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傳燈錄
◀上一卷 第一卷 下一卷▶

七佛天竺祖師

编辑

  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天竺一十五祖(內一祖旁出無錄)

编辑

  第一祖摩訶迦葉。第二祖阿難。第三祖商那和修。旁出末田底迦。第四祖優波紡多。第五祖提多迦。第六祖彌遮迦。第七祖婆須蜜。第八祖佛陀難提。第九祖伏馱蜜多。第十祖脅尊者。第十一祖富那夜奢。第十二祖馬鳴大士。第十三祖迦毗摩羅。第十四祖龍樹大士。

敘七佛

编辑

  敘七佛。佛應世,綿歷無窮。不可以週知,而悉數也。故近譚賢劫,有千如來。暨於釋迦,但紀七佛。案長阿含經云:「七佛精進力,放光滅暗冥。各各坐樹下,於中成正覺。」又曼殊室利為七佛祖師。金華善慧大士。登松山頂行道。感七佛引前,維摩接後。今之撰述,斷自七佛而下。

  毗婆尸佛。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長阿含經云:「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盤頭,母盤頭婆提。居盤頭婆提城,坐波波羅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三十四萬八千人。神足二,一名騫茶,二名提舍。侍者無憂。子方膺。

  尸棄佛。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長阿含經云:「人壽七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耀。居光相城,坐芬陀利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二十五萬。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侍者忍行。子無量。」

  毗舍浮佛。莊嚴劫第一千尊。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長阿含經云:「人壽六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善燈,母稱戒。居無喻城,坐婆羅樹下。說法二會。」度人一十三萬。神足二,一扶游,二鬱多摩。侍者寂滅。子妙覺。

  拘留孫佛。見在賢劫第一尊。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長阿含經傳。人壽四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禮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樹下。說法一會。度人四萬。神足二,一薩尼,二毗樓。侍者善覺。子上勝。

  拘那含牟尼佛。賢劫第二尊。偈曰:「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長阿含經傳。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大德,母善勝。居清淨城,坐烏暫婆羅門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三萬。神足二,一舒槃那,二鬱多樓。侍者安和。子導師。

  迦葉佛。賢劫第三尊。偈曰:「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長阿含經云:「人壽二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性迦葉。父梵德,母財主。居波羅奈城,坐尼拘律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二萬。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羅婆。侍者善友。子集軍。

  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姓剎利。父淨飯天,母大清淨妙。位登補處,生兜率天上。名曰勝善天人。亦名護明大士。度諸天眾,說補處行。亦於十方界中現身說法。普耀經云:「佛初生剎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湧金蓮華,自然捧雙足。東西及南北,各行於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師子吼聲。上下及四維,無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曰也。

  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復何遇。」即於四門遊觀,見四等事。心有非喜,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終可厭離。於是夜子時,有一天人。名曰淨居。於窗牖中叉手白太子言:「出家時至,可去矣。」太子聞已,心生歡喜,即逾城而去。於檀特山中修道。始於阿藍迦藍處。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舍。復至鬱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於六年。故經云:「以無心意無授行。而悉摧伏諸外道。」先歷試邪法。示諸方便,發諸異見。令至菩提。故普集經云:「菩薩於二月八日明星出時成佛。號天人師,時年三十矣。」即穆王三年癸未歲也。既而於鹿野苑中。為僮陳如等五人。轉四諦法輪,而論道果。說法住世四十九年。

  後告弟子摩訶迦葉:「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於汝。汝當護持。」並敕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而說偈言:「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迦葉:「吾將金縷僧伽梨衣,傳付於汝。轉授補處,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壞。」迦葉聞偈,頭面禮足曰:「善哉善哉,我當依敕,恭順佛故。」爾時世尊至拘尸那城,告諸大眾。吾今背痛,欲入涅槃。即往熙蓮河側娑羅雙樹下。右脅累足,泊然宴寂。復從棺起,為母說法。特示雙足化婆耆。並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巳,寂滅為樂。」時諸弟子,即以香薪競茶毗之。燼後金棺如故。爾時大眾即於佛前以偈贊曰:「凡俗諸猛熾,何能致火爇。請尊三昧火,闍維金色身。」爾時金棺從座而舉。高七多羅樹,往反空中。化火三昧須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曰也。自世尊滅後一千一十七年。教至中夏。即後漢永平十年戊辰歲也。

敘一十五祖

编辑

摩訶迦葉

编辑

  第一祖摩訶迦葉,摩竭陀國人也。姓婆羅門。父飲澤母香志。昔為鍛金師。善明金性使其柔伏。付法傳云:嘗於久遠劫中。毗婆尸佛入涅槃後。四眾起塔。塔中像面上金色,有少缺壞。時有貧女。將金珠往金師所請飾佛面。既而因共發願。願我二人為無姻夫妻。由是因緣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後生梵天。天壽盡。生中天摩竭陀國婆羅門家。名曰迦葉波此云飲光勝尊。蓋以金色為號也。由是志求出家,冀度諸有。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除,袈裟著體。常於眾中稱歎第一。」復言:「吾以清淨法眼,將付於汝。汝可流布,無令斷絕。」

  涅槃經云:爾時世尊欲涅槃。時迦葉不在眾會。佛告諸大弟子。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爾時迦葉在耆闍崛山賓缽羅窟。睹勝光明,即入三昧。以淨天眼,觀見世尊。於熙連河側入般涅槃。乃告其徒曰:「如來涅槃也,何其駛哉。」即至雙樹間,悲戀號泣。佛於金棺內現雙足。

  爾時迦葉告諸比丘:「佛已茶毗,金剛舍利非我等事。我等宜當結集法眼,無令斷絕。」乃說偈曰:「如來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當赴結集。」於是得神通者。悉集王舍耆闍崛山賓缽羅窟。時阿難為漏未盡,不得入會。後證阿羅漢果,由是得入。迦葉乃白眾言:「此阿難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淨。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佛所贊歎,聰敏第一。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大眾默然。

  迦葉告阿難曰:「汝今宜宣法眼。」阿難聞語信受。觀察眾心而宣偈言:「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猶如虛空中,眾星之無月。」說是偈已,禮眾僧足。升法座而說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時迦葉問諸比丘:「阿難所言不錯謬乎?」皆曰:「不異世尊所說。」迦葉乃告阿難言:「我今年不久留。今將正法付囑於汝。汝善守護,聽吾偈言: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說偈已,乃持僧伽梨衣入雞足山,俟慈氏下生。即周孝王五年丙辰歲也。

阿難

编辑

  第二祖阿難。王舍城人也。姓剎利帝。父斛飯王。實佛之從弟也。梵語阿難陀。此云慶喜,亦云歡喜。如來成道夜生,因為之名。多聞博達智慧無礙。世尊以為總持第一。嘗所贊歎。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傳器。佛乃命為侍者。後阿闍世王白言:「仁者如來迦葉尊勝二師。皆已涅槃。而我多故,悉不能睹。仁者般涅槃時,願垂告別。」

  阿難許之,後自念言:「我身危脆,猶如聚沫。況復衰老,豈堪長久。」又念:「阿闍世王與吾有約。」乃詣王宮告之曰:「吾欲入涅槃,來辭耳。」門者曰:「王寢,不可以聞。」阿難曰:「俟王覺時,當為我說。」

  時阿闍世王。夢中見一寶蓋,七寶嚴飾。千萬億眾圍繞瞻仰。俄而風雨暴至,吹折其柄。珍寶瓔絡悉墜於地。心甚驚異既寤。門者具白上事。王聞語已,失聲號慟,哀感天地。即至毗捨離城。見阿難在常河中流跏趺而坐。王乃作禮而說偈言:「稽首三界尊,棄我而至此。暫憑悲願力,且莫般涅槃。」時毗捨離王亦在河側。復說偈言:「尊者一何速,而歸寂滅場。願住須臾間,而受於供養。」

  爾時阿難見二國王咸來勸請。乃說偈言:「二王善嚴住。勿為苦悲戀。涅槃當我靜,而無諸有故。」阿難復念:「我若偏向一國,而般涅脖。諸國爭競,無有是處。應以平等度諸有情。」遂於常河中流將入寂滅。是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雪山中有五百仙人。睹茲瑞應,飛空而至。禮阿難足,胡跪白言:「我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大慈度脫我等。」阿難默然受請。即變殑伽河悉為金地。為其仙眾說諸大法。

  阿難復念:「先所度脫弟子應當來集。」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為諸仙人出家受具。其仙眾中有二羅漢。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阿難知是法器,乃告之曰:「昔如來以大法眼付大迦葉。迦葉入定而付於我。我今將滅,用傳於汝。汝受吾教,當聽謁言: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阿難付法眼藏竟,踴身虛空作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分奉忉利天。一分奉娑竭羅龍宮。一分奉毗捨離龍王。一分奉阿闍世王。各造寶塔而供養之。乃厲王十二年癸巳歲也。

商那和修

编辑

  第三祖商那和修者。摩突羅國人也。亦名舍那婆斯。姓毗舍多。父林勝母僮奢耶。在胎六年而生。梵云商諾迦。此云自然服。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若羅漢聖人降生。則此草生於淨潔之地。和修生時,瑞草斯應。昔如來行化至摩突羅國。見一青林,枝葉茂盛。語阿難曰:「此林地名優留茶。吾滅度後一百年。有比丘商那和修於此地轉妙法輪。」後百歲果誕和修,出家證道。授慶喜尊者法眼,化導有情。及止此林。降二火龍,歸順佛教。龍因施其地以建梵宮。

  尊者化緣既久,思付正法。尋於吒利國得優波紡多以為給侍。因問紡多曰:「汝年幾耶。」答曰:「我年十七。」師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答曰:「師發已白。為發白耶,心白耶。」師曰:「我但發白,非心白耳。」紡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和修知是法器。後三載,遂為落髮受具。乃告曰:「昔如來以無上法眼藏,付囑迦葉。展轉相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勿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言: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說偈已。即隱於潲賓國南象白山中。後於三昧中見弟子紡多。有五百徒眾常多懈慢尊者乃往彼。現龍奮迅三昧以調伏之。而說偈曰:「通達非彼此,至聖無長短。汝除輕慢意,疾得阿羅漢。」五百此丘聞偈已。依教奉行,皆獲無漏。尊者乃作十八變化火光三昧。用焚其身。紡多收舍利,葬於梵迦羅山。五百比丘人持一幡。迎導至彼建塔供養。乃宣王二十三年乙未歲也。

優波紡多

编辑

  第四祖優波紡多者。吒利國人也。亦名優波崛多。又名鄔波紡多。姓首陀父善意。十七出家二十證果。隨方行化至摩突羅國。得度者甚眾。由是魔宮震動。波旬愁怖。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尊者即入三昧,觀其所由。波旬復伺便。密持瓔絡縻之於頸。及尊者出定。乃取人狗蛇三屍化為花痄。軟言慰諭波旬曰:「汝與我瓔珞甚是珍妙。吾有花痄以相酬奉。」波旬大喜,引頸受之。即變為三種臭屍蟲蛆壞爛。波旬厭惡,大生憂惱。盡己神力不能移動。乃升六欲天告諸天王。又詣梵王求其解免。彼各告言:「十力弟子所作神變。我輩凡陋,何能去之。」波旬曰:「然則奈何。」梵王曰:「汝可歸心尊者,即能除斷。」乃為說偈令其回向曰:「若因地倒,還因地起。離地求起,終無其理。」

  波旬受教已,即下天宮。禮尊者足,哀露懺悔。紡多曰:「汝自今去。於如來正法更作嬈害否。」波旬曰:「我誓迥向佛道,永斷不善。」紡多曰:「若然者,汝可口自唱言歸依三寶。」魔王合掌三唱,花痄悉除。乃歡喜踴躍。作禮尊者而說偈曰:「稽首三昧尊,十力聖弟子。我今願迥向,勿令有劣弱。」

  尊者在世,化導證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籌置於石室。其室縱十八肘,廣十二肘。充滿其間。最後有一長者子。名曰香眾。來禮尊者,志求出家。尊者問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來出家,非為身心。」尊者曰:「不為身心,復誰出家。」答曰:「夫出家者無我我故。無我我故,即心不生滅。心不生滅,即是常道。諸佛亦常。心無形相,其體亦然。」尊者曰:「汝當大悟,心自通達。宜依佛法僧紹隆聖種。」即為剃度,受具足戒。仍告之曰:「汝父嘗夢金日而生汝。可名提多迦。」復謂曰:「如來以大法眼藏。次第傳授以至於我。今復付汝聽吾偈言: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付法已,乃踴身虛空。呈十八變,然複本座跏趺而逝。多迦以室內籌用焚其軀。收舍利建塔供養。即平王三十一年庚子歲也。」

提多迦

编辑

  第五祖提多迦者。摩伽陀國人也。初生之時。父夢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前有大山,諸寶嚴飾。山頂泉湧滂沱四流。後遇紡多尊者。為解之曰:「寶山者吾身也。泉湧者,法無盡也。日從屋出者。汝今入道之相也。照耀天地者,汝智慧超越也。尊者本名香眾。師因易今名焉。梵云提多迦,此云通真量也。」多迦聞師說已。歎喜踴躍,而唱偈言:「巍巍七寶山,常出智慧泉。回為真法味,能度諸有緣。」紡多尊者亦說偈曰:「我法傳於汝,當現大智慧。金日從屋出,照耀於天地。」提多迦聞師妙偈,設禮奉持。

  後至中印度。彼國有八千大仙。彌遮迦為首。聞尊者至,率眾瞻禮。謂尊者曰:「昔與師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仙人授我仙法。師逢十力弟子修習禪那。自此報分殊途,已經六劫。」尊者曰:「支離累劫,誠哉不虛。今可舍邪歸正,以入佛乘。」彌遮迦曰:「昔阿私陀仙人授我記云:『汝卻後六劫。當遇同學,獲無漏果。』今也相遇,非宿緣耶。願師慈悲令我解脫。」尊者即度出家命聖授戒。餘仙眾始生我慢。尊者示大神通。於是俱發菩提心,一時出家。

  乃告彌遮迦曰:「昔如來以大法眼藏密付迦葉。展轉相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當護念之。」乃說偈曰:「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說偈已,踴身虛空,作十八變。火光三昧自焚其軀。彌遮迦與八千比丘同收舍利。於班茶山中起塔供養。即莊王七年己丑歲也。

彌遮迦

编辑

  第六祖彌遮迦者。中印度人也。既傳法已游化至北天竺國。見雉堞之上有金色祥雲。歎曰:「斯道人氣也。必有大士,為吾法嗣。」乃入城,於鷓鋏間有一人。手持酒器逆而問曰:「師何方而來,欲往何所。」師曰:「從自心來,欲往無處。」曰:「識我手中物否?」師曰:「此是觸器而負淨者。」曰:「師還識我否?」師曰:「我即不識識即非我。」又謂曰:「汝試自稱名氏。吾當後示本因。」彼人說偈而答:「我從無量劫,至於生此國。本姓頗羅墮,名字婆須蜜。」

  師曰:「我師提多迦說。世尊昔游北印度,語阿難言:『此國中吾滅後三百年。有一聖人。姓頗羅墮名婆須蜜。而於禪祖當獲第七。』世尊記汝,汝應出家。」彼乃置器禮師側立而言曰:「我思往劫嘗作檀那。獻一如來寶座。彼佛記我云:『汝於賢劫釋迦法中宣傳至教。』今符師說,願加度脫。」

  師即與披剃復圓戒相。乃告之曰:「正法眼藏今付於汝。勿令斷絕。」乃說偈曰:「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師說偈已,入師子奮迅三昧。踴身虛空,高七多羅樹。卻複本坐,化火自焚。婆須蜜收靈骨,貯七寶函。建浮圖問於上級。即襄王十七年甲申歲也。

婆須蜜

编辑

  第七祖婆須蜜者。北天竺國人也。姓頗羅墮。常服淨衣,執酒器。遊行裡閈,或吟或嘯。人謂之狂。及遇彌遮迦尊者。宣如來往志,自省前緣。投器出家,授法行化。至迦摩羅國,廣興佛事。於法座前,忽有一智者。自稱:「我名佛陀難提。今與師論義。」師曰:「仁者,論即不義,義即不論。若擬論義,終非義論。」難提知師義勝,心即欽伏。曰:「我願求道,沾甘露味。」尊者遂與剃度而授具戒。復告之曰:「如來正法眼藏,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乃說偈曰:「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尊者即入慈心三昧。時梵王帝釋及諸天眾。俱來作禮,而說偈言:「賢劫眾聖祖,而當第七位。尊者哀念我,請為宣佛地。」尊者從三昧起。示眾云:「我所得法,而非有故。若識佛地,離有無故。」說此語已。還入三昧,示涅槃相。難提即於本坐起七寶塔。以葬全身。即定王十九年辛未歲也。

佛陀難提

编辑

  第八祖佛陀難提者,迦摩羅國人也。姓瞿曇氏。頂有肉髻辯捷無礙。初遇婆須蜜尊者出家受教。既而領徒行化。至提伽國城毗舍羅家。見舍上有白光上騰。謂其徒曰:「此家當有聖人。口無言說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觸穢耳。」言訖,長者出致禮,問何所須。尊者曰:「我求侍者。」曰:「我有一子,名伏馱蜜多。年已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尊者曰:「如汝所說,真吾弟子。」尊者見之遽起禮拜。而說偈曰:「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為最道者。」尊者以偈答曰:「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伏馱蜜多聞師妙偈。便行七步。

  師曰:「此子昔曾值佛。悲願廣大。慮父母愛情難捨。故不言不履耳。」時長者遂舍令出家。尊者尋授具戒。復告之曰:「我今以如來正法眼藏付囑於汝。勿令斷絕。」乃說偈曰:「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伏馱蜜多承師付囑。以偈贊曰:「我師禪祖中,當得為第八。法化眾無量,悉獲阿羅漢。」

  爾時尊者佛陀難提,即現神變。卻複本坐,儼然寂滅。眾興寶塔葬其全身。即景王十二年丙寅歲也。

伏馱蜜

编辑

  第九祖伏馱蜜多者。提伽國人。姓毗舍羅。既受佛陀難提付囑。後至中印度行化。時有長者香蓋,攜一子而來。瞻禮尊者曰:「此子處胎六十歲,因號難生。復嘗會一仙者。謂此兒非凡,當為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尊者即與落髮授戒。羯磨之際,祥光燭座。仍感舍利三七粒現前。自此精進忘疲。既而師告曰:「如來大法眼藏今付於汝。汝護念之。」乃說偈曰:「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尊者付法已。即入滅盡三昧而般涅槃。眾以香油旃檀闍維真體。收舍利,建塔於那爛陀寺。即敬王三十五年甲寅歲也。

脅尊者

编辑

  第十祖脅尊者。中印度人也。本名難生。初尊者將誕,父夢一白象。背有寶座座上安一明珠。從門而入,光照四眾。既覺遂生。後值伏馱尊者。執侍左右,未嘗睡眠。謂其脅不至席。遂號脅尊者焉。初至華氏國,憩一樹下。右手指地而告眾曰:「此地變金色,當有聖人入會。」言訖,即變金色。時有長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尊者問:「汝從何來。」夜奢曰:「我心非往。」尊者曰:「汝何處住。」曰:「我心非止。」尊者曰:「汝不定耶。」曰:「諸佛亦然。」尊者曰:「汝非諸佛。」曰:「諸佛亦非尊者。」

  因說偈曰:「此地變金色,預知於聖至。當坐菩提樹,覺華而成已。」夜奢復說偈曰:「師坐金色地,常說真實義。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諦。」尊者知其意。即度出家,復具戒品。乃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付於汝。汝護念之。」乃說偈言:「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尊者付法已。即現神變而入涅槃。化火自焚。四眾各以衣巳(得古反)盛舍利。隨處興塔而供養之。即貞王二十二年己亥歲也。

富那夜奢

编辑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者。華氏國人也。姓瞿曇氏父寶身。既得法於脅尊者。尋詣波羅奈國。有馬鳴大士迎而作禮。因問曰:「我欲識佛,何者即是。」師曰:「汝欲識佛,不識者是。」曰:「佛既不識,焉知是乎。」師曰:「既不識佛,焉知不是。」曰:「此是鋸義。」師曰:「彼是木義。」復問:「鋸義者何。」曰:「與師平出。」又問:「木義者何。」師曰:「汝被我解。」馬鳴豁然省悟,稽首歸依。遂求剃度。師謂眾曰:「此大士者,昔為毗捨離國王。其國有一類人如馬裸露。王運神力分身為蠶。彼乃得衣。王后復生中印度。馬人感戀悲鳴,因號馬鳴焉。如來記云:『吾滅度後六百年。當有賢者馬鳴。於波羅奈國摧伏異道。度人無量,繼吾傳化。』今正是時。」

  即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付於汝。」即說偈曰:「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尊者付法已。即現神變,湛然圓寂。眾興寶塔以擁全身。即安王十四年戊戌歲也。

馬鳴

编辑

  第十二祖馬鳴大士者。波羅奈國人也。亦名功勝。以有作無作諸功德最為殊勝,故名焉。既受法於夜奢尊者。後於華氏國轉妙法輪。忽有老人坐前仆地。師謂眾曰:「此非庸流,當有異相。」言訖不見。俄從地踴出一金色人。複化為女子。右手指師而說偈曰:「稽首長老尊。當受如來記。今於此地上,宣通第一義。」說偈已,瞥然不見。師曰:「將有魔來與吾校力。」有頃風雨暴至,天地晦冥。師曰:「魔之來信矣吾當除之。」即指空中,現一大金龍。奮發威神,震動山嶽。師儼然於坐,魔事隨滅。

  經七日,有一小蟲。大若桀螟,潛形坐下。師以手取之,示眾曰:「斯乃魔之所變,盜聽吾法耳。」乃放之令去,魔不能動。師告之曰:「汝但歸依三寶,即得神通。」遂複本形,作禮懺悔。師問曰:「汝名誰耶,眷屬多少。」曰:「我名迦毗摩羅。有三千眷屬。」師曰:「汝盡神力,變化若何。」曰:「我化巨海極為小事。」師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謂性海,我未嘗知。」師即為說性海云:「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神通,由茲發現。」迦毗摩羅聞言:「遂發信心。」與徒眾三千俱求剃度。

  師乃召五百羅漢與授具戒。復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汝聽偈言: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

  付法已,即入龍奮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輪相,然後示滅。四眾以真體藏之龍龕。即顯王三十七年甲午歲也。

迦毗摩羅

编辑

  第十三祖迦毗摩羅者。華氏國人也。初為外道。有徒三千,通諸異論。後於馬鳴尊者得法。領徒至西印度。彼有太子,名云自在。仰尊者名,請於宮中供養。尊者曰:「如來有教。沙門不得親近國王大臣權勢之家。」太子曰:「今我國城之北有大山焉。山中有一石窟。師可禪寂於此否。」尊者曰:「諾。」即入彼山。行數里,逢一大蟒。尊者直進不顧。遂盤繞師身。師因與受三歸依。蟒聽訖而去。

  尊者將至石窟。復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問訊。尊者曰:「汝何所止。」答曰:「我昔嘗為比丘。多樂寂靜。有初學比丘數來請益。而我煩於應答,起嗔恨想。命終墮為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載。適遇尊者,獲聞戒法,故來謝耳。」尊者問曰:「此山更有何人居止。」曰:「北去十里。有大樹,蔭覆五百大龍。其樹王名龍樹。常為龍眾說法。我亦聽受耳。」

  尊者遂與徒眾詣彼。龍樹出迎尊者曰:「深山孤寂,龍蟒所居。大德至尊,何往神足。」師曰:「吾非至尊,來訪賢者。」龍樹默念曰:「此師得決定性,明道眼否。是大聖,繼真乘否。」師曰:「汝雖心語,吾已意知。但辦出家,何慮吾之不聖。」

  龍樹聞已悔謝。尊者即與度脫。及五百龍眾俱授具戒。復告龍樹曰:「今以如來大法眼藏付囑於汝。」諦聽偈言:「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付法已,即現神變,化火焚身。龍樹收五色舍利建塔瘞之。即赬王四十一年壬辰歲也。

龍樹

编辑

  第十四祖龍樹尊者。西天竺國人也。亦名龍勝。始於毗羅尊者得法後。至南印度。彼國之人,多信福業。聞尊者為說妙法。遞相謂曰:「人有福業,世間第一。徒言佛性,誰能睹之。」尊者曰:「汝欲見佛性,先須除我慢。」彼人曰:「佛性大小。」尊者曰:「非大非小,非廣非狹。無福無報,不死不生。彼聞理勝,悉回初心。」尊者復於座上現自在身。如滿月輪。一切眾唯聞法音,不睹師相。彼眾中有長者子,名迦那提婆。謂眾曰:「識此相否。」眾曰:「目所未睹,安能辨識。」提婆曰:「此是尊者現佛性體相以示我等。何以知之。蓋以無相三昧形如滿月。佛性之義,廓然虛明。」

  言訖,輪相即隱。復居本坐,而說偈言:「身現圓月相,以表諸佛體。說法無其形,用辨非聲色。」彼眾聞偈,頓悟無生。咸願出家,以求解脫。尊者即為剃髮。命諸聖授具。

  其國先有外道五千餘人。作大幻術,眾皆宗仰。尊者悉為化之,令歸三寶。復造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垂之於世。後告上首弟子迦那提婆曰:「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聽吾偈言: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嗔亦無喜。」

  付法訖,入月輪三昧廣現神變。復就本坐,凝然禪寂。迦那提婆與諸四眾。共建寶塔以葬焉。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己丑歲也。

◀上一卷 下一卷▶
傳燈錄

 

本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