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大乘論·第1189部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一卷
天親菩薩造元魏天竺三藏毗目智仙等譯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翻譯記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以如來說名具足。法門深邃淺識未窺。天親菩薩慈心開示。唯顯義弗釋章句。是故名爲憂波提舍。昔出中國今現魏都。三藏法師毗目智仙。婆羅門人瞿曇流支。愛敬法人沙門曇林。於鄴城內在金華寺。興和三年歲次辛酉月建在戍朔次庚午十三日譯千百十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啟請供養守護流通。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毗舍離大林精舍。與大比丘僧大菩薩眾俱。爾時世尊告無垢威德大力士言。善男子。菩薩有三具足。何等爲三。一者施具足。二者戒具足。三者聞具足。善男子。此是菩薩三種具足世尊說已。無垢威德大力士聞心生歡喜。又彼比丘彼諸菩薩聞世尊說皆悉讚歎。
如是菩薩三種具足我今解釋。以何義故。彼無垢勝無量具足。勤進正出相好嚴身。過百千日光明世尊。而說是經偈言。
無量種具足 出身三界主
第一勝相集 超日光牟尼
何所饒益故 說此修多羅
世尊何故。游毗舍離大林精舍。以何義故。名爲世尊。何故世尊游毗舍離大林精舍不於余處。爲善男子說此菩薩三種具足。以何因緣。而說如是三種具足不多不少。又復云何菩薩爲當唯有如是三種具足。爲當更有餘法具足。若此說三大海慧經云何相避。彼說菩薩四十具足。所謂菩薩佈施具足。乃至菩薩方便具足。彌勒解脫修多羅中言。善男子菩薩滿足無量具足。更有大乘修多羅中。彼處世尊爲菩薩說無量具足。彼云何避。又復聖者龍樹已說偈言。
淨道皆具足 餘人不能說
佛無量智慧 故能說具足
佛無邊功德 具足是善根
若如是菩提 有無量具足
若余處說菩薩則有無量具足。此修多羅云何相避。善男子者是種姓義。何故菩薩名爲種姓。此義須說。以何義故名爲具足。施具足者何故名施。有幾種施。戒具足者何故名戒。有幾種戒。聞具足者。何故名聞。有幾種聞。又復施戒二具足。漏聞具足者。則是不漏。以何因緣。以漏不漏二種具足。得一切智不漏之法。此義須說。又施具足幾種因緣。戒聞具足幾種因緣。又復世尊說三具足。何故初施中戒後聞。此意須說。以要言之世尊示現。云何施具足。云何戒具足。云何聞具足。此皆作難我今解釋。何故世尊施戒聞等。無量無垢不可稱量佈施具足。身如虛空住無垢法而說是經。彼義今說。偈言。
第一施戒聞 寂正行苦身
如空勝法持 具足善光明
人天禮牟尼 第一世間覺
無垢除三苦 何義說此經
此義今說。發菩提心學菩薩業相應。饒益一切智人示現此義。菩薩既發菩提心已。次滿施等三種具足。此菩提業非唯發心。而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偈言。
若發菩提心 悲眾生苦惱
彼相應善業 佛說此勝經
又復何義佛說此經。爲怯弱者除怯弱故。爲彼始行菩薩行者。聞修無量種種法故。爾乃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生怯弱心。佛知彼意爲除怯弱饒益彼故。而說是經言。善男子。菩薩唯有三種具足。世尊示言汝勿怯弱。若我廣說過不可數菩薩具足。以要言之三具足攝。偈言。
若有諸佛子 畏經無量劫
怯弱於善法 久遠得菩提
如來自然智 安慰饒益彼
是故第一覺 說此修多羅
又復何義佛說此經。菩薩欲得趣一切智第一勝舍須資糧乘。及道方便示現此義。大導師言若汝欲得趣一切智第一勝舍。須道資糧取施具足。若須所乘取戒具足。知道方便取聞具足示現此義。偈言。
佛子若欲趣 一切智勝舍
彼人樂相應 道資糧等覺
世尊饒益彼 說此修多羅
又復何義佛說此經。菩薩悕望境界生智三種具足。不解其因覺因饒益。世尊已示。若汝欲得境界生智。非唯悕望汝應修滿三種具足。若施具足當得境界。若戒具足汝當得生。若聞具足汝當得智。偈言。
菩薩若悕望 善微妙境界
欲勝生不劣 第一增上智
示現因饒益 世尊說是經
又復何義佛說此經。菩薩欲得過五怖畏。不解其因覺因饒益。何等爲五。一者不活畏。二者惡名聞畏。三者死畏。四者惡道畏。五者大眾威德畏。世尊已示。若汝欲得過五怖畏。應當修滿三種具足。若施具足離不活畏惡名聞畏。若戒具足則離死畏離惡道畏。若聞具足則離大眾威德怖畏。偈言。
第一善逝子 欲離種種畏
智慧人覺示 第一廣勝因
是故牟尼尊 說此修多羅
又復何義佛說此經。爲彼疑者斷疑義故。彼大眾中有人有天有阿修羅有龍夜。叉鳩槃茶等。見聞世尊勝身口意不可思議生如是心。不知世尊幾種具足。獲得此三不可思議。是故世尊爲斷此疑。已說是經言。善男子菩薩修行三種具足。此已示現世尊往昔發菩提心三具足滿。是故得三不可思議。偈言。
若人天修羅 龍鳩槃茶等
聞佛勝功德 而不解其因
牟尼斷彼疑 故爲說是經
又復何義佛說此經。菩薩生於如來種姓法種性中相應示現。世尊已示若人得生婆羅門姓若剎利姓。如是之人法性相應。若離法種是則卑劣彼人若生如來種姓不離法性。若生法性如來種姓。以滿施等三種具足。若不滿足是則卑劣。是故如來如是教言。汝滿具足莫後卑劣。偈言。
若生善逝姓 離過大富樂
天人所禮讚 牟尼王令彼
不離自法義 說此無垢經
又復何義佛說此經。若人自謂行於大乘第一堅固。是大眾生唯口教言。欲護世間一切眾生。學菩薩行修諸功德而無真實。彼如是人如說如行相應饒益。是故如來爲說此經。令彼人知修一切行。如來世尊爲彼人說。非此菩提唯言語得。多種苦行乃得成就。我云何得。我於往昔爲取菩提一切行智。悕望利益一切眾生。彼彼生處種種苦行及種種舍。所謂種種美味飲食。種種騎乘坐臥等處。園林池水戲樂之處。宅舍田業城邑聚落。寶莊嚴具冠髻真珠。及毗琉璃金寶瓔珞眾寶金剛諸莊嚴具。白象牛馬水牛輦輿莊嚴之具。並及所乘諸牛馬等僮僕導從。皆以舍施。過去久遠我爾時。作一切莊嚴見王身時。城邑聚落國土山川海畔大地。並及人民一切樹林種種苗稼。及諸藥草無量華果鮮淨妙寶。種種莊嚴諸粟豆等。滿藏財寶佈施貧窮。又複本作善牙童子。我於爾時所愛妻子舍施不吝。又復往昔作善王時。滿宮婇女有十千數舍施不吝。又復往作寶髻王時。直閻浮提上身寶髻妙莊嚴冠脫施不吝。又復往作迦施王時。上身愛分舍施不吝。又復往作無怨勝王。捨身耳鼻施而不吝。又復往作月光王時。如青蓮華無垢平滿廣長好眼。蓮華面上自手挑施。又復往作華德王時。白淨無垢猶如雪堆。及君陀華乳色齒鬘挑施不吝。又復往作善面王時。廣妙長薄清淨無垢如蓮華葉。口中舌根自手拔施。又復往作給求者王。一切世間貧窮乞人。憶念我者令彼心喜。以一切珠金等珍寶巧作自身寶手用施。又復往作知足王時。以手足施。又復往昔曾。作光金閻浮提王。舍手足指以用佈施。又復往昔作求善語大富王時。以愛法故用手足抓。挑自身肉舍以佈施。又復往昔作示一切饒益王子。自捨身血給與病人。又復往作利益仙王。割肉截足舍以佈施。又復往作居素摩王童子之時。破自身骨脂髓佈施。又復往昔作尼囉拏童子之時。舍心佈施。又復往作降惡王時。舍大小腸乳肚肝肺胞腎胃膽脾脂頭腦以用佈施。又復往作淨藏王時。舍自身皮以用佈施。又復往作金脅鹿王捨身皮施。又復往作光明王時。一切身份分分舍施。又復往作成就一切饒益導主。一切愛物皆悉舍施。臨被殺者復舍自身而救濟之。又復往昔身作僕使。捨身供給一切眾生。又復往昔作求善語大富王時。高千肘山在上。捨身投大火聚。爲善說句法因緣故。又復往作一切施王。盡割身肉稱用施與爲救怖畏來歸我者。又復往作不吝王時。於被殺者自捨己身救護饒益。又復往作大悲長者。若入城內獄中系者放令得脫。又復往昔作象王時。自身作橋度諸眾生。又復往作魚龜瞿陀。受一切苦自身忍耐。又復往作師子鹿王。不惜筋脈救濟大眾。不護自身救怨家命。又復往作悲心仙時。然自身臂失道眾生作明示道。又復往作說忍仙時。臠割我身我救彼怨。又復往作不休息堅等住菩薩。他入我舍侵我妻婦。有自在力能忍不嗔。又復往昔作熊身時。畏失命人來至我所。我皆安慰自舍愛身。又復往昔作上仙時。心愛正法以正法。儉無法渴法愛正法故。破身取皮取血取骨書寫法言。又復往昔作王童子。爲病人故自捨己命。與作第一難得之藥而施與之。又復往作勝福德王。於破亂世財物傾盡。近怨家所自縛己身。以利益他饒益安樂。又復往作摩那婆時。在深山中見有餓虎睡寤飢急。自捨己身施令飽滿。又復往作精進比丘。發勤精進一切智智求相應行。眾生淳熟護正法故。一切苦惱種種欺陵能忍不嗔。又復往昔作堅鉀時。一正遍知正像法中勤苦持戒如是。八萬四千之身如是。阿僧祇那由他百千苦惱我皆作來。我以悕求一切智智。爲欲利益一切眾生。然我不曾退菩提心。不墮大乘不捨本願不緩大鉀。於菩薩業不生怯弱。不曾舍離檀波羅蜜。不曾舍離屍波羅蜜。不曾退墮羼提波羅蜜。不曾破壞毗梨耶波羅蜜。不曾放舍禪波羅蜜。不疲倦修般若波羅蜜。不捨攝法修行一切菩薩之道。具足清淨不錯不謬。堅住一切菩薩之地不倦。一切菩薩三昧三摩跋提。教諸眾生發菩提心不生疲倦。聚集一切菩提分法非不得恩。發行一切菩薩之行堅住不退心。常欲滿一切菩薩諸願法門不生畏懼。聚集修行一切功德不生怯弱。何以故。一切世間最勝之處。一切所有學與無學辟支佛智。所不能證所不能入不能觀察。此佛法名彼不易得。若小功德和集修行則不能得。小善根者不能得故如是。若人有此宗願我當成佛。是故翹勤修行精進如功德法聚集修行。我於此處悕望欲得如是義故佛說此經。
以何義故名世尊者。彼義今說。言世尊者。供養義故。復有餘義。如菩提心憂波提舍。彼說應知。
何故世尊游毗舍離大林精舍不余處者。彼義今說。如是難者則不相應隨在何處。彼一切處皆有此難。若在余處不離此難。更有餘義如菩提心憂波提舍。彼說應知。
以何因緣而說如是三種具足不多少者。彼義今說。以有三分相對義故。以此三種。對治貪嫉破戒愚痴。以施具足對治貪嫉。以戒具足對治破戒。以聞具足對治愚痴。又復示現三種福德。施具足者示施福德。戒具足者正行福德。聞具足者示修福德。又復有義。一切眾生隨順淳熟施戒具足。一切眾生既淳熟已。然後能聞。聞已觀察相應淳熟。如是隨順一切眾生淳熟相應。是故說三。又復有義二種具足。一切佛法聚集住處得不亂法。依止不亂則聞具足如法。正覺一切佛法皆具足。得如是一切佛法聚集住處。如是因緣是故說三。爲當唯有三種具足。爲當更有餘法具足。彼義今說。如是三種總攝具足。若佛廣說無量具足皆此中攝。若大海慧修多羅中彼言世尊。菩薩所有一切具足福德具足智具足攝應如是知。何以故。世尊。菩薩若修福德具足。以是因緣尊勝富貴。復能令他尊勝富貴。智具足故口說善語。一切眾生聞者歡喜。彼施與戒福德具足聞智具足如是無違。
何故菩薩名種姓者。彼義今說。有師說言有四種家如來生處。如偈說言。
諦舍寂靜慧 此四真勝家
正遍知家生 師說言種姓
又善方便是菩薩父。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母。如彼無垢名稱經說。般若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菩薩般若波羅蜜者持故如母。方便生者如父生子。如父母故說言種姓。如是種姓父母二種相似義故。又奢摩他毗婆舍那。如是種姓生正遍知。一切姓中此門第一。一切善法是姓是門如經中說。佛正法中二法雙行。彼奢摩他父。毗婆舍那母。彼二法種姓。偈言。
毗婆舍那母 奢摩他爲父
生一切菩薩 因毗婆舍那
奢摩他等故 有一切正覺
又復有義。諸佛菩薩現前正住三昧大悲。此二法是如來種姓。因此二法生於如來。諸佛菩薩現前正住。三昧爲父大悲爲母。又復如是此佛菩薩。現前正住三昧爲父忍菩薩母。此是種姓。偈言。
佛菩薩現前 正住三昧父
若大悲戒忍 是菩薩之母
此偈明何義。說菩薩種姓之義。
以何義故。名具足者。彼義今說。推覓眾物處處將來舉掌積聚計挍備辦增益和集故名具足。又復多法和集之義故名具足。又復有義。荷擔菩提故名具足。如外道齋大會具足。初取羊等將來營辦。如是菩提如前具足。後菩提覺又復多法說名具足。如藥和集乃得成散。如是具足又復有義。前種姓法堅持不失。復向彼岸如大船舶。先和集已後向寶洲。又復有義。正圓非邪如觀察耳。如是之義故名具足。又復常修一切勝行故名具足。又具足者。欲得出過荷負重擔出到度義。荷負重擔不懈怠義。三界過義故名具足。
又具足者。平等集修平等負修平等行修平等起修平等作修平等持修平等拄修平等養修故名具足。等養修者。於諸眾生猶如醫師消息病者療治眾病等。負修者六波羅蜜。如乘船舶等。行修者如大乘說等。起修者菩薩修學如學射等。先正足住等。作修者巧作一切菩薩諸業。如巧作師等。持修者常無常等如稱平等等。拄修者一切菩薩能拄法舍。如堂粗柱等。集修者一切白法如蜜蜂集。如是等義故名具足。
又自田義若和合義。若或多義若別異義。若或廣義若寬博義。若或勝義。若堅固義若牢固義。若和集義若和合義。若或物義若或財義。若或取義若積聚義。若或慚義若或愧義故名具足。
何故名施彼義今說。若破貪貧得大富樂福德具足。是故名施。施有幾種彼義今說。略有三種何等爲三。一者資生施。二者無畏施。三者法施。資生施者。謂飲食等種種舍施。彼資生施色香味勝淨潔如法。遠離貪垢無匱吝垢。離貪垢者。心不狹小如是舍施自手多施。無吝垢者。不存富樂如是舍施。無畏施者。謂能救濟師子虎黿王賊水等如是諸畏。何者法施。倒說法者爲之正說。次第學句教彼正取。廣說則有無量種種。聖無盡意說不可量。菩薩施業所謂菩薩須食與食即是佈施。一切眾生色力壽命安樂辯才。
又菩薩施心濁等過皆悉遠離。彼濁心施有十四種。一者心濁二者先妒三者嫉心四者慢心五者不減慢六者嗔心七者簡擇八者疑心九者惱害十者亂心十一者先名十二者依準上法選日時等次第行施十三者懈怠十四者先爲報力。如是等法能染心故名爲濁心。心體有濁故名爲濁。先妒施者。得富樂少眷屬不愛。先嫉施者。雖得富樂不樂勝報惟喜下劣。坐臥床敷止宿等處。食飲富樂貪著不離。先慢施者。雖得富樂生下劣姓心不正直。先不減慢而佈施者。後受報時依他得活如事王人伎兒使卒誑惑之人防邏戍護種種驅使平準市官當門守戶放牧畜獸承事太子下賤官人恐哧他等博戲等人捔力相撲。如是種種廣設方便強力取物。復有踴躍劫賊之人。如是等業以自利益。先嗔施者。後得大力畜生等身師子虎豹蛇蟒熊羆猴等中生。簡擇施者。後得報時治生田業作子林子若種林人作林等人得少果報以自存活。先疑施者。後得果報富樂不常。先惱施者。雖得富樂生夷人中若隘狹處若災[薛/女]地邊地生等。亂心施者。得富樂少或不得果。先名施者。雖得富樂得財富已而復喜失。依準上法選日時等次第施者。雖受富樂勤苦難得。懈怠施者。後受富樂雖得不常。先爲報施。後雖得報難得而少。如是初過菩薩。如是皆悉觀察。既觀察已自心清淨。淨心生已遠離濁心。離濁心已正信相應。悲等功德相應。和合自手施與。先信佈施得好方處種姓力色受勝富樂眷屬自在。名聞辯才安樂色命。他不欺陵。爲人讚嘆第一自在。勝坐臥處止宿等處。堂舍莊嚴飲食衣服涂香眾香色聲味觸。得如是等富樂住處。
何故名戒。彼義今說。若能寂靜非法律儀。惡不善法能生善道能得三昧。如是名戒。戒有幾種。彼義今說略有三種。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彼所謂戒律儀戒者。菩薩正取七眾律儀。所謂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戒。出家在家如是次第皆律儀攝。
何者菩薩攝善法戒。菩薩所有善法及戒皆正聚已。然後修集大菩提善。若身若口若意等善如是。略說攝善法戒。又復菩薩何所依止依戒住戒。然後修聞次修思惟。後奢摩他毗婆舍那專一樂行。如尊長前正面言語。先禮拜已後起合掌時時常爾。如是時時如是尊長敬重供給。常於病者悲心供給。若聞善語贊言善哉。於功德人說實功德。生如是心普爲十方。如彼十方一切眾生一切福德勤心隨喜。喜心生已然後口說。於他一切犯觸己者皆能忍受。一切所修身口意善。皆悉願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時種種供養三寶。一切種種設供養已。口發正願相應精進常護善分。身不放逸口誦學句。意念發行藏護根門食惟知足。初夜後夜覺寤相應。親近善人依善知識。自識己錯犯過。識知見已知改犯。佛菩薩諸福德人盡心懺悔。如是等分攝取善法。得善法已守護增長。若如是戒是名菩薩攝善法戒。
何者菩薩攝眾生戒。彼要略說有十一種。此義應知。何等十一。一者種種饒益眾生。種種因緣同事相應。二者眾生病不病等。種種諸苦供給伴等。三者世間出世間義。如彼法說先示方便先示道理。四者報眾生恩不忘恩報。隨所宜護隨報供給。五者師子虎王水火賊等。種種畏處護諸眾生。六者諸親善友亡失富樂。憂悲殃罪能爲除遣。七者貧窮苦惱乞丐眾生。一切所須皆悉給與。行善之人依正舍法功德攝取。八者先語問訊後語問訊應時而往。九者若他呼喚取食飲等。世間饒益彼此往來。以要言之一切所有不饒益事不可愛行。皆悉舍離心隨順轉。十者自實功德心生歡喜。公白正取畢竟唱說以潤益心。若治若擯若罰若黜。或時驅遣。諸如是等不善處擯令住善處相應饒益。十一者以神通力示地獄等毀呰不善。令入佛法教化眾生。令其歡喜得未曾有。又復聖者無盡意說六十七種。謂於一切諸眾生所。不起惱害如是等故。又菩薩藏修多羅中。廣說無量如來戒故。
又復此戒無量無邊功德和集。如是功德今說少分。所謂戒名出家人戒。如大富人身少喜樂。於善法中增長如母。於惡法中能護如父。如在俗人有財物故。一切饒益皆悉成就。出家人戒亦復如是。正導如是如人正行則無衰損。如善人所報恩具足。如世間人愛惜身命。又如勝智世所讚歎。如慎王語。求解脫。人護戒亦爾。欲求解脫當歸依佛。欲生善道當歸依戒。安身之本戒是第一知識。遇惡善友不捨戒亦如是。欲自利益至死不捨。如女慚愧世人莊嚴。如人勝行不諂爲最。如梵行中見柔和勝。如欲大貴不幻爲本。如不放逸多饒功德。欲證勝法依觀察得。如近善友初中後時。悕望學人。時節如海不可得過。如諸眾生依地而住。依戒住持一切勝法。如水能潤一切種子。戒能津潤善法種子。如火成根。如風能令分分開張。如行住物空爲無障。欲證果人。戒如堅瓶戒如寶藏。如隨所欲[聲-耳+牛]得之。牛如食資糧。如人因杖得行住等。如息依命如命慧勝。如國有王人所依止。如軍有將功德軍眾。戒是統將。如婦女人一切樂行皆因夫主。如行道人所有資糧。若行天道戒是資糧。如曠野行主將善導。行善法者戒是前導如大海船。若人方便渡生死海以戒爲船。如病大藥煩惱病者戒爲良藥。如戰鬥處所有器杖。共魔王戰以戒遮防。如潤親友不可得舍。戒是賢聖。如大闇中燈爲照明。未來大闇以戒爲燈。如過度河等因橋而渡。出三惡道諸方便中戒最爲大。如清涼舍能離大熱。煩惱大熱戒能清涼。如怖畏者歸依健兒執刀杖者。畏惡道人戒是歸依。菩薩之人如住實家。善凡夫人如自己物。菩薩之人如住舍家。行道之人如所行道。菩薩之人如住家家。得果之人能爲他說。菩薩之人如住慧家。不動之人平坦清淨。如諂舍直如貪舍施。如嫉心人舍不嫉心。如幻偽人心不觀察。如沉審人舍離高心。如謹慎人舍放逸過。如王有眼無眼闇人非其境界。八聖道分解脫相應。不觀察人去之甚遠。如阿羅漢愛涅槃法。如人自愛。如佛出世次第善轉。如住正法則住果證。如佛世尊利益自他。如僕事主物時方處皆須相應。如人獲得須陀洹果則心安隱。如得良時造作不悔。如菩薩願終得解脫。如良善田種善種子生長廣收。如時方則因緣具足智色愛樂自多受用。如善根熟則有勢力。如自善行自心歡喜。如人無罪此世來世則無所畏。如勇健人所依正行。戒如正行善喜自修。如修慈者善心安樂。如修喜者心常慶悅。如修悲者心則正信。如修舍者心常隨順。四種正法如實諦信。如世間法障礙寂靜隨順樂行。如因聞故則得辯才。如巧語人則無所畏。如智明人則有名稱。如善語人不可破壞。如法順法能成就證。得明解脫。正覺之人正道如幢。如有智人則能修禪。如伴修道。如健因緣則無所畏。如山饒寶饒功德寶。如海住處多饒。希有如來弟子。戒如大海是入道行如信得果。如覺知者依道理行。雖曰無水猶能洗浴。無根莖葉而生香物。不穿不瑩非金非寶非是真珠而是莊嚴。雖非境界而能生於後世樂報。世間人天修羅魔梵一切沙門婆羅門等之所讚歎。非因他樂是得天道涅槃方便。如濟不邪無有泥溺。離石得石如是可渡渡信可濟。如財物等離種種過。如離過道資糧柴薪水及水泉。正直不回不高不下。惡蟲蛇蠍青蠅蚊子寒熱賊等惡物離道。如不須犁不種不熟饒種種田。雖無種樹無藥無林。而得美果味如甘露。不在高原不下濕生非餘人作。又無人穿。常新華鬘不干不燥如善冷水淋灌卻熱。雖不防護不器仗斗。不與財物不令怖畏而得樂具。常得富樂離諍斗處。如大寶山價直無量不出於海。過大眾畏命畏罰畏不活畏惡道等畏。如影隨身。此世後世常與身俱此。如是等種種功德戒相應故。
何故名聞彼義今說。謂不善法寂靜相應。若不能爾則非義語。修多羅等十二部經言語說法是故名聞。聖無盡意說八十種。謂欲修行順心行等。以何義故。漏與不漏二種具足得一切智。不漏法者彼義今說。智慧觀察唯一味故。如蜜蜂王。譬如蜂王種種異物皆作一味。菩薩亦爾。漏與不漏二種具足。以智慧力皆爲一味。又願方便令漏不漏二種具足得一切智。不漏之法如寶積經。佛言迦葉。譬如諸方四維等處所有大河並及眷屬一切水聚。入大海已彼一切水平等一味。所謂鹼味如是。迦葉菩薩如是以種種門。集諸善根願菩提故。一切一味。所謂皆是一切智味。
施戒聞等幾因緣者。彼義今說。施具足者二種因緣。一離貧窮二得大富。戒具足者二種因緣。一離惡道二生善道。聞具足者二種因緣。謂離愚痴得大智慧。
又復菩薩三種具足。自他利益施攝眾生。攝眾生已令住戒聞。如是具足他利益行。自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具足自利益行。
說三具足。何故初施中戒後聞。彼義今說。依漸次義示現佛法如彼大海。譬如大海次第漸深佛法亦爾。初說佈施中戒後聞。又復有義。在家菩薩食等施已。彼後時聞出家功德。聞已深信舍家出家。既出家已方得淨戒。以住戒故離世間業得無上聞。是故在後說聞具足。又復有義。上生次第菩薩最初自他饒益是故行施。彼佈施已次行何者。如是思惟。世尊說戒及持戒人。復有何者次第相應此則說聞。以要言之施具足者。世尊示現檀波羅蜜。戒具足者屍波羅蜜。聞具足者忍進禪慧波羅蜜爾。又復有義施戒示現福德具足聞智具足。又復有義。施戒具足示障礙道。聞具足者示無礙道。
此條目缺少頁面分類。請協助為此條目補上適當的頁面分類。參見Wikisource:样式指南#分類。(2020年4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