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9年工作回顧

編輯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武漢發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在武漢舉辦,習近平總書記出席開幕式並宣布開幕,對軍運會成功舉辦作出重要指示,極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一年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穩中求進、高位求進、克難奮進,較好完成了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建設取得新進展,呈現新亮點。

——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圓滿成功。109個國家9308名軍體健兒同台競技,賽事規模、競技水平創歷屆之最,實現了「辦賽水平一流、參賽成績一流」。軍運會展示了武漢形象,激揚了城市自信,加速了武漢國際化進程。武漢,前所未有地站到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燈下,發展前景為各界看好。

——高質量發展勢頭良好。主要指標保持全國同類城市前列,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8%左右。新動能加快成長,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經濟總量比重達24.5%,數字經濟占比40%左右,「芯屏端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五大產業基地建設全面提速,構築起高質量發展強大支撐。

——三大攻堅戰再擴戰果。脫貧攻堅年度任務全部完成,「兩不愁三保障」穩定實現,新識別的1740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銷號。非法集資、重點企業債務等地方金融風險總體可控。污染防治有力推進,「三湖三河」流域治理全面啟動,生態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

——營商環境顯著改善。對照國際標準,着力解決突出問題,企業開辦、工程建設審批、企業信貸獲得、水電氣報裝全面提速,一般工商業用電價格降低10%,減免各類稅費428億元,武漢營商環境評價躋身全國前十、中西部第一。

——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市直部門一般性支出壓減10.8%,部門項目支出壓減18.5%,民生投入增長14.9%,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72.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低保、居民基礎養老金等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辦軍運使命光榮,促發展責任重大,全市上下擰成一股繩、合成一股力,頂壓前行,加壓奮進,一場硬仗接着一場硬仗打,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全國全省改革發展大局中展現了武漢作為、貢獻了武漢力量!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精心組織、精益求精,向世界奉獻一場精彩非凡卓越的軍體盛會。本屆軍運會首次在一個城市舉辦所有賽事,首次集中興建軍運村,首次走出軍營、軍民聯合辦賽。我們秉持「綠色、共享、開放、廉潔」辦賽理念,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籌辦工作。立足節儉辦賽、簡約辦會,在全市均衡布局、統籌建設35處、54個場館設施,維修改造和臨時搭建占60%以上,賽時滿足比賽需求,賽後向公眾開放,體現了「近迎軍運、長期惠民」。軍地協同,高水平策劃組織開閉幕式等重大活動,生動演繹中國夢、強軍夢,傳遞了和平薪火,連接起友誼紐帶。建立賽事運行和城市運行一體化指揮體系,實行「迎大慶、保軍運」戰時機制,實施軍運會專用道等臨時管理措施,為賽事組織和城市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軍運會籌辦過程中,廣大市民以主人翁姿態熱情參與、積極奉獻,「當好東道主、熱情迎嘉賓」成為全民自覺。最「燃」武漢人,成就了最「燃」軍運會。榮耀屬於千萬市民,功勞歸於武漢人民!在此,要真誠感謝全體市民的參與和奉獻!

二是頂住下行壓力,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強調度,抓運行,全力以赴穩增長。聚焦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建設,打好工業項目、工業技改、工業「小進規」攻堅戰,湖北電力成為新的千億企業,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8戶。在全國率先頒發自動駕駛車輛商用牌照,我國首款64層三維閃存芯片實現量產。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生物醫藥四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加快融合,金融業增加值增長8%,新增上市企業6家,以軟件信息為代表的營利性服務業增長20%以上,加快推動大健康產業發展,首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在海內外引起熱烈反響。推動全域旅遊,大力發展假日經濟、夜間經濟,接待海內外遊客3.19億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570.8億元。江漢路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穩步推進。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東風日產「雲峰」、航天科工衛星產業園、漢陽科技總部港、國華金融中心等551個投資億元以上項目開工,華星光電T4、京東方10.5代線、東風本田三廠、雲尚武漢國際時尚中心、小米武漢總部、泰康楚園等一批投資億元以上項目投產投用,民間投資增長11%左右,占比達51%以上。高位推進招商引資,簽約總金額突破2萬億元,實際到位資金8600億元以上,引進各類500強項目404個,在漢投資世界500強企業總數突破300家,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2.5%。積極培育外貿新動能,進出口總額增長8%以上,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迅猛,服務外包執行額、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分別增長34%、15%。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美麗鄉村,打造木蘭大道等4條鄉村振興示範帶,鄉村旅遊綜合收入185億元。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創建取得新成效。完成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

三是全域推進自主創新,科技支撐能力顯著提升。落實「一芯兩帶三區」區域和產業發展布局,以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帶動全市創新發展,全社會研發經費(R&D)投入增長10%,淨增高新技術企業900家左右,創歷史新高,3家企業登陸科創板。加快推進精密重力測量、生物醫學成像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工業技術研究院4家。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重大項目研發,成功研製9納米光刻實驗樣機等重大科技產品。深化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工程,舉辦各類對接活動220場,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800億元,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1.64萬件,占全社會比重提高到55.7%。加快建設中國(武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強化人才第一資源,引進外籍外地院士50人、「黃鶴英才計劃」人才610人,評選首屆「武漢工匠」23名,人才總量突破260萬人。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發展新優勢進一步增強。大力推進「四辦」改革,加快「證照分離」「多證合一」,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2個工作日以內,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壓減至83個工作日以內。率先在全國取消政府採購投標保證金,中小微企業合同份額占全市政府採購總規模的80%以上,加大民營中小企業賬款清欠力度。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突破口,推進中商、漢商等國有控股企業開展戰略性重組。組建「3個100億」專項資金,加大企業幫扶紓困力度。新登記市場主體21.8萬戶,其中企業占比超過一半。完成市政府機構改革。大力推動對外開放。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綜保區、中法生態示範城建設取得新進展。成功舉辦世界集郵展覽、男籃世界盃等國際性賽會節展40場。對外通達能力持續增強,新開通4條國際及地區航線,總數達63條,國際客運吞吐量保持中部第一,武漢至日本集裝箱江海直達航線實現首航。通關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效應初顯。

五是堅持辦賽事與建城市相結合,「精緻武漢」展現新姿。以籌辦軍運會為契機,大力推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提升。落實共抓長江大保護,優化調整長江漢江岸線資源,實現「一無一化一提升」,長江燈光秀成為城市新亮點。聚焦「五邊五化」,整治提升示範片區20個、重點道路221條、老舊建築3.4萬棟、戶外廣告招牌6萬多塊,拆除違建182.8萬平方米,建築立面更加整潔,城市天際線更加清爽。突出水質提升,着力改善生態環境,長江漢江武漢段保持Ⅱ類水質,東湖水質穩定在Ⅲ類至Ⅳ類之間,新增海綿城市40平方公里。大力實施「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廁所革命」深入推進,城鄉污水治理、垃圾處理能力進一步提高。拓展綠色公共空間,建成各類公園45個,新建綠道303公里,新增綠地650萬平方米,打造花田花海600萬平方米。加快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完成天河機場第一跑道大修、T1航站樓改建,武十高鐵正式通車。地鐵2號線南延線、蔡甸線、8號線三期開通試運營,地鐵運營總里程達339公里,居全國第五。楊泗港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形成「十橋兩隧過江」新格局。漢江大道、四環線南段、光谷廣場綜合體等項目建成投用。智慧城市建設持續推進,5G基站建設規模居全國前列。新建停車泊位21.9萬個、充電樁10.7萬個。編制完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六是堅持「民呼我應」,市民高質量發展獲得感不斷增強。多措並舉穩就業,城鎮新增就業24.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02%,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4萬人,扶持創業3.6萬人,武漢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獲批國家級產業園。推進全民參保,落實降低社保費率政策,社會保險淨增參保102.7萬人次,城鄉低保綜合提標9.3%。國防動員、優撫安置、雙擁工作深入開展,退役軍人四級服務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做好保供穩價工作,為困難群眾發放物價補貼1.5億元。新增養老服務設施634處,「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400萬人次。各項教育改革深入推進,新增入園入學學位3.5萬個。實施棚戶區改造3.5萬戶,建成保障房2.7萬套,落實大學畢業生保障性住房41.5萬平方米,完成53個老舊小區改造和300處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建成智慧平安小區500個,實現老舊小區「紅色物業」全覆蓋。實施「明廚亮灶」提升工程,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深化「三醫」聯動改革,推進藥品集中帶量採購。新建改造社區足球場地263塊,開展文化惠民活動3100場次。創新開展「鼎星」平安城市創建工程,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取得新戰果,刑事警情持續下降。堅持領導幹部下基層大接訪,有效化解還建房辦證、老舊小區管線改造等一批歷史遺留和複雜疑難信訪問題。強化源頭治理,深入開展燃氣、成品油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推進化工企業設計覆核,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

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事業取得新進步,民族、宗教、對台、僑務、國家安全、消防救援、民防、仲裁、保密、氣象、供銷、參事、文史、檔案、地方志、公積金等工作紮實推進。

在做好各項工作的同時,我們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嚴格依法行政,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387件、政協提案687件,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5件,制定、修改和廢止政府規章5部,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達88%。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認真抓好中央和省委巡視反饋意見整改落實,加強審計監督,堅決糾治「四風」,開展「大調研大落實」,着力建一流機關、創一流業績。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取得這樣的成績,十分不易,成之惟艱。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在武漢落地生根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市委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拼搏趕超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在漢單位和各類駐漢機構,向駐漢人民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向參與城市建設的勞動者,向所有關心支持武漢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為:穩增長壓力加大,新動能支撐還不足,營商環境仍需進一步改善,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還不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仍需加強,優質公共服務供給不夠充分,少數政府工作人員擔當精神不強、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不足等現象依然存在。我們將認真對待這些問題,切實推進解決。

二、2020年重點工作任務

編輯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打好基礎。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

當前,武漢正處於高質量發展關鍵時期。我們要準確把握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堅定必勝信心,保持戰略定力,集中精力做好武漢的事情。我們要看到,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疊加聚焦,為武漢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特別是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成功舉辦,極大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城市認同、城市自信空前高漲,武漢高質量發展進入「高光時刻」。我們必須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加速邁向國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線城市!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全面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優化完善超大城市治理體系,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確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奮力譜寫新時代武漢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7.8%,城鎮新增就業22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面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各位代表,今年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複雜,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們要把困難估計充分,把措施準備周全,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以最大努力爭取更好結果。着力做好以下九個方面工作:

(一)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

編輯

以重點戰役帶動總體推進,確保如期完成目標任務,夯實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

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嚴格落實「四不摘」要求,開展脫貧攻堅「回頭看」,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和幫扶。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推進扶貧產業園建設,深入開展百企幫百村等社會幫扶活動,鼓勵社會力量採購脫貧村產品和服務,推廣「農超對接」,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增收。注重幫扶邊緣戶,積極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推進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

強力推進污染防治。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繼續壓減煤炭消費總量,加強機動車排放、建築工地揚塵等治理,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推進「三湖三河」流域系統治理,加快消除劣Ⅴ類湖泊,推動全市河湖水質穩步提升。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提高固廢集中處置和綜合利用能力。積極開展污染地塊治理修復。

有效防範金融風險。深入開展非法集資、互聯網金融、非法校園貸等領域風險排查與分類處置,全力推進非法集資陳案、新發案件持續下降,全面出清P2P網貸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二)着力增強中心城市功能

編輯

把握髮展要素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趨勢,加快提升武漢綜合承載能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更好地服務全國全省改革發展大局。

提高資源配置能力。大力培育引進總部機構,建設一批總部經濟示範產業園,培育引進各類500強企業總部和「第二總部」。積極舉辦國際性賽會節展活動,搭建商業、科技、文化等領域高層次交流合作平台,辦好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推動大健康博覽會交易平台建設,擴大國際影響力,舉辦全球供應商大會、國際性學術論壇等100場以上重點賽會節展活動,完善武漢國博中心功能配套,建設武漢空港國際商務會展新城。加快推動中部大市場建設,深化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爭創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大力推動要素市場建設,提升農村綜合產權、航運、金融資產、城市礦產等交易所能級,重塑新時代「貨到漢口活」。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編制,爭取國家級重大生產力項目在漢布局。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

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以國家戰略和重大改革試點任務為牽引,先行先試,勇於突破,努力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深入實施「雙十工程」,探索建立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體系,加快建設六大綠色發展示範先行區,推進長江新城起步區建設。聚焦中部地區崛起,更好發揮戰略引擎作用,在持續保持發展勢頭上,在推動先進技術、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重大突破上,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上走在前列。聚焦高質量發展,爭創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級科技保險創新示範區、國家工業互聯網產業示範區、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武漢)測試示範區等,着力打造全國高質量發展新動力源。

履行好「主中心」責任。落實「一芯兩帶三區」區域和產業發展布局,壯大產業之「芯」、強化區域之「心」、培育動能之「新」,更好發揮武漢在全省「主中心」作用。加快推動武漢城市圈建設,促進武漢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以三大國家級開發區為依託,探索聯合招商、飛地經濟、園區共建等機制,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車都先進製造大走廊、臨空經濟大走廊,推動產業鏈向周邊城市拓展。加快基礎設施一體化,實施一批與周邊城市基礎設施對接工程,加快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深化「一城一港一主體」整合,打造天河—鄂州航空客貨雙樞紐,積極推動武漢城市圈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推進《武漢鐵路樞紐規劃》項目落地,加快武漢對外高鐵通道建設。加快公共服務一體化,推動教育、醫療、社保等領域資源共享。拓展長江中游四省會城市合作領域。認真做好援疆援藏、對口支援與幫扶等工作。

(三)保持經濟運行穩中有進

編輯

堅持穩字當頭、以進促穩,確保經濟平穩健康運行。

着力擴大有效投資。完善重大項目儲備庫、建設庫、達效庫轉化機制,統籌推進230個市級重大項目建設,力爭民間投資占全市投資比重52%以上,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圍繞產業升級,加快實施一批「芯屏端網」重大項目,推動光谷生物創新園二期、漢江灣科創總部基地、阿里巴巴武漢產業社區等265個投資億元以上產業項目開工,加快建設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吉利路特斯、天馬G6等1020個投資億元以上續建項目。圍繞強功能、補短板,推動「路橋隧」交通項目、「潔綠美」生態項目、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大民生重點項目建設力度。開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項目清查,提高重大項目落地建設效率。保持招商引資力度,突出產業招商、市場化招商,力爭實際到位資金8600億元以上。

推動消費穩定增長。實施「消費促進工程」,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武漢購」品牌,完成江漢路步行街改造提升,推進漢正街、楚河漢街、光谷步行街等重點商圈提檔升級,大力引進首店、品牌店、旗艦店,加快傳統商貿業轉型發展。推動武漢名優特產進商圈、進超市、進展會、進電商。大力發展新零售,促進線上線下融合,培育500家新型連鎖便利店。繁榮假日經濟、夜間經濟,發展全域旅遊,建設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振興武漢老字號,提升戶部巷、吉慶街等特色街區品質,擴大武漢地方小吃知名度。激發潛在消費,出台促進消費政策,推動汽車、家電、消費電子產品等更新消費。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社會服務領域,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教育、文化、體育等領域消費供給,爭創綜合性信息消費示範城市。推動城鄉消費聯動發展,加快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促進外貿穩中提質。積極推進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大力培育外貿企業和品牌,引導企業開拓多元化出口市場,進出口總額增長8%。積極培育外貿新動能,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漢口北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推動服務外包向高附加值業務轉型升級,力爭服務外包執行額增長10%以上。拓展外資來源地,穩定和擴大利用外資,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2%。

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加快建設中部金融中心,金融業增加值增長8%以上。積極對接創業板和新三板改革,進一步做好科創板上市工作,力爭新增上市企業10家。深入開展「萬企千億」行動,發揮企業融資對接服務平台作用,提高金融服務覆蓋面、可得性、滿意度。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大力推廣投貸聯動、科保貸等新業務,支持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

(四)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

編輯

激發創新第一動力,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加快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提升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全域推進自主創新,力爭全社會研發經費(R&D)投入增長10%。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加強前沿科技布局,大力支持脈衝強磁場中心、生物安全與技術四級實驗室等開展原始創新,加快推進精密重力測量、生物醫學成像、生物樣本庫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鼓勵高校院所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共性技術平台,支持信息光電子、數字化設計與製造、先進存儲等創新平台開展科技攻關,力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新建一批企業技術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引進20家以上一流科研機構和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技術市場建設水平,力爭舉辦各類對接活動200場以上,技術合同成交額850億元以上。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支持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轉化。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更大力度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壯大,淨增高新技術企業800家以上。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推進工業技術研究院改革,高水平建設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等平台。深入推進招才引智,面向海內外引進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全面完成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工作。

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制造業穩增長,深入推進「萬千百工程」,持續打好工業項目、工業技改、工業「小進規」攻堅戰,推動產能利用不足的重大項目滿產達產,確保武漢新芯二期、康寧玻璃基板等項目投產量產,擦亮「新武漢造」品牌。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進全產業鏈智能化改造,建設100個高水平數字車間、智能工廠、綠色工廠。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300家、總數突破3000家。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促進三大國家級開發區創新提升,加快建設五大產業基地,推動各區擴大主導產業優勢,做大做強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戰略性產業,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下一代汽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氫能、新材料、工業控制軟件等關鍵環節,實施穩鏈強鏈補鏈工程,強化產業帶動和產業配套,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和「隱形冠軍」。推廣工業互聯網、柔性化定製等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創建國家標準化改革創新先行區。

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實施「現代服務業倍增計劃」,更多依靠市場機制和現代科技創新推動服務業發展,深化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聚焦物流、軟件信息、金融、文化創意設計、大型專業市場、人力資源、檢驗檢測認證等領域,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示範區。聚焦「一城一園三區」,推動大健康產業突破性發展,提高世界「設計之都」影響力,大力發展樓宇經濟,新增3棟納稅億元以上商務樓宇,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聚焦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應用,鼓勵扶持「互聯網+服務業」,大力培育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規範發展線上經濟,做大做強動漫遊戲、視頻直播、互聯網教育等產業。

(五)更大力度改善營商環境

編輯

堅持以改革推動營商環境優化,對標一流,持續發力,不斷提高市場主體活躍度。

優化提升政務服務。深化「四辦」改革,推進政務服務「一事聯辦」「多審合一」,推行「證照分離」、聯合驗收、告知承諾、「好差評」等制度。加大政務協同力度,加強電子證照共享應用,推動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全城通辦」,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企業用電、用氣、物流等成本。

增強市場主體競爭力。深化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3家市屬國企戰略性重組,推動市屬平台企業市場化轉型改革,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進一步完善國企法人治理結構,提升國資國企改革綜合成效。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民營經濟支持政策,定期開展銀企對接活動,積極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繼續做好拖欠民營中小企業賬款清理工作,持續推進企業歷史遺留問題解決。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完善與民營企業對接溝通常態機制,提高對接實效,健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加大市場主體梯次培育力度,新增市場主體20萬戶以上。

優化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深入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破除招投標隱性壁壘,加大政府採購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精準服務各類企業,增強企業紮根武漢、長期發展的信心。加大一體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力度。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我們將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着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讓各類市場主體在武漢茁壯成長、競相發展!

(六)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

編輯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推進對外開放,培育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着力打造三大開放品牌。高質量建設中法生態示範城,突出規劃先行、生態優先、示範引領、面向未來、模式創新,大力引進法國及其他國家企業,打造城市可持續發展樣板。高水平推進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建設,突出貿易功能,加快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積極承接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引進外資金融機構,推動綜保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與自貿區聯動發展。高起點規劃建設中日、中德、中美、中印等國際產業園。

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對接合作,支持更多企業抱團出海「走出去」,推動建設境外產業園和綜合服務平台,開展國際工程總承包,在境外舉辦武漢名優產品推介會。鞏固提高國際友城合作實效,進一步推動多領域交流合作。規範提升城市外文標識,加快建設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國際社區、國際人才公寓。加強城市國際營銷。

提升開放樞紐功能。鞏固現有國際及地區航線,新開通2條以上,大力發展航空貨運,建成航空物流服務中心等設施,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建設陽邏港鐵水聯運二期、漢口北多式聯運國際物流港等項目,開闢國際聯運新通道,打造港口樞紐集群。提升中歐(武漢)班列市場化運營水平。優化口岸通關服務,開通花山港、漢南港口岸,深化與沿海、沿邊通關協作,繼續壓縮整體通關時間和成本。

(七)加快建設美麗武漢

編輯

推進「精緻武漢」建設,提高現代化城市運行水平,着力打造高品質城市環境。

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深入推進安瀾、清潔、綠色、美麗、文明長江「五大行動」,鞏固長江漢江岸線資源優化調整成果,落實長江全面禁漁工作部署,建設綠色港口。深入開展「清源、清管、清流」行動,建立全市雨污管網「一張圖」,加快管網混錯接改造,實施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擴容,推進東湖爭創全國示範河湖。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際濕地城市,實施四環線生態帶、長江綠道示範段、長江兩岸造林等綠化工程,加快推進北湖產業生態新城建設。新建各類公園30個,新增綠地700萬平方米,建設林蔭道110公里、綠道100公里,植樹造林1.5萬畝。紮實做好礦山治理修復。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機構垂直改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基本生態控制線生態補償制度改革,落實河湖長制。堅決做好中央和省級生態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工作。

建設城市亮點片區。凸顯特色、傳承文脈,在每個中心城區(開發區)建設亮點片區。打造沿江文化休閒帶,推動兩江四岸江灘提檔升級,提升夜遊長江、夜遊漢江品質,盤活沿江核心區空間資源,優化布局觀光旅遊、美食購物、休閒娛樂、時尚創意等場所設施。打造環湖主題功能區,因「湖」制宜、分類推進,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環湖公園、環湖綠道,豐富文化、體育、創新等功能。打造武漢文化傳承區,挖掘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底蘊,加強歷史風貌街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推出一批「街頭歷史博物館」。

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強化綜合交通樞紐功能。積極推進天河機場第三跑道建設和T2航站樓改擴建。開工建設武漢西站,加快推進武西高鐵武漢樞紐直通線,沿江高鐵武漢至合肥段、武漢至宜昌段等項目。建成四環線全線、青山長江大橋,力爭開工建設白沙洲公鐵長江大橋。優化「快干支微」路網,完善慢行交通體系,加強非機動車道規劃建設,保障非機動車路權。優化調整公交線網,打造微循環公交系統,完善公共出行體系。全面實施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開通地鐵8號線二期,續建5號線等11個項目。開展城市智慧汽車基礎設施和機制建設試點,新增停車泊位20萬個、充電樁5萬個。持續提升防洪排澇抗旱能力,新建海綿城市56平方公里。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城市電網。

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深化建築立面整治,優化美化「第五立面」,規範提升商圈戶外廣告和道路門面招牌。加強天際線管控,強化城市色彩引導。提升城市照明效果。開展道路反覆開挖綜合治理,持續推進道路修復提升,整治道路附屬設施。做好控違拆違工作。加大背街小巷、鐵路沿線、城鄉結合部環境整治力度。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確保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社區和行政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85%以上,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分類「兩網融合」。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完善提升城市管理作業標準,推行精緻環衛,創新「門前三包」機制,創建機動車停車秩序示範路,打造精緻交通樣板路。整合各類智慧城市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動「城市運行一網統管」。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我們將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堅決鞏固軍運會環境整治成果,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努力為市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八)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編輯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增強農村內生發展動力,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推動農村產業深度融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建設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推動「菜籃子」增產提質、保供穩價,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打造農產品高質量供給體系。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培育280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力爭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3000億元。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50個以上。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創建4個都市田園綜合體,發展鄉村民宿、共享農莊、康養基地等新業態,確保鄉村旅遊綜合收入穩定增長。

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深化「三鄉工程」,促進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及地上房屋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探索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積極穩妥推進村灣集並,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企業家、農業科技人員、大學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新創業。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力爭涉農電商交易額突破2000億元。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入鄉轉化。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塑造良好鄉風鄉貌。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深化「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開展156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90%以上。改善農村供電、信息、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全面加強農村小微水體管護,進一步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做好農業面源污染和白色污染治理。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村衛生室條件。實施「千場演出萬場電影進農村」,推動行政村健身設施全覆蓋。開展100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傳承農耕文明,打造一批農耕文化特色村。

(九)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編輯

聚焦民生大事難事急事,精準發力,補上短板,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堅持就業優先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托底幫扶,扶持創業3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萬人,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大力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推進職業院校「1+X」證書制度試點,健全企業、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和培訓機制。拓展居民增收渠道。做好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進一步鞏固和諧勞動關係。

切實加強社會保障。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精準推進全民參保,社會保險擴面新增45萬人次。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穩步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供養人員等社會救助保障標準,將支出型貧困家庭納入社會救助範圍。為全市貧困婦女購買特定醫療安康保險。做好退役軍人服務管理保障工作。提升殘疾預防和康復服務水平,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關愛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積極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開展老舊小區改造行動,完成260個以上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着力破解髒亂差、公用設施老化等突出問題,持續推進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工作。新開工建設棚戶區改造住房2.5萬套、建成2.5萬套。大力發展租賃住房,建設籌集公租房3000套,籌集租賃房源10萬套(間)。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加快構建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着力解決「一老一小」問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設老年友好城市。推進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落實新建住宅小區配建養老服務設施要求,支持社會資本投資興辦養老機構,實現中心城區「三助一護」服務體系全覆蓋,健全高齡、失能、失智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推進醫養結合,改善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積極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服務全面「二孩」政策和大學生留漢,發展嬰幼兒照護服務,新改擴建一批社區照護機構和設施,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開展托育服務,引導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推進80所公益普惠性幼兒園新改擴建,進一步提高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堅決取締無證幼兒園。加強校園安全和兒童安全保障,讓家長放心、社會放心。

擴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義務教育優質擴容,推進80所中小學配建項目建設,新增入園入學學位4萬個,推進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繼續推廣校園足球,加強近視防控工作,做好青少年寒暑假社區託管服務,讓孩子們陽光快樂健康成長。辦好特殊教育。支持市屬高校內涵式發展。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建設國家醫療衛生服務中心,打造一批名醫名院名專科。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快推進分級診療,擴大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範圍和品種,切實減輕群眾看病負擔。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和醫療救治能力。切實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實施農貿市場建設達標工程,加強市場環境衛生改造,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文明城市建設,提升市民文明素養。建成琴台美術館。提升武漢戲曲大碼頭影響力,開工建設武漢戲曲藝術中心,辦好中華戲曲藝術節、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加緊籌辦中國戲劇節。組織文化惠民活動3000場次。大力培育文創企業,推動影視演藝、遊戲電競、賽車等文化產業倍增發展。放大軍運會效應,加強文化國際交流,推動武漢文化「走出去」。辦好武漢馬拉松、國際渡江節等群眾性體育活動,開展全民健身活動1200場次以上。做好軍運會場館賽後綜合利用。建設空港國際體育中心,積極籌備世俱杯賽。推進全國社區足球場地設施建設試點,力爭社區足球場地實現全覆蓋。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健全完善「民呼我應」工作機制。完善社區工作事項准入制度,切實減輕基層負擔。學習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創建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示範城市,推進500個智慧平安小區建設。堅持標本兼治,縱深掘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犯罪行為。深化互聯網綜合治理。創建信訪接待服務「人民滿意窗口」,及時就地化解信訪矛盾。堅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促進民族、宗教領域和諧穩定。加強國防動員,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全面完成「七五」普法各項工作任務。做好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緊盯「一無一降」目標,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健全消防管理體制,大力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爭創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加快構建應急管理體制,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利民之事,絲髮必興。」我們將嚴格控制和壓縮一般性支出,集中更多財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政府過「緊日子」,確保人民群眾過「好日子」!

三、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編輯

新的一年,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真抓實幹、埋頭苦幹,用我們的負重前行,換取人民群眾的歲月靜好。

依法全面履職。遵守憲法法律,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推動法治政府建設走在全國城市前列。堅持「立改廢釋」並舉,推進重點領域政府立法工作。深化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問責制。健全政務公開、公示聽證、決策諮詢、專家論證等制度,進一步提高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輿論監督,加強審計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創新行政方式。完善政府權責清單制度,以政府作用的更好發揮,進一步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圍繞數字政府建設,推動數字信息技術與政府治理廣泛深度融合,加大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應用力度,提高數字化治理水平。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加強和改進督查工作,提高政府執行力。

勇於擔當作為。把黨和人民事業擺在第一位,始終保持幹事激情。發揚軍運會籌辦過程中的好做法、好作風,高標準推進工作,拼搏趕超,爭創一流,在新台階上不斷有新作為。不避事、不畏難,越是艱險越向前,不斷增強解決問題的真本事、硬功夫,創造性推進工作。完善正向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理直氣壯為擔當作為的幹部撐腰鼓勁,大力營造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的濃厚氛圍。

恪守清正廉潔。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實施細則以及省、市實施辦法,持之以恆糾治「四風」,堅決反對和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格履行「一崗雙責」,加強公共權力運行、公共資源配置、公共資金分配等領域廉政風險防控,提高反腐倡廉建設科學化水平。

各位代表,行者方致遠,奮鬥正當時。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下,銳意進取、紮實工作,確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為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線城市而努力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