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經堂文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十二

卷第十一 抱經堂文集 卷第十二
清 盧文弨 撰 景閩縣李氏觀槿齋藏嘉慶丁巳刊本
卷第十三

抱經堂文集卷第十二

         東里 盧文弨 紹弓

 跋

   書易史後壬寅

易史參錄二𠕋不分卷

皇朝康熙時閩葉矯然龍性之所著也易者天人合一

之理聖人本天道以正人事順之則吉悖之則凶人事

之變至於不可勝竆而括之以象雖質文淳薄之屢易

未見其有遺焉者也宋誠齋楊氏著易傳二十卷大抵

以史事證合者居多今葉氏之書不盡解經文但觸於

前代興亡成敗之跡與三聖人之言冥然合符者類而

書之其言曰太史公言易本隱以之顯春秋推見至隱

孔子之作春秋也曰吾欲見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深

切著明史春秋類也善言天者驗於人善言古者驗於

今是予戔戔參錄之志也龍性順治十五年進士曾任

知縣罷歸遂不出卒年八十餘余同年友鄭明府有章

天錦是其鄕後輩得其稿攜之入蜀馬龍李敬躋太原

李履謙見之欣然爲之開雕是爲乾隆十三年距龍性

自序此書時七十年矣噫古今之事何可勝言善讀者

自爲隅反可也

   書儀禮識誤後壬寅

此宋永嘉張淳忠甫之所著也乾道八年溫州守吏部

郞贑曾逮仲躳欲鋟儀禮託忠甫爲校讎因裒次所校

之字爲二卷又釋文誤字一卷朱子謂其所校甚子細

然亦不能無舛謬今案其所校多從釋文之說釋文與

唐開成石經及五經文字九經字様皆不能盡依說文

正體忠甫亦然如以㓨爲刺以爲宴以筴爲策以𡦗

爲孺之類實自唐巳來相承之舊文非忠甫始易以俗

體也其士昏禮捂授捂字从手今案釋文梧字从木旣

夕篇同當與枝梧字無異又燕禮下賢云延嫁反監本

延作𮞉今案易屯卦下賤釋文云遐嫁反他經多同則

延字𮞉字皆誤今通志堂本作避亦非也又酏以支反

云支當作皮今案周禮酒正禮記內則釋文酏皆作以

支反不當改作以皮又聘禮靑豻云五旦反監本旦爲

但今案大射儀亦是五旦反非誤又有司徹膮云呼報

監本報作彫今案釋文膮許堯反與內則音同呼報

呼彫皆非也其所見釋文與今通志堂梓行本多有異

同如士昏禮之齊肝今齊字有口旁旣夕禮燭用䒱今

䒱字下有四點又杖笠䈉今䈉字从羽不从竹又主人

諦今諦字从口不从言至此書經轉寫亦疑有誤者如

聘禮注嫌擯者一一授之云監杭本以一一爲二余謂

當是以下一爲二古人語常用一二作一一者乃後人

所改也又標言隳二字余案下校語則此當作言猶隳

脫一猶字又喪服釋文盛米注盛笙同張云注無盛笙

字是巳又云有曰殷盛也笙家當也余案笙家當也四

字不可曉亦不見注當誤衍耳鄞樓鑰大防爲永嘉敎

官忠甫常貢直言於樓樓更親之嘗問其何以不仕曰

今之仕皆非古之道如始至則朝拜遇國忌則引緇黃

而薦在天之靈皆古所無也其卒也陳君舉實銘其墓

此書自序不知是何年其云乾道七年春今兩浙轉運

判官直祕閣曾公來守是邦云云曰今則曾後所遷之

官也若其守溫之時則吏部郞耳見樓攻媿集又自序

言與謝黔論學戌歲之漂黔不克免案宋史五行志乾

道二年溫州海溢是年歲在丙戌忠甫所言正謂黔以

是年漂𣳚而死耳乃轉寫之誤以戌爲成說者遂以終

年漂流解之何其不能闕疑乃爾

   春秋長歴書後乙巳

此杜元凱所𢰅春秋長歴也學者不得見久矣曲阜孔

君葓谷始梓而傳之殆亦從永樂大典中出也余考唐

一行合朔議頗詆諆此書其言曰春秋列國之歴不可

以一術齊而長歴日子不在其月則改易閏餘欲以求

合故閏月相距近則十餘月遠或七十餘月此杜預所

甚繆也今讀杜氏之書始知一行殊未得其意而妄有

所譏葢春秋時史官置閏多有違失預固云未必得天

葢是春秋當時之歴也是則此書非自抒所見盡改前

歷之繆第據經傳所載日辰與夫當時議論以相發明

云爾一行乃以爲杜氏之繆此正如杜之自序所云無

異度己之跡而欲削人之足者也且長歴閏月相距遠

者亦不過四十餘月未有如一行所云七十餘月之多

也襄二十六年閏十二月二十七年十一月又頓置兩

閏一行以爲近則十餘月論亦疎略夫比年而閏甚且

比月而閏卽非疇人子弟亦皆知其不可曾謂杜氏而

懵然乎葢凡所次比悉據當時實事非以爲是而從之

此不可歸過於杜也大抵一行於歴學推算極精而論

古往往不得其解其日度議謂漢太初元起丁丑不値

甲寅猶以日月五緯復得上元本星度故命曰閼逢攝

提格之歲嘉定錢莘⿰木睂 -- 楣言一行不曉秦漢閒多以歲陰

紀歲故爲是強作解事之語歲陰與太歲皆百四十四

歲而超一辰觀太初詔書明云年逢焉逢攝提格矣安

得云實非甲寅乎葢其疎舛固不獨論此書爲然也

   石臺孝經跋壬寅

唐明皇注孝經十八章以隷書之刊石立於石臺天寶

四載九月國子祭酒李齊古表上後有大字批荅竝行

草書又有李林甫等廿一人名銜復自韋騰起凡廿四

人名銜皆正書韋騰下有丁酉歲八月廿六日紀九字

案丁酉乃肅宗至德之二年也後來所題故與上諸人

不相連屬此碑大字損泐者二十有五小字二十有四

其完善者光采奕奕動人洵可寶也說者謂古文孝經

有閨門章今文無之明皇不注古文而注今文此宮閫

之所以多慙德也余謂此葢書生拘曲之論卽今文所

云使明皇果皆精思而身體之亦必能正其身以型於

家何待誦閨門一章而始瞿然知瀆倫之不可哉後諸

人中陳希烈張均達奚珣皆陷賊受僞署者也其於移

孝作忠之旨固未有聞焉巳

   題九經古義刻本後甲辰

此書乃益都李才江在粤東時所梓也曲阜孔葓谷以

貽余余先巳就惠氏家得其本錄之今取以對校鈔本

內少一條得刻本補之而刻本內之譌誤余亦因以正

之皆成完書惠氏四世傳經其最著者爲半農先生紅

豆先生乃定宇之祖若父也定宇實克纘承不媿其先

世令人企羡不置此本俟余長孫能庸少長授之亦望

其母墜前人之業如惠氏可師也

   釋夢英十八體篆書跋壬寅

毎體各五字首曰沙門惠休詩後曰乾德五年於長安

書宣義大師夢英集中閒乃江淹擬休上人怨別詩也

今人輒以碧雲句譽詩僧而不復以爲文通所擬作葢

沿誤也久矣毎體下注解隷書後有馬去非等十二人

贈詩及郭忠恕書尺皆正書乃袁允中所書也又有陶

穀等三十二人贈夢英詩乃咸平元年正月所立釋正

蒙正書前碑馬去非諸人之作亦在焉米襄陽書史謂

夢英諸家篆皆非古失實一時又從而贈詩使人媿笑

或云是其徒依託爲之以張大其敎耳

   釋夢英篆說文偏㫄字原跋壬寅

英書多繆體畢秋帆中丞巳舉其㼱𥄎叀瓦等

篆之失正及音切之不合前人者如皀爲方木反犛爲

陌包反甾爲方九反皆大誤也余謂其以爲云乃尢

繆之甚者乃到子音突若云乃古文雲字見雲部何

可混也英又有篆書千字文其中亦多可指摘云

   校孫奕示兒編訖因書其後乙卯

此書十數年前鮑君以文屬予校訂予以此書援引甚

繁富而刻本不精其譌字脫句往往而是倘僅叩平生

所記憶者略爲正之慮所記憶者亦不能無失也且亦

有舊校者在其上不知何人不能爲之剔蠹屠贅而反

益之疻痏若更以我所校益之懼將爲之分過故捲書

還之其事遂中輟然此書辨書之形聲實可益於初學

餘亦以資聞見以文欲得一善本以傳世也固宜今年

乃請之孫侍御怡谷怡谷學人也宜其視此無難焉爬

梳洗剔視元本不可以道里計乃不自信而重諈諉及

予噫相距十餘年新學未見其長而舊學日巳就荒將

何以副二君之雅意哉雖然書實有用之書使得完然

以傳自今至於後世先哲之精神藉此以不澌滅亦後

死者之責也遂發憤而取家所有四部書有可疑者一

一比對具有證佐乃敢爲之乙改塗注視向之舛誤者

可十去其八九矣幸筋力尚強故能勉而爲此庶幾不

辜上天所以畱我於世之意乎時乙卯中元後一日

   書吳葵里所藏宋本白虎通後甲辰

書所以貴舊本者非謂其槪無一譌也近世本有經校

讎者頗賢於舊本然專輒妄改者亦復不少卽如九經

小字本吾見南宋本巳不如北宋本明之錫山秦氏本

又不如南宋本今之翻秦本者更不及焉以斯知舊本

之爲可貴也余頃校白虎通付梓垂竣而吳子葵里示

余以此本實北宋時坊閒所行未校本也目錄前小序

數行其云白虎建德論者開卷卽巳錯譌然余取其書

字字比對始知此本尙多古字而近世本率多改易至

情性篇中有與近本迥異而實勝者卽一二誤書尙可

循形與聲而得其本字若近世本則不加思索而徑改

矣又此本雖分上下兩卷然篇目上作圓圍者十仍不

失十卷之舊近世本最後三篇此本在爵號謚之次實

第二卷也三篇之序亦復不同後得元大德年本與明

𫝊氏程氏吳氏何氏本不甚異要皆不及此本洵乎舊

本之爲可貴也吳門朱文游亦有此本上卷係影鈔亦

更無他人之序然則非脫去可知巳余取此書之善者

具著於校勘補遺中而仍以其本歸吳子吳子其寶之

   題朱文游所藏白虎通小字本後甲辰

白虎通以此本爲最古唯匡字有減筆若構字敦字皆

不避疑當在南宋之前海昌吳葵里曾以全刻本示余

但少模糊此本乃吳門朱文翁所藏者上半𠕋係影鈔

然字𦘕極分明知其所見本更在前也刻本目錄中有

小圓圍十葢雖分上下兩𠕋而猶以此識十卷之舊鈔

本遺去余爲補之書中大段亦舛譌然情性篇則各本

皆失而此獨得幷古字亦有未爲後人改易者余梓此

書時惜見之少晚因別爲一卷著其異同庶人人知此

本之可貴云

   題朱文游所藏元大德刻本白虎通後甲辰

世所行白虎通咸從元大德年刻本出然元本久訪之

未獲今乃從吳門朱文翁借得較小字宋本又多傳錄

之誤矣然當時梓此書者極矜愼不敢輒有改易如逆

子釗爲迎子劉亦仍其舊見於跋語中而後來所刻咸

不能然旣刪去此跋幷前數序亦復失其位置余以此

書授梓時幾沿其誤今見此始得正之此書余與二三

通人校讎幾不遺餘力矣而此本上有惠定宇先生手

蹟其正誤不過兩三條乃竟有岀於余輩思索之外者

相去三十里詎不信然耶對校訖因附識數語而歸之

   劉子跋癸卯

劉子五十五篇南齊時劉晝孔昭𢰅其文筆豐美頗似

劉彥和然此頗有用世之意焉或疑卽勰所著殆不然

也有唐播州錄事參軍袁孝政注其云劉晝𢰅者亦孝

政之序云耳宋人黃東發遂疑爲孝政所自著余借得

道藏本見孝政所爲注淺𨹟紕繆於事之出左氏國語

者尙多亂道而謂其能爲此文乎余取其本以校世所

行名爲新論本補脫正譌遂成善本孝政序則兩本皆

遺之矣當晁公武陳振孫兩家著錄時尙見之也其書

首言淸神防慾去情韜光近乎道家所言末敘九流道

藏本先道家外閒本先儒家觀其摠括之語則道藏本

實據其本書次弟如此非由後來黃冠所妄爲移易也

東發又譏其文類俳此在當時文體自爾中閒亦不全

避唐諱安得斷爲唐人其惜時云人之短生猶如石火

唯立德貽愛爲不朽也若生爲無聞之人殁成一棺之

土亦何殊草木自生自死者哉歲之秋也寒蟬抱樹而

長吟哀其時命迫於嚴霜而寄悲於菀柳今日向西峯

道業未就亦奚能不霑衿於將來染意於松煙者哉此

其所以著書之意也古人畱意於身後之名若此讀此

能不瞿然有動乎

   書鐵圍山叢談後壬寅

此宋蔡京之子絛謫鬱林博白時所作欲揜其父之惡

正所謂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者況於絛哉中閒有

戲乃父之言更不足責鮑氏得嘉靖年雁里草堂所鈔

六卷之足本又益以璜川吳氏涉園張氏兩家之本而

合校之乃始版行亦勤矣哉鐵圍山者取諸佛家之語

華嚴經云四天下共一日月爲一世界有千世界有一

小鐵圍山遶之名曰小千世界有一千小千世界有中

鐵圍山遶之名曰中千世界有一千中千世界有大鐡

圍山遶之名曰大千世界又長阿含起世經云海外有

山卽是大鐵圍山噫卽觀其名書之意亦可知其誕也

   書周恭叔浮沚集後壬寅

周恭叔名行已永嘉人宋元祐六年進士官至祕書省

正字出知樂淸縣鄉人相沿稱其初授之官爲周博士

云早從伊川程子遊而集中有與釋門往來文字

彼家之言其學似未盡醇若因其推崇睂陽爲文伯以

爲能化去洛蜀門戶之見則於釋氏又若何置論哉其

在太學以同學生馮參行至孝而師事之爲羣士所怪

笑勿恤也其敎授於鄉也謂禮義之所始在於正容體

齊顔色順辭令學有齋揖弟子毎朝必揖其師此愛敬

之道也其可廢乎文弨因憶向見明呂叔𥳑去僞齋集

中有捲班說送人之建武學正其略云捲班之禮淸晨

魚貫而入鷺序而立贊者曰升階然後折旋而上前後

重行南北視之若一東西視之若一旣揖升堂分就東

西序畫簿不僭後先下管無聲師長有問不躐對弟子

有請無儳言不問不言則頫首肅容其在堂也如此畫

酉亦然此敎學者主敬之道也習而安焉無往而非敬

矣盛德大業皆基於此以肅紀綱以辨名分屈伸有度

進退有律經文緯武靡不繇之今也大班升散矣凌次

而鬬捷語譁而容情坐立出入惟意所適皆苟也苟則

肆肆則何所不至哉憂世者於此有深恫焉觀叔𥳑之

言知明之盛時師儒猶能舉其職而今也幷大班之制

亦亡矣書院所以救學校之衰也然亦相習通侻蕩然

無復繩尺若周呂二公之所言非睢目未之見耳亦未

之聞也余意欲稍稍導諸學子以禮讓之節故因閱是

書而幷著之以爲同志勸焉 乾隆四十七年三月朔

日在晉陽書

   書毘陵集後壬寅

毘陵集五十卷宋紹興中參政常州張守子固𢰅今其

全集不傳此十六卷乃從永樂大典中鈔岀者其所論

奏皆切於事情吾讀其詹抃墓誌見囘河復禹故道之

病民而深幸今日倡此議者之不果行也誌云政和某

年囘河復故道調京東西河北之民三路騷動役至再

三而功未就數百縣病之於時憸人欺君幸寵爭立新

奇之功以取勝至斷千載不可力制之大河使由山徑

之蹊以人勝天逆理咈眾羣小靡靡附和毘陵詹成老

知定陶獨憂其病民謝事而去嗚呼賢矣哉昨嵗冬河

決曹州大臣御史中有獻議導河北流者

天子灼見其非詢之河臣亦以爲斷不可行議遂格儻

使斯議得行則其爲民害也有以異於政和之日乎夫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吾故錄其言以爲後來論事

者之鑒集中詩風格蒼老源於少陵使事亦復精切其

絕句有云元非食肉封侯相合抱遺經老玉川此則若

爲余贈者然歲壬寅正月二十有七日書

   高恥堂稿跋辛丑

高恥堂名斯得宋史有傳邛州蒲江人以骨鯁敢言稱

徳祐初參知政事予祠宋亡隱居苕霅閒以卒世亡其

集久矣今此八卷乃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者中有詩三

卷多感時傷事之作亦浣花之遺也抑其老而讀書不

衰與余性酷相近其詩有云玩物能喪志聖賢言皦如

賦受有奇偏誰能爲耘耡又云少時輕寸晷老去惜分

陰又云爾來兩目漸眵昏一一手鈔寧敢倦固知衰頽

力不勝其柰嗜好頑難變又云但願殘生更幾年了我

牀頭二三策此皆吾今日之境意中之言故尢喜之友

朋閒有愛我者毎數數規我以守約之道而余愛博之

性始終不能割也目有眚已近十年幸不至全盲以多

看一卷書爲此生之幸余少壯時亦未若近年來之尢

汲汲也來日苦少雖欲不分陰是惜亦豈可得高公眞

吾師矣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六十五歲叟

盧某在晉陽書

   題張氏所刻栲栳山人詩集後甲辰

乾隆庚寅見今太史邵二雲於京師訪鄕前輩遺書得

元岑靜能先生詩集三卷錄而藏之閱一周星而張羅

山氏得邵本幷汪本岑氏後裔所藏本合校而貞諸梓

校余所錄本增多七律二十八首然有二首錄本有而

此本反無者贈危太朴先生詩風格淸勁多見道之言有以

自樂不慕榮利有句云靜中有樂我素諳字我靜能斯

不愧允哉斯言乃近人顧俠君頗意其有鬱塞之慨殆

非知先生之深者先生德高望重官斯土者咸知尊敬

之邑中多陰受其芘葢大凡名門右族後人稍陵夷衰

微者每易爲暴富有權埶者所侵陵或利其田宅墳墓

而强匄奪之今憚先生咸蓄縮不敢肆故宋文憲題先

生集云名閥之家雖至凋瘁多藉之以自立崛起寒微

之輩雖富埒公侯亦不敢爲凌躐之事正謂是也先生

旣没趙古則等私謚先生曰貞元亦據謚法淸白守節

行義悅民兩言爲定論然則先生豈僅獨善之士哉羅

山於鄉先哲之遺文咸寶愛而表章之此其一也用意

若此不誠可尙也哉

   題鈔本栲栳山人詩集後甲辰

此本余鈔之邵二雲氏久置篋中乾隆甲辰二雲復貽

余羅山張氏所刻本因取以校此本補正十數字題目

或不同詩分合亦異者張本殆得之張本七律多於此

本二十八首此本贈危太朴二首顧缺焉先生古詩格

高氣勁多以理勝有益於世敎然亦溫潤妍雅與陳腐

之言迥別集中獨無五七言絕句葢本四卷今三卷疑

失其末卷故也刻本有像贊及王至所爲行狀而無宋

濂溪氏所題余將錄以寄羅山幷正其譌字數處使刊

補焉爲余鈔此本者江陰陳生于逵也後官廣西奉議

州判今無其人故不能寫所缺者以足之容有待於將

   題曹荔帷遺詩後乙巳

吾姻家曹君義門岀其賢叔荔帷先生遺詩墨示余循

環諷詠可謂淸無點塵淡餘雋味書法亦不染俗派斯

人也而竟以明經終雖抱其才無如命何余居鄕之日

少歲在癸巳主鍾山講席荔帷亦適來主余同年袁𥳑

齋所始得會面未暇一叩底蘊卽別去今覩遺跡殊恨

鄕有名士而不知可愧孰甚焉非義門之勤勤收拾將

終於不知矣昔陳之陸從典少爲從父瑜賞愛後乃集

瑜文爲十卷今義門雖常客遊倘歸里中從故交世好

訪求亦尙未至失墜庶荔帷阨於生前而不致泯然於

身後義門之力也幸勉爲之毋讓昔人

   書張蒙山葬高氏九棺記後庚子

乾隆甲戌余晤蒙山先生於長蘆先生知余歸爲葬母

也甚慫恿之余因知先生高義事嘗助族親之不能葬

者巳百餘棺矣二十年來則又倍之今以大耋之年飢

驅岀游猶篤於師友之誼若此又得施我眞太守童二

樹山人以共成之語云德不孤必有鄰信哉此記敘次

委曲詳盡讀之可挽澆風而敦薄俗先生曰余第不欲

攘人善以自功則其用意爲尢深遠矣

   書顧懷祖秀才所藏先世圖像後甲辰

乾隆甲辰長至月海昌吳槎客過余婁東講舍適顧秀

才名張思者亦來見吳適攜有顧文康公誥勅遂出共

觀明日秀才以家藏先世圖像諸名公贊頌之文共一

大軸見示故家喬木令人肅然起敬吳君儻能解所有

以贈秀才在顧氏更多一世寶矣行當問之

         弟子歙縣陳兆麒仰韓校









抱經堂文集卷第十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