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推广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电网)建设经验做法的通知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推广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电网)建设经验做法的通知
国标委发函〔2019〕11号
2019年6月23日
发布机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市场监管总局网站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关于推广国家技术标准创新

基地(智能电网)建设经验做法的通知

国标委发函〔2019〕11号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承担单位,各有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探索,制定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电网)建设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见附件),开展了加快创新基地建设的有益实践。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各承担单位要学习借鉴智能电网创新基地经验,进一步开拓创新,加强管理,提高建设质量。各有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加强与智能电网创新基地的沟通衔接,在智能电网领域国家标准立项、先进标准推广应用等方面予以支持。

附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电网)建设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9年6月23日

附件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电网)建设

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

智能电网是发展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基础,对于实现能源生产革命、消费革命和技术革命具有重要意义。建设智能电网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构建技术标准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形成高效的标准化协作机制,促进科技、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是标准化支撑智能电网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电网)建设和运行,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愿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开放、包容,形成广泛合力,紧密围绕先进标准创制和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以“打造一个平台、实现两个突破、发挥三个作用、推动四个创新”为目标,建设引领型、综合型、国际型技术标准创新高地,为支撑能源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一个平台:构建一个开放共享、多方参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公共创新平台。

——两个突破:加强重点领域技术标准研制,构建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产业“三位一体”发展机制,实现市场化、国际化两个方面重大突破。

——三个作用:强化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标准孵化器作用,发挥打通智能电网产业链协同发展推进器作用,凸显综合效益最优技术标准汇集器作用,服务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个创新:创新“科技+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新模式,创新技术产业联盟培育发展新举措,创新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新路径,创新标准化各类资源要素共享新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智能电网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1.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重点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坚强智能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科技成果转化库,依托基地建设成员单位和标准化专业组织,开展技术标准转化分析及程序对接,推动电网互联及大电网安全稳定、高比例新能源友好接入、综合能源服务等重点基础性支撑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

2. 针对产业发展“痛点”,同步推进科研与标准创新。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与标准研制,面向全产业链,调动基地内外各方积极性,建立专项支持机制,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基于研发、设计、建设、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形成标准化发展良好生态,实现科研与标准从立项规划到实施评价的“全流程”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3. 落实标准化改革要求,促进标准体系协同发展、协调配套。以创新基地为平台,带动更多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实现“领跑”;在智能量测、电能替代等领域大力培育团体标准,形成“强制性标准守底线、推荐性标准保基本、企业标准强质量、团体标准促创新”的良好格局。

(二)推广应用智能电网领域先进技术标准。

4. 加强相关政策标准解读宣贯。通过举办研讨、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标准化政策,展示创新基地建设成果,营造良好标准化氛围。加强重点领域先进标准解读,指导标准落地实施。

5. 开展先进技术标准应用示范。结合智能电网(首台、套)新技术产品挂网试点和先进技术标准研制情况,建立先进技术标准应用机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标准加快实施,以先进标准引领带动相关产业升级。

6. 探索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围绕产品质量、品牌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安全等方面,探索标准体系化实施效益评估模型和量化评估方法,从标准实用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多个维度,构建标准实施评估机制,推动智能电网领域标准体系发展的循环迭代、优化发展。

(三)提升智能电网领域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

7. 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国际化。把握大电网运行、新能源接入、需求侧管理、电动汽车等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加大相关国际标准转化力度。根据不同领域技术特点,依托工程、产业等不同渠道,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国际标准研制。

8. 开展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和推广。成体系提出并开展智能电能表、电动汽车充换电等重点领域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依托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开展中外标准技术指标比对分析,加大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的互采互认,推动中国标准海外应用。

9.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化活动。紧跟坚强智能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发展趋势和动态,发挥创新基地的资源优势和机制灵活的特点,组织成员单位、标准化专业机构与国外标准化组织和机构开展广泛交流合作,为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政策及工作建议。

(四)加强创新基地机制建设和运行管理。

10. 带动创新基地成员单位协同发展。加快创新基地网站、互动应用、分享社区等新媒体建设。发挥创新基地作用,为成员单位与标准化专业组织、联盟等不同主体加强沟通协调,推动标准化工作,畅通渠道、搭建平台。

11. 推进创新基地基础平台建设。构建领域内技术标准试验验证体系,开展技术标准符合性认证和一致性检测,促进标准质量持续提升。探索智能电网质量基础(NQI)建设路径,强调质量技术基础各要素相互融合。建立标准化军民融合工作机制,支撑创制一批军地共用技术标准。

12. 建立创新基地成果报告机制。围绕领域内技术标准发展的前沿动态、创新基地建设成果等方面,定期形成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加强资料共享,形成创新基地各成员单位以及各创新基地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学习的良好局面。

三、实施安排

创新基地建设任务分三年推进实施。

(一)2019年工作计划,重点完成创新基地筹建任务。

——完成创新基地组织机构、运营机制建设,建立智能电网标准专家库,初步构建国内外人才的梯级培养机制,成立一批重要分支领域产业技术发展联盟,提出3-5个重点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发布一批有影响力的团体标准,形成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等重要成果,完成各项筹建任务。(2019年7月底前完成)

——针对领域内最基础、最短板的核心问题,组织需求研讨,明确技术标准创制路线图。(2019年9月底前完成)

——广泛征集一批标准化科研重大项目,并组织论证。(2019年10月底前完成)

——广泛征集能源新动能、新产业标准领航试点,高端智能装备、泛在电力物联网、能源互联网等标准化试点,能源电力领域军民融合标准化试点,智能电网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电力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试点等。(2019年12月底前完成)

(二)2020年工作计划,创新基地日常运营良好。

——创新基地各项制度机制不断健全,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各方参与的活跃度和显示度不断提升。(2020年完成)

——结合项目征集结果,公开发布创新基地的标准化科研计划、重要标准研制计划以及重大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计划。(2020年3月底前完成)

——设立专项课题,面向全球吸引一批领军企业和领军人才参与创新基地项目合作、协同研究,用产业凝聚创新动力,以创新基地带动产业协同发展。(2020年6月底前完成)

——围绕创新基地发展方向,发布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等重大标准化科研和建设成果。(2020年12月底前完成)

(三)2021年工作计划,持续提升创新基地运营能力。

——创新基地体制机制趋于完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推动智能电网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完成)

——标准在推动智能电网建设、产业布局和价值链扩展方面发挥效力,标准体系化实施效益明显,化解标准缺失、不足、滞后的问题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完成)

——标准国际化在重要领域完成布局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承担制定国际标准累计超过100项,创新基地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2021年完成)

——强化运营,提升创新基地品牌影响力,形成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的“国家名片”。(2021年完成)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科技创新+标准研制”专项资金保障机制。支持科技、标准同步发展、先进标准推广应用等工作。专项资金由创新基地成员单位筹集为主,考虑采用专项配套、自筹等方式, 通过资本金和补贴等形式,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研制,提升关键技术产业化能力,增强创新基地发展活力。

(二)建立与专业标准化组织和机构协调配合机制。

根据成员单位特点,建立成员单位与国内外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和机构的重点联系机制。充分发挥创新基地联通产学研用的优势,围绕技术标准研制、重点领域标准体系构建、标准应用及实施后评估、标准化学术研讨交流、标准化人才培养等内容,开展交流沟通和工作对接,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三)建立推进标准国际化创新机制。

以全球化思维,深化智能电网标准领域国际合作,优化完善国际标准化工作管理体系,切实提升各成员单位积极性,打破人员隶属界限,探索建立国际标准化专家工作室,聚集各单位人才,形成人才梯队,加强工作支撑,拓展国际发展更大空间。

(四)建立资源共享和跨界融合机制。

发挥创新基地“高起点、超广角、大视野”作用,构建创新基地“大标准”平台,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加快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重塑产业边界,创新合作模式,打通跨界融合技术路径,筑牢创新基地发展基础。

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建设任务,确保取得实效。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