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靈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靈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2年靈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3年靈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靈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2007年以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在搶抓機遇中乘勢而上,在迎接挑戰中砥礪奮進,在攻堅克難中穩步前行,圓滿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了好態勢、延續了好趨勢、形成了好氣勢。

  ——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405.5億元,與2006年相比增長1.6倍,年均增長13.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10.8億元,增長1.7倍,年均增長2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202.2億元,增長3.5倍,年均增長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10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063元,分別增長86.5%、102.3%。三次產業結構比例更趨優化,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由全省第20位躍居第10位。

  ——產業轉型加速推進,現代工業乘勢崛起。兩大新型工業基地不斷壯大提升。在區內實施了小秦嶺金礦田深部整裝勘查,先後申報國家和省接替資源找礦項目10個;在區外建設勘查開發項目60餘個,建立探采基地2500平方公里,資源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按照循環經濟模式,集中實施了金源股份公司硫鐵化工改擴建、黃金股份公司廢渣回收、博源礦業貴金屬回收等一批多金屬綜合利用項目,實現了由單一黃金生產向多金屬綜合回收利用的轉變。建成了華鑫公司萬噸高檔銅箔項目,萬噸壓延銅箔、800萬平方米電子覆銅板項目正在實施,銅產業高端化進程不斷加快。新建了海升果業、寶勵浩蘆筍深加工等企業,擴大了景源果業、鑫源果業生產規模,果蔬系列產品年生產能力達40萬噸,年消化果蔬能力達180萬噸以上,被確定為中國果菜加工十強縣市。新型接續產業蓬勃發展。先後實施了豫西軸承擴建、匯中金屬爐料加工、金堯電站裝備製造、孟成藥業色氨酸等一批接續產業項目,新型接續產業正在興起,新的競爭優勢加快形成。項目建設成效突出。持續深化項目建設年活動,五年累計新上、續建投資在3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446個,完成投資356.2億元,項目開工率、完成投資額、建成個數穩居三門峽市首位。產業集聚區初具規模。堅持將產業集聚區建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突出基礎設施、標準化廠房和項目入駐等重點,整合優勢資源,全力打造縣域經濟發展高地。累計投資71.61億元,完成了路網、供水等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標準化廠房10.3萬平方米,入駐企業67家,產業集聚發展的平台和載體作用日漸顯現。

  ——特色農業持續壯大,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糧食生產喜獲豐收。克服乾旱、凍害、洪澇等自然災害,糧食產量實現 「八連增」,被農業部授予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稱號。特色產業優勢凸顯。財政補貼3200萬元,新發展蘋果、大棗、核桃等53.6萬畝,總面積分別達到90萬畝、13萬畝、20.5萬畝。財政補貼320萬元,扶持發展50萬袋以上食用菌生產基地25個,栽培規模達5200萬袋。煙葉面積穩定在5萬畝,產量、產值、稅收、上等煙比例連創新高。建成了有機蔬菜、高山供港蔬菜基地,蔬菜面積達11.6萬畝,產品成功進入香港、深圳市場。農業三化協調發展。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加快構建農業標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被確定為河南省農業標準化示範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達60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6家。加快推進農業組織化,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30家,其中省級示範社5家。農村基礎設施持續改善。五年累計投資6.61億元,實施了窄口水庫除險加固、衛家磨水庫復建、白虎潭水庫建設、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一批水利重點建設工程。累計投資5.49億元,新發展農村沼氣2.6萬座,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40個,建成安全飲水工程224處,解決了18.4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304.4公里,提前實現所有行政村通油 (砼)路目標。林業生態建設卓有成效。完成省級林業生態工程52.88萬畝,創建林業生態鄉鎮12個、生態村319個;投資2.34億元,高標準、高質量實施城郊大環境綠化造林5.7萬畝, (上接第一版)被評為省級林業生態市和綠化模範市。勞務經濟不斷壯大。五年累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55.6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45.5億元。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品位顯著提升。城市北區,五年累計完成投資47.6億元,實施了63項基礎設施工程和152項公共設施、住宅、商貿等工程,建成了文化活動中心、廣電大廈等一批標誌性工程;沿弘農澗河兩岸建設了風格新穎、文化底蘊深厚的6大開放式遊園,北區已成為功能完善、適宜人居的城市新區。城市改造步伐加快,圍繞弘農澗河生態走廊、長安路景觀大道建設,按照 「科學布局、和諧拆遷」的原則,實施城市拆遷60.72萬平方米,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完成了城市西出口、北出口改造及弘農澗河市區段治理工程,新增水域面積70萬平方米;啟動了弘農澗河嶽渡段和斷密澗河市區段治理項目,完成了黃河路、長安路、環城南路、富士路等城市主次幹道升級改造,連霍高速函谷關連接線一級公路建成通車,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品位大幅提升。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22平方公里,城鎮人口發展到20萬人,城鎮化率由27.5%提高到38.9%。城市西區及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城市西區累計完成投資1.85億元,建成了時代特色鮮明、文化品位深厚的客運綜合服務大樓和站前遊園廣場,配套建設了汽車客運站,靈寶西客站成為沿線最美觀靚麗的客運站。編制完成了15個鄉鎮集鎮區建設規劃和413個行政村村莊建設規劃,催生培育了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產業特色的中心城鎮、中心村。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累計投資4.9億元,建成示範社區住宅樓98棟2739套、小院744座,入住農戶1379戶,示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紮實開展50個重點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基本實現垃圾集中收集、集中清運,農村環境面貌顯著改善。

  ——旅遊商貿增勢強勁,經濟發展更具活力。旅遊業發展實現突破。五年來,全市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4.87億元。投資2.89億元的函谷關景區擴建提升一二期工程建成開放,被命名為國家4A級景區,成為三門峽「大旅遊」框架核心組成部分;小秦嶺國家地質公園獲得批覆,燕子山被確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以歷史文化游、黃金文化游、生態果鄉游為主體的特色旅遊更加凸顯。現代服務業亮點紛呈。引資20.98億元,建設了中心商業區、購豐生活廣場、商貿建材城、汽車商貿城等一批重點商貿物流項目,新增商業面積72萬平方米,新增就業崗位5萬個。集居住、購物、餐飲、休閒為一體的中心商業區、購豐生活廣場,已成為我市現代商業的象徵。積極實施 「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初步形成了新型農村流通網絡。新成立金融機構4家,金融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動力明顯增強。各項改革不斷深化。政府機構改革穩妥推進,市政府工作部門由29個精減為24個,行政運行機制進一步優化。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黃金股份公司、金源股份公司進入國內A股上市輔導期,成功引進湖北宜化完成鑫農化工改制。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全面推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邁出新步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任務順利完成;水管體制進一步理順,組建了市水利建設投資公司,成立了鄉鎮水利服務中心,水利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大招商活動深入開展。組建58個招商小分隊,紮實開展招商引資活動。五年來,獲國家、省批覆項目242個,爭取上級扶持資金16.62億元;引進外來資金123.9億元,外商直接投資2.22億美元。開放合作取得新成效。五年來,全市實現海關口徑出口創匯2.07億美元,是2002年到2006年的2.3倍,位居全省52個重點開放縣市第11位。成功與中航國際、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國電河南電力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對外開放合作提升到新的層次、新的水平。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事業協調進步。民生持續改善。五年來,累計投資30餘億元,完成實事項目49項;累計向農民發放各種補貼資金和政策性保險資金3.04億元;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84萬人、下崗失業再就業1.57萬人;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農村低保、新農保、新農合參保率均居全省前列。投資8341萬元,實施了1109套保障房建設工程,有效緩解了低收入群眾住房困難。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五年來,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169項,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高。投資7.1億元,實施了中小學危房改造、寄宿制學校、市第三小學、實驗二中等一批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城鄉辦學條件極大改善。投資8569.2萬元,加強市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醫療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投資4.6億元,實施了文化惠農工程、市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持續保持了低生育水平,被評為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市。加強和規範國土資源管理,連續13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深入開展重點河流、重點區域、重點企業污染綜合整治,圓滿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積極開展安全生產綜合整治,強力推進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全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深入推進平安建設,全市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城鄉文明程度顯著提升。雙擁共建工作紮實開展,被命名為河南省雙擁模範城。統計、審計、民族宗教、婦女兒童、防震減災、氣象、殘疾人事業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民主法制建設全面加強,行政效能不斷提高。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五年來,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意見538件,政協委員提案655件,做到了事事有結果、件件有回音。堅持依法治市,深入開展普法教育,被評為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市。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等主題教育活動,紮實推進 「兩轉兩提」,幹部隊伍思想觀念、工作作風持續轉變。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高度重視行政監察和效能建設,政府工作效能顯著提高,服務型政府建設卓有成效。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我市應對挑戰、共克時艱、歷經考驗的五年,是搶抓機遇、順勢而為、務實前行的五年,是加快發展、惠及民生、成果豐碩的五年。五年來,面對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決策,精心組織,取得了戰勝各種自然災害的重大勝利;面對百年一遇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我們突出科學發展,多策並舉,破解難題,圓滿完成了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目標任務;面對多種突發事件的嚴重影響,我們始終沉着應對,積極運作,攻堅克難,努力將各種不利因素影響降到最低程度;面對周邊地區你追我趕、不進則退的競爭態勢,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舉全民之力,奮勇爭先,保持了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這些成績的取得極其不易,是市委科學決策、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大力支持、有效監督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鬥的結果,也是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無私奉獻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向在外工作的靈寶同鄉,向所有關心、支持靈寶發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着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依然比較突出,資源、環境、土地等要素制約逐步加劇,特別是環境保護形勢嚴峻,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資源城市轉型的任務還十分艱巨;二是農村基礎設施相對比較薄弱,農民增收渠道還不寬,城鄉統籌發展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三是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管理的任務依然繁重,一些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亟待解決;四是個別幹部思想還不夠解放,工作作風、工作方法還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工作的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和基本要求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也是夯實基礎、提升優勢、轉型發展的攻堅期。根據市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結合「十二五」規劃,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富民強市為中心任務,牢牢把握「四個重在」實踐要領,深入實施「四大一高」戰略,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以新型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促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帶動第三產業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統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把靈寶建設成為富裕文明、平安和諧、生態宜居的區域中等城市,打造中原經濟區重要支點和開放前沿。

  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是:

  ——綜合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商品銷售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於全省和三門峽市平均水平,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省前列,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突破。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傳統產業持續提升,新型接續產業基本形成,現代農業體系不斷完善,現代服務業快速壯大,三次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

  ——城鄉統籌發展邁出新步伐。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3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5%以上。小城鎮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新農村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城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邁上更高層次。

  ——和諧社會建設開創新局面。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科技進步貢獻率大幅提升;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社會管理更加科學,人民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新改善。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就學、就業、就醫、養老、住房等問題得到更好解決,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幸福指數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圍繞上述目標,政府工作應把握好以下四項基本要求:

  (一)堅持轉型升級不動搖,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貫穿主線。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要進一步優化主導產業規劃布局,以外引內延、整合重組、高端突破、基地支撐為着力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新型主導產業,不斷壯大規模優勢,搶占發展制高點,帶動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二)堅持統籌兼顧不動搖,把促進「三化」協調發展作為核心任務。「三化」協調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具體體現。要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加快產城融合;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更加注重產業集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堅定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以新型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三)堅持創新驅動不動搖,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強大動力。改革創新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要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勇氣,推進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着力破解深層次矛盾和各種瓶頸制約,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深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培育競爭新優勢,進一步形成互利共贏的開放新格局。

  (四)堅持以人為本不動搖,把持續保障改善民生作為根本目的。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把推動經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更好地結合起來,着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切實辦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讓廣大群眾真正成為改革發展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三、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工業增加值增長1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全面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為確保上述目標任務完成,重點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統籌城鄉一體發展,持續提升新型城鎮化引領作用

  牢牢把握建設中原城市群、三門峽市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戰略機遇,圍繞既定城市定位和發展框架,統籌推進中心城區、城市西區、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加快形成城鄉統籌、產城互動、協調發展的現代城鎮體系。

  全面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堅持擴大規模、改造提升、規範管理並重,創新發展理念,優化城市布局,完善服務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上接第二版)加快推進城市北區填平補齊、功能完善,投資1.1億元,完成函谷大橋、斷密澗河五龍橋等基礎設施建設任務;積極推進48項社會單體工程建設,新增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以上。強力推進城市改造,投資2億元,完成長安路景觀大道改造任務;投資8000萬元,加快斷密澗河治理,完成兩河交匯處至彩虹橋河道治理、道路及後續綠化工程;積極推進弘農澗河生態治理,加大綠化美化亮化力度,建設城區綠色景觀長廊;投資1億元,完成長安路東延工程,做好城東6平方公里區域規劃建設,促進城區與城東產業園區有機銜接、一體化發展。研究出台城市管理細則,強力推進城市精細管理、規範管理,強化居民區、城中村、城鄉結合部、集貿市場等重點區域環境衛生整治,綜合治理亂停亂放、私搭濫建、工程車輛管理等突出問題,引導馬路市場、流動攤點入市經營,打造管理規範、文明和諧的宜居宜業城市。

  着力加快城市西區和小城鎮建設。

  圍繞副中心城區定位,加快城市西區道路、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抓好商業街、綜合建材市場、商貿中心建設,打造人流、物流集聚高地。圍繞建設鎮區小城市目標,加大對310國道經濟隆起帶沿線城鎮和朱陽、豫靈等省際邊緣城鎮的扶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鄉鎮做大城鎮規模,完善城鎮功能,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有產業、有服務、能就業、適宜人居的鎮區小城市。

  積極穩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按照「政府主導、農民自願,科學規劃、量力而行,分批建設、梯次推進」的原則,將社區建設與扶貧開發等項目相結合,向市區及鄉鎮政府所在地周邊集中,穩步推進25個試點社區續建工程和配套設施建設,逐步擴大試點覆蓋面,實現集中連片推進。全年完成投資3.5億元,建成農民新居2000套。

  (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持續強化新型工業化主導地位

  堅持以「傳統產業高端化,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化」為方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接續產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培植壯大骨幹企業群體,促進產業總量持續擴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水平持續提升。

  大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新型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基地,堅持「區內深部探礦、區外資源開發」並重,加快推進區內整裝勘查和重點深部探礦工程,鼓勵支持骨幹企業加大區外資源開發力度,重點抓好黃金股份公司伊犁300噸冶煉廠和老撾、吉爾吉斯斯坦資源基地建設項目,為長遠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堅持資源綜合回收循環利用,積極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有色金屬冶煉業,實現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效益最大化;進一步拉長有色金屬產業鏈條,抓好金源股份公司萬噸壓延銅箔、鴻宇電子公司電子覆銅板等項目建設,做大做強精深加工業。堅持集群化發展方向,加快新凌、鑫華、志成等鉛冶煉企業戰略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有色金屬產業轉型升級。新型果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圍繞打造靈寶果蔬加工知名品牌,以原料基地為支撐、龍頭企業為帶動、市場需求為導向,鞏固濃縮果汁主導產品產量,大力開發高附加值終端產品,確保沙大寶果蔬大棗深加工、景源果業10萬噸果沙飲品等項目建成投產,加快推進海升果膠、遠山核桃系列產品精深加工等項目建設,實現由果品生產大市向果食品加工強市轉變。

  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化。以戰略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裝備製造、生物製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接續替代產業,重點抓好投資7.9億元的金堯電站裝備製造、投資3.4億元的孟成生物藥業色氨酸、投資2.2億元的和意服飾高檔皮草等接續產業項目建設。以核心關鍵技術研發、自主技術產業化為着力點,加快熱電聯產、新型造紙等項目運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形成新的產業優勢。

  大力推動產業集聚區特色化。按照產業集聚區發展定位和「四集一轉」要求,突出招商引資、項目入駐、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提升產業集聚區的平台載體功能,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鞏固全省產業集聚區第一梯隊位次。城東、豫靈產業園,全年分別新入駐項目5個以上。城西產業園,以打造河南省農副產品深加工園區為方向,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倉儲物流和休閒商貿服務業為主導,加快實施10萬噸蘇打水、10萬噸大棗深加工、大豆深加工等項目,儘快形成集聚效應。

  (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持續夯實新型農業現代化基礎

  圍繞農民增收核心,突出農業科技創新支撐,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用現代高新技術提升農業,紮實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夯實城鄉共同繁榮基礎。

  壯大提升優勢特色產業。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方向,穩定90萬畝蘋果面積,大力實施果品質量提升、果園改造示範、技術指導跟蹤服務工程,全面提升果品產業核心競爭力。新發展大棗1萬畝、核桃5萬畝、茶葉400畝、食用菌6000萬袋,煙、菜、藥、筍面積分別達到6.5萬畝、11.8萬畝、10萬畝、4萬畝;新發展標準化養殖場30個,省級標準化養殖示範場達到10個。

  深入推進農業三化。堅持用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農業,用信息化促進產銷對接,通過市場化、公司化運作,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和附加值,提升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擴大產業化經營規模,全市農業龍頭企業總數保持在60家以上,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進入三門峽市龍頭企業上市序列1家;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新發展省級示範社2家、三門峽及靈寶市級示範社13家,總數達到145家;加快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大力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加快無公害產品認證、產地認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持續改善農業農村基礎條件。全力推進水利工程建設,投資6738萬元,完成白虎潭水庫大壩、灌漿廊道、排沙洞等續建工程以及豫靈上寨、陽平裴張等9座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任務。加快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和農村安全飲水項目建設,新增有效灌溉面積5000畝、旱澇保收田4000畝、節水灌溉面積7200畝,解決1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積極推進農村沼氣建設,新發展戶用沼氣池2000個。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完成3個村的整村推進和600口人的搬遷扶貧任務。

  不斷壯大勞務經濟。堅持就地轉移與異地輸出並舉,多渠道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全年轉移農村勞動力11萬人次以上,實現勞務收入8億元。

  (四)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持續壯大縣域經濟競爭新優勢

  以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為突破口,拓寬領域,提升層次,加快大旅遊、大商貿、大交通、大通關建設,激發第三產業活力,打造黃河金三角區域重要旅遊目的地和商貿物流集散地。

  積極推進「大旅遊」建設。持續推進函谷關景區擴建後續配套工程建設和古鎮開發,加大策劃營銷宣傳力度,啟動5A級景區創建,打造可游、可購、可娛的豫晉陝黃河金三角一流龍頭景區。整合黃帝鑄鼎原、鼎湖灣、窄口龍湖、燕子山、亞洲第一高山果園、大王后地古棗林等旅遊資源,整體策劃包裝,加快文化旅遊深度融合,豐富提升歷史文化游、黃金文化游、生態果鄉游,建設中原經濟區精品旅遊熱點和黃河沿線重要旅遊目的地城市。全年接待國內遊客190萬人次、境外遊客1.37萬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8.2億元。

  積極推進「大商貿」建設。以中心商務區和特色商業區為帶動,重點抓好東關商貿城、中鑫電子城、瑞通醫藥物流倉儲等後續工程建設,加快實施購豐批零商城、金都商城等項目建設,進一步激活各類商業資本,培育壯大商貿物流業,打造黃河金三角商貿物流集散地。繼續深入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強配送中心建設,發展農村經營網點,健全市鄉村商貿服務網絡,推進農村商貿流通現代化。加快改造提升餐飲服務、交通運輸等傳統產業,培育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營銷業,積極發展金融、中介服務、社區服務、信息諮詢等新興產業,健全現代服務產業體系,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板塊。

  積極推進「大交通」建設。搶抓三門峽「大交通」建設機遇,積極做好項目協調服務工作,確保連霍高速改擴建、三淅高速公路、三靈快速通道等重點交通樞紐工程順利推進。結合「三縱四橫」大交通戰略,統籌規劃全市道路交通建設,構建國道、省道、縣鄉道路有機連接、一體化發展的大交通網絡。今年要完成209國道八道河至靈盧交界段升級改造、60公里農村公路建設及7條縣鄉公路改建任務。

  積極推進「大通關」建設。抓住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和三門峽推進 「大通關」建設機遇,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合作,拓寬開放領域,提高開放層次和水平,建設中原經濟區西部門戶和開放高地。依託優勢資源和產業優勢,積極引進和培育出口型企業,扶持阿姆斯、寶勵浩等出口型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出口創匯能力。全年實現出口創匯4300萬美元。

  (五)突出發展要素保障,持續增強三化協調發展支撐力

  堅持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思維,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有效破解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性矛盾,推動「三化」協調持續快速發展。

  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認真研究國家資源城市轉型試點扶持政策,緊緊圍繞「四大一高」戰略,持續開展「大招商」活動。緊盯國內外產業轉移趨勢,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繼續發揮招商小分隊、骨幹重點企業和民營企業作用,突出定向招商、以商招商、項目招商、產業鏈招商,加快推進與中航國際等大企業、大集團的深度合作,力求在招大引強上實現突破。全年引進省外資金3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7820萬美元。加大項目謀劃推進力度,充實完善項目庫,提高項目策劃質量和申報成功率;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儲備項目抓跟蹤、促簽約,擬建項目抓開工、促落地,在建項目抓進度、促投產,投產項目抓服務、促效益。全年新建、續建投資3000萬元以上項目73個,總投資172.6億元,其中億元以上43個,年度完成投資71.29億元。

  不斷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快推進土地流轉,探索建立工農城鄉利益協調機制、農村人口有序轉移機制,促進生產要素合理優化配置。積極推動黃金股份公司和金源股份公司運作上市,黃金股份公司完成回歸國內A股前期準備,金源股份公司完成上市輔導驗收及相關文件申報工作。加快推進農村信用社改制,支持組建農村商業銀行。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快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加快科技進步創新。深入推進與國內著名科研院所、高校和中央企業的戰略合作,加強產學研結合,科學編制有色金屬產業發展規劃和清潔生產方案,推動有色金屬產業清潔生產、轉型升級。依託院士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強化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運用能力。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農業,強化特色農業的科技支撐。加強創新創業型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引進創新人才,積極培養本土人才,不拘一格重用優秀人才,建設創新人才高地。

  加強財政金融支撐。繼續扶持骨幹企業和效益好、潛力大的重點項目,千方百計壯大支柱財源、培育後續財源、發展新型財源;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努力增加政府可用財力。堅持依法治稅,健全綜合治稅機制,加強重點稅源監控,強化個體零散稅源征管,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嚴格執行財政預算,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民生保障、社會事業、「三農」和重點項目投入,提高公共財政保障能力。加強金融協調服務,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擴大信貸規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加強政企、銀企合作,規範民間信貸擔保,切實解決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型企業融資難問題。

  強化資源環境保障。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力度,突出抓好重點企業、重點領域節能減排,深入推進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鞏固和深化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成果,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堅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科學管控建設用地,統籌做好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社會承受的良性循環。

  (六)全面推進社會事業,持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堅持以人為本,紮實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強力實施民生工程。繼續加大資金投入,為群眾辦好十大民生工程:1、投資1.39億元,完成長安大道東延及市區解放南路等道路建設工程;

  2、投資5000萬元,建設占地36畝的五龍果蔬批發市場; (上接第三版)3、投資3000萬元,完成市技工學校西校區擴建,創建年培訓100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示範基地和國家重點技工學校;

  4、投資1.21億元,實施市120急救指揮中心、35所寄宿制學校改擴建工程,市實驗二中建成投用;

  5、投資3718萬元,完成弘農澗河新靈橋至鐵路橋段河堤內治理工程;

  6、投資4800萬元,改建農村公路60公里;

  7、投資500萬元,解決農村1萬人飲水安全問題;

  8、投資483萬元,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9、投資1910萬元,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

  10、投資1500萬元,實施社會治安科技防控三期工程。

  切實加強社會保障。大力推進就業再就業工程,積極改善就業環境,拓展就業渠道,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全年新增就業人員600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00人。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逐步提高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強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步伐,確保農民住房安全。

  全面發展社會事業。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持續改善辦學條件,積極實施學前教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統籌推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加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文化活動中心各項配套功能設施,加強鄉鎮文化站和農村文化大院建設,新建達標文化大院32個。廣泛開展送戲下鄉、文化信息進基層、流動圖書館等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完善市鄉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加快推進市一院病房樓、公共衛生服務樓、市精神病醫院建設,改善城鄉醫療衛生條件。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繼續做好統計、審計、民族宗教、婦女兒童、防震減災、雙擁共建、殘疾人事業、檔案史志等工作,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和諧發展。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更加注重服務為先、依法管理、源頭治理、社會參與,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始終高度重視安全生產,持續推進數字化礦山及安全標準化建設,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和職能部門監管責任,深化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保持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嚴格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確保群眾飲食、用藥安全。深化平安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密防範、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提高公眾安全感指數。健全完善各類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提高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等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四、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在新的起點上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社會和諧發展,人民期望殷切,政府責任重大。必須更加注重政府自身建設,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科學發展水平,全力打造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一)不斷解放思想,增強科學發展本領。進一步提升思想境界,瞄準更高目標,堅持在更高層次上解放思想,克服粗放式發展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推動觀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集中各種要素和力量推動發展。科學研判形勢,加強戰略謀劃,善於用改革的方法、創新的思路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加強學習型政府建設,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增強工作的預見性、科學性、創造性。(二)弘揚務實作風,提升政府執行能力。堅持把務實重干貫穿於政府工作的始終,大興求實務實之風,落實「三具兩基一抓手」,說實話、辦實事、重實效,責隨職走、心隨責走,力戒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完善重大事項和重點工作跟蹤落實機制,全面推行崗位責任制、服務承諾制和責任追究制,堅決治庸治懶治散,嚴格問責問效,確保政令暢通。深入推進「兩轉兩提」,改進工作作風和會風文風,注重科學運作、有效運作,以務實重干謀發展、促轉型、求突破。

  (三)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廣泛聽取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建議。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堅持公正文明執法,完善行政執法程序,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拓展政務公開廣度深度,精簡規範行政審批程序,完善行政監督問責體系,切實提高行政決策效率、協調效率和執行效率,促進政府工作提速增效。完善社會徵信系統,加強政務誠信體系建設,提高政府公信力。

  (四)踐行為民宗旨,保持清正廉潔本色。秉承執政為民理念,多做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多辦群眾急需、便民利民的好事,讓廣大群眾在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加強政風行風建設,加大專項治理力度,嚴厲查處損害群眾利益行為;狠剎「四亂」等不正之風,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大力弘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注重增收節支,規範公務接待,把更多的資源和財力用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上。堅持從嚴治政,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強化重點領域和環節監管,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嚴格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廉潔自律教育,以清廉為民的實際行動保障發展、取信於民。

  各位代表,靈寶正處在加快轉型發展、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的任務艱巨而繁重,肩負的使命重大而光榮。讓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勵精圖治,銳意進取,為全面建設富裕文明、平安和諧、生態宜居的新靈寶而努力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