晩谷先生文集/卷八
雜著
编辑雲橋問答
编辑僕屛廢之餘。因先事入都下。一日或問于僕曰子亦知夫天主學問乎。僕跽曰鄙人生長東南。自幼秖知有孔孟程朱而已。安知其他。或曰西洋國人有名利瑪竇者。博辯靈通於天文星曆。多所妙透。其學則一以天爲主。而其曰天主者。不以隤然一大爲主而已。天之中又有天主。愍世人之汩亂其行。使之解脫。如壎篪之牖磁鐵之感耳。曰敢問其爲學之法何如。曰其法以每月十五日以前。爲天帝降臨之時。屛聲色廢葷肉。以白布一貼。垂額前後。靜坐一室。齋戒其心。扣頭念呪罷後。始接外事。此法之闌入於中國者。不知幾歷年矣。以是燕京立天主觀。聚其徒以爲肄業之所。其學自艾孺略,高一拔,胡三桂。傳之於徐光啓。其書有天主實議等累百篇。中國之人。苟聰穎拔萃者。皆入於此。固不可以一人之喙。容易折難也。吾子則以爲何如云。曰惡惡否否。頓異乎僕之所聞。聖人亦有是乎。曰聖人本諸人。西學本諸天。得其天則心性情在其中矣。豈不脫灑新奇。不畔於聖人之道而可以備進修之功者乎。曰始以子謂可與共學。子之言猶如此。僕有懣然而失圖者也。蓋天者天之天也。聖人者人之天也。天以是道賦之於人。人以是道稟之於天。天人初無二理。而聖人則卽其理一之中。必知其分之殊。故自堯舜禹之大聖。其傳授之法。不過曰精一執中而已。湯武之曰建中建極。孔顔之曰博文約禮。思孟之曰明善誠身。是皆本諸天而言之乎。本諸人而言之乎。曰子特未見其書而然耳。其書所以主天者。獨非虞夏周孔之言乎。凡經中曰敬天之怒。曰畏天之威。曰欽若昊天。曰先後天而不違者。皆一以天爲主。而其曰上帝臨女。曰日監在玆云者。亦於天之中以上帝爲主。西學之所云天主者。實上帝之異其名耳。是以爲其學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熱。不生不滅。無古無今。豈不有勝於俗學之拘攣見聞。沿襲訓詁者乎。僕笑曰吾子之言至此。吾子亦不免微中其毒乎。凡經中諸言敬天者。必曰敬天之道而修之於吾身也。諸言若天者。必曰若天之道而察之於吾心也。曰上帝臨女。曰日監在玆云者。言上帝之事。實不外於吾身。卽吾身而存吾心則所以先天者此也。所以後天者此也。所以彌綸者此也。所以範圍者此也。所以參贊輔相者亦此也。是果天有待於人乎。人有待於天乎。今若西學之言則自人以下。皆無用之長物。聖人所云功夫妙用者。皆可廢可棄之事也。仰其蒼蒼然而曰吾學主是也。尊其昭昭者而曰吾學主是也。則竊恐道之浩浩。天之廣廣。從何處作一眼目也。今其言曰天之中又有天主。玄之又玄。奇之又奇。不求諸吾心之天。都寄精神於渺茫荒虛之域。放耳目於高深不可測度之境。十五日以前爲天之人。十五日以後爲人之人。莊子所云遁天而倍情者乎。列子所云七日而混沌死者乎。此不過一種怪鬼輩輕自大而騖神奇。於日用彝倫之外。剔出別一法。搖蕩恣睢。震耀張皇。以爲誑誘愚俗之計爾。不然則天下安有以學爲名而如一箇水晶火浣。不濡不熱。無生無死者乎。曰然則子之論西學。與佛氏之學。實無同異之可分者乎。曰以愚所見。西學乃佛氏所云天地之鈍賊而最出於瞿曇之下者也。西學之云受形於父母而以天地爲父母。定位於君臣而以上帝爲大君。父母不我有也。君臣不我有也。則是彷彿於釋子之敎。而佛氏之黠者則猶有心地一段功夫。種果得果。種李得李。而西學則白㡇之布。紫觀之齋。除非有無位眞人降臨道場。一呪而天神來御。再呪而玉皇翔空。怳兮惚兮。何有何亡。此說之行。將見天地不得其位。日月不得其明。江河不得其平矣。子何處可讀虞夏周孔之書。而吾與子胥將遊於𣶈瀁之洲廣莫之野矣。曰是則似矣。子之所云學周孔程朱者。亦糟粕也糠粃也。吾觀今世之士。圓冠峩如。縫掖襜如。而孔孟讀而儀秦行者。滔滔然是矣。凡人之爲學。何必喜同而惡離。泥古而廢今。取善之不弘。論人之太隘哉。吾嘗見毛西河集。西河亦近來中朝之大家數也。其書博辯閎肆。如辨程先生桓弟糾兄之云者。曲有援据。事皆明白。雖使程先生復起。政點頭也。此人殆無論我東先輩。雖中朝之達人聞士。少見其儔匹。第吾子死守程朱之訓。亦將詆斥之不遺乎。曰子過矣。末學謏聞。雖無所得。苟其言之是也。雖異於聖而思所以折衷。若其言之非也。雖吾子之有詔。固不敢聞命。且桓公之爲弟。子糾之爲兄。僕未暇商榷而評訂。固不知已。至若義理之正則程先生已從秤金等出。以明子糾非承命當立之世子。則先示可以死之義。次明不必死之義。以附大聖人許仲之訓。有何不可。而毛氏乃自以爲發所未發。求揜前賢。想其氣象膚率。都無尊畏前輩之意。一向逞胷臆之空談。快己見之必售。不亦可吝者乎。且吾子每以辯博爲賢。道果以博見多聞而有。則子貢之多識。必不讓於曾子之魯鈍。游夏之文辭。或浮於淵騫之德行。終不可爲訓於世也明矣。曰毛氏所論河洛元無圖與書。今之圖書。皆出於希夷之密傳。而非聖人之本眞。子以爲何如也。曰僕似聞西學亦有此論。是或有陰相祖述者乎。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凡周家之明堂位井田九州星曆之法。無非取象於河洛者。顧命之陳寶有河圖。漢劉牧雖換看河洛。皆有訂据之言。而毛氏必欲歸之於雲臺煉竈之𧗱者。抑又何意哉。理苟是也。雖無於昔而著於今。固不害爲宗本崇尙之義。况顯有𨓏牒之可徵者乎。不然則繫辭所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十。坎離水火之交。震巽䨓風之薄。小衍大衍之數。又以何者爲位象哉。曰毛氏之書。亦嘗言漢儒近古且博。且多專門。何必皆非。而程朱則一向以漢儒之註爲可改。漢儒何必皆非。程朱何必皆是。今之追改程朱。亦無不可。而第恨今人眼孔不大耳。〈大意如此云。〉吾則以是說爲通。子又以爲何如也。曰程朱未嘗改漢儒之舊。只從義理上參停。詩取之毛公及匡衡。書取之大小夏侯及孔氏。易取之王弼。禮取之大小戴。魯論取之何晏。孟子取之趙岐。不主一見。不立一說。精之又精。約之又約。義理若有未安則從其多者爲是。豈若毛氏之凌駕濂洛。驀越程朱。自肆偏見而終歸於吳楚之僭王。越王之左纛哉。吾未見其可也。且今世之士嘐嘐自奇者。每嘗大言曰古人容失照管。今人或多新得。而程朱脚下不敢一動。此自今人之弊云。而愚則嘗曰不然。此特未見程朱之大處細處微密處精深處。而一任胡走亂說。依俙略綽於影現之間。不知無味中至味。死法中活法。而妄加疑於不必疑之地。由是而末流之弊。棼棼藉藉。汎濫於江西。瀰漫於篁廬。漲派於陽白。而其張皇䧺辯。雖衒耀於當世。卒難厚誣於百代。豈不可戒而可懼者乎。故說命曰學于古訓。子曰好古敏而求之。又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今之學者。將求其同於程朱而是者乎。務其異於程朱而非者乎。曰方今西學與毛學。爲衆流之宗。擧一世浸浸然不自覺知。其中豈無卓見高識曠絶常臼。而吾子以何人。未暇見其書而摘其影響。尋其疵纇。殊無謙遜長厚之意。亦失君子語默之中。吾子且休矣。僕謝曰吾子之戒僕者摯矣。而至於學問大决案處。義理大頭段處。僕之素定於胷中者。固已一劒兩段矣。區區瑣力。無異一葦之抗橫流。杯水之捄薪火。了無一分二分捄得之望。而誠恐瀰瀰之勢。卒至於懷襄。爲此不得已之辨。雖以此得罪。所不敢辭也。或者憮然而退。遂歸伏私舘。錄其問答之語。以爲自警之資云。歲甲辰季冬下浣。書于東泮村舍。
僕旣爲此辨間。嘗爲泮中親故所謄出。往往流布。一日一親友來自南大門外。傳言曰聞泮中人以西學或爲辨說。或爲通文。將爲網打一邊之計。坊外以此分䟽云云。僕旋念以疎遠蹤跡。不欲入是非穽中。搜索其本。自謀藏拙。今年春。金尙書華鎭判秋曹時。白上以西學亂道。拘致象胥輩爲此學者四五人。下之刑獄。其中士大夫子弟或自首願與之同罪。尙書置而不問。遂勘結此輩拘囚者。布告五部。張掛榜文。使各焚其書禁其學。尙書之功大矣。而然問其枝葉而不盡根株。安有痛斷之理乎。吾嶺人士爲學。皆從朴實頭下工。可無此慮。而獨恐年少佻輕之類。不暇詳究其旨。務欲從人頭目上驀越。不欲從脚迹下盤旋。且此學苟如大明之中天。則豈容纖翳之障礙。而目今正學不明。似是而非者實多。此際有以窺見則其中毒甚易矣。端居默念。不勝區區過慮之私。遂綴其左方。願與同學者交修而共勉也。歲乙巳仲冬書。
儒釋分合辨
编辑天地之間。一理而已。仁之爲父子。義之爲君臣。夫婦之倫。兄弟之親。此莫非生人之不可無者也。惟彼佛者。山林之與處。鳥獸之與羣。蔑天理棄人倫。無親戚君臣上下。惟其有心地一段工夫。雖小相似而實大不同。吾則天與人合而佛則分之。吾以心與理一而佛則二之。枯槁而空寂也。悖詭而荒幻也。而猶肆然號於衆曰吾有輪廻因果之術。可以脫六苦而度八難。網衆生而愚之。靡靡然率天下而趨之。試以歷代言之。文明莫如宋朝而其中賢士大夫名公鉅卿。如呂家之八代文獻。韓氏之孝敬家風。如范富公,如司馬公,張魏公。其質愨崇深何如。識趨見解何如。而一入于此。迷溺而汎濫。雖平日遊於二程門下。如游楊謝諸君子。或不免焉。當是時。苟非朱夫子極一生之力深擠而痛辨之。吾道其殆矣。愚故曰大禹抑洪水。與天下同患而平之。孟子闢楊墨。去先王未遠而廓之。朱子排佛氏。殆擧世不能覺知而以隻手障橫流。以寸膠拔丈渾。施不㕦不揚之武。收摧陷廓淸之功。其難又倍簁於昔者矣。自其後賴朱子一治。三綱以正。九法以叙。日月賴以明。人極賴以立。其間雖有江陸之學。派而爲篁廬。溢而爲陽白。其爲術淺陋無靠。殆未窺釋老之左足矣。亦何至於氾氾而滔天哉。幸我東方。自古稱小中國。父師之風敎故在。靜庵,晦退又大明朱子之道。至今爲同文之世而代已下矣。俗固偸矣。吾道不可以復張矣。愚之竊隱歎于中者。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紫恐其亂朱也。惡莠恐其亂苗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昔之朱紫。辨之於釋老。而今之朱紫。衣被先聖之服。說合先王之道。所講孔孟也。所言程朱也。義理之談不絶於口。心性之論不離於筆。或得之於彷彿之間而曰此程朱正論也。或所施之不同而曰孔孟如此。程朱又如此。聽之犂然可悅。而考之茫然殆未免先生之號則大矣而志則不可。第恐後朱子復生。當以春秋之法。先治其黨與矣。李延平嘗曰二蘇聰明過人。所說語孟。間有見到處。蓋天地間道理。不過如此。然其見到處。皆聰明之發却有病。朱先生亦曰從陸子靜學者。個個學得不遜驕傲。其勢至於難言之境。可畏可畏。端居深念。竊有所慨然于中者。不覺泚筆而書之。後之君子得無曰自在裏許而好索他瘢痕邪。嗚呼其可懼也夫。其可悲也夫。
大抵古今名輩之多溺於佛學者。意其早歲逐迫於功名之會。感世路之崎嶇。閱人情之翻覆。多種種不快意事。又其實終不免利害之炎其中。榮辱之喪其外。回顧末路。無一眞的可據之處。忽見一夫之論息靜斷緣。忘形骸外死生。惟以空妄心見眞性。爲專門妙法。不知不覺之中。跳入此窠窟。一生出脫不得。如韓公之太顚。白傅之如滿。坡翁之了元。皆此等伎倆也。若於吾學。有愨實見解處。雖鐵輪頂上轉他。政不至到得墜墮也。
齋居隨錄
编辑人心兼出入有善惡
编辑按孔子言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鄕。孟子引之。以明心之神明。變化不測。舍而亡者。卽此心之出於外也。操而存者。卽此心之入於內也。出字應上舍字而言。入字應上操字而言。非謂出亦有善有惡。入亦有善有惡之謂也。朱子答石子重書。兼出入二字有善有惡云者。亦如孟子之意。不以出入二字皆謂之病。而以入者爲善出者爲惡。以配上文操存舍亡之意也。故其下卽曰不可皆謂舍之亡之之所致也。此意已大煞分明。無復可疑。而近世儒者。以出亦有善有惡。入亦有善有惡。引記所謂鄙詐之心入之。慢易之心入之等說。爲入亦有善有惡之證。而於出者則求其有善有惡者而不得其說。故未嘗立一證焉。蓋嘗試觀心之體用。雖周流不滯。變化不測。一日之中常起常滅而曰心存曰心在曰求放心皆自外入來。還復本眞。未聞有入亦有惡也。若入亦有惡則又何以其存爲哉。至於鄙詐之心入之。慢易之心入之云者。這入字亦從這出字和自家底裏有病者也。曷嘗以操存之心。有鄙詐之心有慢易之心者乎。且所云出之有善者。指何等心爲有善之證也。從耳目上出者謂之善乎。從言動上出者謂之善乎。從思慮上出者謂之善乎。逐物流注者謂之出。飛揚走作者謂之出。耳目與言動與思慮也。纔有一毫走作底意。可謂之善乎。此之爲善爲惡者。將以何般面貌。從何處尋討。却也兼入之有善有惡者。已下惡字已不是。入已不是操存底。吾未知其可也。不可以不辨。
人心常覺
编辑人受天地之中。合理氣而爲心。心者不能常靜而易動之物也。芒忽冥涬之頃。周六合而貫萬事。是以君子於其操舍存亡之際。常凜然若盤水之捧。恐其一不悟而或失之也。然其操之之功。又以敬爲終始。未發而涵養是敬也。已發而省察亦敬也。敬者乃所以覺之之方也。故朱子論人心則曰就其覺處。敬以操之。使之常存而常覺。後儒之爲禪陸者。得以藉口。其中識者。如胡敬齋居仁亦云有病。夫這覺字。不知以敬爲主。如南軒之察識端倪。湖南諸公之以覺爲仁者。則其言都無前面一截工夫。恐或落於頓悟之機。而若曰敬以操之。敬以持之。使之常存而常覺。則日用愈見工夫之縝密。而卓然意語之俱到矣。苟或不如此說。而若曰以覺爲存。以覺此敬。則所以覺者爲一物。而雖下敬字。全是死水。頗類無垢句法。朱子所以秤量說去。尤可見於此等處也。故於聖賢說話。非讀之難。知之爲難。非知之難。體之爲尤難。豈可以躁率未定之見。容易評斷於一文句之上乎。偶讀朱書。書以識之。以爲後戒云。
心不可以專言氣
编辑程子曰心如穀種。又曰心生道也。張子曰心統性情。邵子曰心者性之郛郭。此言皆何爲也。蓋心者除是軀殼中一物。而原其賦受之初。乃合陰陽五行之氣而具此理於人者也。未發而寂然不動。當發而感而遂通。以其有理也。有惻隱羞惡辭遜是非之端焉。以其有氣也。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情焉。以其不雜者而論之則四端自四端七情自七情也。以其不離者而論之則四端亦七情而七情亦四端也。以穀種譬之。旣有生穀種之氣則亦有生穀種之理也。以郛郭喩之。豈有郛郭之內爲純理而郛郭爲專氣邪。〈朱子嘗曰邵氏此語較麁。豈以其無形之物而大以形質之局定者言之。故云然否。〉以生道言之。具此生理者心也。以統性情言之。所以盛貯該載此理者亦心也。若膠守不離之體。乃曰此心純是氣也。是不知天下有此理字。爲死守不棄之論。毫釐之差。千里之繆。吁其可戒也已。
理不可以有無論
编辑理無形也無眹也。一而不二者也。命物而不命於物者也。以爲有也而未嘗有成質之可言。以爲無也而盈天地塞宇宙而無適而非此也。以爲聚也而非有塊然一物可撮可摩也。以爲散也而未嘗聚也。固未嘗散也。以爲待氣而有。則無氣之前。理未嘗闕也。以爲掛撘在氣上而不能自專。則雖其方在氣中。而氣自氣理自理。亦不自相夾雜也。然則有者氣也。所以有者理也。然者氣也。所以然者理也。不以有而有。不以無而無。不以有無而有無焉。天地之所以高深。日月之所以照明。江河之所以洩。人物之生。草木鳥獸之所以毓。必有是物則有是理。至圓而不偏。至神而不滯。至公而無私。易知而易能。易覺而易見。彼求之於窈冥昏默之域者。索此理於無而爲老氏之虛。見之於怳惚影象之頃者。執此理於有而爲佛氏之悟。是故夫子之系易曰易有太極。周子之圖說曰無極而太極。
程子放開說
编辑明道曰旣得後須放開。不然却只是守愚。恐程子此訓。不能善讀。終未免有弊。夫學者工夫。須博約功深。操存力久。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如顔子之守。然後方是功夫無透漏處。朱子於延平灑落之語。亦曰通透灑落。如何令得。纔有一毫令之之心。便不是。是知大學之心廣體胖。在格致誠正之後。孟子之睟面盎背。在所性所樂之後。顔子之不改。曾點之吾與。皆在夫竭力有見之餘。誠不可以纔有所得。便責其效。如朝耕而暮穫也。若使有意。須放敎開。則於其學也少謹嚴縝密之戒。無沉浸醲郁之意。而或恐流於搖蕩恣睢。駁雜不純之域。殊非小病也。邵子所云眞樂攻心不奈何。朱子尙云弄得了。况未至於此者乎。然則程子之用須字。是必然有此之意。非必須如此之云也。此其毫釐之差。繆以千里處。學者類不可以不戒。
惟精惟一
编辑虞書惟精惟一四字。伊川云惟精惟一。言專要精一之也。朱先生與林擇之書。亦云惟字須見得下工夫底意思如此。方有用力處。先生亦嘗言聖賢微意。在無字虛字處。〈如民之秉彝。須看之字。〉而於中庸序文中只釋精一二字。要使學者。自思得之也。
不知不慍
编辑魯論首篇。爲入道之門。積德之基。而首以學習言之。次以朋來言之。其後復以不知不慍四箇字。統同說殺。愚嘗伏而思之。學習而說。是得於心也。朋來而樂。已發散在外也。於此之際。苟以知之爲樂。不知爲慍。則此心已是外馳。其所以爲學者。無眞實自得之意。安排布置。準擬度量。不知不覺之中。落在浮淺虛驕之域。學者隱微之病。無大於此。透了此關。人之知不知。無干己事。雖木食澗飮。無一箇半箇相識。顧吾所以自爲者。廼天然自有之理也。日用常行之則也。與吾身體貼出來。如飢之有食渴之有飮。非攤門鋪案。却向人道我家有如此食也。是以自古眞正大英䧺人。雖耕牧釣漁。皆從這裏熟。於此益可見魯論編書之大旨。而亦可爲後世學道者之戒。故遂妄爲之說如此云。
蔡傳記疑
编辑蔡氏承子朱子衣鉢之託。平日師門之講訂商略者。宜無不與聞之。而今其註解。往往與朱子之意有異。如禹貢之釋。有朱子答門人之條列。而蔡傳未見承用處。召洛誥則元有朱子之訓解。而蔡傳有間以己意揷雜處。如太甲之王惟庸罔念聞。朱子讀作六字是一句。康誥之天畏棐忱。朱子云棐與古匪字通用。旅獒之人不易物。朱子亦讀作如字。此雖非大義所關。文意語勢。未見有不順處。而蔡氏一皆反之。或別有可据之訓邪。愚未知其何故也。且蔡氏自神與以來稱文獻故家。而今其箋註之體。支離煩冗。與子朱子經解不同。豈朱子所歎近日諸人無有承當此衣鉢者。不但問學爲然。文字亦如之邪。
讀書漫錄
编辑第一。凡讀書。非爲獵故實騰口耳。準備作文之用。須密切體認。一一理會於心。看得紙上字不爲無用之空言。然後文與道相貫。理與事相涵。方有得力處。若做一場話說看。與自家身心。都不干涉。則書自書我自我。雖讀破萬卷書。亦何益也。程子曰讀論語。將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如此始可謂眞讀書矣。
第二。凡讀書須心地沉靜。方無飛揚躁動之想。而於句意章意。段段了然。節節分明。自可以理會得來。先儒云性靜者可以爲學。吾於讀書亦云。
第三。凡讀書須徐徐讀將去。使音吐朗暢。義理通融。浸漬於諷詠上下之際。悠揚於節族曲拍之中。儼然若嚴師之在傍。提撕警覺。宛轉紆餘。則方知有餘味之味矣。
第四。凡讀書時。有不通曉處。須掩卷閣冊。且將游泳。若全然忘却者。不使意思繳繞。心志迷罔。如此久久而後。乃整巾端坐。徐開通讀。則向者所未解者。乃撥出眼前矣。故先輩敎後生。不使終日讀書。盡其氣力者。良以此夫。
第五。凡讀書切勿貪多務獵。須如小兒輩日課。今日讀一篇。明日讀一篇。趲來趲去。常有程限。則其所讀者。得寸得尺。皆爲吾有矣。吾觀近來讀書者。霎然之間。以快讀千言萬言爲奇。甚非長進之道也。
第六。凡讀書。或有五番一思者。或有十番一思者。無每番每思者。余嘗以此問于李訥翁。訥翁亦以五番一思爲善讀。大抵思義爲讀書最難處也。或人以讀書不思爲罷番。此可謂猛著工夫。而亦不無一向拘縛者。余則以爲十番一思是亂讀。五番一思是權倚讀。每番每思是猛讀。而終不若收放心自然思之爲貴。
第七。凡讀書。晝則讀新讀者。夜則讀舊讀者。必使兩行工程。則舊讀亦能浹洽。新讀自相照應。工夫漸有端緖。意思亦能寬緩矣。
第八。凡讀書。以當夜讀爲靜裏讀。余則自少壯甚不覺其然。一邊暈眸交翳。一邊聲音在口。此眞所謂杜宇之啼聲未了。孤舟已下江陵矣。有何得力。若以雞鳴爲限。必欲極力苦心。孜孜矻矻。則甚非所以求進之道。亦非攝生之方也。易曰嚮晦入宴息。須以一更二更。神安氣靜時。隨力讀去。不須以長夜讀爲務可也。
第九。凡讀書。須兼看東人文集。其筆路畦逕。與今人說話。有絶相似者。亦所以爲通古今達事理之學矣。
鄕飮酒儀攷己未陶山書院行鄕飮酒禮。李健之書問儀節。故酌定此禮。
编辑鄕飮酒之禮。夏殷之世。無所攷。周制五禮之目。是爲嘉禮之一。凡禮之所記。冠昏喪祭。皆自士以上乃得行之。而鄕飮酒之禮。達於庶民。因其聚會之際。與之揖讓升降。使知尙賢尊長。興敬讓之道焉。考之經傳。其說有三。鄕大夫三年大比。獻賢者能者於其君。以禮賓興之而與之飮酒一也。黨正國索鬼神而蜡祭訖。則以禮屬民飮酒而正齒位二也。州長春秋習射於序。先行鄕飮酒之禮三也。其正齒位之說。見於周官者。一命齒於鄕里。再命齒於九族。三命而不齒。見於禮記者。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而儀禮鄕飮酒之篇。不著其文。故先儒以爲今之存者。乃鄕大夫之事。而黨正之禮亡矣。且禮記鄕飮酒義。發明切當。但亦有純駁不同者。不能不啓後人之惑。如云介僎象日月。復云立三賓以象三光。是三賓復爲日月。且大賓主於一。惟主人獻衆賓。則衆賓之長升拜受者三人。何嘗有所謂三賓乎。其曰僎以輔主人。贊乃主人之輔。僎亦賓也。何得言坐僎於東北。以輔主人乎。夫堂上之位。以嚮明爲尊。其次則東面以受生氣爲尊。賓與僎旣南面。則介自當東面。主人居南而西面。亦必然之理。何必以溫和之氣。配僎與主。嚴凝之氣。配介與賓。而反失僎賓介主之大義乎。古人制禮。哭踊揖讓。必成於三。其曰讓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者。哭踊亦豈象月而爲之邪。此則皆不免於傅會也。漢制郡國十月行鄕飮酒禮。魏晉以下間或行之。李唐兼采正齒位興賢能二說。以刺史或丞佐爲主。其制皆倣於古而少損之。有主賓介而無僎。其樂則歌笙間合各一作而不備。正齒位而行於介東則主用縣令。復降殺其禮。無謀賓戒賓。不設折俎。易脯醢爲葅醢。其作樂如上。趙宋淳化三年。詔有司講其禮。命學士蘇易簡倣古樂章作鹿鳴,南陔,嘉魚,崇丘,關雎,鵲巢之詩凡三十四章。後不果行。正和中。有司參奏斟酌古制。於州郡貢士之月。以禮飮酒。用知州軍事或本州佐官爲主。提擧學事司所在則提擧爲主。上舍生當貢者與州之羣老爲衆賓。幷參照辟雍宴貢士之儀。紹興以後。因舍菜於先聖先師。然後行禮。而其登降之容。獻酬之節。較於唐尤簡略焉。皇明開國初。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於儒學行禮。司正擧酒讀約。讀畢僎賓以下皆坐。又令執事讀律令。而太祖所製大誥則尤以別奸慝選賢良爲主。本朝則大抵皆遵明制。每年孟冬。自開城府及諸道州府郡縣。皆擇日行禮。司正揚觶讀約畢卽罷。但其禮甚簡。其備禮行之者。太學必有古事。而山間典籍不備。未得考出。爲可慨恨云。
此禮歷代沿革有不同者如此。而或有難之者。器用有古今之異制。牲幣有豐儉之各殊。禮物之煩縟者。何可疏通。拜揖之重倂者。何可盡行。古樂之三終。今不可徵。人物之淑慝。今不可揀別。則欲倣古之名而行古之道者。不幾於鏖糟之叔孫。訟禮之曹褒乎。曰是則有不然者。禮之所生。天之尊也。地之卑也。循乎理之自然而卽乎吾心之安。則古猶今也今猶古也。器用之異制者。瓦抔陶匏。變爲籩豆。大裘秸席。變爲黼純。何必循古之制而變今之用乎。牲幣之豐儉者。禮之用不在於物而貴於誠。古禮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鄕禮之烹狗。亦因鄕士之有事也。折俎之需。脯醢之薦。或有廢者。或有變易者。隨其時物。雞狗無不可用。而蘋蘩蘊藻之菜。亦豈非享尊之物乎。禮物之煩縟者。三揖三拜之禮。固不可廢。而若如古人之一獻百拜。則一日之間。賓主之筵。有六十者焉。有七八十者焉。此禮本出於養老興悌之道。則酒淸而不飮。人渴而不食者。此亦豈安之之道乎。須從省約。存其大綱而合於古者。恐或不悖於禮從宜使從俗之道也。至於古樂之不可復。人物之不可揀別者。則古樂亡矣。眞西山亦云樂以和爲主。吾身之中和是也。誦古詩而樂之以琴笙。亦何害於中和之道。人物則一鄕有一鄕之善士。一國有一國之善士。三家村裏。亦有叢林。以衆所共知者而爲主。則亦何患於揀別之不精乎。但斯禮也。主天地之和。統陰陽之純。齊遫於一庭一席之間。而太和元氣。周流於宇宙內。則使人灑然而興敬。油然而興讓者。是則有在於節文之外者。此豈非體國家化民成俗之意。而爲吾黨諸君子。兢兢焉有事者哉。
鄕飮酒節次儀式〈見儀禮全書。〉
唐貞觀禮〈開元禮放此。○見唐志。〉
明洪武禮〈里社會飮儀節附。○見一統志。〉
御製新頒鄕飮酒禮〈各邑校院所藏。故不復載錄。〉
今攷定〈唐禮猶失之煩。明禮太失之簡。今欲或省或增。以備一說。〉
賓主介僎
编辑主人就先生謀賓介。〈先生鄕中之致仕者。介處士之賢者。若有鄕大夫入而觀禮者爲僎。〉
戒賓介
编辑主人戒賓。○乃請賓。賓禮辭許。○主人再拜。賓答拜。〈介亦如之。〉
設席位次
编辑乃席賓介。衆賓之席皆不屬焉。〈凡賓席西階上南面。主席阼階上西面。介席西階上東面。席衆賓賓席之西亦南面。○不屬者。不相續也。〉
陳器
编辑尊兩壺于房戶間。玄酒在西。設篚于南。加二勺于兩壺。〈篚承爵之篚。○爵欲代以鍮盞。觶欲代以沙盞。爵觶恐不可易得。〉設洗于阼階東南。南北以堂深。〈謂如堂二丈則洗去堂下亦二丈。〉東西當東榮。〈水在洗東。篚在洗西。〉
迎賓
编辑主人迎于門外再拜。賓答拜。○拜介介答拜。○揖衆賓。衆賓報揖。○主人又揖賓。賓報揖。○主人先入門而左西面。賓入門而右東面。介及衆賓序入。立於賓西南。東面北上。
序賓
编辑主人與賓三揖。〈將進揖。當陳揖。當碑揖。○碑庭中繫牲之石。古人於廟庭寢庭皆有碑。今則無之。恐以曲揖代之。〉至階三讓。主人升賓升。○主人阼階上當楣。北面拜。○賓西階上當楣。北面拜。
獻賓
编辑主人取爵于篚。降盥洗。升爵賓之席前。西面獻賓。○賓西階上拜。○主人少退。○賓受爵復位。○主人阼階上拜送爵。○賓少退。○薦脯醢。〈贊者爲之。○若有脯則用之。無則欲代以葅醢。〉設折俎。〈亦贊者爲之。○折俎欲以雞狗雉三物代之。蓋雞司晨。狗識主。雉耿介。〉主人阼階上立。賓坐左執爵祭脯醢。奠爵于薦西。右手取折俎之解者以祭。興坐洗手。遂祭酒興。席末啐酒。拜告旨。○主人阼階上答拜。○賓西階上北面坐。卒爵興。
賓酢主
编辑賓降洗實爵酢主。皆如主獻賓之儀。主人卒爵。坐奠爵於序端。〈東西墻謂之序。〉
主酬賓
编辑主人實觶。阼階上北面坐祭。遂飮卒觶興。降洗實觶于賓之席前。○賓西階上拜。○主人少退。奠觶于薦西。○賓辭。坐取觶復位。○主人阼階上拜送。○賓北面坐。奠觶于薦東。〈酬酒之不擧。以君子不盡人之歡。不渴人之忠也。〉主人揖降。賓降立于階西。〈主人將與介爲禮。賓謙不敢居堂上。〉
主獻介
编辑主人以介揖讓升。○主人乃坐。取爵于東序端降洗。實爵于介之席前。西南面獻介。○介西階上北面拜。○主人少退。○介進受爵復位。○主人介右。北面拜送。○介少退。○主人贊者薦脯醢設折俎。○介祭如賓禮。〈不嚌肺。不啐酒。不告旨。禮殺也。〉自南方降席。坐卒爵興。○介酢主人之禮。亦如賓酢主之禮。
主人獻衆賓
编辑主人西南面。三拜衆賓。衆賓三人皆答一拜。○主人揖升。坐取爵于西榮下降洗。升實爵于西階獻衆賓。〈爲衆賓者三人。故每於各人。薦諸其席前。〉衆賓之長升拜。受者三人。主人拜送。○衆賓坐祭立飮。以爵授主人。降復位。
獻堂下衆賓次三人以下也。
编辑衆賓獻則不拜。受爵坐祭立飮。遍有脯醢。〈以上三賓同。〉主人以爵降奠于篚。
升位
编辑主人揖讓升。○賓厭介升。介厭衆賓升。衆賓序升卽席。〈引手曰厭。〉
僎入賓若有僎者諸鄕大夫。則其禮皆如賓禮。
编辑樂賓
编辑工歌鹿鳴。○琴〈古樂不可復。而今之樂近古者。莫如琴笙。歌詩一吹一琴一以侑之。而必用宮聲恐合。〉四牡。○琴○皇皇者華○琴○堂下樂○笙入○歌魚麗○笙○南有嘉魚○笙○南山有臺○笙○乃琴笙合樂。○歌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
司正揚觶
编辑主人降阼階。〈賓介不從。〉○司正〈主人贊禮者。〉升自西階。○主人升復位。○司正洗觶實觶于西階北面。坐奠觶。退拱手少立。坐取觶。〈欲如明及本朝故事。讀約文。其文用大明律。〉不祭遂飮。興北面。坐奠觶于其所。退立于觶南。〈將行旅酬。恐其有懈怠。故立司正以監之。〉
旅酬酬者導飮也。凡旅酬者以齒。終於沃盥者。賓先導飮而勸主人。主人又勸介。自兩頭起。終於沃盥。
编辑賓坐取觶於篚。實觶詣阼階上。北面酬主人。○主人降席。立于賓東。○賓坐奠觶拜興。○主人答拜。○賓立飮卒觶。實爵於阼階上。東南酬主人。○主人西階上酬介。○介降席。進主人之西北面。○主人跪奠觶遂拜。○介答拜。○主人立飮。又實觶于西階。西面立。○介拜。○主人少退。○介受觶。○主人立於介東。北面拜送。○司正唱曰某子受酬。〈受酬稱某子者。介以下諸人。介將勸之以導飮。故受觶不飮。將導次飮者而後飮之也。〉受酬者降自西方。立於介右。○司正退立於序端。避受酬者。〈避受酬者。司正執法故避之。又使便其贊上贊下也。〉○介跪奠觶遂拜。○某子答拜。○介立飮卒觶。○介又實觶。西南面授某子。某子受觶。○介復席。○司正又唱曰某子受酬。〈此某子。又前某子之次也。〉○受酬者降席立於某子之左。〈介酬某子之後。衆受酬者皆立於酬者之左。蓋尊介。變於介也。〉北面。○某子跪奠觶遂拜。○受酬者答拜。○某子立飮卒觶。某子又實觶西階上。西南面又授次酬者。次酬者受觶。○某子乃復席。〈次次酬之。皆如上儀。〉○卒受酬者。以觶降奠于篚。
無筭爵
编辑衆賓皆降。脫屨揖讓如初升坐。〈脫屨者。謂安燕堂坐也。〉○乃羞。〈羞進也。所進者狗胾醢也。〉○無筭爵。○無筭樂。〈主人之贊者與焉。〉
賓出
编辑已燕賓主俱興。賓已下降自西階。主人降自東階。○賓以下出立於門外之西。主人送于門外之東再拜。〈賓介不答拜。禮有終也。〉
約文
编辑恭惟朝廷。率由舊章。敦崇禮敎。擧行鄕飮。非爲飮食。凡我長幼。各相勸勉。爲臣盡忠。爲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內睦宗族。外和鄕里。毋或廢墜。以忝所生云云。
月麓書堂學䂓
编辑書堂已成。牕戶明㓗。庭宇淨殖。展宜棲息講道之所。凡我同學之士。盍懋所以自新之道。而旋念吾輩茅塞已久。放逸多年。卒然語之以仁義道德之實。不徒不入於心。亦且不切於聽。故姑取白鹿洞學規餘義。揭之壁上。以爲朝夕觀省之資云爾。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敎之目。
家庭間。切勿疾言遽色。宗族中。切勿小事相難。尊長側。切勿儳錯言語。
入學之始。都不外於日用彝倫之間。故謹依五敎之目。補之如右。
博學之。審問之。愼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爲學之序。
勿觀雜書。恐分精力。勿主偏見。恐益葛藤。勿牽他說。恐亂正義。勿取急讀。恐不留住。勿憚溫習。恐失毫釐。
問學之要。亦不外於講硏尋索之工。故謹依爲學之目。補之如右。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心志必端正。衣冠必整飭。言語必徐緩。步履必安詳。
忿怒內萌。徐觀義理。淫慾外誘。斬斷根株。
操修之功。動靜無違。表裏交正。而七情之發。尤益難制。故謹依修身之目。補之如右。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心安而身勞者爲之。義多而利少者爲之。
董江都二段語。惟朱夫子答蔡季通兩語可以解破。故謹依處事之目。補之如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勿論人長短。勿言人過失。勿揀人賢愚。勿窺人隱密。勿羡人富貴。勿干人酒食。
洞䂓以其精者而言之。此目以其粗者而言之。由粗入精。亦循序漸進之道。故補之如右。