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司筆記 (四庫全書本)/卷02

卷一 卷二 戶口
作者:吳暻
卷三

左司筆記卷之二

   户口

古者有分土而無分民故周官止以歲時登男女衆寡死

生之數皆書於版自先王下料民之令周宣王旣喪南國之師乃料民于太

漢高行算賦之法漢高祖四年初爲算賦晉隋之土斷浮客晉書哀帝

崇和元年三月庚戌所在土斷杜氏通典隋高潁設輕税之法浮客悉自歸于編户唐之庸錢宋之

免役或因地以戾籍或非時而獻數計臣夸主客之文小

吏舞編氓之獘蓋民愈分而愈困矣昔范書列漢以來户

口之數散載于郡國而盛衰損益後世皆陳之史傳余故

考 國家生齒之盛而書其大略焉序戸口第二

户口總二千三百五十八萬二千六百二十屯丁三十一

 萬九千八百一十六

直𨽾丁口三百三十八萬五千二百二十九屯丁一萬七

 千六百六十六

順天府丁口一十四萬七千五百五十九

永平府丁口一十萬九千六百九十

保定府丁口四十八萬五千五百九

河閒府丁口二十五萬四千四百五十一

眞定府丁口一百二十一萬四千四百四十

順德府丁口一十九萬一千二百七十一

廣平府丁口三十一萬八千四百九十四

大名府丁口六十一萬三千九百七十三

宣化府丁口四萬九千八百四十二

盛京丁口三萬三千一百三十一運粮水手丁四百八十不龥

奉天府丁口一萬五千三

錦州府丁口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八

江南二布政司丁口三百九十七萬八千一百一十六屯

 丁一萬六千六百二鎮江衛屯丁三千九百六十一不

 課丁銀

江寧府丁口二十二萬七百

蘓州府丁口五十八萬四千八百九十二

松江府丁口三十三萬二千一百八

常州府丁口六十三萬二千七百十

鎮江府丁口七萬九千七百七

淮安府丁口三十四萬四千八百四十四

揚州府丁口四十一萬九千七百十

徐州丁口一十三萬六千六百三十

安慶府丁口四萬三千五百八十五

徽州府丁口二十一萬三千九百四十三

寧國府丁口五萬七千九百四十四

太平府丁口五萬七千六百五十三

池州府丁口二萬九千八百五十九

廬州府丁口三十一萬一百一十四

鳳陽府丁口四十萬一千七十一

滁州丁口四萬一千六十七

和州丁口十萬二千五百二十六

廣德州丁口六萬九千四十七

浙江布政司丁口二百七十四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屯丁

 四千六百五十四

杭州府丁口二十九萬二千二百四十三

嘉興府丁口五十六萬七千九百十七

湖州府丁口二十九萬三千一百六十八

寧波府丁口三十九萬二千四百一十五

紹興府丁口二十五萬六百九十六

金華府丁口二十二萬四百一十

衢州府丁口一十四萬九千一百七十六

嚴州府丁口一十萬一千五百二十九

溫州府丁口一十九萬四千八百一十五

台州府丁口一十六萬四千五百八十六

處州府丁口一十一萬八千一百八十九

山東布政司丁口二百二十六萬八千二百六十六屯丁

 二萬五千七百十一

濟南府丁口七十四萬二千四百三十三

兗州府丁口四十三萬八千二百

東昌府丁口四十二萬九千八十九

靑州府丁口二十九萬五千一百七十二

萊州府丁口二十二萬九十九

登州府丁口一十一萬六千六百九十二

山西布政司丁口一百五十七萬一千八十五屯丁五萬

 二千八百九

太原府丁口五十一萬三百五十九

平陽府丁口四十三萬四千八百九十一

潞安府丁口一十九萬四千四百二十八

汾州府丁口五萬七百三十四

澤州丁口一十三萬九千八百六十六

遼州丁口二萬六千一百五十一

沁州丁口三萬二千三百七十

河南布政司丁口一百五十八萬六千四百三十六屯丁

 五萬四千三百三十六

開封府丁口五十一萬二千一百四十三

歸德府丁口一十九萬一千二百八

彰德府丁口二十三萬二千二百七十二

衛輝府丁口三万九千八百三十

壞慶府丁口九萬六千八百十四

河南府丁口一十萬九千一百二十九

汝寧府丁口一十八萬三千三十六

南陽府丁口一十六萬六千七百六十五

汝州丁口五萬五千二百四十一

陝西二布政司丁口二百九十二萬六十四屯丁一十二

萬五千二百五十二

西安府丁口一百八十一萬二千五百六十六

漢中府丁口一十六萬七千九百二

鳳翔府丁口三十五萬五百二十八

延安府丁口一十五萬二千九百四十六

興安州丁口一十四萬六百六

平凉府丁口四萬五千九十四

慶陽府丁口一萬七百九十六

臨洮府丁口一十二萬三千一百三十二

鞏昌府丁口一十一萬六千四百九十四

江西布政司丁口一百二十六萬九千五百八十四屯丁

 六千一百五十四

南昌府丁口二十二萬三千三百七十三

瑞州府丁口八萬四千三百六十八

袁州府丁口三萬四千八百八十二

臨江府丁口五萬四千三百二

吉安府丁口二十九萬三千九百九十五

撫州府丁口一十三萬八千一百一十三

建昌府丁口七萬三千九百七十六

廣信府丁口八萬七千一百七十八

饒州府丁口一十四萬六千二百五

南康府丁口五萬九百六十三

九江府丁口二萬七千二百六十四

贑州府丁口四萬七千三百六十八

南安府丁口七千五百九十六

湖廣二布政司丁口七十六萬七千九百五十人永州徭丁二丁

 八十六不編屯丁人百一十八外施州衛逃亡正力人丁一千一百八十二無徵不編

武昌府丁口一十四萬二千六百八十二

漢陽府丁口九千八百四十一

黃州府丁口九萬五千三百三十

安陸府丁口六萬九千一十

德安府丁口六萬六千六百

荆州府丁口三萬五千三百七十一

襄陽府丁口二萬三千八十二

鄖陽府丁口五千二百九十二

長沙府丁口六萬七千三百二十二

衡州府丁口三萬八千三百四十四

永州府丁口五萬一千八百七十一杞川所黑白徭丁二百八十六不編

寶慶府丁口五萬三千九百四十四

岳州府丁口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一

常德府丁口三萬三千六百九十五

辰州府丁口一萬二千九百一十五

郴州丁口二萬九千六百六十四

靖州丁口一萬六千七百七十四

四川布政司丁口八萬三千七百五十九衛所土司丁口不編○按四川

 遣昌鎮部落𤏡人猓羅百夷西番些格號韃鞰面子漁人凡九種散居山春閒西保最獰酉陽寅撫司

 安民曰家曰南四犵禋凡三種又有大小木瓜夷曰㐫瓜曰匪瓜曰卜潜瓜亦凡三種

成都府丁口一萬八千六百九十五

重慶府丁口七千三百二

保寧府丁口九千七百六十三

順慶府丁口三千三百二十八

叙州府丁口五千七百四十七

馬湖府丁口一百三十二

夔州府丁口三千四百八十四

龍安府丁口一千四百五十四

遵義府丁口八千二十八

嘉定州丁口八千四百八十四

眉州丁口一千九百八十九

邛州丁口五千五百

雅州丁口五千二百二十三

潼川州丁口一千六百五十

瀘州丁口二千九百八十

福建布政司丁口一百四十五萬一百一十九內食𥂁課丁七十三

 萬八千四百七十四土番丁三千五百九十三屯丁九千二百六十一

福州府丁口一十萬八千七百九十四食𥂁課丁六萬九

 千九百二十三

泉州府丁口五萬六百二食𥂁課丁七萬二千三百八十

 二

興化府丁口四萬三千九百九十五食𥂁課丁六萬八千

 七百九十三

邵武府丁口六萬二千三食𥂁課丁五萬七千七十

延平府丁口一十萬四千八百六十九食𥂁課丁一十一

 萬一千七百三十八

建寧府丁口一十回萬一千八十七食𥂁課丁一十萬九

 千六百九十一

汀州府丁口七萬九千七十一食𥂁課丁一十一萬九千

 四十四

漳州府丁口七萬九千二百一十食𥂁課丁一十萬六千

 七百九十六

臺灣府丁口一萬七千七百七十三土番丁口三千五百

 九十二

福寧州丁口一萬四千六百三十八食𥂁課丁一萬六千

 三十七

廣東布政司丁口一百一十三萬八千五百五十七屯丁

 六千五百五十三按廣東諸蠻有生黎熟黎二種在今瓊州府境生黎丁口不編

廣州府丁口四十二萬二千一百七十三

南雄府丁口一萬七千六百一十

韶州府丁口八萬六千三百五十八

惠州府丁口六萬七千一百二十九

潮州府丁口二十萬三千七百八

肇慶府丁口一十二萬八千九百八十六

高州府丁口四萬六千二百五十五

雷州府丁口一萬二千八百九十六

廉州府丁口二萬一千八百七十二

瓊州府丁口一十萬二千六百一

羅定州丁口二萬二千四百七十

廣西布政司丁口一十九萬二千七鎮安泗城二土府𢑱丁不編○按廣西夷

 曰猺曰獞曰獠曰蠻凡四種猺多姓槃氏獞有生熟二種獠舞酋長推勇者爲郎又有火徐自稱火種及撫水

 蠻西原蠻廣原變諸種

桂林府丁口五萬三千六百七十二

平樂府丁口一萬一千七百三十四

梧州府丁口五萬七千八十七

潯州府丁口一萬二千三百三十四

南寧府丁口二萬一千六百四十九

太平府丁口四千三百二十二

柳州府丁口一萬七千八百三十三

慶達府丁口七千一十五

思恩府丁口六千三百六十三

鎮安府丁口不編

泗城府丁口不編

雲南布政司丁口一十八萬三千一百七十三廣西廣南沅江麗江

 鎮沅五府彞丁不編○按雲南諸夷處虎之地百蠻種曰僰人爨人各二種惟僰人與漢人雜居有黑玀玀白

 玀玀撒彌玀玀妙玀玀阿者玀玀乾玀玀魯屋玀玀麼㱔力㱔栗㱔遮㱔羯㱔子秃者㱔門蒲人和泥蠻土獠

 羅舜羅落撒摩都摩察儂人沙人白人土人怒人縹人緬人野人山後人哀牢人哦昌蠻魁羅蠻懈蠻傳尋蠻

 色自瀰河尋丁蠻普特拇雞扯蘓古宗西番哈喇結𣆟地羊鬼喇記孔答喇吾北苴菓葱喇魯阿成諸名其軍

 民又有舍丁客丁莊丁跕丁魚户丁土步罩丁之異

雲南丁口二萬六千八

曲靖府丁口一萬五千二百一十八

臨安府丁口一萬九千九百二十二

澂江府丁口八千三百八十一

開化府丁口二十五

永北府丁口二千四百一十四

大理府丁口五萬二千六百五十八

永昌府丁口八千八百二十六

鶴慶府丁口一萬七千二百六十九

蒙化府丁口六千七百九十七

順寧府丁口九千七百六十

楚雄府丁口一萬一千四百六十一

姚安府丁口三千二百七十三

武定府丁口六百二十五

景東府丁口五百三十六

廣西府丁口不編

廣南府丁口不編

沅江府丁口不編

麗江府丁口不編

鎮元府丁口不編

貴州省布政司丁口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二八番苗仲丁黑苗丁丑萬

 三千五百三十一不編○按貴州有水西普安凱里諸酋富甲他夷其餘夷人曰白玀玀黑羅羅花犵狫紝犵狫打牙犵狫剪

 頭犵狫花苗東苗西苗牯羊苗靑苗白苗谷蕳苗九股黑苗紫姜苗短裙苗天苗生苗紅苗陽洞羅漢苗八番

 木老仲家宋家蔡家狗耳龍家馬鐙龍家土人蠻人焚人洞人徉㣴楊保

貴陽府丁口七千八百五十內分各村寨爲上丁白蜡靑岩上下麥西巴香水部龍爲

 中丁定番州八番苗仲丁二萬五千二百二十二不審丁編銀

安順府丁口四千六百五十四

都勻府丁口三百三十六

鎮遠府丁口三百二十八

黎平府丁口五十一黑苗丁二萬八千三百九不審丁編銀止徵附籍漢民丁口

思州府丁口七百二十一

思南府丁口一千七百一十一

石阡府丁口一千四百九十

銅仁府丁口四百八十四

威寧府丁口一千五百一十八

平越府丁口八百六十七

  右康熙三十九年丁口數

   按太古之民穴居野處與物相友五常以前靡可

   數紀自禹平水土爲九州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

   三千九百二十三始得而書焉是時𡍼山之會承

   唐虞之盛執玉帛者萬國及夏之衰諸侯相兼逮湯

   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方於塗山十損其七周

   武王定天下列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又

   減湯時千三百國民衆之損將亦如之周公相成

   王置司民掌登萬民之數及三年大比司寇以孟

   冬獻數於王王拜受之登於天府迺令鄉大夫入

   夫家之書周礼鄉大夫登其夫家之衆寡辨其可任者國中自七尺以至六十野自六尺

   以至六十有五皆征之其舍者國中貴者賢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以歲時入其書焉

   均人用力政之令周礼均人凡均力政以歲上下豊年則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則

   公旬用二日焉無年則公旬周一日焉㓙扎則無力政天下之民計千三百

   七十一萬四千九百二十三多禹十六萬一千人

   此周之極盛也及平王東遷至周莊王之十三年

   五千里內非天王九嬪之御自世子公候以至庶

   民凡千百八十四萬七千人其有土老疾定受田

   者九百萬四千人春秋時尙有數千國至於戰國

存者十餘伊闕之敗斬首二十四萬長平之戰流

血漂鹵然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五百餘萬民口

之數尙當千餘萬逮秦兼諸候行屯戍力役之法

通考秦法月爲更卒巳復爲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北築長城四十有餘萬

南戍五嶺五十餘萬阿房驪山七十餘萬十餘年

閒百姓死没踵於道路陳項兵起日尋干戈新安

之坑二十餘萬彭城之戰雎水不流至漢祖定天

下民之死傷亦數百萬於是割裂封疆立爵二等

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功臣候者百有餘邑大候不

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户方之六國五損其二而更

賦算賦民重以困如淳曰更賦有三品古者正卒無常人皆當造爲之一月一更

是爲辛更貧者欲得顧更錢者次直者出錢顧之月二十是馬踐更天下人皆直戍邊三日雖丞相

子亦在戍邊之調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當自戍三日不可往便還因便住一歲一更諸不

行者出錢三百入官以給戍者是爲過更漢儀注人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八百二十爲

自孝惠至文景與民休息六十餘歲民衆大

漢書孝惠六年令女子年十六已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孝文時人賊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年

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傳武帝承其繁庶重

賦於民令天下算口錢漢書元帝時貢禹言古民無賦算口錢武帝令民產

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生子輙殺宜令民七歲去齒乃出口錢年二十乃算征伐三十

餘年地廣萬里而天下之衆亦減半矣及霍光秉

政乃務省役至於孝平六世相承民户又息漢書孝宣

甘露三年減民𥮅三年孝成建始元年減天下賦錢𥮅四十孝平元始元年詔天下女徒已論歸

家顧出錢月三百元始中民口千三百二十三萬三千六

百一十二口五千九百一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

八人多周成王四千五百四十八萬五十五人此

又漢之極盛也光武中與歴王莽更始赤眉之亂

百姓虛耗十有二存建武中始興立郡縣十餘萬

户或空置太守令長招還人民有產子者復以三

年之𥮅中元二年民户四百二十七萬千六百三

十四口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人明章之後

天下無事務在養民迄於孝和民户滋殖後漢志明帝永

平十八年户五百八十六萬五百七十二口三千四百一十二萬五千二十一章帝章和二年户七

百四十五萬六千七百八十口四千三百三十五萬六千三百六十七和帝永興元年戸九百二十

三萬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萬六千二百二十九及孝安永初元

初閒兵飢之苦人民復損後漢志安帝延光四年户九百六十四萬七千

八百三十八口四千八百六十九萬七百八十九順帝建康元年戸九百九十四萬六千九百一十

九口四千九百七十三萬五百五十沖帝永嘉元年户九百九十三萬七千六百八十口四千九百

五十二萬四千一百八十三質帝本初元年口九百三十四萬八千二百二十七口四千七百五十

六萬六千七百七十一至孝桓永壽二年民户二千六百七

萬九百六口五千六萬六千八百五十六及靈獻

之際海內兵荒豪傑並爭割剝庶民三十餘年而

漢之户口衰矣三國時魏文景元四年平蜀得蜀

人户帶甲將士吏通計民户九十四萬三千四百

二十三口五百二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通典平蜀得户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當時魏氏唯有戸六十六萬三

千四百二十三口四者四十四萬二千八百八十一正始五年楊威將軍朱

照日上吳所領兵户九十三萬二千推其民數不

能多蜀蓋三分𪔂立而户口不過漢一二郡而已

晉志蜀章武元年户二千萬男女口九十萬吳赤烏五年户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萬

晉武泰始元年封諸王公候國邑以户口爲差

邑二萬戸爲大國邑萬戸爲次國五千户爲小國公候邑萬戸以上爲大國五千户以上爲次國不

滿五千户爲小國平吳之後收其國籍天下編户二百四

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

千八百六十三於是制户調之式晉志丁男之戸歲輸絹三疋綿

三皆女及次丁男爲戸者半輸其諸邉郡或三分之二連者三分之一夷人輸賓布戸一疋遠者或

一丈不課田者輸義米户三斛遠者五十極遠者人輸真錢二十八分正丁次丁老

小凡三等晉志男女年木木以上至六十爲正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至六十

五爲次丁十二以下六十六以上爲老小不事遠夷百官各以貴賤占田得

蔭人爲衣食客及佃客晉志官第六品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

九品一人其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工二佃客無過五十戸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

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第九品一户至永嘉時喪亂中原傾覆

六州之民大半淪陷杜氏通興後趙石勒據有河北以河內魏汲等十二郡幷

前趙國合二十四戸二十九萬爲趙國前秦苻堅滅慕容入鄴問其民籍户二百四十五萬八千

九百六十九口九千九百九十八萬七千九百三十五徒關東豪傑及雜夷種十萬口於關中此僞

代之盛也東晉流寓江左百姓南奔者並謂之僑人往

往散居許其抉注本部罕有土著至哀帝時遂下

庚戍土斷之令孝武太元二年令王公以下口税

三斛惟蠲在没之身八年又增税米口五石及耗

年蘓峻之亂版籍焚燒而東晉十一主户口之數

蓋闕焉弗聞云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以八條取

杜氏通典睍宋歴齊梁陳課丁男調布絹各二丈絲三兩綿八兩祿絹八尺祿綿三兩三分租

米五石丁女半之男年十六亦半課年十八正課六十六晚課蓋大率如此都下人多爲

諸王公貴人左右佃客典計衣食客之髏皆無課

役其無貫之人不樂州縣編者謂之浮浪人武帝

孝建初書籍宋書孝武大明八年户九十萬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八萬君千五

至秦始元徽之際揚州等九郡黃籍共却七萬

一千餘户積十餘年所正者猶未四萬齊高帝建

元中氓僞已久別置東堂校籍官齊嘗虞玩之上表曰宋孝建以

來入勲者衆其中操干戈者衛社稷者三分始無一焉又無改注籍狀詐入仕流昔爲人役者今及役

人生不長髮便謂爲道或抱子井居竟不漏戸遷徒去耒公違土斷法令必行自然競反爲理帝省

梁武時有司奏南徐江郢逋兩年黃籍不上尙

書令沈約請以晉籍及宗景平籍對共校甚條其

巧謬下所在科罰陳文帝元嘉初令亡鄉失土逐

食流移者隨其適樂來歲不問僑舊悉令著籍同

土斷之例而六朝以來祚短地狹户口不能詳究

杜氏通與陳宣帝户六十萬至後主時隋家所收户五十萬口二百萬後魏初不立

三長唯立宗主督護所以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

方爲一户謂之蔭附皆無官役道武帝天興中訒

採諸漏令輸綸帛自後詣迯户占爲紬璽羅縠

不同户口錯亂穆帝初罷之以屬君縣杜氏通與魏令

每調一夫一婦帛一疋豪二石人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婦之調奴任耕婢任繢者八

口當未娶者四耕牛一頭當奴婢八其麻相之鄉一夫一婦布一疋下至半以此爲降人年八十以

上聽一子不從役狐獨病老䔍貧不能自林者亦一人不從役孝文武延興四年詔州羣人十丁取

一以克行户收租五十石以備年糧及明帝正光以前時惟全盛户

口之數比夫晉太康倍而餘矣孝昌之際亂離尤

甚生民消耗唯武定之世有户三百三十七萬五

千三百六十八杜氏通典其時征罰不息唯河北三數大郡多千户以下復通斷附

之郡小者户纔二十口百而已北齊神武初責無籍之户得六十

餘萬文宣始立九等之户䈏者税其錢貧者役其

力武成時民未要者輸半牀租調杜氏通典有妻者輸一林無者

陽翟一郡户至數萬籍多無妻户口祖調十七

六七河清以後乃有定制杜氏通典河清三年令率以十八受田輸租

調二十九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調率人一林調絹一疋綿八兩凡十斤綿中折一斤作

絲墾租皆依貧富爲三梟曰上梟中梟下梟其賦税常調少者直出上户中者及中户多者及下户

武平時料境內六等富人調令出錢及爲周師所

滅有戸三百三萬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萬六

千八百八十後周文帝初定賦役之政令杜氏通興凡人

自十八至六十四與輕疾者皆賦之有室者歲不過絹一疋綿八兩栗五斛丁者半之其非枼土有

室者布一疋麻十斤丁者又丰之人十八至五十九皆任於役豊年不過三旬中年則二旬下年則

一旬起徒役無過家二人武帝保定建德之際人半爲兵杜氏通與

武帝保定元年政八丁兵爲十二丁兵率歲一月建德二年改軍士爲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縣

大象中有户口三百五十九萬口九百萬九千

六百四隋文㖟禪承北朝分據之餘賦重投勤人

不靯命於是高潁覩流宂之病建輸籍之法天下

浮客悉自歸編户杜氏通典注浮客謂避公税依強豪作佃家也隋制丁男一牀

相粟三石桑土調以布絹紽以疋品綿三兩布以端加麻三斤單丁及僕𨽾各半之有品爵及孝子

順孫義夫節婦並免課役特百姓承平漸久户口歲增平陳之

後收户五十萬至大業二年干戈不用唯十八載

有戸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

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此隋之極盛也其後煬帝

建洛邑開汴築長城輙調發百餘萬人丁男不充

以婦人兼役死者大半及親征吐谷渾注軍清海

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復三駕東征遼澤皆興

百餘萬衆逆征横役窮極奢侈而天下之民轉爲

盜賊者且十八九矣唐制民始生爲黃四歲爲小

十六爲中二十一爲丁六十爲老凡主戸內有課

口者爲課户自王公以下至於職事勲官四門學

生及老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皆不課太宗貞

觀之初户不滿三百萬其後中國人塞外來歸突

厥前後來附獲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十四年候

君集破高昌得户八千四十六口萬七千三十一

高宗初增戸十五萬總章元年李勣破高廉得户

六十九萬七千二百配江淮以南山南京西百餘

年來海內治平民物繁庶明皇開元中復遣御史

括客八千餘萬至天寶十四載管户八百九十一

萬四千七百九此唐之極盛也唐志閘元二十八年户部帳户八百

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天寶三載更民年十八以上爲中

男二十三以上成丁貧不能自濟者每鄉免三十丁租庸男子七十五以上婦人七十以上中男一

人爲侍八十以上以令式從事杜氏通典注天寶不課口四千七百七十萬九千八百十八課口八

百二十萬八千三百二十一肅宗乾元三年天下上計户百九

十三萬三千一百二十四口千六百九十九萬三

百八十六河北淪胥兩京陷没十損其四代宗時

吐番通京師令天下率户以給軍粮民耗歛重德

宗逮中初楊災定兩税户無主客以居者爲簿人

無丁中以貧富爲差遣使者按比得主户三百八

十萬客户三十萬天下之民不土斷而地著不更

版籍而得其虛實及朱泚作乱民口三損其二貞

元之際詔三年一定户是時癘疾水旱刺史析戸

張虛數以寬責迯死闕税居於室者一室空而四

鄰亦盡户版不緝無浮游之禁州縣行小惠以傾

誘鄰境新收者優假之唯安居不遷之民賦役日

重憲宗和中供歲賦者浙西浙東宣歙淮南江西

鄂岳福建湖南八道户百四十四萬比天寶纔四

之一至穆宗長慶户三百三十五萬視元和稍益

焉文帝時豪民侵噬產業不移户州縣不敢徭役

而征税皆出下貧至於依富爲奴客武宗初民口

二百二十一萬四千九百六十後廢浮厝法籍僧

尼爲民二十六萬五千人奴婢十五萬人大秦穆

護祅二千餘人而户口遂廣武宗會昌末户至四

百九十五萬五千一百五十一及唐之季民關東

淮北山東頻罹水旱繼以王仙芝黃巢之亂蹂躪

流離父子相食而百姓不可復問矣宋太祖亟五

代亂世版籍無存建隆以後盡取荆南湖南西蜀

廣南江南之地得户三百九萬五百四宋志荆南户一十四

萬二千三百湖南户九萬七千三百八十八蜀户五十三萬四千三十九廣南户一十七萬二百六

十三江南户六十五萬五千六十五太宗太平興國中平太原納吳

越獻地天下有户二千八十八萬二千二百五十

八口四千六百七十三萬四千七百八十四宗志太原

户三萬五千二百二十陳洪進獻地户一十五萬一千九百七十八錢傑獻北户五千五萬六百八

其丁口男夫二十爲丁六十爲老雍熙初詔民

輸丁錢未成丁巳入老幷身有廢疾者免之直宗

延平二年語除兩浙福建荆湖南廣舊輸身丁錢

仁宗皇祐景祐之際復減郴永州桂陽監漳泉興

北軍丁米無業者弛之有業者減半至英宗治平

中民之迯移户籍不追者蓋千二百二十九萬八

千七百矣神宗熙寧中海南軍税籍吏多增損輙

移税他户代輸瓊州昌化軍丁税米歲移輸朱崖

軍道遠民以爲苦遂少變其法以便之宗志朱初平等議根

括四州軍税賦舊額存其正數二州丁税米止令輸錢於朱崖自糴以便民時三司判

官李琮根究江浙兩路迯絕税役户及詭名挾佃

簿籍不載幷闕丁凡四十七萬五千九百有奇及

王安石復行保甲免役之法百姓怨苦宋時王安石傳保甲

之法籍鄉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爲保保丁皆搜以弓弩敎以戰陣免校也法據家費高下各令出

錢顧人凡役下至單丁女户本來無役者亦一槩輸錢謂之助役錢元豊之末計

户一千七百二十一萬一千有奇口二千四百九

十六萬九千有奇至崇寧大觀户二千九十一萬

口四千三百八十一萬有奇户口之盛莫過於此

然天下圖籍不實雖嘗比校鈞考定賞罰之格然

蔡攸等計德霸二州户口之數率三户四口則户

版訛隱不待校而知也高宗南渡後中原陝右盡

入金而荆南户口十萬寇亂以來幾無人跡歲輸

之數積逋至二十餘萬緡及秦檜爲相諭諸路暗

增民數税七八民力重困餓死者衆寧宗嘉定中

計户凡一千三百六十六萬九千六百八十四終

南宋之世享國百五十年而户口微矣元興世祖

至元七年全有天下之地藉南北之民凡二千三

百一十九萬六千二百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萬

四千七百一十一而山澤溪洞之民不與焉元志太宗

得中原户八十七萬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萬四千九百七十五憲宗户增二十餘萬世

祖户又增三十餘萬其縣邑所屬村疃凡五十家立一社置

社長以主之令諸路騐民戸成丁之數而定其税

元志太宗初每户科粟二石後增爲四石丙申定科徵之法每丁歲科粟一石驅丁五升新户丁驅

各半之老幼不與其閒復立科差之等凡二曰絲料曰色銀

各視户之上下爲差元志絲料之法每二户出絲一斤五户一出絲一斥幷隨

路絲線顏色輸于官色銀之法滐民科納色銀四兩二兩折收絲絹顏色等物

然户制不一法度亦有升降元志元管户內有官户交參户漏籍户協

濟户絲銀全科户減半科户上納絲户下納鈔户攤絲户儲也速得兒所管納絲戸復業户浙成丁户

戸旣不等數亦不同及文宗至順中户部户數揔一千三百

四十萬六百九十九視前又增二十萬有奇此元

一代之户口也明初户口之制有二曰軍戸曰民

户令中書省凡行郊祀禮以天下軍民賦籍陳於

臺下祭畢藏於內庫其籍十年一造謂之黃冊

典黃冊以百一十户爲里推丁多者十人爲長餘百戸爲十甲甲凡十人歲役里長一人管攝一里

在城曰坊近城曰廂鄉都曰里每里編爲一冊冊首總爲一圖鰥寡孤獨不任役者帶管於百一十

户之外名曰畸零太祖初懲元代豪強之弊令户部藉富

户萬四千三百四十一戸以次召見實務抑損之

後移浙西五郡民之無田者四千餘户耕於臨濠

徙北平山後民三萬五千八百餘户沙漠遺民三

萬二八百餘户屯於衛府徙江南民十四萬於

鳳陽遷澤潞民于河北浙西民于淮南至洪武二

年乃嚴漏口脱户之禁令醫匠陰陽及蒙右色目

諸籍不得變亂三年詔户部籍天下户口置户帖

各書户之鄉貫丁口年歲籍歲於官帖給於民令所

在有司較勘天下有户一千六十五萬二千八百

七十口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一十二洪武二十六年

永樂北遷以後令天下選擇富户充實京師其

流民願附他郡之籍者聽之凡歲賦之法曰銀差

曰力差曰聽差分上中下爲三等而富戸逃逸有

司遂定勾攝僉補之法天下愁苦明會典正統五年凡有糧而產

未及有丁而家貧者爲貧難戸止聽輕役正統中荆襄寇亂流民以百

萬計下令逐之弗率者戍邊死于道路者相屬成

化中復招集流民一十二萬三千餘户給閒田以

處之民賴休息天順閒詔在京富户事故者不僉

弘治五年順天逃户始免解每户徵户五兩七

年減至三兩至弘治四年天下有户九百一十一

萬三千四百四十六口五千三百二十八萬一千

一百五十八視洪武之數少損矣明會典弘治中凡陵户海戸墳

户廟户壇户園户爪户果户米戸藕户窯户羊户酒戸糧留一二户供役餘悉當差嘉靖

中令江南行十段錦冊法明會典每年銀力二差摠計十甲之田派爲定

則如一甲有餘則留于二三甲一甲不足則以二甲補之隆慶初復作條鞭之

明會典隆慶初係力差者計其代當工食之費量爲增減係銀差者計其扛解交納之費而增

其耗照依丁粮編派其往年充役者爲頭户如有丁無粮者爲下户仍納丁粮有丁有粮者爲中户

粮多丁少典丁粮俱多者爲上户謂之一條鞭其後蕃息雖聞而流移

附屬欺隱不報十歲之數覈實者寡萬暦六年天

下有戸一千六十二萬一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

六十九萬二千八百五十六啟楨之世皆無考焉

此明一代之户口也語曰美哉庶矣管子曰善牧

者非以城郭也輔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無

所匿遷徙者無所容不求而得不召而來然則户

口盛衰之數豈非有天下國家者治平之本哉

又按先王分四民以統萬民而周知其數又爲之

築城郭以居之制井廬以均之開市肆以通之設

庠序以敎之是以士農工啇各有軄業學以居位

曰士闢土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

啇先王量能授事四民陳力受軄故朝無廢官邑

無敖民地無曠土此三代之所以盛也漢世民近

戰國皆背本趋末富啇大賈𢮥其奇嬴日遊都市

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梁肉遂以兼

倂農人而民多流亡故卜式張釋之之徒興而士

賤陶朱猗頓公輸王爾之徒興而農賤後之君臣

雖欲力及之而不可得也蓋理民之遊地著爲本

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而三代未嘗有税人之

法自秦廢井田任民兼幷於是始舍地而税人漢

無授田之法豪民之家田連阡陌貧民至無立錐

之地而分賦錢口賦以税之賦錢以占田多寡爲

厚簿而口賦則貧賦老弱皆率口出錢然文景之

世丁男三歲而一事賦四十則是成丁者一歲所

賦不過十三錢有奇耳至魏武平袁氏迺令民每

户輸絹二疋綿二觔而口賦始重矣晉代因而益

之而出户賦者皆有田之人非鑿空而税之也唐

分租庸調之法田則出粟稻爲租身與口則出絹

布綾帛爲庸調而口賦乃別出於田賦之外然唐

制皆視丁中以爲税法有幼未成丁而承襲世業

家累千金者乃簿賦之有年齒已壯而身居窮約

者乃厚賦之逮中葉以後豪強賣易而口分世業

之法盡壞則向之所謂輸庸調者多無田之民耳

乃欲按籍而徵之則民困甚焉且遭安史之亂丁

口流離轉徙版籍徒有空文豈可据爲定額乎於

是楊炎變兩税舉丁中之說而盡廢之後世相承

遂成不易之法而視三代貢賦之制則悖矣元明

之世江淮以南計田税人而天下則户自爲税此

猶兼唐庸調兩税之法而行之者也至若史書所

稱秦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及漢從齊諸

田楚昭屈景之功臣家於長陵而五方雜厝風俗

不純南方夏陽之地多阻險輕簿易爲盜賊常爲

天下劇則秦文武之風至漢而一變明季之張李

二盜皆起於秦此亦漢俗之遺也巴蜀之民本南

夷景武閒文翁倡其敎相如爲之師而王褒嚴遵

楊雄之徒文章冠天下則蜀蠻夷之俗至漢而一

變其後蘓軾父子興於蜀而揚馬之風遠矣周氏

巧僞趋利憙爲啇賈不好仕宦衛民俗剛強多豪

傑侵奪簿思礼好生分至光武都洛陽宋都汴梁

兩爲京師天下之民多雜處市廛而俗又一變晉

民爲陶唐氏之遺風君子深思小人險陋故其民

至今多畜資財爲天下首燕民愚悍少慮輕簿無

威亦有所長敢於急人此燕丹遺風也元明定都

於燕而五民雜焉遼東民終不相盜無門户之閉

今之俗適千里不裹粮其猶有仁賢之化乎齊民

好經術矝功名舒緩濶達而足智其失夸奢魯民

儉嗇愛財喪祭之礼文偹寡實然其好學猶愈於

   他俗有聖人之敎化至今而其俗不變楚民食魚

   稻以漁獵山伐爲業故呰窳媮生而無積聚然其

   性慓悍有楚之遺風吳越民本荊蠻自漢有嚴然

   朱買臣而文辭並發至東西晉六朝而益盛至今

   甲於天下然俗奢侈好礼多文飾而邑無千金之

   家列廛而居者多他郡富人蓋吳越天下爲極貧

   矣閩粵民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璣銅銀果布之

   湊故其民多富滇黔民漢世始入中國其俗與溪

   蠻峒户爲伍好矛盾刀木弓弩竹矢之屬然滇有

   金銀坑冶之饒而黔俗貧陋蓋天下風俗之異其

   民與世遷易自漢以來不啻數變焉而欲齊量於

   三代之盛難矣

 

 

 

 

 

 

 

左司筆記卷之二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