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伊川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伊川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6年伊川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作者:李君
2017年伊川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伊川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6年2月28日在縣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見。


一、「十二五」時期及2015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五年,是伊川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五年。五年來,我們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面對複雜嚴峻的發展形勢,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搶抓機遇中積極作為,在爬坡過坎中迎難而上,在轉型升級中蓄勢崛起,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突破,是我縣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

——五年來,我們千方百計應對經濟下行,經濟發展成績鼓舞人心。全縣累計完成生產總值139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57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4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5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0.7%、12.6%、19.5%、14%和12.3%,總量分別比「十一五」時期增加409億元、983億元、246億元、324億元和24億元,縣域經濟綜合實力躍居省市前列。

——五年來,我們堅定不移加快項目建設,產業轉型成效振奮人心。全縣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75個,總投資1007億元,連續五年榮獲「全省對外開放先進縣」稱號;實施重點產業項目203個,建成達產87個,完成投資617億元。產業集聚區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全省「十快」產業集聚區;特色商業區蓬勃發展,集聚效應逐步顯現;農業產業化「3691」工程深入推進,發展特色種植超過50萬畝,帶動農戶6.2萬戶,三產比重由「十一五」末的10:69.8:20.2優化為8.9:54.7:36.4。

——五年來,我們持之以恆統籌城鄉建設,人居環境變化深得人心。全縣投入資金36億元,實施城市提升項目125個,城區面積擴大到25平方公里。「三橋一水系」交相輝映,數百棟高層拔地而起,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水、電、氣、暖等市政設施更加完善,撤縣建市邁出堅實步伐。投入資金12億元,硬化通組通戶道路800公里、便民通行工程400公里,新建社區服務中心68個、「美麗鄉村」示範村6個,完成14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26萬畝林業生態建設任務。

——五年來,我們全力以赴構建和諧社會,民生改善效果溫暖人心。全縣投入民生資金56.7億元,發放小額擔保貸款6億元,新增城鎮就業3.2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00萬人次,建成保障性住房5000餘套,改擴建農村中小學258所、鄉鎮衛生院13所,解決安全飲水23.9萬人,4.4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4%和12.8%,分別是「十一五」末的1.8倍和1.9倍。

   ——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好工作落实,干事创业氛围凝聚人心。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立足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城乡发展主战场,以分包联系企业(项目、乡镇)、乡镇差别化管理、“五好”行政村创建等为抓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转作风,抓落实,汇聚成推动伊川跨越、转型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呈现大开放、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态势。

回顧五年來的發展歷程,壓力與動力同在,艱辛與喜悅相伴;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一是必須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用大發展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二是必須堅持項目建設不動搖,千方百計上項目,扎紮實實抓項目,奠定縣域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三是必須堅持開放招商不動搖,解放思想,創新模式,構建起全方位、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四是必須堅持務實重干不動搖,發揮好各級領導幹部示範帶頭作用,發揚敢想敢干和從嚴從實的作風,凝聚起全縣上下的共識和力量。五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不動搖,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上學、就醫、出行等問題,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一年來,全縣上下深入貫徹落實上級各項決策部署,堅持「一個戰略、三大目標、六項工作、十大產業」發展思路,全力穩增長、調結構、保態勢、惠民生,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全縣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2.2%。我們重點抓了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精準施策穩增長,發展後勁持續增強。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全年安排實施的100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14億元,23個項目建成投用,60個項目進展順利。服務企業持續發力。解決重點項目(企業)用地2900餘畝,華翔包裝、美樂美掛牌上市,設立財政過橋基金,實現融資57億元。房地產消化庫存成效明顯。制定並落實了促進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的措施,兩個月銷售商品房1700餘套23萬平方米,全年銷售套數、面積和金額均同比增長近50%。金融市場保持穩定。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11.6億元、貸款餘額172.8億元,分別增長29.1%和14.2%,存貸款餘額、增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

(二)提質增效促轉型,產業體系日趨合理。工業效益不斷提升。伊電控股集團完成電解槽大修改造任務,實現電解鋁產量77.1萬噸、銷售收入290億元;龍鼎鋁業深加工產量22.3萬噸、出口創匯5.8億元,分別增長35.5%和120%;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高成長性產業實現增加值20.5億元,增長17.8%。全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6.9億元,增長14.6%。農業結構持續優化。糧食生產喜獲豐收,實現總產3.89億公斤;農業產業化「3691」工程深入推進,新流轉土地10萬畝,高標準建設農業觀光園8個、省級以上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6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5家。服務業活力進一步增強。鳳凰水城、華美國際等重點項目快速推進,銀興廣場、永輝廣場投入商業運營,現代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35.5%。全縣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110億元,增長11.2%,占GDP比重首次突破35%。產業集聚態勢明顯。產業集聚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0億元,實現稅收4.5億元,代表洛陽市參加全省產業集聚區觀摩活動,榮獲全省最具競爭力產業集群金星獎。

(三)統籌城鄉改面貌,人居環境更加優美。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大力開展「一爭三創」活動,杜康廣場、西山植物園功能得到提升,高新四橋竣工通車,10公里伊河堤防全線貫通,人民路向西延伸、植物科普園等重點項目有效推進;全面啟動數字化城管工程,深入開展十項集中整治活動,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順利通過省級衛生縣城覆審驗收。農村面貌明顯改善。完成便民通行工程200公里,通組通戶道路192公里,龍鳳大道、洛欒路等項目建設穩步實施,全縣所有行政村(社區)環境衛生整治達到市定標準。生態優勢日益彰顯。完成生態造林10.3萬畝,伊河龍門斷面水質達標率100%,伊河濕地公園成功晉升為「國家級」;加強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35天。

(四)破解瓶頸激活力,改革開放成效顯著。改革改制全面深化。公務用車、交通執法、金融、商事制度等改革穩步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建成運行;有效整合國有資產,壯大財源公司投融資平台,財政資金調控能力不斷增強。招商引資實現突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6個,到位省外境內資金59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3億美元。謀劃包裝伊河治理等PPP項目11個,籌集資金8.6億元。創業創新步伐加快。大力推進「五大行動計劃」,實施科技開發和推廣項目46項,申報專利286件;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1億元,新增城鎮就業7493人,新增各類市場主體5970戶,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

(五)以人為本惠民生,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發放醫療、救助等各類惠民資金4.3億元,支付社會保險資金3.4億元,3095戶困難群眾入住公租房,縣鄉財政民生支出達到26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80.7%。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全力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縣,撤併農村中小學校(教學點)222個,70所農村中小學、幼兒園改擴建項目竣工投用,濱河高中一期主體完工,高考本科上線2331人。扶貧開發卓有成效。深入實施「百名領導包百村、千名幹部包萬戶」攻堅幫扶工程,完成19個貧困村1.7萬人脫貧任務,全省彩票公益金扶貧項目現場會在我縣成功召開,扶貧工作被評為全省A類縣。文化衛生事業全面進步。深入開展國家公共文化示範區創建活動,縣文化中心建設進展順利,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現縣鄉村三級全覆蓋。全面啟動新農合大病補充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健全完善居民健康檔案,公共衛生服務中心、江左、白元衛生院改擴建項目全部完工。社會大局安定有序。切實加強安全監管,嚴格落實信訪工作制度,依法打擊處置非法集資行為,始終保持對違法犯罪行為的高壓嚴打態勢,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

(六)從嚴從實轉作風,政府效能有效提升。以「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為統領,深入開展「三查三保」活動,協調解決了一批影響發展的難題,排查整改了一批安全隱患,嚴厲查處了一批違法違紀典型案件。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投入資金2.2億元,辦結人大代表建議169件、政協委員提案167件。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編制工作基本完成;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壓縮審批事項,取消各項非行政許可審批,行政服務效能明顯提高。與此同時,統計、計生、審計、質監、氣象、人防、雙擁、地方志、民族宗教、婦女兒童、殘疾人事業等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十二五」時期特別是2015年,我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過程充滿艱辛、成就令人振奮,全縣經濟社會進入了跨越發展的新時期。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親切關懷的結果,是縣委堅強領導、總攬全局、科學決策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有效監督、鼎力支持的結果,更是全縣人民同心同德、團結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全縣人民,向為伊川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社會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成績來之不易,使命任重道遠。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前進道路上還面臨着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產業結構調整還不到位,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後勁不足;城鄉基礎設施仍比較薄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上學難、看病難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創業創新氛圍不夠濃厚,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工作人員的履職能力、勤廉意識和依法行政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安全穩定壓力依然較大等等。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直面應對,認真解決,決不辜負全縣人民的期望!


二、「十三五」時期的主要目標任務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國家「一帶一路」、河南「三大國家戰略」和洛陽建設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等重大決策,將為今後五年伊川發展帶來不竭動力和難得機遇。經過多年發展積累,我縣產業、區位、資源等諸多優勢日益顯現並加快釋放,必將在新一輪發展大潮中占得先機。我們必須準確把握經濟新常態帶來的各種變化,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一個戰略、三大目標、六項工作、十大產業」發展思路和「一極四區」發展定位,搶抓新機遇,彰顯新作為,實現大發展,一張藍圖繪到底,努力促進縣域經濟晉級升位,在全省、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三五」時期,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全縣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5%,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完成撤縣建市、創建全國法治先進縣和國家衛生縣城等任務。

圍繞上述目標,「十三五」時期,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突出創新發展,打造跨越轉型新引擎。着力十大產業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推進供給側改革,不斷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壯大實體經濟,打造工業轉型升級引領區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示範區,成為副中心城市重要增長極。到2020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460億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00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增加值比重超過40%,全縣產業結構比重優化為8.5:48:43.5。

——突出協調發展,構建城鄉一體新格局。立足新型城鎮化建設先行區,加快撤縣建市步伐,大力實施縣城建設管理水平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提升小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促進城鄉一體、產城融合發展。到2020年,全縣城鎮人口達到5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5%。

——突出綠色發展,建設宜居宜業新家園。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建設;深入開展「一網兩園三帶多組團」生態建設,保護「青山綠水」,留住「藍天白雲」。到2020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0%,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森林覆蓋率達到35%以上。

——突出開放發展,拓寬合作共贏新空間。搶抓「一帶一路」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壯大電子信息、新能源等產業規模,繼續開放教育、醫療等社會公共服務領域,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持續優化投資環境,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到2020年,全縣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00個左右,進出口總額達到5億美元以上。

——突出共享發展,創造幸福美滿新生活。圍繞建設科教綜合實力提升區,堅持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着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快科技成果轉換,增加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覆蓋面,有效提升全民文明素質,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邁向共同富裕。2017年底,全面完成脫貧任務,教育教學質量進入全市第一方陣;2020年,全縣城鎮居民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各位代表!宏偉目標召喚着我們,人民期待鞭策着我們。我們堅信,經過五年的不懈奮鬥,美麗、富饒、和諧的新伊川一定會展現在全縣人民面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錦繡藍圖一定能夠實現!


三、2016年重點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黨委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繼續按照「一個戰略、三大目標、六項工作、十大產業」發展思路,深入開展「創業創新年」活動,突出抓好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城鄉建設統籌發展、開放創新全面深化、民生福祉普惠共享,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我縣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 %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以上;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1%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以上;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9%以上;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幅不低於GDP增速;節能減排完成省、市下達任務。

圍繞上述目標,我們將着重抓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以更大的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努力实现效益提升新突破。适应供给侧改革要求,着力十大产业蓄势扩张,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工业型材、民用型材等终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抓好华中铝业、恒阳铝业等项目建设;支持伊电控股组建局域电网,开工建设伊电综合物流园,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依托国机精工磨料磨具产业园,做强磨料磨具产业链。推动依顿重工、荆山液压与优势企业合作对接,支持科丰冶金、硕航数控科技研发,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微电子芯片、冠嘉手机屏蔽膜等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尽快形成智能终端全产业链。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加快推进汽车产业园、利尔光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为打造工业转型升级引领区提供强有力支撑。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以农业产业化“3691”工程为载体,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烟叶、谷子、大棚蔬菜等经济作物,倡导绿色生产方式,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道路,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西部岭区及万安山开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依托新大牧业、立华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化服务平台,实现企业与养殖小区、养殖户的无缝对接,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探索利用“互联网+农业”模式,突出市场导向,发挥“伊河桥”、“金秋”等品牌效应,打造小米、果疏等5大深加工体系,提升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特色商业区建设,坚持服务业高端化,培育特色餐饮品牌,鼓励现有住宿餐饮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档次;加快源盛国贸、华美国际、中远物流等项目建设进度,构建集商贸、休闲、购物、餐饮为一体的新商圈。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充实程林文化园内涵,争创A级景区;开工建设范园旅游专线,完善配套设施;积极寻找开发主体,加大邵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做好陆浑戎国遗址保护开发工作。开工建设伊河旅游综合开发、唐都南郡、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七彩龙都风情园、凤凰水城、奥特莱斯等项目投入商业运营,唱响“游在周边、乐在伊川”文化旅游品牌。着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扎实推进平泉山养老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县外金融企业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发展以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科技和家政服务等为重点的服务消费;发挥华中物联网、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示范带动作用,有针对性地推进物联网的示范应用,积极开展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创建活动,大力催生以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信息消费,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二)以更高的标准统筹城乡建设,努力实现人居环境新突破。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撤县建市进程,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行区,推动城镇化提速提质发展。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以扩容为重点,完成文化路向北、人民路向西及滨河新区平泉路、北环路等道路建设;加大中州文化小区等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推进高品质住宅小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以提质为重点,完成植物科普园、伊河景观水系、普惠金融广场、西山植物园和荆山公园等建设和改造任务,加快第二污水处理厂、10个社区污水管网等项目建设,启动“引故入伊”、第三污水处理厂等工程。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城市建设规划,加强约束和指导;深入开展十项集中整治活动,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数字化城管建设,提高居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水平,争创国家卫生县城。着力改善农村环境。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完成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小城镇管理体制,不断提升综合吸纳能力;县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整合上级各类政策性资金,重点支持3个以上乡镇完善提升镇区基础设施,到“十三五”末使全县小城镇面貌得到彻底改变;深入开展“五好”行政村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美丽乡村”的引领示范作用,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扩大创建范围,提升建设标准,完善保洁机制,推进农村环境整体提升。大力建设绿色家园。突出做好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污染控制、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等工作,深入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实施万安山绿化、龙凤山绿化、义务植树基地(三期)等八大林业生态工程,全年完成植树造林10.1万亩,让绿水青山环绕城乡。

(三)以更快的速度推進項目建設,努力實現經濟增長新突破。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穩增長的關鍵,加大服務協調力度,以大項目促進大集聚,推動大發展。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全年共安排實施重點項目109個,總投資635億元,其中重點產業項目47個,總投資528億元,力爭全年完成投資200億元以上,竣工達產40個以上。深入開展招商活動。圍繞十大產業,實行精準招商,壯大產業集群;堅持引進外地企業和培育本土企業並重,鼓勵現有企業通過增資擴股形式實現「零地」招商,全年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0個以上,總投資150億元以上。加大資金爭取力度。圍繞農田水利、城鄉交通、市政設施和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積極爭取PPP、財政投資、銀行貸款等資金支持,全年爭取政策性資金10億元以上。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全面落實電價、清費減負等政策,積極做好龍鼎鋁業、龍躍機械等重點企業的服務工作,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擴大生產和出口規模。持續優化建設環境。充分發揮財源實業投融資平台作用,用足用好財政過橋基金,探索發行政府債券,拓寬融資渠道,全年募集發展資金15億元以上;積極盤活土地資源,保障重點項目需求;嚴格落實領導分包聯繫、台賬管理等制度,從嚴從快打擊干擾項目建設和企業生產行為,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四)以更大的決心深化改革創新,努力實現發展方式新突破。全面貫徹改革政策要實的要求,大力開展「創業創新年」活動,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全面落實城鎮化改革措施。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制度「雙落地」,研究完善落戶措施,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合法權益;積極做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房地產刺激消費政策,鼓勵農民進城購房,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有效消化庫存。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全力做好行政審批事項的「接、管、服」工作,落實政府機構改革措施,紮實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稅務征管體制綜合改革等工作。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加強事後事中監管。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探索建立企業負面清單制度,創新PPP項目收益和分配機制,推動企業上市融資。大力開展創業創新活動。全面推進「五大行動計劃」,強化教育培訓、創業輔導、政策諮詢等服務,加強政策引導,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擴大小額擔保貸款發放範圍,形成政府引導、部門協作、人人參與的創業創新格局。落實省市業態模式創新引領計劃和「互聯網+」行動實施方案,整合職業教育資源,開展校企合作,建立縣級創業孵化園區;鼓勵支持伊電控股、龍鼎鋁業等企業引進消化先進技術,積極培育中小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五)以更優的環境夯實發展基礎,努力實現承載能力新突破。強化城鄉基礎設施支撐作用,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推動城鄉聯網、共建共享。打造產業集聚平台。加快推進東一幹渠改建、金亨鐵路專線、利爾供電專線等項目建設,完成標準化廠房、路網工程建設任務,完善提升產業集聚區服務功能。夯實農業發展基礎。重點實施陸渾灌區配套暨節水改造、300公頃坡改梯、伊河治理等農田水利工程,完成1.5萬畝高標準良田、5000畝中低產田改造任務,鞏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構建便捷交通體系。紮實推進八官線、洛欒線、郭木線、掘丁路等道路改擴建工程,完成便民通行工程200公里、通組通戶道路180公里,全力做好鄭(機)登洛城際鐵路建設配合和協調工作,啟動鄉鎮交通大環線建設工程,龍鳳大道主體完工。大力改善農村電力設施,伊北220千伏輸變電、大莊110千伏輸變電等電力工程竣工投用。

(六)以更大的投入改善民計民生,努力實現和諧社會新突破。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落實鄉(鎮)村扶貧主體責任,強化單位幫扶責任,大力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完成28個貧困村、1.5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統籌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殘疾人政策兜底制度,積極做好城鄉低保發放、保障性住房建設等工作。全面推進科教強縣戰略。深入推進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縣創建活動,全面完成撤點並校任務,加快思源中學、野狐嶺小學遷建、城關鎮實驗小學擴建等項目建設,新建、改擴建農村中小學校50所、幼兒園7所;濱河高中秋季具備招生條件,實現高中教育城區化;積極發展特色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倡導傳統文化薰陶,加強學校管理和師德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70%以上,高考本科上線率達到60%以上。持續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全民科技素養,奠定科教綜合實力提升區堅實基礎。大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完成文化中心、仁大醫院、鄉鎮衛生院改擴建等民生工程建設任務,擴大公共服務覆蓋面。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繁榮農村公共文化,豐富群眾文娛活動。認真貫徹落實二孩政策,提升人口與計劃生育服務水平。持續創新社會管理。強化安全生產責任,深入開展重點行業、領域隱患排查治理,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健全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加強金融行業監管,全力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啟動「七五」普法教育,深入開展全國法治先進縣創建活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構建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

   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双拥共建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支持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统计、审计、邮政、通信、档案、人防、气象、地方志、广播电视、防震减灾、民族宗教等工作。 


四、進一步提升政府自身建設水平

經濟新常態,發展新形勢,群眾新期盼,對政府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將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政府建設,嚴格履職盡責,不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樹立忠誠乾淨擔當的良好形象。

   (一)强化法治意识,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完成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用法,健全完善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决策程序,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提高政府系统依法办事能力;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让权力始终在法制轨道上运行。

(二)強化服務意識,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持續提升政府服務水平和工作效能,簡化辦事流程,壓縮審批時限,提高辦事效率,為創業創新清障搭台,為企業發展鬆綁減負。大力推行行政審批標準化,積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行動,打造「一站式審批」和「一條龍服務」,打通聯繫服務群眾「最先最後一公里」。加大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行為的整治力度,切實提高政府部門辦事效率,優化發展環境。

(三)強化責任意識,狠抓各項工作落實。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弘揚真抓實幹、敢於擔當、爭先創優的工作精神,着力圍繞鄉鎮差別化目標管理、單位目標責任管理,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積極投身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優化環境等重點工作主戰場,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聽實話、察實情、出實招,在基層和一線實打實、面對面解決問題、推動發展。完善和落實好聯審聯批、服務承諾、督查督導和責任追究四項工作機制,確保重點項目和各項決策部署有人干、有人管、有成效。

(四)強化廉潔意識,營造風清氣正環境。堅持紀嚴於法、紀在法前,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和「一崗雙責」,加強懲防體系建設,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嚴守中央八項規定,嚴格執行廉政準則,充分發揮公共資源交易平台作用,依法加強對重要領域、關鍵崗位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深入推進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從源頭預防和遏制腐敗現象發生。始終保持反腐高壓態勢,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努力打造風清氣正、務實高效的勤廉政府。

各位代表,新的目標激勵人心、新的任務艱巨光榮、新的征程催人奮進,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監督支持下,凝聚全縣力量,匯集全縣智慧,只爭朝夕,奮力拼搏,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確保「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為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