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62
太平寰宇記 卷六十二 |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二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十一
定州
定州博陵郡今理安喜郡禹貢冀州之域虞舜肇十有二州蓋并州之域周之九州亦并州之域不改帝堯始封唐之地春秋為白狄之地戰國時為中山國後為魏所併亦屬晉卒為趙所并焉戰國策云常荘談謂趙襄子曰魏併中山必無趙矣君何不請公子傾封中山是中山復立也俄而中山武公之后復立與國並稱王五葉專行仁義貴儒學賤壯士不教人戰趙武靈王襲而滅之中山之地方五百里卒為趙併矣秦并天下為趙郡鉅鹿二郡之地按張擢中山記云郡理中山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漢靖王受封始移郡出山居盧奴按隋圖經云中山城在今唐昌縣東北三十一里中山故城是也至景帝改為中山國后漢因之魏晉不改后燕慕容垂都之仍置尹焉十六國春秋慕容垂燕元二年十二月垂定都中山以右司馬封衡為中山尹至慕容實為后魏所陷魏于此又置安州至道武末改為定州以定安天下為名周置總管府領鮮虞郡隋初廢郡為州大業三年改博陵郡九年改為髙陽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移置定州領安喜義豐北平深澤毋極唐昌新樂恒陽行唐望都等十縣置總管府領定恒井滿亷五州六年改為大總管府管定洺相慈黎冀深蠡滄瀛魏貝景博趙宗觀亷恒升邢巒德衛滿幽易燕檀平營等三十二州七年改為都督府督定恒井滿趙濓欒蠡等八州貞觀元年以廢㢘州之鼓城来屬五年廢都督府十七年以廢深州之安平来屬先天二年以安平還深州天寶元年改為博陵郡乾元元年復為定州大厯三年以鼓城𨽻恒州曲陽縣𨽻洹州九年廢洹州曲陽復来屬貞元十三年復為大都督府十四年廢府依舊為定州按北齊鼓城王浟為定州刺史有善績人吏送别悲號滿路有父老數百具饌餞浟浟不能違其意各食一口以領之皇朝為定武軍節度
元領縣十一 今八
安喜 蒲隂 唐縣 陘邑 北平 望都 新樂曲陽
三縣割出
毋極入祁州 深澤入祁州 博雅建寧邊軍州境
東西二百三十里 南北二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一千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長安二千八十五里 東至瀛州二百八里 南至趙州三百一十七里 西南取藁城縣至趙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鎮州一百二十四里 北至蔚州四百九十里 東南至深州一百七十三里 西南至鎮州一百七十三里 西北至鎮州行唐縣七十三里 東北至莫州二百五十里
戶
唐開元戶二萬五千四百六十皇朝戶主二萬七千七百五十九客一千八百九十四
風俗
與鎮州同
人物
劉琨字越石為太尉 張忠中山人苻堅徵之不仕殁於西岳諡曰安道先生 李百藥安平人 崔元暐安平人誅張易之封博陵郡王 崔寧安平人檢校司空 郭正一定州人相則天
土産
兩窠紋綾 槾藜 羅綺貢 恒山 人參 磁器
安喜縣舊十八鄊今十鄊古中山鮮虞地史記云鮮虞白狄之種最大國在漢為盧奴縣屬中山國按縣界有黒水故池深而不流俗謂黒水曰盧不流曰奴因為邑名蜀志先主嘗為安喜尉即此邑也后燕慕容垂都中山因改盧奴為弗違縣屬中山郡后魏平燕改弗違復為盧奴縣髙齊文宣帝改盧奴復為安喜縣隋文帝改安喜為鮮盧縣唐武德四年復為安喜縣輿地志云盧奴城北臨滱水南面𣲖河杜預謂管仲城是也 𣸦水亦名唐河在縣北八里西北自唐縣界流入水經云滱水又東經京邱北對君子岸岸上有哀王靈王陵次下有泉源積水亦曰泉上岸又東經白土北即靖王子康王陵又東至樂羊城 長星川在縣西八里今名七里溝水經云長星水東南經盧奴城南 天井澤在縣東南四十七里週𮞉六十二里水經注泒水厯天井澤南水流所播為澤俗名天井淀 中山故城水經黒山東北有漢中山王城中有釣臺戲馬觀尚存遺址中山者城内有小山側而欲上若委粟焉城因號中山 前王陵按隋圖經云中有趙惠文王陵漢中山懐王陵簡王哀王順王夷王等數陵也 安喜故城在縣東三十里本漢安險縣后漢改為安喜蜀先主嘗為尉 太妃殿漢成帝馮昭儀子中山王就國乃起此殿為太妃蒲隂縣東六十里舊十鄊今八鄊本漢安國縣之地屬中山國魏志后妃傳曰明帝追封后父毛嘉為安國侯隋開皇六年自鄢陵城移安國縣於鄭德堡屬定州今縣是也其年仍改安國縣為義豐縣唐神功元年改為立節縣神龍初復為豐義縣皇朝改為蒲隂縣 唐河在縣北五里隋圖經云唐河即滱河是苻秦建元元年髙岸崩頺若城角下有大積水交横如梁柱莫知所来派水在縣西二十五里 解濱故城在縣東北九里本
漢解瀆亭靈帝襲爵解瀆侯帝崩無子竇武定冊迎立即靈帝也 長淋溝今名木刁溝在縣南三十三里唐縣西北五十里舊十八鄊今十鄊本堯為唐侯國于此至春秋為鮮虞邑漢為唐邑地應劭地理記云中山城西北四十里有左人亭鮮虞故地按左人亭即今縣城是按地理志屬中山國高齊省入安喜縣隋開皇十六年重置屬定州又九州要記唐縣本白狄種最為夷狄大國梁開平三年改為中山縣后唐同光初復舊晉改為博陵縣漢初復舊 孤山在縣東北五十四里望都山也皇甫謐帝王記云望都山堯母慶都之所居張晏云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在南每登堯山見慶都山是此鹿靈巖仙人巖皆邑山之名也 八度故關在縣西北二十里有水屈曲八度流水之上置關因名之蓋漢戍也 鴻山關今名鴻城酈元注水經云滱水東流入鴻山俗謂其處為鴻頭即晉地道記所謂鴻上關是也按九州要記云中山有鴻山關者昔項羽于此山見羣鴻乃誓衆曰我當南面則中其一引滿射之莫有中者乃折弓投地而去時知項羽終不能濟 鴻郎城九州記云鴻城俗呼為鴻郎城帝堯時丹朱所居即此城也靈井隋圖經云唐縣中山城西北隅有一大井俗名
趙母井昔云醇酎千日即是此井所醖后以石蓋之人不敢開齊刺史博陵王濟欲開之即有雲霧懼不敢開唐池水經云唐水所積俗謂之蓮荷陂亦曰蓮堰
寡婦故城在縣北九里后漢賈復追銅馬五幡賊於此築城后人語訛傳呼寡婦 倒馬故關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滱水東經倒馬關山路險峭馬為之倒因名漢置關戍於此
陘邑縣南五十里舊十一鄊今六鄉本七國時中山國之苦陘邑漢苦陘縣也史記李克為中山相苦陘之吏上計入多於前李克曰苦陘上無山林之饒下無薮澤牛馬之息而入多於前是擾亂吾人也于是免之漢屬中山國后漢章帝改苦陘為漢昌魏文帝改曰魏昌隋文仍於其城置隋昌縣屬定州唐武德四年改為唐昌天寶元年改為陘邑縣 靈沼滋泊皆邑之洿澤民有蒲魚之利焉 石臼河 故關邑城漢為關邑縣屬中山后廢故城在今縣西南 㢘頗臺在縣西南十九里慕容恪與冉閔戰於魏昌㢘頗臺閔大敗即此地 木刁溝在縣南一里
北平縣東北八十里舊十一鄉今六鄊本秦曲逆縣之地屬中山國隋圖經云漢髙祖北征還至此大㑹酒酣嘆曰吾周行天下多矣唯見此地與洛陽因封陳平於此十三州志云后漢章帝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改為蒲隂縣后魏孝昌中于今縣東北二十里北平城置北平郡割中山國之蒲隂望都北平三縣置之髙齊省北平郡及蒲隂縣以博平縣屬中山郡隋開皇三年屬定州唐萬嵗通天二年契丹攻圍七旬不下勅改為狥忠縣神龍元年復為北平后唐長興三年改為燕平縣今復為北平 蒲陽山漢書地理志云曲逆縣有蒲陽山蒲水所出謂此也兼漢有蒲隂故城在今縣西北四十里 濡水縣西五里 安陽故城關縣西北二十五里望都縣東北五十里舊十三鄊今四鄊本縣舊縣屬中山國堯始受封於此張晏注云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以望都為名今邑有堯祠并后漢光武祠甚靈髙齊省隋開皇六年又置 唐水縣西南四十二里 都山一名豆山堯母望之故有望都之號伊祁山堯住此山后因作姓 倒馬關在邑界 中
人亭即今縣是也 桞宿城在縣東四十二里漢宣帝母王夫人微時與父母别處本漢桞宿侯國漢書王子侯表曰元翔元年三月癸酉封中山靖王子蓋為桞宿侯是此 張行成墳唐左僕射 劉伯威墳漢太尉已上二坟在邑界 陽城淀在縣東南七里周𮞉三十里莞蒲菱芡靡所不生 堯祠在縣南四十里
新樂縣西南五十里舊八鄊今五鄊本春秋鮮虞國漢為新市縣之地隋開皇十六年置新樂縣屬定州取新樂故城為名也新樂者漢成帝時中山孝王母馬昭儀隨王就國王為建宫於樂里在西鄊呼為西樂城時人訛呼西為新故為新樂 義臺縣西南十三里后燕餘曰慕容麟與道武戰於義臺燕師敗績 黄山隋圖經云新樂縣黄山有細耎白石可為器物土人攻之 長淋溝在縣東南二十四里亦呼為水刁溝 㢘頗墓在界
曲陽縣西北二十里舊十三鄊今六鄊本上曲陽縣也屬常山郡后漢屬中山國髙齊天保七年除上字但為曲陽縣屬中山郡隋開皇六年改曲陽為石邑縣其年移石邑于井陘縣屬恒州七年于此置恒陽縣𨽻定州在恒山之陽唐改為曲陽縣避廟諱 北岳恒山在縣西北一百四十里禹貢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孔安國注云二山連延至碣石也爾雅恒山為北岳郭璞注今常山也避文帝諱改為常山也周禮正北曰并山其山鎮曰恒山鄭注恒山在上曲陽縣春秋元命苞昴畢間為天街散為冀州分為趙國立為常山其山有祠曰安天王按山記云髙三千九百丈上方三十里周𮞉三千里上有大元之神泉神草十九種道者服之神仙太史公北嶽有五名一曰蘭臺府二曰列女宫三曰華陽臺四曰紫㣲宫五曰太乙宫或曰大茂山山北四百餘里號飛狐之口有卒然𧉮孫吳以喻兵勢 鳴石溪水側有石若扣之即鳴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