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靈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靈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6年靈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7年靈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靈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寶貴意見。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和「十三五」目標任務   「十二五」時期是靈寶發展歷程中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宏觀經濟形勢,面對艱巨繁重的工作任務,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紮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 「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銳意進取,負重前行,取得了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重大勝利,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新台階。   ——過去的五年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財政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67.4%。五年共投資27.6億元,實施為群眾辦實事項目134項。城鎮累計新增就業4.1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6.9萬人。建設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5756套,城鄉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分別增加2.7、1.8平方米,達到36.8、40.2平方米。城鄉每百戶擁有汽車分別由 「十一五」末的6輛、5輛提高到36.9輛、12.1輛。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00處,解決了2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6.2%,基本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4158元、12793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和1.9倍。發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金3.12億元,基本實現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43%、66%,發放城鄉低保2.36億元。實現了3.5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十二五」期間全市新建、改擴建幼兒園85所,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85%,提高26個百分點;市第四小學、實驗二中等學校建成投用,改擴建各類學校83所,義務教育發展更趨均衡,被確定為全國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普通高校錄取率達到83.3%,提高20個百分點;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靈寶職專被評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靈寶技校被評為河南省高級技工學校。總投資6.6億元的新醫院一期項目快速推進,市衛生監督所及120急救指揮中心綜合服務樓建成投用,新建、改建鄉鎮衛生院14個、村衛生室276個,城鄉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北陽平遺址保護開發紮實推進,「老子傳說」入選國家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鄉鎮體育工程」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現全覆蓋。其它各項社會事業協調進步,人民群眾福祉顯著提高。   ——過去的五年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的五年。201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81.7億元,是 「十一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長9.7%,人均達到6.6萬元,是「十一五」末的1.44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3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年均增長15.2%;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5.3億元,是 「十一五」末的1.89倍,年均增長1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9.6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9倍,年均增長13.7%;固定資產投資348.5億元,年均增長12.7%,五年累計完成1312.5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2.3倍;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246.2億元、164.2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圓滿完成了「十二五」預期目標,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過去的五年是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的五年。工業經濟增量提質,累計實施億元以上重大工業項目23個,完成投資30.8億元;產業集聚區從無到有,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的20.5%,成為工業發展的主陣地,被確定為省一星級產業集聚區;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屬冶煉及精深加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高成長性接續產業三千億元主導產業集群,2014年,我市位居全國工業百強縣市第72位。特色農業持續壯大,果品、食用菌、煙葉、大棗、蔬菜、畜牧等主導產業規模效益顯著提升,農業增加值達到52.4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28倍。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14.1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由 「十一五」末的19.2%提高到23.7%,是「十一五」末的1.42倍。特色商業街區規模、效益顯著提升,載體作用更加明顯。現代商貿、電子商務、金融服務業等快速發展;函谷關文化產業園晉升為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全市4A級景區總數達到4家,山水游、文化游、黃金游、果鄉游等特色旅遊勢頭強勁。第三產業成為拉動增長、擴大就業的生力軍。   ——過去的五年是城鄉面貌深刻變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五年。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完善城鄉規劃,突出建管並重,推動人口、產業集聚,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區、城市西區、小城鎮、美麗鄉村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格局。規劃6平方公里的城市東拓展區啟動建設,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23平方公里,人口達到20萬人,基本具備中等城市規模;全市城鎮化率升至41%,森林覆蓋率達到46.9%,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8%,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縣市、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市、河南省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市、省級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市。   ——過去的五年是基礎建設突飛猛進、支撐能力日益增強的五年。配合實施蒙華鐵路、連霍高速、三淅高速、運寶高速等一批重要交通樞紐項目;投資18.7億元,完成了國道310、209和省道250等幹線公路升級改造186.6公里,「三縱四橫」交通路網格局基本形成;投資3.76億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396.5公里,總里程達到2236公里,城鄉通行能力持續提升。組織實施了白虎潭水庫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河道治理等重點水利工程。投資2.9億元,增容改造變電站11座,新建改造高壓線路492千米、低壓線路570千米,新增改造變壓器601台,基本實現了電網電源布點科學合理、電力供應平穩可靠。信息化應用水平逐步提升,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2.6%,被評為首批「中原寬帶示範市」、全國第二批智慧城市試點市。   ——過去的五年是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發展活力持續釋放的五年。簡政放權加快推進,行政體制、國有企業、醫藥衛生、商事制度、公交體制、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二五」期間,新增加市場主體12459家,增長28%;五年累計引進省外資金297.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5.5億美元,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6.6億美元,實施了金城黃金冶煉、匯源杜仲飲料、金銀島大宗商品電子商務交易中心等一大批對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好項目、大項目。開放合作、創新創業平台載體功能進一步增強,2015年,我市位列全國中小城市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第45位,正在成為黃河金三角地區投資興業的熱土!   各位代表!「十二五」時期取得的輝煌成就,標誌着靈寶站在了歷史發展的新起點,步入了蓄勢崛起、轉型發展的新階段。這些成績的取得,是落實上級黨委、政府決策的結果,歸功於市委的正確領導,得益於歷屆領導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礎,離不開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凝結着全市廣大幹部群眾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監督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駐靈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政法幹警,向廣大客商以及所有關心、支持靈寶發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這五年,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積累了寶貴經驗,主要是:必須堅持貫徹上級決策部署與立足靈寶實際相結合,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必須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基層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勇於改革,敢於擔當,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和薄弱環節,有的放矢,精準施策;必須堅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堅決服從市委領導,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加強政協民主協商,積極爭取方方面面的支持,保持政治定力。這些經驗是全市上下的智慧結晶,彌足珍貴,必須倍加珍惜,發揚光大。   五年的成就和經驗,充分展現了全市幹部群眾苦幹實幹的精神和創新創造的能力,極大地增強了靈寶人民的自信心,顯著提高了靈寶兒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將激勵我們百倍努力、奮勇前進。   各位代表!「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我市加快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帶來的趨勢性變化和我市所處的歷史方位,堅定發展信心,保持發展定力,應時而謀,順勢而為,努力開拓發展新境界,堅決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發展任務。根據市委研究的意見,市政府編制了 《靈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已印發會議,提請審議。   「十三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總引領,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總目標,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緊緊圍繞「轉型發展示範市、黃河金三角區域明星城市、中原經濟區開放前沿、中國文化旅遊名城」四大戰略定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技興市、人才強市」戰略,做大做強有色金屬冶煉及精深加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高成長性接續產業「三千億元主導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文化旅遊、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着力深化改革開放,着力融入 「一帶一路」,着力實施脫貧攻堅、改善民生,着力推動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打造靈寶經濟社會升級版,建設「富裕文明、生態宜居」美麗靈寶。   主要預期目標是: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十三五」時期,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到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8:62:30;城鎮化率達到45%,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0%,研究與開發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15%,互聯網普及率達到80%以上,轉型升級和創新經濟實現新突破。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森林覆蓋率超過50%,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和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上級下達的指標內。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民生福祉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分別達到7%、9%;五年城鎮淨增就業10萬人,調查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達到100%。45個貧困村全部摘帽,2.1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全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明確發展思路;必須緊盯建設「富裕文明、生態宜居」美麗靈寶發展目標,堅定發展信心;必須瞄準轉型發展示範市、黃河金三角區域明星城市、中原經濟區開放前沿、中國文化旅遊名城「四大戰略定位」,把握髮展方向;必須強力實施創新驅動、科技興市、人才強市「三大戰略」,找准發展動力。   各位代表!「十三五」發展藍圖已經繪就,前進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堅信,有市委的堅強領導,只要我們團結一心,和衷共濟,就一定能夠凝聚起轉型發展的強大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藍圖,就一定能實現。   二、2015年工作回顧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一年來,按照市委決策部署,我們深入開展 「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三查三保」活動和「我為發展作貢獻」主題實踐,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強支撐、控風險、惠民生,較好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6%、9.6%。   (一)突出抓項目、強載體,轉型支撐更加牢固。產業集聚區建設成效顯著。健全完善聯席會議、規範入園項目審批等機制,不斷加大項目建設、基礎配套和服務保障力度,綜合載體功能和集聚效應明顯增強。全年新建、續建項目15個,累計入駐95個,建成運營84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9億元,實現增加值52.7億元、主營業務收入453億元、稅收4.7億元,從業人員達到2.9萬人。特色商業街區發展迅速。實施重點商貿項目7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億元。桃林街地下商業街一期工程進展迅速,當年開工,當年主體建成;解放菜市場改造提升等3個項目建成投用;金都新天地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區內規上服務業企業發展到37家,實現稅收2833.3萬元。項目建設持續推進。全年確定的65個重點項目,當年完成投資65.96億元,43個建成投產投用;62個前期項目全面啟動。爭取中央預算內、省基建投資項目108個,爭取各類政策性資金26.94億元;精準對接國家專項建設基金,金城黃金冶煉、4萬噸鋰電銅箔項目分別獲得3.8億元和2億元的資金支持。   (二)堅持調結構、增效益,產業集群不斷壯大。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56.7億元,增長3.3%;實現利稅157.9億元、利潤150.8億元。有色金屬冶煉及精深加工產業集群,總投資51.7億元的金城黃金冶煉項目開工建設,傳統黃金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新突破;志成金鉛、新凌鉛業完成技改恢復生產;朝輝萬噸壓延銅箔、華鑫銅箔萬噸技改、鴻宇電子覆銅板項目產能提升和市場開拓取得實質性進展,4萬噸鋰電銅箔項目有序推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匯源果汁杜仲飲料項目一期工程快速推進,3條生產線投入生產;國人酒業一期項目開工建設,海升果業萬噸果膠果渣項目試生產。閩錢二期、佳福等食用菌加工出口項目投入運營,全年出口創匯3649萬美元,成為集群發展新亮點。高成長性接續產業集群,萬達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一期工程試生產,九晟建材、豫西軸承技改等項目建成投產,寶一訊二期改擴建項目開工建設,力源鋰離子蓄電池等項目進展順利,產業規模持續壯大。   (三)注重提質量、促轉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特色農業鞏固提升。積極探索果品產業轉型發展新模式,新建集中連片矮砧蘋果示範園2040畝,改造果樹5.9萬畝,果品產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啟動實施;食用菌生產總規模達到1.12億袋,總產值突破11億元;合同種植煙葉5.5萬畝,實現稅收5015萬元,畝均效益創歷史新高。核桃、大棗、蔬菜、中藥材總面積分別達到33萬畝、11萬畝、12.4萬畝、10萬畝,特色農業規模優勢不斷壯大。產業化水平穩步提升。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鼓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全市農業龍頭企業穩定在65家以上,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50家、家庭農場12家,總數分別達到400家、100家。全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5萬畝,總面積達到20萬畝。品牌建設取得新突破。靈寶川塬古棗林入選第三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靈寶香菇」通過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認定;「靈寶蘋果」榮登2015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初級農產品類第10名,位居蘋果類第2名,品牌價值達到171.08億元。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白虎潭水庫供水工程主體完工,河道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項目完成年度建設任務。全年實施「一事一議」籌資籌勞項目49個,完成投資951.7萬元。勞務經濟發展壯大。全年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2.7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0.6億元。   (四)全力強功能、提品位,城鄉面貌持續改善。城市建設改造步伐加快。在改造提升舊城區的基礎上,強力推進城市北區與東拓展區一體聯動發展,中航星城區域項目快速推進,五龍路斷密澗河橋工程進展順利,金水路、天寶路等路網工程建成投用;第三污水處理廠啟動建設,城區出口綠化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改造綠化面積3.8萬平方米,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不斷規範。持續加大違法違章建築查處力度,實施重點市場、重點路段、餐飲夜市等專項整治,加強重點區域交通疏導管理,逐步提升環衛機械化水平,城市精細化管理更趨規範。智慧城市創建有序實施。編制完成了頂層設計及運營中心建設等實施方案,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公安等重點領域基礎架構基本完成。現網運行基站達到1242個,實現了3G/4G網絡全覆蓋。城市西區、特色小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推進。城市西區綜合開發有序開展,商鋪建設及招商工作全面完成。依託蒙華鐵路、幹線公路、產業集聚區、省際邊沿合作等,帶動各中心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節點支撐作用不斷增強。美麗鄉村示範村和「兩帶一區」建設進展順利,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行動深入開展,農村環境面貌持續改觀。成功申報省級美麗鄉村建設試點2個,新創建三門峽市級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13個。   (五)積極擴規模、挖潛力,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旅遊品牌持續提升。以函谷關為龍頭,大力實施骨幹景區提升工程,燕子山、娘娘山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鄉約》欄目成功錄製,組織開展「千人穿越函關古道」等一系列旅遊宣傳推介活動,靈寶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被確定為河南省十大旅遊重點縣市。商貿服務業發展壯大。全年實施重點商貿流通項目28個,完成投資33.6億元。恒隆廣場商貿綜合體快速推進,商業部分主體建成;函谷大酒店改造提升項目建成運營;鴻豐公司5萬噸果蔬物流項目竣工投用。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積極對接各類電商平台,成功引進實施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市級運營服務中心及第一批52個村級服務站建成運營;「互聯網+農業」工作紮實推進,完成全市31個美麗鄉村和45個貧困村電子商務服務網點建設;新農村益聯社等本土電子商務企業發展迅速,全市涉農電商發展到368家,基本實現村級全覆蓋。房地產市場穩中有升。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房地產消費的政策措施,成功舉辦秋季房展會,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達到39.1萬平方米,增長41.3%。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14.1億元,增長6.7%。   (六)着力抓改革、促開放,發展動力顯著增強。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加快職能轉變,編制完成政府部門「權力清單」,取消行政職權422項,承接上級下放審批事項28項。穩步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成功引進戰略合作夥伴,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三大國有企業改革有序推進。創新融資模式,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新醫院建設項目入選財政部第二批PPP示範項目。強化政銀企合作,持續發揮「政保貸」、「助保貸」平台作用,為企業發放貸款1.12億元;在全省縣級率先設立中小微企業風險救助金,為68家中小微企業提供過橋續貸資金2.8億元。開放招商持續擴大。制定實施了招商引資項目庫建設、「大員」招商通報等四項制度,積極推行「三專一委託」招商工作法,有效提高了招商引資精準度和實效性。成功邀請新華聯、廣東溫氏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來靈考察投資,組團參加第九屆中國河南國際投洽會及三門峽黃河旅遊節等招商活動。全年引進項目36個,簽約金額111.2億元;實際利用省外資金70.9億元、外資1.77億美元。科技創新活力彰顯。大力實施「科技興市、人才強市」戰略,全年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新上高新技術產業項目20個,實施各級科技計劃項目42項,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達到26.3%,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8%。   (七)致力惠民生、促和諧,社會事業協調進步。惠民成果持續擴大。加大財政民生投入,穩步實施省、三門峽及我市確定的為群眾辦實事項目,一批事關人民切身利益的實事、難事得到妥善解決。紮實推進「雙創」,完成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培訓1.1萬人次,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5億元,扶持創業1770人,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4900人,下崗失業再就業6450人;安興小區保障性住房及配套工程基本完工;實施精準扶貧項目26個,實現7400人穩定脫貧;大中型水庫移民避險解困試點項目順利推進,建成聯建移民小院226套;社會保險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低保、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等覆蓋面不斷擴大。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持續鞏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8所農村薄弱學校改擴建工程全面竣工,西華小學綜合樓工程主體封頂,市第四小學建成招生;北陽平遺址保護開發工作有序推進,全年送戲下鄉320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5136場;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積極創建全民健身示範市;新醫院建設形象進度明顯加快,綜合大樓主體封頂,中醫樓主體通過驗收,市一院成功創建三門峽首家縣級「二甲」醫院,全市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大力實施藍天、碧水、鄉村清潔工程和城市河流清潔行動,不斷加大環境污染防治力度,嚴格落實減排措施,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全年空氣環境優良天數位列全省縣級前列,4條主要河流水質明顯改善,環境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完成省級林業生態建設提升工程13.2萬畝、通道綠化80公里,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村3個,三門峽市級綠化模範鄉鎮1個、綠化模範村5個。社會治理成效顯著。深入開展各領域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動,不斷深化「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和黃金礦山安全生產攻堅克難工作,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平穩。嚴厲打擊和處置非法集資,有效維護經濟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強力推進涉毒整治,努力淨化社會環境;不斷創新社會治理體系,深入推進「平安靈寶」、「法治靈寶」建設,全市刑事案件、信訪案件大幅減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   一年來,我們自覺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全年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96件、政協委員提案116件。堅持依法行政,深化政務公開,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加大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力度,法治型、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新進展。國防、雙擁、統計、物價、廣播電視、民族宗教、婦女兒童、群團組織、計生、農機、氣象、檔案、史志、防震減災、殘疾人事業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冷靜審視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發展面臨着保增長與調結構、轉方式的雙重壓力,傳統主導產業發展乏力,新的增長點拉動不足,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難度加大;二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還比較低,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任重道遠;三是資金、環境、土地等要素約束趨緊,財政收支矛盾加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任務十分艱巨;四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脫貧攻堅等任務繁重,一些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亟待解決;五是政府職能轉變和作風建設長效機制仍需鞏固完善,法治政府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仍是長期任務。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不以事艱而不為,不以任重而畏懼,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三、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認真審視市情,科學研判形勢,我們既面臨着難得的機遇,又面臨着巨大的挑戰。從挑戰看,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新常態下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給不足並存,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突出,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下行壓力繼續加大,經濟發展進入L型增長階段,作為傳統的資源型城市,我市轉型發展依然任重道遠。從機遇看,全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一帶一路」戰略、即將實施的新十年中部崛起規劃、河南省實施的「三大國家戰略規劃」,有利於我們持續承接產業轉移、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有利於我們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各級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工程,有利於我們儘快補齊短板、實現協同發展。特別是我們持續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提出打造「四大戰略定位」,建設「富裕文明、生態宜居」美麗靈寶的宏偉目標,明確了轉型的施政方向,凝聚了發展的強大合力。只要我們堅定發展信心,保持發展定力,強化問題導向,聚焦比較優勢,精準發力,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夠搶占發展先機,實現「十三五」開門紅。   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以上;進出口總值增長7%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實際增長9%、10%以上,節能減排、環保等約束性指標完成上級下達任務。   圍繞主要目標任務,要重點抓好七個方面工作:   (一)突出投資拉動,完善平台載體,夯實區域競爭新支撐   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 「一舉應多變,一招求多效」的有效措施,突出投資拉動、集聚發展,持續推進項目建設,為全市轉型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全力提高招商引資實效。圍繞三千億元主導產業集群,依託五大專業園區,落實「三專一委託」招商工作法,突出精準招商、以商招商、大員招商、主題招商,力爭一批大項目、大企業入駐靈寶。完善招商責任推進機制,強化簽約項目督查服務,提高簽約項目「三率」。全年引進省外資金75.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86億美元,完成招商項目簽約金額150億元以上。   堅定不移抓好項目建設。持續深化市級領導聯繫分包項目、市直部門幫扶、觀摩點評等制度,堅持前期項目抓招商、促簽約,擬建項目抓開工、促落地,在建項目抓進度、促投產,達產項目抓服務、促效益,形成項目建設「運作一批、在建一批、建成一批」良性循環。全年實施重點項目81個,總投資329.35億元,當年完成投資102億元以上;同時,做好以前期準備為核心的基礎工作,動態儲備重點項目40個以上。   加快產業集聚區提質增效。突出集群、創新、智慧、綠色,推動產業集聚區提質轉型發展。加快中小企業孵化園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完善路網、污水處理廠等配套設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嚴格落實「四項制度」,着力引進實施一批龍頭企業和項目,持續推動產業集聚區「三上一提高」。全年新開工項目10個以上,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0.9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8億元、稅收4.9億元,從業人員達到2.97萬人以上。   持續提升特色商業街區。堅持促集聚、凝特色、提服務、強融合,以「龍頭引進」帶動整體開發,推進基礎設施完善和產業提升,加快特色商業街區提速擴容增效發展。新建、續建重點項目8個以上,桃林街地下商業街7月份開業運營,金都新天地藍鑽、藍宇項目主體建成,桃林瑞興廣場、新華廣場周邊改造、小商品批發市場改造等項目開工建設。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億元以上,新增規上服務業企業4家以上,實現稅收3500萬元,從業人員達到3500人以上。   (二)聚焦提質增效,加快結構調整,實現轉型升級新突破   強化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雙輪驅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強工業、做優農業、做大服務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圍繞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持續壯大三千億元主導產業集群,不斷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有色金屬冶煉及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強化降低克金成本管理理念,加大區內探礦增儲及區外資源開發力度,全年完成探礦進尺15萬米,新增金金屬儲量9.5噸,為工業轉型升級提供資源支撐。強力推進金城黃金冶煉項目建設,高標準完成年度建設任務,示範帶動傳統黃金企業轉型升級;加快華鑫銅箔、朝輝壓延銅箔、鴻宇電子覆銅板等項目由技術優勢向產品優勢、市場優勢轉化,積極推進4萬噸鋰電銅箔項目,做大做強銅精深加工產業。持續改造提升志成金鉛、鑫華鉛業、新凌鉛業,實現鉛冶煉企業全面盤活、穩定生產。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放大資源優勢,開發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和終端產品,培育打造骨幹企業、知名品牌,推動集群持續壯大。匯源杜仲飲料項目一期工程投產運營,實現產品上市銷售。加快推進新希望六和飼料、國人酒業等在建項目,引導閩錢、佳福、亨佳等食用菌加工出口企業滾動發展,謀劃運作德匯杜仲食品綜合加工、閩錢香菇醬、三全食品加工等項目,加快農副產品生產大市向加工強市轉變。高成長性接續產業集群,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擴大產業規模,打造新的產業支撐。加快推進萬達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建設,實現一期工程3條生產線穩定生產。持續推進寶一訊二期改擴建、力源鋰離子蓄電池等在建項目,吸引帶動配套和關聯企業發展,加快培育新的優勢產業鏈。強化工業經濟運行管理。持續深化市直部門聯繫幫扶重點工業企業活動,密切跟蹤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紮實做好產銷、銀企、用工、產學研「四項對接」,破解企業發展瓶頸。積極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減輕企業各項負擔。依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穩妥有序處置「殭屍企業」。   加快特色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以提質增效為目標,以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為方向,以集約化、資本化為手段,引導特色產業的種植、養殖、冷鏈運輸、倉儲物流、精深加工等環節全鏈條發展,實現特色農業的「接二連三」。實施「三大工程」。大力推進高標準糧田建設工程,新建高標準糧田14萬畝。紮實開展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重點抓好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鏈條、資源循環利用鏈條、質量全程控制鏈條的協同發展,爭創省級首批特色產業集群和特色經濟園區試點。持續實施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工程,在城區周邊規劃建設一批兼具城市「菜籃子」、生態綠化、休閒觀光等綜合功能的現代特色農業園區。優化結構效益。鞏固提升果品、食用菌、煙葉、大棗、核桃、蔬菜、畜牧、中藥材等特色農業規模效益,保持主要特色農產品持續穩定發展。以生態、綠色、集約、高效為標準,制定完善特色農業標準化生產規程,健全覆蓋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及追溯體系,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效益和安全水平。重點抓好千畝矮化密植現代蘋果示範園、5000畝喬化果園改造提升示範區、5萬袋廢棄菌棒循環利用實驗區等8大農業示範基地建設,打造特色農業轉型新亮點。提升品牌競爭力。強化品牌培育、品牌保護、宣傳營銷,不斷提升「靈寶蘋果、靈寶大棗、靈寶香菇、靈寶核桃、靈寶杜仲」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核心競爭力。着力推進川塬古棗林世界農業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加強與國內大型會展中心、知名電商超市賣場對接合作,提升特色農產品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完善支撐體系。加快推進社會化科技服務示範區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大力發展 「互聯網+現代農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行以家庭農場為基礎、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帶動、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引領的立體協同發展模式,新申報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以上,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80家、家庭農場20家,新增土地流轉面積2萬畝。   促進服務業擴量提質發展。把第三產業作為新常態下增長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的首要突破口,加快重點領域發展,着力打造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層次分明、體系完整、與城市功能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體系。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圍繞打造「中國文化旅遊名城」,聚焦老子文化、黃帝文化,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骨幹景區內涵,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加快函谷關景區5A創建,啟動「函關古道」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持續推進旅遊興市戰略和旅遊經濟倍增計劃,加快骨幹景區改造提升,增強核心競爭力和吸引力;精心策劃包裝豫晉陝旅遊集散中心、函谷關文化產業園、北陽平遺址群保護性基礎建設工程等項目,夯實文化旅遊發展後勁;創新營銷手段,打造精品特色線路,加快建設「國內著名、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城市。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挖掘本地資源優勢,培育發展本土電商平台。以金銀島大宗商品電子商務交易中心為支撐,促進電子商務與工業、特色農業等優勢產業融合發展,着力發展網絡經濟。以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為帶動,完成村級服務站布點100個,新增上線企業30家,爭創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市。穩步發展房地產業。以鼓勵住房消費、加快消化庫存為首要任務,支持居民自主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引導農民進城購房,落實購房補貼政策,繼續辦好房展會,進一步激活房地產市場。培育發展新型業態。緊跟現代消費趨勢,挖掘需求潛力,拓寬「互聯網+」應用領域,依託「智慧城市」建設,大力培育發展信息、現代物流、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家政、養老、健康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不斷豐富三產業態層次。   (三)推進協調發展,改善城鄉面貌,邁出城鄉統籌新步伐   圍繞打造 「黃河金三角區域明星城市」,全面推進省級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突出功能完善,強化基礎支撐,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深入推進城市建設改造。啟動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市政基礎設施等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圍繞東區拓展、路網連接、功能完善,推進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實施骨幹路網、污水處理廠、公共租賃房、棚戶區改造等11項城市重點工程。五龍路斷密澗河橋6月底前建成投用;中航星城一期工程建成交付使用;恒隆廣場商貿綜合體商業部分投入運營。強化與中科建集團等企業的招商洽談,引進產業運營商,推進城市西區綜合開發,完善配套設施及公共服務平台。   強化基礎設施服務支撐。按照「劃定區域、有序經營、規範管理」原則,積極協調運營企業,擴大城鎮燃氣管道覆蓋面積;統籌協調自來水水源及管網建設,完善提升城市服務功能。積極服務蒙華鐵路、運寶高速等重點交通樞紐工程,加快實施國道310線改建、省道245線甘山至寺河山段改建等項目建設,強化區域交通樞紐優勢。加快實施白虎潭水庫配套飲水灌溉續建、農村安全飲水、抗旱應急提水、河道治理等水利工程,加大「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工作力度,不斷夯實發展基礎。   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健全完善城市綜合治理聯動執法機制,嚴厲打擊違法建設行為,維護城市規劃建設秩序。嚴格落實《城市管理細則》,全面鋪開城市精細管理專項行動和全民潔城行動,重點實施環境衛生、市場秩序等8項提升工程,促進城市面貌明顯改觀。   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完成智慧城市頂層設計修訂工作,完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推進智慧城市運營管理服務中心、智慧社區、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試點項目建設,提升城市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服務水平。   加快小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以發展產業為核心,以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為重點,加快川口、焦村、函谷關與中心城區統一布局、聯動融合發展,引導豫靈、朱陽、陽店等重點鎮建設區域中心城鎮;圍繞隴海鐵路發展軸、沿黃旅遊經濟帶,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小城鎮。加快推進美麗鄉村示範村和「兩帶一區」建設,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創建三門峽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14個、農村人居環境達標村100個。   (四)突出綠色發展,提升承載能力,譜寫美麗靈寶新篇章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編制,堅持「治、防、管」一體抓,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靈寶。   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以貫徹落實環保新法新規為契機,持續實施藍天、碧水、鄉村清潔工程和城市河流清潔行動;全面開展涉重金屬行業綜合整治;加快實施弘農澗河、文峪河河道治理等重點環保項目,全力開展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保整治工作,持續改善轄區生態環境質量。   節約高效利用資源。嚴守耕地「紅線」,確保占補平衡;深度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實現資源有效保護和有序開發;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守好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推動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積極推廣光伏發電、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優化提升能源結構水平。   推進林業生態建設。加快弘農澗河國家濕地公園申報工作,加大黃河濕地保護力度;創建省級生態鄉鎮6個、省級生態村5個、三門峽市級生態村36個;完成林業生態提升工程13.1萬畝、特色經濟林建設4.5萬畝,提升生態涵養能力。   (五)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合作,釋放經濟發展新活力   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改革開放中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推動轉型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持續推進簡政放權;開展豫靈等經濟發達試點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政府和部門預決算公開,強化政府債務管理。穩妥推進三大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農信社改制工作,達到農商行組建標準。加強投融資體制改革,盤活存量資本資產;推廣應用PPP模式,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深化政銀企合作,充分發揮 「政保貸」、「助保貸」、「中小微企業風險救助金」、「稅易貸」等平台作用,更好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深入開展中小企業股權交易工作,推動更多企業上市融資。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積極推進公共交通、醫藥衛生、教育、文化等領域改革,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能力。   全面深化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深入貫徹《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加強與周邊地區在旅遊、交通、衛生、環保等領域的全方位、常態化合作,加快豫靈產業園與潼關產業園實質性對接合作,拓展發展空間。大力發展出口型經濟,鞏固擴大銅箔、食用菌、果汁等優勢產品出口規模,積極培育石材、鎢精礦等新的出口增長點,壯大進出口產品隊伍,全年完成對外貿易1.1億美元。   (六)堅持創新發展,強化人才支撐,積蓄轉型發展新動能   堅定不移走創新發展之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創造力,建設創新型靈寶。   強化創新驅動。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探索政府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新機制,引導傳統企業增強創新意識,激發全民創新創業活力。組建蘋果和食用菌研究所,強化特色農業關鍵技術科研攻關。全年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6家;新建省級工程技術中心2個、三門峽市級工程技術中心3個。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增速達到3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以上。   夯實人才智力支撐。深入實施「金城人才引領計劃」,設立金城人才引領基金,加大高端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各類實用人才引進力度,全年引進各類人才300名。實施「基礎人才培養計劃」和「專業人才培訓計劃」,全年選拔培養本土人才40名,培訓專業人才1000人次,持續壯大人才隊伍群體。   (七)注重共享發展,增進民生福祉,開創和諧穩定新局面   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切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不斷增強群眾在共享發展中的現實獲得感和幸福感。   全面推進脫貧攻堅。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健全工作機制,堅持「轉、扶、搬、保、救」五措並舉,做到脫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全年實現7632人穩定脫貧,實施296戶、1198人易地搬遷脫貧和8個村的整村推進項目,確保脫貧攻堅首戰必勝!   強力實施民生工程。着力為群眾辦好十項重點工程:   1、實施學校建設工程,完成新建2個公辦幼兒園年度建設任務;對21所農村薄弱學校進行改擴建。   2、完成市新醫院年度建設任務。   3、實施文化體育惠民工程,送戲下鄉300場、播放農村公益電影5136場;為50個行政村(社區)修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   4、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完成車窯村、豫西軸承新家園棚戶區年度建設任務。   5、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安興家園小區道路建設工程;在市區安裝環保太陽能垃圾箱3000個。   6、實施交通道路建設工程,完成省道245線甘山至寺河山段年度改建任務;建設改造農村公路85公里。   7、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在朱陽鎮、五畝鄉、蘇村鄉新建2個煙葉工作站並完成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完成相關鄉鎮的抗旱應急工程、移民後期扶持工程、農網改造升級工程。   8、實施農村土地整治保護工程,對焦村鎮36個行政村、陽店鎮26個行政村進行土地整治。   9、加強生態環保建設,實施弘農澗河河道治理(一期)、文峪河河道治理工程,完成豫靈產業園污水處理廠年度建設任務。   10、實施政府金融扶持工程,為中小微企業提供 「政保貸」貸款5000萬元、「助保貸」貸款6000萬元、辦理還貸續貸業務4億元;在蘋果行業投放貸款3000萬元、香菇種植業投放貸款1500萬元、煙葉行業投放貸款600萬元。   切實加強社會保障。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全年城鎮新增就業95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開工建設公租房168套,不斷緩解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全面落實城鄉低保、醫療保險、社會養老保險、優撫對象補助政策,加快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做好社會弱勢群體救助工作,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統籌發展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不動搖,實施21所農村中小學全面改薄項目,新建2所公辦幼兒園,促進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民辦教育全面協調發展。強力推進新醫院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與河南中醫藥大學的多領域合作,促進我市醫療事業快速發展;貫徹落實全面兩孩生育政策,改革衛生計生服務管理,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持續創新社會治理。積極推進隱患排查和「打非治違」常態化,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強化食品藥品日常監管及專項整治,確保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做好信訪穩定工作,創新矛盾排查調處機制,依法化解社會矛盾。全力抓好非法集資處置和風險防控,最大限度維護群眾利益。深化「平安靈寶」、「法治靈寶」建設,加強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完善反恐、禁毒和打擊犯罪工作機制,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提高群眾安全感和幸福感。   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面對經濟新常態、政治新生態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我們將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增強執行力,提高公信力,努力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一是嚴明法律之威,建設民主法治政府。把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貫穿政府工作全過程,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確保政府工作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堅持常務會議集體學法制度,帶動提升政府系統學法、知法、守法、用法意識。繼續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完善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和風險評估機制,主動接受人大、政協和全社會監督,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做到依法科學民主決策。   二是砥礪開拓之志,建設創新高效政府。堅持「放、管、服」三管齊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建立權責清單制度並實行動態管理,推行行政審批標準化,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持續解放思想,立足新變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用改革的精神、創新的理念和科學的方法,提高新常態下幹事創業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弘揚勤政之風,建設為民務實政府。鞏固深化「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繼續推進「懶政怠政、為官不為」專項治理,持續轉變工作作風。加強政府執行力建設,說了的堅決做到,定了的堅決執行,打通決策落地的「中梗阻」。始終保持群眾感情、工作熱情和創業激情,以釘釘子的精神狠抓工作落實,切實暢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四是築牢防腐之堤,建設清正廉潔政府。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認真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六大紀律」。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強化糾風和專項治理,從源頭和制度上預防腐敗。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為擔當者擔當,為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嚴格規範權力運行,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各位代表!新常態要求新變化,新形勢需要新作為。讓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全市上下,拿出「逢山開路」的闖勁、「滾石上山」的幹勁、「抓鐵有痕」的韌勁,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神,聚焦比較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主動作為,敢於創新,善抓落實,為加快建設「富裕文明、生態宜居」美麗靈寶而努力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