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69 全三國文卷七十
 
烏程嚴可均校輯
卷71
↑ 返回《全三國文

陸景

编辑

景字士仁,抗次子。尚公主,拜騎都尉,封毗陵矦,拜偏將軍、中夏水軍督。天紀末,爲王濬別軍所殺。有《典語》十卷,《典語別》二卷,《集》一卷。

與兄書案︰景兄名晏。

编辑

向訣不知所言,追惟銜恨,恨結胸懷,懷此戀恨,何時可言!望路則已近,別已千里,其爲思結,纒在心膂。於是離析,路人悲之。況處此戚,兼之懿好,情之感咽,何時可勝!念兄始出,旣當勞思,嚴寒向隆,經作轗軻,旣宜保德,爲世何資。厚自珍愛。《蓺文類聚》二十一。

自尋外役,出入三年,緣兄之篤睦,必時存之。寶錄兄書,積之盈笥,不得新命,無㠯自慰,時輒溫故,㠯釋其思。有信忘數字,每見手迹,如復暫會。《蓺文類聚》二十一。 案︰《類聚》二十一有陸景《答從兄安成王書》。考吳時諸陸,無封安成王者,其文亦不類,當是蕭景之誤。安成王,蕭秀也,今改編入《全梁文》。

獲答虎蔚,德音孔昭,披紙尋句,粲然耀眼。《北堂書鈔》一百三《書記篇》。

誡盈

编辑

富貴,天下之至榮;位勢,人情之所趨。然古之智士,或山藏林竄,忽而不慕;或功成身退,逝若脫屣者,何哉?葢居高畏其危,處滿懼其盈,富貴榮勢,本非禍始,而多㠯凶終者,持之失德,守之背道,道德喪而身隨之矣。是㠯畱矦、范蠡,棄貴如遺;叔敖、蕭何,不宅美地。此皆知盛衰之分,識倚伏之機,故身全名著,與福始卒。自此㠯來,重臣貴戚,隆盛之族,莫不罹患搆禍,鮮㠯善終。大者破家,小者滅身。唯金、張子弟,世履忠篤,故保貴持寵,祚鍾昆嗣。其餘禍敗,可爲痛心。《蓺文類聚》二十三,《御覽》四百五十九。

典語謹案︰《隋志》儒家注︰「《典語》十卷,《典語别》二卷,並吴中夏督陸景撰,亡。」《舊唐志》有《典語》,無《典語别》,《新唐志》作《典訓》,皆十卷。《三國志》陸抗子五,晏、景、玄、機、雲。景字士仁,澡身好學,著書數十篇。王濬東下,景及兄晏俱遇害。其書宋不箸錄,而民閒僅或流傳。三年前,聞紹興王君理堂游幕山左,攜有宋寫殘本二卷,余未獲見之,僅從《羣書治要》寫出七篇,益㠯各書所載爲一卷。他日理堂獲吾書合訂之,㠯廣其傳,豈非美事?嘉慶十九年歲次甲戌八月。

编辑

爵祿賞罰,人主之威柄,帝王之所㠯爲尊者也。故爵祿不可不重。重之則居之者貴,輕之則處之者賤。居之者貴,則君子慕義;取之者賤,則小人覬覦。君子慕義,治道之兆;小人覬覦, 亂政之漸也。《易》曰︰「聖人之大寶曰位,何㠯守位?曰人。」故先王重於爵位,愼於官人,制爵必俟有德,班祿必施有功。是㠯見其爵者昭其德,聞其祿者知其功。然猶誡㠯威罰,勸㠯黜陟,顯㠯錫命,耀㠯車服,故朝無曠官之譏,士無尸位之責矣。夫無功而受祿,君子猶不可,況小人乎?孔子所㠯恥稟丘之封,而惡季氏之富也。故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㠯其道得之,不處。」得其志,執鞭可爲;苟非其道,卿相猶避。明君不可㠯虚授,人臣亦不可㠯苟受也。《書》曰︰「天工人其代之。」是㠯聖帝明王,重器與名,尤愼官人。故周襃申伯,吉甫著誦;祈父失職,詩人作刺;王商爲宰,單于震畏;千秋登相,匈奴輕漢。推此言之,官人封爵不可不愼也。官得其人,方類相求,雖在下位,士㠯爲榮也。俗㠯貨成,位失其守,雖則三公,士㠯爲辱也。故王陽在位,貢公彈冠;王、許並立,班伯恥之。天子據率土之資,總三才之任,㠯制御六合,統理羣生,固未易爲也。是㠯聖帝明王,憂勞待旦,勤於日昃,未有不汲汲於求賢、勤勤於遠惡者也。故大舜招二八於唐朝,投四凶於荒裔。殛[1]不嫌登禹,親仁也;舉子不爲宥父,遠惡也。㠯能昭德立化,爲百王之命也。夫世之治亂、國之安危,非由他也。俊乂在官,則治道清;姧佞干政,則禍亂作。故王者任人,不可不愼也。得人之道,葢在於敬賢而誅惡也。敬一賢則眾賢悅,誅一惡則眾惡懼。昔魯誅少正,佞人變行;燕禮郭隗,羣士嚮至,此非其效與?然人主處於深宮之中,生於禁闥之内,眼不親見臣下之得失,耳不親聞賢愚之否臧,焉知臣下誰忠誰否、誰是誰非?須當畱思隱括,聽言觀行,驗之㠯實,效之㠯事,能推事效實,則賢愚明而治道清矣。

王者所㠯稱天子者,㠯其號令、政治法天而行故也。夫天之育萬物也,耀之㠯日月,紀之㠯星辰,運之㠯陰陽,成之㠯寒暑,震之㠯雷霆,潤之㠯雲雨。天不親事,而萬事歸功者,㠯所任者得其宜也。然握璿璣,御七辰,調四時,制五行,此葢天子之所爲任者也。孔子曰︰「唯天爲大,唯堯則之。」帝王之盛莫過虞。昔帝堯之末,洪水有滔天之災,烝民有昬墊之憂,於是咨嗟四岳,舉及側陋。虞舜旣登,百揆時敘,二八龍騰,並唐朝,故能揚[2]億載,冠德百王。舜旣受終,並簡俊德,咸列庶官,從容垂拱,身無一勞,而庶事歸功,光炎百世者,所任得其人也。

天子所㠯立公、卿、大夫、列士之官者,非但欲僃員數、設虚位而已也。㠯天下至廣,庶事總猥,非一人之身所能周理,故分官别職,各守其位。事有大小,故官有尊卑;人有優劣,故爵有等級。三公者,帝王之所杖也,自非天下之俊德,當世之良材,卽不得而處其任。處其任者必荷其責,在其任者必知所職。[3]籩豆之事,則有司存。大臣不親細事,猶周鼎不調小味也。故《書》曰︰「元首叢莝哉,股肱惰哉,庶事[4]哉。」此之謂也。陳平曰︰「宰相者,上佐天子,下理陰陽,外撫四夷諸矦,内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得」字下舊衍「其」字,依《漢書‧陳平傳》刪。任其職也。」可謂知其任者也。

天下至廣,萬機至繁,人主㠯一人之身,處重仞之内,而御至廣之士,聽至繁之政,安知萬國之聲息、民俗之動静乎?故古之聖帝,立輔弻之臣,列官司之守,勸之㠯爵賞,誡之㠯刑罰。故明誡㠯效其功,考績㠯核其能,德高者位尊,才優者任重。人主總君謨㠯觀眾智,杖忠賢而布政化,明耳目㠯來風聲,進直言㠯求得失,夫如是,雖廣必周,雖繁必理。何則?御之有此具也。夫君元首,臣云股肱,明大臣與人主一體者也。克[5]明俊德,守位㠯人,所㠯强四支而輔體也,其爲己用,豈細也哉!苟非其選,器不虚假;苟得其人,委之無疑。君之任臣,如身之信手;臣之事君,亦宜如手之繫身。安則共樂,痛則同憂。其上下協心,㠯治世事,不俟[6]而自勤,不求容而自親。何則?相信之忠著也。是㠯天子改容於大臣,所㠯重之也;人臣盡命於君上,所㠯報德也。寵之㠯爵級,而天下莫不尊其位;任之㠯重器,天下莫不敬其人;顯之《御覽》七百七十三作「臣」。㠯車服,天下莫不瞻其榮者,㠯其荷光景於辰耀,登疑有「泰」字。階於天路也。若此之人,進退必足[7]動天地而應列㝛也。故選不可㠯不精,任[8]不可㠯不信;進不可㠯不禮,退[9]不可㠯權辱。昔賈生嘗陳階級,而文帝加重大臣。每賢其遺言,博引古今,文辭雅偉,眞君人之至道,王臣之碩謨也。

夫料才覈能,治世之要也。凡人之才,用有所周,能有偏達,自非聖人,誰兼資百行、僃貫眾理乎?故明君聖主裁而用焉。昔舜命羣司,隨才守位;漢述功臣,三傑異稱,況非此儔,而可僃責乎?且造父善御,師曠知音,皆古之至奇也。使其探舊校云「探」疑「換」。事易伎,則彼此俱屈。何則?才有偏達也。人之才能,率皆此類,不可不料也。若任得其才,才堪其任,而國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有用士而不能㠯治者,旣任之,不盡其才,不覈其能,故功難成而世不治也。馬無輦重之任,牛無千里之迹,違其本性,責其效事,豈可得哉?使韓信下帷,仲舒當戎,于公馳説,陸賈聽訟,必無曩時之勳,而顯今日之名也。何則?素非才之所長也。推此論之,何可不料哉!

政有宜於古而不利於今,有長於彼而不行於此者,風移俗易,每世則變。故結繩之治,五帝不行;三代損益,政法不同,隨時改制,所㠯救弊也。《易》曰︰「隨時之義大矣哉!」孔子曰︰「不敎民戰,是謂棄之。」《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 忘戰必危。」明用武有時。昔秦杖威用武,卒成王業,吞滅六國, 帝有天下,而不斟酌唐、虞㠯美其治,損益三代㠯御其世。爾乃廢先聖之敎,任殘酷之政,阻兵行威,暴虐海内。故百姓怨毒,雄桀奮起,至於二世,社稷湮滅。非武不能取,而所守之者非也。《傳》曰︰「夫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秦無戢兵之慮,故有自焚之禍。「好戰必亡」,此之謂也。徐偃王好行仁義,不修武僃,楚人伐之,身死國滅。天下雖安,武不可廢,況㠯區區之徐,處爭奪之世乎?「忘戰必危」,此之謂也。漢高帝發迹泗水,龍起豐沛,仁㠯懷遠,武㠯弭難,任奇納策,遂埽秦、項,被㠯惠澤,飾㠯文德,文武並作,祚流世長,此高帝之舉也。秦、漢俱杖兵用武㠯取天下,漢何㠯昌?秦何㠯亡?秦知取而不知守,漢取守之具僃矣乎。中世,孝武㠯成功恢帝綱,元、成㠯儒術失皇綱,德不堪也。王莽之世,内尚文章,外繕師旅,立明堂之制,修辟廱之禮,招集儒學,思遵古道,文武之事僃矣。然而命絕於漸臺,支解於漢刃者,豈文武之不能治世哉?而用之者拙也。班輸騁功於利器,拙夫操刀而傷手,非利器有害於工匠。而夫膏粱旨饌,時或生疾;針艾藥石,時或瘳疾。故體病則攻之㠯針艾,疾瘳則養之㠯膏粱。文武之道亦猶是矣,世亂則威之㠯師旅,道治則被之㠯文德。

天生烝民,授之㠯君,所㠯綜理四海,收養品庶也。王者據天位,御萬國,臨兆民之眾,有率土之資,此所㠯尊者也。然宮室壯觀,出於民力;器服珍玩,生於民財;千乘萬騎,由於民眾。無此三者,則天子魁然獨在,無所爲尊者也。明主知本作「智」,㠯意改。君階民㠯爲尊,國須政而後治。其恤民也憂勞待旦,日昃忘飧,恕己及下,務在博愛。臨御華殿,軒檻華美,[10]則欲民皆有容身之宅、廬室之居;窈窕盈堂,美女侍側,則欲民皆有配[11]匹之偶、室家之好;肥肉湻酒,珠膳玉食,則欲民皆有餘糧之資、充飢之飴;輕裘累煖,衣裳重蠒,則欲民皆有溫身之服、禦寒之僃。凡四者,生民之本性,人情所共有,故明主樂之於上,亦欲士女歡之於下。是㠯仁惠廣洽,家安厥所,臨軍則士忘其死,御政則民戴其化,此先王之所㠯豐動,祚享長期者也。若居無庇首之廬,家無配匹之偶,口無充飢之食,身無蔽形之衣,㛰姻無㠯致娉,死葬無㠯相恤,飢寒入於腸骨,悲愁出於肝心,雖百舜不能杜其怨聲,千堯不能成其治迹。是㠯明主御世,恤民養士,恕下㠯身,自近及遠,化通宇宙,丕懼民之不安,故能康厥世治,播其德敎焉。已上並《羣書治要》。

若衝風之摧枯枝,烈火之炎寒草,武王伐紂,勢然也。《北堂書鈔》未改本一百十七,《御覽》八百六十八。

清氣漂於青雲之上。《文選》王僧達《答顔延年詩》注。

神農嘗百草,嘗五穀,烝民乃粒食。《御覽》七十八。

戈刀雖僃於執事,而無所揚其鋒。《御覽》三百五十一。

周世㠯膏腴之沃壤,豐鎬之寳地,大啟封境㠯封;釋鞍授鞚,假驥他人,欲無陵己,其可得乎?《御覽》三百五十八。

所謂文者,非徒執卷於儒生之門、攄筆於翰墨之采,乃貴其造化之淵、禮樂之盛也。《御覽》五百八十五。

吳朝貢歲,或犯道背理,彫車麗服,横陵市路。車服雖侈,人不爲榮;宮室雖美,士不過門。《御覽》七百七十三。

飛車策馬,横騰超邁,來如霧合,去若雲散。得志則進,失意則退。《御覽》七百七十三。

盧之狗,吠于朝門;社稷之鼠,竄于側。《御覽》九百十一。

興水軍一萬,從風舉帆,朝發海㠀,暮至沓渚。《御覽》七百七十一。

朱據

编辑
據字子範,吳郡吳人。黃武初,徵拜五官郎中,補侍御史,拜建義校尉。黃龍初,徵尚公主,拜左將軍,封雲陽矦。赤烏中,遷驃騎將軍。後坐爭廢太子事左遷新都郡丞,未到,爲孫弘所譖,賜死。

爭太子和事

编辑

臣聞太子,國之本根,雅性仁孝,天下歸心。今卒責之,將有一朝之慮。昔晉獻用驪姬,而申生不存;漢武信江充,而戾太子冤死。臣竊懼太子不堪其憂,雖立思太子之宮,無所復及矣。《吳志‧朱據傳》注引殷基《通語》。

賜進士出身二品銜廣東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兼管驛傳事務黃岡王毓藻校刊

《全三國文》卷七十終

校勘記

编辑
  1. 《羣書治要》刻本作『鯀』,寫本原作『體』、校作『鮌』,抱小《陸景〈典語〉校字七則》推得古本當作『𩨬』,據改。
  2. 《羣書治要》刻本刻工誤認作『嚴』,抱小《陸景《典語》校字七則》訪寫本得應作『聲』。
  3. 《羣書治要》此下有「夫匡輔社稷,佐日揚光,協齊七政,宣化四方,此三公之職」一句。
  4. 《羣書治要》刻本刻工誤作『隳』,據《羣書治要》寫本、《書・皋陶謨》(尙書・益稷)得應作『墮』。
  5. 《羣書治要》寫本原卽作『克』,校者改作『堯』,『克明俊德』本《書・堯典》語,不必校改。
  6. 《羣書治要》「俟」下有「命」字。
  7. 《羣書治要》有「㠯」字。
  8. 《羣書治要》「任」下有「之」字。
  9. 《羣書治要》「退」下有「之」字。
  10. 《羣書治要》寫本原作『蔓羨』,校改作『華美』,《漢書・司馬相如傳》︰『大漢之德,逢涌原泉,沕潏曼羨,旁魄四塞,雲布霧散,上暢九垓,下泝八埏。』顏師古曰︰『沕潏曼羨,盛大之意也。』《文選六臣注》引吕向曰︰『曼羨,長多貌。』《楚辭・王逸〈九思・怨上〉》︰『菽藟兮蔓衍。』注︰『蔓衍,廣延也。』又《漢書・鼂錯傳》︰『土山丘陵,曼衍相屬。』顏師古注︰『曼衍,猶聯延也。』,『蔓羨』可能不誤,不必校改。
  11. 《羣書治要》寫本原作『妃』,校改作『配』,《爾雅・釋詁》云︰『妃、匹、合也;妃,匹也;妃,合,對也。』故『妃匹之偶』文意可通,不必改爲『配匹之偶』。
  ↑返回頂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