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七十五至四百七十六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七十五至四百七十六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8.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8.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8.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6-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78.djvu/5
雲南統部表 ������������������������������������������������������������������������������������������������������������������������������������������������������������������������������������������������������������������������������������������������������������������������������������������������������������������������������������������������������������������������������������������������������������������������������������������������������������������������������������������������������
������������������������������������������������������������������������������������������������������������������������������������������������������������������������������������������������������������������������������������������������������������������������������������������������������������������������������������������������������������������������������������������������������������������������������������������������������������������������������������������������������
大清一統志
雲南省〈在 京師西南八千二百里東西距二千五百一十里南北距一千一百五十里東至廣〉
〈西泗城府界七百五十里西至神䕶關接野人界一千七百六十里南至交趾界七百五十里北至〉
〈四川寕遠府㑹理州界四百里東南至廣西鎮安府界一千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天馬關接緬甸界〉
〈二千三百一十里東北至貴州興義府普安縣界四百三十里西北至吐蕃界二千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南境戰國時楚頃襄王使莊蹻
畧地至滇池遂自王秦時通道置吏為西夷滇國
漢武帝元封二年開置益州郡屬益州部刺史兼
為牂牁郡西境〈今廣南府及廣西州地〉越巂郡西南境〈今麗江府〉
〈及永北廳地〉後漢分益州郡西境置永昌郡〈後漢永平十二年割〉
〈益州郡西部都尉置屬益州部今永昌鶴慶大理姚州四府州地〉三國漢建興二
年改益州郡置建寕郡又分建寕永昌置雲南郡
〈今大理姚州二府州地〉分建寕牂牁置興古郡〈今廣西州及曲靖府之霑〉
〈益羅平二州地〉晉泰始七年分益州置寕州〈領雲南興古建寕永昌四〉
〈郡統縣四十五〉太康三年廢寕州入益州〈置南夷校尉以䕶之監五十八〉
〈部蠻族〉太安二年復置寕州〈時又分建寕以西之七縣别立為益州郡永嘉〉
〈二年改益州郡為晉寕郡分牂牁立平夷夜郎二郡是時其地再為李雄所有其後李夀分寕州興〉
〈古永昌雲南朱提越巂河陽六郡為漢州咸康四年分牂牁夜郎越巂朱提四郡置安州八年罷併〉
〈寕州以越巂還屬益州省永昌郡〉劉宋因之領郡十五〈建寕晉寕牂牁平蠻〉
〈夜郎朱提南廣建都西平西河東河陽雲南興寕興古梁水十五郡〉蕭齊時為寕州
鎮領郡三十〈左建平南廣南朱提南牂牁梁水建寕晉寕雲南西平夜郎東河陽西河〉
〈陽平蠻興古興寕西河平樂北朱提宋昌永昌益寕又有南犍為等九郡不領縣〉梁大同
中置南寕州太清二年為西爨所據〈唐書南蠻傳自曲州靖州〉
〈西南昆州曲軛晉寕渝獻安寕距龍和城通謂之西爨白蠻自彌鹿升麻二川南至步頭通謂之東〉
〈爨烏蠻〉隋開皇初遣使朝貢因置恭州協州昆州尋
廢唐武德元年復開南中置南寕州四年置總管
府〈舊唐書志州管南寕恭協昆尹㑹姚西濮西宗九州〉又置姚州都督府〈並置〉
〈州十三〉七年改南寕總管為都督〈督西寕豫西利南雲縻南籠七州並〉
〈前九州為十六州〉八年改南寕為郎州〈新唐書南蠻傳爨蠻西有徒莫祇蠻〉
〈貞觀二十三年内屬以其地置傍望覧邱求五州隸郎州都督府〉永徽初罷郎州
都督更置戎州都督〈新唐書志諸蠻州九十二皆無城邑椎髻皮服惟來集於〉
〈都督府則衣冠如華人焉〉天寶末没於南詔䝉氏大中中䝉氏
自號大禮國〈滇載記光化四年鄭買嗣滅𫎇氏改國號曰大長和五代後唐天成三年〉
〈趙善政代之改國號曰大天興清泰中楊干真又奪之改國號曰大義寕尋為段思平所滅〉石
晉天福二年段氏改國號曰大理宋初仍為大理
國〈滇載記元符二年段氏絶高昇泰改國號曰大中國既而復求段氏立之號曰後理國〉元
憲宗三年滅之收府八郡四部三十有七至元八
年分三十七部為南北中三路路設達嚕噶齊并
總管十三年立雲南諸路行中書省治中慶路領
路三十七府二屬府三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
〈大德三年罷雲南行御史臺立雲南諸路道肅政廉訪司領中慶威楚武定鶴慶麗江等路又曲靖〉
〈宣慰司領曲靖澂江普定等路臨安宣慰司領寕安廣西元江等路大理金齒宣慰司領大理金齒〉
〈等路又金齒等處宣撫司領柔遠茫施鎮康鎮西平緬麓川等路又有烏撒烏𫎇宣慰司而廣南西〉
〈路宣撫司元史闕 達嚕噶齊舊作達魯花赤今改正〉明洪武十五年置雲
南布政使司改中慶路為雲南府治焉領府十一
〈雲南大理臨安楚雄澂江𫎇化景東廣南廣西鎮沅順寕〉軍民府七〈曲靖姚安鶴慶武定〉
〈尋甸麗江元江〉直隸州一〈北勝〉嘉靖元年置永昌軍民府
本朝初因之康𤋮六年置開化府八年降尋甸府為
州〈屬曲靖府〉三十七年升北勝直隸州為永北府雍正
四年改隸四川之東川府來屬五年改隸四川之
烏𫎇鎮雄二府來屬六年降鎮雄府為州〈屬烏𫎇府〉七
年置普洱府九年改烏𫎇府曰昭通府乾隆三十
一年降永北府為直隸廳三十五年降廣西武定
鎮沅元江四府皆為直隸州景東𫎇化二府皆為
直隸廳省姚安府〈入姚州屬楚雄府〉改鶴慶府為州〈屬麓江府〉
嘉慶二十四年升永昌府屬之騰越州為直隸廳
共領府十四直隸州四直隸廳四
雲南府 大理府 臨安府 楚雄府 澂江
府 廣南府 順寕府 曲靖府 麗江府
普洱府 永昌府 開化府 東川府 昭通
府 廣西直隸州 武定直隸州 元江直隸
州 鎮沅直隸州 景東直隸廳 𫎇化直隸
廳 永北直隸廳 騰越直隸廳
︹形勢︺東接黔蜀〈東川曲靖二府之東接貴州昭通府西北接四川東南接貴州又武定姚〉
〈州之北及永寕土府之東皆與四川接界〉南控交趾〈臨安開化二府與安南接界〉西
擁諸甸〈永昌以西皆蠻甸也〉北距吐蕃〈麗江府及永寕土府之北與西蕃接界〉
其名山則有蒼雞足高黎共玉龍其大川則有
金沙江瀾滄江潞江滇池西洱河其重險則有石
門誠梁益之舊區西南之重鎮也〈舊志〉
︹文職官︺
總督〈駐雲南府轄雲南貴州雍正六年兼轄廣西省十三年仍改為雲貴總督〉
巡撫〈駐雲南府〉
提督學政〈駐雲南府〉
布政使〈駐雲南府〉經厯〈舊有理問乾隆二十九年裁〉庫大使〈濟用〉
按察使〈駐雲南府〉經厯 司獄
分守糧驛道〈駐雲南府舊為糧儲道乾隆三十三年兼管驛傳轄雲南武定二府州改〉
〈今名〉
分巡鹽法道〈駐雲南府舊為驛鹽道乾隆三十一年兼轄雲南武定二府三十三年專〉
〈管鹽法改今名〉庫大使〈舊有經厯乾隆七年裁〉
分巡迤東道〈駐尋甸州轄澂江廣南曲靖開化東川昭通廣西七府州舊轄雲南臨安〉
〈澂江廣南曲靖普洱開化東川昭通廣西武定元江鎮沅十三府乾隆三十一年以雲南武定〉
〈歸鹽道轄臨安普洱元江鎮沅歸迤南道轄〉
分巡迤西兵備道〈駐大理府轄大理楚雄順寕麗江永昌景東𫎇化永北八府廳〉
分巡迤南兵備道〈駐普洱府乾隆三十一年設轄臨安普洱元江鎮沅四府州〉
雲南府知府 同知 通判〈乾隆四十八年移駐南關〉府學教
授 訓導 經厯〈舊有司獄乾隆十七年裁〉知州四員〈嵩明晉寕〉
〈安寕昆陽舊有昆陽州同駐海口乾隆四十三年裁〉州學學正四員 訓
導四員 吏目四員 知縣七員〈昆明富民宜良呈貢羅次〉
〈祿豐易門〉縣丞〈昆明駐板橋〉縣學教諭七員 訓導七員
典史七員〈舊有昆明縣滇陽板橋嵩明州陽林驛丞三員乾隆二十一年裁〉
大理府知府〈舊有同知嘉慶十六年裁〉通判〈駐彌渡〉府學教授
訓導 司獄 知州四員〈趙鄧川賓川雲龍〉州學學正
四員 訓導四員 吏目四員 知縣三員〈大和〉
〈雲南浪穹舊有太和縣丞嘉慶四年裁〉縣學教諭三員 訓導三
員 典史三員〈舊有浪穹縣鳳羽巡檢乾隆十二年裁雲南縣白崖司巡檢二〉
〈十年裁賓川州赤石司巡檢嘉慶十六年裁〉鹽大使〈大鹽井〉
臨安府知府 同知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舊有司獄乾隆二十年裁〉知州三員〈石屏阿迷寕舊有建水知州乾隆三十五年改〉
〈置縣以州學學正訓導為縣學教諭訓導裁吏目〉州學學正三員 訓
導三員 吏目三員 知縣五員〈建水通海河西㠄峩𫎇自〉
縣學教諭五員 訓導五員 巡檢〈建水曲江司舊有石〉
〈屏州寶秀司巡檢乾隆二十年裁㠄峩縣興衣司巡檢三十九年裁寕州傍甸鄉阿迷州甸苴〉
〈關巡檢俱嘉慶七年裁〉典史五員〈舊設四員乾隆三十五年増建水一員〉
楚雄府知府〈舊有同知乾隆二十一年裁〉府學教授 訓導
司獄 知州三員〈舊設南安鎮南二員乾隆三十五年以姚安府屬之姚州〉
〈一員來隸〉州判二員〈南安駐𥔲嘉雍正九年設姚州駐普淜雍正十年設〉州學
學正三員 訓導三員 吏目三員 知縣四
員〈舊設楚雄定遠廣通三員乾隆三十五年以姚安府屬之大姚一員來隸〉縣學教
諭四員 訓導四員 典史四員 鹽井直隸
提舉司三員〈黒井琅井白井白井司治舊在姚安府境乾隆三十五年撥入曲靖〉
〈府五十二年改撥〉鹽大使四員〈黒井白井安豐井阿陋井舊有復隆白石谷大〉
〈使二員俱乾隆四十二年栽白井安豐井五十二年由曲靖府改撥〉訓導二員〈琅井〉
〈白井〉
澂江府知府 府學教授 訓導〈舊有司獄嘉二十四年裁〉
知州二員〈新興路南〉州學學正二員 訓導二員
吏目二員 知縣二員〈河陽江川〉縣學教諭二員
訓導二員 典史二員
廣南府知府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乾隆三十六年〉
〈移駐普廳塘〉知縣〈寶寕乾隆元年設〉典史
順寕府知府 通判〈駐緬寕乾隆十二年由右甸移駐〉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駐右甸〉知事 巡檢〈猛緬司乾隆十二年設〉
知州〈雲〉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順寕乾隆〉
〈三十五年設〉縣學教諭 訓導 典史
曲靖府知府 同知〈舊有通判乾隆四十一年裁〉府學教授
訓導 司獄 知州六員〈霑益陸涼羅平馬龍尋甸宣威〉州學
學正六員 訓導六員 吏目六員 巡檢三
員〈舊設宣威可渡司兼管可渡儻塘二驛乾隆二十年添設霑益炎松司尋甸易古司二員〉
知縣二員〈南寕平彞〉縣學教諭二員 訓導二員
巡檢〈南寕白水司舊有南寕縣白水馬龍州易龍霑益州松林宣威州炎方驛丞四員俱〉
〈乾隆二十年裁〉典史二員
麗江府知府 同知〈駐中甸乾隆二十一年設〉通判〈駐維西〉府學
教授 訓導〈舊有知事乾隆四十八年裁經厯嘉慶二十四年栽〉知州二
員〈鶴慶劍川乾隆三十五年降鶴慶府為州并舊屬之劍川來隸〉州學學正二
員 訓導二員 吏目二員〈舊設劍川一員乾隆三十五年增設〉
〈鶴慶一員鶴慶舊有觀音山巡檢三十六年裁〉知縣〈麗江乾隆三十五年設〉教諭
訓導 典史 鹽大使二員〈麗江井彌沙井〉
普洱府知府 同知二員〈一駐思茅雍正十三年設一駐威遠乾隆三十〉
〈五年由鎮沅府改隸〉通判〈駐他郎乾隆三十五年由元江府來隸〉經厯二員
〈舊設府經厯一員嘉慶四年増威遠經厯一員駐猛甸〉知事二員〈舊設威遠知事〉
〈一員嘉慶十六年増設他郎知事一員〉巡檢〈思茅廳兼管司獄乾隆三十九年設〉知
縣〈寕洱〉教諭 訓導〈駐他郎〉典史 鹽大使〈抱香井舊為抱〉
〈母井大使嘉八年改香鹽井大使以抱母井鹽務歸威遠同知管理十九年兼管二井改今〉
〈名〉
永昌府知府 同知〈駐龍陵〉府學教授 訓導 司
獄 巡檢三員〈龍陵廳沙木和施甸司〉知縣二員〈保山永平舊有〉
〈騰越知州嘉慶二十四年升直隸廳〉縣學教諭二員 訓導二員
典史二員
開化府知府 同知〈駐安平〉府學教授 訓導 司
獄〈屬安平同知嘉慶二十四年設〉知縣〈文山〉縣丞〈駐江那里嘉慶二十四年設〉
典史
東川府知府 同知〈駐巧家營嘉慶十六年設舊有湯丹通判乾隆三十五年〉
〈裁〉府學教授 經厯〈駐巧家營〉知縣〈㑹澤〉巡檢二員〈歹補〉
〈司者海司者海巡檢舊駐則補嘉慶十六年移駐〉典史〈舊駐者海嘉慶十六年移駐府〉
〈城〉
昭通府知府〈舊名烏𫎇府屬四川省雍正五年來隸九年改今名〉同知〈駐大關〉
通判〈駐魯甸〉府學教授 經厯〈舊有司獄嘉慶七年栽〉知事
二員〈舊設一員駐大關乾隆四十八年増設一員駐牛街〉巡檢二員〈魯甸司大〉
〈關鹽井渡〉知州〈鎮雄〉州同〈駐彝良〉州判〈駐威信〉州學學正
吏目 巡檢〈母亨司〉知縣二員〈恩安永善〉縣學教諭〈永善〉
縣丞〈永善駐副官村〉典史二員
廣西直隸州知州〈舊為廣西府乾隆三十五年降為州裁通判經厯〉州判
〈乾隆四十一年設駐五嶆〉州學學正 訓導吏目 知縣
二員〈師宗彌勒舊並為州乾隆三十五年降為縣裁師宗州同〉縣丞〈師宗駐邱北乾〉
〈隆三十五年設〉縣學教諭二員 訓導二員 巡檢〈彌勒〉
〈竹園村乾隆十七年設〉典史二員〈乾隆三十五年設舊有師宗彌勒二州吏目是〉
〈年裁〉
武定直隸州知州〈舊為武定府乾隆三十五年降為州裁同知經厯〉州學
學正 訓導 吏目 巡檢〈金沙江〉知縣二員〈舊設〉
〈元謀一員乾隆三十五年降祿勸州為縣裁和曲州〉縣學教諭二員 訓
導二員 典史二員〈乾隆三十五年設舊為祿勸州吏目是年裁〉
元江直隸州知州〈舊為元江府乾隆三十五年降為州裁通判經厯知事〉州
學學正 吏目 巡檢〈因遠司〉知縣〈新平〉縣學教諭
巡檢〈揚武壩〉典史
鎮沅直隸州知州〈舊為鎮元府乾隆三十五年降為州舊有同知是年改隸普洱〉
〈府〉州學學正 吏目〈乾隆三十五年設〉巡檢〈新撫司〉知縣
〈恩樂〉縣學教諭 典史 鹽大使〈案板井〉
景東直隸廳同知〈舊為景東土府掌印同知乾隆三十五年改直隷廳〉廳學
教授 訓導 經厯 巡檢〈猛統司〉
䝉化直隸廳同知〈舊為𫎇化土府掌印同知乾隆三十五年改直隷廳〉廳學
教授 訓導 經厯 巡檢三員〈南澗司瀾滄江漾濞江〉
永北直隸廳同知〈舊為永北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直隸廳〉廳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知事〈駐金江渡口〉
騰越直隸廳同知〈舊為騰越州屬永昌府嘉二十四年改直隸廳〉廳學
學正 訓導 經厯〈嘉慶二十四年設舊有州判是年裁〉司獄〈嘉慶〉
〈二十四年設舊有吏目是年栽〉巡檢〈龍川江〉
︹武職官︺
督標〈中左右三營舊設前後二營乾隆三十五年裁〉中軍兼中營副將
左右營遊擊二員 都司 守備二員 千總
六員 把總十二員 經制外委十八員 額
外外委十五員
撫標〈左右二營〉中軍兼左營㕘將 右營遊擊 守備
二員 千總四員把總八員 經制外委十
二員 額外外委六員
提督〈駐大理府中左右三營舊設前後二營乾隆三十五年裁〉中軍兼中營㕘
將 左右營遊擊二員 中左右營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二員 經制外委十八
員 額外外委十二員
臨元鎮總兵官〈駐臨安府中左右三營〉中營遊擊 左右營
都司二員 中左右營守備三員〈二駐本營一防簸岩汛〉
千總六員〈三駐本營三分防阿迷一碗水江川各汛〉把總十二員〈二駐〉
〈本營十分防通海新興曲江澂江路南石屏寕州河西䝉自斗母閣各汛〉經制外委
十八員〈十四駐本營二防簸岩汛二分防大石峒斗母閣二汛〉額外外委
十二員
開化鎮總兵官〈駐開化府中左右三營〉中營遊擊 左右營
都司二員 中左右營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二員〈六駐本營六分防江那牛羊箐口關河口馬街子結白石頭〉
〈寨各汛〉經制外委十八員〈十二駐本營六分防天生橋六詔八寨塘山車〉
〈塘老寨塘樂龍塘各汛〉額外外委十二員
騰越鎮總兵官〈駐騰越廳中左右三營〉中營遊擊 左右營
都司二員〈一駐本營一駐南甸〉中左右營守備三員〈二駐本營〉
〈一駐南甸〉千總六員〈三駐本營三分防南甸杉木籠大壩各汛〉把總十二
員〈八駐本營二防南甸汛二分防蠻東暮福二汛〉經制外委十八員〈七駐〉
〈本營四防南甸汛七分防蒲窩杉木籠馬鹿緬箐固棟等榜大壩各汛〉額外外委
十五員
昭通鎮總兵官〈駐昭通府中前左右四營〉中前左右營遊擊四
員〈一駐本營三分駐涼山大關永善〉守備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駐魯甸大關吞〉
〈都〉千總八員〈四駐本營四分防涼山大關永善副官村各汛〉把總十六
員〈三駐本營十三分防諸仙背龍峒涼山蘇甲魯甸大德宏大耆老雄魁豆沙關藍田壩米〉
〈貼吞都檜溪各汛〉經制外委二十四員〈六駐本營四防大關汛二防魯〉
〈甸汛二防永善汛二防吞都汛八分防諸仙背龍峒查拏涼山黒魯機大黒山灘頭米貼各汛〉
額外外委十八員
鶴麗鎮總兵官〈駐鶴慶州中左右三營〉中營遊擊 左右營
都司二員 中左營守備二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二員〈五駐本營二防麓江汛五分防姜營打鼓觀音山通甸吉尾各汛〉
經制外委十八員〈十三駐本營五分防打金壩松桂阿喜朶美九河關各汛〉
額外外委九員
普洱鎮總兵官〈駐普洱府中右二營〉中右營遊擊二員〈一駐本營〉
〈一駐思茅〉中右營守備二員〈一駐本營一駐思茅〉千總四員〈二駐〉
〈本營二防思茅汛〉把總八員〈二駐本營二防思茅汛四分防通關小江邊班鳩那〉
〈莫田各汛〉經制外委十二員〈三駐本營五防思茅汛四分防通關西薩蠻谷〉
〈永靖關各汛〉額外外委十三員
以上臨元等六鎮均聽總督提督節制
曲尋協副將〈駐曲靖府〉中營都司 左右營守備二員
〈一駐尋甸一駐羅平〉千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尋甸羅平二汛〉把總八
員〈二駐本營六分防陸涼易羅交水平彞尋甸羅平各汛〉經制外委十二
員〈三駐本營九分防馬龍功山秧田沖束色堡板橋大水井偏頭山恩勒村白水各汛〉額
外外委八員
楚雄協副將〈駐楚雄府舊設總兵乾隆三十五年改副將四十年改遊擊四十七年仍〉
〈改副將〉中軍都司〈舊為遊擊乾隆三十五年改都司四十年裁四十七年仍設都〉
〈司〉千總二員〈分防妥甸姚州二汛〉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廣通鎮〉
〈南𥔲嘉各汛〉經制外委六員〈二駐本營四分防南安大姚定遠白馬河各汛〉
額外外委七員
雲南城守營㕘將〈舊駐楊林康𤋮二十二年移駐省城〉守備 千總
二員〈一駐本營一防呈貢縣汛〉把總四員〈分防易門祿豐楊林安寕各汛〉經
制外委六員〈分防板橋羅次晉寕昆陽宜良富民各汛〉額外外委六
員
尋霑營㕘將〈駐宣威州舊為遊擊雍正七年改㕘將〉守備 千總二
員〈一駐本營一駐上下堡子〉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井田炎方儻塘各汛〉
經制外委六員〈三駐本營三分防遮雞可渡上下堡子各汛〉額外外
委三員
武定營叅將〈駐武定州〉守備〈駐撒甸〉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駐撒甸〉
把總四員〈分防撒甸金江雞街大麥地各汛〉經制外委七員〈二駐〉
〈本營二防撒甸汛三分防姜驛普渡河虚仁驛各汛〉額外外委三員
大理城守營都司〈駐大理府〉守備 千總三員〈一駐本營二分〉
〈駐雲南縣賓川州〉把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駐趙州鄧川州〉經制外委
六員〈三駐本營三分防彌渡浪穹雲龍各汛〉額外外委四員
以上曲尋等二協雲南等四營均隸提督管
轄
元江營𠫵將〈駐元江州舊為副將乾隆三十八年改𠫵將〉守備 千總
二員〈一駐本營一駐他郎〉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阿墨馬鹿猪街各汛〉
經制外委六員〈一駐本營五分防他郎因遠轟老烏宿南各汛〉額外
外委五員
新㠄營遊擊〈駐新平縣〉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駐㠄峩〉把
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舍曡龍慢干壩揚武壩各汛〉經制外委六員
〈三駐本營三分防舊哈俄爽塔籠各汛〉額外外委四員
以上元江等二營均隸臨元鎮管轄
廣南營㕘將〈駐寶寕縣〉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駐富州〉把
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者洪普梅二汛〉經制外委六員〈分防剝隘〉
〈者賓板蚌命帖彌勒灣阿記得各汛〉額外外委五員
廣西營遊擊〈駐廣西州〉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駐彌勒〉把
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師宗邱北二汛〉經制外委六員〈四駐本營〉
〈二分防竹園村架哈二汛〉額外外委四員
以上廣南等二營均隸開化鎮管轄
永昌協副將〈駐保山縣〉中軍兼左營都司 右營守備
千總三員〈俱駐本營〉把總七員〈六駐本營一駐永平〉經制外
委十員〈六駐本營四分防姚關觀音山枯柯沙木和各汛〉額外外委十
員
龍陵協副將〈駐龍陵廳〉左營都司 右營守備 千總
二員〈一駐本營一防遮放汛〉把總六員〈三駐本營三分防龍陵關象達芒市〉
〈各汛〉經制外委七員〈六駐本營一防遮放汛〉額外外委七員
順雲營㕘將〈駐緬寕廳〉左右軍守備二員〈一駐本營一駐順寕〉千
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順寕寕安天生橋各汛〉把總九員〈二駐木營七分〉
〈防右甸雲州腊東南柯萬年樁猛托撒馬廠各汛〉經制外委十三員〈二駐〉
〈本營十一分防錫腊遮撥馬台坡頭棬内寕安分水嶺象鼻嶺霧露寨丙野三岔河各汛地〉
額外外委十員
以上永昌等二協順雲一營均隸騰越鎮管
轄
東川營㕘將〈駐東川府舊為遊擊隸四川省雍正四年改叅將撥隸雲南〉左右
軍守備二員〈一駐本營一駐木得〉千總二員〈分防待補法納江二汛〉
把總六員〈二駐本營四分防牛欄江陳機木得則補各汛〉經制外委七
員〈一駐本營六分防侍補牛欄江陳機木得機租法納江各汛〉額外外委七
員
鎮雄營㕘將〈駐鎮雄州〉左右軍守備二員〈一駐本營一駐奎鄉〉千
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駐牛街〉把總五員〈一駐本營四分防奎鄉伐烏關長官〉
〈司鍋魁河各汛〉經制外委八員〈四駐本營四分防洛澤河杉樹塊劄西羅坎關〉
〈各汛〉額外外委五員
以上東川等二營均隸昭通鎮管轄
維西協副將〈駐維西廳〉左營都司 右營守備〈駐中甸〉千
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駐阿墎子〉把總四員〈分防浪滄江阿海洛古中甸奔〉
〈子欄各汛〉經制外委八員〈分防浪滄江喇普魯甸拉撇古阿墎子奔子欄其宗〉
〈格咱各汛〉額外外委五員
永北營叅將〈駐永北廳〉左右軍守備二員〈一駐本營一駐阿喇山〉
千總二員 把總六員〈分防北山關蒗蕖永寕阿喇山苗力下金江各〉
〈汛〉經制外委九員〈分防習甸上金江子里江大水井巴喇阿哵咧片角南陽〉
〈廠魚乍江各汛〉額外外委五員
劍川營都司〈駐劍川州〉千總 把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通甸汛〉
經制外委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通甸蘭州二汛〉額外外委二
員
以上維西一協永北等二營均隸鶴麗鎮管
轄
威遠營叅將〈駐威遠廳舊為遊擊嘉慶十年改㕘將〉左右軍守備二
員〈一駐本營一駐猛住〉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駐鎮沅〉把總六員〈一駐〉
〈本營五分防鎮沅猛住茂蔑抱母斗母各汛〉經制外委八員〈分防鎮沅猛住〉
〈茂蔑新撫三家坡斗母課里暖里各汛〉額外外委六員
景𫎇營遊擊〈駐景東廳〉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駐𫎇化〉把
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景谷福都二汛〉經制外委六員〈二駐本營〉
〈四分防𫎇化景谷定邊猛統各汛〉額外外委五員
以上威遠等二營均隸普洱鎮管轄
︹户口︺〈康𤋮五十二年原額人丁十八萬五千八百六十五乾隆三十七年停編丁今滋生男婦大小〉
〈共四百四十九萬九千四百八十九名口計八十六萬六千二百九十九户屯民男婦共一百五十〉
〈四萬八千六百二十七名口計十七萬五千二百二十三户〉
︹田賦︺〈田地九萬三千一百七十七頃三十三畝一分有奇夷田地八百八十三段共額徵地丁正雜〉
〈銀十九萬二千九百一兩三錢九分五釐米二十三萬三千五百四十八石八合三勺〉
︹税課︺〈關税無 通省鹽井二十四區編發照票一十三萬一千四百二十七張額徵正課銀二十六〉
〈萬四千一百八十三兩四錢七分三 釐又井費經費等銀一十一萬二千九十二兩一 錢三分七釐〉
〈外昭通府行四川水引鹽課載四川省税課門〉
︹名宦︺︹漢︺張喬〈安帝初為益州刺史元初四年越巂夷封離叛永昌三郡夷應之衆至十餘萬〉
〈破二十餘縣詔喬選能從事者討之喬遣楊竦擊破離等離乞降三十六種皆附喬因奏長史奸猾〉
〈激亂者九十人皆減死論諸夷遂定〉龐芝〈益州刺史熹平五年討平叛夷〉張亮則〈南鄭〉
〈人牂牁太守威著南土永昌越巂夷欲叛畏亮則乃止〉︹三國︺︹漢︺諸葛亮〈琅邪人建〉
〈興元年領益州牧益州耆帥雍闓殺太守求附於吳又使郡人孟𫉬誘煽諸夷牂牁越巂皆叛三年〉
〈亮率衆南征所在戰捷由越巂入斬闓等聞孟𫉬為夷漢所服乃募生致之使觀營陣復縱使更戰〉
〈七縱七擒猶遣𫉬𫉬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帥而用之〉
王尋〈建興間為越巂太守哀牢王𩔖牢叛攻破之𩔖牢款服〉張嶷〈充國人延𤋮三年除〉
〈越巂太守以恩信結諸蠻北徼捉馬最驍勁不承節命嶷自往討生縛其帥魏狼又解縱聞者多降〉
〈服〉︹晉︺李毅〈天水人太康中為南夷校尉太安元年毛詵等叛討平之以毅為寕州刺史〉
王遜〈魏興人惠帝末西南夷叛寕州刺史李毅卒城中百餘人奉毅女固守永嘉四年治中毛〉
〈孟詣京師求刺史乃以遜為南夷校尉寕州刺史遜與孟俱行道遇寇賊踰年乃至外逼李雄内有〉
〈夷寇吏士散没城邑邱墟遜披荒糾厲收聚離散誅豪右不奉法度者數十家征伐諸夷俘馘千計〉
〈於是莫不振服威行南土元帝初累加安南將軍遜以地勢形便上分牂牁為平彞郡分朱提為南〉
〈廣郡分建寕為夜郎郡分永昌為梁水郡又改益州郡為晉寕郡事皆施行〉︹隋︺梁毗〈馬氐〉
〈人文帝時為西寕州刺史蠻夷酋長以金多者為豪雋遞相侵奪毗患之後因其以金為遺置坐側〉
〈對之慟哭曰此物飢不可食寒不可衣汝等每以此相滅今將來欲殺我耶一無所納自是蠻夷感〉
〈悟不相攻擊〉︹唐︺韋仁夀〈京兆萬年人高祖時擢巂州都督府長史南寕州納款朝廷𡻕〉
〈遣使撫接至率貪沓邊人苦之多叛去帝素聞仁夀治理詔檢校南寕州都督仁夀將兵五百人循〉
〈西洱河開地數千里稱詔置七州十五縣酋豪皆來賓見即授以牧宰威今簡嚴人人安悦將還酋〉
〈長泣曰天子藉公鎮撫奈何欲去我仁壽以池壁未立為解諸酋即相率築城起𪠘甫旬畧具仁夀〉
〈告以實父老乃悲啼祖行遣子弟隨貢方物天子大悦〉趙孝祖〈永徽初以左領將軍為郎〉
〈州道行軍總管討白水蠻大勃弄楊承顛至羅仵侯山大破之逐北至周近水孝祖上言小勃弄大〉
〈勃弄常誘弄棟叛今因破白水請遂西討詔可孝祖軍入夷人皆走險進至大勃弄執承顛餘屯大〉
〈者數萬小數千皆破降之西南夷遂定〉韋𦤎〈萬年人貞元閒為劍南節度使兼雲南安撫使〉
〈説南詔異年尋歸唐後屢從破吐蕃兵嵗貢方物〉︹元︺烏里特哈達〈𫎇古人憲宗二〉
〈年命太弟討南蠻諸國以烏里特哈達總督軍事至昆澤擒其王段興智出師凡二年平大理五城〉
〈八府四郡洎烏白等蠻三十七部請悉置郡縣從之加大元帥鎮大理 烏里特哈達舊作元良合〉
〈台今改正〉信苴日〈僰人段氏之後中統二年詔領大理鄯闡等城自各萬户以下皆受其節〉
〈制至元元年舍利畏及三十七部諸爨叛信苴日率衆進討大破之爨部平十一年為大理總管舍〉
〈利畏復叛以計殺之於是置郡縣署守令行賦役施政教與中州等帝嘉其忠勤累進大理威楚金〉
〈齒等處宣慰使都元帥復拜為雲南行省叅政〉張立道〈大名人至元十年授大理等處巡行〉
〈勸農使佩金符地有昆明池界金馬碧雞之間環五百餘里夏潦暴至必冒城郭立道求泉源所自〉
〈岀役丁夫二千人治之其水得壤地萬餘頃皆為良田爨僰之人雖知蠶桑而未得其法立道教〉
〈之飼養收利十倍於舊雲南由是益富庶猓猓諸山蠻慕之相率來降收其地悉為郡縣〉賽音
諤德齊沙木思迪音〈囘囘人至元十一年平章政事行省雲南俗無禮儀男女〉
〈往往自相配偶親死則火之不為喪祭無秔稻桑麻子弟不知讀書賽音諤德齊沙木思迪音教之〉
〈拜跪之節婚姻行媒死者為之棺椁奠祭教民播種為陂池以備水旱創建諸路學宫明倫堂購經〉
〈史授學田由是文風稍興西南諸夷翕然款附居雲南六年卒百姓巷哭帝思其㓛詔雲南省臣賽〉
〈音諤德齊沙木思迪音成規不得輒改 賽音諤徳齊沙木思迪音舊作賽典赤瞻思丁今改正〉
愛魯克〈至元五年從雲南王征金齒諸部震服定其租賦平火不麻等二十四砦閲中慶路〉
〈版籍得隱户萬餘以四千户即其地屯田十七年拜㕘知政事平烏𫎇蘿佐山白水叛蠻 愛魯克〉
〈舊作爱魯今改正〉尼雅斯拉迪音〈賽音諤德齊沙木思迪音長子至元十七年授〉
〈雲南行中書省左丞尋升右丞建言三事其一謂雲南省規措所造金薄貿易病民宜罷其一謂行〉
〈省既兼領軍民則元帥府亦當罷其一謂雲南官員子弟入質惟達官子弟當遣餘宜罷奏可 尼〉
〈雅斯拉迪音舊作納速刺丁今改正〉齊喇〈西域人至正十八年拜鎮西緬麓川等路宣撫司時〉
〈成都烏𫎇諸驛阻絶齊喇市馬給傳往來便之後從雲南王入緬統兵三千屯鎮驃國設方畧招徠〉
〈其黨由是復業者甚衆齊喇舊作怯烈今改正〉 多 爾濟〈西夏寕州人世祖時為雲南廉〉
〈訪副使㑹諸蠻叛僚佐悉稱故去多爾濟獨居守後為廉訪使僰夷與蠻相仇殺省臣受僰賂誣奏〉
〈蠻叛殺良民多爾濟奏劾廢之子仁通以伯忽等叛殁於戰 多爾濟舊作朶兒赤今改正〉伊
克德濟〈實喇婁人至元二十一年征緬造舟二百艘進攻江頭城拔之𫉬鋭卒萬人因圖其〉
〈形勢遣使詣闕陳攻守之策不報後諸蠻據太公城以阨大兵遣使諭禍福為所害遂擊之金齒十〉
〈二城皆降 伊克德濟舊作也罕的斤實喇婁舊作匣喇魯今改正〉額森布哈〈𫎇古人至〉
〈元二十三年拜雲南諸路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時阿郎可馬丁諸僰夷為變討平之遂立登雲路府〉
〈州縣六十餘所得户二十餘萬官其酋長定其貢税邊境以安 額森布哈舊作也先不花今改正〉
張萬嘉努〈至元間為副都元帥征雲南峩昌多興羅羅諸夷民為之立祠後征緬戰死〉
〈嘉努舊作家奴今改正〉程思廉〈東勝州人至元二十六年立雲南行御史臺思廉為御史〉
〈中丞始至蠻夷酋長來賀意甚倨思廉奉宣上意明示禍福聞者懾服雲南舊有學校而禮教不興〉
〈思廉振起之始有從學問禮者〉劉正〈靖州人大德元年為雲南行中書省左丞雲南民嵗輸金〉
〈銀甸寨遠者秋季遣官領兵往徴人馬費嵗以萬計所差官必重賂省臣乃得遣徴收之數必十加〉
〈二而折閲之數及送迎餽贐亦如之正首疏其𡚁給官秤俾土官輸納其𡚁始革〉庫克新
〈賽音諤德齊沙木思迪音第三子大德時為雲南行省右丞條具諸不便事言於宗王王不可庫克〉
〈新與左丞劉正馳還京師有㫖令宗王協力施行由是一切病民之政悉革豪民規避繇役投充王〉
〈府宿衞庫克新按朝廷原額所無者悉籍為民減其宿衞三分之二令諸郡邑遍立廟學選士為教〉
〈官文風大興 庫克新舊作忽辛今改正〉張瑾〈河南人至正閒為雲南廉訪副使興學勸農鋤〉
〈强旌善常行部至澂江辨釋禁獄五十餘人剖決冗案三百餘事〉舒嚕〈任都元帥時朝廷遣〉
〈兵討車里不利舒嚕曉以大義其酋寒賽感悟願增差賦併出黄金采女贈之一無所受寒賽曰入〉
〈我土而不為金婦餌者元帥一人而已 舒嚕舊作述律杰今改正〉𠏉爾密〈梁王聞明師入〉
〈滇秦母嘉僖率妻忽的斤等百餘人趨昆明池謂行省右丞驢兒達德曰我宗室無降理遂仰藥死〉
〈驢兒達德𫎇古人亦自殺從死者幾二百人 榦爾密舊作瓦爾密今改正〉︹明︺傅友德
〈碭山人洪武十四年為征南將軍生擒達爾瑪畧定永昌澂江臨安元江尋甸楚雄等處又取東川〉
〈烏𫎇鶴慶麗江金齒其時陳桓葉昇以隨征東川封侯 達爾瑪舊作達里麻今改正〉王禕
〈義烏人洪武時奉詔諭雲南梁王己聽其言㑹有自立於朔漠者遣托克托索餉迫梁王殺禕遂遇〉
〈害諡文節 托克托舊作脱脱今改正〉沐英〈定遠人洪武中以西平侯征南右副將軍從傅〉
〈友德取雲南乘霧趨白石江生擒達爾瑪田梁王走死屬郡皆下遂拔大理分兵收未收諸蠻設官〉
〈立衛守之詔英留鎮思倫發寇定邊衆號三十萬英大破之諸蠻震慴麓川始不復梗入朝帝親撫〉
〈之曰使我高枕無南顧憂者汝英也英後先鎮雲南十年簡守令課農桑墾田至百萬餘畝滇池隘〉
〈浚而廣之無復水患通鹽井之利以來商旅辨方物以定貢税視民數以均力役疎節闊目民以便〉
〈安卒之日軍民巷哭遠夷亦為流涕〉梅思祖〈夏邑人洪武十五年以汝南侯從傅友德平雲〉
〈南署雲南布政司事思祖善撫輯遠人安之〉張紞〈富平人洪武中雲南平出為右叅政厯左〉
〈布政使十三年治行為天下第一凡土地貢賦法令條格皆紞所裁定民間喪祭冠昏咸有定制務〉
〈變其俗滇人遵用之〉沐春〈英長子嗣爵鎮雲南洪武二十七年平越巂蠻立瀾滄衞其冬阿資〉
〈復叛春擣其巢擒之越州遂平春在鎮七年大修屯政鑿鐵池河灌宜良涸田數萬畝民復業者五〉
〈千餘户民為立祠祀之〉陳迪〈宣城人洪武中除雲南右布政使普定曲靖烏撒烏䝉諸蠻煽〉
〈亂迪率土兵擊破之〉沐晟〈英次子建文元年嗣爵鎮雲南平思倫發餘黨以其地為三府二州〉
〈五長官司永樂四年拜晟征夷左副將軍從張輔平交趾晉封黔國公予世劵洪熙初加太傅鑄征〉
〈南將軍印給之世鎮其地自是為定制子孫相承鎮守二百餘平羣蠻服其威無敢大肆南服賴之〉
馮貴〈武陵人永樂中征交趾累遷左㕘政莅事明決練土兵二千人驍果善戰貴撫以恩義數〉
〈擊賊有㓛中官馬騏奪之黎利反以羸卒禦賊力屈而死時㕘政侯保以黄江要害築堡守之拒數〉
〈月死於戰〉陳遜〈浦城人永樂閒任右布政使博學有志操卒於官無以為殮同時有周樂吉水〉
〈人任按察使亦以清操著名僚友為之殯殮〉周新〈南海人永樂間任按察使執法公平不畏〉
〈强禦〉李任〈永康人宣德元年以都指揮從征交趾守昌江與指揮顧福死守九月餘前後三十〉
〈餘戰卒以力詘皆自刎内官馮智指揮劉順俱自經城中軍民士女不屈死者數千人事聞贈卹〉
崔聚〈懐遠人宣德初從安遠伯柳升征黎利升遇伏死聚帥軍援昌江及䧟郎中史安主事陳〉
〈鏞李宗昉及後軍都事潘禋皆死聚被執百計降之终不屈死〉張璞〈江夏人正統間按滇時鎮〉
〈守太監梁裕濫取貨物民不堪命璞盡革之裕與同知敖英搆謀誣奏逮璞下獄卒贈太僕寺少卿〉
王恕〈三原人成化十二年以右都御史巡撫雲南時鎮守中官錢能貪恣甚恕廉得其私通外〉
〈國狀劾能罪當死恕居雲南僅九月威行徼外黔國以下咸惕息奉令疏凡二十上直聲動天下當〉
〈是時安南納江西叛人王姓者爲謀主潛遣諜入臨安市銅鑄兵器欲伺間襲臨安微恕事且不測〉
樊英〈常山人成化閒按滇繩貪奬廉交人越界掠殺英移諭禍福遂納款〉陳騏〈南海人成〉
〈化閒任按察副使時錢能横甚命藩臬官五日一謁或令錦衣衞指揮受禮騏正立不屈能怒曰這〉
〈蠻子食蛇慣了故此大膽騏曰豈但蛇即𧲣狼虎豹也要食能目左右欲毆之騏趨出執法如故〉
王詔〈趙州人宏治元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雲南土官好爭襲所司入其賄變亂曲直生邊患〉
〈詔不通苞苴一㫁以法且去𡚁政之不便民者諸夷歸命邊徼安戢〉林俊〈莆田人宏治元年擢〉
〈雲南副使鶴慶元化寺稱有活佛𡻕時集士女萬人爭以金塗其面俊命焚之得金悉以償民逋又〉
〈毀淫祠三百六十區皆撤其材修學宫干厓土舍刀怕愈欲奪從子宣撫官劫其印數年俊檄諭之〉
〈遂歸印進按察使〉楊繼宗〈楊城人宏治初以僉都御史巡撫雲南繼宗嘗為雲南副使三〉
〈司多舊僚相見歡然既而出位揖之曰明日有公事諸君幸相諒遂劾罷不職者八人〉郭緒
〈太康人宏治中為雲南叅議孟養思祿孟養思揲搆怨不已巡撫命緒往諭之緒單騎從數人行甸〉
〈日至南甸斬𣗥徒步引繩以登及至孟賴去金沙江僅二舍手為檄使馳過江諭以招徕意蠻人相〉
〈顧驚曰中國使竟至此乎發兵率象馬數萬夜渡江環緒數重從行者懼請勿進緒拔刀叱曰明日〉
〈必渡江思祿聞遣使來聽命祿繼至緒先敘其勞次白其𡨘然後責以叛諸酋聞咸俯伏呼萬嵗請〉
〈歸侵地及前所留使人〉賀元忠〈呉縣人宏治中為金騰道兵備副使未久即去行李蕭然〉
〈土人聚百金於驛為贐元忠正色却之送者皆號泣後人目其亭曰却金亭〉席書〈遂寕人宏〉
〈治十七年雲南晝晦五日敕大吏考察諸吏書以部郎上疏言致災之由係朝廷不係雲貴在大臣〉
〈不在庶官正德十二年任右布政使霑益土舍搆亂贊𠞰有㓛〉唐龍〈蘭谿人正德時以御史巡〉
〈按雲南錢凝義父叅將盧和坐罪當死疑為奏辨下鎮撫覆勘㑹遣官錄囚受凝囑欲出和為龍所〉
〈持卒正其罪土官鳳朝明坐罪死革世職凝令滇人為保舉而矯旨許之龍抗疏爭寢其事〉何
孟春〈郴州人正德時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雲南彌勒州十八寨蠻酋阿勿阿寺為亂焚掠寕州〉
〈通海孟春討斬阿勿生擒阿寺諸寨悉平〉陳察〈常熟人正德時以御史巡按雲南助巡撫何孟〉
〈春討定彌勒州嘉靖初疏言金齒騰衝地極邊徼既統以廵撫總兵又有監司守備分轄無事鎮守〉
〈中官因劾太監劉玉都督沐崧罪詔並罷還〉陳洪謨〈武陵人正德時為雲南按察使鎮守〉
〈中官史泰金騰分守中官劉玉假進貢名索金寶洪謨檄所司毋奉行泰縱家人横於道洪謨執而〉
〈治之〉聶賢〈長壽人正德間任金滄副使有指揮貪虐結貴官賢誘使盡吐其私賄還故主然後〉
〈繫之〉劉節〈大庾人正德時為金騰道兵備副使廉正有威時兩鎮中官貪甚節力為裁抑權貴〉
〈側目革鎮之議自此始〉姜龍〈太倉人正德末遷雲南副使備兵瀾滄姚安滇故盜藪龍讓土〉
〈酋酋懼撫諭羣盜悉聽命巨盜方定者既降而貧為妻妾所詬不忍負龍竟仰藥死在滇四年番漢〉
〈大治〉唐胄〈瓊山人嘉靖初擢金騰副使土酋莽信虐計擒之木孟養搆兵胄遣使宣諭木〉
〈土酋遂獻地〉顧應祥〈長興人嘉靖時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雲南昆陽新興賊作亂應祥與〉
〈巡按毛鳳詔等討平之居三年所規畫便宜凡二十餘疏雲南人深德之〉歐陽重〈盧陵人嘉〉
〈靖六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雲南時尋甸土酋安銓鳳朝文反攻圍㑹城重督兵擊敗之朝文計窮〉
〈絶普渡河走追兵至殲焉銓逃尋甸為土兵所執賊盡平緬甸木諸酋數相讐殺重諭以禍福皆〉
〈還侵地供貢如故重乃卹創殘賑貧乏輕徭賦規畫鹽鐵商税屯田諸務民咸便之雲南嵗貢金千〉
〈兩費不貲大理蒼山産奇石鎮守中貴遣軍匠鑿山壓死無算重皆疏論浮費大省山得永閉〉汪
文盛〈崇陽人嘉靖十五年以雲南按察使就拜右僉都御史巡撫其地時安南莫登庸位朝〉
〈議致討文盛乃廣設方畧招攜懷遠有武文淵者以所部萬人降又詔安南旁近諸國助討皆聽命〉
〈登庸懼奉表請降願修貢文盛以聞朝議不許既而毛伯温至南寕受登庸降卒如文盛議〉鮑
象賢〈歙人嘉靖十五年爲雲南副使巡撫汪文盛受命討安南象賢言𠞰不如撫文盛然之屢〉
〈遷右副都御史代石簡撫雲南集土漢兵七萬討元江土舍那鑑鑑懼仰藥死擇那氏後立之〉曾
鈞〈進賢人嘉靖中爲雲南副使兩司赴黔國公率廷謁鈞始正其禮且釐還所侵麗江府民地〉
毛鳳詔〈麻城人嘉靖間按滇時閹鎮爲害鳳詔抗疏斥罷後以僉事道分廵金滄尤多善政〉
吕光洵〈新昌人嘉靖末以右都御史廵撫雲南時苗夷阿方李向陽等爲亂光泃督兵討平〉
〈之武定土酋鳳繼祖叛趣兵討擊繼祖遂授首黔國公沐朝弼數致厚賄却不受且發其罪朝弼結〉
〈權貴傾光洵遂罷歸〉鄒應龍〈長安人隆慶時以兵部右侍郎巡撫雲南至則發黔國公沐朝〉
〈弼罪朝弼竟被逮萬厯改元鐵索箐賊作亂討平之又討叛番栂�多斬𫉬〉蕭彦〈涇縣人萬〉
〈厯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雲南隴川兵大譟兵備姜忻撫定之而其兵素驕給餉小緩遂作亂過㑹〉
〈城彦調兵攻之斬首八十脅從皆撫散自緬甸叛孟養車里二宣慰久不貢至是修貢彦撫納之〉
黄文炳〈籍貫未詳萬厯間任兵備道時隴川多安民反五年未平文炳密調兵措餉擣其巢〉
〈擒渠帥還而民不知仁恩實洽於民心嘗嘗賓館云求通民情願聞已過〉李材〈豐城人萬厯閒〉
〈以按察使任兵備道正倫紀禁浮屠俗先恥讓男女别途日延紳士講修身之學以𠞰何披莽裕功〉
〈擢鄖陽都御史尋以御史蘇酇誣劾其不實下獄郡人薛繼茂訟其𡨘始釋〉朱永吉〈桂林〉
〈人精天文術數客黔在傅宗龍幕解安彦圍隨宗龍至滇崇禎閒為遊擊屢破普名聲後吾必奎〉
〈通賊永吉身被重傷伏發力戰死偏將趙能馮忠葬於路側能亦自刎〉沐天波〈黔寕王沐〉
〈英十一世孫襲爵鎮滇土司沙定洲䧟省城走保楚雄與副使楊畏知協力固守李定國入滇賊解〉
〈圍走孫可望遣人招之天波執義不赴乃約共討賊圖恢復從永明王入緬諸臣多傲慢天波獨事〉
〈之甚謹後緬酋謀獻永明誘天波之木城天波察有變與王起隆林旗鼓等囊石為鎚擊殺數十人〉
〈遂死之其子忠亮被執亦不食死常沙賊䧟城時母陳氏妻焦氏皆自焚死 本朝康熙六十年崇〉
〈祀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楊畏知〈寶雞人崇禎中為雲南分廵金滄副使武定土〉
〈官吾必奎反䧟楚雄畏知督兵誅必奎駐其地㑹沙定洲之亂諸郡皆䧟西攻楚雄畏知固守賊引〉
〈去後孫可望西畧畏知懼戰敗投水不死踞而罵可望素重其名折矢誓共討賊畏知要以不殺人〉
〈不焚廬舍迤西八府免屠戮畏知力也後以忠直為可望所殺楚雄人以畏知守城功為立祠以祀〉
〈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
︹本朝︺趙廷臣〈漢軍鑲黄旗人順治十八年任雲貴總督兵燹之餘繼以荒歉廷臣調劑兵民〉
〈甚有恩惠性不喜繁侈每行部不過數騎竟有不知其至者〉李天浴〈漢軍鑲藍旗人康熙〉
〈七年任雲南巡撫廉明勤慎屬吏凛然無敢犯法者呉三桂奏請徙滇民天浴力疏止之民賴以安〉
甘文焜〈漢軍正藍旗人康熙七年任雲貴總督時吳三桂逆節已萌僭侈踰法文焜持大體〉
〈多所裁抑及三桂叛文焜死之贈兵部尚書諡忠果雍正閒入祀昭忠祠同時遊擊閻洪標林宗珍〉
〈皆於安南衞戰死事 聞 賜卹廕〉李興元〈遵化人康𤋮十年任按察使方正執〉
〈法嚴抑藩兵不許違禁取利及準折民閒子女呉三桂叛守節不屈杖之下獄尋安置𫎇化遇害〉
趙良棟〈寕夏人康熙十九年授雲南總督時 大兵圍雲南久不下良棟馳至督諸軍進攻〉
〈逼之三日賊潰納款良棟斂兵不入城即日率所部趨曲靖秋毫無犯有古良將風〉蔡毓榮
〈奉天正白旗人康熙十九年授綏逺將軍同諸軍恢復雲南賊平後改授雲貴總督時逆氛初靖毓〉
〈榮招撫散亡給牛種勸耕作流民漸復業奏上籌滇十疏設施各有條理滇人德之〉王繼文
〈廣寕人康𤋮二十年任布政使 大兵討吳逆步騎數十萬米芻闕供議欲取食民閒繼文白巡撫〉
〈伊闢言於都統賴塔及固山貝子章泰等曰現糧可支三日如三日後米芻不繼請正繼文軍法乃〉
〈急遣員賫銀分市鄰邑未三日米芻飛至後巡撫伊闢卒遺疏薦遂撫滇賊平之後招徕流民以斬〉
〈復業升雲貴總督惠政尤多〉范承勲〈奉天正黄旗人康熙二十五年任雲貴總督滇經亂〉
〈後庶事草創承勲至整飭營伍盜息民安即捐俸修建學宫置禮樂器聘名士纂修通志所規畫動〉
〈中機宜在任六載威惠大行〉許宏勲〈遼陽人康熙二十五年任按察使持法剛正無所撓〉
〈二十七年楚北兵譁滇奸人張麻子等思乘機為變期以三鼔發宏勲偵得其謀亟白督撫戒譙樓〉
〈鼓徹夜無三撾宻捕亂首十數人無得脱者比明己斬首懸轅門兵民帖然人服其智〉石文
晟〈奉天正白旗人康熙三十三年巡撫雲南豁達多材畧為政務舉大先是雲南屯賦仍前明〉
〈舊額科重軍民病之文晟疏請減十之六又請增廣舉子鄉試解額以振起人文士民無不感戴〉
劉蔭樞〈韓城人康𤋮四十二年任按察使論囚平恕晉本省布政使值嵗旱减價糶粟民不〉
〈苦飢濬治六河疏海口大得灌溉之利〉楊名時〈江蘇人康𤋮五十八年任雲南廵撫㑹征〉
〈西藏 大兵駐省城約束嚴明無敢叫囂凡軍民疾苦大者奏請小者更易科條事無遺纖悉恩信〉
〈浹於蠻髳於屬員之邪正事之得失風氣之淳薄皆盡言無隠乾隆元年以禮部尚書卒 贈〉
〈宫傅諡文定〉魏方泰〈廣昌人康熙間任學政杜頂替嚴冒籍革陋規所拔多寒勵以實〉
〈踐乾隆八年崇祀〉蔣洞〈常熟人康熙閒任學政苞苴不行文風丕振臨元開皆有祠〉徐
嘉賓〈奉天人任按察使雪冤懲慝宵小絶迹升布政使定義學規制添書院膏火興水利拯流〉
〈移全活甚衆乾隆十一年崇祀〉魏翥國〈昆明人從定西藏𠞰魯魁平法戛厯任副將雍正八〉
〈年烏𫎇祿萬福叛赴援東川為賊刺傷左股馳保東城旋以創劇卒 賜𥙊葬一子〉鄂
爾泰〈满洲鑲藍旗舉人雍正閒遷雲南廵撫尋晉雲貴總督兼轄廣西經理三省苗疆改土歸〉
〈流所在多惠政而尤喜培植人材吏民思之晉大學士乾隆十年卒諡文端配享 太廟入祀〉
〈賢良祠〉陳宏謀〈臨桂人雍正間任雲南布政使時方改土歸流運糧苦遠建短運遞運之〉
〈法按程交缷覈數給值增銅廠工本更鑿新礦開采者除抽税外聽民貨鬻添設義學三百六十餘〉
〈所後以東閣大學士致仕卒諡文恭入祀賢良祠〉明瑞〈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十二年任總〉
〈督時緬酋滋擾由木破賊至蠻結賊驅羣象拒被鎗傷目䇿馬指揮不少挫斬𫉬甚多授一等誠〉
〈嘉毅勇公將抵阿瓦救援不至死之 賜祭葬諡果烈於京師建專祠 聖製懷舊詩列〉
〈五功臣中明瑞用兵紀律嚴明所至不擾人多頌之〉
總纂官〈臣〉顧 蒓恭纂并覆輯
校對官〈臣〉黄世銘恭 校
��������������������
��������������������
��������������������
��������������������
��������������������
��������������������
大清一統志
雲南府〈雲南省治東西距三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八里東至澂江府路南州界一百二十〉
〈五里西至楚雄府廣通縣界二百四十五里南至澂江府新興州界一百五十五里北至曲靖府尋〉
〈甸州界一百四十三里東南至澂江府河陽縣界八十四里西南至楚雄府南安州界四百二十二〉
〈里東北至尋甸州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武定州界一百一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二百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荒裔戰國時莊蹻王滇為滇國
漢元封二年開置益州郡治滇池縣三國漢建興
三年改為建寕郡晉太安二年復置益州郡〈晉書地理〉
〈志太安二年惠帝分建寕以西七縣别立為益州郡〉永嘉二年改為晉寕郡
〈是時郡為李雄所據已而復歸於晉〉宋齊因之〈按宋書南齊書晉寕郡並治建伶縣華陽〉
〈國志治滇池縣〉梁初置南寕州後入於爨蠻隋初立昆州
督府天寳末為南詔䝉氏所據置鄯闡府〈滇記𫎇氏名都〉
〈曰苴别都曰鄯闡府志南詔尋閤勸嘗改鄯闡曰東京隆舜時又改東京曰上都〉厯五代
及宋為大理國段氏地〈按段氏時以髙智昇領鄯闡牧遂世有其地〉元
年改鄯闡為中慶雲南行中書省治焉明洪武十
五年改曰雲南府為雲南布政使司治
本朝因之領州四縣七
昆明縣〈附郭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嵩明州界六十里西至安寕州界四十里〉
〈南至呈貢縣界三十里北至嵩明州界五十里東南至宜良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昆陽州界七十里〉
〈東北至嵩明州界五十里西北至富民縣界四十里漢為建伶穀昌二縣地屬益州郡後漢因之晉〉
〈為晉寕郡治宋齊因之梁後没於蠻隋立昆州唐置益寕縣為昆州治天寳中没於南詔五代石晉〉
〈後又為段氏所據元憲宗四年立昆明千户至元十三年置善州並置昆明縣尋廢州以縣為中慶〉
〈路治明為雲南府治 本朝因之〉富民縣〈在府城西北七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七〉
〈十里東至嵩明州界三十里西至羅次縣界三十里南至昆明縣界三十里北至武定州界四十里〉
〈東南至昆明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安寕州界三十五里東北至曲靖府尋甸州界四十里西北至羅〉
〈次縣界三十里漢置秦臧縣屬益州郡後漢因之晉屬晉寕郡宋齊因之梁後没於蠻唐復置秦臧〉
〈縣屬昆州天寶後没於蠻號黎灢甸元至元四年立黎灢千户十三年改置富民縣明屬雲南府〉
〈本朝因之〉宜良縣〈在府城東一百二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澂江府路南〉
〈州界二十里西至呈貢縣界四十里南至澂江府河陽縣界三十里北至嵩明州界三十里東南至〉
〈路南州治三十里西南至河陽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曲靖府陸涼州界三十里西北至昆明縣界五〉
〈十里漢滇池縣地唐為昆州地後蠻酋羅氏築城於此號羅裒龍元憲宗六年立大池千户至元十〉
〈三年升宜良州治大池縣二十二年罷州為縣省大池入焉屬中慶路明屬雲南府 本朝因之〉
嵩明州〈在府城東北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曲靖府尋甸〉
〈州界五十里西至昆明縣界七十里南至昆明縣界六十里北至尋甸州界十五里東南至宜良縣〉
〈界三十里西南至昆明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東川府界二百里西北至富民縣界六十里漢益州郡〉
〈地後為蠻所據名其地曰嵩明䝉氏改為嵩盟部元憲宗六年立嵩明萬户府至元十二年改為長〉
〈州十五年升為嵩明府二十二年復改為嵩明州屬中慶路明屬雲南府 本朝因之〉晉寕
州〈在府城南九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澂江府河陽縣界三十五里西至昆〉
〈陽州界三十里南至河陽縣界十里北至呈貢縣界五十里東南至澂江府治一百里西南至澂江〉
〈府江川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呈貢縣界八里西北至昆明縣界八十里漢置滇池縣為益州郡治後〉
〈漢因之晉屬晉寕郡梁後没於蠻隋開皇中置昆州尋廢唐武德初復置晉寕縣屬昆州天寳後入〉
〈於𫎇氏為陽城堡部段氏因之元憲宗七年立陽城堡萬户至元十二年改為晉寕州領歸化呈貢〉
〈二縣明因之屬雲南府 本朝因之〉呈貢縣〈在府城南四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六十〉
〈里東至宜良縣界五十里西至昆明縣界十里南至晉寕州界五十里北至昆明縣界十里東南至〉
〈澂江府河陽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晉寕州界五十里東北至昆明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富民縣界四〉
〈十里漢滇池縣地有呈貢故城世為㱔莫强宗部蠻所居元憲宗六年立呈貢千户至元十三年置〉
〈呈貢縣屬晉寕州明屬雲南府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歸化縣入焉〉安寕州〈在府城西〉
〈七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昆明縣界二十里西至祿豐縣界六十里南至昆陽〉
〈州界十五里北至羅次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昆陽州界二十里西南至易門縣界九十里東北至富〉
〈民縣界六十里西北至羅次縣界七十里漢置連然縣屬益州郡後漢因之晉屬晉寕郡宋齊因之〉
〈梁後没於蠻隋為昆州地唐武徳初改置安寕縣仍屬昆州後為烏白蠻遷居元憲宗七年隸陽城〉
〈堡萬户府至元三年立安寕千户十二年改為安寕州屬中慶路領羅次祿豐二縣明屬雲南府〉
〈本朝因之雍正三年以原裁入昆陽之三泊縣入焉〉羅次縣〈在府城西北一百三十里東西〉
〈距六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富民縣界三十里西至禄豐縣界三十里南至安寕州界六十里北〉
〈至武定州界三十里東南至富民縣界三十里西南至禄豐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富民縣界二〉
〈十一里西北至武定州界三十五里本漢益州郡地唐時為烏蠻羅部所居南詔𫎇氏為扶邪縣宋〉
〈時大理髙量成令高連慶治其地元至元十二年置羅次州隸中慶路二十四年改為縣二十七年〉
〈屬安寕州明初因之宏治十二年改屬雲南府 本朝因之〉祿豐縣〈在府城西北二百十〉
〈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十五里東至羅次縣界三十里西至楚雄府廣通縣界三十五〉
〈里南至易門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廣通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安寕州界九十里西南至楚雄府〉
〈南安州界七十五里東北至武定州界四十里西北至廣通縣界二十五里漢益州郡地唐安寕縣〉
〈地後為烏雜蠻所居宋時大理髙智昇令子儀勝治其地元初隸安寕千户至元十三年始置禄豐〉
〈縣屬安寕州明屬雲南府 本朝因之〉昆陽州〈在府城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
〈南北距七十里東至晉寕州界二十里西至易門縣界九十里南至澂江府新興州界三十里北至〉
〈昆明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澂江府江川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楚雄府南安州界三百二里東北至昆〉
〈眀縣界五十里西北至安寕州界八十里本漢益州郡地晉屬建寕郡隋唐為昆州地天寳後為南〉
〈詔所據曲縛蠻居之段氏時隸鄯闡元憲宗立巨橋萬户至元十三年改為昆陽州屬中路明屬〉
〈雲南府本朝因之〉易門縣〈在府城西南二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九十里〉
〈東至昆陽州界三十里西至楚雄府南安州界一百里南至臨安府嶍峨縣界六十里北至祿豐縣〉
〈界三十里東南至昆陽州界三十五里西南至嶍峨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安寕州界三十五里西北〉
〈至南安州界一百里漢益州郡地後為烏蠻所居宋時段氏使高福世守其地元至元四年立洟門〉
〈千户所隸巨橋萬户十三年改為易門縣隸昆陽州明屬雲南府 本朝因之〉
︹形𫝑︺西南重鎮㑹要之地〈明統志〉控馭戎蠻藩屏黔蜀
山川朗秀屹為要防〈滇志〉左環金馬右擁碧雞列昆
海以為池枕羅峯而帶郭〈通志〉東𠋣晉寕西控五甸
扼滇池之津要處螳川之上游〈府志〉
︹風俗︺鹽池田魚之饒金銀畜産之富〈晉常璩南中志〉民氣和
柔天時無劇寒甚暑〈圖説〉山箐所居土人種𩔖不一
守信約敦樸素隣保相資〈通志〉民遵禮教畏法度士
大夫多材能尚節義彬彬文獻與中州埒〈府志〉
︹城池︺雲南府城〈周九里門六環城有濠可通舟楫城外設重關即唐時𫎇氏柘東城故址〉
〈明洪武十五年甃甎 本朝康𤋮二十年乾隆五十三年累修嘉慶四年十八年又修〉富民
縣城〈周二里門三環城有濠舊在天馬山之陽明崇禎十三年移今所 本朝康熙十年三十〉
〈一年雍正八年乾隆二十六年累修〉宜良縣城〈周四里門四明洪武二十四年以宜良守〉
〈禦所城改建 本朝康熙五十年雍正九年乾隆二十六年累修〉嵩明州城〈周三里門〉
〈四本名汝札卧城烏蠻車氏所築後為枳氏所奪又名枳塏後圯明宏治九年始築土城隆慶二年〉
〈易以甎 本朝雍正七年乾隆二年累修〉晉寕州城〈周三里門四隋刺史梁毘築後圯明〉
〈成化二十二年重築萬厯三年易以甎 本朝康熙六年三十年乾隆二十六年累修〉呈貢
縣城〈周二里門四明洪武十六年土築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易以甎〉安寕州城
〈周九百十九丈門四北𠋣螳川其三面俱無濠明洪武中築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雍正九年乾隆〉
〈二十六年累修〉羅次縣城〈周二里門四明天啟中築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雍正六年累〉
〈修〉禄豐縣城〈周三里門四西𠋣星宿河其三面俱無濠元至正十三年築土城明萬厯〉
〈四十年易以甎 本朝康熙九年五十一年累修〉昆陽州城〈周二里門五明正徳四年〉
〈始築土城崇禎七年遷築甎城於長松山尋還舊治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易以甎〉易門縣
城〈周二里門四因河水為池明洪武二十四年築 本朝康熙七年乾隆二十一年累修〉
︹學校︺雲南府學〈在府治五華山右元至元中建明洪武初因舊址建府學崇禎末遷於長〉
〈春觀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復建於五華山右三十四年建碑亭刻 御製 先師及四配〉
〈贊雍正十二年重修易琉璃瓦入學額數二十名〉昆明縣學〈在府學右本朝康𤋮二〉
〈十九年改建乾隆二十五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富民縣學〈在縣西卧雲山麓舊附羅〉
〈次縣學内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始以廵按署改建雍正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宜良
縣學〈在縣治南雉山舊在縣治西明天啟四年徙建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雍正十一年重修〉
〈入學額數二十名〉嵩明州學〈在州治北黄龍山左舊在州治西元至正八年建明嘉靖〉
〈二十八年遷於黄龍山右 本朝康熙九年重修雍正十一年徙建今所入學額數十五名〉晉
寕州學〈在州治南舊在州治北明洪武十六年建正統元年徙建今所 本朝康熙四十一〉
〈年五十二年雍正十二年累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呈貢縣學〈在縣治東北明宏治七年〉
〈建 本朝康熙二年遷今所四十三年重建入學額數十五名〉安寕州學〈在州治北元大〉
〈德中建 本朝康熙八年雍正五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羅次縣學〈在縣治東明萬〉
〈厯二十一年建於縣治西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徙建今所入學額數十二名〉祿豐縣學
〈在縣西郭外西山麓舊附安寕州學明隆慶元年建縣治北 本朝康熙十一年徙建今所雍正十〉
〈一年修乾隆十二年又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昆陽州學〈在州治南明永樂元年建於月〉
〈山左萬厯中遷天啟六年又遷鳳儀山左 本朝康熙元年復舊入學額數十五名〉易門縣
學〈在縣治東明萬厯中建後改建城南尋復舊所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重修乾隆二十一年又〉
〈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昆明書院〈在昆明縣南門外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總督蔡毓榮建〉
〈 聖祖仁皇帝賜御書育才二字扁額〉五華書院〈舊在昆明縣治西北明嘉〉
〈靖中建 本朝雍正九年總督鄂爾泰改建於城内五華山麓〉九峯書院〈在富民縣〉雉
山書院〈在宜良縣城内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建〉雪山書院〈在宜良縣 本朝乾〉
〈隆五十八年知縣李淳建〉鹿元書院〈在嵩明州治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布政使李華之〉
〈建〉龍泉書院〈在嵩明州治 本朝康𤋮四十二年知州雷御龍建〉泊陽書院
〈在安寕州西南舊三泊縣城内〉太極書院〈在安寕州 本朝嘉慶十一年知州嚴師程建〉
碧城書院〈在羅次縣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謝曽祚建〉桂香書院〈在祿豐縣〉
〈城内 本朝康熙三十年知縣蔡維寅建〉雲龍書院〈在祿豐縣〉文昌書院〈在易〉
〈門舊縣 本朝康𤋮十六年邑人趙文猷建〉聚奎書院〈在昜門縣城内 本朝雍正四〉
〈年知縣丁人龍增修〉巨橋書院〈在昆陽州〉
︹户口︺〈原額人丁共二萬六千七百九十四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九十四萬二千六百八十九名口計〉
〈一十八萬七千三百六十七户又屯民男婦共三十九萬一千三百一十六名口計七萬三千五百〉
〈八十户〉
︹田賦︺〈田地一萬三百一十六頃五十二畆四分有竒共額徴地丁正雜銀三萬二千三百四十一兩〉
〈八錢八釐米三萬八千四百六十九石八斗二升二合六勺〉
︹山川︺五華山〈在昆明縣城内舊志由螺峯疊巘而下當省㑹之中領䄂羣山土赤色可煆金〉
〈 本朝康𤋮二十六年建拜雲亭於其上〉祖遍山〈在五華山左並峙城中上有雙白塔〉螺
山〈在昆明縣城内東北隅色深碧旋如螺髻故名府志元時山在北郭外一里許明初擴城始在〉
〈城内其巖曰盤坤曰補陀羅曲磴攀躋而上有石兀然突岀曰明月石山麓有二洞曰幽谷曰潮音〉
〈深𮟏莫測又潮音洞口有盤瓠廟基〉扶葱山〈在昆明縣東二十里〉金馬山〈在昆明縣〉
〈東二十五里西對碧雞山相距五十餘里其中即滇池也漢書郊祀志宣帝改元神爵或言益州有〉
〈金馬碧雞之神可醮祭而致於是遣諌大夫王褒使持節而求之注如淳曰金形似馬碧形似雞後〉
〈漢書郡國志越巂郡青蛉縣有禺同山俗謂有金馬碧雞明統志山不甚髙延亘西南數十里上有〉
〈長亭〉鳴鳳山〈在昆明縣東距金馬山三里舊名鸚鵡山明巡撫陳用賔易今名上有太和宫〉
〈諸勝〉萬德山〈在昆眀縣南十里〉碧雞山〈在昆明縣西南三十里巒秀拔為諸山〉
〈最東瞰滇池華陽國志碧雞光景人多見之〉髙嶢山〈在昆明縣西南碧雞山右下有明楊〉
〈慎别業府志髙嶢山與碧雞相望以山形似秦嶢關故名〉太華山〈在昆明縣西南環擁蒼秀〉
〈其麓為太平山其左為華亭山皆稱名勝〉羅漢山〈在太華山之右卓立海岸其南峭壁千仭〉
〈常繞白雲其北迤𨓦幽奥相𫝊為梁王避暑宫山有金蟬關碑明楊慎書王褒移金馬碧雞神文於〉
〈其上〉大鼔浪山〈在昆明縣西南相近又有小鼔浪山皆漁者居之南五里為觀音山〉赤
甲壁山〈在昆明縣西十里山有白石狀如鼻焉又稱為石鼻山〉進耳山〈在昆眀縣〉
〈西二十里又曰筆架山明統志上有廟漢時有奉使而卒者土人祠之〉聚仙山〈在昆明縣〉
〈西二十里山北有神魔洞舊名西華石乳嵌結形芙蓉〉寶珠山〈在昆明縣西二十里上有〉
〈瀑布層巖濺沫如珠故名〉三華山〈在昆明縣西去聚仙山五里上有玉峯泉〉玉案山
〈在昆明縣西二十五里一名列和𫎇山上有石棊盤又名棋盤山山北平坡中有三泉如盆池郡人〉
〈春日遊賞於此〉商山〈在昆明縣北二十里一作𨹁山俗謂蛇山其下舊多桃花林滇南紀遊蛇〉
〈山直出雲表如立屏翰府志𨹁山在螺山之北連曡巘多藥草紫芝黄獨之屬下有冷泉浴之可〉
〈去風疾縣志㑹城之主山也北為虹山〉文殊山〈在昆明縣北二十五里一名𫎇滯雄山上〉
〈有文殊泉〉龍泉山〈在昆明縣東北二十里又名太極山上有黒龍潭〉松華山〈在龍〉
〈泉山東五里聨絡十二當三川水口〉洞口山〈在富民縣東南三里山下有洞水從中岀〉
〈流經縣南西北入安寕河〉靈芝山〈在富民縣南二里舊名赤城化山常産𤫊芝〉顛卧
山〈在富民縣西十餘里一名滇和山明統志縣有三卧謂顛卧嚕卧𫎇課卧也卧譯為和縣志嚕〉
〈卧今名嚕和山𫎇課卧今名無怯和山俱在縣西〉九山〈在富民縣西北二十里巒有〉
〈九故名九又北有黄弄山〉客爭容山〈在宜良縣東十里為縣鎮山今名犂摩�山〉
觀音山〈在宜良縣西十里山項有泉今名水井山其南有巖泉山〉笮箐山〈在宜良縣〉
〈西五十里〉萊山〈在宜良縣北八里一名曬袍山〉北樂山〈在宜良縣北三十里一名〉
〈播雄山又名保紅山〉蛇山〈在嵩明州城内山小而竒形如盤蛇一名黄龍山州主山也〉秀
嵩山〈在嵩明州東三十里又南一曰小秀嵩舊志山髙如偃月環州之山皆出其下府志山〉
〈聳出霄漢俗呼摇鈴山蜀漢時孟𫉬立寨於此明初尚書呉雲死節處〉勅雺山〈在嵩明州〉
〈東四十里世傳𫎇世隆征烏𫎇得四女歸至此山四女望鄉嘆息忽山巔霧起結為三蠻謂三為〉
〈勅為雺州志其山獨峻又名峻葱〉楊林山〈在嵩明州東南二十五里舊楊林縣東山麓有〉
〈石狀如羊立〉竹雄山〈在嵩明州東南舊楊林縣東〉烏納山〈在嵩明州東南舊楊〉
〈林縣西南十里一名屼�山山亘百餘里西連呈貢東接宜良頂有石如馬首逺近禱祀以氊�裹〉
〈之土人呼馬首為烏納故名〉東葛勒山〈在嵩明州西四十里舊邵甸縣西北髙三十里〉
〈為南中名山〉抺摐山〈在嵩明州西五十里一名登花山春月山中野花布滿山谷土人名〉
〈為聚八仙花來遊者謂之登花〉彌雄山〈在嵩明州北三十里蒼崖層曡土壤肥饒蔬果繁夥〉
〈今名彌秀山〉羅錦山〈在嵩明州東北十五里府志山巖石文采羅錦然有羅錦泉田禾〉
〈賴其灌溉〉梅溪山〈在晉寕州東三里山有龍馬跡相傳即晉太元中刺史費統見龍馬之地〉
〈也〉萬松山〈在晉寕州東五里山多松形如盤龍一名盤龍山〉五龍山〈在晉寕州〉
〈南五里上有龍泉五一名小石屏山〉光長山〈在晉寕州南十里北瞰滇池上有二竒石腹中〉
〈空洞扣之作鐘鼓聲〉海寳山〈舊志在晉寕州西三里下有一竅滇池之水由此入澂江府〉
〈之西浦龍泉〉金砂山〈在晉寕州西五里山産砂石其色如金〉羅藏山〈在呈貢縣〉
〈東南四十里舊歸化縣東十里山最高聳〉象山〈在呈貢縣南十五里舊有蠻寨〉三台
山〈在呈貢縣治北三台相屬又名萬福山〉太極山〈在安寕州城内石立如屏石上文𩔖〉
〈古琴斷漆又有雙株梅樹倚石而生〉洛陽山〈在安寕州東十里下有泉流經東橋灌田三千〉
〈餘頃〉羅青山〈在安寕州西二里上有羅青廟廟前一泉甚甘〉呀�山〈在安寕州西北〉
〈五里州之主山山有煎鹽水又産仙茅花〉葱山〈在安寕州西北二十里土人名為龍山高聳〉
〈羣峯其北復起為鳳城山〉岱晟山〈在安寕州北十五里舊嘗産仙女稻一稱筆架山又曰坎〉
〈山〉玉龍山〈在羅次縣東三里中有碧石竇湧泉如玉龍吐水因名〉九戌山〈在羅〉
〈次縣舊治南五里又名九峯下湧九澗今名九湧山〉崛𡽀山〈在羅次縣南十五里又名穹盪〉
〈山烏蠻謂之崛𡽀峯〉金鳯山〈在羅次縣西五里山形翔舞如鳳〉苴麽崱裒山
〈在羅次縣舊治東北四十里延亘縣西兩峯相望苴麽崱裒蠻語譯云子望母也〉三次和
山〈在祿豐縣西五里列如翠屏明統志蠻名𫎇答縛山〉南平山〈在祿豐縣西十五里三面〉
〈陡絶南面稍平故名〉姚陵山〈在祿豐縣東北三十里羣山中一峯聳拔山頂有泉及古寨蠻〉
〈語呼城曰籠舊亦名驥籠山〉寶應山〈在昆陽州東南十里〉月山〈在昆陽州西二里〉
長松山〈在昆陽州西五里其上多松〉珊蒙果山〈在昆陽州西十里三峯秀列〉
白鶴山〈在昆陽州西北七十里相傳有白鶴巢其上故名〉滑光嶍山〈在昆陽州〉
〈西北廢三泊縣西南三十里巖上有一小城或謂之光嶍山又其西北十五里有雲龍山〉葱蒙
卧山〈在昆陽州西北廢三泊縣北十五里〉望州山〈在昆陽州北十里山𫝑昂聳〉仙
卧山〈在昆陽州北二十里滇池側一名白烏山〉黎崖山〈在易門縣南五十里一名馬頭〉
〈山又名黎巖下有平谷宜畜牧明統志作蒙低黎巖山縣志異馬多産於此蓋稱西馬云明萬厯初〉
〈巡撫鄒應龍斬馬誓蠻於山上名斬馬山〉祿益山〈在易門縣西南百里明統志名益祿惡危〉
〈山上有閟依土城昔鄯闡邊戍之所〉智勇山〈在易門縣治北土人名娘當山滇志舊名戈晟〉
〈智桶山〉横山水洞〈在昆明縣西三十里山横如牆鑿山坳爲東西洞自西跨東五十有〉
〈八丈得泉二十二道滇記横山水洞明隆慶六年布政使陳善所開引白崖水溉田四萬餘畝〉諸
葛洞〈在富民縣南小石嶺府志諸葛亮南征時嘗置營於此亦名諸葛營〉龍口洞〈在易〉
〈門縣南五十里明楊慎有詩〉滇池〈在昆明縣南呈貢縣西晉寕州西北昆陽州北一名滇南〉
〈澤亦曰昆明池史記西南夷傳楚威王時將軍莊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漢書〉
〈地里志滇池縣大澤在西滇池澤在西北後漢書西南夷傳此郡有池周囘二百餘里水源深廣而〉
〈末更淺狹有似倒流故謂之滇池河三國蜀志諸葛亮征南中至滇池水經注池中有神馬家馬交〉
〈之則生駿駒九域志滇池周廣五百里盤龍江黄龍溪諸水之所匯池中有二島曰大小卧納下委〉
〈為螳螂川元史地理志昆明池五百餘里夏潦必冒城郭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使求泉源所自〉
〈出其水得地萬餘頃皆為良田滇紀滇池受邵甸牧羊山諸泉及黒白龍潭海源洞諸水㑹為巨〉
〈浸而於稍西一小河又折而北不見其去故又名滇海通志去府城西南八十里曰海口與昆陽〉
〈州接界即螳螂川之口也滇池瀠迴至此惟此一河之若咽喉然沿海財賦歲以萬計利害由其〉
〈通塞府志明初傅友德沐英駐雲南皆事屯田資滇池灌溉之利宏治十四年撫臣陳金浚治之自〉
〈此嵗一疏睿在田賦正供謂之海夫 本朝仍舊〉盤龍江〈在昆明縣東五里滇池之上源〉
〈也一名滇池河源自嵩明州故邵甸縣之東山西山凡九十九泉合流經府城東又南入滇池〉大
城江〈在宜良縣東源自澂江舊楊宗縣北流入縣界經縣西北東入大池江 按輿圖有楊宗〉
〈海在楊宗廢縣北東北流繞宜良縣西北經湯池塘南而東入八達河即北水〉大池江〈在宜〉
〈良縣南八十里一名盤江一名大河從曲靖府陸涼州西流入境經縣東南流六十里出縣界入澂〉
〈江府界謂之錢池河通志有大赤江在宜良縣北五里源出楊林花魚潭東入大池江 按輿圖即〉
〈八逹河其下流為南盤江〉龍巨江〈在嵩明川南一名龍濟溪源出曲靖府尋甸州西南果馬〉
〈山南流入境至州東南入嘉利澤又東經河口北東北流入尋甸州界〉星宿江〈源出羅次〉
〈縣北百花山與河曲分界處南流經祿豐縣北與金水河合曰星宿江又南流至易門縣西北曰九〉
〈渡河又南流與易江水合曰綠汁江又西南流入元江州新平縣界又折而西入楚雄府南安州界〉
〈南入沅江州 按通志祿豐縣城北五里有東河出羅次縣分水嶺至縣入星宿江亦星宿江之一〉
〈源而江名不一曰大溪曰大河曰九渡河綠汁江實因地異名耳〉易江〈在易門縣東十五里〉
〈自羅衣島入綠汁江〉綠水河〈在昆明縣祖遍山之左流出城東又南入滇池〉金稜河
〈在昆眀縣東十里源出楊花壩元賽音諤德齊沙木思迪音築隄分盤龍江水由金馬山麓流經東〉
〈鄉灌田隄上舊植黄花故名俗呼金汁河滇説大理段素興時築春登雲津二隄分種黄白花有繞〉
〈道金稜縈城銀稜之目指此及銀稜河也 賽音諤德齊沙木思迪音舊作賽典赤贍思丁今改正〉
銀稜河〈在昆明縣西十里引烏龍潭水由商山麓流過沙浪里南隄上舊多白花故名俗呼〉
〈銀汁河府志明洪治中嘗濬金稜銀稜二河亦名東西溝〉寶象河〈在昆眀縣南二十里名勝〉
〈志源出上板橋分瀉金稜河水至官渡入滇池〉邵甸河〈在嵩明州西六十里河源有二皆發〉
〈曲靖府尋甸州梁王山西北一自牧羊村厯核桃村至高倉一自屈澤屯至高倉二水交流至迴黎〉
〈灣松花壩甃石遏流入於盤龍江又南匯爲昆眀池通志有牧樣水源出嵩明州烏納山之牧樣澗〉
〈西南入邵甸河〉大堡河〈在晉寕州西源岀澂江府新興州界經州之永興鄉分流入於滇池〉
洛龍河〈在呈貢縣北十里源岀黒白二龍潭民資灌溉下流入滇池上有石室〉利資
河〈在安寕州舊三泊縣北河流自北而南交匯於縣復流入於滇池州志舊三泊縣南有望洋鳴〉
〈蟻利資三河縈抱縣治為三泊溪其縣得名以此〉金水河〈在羅次縣南源自九戍山北流〉
〈經縣西復折而南流經祿豐縣界合星宿河〉青水河〈在祿豐縣西南平山東二十五里〉
螳螂川〈在富民縣東即安寕河滇池之下流也自滇池瀠流安寕州境又東北入縣界又北〉
〈厯武定州祿勸縣境為普渡河入金沙江晉書王遜傳李驤等寇寕州遜使姚崇爨琛拒之戰於堂〉
〈狼大破驤等 按劉丈徵滇志謂螳螂川在縣東安寕河在縣西南者誤〉渠濫川〈在昆陽州〉
〈東南五里東北流入滇池隋開皇中史萬嵗至渠濫川破蠻落三十餘部即此〉龍泉水〈在富〉
〈民縣西五里其旁有祠以鎮龍怪〉洟扎郎水〈在富民縣北十里西入大溪〉農納
水〈在富民縣北五十里源出武定州界西南流入大溪〉沙摩溪〈在羅次縣西自富民縣流〉
〈入縣界南達祿豐縣為大溪〉西湖〈在昆明縣西南滇池上游即九域志所云積波池也俗呼〉
〈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舊志湖中蒲藻長青川禽翔集多産衣鉢蓮花皆千葉通志内有近華浦為〉
〈滇名勝 本朝康𤋮二十九年巡撫王繼文搆亭其上曰湧月亭〉嘉利澤〈在嵩明州東南〉
〈二十五里泉水交㑹周百餘里即楊林澤也或謂之楊林海子又謂之羅婆澤通志流入尋甸州為〉
〈牛欄江 按輿圖下流為車洪江當即牛欄江别名〉交七浦〈在晉寕州舊歸化縣東北二十〉
〈里廣二十餘畝滇池下流〉金鯉潭〈在呈貢縣東北舊歸化縣南六里州志其地舊為平原恒〉
〈苦旱明隆慶六年水湧成潭金鯉遊泳於其中遂為一方灌溉之利〉九龍池〈在昆明縣城内〉
〈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平為稻田下為蓮池沿五華之右貫城西南匯於盤龍江達滇池明〉
〈沐氏有别業在其上曰柳營〉鴛鴦池〈在昆明縣西二十里聚仙山下其水流入清水河為〉
〈内池入滇水為外池〉黒魚池〈在昆明縣東北二十五里一名黑龍江深不可測中有鯈魚人〉
〈莫敢取旁有龍祠禱雨輒應其東南有白龍池在城東北十餘里流入銀汁河〉瀑布泉〈在昆〉
〈明縣西三十里寶珠寺後〉龍泉〈有四一在昆明縣西南碧雞山下洞内有金線魚故又名金魚〉
〈泉一在昆明縣西勒甸村山中水分青白色上有祠一在昆明縣北商山下湫旁有祠祠西有亭扁〉
〈曰第一泉一在故楊林縣西〉對龍泉〈在嵩明州西兩泉相對百餘步合流入嘉利澤〉温
泉〈在安寕州北十里亦名碧玉泉一名湯池滇畧滇温泉至多而州之碧玉泉為冠四山壁立中〉
〈為石坎飛泉注焉白雲時起水底可拾針芥明楊慎云温泉在安寕州白崖德勝閒浪穹宜良鄧州〉
〈三泊凡數十處而安寕為最清澈見底垢自浮去不積舊有人見其竅出丹砂數粒乃知其下為耳〉
〈砂〉海眼泉〈在安寕州北十五里明統志水一日三潮隨湧隨涸舊志名聖水泉在温泉之〉
〈右一里曹溪寺左又曹溪寺右一里有龍泉噴沫而上瑩澈如明珠〉石洞泉〈有二一在昆陽〉
〈州山有三洞泉出㑹而為潭中有青白大魚俗呼隨龍魚人不敢捕一在嵩明川〉龍淙〈在昆〉
〈明縣西二十里府志舊名白龍泉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總督范承勲易今名有龍淙石屋聽瀑樓〉
〈墨雨庵一草亭宛轉溪石香橋顛文卧石小巫峽小龍湫諸勝〉湯池渠〈在宜良縣西南三十〉
〈五里明洪武中黔國公沐英於雲南廣開屯田湯池舊為溝塍廣不盈尺英令同知王俊因山障隄〉
〈鑿石刋木别疏大渠於鐵池其袤三十六里闊丈有二尺深稱之灌溉農田大旱不竭〉清水
塘〈在宜良縣東十五里溉尖山一帶民田相近又有潢水塘塘低用水車引之溉田〉堰塘
〈在晉寕州界印山左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築山田資以灌溉〉紅蓮沼〈在富民縣東南泉常〉
〈湧出荷花爛漫上有神龍祠〉清侯井〈在昆明縣城内滇考大理時高智昇領鄯闡牧建宅〉
〈於五華山下鑿井得泉因號清侯〉闡西井〈在昆明縣城内濯絲織錦鮮明異於他水一名〉
〈闡侯井又東城外有茜紅井其色殷然可以染紅〉鹽井〈在安寕州西有大井石井河中井大〉
〈界井新井俱産鹽漢書地理志連然有鹽官華陽國志連然縣有鹽井南中所共資唐書南蠻傳安〉
〈寕州城有五鹽井人得煑鬻自給滇程記安寕民食馬蹄鹽鹽産象池井明嘉靖中復濬新井名曰〉
〈連然新井楊慎為之記 按唐書何履光李宓爭安寕皆以鹽井為重〉
︹古蹟︺穀昌故城〈在昆明縣北漢縣屬益州郡後漢因之華陽國志漢武帝遣將軍郭昌平〉
〈滇中因名縣為郭昌以威蠻人孝章時始改曰穀昌舊志晉宋齊皆屬晉寕郡後廢 按班志作穀〉
〈昌常璩之言恐誤又據明統志有苴蘭城謂即穀昌城按漢志故苴蘭與穀昌並載亦未必一地也〉
建伶故城〈在昆明縣西北漢縣屬益州郡後漢因之晉志惠帝太安二年分建寕西七縣〉
〈爲益州郡永嘉二年更名晉寕治建伶縣宋因之元嘉十八年晉寕太守爨赤子叛討平之齊志晉〉
〈寕郡亦治建伶後廢〉秦臧故城〈在富民縣水經注臧作藏漢置屬益州郡晉屬晉寕郡宋〉
〈齊因之後廢唐復置屬昆州天寶中入於南詔府志故城在府西北〉楊林故城〈在嵩明州〉
〈南三十五里元史地理志在州東南治楊林城雜蠻枳氏車氏斗氏麽氏四種所居之地城東門内〉
〈有石如羊形故又作羊林唐羊林部落即此元憲宗七年立楊林千户至元十二年改爲縣明統志〉
〈成化中省縣入州〉滇池故城〈在晉寕州東漢書地理志益州郡滇池明統志梁以後縣〉
〈廢其故城在州東〉歸化故城〈在呈貢縣東南元史地理志歸化縣在晉寕州東北呈貢〉
〈縣南西濵滇澤地名大吳龍昔吳氏所居後爲㱔莫徒蠻所有世隷鄯闡憲宗六年分隸呈貢千户〉
〈至元十二年割大吳龍安江安堋立歸化縣縣志本名安江城元置縣僅有土城明嘉靖中砌以石〉
〈 本朝康熙七年省入呈貢縣故址猶存〉安寕故城〈在今安寕州冶南唐書南蠻傳有兩〉
〈爨大鬼主崇道者與弟日進日用居安寕城左聞章仇兼瓊開步頭路築安寕城羣蠻震懼共殺築〉
〈城使者元宗詔䝉歸義討之天寶七載詔特進何履光以兵定南詔境取安寕城及井滇紀天寶九〉
〈載南詔攻安寕鮮於仲通南討遂解圍去及仲通敗南詔遂取安寕十三載李宓進取安寕及井未〉
〈幾敗元史地理志𫎇氏終鄯闡酋孫氏為安寕城主及袁氏髙氏互有其地明統志閤羅鳯叛唐以〉
〈蘇閟阿裒治之滇考髙智昇以姪泰運守安寕通志今州城明萬厯四年知州姚繼先改築於舊土〉
〈城之北〉三泊故城〈在安寕州南三十里元至元十三年於那龍城立縣 本朝康熙八〉
〈年省入昆陽雍正三年復以其地歸安寕遺址尚存〉易門故城〈在今易門縣元史地理志〉
〈縣在昆陽州之西治市坪村世為烏蠻所居段氏時髙智昇治鄯闡奄有之至元四年立洟門千户〉
〈所十二年改為易門縣明統志舊治在縣南三十里〉廢昆州〈在昆明縣西唐志昆州本隋置〉
〈隋亂遂廢武德元年開南中復置在長安西南五千三百七十里北接巂州領縣四首益寕後州縣〉
〈俱廢〉官渡廢縣〈在昆明縣東南元置尋省入昆明縣府志今府南二十里有官渡里〉大
池廢縣〈在宜良縣東元史地理志憲宗六年立大池千户隸嵩明萬户至元十三年升宜良〉
〈州治大池縣州罷為縣後廢大池來屬〉大赤廢縣〈在宜良縣西元置縣後為赤水堋廵〉
〈司移入昆明縣界明統志元宜良州領大赤縣後并入州府志赤水坪因大赤舊名〉邵甸廢
縣〈在嵩明州西十里元史地理志在州西治白邑村無城郭車蠻斗蠻舊地名東甸蠻以束為邵〉
〈憲宗七年立邵甸千户至元十二年改為縣明統志洪武中省入州〉大甫廢縣〈在晋寕州〉
〈南二十里元至正中置縣尋省入州〉江東廢縣〈在安寕州東南舊傳為段氏所置元初縣〉
〈廢又北有青籠城亦昔蠻酋恃險處〉河西廢縣〈在昆陽州之河西郷元至元中置尋省入〉
〈州〉柘東城〈即今昆明縣治元志唐閤羅鳳叛其子鳳伽異増築城曰柘東六世孫晟豐祐〉
〈改曰鄯闡〉玉女城〈在昆明縣榖昌故城旁舊志玉女城元梁王築〉馬舉龍城〈在富〉
〈民縣明統志烏蠻酋㱔門㱔末始築馬舉龍城號黎灢甸元至元中立黎灢千户所府志縣舊治在〉
〈安寕河南黎花村旁尋徙河北嘉靖中復遷河南土主村萬厯中復徙河北因水患復遷北山崇禎〉
〈中始移今治〉集興籠城〈在嵩明州南州志相連有梅堂阿葛籠䝉琮籠白籠諸城周迴〉
〈相望數十里皆南詔楊祐所築〉舊金城〈在嵩明州西南元史地理志漢人立長州築金城阿〉
〈葛二城〉天女城〈在晉寕州西明統志天女城晉李毅之女秀代父領州時所築〉古土
城〈在晉寕州西北明統志隋刺史梁昆築有九門十三衢今廢〉伽宗城〈在呈貢縣西滇〉
〈説大理時髙智昇領土官伽宗築城於此因名伽宗城〉扶邪城〈在羅次縣境縣志南詔有〉
〈扶邪都統實錄云南詔於羅次州置扶邪縣〉押赤城〈在羅次縣東南舊為烏蠻所都元史〉
〈烏哩特哈達傳攻羅部至押赤城烏哩特哈達舊作兀良合台今改正〉羅部城〈在羅次縣〉
〈南舊為羅部農落彈所居亦曰羅部府元史烏哩特哈達傳從世祖攻大理分兵取附都鄯闡轉攻〉
〈烏蠻之合刺章水城前次羅部府其酋長高昇集諸部兵拒戰大破之於洟河浪山下又地理志羅〉
〈次縣治壓磨吕白村本烏蠻羅部後因立州縣志縣舊城在今縣南二十五里舊縣壩〉驥蹤
籠城〈在祿豐縣東北又縣南有顛裒城皆昔蠻酋恃險處又有祿豐城即今縣治元史地理志〉
〈祿豐在安寕州西治白村其地瘴𤍠非大酋所居惟烏雜蠻居之遷徙不常至元十二年割安寕千〉
〈户之碌琫化泥驥蹤籠三處立祿豐縣因江中有石如甑俗名碌琫譯謂碌為石琫為甑訛為今名〉
巨橋城〈在今昆陽州境元史地理志昆陽州在滇池南僰盧雜蠻所居有城曰巨橋城今為〉
〈州治府志閤羅鳳叛唐令曲縳蠻居之段氏時隷鄯闡元憲宗并羅畐等十二城立巨橋萬户後升〉
〈為州州志明正徳四年始移築土城於月山崇禎七年又移於長松山甃以磚旋為流㓂屠平仍還〉
〈舊治〉華納城〈在昆陽州西北葱𫎇卧山之東城外有王仁求碑題曰大周故河東州刺史王〉
〈府君碑明統志州即古河東州或曰唐時南龍州置於此皆未見所據〉雲南廢衛〈中衛〉
〈在昆明縣城北隅世恩坊東左衛在五華山後右衛在舊學西前衛在府治西南後衛在府治東南〉
〈俱明洪武十五年建 本朝康熙九年俱省二十二年復設左右二衛二十六年復省又廣南衛明〉
〈洪武二十九年建於廣南府永樂元年遷建於府治東 本朝省〉宜良廢所〈在宜良縣〉
〈西明洪武二十四年建城周三里 本朝康熙五年省〉漢學基〈在昆明縣城内南中志漢〉
〈元封元年南畧昆明二年使韓悦開益州授經教學故雲南有古漢學基焉〉舊漢營〈在昆〉
〈明縣東一里府志唐時鳳伽異築柘東城得諸葛碑其文云碑即仆蠻為漢奴今碑亦廢〉蠻王
寨〈在昆明縣東六里地名大厰遺址猶存〉忽納寨〈在晉寕州西舊志明洪武十四年傅〉
〈友德等入雲南元梁王博羅走晉寕州忽納寨赴滇池死即此地〉敬思堂〈在昆明縣城内〉
〈明洪武二十五年西平侯沐春嗣封因名其燕居之堂曰敬思程本立為之記〉思召堂〈在昆〉
〈明縣太華山舊藏明西平侯沐英遺文因以名堂〉宸章閣〈在府學内元建以藏璽書名御〉
〈書閣後改曰宸章明沐晟重修〉盟蠻臺〈在嵩明州治南元史地理志嵩明州昔漢人居之後〉
〈烏白蠻强盛漢人徙去盟誓於此因號嵩盟今州南有土臺㑹盟處也州志漢諸葛亮南征至此與〉
〈蠻盟所築〉髙智昇宅〈在昆明縣五華山下智昇避南詔相位領鄯闡牧鑿井得泉以居〉
南樓〈在昆明縣城内南門明西平侯沐英駐節扵此題曰南樓望遠劉有年作記〉遥岑
樓〈在昆明縣城内北門一曰眺京樓〉棲鳳樓〈在昆明縣城内明黔國公沐昆建亭於中〉
聚遠樓〈在昆明縣五華山寺内日本僧曇演建明都督沐晟重修樓北有泰然堂堂後有真〉
〈意亭為滇人遊燕之所〉縹緲飛樓〈在昆眀縣太華山明黔國公沐英建〉碧玉樓
〈在安寕州北温泉上〉水雲鄉〈在西湖明黔國公别業一名西園有樓名簇錦山茶樹四面簇〉
〈之故名又有漁池前人題詠最多〉海莊〈在昆明縣髙嶢山下明楊慎謫滇僑居於此又有碧〉
〈嶢精舍亦在髙嶢山又停舟烟舍在舊官渡縣楊慎遊憇之所今遺址尚存〉
︹關隘︺金馬關〈在昆明縣金馬山麓舊有關城元時梁王所築今僅存遺址〉髙嶢關
〈在昆明縣髙嶢山下有髙嶢渡明楊慎云滇海西岸舍舟登陸俗亦曰髙橋爲津關總要處〉碧
雞關〈在昆明縣碧雞山北金碧兩山如扄一線通道爲迤西諸郡門户〉兒關〈在嵩〉
〈明州西南四十里明洪武中置廵司 本朝康𤋮五年裁〉太平關〈在呈貢縣南二十五里爲〉
〈臨澂孔道〉煉象關〈在羅次縣北二十里一作棟橡雄深澗界安寕祿豐之間舊有巡司二〉
〈流官一土官一明崇禎末建石城扼守 本朝康熙五年裁流官巡司滇記關北三十五里爲矣者〉
〈村東十五里有清水溝〉老鴉關〈在祿豐縣東四十里舊有巡司今廢〉南平關〈在祿〉
〈豐縣西南平山上有土巡司〉蘭谷關〈在祿豐縣西三十五里與楚雄府接界兩山夾水鳥〉
〈道羊腸自縣至楚雄必由之道又有六里箐溪谷𫎇籠林木茂宻與蘭谷並稱深險〉呈貢堡
〈在呈貢縣西北爲土蠻分地置守處〉安寕堡〈在安寕州西又州西八十里有祿脿堡明洪武〉
〈中置廵司一名祿㟽食釡鹽産里井中 本朝康熙七年裁〉祿豐堡〈在祿豐縣西〉鐵
冶所〈在昆陽州南二十里地産鐵亦為戍守處〉板橋驛〈在昆明縣東四十里明洪武十〉
〈四年沐英等征雲南師至板橋是也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設驛丞乾隆二十一年裁移縣丞分駐〉
〈於此〉滇陽驛〈在昆明縣東南明洪武中建今移南門外舊設驛丞今裁〉楊林驛〈在嵩〉
〈明州南即楊林所舊城西去府城百里必經之道舊設驛丞今裁〉
︹津梁︺溥潤橋〈在昆明縣東門外舊名至正橋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修〉迎仙橋〈在昆〉
〈明縣東鳴鳳山麓明萬厯中建〉雲津橋〈在昆明縣東二里許跨盤龍江上本名大德橋明洪〉
〈武中修建以其當雲南之要津故更今名〉翰林橋〈在昆眀縣南壩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重〉
〈建又有永濟橋在松華山麓鎖盤龍江之上流〉永定橋〈在富民縣南數十步跨大河高數丈〉
〈上覆瓦屋二十楹旁有窻壁舊稱天河橋又有者北橋在縣北四十里〉通衢橋〈在宜良縣〉
〈城東門外又通濟橋在縣南〉安正橋〈在宜良縣北一里大閘水口〉太平橋〈在宜〉
〈良縣北一里通陸涼衛〉飛虹橋〈在嵩明州東五里又嘉利橋在州東四十里〉思利
橋〈在晉寕州南二里〉通利橋〈在呈貢縣北二里明宏治中建〉東橋〈在安寕州城東〉
〈門外跨螳螂川一名永安橋明宏治中重修〉昌應橋〈在安寕州東二十里明萬厯中建後〉
〈圯 本朝康𤋮八年重修〉天津橋〈在安寕州東南里許明萬厯中建舊名沙河橋 本朝康〉
〈熙二十三年重修改今名〉新橋〈在羅次縣東七里 本朝康熙十年建甃石架木覆屋三楹〉
啟明橋〈在祿豐縣南十五里〉普濟橋〈在昆陽州城南門外明萬厯中建〉石龍
橋〈在昆陽州北三十五里為迤西通道 本朝康熙七年建〉易川橋〈在易門縣東八里又〉
〈東七里為易江橋地名江渠〉
︹隄堰︺文公隄〈在宜良縣北十里水自湯池流入大赤江明嘉靖中修築水硐七十二所土田〉
〈賴以灌溉〉松花壩〈在昆明縣東北元賽音諤徳齊沙木思迪音經畫水利築壩分水一為盤〉
〈龍江一為金汁河并修建六河諸閘溉田萬頃一為盤龍江八閘曰銅牛閘南壩閘小壩閘四道壩〉
〈閘永昌河閘墮苴閘王公閘小西門閘即松花壩南流之派數十里入昆明池一為金汁河七閘曰〉
〈戴金箔閘大韓冕閘小韓冕閘桑園閘金稜閘燕尾閘小壩閘即松花壩東流之派一為銀汁河六〉
〈閘曰猓玀閘王公偃閘白龍潭閘小營閘文殊寺閘王俊閘即白龍池所發順流而下者一為海源〉
〈河四閘曰左閘右閘中閘雞舌尖閘其水由黄龍潭發源與銀汁河同流一為寳象河六閘曰石壩〉
〈閘楊林溝閘響水閘魚龍村閘土橋閘斗舌尖閘其水由府城東南老雀橋發源與海源河同流一〉
〈為馬料河四閘曰猪圈壩三閘光村閘新村閘秧草閘其水由東南白土村發源與寳象河同流〉
〈本朝康熙五年撫臣袁𢡟功疏請嵗支鹽課随時増修二十二年撫臣王繼文又題請嵗築自是水〉
〈利盡復〉石壩〈在富民縣西引安寕河水分二渠以溉田 本朝順治十八年重修〉大壩
〈在呈貢縣東五里其水來自黒白龍潭溉田千頃 本朝康熙十一年重修〉老李沖壩
〈在呈貢縣之化城村 本朝乾隆四十八年引梁王山泉注此建築壩埂以資啟閉〉小祿豐
壩〈在羅次縣南秋冬蓄水春夏溉田本朝康熙九年知縣馬光築石隄〉 舊 縣壩〈在羅〉
〈次縣南二十五里壩周一里蓄以時為阡陌之利〉黒龍潭壩〈在祿豐縣東初築於潭之〉
〈下流後改築上流灌溉甚溥〉清水壩〈在昆陽州西〉標泉壩〈在昆陽州之平定郷〉
〈 本朝乾隆三十四年築壩開溝安設梘𥕢涵洞用資灌溉〉唐家閘〈在宜良縣東三里縣〉
〈東有大閘障九龍池水有小閘障白龍潭水唐家閘總束大小二閘之水溉田萬頃〉分水石
閘〈在晉寕州西北 本朝康熙十年修溉田甚廣〉
︹陵墓︺︹隋︺西爨王墓〈在昆明縣東十五里舊有碑題曰昆明隋西爨王之碑唐成都閭邱〉
〈均撰文洛陽賈餘絢書碑今無存〉︹唐︺王仁求墓〈在安寕州廢三泊縣南二十里石樁〉
〈村其碑文為閭邱均所撰仁求為周河東刺史均亦仕唐為太常今剝蝕〉︹元︺梁王博羅
墓〈在昆明縣西進耳山博囉舊作孛羅今改正〉賽音諤德齊沙木思迪
音墓〈在昆明縣為雲南行省平章德政甚多及卒百姓巷哭賜葬鄯闡北門〉︹明︺王褘
墓〈在昆明縣東二里地藏寺〉吳雲墓〈在嵩明州秀嵩山〉李純墓〈在昆明縣西玉〉
〈案山〉於昱墓〈在昆明縣西十五里朝宗山〉嚴清墓〈在昆明縣東北羊腸村後〉孫
繼魯墓〈在昆明縣西北安阜園〉朱運昌墓〈在昆明縣東十里麥冲山〉傅宗
龍墓〈在昆明縣西棋盤山〉
︹祠廟︺黒水祠〈在昆明縣城内東南隅漢書地理志滇池北有黒水祠府志元時載入祀典一〉
〈稱大𤫊廟〉金馬神祠〈在昆明縣東金馬山麓〉碧雞神祠〈在昆眀縣西碧雞山〉
〈麓〉鹽泉神祠〈在安寕州善政坊〉文齊廟〈在昆明縣東祀漢益州太守文齊後〉
〈漢書西南夷傳光武徴齊為鎮遠將軍道卒詔為起祠堂郡人立廟祀之〉王子淵祠〈在昆〉
〈明縣城内祀漢諌大夫王褒〉武侯祠〈在昆明縣五華山祀漢諸葛亮有司以時致祭〉忠
烈廟〈在晉寕州古土城内祀晉刺史李毅之女秀唐開元初賜廟額〉姚岳廟〈在晉寕州〉
〈西四十五里即王遜部將姚崇也〉張行省祠〈在昆明縣西祀張立道元史本傳立道官〉
〈雲南最久得土人之心為之立祠於鄯闡城西〉咸陽王廟〈在府學後祀元賽音諤德齊沙〉
〈木思迪音封咸陽王〉二忠祠〈在昆明縣東二里明成化中建專祠祀王禕宏治中奏改二忠〉
〈增祀吳雲又有吳尚書祠在嵩明州秀嵩山專祀呉雲〉傅公祠〈在昆明縣南祀明征南大〉
〈將軍潁國公傅友德〉西平侯廟〈在昆明縣城内祀明西平侯沐英府志咸陽王西平侯二〉
〈廟 本朝康熙三十年改遷於府東重關内今名報功祠〉黔國公廟〈在西平侯廟東祀明〉
〈黔國公沐晟〉太史祠〈在昆明縣西南髙嶢山祀明修撰楊慎〉昭忠祠〈在昆明縣〉
〈城隍廟東 本朝嘉慶八年建〉
︹寺觀︺五華寺〈在昆明縣五華山舊名憫忠寺元至元初建〉金牛寺〈在昆明縣東門〉
〈外滇南紀遊東郭有金牛寺寺外八角亭中有銅牛一重數萬觔以鎮水怪又有銅馬寺在城東十〉
〈里金馬山西北麓〉東寺〈在昆明縣南一名常樂寺有浮圖高一十三丈〉西寺〈在昆明縣〉
〈南一名慧光寺與東寺俱唐貞元初梇棟節度使王嵯顛建寺内亦有白塔與東寺塔對峙 本朝〉
〈康熙六年重修最稱雄壯〉羅漢寺〈在昆明縣西碧雞山近太華環滇海又有華亭寺亦在碧〉
〈雞山元延祐中建〉法界寺〈在昆明縣西王案山山内又有笻竹寺花木清幽又圓照寺寶〉
〈曇寺俱在玉案山腹其上别為寶珠寺有瀑布明楊慎有詩〉太華寺〈在昆明縣西太華山〉
〈俯瞰滇池其内有碧蓮方丈及一碧萬頃樓〉海源寺〈在昆明縣西三華山内有龍湫禱雨〉
〈即應又妙髙寺亦在三華山林壑幽竒棟宇璀璨〉湧泉寺〈在昆明縣北商山之麓有瀑布〉
〈明巡按劉維創亭甃石引為曲水〉靈芝寺〈在富民縣西元延祐初建闢地得靈芝五本故〉
〈名〉法明寺〈在宜良縣東唐時建〉盤龍寺〈在晉寕州東五里山秀泉幽萬松葱鬰元〉
〈至正間建〉法華寺〈在安寕州東洛陽山大理段氏建中有遥岑樓登之可覽一州之勝明楊〉
〈慎以所得禹碑墨本之巖石〉曹溪寺〈在安寕州西北葱山南宋時建中有優曇花𣗳 本〉
〈朝康熙中總督范承勲建䕶花房於寺左又有聖水塔一名清禪塔在寺之右〉圓通寺〈在祿〉
〈豐縣東元時建〉𮞉瀾寺〈在祿豐縣西北層巖秀麗帶水縈𮞉明萬厯中建〉華巖寺
〈在昆陽州西北元時建一名大雲寺〉宗鏡寺〈在易門縣北黄龍山宋名寶鏡寺元易今名〉
長春觀〈在昆明縣東元至大初建府志本元梁王宫明初即其地為岷王宫後廢因改建為〉
〈觀〉太和觀〈在昆明縣東鳴鳳山中有銅亭楹柱瓦皆銅鑄成地甃大理石極瑰麗其右〉
〈為環翠宫〉鳯翥宫〈在呈貢縣北三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