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22
太平寰宇記 卷二十二 |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二
宋 樂史 撰
河南道二十二
海州
海州東海郡今理朐山縣禹貢徐州之域書曰海岱及淮惟徐州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虞舜亦為徐州之境周無徐州併入于青兖州則為青州之域境周官職方氏青州浸曰沂沐按沐在今沐陽縣界春秋魯國之東界詩魯頌太山巖巖魯邦所瞻遂荒大東至于海邦淮夷來同海邦即今海州之地七國屬楚秦兼六國以為薛郡后改為郯郡漢為東海郡后漢至晉改為東海國后魏改東海為郯郡髙齊郡縣俱廢宋明帝失淮北地于鬱州更置冀州梁改東海郡為北海郡武帝末年大江以北並附于魏武帝七年罷青冀二州為海州移理于舊州南龍沮故城隋開皇三年自瑯琊城移州于今理大業三年罷州為郡唐武德四年臧君相以郡歸順復為海州置總管府領海璉環東州四州海州領朐山龍沮新樂曲陽沐陽厚丘懷仁城東海九縣六年改新樂為祝其七年以東楚州屬楊府又以沂州來屬八年廢環州又龍沮祝其曲陽厚丘利城五縣仍以廢環州之東海來屬九年廢璉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東海郡乾元元年復為海州
元領縣四
朐山 東海 懷仁 沐陽
州境
東西一百九十八里 南北二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一千四百六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八百八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二千七百四十五里東至東海縣水道九十里 南至泗州五百四十
里 南至楊州七百里 西至下邳縣五百五里至徐州五百六十里 北至宻州三百八十四里 西南至沐陽取宿遷經泗州五百里 東南至璉水軍取官河水路三百四十里陸路二百五十里 東南至楚四百一十里 西北至沂州二百七十里 東北至東海縣界八十里
户
唐開元户二萬三千七百二十八皇朝户主六千八十八
風俗與沂州同
姓氏
東莞郡四姓 臧 闕 何 公孫
人物
蕭望之東海蘭陵人 王肅東海郯人朗之子 繆斐東海朐人也其先楚元王大夫繆生謝病去遂居此 鮑照東海人詩入文選 何無忌東海郯人桓𤣥曰何無忌劉牢之甥酷似其舅 何承天東海郯人曽孫遜八歲能詩 蕭惠開蘭陵人明識過人常有三千沙門一閲其名退無所失 徐勉東海郯人六歲能屬文為吏部尚書 徐擒梁朝為左衛率鮑泉東海人撰新儀二十卷 唐徐有功東海人則天時人官至司刑卿凡活者五百家盧黄門曰當雷霆震怒之下能全仁恕千載未見其儔 吳通𤣥通州人與弟通微德宗時同為翰林學士
土産
綾 絹 海味 鹽 楚布以其地當楚分其布精好因名 紫萊産在郡東北七十五里海畔石上舊貢也
朐山縣舊二鄉今四鄉本漢胊縣也屬東海郡秦始皇立石海上以為秦門東闕有鐵柱後漢屬東海國晉不改宋志無朐縣按此係前朐縣今縣西九十里故朐城是也梁于今縣北二里瑯琊城置招逺縣屬瑯琊郡后屬魏改為朐縣髙齊不改周武帝建德六年改瑯琊為朐山郡改胊縣為朐山縣取界内朐山為名也隋開皇三年廢郡縣屬海州大業三年以海州為東郡縣仍屬焉 碩䕶湖在縣一百四十二里神異傳曰秦始皇時童謡曰城門有血城當陷没有一老母聞之憂懼每旦徃窺城門門傳兵縛之母言其故門傳兵乃殺犬以血塗門母徃見血便走須臾大水至郡縣陷老母牽狗北走六十里至移伊萊山得免西南隅今乃有石室名為神母廟廟前石上狗跡猶存髙齊天統中此湖遂竭西南隅有一小城餘址猶存繞城故井有數十處又銅鐵瓦器殆㕓肆之所乃知縣没非虚 龍沮故城在縣南六十里 鍾離昧故城在縣南百里項羽將鍾離昧所築昧即此縣人也 植石廟在縣北四里史記曰始皇三十五年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今門石猶存頃倒為數段在廟北百步許今尚可識其文曰漢桓帝永壽元年東海相任恭修理此廟 盧石山在縣東南六十里按漢書云韓信為楚王都下邳又云韓信鎮于三盧石伊等盧三山石色黑因以為名 伊盧山一名大伊萊山在縣南七十五里按史記云項王亡將鍾離昧家在伊盧徐廣曰東海胊縣又按續郡國志云東海朐縣有伊盧鄉又云中盧盧石在東句盧在西故曰中盧又名伊萊者盧萊二字相近流俗音訛爾實伊盧也句盧山一名馬鞍山在縣西南一百二里縣在山東
史記所傳縣有三盧之山形句曲狀似馬鞍 孔子望山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春秋云此山與郯城相近當是孔子之郯問禮之時因登此山遂以名之其山上有嵌石其下方平可坐十餘人山前石上有二盆故老傳秦始皇洗頭盆盆髮隱隱并山上馬跡猶存 蠣山在縣東南二百里其山在海中四面平坦湖上半没潮落方見故其上多蠣即螺蚌之類也 朐山在縣南二里按舊經云秦始皇東巡至朐山界此時已有朐山名南墮星山在縣南六十里古老相傳云商時星墜于此又有北墜星山在縣東五十里並髙一里 羽山在縣西北九十里按志東海郡祝其縣羽山在縣南所殛羽潭在縣西九十里去羽山一百步一名羽池左傳鯀化為黄熊入于羽淵淵東有羽山池上多生細栁野獸不敢踐又郡國志鍾離昧城南有羽泉亦殛鯀之處其水恒清牛羊不飲 沐水在縣西一百四十里按水經云沐水出瑯琊東莞縣西北大弁山流經沂州沂水縣西南入泗州下邳縣 永安隄在縣東二里唐開元十四年七月三日海潮暴漲百姓漂溺刺史杜令詔課築此隄北按山南環郭連綿七里 韓信堰在縣西十里相傳云韓信為楚王時以地洿下遂立此堰今為大路廢沂州城在縣西北百四十步按輿地志云宋太始三年失舊沂州至五年于胊山東北僑置沂州至泰豫元年移胊縣就沂州后周建德六年改沂州為胊州隋開皇四年省今城墓存 曲陽故城漢縣故城在今郡西南一百一十里后漢省唐武德四年復置八年又省平曲故城漢縣莽曰端平即漢書以此封公孫渾邪之所又宣帝封廣陵厲王子曽為侯後漢省在今郡界故朐城漢為縣令廢城在縣西南 古盧王城在縣西九里按地輿志云漢舊朐縣今海州是也宋泰豫元年移朐山縣于廢沂州又梁典云天監十年三月盜殺朐山戍主劉晰引魏徐州刺史盧昶據朐山縣詔遣振逺將軍馬仙琕討之盧昶自徐州以兵来援朐山屯兵據守此城權假王號自稱盧王因名盧王城 古摩坡城在縣南按梁典云天監十年遣振逺將軍馬仙琕来討陶山至十二月尅之盧昶挺身走仙琕遣張惠紹追之斬首十萬造此城 牛欄村郡國志云糜竺放牧之所今民祭酒猶呼云糜堆 東安故城在縣西八十三里漢縣后漢省 糜竺冡郡國志云刻石為人馬禽獸之狀名之為鬼神市
東海縣東水路九十里依舊一鄉本秦末田横所保鬱州亦曰郁州亦謂之四横島為贑榆縣之地宋泰始三年失淮北于鬱州土橋立青州郡即此也仍于州北一里置東郡並縣焉即今縣又改為北海后入于魏魏改青州為海州仍移理龍沮城復于此置臨海鎮尋移東海入鎮城仍領廣饒一縣後周建德四年又増置東海縣隋開皇三年廢東海郡及東海縣因移廣饒縣于廢郡界仁壽元年改廣饒為東海縣唐武德四年于此置環州以水環繞為郡名領東海青山石城贑榆四縣八年州廢仍廢青山石城贑榆三縣入東海縣移縣于廢州城即此理也 謝禄山在縣城西一里按漢書王莽時東海徐宣謝禄等擊王莽將田況大破之曽屯兵于山故名 蒼梧山在縣東北二里古老相傳此元在海中后飛至此 栖雲山在縣東北四十一里即巨平山之東嶺按州縣記梁國子祭酒明山賓父僧紹當齊武帝時以國子博士徵不就道遁跡于此此山髙𦕈故號栖雲山 朱紫山在縣北五十二里山有紅壁丹崖自相煇映逺而望之若朱紫因名 嚶㳺山在縣東北一百三里海中去岸二十里髙二里其山周𮞉浮海中羣鳥翔集嚶嚶然自相喧咶 西捍海堰在縣北三里南接謝禄山北至石域山南北長六十三里髙五尺隋開皇九年縣令張孝徵造 東捍海堰在縣東北三里西南接蒼梧山東北至巨平山長三十九里隋開皇十五年縣令元曖造外足以捍海潮内足以貯山水大獲澆溉廢艾不城在縣北二十四里今古相傳田横避難漢
使艾不追横而築后晉移贑榆縣于此北齊天保元年省 贑榆故城在縣東北五十里青山之隂故城猶存郡國縣道記云贑榆縣在懷仁縣東北三十里一名鹽倉城后漢改屬東海國曹魏時晉太康中復立尋又省隋大業末臧君相竊據海州以先有贑榆縣遂築此城因取舊名更置贑榆縣唐武德八年省 吕母固在縣北三十七里巨平山南領上髙二里按后漢書云瑯琊海曲有吕母者子為縣吏犯小罪宰論殺之母宻募客得數十百人入海中招合亡命至數千執縣宰斬之復還海中因此為固遂號吕母固 田横固在縣東北六十一里小鬲山孤峯特秀三面壁立俯臨深溪惟有東隅
纔近人行累石為城漢書齊王田廣既死田横代為王與灌嬰戰于羸下横敗及漢定天下横懼誅與其徒屬五百餘人入海居島中此固即横所營處也 謝禄廟在縣西一里謝禄山南嶺上本名海祠後人改之因名謝禄 堯廟在縣西北三里謝禄山上舊州記宋泰始七年刺史劉崇智每稱劉氏本承堯后遂造此廟以時饗祀 由吾大夫廟在縣北四十里巨平山南按州舊記有道士由吾道營本沭陽人精心好道學窮祕籙天意人事無不通隋文帝時特徵之至都拜諫議大夫卒因葬焉 孝婦廟在縣東三十三里巨平村北按前漢書孝婦少寡無子養姑甚謹其後姑自縊死姑女誣告吏婦殺我母吏捕孝婦孝婦辭不殺姑吏騐治孝婦自誣服其獄上府于公以為此婦養姑十餘年以孝聞必不殺太守不聽竟論殺之婦郡中枯旱三年後太守至于公曰孝婦不當死前太守强㫁之咎當在是乎于是太守殺牛自祭孝婦冡天立大雨歲熟因立祠焉 大海在縣東二十八里南接朐山縣界北接懐仁縣界西趣州徃来所渡廣二十餘里今按由此渡者每年七月内不得渡犯者多逢風沉溺惟溺所犯之人餘人皆得免必公事迫急先祭請者亦不為災莊子曰夫海千里之逺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髙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加損𤣥中記天下之强者東海之惡焦焉惡焦山名也在縣東面方三萬里海水灌之而即消故水東南流布不盈也縣理城在鬱州上山海經水郁州在海中鬱音郁水
經注曰朐縣東北海中有大州謂之郁州昔有道者學徒十人遊于蒼梧鬱州之上數百年皆得至道其山自蒼梧徙至東海之上今猶有南方草木生焉故崔琰述初賦曰郁州者故蒼梧山也故老傳言此島上人皆先是糜家之𨽻今有牛欄村云舊有糜家莊牧者猶祭之呼曰糜郎臨祭之日著犁靽執鞭耕又言初取婦者必先見糜郎否則為祟宋泰始三年于島南垂築城置青州即今縣理城也 二疏墓疏廣疏受東海蘭陵人也于定國墓定國東海郯人也
懷仁縣西南九十里依舊一鄉本漢贑榆縣地按漢贑榆縣東北三十里贑榆縣舊城是也無定屬梁于此置黄郭戍后魏改置義塘郡理黄郭郡領義塘歸義懷仁等三縣並理宻州莒縣界隋開皇三年廢郡移懷仁縣理于此改屬海州 懷仁山在縣北四十里其山無草木生 夾山在縣西三十八里左氏傳秋公㑹齊侯于夾谷註云齊地名 劒水在西南八十五里原從沂州臨沂縣界三□山號弱馬溝東流入縣界 堯水在縣西南七十里源從沂州臨沂縣東經縣八十里入海故祝其城在縣南四十二里平地太康志云在郯東九十里春秋定公十八年㑹齊侯于祝其實夾谷地漢以為祝其縣宋省 懷仁故城在縣西二十三里按后魏地形志云武定七年置屬義塘郡郡縣俱移就高宻郡莒縣界内置在古辟陽城后此城為義塘鎮 歸義城在縣北二十五里按后魏武定七年置縣屬義塘郡隋廢 武陵郡城在縣南五十九里按后魏志云武定七年置為武陵郡隋初廢 紀鄣城在縣東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餘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齊師伐莒傳云莒子奔紀鄣即此地也 故利城漢縣故城在今縣西六十里後漢獻帝曽于此立郡宋省 海曲按郡國縣道記云漢縣後割屬瑯琊郡十三州志云海曲在開陽一百三十里蓋在縣西界與臨沂接境漢故利城側近是也
沭陽縣西南一百六十里元三鄉本後漢厚丘縣地今縣北四十五里厚丘故城是也宋省文帝元嘉四年于此立僮縣屬南彭城郡梁武帝天監五年復置僮陽郡領僮縣至太清三年地入魏孝靜帝改僮陽郡為沭陽以在沭水之陽為名仍于郡東置懷文縣周武帝建德七年改懷文為沭陽縣隋開皇三年廢郡移沭陽縣入廢郡城中屬海州即今理大業十三年土人臧君相反于沭陽縣置沭州唐武德四年復為沭陽縣屬海州總章元年𨽻泗州按縣地雖近海州塗出陜澤水陸路艱險春冬則水路乾涸秋夏則霖潦陸路瀰漫百姓患之咸亨元年又屬海州 韓山在縣東北五十里按州舊記韓信為楚王講武之所 建陵山在縣西北一百五里按漢書地理志東海有建陵景帝封魏綰為侯王莽改曰付亭其縣縁此名按山南北狹長有陵阜縁此名建陵 句盧山在縣東六十八里 碩䕶湖在縣西八十里與朐山璉水三縣分湖為界 沭水故城東南七十里步引東流七十里入車路湖水經註云沭水又南經東海厚丘縣梁天監二年三月土人張髙等五百餘人相率開鑿此谿引水溉田二百餘頃俗名為紅花水東流入泗州漣水界 厚丘城在縣北六十里按地理志厚丘漢舊縣在郯城東一百里宋省併入褒貢縣 隂平城在縣西北六十里按漢書地理志稱隂平縣屬東海郡帝封楚孝王子為隂平侯又晉武帝封魯芝皆此城也 下城在縣南三里后魏地形志稱梁武帝置僮陽郡領下城等縣后郡縣皆廢今城猶存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