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文成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2年文成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3年文成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4年文成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文成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參加會議的縣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的工作回顧

  本屆政府自1998年4月選舉產生以來,至今已屆滿五年。過去的五年,是跨世紀、不平凡的五年;是全縣人民在脫貧致富道路上發奮圖強、致力發展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和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牢牢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緊跟省市建設步伐,緊密結合本縣實際,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頑強拼搏,較好地完成了縣第十二屆人代會提出的各項任務。全縣經濟社會長足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為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經濟運行保持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28億元,比1997年增長69.1%,年均遞增11.1%;財政總收入1.29億元,比1997年增長194%,年均遞增24.1%;農民人均純收入2277元,比1997年增長41.6%,年均遞增7.2%。扶貧開發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五年來,共爭取扶貧資金7000多萬元,新建水、電、路項目100多個,新建省級扶貧遷村點38個。全縣93%的行政村實現通車,95%的城鄉居民解決吃水問題,實現了村村通電、通廣播電視。2002年,全縣人均純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從1997年的15萬人減少到2.3 萬人,五年累計脫貧12.7萬人, 14個貧困鄉全面實現了脫貧,被省政府評為扶貧開發先進縣,全縣的經濟與社會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二)農業結構逐步優化,效益農業蓬勃發展。

  2002年,農業總產值達到3.89億元,比1997年增長26.78%。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種植結構、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糧經」比例達到1.71:1,良種覆蓋率達到86%。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蔬菜、畜禽、茶葉、干水果等特色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綠色大米、花卉苗木、中藥材等起步良好,全縣共建成各類經濟特產林基地13多萬畝。農業龍頭企業繼續發展,山珍公司等10家龍頭企業發展良好。「日省」牌半天香茶葉、「劉基貢茶」等產品多次在國內外農博會和評比會上得獎,冰洋公司在全國竹蓆行業中率先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累計投資7000萬元,除險加固山塘水庫70座,建成標準防洪堤13公里、三面光渠道77.8公里。提前兩年完成省政府下達的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獲市政府達標獎;造地1.62萬畝,整理農村宅基地3000多畝,換得折抵指標1500畝,確保了耕地占補平衡。林業工作紮實有效。如期實現了「八年綠化文成」的宏偉目標,森林覆蓋率達70.6%。

  (三)工業園區初具規模,特色工業呈現生機。

  200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7.47億元,比1997年增長28.56%。園區建設成效明顯。巨嶼工業園區累計投資4000萬元,完成雲江大道等工程,實現了「三通一平」;目前,已有8家企業進駐園區,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特色工業發展較快。以沙石資源為主原料的管樁業產值達到3000萬元;以水資源為主的小水電產值達到8720萬元;以水果、山珍為主原料的釀酒業、食品加工業產值達到7500萬元。技改力度繼續加大。累計完成工業技改1.8億元,開發新產品26個。山珍公司、浙南管樁公司、文成宏發氣體有限公司等11家重點企業技改項目相繼完成。

  (四)生態旅遊初見成效,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生態環境日趨平衡。五年來,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切實加強對環境資源的治理保護,通過「一控雙達標」和環境綜合整治,全縣環境質量狀況良好。旅遊業發展較快。劉基廟(墓)、銅鈴山被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和國家級森林公園。開發建設了百丈飛瀑、朱陽九峰、銅鈴山、峽谷景廊等一批重點景區和旅遊配套設施。成功舉辦了中國電視吉尼斯百丈漈溯溪大賽,拍攝了《劉伯溫》等電視連續劇,文成的旅遊知名度不斷提高,累計接待遊客達61.5萬人次,綜合效益達2.28億元。金融商貿健康發展。2002年,全縣各項存款餘額19.6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0.7億元,分別比1997年增長143.3%和1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2億元,比1997年增長40%;全縣社會保險費收入達3085.5萬元。此外,郵電、通訊、運輸、房地產業都得到了長足發展。

  (五)各項改革全面推進,對外開放日益擴大。

  農村改革得到深化。全面完成了農村第二輪土地承包工作,穩定了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農村稅費改革全面推進,農民人均負擔從原來的34.45元下降到13.43元,人均減負21.02元。企業改革有所突破。完成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改制43家,基本完成國有工業企業兩年改革攻堅任務。商業、糧食、物資、供銷等流通領域的改革有序開展。配套改革繼續推進。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部門預算、會計核算、政府採購等改革穩步推進;政府審批、戶籍改革付諸實施;機構改革進展順利,縣級機關精簡行政編制25.2%,鄉鎮機關精簡行政編制23%、精簡事業編制20%。對外開放不斷擴大。五年來,華僑投資達2102萬美元,捐資120萬美元。2002年,外貿出口達到 2345萬美元,比1997年增長143%。

  (六)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發展環境不斷改善。

  五年來,全縣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1.3億元,是文成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時期。城鎮建設步伐加快。編制了縣城總體規劃、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先後建成城南小區、棲雲小區、人民醫院住院樓、體育中心、民兵訓練基地、縣殯儀館等一批重點工程,完成了縣城公園的初步設計,縣前街改造進入二期施工高潮,開工建設縣城水廠,啟動縣城亮化工程,全縣農村建房達7000多間。交通建設步伐加快。57省道(文青公路)一期改建工程全線竣工,56省道文成段改造工程完成投資9100萬元,新建了雲湖鄉、岩門至雙溪等公路,完成了西坑至石垟林場、二源至十源、玉壺至東溪、玉壺至上林、嶨口至周山、大垟口至平和、大嶨至金爐、大嶨至金垟等路面改造,建成通村簡易公路779.7公里。電力通訊快速發展。先後建成了高嶺頭二級、高嶺頭三級、東溪三級、黃鹿等一批電站,新增裝機容量60800千瓦。建成官山背110KV和南田、黃坦、西坑35KV變電所;投資1.1億元,對全縣農村電網進行改造,377個村實現城鄉生活用電同網同價。建成縣郵政大樓,開工建設縣電信大樓,完成程控電話擴容工程,建成移動、聯通通訊基站97個,移動電話覆蓋面達80%以上。圓滿完成了珊溪水利樞紐工程文成移民的動遷安置任務。

  (七)精神文明不斷加強,各項事業長足進步。

  科技效能逐步發揮。五年來共實施省、市、縣科技項目207項,引進推廣新品種133個,開發新產品152個。教育事業再創佳績。籌集資金4000多萬元,新建和改建校舍10萬平方米。撤併薄弱村小189所,教育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教師隊伍不斷優化,教師待遇得到落實。「兩基」工作通過國家級達標驗收。高中普及率從1997年的27%提高到59.7%。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建成各鄉鎮電子信息館,鄉鎮有線電視光纜聯網率達72.9%,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8%。投資4000多萬元,改造衛生院59處;「初保」工作通過省級驗收。計劃生育工作逐步走上依法管理軌道,計劃生育符合率穩定在92%以上。全面推行殯葬改革,實行遺體火化;重視低保優撫救助工作,關心弱勢群體生活。創建活動深入開展。「省級文明縣城」創建活動紮實推進,湧現了一大批文明村、文明單位和文明家庭。全民國防意識進一步提高,人民武裝、民兵預備役工作不斷加強。審計、體育、檔案、氣象、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僑聯、工商聯、文聯以及僑務、台灣事務、民族宗教、老齡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績,為我縣的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八)依法治縣進程加快,社會秩序明顯好轉。

  決策機制日趨完善。自覺接受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不斷改進政府工作,支持人民政協參政議政,虛心聽取各方意見,認真辦理人民代表議案和政協委員提案,促進政府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依法行政不斷強化。開展「三五」普法教育和專項執法活動,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規範政府執法行為。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一票否決制和信訪責任制,堅決取締「法輪功」邪教組織,開展各項專項鬥爭,充分發揮治保、調解等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創建「平安社區」,維護社會穩定。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財政、審計監督,建立了會計核算中心、行政審批中心、經濟環境投訴中心,推行工程建設招投標制度,實行政務公開,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促進政風和社會風氣的進一步好轉。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我縣政通人和、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這些成就來之不易。這是在上級黨委、政府和中共文成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縣幹部群眾共同奮鬥的結果。在此,請允許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向駐文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向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廣大僑胞、台胞和所有關心支持文成建設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政府工作還存在許多缺點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農村貧困面仍然較大,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嚴重;二是工業經濟整體素質不高,企業規模偏小,產業層次偏低,投入明顯不足,企業競爭力不強的狀況十分突出;三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緩慢,旅遊配套設施、服務水平嚴重滯後;四是財源不穩、收入結構不合理,增資政策連續出台,鄉鎮財政赤字面廣,財政壓力不斷加大;五是對外開放總體水平不高,基礎設施相對滯後,投資環境急需改善;六是勞動者綜合素質有待提高,部分群眾的思想觀念跟不上形勢發展的要求;七是社會治安和依法行政還不盡人意;八是作風建設亟待加強,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以及鋪張浪費等現象仍然存在。我們一定要認真研究分析這些問題,在今後的工作中,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克服和解決。

二、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指導原則和戰略重點

  今後五年,是我們繼往開來、乘勢而上、奮力崛起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們搶抓新機遇、迎接新挑戰、謀求新發展、奪取新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十五」計劃的重要時期。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按照縣第十次黨代會的要求,圍繞打造「生態旅遊縣」發展戰略,以創建「國家級生態示範縣」、「省級綠色農業示範縣」和「省級文明縣城」為載體,抓生態產業、創生態品牌、建生態城鎮,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大改革開放力度,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創新思路,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為加快建設小康社會進程而努力奮鬥。

  今後五年,全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是:

  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到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27億元,年均遞增12%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50美元,年均遞增12%以上;工農業總產值19億元,年均遞增10%以上;財政總收入2.1億元,年均遞增1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3345元,年均遞增8%以上;外貿出口總額3850萬美元,年均遞增10%以上。

  生態旅遊格局基本形成。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風景資源有序開發,服務設施配套齊全,旅遊線路全面優化,旅遊品位較大提升,旅遊收入明顯增加,成為國家級生態示範縣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完善。道路交通快捷便利,市政設施基本齊全,電力通訊暢通安全,城鎮化程度明顯提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35億元。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科技創新有所突破,教育質量明顯提高,文化市場繁榮有序,衛生事業長足發展,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三項基本國策貫徹有力,可持續發展步伐加快,高中普及率達到80%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內。

  實現上述目標,任務十分繁重。我們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勇敢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沿,奮起拼搏,狠抓落實。着重要把握好以下四條指導原則:

  一要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充分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依靠集體的智慧,不斷探索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新路子。

  二要始終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依靠科技進步,加強「生態文成」、「信用文成」和信息化建設,在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實現量的新擴張。

  三要始終堅持發展的協調性,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實現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四要始終堅持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正確把握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度三者之間的關係,確保改革開放和發展的不斷推進,確保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和提高。

  根據以上指導原則,今後五年我們要堅持不懈地抓好以下五個戰略重點:

  (一)必須毫不動搖地推進改革開放步伐。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形勢逼人,不進則退。為此,我們必須要堅持和發揚「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始終突出創新、發展這一主題。以創新促進發展,以發展統攬全局。

  發展要有新思路。要善於學習,勤於思考,勇於創新,敢於實踐。用新思維、新理念、新方法發展市場經濟。善於把上級精神與文成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重點是:一要堅持以發展的要求審視自己,努力解決「一要吃飯、二要建設」這個根本性的問題,不斷尋求增強財政實力的新路子。二要堅持以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努力解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個決定性的問題,不斷探索發展地方經濟的着力點和新的支撐點。三要堅持以開放的眼光豐富自己,努力解決「實現文成跨越式發展」這個關鍵性的問題,不斷創新加快發展的有效方法和經濟增長方式。要以更加廣闊的胸懷博採眾長,從紛繁中理清工作思路,在比較中找准發展途徑,敢想敢幹、敢闖敢試,不斷形成發展新思路,推出工作新舉措,促進各項工作再上新台階,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改革要有新突破。堅決革除一切束縛發展的思想觀念、機制弊端和做法規定,永葆發展生機。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重點是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穩定的利益關係,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高農民的市場競爭能力。要不斷推進企業改革,做好國有和集體企業的改革改制工作,政府要退出競爭性行業,進一步創造有利條件,推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要啟動事業單位改革,把具有面向市場能力的事業單位逐步改制為企業,減少財政供養人口。要做好新一輪機構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切實把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要積極推進依法行政,逐步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創造條件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工作。着力解決職責交叉、多頭執法、重複處罰、執法擾民等問題;進一步削減審批事項,規範審批程序,強化行政審批中心職能,建立高效、快捷、便利的審批「綠色通道」。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重點是加強城鎮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險制度建設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高度重視就業和再就業問題。積極開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逐步完善醫療費用分擔機制和藥品流通的市場運行機制,解決群眾「看病難」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開放要有新局面。把招商引資作為擴大對外開放的突破口,牢固樹立「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思想,以良好的環境、優惠的政策、有效的措施,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立足僑鄉優勢,打好「僑牌」,真正做到「優僑務、引僑心、聚僑力、建僑鄉」。要加強與兄弟市縣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要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的「一號工程」來抓,切實加強對招商引資工作的領導,實行招商引資責任制,建立招商引資項目庫、招商引資激勵機制和招商引資考核制度,形成「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個個參與招商引資」的良好局面。力求招入一批能人,引進一批資金,建設一批項目,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二)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旅遊縣」發展戰略。圍繞打造「生態旅遊縣」發展戰略,做好「生態立縣、旅遊興縣」文章,按照「抓生態產業、創生態品牌、建生態城鎮」的總體要求,走出一條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新路子。

  實施「生態旅遊」工程。一要強化思想意識。樹立「大生態、大旅遊」的觀念,把生態旅遊作為振興全縣經濟的支柱產業來抓,加大投入建設力度,加速生態旅遊發展。二要加強保護治理。加強對文物古蹟、風景資源、生態公益林、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強化對環境污染的治理,保持生態平衡。三要加快建設步伐。採用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辦法,廣泛吸納外資、民間資本辦旅遊。提升百丈飛瀑、劉基廟(墓)、銅鈴山等一批重點景區的檔次;開發岩門大峽谷、飛雲湖等一批獨具特色,吸引力強的骨幹景區;建設一批高檔次的酒店山莊和配套服務設施;加快通景公路的建設和改造,優化旅遊線路,提高旅遊品位。四要加大促銷力度。發動社會力量,利用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為生態旅遊進行宣傳促銷。要促進特色文化和生態旅遊的融合,寓山水之間,倡天人合一。要做好「劉基史跡」、「玉泉僑蹤」、「畲鄉風情」、「山水詩畫」四篇文章,增添旅遊文化內涵,努力把文成打造成著名的「旅遊休閒度假」勝地。

  實施「生態農業」工程。實施農業品牌戰略,以「增效富民」為基點,走以無公害為基礎、綠色為主導、有機化為方向的生態型效益農業之路。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場」的思路,支持幫助農民按市場需要調整種養結構,改良品種,提高品質。培育一批名特優農業支柱產業,重點培育兔業、茶葉、水果、綠色大米、花卉苗木、高山蔬菜、中藥材等七大特色產業。扶持一批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延長農業生產經營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建一批「綠色」品牌農產品,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開拓農產品流通新渠道,以品牌農產品搶占市場。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農業行政執法體系和農村信息網絡化建設,加快標準化生產步伐,發揮典型示範作用,使主導農產品形成規模經濟。要依託生態旅遊發展觀光農業、休閒農業。要建設好生態公益林,加強流域治理,搞好水土保持,為發展綠色農業提供良好的生態條件。努力把文成打造成溫州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實施「生態工業」工程。根據「依託優勢、建設園區、集約發展」的構想,精心實施「生態工業」工程,振興工業經濟。要牢固樹立「無工不富」的思想,妥善處理好發展工業經濟與發展生態旅遊經濟的關係,增強發展工業的信心,營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圍。在工業布局上,要鞏固壯大巨嶼工業園區,緊緊地抓住溫州着力打造國際性輕工城的機遇,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區域分工,大力發展無污染的輕工製造行業。要啟動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走農工互補、優勢互換、共同發展的路子。要積極爭取政策,在溫州創建文成「體外」工業園區。在產業選擇上,要依託資源優勢,注重發揮比較優勢,把農產品加工、礦石生產、水能開發、旅遊產品和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生態工業的五大重點來抓。努力把文成打造成「特色工業生產基地」。

  實施「生態城鎮」工程。根據綠化、淨化、美化的要求,加快「生態城鎮」建設。城鎮化建設要與下山脫貧、園區建設、區劃調整有機結合起來。要全面完成村鎮規劃的編制工作,嚴格按規劃建設和管理,優化城鎮空間布局,突出城鎮個性,提高城鎮品位。要以「經營城市」的理念,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開闢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加大城鎮建設力度。要加強治水、治污、治髒、綠化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加快建設人民群眾日益需要的文化、體育、娛樂設施,全面優化人居環境。縣城建設要按照「拉開框架、改建並舉、完善功能、特色鮮明」的思路,以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為突破口,加快擴城建設步伐。要突出山水特色,秀氣、文氣、靈氣並重,注重景觀設計,提高宜居性和觀賞性,把縣城建成一個天藍、水清、地綠、音靜、景美的「山水之城」、「文明之城」。各地的集鎮建設要堅持高標準、高起點,注重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文化特色相得益彰。南田要與劉基文化相適宜,突出元風明韻;西坑要展示畲族風情;玉壺要體現僑鄉風貌;百丈漈、珊溪、黃坦要與湖光山色渾然,為打造生態旅遊縣增光添彩。

  (三)必須全神貫注地抓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發展是今後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務,「欠發達鄉鎮奔小康」是我縣農村工作的主線。我們要集中精力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具體實踐中,要堅持走四條路。

  堅持走固本漸進之路。首先要固本強基,正確處理好鞏固脫貧成果和建設小康社會的關係。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客觀地面對基礎差、底子薄、貧困現象依然存在、脫貧人口極易返貧、離小康目標還有很大差距這個基本縣情,把「奔小康」工程的立足點放在鞏固脫貧成果上。要在鞏固的基礎上求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求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促提高。其次要科學地制訂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的發展規劃。在深入調查研究、反覆論證的基礎上,按照「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實在有效、便於操作」的要求,分縣、鄉、村三個層次,制訂好「奔小康」工程發展規劃,增強工作的計劃性和規範性。第三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要充分發揮山區的資源和生態優勢,做大做強綠色產業和特色產業,大力推進「兩個轉移」。進一步改善欠發達鄉鎮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欠發達鄉鎮的跨越式發展。

  堅持走內外聯動之路。一要搞好內外結合。今後一個時期,省、市政府將根據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要求,進一步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奔小康的扶持力度。這是極為有利的外部條件,我們必須搶抓機遇,把上級的扶持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同時,要充分發揮內因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教育動員全縣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堅決克服「等、靠、要」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設小康的偉大實踐中,使內外有機結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二要實行雙管齊下。要重點對內,建設發展好當地的經濟。進一步拓寬發展路子,面向千家萬戶,實行「短、平、快」齊上,「遠、中、近」並舉,增加農民收入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要擴大勞務輸出,加強信息服務、技術培訓和職業培訓等工作,切實提高勞動力供需的組織化程度和勞動力素質,形成勞務輸出型經濟。

  堅持走集聚發展之路。一是加大下山移民力度。當前,我縣仍有不少人口居住在高山偏遠山區,這部分群眾生存發展條件差。我們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農民自願、梯度推進」的原則,有計劃、分批次、分層次地進行遷村移民,實現異地致富。二是提高城鎮化水平。要根據「改造舊老村、建設中心村、撤併薄弱村」的要求,全面啟動「城中村」和舊村改造工程,加快中心村建設,擴大集鎮規模,增強集聚功能。要全面開展行政村的規模調整,合理調整區劃,優化資源配置,實行集聚發展。三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千方百計完善改良農村的通路、通水、通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加強農田水利與小流域治理的配套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的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設施,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

  堅持走合力幫扶之路。要進一步完善結對幫扶機制,動員更多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共同參與和支持「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作。要做到發動深入,全民參與;摸清底子,分級規劃;加強領導,明確責任;機構健全,職責分明;落實政策,措施到位;獎優懲劣,嚴格兌現。在全縣上下持久地掀起「眾志成城求發展,攜手共進奔小康」的高潮。

  (四)必須集中力量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要按照「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的思路,廣籌資金辦大事,集中精力抓建設。進一步強化政府引導,積極利用市場化運作,堅持適度超前建設,以加快實施「515」工程為龍頭,啟動實施幾大「億元工程」和「六大系列」重點建設,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

  全力加快「515」工程建設步伐。要切實加強對「515」工程的領導,充實工程建設力量,進一步強化牽頭單位、實施部門的責任機制,全方位加大工作力度,抓好56省道文成段改造工程、57省道(文青公路)文成段二期改造工程、縣城水廠、環城南路、信息化基礎設施工程、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縣前小區改造工程、泗溪流域治理工程、體育中心等在建工程的建設進度;要組織力量,籌措資金,抓緊上馬建設新文中、縣城公園、縣城市場、文化中心、體育場路、污水處理廠等工程,堅持工程質量和建設速度並重,爭取到2005年全面完成「515」工程的建設任務。

  竭力啟動「六大系列」重點建設。根據打造「生態旅遊縣」發展戰略的要求,今後五年,我們要在搞好「515」工程建設的基礎上,以實施「城鎮優化計劃」和「旅遊升位計劃」為載體,啟動交通、城鎮建設、旅遊、工業園區、水利電力、社會發展等「六大系列」重點建設,使全縣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環境得到明顯改變。交通方面:完成文泰線嶨口至珊溪段改造工程建設,完成鄉鄉通水泥路建設任務,實現通村公路等級化;城鎮建設方面:以八大集鎮和重點撤擴並鄉為主陣地,再開發建設一批新區、扶貧新村和市政設施;旅遊方面:以提升劉基廟(墓)、銅鈴山、百丈飛瀑等景區的品位為重點,開發建設飛雲湖、岩門大峽谷景區,建設一批通景公路,興建一批配套服務設施,開發一批骨幹景點;工業園區方面:以完善巨嶼工業園區的功能為基點,再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和文成(溫州)「體外」工業園區;水利水電方面:以小流域治理和爭取上馬建設九溪電站為突破口,治理一批流域,建設一批小水電;社會發展方面:以改善辦學、醫療、文化條件為主線,建設一批校舍和一批醫療、文化設施,為實現到2007年把我縣建設成為全省著名的生態旅遊縣奠定基礎。

  (五)必須始終不渝地促進「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要堅持依法治縣和以德治縣相結合,紮實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進步,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全面提升科教水平。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切實抓好科技新產品、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和應用,培育一批科技示範鄉鎮、示範基地和科技人才,組建一批科技中介機構,扶持一批民營科技企業,促進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加快「信息文成」建設。按照「統籌規劃、聯合建設、資源共享、有序管理」的原則,建設和完善一批信息應用系統,提高信息技術的普及程度,加速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步伐。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高標準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中段教育和幼兒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建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致力建設學習型社會。進一步改革辦學體制,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辦學,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快「高中進縣、初中進鎮、小學進鄉」進程。重視人才資源開發。建立招才、育才、用才的人才政策和服務體系,着力建設行政管理、企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努力造就一批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優秀領導人才。

  致力提高文明程度。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大力繼承和發揚文成特有的革命文化傳統,把弘揚「劉基文化」、「老區精神」同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結合起來,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強化社會道德意識、信用意識和文明意識,全面提高城鄉文明程度。要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載體,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要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破除封建迷信,克服陳規陋習,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素質。要進一步搞好國防教育,支持軍隊建設,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和軍民共建活動。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要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增強地方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着力建設劉基文化、華僑文化、民族文化和山水文化,提升縣域文化品位。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繁榮文藝創作,發展廣電事業,規範文化市場,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健康的精神食糧。要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強化預防保健、衛生監督和藥品管理,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逐步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推進計劃生育綜合改革和優質服務,穩定低生育水平。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增強人民體質。要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濟困救助,重視「老齡化」問題,關心下一代,積極發展婦女兒童事業。

  加強政治文明建設。要充分發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積極為人大政協開展工作創造更好的條件,自覺接受監督。健全政府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機制,完善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拓寬群眾參政議政渠道,堅持事關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讓群眾知情、參與、支持。全面落實黨的民族、宗教、對台、僑務政策。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鞏固和增強民族團結。加快依法治縣進程。重視人民來信來訪工作,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開展普法教育,強化城鄉安全管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堅決掃除社會醜惡現象,確保社會政治穩定。

三、2003年的主要工作任務

  200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今年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17.12億元,增長12%;工農業總產值12.41億元,增長9.2%;財政總收入1.35億元,增長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67億元,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5億元,增長10%;外貿出口總額2533萬美元,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2460元,增長8%;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內。

  完成上述目標,重點要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大力促進生態經濟新發展。要把生態農業做優。突出優勢農產品布局,適度擴大茶、果、蔬、藥、畜、禽等非糧種養業和優勢農產品的規模,催生塊狀農業特色經濟的形成。重點培育好大戶龍頭,選擇一批精幹的專業戶和帶動能力強的優勢龍頭企業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加快科技興農步伐,重視農技隊伍建設,開展水果、蔬菜等大宗農產品的品種改良,加強農業基地的技術管理和農產品營銷隊伍建設,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和市場占有率。繼續改善農業基礎設施,鞏固綠化成果。要把生態工業做強。加快園區建設,增強巨嶼工業園區的集聚功能,積極接納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啟動「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優化工業布局。要扶強優勢企業和優勢行業。重點把縣政府確定的宏發公司、山珍公司等11家重點骨幹企業扶強扶優;把農產品加工、小水電開發、礦產資源開發、旅遊產品開發等資源型工業做強做大。要加大技改投入,抓好一批重點技改項目的組織實施,加速形成新的工業增長點。要提高企業管理效益,提高資本運營質量,完善產品市場營銷體系,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

  (二)着力推進生態旅遊新跨越。強化品牌意識。加快創建「國家級生態示範縣」步伐,積極申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儘快使我縣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抓好重點景區建設。今年,旅遊投資力爭達到1個億。政府對旅遊的投入要達到3000萬元,建設「一區三路」。即投資1000萬元,開發岩門大峽谷景區;投資2000萬元,開工改建石垟林場至銅鈴山、黃坦至岩門、嶨口至珊溪的通景公路。利用社會民間資金投入7000萬元,完成「峽谷景廊」、「日月度假村」、「瑤池度假村」建設,開工建設「飛雲湖度假村」。開展旅遊促銷活動。要利用多種媒體、多渠道,大張旗鼓地宣傳文成的秀麗風光和人文景觀,提高旅遊知名度。要通過策劃舉辦「劉基文化旅遊節」等活動,增強促銷載體的魅力和吸引力。要積極參加國內舉辦的各類旅遊交易會,宣傳文成的風景,推銷文成的旅遊。要重視旅遊隊伍建設,切實提高服務水平。

  (三)奮力掀起建設小康新高潮。要把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作為新階段扶貧工作的中心來抓。一要明確責任,分級負責。要建立工作機構,制定工作計劃,分解工作任務,實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把具體工作落到實處。二要制定政策,嚴格管理。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和幫扶措施。進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加強對項目執行、資金使用和工作進展等情況的監督檢查,防止和杜絕違反政策、挪用資金、弄虛作假和侵犯農民利益的行為。三要多管齊下,合力幫扶。要繼續加大下山移民力度,開展行政村規模調整。年內計劃700戶2450人實現下山脫貧,全縣行政村減少100個左右。要繼續加大教育扶貧、科技扶貧、衛生扶貧、掛鉤扶貧力度,解決 「因病致貧」等問題。四要抓住難點,協調發展。要重視關心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配套救助措施,實現應保盡保;要重視關心下崗、待業人員,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完善就業培訓和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再就業工程,為他們排憂解難;要重視關心珊溪水利樞紐工程移民的生產生活,想方設法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要重視關心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落實好《浙江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實現全社會的共同進步。

  (四)努力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強化招商引資工作。確定今年為「招商引資年」,把它作為開放型經濟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進行突破。要確定專門機構,搞好招商引資項目庫建設。要樹立「文成之外都是外」的思想,放開一切可以放開的領域,讓外商、外資進入。要努力創新招商引資的方法,什麼辦法最有效,就用什麼辦法。要制訂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人家有的優惠政策,我們都可以用;人家沒有的,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的,我們都可以試。要分解任務,下達指標,全面落實責任,實行一票否決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採取一切可以採取的措施,實現招商引資質和量的突破,來加快我縣的發展。加強僑務工作。要進一步拓寬僑務工作的思路,落實僑務政策,充分發揮各級僑聯和廣大僑眷的作用,加強與華僑的溝通聯絡,以切實有效的措施,發揮好僑鄉優勢,發展好華僑經濟。繼續推進各項改革。農村改革要全面落實稅費改革的政策措施,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把重點放在切實提高農民的市場競爭力上;要穩步推進國有工業企業和商業、糧食、外貿、二輕、供銷企業的改革改制進程。積極探索有效的國有資產經營體制和方式,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要進一步落實戶籍制度改革,解決「人戶分離」問題。放開戶口遷移的政策限制,促進人口向城鎮梯度、合理、有序流動;要繼續加強財稅制度改革,完善財稅管理制度;要着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依法擴大社會養老和失業保險的覆蓋面,規範醫療保險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全力營造投資環境新優勢。要抓緊抓好重點建設。在交通方面:繼續建設投資1.3億元的56省道文成段改造工程、投資2億元的57省道(文青公路)文成段二期改造工程,開工建設投資8000萬元的文泰線嶨口至珊溪段改造工程和改造一批通鄉公路。在電力通訊方面:繼續建設投資2.2億元的電信綜合樓和交換傳輸網絡改造工程;繼續建設東坑嶺電站,開工建設珊溪百萬山、東溪五級等一批電站;繼續建設電業調度樓,上馬建設縣城電網改造工程。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繼續建設縣城水廠、環城南路、縣前小區改造、縣中心糧食儲備倉庫,開工建設體育場路、新文中、住宅小區和客運中心,做好污水處理廠、縣城公園、縣城市場和文化中心區的基礎工作。

  (六)盡力實現財金工作新突破。首先要切實強化財政工作。要充分運用財稅政策和手段,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金」的作用,採取補助、貼息等多種形式,引導銀行和民間資金投向,促進生產要素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努力形成持續穩定增長的財源體系。要加強稅收征管,加大稽查力度,依法打擊偷、逃、抗、騙稅行為,保持收入可持續增長。進一步優化和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強化預算約束,加強財稅監管,嚴格控制辦公費、車輛費、會議費、通訊費等消費性支出。大力提倡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大手大腳的奢侈之風,努力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集中財力辦大事,確保財政收支平衡。其次要切實強化金融工作。要加強金融監管,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確保金融安全運行。要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轉變經營理念,改進信貸方式,增加有效投入,加大對企業、農業農村的支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要努力擴大保險範圍,增強保障能力。

  (七)合力爭創社會事業新業績。要大力發展科教事業。積極推進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深化教育改革,繼續加大校網撤併力度,改善辦學條件,優化學校布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質量。開展文明創建活動。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契機,加強公民思想道德教育,致力提高公民素質;下功夫抓好環境、市容、公共秩序整治和創建文明村(居)、文明單位、文明學校等活動,致力提高文明程度。積極發展文衛體事業。擴大城鄉文化陣地,實施「有線電視光纜聯網」和「農村入戶」工程,開展全民健身計劃,舉辦縣第四屆全民運動會,豐富群眾文體生活。加強衛生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化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改革,逐步形成計劃生育工作綜合治理新局面。加強人民武裝、徵兵和人民防空工作。切實抓好老齡工作,落實老幹部待遇。進一步做好審計、僑務、檔案、民族、宗教、氣象、對台等工作,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僑聯、台聯、文聯、工商聯、殘聯等群團組織工作,充分發揮他們的橋梁紐帶作用,團結社會各界力量,為我縣的建設發展建功立業。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