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合肥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6年合肥市政府工作報告
市長 張慶軍
2016年1月18日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合肥市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跨越趕超的「十二五」

編輯

「十二五」時期是合肥發展歷程中波瀾壯闊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積極應對複雜多變的宏觀環境,強化創新驅動,聚焦調整轉型,深化改革開放,建設生態文明,改善民生保障,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新跨越、進十強」逐步成為現實,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邁出堅實步伐,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顯現嶄新形象。

——過去五年,是綜合實力大跨越的五年。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兩位數」增長,總量位次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不斷前移。地區生產總值連跨三個千億台階、達到5660.3億元,占全省比重由21.9%升至25.7%。財政收入突破千億元、達到1000.5億元,年均增長14.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到571.5億元、年均增長15.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36萬億元、年均增長19.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9312.8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5倍;增加值2255.7億元、年均增長15.6%;新增產值超百億企業10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183.7億元、年均增長16.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08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890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餘額雙雙突破萬億元大關。

——過去五年,是創新發展大提升的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到2788.8億元、年均增長30.5%。新型顯示、機器人列入國家區域集聚發展試點,集成電路、智能語音、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生物醫藥、燃氣輪機等保持國內領先。累計完成技改投資5265.4億元、占工業投資61.2%,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家電、裝備製造產值均超千億元,家電「四大件」產量穩居全國之首。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298.9億元,電子商務、服務外包、旅遊會展、新興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和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高技術服務業發展迅猛。進入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由2.1%升至3.2%,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40.2%,技術交易合同額年均增長28.7%,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1056戶、增長1.4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280億元、占GDP23%,自主創新主要指標全部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十強」;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積極籌建,中科大先研院等新型協同創新平台加速建設。四城區加快打造全省「首善之區」和輻射源,四大開發區奮力打造創新發展主引擎和新高地。五縣(市)着力打造新型工業化主戰場和城鄉統籌新典範,綜合實力全部進入中部百強,肥西、肥東躋身全國百強。農業轉型成效明顯,特色高效農業產值比重超過80%。

——過去五年,是改革開放大突破的五年。積極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試「合肥版」,69項改革納入國家試點。順利完成廬江礬礦等國企改革,整合形成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地方金融三大市級國資控股平台。民營經濟比重提高到53%,各類市場主體由17萬戶增至44.7萬戶。全面推進全口徑預算、開門辦預算和績效預算,穩步推行「營改增」。構建扶持產業發展「1+3+5」政策體系,累計投入資金126.3億元。建立和完善「借用還」一體化投融資管理體制,金融體制改革創出「一通三改」新模式,境內上市企業增至34家、居全國省會城市第7位。完善集體決策、「淨地出讓」、「雙向約束」等制度,國家節約集約用地試點市建設成效顯著。省市共建招投標平台,公共資源交易「合肥模式」領跑全國。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農業土地流轉面積突破300萬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6678家。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突破,走出了一條公益性文化單位市場化、社會化運營管理的新路子。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深入推進,基層醫改和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基本完成。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累計招商引資1.27萬億元、年均增長15.7%,其中外資95億美元、年均增長13.2%,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增至39家。多層次多領域拓展國際合作,不斷鞏固友城基礎,對外貿易持續擴大,「四港三區一中心」等八大開放平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雙節點城市。對台經貿和交流合作不斷深化,重大台資項目引進實現突破。積極與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加強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合肥經濟圈核心帶動作用,與皖北結對合作深入推進,援疆、援藏工作取得新成效。

——過去五年,是城鄉面貌大變化的五年。順利完成行政區劃調整,大力實施「1331」空間發展戰略。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4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至409萬,城鎮化率提高到70%。中心城區功能優化,政務文化新區基本建成,濱湖新區快速崛起,各大組團不斷拓展。大建設累計續建、新建工程1721項,完成投資1337.5億元。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建設,新橋國際機場建成通航,高鐵南站投入運行,「米」字型高鐵網絡初步形成,合肥港通江達海能力得到提升。全市公路總里程接近2萬公里,「一環八線」高等級公路網基本形成,國省幹道建設成為全國樣板。軌道交通1、2、3號線加快建設,4、5號線規劃獲批。快速高架橋網絡基本建成,公交、水電氣熱、通訊等公用事業保障有力。堅持「三城同創」,出台《城市管理條例》,成立城市管理委員會,推行網格化、精細化管理,成功躋身全國文明城市行列。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提升縣城、新市鎮、環湖十二鎮等規劃建設水平。全面加強美好鄉村建設,深入推進以「三線三邊」為重點的全域環境綜合整治,累計建成省級示範村130個,整治自然村2000多個。耕地連續17年「占補平衡」,糧食生產「十二連豐」,糧庫擴容110萬噸,肉蛋奶水產品總產量105萬噸,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實施各類水利工程項目1.5萬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覆蓋所有鄉鎮。

——過去五年,是生態建設大推進的五年。巢湖流域躋身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與國開行合作環巢湖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四期項目深入實施,120多條河道納入「河長制」管理,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8%,環湖32座鄉鎮污水處理廠建成試運行,巢湖湖區總體水質由Ⅴ類好轉為Ⅳ類。強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九大專項整治,PM10年均濃度由11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91.9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69.9%。實施固體廢棄物綜合整治行動,推進生活垃圾焚燒、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肥東、長豐、廬江靜脈產業園加快規劃建設。大力推進「五森」工程,累計植樹造林117.8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5%提高到26.8%,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44.4%提高到46%,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過去五年,是社會民生大改善的五年。率先出台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和社會服務「1+4」政策,各項民生工程投入350億元,惠及城鄉居民3000萬人次以上。實施「百村萬戶」精準扶貧工程,在全國首創「光伏扶貧」模式,貧困人口減少30萬。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累計新增城鎮就業崗位83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不斷提標擴面,養老保險、被徵地農民保障等實現全覆蓋。建設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26萬套,實施城中村、危舊房改造項目124個,整治老舊小區297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26.3平方米增至35平方米。全面實施義務教育「三大提升」工程,新建和改擴建中小學校106所、幼兒園235所,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實現全覆蓋。合肥學院成為全國應用型大學建設和改革的範例。新增醫療衛生服務機構1300家、床位1.2萬張,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文化、體育、旅遊等融合發展,渡江戰役紀念館、安徽名人館等公益文化設施建成開放,大力推進省市共建美術館、科技館、規劃館等建設,成功舉辦環湖國際馬拉松賽、中日韓三國圍棋名人混雙賽等品牌賽事和「青春毅行」等重大活動。《合肥市志》出版發行,《合肥通史》編纂完成。創新社會治理機制,社會組織覆蓋面逐步拓展,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成為全國社會組織建設創新示範區。堅持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信訪渠道進一步暢通。應急管理機制逐步健全,防空防災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救助救災體系不斷完善。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煙花爆竹全行業退出和油氣管線隱患整治等成效顯著,各項事故指標逐年下降。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紮實開展平安合肥建設,「六五」普法取得新成效,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連續第3次捧得「長安杯」。人口計生、民族宗教、外事僑務、防震減災、統計、科普、氣象、檔案、保密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工會、共青團、紅十字會、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和關心下一代等工作實現新進步。

過去五年,我們高度重視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政府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推進依法行政,健全完善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行政權力運行進一步規範透明,榮獲「中國法治政府」提名獎。嚴格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監督;主動接受政協民主監督,虛心接受社會輿論監督;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和建議953件、政協提案2915件。改進工作作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國務院「約法三章」和省市相關規定,大力精簡會議文件,全面改進文風會風,嚴格控制各類檢查評比表彰,「三公」經費支出逐年下降。加強效能建設,大力實施簡政放權,新一輪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全面完成,權力、責任、涉企收費「三項清單」制度全面推行,市級權力事項保留1457項、精簡率73.7%,成為全國審批事項最少的省會城市之一。堅持廉潔從政,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全面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推行審計監督全覆蓋,加大對重大項目、民生工程、「三公」經費和違規收費等監督檢查力度,深入推進政務公開、政風評議。

各位代表!

剛剛過去的2015年,我們堅持穩中求進、穩中強基、穩中創優,經濟增長逆勢上揚,社會發展平穩健康,較好地完成了去年初人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為「十二五」收官劃上了圓滿句號,為「十三五」啟航奠定了堅實基礎。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0.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3%;財政收入增長13.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5%左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1.6%。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千方百計穩定增長。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及時推出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30條、扶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18條、困難企業幫扶10條等政策「組合拳」,努力實現實體經濟發展穩中向好。實施項目建設「十大行動」,積極對接國家重大工程包和專項建設資金,集中開展項目簽約、開工活動,着力擴大有效投入。全年新開工項目6718個、增加1952個,京東方10.5代線、晶合12吋晶圓、大陸輪胎二期、中鹽紅四方二期、神皖廬江電廠、北大未名生物醫藥產業園等開工建設,江淮松芝汽車空調、寶龍達筆記本電腦、安凱新能源汽車等建成投產。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廣發銀行、渤海銀行等落戶開業,發行「大湖名城」系列財政金融產品,新型政銀擔合作實現「兩個全覆蓋」,全年新增貸款1504.3億元。積極推進上市公司融資、再融資,參與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富煌鋼構、三和科技首發上市,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34家,直接融資1732.6億元、增長153.4%。

二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調轉促」的重大決策部署,制定加快創新轉型升級發展的行動計劃,大力培育增長新動能。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智能語音、新能源汽車入選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以上。積極落實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率先實施「萬千百工程」,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製造業加速融合。出台促進旅遊業、養老服務業發展等實施意見,現代服務業完成投資3022.8億元、增長17.5%;獲批首個環巢湖國家旅遊休閒區,三河鎮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網絡經營主體發展到7萬戶,一批商業綜合體建成開業;承辦和舉辦機器人世界盃賽、家博會、苗交會等特色大型展會181場。

三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中科大先研院與英特爾、微軟、阿里巴巴等聯合共建研發平台36家、孵化科技企業136家,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建成啟用,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合作共建離子醫學中心,與中科大、安大分別謀劃設立濱湖國際金融研究院和綠色發展研究院,支持中科大、合工大申辦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入選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範,出台「三年行動計劃」和28條「雙創」政策,成功舉辦全國「發現雙創之星」和全國「雙創活動周」合肥分會場系列活動,建成5F創咖等眾創空間24家、科技孵化器32家。成立機器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63家,各類企業研發機構增至934家,開通網上技術交易平台。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母基金規模超過30億元,參股設立子基金10餘支,撬動社會資本近70億元。商事登記實現「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市、縣(市)區、鄉鎮(街道)三級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體系建成,事中事後監管進一步強化。啟動聘任制公務員試點。市級公務用車改革基本完成。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施居住證管理辦法。建立居民生活用氣階梯式價格制度,調整污水處理費、水資源費徵收標準和城市供水價格。穩步實施村級集體資產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加快推進農村新型流通體系建設。制定加快開放平台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安徽(蜀山)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正式運行,合肥港集裝箱年吞吐量達到18萬標箱,「合新歐」國際貨運班列和合肥空港往返深圳全貨運包機常態運營;對外勞務合作服務中心基本建成。積極與上海開展雙城合作,加強與央企、知名民企、外資企業合作,全年招商引資3390億元、增長15%,其中外資25.1億美元,進出口總額達到203.4億美元。

五是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加快編制新型城鎮化、市政基礎設施等重大規劃。廬銅鐵路加快建設,商合杭高鐵、合安九客專開工建設。合肥火車站站前廣場、繞城高速下穿南站南廣場改建工程進展順利,西客站站前廣場工程完工,南薰門橋、望江路改造、繁華大道東延、花園大道等建成通車,巢湖南路、老合淮路等在建工程加快推進。續建、新建城市支路工程97項,完成勤勞巷等小街巷改造14個。濱湖新區集中供熱工程建成運行。4個區域地下綜合管廊樣板工程試點穩步實施。開工建設停車場16處、1280個泊位。安排30億元專項資金,加大縣域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推進城鄉園區共建和產業融合,肥西桃花工業園成為全省首個千億元縣域工業園。完成第二批82個省級美好鄉村示範村建設和656個自然村整治任務。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新增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343戶。實施100公里縣鄉公路升級改造和300公里提級聯網延伸項目建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一期工程等建成使用。

六是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制定水污染防治方案,嚴格落實排污口整治、生態補水、濕地淨化等措施,完成42個老舊小區雨污分流改造,開展187個小流域污染源調查。開工建設引江濟淮工程試驗段,啟動實施清溪淨水廠項目,順利通過國家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和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實施方案評審。全年全域全面秸稈禁燒成效顯著。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化肥、化學農藥使用量同比分別下降6.6%、6.2%。淘汰黃標車44867輛,2005年底前註冊營運黃標車全部淘汰。馬(合)鋼公司鋼鐵冶煉及長材生產線實現關停,基本完成市區燃煤及其他非清潔能源鍋爐淘汰任務。完成植樹造林16.8萬畝、城區綠化1660萬平方米,打造園林綠化精品示範工程28個。

七是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編制實施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建立滾動公益性項目庫。「32+9」項民生工程加快推進,各級財政投入82.3億元。開發公益性崗位1萬多個,高校畢業生進肥就業率達96.3%。降低職工醫保繳費比例,統一居民醫保參保政策,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工作。完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辦法,出台公租房管理規定。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和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完成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任務,十中新校區建成使用,組建現代職教集團,合肥職業技術學院、合肥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獲批全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學立項建設。113個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接待市民600多萬人次。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加強與「合肥艦」雙擁共建。食品藥品重大事故「零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指標創歷史最低水平。規範信訪事項受理辦理程序,化解省交辦信訪積案118件。圓滿完成全國第三次經濟普查任務。

各位代表!

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奮,五年的經驗彌足珍貴。我們善謀大勢,始終面向全國、放眼全球,積極順應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加速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新棋局。我們敢走新路,堅持解放思想,勇於先行先試,以敢下深水的決心,實施改革攻堅突破,推出了一大批示範全省、引領全國的創新力作。我們聚焦轉型,瞄準國際國內前沿和高端,堅持創新轉型升級發展不動搖,加快打造全國產業創新中心和世界級產業集群。我們強化統籌,堅持包容和共享,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我們簡政敬民,始終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大力打造法治政府,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提高服務效能。

各位代表!

「十二五」取得的巨大成就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依法監督、市政協民主監督、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鬥、頑強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奮戰在各個領域、各個崗位為合肥發展做出貢獻的全市人民,向駐肥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幹警和中央駐肥單位,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支持合肥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發展中還存在許多不足和問題,主要是:城市綜合實力不夠強,經濟結構不夠優,產業層次不夠高,特別是第三產業比重偏低,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夠大;城區經濟轉型不快、縣域經濟發展不足,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城鄉統籌、區域協調、包容共享任務繁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節能減排壓力加大,巢湖綜合治理、大氣污染防治任重道遠;改革攻堅難度加大,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國際化水平較低;優質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城市管理精細化、專業化、現代化水平不高;法治政府建設有待加強,政府機關服務效能與群眾期盼還有差距,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現象還時有發生。對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創新轉型的「十三五」

編輯

「十三五」是合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是合肥加快創新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既面臨難得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但仍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黃金髮展期,必須以全球視野、戰略思維,在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加快轉型,在全國區域發展新棋局中提升能級、凸顯地位,在安徽創新型「三個強省」建設中勇挑重擔、示範引領,加快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打造提升「大湖名城、創新高地」。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是省委省政府授予我們的政治責任,是全市人民寄予我們的熱切期待。只要我們把握機遇、主動作為、精準施策,就一定能夠把合肥建設和發展推上新的更高水平!

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創新轉型升級發展不動搖,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為總抓手,以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法治政府建設,當好全省「三個排頭兵」,確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進一步開創「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建設新局面。

今後五年的主要奮鬥目標是:經濟總量位次前移,經濟增速力爭「兩位數」,保持全國省會城市前列;總量位次穩居全國省會城市「十強」,並力爭前移。到2020年,經濟總量衝刺10000億元,人均GDP達到12萬元;財政收入力爭160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力爭84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00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達到4600億元;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500億元。創新水平全國一流,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3.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5%,專利授權量和技術交易合同額總量翻一番、年均增長15%,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600戶。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等節能減排指標完成省控目標。城市功能顯著增強,城鎮化率超過75%,市區常住人口突破500萬人,建成區面積擴大到500平方公里,軌道交通、水電氣熱、公交、通訊等公用設施不斷完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彰顯,國際化都市區框架加快形成。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全面並軌,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3.6萬套,貧困人口全面脫貧,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醫療機構每千人床位數超過8.5張,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大力建設健康合肥。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社會文明風尚更加濃厚,文明城市建設深入推進,市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建成,文化產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城市品牌形象唱響中國、走向世界。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平安合肥、法治合肥建設全面推進,社會治理水平明顯提升,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巢湖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巢湖水質總體達到地表Ⅳ類水標準,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8%,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均達到100%,森林覆蓋率超過28%,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耗比重超過8%,空氣質量優良率進一步上升。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城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率先突破,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前列,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開放平台體系和功能更加完善,國際化及區域合作水平明顯提升,累計招商引資2萬億元、利用外資180億美元,進出口總額達到300億美元。

今後五年,我們要重點在五個方面實現新突破:

堅持創新發展,進一步培育轉型升級新引擎。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基本建成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全國性產業創新中心。支持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中科大等建設超導核聚變中心、中國量子中心、空地一體化網絡等一批國家級重大工程平台,打造聯合微電子中心、離子醫學中心、分布式智慧新能源集成創新平台等一批全國性產業創新中心,推進中科大先研院等10個以上新型協同創新平台建設,形成10個以上國家級和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國際一流的新型顯示產業集聚區、世界級光伏產業集群,打造中國IC之都、「中國聲谷」和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離子產業集群、智能製造產業集群、生物產業集群,千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達到4個。落實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推動傳統製造業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以建設服務業集聚區為載體,以壯大高技術服務業為重點,實現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堅持協調發展,進一步構築經濟發展新格局。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全面優化都市區功能布局和空間形態,形成主城區、副中心、新市鎮、美麗鄉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格局,持續加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城區全力打造國際化都市區的核心區、高端服務業的集聚區,開發區全力打造創新創業的引領區、產城融合的示範區。實施縣域經濟突破工程,力爭五縣(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落實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建成全國最發達的鐵路樞紐之一、內陸地區重要的集裝箱中轉樞紐港和江淮航運中心。穩步提升城鄉要素供給能力,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規劃建設國家級合肥濱湖新區。

堅持綠色發展,進一步厚植生態文明新優勢。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美好生活的重要體現。構建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造天藍、地綠、水清、山美、城靚的美好家園。突出生態優先、城湖共生理念,繼續推進巢湖綜合治理等工程建設,實施全市域小流域「山水田林路村園」綜合整治,實現巢湖和入湖主要河流水質明顯改善。鞏固「九大行動」成果,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積極發展全域旅遊,高質量開發湖光山色和溫泉、濕地、歷史文化等資源,全力推進環巢湖國家旅遊休閒區建設。鞏固擴大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大力倡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綠色化轉型。

堅持開放發展,進一步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開放是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發揮「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雙節點城市功能,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對接高新技術和社會資本,推動產業升級。高水平建設「四港三區一中心」等重大開放平台,編制實施城市國際化行動綱要,打造開明開放、接軌國際的內陸開放高地。全面融入長三角,主動對接京津冀、珠三角,推動合肥上海雙城合作,強化與武漢、長沙、南昌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領域互聯互通互認。加快合肥經濟圈向合肥都市圈戰略升級,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都市圈品牌。全力推動空港經濟示範區建設。支持阜陽合肥、壽縣蜀山、臨泉廬陽等現代產業園區建設上規模、見成效。

堅持共享發展,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新福祉。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推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打造更具獲得感的幸福城市。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加快完善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國民教育、醫療衛生、養老健康、住房保障等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區,推動文化與科技、教育、旅遊、金融、建築等深度融合,打響合肥文化品牌。深入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打造一系列影響力大、群眾參與度高的體育賽事。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着力構建公共安全體系,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三、奮力前行的2016年

編輯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我們要認真貫徹中央和省里的決策部署,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應對下行壓力,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三去一降一補」要求,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勇於攻堅克難,創造性地做好工作,確保實現「十三五」發展良好開局。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9%、8%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爭增長10%。

今年,要努力做好十個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進實體經濟穩定發展。

編輯

加大企業幫扶。認真落實國家、省各項支持政策,加快制定我市針對性、精準性、實效性更強的具體政策措施。修訂完善扶持產業發展「1+3+5」、困難企業幫扶10條等政策,加大兌現密度,簡化辦事流程。堅持分類施策、有進有退,對產品有市場、有效益但暫時遇到困難的企業予以支持,對停產半停產、連年虧損、資不抵債的企業通過實施兼併重組、破產關閉等辦法,盤活存量資產。積極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等專項行動,加大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稅減費力度,堅決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特別是壟斷性中介服務收費。全面做好地產品產銷銜接,大力幫助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

穩定房地產市場。堅持供需兩個方向發力,多措並舉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完善廉租房、公租房並軌運行,積極推行貨幣化安置和先建後拆,新建棚戶區改造安置房2萬套以上。加大進城農民購房貸款支持力度,推進非公企業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分類確定土地供應規模,把握土地供應節奏,改善房地產供給結構,有效釋放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

加強融資服務。依託地方國有控股平台,加快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深化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充分發揮財政槓桿作用,設立轉貸資金,創新金融產品,引導銀行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健全政府投資引導基金運作機制,推動股權投資基金集聚發展。規範互聯網金融,堅決遏制非法集資。抓住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戰略性新興產業板設立等機遇,支持企業首發上市、在新三板和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掛牌,鼓勵企業參與上市公司重組。引導企業發行公司債、私募債,運用好集合債等金融工具。

強化要素保障。推進三水廠遷建、七水廠二期和巢湖三水廠建設,實施供水管網互聯互通工程。新建肥北500kV等電力工程30項、總投資19億元。加快天然氣高壓管網建設,大力發展CNG常規站等新型工業用戶,進一步增強供氣保障和儲氣調峰能力。開工建設金源熱電2×350MW改擴建工程。

(二)着力推進轉型升級。

編輯

集聚發展新興產業。突出十大重點產業,加快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集聚發展試點和首批4個省級集聚發展基地,謀劃申報新一批省級基地,梯度建設一批市級基地。加快推進通富芯片封裝、射頻芯片研發等重大項目建設,推動江淮電動輕卡、中航新能源汽車、國軒動力電池、陽光三星儲能等項目試產投產。積極布局未來型先導產業,推進燃氣輪機、數控機床、機器人等一批前瞻性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國際智能語音產業園等建設,全力創建「中國軟件名城」。修訂完善推廣應用政策,推動光伏電站資產證券化和產業集聚,申報建設國家光伏「領跑者」計劃示範基地。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兩化」深度融合,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等政策,積極引導企業大規模開展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實施「萬千百」創新工程,大力推進惠而浦變頻滾筒洗衣機、海爾智能工廠、長安自主轎車二期、合肥歐洲工業設計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實施「機器換人」行動計劃,進一步提升裝備製造、家用電器、汽車及零部件、安全食品等優勢傳統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主城區工業園區轉型升級,打造若干綜合效益明顯的都市產業園區。支持瑤海老工業區加快搬遷改造。籌建全國再製造產品交易中心。

加速服務業發展。圍繞消費升級和新興業態發展,突出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等十大重點服務業,謀劃申報一批省級服務業集聚區,推進建設一批市級服務業集聚區。依託濱湖國際金融服務後台基地,積極引進相關金融企業,打造金融上下游產業鏈。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電商和快遞物流、金融支付企業,加快建設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圍繞全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建設,搭建國際研發服務外包創新平台,打造一批綜合配套功能完善的服務外包園區。出台支持政策和服務目錄,引導檢驗檢測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加強現代物流園區和物流平台規劃建設,謀劃實施綜合物流基地和環狀快遞產業園等項目。做大做強會展業,精心舉辦家博會、文博會、新能源汽車展、工業設計大賽、工業4.0峰會、海峽兩岸半導體論壇等展會和活動。加大資源整合力度,聚焦健康產業發展,推進健康合肥建設。加快全國旅遊標準化城市試點建設,推動萬達文化旅遊城等重大項目建成開業。推進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擴大信息消費和信息服務。

(三)着力推進自主創新。

編輯

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重點(工程)實驗室,引導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爭創2個國家級、40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3個國家級、15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組織實施爆發性增長源工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綜合服務體系,支持企業引進關鍵技術。擴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範圍,加強高新技術企業梯隊培育。深化產學研用合作,圍繞企業關鍵技術需求,積極與企業攜手投入重大項目。大力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創建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範,支持高新區申報建設國家新興產業「雙創」示範基地。

推進協同創新平台建設。加快啟動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全國性產業創新中心,加強中科大先研院等新型協同創新平台和十個新興產業研究院建設,推出一批突破性創新成果。完善平台管理辦法,理順資金、資產、產權關係,搭建技術資本對接和產業孵化的有效載體,促其早見成效。大力吸引海內外高端研發資源來肥設立全球領先的實驗室和研發中心,支持高校院所、投資公司、龍頭企業設立眾創空間、建設孵化器,新建一批創新創業園。

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實施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進一步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技術交易等政策,完善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基金風險容忍和盡職免責機制。建立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支持高校院所設立知識產權轉移推廣機構。積極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團隊,支持科技人員創業創新,建立職務發明法定收益分配製度、科研項目間接費用管理制度和市場化薪酬制。大力弘揚創業創新文化,舉辦創業創新大賽,全面開展「四進四扶」活動,培植一批「雙創之星」。

(四)着力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編輯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升國有資本證券化水平,完善國有企業分類監管和縣(區)國資監管體制。推行全面規範、公開透明預算制度,探索增強財政產業政策綜合效應新路徑。加強政府債務管控,創新政府投融資機制,加快推廣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建立社會資本投資公共產品和服務項目建設的價格服務體系,放開一批政府定價和指導價審批項目。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改革措施。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規範土地流轉經營管理,完善農村產權交易機制。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完善「三項清單」制度,簡化優化行政審批項目和流程,積極推進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事項網上運行和辦理,做好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承接落實,健全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實現「放管服」有機統一。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確保完成18萬戶企業「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換照工作。完善省市共建聯管機制,在全省率先建成省市縣三級一體化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深化城市執法體制改革,開展縣級重點領域綜合執法試點,推進行政執法權向鄉鎮延伸。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法人治理結構試點。

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社會治理模式,進一步理順市、區、街道、社區管理職能。深化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完善各項社會保險關係制度銜接與跨區域轉移接續政策,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積極推進醫養結合。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教育管評辦分離,建立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綜合評價體系,探索中小學編制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途徑。(下轉3版)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建立水環境常態治理機制,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制度。健全資源節約和污染防治制度,積極開展排污權、節能量、碳排放交易試點。

(五)着力推進對外開放。

編輯

加快建設開放平台。完善合肥港國際航運和通關服務功能,加強與南京港、寧波港等合作,加快引進船代、貨代公司,努力打造「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節點港口。加密「合新歐」國際貨運班列,推進市場化運行,建立物流雙向機制。積極開通國際貨運航線,建成合肥空港水果、冰鮮水產品進境指定口岸,啟動糧食、藥品、食用水生動物進境指定口岸申報。加快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構建「六體系、兩平台」,建成國際郵件互換局。加大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外向型重大項目招商和建設力度,力爭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儘快獲批。

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充分發揮「合肥之友」等平台作用,深入開展「縣干大招商」等活動,修訂完善大項目招商引資政策導則,着力營造親商、安商、溫商的良好環境,繼續針對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企業,開展「一對一」、「點對點」招商,大力吸引跨國公司等在肥設立各類區域總部,力爭全年招商引資3400億元、利用外資28億美元。積極支持優勢企業走出去開展併購重組,搶占技術高地,開拓新興市場。鼓勵加大原材料、關鍵零部件、先進設備和群眾需求大的日用消費品進口,推進外貿優進優出。

深化國際國內合作。抓住中德合作契機,推進中德教育合作示範基地、德國創新產業園等項目建設。依託中俄「兩河流域」和中美綠色環保等合作機制,推動更多項目取得實質性成果。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中東、南美等國家和地區及友城的務實合作。全面推動與上海雙城合作,深化與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加快合肥經濟圈領導會商會議定事項落實,深入開展與阜陽市及霍邱縣、壽縣結對合作,進一步延長和拓展支持阜陽合肥、壽縣蜀山、臨泉廬陽現代產業園區發展的政策。

(六)着力推進都市區建設。

編輯

優化空間布局。按照「一尊重、五統籌」的要求,進一步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推進「四規合一」,啟動修編城市總體規劃,加快編制主體功能區、都市區(圈)、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等規劃。四個城區發展以國際化都市區為標杆,突出功能分區,加快實施「退二進三」。四大開發區着力打造高端要素的集聚區和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主引擎,加快實施「優二興三」。大力推進東部、南部、北部三大城市副中心建設,促進產城融合,實現宜居宜業。支持包河、蜀山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支持新站區申報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積極申報建設國家級合肥濱湖新區。

增強承載能力。推進駱崗機場復航及綜合開發利用,探索發展地方通用航空。加快建設商合杭高鐵、合安客專,建成廬銅鐵路,完成寧西鐵路增建工程,爭取合肥至南京、合肥至青島等快速客運鐵路納入國家規劃,加快合肥至新橋機場至六安、合肥至巢湖至馬鞍山城際鐵路前期工作。大力推進合寧、合安、合巢蕪高速公路「四改八」工程,全面建成合裕航道,完成派河、西河、兆河、白石天河等航道綜合治理工程。建成運營軌道交通1號線,加快建設2號線、3號線,興建4號線、5號線,啟動新一輪軌道交通前期工作。開工建設合相路,加快建設合水路、合銅路二期及環巢湖道路各連接線,加快推進繞城高速下穿南站南廣場、郎溪路高架建設,啟動銅陵路高架北延、裕溪路高架東延等工程。加強小街巷改造,建設鳳台路等一批支路。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加大「公交都市」創建力度,建設公交專用道18條,新增和更新公交車600台。加強公共停車場建設,新建36處、5700多個泊位。

提升城市品質。加強文明城市建設,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推進信用城市建設,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信用體系。整合信息資源,建設「智慧合肥」。拓展「數字城管」系統功能,提升數字化、動態化、實時化管理水平。開展25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新啟動城中村、危舊小區改造項目10個,實施一批燃氣配套和管道液化氣改造等工程,提升物業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強城市設計和立面景觀綜合整治,加快特色街區和壽春路、寧國路、蕪湖路、黃山路等精品道路建設。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深入推進路面淨化。

(七)着力推進城鄉統籌。

編輯

加快做強縣域經濟。啟動小流域綜合治理,全面加強道路、電網、供水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提高縣域產業承載力。繼續安排3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縣(市)大建設。在重大項目建設、招商引資項目布局、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投入、產業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大對縣域產業發展的傾斜力度。支持肥西桃花工業園、長豐雙鳳工業園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實施新型城鎮化規劃,強化市與縣(市)聯動,加快推進與國開行等合作試點項目建設。整合各類資金50億元,支持縣(市)區社會事業發展和民生保障。繼續加大對巢湖市、廬江縣支持力度,促進縣域經濟協調發展。

加快建設美麗鄉鎮。科學編制美麗鄉鎮建設規劃,進一步優化美麗鄉鎮空間布局。按照中心城市標準,大力提升縣城規劃建設水平。完成34個鄉鎮政府駐地整治建設任務,突出抓好治髒治亂,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以環湖十二鎮等為重點,優選一批基礎較好的鄉鎮,加快打造特色小鎮。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寬城鎮落戶條件。推進37個中心村建設和一批自然村環境整治,分層分類打造美麗鄉村「基本版」、「標準版」和「升級版」。支持巢湖市整市開展全省美麗鄉鎮建設試點。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實施現代農業「十大行動」,推動農業結構調整轉型,加快發展規模農業、園區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繼續在環巢湖地區推進化肥、農藥減量使用。實施種業「百億」提升工程,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集群。推進農業經營體系建設,新增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0家。建設國家級農業氣象試驗基地,新增高標準農田5萬畝以上。實施淠史杭、駟馬山兩大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完成71座中小型水庫和2座閘壩除險加固,全面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

加快實施脫貧攻堅。圍繞「一年脫貧攻堅、四年鞏固提升」的目標,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精準到戶、扶貧到人」的思路,堅持「開發式」扶貧與「兜底式」幫扶並舉,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聯動,深入推進「十大扶貧到戶到人」、「五大到村」、「三無特困農戶政府兜底」三大精準扶貧攻堅工程,確保今年底現行標準下全市建檔立卡的21.56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2個重點貧困村全部出列,在全省率先實現整市整體脫貧。

(八)着力推進生態建設。

編輯

強化巢湖綜合治理。抓好引江濟淮工程建設。加快實施環巢湖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一期工程充分發揮效益,二期工程全面完工,三期工程全面開工,四期工程完成初步設計。大力開展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綜合治理,建成十五里河三期、蔡田鋪二期、小倉房二期、西部組團等污水處理廠,加快建設清溪淨水廠、胡大郢污水處理廠,新增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35萬噸。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完善「河長制」長效機制,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確保董鋪、大房郢水庫等飲用水源安全。

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推進「五個一」綠化工程,完成江淮分水嶺脊線區域、環巢湖沿岸、水源保護區等重點工程造林10.7萬畝,實施一般成片造林2.3萬畝。推進滁河幹渠風光帶規劃建設,新建和完善森林長廊242.3公里。積極申報濱湖、三河、廬陽三處國家級濕地公園,創建省級森林城鎮7個、森林村莊50個。新建和提升城區綠化1000萬平方米,新增公園遊園、街頭綠地35個,進一步提升綠化管護水平。

深化大氣污染防治。堅持以「三廠兩塵兩氣」為重點,大力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實施清潔能源普及計劃,加快推進「氣化合肥」,擴大光伏發電示範應用。強化工業廢氣治理,全面推進重點行業除塵和脫硫脫硝升級改造,對城區重污染企業實施搬遷改造。實施建築垃圾、工程渣土全密閉運輸和安全堆放,嚴控道路交通、施工工地、料場、裸露地面等揚塵污染,大力整治餐飲油煙污染。全面淘汰黃標車,鼓勵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深入實施全年全域全面秸稈禁燒,完善長效管理和綜合利用機制。加大大氣監測力度,建立預警體系,多措並舉有效緩解霧霾,確保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九)着力推進社會治理。

編輯

實施民生工程。完善民生工程社會公開徵集系統,精選惠民利民項目。加強民生工程資金統籌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健全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大力整合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積極推進社會保險服務向基層延伸,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鎮職工醫保大病救助和城鎮居民醫保購買商業大病保險。全面實施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

發展社會事業。加強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建設,大力提高辦園質量。深入推進義務教育「三大提升工程」,完成中小學品質提升試驗區創建。整合市屬職業教育資源,組建合肥工業學校。支持合肥學院高水平創建應用型合肥大學。統籌布局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推進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中心村農民文化樂園建設,加快建設數字化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廣泛開展「大湖名城、悅讀合肥」活動。加大文藝精品創作力度,爭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加強廬劇、巢湖民歌等「非遺」保護和弘揚。正式出版《合肥通史》。積極推動社會力量辦醫,深入開展名院建設,全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落實「二孩」生育政策,加大對特殊困難計劃生育家庭的幫扶力度。推進城鄉公共體育服務一體化,進一步打造環巢湖體育「四季歌」品牌,精心辦好環湖國際馬拉松、國際鐵人三項、第十一屆市運會等重大賽事。

建設平安合肥。啟動「七五」普法,全面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擴大法律援助範圍。推進立體化、數字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強力整治治安突出問題,依法加強網絡社會管理,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完善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深化信訪工作制度改革,強化重點信訪事項督查督辦,加強進京非訪專項治理,化解一批信訪積案。完善人防應急指揮平台體系,深入開展爭創社區民防規範化建設「示範點」活動。以開展「鑄安」行動為主線,加強基層基礎和標準化建設,深化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建築施工、道路交通、消防等安全生產專項治理。強化食品藥品市場監管,創建食品藥品安全城市。積極支持軍隊改革,大力推進國防設施、戰備訓練、新型民兵力量等建設,普及國防教育,提升徵兵質量,全面拓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八連冠」。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紅十字會等人民團體廣泛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紮實做好民族宗教、對台僑務、防震減災、地方志、統計、新聞、檔案、保密、社科、仲裁等工作。

(十)着力推進政府自身建設。

編輯

堅持依法行政。自覺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謀劃和推進政府工作。嚴格執行人大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及建議、批評和意見。主動接受市政協民主監督,不斷提高政協提案辦理滿意度。廣泛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的意見,高度重視社會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健全完善政府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和法律顧問制度,嚴格實行重大決策終身追究制、責任倒查制和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基準制。

強化執政為民。自覺踐行「三嚴三實」要求,堅持不懈反對「四風」。按照「經濟工作項目化、項目工作責任化」的要求,嚴格執行工作責任制、項目負責制、行政問責制,深入開展「四督四保」行動,確保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大力推進簡政放權,進一步減程序、減費用、減時限。創新服務方式,提升各級政務服務中心辦事效能,完善「12345」政府服務直通車運行機制。加大公務員培訓力度,提升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健全考核體系,堅決糾正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嚴厲懲處失職、瀆職。政府全體公務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繼續發揚「拼」的精神,始終保持「干」的狀態,敢於擔當,奮發有為,努力以政府的勤奮指數,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數、城市的繁榮指數。

恪守清正廉潔。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強化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落實巡視反饋問題整改措施,始終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國務院「約法三章」和省市相關規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嚴控「三公」經費支出。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深入推進政務公開,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各位代表!

「十三五」發展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邁上新的歷史征程,我們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真抓實幹,為加快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進一步開創「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建設新局面而不懈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