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0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1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2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1年1月12日在鞍山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二000年政府工作回顧

世紀之交的二000年是面向新世紀、建設新鞍山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過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領導下,我市各級政府帶領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勵精圖治,奮發進取,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新的成績。預計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8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九五」期間年均遞增10.2%,提前兩年實現了翻兩番目標。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3.6億元,比上年增長8.4%,五年平均增長8.2%。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50元,比上年增長7.9%,五年平均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735元,比上年增長5%,五年平均增長12.2%。

國有企業三年改革和脫困目標如期完成,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預計全市186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3.3億元,虧損面為38.2%;省重點考核的34戶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3.5億元,虧損面控制在27%以內,完成了與省政府簽訂的責任狀目標。特別是鞍鋼全面完成了「九五」技改計劃,超額完成全年生產計劃,老工業基地煥發了青春,為全市經濟發展和地方財政收入做出了重大貢獻。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305億元,比上年增長9.7%,其中地方235.5億元,增長10.1%。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45億元,增長13.6%,其中地方217億元,增長12.7%;實現利稅45億元,增長22.4%,其中地方18億元,增長11.8%。

農業結構調整取得較大進展,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畜牧業和林果業,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糧經比由上年的78:22調整到65:35,建成了海城農業中心香菇生產園區和千山寧遠溫室生產園區等一批農業示範項目。雖然糧食因旱災減產18.4%,但農村經濟仍然保持了較快增長。預計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63億元,比上年增長8.4%。鄉鎮企業完成總產值1164億元,增長13%。

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壯大,旅遊業和個體私營經濟保持快速發展。在環保、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等領域開發了一批高新技術產品,其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2%。成功舉辦了中國千山國際旅遊節,全年接待國內遊客550萬人次,接待國外遊客3萬人次,分別比上年增長34%和60%;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3億元,增長18%。在旅遊業帶動下,第三產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實現增加值210億元,增長10.5%。個體私營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6.2%。

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高新區發展上了一個新台階。通過舉辦2000年鞍山國際經貿洽談會等一系列招商引資活動,全年新簽合同外資額3.3億美元,三資企業外資調入額1.15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9%和13.9%。出口商品供貨總值完成63.5億元,出口創匯4億美元,分別增長16.8%和33.3%。高新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42億元,增長71%。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城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全年圍繞236個項目,爭取到位資金29.3億元。預計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0億元,比上年增長12.8%。鞍鋼一煉鋼全連鑄、1700連鑄連軋以及化紡廠清鋼聯改造、帶鋼廠萬噸精密帶鋼生產線等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相繼竣工投產。建國路交通走廊改造、鞍騰路改造、城鄉電網改造、國家糧食儲備庫、住宅等一批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項目建設進展較好。市容市貌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效果。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實現了「兩個確保」工作目標。社會保險費稅務徵收工作實現順利交接,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社會化發放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企業參保率、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均達到100%。全年累計發放社會養老金19.9億元,為4.8萬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發放基本生活費1.18億元。為4.1萬名城鄉困難居民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033萬元,保障人數比上年增加1.2倍,保障金支出增長60%。安置下崗和失業職工再就業5.8萬人。

努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教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年引進推廣重點科技成果143項,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我市生產力促進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示範中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調整教育結構,綜合辦學水平有較大提高。積極穩妥地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基本滿足了廣大居民的醫療保健需求。認真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較好地實現了控制人口增長和提高人口素質的目標。第五次人口普查階段性工作按期完成。深入開展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我市已經被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成功舉辦了四國女排邀請賽等一系列重大文體活動,繁榮了群眾生活。外事、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民族、民政、宗教、信訪、老齡、市志、檔案、雙擁、人防、民兵等各項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進步。

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各級政府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及時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和向人民政協通報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事項,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人民群眾的社會監督。全年辦理人民代表建議和意見171件,政協委員提案407件,辦結率均為100%。推進依法治市,深入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全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逐步增強。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加強了地方立法工作,全年向市人大提請地方性法規議案4件,頒布實施行政規章12件。完善了行政複議制度,強化了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了各類違法犯罪活動,追逃打拐、打黑除惡專項鬥爭取得較好成效。加強勤政廉政建設,實行政務公開,提高了機關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領導幹部廉潔自律、糾正行業不正之風、查處以權謀私、反貪污受賄等工作得到進一步強化。

以上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及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的結果,是全市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駐鞍部隊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一年來辛勤工作在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幹部群眾,以及關心、支持政府工作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地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分析鞍山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視的差距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思想解放不夠。雖然在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但長期存在的小進即滿、小富即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我滿足、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識仍然束縛着我們的手腳,以至持續滿足於自己與自己比年年有進步的氛圍中,缺乏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當站在全省、全國和世界看鞍山的時候,會震驚地發現我們的城市已處於落後和危機之中。二是結構調整進展緩慢。支柱產業長期依賴於鋼鐵工業,沒有培育起成規模的接續產業和新興支柱產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城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不多,作為不大。三是對外開放不快、水平不高。利用外資和地方產品出口數量偏小,投資環境從整體上看與發展開放型經濟的要求不適應,城市規劃和城市管理按現代化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環境質量不高,城市缺乏對外開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與作為全省第三大城市和全國開放型城市的地位很不相稱。此外,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較大;國有企業改革不到位,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不強;社會保障、就業和再就業、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問題仍很突出,城鄉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機關中還存在偏重維護部門利益、應辦的事推諉扯皮和效率不高的問題,個別幹部還存在腐敗問題。上述差距和問題,我們必須給予高度重視,採取措施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二、二00一年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任務

進入新世紀,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既存在許多有利條件,面臨着加速發展的機遇,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面臨着更大的挑戰。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揚長避短,抓住機遇,加速發展,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一個繁榮、文明、富庶的現代化工業強市和優秀旅遊城市。2001年要為「十五」計劃實施開好局、起好步,為塑造鞍山新形象開好局、起好步,為切實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開好局、起好步。根據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中央和省經濟工作會議以及聞書記來鞍調研講話精神,新一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按照江總書記「三個代表」的要求,解放思想,振奮精神,抓住機遇,加速發展,塑造鞍山新形象。突出加速發展這個主題,抓住結構調整這條主線,着力實施城市環境改善工程,全面深化國有企業、市政公用事業和農村稅費改革,努力在農業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旅遊經濟、招商引資、發展中小企業和社會保障及再就業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主要預期目標是,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4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以上;實現工業增加值336億元,增長10.2%;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2億元,增長10%;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5.6億元,增長8.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450元,增長6.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元,增長7.1%。

(一)調整國有經濟布局,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

着眼於從整體上搞好國有經濟,制定改革和發展五年專項規劃,加快解決制約國有企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調整優化國有經濟布局。按照「抓大要強、放小要活」和「進而有為,退而有序」的原則,加快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或大幅度減持。現有186戶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兩年內退出141戶,占75.8%;退出資產77.2億元,占資產總額的10%。其中地方154戶企業兩年內退出114戶,占74%;退出資產73.8億元,占44.4%。今年地方企業退出91戶,完成80%。對商、糧、供及物資系統的非工業國有企業,通過招商引資和資本運作,壯大優勢骨幹企業,同時採取多種改制形式,全面放開搞活中小企業,全年減虧20%以上。

加快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從理順產權關係入手,完善國有資產三級管理體制,建立三至五個資產經營公司,實施授權經營,落實出資人制度。按照《公司法》,對調整後保留的45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年內全面完成規範化的公司制改造,除5戶中省營企業和11戶特殊行業的地方企業實行國有獨資外,其餘企業通過法人交叉持股、自然人入股、內部職工入股、外資入股、境內外上市等多種形式進行改制,其中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20戶、有限責任公司9戶。規範企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健全法人治理結構。

深化市政公用事業單位改革。按照投資多元化、運營市場化、管理科學化、發展產業化、多種經濟成份參與、適度放開、有序競爭的市政公用事業發展方向,制定改革方案,儘快組織實施,確保三年到位。今年重點是按照精簡機構、完善服務、減少補貼的原則,加快推進主輔分離和減員增效。對系統內的施工、物資、房地產公司,加快與主體脫鈎,走向市場,參與競爭,自我發展。對主體公司重新核定人員編制,精簡機構設置,壓縮管理人員,分流富餘人員,達到增效目的。

加快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圍繞冶金做強、紡織做大、機械做優,重點支持鞍鋼煉鐵高爐、1780二期工程、2號冷軋生產系統、大型廠重軌生產線等重大技改項目的建設。推進鞍山一工大馬力推土機等9個利用外資項目,寶德軋鋼公司萬能軋機系統三期改造工程等4個民營企業項目,化紡總廠高檔化纖仿毛面料等9個國有企業改造調整項目,鋼絲集團預應力鋼絞線等3個參與西部開發項目。全年完成技術改造投資40億元,比上年增長16%;其中地方完成重點技術改造投資13億元,增長30%。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對斯波茲曼、味邦等品牌,加大營銷和宣傳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的名牌產品。

加大地方企業與鞍鋼合作力度。「地企融合、共興共榮」是處理鞍山市地方與鞍鋼集團公司關係應長期堅持的方針,也是市政府和鞍鋼集團公司在工作中應堅持的基本原則。今年乃至整個「十五」期間,要動員全市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包括鞍鋼職工在內的全市人民積極支持鞍鋼「十五」發展計劃的實施,確保鞍鋼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要支持鞍鋼改革,盡地方所能對鞍鋼提供支持和服務。為使地企之間實現融合,必須在雙方的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方面實現互相融入和聯合。今年要推進地方企業與鞍鋼在項目合資、企業重組、產品深加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實質性合作,實現地企之間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按照在省內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根本出發點,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實施科技興農,發展生態農業、高效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和創匯農業,構築現代化農業格局。

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沈大、沈山和環城公路三帶開發,建設4個萬畝農業高效園區。在抓好10個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壯大10個龍頭企業的基礎上,重點做強大豆深加工、豬肉深加工、山野菜和食用菌加工、優質大米加工、出口蔬菜加工等5個龍頭企業。擴建完善感王蔬菜、南台鮮蛋、大屯南果梨、黃沙蔬菜、岫巖山野菜和食用菌、寧遠蔬菜等6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積極推廣訂單農業等現代流通方式和組織形式,擴大出口和內銷,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穩定糧食生產,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糧經比調整到60:40。增加生豬、蛋雞、絨山羊飼養量,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5%。發展池塘養殖和水庫養殖,稻田養魚養蟹面積增加到5.6萬畝。「十五」期間退蠶還林50萬畝,今年完成10萬畝。營造速生楊紙漿林10萬畝。推廣水稻節水栽培、玉米螟防治等62項農業新技術和雜交小黑麥、中早熟葡萄等30個農業新品種,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到53%。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農業基礎設施重點工程200項,建成省精品工程30項。更新改造排灌站15座,改善澇區面積15萬畝,治理中小河流100公里。完成「3655」節水灌溉三期工程,做好四期工程建設準備。

抓好農村稅費改革。按照國家和省的要求,把農民承擔的提留統籌費改為農業稅以及附加,合理確定農民的稅賦水平,從根本上治理對農民的各種亂收費;從制度上規範國家、集體和農民之間的分配關係、分配方式、分配方法;在減輕和規範的基礎上使農民的稅賦水平在較長時期內保持不變,保護農民合法權益,減輕農民負擔。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按照農村區域布局,以抓項目、調結構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和縣鄉財力,塑造縣(市)區新形象。海城市重點發揮礦產資源和市場優勢,大力發展礦產品深加工、農副產品深加工、輕工產品深加工,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繼續保持全省領先地位;台安縣要抓住交通條件改善的有利時機,做好特色農業、高效農業這篇大文章,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搞活流通,實現富民強縣目標;岫巖滿族自治縣重點發揮山區資源優勢,搞好深度開發,發展地方特色經濟,處理好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千山區重點發揮城市近郊區位優勢,發展設施農業,發展鋼材、礦產資源深加工和城市工業的配套加工,藉助旅遊優勢,發展相關產業,實現省內位次前移。圍繞提高素質和效益,全年鄉鎮企業實施技術改造170項,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1304億元,比上年增長12%。

(三)實施對外開放戰略,發展開放型經濟

以環境建設為切入點,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環境建設與招商引資並進,內資與外資並重,利用外資與外貿出口並舉,全面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促進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全年完成合同外資額3.6億美元,三資企業外資調入額1.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和13%。出口供貨總值超過70億元,實現出口創匯4.3億美元,增長7.5%。

做好「入世」準備。制定應對措施,重點研究我市主要出口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銷售變化,在質量、品種、價格、售後服務等方面與國內外競爭對手的差距。儘快學習和掌握世貿組織規則,了解我國入世條款和承諾,搞清權利與義務,學會運用法律、法規手段保護自己。加快引進和培養一批精通國際貿易規則的高素質專業人才。認真做好招商引資工作。跟蹤跨國公司投資動向,推出優勢項目,實施國有企業利用外資的購併和重組,推進大中型企業與世界500強和國內大公司的合資合作。不斷充實項目庫,篩選、規劃10個以上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重大利用外資項目。抓好專業招商和網絡招商,組建歐盟、北美、日韓和國內4支專職招商隊伍,領導帶隊在外開展常年性的招商工作。對重大項目實行蹲點招商。落實各級領導包項的招商引資責任制,完善招商引資獎勵辦法,形成濃厚的招商氛圍。抓好商業流通和旅遊業的招商引資,做好法律、金融、保險、信息等

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準備工作。鼓勵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利用外資。為外商投資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爭取外商企業增資擴股。充分發揮僑辦、台辦作用,爭取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投資。

努力擴大外貿出口。縱深拓展歐美、東南亞等傳統市場,大力擴展世貿組織成員國市場。抓好外貿公司改革與重組,推進輕、重燒鎂兩個出口集團的組建。重點支持鞍鋼國貿公司、斯波茲曼集團等26家重點出口企業。擴大紡織服裝、輕工、冶金、礦產和農副產品出口,重點推進山地車、推土機、振動篩、水泵等機電產品出口。搞好岫巖玉器、西柳服裝、南台箱包、鐵西花卉等專業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發展多種形式的對外貿易。

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發展壯大窗口公司,規範勞務中介工作,建立外經合作基金,搞好境外投資、帶料加工和跨國經營。完成對外工程承包合同額4890萬美元,對外勞務輸出5060人次。拓寬對外交往渠道,擴大與友好城市及友好合作夥伴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四)創造條件,完善服務,加快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

從調整結構、增加就業、培植稅源出發,高度重視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推進中小企業改革和發展。採取股份合作制、兼併、租賃等多種形式,推進國有和集體中小

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淘汰落後工藝和裝備,扶持科技型、服務型中小企業,發展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引導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深加工、特色經濟和技術創新之路。健全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支持和促進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做好中小企業創業板上市篩選和申報工作,開闢直接融資渠道。推進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創業服務中心等社會服務體系建設。

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堅持鼓勵、引導、壯大、提高的方針,制定規劃,完善政策,在資金、人才、技術服務等方面營造與其他經濟成份一視同仁的環境。鼓勵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及國有企業職工到私營企業工作,或是直接申辦個體私營企業。扶持發展民營科技企業和外向型經濟,鼓勵個體私營企業購買、兼併國有或集體企業。對個體私營企業收費實行許可證和公示制度,依法保護其合法權益。到年底,個體私營經濟實現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4.6%,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7%,提高5個百分點。

(五)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速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加速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認真抓好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建設。優先發展環保和新材料兩個新興產業,加速開發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精細化工和機電一體化四個領域的高新技術產品。重點推進環保設備股份公司DBW高可靠電收塵器國產化、西瑪環保公司年產150萬噸複合固硫劑及40套大容量噴射裝置、機電環保集團公司L-DCB瀝青電除塵淨化系統等4個產業化示範項目;推進電訊器材廠GPS車載導航視聽系統一期工程、電子電力公司SVC靜止型動態無功功率補償裝置、聚龍公司IC卡無紙記錄儀等7個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全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率達到16%以上。

推進信息化建設。建設軟件園區,鼓勵和支持軟件產業發展,開發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大力推廣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製造,提高信息裝備和系統集成能力,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推進鞍山廣電雙向寬帶信息傳輸網絡的建設與開發,促進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普及和應用信息網絡技術,發展電子商務、社會信息網、社會保障網、社區服務網和人才信息網等信息服務業。在各級各類學校開展計算機及網絡教育,建設市教育信息化中心,在城區中小學逐步建設計算機校園網。

加快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新增省級技術中心2個、市級技術中心15個,建設5個農業科技成果引進示範基地,在重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10個我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科研基地,在我市建立8個重點院所科研成果的中試和產業化基地,引進推廣高新技術成果100項以上。加強引智工作,引進國外專家50名以上、留學生30名以上、接收大學本科以上專業人才1000名。籌集高新技術風險資金6000萬元,從市財力每年安排300萬元作為人才引進和創業啟動資金。

舉全市之力,加快高新區建設。抓住四川托普集團進區建設東北軟件園的契機,引進產值過億元、能儘快改變形象的高新技術項目。全年高新區技工貿總收入突破10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率達到50%以上。適度調整高新區局部規劃,加速中心區域建設,完善各種配套功能,創建全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大手筆、大動作地抓好環境建設,在高新區逐步樹立起具有鞍山特色的產業形象,現代、歐式和田園風光的環境形象,創業家園、投資熱土的人才高地形象。

(六)加快發展旅遊業,提高第三產業整體水平

堅持把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和支柱,以市場建設為重點,發展提高傳統產業,積極發展壯大新興產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加快旅遊資源和旅遊市場開發。樹立起「世界第一玉佛、亞洲著名溫泉、國家名勝千山、中華寶玉之鄉和祖國鋼鐵之都」五大形象品牌。抓住我市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和玉佛苑進入國家4A級旅遊景點的契機,加大旅遊促銷和旅遊資源開發建設力度,繼續做好其他景區景點等級申報工作。完成玉佛苑二期工程規劃、立項和招標工作,與二一九公園和東山風景區配置合併,把玉佛苑建成玉石文化的展示中心、研究中心及岫玉精品銷售中心。開發大孤山鎮對樁石植物園及南果梨祖樹、朝鮮族風味一條街、梅林觀光農業等市郊旅遊項目。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開發旅遊項目。以鞍山為軸心,藉助周邊地區旅遊資源,開闢一批特色旅遊線路。辦好第二屆千山國際旅遊節,發展假日經濟。強化行業管理,改善食、住、行、游、購、娛條件,全面提高旅遊服務水平。全年接待

國內遊客63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接待海外遊客3.6萬人次,增長20%;旅遊創匯2500萬美元,增長18%;實現旅遊業綜合收入40億元,增長20%,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

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鞏固發展鞍山鋼材、西柳服裝、南台箱包和岫巖玉石等面向全國的大型市場,加快完善四方台果品批發、海城建材批發等面向全省及東北的區域性市場,積極發展機電產品等生產資料市場。完善市房地產交易中心和產權登記發證中心。大力實施「放心工程」,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行為,健全市場法規,加強市場監管,規範主體行為,為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為群眾創造一個滿意的消費環境,確保經濟健康運行。

(七)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着力改善投資環境

把環境建設作為塑造鞍山新形象的切入點,按照建設現代化工業強市、優秀旅遊城市和「綠色鞍山」的奮鬥目標,樹立「經營城市」新觀念,通過現代化建設、市場化運作,加速城市發展,實現城市這一最大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增強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

進一步完善城市規劃。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分區功能定位,對城市詳細規劃進行修繕性調整,編制工業區詳細規劃、旅遊發展規劃和千山組團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對城區內擾民企業實施搬遷,對城郊污染企業逐步並轉,合理確定城市工業用地和第三產業用地布局,盤活土地資產。控制性詳細規劃要細化到明確地塊功能及單體建築高度、面積、基調和風格,重點規劃設計項目要面向國內外公開招標。嚴格執行《規劃法》和《土地法》,增強規劃、建設用地的透明度,依法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杜絕插建亂建行為。重點保護好千山風景區和東山風景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今後不再搞商品房開發。嚴格控制鐵東地區商品房開發規模和數量,年內不再審批新的房地產開發項目。

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堅持「點」、「線」、「面」相結合,全面提高市區廣場、主街主路和重點居民小區的綠化、美化、亮化水平。高標準、高水平地搞好站前、新鋼、鐵西、立山

、沙河、長大、火炬等市區12個廣場的綠化、美化和亮化,提高廣場雕塑的文化品位和藝術水平。加快推進建國路交通走廊改造,完成勞動路、環鋼路和永昌街的拓寬改造,建成沙河大橋,形成以五一路立交橋為軸心的「十」字型城市交通主骨架。完成人民路、環鋼路、二一九路等市區12條主街主路兩側戶外廣告、牌匾、燈箱的規範化建設和30萬平方米臨街建築粉飾。改造鞍達路、南勝利路等10條道路照明設施,新上路燈3000盞。完成東建國路拓寬改造和鐵西九道街大修工程,開工建設鞍羊線鞍山段拓寬改造工程,加快海城外環路建設。全面完成市區臨時和違章建築拆扒任務,高標準地搞好拆扒後的軟硬覆蓋和美化綠化,建成15個小區形象工程,完善60個小區綠化設施,建設28塊街頭綠地,新植喬灌木40萬株、綠籬150萬株、草坪15萬平方米。着手對站前商業街進行全面改造。在建成區內建設無煤區,加強飲食行業油煙的防治,強化機動車尾氣排放治理,控制低空大氣污染。實施羊耳峪垃圾場沼氣利用工程,建成第二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加強建築市場的規範管理,嚴格設計管理、工程質量監督和重點工程的日常管理,提高工程建設水平。國慶節前,給廣大市民和國內外朋友一個嶄新的鞍山城市形象。

千方百計籌措城市建設資金。成立城建投資公司,積極爭取國債建設項目、利用外資項目和世界銀行、國家開發銀行貸款項目。通過改善環境,產生級差地租,實現土地升值。通過對閒置和待開發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及廣告設置權的公開拍賣或出讓,籌集建設資金。積極吸引社會資金,特別是民間資金和域外資金,形成多元化融資投資體系。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方針,推進花園式工廠、花園式小區和花園式單位建設;通過以資代勞、義務獻工、領養承包等多種形式,解決城市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問題。

加強投資軟環境建設。以提供優質服務為重點,努力為來鞍投資者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人文環境和法制環境。堅持以改革促開放,通過明晰企業產權,突出企業主體地位,為招商引資創造條件。實行國民待遇,在社會保險、醫療衛生、居住條件等方面為來鞍投資者提供良好服務。適應「入世」要求,抓緊制定和完善吸引和保護外來投資的規範性法規、文件。完善「一站式」服務,組建外商投資服務中心,建設「綠色通道」。建立領導跟蹤服務責任制、責任追究制和獎懲制度,健全外商評議政府部門制度和外商投訴制度,及時協調處理中外雙方的矛盾和糾紛,營造安商、富商的良好環境。

(八)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

抓住國家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有利時機,以抓大項目為突破口,千方百計擴大投資規模,拉動經濟增長,增強發展後勁。

積極爭取項目爭取資金。成立由市級領導掛帥的爭取項目領導小組及專業工作小組,各縣(市)區、委辦局成立爭取項目領導小組。建立嚴格的責任體系和保障措施,指標層層分解,責任落實到人。對上積極爭取國家與省建設資金及國家開發銀行貸款;對外吸引國外大公司、大財團和國內知名企業、私營業主來鞍投資;對內充分調動社會投資積極性,構築多元化投資格局。全年圍繞農業產業化、國有大中型企業技術改造、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第三產業和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籌劃實施一批對地區經濟具有牽動作用的大項目。

認真做好財政金融工作。強化增收節支,大力培植財源,加強稅收征管,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按照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公共財政體制框架總體目標,推進以支出管理改革為核心的地方財政改革和制度創新。強化預算約束,壓縮一般性支出,保證重點支出,集中財力,加大對農業、社會保障、科技教育、城市建設等方面的投入,為全市改革、發展、穩定提供有力的資金保證。金融部門要積極組織存款,增加信貸資金可供量,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認真落實擴大需求、啟動消費的信貸政策,改進和完善金融服務。進一步強化金融監管,採取積極有效措施,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九)加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按照省試點要求,建立社會保障基金籌措和管理機制,強化社會保險費稅務徵收工作,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依法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將三資企業、私營企業的從業人員和城鎮個體工商戶全部納入保障範圍,實現養老保險社會全覆蓋。鞏固社會化發放成果,實施全市社會保險信息網絡化管理,社會保險對象管理到人,個人帳戶記載準確率100%。積極穩妥地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突出保障重點,建立救助體系,實現網絡管理。向未參加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其他集體企業的特困職工傾斜,完善收入核實機制,公平合理地確定補助標準。全年安排最低保障線資金4400萬元,保障對象4萬人。

做好勞動再就業工作。深入實施再就業工程,重點抓好全市勞動力市場微機網絡化建設,進

一步拓寬就業渠道。加強再就業服務中心管理,加快出中心步伐。全年實現就業6萬人,其中安置下崗、失業職工再就業5萬人。完成2萬人出中心任務,爭取到2002年底下崗職工全部出中心,實現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的過渡。落實好「三三」制資金籌集方式,保證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發放。

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進一步理順社區管理體制,形成各方參與、有機協調、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社區管理新體制,在社區服務領域、市民求助網絡建立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加強社區志願者隊伍建設,提高居民參與社區活動和管理公共事務的能力。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加大社區投入,搞好社區配套設施的建設和維護,促進社區公益事業的發展。

關心群眾生活。深入開展扶貧幫困送溫暖活動,關心下崗、失業職工和生活困難群眾,下力量解決拖欠公教人員工資問題,保障其基本生活。正確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加大對安全生產和防火防盜的監察力度,杜絕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對供氣供暖、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一些敏感問題,採取措施,認真解決,保持社會穩定。

(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推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深入開展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鞏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雙擁模範城創建成果,激發廣大市民熱愛家鄉、建設家園的熱情,在全社會形成一個比理想、比貢獻、比作為的良好風氣。弘揚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提倡誠實守信、公平競爭,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提高城市整體文明程度,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文明禮貌、樂於助人、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良好社會風尚。

推進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開闢和完善與人民群眾溝通聯繫的渠道,傾聽群眾呼聲,接受群眾監督,切實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堅持重大事項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以及與人民政協政治協商和聽政議政制度,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各項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的依法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及時辦理人民代表的建議、意見和政協委員的提案。加強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愛國人士的聯繫,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的工作,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堅持依法治市,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推進政府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規範化。加強地方行政立法和司法工作,從嚴治政,依法行政。進一步推行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推進政務公開,規範執法行為,搞好執法監督,提高行政執法水平。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深入開展掃黃打非、打黑除惡專項鬥爭,堅決取締「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保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推進教育資源統籌優化配置,對由市財政撥款的普通中專、成人中專和職業學校,實行歸口管理,合理調並,擴大學校規模,提高辦學水平。科學規劃和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推進鞍山鋼院移址換建工作,確保鞍山師院通過教育部辦學水平評估。高等教育要面向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加快培養適用性人才,提高層次,辦出特色。通過強化培訓和擇優上崗,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完善一次性收費政策,推行校務公開,下力量解決亂補課、亂收費等教育熱點問題,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心理負擔。

發展社會各項事業。鞏固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改革成果,通過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多出作品,多出精品,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加強文化設施建設,規範文化設施管理。強化文化市場治理,重點整頓電子遊戲廳、網吧和音像市場。積極穩妥地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建成鞍山體育中心,做好申辦省九運會的各項準備。制定並實施2001-2010年鞍山市婦女發展規劃和兒童發展規劃,推動婦女兒童事業的發展。認真做好計劃生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民政、老齡、市志、檔案、人防、民兵等方面工作,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三、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樹立創新務實、勤政廉政的新形象

繼往開來,承繼偉業,實現鞍山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世紀騰飛,是我們光榮而神聖的使命。各級政府和廣大公務員必須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和責任感,用新思路、新思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營造與開放型城市相適應的良好環境。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職能,建設高效務實的公務員隊伍

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要在全市開展的「塑造鞍山新形象」的大討論中,深刻分析和認識鞍山與全省、全國先進城市比存在的差距和問題,查找原因,研擬對策。以危機意識來鞭策各級政府和廣大公務員廣開思路,振奮精神,遠學深圳,近學沈大,自我加壓,奮起直追;以危機意識來激勵全市人民愛我家鄉,群策群力,勤勉奮發,自強不息。從而實現用新一輪的思想解放推動新一輪全市經濟的發展,以消弭危機於未然。

按照國家和省統一部署,積極有序地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加快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單位機構和人事制度改革。遵循精幹高效的原則,加快審批制度改革步伐,進一步規範審批行為,簡化審批程序,加強審批監管。對政府部門職能交叉等問題,按照「明確定位,防止越位,克服錯位,彌補缺位」的原則進行調整。認真清理和規範相關政策,制定符合國際慣例、能夠廣泛吸引外商和各類人才的軟環境標準,使鞍山成為投資創業者的熱土。

調整優化公務員隊伍,建立一種富有進取精神、充滿生機活力和有利於人才成長的用人機制。全面推行機關中層幹部競爭上崗制度,對那些樂於接受新生事物、工作勤勤懇懇、勇挑重擔、敢打硬仗、業績突出的幹部委以重任,吸納那些德才兼備、思想解放、業務精通、肯於吃苦、樸實敬業的優秀人才進入政府各部門,從制度上解決當「太平官」庸庸碌碌、捧「鐵飯碗」高枕無憂的現象,努力建設一支勤政、廉潔、務實、高效、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隊伍。

(二)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狠抓各項任務的落實

各級領導幹部要適應飛速發展的時代要求,學習現代科學知識和先進地區的工作經驗,豐富頭腦,增長才幹,完善自我,提高駕馭全局工作的能力。每一條戰線、每一項工作都要體現新思路、大手筆、有突破、求實效、快發展、塑形象,為加速實現現代化目標貢獻聰明才智。

工作作風不實、精神狀態不佳、責任心不強、工作效率不高,嚴重阻礙各項工作的落實。為此,今年要從解決用人問題入手,採取堅決措施,徹底改變一些領導幹部高高在上、養尊處優、不深入基層、不了解實情、決策脫離實際的官僚主義作風和搞文山會海、虛假浮誇的形式主義問題,提倡多干好事,少干錯事,不幹壞事,盡心竭力為人民謀利益、辦實事,造福人民、造福社會、造福子孫後代。各級政府、各部門特別是主要領導要提高認識,切實擔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腳踏實地,堅韌不拔,務求在牽動全市經濟發展的重大工作上取得突破。在全市政府機關建立嚴格的工作目標責任制,對全年的每項重點工作都要倒排工期,確定完成任務的時間進度表,落實責任人,加強檢查監督,完不成任務要給予批評。對確定的重點工作要先定指標後定人,不接指標或完不成指標就換人。

(三)加強廉政建設,樹立勤政為民的公僕形象

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教育、科學管理和嚴格監督。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的領導幹部要從嚴要求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既要管住自己,也要管好家屬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清清白白地做官,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在廉潔自律方面,要從市政府領導班子做起,尤其要從我這個班長做起。在市委領導下,我將帶領各位副市長和全體政府組成人員,以廉潔和高效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在整治貪污腐敗上,加強制度建設,使政府的工作在公開、公正、透明和強有力的監督下進行,力爭通過制度的完善使每一名公務員不敢貪,時刻自警:「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堅持從嚴治政,建立健全一整套便利、管用、有效的管理和監督機制,從源頭上治理腐敗行為。嚴格執行中央和省、市廉潔自律的有關規定,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決查處越權、瀆職和以權謀私問題,嚴厲打擊各種貪污腐敗行為,加大查處大案、要案力度。對於無視法紀、違法犯罪的人,堅決繩之以法。下力量糾正行業不正之風,搞好專項治理。加強對領導幹部八小時以外的管理和監督,樹立良好的公僕形象。

各位代表,千年之史,始於今朝;千里之行,始於足下。21世紀是一個需要創新、更需要拼搏實幹的時代,我們要只爭朝夕,迎接挑戰,以百倍的勇氣和信心,灑下汗水,再創輝煌。讓我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為完成歷史和人民賦予的重任,為在新世紀塑造一個嶄新的鞍山而努力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