朔,晡時,王入康安殿,仲夫等又索隨駕內侍十餘人,宦官十人,殺之。王坐修文殿,飮酒自若,使伶官奏樂,夜半乃寢。李高、蔡元欲弒王,梁淑止之。巡檢軍穿破窓壁,竊內帑珍寶。仲夫逼王,遷于軍器監,太子於迎恩館。己卯,王單騎,遜於巨濟縣,放太子於珍島縣。是日,仲夫、義方、高等領兵,迎王弟翼陽公晧卽位。明宗三年八月,金甫當遣人奉王,出居雞林,十月庚申,李義旼弒王於坤元寺北淵上,壽四十七,在位二十五年,遜位三年。諡曰莊孝,廟號毅宗,陵曰禧陵,高宗四十年,加諡剛果。

金良鏡評價

編輯

○史臣金良鏡贊曰:「昔唐明宗時,大理少卿康澄上䟽,言時事曰:『爲國家者,有不足懼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懼,天象變見,不足懼,小人訛言,不足懼,山崩川渴,不足懼,水旱蟲蝗,不足懼,賢士藏匿,深可畏,廉恥道喪,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毀譽亂眞,深可畏,直言不聞,深可畏。』歐陽公記此言曰:『凡爲國家者,可不戒哉?有是哉!斯言也。』夫王崇奉佛法,敬信神祇[1],別立經色、威儀色、祈恩色、大醮色,齋醮之費,徵歛無度,區區事佛事神。而姦諛若李復基、林宗植、韓賴,爲左右,憸壬若鄭諴、王光就、白子端,爲內宦,阿曲若榮儀、金子幾,爲術士。所幸嬖妾無比主於內,希意導志,更相妖媚。利口紛騰,讜言踈絶,變生輦轂之間,而卒莫之知也。此豈懼其所不懼,不畏其所畏之然耶?且禍亂之初,無一人效死,尤可嘆也。

明宗一

編輯

明宗光孝大王,諱晧,字之旦,舊諱昕。仁宗第三子,毅宗母弟,仁宗九年辛亥,十月庚辰,生。毅宗二年,封翼陽侯,二十四年九月己卯,鄭仲夫等逐毅宗,領兵迎王,卽位於大觀殿。前王信圖讖之說,忌諸弟。王之在潛邸也,典籤崔汝諧,嘗夢太祖授笏於王,王受而坐龍床,汝諧與百官陳賀,覺而奇之,以告王,王曰:「愼勿復言,此大事也。上聞之,必害我矣。」至是果驗。王御修文殿,李俊儀、鄭仲夫、李義方、李高侍從。釋文克謙,命書批目,以任克忠爲中書侍郞平章事,鄭仲夫、盧永醇、梁淑叅知政事,韓就爲樞密院事,尹鱗瞻知樞密院事,金成美爲僕射,金闡爲樞密院副使,李俊儀爲左承宣給事中,文克謙爲右承宣御史中丞,李紹膺爲左散騎常侍,李高爲大將軍衛尉卿,李義方爲大將軍殿中監,高、義方,皆兼執奏。奇卓成爲御史臺事,蔡元爲將軍。其餘武夫,超資越序,職兼華要者,不可勝數。癸未,群臣詣大觀殿,賀卽位。

冬十月庚戌,大赦。以鄭仲夫、李義方、李高爲壁上功臣,圖形閣上,梁淑、蔡元次之。加朝臣爵一級,召還金貽永、李綽升、鄭敍等,皆復職田,以晝雞流矢之事,流竄者,皆令赴京。遣工部郞中庾應圭,齎表如金,前王表曰:「臣久纏疾恙,漸致衰羸,襟靈以之昏荒,氣力以之消沮,醫攻熨而莫效,藥瞑眩而不瘳,豎居膏肓[6],天奪魂以之。祗服前人之訓言,率先列國之貢藝,而乃民政堆案,而或廢於剖決,國賓踵門,而或失於將迎。爲邦之道旣隳,事主之儀多闕。今則,伏在床枕,幾委體支,仰繄覆露之私,深念播菑之業。臣昔逮事臣父先國王,嘗屬臣云:『苟有遞代,必先弟及。』今臣有元子泓,少而無慧,長且多愆,未堪主鬯以展勤,矧復奉藩而受職?竊見臣弟晧,忠順之德,夙勤於君親,睦恭之心,無懈於朝夕。載嘉淑行之如始,益體理命之有徵,乃於某月某日,以臣弟晧,權守軍國事務。敢玆上聞,冀照下懇。」新王表曰:「覆燾之仁,靡私於一物,聖神之德,均視於萬邦,恪布忱辭,冒於洪造。伏見,臣兄國王臣晛,久[7]尊周室,樂率漢藩,緣感疾於中身,遂抱羸於積稔。十全不能措其手,一丸豈復效其靈?沈綿浸深,頓仆是懼,頃因脫釋於重負,始欲保守於餘年。蓋由承稟臣先國王臣晛遺屬,以臣忝爲同母之親,可付先祊之業,於某月某日,令臣,權守軍國事務。而臣避之無計,受亦誠難,將籲呼以上聞,顧跋涉之愈遠。又黎庶不可以無主,保釐不可以闕人,勉副群情,假司分寄。戰競之抱,莫敢遑寧,危慄之懷,幾至殞越。敢具事實,以達宸嚴。」金遣大宗正丞耶律糺來,賀生辰,糺至境,邊吏以前王讓位,卻之。

元年

編輯

○(辛卯)元年春正月元子璹冠。

五月甲申,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五日。己丑,庾應圭還自金,帝廻詔,不允前王讓位曰:「卿襲封二紀,作屛一邦,近者,屢愆信使之期,徒有郵書之報,向深憂乎變故,今始閱於封章。稱疾疹之淹延,懼保釐之曠闕,述其父命之遺囑,欲以弟及而相傅,付之伊人,攝以國事。卿言雖順,朕意未孚,續遣使騑,往詢厥事。辛卯,賜林遂等及第。

六月甲辰朔,王如奉恩寺。戊午,王受菩薩戒於大觀殿。

秋七月辛巳,設消災道場於大觀殿三日。癸未,金詢問使完顔靖等來。甲申,設拂塵宴。丙戌,設初叅宴,靖皆不赴。己丑,王迎詔於大觀殿,乃賜前王詔也,詔曰:「卿撫有爾邦,踐修世美。及當玆歲,付上封章,告厥疾已曠於保釐,謂其子不能於負荷,述前人之遺囑,讓母弟而相傅。尙憂未出於誠心,是用往頒於詔問,使騑來復,奏牘宜詳。」壬辰,平章事徐恭卒。

八月甲辰,完顔靖辭,宴於大觀殿。靖之初詢問也,王稱:「前王已避位,出居他所,病加無損,不能就位拜命。路又險遠,非使者所宜往。」靖以故,不得見前王,王乃具前王表以附。丁未,靖行。

九月癸未,以僧德素爲王師。戊子,左諫議金莘尹,右諫議金甫當,左散騎常侍李紹膺,左司諫李應招,右正言崔讜等上䟽以爲:「前朝宰相崔允儀,諫議李元膺,中丞吳中正等署宦官鄭諴告身,西海按察使朴純古妄奏老人星見,知水州事吳錄之妄獻金龜之瑞,請皆禁錮子孫。且承宣,王之喉舌,但出納惟允可也,今李俊儀、文克謙,職兼臺省,居中用事,請解兼官。」王從之,唯俊儀、克謙之事不允。翼日,諫官伏閤力爭,俊儀因醉,使巡檢軍陵辱之。王聞之,召俊儀慰解,囚諫官於隍城。庚寅,左遷金莘尹判大府事,金甫當爲工部侍郞,李應招爲禮部員外郞,崔讜爲殿中內給事,改李俊儀爲衛尉少卿,文克謙爲大府少卿。辛卯,日有黑子,大如桃。

冬十月甲辰,設百高座於宣慶殿,讀仁王經。乙巳,飯僧三萬。平章事任奎卒。壬子,夜宮闕災,諸寺僧徒,及府衛軍人,詣闕將救火,鄭仲夫、李俊儀等入直。義方兄弟恐有變,走入於內,閉紫城門,不納諸救火者,故殿宇悉火,王出山呼亭,痛哭。癸丑,移御壽昌宮。丁巳,以王生日爲乾興節。戊午,日有黑子,大如桃。是歲,遣告奏使禮部侍郞張翼明、都部署黃公遇如金。

二年

編輯

○(壬辰)二年春正月庚午朔,謁景靈殿。庚辰,以鄭仲夫爲西北面兵馬判事行營兵馬兼中軍兵馬判事,金闡爲西北面兵馬使行營兼中軍兵馬使,尹鱗瞻爲東北面兵馬判事行營兵馬兼中軍兵馬判事,陳俊爲東北面兵馬使行營兼中軍兵馬使。

二月己酉,張翼明、黃公遇還自金,勑曰:「卿逖居侯土,望重邦人。固常公耳以爲心,適會友於之遘疾,累封章而敷奏,述遜讓之由來,攝位從宜,投誠有請。意欲承家而保國,義當垂詔以加恩。肆因使價之還,姑用兪音之布,續當遣使冊命。」癸丑,燃燈,王如奉恩寺。有司請依太祖舊制,以二月望燃燈,王重違其請,從之,明年復用上元。

三月己巳朔,王如靈通寺,謁世祖、太[4]祖、仁宗眞。乙亥,移御大明宮。辛巳,遣尙書右丞李文著,侍郞崔誧如金,賀上尊號。

夏五月壬申,金遣太府監上輕車都尉爲古論仲榮,翰林直學士張享來,冊王。壬午,王出昇平門迎詔,受冊於大觀殿。冊曰:「崇德象賢,若稽於古,承家開國,以正其功。粵惟表海之舊封,未艾如川之多祚。所從來遠,雖子孫勿替其傳,惟不於常,有兄弟相及之道。世將於是享德,人亦宜無間言。爰契師虞,往敷天寵。咨爾晧,遠大以爲任,賢明而自將,地處彼邦之懿親,才雄爾衆之令望。繄乃祖乃父,實維藩維垣,前烈用弘,嗣賢不乏。蓋根深則枝茂,積厚者流光,餘慶曷歸,汝躬是在。屬友於之疾,其殆不瘳,推公耳之心,自爲克讓,申以敷奏,達於聽聞。是用成斯美於天倫,代厥後於先正。今遣使,命爾爲開府儀同三司、高麗國王,永爲藩輔。於戱!社稷旣有所受,德業莫或不勤,律乃邦民,謹爾侯度。禍福惟人所召,切戒於滛佚驕邪,夙夜畏天之威,庶可以安寧長久。罔曰不克,惟旣厥心,往哉惟休,無替朕命。」又詔曰:「朕位乎天地之中,託於侯王之上。凡來咨來茹,皆釐爾成,於維藩維垣,固懷以德。卿令圖經遠,雅望得民,以介弟之懿親,篤前人之餘烈。恭承友讓,迓續世封,宜膺蕃錫之恩,永對榮懷之慶。今差某官某等,往彼冊命,仍賜卿衣帶、鞍馬、匹段[8]等物,具如別錄,至可領也。九旒冕一頂,九章服一副,玉圭一面,玉冊一副,金印一面,駝紐,象輅一,馬四匹,別賜衣五對,細衣著二百匹段[8],細弓一張,鵰翎大箭二十八隻,鞍轡二匹,散馬七匹。」丁亥,宴金使於大觀殿。辛卯,雨雹。

六月戊戌朔,王如奉恩寺。丙午,以梁淑爲中書侍郞平章事,韓就守司空叅知政事,崔惟淸爲集賢殿大學士判禮部事,並仍令致仕。壬戌,王受菩薩戒。左承宣李俊儀奏:「諸州任內五十三縣,各置監務,安東任內甫州,以太子胎藏,陞爲縣令,固城縣加置尉一員。」王命群臣議之,以俊儀勢位旣重,性且猜險,莫敢是非。

秋七月甲戌,賜張聞慶等及第。乙亥,王以宮闕災,蟲食松葉,乾文屢變,下詔責躬,赦內外斬絞以下。

八月癸丑,遣太[4]僕卿金暄如金,謝封冊。

九月乙酉,謁昌陵。

冬十月甲辰,移御壽昌宮。

十一月甲戌,幸普濟寺。

十二月壬寅,金移牒,問王生日。乙巳,設佛頂道場於明仁殿。遣衛尉卿蔡祥正如金,進方物。

三年

編輯

○(癸巳)三年春正月乙丑朔,謁景靈殿。辛未,百官賀人日,賜人勝祿牌。戊寅,賀立春,賜春幡子,皆循舊例也。燃燈,王如奉恩寺。己丑,設帝釋道場於明仁殿。

閏月庚子,遣禮賓少卿權光弼如金,獻方物,大府少卿李應球賀萬春節。乙巳,設尊勝法會於內殿。以朴育和守司空左僕射。己酉,幸外帝釋院,設羅漢齋。

二月甲戌,幸王輪寺,飯僧。戊子,幸妙通寺,設摩利支天道場。庚寅,移御大明宮。辛卯,以仁考忌辰,飯僧于樂賓亭。

三月癸巳朔,王如靈通寺。己酉,慮囚。

夏四月乙丑,親禘太[4]廟,下旨曰:「寡人以涼德,因人推戴,承襲祖宗遺業,夙夜寅畏。奉先思孝,躬行禘禮,致饗宗廟,頗欲覃恩中外。然近封元子,當頒大澤,以是,先於禘祀,拜三陵時,執事陪奉,及內外圜獄幽囚痛楚之類,欲俾蒙澤。其赦公徒私杖以下,及贖銅徵瓦,並皆除之,凡預禘禮拜三陵者,亦賜物。」壬申,醮太一於內殿。丙子,聚巫禱雨,分遣近臣,禱於群望。是時,自正月不雨,川井皆渴,禾麥枯槁,疾疫並興,人多餓死,至有市人肉者,又多火災,人甚愁嘆。庚辰,兩府宰樞禱雨於普濟寺。辛巳,命門下平章事鄭仲夫,中書平章事尹鱗瞻,冊元子璹爲王太子。丁亥,封王長女爲延禧宮公主,次女爲壽安宮公主。戊子,移御壽昌宮。宰樞禱雨於神衆院。

五月壬辰朔,日食。丙申,端午,謁景靈殿。甲辰,令文武三品,抽祿設齋,禱雨於普濟寺。

六月壬戌朔,王如奉恩寺。甲申,宋遣徐德榮來。戊子,賜崔時幸等及第。

秋七月辛亥,醮本命於明仁殿。

八月乙亥,謁景靈殿。丁亥,移御大明宮。庚辰,東北面兵馬使諫議大夫金甫當起兵於東界,欲討鄭仲夫、李義方,復立前王。東北面知兵馬事韓彥國擧兵應之,使張純錫等,至巨濟,奉前王,出居雞林。

九月丁酉,捕殺韓彥國。癸卯,安北都護府執送甫當等,李義方殺之於市,凡文臣一切誅戮。丁巳,雞林人幽前王於客舍,使人守之,冬十月庚申朔,李義旼出前王,至坤元寺北淵上,獻酒數盃,遂弒之。初,前王宴金使,使見左承宣金敦中,問於執禮曰:「彼晳而長者,貴而甚文,其名爲誰?」答[9]曰:「名敦中,相國金富軾之子,中魁第者也。」金使曰:「果信矣。」王聞之,使請曰:「寡人之壽幾何?」金使曰:「國王之壽,久不可數。今滿庭老少之臣,盡逝然後,王有臨川之患矣。」王自計必壽,不復問臨川之患。及庚癸之亂,老少文臣,皆被害,而王亦遇淵上之變,其言果驗。

冬十月壬戌,制:「自三京、四都護、八牧,以至郡縣館驛之任,並用武人。」戊寅,設消災道場於崇文殿。乙酉,移御壽昌宮。

十一月丁酉,遣內侍郞中崔均,如金賀正。己亥,以冊太子,赦。癸卯,設八關會,幸法王寺。

四年

編輯

○(甲午)四年春正月丁酉,燃燈,王如奉恩寺。

二月丁亥,王如靈通寺。

三月己丑,以李義方女爲太子妃。癸卯,幸法王寺。

夏四月乙酉,幸妙通寺。

五月丁酉,王命指諭於光胤、白任至,行首李冠夫、宋群秀、慶大升,牽龍車若松等打毬,賜綾絹有差。辛丑,幸王輪[10]寺。

六月丙辰朔,王如奉恩寺。乙丑,金橫宣使完顔珫來。庚午,王受菩薩戒。丙子,宴金使於大觀殿。

秋七月庚寅,遣給事中皮瑩文如金,賀萬春節,中郞將宋勝夫進方物,都官員外郞魯璋謝橫宣,左司員外郞趙永仁,賀正。

八月丁巳,刑官奏:「重刑減死,分配諸島。」宋歸我漂風人張和等五人。乙丑,幸王輪寺。

九月癸巳,以重九,宴樞密重房於和平宮。己酉,西京留守趙位寵起兵,謀討鄭仲夫、李義方,檄召東北兩界諸城。

冬十月己未,遣中書侍郞平章事尹鱗瞻,率三軍以擊位寵。丙寅,鱗瞻至岊嶺,兵敗而還。丙子,設百高座於天敷殿,講仁王經三日。

十一月甲申朔,日食。庚戌,復命尹鱗瞻爲元帥,率三軍,攻西京。

十二月乙卯,詔曰:「朕德薄智微,謬承祖宗積累之基,臨蒞三韓於今五載。不能上答[9]天意,下撫民心,災變未息,恐懼難安。思欲寬宥恩澤,廣被中外。可赦斬絞二罪以下,除刑付處,庚寅、癸巳,配流者,皆移免上京,幷除贖銅徵瓦,內外名山、大川神祇,各加號。賜征西軍卒,米人一石,宿衛軍人妻子在外者,穀二人幷一石。」癸亥,以李隣爲執奏。辛未,鄭筠密誘從軍僧宗旵等,斬李義方,分捕其黨,殺之,僧徒,遂聚普濟寺。壬申,遣知奏事李光挺,左副承宣文克謙,慰諭僧徒。戊寅,中書侍郞平章事崔惟淸卒。壬午,以鄭仲夫爲門下侍中,陳俊叅知政事,慶珍知門下省事,奇卓成知樞密院事,宋有仁爲樞密院副使兵部尙書,李光挺爲樞密院副使御史大夫。是月,金遣使來,賀生辰。

五年

編輯

○(乙未)五年春正月己丑,以陳俊爲兵部尙書,宋有仁爲刑部尙書。丁酉,移御延慶宮,燃燈,如奉恩寺。

二月癸丑朔,移御壽昌宮。辛巳,內史洞宮災。

三月壬午朔,王如靈通寺。壬寅,幸妙通寺。

夏四月丙寅,詔曰:「朕以涼德,謬承丕緖,智術寡昧,刑政乖錯,威輕德薄,不能馭下。上下人心,日益頑鄙,君臣名分,亦有倒錯。以致西北人民,連謀不軌,自庚寅、癸巳,迄至於今,殺傷滿野,干戈不息,感傷和氣,天變屢見。玆乃寡人,否德所致,焦心勞思,不遑寧處。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安民之術,最爲要務。分憂列郡者,不得任情賞罰,侵漁百姓。其或州吏,割民利己,憑公營私,而官不能痛禁。至於干托權勢,殘害百姓,流離失所。凡內外官,激濁揚淸,守節奉公者褒賞,否者科罪。其外官,按察使劾奏,京官及按察使,所司劾奏。獄者,人之大命,書曰:『刑期無刑。』故閱實原情,究其終始,庶無濫刑。而由朕愚昧,疑有寃枉,朕心隱惻,其爾刑官,以慈折獄。比來,奔競成風,刑政濫失,不能開公門杜私路,廣進賢之道。賞罰者,人主操持之柄,而近者,權臣在朝,威福出自私門,亂常失序。玆風不革,有損國家,自今以後,如有此等事,有司擧法論罪。今者,民俗偸薄,而無禮義廉恥孝悌忠信之心,至於父母,生不能奉養,死不能追遠。如有孝親、忠主、兄友、弟恭者,無問貴賤,旌別勸誘。又華侈踰度,宴飮過極,其悉除之,若金銀物飾,畫佛像法寶外,亦不得施用。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人民乖離,故災變頻。仍庶欲以和致和,擭天人助。其人心和合之術,果安在乎?寡人獨智不能施設,宜省臺諸司,各陳無隱。」丁卯,幸王輪寺。壬申,醮於明仁殿。乙亥,又醮。丁丑,幸普濟寺。

五月辛巳,幸外帝釋院及九曜堂。乙酉,端午,謁景靈殿。龍岡[11]縣民,欲從位寵,及第楊元貴,諭使不從。王嘉之,拜爲守宮丞,屬諸內侍。丙申,發前王喪,百官玄冠素服三日。壬寅,葬於城東,命內侍十人護送。位寵擧兵之時,聲言義方弒君不葬之罪,故奉葬禧陵。而安其眞於海安寺,以爲願堂。

六月辛亥,王如奉恩寺。乙卯,幸現聖寺。乙未,幸神衆院。乙巳,禱雨,戊申,雨。

八月己酉朔,宋都綱張鵬擧、謝敦禮、吳秉直、吳克忠等來。甲寅,刑官奏:「重刑減死,分配遠島。」己未,幸現聖寺,又幸順天館,祈福於天皇、地眞兩祠。甲子,設仁王道場於明仁殿三日。戊辰,遣告奏使借秘書丞朴紹如金。

九月己卯,岊嶺兵馬使大將軍康漸,與位寵戰敗績,免其官。辛卯,移御景禧宮。癸卯,以信安伯珹女爲太子妃。

冬十月丙戌,賜白龍變等及第。庚癸以來,儒風不振,擧子纔三百餘人。壬辰,飯僧一萬於宮庭三日。甲午,移御壽昌宮。己亥,幸王輪寺。

十一月辛亥,朴紹還自金,詔曰:「省所上表,告奏事具悉。使價來庭,奏函伸懇。戴賜封之恩,造述有國之由來。謂寇攘卒起於不虞,致職貢少稽於入覲,迄用平定,孚於聽聞。載嘉侯度之恭,宜固世封之守。」壬子,有人誣告重房曰:「朝庭與南賊,潛謀作亂。」是日,流都校丞金允升等七人於島,貶兵部尙書李允修爲巨濟縣令,朝庭指文班也。戊午,移御景禧宮。丙寅,移御壽昌宮。

十二月癸未,太白晝見,經天。

六年

編輯

○(丙申)六年春正月金遣大監阿典溥等來,賀生辰。時,軍旅西征,慮客使覘我虛實,發神騎抄猛班,迎於道路。己巳,宴金使。公州鳴鶴所民亡伊、亡所伊等,嘯聚黨與,自稱山行兵馬使,攻陷公州。甲戌,幸神衆院行香。遣祗候蔡元富,郞將朴剛壽等,宣諭南賊,猶不從,王引見群臣於便殿,咨訪討賊之策。

二月丁亥,召募壯士三千,命大將軍丁黃載,將軍張博仁等將之,以討南賊。庚寅,移御景禧宮。燃燈,王如奉恩寺。甲午,金人以兵船十餘艘,侵掠東海霜陰縣。戊戌,設天帝釋道場於明仁殿。乙巳,王如靈通寺。

三月丙午朔,日食。辛亥,幸王輪寺,設羅漢齋。乙卯,南賊執捉兵馬使奏:「與賊戰不利,士卒多亡,請募僧以濟師。」

夏四月壬寅,親設五百羅漢齋於普濟寺,摩利支天道場於妙通寺。

五月丙午,親設帝釋齋於賢聖寺,舊名現聖,避毅宗嫌名,改之。癸亥,行入閤禮,引見群臣,訪時政得失。坐便殿,引見群臣,謂之入閤禮。

六月甲戌,王如奉恩寺。丙戌,陞亡伊鄕鳴鶴所,爲忠順縣,以內園丞梁守鐸爲令,內侍金允實爲尉,以撫之。尹鱗瞻攻破西京,擒位寵殺之,遣人來告捷。壬寅,遣樞密院副使李文著,大將軍宋慶寶往西京,獎諭諸將。

秋七月乙巳,尹鱗瞻遣秘書少監庾世績,表賀平西,授世績少府監直寶文閣。甲寅,加尹鱗瞻上柱國監修國史。

八月丁丑,將軍金光英路遇一旗頭,來揖馬前者。光英怒其不拜,捉囚於街衢,其黨群聚,擅放之,便至光英家,呼譟撞突。光英拔戟拒之,衆怒甚,光英懼踰垣而避。其衆毀屋舍,乃去。辛卯,幸王輪寺,設羅漢齋。丁酉,以少卿朴挺羲爲西京副留守。己亥,賜秦幹公等及第。

九月乙巳,遣將軍朴純,刑部郞中朴仁澤往,諭南賊。丙午,醮於毬庭。辛亥,南賊攻陷禮山縣,殺監務。

冬十月壬午,親設齋於賢聖寺。戊戌,設佛頂道場於內殿。

十一[12]月壬寅朔,南賊首孫淸自稱兵馬使。壬子,遣將軍吳淑夫如金,賀正,將軍吳光陟、郞中尹宗誨,謝執送徐彥,仍進玉帶二腰。丙辰,設八關會,幸法王寺。戊午,移御壽昌宮。

十二月癸巳,中書侍郞平章事尹鱗瞻卒。庚子,遣大將軍鄭世猷、李夫爲處置兵馬使,分左右道,往討南賊。世猷等聚開國寺門前,練兵,閱月而後行。

七年

編輯

○(丁酉)七年春正月己酉,亡伊、亡所伊來降,賜廩粟,命監察御史金德剛,押送其鄕。庚戌,遣將軍丁守弼如金,進方物。丙辰,移御景禧宮。燃燈,王如奉恩寺。丁巳,曲宴,賦詩示群臣。戊午,金遣耶律子元來,賀生辰。遣兵部侍郞崔光廷如金,賀萬春節。乙丑,宴金使。己巳,移御壽昌宮。

二月丁丑,全羅州道按察使奏,彌勒山賊降。庚辰,亡伊等復叛,寇伽耶寺。甲申,親設齋於神衆院。戊子,設帝釋道場於內殿。己丑,南賊寇黃驪縣,又寇鎭州。丁酉,設佛頂道場於內殿。己亥,右道兵馬擒斬伽耶山賊首孫淸及其徒黨。庚子,王如靈通寺。是月,盜起西海道,遣戶部員外郞朴紹,發州縣兵,討之。

三月乙巳,吳光陟還自金言:「所進玉帶,其一乃石乳,非玉,有司奏之。帝曰:『小國無辨識者,誤以爲玉耳。且人不易物,惟德其物。若復卻之,豈禮體耶?』王聞之慚懼,遣郞中朴孝縉,表謝乞罪。」辛亥,亡伊等焚弘慶院,殺居僧十餘人,逼令住持僧,賫書赴京,略云:「旣升我鄕爲縣,又置守以安撫,旋復發兵來討,收繫我母妻,其意安在?寧死於鋒刃下,終不爲降虜,必至王京,然後已。」丁巳,慮囚。戊午,左道兵馬使擒賊首李光等十餘人。庚申,幸妙通寺,設摩利支天道場。

夏四月義、靜二州叛,遣直門下史正儒,禮部郞中林正植,諭之。南賊陷牙州。時,淸州牧內郡縣,皆陷於賊,唯淸堅守。丁丑,重房奏,東北兩界州鎭判官,不許以武官補,從之。主是議者,將軍洪仲邦也,武官金敦義等六人伺仲邦出,遮道號訴,雜以惡語。重房,捕得之,黥配於島。壬午,安平公璥卒。丁酉,賜崔基靜等及第。

五月庚子,遣宣旨使用別監,審覈南賊制置左右道兵馬使戰功多少。辛亥,詔削忠順縣。癸丑,大雨雹。壬戌,趙位寵餘衆五百餘人作亂,殺留守判官朴寧,及其初請降者,副留守朴挺羲,司錄金得礪,書記李純正等潛竄獲免。初,王師之攻圍也,踰城降者,無慮千餘人,及城陷,丁壯皆逃匿。厥後,其降者,以逃者爲叛,妻略婦女,攘奪財産,故丁壯作亂,致此變。遣大將軍李景伯,郞中朴紹,往諭之。

六月庚午,王如奉恩寺。辛巳,金橫宣使大府監徒單良臣來。金使之來也,國家疑西京餘孽梗道路,託言軍旅之後,沿路大疫,從他路迎候,仍遣戶部郞中朴紹,中郞將牙應時率官軍及神騎軍八十人往,備不虞。行至通德驛,賊果猝出掩擊,死者十八九,紹亦遇害。癸未,王受菩薩戒。辛卯,震太[4]廟。南賊首亡伊遣人來,請降。甲午,慮囚。

秋七月甲辰,官軍與西賊戰,敗乃還。丁未,王親製引咎責躬詞,告謝於景靈殿太祖神御。庚戌,西賊首郞將金旦請降,下制曲赦,仍遣中使往,諭之。丁巳,南賊處置兵馬使鄭世猷等捕賊首亡伊、亡所伊等,囚淸州獄,遣人告捷。戊午,遣抄猛班行首李頓綽、金立成,討西賊。

八月庚午,遣五軍別號,討西賊。丙子,減死囚二十人,配有人島。丁丑,太史奏:「太白,自七月五日,至是常見。」壬午,南路捉賊左道兵馬使梁翼京還,翼京所至貪縱,吏民不堪其苦,咸謂害甚於賊。乙酉,金使還。時,以西賊梗塞,東涉臨津,經由春州界,行至定州,乃出關。春州副使崔忠弼,托其供頓,聚歛太甚,坐罷。丁亥,西北路,斬賊魁金旦等五人首,函送於京。中書侍郞平章事致仕韓就卒。癸巳,幸外帝釋院,設羅漢齋。

九月辛丑,遣上將軍李義旼,領八將軍,討西北賊。乙巳,移御安和寺。戊申,慮囚。甲寅,西賊,自西京曇和寺,移屯香山。

冬十月壬申,幸王輪寺,設羅漢齋。丙戌,西賊首康畜等三人來降,皆授校尉,遣還諭降餘黨。甲午,設佛頂道場於明仁殿。

十一月丙午,遣郞將崔美如金,謝橫宣,內侍員外郞崔貞,謝賀生辰,禮部員外郞孫應時,賀正。己酉,設八關會,幸法王寺。辛亥,還御壽昌宮。壬子,西賊首曹忠來降。丙辰,南賊制置右道兵馬使李夫還。夫馭軍嚴整,所至按堵,得士卒心,屢戰皆捷,故盜賊屛息。

八年

編輯

○(戊戌)八年春正月甲辰,遣將軍盧卓儒如金,賀萬春節,丙午,遣兵部郞中崔孝球,進方物。己酉,燃燈,王如奉恩寺。金遣僕散懷忠來,賀生辰。乙卯,親設齋於神衆院。丁巳,分遣察訪使。工部郞中崔詵於興化道,刑部員外郞崔孝著雲中道,閣門祗[13]侯林惟謙朔方道,監察御史崔敦禮沿海溟州道,秘書丞尹宗諹西海道,千牛衛將軍吳光陟楊忠州道,郞將李文中晉陝州道,侍御史宋端慶尙州道,將軍宋君秀全羅州道,刑部侍郞李文中廣淸州道,起居注皇甫倬春州道,問民疾苦,黜陟官吏及奉使者,限十年以前,追論殿最。凡被劾者,八百餘員,孝著以考覈不精免。戊午,宴金使。興王寺僧,告重房曰:「寺僧,有與德水縣人,謀作亂者,散員高子章實知之。」重房逮捕僧及子章,流於遠島,陰遣人投之江中。子章性甚暴戾,聞者相慶。己未,設帝釋道場於明仁殿。庚申,西北路兵馬使李義旼斬西賊三百餘人,告捷。

二月壬申,設佛頂道場於內殿。甲戌,西京留守判官朴仁澤將赴任,行至高原驛,賊邀殺於路。辛巳,親醮魁剛。

三月乙未朔,王如靈通寺。己酉,幸普濟寺,設五百羅漢齋。辛亥,慮囚,宥諸道察訪使械送贓吏三十五人。臺監殿中侍御史晉光仁不能駁執,御史臺劾奏,竟原之。甲寅,宰樞文武三品以上會式目都監,議處置西京。丙辰,御史臺奏,內侍、茶房實踰定額,制下,削內侍林正植等十二員,茶房六員。戊午,重房奏,以大將軍張博仁、金淑,分典左右橋路,凡道傍屋宅欄垣,雖尺寸苟侵官路,皆令復舊。

夏四月乙亥,西賊陷谷州。丙子,陷遂安,掠財穀牛馬而去。庚辰,幸王輪寺,設羅漢齋。雨雹。壬午,以大將軍金光軾爲西京制置使,將軍朴順副之。乙酉,禘於太[4]廟。更定西京官制。庚寅,發五領軍,往捕西賊。

五月甲午,禱雨。壬子,聚巫都省,又禱。辛酉,再雩。

六月甲子,王如奉恩寺。丁卯,賜陳光恂等及第。己卯,罷察訪使所劾贓吏職,其政最者,皆陞資。

閏月壬子,平章事李光縉卒。

八月壬辰朔,設消災道場於內殿。甲辰,減死囚二十人,流之。辛亥,信安侯卒,輟朝三日。

九月癸未,設藏經道場於明仁殿七日。

冬十月己酉,親袷[14]於太[4]廟,告平西賊,赦。丙辰,設仁王百座道場於大觀殿,令中外飯僧三萬。

十一月壬申,遣將軍奇世俊如金,謝賀生辰,郞中金諒,賀正。癸酉,設八關會,幸法王寺。戊子,御便殿,引見東西兩界諸城上長、都領,賜上長匹段[8],都領錦衣、金帶,馬一匹,傔人布十匹。以平西之後,盜賊頻起,慮復搖動,有此賜,識者嘆其姑息。是月,金遣八將軍兵,來屯義州關外。

十二月壬子,親設仁王道場於明仁殿五日。

世家卷第十九

註釋

編輯
  1. ^ 1.0 1.1 原本「祗」
  2. 原本「林」
  3. 原本「村」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原本「大」
  5. 原本「摶」
  6. 原本「盲」
  7. 原本「夊」
  8. ^ 8.0 8.1 8.2 原本「叚」
  9. ^ 9.0 9.1 原本「荅」
  10. 原本「𫧪
  11. 原本「罔」
  12. 原本「二」
  13. 原本「祇」
  14. 原本「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