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鶴洲先生全集
卷之八
作者:金弘郁
1718年
卷九

啓辭六首

編輯

諫院避嫌啓壬午三月

編輯

無狀小臣。忝居言地。雖無寸長裨益治朝。庶幾論事之際。欲遵公議。不敢苟且依違。亦臣之意也。頃以將薦事。憲府俱避處置。歸於本院。臣竊思之。被薦之人。厥數過多。多則亦安能一一而盡精哉。其時物議之譁然。臣亦聞知矣。憲府之官。啓請精揀。心在爲公事。求務實。揆以事體。少無指揮之嫌。況名官以諫。言責職耳。語涉乘輿。猶且不避。事關廊廟。寧有不敢言之理乎。君上或有過擧。則亦請還收成命。爵人於朝。罔非上命。而如有不合公議者。則或請改正。或請澄汰。此亦謂之指揮君上。而莫之敢言乎。且當初備局之抄選儒將也。只錄於備局文書而已乎。抑且入啓蒙允。然後施行乎。想必啓請而爲之。則抄選者。雖在備局。而用之者。乃君上之命也。憲府若直爲移文於備局。使之精揀。則固難免指揮之失。今旣不然。啓請蒙允。然後下於備局。則啓請者。雖在憲府。而用其言而使之精揀者。亦君上之命也。國家事。非一人之私事。前雖有抄選之擧。後又下精揀之敎。則惟當視其事之得失是非。而爲之思量。可爲則爲之。不可爲則亦須商確稟處可也。不必加以指揮之斥。而摧折之太甚也。經亂以來。百爲墮壞。可言之事。指不足屈。而邇來臺閣之上。風采掃地。寂寥無言。爲日已久。而忽發一言。重被相臣之斥。狼狽縮伏。不敢出頭。以臣觀之。亦非聖朝之美事也。大槩相臣居百僚之首。必須同心一德。協恭和衷。彼此坦然。無一毫有己之私間於其間。然後庶事可做。而近日廟堂。不能平心觀物。觸事生病。多有難處之憂。可謂不幸之甚者也。諸葛亮有言曰。凡有忠慮於國者。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做。賊可死。功可翹足而待。以亮之才。竭忠謀國。宜無有闕失。而猶且欲聞己過。如是其切。則此亮之所以有大臣之量也。今也不然。言及細事。則大臣失色。戮力爭卞。必至於己是而人非。然後乃已。不但有傷於體面。抑恐子思所謂卿大夫出言。自以爲是。而人莫敢矯其非者。不幸而近之矣。臣之意見。終始如此。故與同僚相議。請出憲府多官矣。卽者。大臣相繼陳箚。辭氣愈益不平。臣等處置乖當之失著矣。憲府之官。今又引避。臣安敢自以爲是。而更爲處置乎。決不敢一刻冒居。請命罷斥臣職。

陳湖邑民弊啓己丑三月

編輯

伏念在外入來之臣。陳戒民事。乃是古事也。臣請以一二所聞。仰陳焉。上年農事。雖曰稍豐。而累年逋欠。一時徵捧。未及春耕。民無甔石之儲。冬春之交。淫雨支離。兩麥凍死。根苗全稀。翻耕他穀者。比比有之。農民悵缺。麥秋無望。若過數月。舊穀旣盡。則前頭民事。誠爲可慮。臣所經過。皆是海邑。沿海之弊。難以毛擧。貢物。爲當今痼疾。而沿海最重者。山郡以布。沿海以米。而布有定式。無豐凶之別。米則凶年一匹之價。猶不下五斗。近來京外市直米過五斗者幾年乎。此所以沿海之民困苦莫甚。舟師雜役。又是陸邑之所無也。三年改槊。米至百餘石。六年改造。定米三百石。其他船上什物及軍器名目甚衆。春秋水操。所費亦不貲。而此皆出於民力。故沿海之民。皆言計一年應役之數。則舟師之役。居半焉。此非虛語也。偏苦若此。而別無計減他役之事。如白綿紙,小好紙,水獺皮。本非海邑之所產。而亦必一樣分定。民皆以爲雖不能蠲免大役。如此小小別役。或冀分揀。其情可謂慽矣。且頃因統制使狀啓。戰船軍卒。皆着甲。今又申明。使之造作。而一船例載九十人。則當造鐵甲九十領。雖年年添造。一邑工役。萬無辦得之理。強之以其所不能爲之事。事不成則豈非有傷於國體乎。又有一說焉。水軍,陸軍均是禦敵之兵。而戰船則尙有眞木防牌。以衛一船之人。非如陸軍無所蔽捍。身當矢石者也。如使水,陸之兵。皆衣堅甲。則豈非大善。而國家物力殘薄。勢難遍着。欲擇於斯二者。陸軍當先。而水軍當後也。皆言此事合有變通之道。而只令船上有將領稱號者。衣甲而已。則無難辦之患。而有擧行之實矣。且御營軍當初召募。待之甚厚。旣給三保。立番之時。又給糧食。所願屬者漸衆。亂後立番。猶以五六年爲一次。比之京上番軍。苦歇大不同矣。亂後國儲蕩然。無以給料。則停其番次。至有十年不爲立番者。其役愈歇。而願屬者愈衆。外方良丁有限。歲抄定役之時。或有先定他役。而圖出行移。入屬於御營軍。則守令莫敢誰何。是國家減苦役之軍。而增歇役之軍。未知其得失如何。而厥數旣多。宂雜太半。則向之精銳。今變爲羸弱。向爲有用之兵。今爲無用之兵矣。此亦當有變通之事。雖不能通融上番軍一體施行。亦須抄出精銳。因爲御營軍。其餘不材無能者。竝令汰定他役。數多番稀。役旣輕歇。則立番之時。又何必給料乎。又聞漕軍之役。尤可矜惻。只令漕軍十數人。自造大艋船一隻。而船上什物。皆令辦備。又自備糧食。漕運上納。而上納之時。京倉下吏。侵督萬端。故一經造船之役。則流離逃散者。十常八九。一經乘船之役。則安保田廬者。十無二三。卽今軍役最苦者。孰有甚於漕軍者乎。或言各鎭各邑戰兵船。六年改造。舊船則許令放賣。所捧之價。極其零星。無甚有益於公用。若以此船移給漕軍。改槊修葺。則雖不合戰用。而亦可支五六年之漕運。且判官巡行列邑。畢捧之後。卽卽上來。亦令同參於納倉之日。則庶幾彈壓下輩。而少減侵督之患矣。又聞亂前句管廳作米。當初收捧者。已爲上納。今之未收。皆是散在民間。而已經十年之後。督令收捧。民戶轉移。文書眩亂。或有死亡而難辦者。或有疊徵而呼冤者。守令莫適所從。不能明査。混同加捧。民怨朋興。此亦當有變通之事。亂後元穀未收者。亦皆蕩滌。況此作米。豈可屑屑追捧。若不得全減。則文書明白可徵者外。或無從辨。覈逃故難徵者。竝令蕩滌宜當。臣以當遞之官。避辭之外。不宜更及他語。而目今天災孔慘。時事危急。雖微細之事。係於民弊。則所當急急變通。旣有所懷。不敢不達。且失今不言。則臣之沿路所聞。更無可言之時。故忘其僭越。竝此惶恐敢啓。

論許啓妄請大行王上號啓己丑五月

編輯

新化之初。四方拭目。朝家處事。必得十分明正。使人心翕然。然後庶事可做。如有一事不協於公議。使外人有所竊議其是非。則豈非大有損於淸明之治乎。臣等伏見禮曹參判許啓上疏。請追上尊號加於諡號之上。前例有無。臣等雖不敢知。而當初議諡之日。二品以上。亦皆同參。則實欲廣詢群議。俾無未盡之事。何不於其時發言陳請。及徽號旣定之後。乃敢追而上疏。有若自以爲功者然。士夫事君之道。不當如是處心。而其習誠不可長也。禮曹參判許啓。請命罷職。

再啓

編輯

臣等昨日伏承聖批。以爲不無可恕之道。議諡是何等之擧。事體莫重莫大。二品以上同參會議。乃所以敬謹其禮。而俾無未盡之事也。若使同參之人。不言於會議之時。而續續追後陳其意見。則不但論議無底定之時。亦豈是難愼之意乎。禮曹參判許啓。曾無一言。及徽號旣定之後。乃敢追而上疏。張皇其說。顯有嘗試之意。欲爲自功之計。其情誠可惡也。此習不可長也。識者相顧。憂在後日。如此等事。其在新化淸明之日。所當深斥而痛絶之也。豈可謂或未之思而有所可恕乎。禮曹參判許啓。請命罷職。

三啓

編輯

臣等論許啓之事。非謂其上疏之不可。只論其情態之可惡也。不爭於會議之時。投疏於定諡之後。旣曰。諡法。無此等文字。又曰。不若詳說之明且盡。語不成說。皆是假託之辭。觀其用意。但爲容悅之計。臣等之所以發論而痛斥者。良以此也。殿下於嗣服之初。當褒賞讜直。以開不諱之門。而惟遜言是受。不示顯絶之意。則竊恐諛佞之徒。有以窺殿下之好惡。而逢迎承順之風。將不可遏也。臣等力爭。非爲一許啓也。請勿留難。亟命罷職。

憲府避嫌啓己丑六月

編輯

無狀小臣。濫蒙國恩。歷敭臺閣。絲毫無補。今當新化之初。益切屍素之愧。思欲竭心精白。有懷必達。追先朝之殊遇。欲報之於殿下。而弱植無庇於世。狂言觸怒於人。所恃者。惟聖明在上耳。然殿下不以臣爲愚下。而置之耳目之任。又於近日。大開言路。賞之使言。臣安敢不言。上以孤殿下之望。下以自欺其心哉。伏見領議政金自點。以元勳大臣。受知先朝。寵幸無比。所當戮力盡忠以思報效。而莫念公議之重。專爲營私之計。第宅宏麗。僭擬公宮。田莊遍滿一國。賄賂輻輳其門。勢焰燻灼。凌轢朝廷。叱辱薦紳。有同奴隷。其欺負國家縱恣無忌之狀。人皆側目。而猶據首揆之尊。以累淸朝之治。輿情憤鬱。莫不唾罵。公議所在。不可不論。故臣於昨日。與掌令臣李晳相議發簡。欲於明日一會。兩司多官。皆無異言。但大司憲臣趙絅呈辭受由。臣適往見。言其事意。則長官亦言此是公論。誰不聽從。但身病未差。出仕甚難。屢送簡通。亦不開見。臣於今日。發簡於諸僚曰。長官出仕。若在明日。則差退一會於明日無妨。多官之意亦然。臣送言問於長官。則答以明日亦難出仕。須與諸僚一會以啓雲。臣旣聞長官之言。知其出仕未易。又不言某日當出。旣發之論。不可中止。以今日一會之意。發簡於多官。則皆書謹悉。而司諫臣趙贇獨爲持難。必欲待長官之出。再三往復。終未歸一。無非臣率爾發論。言不見信之致。不可仍冒。請命遞斥臣職。

五首

編輯

請暇歸覲時。題給食物。陳謝箋。

編輯

中訓大夫行司諫院獻納兼知製敎臣金弘郁。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臣於三月初。受由歸覲。本月初五日。本道觀察使臣鄭良弼關內。祗受有旨。弘文館副修撰金弘郁以病親相見事。道內瑞山地下去。卿其食物題給。敬此移文瑞山等數邑。輸送米四石。太一石及饌物若干品。臣與八十雙親。伏地祗受。感泣外。謹奉箋稱謝者。門閭望切。敢陳乞歸之私情。天地恩深。濫荷無前之異數。徒以親在。豈爲臣榮。伏念臣地賤且貧。才愚不肖。君臣義重。縱抱授命之忱。父母年高。不堪遊方之戀。逮家兄占小科而設慶。上疏章請同時而還鄕。何圖聖眷之隆。曲加食物之惠。道臣傳送。富潤蓬蓽之廬。邑民聚觀。光生桑梓之巷。閤門相對以感泣。行路共傳爲美談。此曠古與今所罕聞者。雖糜身粉骨。何以報之。玆蓋伏遇主上殿下遇下以誠。及人之老。仁推錫類。達孝矣乎。道盡爲君。至德也已。遂令便蕃之錫。亦及疏遠之蹤。臣敢不稽首拜嘉。沒齒銘感。事君日長。事親日短。雖或有往來之時。爲子死孝。爲臣死忠。庶幾勉終始之節。

大妃殿患候平復進賀箋

編輯

憂形言色。方深默禱之誠。孝通神明。聿覩平復之慶。兩宮喜氣。八路歡聲。恭惟主上殿下道協天經。德著日用。仁洽萬姓。愛人始於愛親。禮備三朝。事地所以事母。頃緣溫凊失攝。而致寢食未遑。藥必親嘗。只切中心如燬。災爲無妄。旋聞內豎曰安。諒由至諴之感應。惟均率土之蹈舞。伏念臣縻身海邑。懸望雲霄。曉日彤庭。縱阻千官齊賀。春風長樂。庶頌萬壽無疆。

大殿誕日賀箋

編輯

八千歲爲春。方賀齊天之壽。五百年生聖。載廻彌月之期。福祿是遒。臣民胥悅。恭惟主上殿下遭時不幸。銳志圖治。克勤邦家。咸曰無間於禹。將多功烈。佇見有光於湯。玆當震夙之辰。益膺泰來之慶。伏念臣懸情北極。滯跡西州。望蓬萊五色雲。縱阻玉筍之列。懷葵藿一段性。庶效金鑑之忠。

冬至賀箋

編輯

德被寰中。咸仰鼎新之化。陽生子半。誕膺泰來之休。率土歡聲。叢霄瑞色。恭惟主上殿下堯仁天覆。湯敬日躋。登臺望雲。稽謹候於魯史。在衡齊政。法授時於虞書。玆當道長之辰。益受川至之慶。伏念臣猥以賤質。幸際昌期。望五雲於蓬萊。縱阻邇列。受百里之蒭牧。庶竭微誠。

正朝賀箋

編輯

寅回斗柄。轉一氣於洪勻。春到玉墀。値三元之令節。叢霄瑞色。匝域歡聲。恭惟主上殿下發政施仁。體元居正。在璿璣而齊政。克致位育之功。調玉燭而順時。蔚啓泰和之運。玆當歲換之際。益膺川至之休。伏念臣職忝專城。躬逢聖代。靑春冠冕。縱阻楓陛之班。紫禁煙花。恭獻椒盤之頌。

敎書二首

編輯

京畿監司尹順之敎書

編輯

王若曰。京輔居八路之要衝。倚毗最重。岳牧爲一方之藩翰。責任尤專。必畀全才。庶有泰山四維之固。若不愼簡。曷致邦畿千里之安。歷選朝中。無出卿右。惟卿器宇端愨。性識通明。赫世簪纓。繼江左王,謝之美。相門聲望。近城南韋,杜之天。早收翰墨之功。久處華要之地。屬當邦運之百六。更歷世變者萬千。前後亂離。予不忍說。惻愴存沒。今猶疚懷。無非時命大謬而然。奈此家國慘禍之至。念之旣往。言可更端。畏約家居。夙抱狼瞫之志。艱危扈蹕。益堅嵇紹之忠。逮返駕之初年。躋頂玉之峻秩。頃通日本之使。更泛月邊之槎。涉萬里之風波。忠義是仗。著一節於夷險。蠻貊可行。旋亞卿之陞資。見孤衷之愈勵。獻納薇省。名高玉筍之班。出入楓宸。職摠銀臺之長。而王官無內外之異。顧民事係治亂之幾。遂倣韓延壽馮翊之除。爰畀尹翁歸扶風之命。玆授卿以京畿道觀察使。予豈徒爾。卿其懋哉。惟當盡心於撫摩安集之方。不但致力於簿書期會之際。且念守令之賢否。都在殿最之公明。直臣攬轡登車。夙有澄淸之志。貪吏望風解綬。畏其擊斷之威。務在總領其大綱。不必煩屑於細事。指畫方略。不出庭戶之間。鼓舞疲癃。自得湖山之外。罪大辟。稟予乃斷。官通訓。任卿自裁。其餘損益之得宜。亦在施措之當理。於戲。言不欲盡。此何等時。沿海窮民。纔經泛舟之役。直路殘邑。已竭出站之行。千家無百家之村。十年遭九年之旱。計將安出。涕亦無從。人物渺然。誰是識務之傑。國勢至此。可無當事之臣。勉盡國耳之忱。毋負方面之寄。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摠戎使李時白敎書

編輯

王若曰。甸服居四方之衝。寔惟根本。將帥制三軍之命。要得忠賢。在平昔猶不可忽焉。況今日是何等時也。念玆京城心腹。不幸有車馳馬驚之虞。倘非畿輔師徒。其何以爲朝令夕發之用。頃遭覆隍之運。果見守堞之功。第今創殘餓羸之餘。誠難撫摩調用之策。逃故半籍。只有束伍軍之虛名。節制中堅。當用第一人而專管。非卿莫可。固予所知。惟卿寬厚有容。誠懇滿腹。傳家勳業。故國有喬木之臣。鞠躬險夷。疾風知勁草之節。曾受守禦之任。正當危急之秋。予惟晉陽之爲歸。猶幸卽墨之可恃。西城迫戰。苟不效獨身之當。南漢重圍。安能保一髮之勢。微爾人盡非矣。至今予敢忘乎。逮夫返駕之初。爰畀本兵之重。力盡乃已。機務庶至於可爲。事有不然。愆尤反生於所忽。俾謫遐裔。將及一年。歎息中朝。憫注意之無托。歸來前席。喜相見之有時。不易得當今之忠臣。宜先用篤實之君子。北平塵起。寧使李廣而家居。東郡桴鳴。不宜張敞之罪廢。肆因樞府之薦。委以摠戎之權。玆授卿以摠戎使。卿其勉盡良圖。益勵素志。先點虛實。當思敎訓之方。竝用恩威。以爲號令之地。凡所設施弛張之擧。與夫便宜利害之端。不待告誡丁寧。想已料理處置。於戲。遭時罔極。流涕無從。呼吸存亡之幾。可深慮者非一二計。去就安危之際。比前時則有十倍難。予雖不言。卿可自度。慨百年宗社至此。不當置之無可奈何。顧一世人物渺然。所以望於有能用力。此其將興將廢之會。勖哉同心同德之人。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書牘六首

編輯

上浦渚趙相國戊子

編輯

再拜言。日者進拜。緣昏暮。不得從容陪話。迨今不能忘。卽惟炎霾。不審氣力如何。再朞不遠。伏想孝思罔極。爲之愴然。侍生。草土之餘。痼病纏身。其不敢供職。乃實狀然也。豈敢爲自便之圖。而呈疏乞遞。亦涉僭猥。還家數日。寢食不安。一味惶悚而已。司馬徽有言。識時務在俊傑。如侍生之迂拙空疏。人所共知。有何所見。能識當世之務乎。第許身於國。不可以徒哺啜。且悶見時事危急。民生日困。而邦本已搖。弊政日滋。而流害無窮。若此不已。則亂亡之形。昭在目前。固不待蚤知之士而知之。有如中流而遇風波。陷溺在於俄頃。則修治維楫之方。其可獨委於柁師。而同舟之人默坐傍觀。了無一言。思所以利涉之吉乎。是用數年以來。居憂靜處。有時念及於此。亦不勝其眷眷之憂。又久處田野。備知民間病苦。尋思起弊之由。條陳救弊之策。略記其說。時自省閱。而言辭蕪拙。無足可采。委之篋笥。不敢輕示於人。以爲笑資。向有一人來訪。言及此事。暫出示而置之。不知賢胤諸公。緣何得聞。而頃日奉拜。求之頗勤。侍生於諸胤。友也。相知之深。非一日之雅。固不當自祕。有若奇策者然。謹此憑便寄呈。想徹明鑑之下。竝此先稟。未知於盛意何如也。蓋我國法制。已自國初。多有未盡處。中間壞變。只守其弊。而流俗庸人全無意見。以爲祖宗之法。不可改也。坐待其亡。而不爲變通之計。嗚呼。其亦不思之甚也。必須大爲更張。庶可有爲。而我國之人。規模狹少。稍涉遠大之計。則茫然不自省識。以柳西崖之才敏。猶不知栗谷養兵之先見。況今瑣瑣之輩乎。當今急務。莫先於變通貢物。若不變通。則雖聖君賢相晝夜憂勤。民不蒙一分之惠矣。如欲變通。則未知若何而爲善策。人皆言八道大同。最爲便好。而吾則實未知果爲便好。而必能行之也。雖曰便好。而此則係是大變革。必致上下之疑惑。萬無得成之理。昔年號牌之擧。旣成而還罷。此亦可見矣。愚意則以爲與其大變革而終不能成。曷若因遵舊法。略變節目。而爲可行之道耶。以本色上納。乃是祖宗朝舊法。而必貢厥土之產。則雖不費價。亦能上納。民之應役。比之大同。尤輕歇矣。今玆之弊。乃在於防納。不在於本色。而欲矯防納之弊。竝與本色而廢。寧有是理。故欲矯此弊。莫如嚴禁防納。而因存本色之爲得也。此非但就其可行而言之也。便民輕役之道。亦無有過此者矣。或曰。防納之弊。膠固難變。以今紀綱。決不可爲。此又不然。若紀綱不立。而無必行之志。則八道大同。獨可大變革而能爲之耶。大同則必須自上先定大志。然後可爲。此則得一戶曹判書。亦足優爲難易之勢。更自別矣。且任事之難。自古而然。若大同設立而有弊。則或不無難處之憂。此則雖擧行而還停。猶夫前日未改之時。有何所損乎。故大同十分商量。方可設施。此則斷然行之。決無可憂者也。何憚而不爲乎。此又任事之人。不可不知者也。先紓貢物之弊。民力旣寬。然後稍增稅法。則國有儲蓄。而諸般弊政。亦可次第變通。古人所謂仁政。必自經界始者。亶其然乎。末端築城事。丙子之變。目見國家避亂之猶不能。幾亡於崇禮門。故畫此便近之計。兵政救弊。亦粗有所思。而條目煩多。不能盡錄耳。昔者張南軒。告於宋孝宗曰。陛下當求曉事之臣。不當求辦事之臣。夫興替補弊。可與通於理者言之。若不通於理。而徒見一切之利害。輕先着手。則鮮不敗事之歸矣。此侍生之所以不敢自信己見。而必欲質正於高明之下也。願賜觀覽。而垂以一言之敎。幸甚。出位之謀。古人所忌。然杜牧著罪。言論時事。郇模以布衣。而獻三十字。侍生之言。非欲施之於事。亦自言其志而已。或可與此輩比竝乎。餘祝節哀順變。爲國自愛。以副嚮慕之誠。弘郁。謹再拜。

答宋明甫浚吉,宋英甫時烈別紙。

編輯

草土之人。不宜念及他事。然竊嘗中夜以思。哀疚之中。亦不勝其慨歎也。時事之可言者。指不足屈。內而朝廷。無擔當國事之人。上不能匡救主失。下無以制治保民。擧措乖宜。人心不服。今所謂名士大夫者。可知詡詡言笑。氣象堂堂。而問及時務。則漫不知爲何事。或曰。事無可爲。置之度外可也。或有元無知識。而不辨東西者。皆顯重於時。國事之日非。民生之日困。無非職此由也。此曷足與言時務者哉。人言世無人才。此言尤有弊。昔賢所謂不借異代之言。非苟而已也。竊以爲不在於朝廷。則必在於山野之間也。向者主上見徵僉尊以風憲之職。甚盛擧也。僉尊之所以不赴初命者。亦自是克讓之美事。無甚怪者。若至再至三而終不就。又無言以塞聖上之求。而惟以病爲辭。則此是尋常士大夫在外辭職者之事。非所以佇望於僉尊者也。上年昭顯世子之喪。所上疏章。罪生幸得觀覽焉。議禮之外。亦有人所不能言之事。心誠多之。而私自歎賞焉。此只一事爾。若其大者。則不在於是。何者。天下萬事孰非吾分內事。而聖賢事業自無窮也。古人尙有治世而憂者。況今之時。是何等時也。識時務在俊傑。僉尊旣有明體適用之學。則其所以蘊諸一身。而施諸行事者。必有大過人者。知之而不言。其責在我。言之而不用。其責在人。此孔聖之所以席不暇煖。而孟子之所以轍環天下也。僉尊亦安得獨專其美。自善其身而已哉。罪生於僉尊。雖形接未數。而神晤獨深。艶慕嚮往之情。常耿耿於中。今此云云。非故有疑於僉尊。世之齪齪者。旣不足以語此。又春秋責備賢者。亦自傷其陷於流俗。而不能奮發。故聊爲人謀之。惟僉尊。諒恕焉。

答宋明甫書

編輯

連承兄札。爲慰不可言。弟意外受點。又入玉堂。而雖欲盡言於筵席。時事已無可爲。自昨日。玉候未寧。停筵。非但進見未易。憂慮亦甚。北客廿二間當到鳳城狀啓入來。而時無某日渡江的報耳。更有何所聞。但災異無窮。近來尤疊疊。尙州有鳧鴨之戰。洛城東村。有蛙戰。皆令人慘目驚心。而訛言沸騰。都下日一二驚。此所謂不見其形而察其影者耶。朝廷無一可恃。宰樞未嘗預講答應之策。依違度日。觀其氣色。不過臨時惟其言是從而已。扼腕奈何。然惟止於群下則幸矣。以變怪觀之。人事度之。則恐有不測之禍。而人皆莫之憂。亦復奈何。只自仰屋掩泣耳。萬萬在不言中。謹謝。

頃日。只許遞職調理上來之敎。想已得見之乎。幸思量上來。或到江外。呈疏辭命。觀勢進退。無妨耶。更商之如何。

與宋英甫書

編輯

卽問。兄起居如何。懸溯良深。昨日伏聞。聖旨遠竄五臣。而蓋緣兄疏中。有不能善處謗等語。竟至於此雲。想吾兄心事。爲之不安於中。弟亦念之。不能忘也。當初兄之疏語。只是慨世道之不古。被彈之人。不能平心處謗。或不無鄙背之言。惡其齒舌之紛紜。而有懷必達。漫及於疏中耳。若因此而天怒峻發。捨其本罪。而遽置重典。則竊恐非吾兄本意也。被彈之人。不能靜默以俟公議。則固有罪矣。人孰不非之。弟亦曾與兪武仲諸人。尋常語及而慨歎者多矣。然彼所云云。皆是屋下私談。戒惟口興戎。君子自愼之道然矣。以言語而罪人。則實非盛世之美事也。況屋下私談。諺所謂橋下叱倅者乎。彼不思止謗自修之道。徒懷憤懥。急急嗔怒。多見其不達於理。而適爲人笑資。置而不問。則曲在彼矣。何損於諸兄乎。今乃不幸。兄之疏意。本不在加彼之罪。而彼罪添重。實由於兄疏之語。由輕而重。過當而激。重則人皆思懼。激則人皆不平。以吾兄蕩蕩平平之心。夫誰曰訐而爲直哉。然末俗囂囂。人心不如我心。多口之憎。恐難以暴吾兄之情素也。不審高明。其亦念及於斯乎。如弟流俗中人。矇無知識。何敢有所論列。爲賢兄謀。然平生慕之。何幸傾蓋於道。亦不當默默傍觀而不盡所懷也。竊聞憲府將發還收之啓。可見吾兄至公之心。但循例泛請。有似應文。愚意則兄以疏中漫及非本心之意。先爲懇辭引避。不退待。而因爲還收之啓。則事有次第。而人皆知兄之本意矣。未知如何如何。被罪人中。弟有姻家相避。以世俗言之。不宜有所開口。然今此所陳。乃爲楚。非爲趙也。勿以忠告之言。見謂子翼之良苦。則幸甚幸甚。

與李士深厚源丁亥八月

編輯

向蒙專價之問。奴星之還。又奉惠復書。足當一面。稍慰向來區區慕用之心。想竣事卽回轅。悵然之懷。尤不能自勝也。示來京耗。聞來殊可怪慮。世間萬事。固無不有。吾輩年未半百。而默數生來所遭變故。亦多史牒所無之事。不知前頭。又有何等事也。天時人事危迫至此。懍懍寒心。不待智者。而朝廷擧措氣象。無一當人心者。轉移之機。絶望久矣。天實爲之。謂之何哉。不如溘然於粗安之時。而無所聞知也。然令監位尊望重。不但閉門自守而已。他日國步顚沛。其可曰吾未嘗預事。而獨得安全耶。世之恬默苟容。而自以爲得計者。其實無所知識而然也。此輩又何足責。令監則於事宜。無所不知。知之而不言。咎將誰任。此迂拙之見。所以深有望也。餘懷惘然難盡。只祝行李萬相。謹奉疏。

與李士深書甲午七月

編輯

老暑尙酷。不審台候若何。瞻溯良切。弟觸熱登途。驅策東西。殘病轉甚。今到黃岡。勢將顚仆。私悶私悶。見迷兒書。弟之下來。人多非之雲。此言誠是。其時以爲事急。且甚惶恐。或言不可不下去雲。率爾下來矣。雖得罪。恨不三疏或四疏。期於必遞矣。來此見之。旱災孔慘。自五月念後。點雨不下。非但百穀盡焦。更無可望。至於野草。亦皆萎黃。民之生理絶矣。哭聲遍野。慘不忍見。水災星變。猶可謂之冥漠。此則切迫之憂也。未知朝廷。亦能知之。見朝報疏決獄囚。只放尹樂天順之,李靜伯弘淵徒年數人。應天弭災之道。誠可笑也。見此。不無血氣之怒。忽發狂妄之言。上疏以送。未知論罪在何科。此後則不憂其不得罷歸。而第慮自此直爲投荒。則恐不得奉敍以別。介介惟此耳。隨所聞卽通鄙家。使得預備。爲幸。餘萬何能盡。

墓碣一首

編輯

八世祖桑村公墓碣銘幷序

編輯

公諱自粹。字純仲。慶州人也。金氏。系出新羅國姓。有諱仁琯。仕高麗中葉。官至檢校太子太師。公之八代祖也。公居在安東治內。以孝子旌閭。登洪武甲寅文科壯元。爲一時名流。與圃隱,稼亭,牧隱諸賢。相友善。嘗歸覲安東。諸賢皆送之門外。稼亭贈以詩曰。奉侍庭闈應不暇。那堪一醉映湖樓。蓋以公有孝行。故紀其實也。累官。至忠淸道觀察使。見時政漸亂。退歸於鄕廬。逮我太祖開國初。徵以刑曹判書。公自嶺南行到廣州地秋嶺。歎曰。爲人臣而死於國。義也。吾平生以忠孝自勵。而朝家誤以孝旌吾門矣。夫忠者。孝之移也。今若失身。何面目。見君父於地下乎。乃作絶命詞一絶句。又遺言於子孫曰。吾今死矣。自盡臣節而已。死後。勿立墓道碑碣。且吾死於是。宜葬此地。遂自決。以明不事二姓之義。子孫因葬公於秋嶺多沙洞。竟闕墓道石刻。遵遺命也。以此我朝國乘及諸誌。竝書事本朝。官至刑曹判書。知者蓋甚鮮。而不知者多矣。最後。子孫相與謀曰。公之秉義自靖。只欲無愧於心。後世之知不知。何關於公。然若使千載之下。終遂湮滅而無聞。則責在子孫。各出財力。將樹麗牲之石。後孫英一主其事。僝功未就。遭壬辰兵禍。竟未果成焉。七代孫贈吏曹參判諱積。不肖孫弘郁之先人也。嘗太息言曰。吾先祖所樹立卓卓如此。而今至數百年。未有一片顯刻。以列幽墟。是子孫之羞也。異時如可圖也。不朽之託。汝其勉之。弘郁謹伏而志之。不敢忘。厥後歲在庚辰。以敬差官。行到安東府。問孝子碑在南門城下。搜諸草萊中。灑掃而立之。後數年。又往拜秋嶺墓下。竊自感慨。彷徨不能去。乃今幸籍先蔭。陞拜忠淸道觀察使。是乃公曾蒞之跡。而地便近。又可以圖事。伐石忠原。沿江而下。於壬辰某月。豎碑於公之墓道。因略敍其梗槩如右。玆非有待而然耶。嗚呼。自古忠臣義士慷慨殺身者何限。未有如公之從容就義。視死如歸。而又能韜光晦跡。使世無知者焉。則若公者。豈非忠孝篤實。烈烈君子人哉。麗季死節之臣。只有圃隱,冶隱若而人耳。人有歉於節義之鮮少。而先祖精忠大節。比數公而無愧焉。則發明幽隱。揚厲休光。非獨子孫之情爲然。亦當世秉筆者之所當採摭遺事。以補闕漏者也。夫人安東權氏。郞將隨之女。葬與公同原。而公之墳在前。中間世系及歷官次序。世遠無徵焉。有一男根。平壤少尹。少尹有四男。永㳵。判官。永源。兵曹佐郞。永湔。司丞。永濡。文科知中樞府事。此後子孫衆多。不能盡載。別錄於後。銘曰。

惟忠與孝。事君事親。百行爲首。人之大倫。集此成美。世罕其人。孝則竭力。忠而殺身。於休烈祖。不顯其光。死自吾分。國亡與亡。瞑目九原。含笑無言。於心不恧。不知何傷。秋嶺之下。多沙之岡。一片孤墳。萬古綱常。事須明白。寧久昧昧。刻銘於石。以詔來世。

墓表二首

編輯

曾祖考安州公墓表

編輯

公諱堧。字叔平。慶州人也。金氏。系出新羅國姓。至高麗有諱仁琯。官至太師。是遠祖也。有諱自粹。家安東。以孝子旌閭。竝登生員文科壯元。官至都觀察使。我朝開國初。徵以刑曹判書。自嶺南行到廣州地。遂自決。以明不事二姓之義。於公是五代祖也。曾祖諱永源。兵曹佐郞祖諱僖。王子謹寧君之壻。登第長湍府使。考諱良彥。靑松府使。妣張氏。武科璿之女。弘治甲寅。生公。公自少倜儻多大節。懷奇負氣。不拘細事。登武科。歷長湍瑞興府使安州牧使。性亢直嚴毅。不屈於人。在安州時。柳公辰同爲平安監司。少時同里人也。巡到安州。公乘夕以常着黑表衣往見。從容談笑。夜深而罷。及出。營吏白柳公曰。牧使不着冠帶。非禮也。請推問邑吏。柳公止之曰。汝以金某。爲何如人耶。勿問也。李公𡹘。月沙李相國之考。而公之子婦朴氏之表叔也。一日。來拜公。坐與語。有一名宰。送其孼子問安。其人乃陞拜堂傳語。語未竟。公厲聲叱之曰。汝安敢不命之陞。而敢自陞耶。因呼奴曳出之。其人膝行鼠竄而走。李公常對人言。公之氣槩峻正如是雲。節度使崔公遠。不肖孫弘郁之外祖也。與先君言曰。明廟朝討海西賊林居正。以兔山縣監。發兵從征。時公爲瑞興府使。亦在軍中。赫赫有威聲。一軍敬憚之。所至。人皆慴服。有時遙拜於衆中。未嘗不肅然屛氣。惟恐其失儀而見非也。然武臣皆卑下以自容。公竟坐是。位不高。公卒葬於瑞山大橋村後山亥坐己向之原。淑人完山李氏。宗室岐山副守之女。葬與公同原。而爲左右墳。有男二人。好尹。贈左承旨。好說。參奉。女二人。牧使宋璩,承旨鄭淹。左承旨有男積。贈吏曹參判。女縣監金麟善。參奉有五女。統制使元守身,監司金止男,生員黃以昌,學生李逸,金宖胤。宋牧使有男濟臣。濟臣有男耇。縣監。女李綏祿。僉知。僉知有男敬輿。原任領議政。耇有男明奎。文科佐郞。鄭承旨無後。外孫朴潢。大司憲。參判有四男。弘翼。縣監。弘亮。將仕郞。弘弼。敎官。其次弘郁也。幸籍先蔭。登文科。今爲洪淸道觀察使。建節還鄕。拜掃丘壟。有榮耀焉。而恐其世代逾遠。遂湮滅無傳。因略敍其所聞於先君者。改豎表石。書其陰以爲記。

祖考承旨公墓表

編輯

公諱好尹。字大任。慶州人也。金氏。本新羅國姓。有諱仁琯。仕高麗檢校太子太師。是遠祖也。有諱自粹。以孝旌閭。竝登生員文科壯元。官至都觀察使。我朝受命。徵以刑曹判書。在道自決。以明不事二姓之義。公之六代祖也。曾祖諱僖。王子謹寧君之壻。登第長湍府使。祖諱良彥。靑松府使。考諱堧。安州牧使。妣完山李氏岐山副守之女。於乙酉八月。生公。公初娶全州李氏。牧使賢讜之女。生一女。適縣監金麟善。再娶羅州朴氏。司評謹之女。生一男積。贈吏曹參判。縣監生二男漸,濟。俱學生。三女適兵使權餘慶,縣監韓致謙,郡守李碩賢。參判生四男。弘翼。贈承旨。弘亮。將仕郞。弘弼。敎官。弘郁。文科觀察使。女適學生李信輿。公有隱德不仕。姊夫鄭淹。爲南原府使。公往省姊氏。感疾。於乙亥十二月初三日。卒於南原。享年五十一。有遺書處置家事。鹹得其宜。後世遵而守之。前夫人葬於瑞山開心洞。以日月不利。葬公於瑞山東村普賢洞辛向之原。與朴夫人合葬。朴夫人賢明而貞毅。敎子必以義方。早寡。家業落拓。經理有法度。資更豐足。壬辰自京下鄕。兵火所不及也。問莊奴有穀數千餘石。及癸甲饑饉。人多餓死。富人皆閉糶不出。爭買錦段奇器寶物。婢僕亦欲效之。多運置於庭中。請買之。夫人笑曰。將安用此物。不如散給饑者。以活其垂死之命。先君承敎而喜曰。此吾志也。出而分賑。門庭如市。數囷須臾而盡。後竟不問焉。待前夫人之出。愈於己出。撫養其孫。情至而恩均。閨閤之內。常有和平之樂。丙午四月初三日卒。距其生丁酉七十年。以弘郁位列二品。推恩贈三代。祖考贈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經筵參贊官。祖妣俱贈淑夫人。嗚呼。不肖孫弘郁。生於公沒數十年之後。纔五歲時。朴夫人又棄世。今已四十年於玆矣。幸藉先訓。獲添遺慶。建節還鄕。拜掃松楸。實不勝榮感之懷。因略敍世系及所聞於家傳者。記於表石之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