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作者:唐登傑
201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8年1月26日在福建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過去的五年,是福建苦幹實幹、奮力趕超的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臨福建考察,作出了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和「四個切實」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為福建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福建加快發展,支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平潭綜合實驗區、福州新區、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進一步凸顯了福建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省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全省生產總值從接近2萬億元到突破3萬2千億元,2016年首次進入全國前十;人均生產總值從5.3萬元增加到8.2萬元,2016年上升至全國第6位;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加1594.9億元,增長53%;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2.1%和60.7%;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8%;「十二五」規劃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順利實施。

  初步統計,2017年全省生產總值32298.2億元,增長8.1%;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4603.8億元、增長7.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808.7億元、同口徑增長8.7%;固定資產投資26226.6億元,增長13.5%;外貿進出口11590.8億元,增長12%;實際使用外資573.2億元,增長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13億元,增長11.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2%;城鎮登記失業率3.8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1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35元,增長8.9%;節能減排降碳年度目標可以實現。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圓滿收官,「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建設取得新成效。

  (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體制機制活力增強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紮實推進,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房地產去庫存取得積極成效,規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政府綜合債務率低於警戒線,累計減輕企業負擔1282.5億元,實施31個補短板工程包、完成投資2180億元。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五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4萬億元、年均增長16.1%,民間投資年均增長19.8%。創新「五個一批」項目推進機制,實施正向激勵,突出簽約、開工、投產三個環節,優化投資結構,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相繼建成。高速公路運營里程突破5千公里,密度居全國前列,鐵路路網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實現市市通快鐵、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幹線、村村通客車,形成「兩縱三橫」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港口吞吐能力達4.8億噸。電力裝機容量達5597萬千瓦。重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587億元。實施擴大消費十大行動等舉措,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熱點消費快速發展,電子商務交易額年均增長40%左右。

  重大改革試驗加快推進。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建設海絲核心區,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人文交流更加緊密,新增對外投資額年均增長1.2倍,台閩歐國際班列實現常態化運營。自貿試驗區推出創新舉措11批285項,其中全國首創103項,新增企業數、註冊資本分別是掛牌前的4.3倍和6.3倍,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成為全國典型案例,跨境電商、保稅展示交易、融資租賃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平潭「一島兩窗三區」建設紮實推進,對台先行先試步伐加快。福州新區積極創新管理方式,濱海新城建設提速。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在特色園區、創新平台建設等方面取得成效。

  關鍵環節改革實現突破。深化放管服改革,梳理公布「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辦事清單2725項,省級行政許可事項精簡50%以上,非行政許可審批全部取消。省市縣鄉四級權責清單實現全覆蓋,90%以上事項實現網上辦理。多證合一、證照分離等商事制度改革持續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面推行。監察體制改革試點穩步推進。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紮實推進。國企國資改革進一步深化。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全面實施。營改增試點改革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全國樹立了標杆。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醫保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三明醫改經驗在全國推廣。

  開放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籌備和服務保障任務圓滿完成,「金磚+」效應逐步顯現。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推動外貿優進優出,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加快發展。實施精準招商,實際使用外資年均增長6.2%。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額年均增長32.8%。積極推進閩台經濟社會融合發展,43家台灣百大企業在閩投資,實際使用台資74.5億美元,閩台貿易額2377.6億元人民幣。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數量居全國首位,媽祖等祖地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出台支持台灣青年來閩就業創業舉措,在閩工作生活台胞超過15萬人。海峽論壇品牌效應進一步提升。向金門供水工程海底管道施工全部完成。閩港閩澳在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外事、僑務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援藏、援疆、援寧等紮實推進。

  (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創新支撐作用持續提升。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高新技術企業從1638家增加到3054家,規上工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9%。建立以「用」為導向的產學研結合新機制,實施研發經費投入分段補助政策,全省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3.9%。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6·18」累計對接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7萬項,技術合同交易額累計367.6億元。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機院海西分院、國家海洋局海島研究中心等相繼落地,建成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2600個。「數字福建」進入「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智慧化」融合發展新階段,信息化綜合指數居全國第6位,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居全國第7位。

  產業轉型升級明顯加快。實施「中國製造2025」,規上工業增加值從7810.8億元增加到12146.8億元,千億產業集群從5個增加到11個。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一批體量大、帶動力強的項目落地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累計完成技改投資22075億元,年均增長17.5%。海洋生產總值從5181億元增加到9200億元。服務業發展動力強勁,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了4.6個百分點。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2%。率先實施「放心游福建」服務承諾,旅遊總收入增長1.6倍。金融機構體系不斷健全,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5%,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超過4萬億元,直接融資超過萬億元,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穩步增強。

  特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品牌農業、生態農業、數字農業加快發展,七大優勢特色產業已有5個產值均超千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1%,糧食總產量每年超過650萬噸,「菜籃子」產品豐富、品質提升、保障有效。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省建設,主要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高效設施農業196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545萬畝。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連續18年實現全省耕地占補平衡。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到59%。農村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68%,農村電商、產銷聯盟、休閒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湧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壯大。

  (三)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人民群眾獲得感增強

  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強化責任落實,建立產業就業、資產收益等穩定脫貧機制,「造福工程」累計搬遷87.9萬人,脫貧110萬人,基本完成減貧任務,貧困發生率從3.8%下降到0.02%。實施精準扶貧醫療疊加保險政策,籌集2.4億元為因病致貧返貧的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再增加一道保障。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生產總值年均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220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面貌明顯改善,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海島等欠發達地區發展步伐加快。

  基本公共服務持續改善。全省民生相關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每年均超過七成。省級財政累計投入801.9億元,完成110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就業保持良好態勢,5年新增城鎮就業319.1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01.1萬人。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兜底保障政策惠及652.7萬人。48萬戶棚戶區居民「出棚進樓」,20萬戶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提前整體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92%以上義務教育階段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地入學公辦學校,現代職業教育加快發展,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列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計劃。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提升,醫聯體建設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持續推進,3所省屬醫院與國家高水平醫院「一對一」合作共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18.3萬張,疾病預防控制進一步加強。全面兩孩政策平穩實施。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覆蓋率達99.4%。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成功承辦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晉江成功申辦第18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持續推進,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事業不斷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睦。

  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推進。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城鎮化率從59.6%提高到64.8%,529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服務功能不斷增強,港產城聯動發展態勢基本形成。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持續提高,空間規劃試點、「多規合一」和城市開發邊界劃定取得積極進展,「兩違」治理騰出土地32.6萬畝。福州、廈門地鐵1號線建成通車,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紮實推進,新建改造市政道路、綠道、雨水管網、污水管網、供水管網和燃氣管網3.2萬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91%、97.5%。三分之一村莊開展美麗鄉村建設,75%行政村實現生活垃圾常態化治理,鄉鎮生活垃圾轉運系統全面運行。建立專項獎勵制度,促進山區專業技術人才收入水平總體上不低於沿海。鼓浪嶼申遺成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社會保持安定穩定。深化「平安福建」建設,妥善處置各類群體性事件,積極化解信訪積案,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7個設區市獲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金融風險防控有力有效,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安全生產治理能力和監管水平有效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整治持續加強,生產安全事故總量比2012年下降33.3%,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2年下降62.5%。防災減災救災機制逐步完善,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雙擁共建走在全國前列,成為全國唯一連續4屆所有設區市均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的省份。

  (四)加快推進生態省建設,清新福建成為樣板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我省成為第一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2016年度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結果居全國第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38項重點改革任務中34項已形成改革成果,其中11項在省內複製推廣,投入30多億元加大全流域生態補償力度,生態環保目標責任制、廈門垃圾分類試點、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環境權益交易等一批改革舉措走在全國前列,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

  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效實施。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從水源頭到水龍頭的全過程治理體系,全省所有的河流都有了河長。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整治生豬養殖污染。實施比國家更嚴格的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標準,強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複試點,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從39.3萬噸提高到94.1萬噸,完成重金屬總量控制任務。

  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優。實行最嚴格的環境執法監管,實現省級環保督察全覆蓋。全省12條主要河流優良水質比例達95.8%。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水質面積占比88.9%。九個設區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6.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8.2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65.95%,保持全國首位。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96.6萬畝。5個縣(區)成為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區),6個設區市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創森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五年來,我們持續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馬上就辦、真抓實幹,把「機制活」貫穿政府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努力做到廉潔、勤政、務實、高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自覺接受人大和政協監督,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4037件、省政協提案4325件,辦結率100%。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及社會各界人士意見。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67項地方性法規草案,制定出台82項省政府規章。行政複議機制不斷完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持續加強,政務公開和權力運行網上公開全面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成效明顯。

  五年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的結果,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省人民團結拼搏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結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國家機關及其駐閩機構,向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駐閩部隊,向所有關心支持福建發展的台港澳同胞、海外鄉親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回顧過去五年,我們切身體會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自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着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須堅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推進依法行政,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我們清醒地看到,發展中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我省經濟發展與發達省份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人才支撐不夠強;民生領域存在不少短板,穩定脫貧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與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治理能力有待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較大,應對重大自然災害能力有待提升;體制機制創新和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營商環境還需進一步優化。我們必須直面問題,創新舉措,切實解決。

  二、今後五年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

  今後五年,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做好今後五年政府工作,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緊圍繞習總書記親自擘畫的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的宏偉藍圖,深入踐行習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趕超目標,全面完成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再上新台階、建設新福建」中心任務,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實現經濟發展高質量。着力「產業優」,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標準化戰略,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建成創新型省份、先進製造業大省和質量強省。切實貫徹中央關於福建加快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高質量發展與實現趕超有機統一,實施經濟發展「百千萬支撐」工程,加快「數字福建」建設步伐,形成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特色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三大主導產業產值均超萬億元,新興產業實現倍增發展,服務業比重顯著提升。堅持海陸統籌,發展特色鮮明的灣區經濟,邁出海洋經濟強省建設新步伐。着力「機制活」,用好用足中央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堅定不移將改革進行到底,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更多實質性成效。加快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加快建設貿易強省,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化閩港閩澳經貿合作,緊密聯繫和團結更多閩籍海外鄉親。以中央對台大政方針為指引,繼續深化閩台各領域交流合作,為維護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服務祖國統一大業作出更大貢獻。

  (二)加快民主法治建設,努力實現社會治理高效能。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入實施依法治省戰略,把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與創新政府、廉潔政府、服務型政府建設相結合。提高立法質量,完善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強化權力制約監督。深入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依法支持軍隊改革與建設發展。全面實施「七五」普法,提高群眾法治意識,完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服務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推廣軍門社區好經驗好機制好做法,進一步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三)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努力實現精神文明高品位。加強理論武裝,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持續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進一步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福建精神。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提升新型智庫建設水平,推進科普、檔案、地方志等事業發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提升文化創新力、競爭力和軟實力,進一步打響福建文化品牌、延續福建文脈。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精心守護好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

  (四)加快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努力實現幸福生活高指數。着力「百姓富」,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增長、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着力增強供給能力,促進公共服務、城鄉民生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善,優質教育公平可及,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升,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取得新進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五)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着力「生態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實施生態省建設戰略,做好「生態+」文章,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造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嚴格國土空間用途管控,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淨、空氣更清新,加快建設美麗福建。

  三、2018年工作安排

  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省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7.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左右;出口增長3%,實際使用外資增長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完成節能減排降碳任務。

  今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部署,用好用足中央和國家機關的支持政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取得更大成效。

  (一)着力創新發展,不斷提高供給體系質量

  以轉型升級優化供給結構。一是做強做大主導產業。電子信息突出「增芯強屏」,大力突破芯片設計、整機模組一體化設計等關鍵技術,加快建設新型顯示、高端集成電路等重大項目。機械裝備突出智能創新,支持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創新應用,發展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化專用設備,提升海工裝備、工程機械、電工電器等優勢產業。石油化工重點依託「兩基地一專區」,以煉化一體化項目為龍頭,延伸中下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二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打好「數字化+」「標準化+」組合拳,推動重點產業轉型升級、質量提升。實施500項以上省級重點技改項目,推動紡織、鞋服、食品、冶金、建材等傳統行業對標國際標準,創品牌提品質。三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建立「一個行業、一個規劃、一個政策」工作機制,促進創新資源向新興產業集聚,引進一批高成長新興產業項目。實施「雙高」培育工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50家、高成長企業100家。大力培育「獨角獸」「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推動種子企業快速成長。精心籌辦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以此為契機加快「數字福建」建設,推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推動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發展,加快高端裝備、節能環保、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增材製造等新產業突破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爭創「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科學布局福州新區產業體系,突出高端高新,打造東南沿海重要現代產業基地。四是大幅提升現代服務業。建設一批服務業示範區,促進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推動軟件信息、科技服務等專業化高端化發展,支持福州、廈門創建中國軟件名城。加快發展研發設計、信息服務、會展服務和人力資源服務等服務外包,引導製造業主輔分離,加快發展服務型製造,推動服務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推進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文創產業融合發展,壯大重點文化產業。提升配套設施和服務質量,推進全域生態旅遊和「紅色旅遊」跨越發展,做強「清新福建」品牌。加快發展體育產業,推動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五是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引導優勢特色產業向適宜區域和產業園區集聚發展。推進種業創新,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培育更多區域公用品牌和名牌農產品,做強做優做大七大優勢特色產業。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行動計劃,持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打響「清新福建·綠色農業」品牌。

  以擴大內需拓展供給空間。以增加中高端供給和有效供給為導向,建立常態化招商引資機制,促進項目簽約、開工、投產良性接續,拓展實施一批新的投資工程包。推進寧德時代、福州京東方、廈門聯芯、泉州晉華、莆田華佳彩、漳州核電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和鐵路、高速公路、機場、地鐵、港口、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全年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300億元以上。降低社會投資准入門檻,支持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新增民企投資4000億元以上。擴大健康、養老、文化、體育等社會服務有效供給,提升文化消費、旅遊休閒、家庭服務等居民服務品質,滿足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

  以科技創新提高供給效益。一是着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支持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先行先試,推進產業、創新、資金、政策四鏈融合。推進創新平台企業化運作,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建立企業化運作的應用型科研機構,支持建設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等高水平創新研發平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產學研用深度結合,落實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和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分段補助等惠企政策,鼓勵產學研用聯合體開展集群式研發,支持中小企業創新創造。二是着力轉化科技成果。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實施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完善技術轉移和知識產權保護服務體系,提升「6·18」、國家技術轉移海峽中心等平台功能,促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三是着力營造良好人才生態。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人才政策,創新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機制,匯聚更多優秀企業家、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弘揚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鼓勵人才向山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以深化改革增添供給活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一是突出「破」「立」「降」,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向深入。大力破除無效供給,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化解過剩產能,健全「殭屍企業」出清、重整機制,盤活低效資產。大力培育新動能,加快形成生產要素從低質低效領域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的機制。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全面落實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制度,嚴查亂收費行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用能、物流成本,全年減輕企業負擔700億元以上。二是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加快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規範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員工持股試點,推進省屬企業改制上市和兼併重組。完善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鼓勵國有資本與非國有資本雙向投資,促進省屬企業之間、各級國有資本之間交叉持股、共同發展。規範經營性國有資產處置和收益分配,推進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整合共享。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落實好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各項措施,多渠道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認真落實各項產權保護措施。三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培植壯大財源,提升財政收入質量。進一步推進預決算公開。健全以使用績效為導向的財政資金配置機制,強化預算績效管理,加強專項資金整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合理劃分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完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加快推進政府性股權投資基金市場化運作。四是強化金融服務功能。落實金融工作三大任務,健全地方金融議事協調機構和金融監管體系。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推動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做優做強,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拓展保險保障功能,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二)着力協調發展,不斷增強城鄉區域均衡性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城市群為主體,推動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構建福州、廈漳泉兩大都市區,推進福莆寧和平潭一體化,支持南三龍加快發展,支持武夷新區建設,加強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優化中心城市空間布局,促進產城融合,拉開城市框架,拓展承載空間,增強輻射帶動和綜合服務能力。實施「大城關」戰略,優化重點中心鎮布局,加強周邊統籌配套。推進市縣「多規合一」,提升城市品質品位和精細化管理水平。深化山海協作,完善掛鉤幫扶機制,支持各地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發展壯大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實施一批海洋經濟重點項目,提升發展海洋漁業,壯大海洋新興產業,促進海洋經濟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進閩藏、閩疆、閩寧幫扶協作。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握總要求,走好特色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一是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加強糧食生產、流通、儲備、調控,確保糧食安全。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生態農業、數字農業,新增投資100億元實施350個產業發展項目。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工程,支持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建設100個蔬果加工基地和產後商品化處理中心,加快構建冷鏈物流體系。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培育農村電商、休閒農業等新業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二是推動農村全面進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進一步完善農村供水供電、通訊網絡、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全面落實路長制和農村道路專管員制度。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鎮、美麗鄉村,新增鄉鎮污水處理設施137個,新建改造農村三格化糞池50萬戶,實現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常態化治理全覆蓋。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加強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促進居民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三是推動農民全面發展。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壯大村集體經濟,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農民受益。深化農村各項改革,落實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海域使用改革,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鼓勵和支持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和下派村支書制度,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健全農民創業創新機制,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民多渠道轉移就業,切實提高農民收入。

  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健全軍民融合體制,加強軍民通用基礎設施和標準化體系建設,促進技術、人才、信息、管理等要素雙向轉化運用,推動設立軍民融合產業投資基金,加快「三基地一研究院」建設,支持優勢企業進入「大防務、大安全」生產和維修領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各具特色的軍民融合創新實踐,加快軍民融合重點項目建設。全面加強國防教育,深化雙擁共建,健全復退軍人榮譽激勵制度體系。提高國防動員、後備力量和人民防空體系建設水平;軍地合力做好軍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工作;全力支持駐閩部隊改革與建設。

  (三)着力綠色發展,不斷鞏固發展永續優勢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完成4項年度改革任務,形成有效經驗,加快複製推廣。推動出台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態文明責任體系,建立環境監察、經常性的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制度。健全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開展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構建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創新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機制,建立以武夷山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培育加快綠色發展新動能。全面落實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責任,完善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政策,提請制定綠色建築發展條例,推進綠色技術創新,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提高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比重。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全面落實國家節水行動計劃,降低能耗物耗。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行動,倡導綠色出行,引導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轉變。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紮實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國務院海洋督察整改意見落實,堅決守住福建的綠水青山。一是持續實施「清新水域」工程。加強重點流域治理和小流域綜合整治。落實河岸生態保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地下水警戒保護三條藍線管理制度,加快消除城市內河黑臭水體,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制定河長制工作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河長制、落實湖長制。二是持續實施「潔淨藍天」工程。推動制定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加強工業源污染防治和移動源排放控制,開展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積極應對臭氧污染天氣。三是持續實施「清潔土壤」工程。全面實施「土十條」,推進農用地、灘涂、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詳查,劃定農用地土壤類別。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危險廢物處置能力提高到100萬噸以上,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複試點。加強垃圾分類處置,加強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四是加快建立社會共治大格局。提請修訂環境保護條例,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加強環境執法監管,加強生態司法保護,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加強生態雲平台建設,拓展「福建環境」客戶端功能,讓群眾隨時隨地了解和監督環境質量,促進社會共治、全民共管。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完善天空地一體化監管網絡。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劃定工作。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健全林地河湖休養生息制度,推進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複試點。推進海洋自然岸線保護和生態修復。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全面落實「三個必造」,加快推進「三帶一區」造林,完成植樹造林100萬畝、森林撫育300萬畝、封山育林200萬畝。推進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200萬畝。

  (四)着力開放發展,不斷拓展合作共贏新空間

  加快建設21世紀海絲核心區。推進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經貿合作、海洋合作、人文交流,促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用好「9·8」投洽會、東盟博覽會等平台,擴大經貿交流,探索在海絲沿線重要節點國家和地區設立經貿聯絡處。加強港區、航線和聯運通道建設,推動海絲與陸絲對接。推進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加強優勢產業領域的國際產能合作,加快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園區,打造「絲路明珠」。

  加快建設自貿試驗區。深化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對標國際先進規則,聚焦商事、投資、貿易、金融等重點領域,持續推出創新舉措,加強系統集成,加快複製推廣。加快推動福州物聯網產業基地、廈門航空維修基地、平潭國際旅遊島等重點平台做強做大。建設兩岸檢驗檢疫合作試驗區,擴大兩岸檢驗檢疫數據交換、源頭管理和口岸驗放範圍,提升「三創」基地建設水平,促進閩台貨物、服務、資金、人員流動更加便利。

  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開拓國際市場,拓寬傳統市場和新興市場對接渠道。支持外貿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出口供給,提升出口質量。加快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外貿綜合服務、市場採購、跨境電商等發展。促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擴大離岸外包業務領域和規模。借力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積極有效擴大進口。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3.0版建設,推進「三互」大通關改革,持續擴大口岸開放。堅持引資引智並舉,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精準對接世界500強、民企500強、台灣百大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引進更多大項目好項目。支持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推進僑務引資引智工作,加強與新華僑華人、華裔新生代、社團新骨幹的溝通聯絡,培養僑界新生力量。推動閩港閩澳攜手開拓「一帶一路」市場,深化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合作。

  推進閩台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一是深化閩台經貿合作。完善與台灣工商團體、行業協會對接機制,深化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合作,增強台商投資區、台灣農民創業園承載功能,鼓勵支持台資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支持台灣金融機構拓展福建市場。啟動「台商台胞服務年」活動,推廣台胞權益保障聯席會議機制,維護台灣同胞合法權益。二是支持台灣青年來閩就業創業和學習生活。探索建立在閩台灣青年聯誼會,建設一批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閩台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閩台文創基地、台灣青年體驗交流中心。三是深化民間基層交流交往。辦好第十屆海峽論壇、第三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等重大活動。充分發揮祖地文化優勢,擴大優秀傳統文化交流,加強涉台文物保護。新建一批對台交流基地,支持同名同宗村鄉親密切往來,創新兩岸村里對接合作模式,鼓勵更多台灣同胞來閩參訪。提高「三通」服務水平,拓展海空直航,推動增開兩岸直航貨運航線,完善互聯互通合作機制。四是推動區域先行先試。支持平潭綜合實驗區創新兩岸融合模式,加快建設兩岸同胞融合融洽的共同家園。積極探索為台灣同胞在閩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推進廈門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打造廈金融合發展示範區。推進與金馬地區交流合作,完成大陸向金門供水工程建設。

  (五)着力共享發展,不斷提升社會和諧程度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堅持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重點再聚焦、措施再精準、保障再強化、成果再鞏固,確保現行標準下的國定農村貧困人口如期全部脫貧,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省定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如期摘帽。精準落實產業、就業、搬遷、金融、健康、教育、低保兜底等扶貧措施,實施「千企幫千村」計劃,完成「造福工程」搬遷1.5萬人。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開展資產收益扶貧,實施第五輪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改進考核監督,加強動態管理,構建穩定脫貧、有序退出機制,做到真脫貧、脫真貧。

  加快補齊民生重點領域短板。一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多渠道擴充學前教育資源,省級財政支持新建公辦幼兒園100所,健全政府購買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教育服務機制。實施城鎮中小學擴容工程、薄弱初中提升計劃和義務教育提升工程,推進縣域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着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擇校熱」「大班額」等突出問題。提升高中階段教育質量,推動中考中招和高考綜合改革。實施職業院校基礎能力建設計劃,完善校企合作激勵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施「雙一流」建設計劃,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多渠道解決中小學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全面推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進一步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完善教師培養、研訓體系,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二是加快健康福建建設步伐。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現代醫院管理、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分級診療、綜合監管等5項制度建設上取得新突破。組建省屬公立醫院管理中心,推動縣域緊密型醫聯體建設,促進「三保」深度融合,規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力實施結構優化、學科完善、龍頭提升、基層基礎、中醫固本、公共衛生促進、人才隊伍建設、智慧健康等8個工程,推進省兒童醫院、疾控中心、婦產醫院等項目建設,加強老年人、婦幼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實施好全面兩孩政策,解決好嬰幼兒照護和兒童早期教育服務問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等領域。辦好第16屆省運會、第10屆老健會。三是有效保障老年人服務需求。加快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新建150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400個農村幸福院,實施鄉鎮敬老院轉型升級工程。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引導和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壯大養老專業化服務組織,新增養老床位1萬張以上,6月底前完成已建養老機構安全達標和設立許可。統籌推進城鄉老年教育,加快發展社區老年教育和遠程老年教育。四是加快民生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在治堵、治澇、治污上下功夫,實施交通暢通、水環境治理、供水安全、防洪防澇、城鄉潔淨、管網建設、景觀提升、配套服務和智慧城市等9大工程,完成投資2400億元。新增城鄉公共停車泊位3萬個以上。開展新一輪「廁所革命」專項行動,新建改建公廁2100座。

  積極創新社會治理。一是健全就業服務體系。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統籌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農業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城鎮新增就業5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再就業10萬人、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萬人。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進「五統一、一調劑」工傷保險省級統籌。發展各類商業醫療保險和健康保險。進一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完善城鄉銜接的社會救助體系,制定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辦法,切實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提高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三是保持房地產市場總體平穩。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完成棚戶區改造4.3萬戶,增加公租房實物供應,加快推出共有產權住房,福州新開工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5000套、新增供應5000套,廈門新開工12000套、新增供應8000套。四是着力促進社會團結和諧。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幫扶少數民族鄉村加快發展,做好城市流動少數民族人口服務管理,推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聯繫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完善社區治理體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從講政治大局出發,加強底線思維,提升風險意識,科學研判、提早預防、堅決化解。一是堅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事關國家安全、發展全局、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堅持分類施策,有效壓降不良貸款。強化政府債務限額管理、預算管理和全口徑監測,規範運作模式,穩妥處置隱性債務,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強小貸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區域性股權市場、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等機構監管,堅決防控企業債券違約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交易場所風險,堅決查處非法集資等各類違法違規金融活動,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二是堅決防範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加快建立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完善保障性住房價格管理政策,加強市場監測分析,堅決遏制投機炒房,嚴厲查處捂盤惜售等不良經營行為,確保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三是切實維護公共安全。以「四個最嚴」治理「餐桌污染」,加強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全過程監管,加快創建食品安全放心省,確保食品安全。全面落實國務院安委會安全生產考核組要求,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強化安全隱患排查和風險管控,推進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專項整治,推進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森林防火,保障生產安全。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網格化社會治安管理模式,加強行政調解和行政複議工作,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開展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福建。完善農村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完成鄉鎮防汛指揮圖編制,全面完成水毀工程修復,切實提升防汛防颱風能力。完善「1+10」防災救災機制,加強氣象、地質、地震、紅十字會等工作,建設避災示範點200個,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40個,增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持三個「一以貫之」,始終牢記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讓行政效率更高、市場主體更活、人民群眾更滿意。

  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堅決維護憲法權威,捍衛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完善權力、責任、監管清單,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構建依法行政制度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推動出台行政執法條例,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健全行政與司法良性互動機制,完善依法化解糾紛機制。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以政務誠信帶動商務誠信和社會誠信。深化政務公開和權力運行網上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強化責任擔當,建設務實政府。夙夜在公、不辱使命,做到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解放思想、攻堅克難,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摸實情、出實招、重實效,把雷厲風行和久久為功有機結合起來,完善政策制定和實施評估機制,以釘釘子精神做好各項工作,確保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決策部署落地見效。今年投入366.3億元,辦好27件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優化「政企直通車」,建立高效服務企業的工作機制,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關心愛護基層幹部,提振幹事創業的精氣神。

  踐行馬上就辦,建設高效政府。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推進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賦予省級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權,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在全省範圍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打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提升機關效能。大力推行網上審批、智能審批,辦好「閩政通」,全面推進「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讓企業和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

  全面從嚴治黨,建設廉潔政府。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鞏固拓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果,馳而不息整治「四風」,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嚴肅認真對待,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堅決糾正,以永遠在路上的執着切實把全面從嚴治黨落到實處。厲行節約,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監察機關監督,重視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完善審計監督制度,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各位代表,新思想引領新征程,新時代展現新氣象新作為。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領導下,銳意進取、埋頭苦幹,為「再上新台階、建設新福建」,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