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玉尺/卷六
婦女雜病
编辑婦女者陰之集。常與濕居者也。男子之為道也以精。婦女之為道也以血。精為陽。此其所以成男子也。血為陰。此其所以為婦女也。蓋自十四衝任脈通而天癸至。血氣之存。外循經絡。內榮髒腑。不失其度。則月事以時下。而諸疾不生。如不然者。陰氣浮溢。百想經心。內傷五髒。外損姿容。月水去留。前後互異。瘀血停滯。中道斷絕。其間傷損。
不可俱論。聖惠方云。婦女所以別立方者。以其氣血不調。胎妊產生崩傷多異之故。旨哉言乎。可見婦女之不同於男子。
婦女之病難治於男子數倍也。蓋以男子之病。多由傷精。婦女之病。多由傷血。然而婦女之欲。每甚於丈夫。故感病亦每易於丈夫。又況嫉妒憂患。系戀愛憎。入之深。著之固。情不自抑。不知解脫。由陰凝之氣。鬱結專滯。一時不得離散。非若陽氣之偶有所抑。畢竟易於發散。故其為病根深也。夫婦女之病。莫有如經。莫有如胎。莫有如產前後。莫有如崩中帶下。此數大端。別自有論。此外有最易作而最難治者。一曰癆瘵。一曰積聚 瘕。一曰浮腫。其癆瘵之由。
復有數種。或因先天氣血不足。乍寒乍熱。不思飲食。 羸無力。宜滋陰百補丸。或吐衄。咳唾血。發熱盜汗。痰嗽心惴。因虛勞而經水不調。宜滋陰地黃丸。甚或心肺俱損。血脈虛弱。皮聚毛落。亦因虛勞而致經水不調。宜滋血湯。其有先經水不調而致癆瘵者。則五心煩熱。寒熱如瘧。或煩熱潮熱。盜汗痰嗽。宜逍遙散、加味逍遙散。至如室女思慮傷心。經閉成癆。則名乾血癆。其候最難調治。只宜益陰血。制虛火。慎勿妄用通經破血之藥。要法俗人不知宜柏子仁丸、澤蘭湯。或因產後早犯房事。勞役過度。將理失宜。皆能致病。名曰產後癆。宜人參鱉甲散、胡氏牡丹散。又或血氣既虧。為風冷所搏。則不能溫於肌膚。使人虛羸憔悴。飲食不消。又或風邪兩感於肺。肺受微寒。喘嗽口乾頭昏。百節痛。又或風邪侵於營衛。流及髒腑。寒熱如瘧。盜汗。背膊煩悶。四肢沉重。名曰蓐癆。俗總謂之產後癆。宜黃 丸、白茯苓散。當與產後篇參看。積聚 瘕者。本男女皆有之病。而婦人患此。大約皆胞胎生產。月水往來。血脈精氣不調。
及飲食不節。脾胃虧損。邪正相侵。積於腹中之所生。準繩謂推之不動為 。推之動為瘕是也。試詳言之。 有二。一、血。由髒腑氣虛。風冷相侵。或飲食失節。與血氣相搏。適值月水往來。經絡痞塞。惡血不除。結聚成塊。漸至心腹。
兩脅痛苦。害於飲食肌膚瘦羸。宜桃仁、五靈脂、生地、牛膝、大黃、甘草。二、食 。亦由月信往來食生冷之物。而髒腑虛弱不能消化。與髒氣搏結。聚而成塊。盤堅不移也。瘕有八。一、黃瘕。由經來或大小。產後血氣未定。髒腑空虛。或當風便利。陰陽開合。關節四邊。中於風濕。邪從下入於陰中。積留不去所成。其症寒熱身重。淋露不食。左脅下有結氣拒按。宜皂莢散。二、青瘕。由新產起行浣洗太早。陰陽虛。產門四邊解散。子戶未安。骨肉皆痛。手臂不舉。
又犯風濕所成。其症苦寒。灑灑入腹。煩悶。結熱不散。惡血不除。聚在兩脅下。藏于背膂。其後月水不通。或反不禁。
宜青瘕坐導方。三、燥瘕。由月水未盡。或以夏暑。或以舉重汗出。卒以恚怒。致月水與氣相搏。反快涼飲。月水橫流。
溢入他髒。有熱。則成燥瘕。大如半杯。上下腹中痛。連兩脅下。上引心而煩。喜嘔吐。腰背重。足酸削。忽遺溺。月閉。宜療燥瘕方。四、血瘕。由月事中止。飲食過度。五穀氣盛。溢入他髒。或大饑寒。呼吸未調。而自勞動。血下未定。左右走腸胃間。留絡不去。內有寒熱。與月水合會而成。其症不可俯仰。橫骨下有積氣。堅如石。少腹急痛。背疼。
腰腹攣。陰中若生風冷。月水來止不常。宜療血瘕方、桃仁煎。五、脂瘕。由月信初來。或生未盈月而交。胞門傷。子戶失禁。關節散。髒腑津流。陰道 動。百脈四解。子精與血氣相遇。不能成子而成脂瘕。其症少腹重。腰背如刺。四肢不舉。臥不安。左右走腹中痛。時少氣。頭眩。身體解 。苦寒惡風。二便血。月事來止不常。宜療脂瘕方、導散方。
六、狐瘕。由月來悲憂。或風雨雷電驚恐。且受濕。心神恍惚。四肢振寒。體倦神散。邪入陰里不去而成。其症少腹滯。
陰中腫。小便難。胸膈腰背痛。氣盛善食。多所思。如有身狀。宜療狐瘕方。七、蛇瘕。由月新止。陰陽未平。飲污井之水。食不潔之物。誤吞蛇鼠之精。留髒不去而成。其症長成蛇形。在臍上下。或左右脅。不得吐氣。上蝕心肝。少腹熱。膀胱引陰中痛。腰痛。兩股脛間痛。時寒熱。月水或多少。宜療蛇瘕方。八、鱉瘕。由月水新至。其人作勞。適受風濕。恍惚覺悟。心尚未平。複見所好。心為之開。魂魄感動。五內消脫。或沐浴不以時出。而神不守。水氣與邪氣俱入至三焦中幕。玉門先閉。津液妄行。留絡不去而成。其症形如小枰。小腹切痛。左右走。上下腹中痛。持之躍手。下引陰裏痛。腰背亦痛。不可以息。月事不通。宜療鱉瘕方。由此推之。又有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大如臂。小如指。因氣而成。如弦之狀。名曰 者。又有僻匿在兩脅間。時痛時止。名曰癖者。皆由陰陽乖。經絡痞。飲食滯。邪冷搏而成也。俱宜麝香丸。又有髒腑虛弱。氣血勞傷。風冷入腹。與血相結。留聚浮假而痛。推移則動。名曰疝瘕者。
乃由經產後胞中有惡血。複為邪結而成也。宜乾漆散、黑神丸。又有所謂腸覃者。寒客大腸。與胃相搏。大腸為肺傳送。
寒則濁氣凝結。日久便生 肉。始如雞卵。大如懷胎。按之堅。推之動。月則時下。此氣病而血未病也。宜 露丸。
或二陳湯加香附。又有所謂石瘕者。寒客下焦。血氣俱為所閉塞。日益大。亦如懷子。但不得推移。且多墜小腹。與腸覃相類而實異。宜見 丹。要之婦人積聚之病。雖屢多端。而究其實。皆血之所為。蓋婦人多鬱怒。鬱怒則肝傷。而肝藏血者也。婦人多憂思。憂思則心傷。而心主血者也。心肝既傷。其血無所主則妄溢。不能藏則橫行。迨至既溢既行。離其部分。或遇六淫。或感七情。血逐瘀滯。而隨其所留髒腑。所入經絡。於是而百疾作。有如前種種惡症矣。若夫月經偶閉。或產後惡露未盡。乘風取涼。為風冷所乘。便成瘀血。而此瘀在腹中。必至發熱面黃。食少體瘦。然此但為瘀血而未成積聚等症者。不早圖之。堅結成形。亦難免矣。婦女浮腫之病。有先斷經而後致四肢浮腫。小便不通者。乃血化為水。古人謂之血分。宜椒仁丸、人參丸。亦有先因小便不通。而後身面浮腫。竟至經水不通者。乃水化為血。古人謂之水分。宜葶藶丸。其原皆由外傷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失度。起居失宜。漸至脾胃受傷。失生發統攝之節。氣與血俱乖而後然也。蓋人身氣血。本屬相須。血者氣之化。氣者水之母。非氣無以生血。非血無以養氣。若經水不通。則血病。
血病而氣亦病矣。血不通而化水者。實是氣壅不能化血。遂變為水也。至薛氏云。月水不通。凝結于內。久而變為血瘕。
血水相搏。亦為水腫。夫血凝成瘕。因而致腫。亦屬于水。此症之故。則以血水相搏。既凝之血。亦從乎水者矣。當細思之。總之血分者。不可以水治。水分者。不可以血治。理固然也。以上皆最易作。而最難治之病也。其有不易作。而實難治者。婦女陰中之疾是已。如陰戶腫痛不閉。寒熱。溺澀體倦。少食。宜補中益氣湯加升、柴。量入茯苓、山梔。
陰戶不閉。小便淋瀝。腹中一物。攻動腹痛。宜逍遙散加柴胡、山梔、車前。皆由肝脾有傷之故。嘗考石室秘錄曰。婦人羞隱之處。不便明言。然大約非寒即熱。今擬一方。先用歸、芍各三錢。川芎一錢。熟地五錢。甘草、柴胡、白芥子各一錢。黃芩、炮姜各三分。水煎服之後。較前平善。則是虛症。隨用四物治之可也。未好。則是熱痛作祟。方中加梔子三錢治之。必奏效。此誠可謂善於試之者矣。至若陰瘡陰挺一切等症。詳載雜病源流前陰條。參考可也。而婦女之疾。關系最鉅者。則莫如乳。如乳炭岩、乳癰、乳吹等症。亦詳雜病源流身形門。茲不贅。其有乳 者。女子十三四歲。經脈將行。
或一月二次。或過月不行。致生此疾。多生于寡薄虛弱之人。每乳上止有一核。可治。若串成三四個。即難療。宜服敗毒散加生地。再服黃礬丸。通用逍遙調經湯。其有乳硬者。多因濃味溼熱之痰。停蓄膈間。與滯乳相搏而成。又有滯乳。
因兒口氣吹噓而成。又有拗怒氣激滯而生者。 石膏、栝蔞子、青皮、甘草節。皆神效藥也,然此病。若早治之。立消。
有月經時悉是輕病者。到五六十歲無月經時。不可作輕易看也。其有未產而乳自出者。謂之乳泣。生子多不育。產後乳汁自出者。
乃胃氣虛。宜服補藥止之。或治以漏蘆散亦可。以上皆不易作而難治之病也。此外若婦女氣盛於血。往往無子。且變生諸症。頭暈膈滿。有所必至。抑氣散、異香四神丸。若血風體痛。寒熱盜汗。頰赤口乾。胸滿痰嗽。月水不調。臍腹痛。
瘕癖成塊。宜人參荊芥散。若風虛夢與鬼交。妄有所見。言語錯亂。宜伏神湯。若經水不調。血氣攻注。遂至腹脅疼痛。
積聚成塊。宜神仙聚寶丹。若怒氣傷肝。不能藏血。血失常經。以致肌膚手足間。俱有血線絡隱然可見。宜橘歸丸。則皆婦女之病所不可忽者。至於尋常雜病。與男子略同者。已詳雜病源流中。故可無贅。惟此種種。乃婦女所獨。因不憚條載而縷述之焉。
脈法 脈經曰。婦人疝瘕積聚。脈弦急者生。虛弱者死。又曰。少陰脈浮而緊。緊則疝瘕。半產而墮傷。浮則亡血。惡寒絕產。
虛勞原由症治 王肯堂曰。勞倦所傷。用補中益氣湯調治。乃暴病也。失治而有發熱潮熱。盜汗咳嗽諸症出焉。
謂之虛勞。又復失治。而有皮聚毛落。飲食不為肌膚。骨髓中熱。經閉不行諸症出焉。謂之瘵骨蒸熱。至于傳尸勞。別自一種。其原不起於勞倦。其流至於滅門。
鰲按。婦女虛勞。多半由於經血。即有由勞倦者。亦必內傷脾胃。及于衝任之故。不與男子虛勞一般。
大全曰。婦人冷勞。即無熱虛勞也。由血氣不足。髒腑虛寒。以致臍腹冷痛。手足時寒。月經失常。飲食不省。或時嘔吐。惡寒發熱。骨節酸疼。肌膚羸瘦。面色蔞黃也。婦人熱勞。即有熱虛勞也。由心肺壅熱。傷於氣血。以致心神煩躁。頰赤頭疼。唇乾眼澀。口舌生瘡。神思困倦。四肢壯熱。飲食無味。肢體酸疼。心忡盜汗。肌膚日瘦。或寒熱往來。當審其所因。調補氣血。其病自愈矣。又曰。婦人有瘵骨蒸熱。多因經行胎產。或飲食起居七情。重傷肝脾之所致。
又有失于調攝。或過于攻伐而成。與男子治法。稍有不同。故方亦專治婦人。薛己曰。無熱虛勞。有內外真寒。有內外真熱。有內真熱而外假寒。有內真寒而外假熱者。若飲食難化。大便不實。飲食畏寒。手足逆冷。面黃嘔吐。畏見風寒。此內外真寒之症也。宜用附子理中湯以回陽。八味丸以壯火。若飲食如常。大便堅實。胸腹痞脹。飲食喜冷。
手足煩熱。面赤嘔吐。不畏風寒。此內外真熱之症也。宜用黃連解毒湯以消陽。六味丸以壯水。若飲食如常。大便堅實。
胸腹痞脹。飲食喜寒。手足逆冷。面黃嘔吐。畏見風寒。此內真熱而外假寒也。亦用解毒湯、六味丸。若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吞酸噯氣。胸腹痞滿。手足逆冷。面赤嘔吐。畏見風寒。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亦用理中湯、八味丸。當求其屬而治之。屬謂心腎也經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使不知真水火之不足。泛以寒熱藥治之。則舊疾未去。新病複生矣。夫所謂屬者。猶主也。謂心腎也。求其屬者。言水火不足。而求之於心腎也。火之源者。陽氣之根。
即心也。水之主者。陰氣之根。即腎是也。非謂火為心。源為肝。水為腎。主為肺也。又曰。有熱虛勞。乃壯火食氣。
虛火煎熬真陰之所致也。王太僕云。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是無火也。
當治其心。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心盛則生熱。
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竊謂此症。若由肝脾血虛。用四物參術。肝脾鬱怒。小柴胡合四物。
脾胃氣虛。補中益氣湯。肝脾血虛。加味逍遙散。肝經風熱。加味小柴胡湯。心經血虛。天王補心丹。肺經氣虛。人參補肺湯。肝經血虛。加味四物湯。大抵午前熱屬氣分。用清心蓮子飲。午後熱屬血分。四物加參、術、丹皮。熱從左起。肝火也。實則四物加龍膽、山梔。虛則四物加參、術、黃 。熱從臍下起。陰火也。四物加參、術、知、柏、酒拌炒黑。又五味、麥冬、肉桂。不應。急用加減八味丸。不時而熱。或無定處。或從腳心起。此無根虛火也。加減八味丸。
及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武之望曰。瘵骨蒸者。此主脈之病也。夫腎主骨。骨至於蒸。真陰竭矣。陽何以附。曰骨蒸者。由積熱附於骨而然也。又曰。傳尸 。復連無辜。皆由脾胃虧損所致。其形羸瘦。腹脹洩痢。肢體無力。傳于腎則盜汗不止。腰膝冷痛。夢鬼交侵。小便赤黃。傳於心則心神忡悸。喜怒不時。頰唇赤色。乍熱乍寒。傳于肺則肺滿短氣。咳嗽吐痰。皮膚甲錯。傳于腎則兩目昏暗。脅下妨痛。閉戶忿怒。五髒既病。則難治療。
室女勞瘵 寇宗 曰。人以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氣血者。若室女童男。積想在心。思慮過度。多致勞損。男則神色消散。女則月水先閉。蓋憂愁思慮則傷心。而血逆竭。神色先散。月水先閉。且心病則不能養脾。故不嗜食。脾虛則金虧。故發嗽。腎水絕則水氣不榮。而四肢乾痿。故多怒。鬢髮焦。筋骨痿。若五髒傳遍。則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持。切不可用青蒿、虻蟲等。涼血行血之藥。薛己曰。經云。五穀入胃。其糟粕精液宗氣。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榮氣者。泌其精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養五髒六腑。
若服苦寒之劑。復傷胃氣。必致不起。
蓐勞症治 薛己曰。產後蓐勞。當扶養正氣為主。六君子湯加當歸。若脾肺氣虛而咳嗽口乾。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若因中氣虛而口乾頭暈。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肝經血虛而肢體作痛。四物加參術。肝腎虛弱而自汗盜汗。寒熱往來。六味丸加五味。脾虛血弱。肚腹作痛。月水不調。八珍湯倍白術。脾虛血燥。皮膚瘙癢。加味逍遙散。大抵此症。多因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以致諸經疲憊而作。當補脾胃。飲食一進。精氣生化。諸髒有所倚賴。其病自愈。仍參虛損發熱方論主治。
積聚 瘕症治 薛己曰。婦人食 。由形氣弱。須先調補脾胃為主。而佐以消導。若形氣充實。當先疏導。而佐以補脾胃。若氣壅血滯而不行。宜用烏藥、蓬術、肉桂、當歸、桃仁、青皮、木香等分為末。每二錢。熱酒調下。名烏藥散。散而行之。如脾氣虛而血不行。宜用四君芎歸。補而行之。若氣鬱而血不行。宜用歸脾湯。解而行之。若肝脾血燥而不行。宜加味逍遙散。清而行之。大抵食積痞塊之 為有形。蓋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當養正闢邪。而積自除矣。又或問。 一也。何以知是血 。曰血外之 。昏悶煩躁。迷妄驚狂。痰嘔汗多。骨熱肢冷。其蓄在下焦者。必臍下急結。外熱內痛。尺脈洪而數也。又曰。子和云。遺溺閉癃。陰痿浮痺。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若血痼。月事不行。行後小腹有塊。或時移動。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疝瘕。
乳疾形症 陳實功曰。初起紅赤腫痛。身微寒熱。無頭眩口乾微疼者順。已成。 腫發熱疼痛。有時一囊結腫。
不侵別囊者輕。已潰。膿黃而稠。腫消痛漸止。四邊作癢生肌者順。潰後。膿水自止。腫痛自消。新肉易生。瘡口自合者順。初起一乳通痞大痛。不紅。寒熱。心煩嘔吐。不食者逆。已成。不熱不紅。堅硬如石。口乾不眠。胸痞食少者逆。
已潰不膿。正頭腐爛。腫勢愈高。疼痛愈盛。流血者死。潰後肉色紫黑。痛苦連心。 氣日深。形體日削者死。初起發熱惡寒。頭眩體倦。六脈浮數。邪在表。宜散之。發熱無寒。惡心嘔吐。口乾作渴。胸膈不利者。宜清之。憂鬱傷肝。
思慮傷脾。結腫堅硬微痛者。宜疏肝行氣。已成 腫發熱。疼痛有時已。欲作膿者。宜托裡消毒。膿已成而脹痛者。宜急開之。如脾胃虛弱。更兼補托。潰而不斂。膿水清稀。腫不消。痛不止。大補氣血。結核不知疼痛。久而漸大。破後流污水。宜養血清肝。張介賓曰。產後乳自出。乃陽明胃氣不固。當分有火無火。而洩不止。由氣虛也。十全大補湯。
若陽明血熱而溢者。保陰煎。肝經怒火上衝。乳脹而溢者。加減一陰煎。乳多脹痛而溢者。用溫帛熨而散之。
治婦女雜病方
编辑補中益氣湯 治形神勞倦。或飲食失節。以致脾胃虛損。清氣下陷。發熱頭痛。四肢倦怠。心煩肌瘦。日漸羸弱。
人參 黃 白術各一錢 炙草五分 當歸 陳皮各七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本方加生地、花粉。名加味補中益氣湯。
補肺湯 治勞嗽。五髒虧損。晡熱發熱。自汗盜汗。唾痰喘逆。
人參 黃 紫菀 五味子各五分 熟地 桑皮各一錢
入蜜少許。食後服。
滋陰百補丸 治婦人勞傷氣血。諸虛百損。五勞七傷。陰陽不和。乍寒乍熱。心腹疼痛。不思飲食。 羸無力。
香附一片,用酒醋鹽童便各浸一分焙 益母草半斤 當歸六兩,酒洗 熟地姜汁炒 川芎 白術各四兩 白芍三兩 延胡索 人參 茯苓各二兩 炙草一兩
蜜丸。空心下五六十丸。
附子理中湯 治真陽不足。飲食難化。大便不實。腸鳴腹痛。飲食畏寒。手足逆冷。
人參 白術 炙草 乾姜 附子等分。每咀片四錢。加姜十片煎。
十全大補湯 治婦人冷勞最妙。
人參 白術 茯苓 炙草 當歸 白芍 川芎 熟地 黃 肉桂各二錢
逍遙散 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忡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眼痛。寒熱如瘧。又主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肢體羸瘦。漸成骨蒸。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茯苓 柴胡各一錢 炙草五分
加姜三片、薄荷少許。一方無薄荷。加麥冬二十粒。如熱甚。加丹皮、山梔。骨蒸。加知母、地骨皮。咳嗽。加五味子、紫菀。吐痰。加半夏、貝母、栝蔞仁。飲食不消。加山楂、神曲。發渴。加麥冬、花粉。胸中作熱。加黃連、山梔。心慌。加遠志、棗仁。吐血。加阿膠、生地、丹皮。自汗。加黃 、棗仁。久瀉。加炒黑乾姜。遍身痛。加羌活、防風、川芎。以利關節。手足顫掉。加防風、荊芥、薄荷。氣惱胸膈痞悶。加枳實、青皮、香附。怒氣傷肝。眼目昏花。
加龍膽、黃連、山梔。小腹痛。加香附、延胡索。經閉不通。加桃仁、紅花、蘇木。左腹血塊。加三棱、蓬術、桃仁、紅花。右腹氣塊。加木香、檳榔。
白茯苓散 治產後蓐勞。頭目四肢疼痛。寒熱如瘧。
茯苓一兩 四物湯各五錢 黃 炙 人參 肉桂各五錢
先以水三盞。煮豬腰一對。姜三棗三。至二盞。煎藥。
黃 丸 治蓐勞寒熱進退。頭目眩痛。骨節酸疼。氣力羸乏。
黃 鱉甲 當歸各一兩 川芎 白芍 肉桂 川斷 肉蓯蓉 柏子仁 牛膝 沉香 枳殼各七錢半 五味熟地各五錢
蜜丸。
人參鱉甲散 治動作勞傷蓐勞。
鱉甲 黃 各一兩 牛膝七錢半 人參 茯苓 當歸 白芍 麥冬 熟地 桃仁 桂心 甘草 桑寄生各五錢 川斷二錢半
先煮豬腰一對。姜五棗三。取汁。入藥末二錢。蔥白三寸。烏梅一個。荊芥五穗。煎服。
胡氏牡丹散 治產後虛羸。發熱自汗。欲變蓐勞。
當歸 白芍 人參 五加皮 地骨皮各五錢 丹皮三錢 桂心 沒藥各二錢
每末二錢。入開元錢一枚。麻油蘸之。煎服。煎不可攪。吃不可吹。
柏子仁丸 治血虛有火成勞。
柏子仁 牛膝 卷柏各五錢 澤蘭 川斷各二兩 熟地三兩
煉蜜丸。
澤蘭湯 治同上。並與前方兼服。
澤蘭三兩 當歸 白芍各一兩 甘草五錢
每粗末五錢。煎服。
皂莢散 治黃瘕導方。
川椒 皂莢各一兩 細辛兩半
為末。以三角囊。大如指。長二寸。貯之。納陰中。欲便則出之。便已復納之。惡血出。洗以溫湯。三日勿近男子。
療青瘕坐導方 照方治。
戎鹽一升 炙皂莢五錢 細辛一兩
治法照前方。但臥。瘕當下。青如葵汁。養之如產法。
療燥瘕方 照方治。
大黃如雞子許 乾姜二兩 黃連三兩 濃樸四兩 桂心 鬱李仁各一兩 蟲熬三枚 雞肫黃炙一枚
每末三錢。清早酒服。瘕當下。養如產法。三月勿交。無子者當有。
療血瘕方 照方治。
大黃 當歸各半兩 皂莢 山萸各一兩 細辛 戎鹽各二錢半
豬脂丸如指大。每一丸。綿裹納陰中。正坐良久。瘕當下。養如乳婦法。
桃仁煎 治血瘕血積。經候不通。
桃仁 大黃各一兩 虻蟲炒五錢 朴硝另研一錢
醋二升半。煎取升半。下大黃、桃仁、虻蟲。攪。煎至可丸。下硝攪勻。出之。丸梧子大。前一日不吃晚飯。五更溫水下五丸。日午下如赤豆汁。或如雞肝蝦蟆衣狀。未下再服。如鮮血來。即止。隨以調補氣血藥補之。氣虛血弱者忌用。
療脂瘕方 照方治。
皂莢七錢半 礬石燒二錢半 五味 川椒 乾姜 細辛各五錢
為末。香脂和丸。大豆許。著男子陰頭以合陰陽。不三行。其瘕即愈。
導散方 治同上。
皂莢炙 吳萸 當歸各一兩 川椒 乾姜 大黃 戎鹽各二兩 細辛 礬石燒 五味各二分
為末。以絹袋如指大。長三寸。盛滿。納陰中。坐臥隨意。只勿走。小便時去之。別換新者。
療狐瘕方 照方治。
取新死鼠一枚。裹新絮。塗黃土。穿地坎。足沒鼠身。置其中。桑柴火灼其上一日一夜。出之。研為末。肉桂心末二錢半。酒服二方寸匕。病當下。甚者不過再服。
療蛇瘕方 照方治。
大黃 黃芩 芒硝各半兩 甘草大如指者一尺炙 烏賊魚骨二枚 皂莢酥炙六枚
水六升。煮數沸。去渣。下硝。適寒溫服之。十日一劑。空腹服之。瘕當下。
療鱉瘕方 照方治。
大黃兩半 乾姜 側子各五錢 附子 人參各三錢七分半 蟲一寸匕 桂心一兩二錢半 細辛 各七錢半 白術一兩
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麝香丸 治婦人 癖冷氣。兼疰氣心腹痛不可忍。
麝香另研五錢 阿魏二錢半 五靈脂 三棱各七錢半 桃仁七錢 芫花醋炒 檳榔各一兩
蓬術 桂心 沒藥 當歸 木香各五錢
飯丸。每十丸。淡醋湯下。不拘時。
乾漆散 治婦人疝瘕。久不消。令人黃瘦 羸。兩脅妨悶。心腹疼痛。
乾漆炒 木香 芫花醋炒 赤芍 桂心 當歸 琥珀另研 川芎各半兩 大黃炒二兩 牛膝七錢半 桃仁一兩 麝香二錢半
每末一錢。不拘時酒下。
黑神丸 治疝瘕。
神曲 茴香各四兩 川椒 丁香各五錢 檳榔四枚 漆六兩,半生半用重湯煮半日令香
上除椒漆外。皆半生半炒為細末。用前生熟漆和丸彈子大。又用茴香末十二兩。鋪陰地蔭幹。候幹。并茴香收器中。
至極乾。去茴。治腎氣膀胱 癖。及疝墜五膈。血崩。產後諸血。漏下赤白。並一丸。分四服下。死胎一丸。皆綿灰酒下。難產。炒葵子四十九枚搗碎。酒煎下。諸疾不過三服。 氣十服。膈氣 瘕五服。血瘕三丸。當瘥。
見 丹 治寒客下焦。血氣閉塞而成瘕。日以益大。狀如懷子。名曰石瘕。
炮附四錢 鬼箭羽 紫石英各三錢 澤瀉 肉桂 延胡索 木香各二錢 血竭另研錢半
水蛭 檳榔二錢半 桃仁另研三十個 三棱五錢 大黃七錢
酒糊丸。每三十丸。醋湯食前下。
椒仁丸 治先經斷。後浮腫。血化為水。名曰血分。
椒仁 千金子去皮研 甘遂 炮附子 鬱李仁 黑牽牛 五靈脂 當歸 延胡索 吳萸各五錢 芫花醋浸 石膏各三錢 膽礬一錢 青 斑蝥各十個
面糊丸。梧子大。每陳皮湯下一丸。
葶藶丸 治先小便不利。後浮腫。水化為血。名曰水分。
甜葶藶炒另研 千金子另研各五錢 乾筍末一兩
棗肉丸梧子大。每七丸。扁竹湯下。如大便利者。減葶藶、千金各一錢。加白術五錢。
人參丸 治經脈不利。血化為水。名曰血分。
人參 當歸 大黃紙裹蒸切炒 瞿麥穗 桂心 赤芍 茯苓各半兩 甜葶藶炒研一錢
蜜丸。每十五丸至二三十丸。空心米湯下。
抑氣散 治氣盛於血。
香附四兩 陳皮 茯苓 甘草各一兩
異香四神散 治同上。
香附四錢 陳皮 烏藥各二錢 甘草一錢 姜 棗人參荊芥散 治婦女虛勞。
人參 荊芥 生地 柴胡 棗仁 鱉甲 白術 枳殼 羚羊角各七分半 桂心 川芎 當歸 防風 丹皮 赤芍甘草各五分 姜二片
加味逍遙散 治同上。
柴胡 白芍 當歸 白術 茯苓 甘草 加知母 地骨皮 山梔 黃柏 桔梗 麥冬 生地滋血湯 治同上。
當歸 白芍 山藥 黃 炙 熟地各錢半 人參 川芎 茯苓各七分
滋陰地黃丸 治同上。
熟地四兩 山萸 山藥 天冬 麥冬 生地 知母 貝母 當歸 香附各二兩 茯苓 丹皮 澤瀉各兩半 蜜丸。
茯神湯 治同上。
茯神錢半 茯苓 人參 菖蒲各一錢 赤芍五分
橘歸湯 治血線。
橘紅四兩 當歸二兩 蜜丸。酒下。
神仙聚寶丹 治積塊。
琥珀另研 當歸各一兩 乳香 沒藥俱另研各二錢半 朱砂另研 木香另研 麝香另研各一錢
水丸。每兩作十五丸。每服一丸。酒磨。溫酒下。
清心蓮子飲 治心煩發渴。
車前子 地骨皮 麥冬 黃芩 炙草各錢半 蜜黃 人參 茯苓 石蓮肉各七分半
一方加遠志、菖蒲各一錢。發熱。加柴胡、薄荷。
附錄前人效方
益母草丸 治婦人骨蒸勞瘦。月候不通。心神煩熱。四肢疼痛。不能飲食。
益母草 青蒿各二斤 桃枝 柳枝各一握長一尺
先銼四味。用童便一斗。煎三升。去渣。熬成膏。再用 柴胡 犀角屑 赤芍各一兩 鱉甲二兩 桃仁泥五兩 天靈蓋酥炙微赤 朱砂 木香 炙草各二兩 麝香五錢
用前膏搗丸。每三十丸。烏梅甘草湯下。不拘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