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十九日復上書
後十九日復上書 作者:韓愈 唐 |
《古文觀止》中名曰《後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張子韶曰:“退之平生木強人,而為饑寒所迫,累數千言求官於宰相,亦可怪也。至第二書,乃復自比為盜賊管庫,且雲‘大其聲而疾呼矣’,略不知恥,何哉?豈作文者其文當如是,其心未必然邪?” |
二月十六日,前鄉貢進士韓愈,謹再拜言相公閣下。
向上書及所著文後,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懼不敢逃遁,不知所為。[1]乃復敢自納於不測之誅,以求畢其說,而請命於左右。
愈聞之,蹈水火者之求免於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愛,然後呼而望之也。將有介於其側者,雖其所憎怨,茍不至乎欲其死者,則將大其聲疾呼而望其仁之也。[2]彼介於其側者,聞其聲而見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愛,然後往而全之也。雖有所憎怨,茍不至乎欲其死者,則將狂奔盡氣,濡手足,焦毛發,救之而不辭也。若是者何哉?其勢誠急,而其情誠可悲也。愈之強學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險夷,[3]行且不息,以蹈於窮餓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聲而疾呼矣,閣下其亦聞而見之矣。[4]其將往而全之歟?抑將安而不救歟?[5]有來言於閣下者曰:“有觀溺於水而爇於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終莫之救也。”閣下且以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動心者也。
或謂愈,[6]子言則然矣,宰相則知子矣,如時不可何?愈竊謂之不知言者,誠其材能不足當吾賢相之舉耳。[7]若所謂時者,固在上位者之為耳,[8]非天之所為也。前五六年時,宰相薦聞,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與今豈異時哉?且今節度、觀察使,及防禦、營田諸小使等,尚得自舉判官,無間於已仕未仕者,[9]況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
古之進人者,或取於盜,[10]或舉於管庫。[11]今布衣雖賤,猶足以方於此。情隘辭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憐焉。[12]愈再拜。
註釋
编辑- ↑ 或無逃字。
- ↑ 仁或作人,而之下有救字;或作人,而下無之字。今按:此若作人之救,則正與下句全字為對,而下文再疊其語,亦以二字相對,但覺其語差凡,故今且從方本。
- ↑ 愚上或有其字,而愚下有也字。也又或作甚,或有其字,而無也、甚二字。
- ↑ 或作歟。
- ↑ 不下或有之字。
- ↑ 下或有曰字。
- ↑ 材或作才。能不或作不能,而無足字。相上或無賢字。
- ↑ 或無之字,又無也字,或並無“之耳非也”四字;“之為耳”三字或作“為之耳”,皆非是。
- ↑ 或無使及二字,非是。間或作聞,或作問。
- ↑ 《禮記·雜記》曰:“管仲遇盜,取二人焉,上以為公臣,曰:‘其所與遊辟也,可人也。’”
- ↑ 《禮記·檀弓》曰:“趙文子所舉於晉國,管庫之士,七十有余家。”
- ↑ 憐下或有察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