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三

 卷十二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
卷十三 取士(選舉 學校 飲酒)
卷十四 

取士選舉學校飲酒

编辑

制科

编辑

制科自紹聖初廢,紹興元年春正月,詔復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有司講求舊制,每科塲年命中丞、給舍、諫大夫、學士、待制,三人舉一人,不拘已仕未仕命官仍以不曾犯贓私罪人充,先具詞業繳進䇿論共五十篇,送两省、侍從參考,分三等,文理優長為上,次優為中,常平為下,次優以上並召赴閤試。歲九月命學士、两省官考試於秘閤,御史監之,試六論每首五百字以上,於九經、十七史、七書、《國語》、荀、揚、《管子》、《文中子》正文内出題,差楷書祇應,四通以上為合格,仍分五等,以試卷繳奏御前拆號,入四等以上,召赴殿試,其日上臨軒親䇿限三千字以上,宰相撰題,差初覆考詳定官,赴試人引見賜坐殿廊两廂,設垂簾幃幕,青褥紫案,差楷書祗應,内侍賜茶果,對䇿先引出處,然後言事,以三等為上,㤙數視廷試第一人,第四等為中,視廷試第三人,皆賜制科出身,第五等為下,視廷試第四人,賜進士出身,不入等,與簿尉差遣已,上並謂白身者,若有官人,則進官,與陞擢。舊制:六論於正文及注疏内出題,至是有司請除疏義弗用。乾道二年夏六月,孝宗以久無應詔者,乃詔權於經、史、諸子正文出題,又以士人身在幽隱,無由自達,仍許監司守臣解送四年五月,後數歲乃得李仲信焉。

乾道制科本末㤙數李仲信本末

编辑

自復制科,七十年但得李仲信垕一人而已。初,紹興七年冬,吕安老舉選人胡邦衡,及汪彦章舉布衣劉汝一,邦衡遂除樞密院編修官。乾道三年,虞雍公撫蜀,首薦仲信於朝,不報。五年春,汪聖錫為吏部尚書,復以應制詔,上其詞業,時垕父-仁甫-為祕書少監也,其年冬,禮部言:「李垕詞業乞送两省侍從參考訖,依紹興元年九月指揮施行,鄭仲一權侍郎三省勘會,李垕詞業已經御覽陳應求、虞彬甫為左右相,有㫖特令來年三月依格召試。」命下,左正言施元之德初,方候對,因為起居郎兼權中書舍人林景度機言:「故事,無獨試者,當繳之。」景度即奏:「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渡江以來,從臣亦常論薦其人,若劉度、祝鎰[1]是也,然皆寢而不報,蓋事體至重,不可輕也按胡邦衡亦與吕安老舉賢良,詞業上,即日除樞密院編修官,景度蓋未知此也。今復此舉,必依祖宗典故,勿使論者可得而議其失,則國家可以示公,而垕得此名亦無忝矣。謹考舊制,具本人詞業繳進,送两省侍從參考,分為三等,次優以上,召赴閤試,糊名考校,無一人獨試者,今垕詞業未經參考,而又獨試一名,恐非典故,今所有錄黄,未敢書行。」德初亦奏:「祖宗制科之設,自有典故,今李垕詞業雖除付後省,未有許令參考繳奏指揮,遽有召試中書之命,即是未應前後典故兼國子監看詳,明言合送两省侍從參考,況將來閤試六論,本朝典故亦須三四人以上,糊名考校,無一名獨試者,乞重此非常之科。且以垕詞業,令有司公共參考來上,俟相繼有一二人,然後俾之就試,庶㡬有得賢之實,無幸進之譏。」除詔汪應辰、李燾有妨嫌外,令两省侍從官參考聞奏十二月丙午指揮,仁甫時兼權左史。既而上聞二人握手私語,乃大怒之,左相陳應求奏:「元祐中,有獨試故事。機為人所使。」因極論二人之姦,後二日,詔林機、施元之「身居出納言責之地,朋比相通,可並放罷。」十二月二十九日庚戌㫖揮。六年夏,两省侍從參考到垕詞業,援證既詳,遣詞亦贍,欲為次優户書曾欽道為首,有㫖八月下旬召試四月十二日癸巳,後十餘日,利路又繳到吳淇應賢良方正科詞業,詔參考聞二十六日丙午,又月餘,應求坐論祈請事免相五月十九日己夘,仁甫亦出漕河北六月二十七日丙子,時虞彬甫獨相,仁甫與應求素善,疑當路沮之,入辭面奏,疏言:「制舉獨試一人,雖有顏贄、林陶、李孜、高志寧、錢彦遠、趙彦若、吳奎、謝悰故事,而垕涉學荒淺,恐不足當此異恩,别致人言,乞候將來更有進卷合格當召者,許令同試。」上不許,仲信乃乞隨侍,彬甫為奏,有㫖别聽指揮。七年春,科詔既下,彬甫因進呈召試賢良,當降詔,上曰:「數十年來未有應此選者。」彬甫曰:「昨李垕已得㫖召試,或者與其父燾不相樂,聲言欲沮之,垕以此乞隨侍。」上曰:「今可召試矣。」令九月召試中書四月四日戊申䧏㫖。九月戊戌,召試中書後省,前一日命學王日嚴考試,右史李秀叔參詳,比試仲信,凡五通六論,題一曰〈明主有必治之道〉、二曰〈湯法三聖〉、三曰〈人者天地之心〉、四曰〈歷律更相治〉、五曰〈三家言經得失〉、六曰〈揚雄張衡孰優〉,十月乙巳,進呈,上曰:「昨覽垕成文亦好,一日之間成數千言,良不易也。」彬甫曰:「記題試難,垕能記其五。」上曰:「『湯法三聖』出《功臣表》,而垕以為《諸侯王表》,却是記得全文不差。」十一月甲戌,上親䇿於集英殿,有司考入第四等,戊寅,上特御殿引見,賜制科出身,故事:賢良方正無唱名之例,而禮部言:「若倣選舉進士,皇帝御殿推恩,足彰崇儒求言之盛。」遂從之周子充為禮部侍郎、林謙之兼權郎官,尋授左文林郎、瀘川節度使推官。淳熙初,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累遷著作郎,被章去,久之,奉祀,歸蜀而卒。

李文簡與孫牧齋書云:垕後被㫖八月次旬召試,造物者意乃不然,公出諱以沮遏之,尋因入辭,力告上乞免,上弗許,仍宛轉託渠具奏,始有㫖别聽候㫖揮,其間曲折甚多,垕必具報;而虞直閣公亮《行狀》乃云:李應制科選日,命官且試矣,會有欲搖沮之者,李不復望試,從公圖之,於是虞公亟入,奏用蘓子由以病展日故事,為更命官改日鎖院,今以史考之,未見改日命官之事,亦不省出諱謂何,雖虞公數論林、施不當罪,復以郡處之,然卒獨試者,虞公之力也。

制六科題淳熙再試科制本末

编辑

制科六題,舊以四通為合格。淳熙四年,李仲信之弟季修塾復舉賢良方正,南士頗嫉之,而近習貴璫又恐制䇿之或攻已,而共搖沮焉。會台守趙子直舉宣教郎姜凱[2],信守唐與正舉迪功郎鄭建德,吏部侍郎趙粹中舉亳州布衣馬萬頃應詔,上問輔臣故事召試賢良嘗有黜落者否,執政對曰:「昨來召試止李垕一人,他日若試數人,須有優劣。」既而潘察院緯又上章言:「制科論䇿,皆燈窗著述之文,而䇿限三千字,亦豈無平日待對之語?惟六論一塲,所當加意,若罷注疏命題,而復以四通為合格,則與應進士舉,一塲試經義五篇者何異?」試之日,有詔以五題通為合格,是歲始命糊名謄錄如故事,所試六論:一曰〈因者君之綱〉、二曰〈易數家之傳孰優〉、三曰〈前世歷法多差〉、四曰〈十二節備如何〉、五曰〈王學本賈氏〉、六曰〈動靜繁寡如何〉,後二日,考試院言:「試卷内多有不知題目出處,及引用上下文不盡,止有僅及二通者。」上命賜束帛,罷舉者,周益公輩皆放罪,或曰「故事六題,一明一暗上下文有度數及事數謂之暗題,是時舍人錢師魏素與周、李諸人異趨,且承嬖近㫖,奏言制舉甚重,須稍難其題,御筆因差師魏考試,故所命皆暗題」云,仁甫時為禮部同修國史,仲信為著作郎,未㡬仲信被㫖考上舍試,因䇿問本朝制科典故,有云:「蘓洵輩皆嘗黜落,富弼、張方平麤識題意,亦不免錯誤。」坐此為臺官所攻,皆罷去,仲信亦罷,明年秋,言者又論注疏命題,蓋以觀其博洽,謂宜復舊,又從之。十一年夏,校書郎奚商衡轉對,論制科取士,不必拘三年之制,上諭大臣曰:「賢良得人,國家盛事。」遂特以六月五日降詔,然未有應者。十二年春,李獻之以右史直禁中,面奏:「賢良之舉,肇自漢文,本求讜言,以裨闕政,未聞責以記誦之事也。使其才行學識如晁、董之倫,而注疏未能盡記,則於治道又何損乎?」乃復罷注疏命題,於是陳天與守池,舉閩人莊治,丘宗卿守平江,舉郡人滕成。十三年六月召試六論:題一曰〈身者治之本〉、二曰〈聖人通天地之心〉、三曰〈五星為經緯〉、四曰〈歷律本於易〉、五曰〈六德以民為紀〉、六曰〈岑彭馮異之功孰大〉,二人皆四通,顔侍郎師魯為考試官,言其文理平常,不應近制,遂罷之,自是制科無復得試者矣。

博學宏詞科試格㤙例附

编辑

博學宏詞科,紹興三年七月始置。紹聖間既廢制科不用,乃創宏詞科,大觀中,改為詞學兼茂,至是,用工部侍郎李擢奏,别立此科,以制誥詔書表露布檄箴銘記賛頌十二件為題,古今雜出六題,分三塲,每塲一古一今,遇科塲年,應命官除歸明流外進納,及常犯贓人外,許徑赴禮部自陳,先投所業三卷,朝廷降付學士院考其能者,召試見任官經所屬,投所業,應格付試,然後離任禮部貢院知舉官,分三等,考校以合格真卷納中書省看詳,宰執將上上等,遷一官,選人改京官,無出身人,賜進士及第,並免召試,除館職,中等減三年磨勘,與堂除,無出身人,仍賜進士出身,並擇其尤者,召試館職,下等減二年磨勘,與堂除一次,無出身人賜同進士出身,遇館職有闕,亦許審察召試。初,詞科惟有出身許應此科,上即位,以用武,權停此,擢請復科,而其子益能麤有文墨,於是有司看詳,兼許任子就試,亦非舊典,蓋為益能計也。然益能卒不與選,自立科後,入中等者,惟汪叔詹、洪景嚴、湯進之三人,其六十九人皆下等,蓋蘄之也。舊例,每舉合格不得過五人,若人材有餘,臨時取㫖。紹興後,所取未嘗過三人。淳熙八年以後,又止取一人。慶元五年,應宏詞者三十有一人,無合格者也。

三歲取士

编辑

三歲取士,祖宗舊制也。建炎元年,當省試,以圍城故,展用二年。紹興元年,當殿試,以行明堂禮,亦展用二年。十年,當秋試,廖中丞剛建言:「自治平以來,三歲舉士,率用大禮,科塲省殿試為三年,故任子與登第人注闕無妨,而漕司經費亦給,自軍興再展,今秋試與大禮相妨,請展一年以應古制。」上納其言,乃詔諸州以十一年發解,而十二年省殿試焉,自後科塲以十二年為凖。

四科

编辑

祖宗以來,但用詞賦取士,神宗重經術,遂廢之,元祐兼用两科,紹聖初又廢,建炎二年,王唐公為禮部侍郎,建言復以詞賦取士,自紹興二年,科塲始復,曾侍御統請廢經義而專用詞賦,上意嚮之,吕元直不可而止。十三年,國學建,高司業抑崇言:「士以經術為本,請頭塲試經義,次塲試詩賦,末塲試子、史論、時務䇿各一首。」許之。十五年,詔經義、詩賦分為两科,於是學者競習詞賦,經學寖微。二十五年冬,上諭沈守約曰:「恐數年之後,經學遂廢。」明年二月,詔舉人兼習两科内大小經義各三道。三十一年,言者以為老成經術之士,強習辭章,不合聲律,請復分科取士,仍詔:「經義合格人,有餘材,許以詩賦不足之數通取,不得過三分,自今年太學公補試行之。」迄今不改。先是,舉人既兼經義詩賦䇿論,因號四科,然自更制以後,惟紹興十四年、二十九年,两行之而止,蓋舉人所習,已分為二,不可復合矣。

類省試

编辑

類省試者,始高宗在揚州,以軍興道梗,建炎元年十二月,遂命諸道提刑司選官,即漕司所在州類試,率十四人而取一人,開封以臺官監試,諸道令提刑臨時實封,移牒漕司一員,不得預考校,榜既揭,遠方之士多訴其不公。紹興元年六月,始專擇諸路憲漕或帥守中詞學之人總其事,時張魏公為宣撫處置使,以便宜令川陜舉人即置司州類省試。五年,始試進士於南省,惟四川即試宣撫司,自七年後,又移制置司,迄今不改。始朝廷既命宣司類試,又詔選有出身清強,見任職司一員監試,見任京朝官有出身,曾任館學,或有文學者充考試官。二十七年五月,言者以為不能無弊,悉罷之,令赴南省,事下,國子監楊文安椿,時以兵部侍郎兼祭酒,言於朝曰:「蜀士多貧,而使之經三峽,冐重湖,狼狽萬里,可乎?欲去此弊,一監試得人足矣。」遂請令監司守倅子弟賓客,力可行者赴省,他不在遣中。二十九年七月,吏部侍郎周綰復請遣行在清望官充監試,上以道遠難遣,乃以成都漕臣王之望詹叔充監試,嘉州守臣何逢源資深為考試官,而别試所亦差官監考試,又詔監試官依監學除法取摘試卷詳定類省試,降敕差官自此始,是日,禮部侍郎孫太沖道夫侍經筵,請罷類試,令徑赴禮部,上曰:「早晚與執政議。今歲已無及,後舉當遣御史監之。」太冲曰:「秘語契驗,豈御史所能防。」自慶元後,監試、考試官率以南士,餘官選南士及蜀人參之,然去取之柄,專在南人,無復曩時之疑矣。

國子監解試

编辑

行在國子監解試,以察官一員監試,郎中二員充考試官,職事釐務官六員充㸃校試卷官試太學生及武舉,而别試所以郎官一員充考試官兼監試,職事釐務官三員充㸃校試官試國子生及朝士同姓有服親,南省以學士或尚書一員權知貢舉,又侍從、臺諫二員權同知貢舉,卿監郎官八員、察官二員充參詳官,館學及職事釐務官二十員充㸃校試卷官兼試宏詞及宗室,别試所以卿監一員充考試官兼試職,職事釐務官四員充㸃校試卷官附試武舉,殿試以館學郎官四員充初覆考官,各以餘官一員充㸃校試卷官,侍從二員充詳定官,两省二員充編排官,以上並降敕押入院。

諸路解試

编辑

諸路解試官,故事皆自轉運司選差,率以本州通判監試,本路見任或待闕官充考試官。乾道六年四月丙午,始命諸州試官,皆隔一郡差,以絶請託之弊,時劉通靖章為禮部侍郎,用其請也。淳熙十六年,春試,王侍郎溉為潼川漕,始令試官每員皆歷三郡合符,符合乃聼其入,後又行之西川,迄今不改。慶元四年,有果州州學教授王莘者,考昌州春試,於《尚書》斷章出問,明年正月,尚書省奏罷莘,時漕臣汪德輪——故相伯彦孫,太府卿召嗣子也,議者謂汪以祖任入官,故擇考官不善,張肖翁為監察御史,因謂:「自今漕臣不由科第進者,更委他監司一員選官校試,仍擇有文學士望者一人為㸃校官,專掌命題去取之事,即有不稱,加以重罰。」從之,蓋自嘉泰元年始。

四川類省試官

编辑

四川類省試官,自敕差監試主文之外,制置司差考試官四員,以有出身知州充,㸃校試卷官十員,以京官選人有士望者充;别試所則但差小試官二員而已,舊,監試主文皆差提運轉,近歲多以郡為之,而考試官率差倅貳至郡守之嘗任館學者,或不差,非故典也。

宗室差試官

编辑

自熙豐以來,宗室不差試官。淳熙六年十一月,周益公為吏部尚書,始請宗室充學官及考試。八年正月,遂命趙子直為省試别院考試官。紹熙四年,以子直知貢舉,然外郡至今未有差宗室校試者,蓋漕吏守舊法而不知新㫖焉。

燈挾之禁

编辑

燈挾之禁,近歲惟行在國子監及南省行之。若两浙漕司,則雖禁燈而以弛挾書律矣。其他郡國,秋試率達旦,乃罷,雖類省試亦然。至紹興二十九年,王瞻叔護試,始復禁之,然習俗之久矣,雖令不行,今秉燭挾書如故。

諸路同日解試

编辑

祖宗舊制,諸路州軍科塲並以八月五日鎻院,惟福建去京師地遠,先期用七月,川廣尤遠,又用六月。紹興十三年八月,詔以閩廣去行在不遠,並令八月五日鎻院,然其諸軍州有例選日引試,由是舉人多冒貫而再試於他州者,或妄引親賢而再試於别路者,至有一身而两預為薦送者。二十四年正月,詔太學及諸路並以中秋日引試,惟四川則悉用三月十五日焉。類省試,舊以九月,二十九年,制置司言去行在地遠,恐舉人赴御試不前,請以八月鎻院,許之,迄今不改。

避親牒試

编辑

牒試者,舊制以守倅及考試官同異姓及有服親大功以上并婚婣之家,與守倅門客皆引嫌赴本路轉運使别試,若帥臣部使者與親屬門客則赴鄰路,率七人而取一人。紹興後,牒試者猥多,至二十三年,成都一路就試者三千五百人,而發解則五百人矣,議者以此為濫,於是成都路以八十三人,而潼州路以八十人為定額,時眉倅李彦輔永、康倅郭印皆坐牒試避親屬舉人冐濫,雖會赦,猶展磨勘年及降官,然此弊特東西两川、䕫州路,而東南諸漕司則解不過三數人而已。至紹興五年夏,王巽澤溉自成都轉運判官召還,入見,極言其两路冐親詭貫之弊,乞各存十人外,均與本路諸州,從之,仍各以二十人為定額,丘宗卿時為制置使,請復毎路止存十二人,若其就試者少,則以二十人而取一人,奏可。舊制:命官鎻㕔赴漕試者與避親舉人同試,王巽澤為益漕,始令分塲,以革假手之弊,於是西蜀皆然,蓋自紹熙三年春三月始。

潜藩㤙試

编辑

潜藩恩試者,蓋自未渡江之前有之,然必曾試舉人,两到省以上乃得試。紹興二年,蜀州舉人以高宗登極覃恩往赴類省試。

初出官人銓試

编辑

銓試者,舊有之。凡任子,若同進士出身之人皆赴,建炎兵火後權停。紹興三年始復,無出身人許習經義、詩賦、時議或刑統義斷案。十三年九月,詔兼試二塲,惟有出身人試,律如故。其任子之在蜀者,舊法,令益、梓两路漕司輪年分春秋銓試,乾道二年,從知蜀州楊民望之請,委制置司主之,後又降敇差監試、考試官,惟蜀士同出身之在東南者,則免銓試。故事:春秋再試,十人而取七人,乾道二年後,止春試二人而取一,紹熙末,議者病其寡學,乃請三人而取一,後三年,謝用光為吏部侍郎,上言:「今世禄之家,已留意學問,請復舊制。」詔許焉。今蜀中銓試甚寛,凡假手者,率費七百緡,又有勢要子孫,鮮不與選,或謂宜悉赴吏部,然吏部亦不免此,要當如祖宗時,先試而後命可也。舊,銓試未合格者,許堂除,淳熙中,孝宗始嚴其令,八年八月,趙魏公帥瀘,奏其子昱書寫機宜文字,既受敕矣,木藴之待問在西掖,緣他事,以未銓試為言,遂寝其命,紹熙元年八月,計司業衡又奏乞中選人就吏部長貳㕔前簾試,中,然後許参選小經義一首或小賦或省題詩一首,眀年四月,吏部條具,如所奏内同進士出身并恩科人更不簾試,仍四川制置司一體施行,從之,黄子由時為考功郎官,建言:「今已増試律義,自不須更簾試。」大臣進呈,光宗曰:「簾試革其代筆之弊,正當加嚴,何可廢也。」三年八月,謝子肅侍郎又言:「銓試不中四十以上注牋零闕人,乞令郎官就長貳㕔寫律一條,俾之解釋,如或不通,未得参注。」從之。始任子降等補文學者,與恩科人皆免銓試,孝宗以為非是,亦命試焉,惟宗室子弟銓試,則試塲中無雜犯者皆出官,蓋朝廷優天屬之意廣東西漕司舊亦有銓試,乾道八年罷之

試教官

编辑

試教官者,自熙豐間始,程伊川嘗非之,今不廢其法,凡有出身人願試者,先具所業經義三道、詩賦各三道,赴禮部陳乞,若文理堪試,則送試院,不限人數,取文理優長之人為合格,初任除諸州教官,自是為两學之選。嘉泰元年二月,言者請四川制置司遇類省試年分,倣禮部附試學官,許有出身人具所業,赴制置司陳乞,委有出身通判或教授看詳,是歲就試四人,而取二人[3],蜀人試教官自此始。

試刑法

编辑

試刑法者,亦自熙豐間始,舊附銓試院,兵火後權停,紹興三年始復,後又降敕差試官二員,專撰刑法問題,號為假案。其合格分數例,以五十五通作十分為率,五分以上入第二等下係二十七通七釐半,四分半以上入第三等上係二十四通七釐半,四分以上入第三等中係二十二通以上。凡試入二等者,選人改京秩。盖趙忠簡為相,以刑名之學其廢已久,故白上請復之,今遂為大理評丞之選。二十五年,四川制置司請每三年就類省試院,别差刑法官二員校試,從之。

新科眀法

编辑

新科眀法者,熙寧間改舊眀法科為之,崇寧初廢,取其解省額歸禮部。建炎二年正月,大理少卿吳環言法官闕人,請復此科,許進士嘗得解貢人就試,從之。紹興十一年,始就諸路秋試,每五人解一名,省試七人取一名,皆不兼經義,眀年,御試,詔察院分為二等第,等一等本科及第,第二等本科出身。十四年七月,言者以為濫,請解省試各遞増二人解試七人取一,省試九人取一,所試斷案刑名,麤通以十分為率,斷案及五分,刑統義文理俱通者為合格,無則闕之,自後舉者人兼經義。十六年二月,遂罷,迄今不能復矣。

覆試權要子弟

编辑

覆試權要子弟者,太祖之法也。紹興十二年,秦申王當國,其子熺始冠多士,二十四年,其孫塤者,復試南省為第一,及廷試,有司擬塤為榜首,上覺之,置之第三,檜薨,淮南提舉常平朱冠卿應詔上書,極言其弊,於是追奪塤出身敕,而曹冠以下七人有官者,並改𢃄右字者,餘悉駮放。二十七年,始詔两省、臺諫、侍從有服親省試合格者,令禮部具名以聞,命後省覆試,自是遂為故事。

鎖㕔人不為狀元

编辑

鎖㕔人不為狀元,非故事也——祥符二年,梁固廷試第一,固,翰林學士灝之子,景德初已賜進士出身矣;皇祐初,沈文通以齋郎對䇿為第一,宰相陳恭公[4]疑已仕者不當為第一名,乃降為第二,其後王昂榜本嘉王楷,汪洋榜本秦熺,陳誠之榜本黄中,王佐榜本董德元,梁克家榜本許克昌,蕭國榜本趙汝愚,鄒應龍榜本莫子純,曾一龍榜本許奕,皆用此例。

新進士期集

编辑

新及第進士,舊以名次高下,率錢期集,貧者或稱貸於人,裕陵聞之,熙寕六年始賜新進士錢三千緡為期集費,自余中始也。渡江後,賜千七百緡,自是遂為故事。舊,新進士入謝,賜謝恩銀百两,熙寕六年亦罷之,今新進士期集所號為團司,置局於禮部貢院,釋褐日即赴,上三人主之,其職事有紏彈、牋表、主管題名小錄、掌儀、典客、掌各色器用、掌膳、掌酒菓、監門等事,多至百餘人,仍具所差名姓,申禮部、御史臺照會,後旬日,朝謝,又數日拜黄甲,叙同年於禮部貢院,其儀:三名設褥於堂上,東西相向,同年四十已上,立于東廊,四十已下,立于西廊,皆再拜,拜已,擇榜中年長者一人,狀元拜之,復擇最少者一人,拜狀元,又數日,赴國子監謁謝先聖、先師、鄒國公,用釋菜禮,三名為三獻,榜中有望者一人為監禮官,已謝,賜聞喜宴于禮部貢院,侍從已上及館職皆與,知舉官押宴,已宴,立題名石刻,乃罷局焉,大凡團使至狀頭,授告出國門乃罷。

國朝三元

编辑

孫漢公淳化二年舉進士,自開封至南省、廷試皆第一,前未有也。至咸平五年,王沂公青州、南省、廷試皆第一。慶歷二年,楊審賢;皇祐元年,馮當世復皆第一。宋有國二百餘年,為三元者,止此四人爾。

制策入三等再舉制科

编辑

本朝制策入三等者,四人:吳正肅、蘇文忠、范子功、孔常甫。再舉制科者,一人:張文定,景祐元年,茂才,五年,賢良方正也,此亦前所未有。

新進士廷射

编辑

新進士廷射,舊未有。淳熙初,孝宗常諭大臣,欲令文士能射御,武臣知詩書。二年,詹晉卿榜上,特御射殿,引晉卿以下一百三十九人按射,翼日引第五甲及特奏名一百五十一人,皆具襴笏入殿起居,易戎服,射訖乃退,正奏名中的、中帖上垜者,推恩有差,特奏名五等人射合格者,與文學,其他例賜束帛,凡用絹三千匹云。紹熙初, 留丞相奏言,射以觀德,既不合格而復賜之帛,則似無為此例,可削去,亦省費之一端也,上從之。

廷試賜燭

编辑

舊例:廷試,舉人至暮者,許賜燭,然殿深易黑,日昃則殿上燭出矣。慶元五年,上初䇿士,江西正奏名進士黄寔、嚴州特奏名進士皇甫鑑納卷最後,亷州特奏名進士劉嘉猷賜燭至一更四㸃,御藥院言:「故事:賜燭,正奏名降一甲,如在五甲,降充本甲末;特奏名,降一等,如在第五甲,與攝助教。」詔如故事。世傳張子韶嘗叩殿陛賜燭,納卷最後,上親取其策觀之,歎其直亮,遂擢為榜首,其實不然。

殿試詳定官别立等

编辑

祖宗舊制:殿試初考官既定等,乃加封印以送覆考,復定等第,而詳定所或從初或從覆考,不許别自立等。嘉祐間,王荆公為詳定官,始乞不用初覆考两處等第,别自立,後遂為例。紹興五年八月,孫叔詣為學士,上言:「如此則高下陞黜盡出于詳考官,而初覆考殆為虚設。請復舊制,如初覆考皆未當,乃許奏禀復置等第。」從之,是歲,殿試两考立等不同,詳定所以聞,詔編排官定奪,趙公時陳議以為非是,請用崇寧令隔二等累及五人,各開具合陞降因依以聞,詔可,然自紹興、乾道、淳熙、紹熙之際,殿榜上三名多人主親擢云。

諒闇罷殿試

编辑

自咸平以來,人主有三年之喪,則罷殿試,而以省元為榜首。真宗朝,孫僅;仁宗朝,宋郊;英宗朝,彭汝礪;神宗朝,許安世;徽宗朝,李釡;高宗朝,黄公度;孝宗朝,木待問;今上朝,莫子純、傅行簡是也。舊制,止除職官,惟天聖二年,宋元憲獨除京官通判,紹興八年,黄公度復補京官,遂自為故事。

四川類省試榜首恩數隆殺

编辑

四川類省試第一,恩數視殿試第三人,蓋紹興五年以軍興道梗,十一月戊子,有㫖,川陕類省試第一人,賜進士及第,與依行在第三人恩例,餘並同進士出身,其後何道夫耕對以蜀人才策,為丞相所怒,乃令禮部奏云:「類試高第人多在道途遷延,不肯即赴御試,望自今第一等人,並賜進士出身。」奏可十八年八月癸巳。自是無有不赴御試者,惟上不親策,則類試第一人恩數如舊,第二、第三人皆附第一甲,九名以上,附第二甲云。

宗室鎖試遷官

编辑

宗室有官鎖試無官應舉者,唱第日,皆遷一官,若濮王子孫,則加一等。舊,解省皆七人而取一,淳熙中,詔省試十人乃取一人,又有取應宗子者,同進士出身,餘補承信郎而已。宣和六年,沈元用榜,宗室始不入五等,至今以為例焉。

武舉換文

编辑

武舉者,自仁宗以來有之,諸路州軍舊無解額,但只就兵部,取解率以七十人赴省,試前期,軍頭引見司於内弓箭庫,試驗弓馬,於别所附試程文,以七書義五道、兵機策二道,上又臨軒親策,翼日閱弓馬焉。榜首補保義郎,與廵檢差遣,並注監當。渡江後,乃試弓馬於殿前司焉。每舉,登第者率二十人,淳熙後,増至四十人。自淳熙三年,四川類省試始試武士,四路共解四十二人,省額凡六人。乾道六年正月,劉孺文在禮曹,嘗請復武舉制科而不果。淳熙初,上以武舉授官與文士不類,二年三月乙巳,詔武舉第一人補秉義郎,堂除諸軍計議官,使得預軍中謀議,序位在機宜之上,他並倣進士恩數為差,令吏部前一年刷闕,依黄甲注授。七年三月丙辰,詔武舉願從軍者,殿試第一名,與御前同正將,三名以上,同副將,五名以上及省試為魁者,同守備將。舊制:監察御史以上,許保任武舉一員,後増為二。會閤門舍人林宗臣請寛保任之法,増其人數,是月辛未,又詔通直郎武翼大夫以上,皆得舉二人。四月己酉,詔小使臣係武舉出身者,遭家艱並解官持服,用吏部侍郎烏程芮國器煇請也。十年,十月乙亥,詔邊縣注武舉出身人,凡武人射两石弓,馬射九斗,謂之絶倫,苟絶倫,雖程文不合格,並賜第。紹興二十九年,趙夢熊武藝絶倫,又省殿試皆第一,即令為閤職焉。乾道、淳熙間,太學諸生久不第,多去從武舉,已乃鎖其廳應進士第。時王卿月時叙首應二科,後官至修注,近歲江伯虎君用、陳續嗣功亦連中二科。伯虎,淳熙八年武舉第一人,十一年進士第四甲,遂換承事郎,恩數與狀元等,朝廷靳之。十六年十月,因知歸州林穎秀建言,遂罷鎖㕔之令。江,後通判泉州而卒;陳,今知永康軍。

童子舉三朝推恩人數

编辑

童子舉者,自真廟以來有之。高宗一朝,童子求試者三十有六人,授官者五人萬頃、彭興宗、張柔、朱虎臣、劉轂、永免文解者一人晏章、免文解者一人林佐國。紹興三年始賜帛罷遣者九人紹興三年四月。兄弟童子三人饒州:江安國、定國,戴松、戴滋[5];又張巖叟、巖卿,未知何許人惟朱虎臣者,能排陣步射及讀七書,故補承信郎,劉轂以小校子,五歲善騎射,故補校尉。虎臣,浮梁人,既召見,特又賜金帯以寵異之,此亦前所未有。

孝宗一朝,童子求試者七十四人,而命官者七人——有吕嗣興者,衢州人也,四歲能誦書,切韻變四聲,書八卦,上召見,面俾吟詩,遂授右従政郎,賜錢三百緡,令伴皇孫榮國公誦讀,乾道八年春也。又有臨川王克勤,尤為警敏,初命右従事郎,盧陵李如圭、三山林公洽、何擢並右迪功郎,三山何致遠,將仕郎,廬陵郭洵直,下州文學。

光宗一朝,童子求試者十七人,無補官者。惟従事郎吳綱,年九歲能誦六經、語《孟》,以壽聖親姪孫,特改承務郎,仍依初補法,壬子四月也。

童子賜出身秘書省讀書

编辑

晏元獻初以童子召試,遂賜出身,令秘閣讀書,久之,即以為正字。乾道末,上踵故事,以臨川王克勤敏叔為秘書省讀書,制禄視正字之半。淳熙初,上幸秘閣,館職皆遷官,選人改京秩,有司言克勤優於學,上詔以為文林郎,久之,臺官有言其過者,遂除初等職官,後復以鎖㕔中第,為太學博士之職,自後未有繼之者。

特奏名試

编辑

特奏名試,自仁宗朝始,其後寖寛,凡監學生二舉皆免解一作請免同舉人,八舉年四十、五舉年五十以上者,皆赴殿試,取其半授官,年六十以上,試入四等者,與嶽廟。建炎二年,高宗登極,時詔入五等者,並調官,至今以為例。故事:恩試第一人,賜進士出身,除諸州教授,第二人,同出身。渡江後,川陕特奏名人就試於制置司。三十年,又降敇差監試、考試官。近歲朝廷以其冗濫,患之,乃詔三人而取一,由是恩收之員少減矣。

太學養士最盛

编辑

太學飬士,最盛於崇觀間。紹興中,詔以七百人為額,上舍生三十員,内舍生百員,外舍生五百七十員。每三年,科塲率四人而取一,若積行校藝而升上舍者,則不待選舉而竟釋褐焉。時王㬇知臨安府,括民間冐占白地錢,歲八十二萬緡有奇,為太學飬士之費。十六年,詔外舍生以千人為額,其後三舍生率八百餘人云。舊,两學覃恩,無免解法,孝宗即位,始創之,自是每有覃慶,輒復舉行,省額動増數十人,遂為定例矣。

國子監試法

编辑

國子監生員,皆胄子也。舊制,行在職事官同姓緦麻親、釐務官大功親,聼補試入學,每三年科塲,率三人而取一,若二補中,則七十而取一焉。然太學生皆得以公私試積校定分數升舍,惟國子生以父兄嫌,但寄理而已,須父兄外補,乃移入太學而後得升。慶元二年三月,傅景仁在翰苑,建言:「國子生員多偽濫,請自今職事官期親、釐務官子孫,乃得試補。」從之。凡監學生皆給綾牒,若謁告在外,遇科舉則試于漕司。舊,公私試皆學官主之,自淳熙後,公試乃鎖院降敇差官,學官蓋不得預。

武學

编辑

武學,自祖宗以來,京師有之。乾道七年七月庚寅,詔武學該赴解試,人以五十人為額,然郡國未之建也。慶元五年六月乙亥,言者請即諸州州學置武士齋舍,選官按其武藝,且籍在官荒田以備餼廪,從之,然後亦不克行。

釋褐狀元恩例

编辑

舊制:太學上舍生積校以優,而舍試又入優等者,就化原堂釋褐,號「釋元」,例補承事郎、太學正錄。淳熙初,鄭鑑自明由此選,不數年而為著作郎補郡,自明數言事,上甚喜,久而稍厭之。六年,劉純叟堯夫復以解褐除國子正,時王仲行為兵部尚書,奏言:「今两優釋褐,初除京秩,即授學官,視狀元、制科恩數過之,事理不當,乞先與外任。」時知滁州張商卿亦言:「今中上舍,為學官不數年,便可作監司郡守,獄訟財賦,非所素習,豈能保其不繆,乞先注職官。」上然之,十月丙申,詔與殿試第二人恩例。

太學補試

编辑

太學補弟子員,故例,每三歲科舉後,候朝廷差官銷院,凡四方舉人,皆得就試,取合格者補入之,謂之混補。淳熙後,朝議以就試者多,欲為之限制,乃立待補之法,諸路漕司及州軍,皆以解試終場人為準,每百人取六人,許赴補試,率開院後十日揭榜,然遠方士人,多不能,則為他人取其公據代之,冒濫滋甚,慶元中遂罷之。嘉泰二年,復行混補,就試者至三萬七千餘人,分六場,十八日引試云。

蜀學

编辑

郡國之學,最盛於成都,學官二人,皆朝廷遴選,弟子員至四百人,他學者亦數百人,然未有校試選貢之法。淳熙中,胡長文為蜀帥,嘗議倣太學,别立解額,會有沮之者,不果行。慶元三年春,士人王正則等訴于朝,請以漕司解額移於成都府學,事下制置司,後亦寢。今蜀士之年少者,多聚成都,若精擇師儒,稍立月書季考之令,又量取諸路漕司之餘額以予之,俾有所欣慕而成其才,庶乎其有益也。

宗學

编辑

宗學,東都盛時有之。紹興十四年春,惠國公士和同知大宗正事,始請建學于臨安,學生以百員為額,大學生五十人,小學生四十人,職事各五人,置諸王宫大小學敎授一員,在學者皆南宮北宅子孫也。若親賢宅近屬,則别置敎授兼以館職,不在宗學之列。

釋奠宗子侍祠

编辑

郡國釋奠先聖,宗子侍祠,舊制無之,自從紹興十五年始。州縣文臣詣學謁先聖,乃許視事,舊制亦無之,自于紹興十四年始。蓋諸王宮教授陳孝恭,知永州羅長源建此二議,而朝廷行之。

文宣王鎮圭

编辑

紹興十四年,國學初建,内出鎮圭以奉文宣王。慶元三年,上將行大禮,而内府無圭,乃于國子監借文宣王玉圭用之。

鄉飲酒

编辑

鄉飲酒者,紹興二年四月林待制保為禮部郎中,請命太常草具其禮,下郡邑行之,又詔非嘗與鄉飲酒者,毋得應舉。其儀有肅賓、祭酒、主獻、賓酬主人、酬介、介酬衆賓、修爵、無算、沃洗、揚觶、拜送、拜既,凡十二節,又有約束,凡事主人以守令,其酒食器用,卿大夫、士之有力者共為之,行之十餘年,士人不以為便。二十六年四月,始用新通判撫州陳泳之請,雖不與鄉飲酒者,許應舉,又詔鄉飲酒聼人自為之,公家毋得預,自是不復講焉。

  1. 一本作「祝鑑」
  2. 一本作「吳凱」
  3. 一本作「一人」
  4. 原文作「公恭」,時陳執中爲相,卒諡曰恭,故改之
  5. 《宋史全文》卷二十一中 作「戴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