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伊川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7年伊川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8年伊川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作者:袁劍
2019年伊川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伊川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8年3月20日在縣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士提出意見。

一、2017年工作回顧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縣政府團結依靠全縣人民,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力打好產業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基礎能力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四張牌」,統籌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縣域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78.1億元,同比增長8.9%;固定資產投資529.4億元,增長11.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1億元,增長1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6億元,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35元,增長10.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11.7元,增長11.2%,基本實現了縣第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這一年,國家衛生縣城正式獲得命名,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縣創建順利通過評估驗收,「二程文化園」盛大開園並成功創建4A級景區,我縣對外形象有效提升。

這一年,全省數字化城管現場會、全省地稅系統征管體制改革觀摩會在我縣召開,國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全面推進,我縣經驗做法得到認可。

這一年,生態科技城建設全面啟動,《伊川縣城鄉總體規劃(2017-2035)》通過專家評審,成功申報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重點項目建設在全市位居前列,我縣發展優勢更加彰顯。

這一年,縣智慧政務服務中心投入運行,城關鎮撤鎮建辦,鴉嶺和葛寨撤鄉建鎮,城市管理執法、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順利完成,我縣發展活力持續釋放。

這一年,縣財政民生支出33.6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達到84.3%;全年實現脫貧1529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3.73%,我縣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穩增長促轉型,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工業經濟

提質增效。實施中赫新材料、華晟物流園等轉型升級項目43個,軍民企地合作項目89個;伊電控股集團實現銷售收入366億元,上繳稅金5.3億元;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1%;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2.1億元,增長9.1%,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5%。農業經濟穩中有進。實現糧食總產36.8萬噸,發展優質穀子、蔬菜等特色種植20萬畝;建設溝域經濟產業帶2條,新大智慧農業產業園、建業現代農業基地等項目紮實推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38家,其中省級3家。第三產業拉動作用明顯。鳳山老年公寓養護樓、華美建材城等項目竣工投用,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456.5億元、249.8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46.3億元,增長10.8%,占GDP比重達38.7%。

(二)堅持抓改革謀創新,發展活力不斷釋放。改革改制

深入推進。嚴格落實權責清單制度,取消行政審批事項29項,清理小微企業行政事業性收費4項;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清理規範中介服務事項19項;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三十五證合一」順利實施,新登記市場主體6127戶;國企改革、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等工作有序推進。創新氛圍日益濃厚。財政科技投入4609萬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家、市級企業研發中心17家,申請專利388件;科豐冶金、鼎輝特鋼成功創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省首個冶金新材料產業戰略聯盟落戶伊川。開放招商富有成效。簽約寶研新材料、建業綠色基地等億元以上項目25個,合同引進資金165億元,到位省外資金81.5億元、吸收外資2.49億美元;全縣進出口總額12.7億元,增長26.3%,龍鼎鋁業成為全市外貿三大龍頭企業之一。

  (三)坚持重统筹打基础,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县城功能

更加完善。實施「百城提質」工程33個,人民路向西、伊河橋改造等工程竣工通車,植物科普園、南苑水廠提升等項目建成投用,改造城市社區排水管網60公里,新增供暖面積15萬平方米。

城鄉環衛一體化投入試運行,數字城管作用充分發揮。城鄉設施日趨完備。國道208(伊川段)提升改造、掘丁路改建等工程竣工通車,國道343(伊川段)改建、龍鳳大道、郭木線改建等工程順利推進。110千伏輸電線路、新區高壓線遷移等項目加快實施,農網改造工程建成投用。大力推進「氣化伊川」建設,鋪設城區天然氣管網47公里、「鎮鎮通」管網300公里,新發展天然氣用戶7000餘戶。生態環境顯著改觀。持續開展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整治取締「散亂污」企業464家,嚴格落實揚塵治理、應急管控等措施,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81天;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快 「一河兩渠」綜合治理,整治排污口24個,完成633個養殖場畜禽糞污治理,第二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用,平等、江左污水處理廠投入試運行;大力開展林業生態建設,完成造林9萬畝。

   (四)坚持上项目扩投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安排重点项目128个,完成投资260.9亿元,其中24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2.7亿元,台联铝板带箔(一期)、酒钢机械装备制造等项目竣工达产。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协调县域企业使用还贷周转金97笔4.7亿元,解决项目(企业)用地2717亩,盘活停产、半停产企业33家,龙鼎铝业、科丰集团、郑大物联等企业获得省级产业资金支持。发展载体作用凸显。生态科技城浥涧河湿地公园、潜溪河湿地公园、中国制造2025示范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产业集聚区净水厂扩建、园区路网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2.3亿元,增长13.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4.8亿元,增长16.3%。
   (五)坚持惠民生促和谐,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1亿元,完成危房改造1877户,解决1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改扩建贫困村通村公路37.5公里;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76亿元,健康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惠民政策实现全覆盖;84个村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建设新大牧业家庭农场214个、扶贫就业(帮扶)基地212个。民生实事扎实办理。办理省市重点民生实事45项,建成公租房592套,开展公益性演出、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4869场,完成清洁能源替代1.38万户,新增城镇就业7602人,发放医疗、养老等各类补贴6.4亿元。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实施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项目24个,思源学校、康庄学校等项目主体完工;狠抓教育质量提升,高考各类本科上线2489人,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各一名。文化中心项目稳步实施,乡镇文化服务中心、56个贫困村文化大院建成投用。中医院迁建工程正式启动,水寨卫生院、吕店卫生院迁入新址。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工作责任,不断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开展非法集资、问题楼盘等重点领域矛盾风险化解,全力做好“十九大”等重要节点的安保维稳工作,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
   (六)坚持提效能优服务,政府建设不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政府工作始终,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全年立案435件,党政纪处分475人。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接受县人大、政协监督,全力配合县人大常委会开展工作问询、履职评议,办理县人大代表建议和县政协委员提案403件,举办《百姓问政》栏目10期,推动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行政府工作人员任职宣誓制度,政府法律顾问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不断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高效运转。

與此同時,軍政軍民團結進一步加強,婦女兒童、殘疾人、慈善等事業健康發展,統計、司法、質監、氣象、人防、郵政、通信、地方志、廣播電視、防震減災、民族宗教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我們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和發展新理念的結果,是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總攬全局、科學決策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高效監督、鼎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和社會各界人士同心同德、團結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政府,向辛勤勞動在全縣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幹部群眾,向關心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離退休老同志、駐伊部隊官兵、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支持、參與伊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界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不少薄弱環節: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傳統工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新興產業對縣域經濟支撐不足,現代服務業比重較低,實現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有待進一步加快。城鄉基礎設施、鄉村經濟發展仍然比較薄弱,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任務還比較艱巨。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財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環境保護、脫貧攻堅、安全穩定等方面的壓力依然較大,人民群眾對幹部作風轉變、提高行政效能還有較多期待,等等。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正視不足,強化措施,補齊短板,實現更高質量、更快速度、更加全面的發展。


二、關於2018年政府主要工作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更是我縣實現脫貧摘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9+2」體系為支撐,牢固樹立抓好黨建是最大政績,加快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民滿意是最終目標,守牢底線是基本要求的觀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着力打好「四張牌」,強力推進「三大攻堅」,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洛陽加快建設副中心城市和全省重要增長極進程中作出應有的擔當和作為。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2018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6%左右,實際工作中力爭更好一些;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9%;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1%,現代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升,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1%;財政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7%,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達到70%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順利實現脫貧摘帽,節能減排、環保等約束性指標完成省、市下達任務。

圍繞上述目標任務,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九個方面工作:

(一)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加快產業轉型,壯大縣域經濟。圍繞「122」現代產業體系,打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牌,打造千百億產業集群,奠定現代化經濟體系堅實基礎。

壯大工業經濟實力。着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伊電控股集團所屬企業智能化改造,加快推進華晟物流園、鐵路專線等項目建設,推動企業多元化發展;加強與國內知名鋁深加工企業深度合作,引進更多上下游、左右鏈項目,年底前恆陽鋁型材、台聯高精鋁板帶箔(二期)、鼎恆鋁業(二期)等項目建成達產。加快國機精工磨料磨具產業園和國機精工研發中心建設,研發中高端產品,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加強產學研融合對接,建設盛鐵耐材研發中心,優化產品結構,推動耐火材料轉型升級。積極承接塑料產業轉移,開發生產醫用塑料、生物塑料等綠色環保產品,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年底前,鋁及鋁精深加工、磨料磨具等新材料主導產業產值達到600億元以上。整合酒類資源,積極推進杜康酒廠搬遷和原生態文化旅遊等項目,重振杜康酒輝煌。積極培育戰略新興產業。立足產業集聚區和生態科技城兩大平台,加強與北航科技園的深度合作,探索託管經營等模式,依託中國製造2025產業園,吸引高端軸承、電器設備、汽車零部件等企業入駐,洛陽沃達節能、博凱智能製造、鄭大物聯智能化裝備等項目6月底前建成投產,打造智能製造生產和技術研發孵化基地,帶動龍躍機械、海帝機械等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推動華利電子產業園、微電子產業園、移動終端產業園與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積極承接東南沿海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吸引元器件製造、產品組裝、銷售服務等配套產業入駐。緊盯新材料行業前端,加快推進中赫非晶納米材料、寶研金剛石、利爾中晶光伏熱陶瓷等項目建設,着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新材料產業高端發展、集聚發展。積極推進大唐半坡風電等項目,引進上下游配套企業,打造新能源動力產業基地。年底前,智能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產值達到100億元。

做優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支持伊川農商行做大做強,鼓勵域外金融機構在我縣設立分支機構;擴大資本市場融資規模,新增掛牌或上市公司5家,設立產業發展基金2支。積極推動健康養老旅遊融合發展,平泉山養老產業園、鳳山養老產業園等項目年底前建成投用。加快紅星美凱龍、華美建材城(二期)等項目建設,推動家居建材行業優勢互補、集群發展;紮實推進全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創建活動,開工建設頤高電子商務產業園、現代電商物流園,加快冷藏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等項目建設;依託三洋鐵路、焦枝鐵路改線等工程,規劃建設綜合型物流園區,構建「一中心、多支撐、全覆蓋」的現代物流體系。積極融入全域旅遊,開闢文化旅遊、觀光旅遊等精品線路,健全旅遊標識系統,提升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實施青銅小鎮等項目,提升鶴鳴峽等旅遊景區服務水平,唱響伊川特色文化旅遊品牌。

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圍繞「兩集群一基地」建設,加快推進江左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區、建業綠色基地等項目,持續推廣「油菜+春谷」輪作模式,培育一批食用菌、蔬菜產業基地,發展優質穀子、紅薯、煙葉、苗木花卉等特色種植25萬畝以上;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立華畜禽養殖、新大牧業家庭農場、朗宸蛋雞養殖等項目年底前竣工投用。大力推進萬安山兵馬溝、夢溪姜谷等溝域經濟帶建設,加快實施鳳凰嶺觀光園、山耕農業示範園等項目,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新增市級龍頭企業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個、家庭農場100個。擴大糧食、蔬菜等農產品加工規模,百味農業、俏江北蘑菇種植等項目建成投用,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廣「互聯網+農業」經營模式,構建便捷通達的農村電子商務網絡,培育一批產銷一條龍、貿易加工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和特色農產品。

(二)更加注重創新驅動,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動能轉換。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打好創新驅動發展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

科技創新添動力。實施創新主體、創新平台「雙倍增」行動,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培育申報高新技術企業1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0家;組織申報省市創新平台30家,組建產業創新聯盟2家以上,申請專利200件,其中發明專利42件。完善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引進或共享國內行業領軍人才(團隊)5名,博士、教授等高層次人才15名。

深化改革增活力。嚴格落實「三十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以「減證」促「簡政」。嚴格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降低實體經濟運營成本,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全力打好國企改革攻堅戰,妥善處置奮進煤礦等「殭屍企業」;做大做強財源公司等投融資平台,推行「投融建管營」一體化運作和市場化運營,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營造氛圍聚合力。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比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強化質量管理,打造一批業內馳名的「伊川品牌」。厚植創新文化,倡導崇尚理性、尊重知識、勇於競爭、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三)更加注重城鄉統籌,推進共建共享,促進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全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加快構建縣鄉村「三級聯動」的現代城鎮體系。

突出規劃引領。10月底前完成城鄉總體規劃修編和中心鎮、特色鎮規劃編制、報批工作;同步開展其他鄉鎮和100個美麗鄉村的規劃編制工作,分批編制綜合交通、城市道路等33個專項規劃,啟動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設計工作,實現多規合一、全域規劃。牢固樹立「規劃即法」意識,切實維護規劃嚴肅性。

統籌城鄉建設。圍繞「一帶一軸一中心四板塊」城鎮空間結構,大力實施「百城提質」工程和「城市雙修」,補齊道路、小遊園、停車場等市政設施短板,文化路向北延伸、社區排水管網等項目年底前竣工投用。濱河新區堅持「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文化城、以業興城」的總方略,加快構建疏密有度、錯落有致、顯山露水的空間格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鳴皋、呂店中心鎮和彭婆、江左、葛寨特色小鎮建設,年底前成規模、出形象;全面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發揮「美麗鄉村」示範引領作用,以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逐步消除城鄉差異,補齊鄉村發展短板。

提升管理水平。深入開展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持續鞏固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創建成果,理順城市管理體制,整合城市執法資源,充分發揮數字城管作用,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細化水平;深入開展 「城市清潔行動」,持續做好公路沿線、鄉鎮鎮區的違建拆除、馬路市場整治等工作,規範鄉村建設秩序,消除道路安全隱患;實施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中轉站及公廁等城市基礎設施配套項目,提升城鄉環衛管理水平。

   (四)更加注重固本强基,提升基础能力,拓展发展空间。统筹推进农田水利、交通、能源建设,全力打好基础能力建设牌,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加快實施土地整理、8000畝耕地改造等項目,摩天渠節水配套工程6月底全面完工,年底前完成西幹渠節水改造、安全飲水鞏固提升等水利工程建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36萬噸左右。

提升基礎保障能力。圍繞「交通連接」,加快實施濟鄧線(伊川段)、夏宜線(伊川段)改建等項目,6月底前完成國道343(伊川段)改建工程,年底前龍鳳大道、省道240(伊川段)改建工程竣工通車;主動配合推進新伊高速、甘泉河大道建設,做好三洋鐵路等重大工程服務工作;大力建設「四好」農村公路,改善鄉村通行條件。着力推進「氣化伊川」建設,完善城區天然氣管網,加快推進「鎮鎮通」「村村通」工程,讓更多群眾享受到清潔能源;開工建設城西110千伏輸變電工程,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年底前竣工投用,構建安全綠色、經濟高效的現代能源保障體系。

傾力打造發展平台。年底前濱河新區14條26公里路網竣工通車,中國製造2025示範產業園(一期)建成投用;堅持興水、活水、安水理念,加快構建「山、水、湖、島」多層次的綠色生態空間,生態科技城雛形初步顯現。提升產業集聚區承載能力,淨水廠擴建、園區路網完善等項目竣工投用,加快推進直供電局域網、垃圾填埋場等項目,爭創二星級產業集聚區。

(五)更加注重精準扶貧,突出產業帶動,實現脫貧摘帽。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突出抓好黨建引領、產業扶貧、惠民政策落實等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突出抓好產業扶貧。圍繞「365」產業扶貧體系建設,加快產業扶貧「五個一工程」,全年發放扶貧貼息貸款6億元,新發展帶貧合作社100個、勞動密集型帶貧企業100個,建設一批戶用光伏扶貧電站;大力發展生豬、黃牛、肉兔等養殖產業,年底達到百萬頭生豬、2萬頭黃牛養殖規模,年出欄商品兔100萬隻,拓寬增收渠道,壯大集體經濟,推動新型農業經濟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動更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嚴格落實扶貧政策。瞄準特殊貧困人口精準幫扶,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整合行業扶貧、社會扶貧、金融扶貧等各方力量,按時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確保安全住房、社會救助、重度殘疾人托養等幫扶政策「十個全覆蓋」,讓貧困群眾感受到真情親情、真幫真扶。

全面提升群眾滿意度。充分發揮「黨建+扶貧」引領作用,夯實縣直部門、駐村工作隊的幫扶責任,深入開展「五星支部」創建、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以作風轉變促進脫貧攻堅。堅持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加強政策宣傳和思想教育,激發貧困人口內生脫貧動力。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檔卡資料動態管理等制度,嚴控錯評率、漏評率、錯退率;整合財政涉農資金4億元以上,持續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增強廣大群眾的認同感和滿意度。

(六)更加注重綜合施策,優化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家園。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決打贏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使伊川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持續做好污染防治。深入開展「六控」以及重點區域周邊環境專項治理,嚴格落實「封土行動」、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等工作措施,上半年實現重污染行業和各鄉鎮(街道)自動監測設備全覆蓋,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市定目標,PM10、PM2.5等指標不斷下降。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大力開展受污染耕地和重點行業企業污染地塊集中整治,治理農村面源污染,保障土壤環境安全。認真落實河長制,開展涉水工業企業、飲用水源地等綜合治理,第三污水處理廠主體完工,鄉鎮污水處理廠通水試運行,境內地表水保持三類水質標準,確保不發生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

大力開展生態修復行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完成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嚴守耕地紅線,建立健全依法管地用地機制,促進土地資源高效節約利用。落實企業環境修復主體責任,完成萬安山礦山環境綜合治理、半坡礦區生態恢復治理等項目建設,增強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自我修復能力。

全面推進綠色發展。發揮環保政策倒逼機制,大力推進「散亂污」企業整治,鼓勵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和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推動縣域企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推行排污權核定、管理和交易,倡樹「環境也是資源」的意識。嚴格落實節能減排、清潔能源替代等措施,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加快推進全域綠化。圍繞「生態對接」,按照「五山環抱」「六水潤城」生態布局,重點實施交通廊道綠化提升、高速沿線荒山綠化、縣鄉森林公園提升等林業生態工程,全年完成造林綠化5.75萬畝;持續實施退耕還林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做好森林撫育工作,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提高退耕還林效益。鞏固國家園林縣城創建成果,完成西山植物園(二期)改造提升工程,改擴建一批街頭遊園和綠色機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加快推進「一河兩渠」綜合治理、白降河整治(三期)等工程,加強伊河及其支流水生態保護,同步開展濕地植被恢復和50米堤岸生態綠化,年底前完成伊河綜合治理任務,實現「水清、岸綠、路暢、惠民」目標。

(七)更加注重社會治理,防控各類風險,構建和諧伊川。加強社會治理,化解金融風險,築牢安全穩定底線,堅決打贏風險防控攻堅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防範金融風險。強化預算管理,規範政府舉債行為,嚴控債務風險。健全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嚴厲打擊惡意逃廢金融債權、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強融資擔保、小額貸款等投融資機構監管,有效降低和防控各類金融風險,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

築牢安全底線。健全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持續開展隱患排查治理、「打非治違」、安全大檢查活動,創新食品藥品監管方式,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統籌抓好抗震救災和防汛減災、地質災害防範工作,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維護社會穩定。強化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加強非法集資、問題樓盤等重點領域的風險隱患預防排查化解,確保不發生大規模群體性事件和惡性案件;建立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打擊和懲治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建設平安伊川。

強化社會治理。加大困難群體的法律援助,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完善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制度,規範城市社區物業管理,加快形成以群眾自治組織為主體、社會各方參與的新型社區治理體系。

(八)更加注重項目建設,優化發展環境,保持經濟增長。堅持把穩定經濟增長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牢牢抓住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千方百計上項目、擴投資、增後勁,推動縣域經濟轉型跨越發展。

着力加快項目建設。圍繞產業轉型、新型城鎮化、生態體系建設、社會民生等四大領域,安排實施重點項目101個,總投資400億元。按照「竣工投產一批、強力推進一批、開工建設一批、謀劃儲備一批」的要求,嚴格落實領導分包、台賬管理等工作機制,全年完成投資162.4億元以上,竣工達產50個以上。

持續提升招商實效。搶抓洛陽自貿區、自創區「兩區共建」、軍民融合示範區建設機遇,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着力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大力推進精準招商,緊盯忠旺鋁深加工、天山海文旅小鎮等招商線索,力爭全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0個,總投資200億元。全面放開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市政建設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領域,謀劃遴選一批符合國家政策導向和伊川實際的重大項目,爭取政策性資金10億元。

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更加重視本土企業和實體經濟發展,持續實施產業倍增計劃,盤活閒置資源,破解融資難題,復活停產、半停產企業50家以上。積極探索推行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制度,減輕企業用地成本。深入推進政銀企合作,新增企業貸款30億元以上,資本市場融資超過10億元。嚴格落實領導分包、企業評議縣直單位等制度,持續開展企業周邊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嚴厲打擊涉企違法違規行為,打造企業舒心、悅心的營商環境。

(九)更加注重民生改善,補齊發展短板,共享美好生活。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持續提高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嚴格落實惠民政策。狠抓省市民生實事辦理,進一步提升醫療、養老、住房等基礎保障能力,不斷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多渠道穩定擴大就業,開展技能培訓5000人次,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億元,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5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0萬人次以上。抓好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

辦好十大民生實事。一是浥澗河濕地公園、潛溪河濕地公園、平泉河生態公園、伊河濕地公園等4大公園建成竣工。二是縣文化中心年底前投入使用,新區體育公園、濱河體育館主體完工。三是野狐嶺小學、思源學校、康莊學校實現秋季招生,20所寄宿制小學和5所幼兒園8月底前建成投用。四是新鋪設城鄉天然氣管網121公里、發展用戶7500戶;新建熱力管網3.8公里,新增供熱能力35萬平方米。五是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82%以上,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六是3條城區新能源公交車輛線路上半年開通運行,更新3條公路客運線路新能源車輛。七是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完成脫貧21711人,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貧困發生率降至0.86%以下。八是完善便民服務設施,新建改建街頭遊園6個、公廁15個、城鄉垃圾中轉站32個;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消除城中村及城郊村旱廁現象,推動農村戶廁無害化改造。九是着力根治交通擁堵問題,沿山南路

停車場、普惠金融廣場地下停車場建成投用,劃定道路停車位500個,規劃建設過街天橋、隔離護欄等輔助設施。十是強化物業監管,年底前初步實現老舊小區、無主管小區物業服務全覆蓋。

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圍繞辦人民滿意教育,大力實施教育

振興計劃,完善教育基礎設施,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深化教育三項改革,啟動「優秀校長、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培訓計劃,強化師德師風建設,讓教師成為全社會最尊崇的職業。積極引進優勢教育資源,廣泛運用信息化技術,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大力實施高中教育三年提升計劃,穩步推進新職教中心建設,推動普高、職高均衡發展,建設教育強縣。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快健康伊川建設,實施鄉鎮衛生院提升工程,中醫院遷建項目年底前主體完工。加快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發展遠程醫療和智慧醫療,健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打造15分鐘全民就醫服務圈。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完成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創建,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嚴格落實全面兩孩政策,積極開展免費兩篩工作,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落實藥品購銷「兩票制」,規範流通秩序,減輕群眾負擔。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嚴格落實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文化下鄉等措施,繁榮群眾文化生活,着力建設「書香伊川」。大力實施公共文化「七個一」工程,不斷完善基層公共文化體系。

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加強國防教育,做好雙擁共建工作,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支持工會、婦聯、共青團等人民團體

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繼續做好統計、司法、質監、氣象、人防、郵政、通信、地方志、廣播電視、民族宗教、殘疾人事業等工作。


三、關於政府自身建設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新的一年,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

(一)強化政治意識,堅定理想信念。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持續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自覺踐行「忠誠、乾淨、擔當」要求,以嚴的精神、實的作風,攻堅克難、幹事創業。

(二)強化法治意識,全面依法行政。深入貫徹全面依法治國要求,嚴格遵守憲法法律,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把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大力推行專家諮詢、科學論證、集體討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依法接受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自覺接受縣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認真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充分體現人民意願、維護人民利益。

(三)強化為民意識,提升服務效能。始終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全力解決好群眾關心關注的教育、住房、醫療、就業等民生問題,讓群眾少操心、少煩心。進一步簡政放權、優化服務,全面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加強和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建立健全失信聯合懲戒制度。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不斷完善智慧政務縣鄉村三級體系,全面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證明和手續,讓辦事更加便捷順暢。

(四)強化責任意識,全力務實重干。嚴格落實工作責任,特別是對經濟建設、脫貧攻堅、環境保護等重點任務,建立工作檯賬,鉚緊各方責任,逐項抓好落實。倡樹「清新簡約,務本責實」工作導向,求真務實,干字當頭,用我們的努力奮鬥干出新業績,干出好口碑。強化工作督查,嚴格責任追究,堅決查處庸政懶政怠政行為,層層傳導壓力,確保各項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實到位。

(五)強化廉政意識,樹立良好形象。鞏固拓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各級配套規定成果,馳而不息整治「四風」,讓廣大幹部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強化審計監督,瞄準公共資源交易、政府採購、土地交易、扶貧資金使用等重點領域,深化廉政風險防控,紮緊扎牢制度籠子。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從嚴查處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各類腐敗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各位代表,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黨的十九大吹響了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前進號角,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埋頭苦幹,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縣,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努力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