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司筆記 (四庫全書本)/卷14

卷十三 卷十四 常平
作者:吳暻
卷十五

左司筆記卷之十四

   常平

書曰民爲邦本本固邦寧記曰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

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㓙早水溢民無

菜色是以成周之制縣都各有委積以禦天災管仲行之

齊而齊霸管仲相桓公請定平凖輕重之權使萬室之邑必有萬鍾之藏千室之邑必有千鍾之藏

悝行之魏而魏富魏文侯相李悝行賤糴之法上熟止糴三而舍一中熟糴二下熟糴一小飢則

發小熟之所歛中飢則發中熟之所歛大饑則務大熟之所歛而糴之也漢有常平之名

帝時大司農中亟耿壽昌請立常平倉後顯漢宗永平五年作常滿倉晉有平糴之法晉武帝泰

始二年立中糴法北齊有富人之號北齊清河中令諸州郡別制富人倉隋唐有義

倉社倉之稱隋文帝閒皇中置常平監又立義倉社倉唐因之古之聖主莫不貴

粟重農豫籌積貯俾四海之內有傋無患此誠王者之急

務也序平第十四

常平倉米縂六百一十七萬三千九百五十石

 穀縂一千二百一十八萬七千八百六十八石

 直𨽾常平倉米二十三萬七千五百石共一百四十州縣

   穀一百五十三萬七千九百石

 奉天常平倉米六千二百石共九州縣

   穀一萬七千九百七石

 江寧常平倉米五十二萬七千三百石共五十三州縣

  穀六十二萬二千八百三十七石

安徽常平倉米九十七萬七千四百百共六十州縣

  穀六十九萬二千六百九十八石

浙江常平倉米十六萬七千六百石共七十七州縣

  穀三十八萬七千五百四十八石

山東常平倉米二十三萬四千八百石共一百四州縣

  穀一百七十萬四千三十𠤎石

山西常平倉米二十五萬二千八百五十石共九十七州縣

  穀二十六萬一千二百九十二石

河南常平倉米二十五萬五千六百石共一百六州縣

  穀一百二十萬八千三百六千六石

陜西常平倉米六千一百石延安漢中二府四千五百石四安慶翔二府一千六

  百石共五十八州縣

  穀五千二十二石

甘肅常平倉米七萬六千石共三十七州縣

  穀七萬六千六百九十七石

湖北常平倉米五十萬五千七百石共六千州縣

  穀六十二萬九千一百一十五石

湖南常平倉米三十八萬七千八百石共六十三州縣

  穀四十七萬七千八百八十二石

江西常平倉米九十七萬一百石共七十七州縣

 穀一百六十六萬八千石

福建常平倉米三十六萬一十四百石共六十一州縣

 穀九十四萬六千六百四十二石

四川常平倉米十二萬四千七百石共一百十五州縣

 穀三百五石

廣東常平倉米六十九萬七千九百石共八十六州縣

 穀一百三十七萬二千三百八十四石

廣西常平倉米十六萬一千八百石共六十州縣

 穀四十五萬六千二百七十六石

雲南常平倉米十二萬九千八百石共五十三州縣

  穀三十一萬八千九百六石

貴州常平倉米七萬二千四百石共三十九州縣

  穀一十八萬四千三十四石

 右康熙三十九年常平倉數

  按漢賈誼云積貯者天下之大計也鼂錯六堯禹

  有九年之水湯有三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蓄

  積多而傋先具也宋司馬光云常平三代聖王之

  遺法後之所以隳廢者由官吏不得其人非法之

  失也然則上之所令亦視下之所行何如耳余嘗

考周官荒政凡十有二品周礼荒政一曰散利二曰薄政三曰緩刑四曰

勉力五曰合禁六曰去幾七曰靑礼八曰殺哀九曰蕃樂十曰多昏十有一曰橐思神十有二曰除

後世遂更爲常平之法而其閒隋之文帝唐之

太宗宋之太祖皆承中原扳蕩之餘親見災傷饑

饉之苦故其行之也至斷而慮之也至周然更數

十年朝廷清晏兆姓荒佚而其法未有不獘者西

漢之世宣帝始置常平而成帝以後號爲安樂俗

奢侈不以畜聚爲意至王荂時靑徐地人相食雒

陽以東米石二千乃遣三公將軍開東方諸倉振

貸窮乏又分遣大夫謁者敎民煑木爲酪酪不可

食重爲煩擾流民入閱者數十萬人置養贍宫以

廪之吏盜其廪饑死者什七八東漢之世顯宗復

置常平立粟市及其後長安李郭之難獻帝出太

倉米豆爲饑民作麋而死者愈多此漢法之所以

獘也後漢當時長安城中穀一斛五十萬豆變二十万人相食淡白骨盈積帝使侍御史侯汶

作糜分布而無者愈多帝於是疑有司盜其粮廪乃親于御前自加飭給錢者人相泣曰今站得耳

隋唐以後皆兼行常平社義三法開皇初朝庭以

倉廩尙虛議爲水旱之傋仿漢法置常平官隋書陝州

置常平倉衛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華州置廣通倉轉相灌注又鑿渠引渭水曰廣通渠轉運

通利關內賴之然其利止關內諸州也及立義倉法隋書義倉

法以秋穫之日隨其所得勸課出粟及受上户不過一右中户不過七斗下户不過四斗於當社遷

倉窖貯之卽委社司執帳檢校每年收積勿使損敗若當社有飢卽以此穀賑給自是諸州諸時委

然後天下連大水旱民賴以不死而是時義倉

之貯在人閒者亦多有費損焉開皇十五年詔曰本置義倉止防水

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計輕尒貲損於後乏絕令北境諸州斬有義倉雜種幷納本州唐貞觀

之制畧有異同唐志常平倉法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濕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

社食法以賑給不足則徒民就食諸州義倉法詔𤱔税二斥粟麦杭稻隨土地所宜寬鄉歛以所種

挾鄉據靑苗薄而皆之高宗後常平法壞垂三十年有司又

稍假義倉以給軍興他費至神龍中略盡德宗初

復置常平輕重本錢唐志天下常年倉皆置庫畜本錢上至百万緡下至十萬

緡積米粟布帛絲麻貴則下買而出錢則加估西收之又收諸道商價税以贍常平本錢貞元

中宰相陸贄言頃師旅亟興官司所儲唯給軍食

㐫荒不遑賑𢯦人小乏則取息利大乏則鬻田廬

是唐之中葉而常平廢矣米初置夫下常平倉

乾德三年京畿大穫分遣使臣於四城門置塲增價以糴粟歲飢卽下其直予民景德三年京東西

河北河東陝西江南淮南兩浙皆立常平倉令轉運使每州擇清幹官

主之三司無輙移用景祐後兵食匱乏乃令出常

平錢助三司軍費尋亦耗竭嘉祐二年樞密使韓

琦請別置廣惠倉初天下没入户絕田官自鬻之樞密使韓琦請留勿鬻幕人耕

收其租別爲倉貯之以給郭內之老幼貧疾不能自存者與常平轉移法並行

 天下蘓軾知杭州日亦請寬減上供糴賣常平引

 熙寧之事爲鑒軾言熙寧災傷天旱米貴而沈起張靚之流不先事奏聞流殍旣和

 然後朝廷知之始截江西上供米壹百二十三万石濟之廵門裱米槶街散粥終不能捄旣而繼以

 疫疾本路死者五十餘万人及王安石行靑苗新法顓爲國家

 牟利而常平又廢矣夫義社之法固以救常平之

 弊而變通之者而長孫平用之於隋隋書閈皇五年用長生平

 言令百姓及軍人勸課當社共立義倉戴胄用之於唐唐書貞觀中用尙書左承

 戴胄言立義倉王琪賈黯獨不能用之於宋宋史仁宗慶暦中王琪賈

 黯等請復義倉諸路以賦税之外兩重供輸恐招盜賊黯又上奏力辨之而議終不行至渡

 江後朱熹提舉浙東始一行之建寧而其法立效

 見朱子社倉法此亦斯民之幸與不幸耳元明以來常平

 之名未嘗或廢元志世祖置常平於路府立義倉于鄉社明亦置預偹倉貯米一十

 九万四千四百石而行之旣久大抵名存而實廢者豈非

 有司之過與

 又按本朝常平之設自康熙三十一年始也康熙二十

 九年山東廵撫佛倫以本年前粮盡行蠲免請令民每𤱔輸谷三合收貯常平倉從之而各省直通

 行之例則在三十一年正月

皇上以西安突侵之日歲穀不登萬姓流離四方靡

 騁賑貸之法止可权宜於一時而積貯之策乃可

 永垂於百世於是集九卿廷議依直𨽾山西二省

 廵撫所請大州縣存貯五千石中州縣存貯四千

 石小州縣存貯三千石詔諭天下仿而行之三十一年

 九鄉議常平倉事例一後秀納米二百石准作監生廪增附生有差一納米二百石准紀錄一次一

 富民納米二百石准給九品頂帶榮身五月麦有秋復

勅下各直省督撫令州縣徫所官員勸導屬內士民

 量力輸助三十一年五月二日上諭大學士伊桑阿等積貯米穀最爲要務倘能實有

 蓋藏則雖遘㐫荒必不至於飢餒但小民不知儲善每于豐稔之年恣意縻費一遇歉歲卽坐不止

 今正值麦石收穫之時應行各議地方官勸諭百姓令各户量力捐輸積貯議州縣官以輸納之人

 姓名數目詳記冊籍其秋米收穫以後亦依此例舉行不數年閒穀米充裕縱使歲偶不登何至聞

 閒艱於粧食立夏秋貸穀之法許春月貸谷乏之民秋月照數價還定收

 掌處分之條令有司於城市鄉村適中之處酌量設倉幾所公舉士民內誠實可任者

 幾人交付管理毋致邑爛仍听地方官員不時稽察遇藨舉時於事靖內注明輸勸有法字樣方准

 薦舉如貸谷償谷之時不肖官員混行抑勤多收事発卽時私派錢粮例處分若有官員侵蝕等獘

 照虧空正項錢粮例處分其後各省常平之籍以次報部較之

 杜佑通典所載唐天保閣內等十道常平縂目宋

 史治平中常平入數殆有過焉通典唐常平縂四百六十万二千二

 百二十石米治平中常平入五十万一千四十八石而我

皇上軫念農桑無日不以愛養元元爲念比歲海內

 豊稔又

詔民閒廣籌積貯之計以傋水旱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上諭户

  部國家要務莫如貴粟重農朕宵旰圖治念切民生惟期年谷順成積貯饒俗於以休養黎元成登

  樂利今聞直𨽾各省雨澤以時秋成大孰當此豐收之時正當以飢饉爲念誠恐歲稔谷賤小民罔

  知受借粧米狼戾遂致家無儲蓄一遇㱑歉以致佌離該督撫嚴飭地方有司勸諭民閒樽節繁費

  加意積貯務使蓋藏有餘閭閻充裕以副朕重農敦本受養元元至意務使都邑有

 蓋藏之饒兆庶無後之患可見

聖愛民之意其規摹區化至深且遠矣然昔之常平

 皆官自出錢買谷而義倉社倉則民所自輸之谷

 今之常平殆兼有常平義社之法通其義而行之

 者也常平之粟皆藏於州縣無事之日百姓不敢

 過而問之其中一二畏法之吏不過守其封鐍逓

 相傳授一旦有災皆化爲浮埃聚壤而不可食至

 於不肖有司每視常平爲閑曠無用之物上不屬

 官下不屬民恣意擅取國家雖有知府歲終盤查

 之例定例每年本府盤查州縣出具印結報部又有上司賠補之例

 九年九卿會議凡係下屬虧空者貴其年終保題上司賠禰而扶同隐匿奸弊叢生

 每年一至州縣止素一歲之陋規幷未親視倉庫

 若有㐫年將何賙贍彼唐宋之計假常平

 以贍軍用而惠尙不至於民況飽有司之溪壑乎

 此常平之獘一也且州縣之災不至大饑不敢聞

 之府卽大饑矣亦必請之府府請之司道督撫達

   之數月得請而後奉行則民之饑而死者已衆散

   賑之日不過市井近郭之民以至僧道乞匃得以

   少濟其困至於深山長谷有遠至數十里百里以

   上者必不能以災疫孱弱之身扶老携幼匍匐受

   賑於城府之內欲如隋法給以牛驢就食而勢復

   有所不能隋書文帝時買牛驢六千餘頭分給尤貧者令往關東就食天下近郭

   之民少而鄕井之民多則民之饑而死者且過半

   矣此常平之獘二也康熙二十八年湖廣道御史

   李時謙請復行義倉令民每歲每𤱔另入轂五合以偹㓙災九鄕以增泒五合

   之粮恐反累民議不行三十九年刑科給事中湯右曾請調

   隣近廉能道府盤查常平又請各鄕里閒仿朱熹

   社倉遺意少變通之而部議以兩案各有定例皆

   不准行嗟乎天災水半聖代不免使天下之有司

   周知疾苦而豫爲之備則我 國家萬世蒼生之

   福矣

附錄朱子社倉法

   宋淳熙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勅中書門下省尙

   書省送到户部狀准淳熙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尙書省送到宣敎郎直秘閣新提舉兩浙東路常

   平茶監公事朱熹劉子奏臣所居建寧府崇安縣

開耀鄕有社倉一所係昨乾道四年鄉民艱食本府

給到常平米六百石委臣與本鄉土居朝奉郎劉

如愚同共賑貸至冬收到元米次年夏閒本府復

令依舊貸與人户冬閒納還臣等申府措置每石

量收息米二斗自後逐年依此歛散或遇小歉卽

蠲其息之半天饑卽盡蠲之至今十有四年量支

息米造成倉廒三閒收貯已将元米六百石納還

本府其見管三千一百石並是累年人户納到息

米己申本府照會將米依前歛散更不收息每石

只收耗米三升係臣與本鄕土居官及士人數人

同共掌管過歛散時卽申府差縣官一員監視出

納以此之故一編四五十里之閒雖過㐫年人不

闕食竊謂其法可以推廣行之他霆而法令無文

人情難強妄意欲乞聖慈特依義役體例行下諸

路州軍曉諭人户有願依此置立社倉者州縣量

支常平米斛責與本鄕出等人户主執歛散每石

收息二斗仍差本鄕土居官員士人有行義者與

本縣官同共出納收到息米十倍本米之數卽送

元米還官却将息米歛收每石止收耗米三升其

有富家情願出米作本者亦從其便息米及數亦

與撥還如有鄕土風俗不同者更許隨宜立約申

官遵守實爲久遠之利其不願置立去處官司不

得抑勒則亦不至騷擾此皆今日之言雖無所濟

於目前之急然實公私儲蓄預偹久遠之計及今

歛歲施行人心願從者衆伙望聖慈詳察特賜施

行取進止三省同奉聖旨令户部看詳聞奏本部

今檢凖紹興重修常平免役令下項諸州常平錢

穀及塲務錢不足申提舉司道一路之數移用仍

聽互相兑便支撥諸義倉附常平倉監專募管敖

屋以轉運司倉充其積藏而應兑换者凖常平法

無轉運司倉處撥充常平物諸義倉計夏秋正税無正税穀處物帛之類折

爲穀者凖此每一斗別納五合應豐熟計一縣九分以上卽納一弁同正

稅爲一鈔不收頭子脚乘錢及耗限一日先次交

入本倉出剩通正税候盤量畢亦限一日據數紐揆卽正税不及一斗

幷本户放稅二分以上及孤貧不濟者免納諸義

倉穀惟充賑终不得他用縣過災傷當職官體量

自第四等以下闕食戸給散若放税七分以上通

第三等給並預申提舉司審度行訖奏諸災傷計

一縣放税七分以上第四等以下户乏種食者雖

舊有欠閣下以月分聽結保貸借卽穀不堪充種

   子者紐直以錢各成貫石納限一年隨税納仍免

   息州預以應支數保明申提舉司行訖申尙書户

   部雖計一縣放税不及七分而本户放税及七分者凖此本部看詳欲行下

   諸路提舉司徧下本路諸州縣曉示任從民便如

   願依上件施行仰本鄉土居或寄居官員有行義

   者具狀赴本州縣自陳量於義倉米內支撥其歛

   散之事與本鄉耆老公共措置州縣並不須干預

   抑勒仍仰提舉司類聚具申聽候朝廷指揮奏聞

   事十二月二十二日三省同奉聖旨依户部看詳

   到事理施行奉勅如右牒到奉行

社倉事目

   一逐年十二月分委諸部社首保正副将舊保簿

   重行編排其閒有停藏逃軍及作過無行止之人

   隱匿在內仰社首隊長覺察申保尉司追捉解縣

   根究其引致之家亦乞一例斷罪次年三月內將

   所排保簿赴鄉官交納鄉官點檢如有漏落及妄

   有增添一户一口不實卽許人吿審實申縣乞行

   根治如無欺弊卽将其簿紐筭人口指定米數大

   人若干小兒減半候支貸日將人戶請米狀拖對

   批填監官依狀支散

一逐年五月下旬新陳未接之時預於四月上旬

申府乞依例給貸仍乞選差本縣清強官一員人

吏一名斗子一名前來與鄉官同共支貸一申府

差官訖一面出榜排定日分分都友散先遠後近一日一都

曉示人户產錢六百以上及自有可營運衣食不闕不得請貸各依日限具

狀內開說大人小兒口數結保每十人結爲一保逓相保委如保內逃亡之人同保均偹

取保十人以下不成保不支正身赴倉請米仍仰社首保正副

隊長大保長並各赴倉識認面目照對保薄如無

僞冒重叠卽與簽押保明其社首保正等人不保而掌主保明者聽

日監官同鄉官入倉據狀依次支散其保民不實

別有情弊者許人吿首隨事施行其餘卽不得妄

有邀阻如人户不願請貸亦不得妄有抑勒

一收支米用淳熙七年十二月本府給到新漆黑

官桶及官斗每桶受米五省半仰斗子依公平量其監官

鄉官人從逐廳只許兩人入中門其餘並在門外

不得近前挨拶攙奪人户所請米斛如違許被擾

人當廳吿覆重作施行

一豐年如遇人户請貸官米卽開兩倉存留一倉

若遇饑歉則開第三倉專賑貸深山窮谷耕田之

民庶幾豐荒賑貸有節

一人户所貸官米至冬納還不待過十一月下旬先於十月

上旬定日申府乞依例差官將帶吏斗前來公共

受納兩平交量舊例每石收耗米二斗今更不收

上件耗米又慮倉廒折閱無所從出每石量收三

升凖偹折閱及支吏斗等人飯米其米正行附暦

收支申府差官訖卽一面出榜排定日分分都交

先近後遠一日一都仰社首隊長吿報保頭保頭吿報人

户逓相紏率造一色乾硬糙米具狀同保共爲一狀未足不得

交納如保內有人逃亡卽同保均偹納足赴倉交納監官鄉官吏斗等

人至日赴倉受納不得妄有阻節及過數多取共

餘並依給米約束施行其牧米人吏斗子要知首尾次年夏支貸日不可差

一收支米訖逐日轉上本縣所給印暦事畢日具

縂數申府縣照會

一每遇支散交納日本縣差到人吏一名斗子一

名杜倉筭交司一名倉子兩名每名日支飯米一

約半發遣裹足米六斗共計四石二斗縣官人

從七名鄕官人共一十石每名日支飯米五升

共計米八石五斗已共計米三十石二斗一年敢

支兩次共用米六十石四斗逐年蓋墙幷買藁薦

 修補倉廒約米九石通計米六十九石四斗

 一排保或某里第某都社首某人今同本都大保

 長隊長編排到都內人口數下項

  甲户大人若干口小兒若干口居地名某處或產户開說產錢若干或白烟耕田開店

    買賣土著外來係某年移來逐户開

  餘開

右某等今編排到都內人户口數在前卽無漏落及

增添一户一口不實如招人户陳首甘狀解縣斷罪

謹狀

 年月日大保長姓名   押     狀

    隊長姓名

    保正副姓名

    社首姓名

一請米狀式某都第某保隊長某人大保長某人

下某處地方保頭某人等幾人今逓相保委就社

倉借米每大人若干小兒減半候冬收日偹乾硬

糙米每石量收耗米三升前來送納保內一名走

失事故保內人情願均偹取足不敢有違謹狀

 年月日保頭姓名

    甲户開名

      大保長姓名

      隊長姓名

      保長姓名

      社首姓名

  一社倉支貸交收米斛合係社首保正副報吿限

  長保長隊長保長吿報人户如闕隊長許人户就

  社倉陳說吿報社首依公差補如闕社首卽申尉

  司定差

  一簿書鎖鑰鄕官公共分掌其大項收支須監官

  簽押其餘零碎出納卽委鄕官公共掌管務要均

  平不得徇私容情別生姦弊

  一如遇豊年人户不願請貸至七八月而差戸願

  請者聽

  一倉內屋宇物件仰守倉人常切照管不得毀損

  及借出他用如有損失鄕官點檢勒守倉人偹償

  如些小損壞逐時修整大段改造臨時具因依申

  府乞撥米斛

 

 

左司筆記卷之十四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