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

2002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 200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
作者:李克強
200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

河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過去五年工作的回顧 編輯

  1998年以來,本屆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團結帶領全省人民努力工作,較好地完成了省九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勝利完成「九五」計劃,順利推進「十五」計劃。五年中全省國內生產總值連續跨越5000億元、6000億元兩個台階,由1997年的4079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6163億元,年均增長8.9%,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82億元,年均增長5.7%,糧食產量連續五年超過4000萬噸;第二產業增加值2953億元,年均增長10%;第三產業增加值1928億元,年均增長9.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432元,是1997年的1.5倍,年均增長8.1%;地方財政總收入507.7億元,是1997年的1.92倍,年均增長14%,財政總支出630億元,是1997年的2.22倍,年均增長17.2%;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451.6億元,增加3179.8億元,各項貸款餘額5553.6億元,增加2232.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89億元,年均增長10%。

  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抓住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機遇,進行了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506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2368億元,是改革開放頭20年的1.7倍。城市主要基礎設施投資322億元,是改革開放頭20年的2.1倍。實施國債項目390個,完成投資570億元,絕大多數項目建成投產。新建公路1648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815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232公里。發電機組容量達到1834.3萬千瓦,新增698.8萬千瓦。電網改造投資238億元,城鄉供電條件顯著改善。郵電通訊投資336億元,固定電話用戶1186萬戶、移動電話用戶703萬戶,分別是1997年的4倍和14.6倍。旅遊景區景點及服務設施投資60多億元,以「三點一線」為重點的旅遊項目建設成效顯著。五年新增煤炭開採能力833萬噸、有效灌溉面積488萬畝、糧食庫容40億公斤。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河南博物院、省體育中心等一批標誌性項目建成投用。

  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主線突出出來,採取多種措施着力推進。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二、三產業比重提高3.9個百分點。優質專用小麥和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2170萬畝,食用小麥開始進入國際市場,一批精深加工重點項目建成投產,探索出一條小麥加工增值的新路子;奶業發展勢頭強勁,奶類產量年均增長29%,肉類精深加工能力超過200萬噸,居全國前列。1999年以來,省政府每年拿出6億多元專項資金,引導支持工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286個,總投資226.9億元,培育和壯大了一批知名品牌和骨幹企業,提高了食品、有色金屬、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裝備製造、輕紡等支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城鄉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五年新增城鎮人口668萬,城鎮化率提高6.2個百分點,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速度最快的時期。

  改革開放取得新的進展。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脫困三年目標基本實現,中小企業改制面達到80%。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由1997年的29.4%提高到40%。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確保了160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158萬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所有城市都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111.46萬困難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再就業工作得到加強,五年幫助130萬人實現再就業。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繼續深化。各級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省政府機構減少23%、行政編制減少48.2%。省級審批事項取消和下放了67.5%,一大批市縣改革了行政服務方式。順利完成了農村土地經營權第二輪承包,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民總體減負37.7%。財稅、金融、流通和住房等改革穩步推進。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努力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東引西進取得明顯成效,對外開放提高到新水平,五年實際利用外資49億美元,外貿出口年均增長10.2%。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五年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30%,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由1997年的2243億元增加到4202億元,增長87%;居民食品消費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城鎮由45%下降到33%、農村由55%下降到48%,衣食住用行都有較大改善,耐用消費品普及率和檔次大幅度提高,旅遊、文化、健身等新興消費進入居民生活。「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基本完成,解決了595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了228萬常年缺水人口的吃水困難。

  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2%,取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1400多項,獲授權專利12000多項。「兩基」教育目標提前實現,普通高中發展迅速。組建了新的鄭州大學、河南大學,五年內普通高校淨增16所,達到66所;在校生規模由1997年的13.6萬人增加到2002年的46.8萬人,增長2.4倍;普通高校錄取率連續兩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建設取得新進展。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五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合理開發利用水、土地、礦產資源,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完成植樹造林1640萬畝,其中退耕還林330萬畝,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體育事業健康發展,成功舉辦了省九運會。城鄉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駐豫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在參加重點工程建設、搶險救災、維護社會穩定中作出積極貢獻,「雙擁」和軍民共建活動取得新成效。統計、審計、外事、僑務、民族、宗教、對台工作、氣象、測繪、軍工、人防、參事、史志、社會科學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繼續加強。「三講」集中教育和「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卓有成效。廣泛開展「熱愛河南,增輝中原」和「道德規範進萬家」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大幹部群眾精神風貌和城鄉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選派幹部駐村工作,推動了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實施依法治省,加快立法步伐,五年累計提請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的地方性法規49件,制定、發布行政規章54件。嚴格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規、決定和決議,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打整治鬥爭取得新成果。同「法輪功」等邪教組織的鬥爭取得重大勝利。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新成效。重視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妥善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

  2002年,全省國民經濟進一步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實現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和較高的增長質量,多數經濟指標達到五年來最好水平。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9.5%。糧食總產量4210萬噸,增長2.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提高8個百分點,實現利潤160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0%。工業用電量達到671億度,增長14.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6%。外貿出口20.9億美元,增長22%,利用客商直接投資5億美元,增長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4%和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96.6億元,增長22.4%,財政一般預算支出630億元,增長23.9%。金融機構新增存款940億元,新增貸款644億元,分別增長17%和13%。人口自然增長率6.03‰,比上年下降0.91個千分點。各項改革穩步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各位代表,本屆政府任期之初,正值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產生較大衝擊,經濟生活中一些深層次矛盾突出顯現,國際國內宏觀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我們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失時機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化解和防範金融風險,大力實施東引西進,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使國民經濟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經濟增長的質量明顯提高,改革開放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成績確實來之不易。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藉此機會,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省各條戰線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持我省現代化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中還有許多亟待改進和加強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經濟結構性和體制性矛盾依然突出;城鄉居民收入總體水平偏低,部分群眾生活還很困難;社會保障水平不高,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增大;社會投資尚未全面啟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較慢;部分縣鄉財政仍較困難;市場經濟秩序有待繼續整頓和規範;有些地方社會治安狀況不好;一些領導幹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和弄虛作假、鋪張浪費行為相當嚴重,極少數幹部甚至貪污腐化。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在今後的工作中着力予以解決。

政府工作的奮鬥目標和總體要求 編輯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實現這個目標,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確保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力爭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為此,要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推進農業現代化,使非農勞動力成為勞動力的主體,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超半數,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基本實現工業化。

  今後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目的,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全面繁榮農村經濟,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外貿出口年均增長12%,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人口自然增長率每年控制在7‰以內;城鎮化率達到33%;每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80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4.5%。

  上述預期目標,既是積極可行的,又是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的。我們要正視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更要看到許多有利條件,增強信心。黨的十六大的勝利召開,極大地調動了全省人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積極性;國家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有利於進一步拉動投資和消費需求;結構調整和改革步伐加快,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後勁和動力;實施開放帶動和東引西進,有利於我省發揮比較優勢和區位優勢。只要我們抓住機遇,紮實工作,就一定能夠實現預期目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貫徹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各項工作都要開好頭、起好步,經濟增長速度要達到9%左右,其他指標也要力爭好於五年平均水平。今年政府工作的重點是,擴大內需,調整結構,深化改革,加快開放,優化環境,維護穩定,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邁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步伐。

擴大內需,保持經濟較快增長 編輯

  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堅持這一方針,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內陸省份意義尤為重大。要繼續立足於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拉動經濟較快增長。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投資需求

  抓住國家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機遇,按照國家確定的重點投向,選好項目,爭取國債資金支持,確保在建項目按計劃建成投產,新開工一批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的大中型項目。配合國家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加快黃河灘區安全建設,編制黃河灘區綜合開發規劃。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抓好一批大型灌區節水改造,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50萬畝。抓緊昭平台等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搞好淮河、洪汝河、小洪河等重點河道治理,開工黃河西霞院水利樞紐工程,加快燕山水庫、河口村水庫前期工作。抓好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工程,完成380萬畝退耕還林任務。新建一批人畜飲水工程,解決80萬常年缺水人口的吃水困難。推進交通項目建設。確保駐馬店至信陽、鄭州至少林寺兩條187公里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加快新鄉至鄭州、許昌至南陽、鶴壁至濮陽等12條845公里在建高速公路建設,爭取漯河至平頂山、濟源至焦作、蘭考至許昌等7條492公里高速公路開工,新建3000公里縣鄉公路。建成寧西鐵路河南段,開工建設鄭州至徐州鐵路電氣化工程。加快能源項目建設。抓好沁北電廠、永城電廠建設,爭取登封電廠、鶴壁電廠二期、寶泉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做好三門峽電廠二期等一批項目前期工作。儘快完成農網改造二期工程,全面啟動縣城電網改造工程。配合國家基本建成西氣東輸河南段主幹線,建成地方支線管道。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中心城市水源改造和嚴重缺水縣市供水項目建設,新建一批供水、供氣、供熱、污水和垃圾處理項目。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進一步打破行業和部門壟斷,逐步形成投資主體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範、政府有效調控的新型投融資體制。用好省融資工作專項資金,擴大引資規模,啟動社會投資,力爭交通、城建、旅遊等領域的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

  (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需求

  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增強農村居民消費能力。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推進配套改革,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全面實行涉農經營性收費公示制、貧困地區中小學義務教育一費制、報刊費用限額制和農民負擔案件追究制,堅決制止對農民亂收費、亂攤派、亂集資。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省里拿出8億元對糧農進行補貼,並探索直接補貼辦法,使農民切實得到實惠。提高種植業收益,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引導和支持農民外出務工,做好務工服務,取消各種歧視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費,依法查處拖欠務工人員工資行為,保證務工農民合法權益。大力推進扶貧開發,實現65萬貧困人口脫貧。確保所有困難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各級政府要採取多種有效措施,把「三有一不」真正落到實處。

  努力擴大就業,增強城鎮居民消費能力。各級政府要把促進就業和再就業作為重要職責,將控制失業率、增加就業崗位納入工作目標,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全面清理對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各項行政性收費,確保稅費減免等扶持再就業的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引導人們轉變就業觀念,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實現就業。加強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積極開展再就業援助,城市公益性崗位用工優先安排就業特殊困難群體。加快建立省、市下崗失業人員貸款擔保基金,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再就業援助資金。切實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

  加強社會保障工作,培育城鎮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繼續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搞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強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確定「低保」標準、「低保」對象及不同對象的補助水平,把所有符合條件的居民全部納入保障範圍。繼續擴大城鎮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覆蓋面,強化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和支出管理。對有特殊困難的城鎮家庭,採取臨時救濟、減免學雜費、提供廉租住房和動員社會力量幫扶等措施,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在增強城鄉居民消費能力的同時,要努力為擴大消費創造條件。進一步消除限制消費的各種障礙,完善擴大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加強城鄉市場、道路、水電、通訊、醫療、教育、文化等設施建設,優化消費環境,改進消費服務,使廣大群眾更加放心、方便地消費。

  (三)做好財政金融工作,支持擴大內需

  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確保重點支出。優先安排工資發放和社會保障支出,提高社會保障支出比重,提高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並相應增加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離退休金。嚴格控制和壓縮一般性支出,除法律和政策規定需增加的支出外,其他各項支出實行零增長。務必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堅決壓縮會議、招待、出國考察等方面的費用。認真落實行政性收費和罰沒收入「收支兩條線」規定,做到收支完全脫鈎、收繳徹底分離。加強預算管理,完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和政府採購制度,強化審計監督,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堅持依法治稅,依率計征,加強征管,強化稽查,堵塞跑冒滴漏,做到應收盡收、不收過頭稅,確保財政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

  認真貫徹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充分發揮金融對擴大內需的支持作用。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結構調整和基礎設施的信貸支持,增加對農業、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建立和完善貸款擔保機制,幫助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解決貸款難問題。發展消費信貸,增強居民購房、買車等方面的消費能力。支持各類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在我省組建法人機構或設立分支機構。穩步發展資本市場,壯大上市公司隊伍,做好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和再融資工作,積極運用信託、債券等方式融資,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完善金融監管機制,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創建金融安全區。

調整結構,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 編輯

  調整經濟結構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基本途徑。必須把調整結構貫穿於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一)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用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結構調整為切入點,以兩個基地建設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全面繁榮農村經濟。促進大宗農產品生產優質化,特色農產品生產多樣化。進一步推進優質專用小麥的區域化布局和規模化種植,提高優質專用小麥品質,抓好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鞏固提高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加工基地建設成果。實施優勢畜產品區域開發,加快一批牛羊養殖基地和黃河灘區奶業基地建設,擴大優質畜禽養殖規模,增強優質畜產品加工能力,鞏固提高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成果。鼓勵農民因地制宜發展林果、花卉、中藥材等高效特色經濟作物。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業專業化水平和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業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發展訂單農業和創匯農業。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生物和信息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和示範園區。適當增加併集中使用農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兩個基地建設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加快鄉鎮企業改組改造和技術進步,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和縣城集中,促進城鄉一體化,壯大縣域經濟。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

  (二)調整工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以市場為導向,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有選擇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推動食品工業向品牌和規模優勢轉化;支持煤電鋁聯營,擴大鋁產品精深加工規模;抓好潔淨煤生產、煤炭氣化及西氣東輸用氣項目建設,積極發展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加快機械工業的裝備改造和產品結構調整步伐;推進林紙一體化;合併重組捲菸企業,提高名牌捲菸產品的競爭能力;改造骨幹紡織企業,提高服裝和裝飾面料的質量和檔次。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鼓勵企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提高信息化水平。優先發展信息產業,推進生物技術、新材料、現代中藥等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勞動密集型與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繼續依法關閉產品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企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廣泛推行清潔、文明生產方式,發展綠色產業和環保產業。繼續安排省工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和高新技術產業化貼息資金,支持一批對結構調整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項目建設。

  緊緊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企業建立和完善自主創新機制,充分發揮企業技術中心作用,使企業成為技術進步和創新的主體。加大科技投入,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發展技術市場和科技中介組織,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發揮風險投資的作用,形成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的資本運作機制。加強應用技術研究和開發,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加強產、學、研結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開發一批推動產業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提高相關領域的核心競爭力。辦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洛陽先進製造業基地,有重點地發展高校科技園區和特色工業園區,形成若干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和成長基地。

  (三)全面發展服務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全面發展服務業是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的必然要求。加大旅遊業投入,繼續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打造「三點一線」旅遊精品,建設文化旅遊大省,同時積極發展生態旅遊、休閒旅遊和旅遊關聯產業。加快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發展住房二級市場,消除房改房上市交易障礙,促進房地產開發和相關產業發展。設立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重點支持社區服務設施和網點建設,推動家政服務、醫療保健、物業管理等社區服務業快速發展。推行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流通方式,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發展金融、保險、會計、法律、諮詢等現代服務業。放寬服務業市場准入領域和條件,形成各種經濟成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來河南開展業務,提高服務業整體水平。

  (四)調整城鄉結構,加快城鎮化進程

  堅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三頭並舉」的方針,加快推進城鎮化。圍繞把鄭州建成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標,加快鄭東新區、繞城高速路建設和現有城區改造,增強省會城市對全省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加快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其他省轄市發展,形成若干省內區域性中心城市。進一步加大對26個重點縣(市、區)的扶持力度,逐步建成各具特色的中等城市。加快117個重點鎮建設,帶動和繁榮周邊農村經濟。各級各類城鎮都要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注重培育支柱產業或發展特色經濟,形成產業支撐,大量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提高聚集和輻射能力。

  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落實好鼓勵農民進城的各項政策措施,凡有固定住所和穩定收入的人員原則上都可在城鎮落戶,為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合理有序流動。運用城鎮綜合開發、土地有償轉讓等形式籌集城建資金,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完善城鎮服務功能,優化人居環境。合理調整城市建成區和城鄉結合部的行政區劃,理順管理體制。

加快改革開放,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編輯

  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努力使改革實現新突破,開放形成新局面。

  (一)進一步深化改革,實現重點領域新突破

  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加快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探索有效的國有資產經營體制和管理方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推進企業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繼續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範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制改革,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採取改組、兼併、租賃、股份合作和出售等多種形式,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政府設立的結構調整和其他促進經濟發展的引導資金,在使用安排上對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一視同仁。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准入領域,使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實現公平競爭,在政策上一視同仁。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服務措施,依法加強監督和管理,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按照政企分開、精簡、統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則,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堅決取消妨礙市場開放和公平競爭的行政審批事項,依法規範行政審批行為,加強對已取消審批項目的後續監管工作,防止反彈或變相增加新的審批項目。繼續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政服務方式,健全政務公開制、服務承諾制、限期辦結制、首問責任制、失職追究制等各項制度,完善「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等集中審批形式,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二)大力實施東引西進,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抓住我國成為世界製造業重要基地和國內經濟由東向西梯度推進的機遇,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充分利用市場、區位、勞動力和原材料等比較優勢,吸引國外製造業向我省轉移,發展銷地產和出口加工。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在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等領域運用項目融資、經營權轉讓、企業購併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資。落實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允許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的政策,選擇一批優勢企業和項目,公開對外資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招標轉讓股權。擴大引資領域,積極探索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利用外資的途徑。優化投資環境,落實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提高政策的穩定性、透明度和吸引力。

  進一步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鼓勵企業擴大出口,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調整出口結構,增加機電產品和大宗農副產品出口。引導優勢企業採取貼牌生產、原產地認證等方式,進入跨國採購和國際連鎖經營體系,拓展新的市場空間。優化進口結構,着重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利用好鄭州鐵路東站、新鄭機場兩個一類口岸,大力推行「一次報關報檢」的通關模式,爭取開通鄭州至漢城國際航線。加快鄭州出口加工區建設,擴大加工貿易規模。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承包工程、投資辦廠。切實做好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應對工作。

  充分利用和發揮我省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區位優勢,大力實施東引西進。吸引東部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和有競爭力的產業向我省轉移,拓展同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的經濟、技術和貿易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注意吸引東部非公有制經濟來我省投資興業,促進我省所有制結構調整。鞏固中部市場,擴大西北市場,開拓西南市場,鼓勵優勢企業積極參與西部產業結構調整,建立營銷網絡和原料基地,提高我省產品在中西部市場占有率。

  (三)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優化發展環境

  要把集中整治與建立長效機制結合起來,繼續開展企業經營環境等專項整治工作,堅決制止對企業亂攤派、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深入開展打假打詐聯合行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偽劣食品、藥品、醫療器械、農資等違法犯罪活動。完善食品市場准入制度,加強食品安全衛生檢查,實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逐步建立企業、中介機構和個人信用檔案,實施企業信用公示制,提高企業和個人誠信意識,在全社會營造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氛圍。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和安全監察,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執行重特大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 編輯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統籌安排好各項社會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

  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一)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要鞏固「兩基」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辦學水平,擴大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培育和發展重點高校。調整專業結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抓好重點學科、重點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建設,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引進優質教育資源,鼓勵與國內外名牌大學合作辦學。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自學考試和成人教育,鼓勵高校利用企業和社會資源興辦職業技術學院。支持社會力量辦學,發展民辦教育。加快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推進非義務教育發展。做好高校貧困學生的救助工作。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設立專項資金用於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建設一批示範性高中,加快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新區等高校擴建工程建設。全面加強素質教育,造就一大批現代化建設急需的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不拘一格引進智力、引進人才,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努力形成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氛圍,營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環境。

  (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堅持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確保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重視老齡工作,提高老齡人口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合理開發、節約使用和保護水、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完善資源有償使用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對自然災害的監測預報,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加強重點流域、區域和行業的污染治理,着重防治水和大氣污染,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確保群眾生活用水安全。加快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建設和城鄉綠化,抓好生態保護區和生態示範區建設,開展創建園林城市活動,改善生態環境,努力實現水清、天藍、大地披綠。

  (三)推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

  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完善和落實支持文化公益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繁榮文學藝術、廣播影視和新聞出版事業,保護利用文化遺產和文物,弘揚中原優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發展各類群眾文化,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醫療衛生體系,加強疾病控制和預防保健,改善城鄉衛生條件,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競技體育水平。調整文化、體育等產業的組織結構,形成一批綜合實力強的企業集團。加強城鄉文化衛生體育設施建設。開工建設省藝術中心。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注重研究貼近河南實際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重視統計工作,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監測與研究。做好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的團結和進步。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繼續做好僑務、對台、氣象、地震、人防、測繪、參事、史志等工作。

  (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

  深入學習宣傳黨的十六大精神,深入學習宣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學習宣傳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德治國,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廣泛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倡導尊老敬賢、見義勇為的良好風尚,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繼續開展「熱愛河南,增輝中原」、「道德規範進萬家」等各類文明創建活動。認真組織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堅持依法治省,依法行政。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增強公務人員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加強政府立法和行政執法監督工作。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各項法規、決定和決議,支持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職權。加強與人民政協的協商,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的意見,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依法保護婦女兒童、殘疾人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擴大基層民主。

  加強國防教育,提高全民國防意識。關心、支持駐豫解放軍、武警部隊和民兵預備役建設,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好戰備訓練和後勤保障社會化改革中的困難和問題,安置好復員轉業退伍軍人。深入開展擁軍優屬和軍民共建活動,進一步密切軍政軍民關係。

  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依法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和暴力犯罪,嚴懲帶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和流氓惡勢力,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防範和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敵對分子的滲透破壞活動,依法懲治「法輪功」等邪教組織的犯罪活動,建立反恐怖鬥爭工作機制,及時打擊各種恐怖活動,確保一方平安。高度重視信訪工作,認真負責地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深入開展人民內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妥善處理各種群體性事件,確保社會大局穩定。

  完成上述任務,必須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全體政府工作人員都要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公僕意識,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執政為民,不謀私利,一切以人民利益為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做到清正廉潔,自覺地與各種腐敗現象作堅決鬥爭;各級領導幹部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辦實事、求實效,着力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要努力營造幹事創業的濃厚氛圍,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圓滿完成今年的各項任務。

  各位代表,我們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我們的任務光榮而艱巨。讓我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我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而不懈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