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美國的人權紀錄
← | 2005年美國的人權紀錄 | 2006年美國的人權紀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07年3月8日 |
2007年美國的人權紀錄 |
2007年3月6日,美國國務院發表《2006年國別人權報告》,再次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權狀況進行責難,卻對自身的人權問題避而不談。為了讓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美國的人權紀錄,推進國際人權事業,我們特發表《2006年美國的人權紀錄》。
關於生命、財產和人身安全
編輯美國暴力犯罪極其嚴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和人身安全。
據美國司法部2006年9月10日公布的報告,2005年,美國暴力犯罪案件總量為520萬起,比上年增加2.5%,增幅達到15年來最高水平。12歲及以上居民共經歷了近2300萬起犯罪案件,其中每1千人有1人遭強姦或性襲擊,1人因受襲擊致傷,3人遭搶劫。[1] 2006年上半年美國發生的兇殺、搶劫及其他暴力犯罪比2005年同期上升3.7%,其中搶劫犯罪上升9.7%,在50至100萬人口的大城市,兇殺犯罪增加了8.4%。[2]波士頓的兇殺案比2005年同期增長了27.5%,孟菲斯(Memphis)增長了43%,辛辛那提增長了19%。紐約州的羅切斯特(Rochester)搶劫犯罪增長了47%,馬里蘭州的蒙哥馬利郡郊區增長了37%,明尼那波利斯市增長了36.8%。[3]2006年1月至 12月10日,費城有384人遭兇殺,超過了上年被兇殺人數的總和。[4]截至2006年12月1日,新奧爾良市有147人遭兇殺,兇殺率是每10萬居民中73.5人,超過了2005年兇殺案最高的加州Compton的每10萬居民中67人的兇殺率。[5]佛羅里達州僅有20萬居民的奧蘭多市,到11 月1日已有42人被兇殺,比2005年增加了1倍。在首都華盛頓特區,2006年7月曾在13天內連續發生11起兇殺案,造成居民恐慌,華盛頓特區警察局因此宣布全市進入犯罪緊急狀態,實行晚上10點宵禁。[6]另據《華盛頓郵報》2006年12月14日報道,2006年,在馬里蘭州的蒙哥馬利郡發生了搶劫銀行案件35起,僅12月13日一天內,就連續發生了3起搶劫銀行案。
美國私人擁有槍支數量世界第一,槍支泛濫,槍禍不斷。美國司法部2006年公布的報告顯示,2005年美國暴力犯罪受害者中有477040 人稱他們面對的犯罪人持有武器。在2001至2005年華盛頓特區發生的1126起兇殺案件中,大約80%使用了致命性武器,而新奧爾良的比例高達 92%。[7] 5月20、21日的周末兩天,芝加哥就發生了5起槍殺案,造成5人死亡,3人受傷。[8]11月16日,在底特律市西區短短十分鐘內連續發生5起槍擊案,造成2人死亡,3人受傷。[9]12月16日,密蘇里州堪薩斯城一名男子連續殺害5人後舉槍自盡。12月24日,在佛羅里達州一家購物中心,一名槍手槍殺一名男子,並向警察開槍射擊。[10]
美國校園槍擊案頻發。在2006年9月底和10月初的一個星期內,威斯康星州、賓夕法尼亞州和科羅拉多州曾連續發生3起校園槍擊案,其中10月2日發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槍擊事件造成5名女學生死亡、6人受傷。[11]
關於執法、司法侵權
編輯在美國,執法、司法機關侵犯人權的事件屢見不鮮。
警察濫用職權現象相當嚴重。人權觀察2006年12月4日發表的報告指出,「9•11」事件之後,美國聯邦調查局濫用重要證人逮捕令,不經指控,逮捕了至少70人。據《華盛頓郵報》2006年12月1日報道,2001至2005年,公民對紐約警察濫用權力的投訴增長了60%。芝加哥大學法律系教授克里格•弗特曼的研究結果表明,過去5年中,芝加哥的13500名警察中,有662名受到10次以上的投訴,但很少有人為此受到懲罰。[12]2006年9月,芝加哥警察局特別行動組的4名警察因搶劫、綁架等多項罪名被捕。調查顯示,警察局在4年前就對此知情,卻一直沒有採取任何懲治措施。11月,兩名曾在庫克郡監獄服刑的人提出訴訟,控告該監獄獄警將其中一名叫買加的犯人銬住雙手,抓住脖子往牆上撞,在其倒地後,用腳踩踏其頭部。雖多次投訴,警方卻遲遲不願調查。[13]2006年11月17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名23歲的高年級學生英斯塔法•塔巴塔拜加德由於拒絕向校警出示自己的學生證,竟被校警用泰瑟槍(一種發射一束帶電鏢箭使人不能動的武器)攻擊;[14]11月25日清晨,3名男子開車撞上了一輛沒有警察局標誌的小型貨車,於是紐約警察局5名警員開了50槍,其中21發子彈打中3名男子開的車,造成一死兩傷。[15]12月5日,在洛杉磯的中心區警察局,一台安裝在椅子後面的隱蔽攝像機記錄下一名洛杉磯的警察肖恩•米德對一名被銬住的16歲少年進行扼頸攻擊。[16]
司法不公現象嚴重。《紐約時報》記者在經過一年的調查後發現,紐約一些法院的法官濫用職權,有些被告沒有認罪甚至沒有經過審判就被送進了監獄,還有些人沒有經過正常的法律程序就被從家裡帶到了法庭上。[17]據美聯社2006年3月4日報道,2003年至2005年間,美國國內各類刑事案件中共有5000多名被告的審理記錄一直處於秘密狀態,即使是聯邦法院已對他們的案件作出了判決。審理記錄處於秘密狀態的被告所占比例由2003年的 1.1%上升到2005年的2.7%。「秘密記錄」明顯違背了美國憲法規定的公眾知情權。
冤假錯案比比皆是。《洛杉磯時報》2006年6月報道說,美國密歇根大學等有關專家對近17年間的328個有爭議的刑事案件進行全面調查和複查,結果發現,這些案件均為冤假錯案。專家們照此比例推算,認為今天美國的監獄裡關押着數萬名無辜公民。芝加哥一名男子上世紀90年代中期被控犯強姦罪入獄,該男子曾多次要求進行DNA測試,警方一直以物證不足為由不進行測試,直到2006年通過DNA測試,才證明其清白無辜。「9•11」事件以來,聯邦調查局等政府機構已將6472人以恐怖主義相關的罪名送交檢察機構。錫拉丘茲大學下屬的一個研究機構調查結果表明,美國有四分之三恐怖嫌犯蒙冤。聯邦檢察官斷定有64%的案件中的嫌疑人不值得起訴,另外還有9%的案件要麼被法院駁回,要麼被判無罪。[18]
美國在押犯人數和囚犯比例居全球第一。據美國司法部2006年11月30日公布的報告,到2005年底,全美關押的犯人達到220萬人,如果加上緩刑和假釋的人,總人數突破700萬人,超過全國成年人總數的3%,即32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被關在監獄或處於緩刑、假釋中。得克薩斯、密西西比、俄克拉何馬等州的囚犯比率達每10萬人中650人,路易斯安那州高達797人,為全美最高。[19]這使得美國聯邦監獄「超員」34%,州監獄有的則「超員」14%。[20]目前,加州監獄關押了17.3萬名犯人,約1.7萬名犯人沒有正常的居住環境,其中33個監獄關押的犯人超過了最大容量的2 倍,達到危機臨界點,一些體育館臨時改成犯人的居住點,甚至教堂也被當作犯人臨時睡覺場所。[21]
美國監獄囚犯待遇惡劣,虐待犯人現象十分普遍。美國是世界上唯一在監獄裡使用警犬恐嚇囚犯的國家。據人權觀察公布的調查報告,在美國康涅狄格、特拉華、艾奧瓦、南達科他和猶他5個州的監獄中,使用警犬震懾、攻擊甚至撕咬犯人,以迫使其服從。康涅狄格州的監獄,2005年一共發生過20起用警犬對付囚犯的事例;在艾奧瓦州,自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共發生了63次。2007年1月16日,美國政府公布的一份報告說,全國有5個監獄虐待非法移民,對非法移民絕食或自殺管理不嚴,向他們提供沒做熟的食品。[22]據報道,美國佛羅里達州州立監獄2000年到2004年分別對該監獄囚犯進行了238次、285次、447次、611次和277次噴射化學製劑的虐待,致使10名囚犯身體被嚴重灼傷,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23]在美國有近 60個「超級安全監獄」關押着近2000名犯人,犯人被關押在只有6平方米的牢房裡,完全隔音,熒光燈和監視器24小時開着,許多人患上了精神疾病。[24]另外,美國監獄裡的犯人還常被無端剝奪一些基本權利。《紐約時報》2006年7月31日發表社論稱,在歐洲許多國家,監獄裡設有投票箱,犯人可以在監獄中參加選舉,而在美國,犯人的這一權利往往被剝奪。
監獄成為疾病和犯罪的滋生地。據美國司法部2006年9月7日公布的報告,美國監獄關押的犯人中一半以上精神健康有問題。其中,全國各州囚犯的56%,看守所犯人的64%和聯邦囚犯的45%,曾在2005年接受過嚴重抑鬱症、癲狂、幻覺或錯覺等精神疾病的治療,或者有這些疾病的症狀。美國每年有150萬名犯人患有對生命有威脅的傳染性疾病。[25]有將近7000名犯人死於美國的監獄和看守所,其中多數人死於未得到治療的精神紊亂和其他疾病。[26]據美國司法部2006年11月公布的一項全國性調查,37%的犯人稱目前患有非感冒或病毒感染之類的疾病;2004年,美國聯邦和各州監獄中確認的艾滋病患者由上年的5944例上升到6027例,比例達到1萬人中50例,而美國普通人的比例是1萬人中15例,超過了3倍。犯人自殺率持續上升。據《今日美國報》2006年12月28日報道,2006年,加州監獄有41名犯人自殺,得克薩斯州監獄有24人自殺,企圖自殺的犯人達到652人,比 2005年增加17%。
美國監獄性侵犯事件不斷。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2006年5月19日發表報告說,美國監獄至少13%的在押囚犯曾遭受性侵犯,許多人「多次遭受性侵犯」。據此估算,目前在押犯中有近20萬曾是或將成為監獄性暴力的受害者,而過去20年裡遭受性侵犯的囚犯人數可能超過100萬。
關於公民和政治權利
編輯近年來,美國人的公民權利受到越來越多的侵犯。
「9•11」事件以來,美國政府機關以反恐為名對公民進行大規模秘密監視。據《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ABC)2006年12月公布的一項調查,66%的美國人認為,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其他聯邦機構侵犯美國公民的隱私權。據美國司法部2006年4月28日公布的報告,2005年在國家安全調查中,電子監控和搜查令的使用率提升了15%。聯邦調查局簽發了9000多份國家安全信函,涉及3500多名美國公民以及合法逗留的外國居民。這一數字還不包括為獲得某些人的有限信息而發出的數千份其他信件,也不包括有關在美國非法居留的調查對象的信件。國防部一個研究小組正在監視超過5000個網站,每天關注25個至100個據稱最具敵意和活躍的網站。[27]聯邦調查局內部的備忘錄顯示,該機構在搜集反戰示威者、環保人士以及給無家可歸者提供素食的積極分子的信息。在美國,無數人的電話記錄被政府秘密搜集。[28]據《今日美國報》2006年11月7日報道,越來越多的企業雇主「理直氣壯地監視員工」,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跟蹤員工,迫使員工同意在身上植入微晶片,雇用私家偵探調查員工上班時間在做些什麼。據調查,75%的企業監視員工網絡活動,65%的公司封鎖一些網站,36%的企業跟蹤員工上網內容,一半以上雇主保留和審查員工的電子郵件。
據美聯社2007年1月4日報道,美郵政改革法案生效時,美行政當局悄悄加入了一項聲明,允許政府無需法院搜查令就有權拆閱公民郵件。據報道,美國國務院官員曾被指控對一些公民批評美國政府的公開講話和著作進行搜集審查,以決定是否能讓這些人到國外演講,這被認為是政府控制信息流通、壓制不同意見的行為。[29] 2006年5月23日,美國一個致力於保障公民隱私的組織「電子邊境基金會」起訴美國聯邦調查局違反《信息自由法》和隱私法,指控其在「9•11」事件後,建立了「調查數據倉庫」,收集了近7億份個人資料,並允許非聯邦調查局內部成員進入這個數據庫查看私人信息。[30]
美國一向將自己標榜為「民主的燈塔」,但是,美國式民主的實質是錢袋的民主。
據《今日美國報》2006年10月29日報道,2004年,成功競選為參議員平均花費是700萬美元,而籌資少於100萬美元的眾議員候選人基本上沒有機會贏得競選。在2006年美國中期選舉中,民主黨和共和黨總共花了約24億美元,其中美國各大石油公司和煙草公司捐款1.616億美元。它們是選舉的最大捐款者,也是最大獲勝者。[31]在賓夕法尼亞的競選中,共和黨候選人投入了390萬美元做廣告,民主黨候選人則花了300萬美元。[32]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06年10月18日公布一項調查表明,有近四分之三的民眾認為國會脫離民眾,79%的人認為大企業確實對政府決策產生了過多的影響。
美國政壇腐敗現象嚴重。據美國聯邦調查局2006年12月公布的統計,在過去兩年內,聯邦調查局已確認有1000名以上的政府公職人員犯有腐敗罪。2006年因「超級說客」阿布拉莫夫認罪而爆出的 「遊說門」事件,成為美國政壇數十年涉及權錢交易的最大政治醜聞,[33]先後有4名國會議員被迫辭職,另外還有十幾名議員正接受調查。[34]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過去5年多來,美國聯邦議員共接受了近5000萬美元捐款去各地「免費旅行」。2000年1月到2005年6月,國會兩院議員及其助手共離開華盛頓去旅行至少2.3萬趟,8.1萬多天,約合222年。至少去了200次巴黎,150次夏威夷,140次意大利。其中接受旅遊資助超過12萬美元的有25名議員,接受贊助商給錢最多的有24名議員。[35]
美國操縱新聞的醜聞不斷,新聞自由徒有其名。美國政府為了政治需要,經常炮製假新聞來迷惑國內外民眾。美國包括國務院在內的20個聯邦機構都在製作和發行這類宣揚政府的視頻節目。[36]據《今日美國報》2006年6月22日報道,近年來,一些記者因為不願意透露消息來源而遭到美國執法和司法機關的威脅甚至被監禁。兩名Rhode Island的電視記者因此被限制行動自由4個月。舊金山一名聯邦檢察官曾強迫兩名《舊金山紀事報》記者透露其消息來源,[37]在遭拒絕後,兩名記者被法庭以藐視法庭罪監禁18個月,另有一名舊金山的自由撰稿人2006年8月因拒絕向陪審團提交其私人錄製的有關錄像材料而被判藐視法庭罪監禁1年。[38]
關於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
編輯美國是世界頭號富國,但是,美國人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卻缺乏應有的保障。
貧困人口是美國社會中的「第三世界」。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年8月29日公布的數據,2005年美國有3700萬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 12.6%,有770萬個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平均每8個美國人就有1個生活在貧困中。克里夫蘭市(Cleveland)和底特律市的貧困率分別高達 32.4%和31.4%,幾乎平均每3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39]法新社2007年2月24日的報道說:麥克拉奇報業集團的分析報告發現,根據美國人口調查最新數據,美國有將近1600萬人處於「極度貧困」狀態,極度貧困人口比2000年增加了26%,赤貧人數達到近30年的最高點。美國經濟在2000年至2005年間增長了12%,生產力提高了17%,而同一時期,美國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的工資只增加了3%,考慮到過去5年12%的增長,他們的實際收入有所下降,低於2000年的水平。[40]
飢餓、無家可歸現象嚴重。美國農業部2006年11月15日發表的報告顯示,2005年美國有3480萬人曾因沒有足夠的錢或其他資源獲得足夠的食品。「美國市長會議」對包括芝加哥、波士頓、洛杉磯等23個城市進行的調查發現,2006年要求提供食品緊急救助的人比2005年平均增加 7%,74%的城市有更多的人要求食品緊急救助;要求提供住所緊急救助的人比2005年平均增加9%,68%的城市有更多的人要求住所緊急救助。[41]目前,美國約有60萬無家可歸的人,[42]其中華盛頓特區有16000多人,[43]紐約有3800多人,[44]巴爾的摩市每天晚上都有 3000至4000人無家可歸。[45]在夏威夷,約1000個無家可歸的人住宿在海岸的帳篷里。[46]洛杉磯市及其周邊社區有多達88345個無家可歸者,被稱為美國最大的無家可歸者之都。[47]
美國人的平均生活水平高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但是,美國勞工保護和家庭福利的法律保障卻遠遠落後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據美國之音2007年 2月4日報道,哈佛大學和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健康與社會政策研究所共同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在世界高、中、低不同收入類型的173個國家中,只有美國與萊索托、利比里亞、斯威士蘭、巴布亞新幾內亞5個國家對女工帶薪產假的福利缺乏法律保障。世界上有137個國家給工人提供帶薪年假,而美國則沒有這方面聯邦法律保障。有145個國家的工人休病假能拿到工資,但美國工人在這方面也無法律保障,完全由雇主決定。美國沒有法律規定工人每周最長工作時間限制,也沒有法律規定每周加班的最大期限,而134個國家有這方面的法律規定。美國法律不保障哺乳期女工在工作時間享有餵奶時間,而至少有107個國家的女工享有這方面權利。美國法律不保障男性職工在孩子出生前後享受任何假期,而65個國家的男性職工則有此方面福利待遇。
許多美國人無法享受基本醫療保險。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年8月29日公布的報告,2005年美國有4660萬人沒有醫療保險,占總人口的15.9%,比2004年增加了130萬人。在基本醫療保險最好的明尼蘇達州也有8.7%的人沒有醫療保險,得克薩斯州高達25%的人沒有醫療保險。3 年來,美國的醫療保險費增長了50%多,從2003年的每月58.70美元,增加到了每月88.50美元,預計到2007年將增長到每月98.20美元。在未來10年中,用於藥品福利的花費平均每年將增長11.5%,這是經濟增長率的兩倍。[48]據統計,在過去6年裡,每個美國家庭每年的醫療費用達到 11500美元,這意味着每個人每年要支出近3000美元。由於不堪本國高昂的醫療費用,美國已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海外尋求醫療服務。2005年有50 萬沒有醫療保險的人前往海外就醫。[49]
關於種族歧視
編輯種族隔離、種族歧視在美國根深蒂固,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至今仍生活在「另一個美國」。
少數族裔處在美國社會的底層。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美國白人家庭年平均收入為50622美元,相比之下,西班牙裔家庭年平均收入只有 36278美元,黑人家庭只有30940美元,白人比黑人收入高出2/3,比西班牙裔人高40%。美國有75%的白人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而黑人家庭的這一比例是46%,拉丁裔家庭是48%。[50]白人的貧困率是8.3%,而黑人和拉丁裔美國人的貧困率是白人的2到3倍,分別達到24.9%和 21.8%。[51]有將近1/5的西班牙裔美國人無法獲得足夠的有營養的食物,1/20的人經常忍受飢餓。() 根據「民族意識全國理事會」[52]黑人占所有美國無家可歸者的 42%。[53]有色人種沒有醫療保險的比例比白人高出許多。拉丁裔人有32.7%沒有醫療保險,非洲裔人有19.6%沒有醫療保險,而白人這一比例只有11.3%。[54]在遭受颶風襲擊的南部地區,窮人、黑人生活更是十分艱難。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對美國履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報告的審查意見指出,在「卡特里娜」颶風侵襲美國時,窮人特別是美籍非洲裔,在執行救援和撤出方案時,處於不利地位,在重建計劃中繼續處於不利地位。[55]
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在就業和工作方面長期受到歧視。黑人的失業率是白人的兩倍多。據美國勞工部2006年12月8日公布的資料,2006年 11月,美國黑人的失業率為8.6%,而白人是3.9%。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The U.S.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每個星期都收到超過500起關於種族歧視的投訴,每年全美有超過26000起種族歧視方面的投訴,2005財年,該委員會收到關於種族歧視的指控26740件。美國一個政策及經濟研究機構2006年12月15日公布的一份報告稱,政策偏頗和媒體的負面報道限制了美國少數族裔年輕人的發展。白人比非洲裔和拉丁裔人更容易進入管理層。2005年,一名非洲裔雇員對美國最大的零售經紀人公司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向芝加哥聯邦法院提出種族歧視的訴訟。2006年,又有16名該公司在職的和先前的黑人員工準備加入訴訟,共同指控這家公司對全國的非洲裔美國經紀人和實習生在僱傭、提升和報酬等方面存在着系統而普遍的歧視。[56]2006年11月,美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公司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被13名非洲裔員工指控種族歧視。[57]
有色人種和白人在受教育方面的差距有不斷擴大之勢。在美國,超過一半的少數族裔男子未能上到高中畢業,67.5%的拉美裔和53%的非洲裔人在完成高中學業後停止接受教育。[58]白人比非洲裔和拉美裔人容易獲得大學學歷或職業技術證書。[59]2005年,至少有30%的成年白人有學士學位,但只有17%的成年黑人和12%的成年拉丁裔人有學位。[60]教育領域事實上存在着嚴重的種族隔離。據2006年10月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舉行的「直面不平等」研討會披露,在加州洛杉磯學區,67%的西裔子弟就讀於90%至100%的非白人學校。洛杉磯各高中種族劃分現象更為嚴重。比佛利高中 73%為白人,8%為亞裔,6%為西裔。相反,在洛斯韋爾高中(ROSEWELT HS)的4940名學生中,98.9%為西裔,1%為黑人。白人學校與非白人學校條件相當懸殊。
執法、司法領域種族歧視積弊很深。「9•11」事件後,美國的穆斯林一直在執法中倍受歧視和困擾。據美聯社報道,2006年11月,6名穆斯林宗教人士在參加一次宗教會議後,準備搭美國航空公司(US Airways)班機從明尼阿波利斯市回國,登機後因一名乘客向航空乘務員遞了一張便條,他們便被帶下飛機,帶上手銬,並被審問。自「9•11」事件後,已經有四家航空公司被指控違反了聯邦反歧視法。這些航空公司根據他們對種族或宗教背景的考慮而違法地帶走乘客。[61]另據路透社2006年11月14 日報道,在洛杉磯大部分地區,非洲裔和拉丁裔的汽車司機被警察攔截並搜查的比例明顯高於白人司機。
在司法實踐中,黑人和少數族裔犯罪往往受到比白人更重的刑罰。據「美國城市聯盟」(National Urban League)統計,在州法院判決12種罪行時,黑人男子均受到比白人男子更長刑期的處罰。[62]據美國司法部2006年11月公布的報告,黑人占美國人口的12.1%,但到2005年底,美國聯邦和各州監獄關押的超過1年刑期的犯人中,有40%是黑人,20%是拉丁裔美國人。據人權觀察2006年 12月1日發表的報告,美國黑人和拉丁裔囚犯的比例分別是白人的6.6倍和2.5倍。據統計,每12個黑人男子中就有一人入獄,相比之下,每100個白人男子中只有一人入獄。而貧困、缺少機會、刑事審判體系存在種族歧視,是導致黑人入獄率比例遠遠高於白人的原因。[63]
種族隔離和歧視造成仇恨犯罪增加。近5年來,美國極端種族主義和新納粹主義組織增加了33%,從2004年的762個增加到2005年的 803個。與此同時,仇恨犯罪不斷增加。[64]2005年,美國共發生7163起仇恨犯罪案件,其中54.7%是與種族偏見有關的犯罪。[65]紐約市2006年發生230起仇恨犯罪,比上年增加近8%,其中反亞裔案件增加了一倍以上。
據CNN和觀點研究(Opinion Research)2006年12月進行的聯合調查,84%的美國黑人和66%的美國白人認為,種族主義在美國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目前美國社會存在着針對不同群體的不同形式的種族主義。
關於婦女、兒童、老人和殘疾人的權利
編輯美國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的狀況令人擔憂。
美國婦女不享有與男子同等的參政權利。美國女性人口超過男性,但在目前的第109屆美國國會中,女議員只有82名,其中女參議員14名,占總數的14%,女眾議員68名,占總數的15.6%。到2006年1月,在美國1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243名市長中,女性只有35名。截至2006年12月,在美國州一級行政辦公室任職的女性有78人,占全部315個職位的24.8%;在州議會中,女議員占全部的22.8%。[66]
美國婦女與男子同工不同酬,女性收入一直低於男性。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年發布的統計資料,美國全國女性的平均收入為3.2萬美元,男性收入接近4.2萬美元,女性收入僅為男性收入的76%。[67]2006年11月29日,一些花旗集團的女員工向美國地區法院提交了補充訴訟,指控花旗銀行在政策設計上偏向於男性經紀人,剝奪了女性經紀人很多機會,導致男性經紀人的收入遠遠高於女性。[68]
低收入婦女缺少應有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生活艱難。「社區服務協會」(Community Service Society)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收入低於3.2萬美元的三口之家的職業母親中,超過一半的母親不享有哪怕是一天的帶薪病假;61%的母親沒有帶薪假期;80%的母親和她們的孩子沒有獲得過雇員健康福利。2005年,有37%的低收入母親不得不放棄必要的醫療,1/3的低收入母親不得不停掉她們所使用的電器或電話,43%的低收入母親不得不依賴免費的食品供給,42%的低收入母親交不起房屋租金。[69]單身母親的貧困率在美國所有人口中最高。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年8月29日發表的報告,2005年,美國有28.7%的單身母親、約4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女囚犯比例不斷上升。自1995年以來,女犯人年均增加4.6%。[70]現在,美國監獄中女犯比例達到7%。[71]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2006年5月19日發表報告說,美國監獄女囚待遇亟需改善。這項建議依據的是,女性囚犯在美國監獄中受到令人羞恥的待遇,其中包括分娩期間被戴上手銬腳鐐。2006年3月,紐約的福建籍婦女陳旭財因銷售仿製名牌包被拘捕,在關押期間被查出懷有身孕,但監獄管理人員不僅對其野蠻對待,而且停止提供藥品,致使她在獄中流產。[72]
美國婦女受性侵犯的比例居高不下。據美國聯邦調查局2006年9月發布的統計,2005年,美國有93934名女性是強姦犯罪的受害者,每 10萬名婦女中有62.5人受侵害。婦女在工作場所經常受到性騷擾。據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2006年公布的數據,2005年該委員會共收到有關性騷擾的指控12679件,其中85.7%是針對女性的騷擾。
兒童是美國社會生活貧困的人群之一。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年8月公布的統計數據,到2005年底,美國有1290萬18歲以下的青少年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平均每6個青少年有1人生活在貧困中,占青少年總人口數的17.6%,占美國貧困人口總數(3700萬)的35.2%。[73]低於 6歲的孩子中,有20%生活貧困。生活在沒有父親家庭的18歲以下的孩子中,有42.8%的人生活貧困。[74]而洛杉磯郡120萬個有兒童的家庭中,約3/4生活在貧困中。[75]另據統計,2005年美國18歲以下青少年中沒有醫療保險的人從2004年的790萬上升到830萬,占青少年人口總數的11.2%。[76]
兒童無家可歸者人數眾多。據墨西哥《宇宙報》2006年4月10日報道,美國有將近130萬名青少年因為離家出走或無家可歸而流落街頭。在 10至18歲的青少年中,每7人就有1人離家出走,每年鬥毆、疾病和自殺都會奪去5000名流浪兒童的生命。在擁有100萬居民的Fairfax郡,就有 2000名無家可歸者,其中55%來自有孩子的家庭。[77]在加利福尼亞州,2005年至2006學年中,共有95000名兒童曾無家可歸,這些無家可歸的孩子中,2/3是小學生。[78]
兒童失蹤數量驚人。據報道,美國司法部每年接到近80萬宗兒童失蹤或綁架案。美國司法部稱,美國每年有將近100件危險狀況失蹤案,這些危險失蹤兒童中有40%最後被殺害。[79]加布里埃拉•莉蒂西婭失蹤時只有4歲,但在14年後的今天仍然音信全無;7歲的馬里奧和13歲的哥哥在利文斯頓的一個籃球場上消失。
美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對青少年判處死刑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在美國目前關押的可以獲知被逮捕時間的2985名死刑犯中,有342人即11%的人被逮捕時在19歲或以下的年齡。[80]
青少年深受校園暴力犯罪之害。據統計,在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的學年間,美國學校發生了21起兇殺案,28%的12至 18歲的學生稱自己在過去的6個月內曾受到欺負,24%的學生認為學校存在黑幫團伙。[81]據報道,芝加哥中學系統在2005至2006學年共有 7400名學生因校園犯罪被捕。[82]
美國老年人狀況不容樂觀。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年發布的資料,在美國65歲以上的老人中,貧困人口已由2004年的350萬增加到 2005年的360萬,貧困率達到10.1%。全美共有150萬老年人住在老人院,但90%的老人院沒有足夠的工作人員。[83]在加利福尼亞,2003年立案在冊的虐待老人的案件有10萬宗,占整個美國50萬宗同類案件的20%。而在加州的桔縣(Orange County),每年有大約6000個虐待老人的事件被報道。[84]
美國殘疾人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據美聯社2006年4月10日報道,在過去近20年中,工作年齡段的殘疾人只有34%有全職或臨時工作,而正常人的就業率是78%。殘疾人陷於貧困的可能性高出正常人近3倍,26%的殘疾人的家庭年收入低於15000美元,而正常人家庭收入低於這個數字的只有9%。根據一項在洛杉磯縣進行的調查顯示,生活在這裡的88345名無家可歸者中,49%有身體或智力障礙。[85]
關於侵犯別國人權
編輯美國依仗其軍事優勢,粗暴侵犯別國主權,踐踏別國人權。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3年多以來,大量伊拉克無辜平民慘遭殺戮。據《華盛頓郵報》2006年10月11日報道,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小組通過對伊拉克全國47個區進行調查走訪形成的報告認為,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造成了65.5萬伊拉克人死亡,平均每天死亡500人。[86]2005年11月19日,在巴格達的哈迪塞鎮,一枚路邊炸彈炸死一名海軍陸戰隊士兵,美軍於是挨家挨戶搜查殺人,並對把手舉過頭頂的人開槍,殺害了 24名手無寸鐵的無辜平民,其中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人身中9槍,還有7名婦女和3歲幼童被殺。[87]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006年3月26日報道,一個伊拉克家庭11口人於2006年3月15日全部死於美軍的槍口下,其中包括5個從半歲到5歲不等的嬰幼兒和4名婦女。2006年3月12日,4名美國士兵姦殺了一名年僅14歲的伊拉克少女並殺害了她的父母和5歲的妹妹。[88]2006年5月31日,美軍在巴格達以北的一處觀察哨附近槍殺了兩名正在趕往醫院的伊拉克婦女,其中一名為即將臨盆的孕婦。另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06年6月5日報道,美國海軍陸戰隊把一名有殘疾的52歲的伊拉克人從家裡拖出並射殺,還在那人屍體旁邊放了一支AK-47突擊步槍,以造成他是恐怖分子的假象。2006年12月8日,美軍在巴格達附近的襲擊造成 20人死亡,伊斯哈格的市長Amir Alwan稱,在他的村莊內的10名男子、4名婦女與10名兒童都被殺害。[89]據美聯社報道,2006年5月9日,美軍在接近塔爾塔湖的薩拉赫丁省發動了代號為「穆雷目標」 (Objective Murray)的軍事行動,其中有4名美軍士兵先後殺死伊拉克平民3人。而據參與此次行動的Girouard說,他們是奉命「殺害所有達到當兵年齡的男性,『穆雷目標』的交戰規則(ROE)就是殺害所有達到當兵年齡的男性」。
美國公然違反《日內瓦公約》,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系統地虐待囚犯的暴行早已臭名昭著。據法新社2006年2月21日報道,美國「人權第一」(Human Rights First)組織向英國廣播公司《新聞之夜》節目提供的一份報告顯示,從2002年8月至今,已有98名囚犯死於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設立的監獄中。其中 34人死於蓄意殺害,11人死亡原因可疑,8-12人被折磨致死。人權觀察2006年7月發布報告說,駐伊拉克美軍仍對其羈押的嫌犯實施經常性的酷刑及其他非人道刑罰和折磨,包括拷打、痛苦折磨、長時間罰站和不讓睡覺、經受驟冷驟熱的摧殘等。審訊人員被上級告知,為了讓羈押犯開口,可以不遵守《日內瓦公約》。伊拉克CAMP NAMA中的羈押犯沒有按照國際公約在國際紅十字會登記,這些人被剝光衣服、嚴刑拷打。美軍還把囚犯當作射擊遊戲的活靶子。大赦國際2006年5月發表的報告表明,目前,在伊拉克仍有14000人在沒有被起訴或審訊的情況下被囚禁。2006年2月15日,澳大利亞特別節目廣播事業局(SBS)公布了美軍在阿布格里卜監獄的10多張照片和視頻剪輯,包括一名男子被割斷喉管;一名男子左前臂有燒傷和霰彈射中的痕跡;一間審訊室布滿血跡;一名男子身上覆蓋着自己的糞便,顯然已精神失常。美國陸軍「刑事調查部」收集了2003年10月18日至12月30日記錄下來的1325張虐囚照片和93段虐囚錄像、546張伊拉克囚犯屍體照片等資料。[90]據《紐約時報》2006年12月報道,一名叫Donald Vance的在伊拉克的美退伍海軍人員於4月被美軍誤抓,被關進巴格達的CAMP CROPPER拘留所。在被關押的97天中,他常常被蒙上眼睛,戴上手銬、腳鐐,嚴刑逼供,晚上牢房一直開着燈、高聲播放音樂,使其難以入睡。拘留所不允許拘押犯與外界通話或找律師申述案情。《紐約時報》披露了美軍一個高度機密的拘留中心虐囚的內幕,包括美軍精銳特種部隊6-26特遣隊將巴格達附近一座前薩達姆軍事基地改建成一個高度機密的拘留中心,並將原來一間酷刑室改建成名為「黑屋」的審訊室,在這個沒有窗戶、漆黑一片的房間裡,美軍用槍托毆打囚犯。
據英國《獨立報》報道,美軍設在關塔那摩的監獄關押了約460人,其中有幾十名少年,有的只有14歲。據估計,有超過60名被關押者被捕時未滿18歲,一名被單獨監禁7年的叫做穆罕默德•加拉尼的少年被控參與了「基地」組織1998年在倫敦的陰謀,但他當時只有12歲,2001年被捕時只有 14歲。[91]另據《華盛頓郵報》報道,2006年5月30日,關塔那摩基地監獄75名囚犯因美軍虐待而集體絕食。2006年6月10日,該監獄3名犯人用床單和衣服擰成繩索上吊自殺。[92]這次自縊死亡的沙特籍囚犯本•沙曼的家人披露說,被運回的本•沙曼的屍體沒有大腦、心臟、肝臟和腎臟,其表兄認為,這些器官被取出,顯然是為了掩蓋死亡的真正原因。而另一名沙特籍死者的父親發現兒子的屍體上有很多挫傷痕跡,可能是被絞死,而非自殺。大赦國際發表聲明稱,自殺事件已經成為對正在惡化的美國人權紀錄的控訴。聯合國人權專家紛紛譴責美國無限期、無理由拘押眾多囚犯缺乏法律依據,其虐囚行為嚴重違反國際法和有關國際公約。
2006年10月17日生效的「軍事委員會法案」,允許對恐怖嫌犯使用更嚴厲的審訊手段。聯合國促進和保護人權及基本自由問題特別報告員 Martin Scheinin 就該法案發表聲明稱,「軍事委員會法案」中的許多條款違反了《日內瓦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有關公正審判、外國人司法保護等一系列規定。[93]
美國無視國際公認的人權準則,肆意踐踏別國主權和人權的行為受到聯合國以及全世界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一致譴責。2006年7月,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第87次會議對美國在海外嚴重侵犯人權的行為表示關切,該委員會對美國的安全政策、秘密拘捕並長時期任意秘密關押行為、殘忍虐囚、在反恐戰爭中未能遵守國際公約等表示關注並提出了審查意見。2006年6月14日,聯合國5名獨立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在日內瓦發表聯合聲明,再次呼籲美國立即關閉關塔那摩灣拘留中心。[94]
美國打着「維護人權」的旗號公然違反人權的做法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國際形象。2007年1月23日,英國廣播公司對外部公布的一項對18個國家的約1.8萬人的民意調查顯示,大約73%的受訪者不贊成美國政府處理在伊拉克軍事行動的做法;49%的受訪者認為華盛頓在國際上主要扮演負面角色;認為美國在國際上主要發揮積極作用的人比上年下降7個百分點。加拿大全球輿論調查公司負責人道格•米勒說,雖然調查沒有直接說明原因,但是,對美國形象的負面看法主要源自美國對中東事務的干預以及美國所宣揚的價值觀和所作所為「言行不一」,比如在關塔那摩基地的虐囚行為。
發表《國別人權報告》對其他國家進行「點名羞辱」(name and shame),是上世紀下半葉美國政府適應冷戰的需要而實施的一項國際戰略,是冷戰思維的一種典型表現。這種利用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製造國際對抗的做法,不僅違反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等公認的國際法準則,而且與國際社會要和平、謀發展、求合作的大勢所趨和人權領域主張對話、反對對抗的時代潮流完全背道而馳。美國將自己凌駕於其他國家之上,對自身存在的嚴重的人權問題諱疾忌醫,而對其他國家的人權狀況喋喋不休地進行口誅筆伐,充分暴露了其在人權問題上的雙重標準和霸權主義。我們敦促美國政府正視自身的人權問題,改正在人權問題上的錯誤做法,停止利用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的霸道行徑。
注釋
編輯- ↑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Criminal Victimization, in: http://www.ojp.usdoj.gov/bjs; 路透社華盛頓2006年6月12日電。
- ↑ FBI:Violent Crime up in 1st Half of』06. MSNBC.com, December 19, 2006. in: http://msnbc.msn.com/id/11497293.
- ↑ Startling New Stats Show Cross-Country Crime Spike. ABC News, October 12, 2006.
- ↑ City Effort Needs to Grow. Editorial, Philadelphia Inquirer, December 12, 2006.
- ↑ Crime Takes Hold of New Orleans. USA Today, December 1, 2006.
- ↑ Police Chiefs Cite Youths in Crime Rise, Call for More Federal Funds.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31, 2006.
- ↑ [美國]《華盛頓時報》2006年11月17日報道。
- ↑ Weekend Shootings Kill 5. The Chicago Tribune, May 22, 2006.
- ↑ [美國]《世界日報》轉載美聯社消息,2006年11月17日。
- ↑ ) 美國有線新聞網,2006年12月24日。
- ↑ Man Shoots 11, Killing 5 Girls, in Amish School. The New York Times, Oober 3, 2006.
- ↑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2006年11月29日報道。
- ↑ 2 Ex-inmates Charge County Jail Beating. The Chicago Tribune, November 15, 2006.
- ↑ [美國]《洛杉磯時報》2006年11月17日報道。
- ↑ 美聯社2006年11月26日電。
- ↑ [美國]《洛杉磯時報》2006年12月8日報道。
- ↑ In Tiny Courts of N.Y., Abuses of Law and Power.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5, 2006.
- ↑ 法新社華盛頓2006年9月4日電。
- ↑ U.S. Addiction to Incarceration Puts 2.3 Million in Prison. Human Rights Watch, December 1,2006. http://hrw.org/english/docs/2006/12/01/usdom14728.htm.
- ↑ 法新社華盛頓2006年11月30日電。
- ↑ [美國]《僑報》2006年10月4日報道,「獄滿為患現緊急狀態」。
- ↑ [美國]《華盛頓郵報》2007年1月17日報道,「報告說移民受到虐待」。
- ↑ Jeb Bush's Prison Torture. www.allhatnocattle.net, Feburary 13, 2006.
- ↑ [墨西哥]《萬象》月刊7月號。
- ↑ Rising Prison Problems Begin to Trickle into Society. USA Today, June 12, 2006.
- ↑ Prison Death: A National Shame. The Baltimore Sun, December 6, 2006.
- ↑ Pentagon surfing 5,000 jihadist web sites. MSNBC News Services. May 4, 2006. in: http://www.msnbc.msn.com/id/12634238.
- ↑ [美國]《今日美國報》2006年5月11日,「國家安全局有你的電話記錄」。
- ↑ State Dept. Accused of Screening Speakers.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2, 2006.
- ↑ http://www.eff.org/press/,2006年8月30日。
- ↑ Deep Pockets Carry the Day.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9, 2006.
- ↑ Parties Spend $225M on Target Races. The Baltimore Sun, November 6, 2006.
- ↑ Lobbyist admits to kickbacks, fraud. CNN, January 4, 2006. in: http://edition.cnn.com/2006/POLITICS/01/03/abramoff.plea/index.html.
- ↑ Poll: Washington Scandals Eating Away Public Trust. USA Today, December 12, 2006.
- ↑ $50 million in trip for Congress. Seattle Times, June 6, 2006. in: http://seattletimes.nwsource.com/html/nationworld/2003042150.
- ↑ Faked TV News: Wide Spread and Undisclosed. Center for Media and Democracy, April 6, 2006; Bush 「planted fake news stories on American TV」. The Independent, May 29, 2006.
- ↑ Secret Government or a Free Press? USA Today, June 22, 2006.
- ↑ Journalist jailed for refusing to give up tapes of protest. SFGate.com, August 1, 2006.
- ↑ Income Climbs, Poverty Stabilizes, Uninsured Rate Increases, Issued by U.S. Census Bureau on August 29, 2006. in: http://www.census.gov.
- ↑ Anxious Middle: Why Ordinary Americans Have Missed Out on the Benefits of Growth. Financial Times, November 2, 2006.
- ↑ U.S. Conference of Mayors-Sodexho, Inc. Release 2006 Hunger and Homelessness Survey, in: http://www.usmayors.org.
- ↑ [美國]《紐約時報》2006年10月11日報道。
- ↑ Taking the Next Step for the Homeless.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9, 2006.
- ↑ 路透社紐約2006年12月27日電。
- ↑ Tackling Homelessness. The Baltimore Sun, November 20, 2006.
- ↑ Janis L. Magin, For 1000 or More Homeless in Hawaii, Beaches Are the Best Option.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4, 2006. in: http://www.nytimes.com.
- ↑ Problems of Homelessness in Los Angeles and Its Environs Draws Renewed Calls for Attention.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5, 2006.
- ↑ Finances of 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 Deteriorate.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 2006. in: http://www.nytimes.com.
- ↑ Outsourcing health: Some employers, insurers send Americans abroad for surgery. Eagle-Tribune, November 27, 2006. in: http://www.eagletribune.com/lifestyle/.
- ↑ Persistent Race Disparities Found.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14, 2006.
- ↑ Income Climbs, Poverty Stabilizes, Uninsured Rate Increases, Issued by U.S. Census Bureau on August 29, 2006. in: http://www.census.gov.
- ↑ e National Council of La Raza)的拉丁裔倡議團體所做的研究。
- ↑ Homelessness Catches Families Even Amid Affluence. USA Today, December 22, 2006.
- ↑ Income Climbs, Poverty Stabilizes, Uninsured Rate Increases, Issued by U.S. Census Bureau on August 29, 2006. in: http://www.census.gov.
- ↑ Human rights committee, Eighty-seventh session, July 10-28 2006, Consideration of Reports Submitted by States Parties Under Article 40 of The Covenant Advance Unedited Version States of America.
- ↑ Jonathan Stempel, Sixteen plaintiffs join Merrill racial bias lawsuit, Reuters, November 7, 2006. in: http://today.reuters.com.
- ↑ 路透社2006年11月7日電。
- ↑ 多維新聞網,DWNEWS.COM, 2006年11月16日。
- ↑ Matthew Bigg, Ethnic economic gaps persist, U.S. census data show. Reuters, November 14, 2006.
- ↑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年11月13日公布的美國人口收入、教育水平統計數據。
- ↑ Leslie Miller, Imams stage airport 'pray-in' as protest, Associated Press, Nov 28, 2006. in: http://hosted.ap.org/dynamic/stories/.
- ↑ The State of Black America 2006, Issued by National Urban League on March 27, 2006. in: http://www.nul.org.
- ↑ [美國]《華盛頓郵報》2006年3月9日,「艾滋病謎團的答案在監獄裡」。另據Prisoners in 2005, Issued by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November 30,2006, in: http://www.ojp.usdoj.gov/bjs。
- ↑ [阿根廷]《號角報》2006年5月22日,「拉美移民成為美國種族主義組織攻擊的新目標」。
- ↑ FBI Releases Its 2005 Statistics on Hate Crime, Issued by FBI on October 16, 2006. in: http://www.fbi.gov/ucr/ucr.htm.
- ↑ Women in Elective Office 2006, Issued by Center for American Women and Politics on December 2, 2006. in: http://www.cawp.rutgers.edu/index.html.
- ↑ U.S. Census Bureau. Income, Poverty, 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5. in: http://www.census.gov.
- ↑ Jonathan Stempel, Citigroup U.S. gender bias lawsuit expands, Reuters, November 29, 2006. in: http://today.reuters.com.
- ↑ Betsy Gotbaum and Nancy Rankin, The Other Mothers, The New York Times, May 14, 2006. in: http://www.nytimes.com.
- ↑ 美國司法部2006年11月公布。
- ↑ Prisoners in 2005, Issued by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November 30, 2006. in: http://www.ojp.usdoj.gov/bjs.
- ↑ [美國]《僑報》2006年3月19日報道。
- ↑ http://www.census.gov.
- ↑ The Food Research and Action Center, Hunger in the U.S. in http://www.frac.org/html/hunger_in_the_us/poverty.html.
- ↑ [美國]《洛杉磯時報》2006年10月19日,洛杉磯郡兒童計劃委員會2006年年度報告。
- ↑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2005. Issued by U.S. Census Bureau on August 29, 2006. in: http://www.census.gov。
- ↑ Homelessness Catches Families Even Amid Affluence. USA Today,December 22, 2006.
- ↑ [美國]《世界》2006年10月31日,加州參議會交通及房屋委員會公布的調查報告,「加州無家可歸兒童近十萬」。
- ↑ [墨西哥]《宇宙報》2006年4月10日,「失蹤兒童的悲劇」。
- ↑ The Number of Death Row Inmates Declined for Fifth Straight During 2005. Issued by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n December 10. 2006. in: http://www.ojp.usdoj.gov/bjs.
- ↑ Serious Violent Crime at School Continues to Fall.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December 3, 2006. in: http://www.ojp.usdoj.gov/bjs.
- ↑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2006年11月14日報道。
- ↑ 《紐約時報》2006年11月14日報道。
- ↑ Jane Gross, Forensic Skills Seek to Uncover Elder Abuse,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7, 2006. in: http://www.nytimes.com.
- ↑ Problems of Homelessness in Los Angeles and Its Environs Draws Renewed Calls for Attention.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5, 2006.
- ↑ Study: War blamed for 655,000 Iraqi deaths.CNN, October 11, 2006. in: http://edition.cnn.com/2006/WORLD/meast/10/11/iraq.deaths/.
- ↑ BBC新聞,2006年11月19日,By David Loyn.http://news.bbc.co.uk;[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2006年6月4日。
- ↑ [英國]《獨立報》網站2006年8月7日。
- ↑ [美國]《華盛頓郵報》2006年12月9日報道。
- ↑ [英國]《衛報》,2006年2月16日。
- ↑ [英國]《獨立報》2006年5月28日,「關塔那摩的少年」。
- ↑ 美聯社2006年6月11日電。
- ↑ UN Expert on Human Rights and Counter Terrorism Concerned That Military Commissions Act is Now Law in United States. Press Release, United Nations, October 27, 2006.
- ↑ UN rights experts call for immediate closure of U.S. Guantanamo centre after suicides, UN News Center, June 14 2006. in: http://www.un.org/.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