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文成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7年文成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8年文成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9年文成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文成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8年1月19日在文成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縣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7年政府工作回顧

2017年,面對複雜的經濟形勢和艱巨的工作任務,新一屆政府按照縣委的總體部署,圍繞縣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創新實幹,攻堅破難,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穩健起步、奮勇開局。預計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5億元、增長8%,財政總收入11億元、增長10.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3億元、增長8.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8億元、增長13.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90元、增長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0元、增長9.5%,較好地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造氛圍強保障,取得了「項目攻堅、趕超進度」的新突破。項目建設破難推進。以重點項目「百日攻堅」為抓手,強勢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打贏了龍麗溫高速瑞文段、溧寧高速文泰段、G322樟台至龍川段改建等重大交通項目政策處理攻堅戰,劉基廟外圍仿古街區徵地拆遷、巨嶼雲江商業中心留地處置等一批歷史遺留難題得到妥善解決,下沙垟舊村改造創下了我縣城中村征遷新速度,預計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6億元、增長9%。項目招商態勢良好。開展招商引資項目攻堅行動,突出招大引強,成立招商專班,緊密對接浙旅集團等大企業來文考察洽談,成功召開第三屆世界文成人大會,全年簽約項目10個、總投資171億元,在招商項目體量、成熟度和產業類別上較往年均有重大突破。項目要素保障有力。以公共服務領域項目為重點,爭取「兩山」建設專項資金4.5億元、政府債券10.1億元,清理整合財政存量資金2.38億元,積極探索PPP、EPC等建設模式,融資渠道不斷拓寬。清理批而未供土地1968畝、供而未用土地746畝,完成「旱改水」驗收1384畝、墾造耕地340畝,項目用地得到有效保障。

(二)搭平台創品牌,展現了「產業融合、轉型升級」的新態勢。旅遊主業不斷壯大。啟動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浙江省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工作,劉伯溫故里創5A通過國家景觀質量評審,九溪歡樂谷和天頂湖生態農莊創成國家3A級旅遊景區,武陽村和讓川村創成浙江省首批3A級景區村莊。穩步推進嘉南美地、天鵝堡小鎮等項目,百丈漈旅遊服務中心、問道劉基館等項目相繼建成。加快培育民宿經濟,建成悅慢武陽、石門台等精品民宿5家。舉辦「三月三」畲鄉文化節、第十屆萬種楓情節等節慶活動,全年實現景區接待人數141.8萬人次、增長40.5%,接待過夜遊客45.1萬人次、增長21.6%,門票收入5094萬元、增長18.4%。生態農業穩步增長。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扶持壯大茶葉、楊梅、高山蔬菜等優勢主導產業,進一步擴大中華蜜蜂、糯米山藥、紅心獼猴桃、鮮切花等特色農產品規模,文成東魁楊梅榮獲「2017浙江省十佳楊梅」稱號,實現農業總產值12.64億元、增長3.5%。加快推進農業與旅遊、文化、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營業收入9821萬元、增長15%。生態工業增量擴容。建成縣生態產業園公共服務中心,推進巨嶼工業基地和百丈漈生態產業基地轉型提升,引進工業企業12家,打破了近三年未能引進工業企業的困局。開工建設百丈漈小微企業園,建成巨嶼名泰小微創業園並引進優質企業34家。完善助企強工系列扶持政策,積極開展「雙十」助企服務活動,幫助企業解決土地抵押登記等難題86個、應急轉貸資金5216萬元。全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5家,實現工業總產值44億元。新興業態發展迅速。建成省級眾創空間1家、農村電商服務站50個,實現網絡銷售額10億元、增長38%。新引進總部企業9家,實現創稅1953萬元。新培育建築業三級企業7家,全縣實現建築業總產值25億元。引入影視公司5家,《十三獵殺》等9部院線和網絡電影在文成拍攝。建成嶨口農產品儲藏中心,苔湖街商業綜合體完成招商。全年新增股份制企業3家,完成「個轉企」38家、限下轉限上5家,淨增各類市場主體1189家。

(三)治亂點樹亮點,拉開了「城鄉統籌、環境再造」的新序幕。高要求推進「大拆大整」行動。堅持以拆促改、拆改結合,全力推進珊溪街尾、玉壺龍背等22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完成簽約1239戶、29萬平方米。穩步推進「無違建縣」創建,拆除違法建築29.3萬平方米,拆后土地利用率達87.2%。排查出租房、合用場所、民宿和「四無」生產經營單位6875戶,整治合格率均為100%。高起點啟動全域旅遊化環境再造。編制中心城區總體城市設計,有序推進苔湖街改造、興福堂城市綜合體、泗溪沿岸線纜入地等項目,創成國家衛生縣城。謀劃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項目215個,開工195個,完成投資1.85億元。推進「美麗鄉村」擴面提質,開展「清潔家園」專項行動,6個村獲評溫州市「五美鄉村」。建成G322縣城至西坑段美麗公路,啟動新56省道接南田公路景觀美化工程,完成公路彩色硬路肩改造60公里。建設珍貴彩色森林3.85萬畝,完成人工更新造林1705畝。高標準開展治水治氣。全面深化「治水剿劣」專項行動,加快推進飛雲江治理二期、城鎮污水管網改造等項目建設,在全市率先完成8個劣V類小微水體整治,14條縣級以上河道水質均在Ⅲ類以上,榮獲治水「大禹鼎」。進一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整治鑄造企業8家,淘汰燃煤鍋爐6台,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7.5%。創成「中國氣候養生福地」,重點生態環境指標位居省市前列。

(四)守底線補短板,實現了「安全係數、幸福指數」的新提升。「除險安居」工作成效顯著。全縣共排查城鎮危舊房1075幢、農村危舊房10.44萬戶,鑑定並治理C級危舊房1611戶、D級危舊房2189戶,治理完成率均為100%。建立農房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實現農房建設規範化管理。全面推進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完成地質災害避讓搬遷40處、工程治理34處。建成並投用避災安置場所219個,實現村級避災場所重點區域全覆蓋。10個抗震安居小區項目全面開工建設,全年完成異地搬遷770戶2466人。社會事業多點開花。加快省級教育現代化縣創建,武陽書院、縣第三實驗小學等項目紮實推進,建成大嶨中心幼兒園和玉壺華僑幼兒園,推行縣城學校課後管理,新高考上線率和一段上線率再創歷史新高。開工建設縣人民醫院新建工程,有效推進「雙下沉、兩提升」、分級診療和責任醫生簽約服務,醫療衛生和計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以文化強縣創建為載體,開展「伯溫讀書節」等文化惠民活動3228場次,建成城市書房1個、文化驛站3個、農村文化禮堂14個。積極推進全民健身工程建設,浙江馬拉松精英賽長期落戶文成。實施系列精準扶貧措施,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預計低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增長16%。新增172個建制村通客車,建成安保設施387公里,實現客車「村村通」。加大縣城交通治堵力度,新增停車場2個、車位270個。養老、醫療保險戶籍參保率分別達92.7%和98.7%,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支付比例提高到60%,新增城鎮就業人數2074人,實現失業人員再就業743人。社會治理持續加強。加大社會治安專項整治力度,全縣刑事發案率下降39.5%,290個村實現全年刑事「零發案」。推進「無欠薪」縣建設工作,追回拖欠工資1238萬元。積極開展「七五」普法,健全人民調解組織,排查解決各類矛盾糾紛5023起。強化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開展信訪積案督查化解專項行動,圓滿完成黨的十九大等重點時段維穩安保任務,實現省級平安縣「十連創」。工會、共青團、婦女、兒童、老齡、慈善、殘疾人、紅十字等事業全面發展,民宗、僑務、雙擁、移民、氣象、檔案、老幹部、地方志、人民武裝、軍民融合、人防建設、關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五)抓改革優服務,樹立了「依法行政、廉潔高效」的新形象。「最多跑一次」改革走在前列。在全省率先推廣「移動互聯網+審批」模式,構建了以「一端、一號、四庫」為核心的移動互聯網服務平台,梳理公布事項689大項、1081小項,可通過移動端申報的零上門事項增加至142個,申報材料簡化率達43.5%,辦理時限壓縮27%,積極推進「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改革向海外和鄉村延伸,「最多跑一次」改革群眾滿意度居全市第一。廉政建設更為紮實。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持之以恆糾正「四風」,全面開展國有房產清查整治,完善財政資金競爭性存放機制,「三公」經費支出下降23.9%。認真落實政府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全面加強審計監督,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崗位的風險防控,切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依法行政深入推進。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234件、政協委員提案142件,辦結率均為100%,滿意率分別達99.6%和98.6%。深入推進行政複議體制改革,成立行政複議局,完善重大行政決策和規範文件制定程序,進一步規範政府工作程序和行政行為,法治政府建設不斷加強。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在發展中夯實基礎,在艱難中謀求突破,全縣經濟社會實現了新發展,對外形象取得了新提升。這些成績來之不易,是縣委統攬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及社會各界有力監督、大力支持的結果,更是全縣上下勇於拼搏、克難奮進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所有關心、支持、參與我縣建設和發展的駐文部隊、工商聯、人民團體、海外僑胞、社會各界人士和在文投資者、建設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文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有效解決,政府工作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方面,主導產業培育和重大平台建設推進緩慢,交通尚未實現突圍見效,土地、人才、資金、環保等制約因素日益趨緊,發展新動能還未真正形成。城鄉環境方面,城中村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配套功能還不夠完善,城鄉風貌、品位和特色離全域旅遊化的要求相距較遠,城鄉管理精細化水平有待提升。社會民生方面,教育、衛生、文體、養老等設施建設短板較為明顯,公共服務供給與群眾期望仍有差距,部分低收入群體生活依然困難,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領域仍存隱患。自身建設方面,一些幹部的思想認識與新時代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作風不實、執行不力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服務項目、服務企業、服務群眾的能力有待提高。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8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

201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做好全年各項工作意義重大。當前,文成既面臨着改革政策紅利釋放、後發優勢日益增強的歷史性機遇,又肩負着追趕發達地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使命,可謂機遇與挑戰並存,但是機遇遠遠大於挑戰。生態後發優勢正在顯現。黨的十九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布局,為我縣充分發揮生態優勢、提速「兩山」轉化帶來了重大戰略機遇。我們要將自身生態優勢置於整個宏觀發展大勢的背景下來考量,作為區域發展的價值窪地去評估,真正樹立起生態後發崛起的戰略自信。交通後發優勢加速形成。國家和浙江省分別提出建設「交通強國」和「交通強省」的重大目標,綜合交通發展迎來更加難得的黃金機遇期。經過多年努力,我縣重大交通工程進展順利,為進一步改善區位優勢、拉近與外部的空間距離、融入更高水平的發展平台奠定了堅實基礎。政策後發優勢逐步疊加。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戰略,以及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和生態補償機制等戰略措施;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加大對26縣的扶持力度,大力實施「大花園」戰略和萬億旅遊產業「511」行動;市委、市政府把溫州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建設作為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發展、加快山區綠色崛起的主要抓手,這些戰略部署符合我縣資源稟賦和現實發展需求,必將為我縣經濟社會趕超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因此,在新的一年裡,我們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狠抓機遇、奮勇拼搏,努力開創文成綠色發展、趕超跨越的新局面。

根據上述形勢的分析和判斷,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宜游宜居生態縣」發展戰略,根據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縣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的決策部署,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全域旅遊引領為主線,着力擴大有效投資、振興實體經濟、建設美麗家園、提升環境質量、增進民生福祉,全面提速建設「三美」文成,以優異成績向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

通過綜合分析和評估,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財政總收入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等各項約束性指標完成省市下達任務。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要重點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圍繞擴大有效投資,以「重大項目全程跟蹤」為抓手,加快培育動能強勁的增長熱點。堅持項目為王,全力抓好項目建設、招商引資、要素保障各個環節,持續加大攻堅力度,不斷優化投資結構,進一步增強發展後勁。

強勢推進項目攻堅。開展重大項目全程跟蹤行動,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集中政策,掀起新一輪大抓項目、大上項目的熱潮。全力加快項目建設。狠抓政策處理「清零」,着力破解一批歷史性、瓶頸性、短板性難題,開工建設溧寧高速文景段、G322西坑至景寧段改建、鳳凰山文化園、玉壺東大門開發、青文泰公路玉壺至渡瀆段控制性工程等重點項目,全速推進龍麗溫高速瑞文段、溧寧高速文泰段、G322樟台至龍川段改建、珊溪李井抗震安居小區二期等重大項目,確保列入省重點項目10個、「411」項目4個。做深做細項目前期。健全重大項目前期推進機制,緊盯規劃銜接、評估論證、項目審批、政策處理等環節,加快推進西北片城鄉供水提升工程、通用航空機場、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前期,爭取文青高速列入省規劃,配合做好溫武吉鐵路、天然氣「縣縣通」工程前期工作,推動項目早落地、早開工,形成投資項目滾動發展的良好態勢。精準謀劃重大項目。準確把握政策導向、市場方向和現實要素支撐,突出休閒旅遊、健康養生、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謀劃一批產業項目和民生項目,爭取列入市重點前期項目6個以上。

全面提升招商實效。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生命線工程」來抓,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努力在重大產業項目招引上取得新突破。力促招商落地。開展招商項目歷史遺留問題清理專項行動,加強重大招商項目專班對接,列出問題清單,逐條銷號解決,確保巨嶼影視文化產業園、「東方慢城」飛雲湖小鎮、空中花園小鎮、南田六福山禪意小鎮、百丈漈暔山醫院等項目在落地開工方面有實質性進展,爭取開工10億元以上項目2個,完成浙商回歸到位資金22億元。創新招商方式。堅持精準化、精品化招商,打好駐點招商、鄉情招商、以商招商「組合拳」,聚焦產業平台和眾創空間,實施華僑要素回流和文商回歸工程,主動對接央企、省企和區域性、行業性龍頭骨幹企業,加大龍船垟城市綜合體、天聖山隱修谷等項目推介力度,確保列入省市盯引清單項目3個、完成項目簽約8個。完善招商機制。理順招商項目「包裝上報、預審評估、洽談簽約、移交建設」等流程,着力構建分工合理、精簡高效、協同推進的流水線工作模式。健全招商項目退出機制,進一步提高簽約項目履約率、到資率和開工率。

狠抓項目要素保障。創新土地利用方式、資金籌集模式和人才引培機制,為項目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強化土地保障。完善土地開發激勵機制,大力推進墾造耕地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完成「旱改水」驗收1500畝、立項500畝,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3.5萬畝、宅基地整理立項100畝,全力做好省級重點項目的農轉用報批工作。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500畝、城鎮低效用地100畝。推進「標準地」供給,研究制定「做地、儲備、出讓」一整套聯動計劃,實現用地出讓1000畝。強化資金支撐。積極爭取上級資金補助和政策性銀行融資支持,綜合運用銀行貸款、PPP、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拓寬政府投資項目融資渠道。推進企業債券發行平台建設,用足用好旅遊產業基金,加快縣旅投公司等企業上市步伐,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強化人才引培。把人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實施「人才新政」,完善人才培育、評價和激勵機制,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工程技術緊缺人才,確保各類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活。

(二)圍繞振興實體經濟,以「重大平台落地」為支撐,加快構建鏈條完整的產業體系。堅持「實業興縣」,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進一步發揮旅遊主業的融合帶動功能,搭平台、優政策、育主體,着力打造溫州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示範區。

推進全域旅遊業態升級。以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為統領,突出核心景區打造和產業平台建設,促進「旅遊+」產業融合,不斷提升以旅遊為引領的現代服務業。全力抓好5A創建。嚴格對照創建標準,完成西南公路改造提升、森林氧吧小鎮城市客廳、劉基廟景區提升、遊客服務中心、景區線纜改造、A級廁所改建等項目建設,完善景區旅遊集散、文化展示、標識標牌、導遊解說、旅遊安全等服務系統,健全智慧旅遊服務體系,全面提升景區景觀品質,力爭創成劉伯溫故里國家5A級旅遊景區。加快發展休閒旅遊。強化天湖省級旅遊度假區、省市特色小鎮、劉伯溫文化和旅遊產業園等重大平台支撐,加快推進劉基廟外圍仿古街區基礎設施、天頂湖山地運動休閒中心等項目建設,積極發展山地運動、房車露營、特色美食、影視互動、拓展培訓等體驗項目,融入名人文化、紅色文化、僑鄉文化、畲鄉文化、宗教文化、太極文化、孝文化等主題元素,不斷豐富全域旅遊產品供給。優化星級酒店和鄉村民宿的結構和檔次,加快推進珊瑚島旅遊接待中心、飛雲湖秘途風情小鎮、百丈漈石莊民宿群二期等項目,新增酒店和民宿床位1200張。引導傳統景區向主題型、特色化發展,銅鈴山森林公園創成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森林氧吧小鎮創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新增國家3A級旅遊景區1個、3A級景區村莊4個。積極開展精準旅遊營銷,不斷拓寬旅遊市場,全年實現景區接待人數增長25.1%、接待過夜遊客增長32.1%、門票收入增長27.3%。大力培育新興業態。加快創新平台建設,成立文成農林科學研究院,帶動人才孵化、科技轉化和企業成長。積極發展康養產業,推進西坑隱居安福、銅鈴山森林康養基地、嶨口中意康樂養老院等項目建設。培育建築業二級企業1家、新增企業2家,完成建築業產值27.5億元、增長10%。加強綠雲電子商務園等電商平台建設,實現網絡零售額11億元。繼續發展總部經濟,引進總部經濟企業5家以上。出台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着力打造全域無圍牆微電影基地。

  加快生態農業提質增效。圍繞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進一步推進農業品牌化、特色化、標準化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突出品牌化發展。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重點打造「文成原農」區域公共品牌,深入推進「文成貢茶、文成楊梅、文成高山蔬菜、文成糯米山藥、文成土蜂蜜、文成素面」等農業品牌建設,做大做強茶葉、楊梅、高山蔬菜等傳統主導產業,積極扶持紅心獼猴桃、糯米山藥、食用花卉、食用菌等高效農業發展,全面推動農產品提檔升級,實現農業增加值增長3%以上。突出特色化發展。以創建省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為目標,依託美麗鄉村、生態農莊和休閒農業,探索建設田園綜合體;提升九龍山、仙人居、邱老漢等生態農莊,新建南田高村、二源山頭、周山官坑等休閒農業基地,打造一批莊園經濟體;推進珊溪萬畝楊梅、南田循環農業等現代農業園區轉型升級,逐步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等功能的產業聯合體;持續發展彩色稻田、觀賞花卉等創意農業,辦好早茶節、利柿節等農事節慶活動,做好「農文旅」融合文章。突出標準化發展。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全面完成「一控兩減三基本」年度任務,健全農業標準、農產品檢測和質量追溯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98%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64%以上,創成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示範縣。保障糧食安全,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穩定在12.5萬畝、5萬噸。

促進生態工業增量轉型。實施生態工業三年倍增計劃,推動工業經濟綠色發展、集聚發展、創新發展,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以上。提速工業園區建設。成立縣生態產業園管理委員會,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加快推進巨嶼工業基地和百丈漈生態產業基地擴容提質,啟動黃坦生態產業基地起步區建設,發展壯大巨嶼名泰小微創業園,建成百丈漈小微企業園,引進優質工業企業20家以上。推進存量企業優化。進一步深化「四換三名」「三轉一市」,實施企業「機器換人」2家,完成企業股改2家、「新三板」掛牌1家、小升規4家。加大技改投入,完成工業技改投資3億元、增長25%,占工業投資比重達60%以上。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科技型企業8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申報市級「兩化融合」試點企業2家以上。實施精準助企服務。積極落實助企強工優惠政策,打好簡政放權、減稅降費、金融扶持等系列組合拳,大力營造合力扶工氛圍。深入推進「雙十」助企服務活動,重點破解企業融資、環評審批、產權證辦理等難題,全力護航企業發展。

「兩山」建設資金(P2):2017年,浙江省設立振興實體經濟(傳統產業改造)、「兩山(一類)」和「兩山(二類)」建設三項財政專項激勵資金,實施競爭性分配,連續支持三年。2017-2019年共安排162億元,擇優支持48個縣(市、區)。我縣入選「兩山(一類)」建設財政專項激勵政策分配對象,省財政給予每年專項激勵資金1.5億元。

PPP(P2):即公私合作模式,通過特許經營權轉讓等方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長期合作關係。

EPC(P2):是指公司受業主委託,按照合同約定對工程建設項目的設計、採購、施工、試運行等實行全過程或若干階段的承包。

五美鄉村(P4):是指溫州以環境美、風尚美、人文美、秩序美、創業美為主題,在改善環境、富民強村、教化風俗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深化鄉村文明建設。

城市書房(P5):是指以24小時自助實體圖書館為基礎,利用信息化和RFID技術,實現無人值守和自助服務的全開放、不打烊、高品位的自助實體街區圖書館。

文化驛站(P5):是指由文化部門或文化組織創意並發起的公益文化平台,主要開展文化宣傳、組織講座、學習及交流等活動。

一端、一號、四庫(P5):「一端」是指政務服務網移動客戶端、「一號」是指文成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四庫」是指個人數據庫、法人單位數據庫、電子證照庫、公共信用信息庫。

萬億旅遊產業「511」行動(P8):2016年浙江省提出,力爭通過5年努力,培育5家旅遊類上市企業,撬動社會資本投資1000億元以上,參與建設100個旅遊項目。

「411」(P9):即萬億產業轉型升級工程、萬億基礎設施完善工程、萬億統籌城鄉建設工程、萬億公共服務提升工程,建設1000個以上省重大項目,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萬億元。

標準地(P10):是指帶着建設規劃、能耗、環境、投資強度、畝產稅收等系列標準進行出讓的建設用地,企業拿地後通過「一窗受理」即可直接開工,建成投產後按照法定條件和既定標準進行驗收。

文成原農(P12):是一個覆蓋文成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縣級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放心、安全、口感好的文成原生態農產品。

一控、兩減、三基本(P13):「一控」是指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和農業水環境污染;「兩減」是指化肥、農藥減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糞污、農膜、農作物秸稈基本得到資源化、綜合循環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新三板(P13):是指全國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權交易平台,主要針對的是中小微型企業。

兩化融合(P13):是指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高層次深度結合。

四好農村路(P15):習近平總書記於2014年3月提出要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

百姓書屋(P18):是指設在農村百姓自己家門口的無人值守圖書館,可為讀者提供全天候、全自助的辦證、借閱、續借、還書等服務。

醫聯體(P18):是指區域醫療聯合體,將同一個區域內的醫療資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個區域內的三級醫院與二級醫院、社區醫院、村醫院組成。

雪亮工程(P19):是指以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為指揮平台、以綜治信息化為支撐、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以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為重點的「群眾性治安防控工程」。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稱之為「雪亮工程」。

四個平台(P19):是指「鄉鎮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等「四個平台」的基層治理體系。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