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8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1月9日在鞍山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06年政府工作回顧

  2006年是我市在「十五」的堅實基礎上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突破的一年。我們在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認真貫徹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加速經濟隆起、科學發展鞍山主題,按照「三高兩低一穩定」的總體要求,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民生,一手抓空間、一手抓項目,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三屆人大第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在「十一五」起步之年實現了良好開局。

  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0億元,按經濟普查後「新口徑」比上年增長16.5%;萬元GDP能耗下降5.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6.1億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增長11.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7億元,增長30%;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0億元,增長18.1%;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3億美元,增長87.4%;引進內資268.3億元,增長2.5倍;外貿出口總額突破20億美元,增長51.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3.5億元,增長14.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7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80元,分別增長13.7%和11.2%。

  回顧過去一年,我們主要做了以下七個方面工作:

  (一)加快園區和項目建設,經濟隆起的新格局全面拉開

  堅持一手抓空間、一手抓項目,園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基礎設施全面形成,大批項目開工建設。

  發展空間格局初步形成。制定了《城市空間發展布局規劃》、《騰達工業走廊規劃》等九項專題規劃,按照工業進園區、商業進城區、民居進小區的方向,不斷調整城市功能布局。規劃產業發展空間56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發展空間43平方公里,拓展有效工業空間15平方公里。全市已經形成東部高新區、西部達道灣工業區、南部湯崗子農高區、北部靈山工業區、中心城區現代商貿生活區等東西南北中五大發展空間。園區建設全面推進,開工建設了騰達大道、建材街等26條63公里長的道路,引進遼寧電力和國電集團等企業投資8.3億元建設供電和供熱設施。工業園區已經具備項目入駐的良好條件,進區項目197個,總投資185億元。

  項目建設取得良好成效。全市規模以上項目總數達到1005個,總投資1500億元。其中,開工建設和竣工投產679個。謀劃招商英國艾立泰克公司150萬台汽車發動機、鞍鋼60萬噸煤焦油、燁聯公司不鏽鋼、瑞士鋼鐵公司特種鋼等180個項目。推進實施鞍鋼26萬噸有取向硅鋼片、20萬噸無縫鋼管、200-300萬噸板材剪切配送中心和意大利依米法比公司與海城艾海公司合資生產滑石深加工、德國雷法公司與海城牌樓鎂礦合資生產高純鎂、騰龍公司熱電廠等146個項目。開工建設中冶東建公司40萬噸鋼管、鞍鋼重機公司大型船用曲軸、華冶公司大功率變頻變壓器、寶得鋼鐵公司二期、惠豐公司精細化工、東亞公司5萬噸精密冷軋不鏽鋼板、翔鷺化纖公司工業絲和帘子布、中鋼集團8萬噸針狀焦、衡業集團改裝汽車、香港新世界百貨、萬科城市花園等460個項目。竣工投產鞍鋼西部500萬噸板材精品基地、鞍千礦業公司年產1000萬噸鐵礦石和300萬噸精礦粉、中油天寶集團30萬噸高頻直縫焊管、翔鷺化纖公司民用絲、鞍輪集團全鋼絲子午胎一期、千山滑雪場一期、玉佛苑二期等219個項目。高新區當年新開工項目74個,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0家,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增長35%以上。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260家,總數突破1000家,達到1065家。

  地企融合促進企業發展。不斷深化「地企融合、共興共榮」發展理念,形成了政府大力支持企業發展,企業積極回報社會的良好局面。完成大營盤村移村再建,及時為鞍鋼新上項目提供1.67平方公里空間。在靈山工業區建設中冶東建公司、鞍鋼重機公司和鞍鋼附企工業園。支持鞍鋼、中冶東建公司進行主輔分離。全面接收了鞍鋼分離的醫療機構。地方與鞍鋼達成共識,共同推進鞍鋼附企改革與發展。鞍鋼鋼鐵主業完成重組,實現整體上市,主要產品產量均創歷史新高,預計全年鐵、鋼產量雙超1500萬噸、鋼材產量超1400萬噸,實現增加值275億元,增長19.1%,為鞍山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及時幫助民營企業解決土地、融資等問題,促進了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592億元,比上年增長17.4%;實繳稅金39億元,增長21%,占全市稅收比重35%,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

  (二)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新農村建設邁出較大步伐

  縣域生產總值實現485億元,增長17.1%,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41.8%。縣域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4.7億元,增長24.2%。糧食總產量達到141.6萬噸,創歷史新高。

  縣域工業不斷壯大。市政府安排2000萬元,支持海城、台安和岫巖工業園區建設。一市兩縣新建、擴建縣域工業園區12個。海城市形成了「一帶、兩區、八園」的發展格局,台安工業園和岫巖偏嶺菱鎂工業園、興隆工業區不斷擴建和壯大。縣域工業開工項目超過300個,比上年增加1倍。

  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市政府補貼2000萬元,在鞍羊路兩側建設占地2萬畝6000多棟大棚的設施農業示範帶。市政府出資550萬元,在鞍羊路沿線及台安縣各村建設220棟公益大棚。海岫路沿線特色農業示範帶全面開工建設。完成造林12.45萬畝,植樹4281萬株。全市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達50%。

  縣域服務業加快發展。實施「萬村千鄉」、「雙百工程」、「信福工程」,新增鄉村連鎖超市325家。積極發展農事旅遊,西柳鎮、岫巖鎮被評為遼寧省特色旅遊鄉鎮。

  惠農政策進一步落實。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減輕農民負擔4811萬元;發放種糧、良種和農機購置補貼9372萬元;市財政用於農村合作醫療支出2166萬元。全年農民人均政策性收益96元,比上年增加35元。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社會事業不斷進步。投入8028萬元,新建農村公路188.8公里。完成農村飲水工程77處。新增農村自來水受益人口5萬人。新增新能源用戶3.1萬戶。建成了市動物疫病控制中心。市財政出資建設了市農產品檢測中心、3個縣級檢測站、30個生產基地檢測點、79個特色農業技術推廣站。加強了農村獸醫隊伍建設。強化了市場檢疫和屠宰檢疫。

  (三)積極解決人民群眾最急盼解決的民生問題,努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眾

  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民生,着力解決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和生活保障問題,為全市人民辦的16件實事全面完成。

  實現群眾安居有新突破。政府主導棚戶區和危房改造,保證了房屋質量和按時回遷。上年動遷的27片32萬平方米8200戶棚戶區居民全部回遷。剩餘7片25萬平方米7400戶棚戶區居民全部動遷。勝利路沿線等地區28片76萬平方米危房全部拆遷,回遷房全面開工建設。

  實現群眾樂業有新突破。鞍山市被確定為全國就業工作規範化管理試點城市。全年實現實名制就業15.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98%。動態實現12164戶「零就業家庭」至少1人就業,其中1959戶實現「雙就業」。推進低保對象就業,全年減少低保人員7.8萬人,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新突破。全年新增養老保險4.14萬人、醫療保險3.94萬人、失業保險3.03萬人。收繳養老保險金9.2億元、醫療保險金6.2億元、失業保險金2.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6%、20.3%和12.6%。在全國率先創建了城市合作醫療保險制度,重點解決了不具備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國有和集體企業職工醫療保障問題。在全省率先普及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了《城鄉特困群眾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救助困難群眾超過12萬人次。全面提高了最低工資、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

  解決群眾日常生活難題有新突破。政府和企業投入4.5億元,更新改造鍋爐70台,改造供暖管網50公里,較好地解決了供暖溫度偏低和南出口23棟「冰棍樓」無供暖設施等供暖問題。投資4250萬元,改造部分燃氣管網和2950處漏損的進戶管線。鞍鋼投資改造輸往市區的煤氣管道,提高了煤氣輸送能力。協調遼河油田增加了天然氣供應量。改善首山水源水質,擴大湯河水源供水範圍,解決了部分地區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解決重大信訪問題有新突破。把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作為做好信訪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採取領導包案、專題會議研究和現場辦公等方式解決重大疑難信訪案件和群眾關心、媒體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全年共解決重大和疑難信訪案件632件,積極維護了社會穩定。

  (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正在走出一條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新路

  堅持四條標準,規範國企改制。按照產權明晰、各證到位,保險接續、內欠償還,轉換身份、充分就業,制度創新、做強做大四條標準,對以產權轉讓方式改制的201戶企業履約情況進行全面監管。其中,97戶企業完成驗收,履約的46戶企業各證已辦理到位,對沒完全履約的43戶企業限期整改,對不具備條件和嚴重違約的15戶企業重新改制。

  按照三個途徑,保障職工利益。按照改革與保障並舉、並軌與就業並舉、改制與發展並舉三個途徑,解決了8萬名職工養老保險接續問題,使4.8萬名職工重新就業,通過建立城市合作醫療保險制度解決了困難企業職工醫療保障問題。

  主攻五個專項,系統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通過推進對改制企業監管、解決破產企業和「殼」企業遺留問題、解決職工醫療保障問題、解決企業債務問題、做大做強改制企業五個專項,使改制企業協議執行情況得到有效監管,破產企業和「殼」企業難題得到有效破解,職工社會保障和就業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政府出資3.9億元,以打包縮水收購長城公司不良債權方式,為167戶企業解除債務14.3億元。

  運用兩大辦法,籌措國企改革成本。運用政府收購企業資產和政府出資解決「殼」企業問題兩大辦法,解決職工的「三險一金」和內欠問題。由政府收購企業土地和破產企業未變現資產,用變現增值的收益償還了部分困難企業和破產企業拖欠職工的「三險一金」和內欠7.5億元,占總額的70%。政府直接出資解決了35戶「殼」企業1萬多名職工「三險一金」問題。

  (五)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城市面貌發生新的變化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推進了《鞍山市城市土地利用規劃修編方案》和《鞍山市城市熱電發展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王石500千伏變電所投入運行,開工建設了鞍山、龍王、達道灣等10個變電所。引入國電集團投資建設兩台3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熱電廠項目。改造建設了園林路等城市主次幹道59公里。建成深營路西線隧道。改造街巷路24條,改造居民小區50個。改造供氣管網11.7公里,自來水管網24.3公里。改造了二一九、孟泰、烈士山公園。城區新建綠地56萬平方米,栽植樹木20萬株。設置和更換路燈2400基。

  城市管理逐步規範。廣泛開展了市容環境綜合整治「百日會戰」,城市亮化、綠化、美化、淨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對西鞍山等重要資源實施了嚴格保護。實施了17個大氣治理和6個廢水治理項目。取締建成區10噸以下燃煤供暖鍋爐87台。完成250萬平方米抑塵工程,恢復礦山生態破壞面積115萬平方米。新增自然保護區1370萬平方米。建成區全年空氣質量有80%天數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六)切實加強社會建設,推進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科技創新有新提高。5個國家863計劃項目通過驗收。新增企業技術中心6家、研發中心和中試基地7家、自主知識產權企業4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1家。建立國家級博士後工作站3個、省級博士後科研基地4個。

  教育事業有新成果。將華育等義務教育階段國有民辦學校全部改為國有公辦學校,全面取消高收費,保證義務教育階段國有資產全部用於義務教育。新建7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投入6000萬元改善中小學校園環境和教學設施。新建、擴建海城南台高中、岫巖二高中。在省內率先實行農民工子女可報考市內高中政策。在一市兩縣各建1所職業技術學校。鞍山科技大學更名為遼寧科技大學,新增博士點2個、碩士點12個。鞍山師範學院教學規模進一步擴大。

  衛生事業有新發展。建成了緊急醫療救援中心、急救站和網絡醫院三位一體的醫療救援體系。完成了千山結核醫院搬遷。完善了市縣鄉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政府安排1045萬元,新建和改造了29所鄉鎮衛生院和10所邊遠地區鄉村衛生所。市財政出資按國家標準為54所鄉鎮衛生院配齊醫療設備。

  社區建設有新進展。投入1020萬元,改擴建了17處「一站四室」,增加了5個社區服務中心和141個健身場所,實現了每個社區至少有一處居民健身場地。

  文化、體育等其他社會事業又有新進步。成功舉辦了「2006中國森林旅遊博覽會暨第六屆中國鞍山·千山國際旅遊節」。全年組織10場大型文化廣場演出,深入農村和基層演出1000餘場。新建450處城鄉體育健身場地。在鞍山電視台開辦了手語節目。實施了「光明行動」和「助聽」、「助行」工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0.7‰。「雙擁模範城」通過了省和國家的檢查驗收。全市共輸送1750名優秀青年入伍。建立了市縣兩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工作體系,開展了以食品加工、食品流通、餐飲消費環節為重點的食品安全系列專項整治行動。消防和安全生產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平安鋼都」建設取得新進展。在城鄉重點開展了偵破大案要案、打黑除惡、打擊「兩搶一盜」等系列嚴打專項行動,確保了全市治安大局的持續穩定。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婦女兒童、老齡、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統計、旅遊、接待、史志、檔案、氣象、地震、人防、民兵預備役等方面工作都有新的進步。

  (七)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強化

  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增強。堅持政府工作及時主動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積極與人民政協進行民主協商。建立市政府與市人大、市政協反覆督辦「滾動式」調度機制,採取書面答覆和推進落實「兩段式」辦理方式,172件人大代表建議和438件政協提案全部辦結。向人大常委會提報立法議案2件,廢止1件,制定和修改政府規章10件。全面啟動「五五」普法工作。

  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堅持「管、辦」分離原則,建立了「決策、執行、監督」三線分離和協調機制。成立了政府投資建設項目招標中心,完善了政府採購中心管理體制,加強了土地儲備中心、房產交易中心和產權交易中心建設。

  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對經濟社會和民生等重大事項,採取多種方式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傾聽群眾呼聲。規範了審批程序,簡化了審批環節。對重點建設項目,實行「一條龍」服務。鞍山市被國家評為「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

  隊伍建設不斷強化。嚴格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加大對政府機關和領導幹部的行政監察力度,從源頭上治理和預防腐敗。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經過不懈努力,全市正呈現出經濟隆起、科學發展的良好態勢。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市第十次黨代會的正確指引,得益於「十五」奠定的堅實基礎,得益於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的依法監督、民主監督和鼎力支持,得益於鞍鋼等中省直單位和駐鞍部隊、武警官兵的無私奉獻,得益於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和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奮鬥。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條戰線的廣大幹部群眾,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關心支持鞍山發展的老領導、老幹部,向所有為鞍山發展做出貢獻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鞍山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政府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主要是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亂占濫采濫用資源現象仍然存在,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任務相當艱巨;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短,產品精深加工水平低,現代服務業特別是文化產業發展滯後;開放程度低,戰略性、牽動性的大項目較少,開放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仍然較大,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沒有根本改變;投資環境還需改善,機關工作作風和效率有待改進和提高。對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決。

  二、2007年政府工作任務

  根據市委十屆二次全會暨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新的一年,政府工作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和中央、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市第十次黨代會確定的「總量倍增、位次前移、追趕沈大、殷實和諧」的奮鬥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突出加速經濟隆起、構建和諧鞍山主題,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民生,一手抓城市、一手抓農村,堅持經濟工作以項目為核心,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加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強化新農村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3.3%;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0%,到位內資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0%以上;萬元GDP能耗下降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平均減少3%。

  按照上述總體思路和預期目標,我們重點要做好以下七個方面工作:

  (一)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努力實現經濟增長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

  着力調整經濟結構,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在繼續加強精品鋼材基地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三大產業」。一是大力發展鋼鐵產業。繼續為鞍鋼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以鞍鋼為龍頭,以中冶東建公司、寶得鋼鐵公司、中冶德龍公司、鞍鋼附企、中油天寶集團等企業為重點,大力發展鋼材深加工產業。以推進東亞公司和燁聯公司冷軋不鏽鋼、瑞士鋼鐵公司特種鋼等項目為重點,進一步優化鋼鐵產業結構。二是大力發展現代裝備製造、礦產品深加工、輕紡工業和其它產業。以鞍鋼和鞍鋼礦業公司、鞍鋼重機公司等企業為龍頭,充分依靠中冶焦耐、中冶北方、熱能院等中省直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用「鞍山設計」、「鞍山創造」和「鞍山製造」拉動裝備製造、高新技術等產業快速發展。以西洋集團、後英集團、北海集團、海城艾海公司等企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礦產品深加工產業。以海城翔鷺化纖公司等企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紡織業。以鞍鋼、遼化為依託,以中鋼集團等企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產業。在繼續做大做強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一是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重點推進四達物流園區、鞍鋼板材剪切配送中心等生產型服務業。引進家樂福、沃爾瑪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和現代經營模式,加快中心商貿區、勝利路精品商業帶和特色商業街建設,發展連鎖業、社區服務業和電子商務,提升鞍山商業現代化水平。二是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促進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相結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吸引文化旅遊產業項目向千山文化旅遊產業帶集聚。推進岫巖滿族風情園等文化旅遊項目建設,大力培育文化產業龍頭企業。三是積極發展諮詢、評估等各類中介組織,培育壯大行業協會。

  在繼續支持鞍鋼、中冶東建公司等國有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促進民營和外資經濟快速發展。一是繼續深度推進國有企業和鞍鋼附企等集體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全力支持鞍鋼、中冶東建公司等國有企業大發展、快發展。按照「發展、就業、改革、保障」的思路,積極穩妥地推進鞍鋼附企改革與發展。繼續按照「四條標準、三個途徑、五個專項、兩大辦法」,爭取徹底解決國企歷史遺留問題。引導企業股權和資產開放,支持改制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造和實現倍增發展目標。切實加強國有產權、資產價值、債權、資產保全和企業績效的監督管理。二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大力支持本地民營企業發展。加強銀企交流合作。建立完善民營企業信用制度、融資平台和中介服務體系。積極引導和幫助企業上市。積極吸引域外民營企業來鞍投資發展。全市民營經濟主要指標均增長20%以上。三是大力發展外資經濟。廣泛吸引國際知名大公司、大企業來鞍發展興業。鼓勵中橡公司等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擴股,吸引更多的外資企業投資鞍山,進一步擴大鞍山外資經濟份額。

  在繼續加快發展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節能降耗、資源節約和自主創新。一是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推進鞍鋼一發電等14個大氣治理工程。逐步取締10噸以下燃煤鍋爐。實施工業爐窯專項整治。推進鞍鋼礦業公司尾礦庫抑塵工程。完成礦山復墾50萬平方米。保持建成區空氣環境質量全年80%以上天數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實施水污染和噪聲污染治理工程。取締南沙河、楊柳河沿岸非法選礦,整治濫挖河沙行為。二是強化節能降耗。依法淘汰高耗能的落後工藝和設備。突出抓好重點耗能行業和企業的節能降耗。推廣採用新型節能牆體材料和節能設施。強化對機動車、鍋爐、電動機等重點耗能設備的定期節能監測。三是推進資源節約。調整好礦產開發與深加工的關係,推進鎂砂、滑石等礦產品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整頓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堅決制止濫采亂挖和資源浪費行為。貫徹實施《鞍山市節約用水條例》。四是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調整好引進與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關係。以科研院所為依託、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重點支持企業與高校聯建研發中心、中試和產業化基地。落實人才強市戰略,積極引進國內外各類人才。

  (二)以發展縣域經濟為重點,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

  以發展縣域經濟為重點,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加大投入為保證,推進新農村建設邁出更大步伐。力爭縣域生產總值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增長20%以上。

  推進工業進園區,發展縣域工業。積極爭取省財政支持,加大市財政支持力度,扶持各縣(市)區加快園區建設,推動工業園區化、產業集聚化。支持海城發展礦產品深加工、鋼鐵深加工和輕紡工業;支持台安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及深加工;支持岫巖發展礦產資源開發和深加工、特色農產品和林產品加工業;支持千山區發展鋼鐵及深加工與產業配套集群。

  按照集約化方向,發展縣域農業。力爭建設一批設施農業村、設施農業鎮、設施農業帶。全面推進鞍羊路設施農業示範帶和海岫路特色農業示範帶建設。擴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規模,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生產。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和畜牧養殖小區建設。

  推進農村市場建設,發展縣域服務業。完善便民服務網絡,加強西柳服裝城等大型專業市場和物流基地建設。鼓勵有條件的村鎮發展農事旅遊。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

  加大公益性投入,發展縣域社會事業。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農村小型水利設施使用權流轉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村城鎮化和村屯改造。新建農村公路137公里,新建4個鄉鎮客運站。新建農村飲水工程40處,新增自來水受益人口7萬人。新增新能源用戶4萬戶。強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高標準綠化村屯100個,實施人工造林5萬畝,全面實施鞍遼路等公路綠化工程,做好濕地恢復和保護工作,對東部山區生態加強保護,加強台安西部沙漠化治理。推進花卉苗木等林業產業項目建設。深化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公益服務體系,確保每個鄉鎮建一個特色農業技術推廣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以上。探索建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將失地農民納入社會救助體系。調整和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推行集中辦學模式。繼續做好農村「扶困助學」及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工作。

  (三)以園區建設為載體,推進大項目、大企業、大產業、大集群建設

  堅持以項目為核心,開展項目攻堅年活動,加速構建鞍山經濟隆起帶。

  加大園區建設力度。一是推進園區規模化。以騰達大道為紐帶,推進靈山工業區、達道灣工業區、四達物流園區、寧遠工業區和湯崗子農高區建設,形成鞍山的「五點一線」,並繼續向南延伸,逐步構建鞍海經濟帶。規劃建設千山文化旅遊產業帶,啟動千山水庫和南沙河水系建設,推進南沙河沿岸開發。繼續拓展高新區發展空間,廣泛吸引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入區發展。二是明確園區發展定位。將高新區建設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先導區。將靈山、達道灣、寧遠工業區建設成為裝備製造、鋼鐵深加工、化工和新型建材等重化產業的集聚區和提升區。將湯崗子農高區建設成為農副產品深加工和食品、飲料等消費產業的聚集區。將四達物流園區建設成為以鋼材、機電五金、汽車零部件等為主的現代物流園區。各縣域工業園區要突出資源等比較優勢,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園區。三是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以全線貫通「五點一線」道路交通為重點,全面推進園區路網、管網、供電、環保等各種配套設施建設,逐步形成功能齊備、配套完整、設施完善、環境友好的新型工業園區。

  以推進大項目、大企業、大產業、大集群建設為重點,全力開展項目攻堅年活動。一是引進大項目。全力引進對鞍山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牽動作用的戰略性重大項目,積極支持鞍鋼120萬噸1450冷軋板、60萬噸煤焦油深加工等6個重大項目建設;推進燁聯公司20萬噸不鏽鋼冷軋板、瑞士鋼鐵公司年產100萬噸合金線材、翔鷺化纖公司工業絲和帘子布、騰龍公司熱電廠、鞍輪集團120萬套全鋼絲子午胎等重大項目,全年力爭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00個。全年滾動推出「四個一批」項目1500個,力爭當年開工建設規模以上項目600個。二是扶持大企業。全力支持鞍鋼逐步向世界500強企業跨進。打造西洋集團、翔鷺化纖公司、寶得鋼鐵公司、中冶東建公司4個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打造後英集團、鞍鋼重機公司、衡業集團、鞍輪集團4個銷售收入超50億元的企業。打造中橡公司、寧波燎原公司、華冶公司、森遠集團等10個銷售收入20—30億元的企業。打造東亞公司、海諾集團等20個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三是發展大產業。按照拉長產業鏈、進行精深加工發展方向,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精品鋼材基地。按照規模化、集群化、成套化、智能化發展方向,構築裝備製造業基地。按照精深加工發展方向,發展礦產品深加工產業,形成國內最大鎂製品深加工產業基地。按照增加品種、提高檔次發展方向,加快構建紡織產業基地。四是培育大集群。按照集群效應謀劃產業發展格局,以「一個基地、三大產業」為重點,加速建設和形成冶金、裝備製造、礦產品深加工、紡織、輕工、化工、建材、醫藥等八大行業的產業集群。

  (四)以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着力點,將振興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加大政府投入,繼續堅持為全市人民辦實事,在廣泛徵求城鄉人民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再確定若干件實事,讓廣大群眾共享振興發展成果,共同走上幸福之路。

  繼續解決好群眾安居問題。確保上年動遷的7片25萬平方米7400戶棚戶區居民和28片76萬平方米2.1萬戶危房居民按時回遷。完成剩餘的45萬平方米1.1萬戶危舊房居民動遷。加速實施舊樓區改造。

  繼續解決好群眾就業問題。深入開展就業工作規範化管理試點和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工作。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區兩級勞動力市場。對下崗失業人員、鞍鋼附企職工、進城務工和轉移就業農民免費提供培訓,促進再就業。加大軍嫂就業安置力度。繼續通過大力發展工業、服務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繼續購買公益性崗位,解決困難群體就業問題。繼續推進動態實現「零就業家庭」至少1人就業,推進棚戶區「零就業家庭」實現「雙就業」。着力解決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全年實現實名制就業1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

  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努力實現社會保險應保盡保和保險基金應繳盡繳。繼續擴大城市合作醫療保險覆蓋面,將鞍鋼附企等集體企業職工和不具備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員逐步納入城市合作醫療保障範圍。做好社會救助工作,規範低保管理,對低保人員實行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繼續做好城鄉貧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子女上學、住房困難等方面的全方位救助。

  繼續做好供暖、供水、供氣、公交等工作。繼續加大供暖設施的改造力度,全面解決棄管房無人管理的問題。推進湯河水源二期工程和大夥房供水工程建設,進一步改善城市供水質量。與鞍鋼合作建設煤制氣項目,努力保證氣源供應。增加、完善公交線路和運營車輛。

  (五)以發展社會事業為切入點,努力構建和諧鞍山

  全面提升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深入推進創城工作。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統領,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和全國暢通工程一等模範管理城市成果,繼續強化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際健康城市和綜合治理先進市的創建工作。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完成20所薄弱學校改造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依法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擴大農村高中辦學規模。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整合優化全市職業技術教育資源,建設鞍山職業技術教育城。辦好遼寧科技大學博士點。改善高等教育辦學條件,培養創新型和實用型人才。

  着力發展衛生事業。調整優化醫療衛生資源結構,整合全市精神衛生資源和結核病防治資源,改造湯崗子理療醫院,建成中心醫院老幹部病房。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實現29所鄉鎮中心衛生院用房全部達到衛生部要求標準。加強重大傳染病疫情預防和控制。

  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做好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前期準備工作。改造、建設市博物館、群眾藝術館和圖書館。加大對古老岩石等自然遺產保護力度。發揮現有體育設施作用,加強城鄉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

  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深入開展和諧社區建設,爭創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市。完善應急管理體系,確保高效快捷處置突發事件。完善農產品檢測體系和動物衛生監督管理體系,保證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規範各類市場建設,加強市場監管。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做好軍轉幹部和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繼續加強消防和安全生產工作。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快視頻監控電子警務系統建設,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活動,讓人民群眾有安全感。

  (六)以優化人居環境為主題,提高城市建設與管理水平

  加大城市建設和管理力度,促進城鄉面貌發生較大變化。

  加強城市建設。完成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推進國電集團兩台3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熱電廠建設。推進哈大鐵路客運專線和岫莊鐵路建設。開工建設四達大道等道路,完成騰達大道、曙光路和建材街等道路改造工程,拓寬改造解放路、鞍遼路、紅旗路,開工建設東環路、深營路東線隧道,儘快形成鞍山一、二環線。加速居民小區和街巷路改造建設。繼續改造玉佛山風景區和二一九、孟泰、永樂公園,增加休閒健身設施。建成眼鏡湖和沙河文化公園。完成植樹6萬株,新增城市綠地75萬平方米。搞好山體、橋涵和主要建築物的亮化。新建、改擴建20處農貿市場,補充完善停車場等公共設施。

  加強城市管理。加大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繼續清理廣告牌匾和違章建築,清除城市小廣告,粉飾臨街建築和主要建築,清理占道經營、亂停亂放和亂搭亂掛。嚴厲打擊各類黑公交車、黑出租車。全面規範城區機動車修理、鋁塑鐵藝加工等業態。規範早晚市管理,推進馬路市場退路進廳。

  (七)以提高執行力和公信力為重點,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推進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機制創新,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建設民主法治政府。認真實施《監督法》,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積極主動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加強與人民政協民主協商。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強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提高群眾參與度。深入實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

  建設效能責任政府。強化統籌、協調能力,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行電子政務,提高各級政府的行政效能和決策執行力。強化效能監察,着力解決不作為和亂作為問題,繼續加強政府制度建設,做到工作目標明確、權力義務清晰、責任追究到位。

  建設為民服務政府。牢固樹立執政為民宗旨,暢通政務公開渠道,切實保證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暢通群眾訴求渠道,以解決好實際問題為基本點,以情、以理、依法做好信訪工作。深入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程序,減少審批事項,強化對行政審批的監督管理,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營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充分尊重民意、體察民情、盡職盡責,不斷造福廣大人民群眾。

  建設廉潔勤儉政府。建立科學嚴密的權力制約機制,強化「五大中心」建設,確保公開、公平、公正,防止權力尋租。強化審計監督和行政監察。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弘揚求真務實、廉潔奉公、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優良作風,求真務實而不圖形式,埋頭苦幹而不事張揚,力求節儉而不搞鋪張,服務為民而不謀私利,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各位代表,回首過去,我們豪情滿懷;展望未來,我們信心百倍。我們堅信,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鞍山一定會呈現出一派經濟繁榮、生活富庶、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的新氣象。讓我們在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銳意進取,埋頭苦幹,奮發有為,開拓創新,為加速推進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不懈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