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聽印象
作者:魯迅
桃椎
1933年9月20日
吃教
本作品收錄於《准風月談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四日《申報·自由談》。


  五四運動以後,好像中國人就發生了一種新脾氣,是:倘有外國的名人或闊人新到,就喜歡打聽他對於中國的印象。羅素到中國講學,急進的青年們開會歡宴,打聽印象。羅素道:「你們待我這麼好,就是要說壞話,也不好說了。」急進的青年憤憤然,以為他滑頭。

  蕭伯納周遊過中國,上海的記者群集訪問,又打聽印象。蕭道:「我有什麼意見,與你們都不相干。假如我是個武人,殺死個十萬條人命,你們才會尊重我的意見。」革命家和非革命家都憤憤然,以為他刻薄。

  這回是瑞典的卡爾親王到上海了,記者先生也發表了他的印象:「…… 足跡所經,均蒙當地官民慇勤招待,感激之餘,異常愉快。今次遊覽觀感所得,對於貴國政府及國民,有極度良好之印象,而永遠不能磨滅者也。」這最穩妥,我想,是不至於招出什麼是非來的。

  其實是,羅蕭兩位,也還不算滑頭和刻薄的,假如有這麼一個外國人,遇見有人問他印象時,他先反問道:「你先生對於自己中國的印象怎麼樣?」那可真是一篇難以下筆的文章。

  我們是生長在中國的,倘有所感,自然不能算「印象」;但意見也好;而意見又怎麼說呢?說我們像渾水裡的魚,活得糊里糊塗,莫名其妙罷,不像意見。說中國好得很罷,恐怕也難。這就是愛國者所悲痛的所謂「失掉了國民的自信」,然而實在也好像失掉了,向各人打聽印象,就恰如求籤問卜,自己心裡先自狐疑著了的緣故。

  我們裡面,發表意見的固然也有的,但常見的是無拳無勇,未曾「殺死十萬條人命」,倒是自稱「小百姓」的人,所以那意見也無人「尊重」,也就是和大家「不相干」。至於有位有勢的大人物,則在野時候,也許是很急進的罷,但現在呢,一聲不響,中國「待我這麼好,就是要說壞話,也不好說了」。看當時歡宴羅素,而憤憤於他那答話的由新潮社而發跡的諸公的現在,實在令人覺得羅素並非滑頭,倒是一個先知的諷刺家,將十年後的心思豫先說去了。

  這是我的印象,也算一篇擬答案,是從外國人的嘴上抄來的。

  九月二十日。

1996年1月1日,这部作品在原著作國家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之前在美國從未出版,其作者1936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